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农业灌溉

高效农业灌溉

时间:2023-06-02 09:2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农业灌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效农业灌溉

第1篇

关键词:粉水灌溉;土壤环境;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化学性状;土壤生物性状;影响

中图分类号:Q93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马铃薯高产稳产、用途多、分布广,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和蔬菜作物之一,同时又是畜禽的良好饲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排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仍是困扰该产业健康发展和当地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2006年以来,固原市有关单位已就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农田灌溉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得出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用于休闲农田灌溉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充分利用资源、有效治理由废水引起的水体污染的良好效应,且成本低,易推广,已获得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马铃薯废水化学成分的分析

马铃薯淀粉加工是纯物理过程,其原料为马铃薯和水,无任何添加剂,产生的废水是一种有机废水,基本不含重金属及人工合成的有害物质,对农田来说就是肥水。淀粉加工只是提取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碳、氢、氧),其他营养成分主要存在于废水之中。它应该富含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及钾、磷、钙等营养物质。为了验证这一推论,我们对旋流法和沉淀法两种不同加工工艺的废水进行了化学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旋流法和沉淀法产生的废水中汞、镉、砷、铅及六价铬等重金属含量均远远低于灌溉用水标准;两种废水富含N、K、Mg2+、Ca2+、SO42-等营养元素,旋流法生产的废水N、K的含量是沉淀法的二倍多,分别达到1155mg/L和1425mg/L;总磷含量均低,仅为0.58-1.58mg/L,

二.粉水灌溉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009年10月20日前各点完成示范区划分、打埂覆膜及基点土壤取样,通过四个县七个点每亩灌溉粉水100m3和清水100m3(CK)土壤样品的化验检测。化验检测结果经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值比较可以看出所有样品检测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值,说明每亩灌溉粉水100m3对于土壤环境质量没有造成不利影响,适量的粉水用于农田灌溉对土壤环境质量是安全的,土壤重金属汞、砷、镉、铅、铬含量低于一级标准值,达到了自然保护区土壤环境的质量标准。

三.粉水灌溉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2010年农科、别庄两试验示范测定结果表明:利用粉水灌溉的50-150t粉水试验处理比对照处理(灌溉清水),0-20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了0.006-0.143g/cm3,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0.06-5.37%;粉水灌溉对0―10cm土壤物理性状影响较大,对10―20cm耕层影响较小。

而且从测定结果来看,表现出粉水灌溉量越大,土壤容重越低,土壤孔隙度越高的趋势。农科点灌溉A3处理(灌溉150t粉水)土壤容重为1.346g/cm3,孔隙度49.23%,较对照土壤容重减少0.143g/cm3,孔隙度增加了5.37%,验证了利用粉水灌溉农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的判断。

四.粉水灌溉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2009年对灌溉了粉水1、3、5、7年的农田和对照田(春季灌溉清水)取样测定了0-30cm耕层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数据,结果表明灌溉粉水的农田较对照田土壤养分有明显增加,灌溉年份越长的农田其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钾等养分含量越高,尤以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变化最为明显,有机质比对照田增加0.69-3.52g/kg,增幅为5.07-25.82%;碱解氮增加9.305-37.34mg/kg,增幅达到10.97-44.0%;速效钾比对照田增加49.34-256.4mg/kg,增幅为9.86-51.24%,有效磷等养分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幅。

测定方法:有机质:K2Cr2O7滴定法;全量氮:开氏法;全量磷:碱(酸)熔-钼锑抗比色法;全量钾: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碱解氮:1.2molL-1NaOH碱解扩散法;有效磷:0.5molL-1NaHCO3-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1molL-1NHOAc-火焰光度法。

五.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粉水灌溉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我们选取茬口、施肥等田间措施基本一致的农田,以连续灌溉粉水3年和连续灌溉清水3年,作为处理和对照,以向日葵为供试作物,开展了以研究粉水灌溉与对照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微生物种群变化、参与N、C转化的主要微生物生理群(硝化菌群落数)变化、土壤C、N量和比值变化、土壤酶活性变化及作物产量为重点内容的初步研究。土样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化验测定。结果表明:

微生物生物C、N量的变化 粉水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C量达到623.0mg/kg,比对照增加24.35%, 粉水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N含量为57.0mg/kg,比对照增加9.62%;C/N比为10.9,比对照增加13.54%。该数据证明粉水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且C/N

土壤微生种群变化粉水土样中细菌总数达到4.55*107个/干土克,较对照增加了9倍多;放线菌为1.76*104个/干土克,与对照基本持平。真菌总数有所下降。土壤微生物三大种群总量增加。硝化细菌分为亚硝化菌与硝化菌,亚硝化菌的主要功能是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硝化菌的主要功能是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硝化菌与亚硝化菌在土壤中通常是伴生在一起的。硝化细菌属于好气性化能自养菌,在土壤中较少,但作用力极强,其存在与活动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有重要意义,通过硝化作用强度可以推断土壤熟化和管理措施的效果,是改良土壤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对旱地土壤,是供氮能力、肥力状况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据测定粉水处理土样中硝化菌群落数达到21个/干土克,较对照增加了6倍,这是显著的良性变化。

土壤酶活性变化 粉水土样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5.83%;脲酶活性与对照基本持平;磷酸酶活性较对照增加了29.17%;蔗糖酶活性比对照提高近1%;淀粉酶活性与对照持平;多酚酶活性较对照增加1.24%。其中与土壤呼吸强度和微生物活动相关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与磷酸盐活化相关的磷酸酶活性提高,与土壤芳香族化合物转化,提高土壤修复能力相关的多酚酶活性的提高都是良性的变化。

六.不同粉水灌溉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马铃薯垄膜沟灌技术;脱毒种薯;覆膜

中图分类号:S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8-0005-02

甘肃马铃薯一般种植于海拔1 700~2 800 m的高原及周边区域,区域内土壤疏松、土层深厚、耕地养分富钾,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雨热(7~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0 %以上)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同步,适宜于发展马铃薯生产。灌溉农业区马铃薯种植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内陆河灌区和中东部黄河流域沿黄灌区,现有马铃薯种植面积约8.67万hm2左右,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3 %。区域内自然条件优越,灌溉条件便利。其中,河西灌区属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处于内陆荒漠区域,属于干旱荒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降雨量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0~158千卡/cm2,日照时数2 600~3 300 h,年平均气温5~9.3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40 mm,蒸发量2 290~3 140 mm。该区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土壤类型以绿洲灌漠土为主,还分布有灰棕荒漠土、灰漠土、棕色荒漠土,土层较薄。维持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主要依赖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三大内陆河水系。沿黄灌区属于陇中黄土高原区,气候温和,光热资源较丰,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25~140千卡/cm2,日照时数2 100~2 700 h;年平均气温3.4~10.4 ℃,多年平均降水量268 mm,蒸发量950~1 150 mm。该区土壤大部分为黄绵土,比较肥沃,土质疏松,通气性良好,此外还分布有黑垆土、灰钙土,土层较厚。农田灌溉用水主要来源于黄河,现有景电工程、引大入秦工程、靖会工程等大中型水利工程。

从2004年开始,笔者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垄膜沟灌高效节水技术,2007年以来进行了示范推广,主要在武威、张掖、白银等市的凉州、山丹、民乐、靖远、景泰等县(区)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到5.20万hm2。据多年多点试验,垄膜沟灌技术在马铃薯上应用,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平均用水6 375 m3/hm2、节水2 085 m3/hm2,节水率为24.6 %,平均产量33 384 kg/hm2、增产3 645 kg/hm2,增产率为12.3 %;单方水马铃薯产量5.24 kg,按收购价0.60元/kg计,单方水效益达3.10元,而传统的垄作沟灌单方水产量3.50 kg,单方水效益仅为2.10元。据山丹县调查,2011年垄膜沟灌马铃薯平均产量45 000 kg/hm2以上,种植的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收购价1.00元/kg,产值45 000多元,除去土地流转费8 250元/hm2、生产资料投入8 250元、劳动力投入12 000~13 500元,纯收入水平较高,可达15 000元/hm2左右。马铃薯垄膜沟灌技术主要是将土地平面修成垄形,用地膜覆盖垄面,在垄上种植作物,作物生长期按照需水规律,将水浇灌在垄沟内,从而改变大水漫灌方式,达到节水增收目的,其技术要点如下。

1 播前准备

1.1 地块选择及整地

选择耕层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前茬为非茄科作物、光照充足的地块。灌足安种水,播种前深翻20~25 cm,做到土壤疏松、土块细碎。

