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德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 键 词】农村;德育;小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67-03
目前,农村小学的德育状况发展落后。学校领导观念落后,往往更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工作。学校内德育工作形式单一,只采用最单一的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教育。德育活动搞得枯燥乏味,学校内部尚未健全德育工作的管理制度和专门的管理人员。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形式主义或应付检查,态度茫然、被动。大部分教师无所作为,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德育发展产生影响。农村的家长更缺乏德育观念,不注重身体力行、言谈举止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模式单一,没有长远的安排和打算,加之观念上的守旧和落后,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感受而主观臆断。久而久之,农村的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并不显著。在大部分小学生身上我们发现了自私、孤僻、自卑、欺骗等不良的品质特点,言行举止不符合礼仪规范更是随处可见。甚至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早恋、逆反、惟我独尊、嘲笑他人等不良现象。因此,针对农村小学生开展系统、长期、科学的德育工作是刻不容缓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应从学生的自身、学校、家庭这三方面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集合各方面的教育队伍,发挥教育合力,更新德育理念,完善德育内容和方法,使其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德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生为农村德育工作的被教育者,因此,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解开学生思想的束缚,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是实施德育的关键,注重学生的生命个体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能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学生需要何种教育和关爱。教育要意识到孩子的存在,教师要走出误区,真正意识到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智力发育很快,人小鬼大。要重视每一个同学的发展,相信每一个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能力。教师要用公平、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才能理解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学生和教师一起走出心灵的困境,解开长期存在学生内部的思想束缚。
二、学校德育实施改进对策,使小学生个性全面的发展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为了培养出有良好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文明礼仪,有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我们应集合学校、社会、家庭这三支教育的合力,学校教育为三支教育力量的重中之重。我们应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四要素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更加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对于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基于以上思考,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
(一)班级内实行规则教育, 使学生将活动中的规则和规范内化为良好行为品质
规则的定义是规定出来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章。规则教育即对受教育者专门施加有关规则方面影响的过程。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教师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管理条例制定班级德育的规则,将德育规则共划分为日常生活规则、交往规则、学习活动规则、公共规则、基本道德规则五大部分,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有规可循。并针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思想态度等都制定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班级内无论是值日的小事,还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大事都要将德育的成绩包括在内。同时,教师要求学生以班级干部为带头人,自觉遵守规则,培养学生由他律转变成自律的能力。教师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例如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用传统美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将体验转化成实际行动,将活动中的规则和规范内化为良好行为品质。教师组织学生定期学习传统文化教育,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都可以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教材。譬如《论语》能教会孩子树立良好的人格,学习君子之道,学习尊师、谦和、孝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教师还可以开展有声有色的研讨会、班队会、故事会,用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于正义、勇敢、无私等优良品质的认识和体会。还可以开展以“孝”、“爱国”、“尊师”为主题比赛,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改变学生心中自卑、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教师应坚持德育工作的教育原则,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重在“转变”二字。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是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学习者和工作的指导者、教育活动的开发者和促进者,还是激励学生前进,伴随学生成长的伙伴和朋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超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更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转变教育模式。要从以往的死板、守旧的教师形象和保守的师生关系转变成富有亲和力的教师形象和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一贯不变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转化成形式多样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自由式开放的教育方式。从长远角度来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师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同时,教师要坚持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真正做到有张有弛,在学生心目中即是良师又是益友。
教师为了使德育工作能够科学有效的进行,要坚持多种教育原则想结合。德育工作的开展把理论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德育的目标要求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利用思想政治课让学生领悟思想道德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认识。而班级里的大事情要着眼于大方向,在宏观上采取集体教育,要求学生按照规章制度来规范行动,组建纪律严明的集体。而集体是由每一位有差别的个人组成的。通过个别教育弥补在集体教育中对于个体的忽视。要加强对于核心成员的个别教育,进行表扬鼓励或指点,可以带动其他同学的发展。针对问题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更能解决学生自身的问题,所谓“对症下药”,道理与之相同。在集体教育中,要伴随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归纳真理,它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正能量。而反面教育在实施时,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现实社会中的“反面教材”给予讲解和疏导,对于内在的严重危害给予充分的抨击,激发学生内心的正义感和是非观,让学生提高对于错误事物的识别能力。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才能使学生内心健康的成长。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积极采取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来教育学生。直接教育主要是教师通过语言来直接阐述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黑白,即教师直接的灌输。而间接教育则是学校中举行的各种有声有色的课外活动。教师如果单纯的采取直接教育的形式会将德育停留在思想上,并且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厌烦的情绪。如果能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辅相成,加之以德育活动的开展,定能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共同提高。
