时间:2023-06-02 09:2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填空
1、写诗题
(1)李白的诗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王维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杜甫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陆游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苏轼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6)白居易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 作者及诗题
(1)送别诗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2)有季节特征的诗有:
春: _________ ________ 夏:_________ __________秋: _________ ________ 冬: _________ ________
(3)与月亮有关的诗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与流水有关的诗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与战争有关的诗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某种植物的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诗句
(1)描写山水的有关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颂情谊的有关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映科学哲理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映边疆将士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爱国主义的有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补充诗句
1、( ),后不见来者。
2、( ) 悠然见南山。
3、( ),燕山月似钩。
4、( ),只是近黄昏。
5、( ),一览众山小。
6、 明月几时有,( )。
7、 随风潜入夜,( )。
8、 生当作人杰,( )。
9、 海内存知己,( )。
10、少壮不努力,( )。
11、本是同根生,( )。
12、谁知盘中餐,( )。
13、野火烧不尽,( )。
14、谁言寸草心,( )。
15、青山遮不住,( )。
16、欲穷千里目,( )。
17、但愿人长久,( )。
18、十指不沾泥,( )。
19、国破山河在,( )。
20、百川东到海,( )。
21、感时花溅泪,( )。
22、大江东去,( )。
23、人有悲欢离合,( )。
1、失去方知珍惜。阴阳两隔的世界,残酷而无奈。希望那些父母还健在的人们,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最大限度尽到做儿女的职责。
2、荡荡在湖面上,没有绳索的羁绊;凝思在安谧里,没有桨的驱使――这就是我的思念之舟啊!当空气里流动着无言的歌时,爱的水波,正把它推向暮色深处。
3、一往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语。
4、人,最感动的时刻,来自被朋友想起;最美的时刻,源于想起朋友;没有约定,却有默契。无论身处何方,愿你在每一个日子里都有人惦记!
5、一切因为亲人的生命的结束而改变,或因病去逝,或借酒消愁而亡,或得精神病失踪而亡;他们走得那么匆忙,谁料到自己的生命那么短暂,留给我们家人的是痛苦,永无止镜的思念,不由自主的眼泪,回忆着和亲人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如果有来生,如果生命能够重来,
6、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相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7、“断魂最是春来时,一起弹泪过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加倍思念逝去的亲人。
8、我快乐的时候想着你的快乐,我幸福的时候想着你的幸福,我健康的时候想着你的健康。我痛苦的时候有你亲切的问候,我困难的时候有你热热的双手,我寂寞的时候有你欢笑的回忆。
9、记忆的筛子,筛落了无数的往事,留下的是情和爱的晶体你,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记忆。
10、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11、家乡在远方,思念家乡更思念家乡的亲人,是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都曾有过的心情,特别是心情郁闷的时候,就更思念家乡和亲人,遭遇痛苦时亲人的安慰和关怀更显得无比重要,但家乡的亲人在此时此刻也如我们一样,在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亲人,在叨念着异乡流浪的人。
12、选择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在一种刮骨地冰冷中,一个人静静地想你,我的朋友。说不清是想凭借这冷来清醒什么,还是要用它来擦亮什么。心中很有些不明的落寂,又有些些微的燥动。
13、想念你的时候,我发觉自己又有了苛求你的念头了,在想苛求你的时候,发觉自己又有些微卑的念头了。我靠近你的窗边,聆听帘内的笛音,很想飞身而入,又怕弄乱了屋内斑驳的竹影,这种反复让我有些燥动不安。
14、漫步在记忆的沙滩上,拾起往事的一只只彩贝,这是你走了后我唯一的乐趣。
15、在我来说,遇有这样的寂寞,便是我想念朋友的时候。朋友是一支昂扬振奋的歌,是一首抒情婉转的诗,是一片绿茵茵的芳草地,也是远去了的船帆,游在浮云间,飘在月亮下……
16、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
17、朋友是缘,我会永远的珍惜,朋友是金,永远是光辉灿烂,朋友是琴,演奏一生的美好,朋友是茶,品味一生的清香,朋友是笔,写岀一生的幸福,朋友是歌,唱岀一辈子温暖,祝福朋友天天有美好的心情
18、不为伤春,却似伤春瘦。朝朝夜夜期,思悠悠,化做春波不断流。
19、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20、真心祝福纵然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友谊的气息,愿好心情伴随朋友度过每一天,空间是朋友间心灵的沟通,留言是对朋友的真情牵挂,走出朋友空间尽是美好思念!也会感知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幸福。
21、永远不要嫌弃你的亲人行动迟缓,因为你永远想象不出你小时候他们是如何耐心地教你走路;永远不要嫌弃你的亲人学不会发邮件,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你小时候他们是如何不厌其烦地教你说话;永远不要因为你工作的忙碌而忽视了身边的亲人,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你幼时他们是怎么在乎的你……
22、又到中秋,家乡的亲人在赏月,在与那轮圆满而明媚的月儿诉说心曲。你们呢?你们那里的月儿圆吗?你们那里的月儿亮吗?此时此刻,你们是否也在遥望远方,思念故乡和亲人?
23、朋友,是身边的那份充实,是忍不住想拨叫的电话,是深夜久坐的那杯清茶,是常想看见的那个身影,是每一个节日的深深牵挂!
24、想念朋友,想到极致时,旁人会看到你的嘴唇在微微蠕动,一丝两缕的笑意会从嘴角边泄露出来,眉宇间淡淡的愁云会渐渐散去,忧郁的眼神里会逐渐透露出一种欣慰,一种智慧的光芒来。
25、感情再深,恩义再浓的朋友,天涯远隔,情义,终也慢慢疏淡。不是说彼此的心变了,也不是说不再当对方是朋友,只是,远在天涯,喜怒哀乐不能共享,原来,我们已是遥远得只剩下问候--问候还是好的,至少我们不曾把彼此忘记。
26、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冷青,只为相思老。
27、在尘世生活中,习惯地把她隐藏在心中某一角落,又总是不经意间涌现,梦中相见或触物思人……只有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思念才会集中释放,任泪水肆意流淌,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深情思念。
28、当夕阳谱写这没有声音的美丽乐曲――晚霞时,你可听见我的心儿又唱起思恋之曲了?