1.2 施肥

多施有机肥,增施钾肥。有机肥在春耕时施入,优质农家肥施入量为75 000 kg/hm2以上;化肥在播种时施入,全生育期施入纯N 150~180 kg/hm2、P2O5120~150 kg/hm2、K2O120~150 kg/hm2,并根据测土结果进行配方施肥,禁止施用含氯化肥。

1.3 土壤处理、膜下除草

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整地起垄时,用40 %甲基异柳磷乳油7.50 kg/hm2加细沙土225 kg/hm2,制成毒土后撒施。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整地起垄后用50 %乙草胺乳油全地面喷雾,土壤湿度大、温度较高的地区用50 %乙草胺乳油750~1 050 g/hm2,兑水450 kg,冷凉灌区用2 250~3 000 g/hm2,兑水600~750 kg进行防治。为提高药效,一般喷两垄,覆盖地膜后再喷两垄,依次类推。

2 起垄、覆膜、播种

2.1 选用优良品种

根据市场需求选用淀粉含量高,粮菜兼用和全粉加工型高产抗病脱毒种薯。

2.2 晒种

将种薯平摊在土质场上,晒种2~3 d,忌在水泥地上晾晒,晒种期间剔除病、烂、伤薯,以减轻田间缺苗,保证全苗,为丰产奠定基础。

2.3 种薯切块

选择脱毒无病种薯进行切块,每块种薯大小在30~50 g,留两三个芽眼,并用75 %酒精或40 %甲醛进行切刀消毒。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堆放1 d后播种或用稀土旱地宝每30 mL兑水50 kg浸种10 min,捞出后沥干水分待播种。

2.4 播种时期

确定播种期应从多方面确定,可根据品种特性而定,早熟品种适当提早播期;中、晚熟品种抗逆性强,可适当晚播,使结薯期相应后移到适于结薯的低温短日照条件下。播期以气温稳定通过5~7 ℃时为宜,以免幼苗遭受晚霜危害。

2.5 起垄、覆膜

一般在3月上中旬耕作层解冻后就可以起垄,垄面宽60 cm,垄高30 cm,垄间距40 cm,带幅100 cm,垄和垄沟宽窄要均匀,垄脊高低一致。选用0.008 mm规格,宽90 cm强力微膜,用量为60 kg/hm2左右,覆膜要求“紧、展、严、实”。除人工起垄、覆膜外,也可采用马铃薯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施肥、起垄、播种、覆膜作业。

2.6 播种密度

马铃薯不同品种播种密度不同,一般应掌握在行距20~30 cm,株距17~25 cm,每垄种两行,保苗82 500~97 500株/hm2,播深15 cm。

3 田间管理

3.1 膜上覆土

在马铃薯播种后约15~18 d,即出苗前一周左右,苗距膜面2 cm前,在地膜上人工或机械覆土1~2 cm,避免地膜表面温度过高而烫苗。同时,覆土后幼苗可以自然顶出,不用人工掏苗。在马铃薯苗高20 cm左右,进行二次覆土,防止薯块露出见光变绿。

3.2 查苗补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以确保合理密度。

3.3 合理灌溉

在马铃薯发棵期、开花期、块茎膨大期灌水五六次,每次灌水450~600 m3/hm2。做到灌水不漫垄,并结合灌水注意中耕除草。

3.4 促控结合

观察花前有无徒长现象,如有徒长用多效唑进行化控;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用土豆膨大素进行叶面喷雾。

3.5 防治病虫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用杜邦猛杀生或抑快净防治早疫病,虫害严重地块用高效氯氰菊酯喷雾防治,用可杀得预防环腐病、黑胫病,用杜邦万灵防治蚜虫,用病毒清缓解病毒危害,用杜邦克露和甲霜灵锰锌交替防治晚疫病。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较重的地块要在起垄时进行土壤处理,用50 %多菌灵或70 %甲基托布津15 kg/hm2与50 %辛硫磷11.25~15 kg/hm2混合,加水喷入播种沟内,或喷于地表,及时翻耕深埋。

第3篇

Abstract: Longde is located in Ningxia southern mountain area Liupan Mountain western slope. Since nineties of 20th century, the county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mak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s commander, seize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of the state council's "the several opinions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Ningxia" and the policy opportunity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boosting economic growth, develop the high efficient water saving irrigation—characteristic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igh efficient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关键词: 特色产业;节水灌溉;做法及成效;隆德县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industry;water saving irrigation;practice and effect;Longde

中图分类号:S7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070-02

0 引言

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国土总面积985km2,东北部与原州区、东南部与泾源、南部与甘肃庄浪、西部与甘肃静宁、西北部与西吉等五县(区)接壤,域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县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类型多样,海拔在1720m~2942m之间,境内米岗山为六盘山最高峰,也是隆德县第一高峰,最低处是渝河出界的河谷,长度在1km以上的河沟有1442条。按地貌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川道区,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农业是本县的主导产业,主要以种植冬小麦、玉米、薯类、油料、药材、瓜果、蔬菜等为主。近年来隆德县按照“压夏增秋、压粮扩经”的思路,以创建宁南生态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户均1亩设施农业、人均1亩马铃薯、人均1亩花卉苗木);抓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积极引进花卉种植和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落户我县,培育扶持绿鲜果蔬、德邦生物、方圆养殖、国联淀粉等“农字号”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引领产业、建设基地、带农增收”的效应。花卉(苗木)、药材(菊芋)、草畜、薯豆四大特色产业都有一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抓基地建设,夯实着力点。集中打造城关星火千亩供港蔬菜、联财绿缘花卉苗木等10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大田中药材(菊芋)规范化种植基地13处。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蚕豆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万亩旱作节水农业示范点5个。通过以点带面,着力打造以沙塘、神林、联财、温堡为核心并以花卉为主导的设施农业,以陈靳、山河为核心并以规范化种植为主导的中药材,以张程、杨河、奠安为核心并以肉牛养殖为主导的草畜,以观庄、好水为核心并以良种繁育为主导的马铃薯“四大优势产业区域”把特色产业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基本情况及供水现状

近年来,隆德县委、政府通过整合项目扩规模,集中抓点搞示范,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规模经营,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在河谷川道区率先发展,依水布局,采用库、坝、井、窖、池联用,田间推广运用管灌、微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配套发展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0.54万亩,建日光温室20栋,小拱棚4013栋,形成9个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共投入资金673.18万元。

2 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主要做法

①好水乡好水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日光温室10栋,小拱棚50栋,利用水库、骨干坝水灌溉,灌溉面积266亩,配套倒挂微喷50套(棚),滴喷灌管8400m,建扬水站3座,铺设管道4.5km;②沙塘镇光联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建小拱棚1000栋,星火塘坝水灌溉,灌溉面积2000亩,铺设低压管道12.6km;③沙塘镇张树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建小拱棚456栋,三里店水库及土圆井灌溉,灌溉面积328亩,铺设低压管道12.6km;④温堡乡建国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园区:建小拱棚125栋,机井灌溉,灌溉面积288亩,配套滴灌管7500m;⑤观庄乡姚套村党群共建联合体花卉基地:建日光温室3栋,小拱棚600栋,利用沟道长流水灌溉,灌溉面积300亩,配套滴灌带36000m;⑥神林康鲜中药材基地:建日光温室1栋,小拱棚60栋,利用土圆井灌溉,灌溉面积200亩,铺设管道5.6km,配套倒挂微喷20套(棚),其余均为沟灌,建变频水塔1座;⑦神林常鲜花卉基地:建日光温室2栋,小拱棚940栋,利用土圆井灌溉,灌溉面积800亩,配套滴灌管56000m,智能联栋温室倒挂微喷1套;⑧联财镇静安花卉园区:建日光温室2栋,小拱棚400栋,利用土圆井灌溉,灌溉面积600亩,铺设管道1.6km,配套倒挂微喷10套(棚),其余田间小畦灌溉;⑨联财镇绿缘花卉园区:建日光温室2栋,小拱棚600栋,利用土圆井灌溉,灌溉面积600亩,开挖大口井1处,建扬水站1座,铺设管道9.7km,田间小畦灌溉。

2.2 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效益分析

①节水效益。规划实施后亩均灌溉用水量由220m3降至160m3,亩均节水60m3,按规划面积0.54万亩计算,节水32.4万m3。②通过高效节水设施配套及种植结构调整,灌区亩均收入由800元增加到1200元,全灌区净增效益216万元。③节地效益:项目实施后,减少了渠道占地,亩均节省土地约8%,目前发展0.5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计算,可节省土地432亩。

