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2: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把教学设计“想清楚”
课例研究不是简单的听课评课过程,而是一个理论学习、问题研究、行动跟进相结合的过程。为此,在课例教学设计阶段,我们抓好以下三步工作:
1. 确定研讨主题。以构建有效课堂为目标,引导教师把平常教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组织共同研讨。如本学期,我们确定了三个研讨的主题,即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明确的研讨主题,使上课的老师知道“上什么”,听课的老师知道“听什么评什么”,有效地克服了教研课组织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 组织理论学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行为的改进需要稳定的理念支撑。研讨主题确定后,学校教研组负责编撰《教育理论学习资料》在校园网上,要求以科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浏览网页,集中学习。承担授课任务的年级备课组还要上传基于该问题的专家理论或同类研究的实践成果、操作经验。专题牵引式的理论学习,扭转埋头记笔记和学用脱节等被动学习状况,架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用理论去“透视”,为理论去举证,把理论“做出来”。
3. 开展交流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就研究主题和教学设计开展交流研讨,一是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讨论执教者提供的教学设计,看是否体现研讨主题的主导思想及操作策略。
课例设计阶段的精心准备,使所有教师而不仅是授课者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其中,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和亲身体验者,组成一个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以共同的基础理论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研讨,共同把课例教学设计“想清楚”。
把教学行为“看透彻”
针对以往听课评课中普遍存在的内容方方面面,视角林林总总等随意空泛现象,我们提出要“带着观察量表进课堂,拿出事实证据来评课”的要求,务求真正读懂教师,读懂课堂,把教学行为看透彻。
1. 围绕主题设计观察量表。我们根据课例研讨主题,从关注知识传授(教师行为)和关注学生发展(学习行为)两个方面设计观察量表,采用课堂观察的研究方式,要求参与听课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依据资料作出接近于事实的判断。例如基于“如何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研讨主题,我们设计了以下观察量表:
本周学校安排我听评新调入教师――胡老师一周的课堂教学。这位老师是2011年大学本科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的,可以说,理论知识水平相当高,但课堂教学实践才起步,而且还是任教一年级数学,对她来说,相当有压力。就我而言,虽有近20年的教龄,可一直是从教高段数学,如果眼前是还要家长抱的,刚离开幼儿园的太天真幼稚的小朋友,肯定也是难以驾驭的。听了她的四节数学课,总体感觉这位老师教态得体,喜欢小孩子,为人谦虚,很有教学热情与上进心。
首先,课前的精心准备。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应是琢磨了教材,认真写了教学预案。如第一节课能围绕小花猫钓鱼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帮忙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与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第二节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忙小猪笨笨闯关,设有四道冲关大门,让学生自由选定并智勇冲关;第三、四节课领着学生坐上卡通火车,在一路游玩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应该是动了一番心思,同时也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其次,课件的制作水平相当高,而且在课堂中使用也很熟练。还有她谦虚好学的态度,每节课后,来到我办公室交流时都要说是来接受批评的,非常诚恳地与我交谈着课堂教学得失,并很认真的记下每个反馈点。其实,这次"追踪听评课"活动也是我们之间互相学习与探讨的一个平台,对我来说,收获非常之多。
1.如何处理好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间的关系
课前的备课,教师们往往过多的关注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却很少去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教师应沿着"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这条主线构思清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想明白教学中注意并落实"能够培养什么?能够提高什么,?能够熏陶什么,?能够渗透什么?"。现在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前老师应该仔细地读好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弄清楚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同时还要用心地读懂学生,掌握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需要解决好哪些思维定势障碍等问题,力争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最优学习境界。
2.如何处理好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
教师课前的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的动态生成则是预设的升华,而动态生成是在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产生的。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旦遇到学生不能好好配合,或是答非所问等偏离老师的预设时,往往就心慌手乱,招架不住。特别是在一年级的课堂中,由于年龄特点,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且问题的回答常常会"语出惊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而又巧妙地处理好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睿智,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个问题,选择代表性的资源精确地概括,并在课后不断地反思、予以总结。