29、躺在床上听着舒适的音乐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在梦中回到了那熟悉的村庄,熟悉的庄院还有那更熟悉的背影…
30、今晚,月色如潮,风轻星柔,我端坐于书桌前,熄了昏黄的灯,隔着窗棂遥望着布满繁星的夜空,猜想着哪一颗星是这个朋友,哪一颗星是那位朋友,他们仿佛都眨着眼笑着,与我说着话,谈着星星闪耀的故事。
31、远行的人,你看见吗?家屋的上空飘起袅袅的炊烟。迎你的饭,候你的菜,一回回地煮,一次次地把你等待。
3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思念至今。
33、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3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恨郎郎不知。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35、此刻,我多羡慕那只飞在云端的雄鹰;如果我是那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不就可以看清你的容颜,不就可以飞到你的身边。
36、明媚的春天,我想念你,想与你一起畅游;浪漫的夏天,我想念你,想与你一起感受雷雨的洗礼;红叶烂漫的秋天,我想念你,想与你一起分享收获;寒冷的冬天,我想念你,想与你一起拥抱太阳的温暖。
37、纵然距离和云层,遮住了远望的视线;而我心的目光哟,却不受任何阻拦。啊,此刻,你可曾发现,我正倚窗凝望着你。
38、君如鸟飞远,空有梦相随。谁知相思苦,除却天边月。
39、明月情依依,繁星语切切。一年一度,一年一度,又是中秋佳节!亲人哪,你心中的思念之书,又翻了几页?
40、人生中有太多的生离死别,这是无法改变却又不能忘记的,渐远的是亲人的背影,渐近的是无尽的思念,今夜无眠,往事一遍遍的重复,我被包围在这思念的网里。思念亲人,怀念一起走过的岁月,怀念亲人熟悉的脸庞,怀念我们的以往……
41、茉莉好像没有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
42、无尽的思念,无尽的等待!你可觉得,这清澈的岁月之流,似变成透明的凝冻。
43、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44、我为得到您的垂青而幸福,又为离您如此遥远而感到伤悲。祈求上苍赐我以忍耐,并且不要把我俩重逢的良辰推得太远。
45、虽然如今只剩下孤独的母亲一人,我仍不能每日陪伴在她身边,为了理想和生活,我如前一样,仍在漂泊着,()在漂泊的日子里,思念着我的母亲,如同母亲在家乡每日都在思念着我一样。
46、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47、经过几次生离死别,体验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感悟到生命只有一次,能成为亲人是几辈子修来的福份,所以我要更珍惜身边的每一位亲人。
48、每当我忆起那难忘的一刻,脸上就泛起幸福的红晕。啊,浓烈香醇的爱情美酒,竟能如此持久地醉着人心!
49、岁月更叠,亲人的思念,追随光影的流转,无数次地拉长,再拉长,长长的,如广寒宫一般遥远。
50、虽然距离能把你我隔开,但隔不开的是对你的思念。每当你抬头看见夜空中的明月,那月光就里有我的一份思念,淡淡的,撒在你的窗前。
5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52、我把思念化为虔诚的祝福,伴随你三百六十五天。愿你享有期望中的全部喜悦,每一件微小的事物都能带给你甜美的感受和无穷的快乐!
53、怎能忘记你的微笑和美丽的眼睛,还有那火热的令人心醉的交谈?呵,这爱情的河里,流的全是对你的思念!
54、父亲走了十年了,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之中。您走了,却把思念和回忆留给了您的小女儿。父亲,您感觉到了吗,我想您!
55、心爱的人儿不在身边,使恋人们时时思念悲叹,使他们感到莫大的痛苦,可是没有什么短暂的离别更有益于加深相互的情意了。
56、春夜的星星是那样明亮动人,在我的梦里,永远有一对星星熠熠闪烁,那就是你火焰般美丽的眼睛。
57、假如浓密的乌云消散,月亮重新放射出清光,那只是为了让我心中对你的思念,永远不会消亡。
58、撕心裂肺的痛苦,莫过于亲人与我们生死离别的时刻,同样思念天堂里的亲人也是疼痛的。当亲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去了天堂,就留给了我们一生的思念,一世的牵挂。
59、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0、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61、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62、担心你是从那长时间的亮着彩色的头像开始的。每次隐身上线,总能看见你的头像亮着,我不敢现身,怕打搅了你,也怕面对你忘记我这个朋友的尴尬。知道你爱抽烟,却不想你多抽,知道你爱写作,却不想你熬夜,如果能,就让我悄悄地捧一杯俨茶放在你的案头,解乏,再焚一柱幽香,清神。
63、在赤道的那一端,你们可曾感知,夏夜的天空,每一颗繁星,都是家乡亲人无言的思念?在赤道的那一端,你们可曾感知,冬季的飞雪,每一颗晶体,都是家乡亲人无字的信笺?在赤道的那一端,你们可曾领略,春天的花开,是生命的盛景,秋天的雨滴,更是人生旅途的阴晴冷暖。
64、亲爱的朋友,你在哪里?你是不是站在孤独寂寞的苦旅遥望着快乐?你是不是在沉重的压力下忙碌于生活?你是不是还在奔涌的人流中寻找着自我?
65、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遇稀,何日重逢,不再分离?