3 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存在的问题

3.1 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小,水源无保障。绝大多数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的水源为农民抗旱自打的土圆井,深度不足,受气候影响比较严重,遇到旱年,水源无法保障正常供水。

3.2 灌溉配套设施简易,与现代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不相匹配。受资金的限制,灌溉设施配套简易,主要配套引水、输水管道,到田间大棚内大多采用小畦灌溉,无配套设施,或配套设备简单,灌水方式落后,灌水效率低,难以满足现代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需求。

3.3 配套资金短缺,全县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水利配套除好水灌区由小农水资金建设外,其余均无投资来源,由县自筹暂时解决,隆德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极为有限,固定资产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财政配套及群众自筹程度能力低下,限制了我县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

4 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意见和建议

4.1 积极争取项目,将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区纳入项目建设范围,解决水源无保障,配套标准低,资金短缺的问题。

4.2 加大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以集中连片大规模的方向发展,并为更大规模地发展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现代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标准打好基础。

4.3 拓宽投融资机制,提供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投资,使农业企业及经营大户投资水利建设。

5 结束语

总之,发展节水灌溉是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责任心和紧迫感,要切实加强节水灌溉的组织领导和政策、资金支持,加强全民节水教育和节水知识普及,切实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参考文献:

[1]常慕城.定陶县推行节水灌溉力促抗旱保丰[N].菏泽日报,2010-05-06.

第4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24

引言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我国农业大国的基础性地位。在农业的生产中,要想使得农作物实现高产量,其主要的前提就是利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但在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当下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1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1.1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不合理

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应对所要开展工程的具体区域内的水资源做一个全面的地质勘查,也要对相应灌溉农田的种植结构以及土壤水源等的实际情况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只是凭借着以往的设计经验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设计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是根本无法满足实地灌溉要求的。

1.2 灌溉技术与种植作物不匹配

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农民开始灌注对农田灌溉的技术,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他们希望能够用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对农田水利进灌溉,这样既省力,又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发生灌溉技术与农作物不匹配的情况,如有的时候农民种植了生长较为疏松的作物,可是他们采用的却是适合作物生长较为密集的灌溉技术,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没有实现节水灌溉的目的,反而严重地浪费了水资源,另外,这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农民不了解节水灌溉技术,而水利部门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力度还是不够,所以才造成技术和资源的双重浪费。

1.3 水利灌溉节水工程的管理未得到重视

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工艺较高,资金投入及时到位,但投入使用后并没有及时的维护,一定数量的节水灌溉设备已经无法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是节水灌溉工程设施产权模糊,权责不明。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灌溉设备经常出现严重损坏,工程老化失修,因经费的短缺,未进行及时更新修复,灌溉效益不断降低。

1.4 不够重视采用综合技术发挥整体效益

在传统的节水农业中,我国一般只注重单项的工程技术,就像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形成一种综合性技术。所以,常造成虽节水但产量不高。

2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2.1 将优化水资源配置融入农业的发展之中

将优化水资源配置融入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在设计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区域水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要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利用,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2 加强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想要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做好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节水灌溉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安排一定人员定期监督和管理节水灌溉工程,及时发现工程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安排维修人员进行检修,使得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率实现最大化的实现。另外还应建立管理责任制,做到谁建设谁负责。

2.3 分区发展和规模化发展相结合

将分区发展及规模化发展相结合可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利用率,使新的生产模式更加适应农业发展趋势。优化和改革农产品种植,并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和种植工艺,促使整个农业生产成为一项更具规模化的系统性工程。

2.4 大力加强建设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可以推进发展地区的水利工程。在高效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阶段,相关施工人员必须按照高效节水灌溉的特征,制定高效节水灌溉的相关指标,且严格按照这些指标进行施工。要分区进行农业种植,以追求生态和经济利益以及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建设现代化与信息化并存的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节水灌溉工程的选址上,首先需要先进的干部和群众思想给予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相应的支持;然后是优先选择经济比较发达以及种植种类比较多的地区;再是选择严重缺水或是地面高低不平的地区进行灌溉;最后可以选择综合治安比较好的地方。如果做到以上几点,不仅可以缩短工程建设的周期,更能够提高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施工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农田水利的灌溉上,我们应大力的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这样不仅可以使农作物吸收到足够的水源,也可以有效地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国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要点[J].吉林农业,2015(08).

第5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策略

1引言

目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大家的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为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节水灌溉工程是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和经济效益[1]。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需要重视灌溉技术的应用,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策略。

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基本原则

2.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相关部门需要将其和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融合起来,在了解水资源供求现状和发展、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编制农田高效节水规划,明确分年度的发展目标,将农田高效节水任务落实到乡村和地块中,不断扩大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规模。

2.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根据农业生产水平、水利配套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基础条件,明确高效节水技术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出高效灌溉节水技术的节水性、效益性和生态性优势,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同时,在任务安排和技术补贴方面,需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用户收入水平,进行分类指导。

2.3提升技术,点面结合相关部门需要

根据各个区域和作物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滴灌施肥制度、沟灌技术参数和主推模式,将沟灌技术和管灌技术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大作物需水和需肥规律的实验研究,提升滴灌技术水平,实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3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分析

首先,施工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但很多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缺乏对施工现场考察工作的重视,无法及时地更新施工现场的相关资源和信息,导致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出现了严重偏差。其次,相关人员在灌溉过程中,仍实行传统的灌溉技术,无法将现代化灌溉理念予以落实,未充分认识水利灌溉与农田产量之间的关系,缺乏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视,严重影响我国农作物的产量。最后,从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实际应用来看,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对后期技术设备维修工作的重视,设备老化问题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带病工作”问题[2]。并且,在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设备不科学使用问题,使得设备的使用年限不断缩短。

4工程实例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当地政府于2013年投资启动清和社区“大禹节水”工程,在田间地头埋入设置了滴孔的管道,并将管道接入附近的水库。农户只需在田地旁边的智能水表上刷卡,便可实现灌溉。

5农田水利工程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策略

5.1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现阶段,全膜覆盖、膜下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其在“大禹节水”工程中的应用,为该地区谋划大项目、建设示范区、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提供了很大的机遇,该地区的农民群众通过转变传统的理念,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节水种植的作物品种。同时,为了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相关部门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平台的基础上,将高效节水项目建设作为载体,创新并优化了相关机制,抓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机遇,使得很多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和管理中。

5.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相关部门需要在提高农民群众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合理地调整农业结构,引进更多先进科学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将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起来,进行土地综合治理开发,利用项目扶持、企业投资等形式,引导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合理地铺设滴灌管网,为节水农业的高效性提供支持。另外,水利工程建设部门需要遵循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创新制度,大力发展公司式运作的规模种植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预期目标。

5.3创新并优化农业发展模式

首先,探索农民用水合作社的三权改革模式。如在楚雄州元谋县高效节水建设项目区,建立专业的用水合作社,由股份认购筹资入股项目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全过程中,以获取更多收益,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探索“三权”改革模式,将项目区域初始水权分配到村、户、农民用水合作社中,社员可以以股份认购获取合作社股权,以最低4.95%获得收益,参与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其次,实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模式。水利工程建设部门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优化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和产量,实现项目区域土地流转,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6楚雄州元谋县高效节水建设项目成效

在楚雄州元谋县高效节水建设项目建设中,通过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很大成效:(1)该项目通过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95%,每亩平均用水量由原来的600~800m3降低至180~240m3,每亩的管理人员由20人减少到6人,节省了30%的农药和化肥,且在使用管道供水后,农户的生产投入也有所减少;(2)与传统的漫灌技术相比,管道供水技术使得农业增产率达到26.6%、增收率达到17.4%,供水保证率提高到75%,农民群众的节水意识也不断增强;(3)实现三方共赢:首先,农民增收,平均用水成本由1258元/亩降低到350元/亩,增收了5000元/亩(1亩=666.67m2);其次,企业盈利,企业资本回收年限是5~7年,20年利润达到3.6亿元,年平均收益率达到了7.95%;最后,政府节水,每年节水量在2158m3以上,解决了全县1/4的土地灌溉问题;(4)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种植模式转变成高科技现代农业形式,分散经营转变成规模经营形式[3]。

7结语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水资源;高效用水;节水措施

2现代农业的主要节水措施

2.1节水技术措施

节水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输水工程和灌溉技术。在输水方面,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平均渠灌区输水损失量在50%左右,而以色列小于10%,美国小于22%。因此,输水工程中的节水潜力巨大,可以进行渠系配套、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如“小白龙”、滴灌、渗灌等,用水量仅为常规灌溉用水量的30%~50%,节水效果明显。