3.如何适时恰当地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语言评价往往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评价语言的空乏、干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遵守课堂纪律等方面多一些积极性、鼓励性评价,因为教师的评价语言运用不当,则会熄灭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火花。我们在聆听一些名师的课时,总能感受到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与他们充满智慧的多元化评价语言也是分不开的。
4.不断地反思磨练自己的课堂
一、立足于读者的角度,展开作品层面的阅读和体悟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备课的过程是倒置的。不是先仔细解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书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有些教师把时间更多地花在资料搜集上、教法构思上、练习设计上,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功夫却很少。这样的文本阅读,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因此,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时的文本阅读做起。
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文本(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不断从普通的文字中获得新鲜的感受,从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的感觉,实现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备课时,我们可以首先撇开教参、各种资料,在第一时间与文本直接晤面,以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以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让感受和认识自然地在心里成长。这样,我们就可以摒弃干扰,轻松地阅读,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以及与学生相类似的阅读感受。如果一开始就立足于教师的立场进行阅读,可能会使阅读职业化、技术化、功利化,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也应该对文本进行细读。文本细读作为欧美新批评的基本方法,其基本特征是立足言语确立文本的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强调文本细读,是提倡备课时教师把自己当作普通读者,以陌生化的心态,对文本进行多次的、反复的、细致的、智慧的阅读。细读时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教师细读过文本再走进课堂,才能把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融入课堂,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具体说,可从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方面对文本进行细读。
1.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这样才能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2.细节。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外,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比如插图、课后练习等,也是值得我们发掘的地方。
3.结构。要想使文本细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注意文本的结构,我们就不会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几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
4.背景。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等等,“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
二、立足于教者的角度,展开教材层面的解读和处理
教师以陌生化心态细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因此,在作为普通读者反复阅读过文本以后,教师应立足于教者的角度,展开教材层面的解读和处理,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恰当地选择教法和学法,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等等。我以为,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和处理教材文本。
1.把握文本的主导价值
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终究都应是“哈姆雷特”。虽然“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是“多元有界”。教师应准确把握,深入挖掘,读出文本的主导价值,以便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也免得当学生出现随意解读时,不置可否,使课堂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随意与敷衍。
如《江雪》教学片段: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帮他?
生2: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生3: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生4:我想,那老翁钓的鱼是要拿去卖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你明白了吗?
生1:(一脸茫然)。
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教师备课时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柳宗元的生平简介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把握文本的主导价值,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进行理性反思,体悟到诗人的真正目的,是借写渔翁寒江雪天独钓,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表达诗人虽处境孤独,仍傲岸不屈的性格。教师如果连文本的主导价值都不能把握,教学的有效性怎么会提高呢?
2.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一句、一段,或开篇、总结、承上启下。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以下几方面去解读文本,不失为把握其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一是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会事半功倍。如苏教版六年级的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研读课文:
山谷中这个谜语的谜面是什么?
谜底是什么?
由谜面得出谜底的原因是什么?