66、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2012年10月1日,是《北京日报》创刊六十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到北京日报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而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正是办《北京杂文》专刊的二十年。
二十年前,我从草原钢城《包头日报》副刊部,到《北京日报》理论部接任了编辑《北京杂文》专刊的工作。谁想一干就是二十年。这期间,虽说又调换了评论部和副刊部两个部门,但杂文版就像恋人般地苦苦追随着我。我也曾苦恼过,犹豫彷徨过,也曾想放弃过。记得有一年,报社实行竞聘上岗,我竞聘了个文学版面,结果却因为找不到愿意编杂文的编辑而最终放弃。从最初的文学爱好者,到办杂文版这个“枯燥”而又“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我也经历过一番思想斗争。
记得那时,我住在长安街附近。清晨,横穿潮水般的自行车流,走过长安街去报社上班的我,在马路当中的安全岛伫立等待信号时,往往会奇怪地想起内蒙古草原上从身边漫流而过的羊群。傍晚,华灯初上的长安街璀灿辉煌。漫步街头欣赏京华夜景的我,有时会蓦地想起一次诗友聚会时我在白云鄂博高原夜空上看到的稠密晶莹的星星。一种思念家乡,思念慈祥的父母之情油然而生。离开乡土,离开草原,我知道再也不可能继续我作品里那种濡染着花香草色的笔墨,也不能保持作品里那种浪漫而又略带忧郁的诗兴了。我不无遗憾地觉得文学的梦,似乎像草原上的云一样,渐飘渐远了。但我知道,对于像我这样从小在父母师长教育下,习惯于把热爱本职工作视为自己朴素的生活信条的人来说,文学的追求,永远是附丽于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我热爱北京,珍惜新的生活、新的机遇,很快就投身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去了。
我愉快地开始了“杂文专刊”的编辑工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杂文领域。我一面约稿、编稿,一面认真阅读有关杂文书籍,积极参加杂文界一些会议活动,还就杂文创作问题采访了冰心、、臧克家等尊敬的文学前辈。慢慢地,原先在我看来严肃但不免有点儿枯燥的杂文似乎变得生动起来、亲切起来。我对编辑工作中的困难、小挫折也就不再感到苦恼了。我尽心尽力地工作,勤勉认真地学习,不再为不能专心致志创作“纯文学”作品感到缺憾了。
记得刚参加新闻工作不久,有位资深老编辑曾对我讲“敬业,三百六十行,不管你干哪一行,总有你具体从事的那个‘业’。因此,敬业,应该就是尊重你从事的那个‘业’。换言之,即尊重你自己从事的劳动。”
误入杂文界的结果,使我对文学与人生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凡是优秀的杂文家,他们共同的一个特点,是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热爱的感情,对现实生活永怀着操切之心,这和一切优秀的文学家是相通的。而在中国的散文史上,杂文从来是文学体裁中最富于战斗性的,也最具辞采的一种。能为杂文的发展和繁荣尽一点微薄之力,这是我引以为荣的。作为主编二十年杂文专刊的我,虽为此付出很大心血,放弃了许多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和利益,但我无怨无悔。因为这么多年来,杂文界有一批支持关爱和理解我的朋友,对我始终不离不弃,我为此而心存感激和欣慰,办刊中总感到有种精神愉悦和力量。
中华民族不倒,中华魂还在,将中华民族的旗帜树立于民族之林,在风雨中坚挺,于磨难中生长,成一棵巍然耸立永远不倒的柏松。共同阅读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怎么写,请您阅读!
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1为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热爱传统,增强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情感,_区_路学校在中秋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
一、刨根问底话中秋活动
在_学校国学馆。队员踏着“花好月圆”进入场馆,流动影视背景墙上呈现的中秋月夜图,灯、荷花、诗人与学生互动体验。孩子们从认识中秋的来源开始探索,到中秋习俗的知晓,赏明月、品月饼、庆团圆、放孔明灯。
每一个习俗都离不开有趣的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经典故事,还有几首关于中秋的诗。
队员们还用软件学做孔明灯和月饼学,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秋节的意义。
二、百花齐放庆中秋活动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五(1)中队以各种形式庆祝节日。一组队员吟诵诗词,大家搜集了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许多美好的诗词,像“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
二组队员演唱歌曲《明月几时有》,三组队员则设计“家乡画展”,诗情画意、美轮美奂。四组队员给大家当“小导游”,带大家走进了不一样的城市,让大家足不出户尽享异城风光。五组队员创编的课本剧《嫦娥奔月》引导同学们步入神话般的境界,特别是嫦娥吃了仙药升上天空,一直飞到了月亮之上,大家屏住呼吸,默默相送,带着对嫦娥的祝福与思念沉醉其间。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一年级三班的小风铃们,在距离中秋节还有好几天的时候,便开始问“中秋节我们怎么过啊”,终于到周五这天了,当孩子们听到要去国学馆体验中秋文化的时候,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下午的课程中,携手一年级三包班家委会全体成员,为小风铃们精心准备了暖心的月饼特色主题课程,让孩子们再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节日的甜蜜二(2)中队的孩子们也利用义工课制作了一个个精美的月饼,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乐在其中。
三、你写我唱诵中秋活动
进入中秋团圆周,学校少先队大队委的队员们每天为全校师生更新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趣闻,大课间时满校园响彻着《水调歌头》等关于中秋的歌曲,孩子们在校园里走着都会哼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三(1)中队的队员们借着中秋的欢愉写下一首首儿童诗,为_学校“中秋团圆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过朗诵诗词、唱诗写诗、制作月饼等一系列的活动,队员们更加了解、喜爱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队员的文化素养,增强了队员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2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家家户户都非常的重视这一个节日。和春节一样,中秋节也是一个团团圆圆的日子。所以在中秋节的时候,都会用“合家团圆”这四个字作为祝福的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祝福。学校一向都非常的重视传统节日,每到节日的时候,都会进行相关的活动,借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学生也能够从这些活动中了解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是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的,所以也不奇怪学校为什么会这样的重视这些传统活动了。
这一次的中秋节,进行了四个活动,都非常的有意义也有趣。第一个是中秋节的黑板报,每个班都要出一个关于中秋节的黑板报,会进行评比。第二个是手抄报的评比,先在班级的内部宣告这一个活动的有关消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每个班选出5张参加年级的评比,每个年级再选出10张参加全校的评比,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第三个就是征文比赛,字数要求1000字以上,主题为中秋节。这三个是每一个节日都会有的,最后一个才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第四个活动就是主题班会了,这一次的班会花了我们班干部很多的心血,我们争论了很久,也准备了很久,可以说是非常的用心了。我们给同学们预留了15个节目的位置,让他们有想表演节目的人自己准备节目,最后选出15个节目。这次的主题班会一共是用了三节晚自习的时间,气氛非常的活跃,总算我们这些班干部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一次我们计划了三个大的活动,一个是“中秋诗词大赏”,一个是“知识竞赛”,还有一个是“话剧演出”。
“中秋诗词大赏”就是让同学们分为两组,背诵有关中秋节的诗词,一句就可以了,背的多的一组有奖品。这个会提前告诉同学们,让他们多搜集一些有关的诗句,背诵下来。这个活动能够让同学们知道更多的中秋节的诗词,而不是只知道课本上有的,也是进行了一次课外拓展。“知识竞赛”就是班委搜集有关中秋节的题目,包括习俗、古代关于中秋节的一些知识等,是个人赛。这个活动能够让同学们知道更多的关于中秋节的知识。“话剧演出”则是挑选跟中秋节有关的故事,由同学们演绎出来。
这一次的活动举办的是非常的成功了,希望明年学校还能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自己策划中秋节的活动。
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3为了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9月21日到25日,_区_小学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目的在于深度挖掘蕴涵在中秋节中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真对待传统节日、由衷喜爱传统节日,传承节日文化。
1、学校通过布置假期作业,让少先队员们主动自行了解中秋节文化,收集地方中秋习俗,让少先队员们更易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体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中秋节是人们盼望团圆、思念亲人这情感的寄托节日,是一个以亲情为主干线的节日。
全校广泛开展了“表孝心、送关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实践活动。
3、开学后各中队组织“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队会。
4、开展了以“品月饼、赏圆月、过佳节”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帮助少先队员们合理表达过节的愉快心情。
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4为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街道于9月17日—9月24日开展了安宁市20_年“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系列活动。
(一)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街道班子领导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并制定具体活动方案《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确保此次活动顺利进行。