2.2节水农业措施

通过田间节水,抑制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是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包括适水生产、抗旱育种、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农田保墒技术、培肥地力等[3]。根据有关研究成果,通过上述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30%左右。

2.3节水管理措施

节水潜力的40%在于管理,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大力推广现有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管好水、用好水,使水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3农业高效用水技术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内容很广泛,主要可分为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农艺节水包括制定各种农业节水灌溉制度及农田灌溉管理技术[4]。由于各种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期、需水耗水规律均不同,各自的灌溉制度及管理措施也不同。灌溉制度包括作物播种前以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日期与灌水定额、灌溉总定额3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节水型农田灌溉技术主要有:小畦灌、长畦分段短灌、宽浅式畦沟结合灌等优化畦灌技术;节水型沟灌技术,如封闭式直形沟、方形沟、锁链沟、八字沟、细流沟、沟垄灌水、沟畦灌等;地膜覆盖灌水技术,如膜上灌等。此外,田间管理方面,可通过平整土地,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少耕免耕技术,灌溉水全面规划、合理调蓄、综合利用、定量调配,因地因水(状况)制定适宜的水价及电费政策,对浪费实行罚款等措施,以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还可利用各种化学制剂调控土壤表面及作物叶面蒸发,以达到节水的目的,如土面增温保湿剂、抗旱剂、保水剂、种子包衣剂等;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手段培养高效节水品种,如农大146等小麦品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及计算机网络获取、处理、传送各类农业节水信息,实现高效节水的现代化技术已日趋成熟,今后将被广泛推广应用[-

第7篇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运用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拥有广阔的土地,但是水资源却比较匮乏,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结合我国农业和种植业的具体状况,解决农村经济长远发展中存在的水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对更加高效智能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合理运用,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和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土渠输水与地表漫灌之外其他全部灌溉方式的统称。推广和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够较好地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较好地解决各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甚至将一些戈壁或是荒漠改良为农业用地,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该技术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在社会效益层面,相较于以往的灌溉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节约更多的水量,一般可达到30%~40%,还能够提高单位水产值。例如,在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对于漫灌方式的应用,要求农民提前进行挖渠和打埂,最多只有90%的耕地得到利用,但通过应用滴灌等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最多能够利用99%的耕地。由此可见,我国通过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大力发展和运用,能够有效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在生态效益层面,通过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以有效应用,可以极大程度地节约水资源,提高区域内植被的覆盖率,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同时,该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等问题,防止了水土流失。(3)在经济效益层面,相较于以往的灌溉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更好地节省水量、人力和肥力,促使人工管理效率的显著提高,农民也无需投入更多的人工、水及肥料[1]。

二、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灌溉设计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这就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针对农田灌溉工程的设计,相关人员并没有对农田具体地形进行全方面的考察。我国南方地区的大部分农田较为分散,且形状和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田水利灌溉设计和相关灌溉技术使用的难度。(2)针对农田灌溉工程的设计,相关人员并没有充分利用专业的勘探信息,尽管其在设计之前已对当地农田的地质条件等进行有效勘探,获得了相应的信息数据,但并没有将这些信息数据应用到具体设计之中,从而造成后续施工的实际情况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大大降低了灌溉技术施工的质量和应用效率[2]。

(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我国拥有非常广阔的土地面积,且经纬度跨幅大,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故而拥有多种气候条件。环境因素的多样性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灌溉设施的应用。同时,农田灌溉设备的设计也极易受到气候条件、空气流速、阳光照射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在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存在很大区别,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对应的灌溉设备,从而无形中增大了农田水利灌溉设计和相关灌溉技术的应用难度。

(三)灌溉技术与使用对象不匹配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应用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农作物更好地吸收水资源,以此来确保农作物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然而,大多数农田均在农村,由农民负责耕种和种植,有的农田应用了节水灌溉技术后,因为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并不能够充分了解耕种的作物和相关节水技术,这就导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无法得到充分应用[3]。

三、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重视设计前的信息收集

农田土壤结构情况、栽种农作物需求等,将会对实际水资源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保证农田水利灌溉设计更为高效合理,在设计前,应对规划设计区域做充分的调查,如调查农村地区历年来的降水情况、灌溉用水保证率、渠道引水流量确定等,基于地区农田种植生产的实际需求展开设计,合理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从而确保设计高效性、节水性。

(二)优化节水灌溉技术配置,降低环境因素影响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相关政府部门依据区域内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规划,秉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对农业用水和人们的生活用水进行科学安排。积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用水制度,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使之实现标准化与科学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出用水制度的作用,提高农民对节约用水的认识程度,树立起节约用水的意识[4]。在节水灌溉技术设置应用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区环境的差异,采用合适的灌溉技术和灌溉设备,尽可能在满足农田灌溉需求的过程中,降低水资源的损耗。如在以往的农田灌溉中,由于水资源的运输流动中存在渗透或是蒸发等情况,会消耗很多的水量,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而通过对水资源运输的高效节水技术进行有效利用,相关人员可以强化水渠的防渗透功能,借助渗透材料开展水渠建设工作,并强化输水管道的建设,这就能够对水资源运输流动过程中水量的消耗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实现高效节水。

(三)科学选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当前各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和缺点,然后结合农田环境进行合理的选用。

1.喷灌式节水技术

该技术主要针对大面积的农田灌溉,可首选喷灌式节水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原理为:在实际农田灌溉过程中,以水的压力作为动力,让卷盘进行旋转,从而实现以卷盘为中心对周围土地进行灌溉。该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只需将喷头设置在喷灌机上,使之在得到充足的水压后,即可进行稳定灌溉作业,从而实现农田的大面积喷灌。在农田喷灌节水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充分明确现阶段该区域农田的具体情况,对满足其农田灌溉需求的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然后合理安装和妥善固定相应的喷灌设备,以此来达到灌溉的目的。当前在农田灌溉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喷灌设备为移动喷灌机,该设备可以确保作物获得全面的灌溉,操作简便,且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适用于各种地形的农田灌溉作业。通过有机结合这一设备和机械自动化设备,能够更好地保证灌溉效率。然而,移动喷灌机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需要消耗很多的资源、占地面积较大以及需要借助一些辅助设备才能够完成灌溉作业等。

2.微灌技术

该技术属于一种滴灌技术的衍生技术,能够很好地节约水资源。现如今,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微灌技术种类主要是渗灌、滴灌、小管涌流灌、微喷灌。在实际农田灌溉过程中,相关人员应结合具体的生产需求,选择最为适宜的微灌技术。例如,对于气候较为湿润的区域,可选用微喷灌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还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对于气候较为干旱的区域,应避免使用微喷灌技术。同时,微灌技术能够在控制灌水量的同时,实现短周期灌水;通过有机结合水分和养分,让土壤根部对所需营养成分进行较好的吸收,从而获得与施肥同样的营养效果;该技术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率,相较于传统的灌溉方式,这一灌溉方式能够节约50%~80%的水分,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从而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

3.渠道防渗漏技术

渠道防渗漏技术大多应用于土渠输水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渗漏而导致的水量流失。针对这一技术的具体应用,相关人员应注重防渗漏材料的合理应用,包括混凝土、沥青及塑料膜等,还应注重沥青护面、土料施压等技术措施的有效使用,从而显著提升渠系水利用系数,大大提高渠道输水的安全性。

四、结语

面对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困境,我国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有效应用,通过有效发挥该技术的应用价值,来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赵海峰.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分析[J].新农业,2020(20):61.

[2]文云霞.刍议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思路与应用策略[J].农家参谋,2020(20):117,145.

[3]王苗,吴玉秀,张晓炜.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18):39-40.