(三)学校构建德育的激励机制,发挥德育实施、评比、督导等环节的作用
农村德育工作的实施要以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为目的,以学生的全员参与为规则,构建长期有效的农村小学德育的评比、督导的激励机制。
构建农村小学德育的激励机制,部门领导要发挥其管理、督导的作用,教师起主导和模范的作用,并担任德育工作主要的策划者和领导者,家长发挥其监督、辅助作用。学校及相关部门要组织召开家长会、教师研讨会等讨论形式的活动,校领导要积极参加旁听,由教师与家长共同针对本班学生特点进行讨论,制定德育工作的方案,通过讨论更能准确地抓住学生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使每一个德育方案都是最适合学生的方案。再者,通过讨论能够实现家长与学校、教师三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使每一位农村家长能正确的认识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要让家长丢弃守旧思想,在思想和行为上实现家庭德育观的转变。学校领导务必要定期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锋模范的班级、教育工作者、优秀家长、优秀学生进行奖励、表彰和激励,可以设立德育工作的专项奖励,并相应授予“优秀班集体”、“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家长”、“阳光少年”等称号。同时,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评价方法要奖惩结合,以奖励为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做到公正合理,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适度的评价。
三、家庭德育工作要做好“知”、“情”、“信”、“义”、“行”五个环节的发展
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德育的“第二课堂”,就要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转化成实际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家庭中搞德育工作,并不需要很多外界的物质基础,更多的是受思想、道德、意志、心态等内驱力的影响。家长要主动约束自身的言谈举止,改掉陈旧的错误观念,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育,德育也要受到重视。家长要把握其内在规律,分析其外界因素。综合内因、外因两方面思考,学生一定会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
家长要把握其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即知、情、信、义、行五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发展,达到“内化”的效果。首先,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孝顺、善良、正直等优良品质的含义。其次,家长可以通过自身日常接触时对孩子的关心和对老人的孝顺等使孩子内心激起情感。接着,通过家长长期的行为,使孩子励志做一位正直、活泼、积极的孩子的信念。然后,孩子头脑中会渐渐受到行为的鼓舞产生强烈的意志。最后孩子会将思想付诸为行动,孩子会出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同学等举动,即从“认识”到“行为”主要经历的知(认知)、情(情感)、信(信念)、义(意志)、行(行为)五个环节。家长要考虑的外在因素就是外部环境对于孩子的主体作用,即家长的督促、模范作用。在此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对于孩子的引导和督促,时刻观察孩子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帮助孩子理解每一个教育过程的重要意义。家长要教育子女尊敬父母、谦和礼让,兄妹之间要互帮互助,让孩子理解如何“爱他人,爱自己”。家长还可以在家里搞一些活动,真正达到外界环境对于主体的推动和制约作用。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主持“家庭联欢会”,家长是最好的听众,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位置互换,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家长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对于孩子塑造健康的心态和家庭的归属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要想针对农村小学生开展好德育工作,需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实施适合于学生自身特点和个体成长的德育策略;立足于理论联系实践,既要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指导思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教育行动;立足于社会、学校、家长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给予小学生发展德育的肥沃土壤。学生的发展是社会的未来,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将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
[2]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3]常生禾.学校德育指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7.
一、小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德育环境来说,学校、家庭和社会分别给小学生的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可以从具体的表现中反映出来。
1.学校德育脱离实际。在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学校的德育占据了主要的时间和地位,它不仅要把握教育事业中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式,而且在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和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上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学校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而在实际的学校德育中,学校从法纪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开展,扩大了学校德育的范围,造成了德育覆盖面广、德育成果却不明显的现象,偏移了小学德育的目标,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量,因此,要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同时,学校德育的知识化教育使学生只会背些大道理,却没有将德育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造成了知行分离。学校德育的广泛化和理论化,导致德育脱离了实际。
2.家长对家庭德育意识的淡薄。受到应试教育和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家长把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排在首要位置,只注重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家庭对小学生的德育影响关注度较低,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力,除了学校、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大,父母的点滴行为塑造了孩子个人的品德和性情,可以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但是许多家长以为只要定期跟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行,忽略了在日常生活里自己的行为表现带给孩子的影响力。家长平时如何对待亲人和陌生人,当面和背地里对他人的评价,如何与人交往,对事件的看法和评论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甚至于家长对学习成绩的过分看重和家长间对学习成绩的攀比,也会让小学生以为学习成绩好就高人一等,导致家长和学生都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3.社会负面信息给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除了学校和家庭这两个主要影响环境,社会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渗入到对小学生的思想影响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平板等现代技术更加普及,小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的社会信息,其中负载的负面信息以其极富吸引力的标题、图片进入小学生的视野。小学生的好奇心在社会提供的这些渠道上得到满足,并反过来刺激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小学生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成长阶段,这些负面信息很容易扭曲学生脆弱的道德价值取向,造成人格的不健全。而且,小学生在网络上得到的信息和观点,可能与老师在学校传授的德育内容不相符,造成学生内心矛盾,找不到较明确的德育标准,学生因此丧失了对道德问题的判断能力,无法形成坚定的道德底线。
二、如何应对三方德育问题