(二)广泛开展慰问活动。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市委政协主席耿玉立一行到街道开展慰问活动,街道党工委办、街道社会事务办组织工作人员陪同。慰问人员一行到_敬老院、_村胡桂英家、_村郭安邦家以及铁厂村魏汝仙家开展了慰问活动,关心老人们和困难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和问候,并他们送上月饼、粮油及慰问金。广泛开展文艺活动活动。各村(社区)精心组织各类文艺活动,有精彩的表演类活动以及诗歌朗诵等,在传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营造和谐的节日氛围。广泛开展中秋座谈会活动。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自古有吃月饼的习俗,22个村(社区)利用宣传栏等形式对中秋节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激发人们爱国热情。
(三)活动取得效果。中秋节主题活动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和节日气氛。
中秋节活动心得体会5又是月圆时,又是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节目,更是对古老中华魂的一种传承与祭奠。然而面对时下各种洋节的蔚然成风,人们似乎忘了本土节日的精神、灵魂之所在,亦是忘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有人说过节无非吃吃喝喝,有人嫌弃中秋节回家团圆的老套,有人认为扭捏作态拍几张照片就是过中秋节,诸如此类的误解、曲解不一而足,是对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怎样的一种嘲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在继承中发展,自发展中传承。尊重先辈,敬仰传统,这是历经几世浮尘砥砺打磨后的悠悠中华魂。祖辈、圣贤的古训理应此时相追随,终生莫相忘。可看看如今的国人,又有多少人在崇洋媚外、奴颜婢膝,甚至数典忘祖,忘了本,也忘了根?
君已知韩国、日本纷纷抢占中国的传统佳节所带来的市场,更有甚者,将中国的传统习俗申请成为本国的文化遗产。面对这种文化侵略,作为泱泱华夏的骨肉血亲,为何竟这般麻木不仁不为所动?
不只是对待本国节日,乃至中华五千年多少优良传统,我们已经忘却它们所真正代表着的,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再次走向繁荣富强的铮铮铁骨和磐磐基石。
正因为中华传统节日于华夏子孙炎黄儿女举足轻重意义重大,国家才要设立条款予以保护。身在祖国未去过国外的人,对于中华传统节日于我们的意义或价值,也许并无深切具体的感触,当你一旦踏出国门,走进异国的领土,能给你力量的,或许就是这中华魂。
传承,不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继承,更是对中国历代所有优秀文化的承续。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载的历史见证、精神载体。
传承中华民族魂,是对古老训条至理箴言矢志不渝的坚守;传承中华民族魂,是对民族信仰的顶礼恪守、不悔的虔诚;传承中华民族魂,是对华夏文明不变的崇敬永远的守护。
关键词:唐诗;重阳节习俗;文人情怀;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15-01
一、唐诗中的重阳节文化习俗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包含很多源远流长的文化习俗。
(一)登高野宴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如孙思邈云:“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由此可见唐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
(二)赏菊饮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赏菊饮酒的传统习俗。,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的故乡,自古培种就很普遍。为文人们赞美为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此重阳节又称节。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佩插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干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四)食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酒,吃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盛行了。
二、唐代重阳诗的诗歌主题
(一)思乡怀人
唐代的文人士子胸襟开阔,志怀天下,常常游走四方,而重阳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几个节日之一,一般这天亲朋好友都会齐聚一堂,共同祈求安康,此时此景,远在他乡的文人士子们不免要触动到思乡的情怀。
(二)羁旅徭役
中晚唐时期,唐朝国力开始日渐衰退,内忧外患严重,因而强迫劳苦人民去边疆服徭役,士兵们在边疆有报国杀敌的决心,但也忍受着远离亲人,思念家乡的痛苦,种种情怀在重阳佳节之时就愈加浓厚。
(三)祈求康寿
重阳节在秋日,秋天是一年中丰收的季节,也寓意着人生的累累硕果丰收沉淀时期。人们在重阳之日庆贺着丰收,也期盼着福寿安康,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老年人的节日。“九九”寓意着“久久”,人们赋予了这一天无尽的美好祝愿。
三、唐代重阳诗的文化价值
重阳节作为传统的节日之一,蕴含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一)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和尚美,贵人伦的精神追求
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崇和尚美
崇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这些节日活动都可以让人们亲近大自然,感觉到“天人合一”的氛围,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与大自然的和谐。
3.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贵人伦
“伦理本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还有不可不提的是,中国传统节日还具有协调人际、增强成员凝聚力的道德功能。
(二)体现了保护民族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中华民族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铸造“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三)丰富了“百善孝为先”的精神内涵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综上所述,重阳节在古老文化的积淀下节日气氛浓厚,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隋)孙思邈.千金方・月令[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掌握一首,根本不能举一反三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下面本人就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略提几个见解。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关注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暗示了作者在团圆之夜,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通过题目能了解到很多诗文的深意。对理解该古诗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景色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色的描写,反映作者的心情,抒发表达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几个具体景物有序的排列,写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种大雨将至,突见茅店的欣喜之情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对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国时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苏轼《水调歌头古》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直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达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通过多北国的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
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3.爱国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4.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5.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拟。如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一、读“题”明“眼”可破意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读懂标题对诗歌鉴赏很关键,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例如,王维的《过香积寺》,寺,特殊的地点,题目点明了地点、事情(“过”)。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1)标题反映诗歌的大意。例如,读唐朝诗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如果不抓住诗题中的“近试”,就会以为诗歌表现的是洞房之事。(2)标题反映诗歌的抒情范围。例如,鉴赏《出塞》,我们就可以通过标题看出诗歌要反映边塞生活,抒发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或思念家乡的愁思。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诗中“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
二、识“人”明“世”可定格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感。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鉴赏诗歌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也就是说注意表达要符合语境。读懂作者就是要知人论世,把握诗作的风格。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的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诗人作品中一般表达的主旨、情感。用诗作的一般风格去欣赏诗歌,同样会有省时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转贴于 读作者可以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他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阅读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人论世”。比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清新飘逸,杜甫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这样,把握了诗人的创作风格就可以确定解题的方向。