第8篇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用水总量40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600-3800亿m3,占农业用水量的90%-95%。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相当严重,首先是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低,平均仅为45%左右;其次是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低,仅达到56%;最后是农业用水的效率不高,其中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0kg/m3左右,旱地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为0.60-0.75kg/m3。根据权威部门的预测结果,在不增加现有农田灌溉用水量的情况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若将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70%,则可节水900-950亿m3,如同时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农业节水后不仅可满足7亿t左右的食物生产用水,还能节约出400-500亿m3的水量用于国民经济的其他重要行业,这无疑会对未来的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农业节水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也是我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水土资源配置失衡等严峻形势所决定的。农业节水对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缺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节水予以解决,加强对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以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建立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将成为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1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性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把提高灌溉(降)水的利用率、单方水的利用效率、水资源再生利用率作为研究重点和主要目标。在研究节水农业基础理论基础上,将生物、信息、计算机、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与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相结合,提升节水农业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建立适合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快由传统的粗放农业向现代化的精准农业转型的进程。

世界各国采用的节水农业技术通常可归纳为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生理)节水技术和水管理节水技术等四类。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可大致分布在四个基本环节中:

一是减少灌溉渠系(管道)输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与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

二是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质量的同时减少单位灌溉面积的用水量;

三是减少农田土壤的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

四是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减少作物的水分奢侈性蒸腾消耗,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益。节水农业发达的国家始终把提高上述环节中的灌溉(降)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作为重点,在建立了以高标准的衬砌渠道和压力管道输水为主的完善的灌溉输水工程系统和采用了以喷(微)灌技术和改进的地面灌技术为主的先进的田间灌水技术后,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重点正从工程节水向农艺节水、生物(生理)节水、水管理节水等方向倾斜,尤其重视农业节水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密切结合。

1.1农艺节水技术

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调控农田水分状况、蓄水保墒是提高农田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已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如保护性耕作技术、田间覆盖技术、节水生化制剂(保水剂、吸水剂、种衣剂)和旱地专用肥等技术和产品正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美国中西部大平原由传统耕作到少耕或免耕,由表层松土覆盖到作物残茬秸秆覆盖,由机械耕作除草到化学制剂除草,都显著提高了农田的保土、保肥、保水的效果和农业产量。法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开发出抗旱节水制剂(保水剂、吸水剂)的系列产品,在经济作物上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法国、美国等将聚丙烯酰胺(PAM)喷施在土壤表面,起到了抑制农田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的明显效果。美国利用沙漠植物和淀粉类物质成功地合成了生物类的高吸水物质,取得了显著的保水效果。

节水农作制度主要是研究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节水高效型作物种植结构,提出相应的节水高效间作套种与轮作种植模式。例如,在澳大利亚采用的粮草轮作制度中,实施豆科牧草与作物轮作会避免土壤有机质下降,保持土壤基础肥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方面,发达国家已选育出一系列的抗旱、节水、优质的作物品种。如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的小麦品种、以色列和美国的棉花品种、加拿大的牧草品种、以色列和西班牙的水果品种等。这些品种不仅具备节水抗旱性能,还具有稳定的产量性状和优良的品质特性。特别是近年来,在植物抗旱基因的挖掘和分离、水分高效利用相关的基因定位以及分子辅助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聚合技术等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上取得了一些极富开发潜力的成果。

近年来,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已将提高水分养分耦合利用效率的灌水方式、灌溉制度、根区湿润方式和范围等与水分养分的有效性、根系的吸收功能调节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改变灌水方式、灌溉制度和作物根区的湿润方式达到有效调节根区水分养分的有效性和根系微生态系统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养分耦合的利用效率。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将作物水分养分的需求规律和农田水分养分的实时状况相结合,利用自控的滴灌系统向作物同步精确供给水分和养分,既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水分养分的流失和污染的危险,也优化了水肥耦合关系,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2生物(生理)节水技术

将作物水分生理调控机制与作物高效用水技术紧密结合开发出诸如调亏灌溉(RDI)、分根区交替灌溉(ARDI)和部分根干燥(PRD)等作物生理节水技术,可明显地提高作物和果树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灌水方法追求田间作物根系活动层的充分和均匀湿润的想法不同,ARDI和PRD技术强调在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面的某个区域保持土壤干燥,仅让一部分土壤区域灌水湿润,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区域干燥、部分根系区域湿润,以利于使不同区域的根系交替经受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锻炼,刺激根系的吸收补偿功能,使根源信号ABA向上传输至叶片,调节气孔保持在适宜的开度,达到不牺牲作物光合物质积累而又大量减少其奢侈的蒸腾耗水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减少作物棵间的土壤湿润面积,降低棵间蒸发损失和因水分从湿润区向干燥区侧向运动带来的深层渗漏损失。RDI是基于作物生理生化过程受遗传特性或生长激素的影响,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主动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即人为地让作物经受适度的缺水锻炼)来影响其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的分配,进而提高其经济产量而舍弃营养器官的生长量及有机合成物的总量。因营养生长减少还可提高作物的种植密度,提高总产量,减少棉花、果树等作物的剪枝工作量,改善产品品质。国际上有关调亏灌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果树和西红柿等蔬菜作物,对大田作物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对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的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以单点的和单一作物的耗水估算为主,在此基础上采用插值法和面积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区域作物耗水量的精度会受到气象等因素的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目前的重点是将单点的单一作物耗水估算模型的研究扩展到区域尺度多种作物组合下的耗水估算方法与模型研究上,根据作物及其不同生育期的需水估算,使有限的水最优分配到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内,为研究适合不同地区的非充分灌溉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撑。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采用能量平衡法估算区域作物耗水量成为可能,通过遥感获得的作物冠层温度来估算区域耗水量分布的研究变得十分活跃,并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1.3水管理节水技术

为实现灌溉用水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准确和快捷的要求,发达国家的灌溉水管理技术正趋朝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减少灌溉输水调蓄工程的数量、降低工程造价费用的同时,既满足用户的需求,又有效地减少弃水,提高灌溉系统的运行性能与效率。

建立灌区用水决策支持系统来模拟作物产量和作物需水过程,预测农田土壤盐份及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基于Internet技术和RS、GIS、GPS等技术完成信息的采集交换与传输,根据实时灌溉预报模型,为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灌区的动态配水计划,达到优化配置灌溉用水的目标。为适应灌区用水灵活多变的特点,做到适时、适量地供水,需对灌溉输配水系统的运行模式和相应的自控技术开展研究。目前,国外多采用基于下游控制模式的自控运行方式,利用中央自动监控(即遥测、遥讯、遥调)系统对大型供水渠道进行自动化管理,开展灌区输配水系统的自控技术研究。在明渠自控系统运行软件方面,着重开展对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计划的研究,采用明渠非恒定流计算机模拟方法结合闸门运行规律编制系统运行的实时控制软件。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大量使用热脉冲技术测定作物茎杆的液流和蒸腾,用于监测作物水分状态,并提出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报的理论和方法,将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用于监测土壤墒情。根据土壤和作物水分状态开展的实时灌溉预报的研究进展也很快,一些国家已提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节水灌溉预报模型。在此基础开展的适合不同地区的非充分灌溉模式的研究是干旱缺水条件下灌溉用水管理的基础,随着水资源短缺的不断加剧,其研究在国内外得到普遍重视。

多采用系统分析理论和随机优化技术,开展灌区多种水源联合利用的研究,以网络技术支持的智能化配水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建立起多水源优化配置的专家系统,提出不同水源组合条件下的优化灌溉与管理模式,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需求的同时,改善灌区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

1.4工程节水技术

随着现代化规模经营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向现代地面灌溉技术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在采用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技术基础上,采用水平畦田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溉方法无疑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精细地面灌溉方法的应用可明显改进地面畦(沟)灌溉系统的性能,具有节水、增产的显著效益。激光控制土地精细平整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平整技术,国内外的应用结果表明,高精度的土地平整可使灌溉均匀度达到80%以上,田间灌水效率达到70%-80%,是改进地面灌溉质量的有效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采用地面灌溉实时反馈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对地面灌溉全过程进行分析已成为研究地面灌溉性能的重要手段。应用地面灌溉控制参数反求法可有效地克服田间土壤性能的空间变异性,获得最佳的灌水控制参数,有效地提高地面灌溉技术的评价精度和制定地面灌溉实施方案的准确性。

除地面灌溉技术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喷、微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微灌技术是所有田间灌水技术中能够做到对作物进行精量灌溉的高效方法之一。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特别重视微灌系统的配套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的研究,将计算机模拟技术、自控技术、先进的制造成模工艺技术相结合开发高水力性能的微灌系列新产品、微灌系统施肥装置和过滤器。喷头是影响喷灌技术灌水质量的关键设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喷头的改进及研究开发,其发展趋势是向多功能、节能、低压等综合方向发展。如美国先后开发出不同摇臂形式、不同仰角及适用于不同目的的多功能喷头,具有防风、多功能利用、低压工作的显著特点。