1.要实现学校德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握德育重点。学校德育要抛开多种思想教育的混杂,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改善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为主要目标,培养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为主的公德教育以及其他的社会道德常识教育,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结合热点话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上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将这些理论知识化为内在信念,形成正确的道德信仰。此外,学校可以与历史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单位取得联系,带领学生在参观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2.提高家长的德育意识,构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家长作为主要家庭成员,对孩子在为人处世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孩子素质培养的重要影响者。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用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强烈的敬业精神感染孩子,让孩子从自己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中学会尊重长辈;用文明的举止来影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小学生个人良好品行的塑造。
3.做好了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社会里,过滤掉负面信息,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学校和家长应尽量避免学生接触太多不良信息。在学生遭遇不良信息时,正确、合理地给予指导意见,帮助学生分析事件中的道德现象,和学生讨论他们的见解,实现及时、有效的引导。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时事热点,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社会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小学生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与筛选。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提高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认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行,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关键词] 德育 小学生 问题 对策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小学生教育中,德育在家庭和学校教育,还未受到与智育相同的重视,我国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重视不够
当今,不少家长、教师及有关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重视不够,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小学的德育。在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暴力和黄色等不良信息逐渐模糊了辨别能力较差的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在家庭中,现在小孩多为独生子女,父母长辈过于溺爱,使有的孩子从小形成了自私自利心理,事事以我为核心,不懂礼貌、不懂感恩、不懂规矩,诚信、责任、自律意识差,而且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心学习成绩,忽略道德教育;在学校中,我们常常说德育是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但我们却有意识地把工作分割开,教学是教学,德育是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尤其是受升学压力影响,只注重书本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忽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所谓的“全员育人”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德育内容形式简单
小学德育的内容大而空,理论性太强,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说教、喊口号,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总是浮在空中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创新性、渗透性。书本理念和观点的陈旧,远离学生成长的需求,远离社会生活实际。德育内容的陈旧,导致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
小学德育的形式单一刻板,不够灵活生动。以品德课照本宣科的方式孤立地进行的,不能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缺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民主对话、平等交流,学生缺少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教育的实践。教育者没有注意发挥学生教育主体应有的作用,许多时候,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表面化、形式化。当代学生接受的德育形式,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课外娱乐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教学等。小学老师往往对这些形式认识不足,使用单一、死板的形式,结果造成了品德知识与行为的割裂。
3.忽视学生主体性个性
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的问题。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的个性。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影响小学生德育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全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家长素质和老师素质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希望能对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起到作用。
1.加强全社会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加强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创造德育的社会环境,抓好社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学校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时刻地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作出明确规定,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2.完善德育内容与方法
德育内容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到深入浅出。德育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十分抽象,要完善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学生身边活生生的具体的事和人来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切忌生硬灌输,简单枯燥。如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观点和情感,仅仅靠讲历史、说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离现实毕竟遥远,学生认识能力有一定局限,所以很难调动心灵深处的认同和感染。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热爱学校做起,从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窗一几做起,在校内掀起爱校建校行动。这样,学生就懂得爱祖国首先应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形象化。
选好德育切入途径,落实实施方法。德育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要狠抓落实,找准切入点,并注重实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活动,诸如“小手拉大手,爸妈开车不喝酒”、“童眼看清明”、“家乡小吃大家做”等,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观察、分辨、思考,自觉主动地认同、接纳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生活,就产生许多情感体验。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行为去解读道德,就确立了真正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情感的体验、实践的游历是学生发展和成长必不可少的。所以采取寓教于乐、活动育人、陶冶情趣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更好。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都是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3.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目前的德育中,大多数老师选择直接出示正确的结果让学生“少走弯路”,通常以“不要怎么怎么样”或“要怎么怎么样”直接规范学生的行为。孩子的道德品质在小学阶段正是重要的形成期,这时的道德两难境地的体验与判断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通过自主评价、自主体验,对自己思想、言论、行为做价值判断,从而在道德行为中自觉地掌握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学会自我控制。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要激发其自我教育的动机,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具体方法,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仿效培养、格言激励、道德经诵读、艺术熏陶、活动感悟,等等。
参考文献:
[1]张文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7).
[2]潘玉兰.如何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吉林教育,2009,(11).