学了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抓中心句。小学的不少课文都有中心句,这些中心句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或承上启下。抓住这些中心句来组织教学,往往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三是抓关键词。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词来进行教学,往往能很好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3.把握文本的艺术特色
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其艺术特色,或是结构方面的,或是修辞手法方面的,或是语言风格方面的,或是几方面兼而有之。教师应该遵循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逐步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三、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展开“学材”层面的审视和反思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无论是立足于读者的、还是立足于教者的文本解读,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把教材当“学材”,把“教案”当“学案”,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针对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教师在审视教学预案时,对下列问题作一些思考:
1.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从某种程度讲,教师对文本钻研得越深,与学生的距离就可能越远。确实,片面追求高、深、新的文本解读,可能会越来越脱离学生实际。目标是一堂课的统率,教学目标定位过高、过杂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需要教师用理智的态度来审视和调整。另外,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多、求全,我们不能把自己细读文本时的体会和理解全都强加给学生。
2.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审视“预案”,想一想我们有没有为学生个性化地、陌生化地细读文本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3.文本作为“学材”的工具性价值有没有被恰当发掘?现行语文教学常常有人文性泛滥、工具性不足的倾向。教师应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根据文本内容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要教师时时留心“学材”的工具性价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大大增强。
那么怎样引导孩子们写诗呢?我提出的四个字是:先仿后创。仿写是第一学段孩子学习写诗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说到仿写,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曾给一位非常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寄过我编辑的一年级孩子的诗歌仿写集,结果,他在回信中对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孩子们的诗作纯粹是对名家名作(包括他自己的诗作也被我们的孩子仿写了)改头换面的抄袭,然后冠冕堂皇地署上自己的名字。他说:我们都是教育者,我们首先要诚实,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诚实。
我在回信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我是诚实的,我在序中就明确指出这本诗集是仿写集;其次,我的孩子们也是诚实的,他们仿写的过程,不带一丁点儿的功利性,他们的诗作是在反复咀嚼品读名家诗作的基础上(在这里,读名作成了诗意的生发点,是不可忽略的环节),然后再在老师精心创设的仿写情境中,在生生思维交流、碰撞的一刹那捕捉到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只是在蹒跚学步、牙牙学诗的最初阶段,因为自身言语储备不足,借助了名家的语言句式而已,而其间充满童稚的想象与意趣却是孩子们自己发现并捕捉到的,这想象、这意趣往往比名家的原作更有童趣、童味。
我曾经教孩子们仿写《摇篮》, 原诗是这样的: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写出了:锅儿是摇篮,摇着米宝宝。水儿轻轻翻,米宝宝睡着了。书柜是摇篮,摇着书宝宝。门儿轻轻关,书宝宝睡着了……这米宝宝、书宝宝是那么地活灵活现,那么地可爱!我认为,语言、句式对儿童诗来讲固然重要,而童稚的想象与意趣才是儿童诗的灵魂所在,对生活的敏锐感悟与发现,对读诗、写诗的热爱才是我们儿童诗教学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能够站在这一立场上看待孩子们的仿作,看待仿作下面歪歪扭扭却写满自信与向往的小诗人的大名,我们伟大的儿童文学家、我们睿智的教育研究者,我们对孩子是不是该有更多的宽容与鼓励呢?
前晚在家里准备行装的时候,我家先生塞给我三本书,要我在此次行程中看完。我看的第一本书是韩国前总理张泽相的三女儿张炳慧博士写的《好孩子的成功来自妈妈1% 的改变》。她在谈到基础教育的三个原则时,这样描述:创造力和理解力是孩子重要的基本能力,像这些基本能力是要靠持续的努力和反复的学习形成的。其方法可以从现在我们认为不好而遗弃的教育方法里找到。其中的第一点就谈到,要通过模仿培养创造力。
她说,“模仿”这个字眼,在大家的认知里,总被认为是不好的,可是,没有模仿,人就不能发展。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始于模仿。从小孩子看到大人使用汤勺吃饭,会跟着学习,甚至画画、写小说等,这一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模仿并不是单纯地只限于跟着别人做而已。
由于通过模仿,学到了能力,并提高了自己的实力,最后加上自己的想法,善于模仿的人终于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所谓的创造力,并不是想的那么简单形成的,但也不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困难的事。其实,它是在模仿别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在第一学段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害怕重复,要鼓励创新。
今天的诗歌写作课,孩子们完全开始于模仿,但从最后展示的四首孩子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在仿写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造。第一首和第二首在结构上有相似,又有不同。
第一首: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小鱼吐泡泡。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小猪打呼噜……云呀,云呀,你真会变魔术。
第二首: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小花喷喷香,变成小兔蹦蹦跳,变成小鸟喳喳叫……云呀,云呀,你真会变魔术。
第三首是整合老师出示的第一首和第三首范诗写作而成: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小猪打呼噜。小猪啊,快下来吧!地上美食多,地上朋友好,地上才是你的家。
第四首孩子的创造力就更强了,她是这样编的: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来变去变大树。叫来小猴荡秋千,请来小鸟唱支歌。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来变去变汽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老师善于激发,是完全可以通过模仿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
再者,仿写是在仿说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相互启发,连缀成诗,写诗就变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字排列游戏,对孩子们来讲又有什么难呢?