为减少来自农田输水系统的水量损失,许多国家已实现灌溉输水系统的管网化和施工手段上的机械化。近年来,国内外将高分子材料应用在渠道防渗方面,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研究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工程结构形式。如已在德国、美国应用的新型土工复合材料GCLS就具有防渗性能好、抗穿刺能力强的明显特点。此外,管道输水技术因成本低、节水明显、管理方便等特点,已作为许多国家开展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措施,开展渠道和管网相结合的高效输水技术研究和大口径复合管材的研制是渠灌区发展输水灌溉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发展趋势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是在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入了生物、计算机模拟、电子信息、高分子材料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各种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的明显特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涉及的既不是简单的工程节水和水管理节水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问题。从支撑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基础理论而言,需将水利工程学、土壤学、作物学、生物学、遗传学、材料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降水(灌溉)-土壤水-作物水-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经济产量的转化循环过程作为研究主线,从水分调控、水肥耦合、作物生理与遗传改良等方面出发,探索提高各个环节中水的转化效率与生产效率的机理。另一方面,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又需要生物、水利、农艺、材料、信息、计算机、化工等多方面的技术支持,来建立适合国情的技术体系。

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出现的重大突破,节水农业领域中大量借助于土壤水动力学、植物生理学的理论和现代数学方法及计算模拟手段,试图从整体上来考虑水-土-作物-大气间的互动作用与关系,定量描述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分和养分运移的转化过程,据此制定科学的水、肥调控方案,这使得对节水农业的研究已由以往单纯的统计或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着较为严谨的理论基础与定量方法的科学。计算机技术、电于信息技术、红外遥感技术以及其它技术的应用,使得在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水盐动态、水沙动态、水污染状况、作物水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监测、采集和处理手段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了农业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的研制创新正在促使渠道防渗、管道灌溉、覆膜灌溉、坡面集雨等方面孕育着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在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效率的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中,不仅涉及到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界面过程,水分传输和系统反馈的机制,水分调控的途径以及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转化关系等相关领域内的前沿技术,还与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水资源、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进行监测调控,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精量灌溉等关键技术有关。为此,必须以具有学科交叉性的重大前沿性技术研究为基础,研发与农业节水相关的重要关键技术,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重点与内容

3.1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

围绕作物生理需水与用水、精量控制灌溉等领域,对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开展原创性研究。通过对水-土-植物关系、干旱条件下植物根信号传输和气孔反应的机制、干旱胁迫锻炼对植物超补偿功能的刺激等问题的研究,带来农业节水原理与技术的创新,促进节水农业新思路的问世和源头高技术的产生,为我国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储备。

作物高效用水与生理调控技术:

(1)研究主要作物节水条件下产量形成及可视化的生产模型,获得维持农作物较高水分生产效率的生理和生态学过程参数,提出农作物根系微生态系统水分吸收功能调控模型和水分利用整体超补偿功能环境反应模型;

(2)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内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需水量季节分布和计算模式和不同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的作物需水和耗水模型,提出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与有限水量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实施非充分灌溉制度的技术;

(3)研究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果树)调亏灌溉的指标体系(最佳凋亏阶段和调亏程度),提出不同养分水平或施肥条件下调亏灌溉的模式及相应的指标,获得作物调亏灌溉的田间实施技术;

(4)研究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水稻)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指标体系,提出不同养分水平或施肥条件下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模式及相应参数,获得不同土壤、作物下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灌水技术要素最优组合设计方法及的田间实施技术;

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

(1)研究作物对水分亏缺信息的感受、传递与信号转导的过程,建立作物水分信号诊断指标体系,获得利用作物茎杆变形测量诊断作物缺水状况的新技术与新产品;

(2)研究作物水分区域分布监测技术和作物蒸腾过程快速监测技术,提出区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与最佳动态监测布点方式和区域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获得土壤水分动态快速测定与预报技术及新产品;

(3)以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作物水分动态监测信息与作物生长信息的结合为基础,研究运用模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具有监测、传输、诊断、决策功能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系统,研制开发智能化的灌溉信息采集装置和智能化的灌溉预报与决策支持软件。

农田水肥调控利用与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

(1)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为对象,研究不同区域、种植制度、地力基础和水资源状况下主要作物农田养分供应与利用模式,提出不同水分条件下获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水分与养分最佳参数组合;

(2)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根区水分养分迁移、转化和吸收的动力学过程,提出相应的作物根际水肥耦合循环与调控模型,获得以提高水肥耦合利用效率为目标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参数的最优组合;

(3)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为对象,研究农田高效用水的作物群体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农田整体抗旱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群体因素和调控技术;构建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群体优化结构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3.2现代节水农业关键技术

以田间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管理、农艺与化控节水等为重点,适当考虑干旱缺水地区特殊水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研究现代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创制一批新型的农业节水新产品与新材料,促进节水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农业节水提供适合国情的实用性应用技术。

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1)研制抗堵、耐用、价廉的微灌灌水器,开发新型微灌过滤器、注肥器及系统控制设备;

(2)研究节能异形喷嘴喷头、可调仰角及可调雾化程度的喷头、喷洒区域为矩形的喷头,开发适宜于园林喷灌的升降式喷灌装置,改进扇形转动的摇臂式喷头,研制新型移动式轻小型喷灌机组和智能控制低压变量自走式喷洒机组;

(3)研究土地精平标准与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开发国产激光控制平地铲运设备和相应的液压升降控制系统,提出与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实施相配套的田间灌排工程系统模式,研究地面灌溉技术控制参数,开发田间波涌灌溉控制设备、田间多孔闸管灌溉系统和田间灌溉自动控制设备;

(4)研发适合家庭规模的可调式小型免耕坐水播种技水与设备,创制集灌水、播种、施肥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行走式局部施灌机。

灌溉系统输配水监控与调配技术:

(1)研发水分损失小、价廉、精度高、抗干扰性强的渠系量水设备,研制具有量水和控制双重功能的取水口量水设施、新型管道量水仪表、适合高含沙渠道采用的量水装置等,开发经济实用的灌区自动化量水二次仪表及设备、井灌区计量与控制用水装置等;

(2)开发基于局域网络、Internet网络与RS和GPS技术相结合的灌区动态管理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技术,研究灌溉系统的计算机识别技术和动态配水系统下非恒定流模拟仿真技术和水量与流量的实时调控技术;

(3)研究灌区中央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和水力自动控制技术,开发灌溉配水系统的闸门控制模式及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灵活方便的控制器。

农艺节水技术:

(1)以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及林草为重点,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基因聚合技术结合常规育种的方法,创制抗旱节水型、水分高效利用型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抗旱节水与高产优质相结合型的新品种(组合);

(2)研究主要生态区域节水高效型的作物种植结构和适合区域特点的节水高效间作套种与轮作等种植模式,提出主要种植制度周期内农田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控制要素和集成化参数,得到节水型农作制度优化技术及其量化指标;

(3)以旱地土壤水库增容为核心,研究等高种植集雨蓄水保墒技术和田间集雨栽培技术、少耕免耕保水保肥技术、地力培肥有机旱作技术、降低田间蒸发的覆盖保墒技术等雨水就地高效利用技术,提出旱地农田节水抗旱能力的粮草轮作技术、粮经饲作物立体种植高效用水技术等。

新型农业节水材料与产品:

(1)研究利用纳米技术改进防渗材料的性能,研制新型土壤固化剂、新型复合土工膜料和填缝材料,盐渍土和膨胀土等特殊土类渠道的专用防渗材料,开发新型保温复合材料和环保型混凝土补强新材料,创制用于管道输水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大口径管材和管件;

(2)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坡面集雨固化土材料、绿色环保型集雨面喷涂材料、生物集雨材料和田间集雨材料等;

(3)筛选具有控制蒸腾功能的外源物质,研究植物蒸腾抑制剂,研制具有抗旱节水、防病杀虫、高效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种衣剂,开发以生物材料(藻类、纤维、沙漠植物等)或化学材料为基质的新型保水剂,创制低成本的高效多功能水土保持剂与土壤结构改良剂;

(4)研发由天然材料和改性天然材料(重点是植物纤维和淀粉类)制成的可被微生物完全分解为对环境无害物质的新型覆盖材料,开发具有增温、保墒、增产、无残留的多功能液体覆盖材料,改性和创制新型液膜等。

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

(1)建立区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和最优开发模式及智能决策系统软件,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高效工程和生物雨水集蓄形式,提出新型集雨设施结构形式和现场成型技术,获得雨水集蓄与高效利用工程系统设计软件;

(2)研究低成本、节能型的微咸水开发利用技术,建立微咸水灌溉下的控制指标体系和作物灌溉制度,提出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盐运动规律与调控技术,得到咸水与淡水混灌和轮灌的应用模式;

(3)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地下水及作物品质的影响,提出再生水作物安全高效利用指标量化体系,开发利用再生水灌溉的不同灌水方式、再生水与洁净水混灌或轮灌的应用技术以及不同再生水灌溉方式下的作物灌溉制度。