三、辨“文”明“类”可推旨
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类别也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地把握了诗人对盛衰的感慨。
四、看“注”明“景”可释疑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它往往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充分地利用注释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中英诗歌;意象隐喻;认知;意义
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之一,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意象派诗人庞德(Ezra Pound)甚至这样强调意象的重要性,“一个人与其写万卷书,还不如一生只呈现一种意象”(It is better to present one Image in a lifetime than to produce voluminous works)[1] 。然而,诗歌和隐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巴克拉德指出,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2]。简单说来,隐喻就是利用一种概念来表达另外一种概念[3]。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诗歌语言意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从我们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形式去认识和描写我们以前未知的事物,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文献中概念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4] 。“人们把有关联的经验组织成意象图式,然后再将意象图式投射到其他的经验,从而阐释隐喻的含义。意象图式是一种动态的感知抽象,人们通过这种抽象,将空间和身体体验方面的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5]。
一、中英诗歌中的意象隐喻
(一)中英诗歌中的意象
诗歌作为一种精炼而感人的文学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常用简洁的语言来描摹景物,抒感。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中,意象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意象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以语言为媒介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的有机结合。中英诗歌中皆运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梧桐就是唐诗宋词中备受亲睐的意象。梧桐入诗最多的要数宋词,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李煜深院中的“寂寞梧桐”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等情绪。在英语爱情诗歌中,仅仅表达爱情的意象就有很多种。比如:在此英诗中,
O my love’s like a red,red rose, 呵,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蓓蕾初放正值花季;
O my love’s like the melodie, 呵,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乐曲,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融融奏响在我的心底。
“红红的玫瑰”,“蓓蕾”和“甜甜的乐曲”都是表达爱情的意象,都是诗人为了抒发对爱人那种质朴,深挚,火热的爱而做的隐喻。
(二)意象隐喻在中英诗歌中的应用
意象隐喻在中国的诗歌中早就开始普遍使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首篇中就使用了意象隐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雎鸠和君子,本来是毫无关联的两种意象,但诗人把他们相提并论。雎鸠求鱼是自然界中的现象,男子追求女子,是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诗人把雎鸠求鱼这种熟悉的经验组合成意象图式,将“追求”这种意象图式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与其关联的男子追求女子的场景中。再如在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中,作者用意象隐喻的方式把乡愁写的是淋漓尽致。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无形之物,是一种感情,但作者却把无形化为有形,把抽象之物化成具体之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较为直观的意象,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形象,作者把它们作为隐喻的本体,代表着诗人不同阶段的乡愁。
英诗中同样不乏使用意象隐喻的例子,《未选择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 是弗罗斯特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诗歌的内容很简单: 诗人在林中散步,他来到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条路,最后决定选择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但事后他又感慨万千。诗中的道路是意象,却可以有很多的理解,可以是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的选择,比如,事业,婚姻。
二、中英诗歌中“月亮”和“moon”的意象隐喻
在中英诗歌中所呈现的意象中,“月亮”和“moon”分别是中英诗歌中比较常见的意象,一样的意象月亮,却隐含着诗人们不同的情感。
(一)唐诗中“月亮”的意象隐喻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唐诗中“月亮”的意象隐喻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月亮”的边塞意象隐喻。在唐诗中,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边塞”“明月”和“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比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中的著名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就体现的是月亮这一意象所隐含的人们对出征战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们的美好祝愿。除此之外,还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从具体月亮的描写到抽象情感的表达。第二,“月亮”的离别相思意象。唐诗中不乏“离别相思月”,著名诗人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中的月亮就寄托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月亮这一具体意象表达了诗人抽象的思乡情感。唐诗中最常见的是睹“月”思人,见“月”伤心,对“月”感怀。首推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写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而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她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与此旨意大抵相同的,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多情之月,明月楼上的思妇也是因撩人情思的月光所搅扰,不能入眠,而“愿逐月华流照君”,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二)英诗中“moon”的意象隐喻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往往隐含着诗人愁绪,伤感思乡的情感,而相对于中国人的望月抒怀,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将月亮看作独立行动的个体,看作人类亲密无间的伙伴,因此英语诗歌中的月亮意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鲍勃・图克(Bob Tucker)在《月亮,我的朋友》(My Friend, The Moon)中写道:‘我看见圆圆的月亮,今夜又来找人玩耍。它在地面寻找伙伴,因为天上无人将它陪伴。它从树梢悄悄溜下,月光似乎照亮了微风,月色随风翩翩而舞,仿佛是它用清辉涂鸦.’(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在这首英诗中,“moon”这一意象隐喻出轻松活泼的气氛,并不同于唐诗中伤感、多情的月亮,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可爱而淘气的月亮意象,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唐诗中的明月一般都以清冷、超脱的意象出现,而英诗中的月亮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在《天空》诗集(Sky Poetry)中写过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月的意象。有时,它像婴儿床边温柔的母亲,用柔和的光芒亲吻熟睡的宝贝(White Moon comes in on a baby face. / The shafts across her bed are flimmering.);有时,它是恋人眼中的银纽扣,铜硬币,青铜片,金徽章等,是他们共同拥有共同生活的见证(They looked long at the moon and called it. / A silver button, a copper coin, a bronze wafer, / A plaque of gold, a vanished diadem, / A brass hat dripping from deep waters.)。”英诗中的“moon”这一意象往往是贴近生活的事物,而唐诗中的“月亮”往往是忧国忧民,离别情思等抽象概念的表达。
三、结论
总的来说,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诗歌的灵魂和要素。意象隐喻是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诗歌美感的有效途径。诗人运用意象使诗句产生艺术魅力。在意象传达的过程中,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引起更加深刻和强烈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Ezra. Pound. A Retrospect.1913.