另外,试教的时候,有老师担心地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都在讲语用,语文课都要对文章的写法进行分析揣摩,讲究一课一得,而你这节课,只是让学生读了几遍范诗,什么诗歌特点都没讲,学生只是练了仿写,其他的什么都没学到啊!
语文教学强调语用真的没错,我们长期地积累语言为的就是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但是在一节课里就要学会某种方法,达成一个目标,我认为太过功利了。孩子对语言的积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运用语言更需要切合的场景、心境等。所以我认为,时下很多阅读课不管有没有必要,上到最后一定有这样一个环节:作者是怎么写的?运用的是什么方法?然后不管学生原先有没有学过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让这个年级的孩子学习运用合不合适,最后都会设计一个相应的写话练习。更加离谱的是,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例子(该老师在讲此课例时还当做精彩范例来讲):五年级上册课文《钓鱼的启示》,其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于是老师让孩子们好好地体会了一番这样写的妙处。学了之后不是要用吗?这一单元的园地里有一个看图写话的练习,内容写的是两个孩子走在放学的路上,经过一个垃圾桶的时候,看到很多垃圾掉在了垃圾桶的外面,于是他们一个捡垃圾,一个写标语:文明只差一步。这样的内容本身就不切合现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是应该删掉的学习内容,老师却拿来大做文章,让孩子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开始两个孩子走在路上,天气是阳光明媚的;接着,两个孩子看到垃圾桶外面的垃圾后,瞬间乌云密布,连老天都生气了;最后两个小朋友做完了好事,天更蓝了,阳光也更明媚了。老师引导孩子大肆抒发虚假情感,学生方法用得越到位,离我们作文教学的本真目标就越远。
并且,我认为,对一、二年级的孩子讲诗歌有什么特点,然后记住那些很抽象的特点,对写诗是一点帮助都没有的。写诗就像学游泳,你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带孩子们去写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自然慢慢地就会心领神会的;然后你再跟孩子们讲讲诗歌写作其实也是有一些方法的,可以试着用这些方法写一写,对孩子的写作也是有帮助的。
今天这节课,我什么诗歌特点都没讲,但是孩子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根据第一首范诗进行仿说的时候,一个学生这样说:小蝴蝶啊,下来吧。地上花儿香,地上蜜儿多,地上朋友多,地上才是你真正的家乡。
我听了,马上告诉她:我们写诗的时候,用词最好不要重复。“地上蜜儿多”和“地上朋友多”“多”字重复了,可以换一个字,最后孩子们改成“地上朋友好”。
根据第二首范诗仿说的时候,一个孩子这样说:风儿吹过,跟它招手。鸟儿飞过,和它玩耍。我听了,夸奖了她,说她已经注意用词不重复了,很有诗人的潜质。
孩子们初次学习作诗,所以很多孩子在说的时候习惯于说长句子,我就告诉他,可以把句子说得简洁一点。一个孩子说:“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了一棵大树,小猴子在树上荡起了秋千。”我将它改成“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大树,猴子树上荡秋千”。而班里的一个小女孩改得比我还好,就是上文展示过的: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来变去变大树,叫来小猴荡秋千,请来小鸟唱支歌。说明孩子们已经开始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了。
所有这些所谓的诗歌写作知识,应该让孩子们有一个自悟的过程。因此,我认为第一学段的诗歌仿写教学应该多关注内容的开发,少关注形式的习得。
在来这儿的路上,我唯一担心的是,我有没有能力打开孩子的想象之门,孩子们会不会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我有没有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去,孩子们的小眼睛有没有因为我的课闪闪发光。今天,我很高兴,孩子们的表现是那样出色。
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在这么美的兴义市,我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了一颗诗的种子,然后期待着它发芽、长叶、开花!