4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带来的贡献

在现代节水农业前沿技术万面,将提出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指标体系、作物非充分灌溉下的需水指标体系和灌溉制度、作物调亏灌溉的指标体系,建立作物水分信号采集与缺水敏感指标测定和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方法、动态配水系统下的非恒定流模拟仿真技术和水量实时调控方法等。研究内容无论是在应用基础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均具有源头创新性,会加速我国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第9篇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山地农业;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86-01

云南省土地面积有94%为山区,耕地中48.5%为坡耕地,大面积的坡耕地容易发生地表径流。2007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云南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报告数据显示:云南省农业污染源排放到环境的COD占全省总排放量的11.31%,为8.12万t,总氮排放量占全省总排放量的31.02%,为6.17万t(氮肥径流和淋溶5.60万t,占90.8%),总磷排放量占全省总排放量的63.44%,为6 635.32 t(径流流失5 338.05 t,占80.4%)[1]。笔者就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氮、流失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1 农用化肥流失概况

我国农田施用化肥利用率较低,平均总损失率约60%[2]。化肥被作物利用的越少,流失到环境中的就越多,造成环境污染也严重。

1.1 肥料中氮、磷的流失机理

化学肥料中20%~70%的氮被作物吸收,其他的氮一部分与土壤结合或者以硝酸盐形式存在地下水中,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经氨化和反硝化作用挥发到大气中或渗透到土壤的深层,另有一部分则直接挥发进入大气。由于土壤对有机磷的吸附力弱,在土壤中磷即将饱和时,化肥的施用和牲畜粪便将引起有效磷和颗粒磷的流失。

1.2 云南省化肥使用情况及氮磷污染分析

2013年,云南省共销售化肥实物量581万t,施用比例严重失调,加之云南省大多数土壤偏酸性,过多的化肥使用不仅导致部分土壤产生盐化、酸化,农田径流流失的氮、磷更多,易导致地下水和饮用水硝酸盐含量超标,造成水体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3]。

2 氮、磷污染物流失控制措施

通过提高施肥技术、改变施肥方式等措施减少化肥的用量,科学灌溉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可从源头和过程中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我国多地也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水肥一体化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使用能有效控制氮磷流失。

2.1 节水灌溉技术

开展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用水量,而且可减少排水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资料显示,较常规施肥方式,采用节水的薄露灌溉方式,加上合理的灌排技术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氨氮、总氮、总磷的减排量分别达到65%、45%、70%,效果显著[4]。

截至2010年末,云南省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92万hm2,节水灌溉措施既能使粮食增产,也能提高化肥利用率,是一项节水减排的好措施。“十三五”规划中,云南省将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借助云南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技术,可有效控制云南省山地农业化肥氮、磷流失。

2.2 水肥一体化技术

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0%~50%,该技术因水、肥利用率的提高,大幅度节水、节肥,减少氮磷流失[5]。主要模式如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都可选择性地在云南省推广使用。

3 其他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是一项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若配合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和稳定性肥料的应用,可更有效地减少化肥用量,大幅度削减农田氮磷流失,特别适宜云南省种植的果树、蔬菜、林木等长生育期的经济作物。

同时,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衍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流失,也是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技术。

4 结语

大力发展应用节水、节肥技术才可减少化肥用量、大幅度削减氮磷流失,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随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和庄园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灌溉用水高效率、高效益的需求日益增大,面对云南省农业用水的严峻形势,在云南省大力发展以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水肥一体化技术,既可减少农业用水、用肥量,缓解云南省水、肥资源供需矛盾,增强农业抵御旱灾能力,又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5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农业厅.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云南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 张智峰,张卫峰.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趋势[J].磷肥与复肥,2008,29(6):9-12.

[3] 秦文俊.云南省肥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云南农业,2014(7):10-13.

第10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 科学发展观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S275

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伟大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和农村,只有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缩小城乡差别,我国社会经济才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已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在我国这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节约用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发展节水灌溉在实现节约型社会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商洛节水灌溉健康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1 发展节水灌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1.1发展节水灌溉是商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商洛市水资源总量57.068亿m3,居全省第三位,全市人均占有量2193m3(不包括客水在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83.4%,占全省人均的170%,水资源相对较充足。但开发利用程度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9%,低于全国15.8%、全省12%的水平。2011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3.34万处, 2011年全市用水总量3.7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1.9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4%。商洛市水资源从总量上看,现阶段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但商洛市丰富的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使商洛市呈现明显工程型缺水状态,特别是骨干水源工程少,调节能力差,供水工程少,供水能力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将进一步加剧商洛市水资源缺水的局面。因此,将节水灌溉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以发展节水灌溉为重要内容的农村水利建设方向,走节水型农业的路子,将成为今后商洛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和保障。

1.2 发展节水灌溉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实现了农村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根本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农田灌溉设施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田灌溉现代化。根据现代农业的概念,农田灌溉要实现灌溉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生产管理标准化、生产手段科技化的目标。必须靠发展高效、“精准”的节水灌溉技术。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2商洛市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近年来,商洛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按照科技先导、突出重点、典型带动的原则,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在灌区节水改造、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等国家重点节水工程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下,因地制宜地加大“U”型渠道、渠道衬砌、喷灌、管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力度,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2万亩,其中渠道防渗14.6万亩,低压管道5.17万亩,喷灌1.2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52.12万亩的42.6%。

2.2商洛市节水灌溉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多年来商洛市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主要采取国家资金和地方配套,集体及农民自筹、出工出劳为主的资金筹措模式。近年来虽然中央、省级财政的投入有了一定增加,但由于商洛市经济不发达,市、县配套和群众投入落实相对困难,远不能满足发展节水灌溉的需要。

2、工程建设速度慢、标准不高

由于建设资金短缺,商洛市的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相对缓慢。同时,由于农业设施化水平低、建设资金短缺、农民接受能力差、使用管理相对复杂且与一家一户土地经营模式不相适应等因素,商洛市节水灌溉工程仍以“U”型渠道和防渗渠道输水灌溉为主,喷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发展相对缓慢。加之由于建设资金限制,部分节水灌区仅对一级、二级灌溉渠道进行防渗,部分灌区节水工程的田间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商洛市部分节水工程建设标准还不能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工程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现行的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劳动者素质不适应节水灌溉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基本上是“一家一户一小条”,由此给农业大生产、机械化带来了困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需要规模化的集约农业,地块分散,作物多样化都给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带来巨大的挑战。

发展节水灌溉,应以农民为主体,但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大部分处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维持状态,农村人员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节水灌溉发展要求。

4、管理体制不健全、浪费水现象严重

由于农业灌溉效益相对较低,加之相当部分地区群众“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的陈旧思想存在,灌溉水费难以收取,造成节水工程建后管理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改革难度较大、农民节水意识薄弱、浪费水的现象比较普遍,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偏低等问题,并严重制约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3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商洛市节水灌溉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3.1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实现农民自主管理

大力扶持和培育农民用水户协会,为农业灌溉实现民主管理奠定基础。将小型节水工程及田间节水工程交给农民用水协会管理,以提高农户(用水户)建设、维护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

3.2发挥各级财政投资的主渠道作用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节水灌溉的公益性质,把投资节水灌溉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农业的重要内容,优先支持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节水灌溉项目,以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的国家意志。市县财政在预算中应明确用于节水灌溉的投资比例,或者从城市建设用地土地转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节水灌溉,保证商洛市节水灌溉项目中市县配套资金足额配套到位。

3.3 以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家庭承包走向联合是趋势,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节水灌溉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其推广发展必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几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商洛市已有实例。如在一些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通过企业租赁农民土地建设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建成后,返租倒包给农民进行种植管理,形成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但解决了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缺位的问题,而且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企业得到了效益,农民得到了实惠,节水效益得到了发挥,扩大了项目的示范作用,同时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因此,通过政策扶持和倾斜,以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农业化进程,同时,节水灌溉的推广也要以现代农业建设为平台,在土地集约化经营区域,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加快节水灌溉建设步伐。

3.4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努力。一是要建立健全以基层水利和农业服务组织为主体,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广泛参与,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以灌溉试验为内容的节水灌溉基础研究工作,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引导的办法,建设完善的灌溉试验体系,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

3.5 加强政策制订,激发农民、社会投资节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政府应出台节水激励政策,建立制约和激励双重机制,促进农民和社会节水积极性和自觉性。出台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为发展大规模的设施农业奠定基础。制订具有法律效率的节水灌溉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和约束本地节水灌溉发展的重要依据;对农民、社会投资节水灌溉,政府应根据工程类型、作物类型、公益效益给予补贴,对农民购买节水灌溉设备进行直接补贴,对灌溉用电电费给予优惠。对企业、社会投入节水灌溉要有相应的鼓励及优惠政策。调动农民、集体和社会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和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姜文来,罗其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B/OL].,2006-2-17/2008-5-16.