[2]束定芳.论隐喻的诗歌功能[J].外国语学院院报,2000(12).
[3]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一、故事激发兴趣
在古诗文中采用听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好吗?从前,有一个大诗人叫李白,一天,游玩到他乡,晚上怎么也睡不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师略作停顿,让学生参与故事的编撰、创作,适时给以鼓励)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思念家乡和家乡的亲人才睡不着的(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时李白就随口吟出了这首诗.题目是《静夜思》……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非常积极的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与传统的释题,释词,释句模式比起来,效果可想而知。比较一下,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
1、目标定位不同。新课改明确打破了三维目标的排列,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验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在课堂上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对字词的落实表面看来没有前一方法明确,但长远来看,效果要好得多。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从教师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感到,孩子们的想学古诗,在开始阶段很多成份是被古诗中的故事、意趣吸引了。
2、学生的心理体验不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文字,老师在上古诗文时首先想到的是要替学生扫除文字的难关,总会有意无意地去关注字词的意思讲解,学生首先感觉到的是“难”,“搞不灵清”,等基本弄懂,兴致就全无了,再去通过其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又必须另起炉灶。而且,老师讲多了,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多的是“共性”的东西。其实,古诗文本身,就已经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描写的意境,在不同的人,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同学们用心去读,不断地感悟。哪是一句“要想看得更远,请再登上一层楼”所能表明清楚的呢。现在用故事引入法,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他们不自觉地跟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联系,发挥想象,建构起诗的意境。这时同学们头脑中出现的意境也许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又有何妨?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朗读等手段去再次体验、建构。学习过程中不必刻意化精力去逐字地讲解,不必去担心怎样翻译成现代文,同学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背古诗文,知道个“大概”,不必作精确的口述,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心理是开放的,没有任何压力。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受滋润。有些学生不太好理解的诗句,就留着让时间来帮助他们理解。
3、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不同。“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统观念中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以教为中心”的理由说它几十个不成问题。从“故事引入法”教学古诗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老师是不应该受考试的束缚的。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宗旨,重在引导学生去体验,重在让学生朗读,感受古诗文的整体美、节奏美。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不同,故事引入法才真正显示出了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方面的特殊功用。
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文字,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主动求知,寓教于美。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我们可以按古诗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二、体味诗意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张改革的重要官员,由于革新失败,他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首诗正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另外,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关键词: 文学词汇 文化意象 对比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各个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文化意象。这种文化意象与词义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在说者、听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不了解其文化意象差别,就不能完全表达一个词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尤其在跨文化交际及外语教学中,对于文学词汇的文化意象的了解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达到真正交际的目的。
二、文学词汇与文化意象
意象是一个审美范畴,其源头可上溯至《周易・系辞》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是作家自我表达、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文学意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意象,它指的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独特意念而让读者获得言外之意,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与感情的复合物。”意象的产生有意生象、象生意、意象共生三种常见的形式。举个例子,杜甫的《春望》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触发了“感时”“恨别”的情思,这种情思又生成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最终出现了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意与象并生的意象。文学词汇丰富多彩,充满了文化色彩浓郁的比喻和意象。譬如,在中西文化中,我们都使用诸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地主(Landlord)、野心(Ambition)、劳动(Labor)、礼貌(Politeness)等很多词语,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的文化意象,就不了解其深层意义。
三、文学词汇的文化意象之对比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及其文化意象差异,我们可以把有关词汇概括为以下几类进行对比分析。
(一)指示意义相同,文化意象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即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意象。例如柳树在汉语中通常被赋予分离、思念的联想意义,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描述。它比较形象地概括了戎边战士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借柳树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的很多,如李白的“奏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温庭筠的“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柳树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文化内涵,是因为中国汉字文化中的谐音造成的。“柳”与“留”谐音,在上期的文字使用过程中,将“挽留、离别、思念”等这样的涵义赋予“柳树”也是很自然的,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喜欢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崇尚自然的文化意象。
而willow在英语中却与中国文化中的“柳树”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象,它常能使人联想起悲哀与忧愁,失去心肱的人等。如在莎士比亚《奥赛罗》(Othello)中,戴斯悦赡(Desdamona)就曾唱过一首“柳树歌”,表达她的悲哀,同时暗示了她的死。在《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Lorenzo提到女王Dido因她所爱的人Aeneas遗弃了她,柳树象征悲哀,她过度悲哀而自杀。众说周知,《圣经》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willow的文化意象,在《圣经》Psalm第一百三十七篇中这样的描述:“By the rivers of Babylon,there we sat down,yea,we wept,when we remember Zion./We hanged our harps upon the willows in the mist thereof.”因此,柳树在汉语和英语里所具有的不同的联想意义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这些带有感彩,形象生动的意象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了解目的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指示意义相同,文化意象部分相同的词汇。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这类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象,而在其他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意象。就文化意象相同的方面来说,它们反映了不同名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对在其他方面所引起的不同意象说明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即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
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有关rose的成语如under the rose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这一习惯源于希腊神话:Cupid给了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枝玫瑰以防止他泄露Venus的不检点行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owl和猫头鹰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意象。“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指的就是猫头鹰带来厄运。这是两种文化对于猫头鹰的共同意象,但在英语中的owl又常常是聪明的象征,可以说是as wise as an owl,这种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