附教学设计:
云儿宝宝变魔术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云的千变万化,仿照诗歌范例创作诗歌。
二、教学流程
1.激发单一想象仿写诗歌
师:小朋友们, 有一个小宝宝特别喜欢变戏法,他是谁呢?快看,是――
(以下环节师逐幅出示画面。)
生:云宝宝。
师:云一会儿变成――
生:山羊。
师:一会儿变成――
生:鞋子。
师:一会儿变成――
生:蝴蝶。
师:一会儿又变成――
生:风筝。
师:云这么会变,所以,许多诗人都特别喜欢写云。当云儿变成一群小白羊,在蓝天上自由嬉戏的时候,诗人就这样写――
出示诗歌:天上一群小白羊,/有的站着有的躺。/ 小白羊啊下来吧,/ 不要在天上着了凉。/ 地上水儿清,/ 地上草儿肥,/ 地上才是你们的家乡。
(指导学生读好诗句。)
师:当云儿变成一双双鞋子的时候,诗人又这样写――
出示诗歌:云是走动的鞋子。/走过高山,/ 走过大海,/ 走过草地,/ 走过果园。/ 轻飘飘的鞋子,/ 走过的路,/ 一点痕迹也没有。
(指导学生读好诗歌。)
师:当云儿变成一只小蝴蝶,在天上飞来飞去找不到同伴的时候,小朋友们,猜一猜,诗人又会怎样写它呢?这是诗人写的诗,谁来把它补充完整?
天上一只小蝴蝶,
拍拍翅膀飞呀飞。
小蝴蝶啊,下来吧,
――――――――――――――,
――――――――――――――,
――――――――――――――,
――――――――――――――。
(师生合作编诗。)
师:当云儿变成一个风筝在天
上慢悠悠地飘动的时候,诗人又要写
诗了――
云像飘动的风筝。
飘过――――――――――――,
飘过――――――――――――,
飘过――――――――――――,
飘过――――――――――――。
风儿吹过,
――――――――――――――。
鸟儿飞过,
――――――――――――――。
(师生合作编诗。)
师:小朋友们说的诗句多美啊!现在请你选一首连起来说一说。
【评: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老师让云宝宝变了四次,分别是小白羊、鞋子、小蝴蝶和风筝。其中写小白羊和鞋子的诗作是范例,是学生阅读欣赏的对象;写小蝴蝶和风筝的这两首诗不完整,类似填空,是老师有意降低坡度让学生仿写诗句,初尝创作的快乐,增强作诗的信心。】
2.激发多重想象仿写诗歌
师:小朋友们,云一会儿变群山羊,一会儿变只蝴蝶,一会儿变双鞋子,一会儿又变个风筝,它真是一个魔术师啊!老师也写了一首诗,谁来帮我读读?
出示诗句:云儿宝宝变魔术。/变群山羊,/ 吃吃青草散散步。/ 变只蝴蝶,/拍拍翅膀翩翩舞。/变双鞋子,/亲亲脚丫探探路。/ 变个风筝,/ 摇摇脑袋耍耍酷。/ 云呀,云呀,/ 你真会变魔术。
(指导学生朗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表演得也很不错。其实云儿不止会变这四样东西,它还会变好多好多东西呢!看,云儿都变成什么了?
(师出示四幅图,分别是:小鱼、小花、小猪、小鸟。让学生仿说诗句。)
师:现在咱们开始说说这图上没有的东西。云儿还会变成什么在干什么呢?看谁最会想象。
(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仿说诗句。)
师:我们一口气说了那么多,大家说累了吧?说累了,咱们就开始写。请大家拿出诗歌创作纸,开头与结尾老师已经帮你写好了。中间这几句,请小朋友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
云儿宝宝变魔术。
――――――――――――――
――――――――――――――
――――――――――――――
――――――――――――――
――――――――――――――
――――――――――――――
――――――――――――――
――――――――――――――
云呀,云呀,
你真会变魔术。
(生写作,写好的学生站起来练读自己写的诗,随后指名几位学生配乐朗诵自己写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