[2]高占义,刘珏,雷波。农业节水补偿机制探讨----从灌区到农户的补偿问题[J].水利发展研究,2006,(2):4-9.

第11篇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把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单方水的利用效率、水资源再生利用率作为研究重点和主要目标。在研究节水农业基础理论基础上,提升节水农业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建立适合我市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快由传统的粗放农业向现代化的精准农业转型的进程。

1.1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可大致分布在四个基本环节中:

一是减少灌溉渠系(管道)输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与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二是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质量的同时减少单位灌溉面积的用水量;三是减少农田土壤的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四是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减少作物的水分奢侈性蒸腾消耗,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益。目前已经建立了以高标准的衬砌渠道和压力管道输水为主的完善的灌溉输水工程系统和采用了以喷(微)灌技术和改进的地面灌溉技术为主的先进的田间灌水技术,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

1.2农业节水技术发展概况

随着现代化规模经营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向现代地面灌溉技术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在采用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技术基础上,采用水平畦田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溉方法无疑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精细地面灌溉方法的应用可明显改进地面畦(沟)灌溉系统的性能,具有节水、增产的显着效益。激光控制土地精细平整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土地平整技术,国内外的应用结果表明,高精度的土地平整可使灌溉均匀度达到80%以上,田间灌水效率达到70%-80%,是改进地面灌溉质量的有效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采用地面灌溉实时反馈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对地面灌溉全过程进行分析已成为研究地面灌溉性能的重要手段。应用地面灌溉控制参数反求法可有效地克服田间土壤性能的空间变异性,获得最佳的灌水控制参数,有效地提高地面灌溉技术的评价精度和制定地面灌溉实施方案的准确性。

为减少来自农田输水系统的水量损失,许多国家已实现灌溉输水系统的管网化和施工手段上的机械化。近年来,国内外将高分子材料应用在渠道防渗方面,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研究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工程结构形式。我市目前已开展渠道和管网相结合的高效输水技术研究和大口径复合管材的研制。

2、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趋势

下面主要是探讨不同的节水灌溉方法,哪种方法比较适合哪些地区,发展前景如何,今后可否大力推广,以期为我市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1城郊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术

城郊农业栽培也称保护地栽培,是利用日光温室、塑料棚等保护设施,人为地创造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其生产对象是供城市居民消费的蔬菜、花卉等价格高的作物。

城郊地区是发展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术最理想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滴灌技术为最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这种工程技术模式一般包括:水源工程、日光温室(或塑膜大棚)、灌溉首部枢纽(水泵、控制设备、施肥设备、过滤设备)、输水管道、灌水器。灌水器常用滴头、滴灌管(带)、涌水器,还可结合覆膜进行膜下灌溉。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装备应立足于国内,尤其在现阶段我市应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合我市城郊的农业装备。在城郊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方面,应重点解决适合普通温室应用的成套微灌设备的材料配方、生产工艺问题,降低销售价格、提高可靠性和耐久性,为最大限度发挥微灌设备在城郊农业应用中的优势,应花大力气解决利用微灌设备施肥的技术落后和装备不过关的问题,研究生产适合城郊农业各种作物在各个生育期使用的可溶性肥料,使灌溉时能做到水肥同步,发挥最大的水肥综合效益,这也是今后需要发展的大问题。

2.2纯井灌区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目前我市的纯井灌区,大多存在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这类灌区,减少灌溉用水量的主要目的应是改善水环境,恢复生态平衡,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灌区内的作物灌溉用水量,应按生态要求可供给的地下水开采量来确定。在这种前提下,当前这类灌区大多数已不能对全部灌溉面积上的作物实行充分灌溉。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减少灌溉面积,在余下的灌溉面积上,仍采用追求最高单产的传统充分灌溉方法,其他面积则发展“雨养农业”;二是仍维持原来的灌溉面积,对作物灌溉则采取非充分灌溉方法,即在水分对作物产量形成的最敏感时期实行充分供水,而在其他时期实行少供水甚至不供水,不追求作物单产最高,而追求总产最高。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方面,一般对大田作物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喷灌,对经济作物可采用微灌。

第12篇

关键词:限额用水;节水;供水到户

一、前言

阿克苏在维吾尔语中意为“清澈流淌的河流”,也称为“白水城”, 阿克苏地区是新疆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阿克苏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9°30'ˇ41°27',东经79°39'ˇ82°01'。阿克苏市境内农业灌溉用水主要依赖于阿克苏老大河和多浪渠,其中老大河年径流量25.65亿m3,多浪渠7.86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达34.92亿m3。

阿克苏市地表水资源丰富,但自从塔里木河流域推行总量控制、限额用水制度以来,农业灌溉用水指标一直处于递减趋势,据统计,市农业灌溉用水量由2000年的9.34亿m3下降到2009年的8.02亿m3,下降14.13%。根据目前用水趋势,结合阿克苏市发展规划推算,到“十二五”末期,全市各业需水总量达9.06亿m3,而实际可供水资源只有8.36亿m3,可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所以,要实现“水韵-森林城市”的目标,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农业节水改造就成为必然选择。

二、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阿克苏市水资源面临的现状,主要是全市限额用水分配计划指标的减少和总需水量的增加,致使部分农田无水可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农业灌区水利工程设施滞后,灌溉水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利用,冬季用水效益不高,浪费严重。面对阿克苏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在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前提下,以节水求发展,以量水定结构,进一步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和限额用水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体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和目标。建设节水型社会,就是对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

三、农业节水改造措施及实践

农业节水改造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维修、改建或新建水利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农业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前提,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也是农业节水改造的重点。

(一)建立管理机构,完善节水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

建立管理机构,完善节水法规体系建设和各项用水制度建设,贯彻落实节水政策,就是对水资源的优化调配。近年来,阿克苏市设立了专门的水政水资源管理机构,先后制定完善了《阿克苏市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阿克苏市“供水到户”实施意见》、《阿克苏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农业取水、用水、计量等管理。同时,自2000年以来,由政府主管水利工作的市领导与各乡镇场的领导签订限额用水“责任状”, 实行“节水有奖,超用加价”的合同用水制度。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使农业灌溉用水量由2000年的9.3409亿m3下降到2008年的7.5426亿m3,节水效果显著。

(二)引导农民成立用水户协会,有效参与民主管理。

为推进农业节水,强化用水农户的节水意识,引导农民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开展“供水到户”工作,注重灌溉效率,讲究最佳灌水时间和最优灌水量。据统计,自2001年推行“供水到户”工作以来,综合毛灌溉定额已由2001年的891立方米/亩下降到目前的702立方米/亩,平均每年下降24立方米/亩,节水效果十分显著。“供水到户”的核心是总量控制、计划供水、按方收费、结算到户、合理负担,改变了以往按亩平摊水费的不合理收费办法,体现了用水多、多交费的原则,增强了农民节水意识,变过去的大水漫灌、冬季春季重复灌溉为农民自觉科学节水,提高了农民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三)完善续配套节水工程改造项目,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为充分发挥节水型水利工程对农业的重要作用,阿克苏市不断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并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其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阿克苏市在节水工程改造中以渠道防渗技术为主,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技术为补充。具体来说:渠道防渗技术能最有效地减少渠道渗漏损失,可减少渗漏损失60%-90%,管道输水可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输配水的利用率可达到95%。喷灌技术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微灌是较喷灌更为省水的灌水技术,按灌水时水流出流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喷和滴灌,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特点,灌水同时可兼施肥,灌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2】。

四、农业节水改造措施的效果。

阿克苏市在农业节水改造建设中,通过建立管理机构,不断完善节水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引导农户参与管理,加大节水工程建设和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已初步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利用,节水效果明显。例如,自2003年以来,阿克苏市修建各级防渗衬砌渠道1230公里,占各级渠道全长的39.8%,使渠系水利用系数由2000年的0.38提高到当前的0.50,节水7482.25万m3,可改造灌溉面积9.94万亩。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农业节水项目建设面积16.322万亩,完成滴灌面积15.702万亩。

综上所述,阿克苏市通过综合用水管理制度,提高了水资源管理水平,通过高效节水技术的实施提高了灌溉用水的效率,有效节约了水资源,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