(三)指示意义相同,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文化意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象,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这类词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例如“竹子”这种植物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表达自己坚定、正真的性格,如欧阳修的“竹色君子浴,李和的“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邵渴的“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等等。竹子所具有的这种高尚的文化意象使历代文人赏竹、咏竹。与之相反的是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象,甚至bamboo一词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来的。因为竹并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的,因此英国人对于竹并不像中国人那样熟悉,也就决定了bamboo一词贫乏的文化意象,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名称。
英语里也有许多具有丰富文化意象而汉语中却没有的词汇。如daffodil,汉语里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里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一些文学家、诗人都以daffodil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所带来的欢愉心情,例如莎士比亚在《冬之歌》中说:“When daffodils begin to peer/with heigh,the doxy over the dale!/Why,then comes in the sweet o’the year...”由此可见,daffodil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民族文化意象。
(四)各自文化意象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词汇缺项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在翻译、阅读中常会碰到这类词即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词汇。如汉语里“客气”就很难译为英文,英文中的polite很难准确表达它的意义。汉语中的“关系”一词和英语中的“relation”一词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表示一个很具体的概念,譬如“他的关系很硬”,是说明他在某一部门有认识人,因此可以做某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一词则表示抽象的概念,和汉语中的“关系”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又如汉语中的“阴阳”也很难确切地译为英文,在英语里没有合适的对应词。这是因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或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不同。“阴阳”本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相克相生,互相转化。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容易理解,而对西方人来说却不知所云。反之,英语中有些词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也是很陌生的,像“hippie”和“punk”虽然被译成汉语,但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并不能确切知道它们到底指什么。
由于对不同文化词汇意象缺乏了解,在翻译中犯文化错误、笑话百出事例很多。中国某家的橡皮底帆布鞋商标是“大鹏”(Roc),大鹏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力大无穷”。然而,在西方文化中“Roc”一词却全无“力大无穷”和“鹏程万里”的文化意象,可以讲,“Roc”一词已全失其施为之力。又如,中国国内有一种“芳芳爽身粉”向外做广告时,商标被译为“Fang Fang Powder”,然而“Fang”这英语词并不意味着芳香,fang是指(毒蛇的)毒牙、犬牙等义。显然,命名为“毒牙”的婴儿爽身粉是不会被母亲们接受的。
四、结语
总之,一个词语总会具有其文化意象,它揭示出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的意象。文化是一个有着丰富意象的综合体,它从物质到观念,从制度到个体,从习俗到心理,构成了整个民族、社会,也包括语言所赖以生存的庞大文化的生态环境。这个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分子,都可能在词语的身上体现出来,可见认识和掌握文学词汇的文化意象是何等重要。
参考文献:
[1]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孙艺风.视角 阐释 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文中这样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一诗描写大漠独特之美的诗句是:
, 。(3)《渡荆门送别》一诗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7.在下面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A、黑发不知勤学早 a、水性淡泊是我师B、无边落木萧萧下 b、白首方悔读书迟C、四面荷花三面柳 c、不尽长江滚滚来D、竹直心虚乃吾友 d、一城山色半城湖二、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文中下列字的意思。(1)肃: (2)属:(3)引: (4)阙:9.第二段中写江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后来唐朝的李白有两句诗与此处的意思相近,李白的两句诗是:
10.文中”清荣峻茂”一句写了 _______个对象,它们依次是 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2.古人常用“三”形容多,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请再举两个含“三”、其含义也是表示“多”的成语或
诗句。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以下各题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13.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6.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
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荷花之迷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
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
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花一样不受污染,永保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
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
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
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古莲子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
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
责修理“衰死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7.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18.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19.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
(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性的 ①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
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②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
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
,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③“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④“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
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
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⑤“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⑥“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
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⑦“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
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⑧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
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⑨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
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
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⑩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
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11)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
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
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
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
,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
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12)“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
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选文有删改)20.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21.第⑩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
有过“邪念”?
22.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 反衬男主人的 。23.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⑧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2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人性的”’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见解深刻,
理由充分,字数不超过100字)
三、写作25.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
我找来了大学时期整理的关于余光中先生的资料,制成了精美的课件,然后又把把文章读了五遍。我深深地陶醉在音韵优美的文字中,听余老先生吟哦在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看他穿行于厦门、台北和丹佛,品他无论家在何处、身处何时都伴随着他的浓浓故乡情。越想越觉得美,从导语设计到课堂要用的每一句话我都写的极为唯美。
上课时,从导入新课到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我一直都是兴致勃勃的,学生听得还算是津津有味,前十分钟在我的“掌控”下进行很顺利,接着让他们读文本。文本很长,4000多字,可能是刚才的讲解让学生保持兴奋的状态,学生开始也读得也很起劲,可是到后半部分声音越来越小,我不断地提醒学生大声朗读,可是过了五分钟又没有声音了。当我让他们再读第二遍的时候,有些学生显出了不耐烦的神情,竟然还有学生对我说“老师,别再读了,读不下去了,你给我们讲吧……”我当时就蒙了: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学生感觉不到呢?我讲?……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呀?
很郁闷地上完了这堂课,回到办公室,失落、焦灼……莫名的情绪让我哭了……
不能再让这样的失败出现第二次,我冷静下来 ,以一个旁观者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经过一番迷惘,一番挣扎,我明白了:
首先是在课堂“掌控”上的失误。在上岗前进行培训时我就知道,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但我认为,只要上课让学生动起来,就算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主体了。直到这堂课,我才发现我所谓的“学生做主体”还是一句空话,实际上还是我在按照自己的意志“掌控”课堂,“掌控”着学生,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堂程序。
除此之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文本解读角度的偏差。再有营养的食品如果制成药丸,没有进食的乐趣和享受,那也件憾事。我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何让他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品味作者蕴含在其中的美感和感情。
我的心一下子亮堂起来:面对文本,教师的角色不止一种。要让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老师必须要学会以不同的角色对文本进行解读、挖掘,这样才会最大程度上利用文本,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面对文本,首先教师应该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去提前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只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接触文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会出现哪些障碍呢?我请一位化学老师读这篇文章。她18分钟读完文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文本中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孤独之感、凄清之意、伤感之怀,对文章的一些表现手法也有所理解,但她还是存有许多阅读方法上的问题,如文本比较长,景物描写又比较多,他没有细品语言的美以及细腻的感情,只是粗略地根据“凄凉、凄清”等词语来大体地把握作者的感受;再者,文本中重叠的词语很多,如“细细琐琐屑屑”“咀咀嚼嚼”“忐忐忑忑忐忑忑”“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她觉得很罗嗦,还有,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人物、诗词和典故,它们都有什么作用?我赶忙把它们一一记下来。
第二,要考虑到教师最终解读文本的对象――学生――也是文本解读的主体。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所以必须顾及学生的解读能力、认知心理学习习惯等因素,以学生的角色走进文本,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解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障碍、面临的难题,对之进行分析,理出解决的途径,以便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更好的从中获得感悟、陶冶性情、提升素养。
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日式的古屋?台北的房子不应该是中式的么?为什么要写雨夜送女友回家,二人共撑一把伞的情节?“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是什么意思?“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怎样理解?…………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对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有了新的想法。
最终我要回归到教师的角色。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发展,从学生最基本的阅读需求出发,从最正常的阅读过程出发,摒弃哗众取宠之心,才能以正常的教学心态淡定地走入学生的视野,以正常的教学姿态引领学生徜徉于文本之中。
有了上节课的“铺垫”以及今天两位读者的阅读体验,我迅速整理下节课的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我的精彩一展” “我的疑义与君议”“我的赏析请你评 ”“我山之石映余老之玉”。
鉴于本文比较长,学生不愿意读,那就引导他们读。我将文本分成几部分,在“我的精彩一展”活动中,让他们用诗化的语言以小标题的形式给这几部分命题,让另一位同学评所命之题是否恰当。学生兴趣很浓,纷纷给每部分取上很美的名字,如“雨中漫步,思接故土”“凝神静听,雨含百味”“古韵不再,乡思永存”,他们对文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阅读,理清了文章中的人生足迹(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台湾)、作者的思路(现代―古代、现实―历史)、情感路线(少年―中年―白发,乡情、亲情、友情、爱情)。
有如此深入的解读作为基础,学生们在“我的疑义与君相议”环节更加积极,他们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互相答疑。像有的学生问:这篇文章是在写雨,写自己想“家”,那为什么写“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中国山水和雨有关还说得过去,米氏父子和雨有什么关系?不久就有学生答: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米氏父子”着手,他们的山水画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一,在这里他们指代着中国的古典文化,而“中国的山水”则是中国大陆故土的浓缩,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中国的山水造就了中国的文化,中国山水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要看真正的山水,要懂真正的中国文化,就必须回到祖国去寻根,它表达了文化寻根之情和对祖国积累许久的皈依之情。……
你来我往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好,于是顺其自然地就到了“我的赏析请你评”的环节。我对学生们说:“听了大家的解读,我更喜欢这篇文章。”我声情并茂地读了文本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然后展示“我的赏析”――
这里的“湿”本来是诉诸触觉的,布谷的啼声是诉诸听觉的,但作者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别出心裁地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这种转位通感的妙用,深曲传情,可谓通感技法的奇创之笔,写出了奇异之趣,别开新境,曲尽其致地表现了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不得归乡的内心缠绵悱恻的感受。
我请他们“评”我的这段文字,没有想到大家不是盲目的恭维,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学生对我的这段话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老师,我个人认为赏析余老先生的这段话不能忽略‘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作者就是抓住音乐的特点来描写下文景致的。”“太好了”我忘形的喊了起来。
学生们听得很入神,我让他们也展示自己阅读体验,然后交流,大家很认真地思考、写作。五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他们对语句的品味很精彩,如有位同学这样写:“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淡灰色的瓦仿佛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台北的上空翩翩然地舞动,盘旋,却最终离去,只翩跹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没有了瓦,雨天中便失去了最低沉的乐器,雨季也便没有了音韵。巧妙生动的比喻营造了美丽哀伤的氛围,形象地写出了台湾古屋渐渐消失的情景,蕴含着作者对无法再听到韵味十足的雨声,更对古典文化意境不在的深深的惋惜之情。
对文本中的“雨”这个意象的赏析很到位,有同学这样写:
在余老先生的笔下,雨是有鲜活生命的,“雨是女性”,是“温柔的灰美人”,会用“纤纤玉手在屋顶抚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雨是有灵性的,可以唤醒植物的潜意识,地下的生命,甚至是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雨形成了台湾、中国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也成就了文本光声色味上的清奇之趣。雨是文章的主体,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台湾和大陆一起跳动的脉搏,是历史与现实共同飘洒的诗意。理解了作者对雨的感受,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感情主旨。这可真是借助轻灵美丽的载体,表达真挚的赤子之情。
…… ……
离下课还有五分钟,学生们还意犹未尽,于是让学生用“我山之石映余老之玉”进一步解读文本,学生有的用诗词,有的用余老先生的《乡愁》,有的用歌词再一次将文本的情感解读推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