[3]刘晓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摘 要:在小学阶段实施德育,是从学校发展、民族进步的制高点出发进行的正确选择。实施德育的方式很多,新课程改革的创新意识提醒道德欣赏教育可以作为小学德育的切入点,以此进行大胆尝试,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感悟,现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小学生;感悟;德育
对于道德欣赏教育,笔者认为,小学教师应站在教育生命观和德育美学观的角度,探寻德育和美育的契合点,把道德教育幻化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种充满愉快体验的情境。
例如,很多男孩子活泼好动,课间十分钟的活动量很大,蹿上跳下的身影随处可见,彼此之间互相追逐打闹,如此这般,不但为他们的安全造成潜在危险,还给其他同学特别是女同学的课间活动带来一定困扰。怎么办呢?我静下心来苦思冥想,终于一个新点子萌生了。我首先针对以上情况召开班级座谈会,在激烈讨论下,大家商议开展一个“查找乱跑兔子”的全班互动活动,设定“猎手”岗位,经过民主选举,其中一个最好动的孩子以高票当选第一任“猎手”。自从当选“猎手”后,他仿佛变了一个人,教师里、走廊中再也看不到他自由“驰骋”的身影,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他手拿笔和本反复巡查找“兔子”的情景,在他的“严密”监督下,到处乱窜的兔子不见了,教室和走廊成了同学们互动交流、商讨学习的场地。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对一、面对面的师道尊严式的严厉指责,也没有教师紧皱双眉苦口婆心式的劝导,一个小活动就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是德育成功的鲜活例子。这个活动再一次说明,对小学生实施德育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爱护孩子,鼓励欣赏孩子,就一定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德育在其心间生根发芽。
从教师自身修养历练的角度看,教育过程更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是教师做人原则的进一步深化。教育是倾注教师个人情感的教育,这是教师德育观最本质的写照。很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只要他能做到对孩子不功利,对德育最真挚,一门心思地为孩子,对孩子无愧于心,那么,他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育人首先育德。在新课程改革之风劲吹下,小学课堂在焕发点绿的同时,对德育发展的需求也甚嚣尘上。事实上,广大小学教师在德育上已经付出了很多,并且收获颇丰,小学生对德育的感悟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嵌入心间的。最后祝愿广大教师在小学德育的征程中能劈荆斩棘,进一步开辟小学德育发展的新沃土。
一、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上好了品德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我们要要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将生活实际与书本结合在一起,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从正反两面全面地展示现实生活、人情世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利用晨会、队会开展德育教育
晨会、队会多以班级为单位,形式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时间短,收效快,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常见的途径。有经验的老师便会抓住这一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在最近、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新的问题、形成学生良好的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学科之间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思想品德课以外,其他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不分学科,它贯穿于所有的学科当中。例如,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其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各学科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劳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自我服务劳动、手工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值日生打扫卫生、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
五、在丰富的主题活动中强化德育教育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到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活动组织的既浅显易懂,又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学习家乡山歌谚语、走访家乡历史遗址、探寻家乡文化名人、采访家乡英雄人物、说说家乡旅游景点和丰富特产、知晓家乡近远景规划”,让学生走进家乡的本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探究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六、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环境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优美的环境能够净化人,陶冶人的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影响。加强环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优美、整齐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文化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校风,都是无声的教育。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1.1小学生性格发展趋势
小学生群体性格特征是发展速度参差不齐,有的快有的慢。在小学生当中,高年级的学生的性格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是一个人社会性格发展的核心时期,一个人成年以后的观念和处世态度受其孩提时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说,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项教学活动的实施对于孩子的成长的深远影响,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2语文课堂与德育教育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对于小学生品性的培养要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反过来说,语文学科本就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基础知识以外,阅读理解和作文等的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自我健康成长,有利于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当学生自我发现语文课是他的人生导师的时候,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随之增长。另外,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会显著提高,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非常有利。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的正向引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2.1由5+2=0引发的思考
Y同学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整天捧着电视看,也不学习,以前学会的也都忘了。我非常吃惊,吃惊后是仔细地分析与思考,为什么孩子在家、在校判若两人。我想这种结果要归咎教育方式,在学校有小竞赛竞争,孩子生性好胜,像小狼一样所向披靡。但是回到家里,有宠爱自己的姥姥姥爷,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比他大很多又很爱她的长姐,哇,家里都供着他,没有竞争了,没有了斗志的“小狼”就变成了“慵懒的狗狗”。另外,孩子总想在老师面前留下好印象,这也是他在家、在校判若两人的原因之一。对此,我在班级,把他的表现真实地讲给大家,要他跟大家保证:“在教室认真听讲不捣蛋,周末回家认真做作业,只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我告诉他,我会和妈妈通电话,如果做不到,就取消小组长的职位。(他非常在乎这个职位)周一班会课上,我当着他和其他同学的面,拨通了Y妈妈的电话,询问了他在家的表现,妈妈说,“还是看电视,确实没以前那么厉害了,我还奇怪呢,咋一回家就说今天不看电视了呢。老师,你再给他个机会吧。”结合家长意见,我把他降为副组织,考察一周。第二次通话,Y妈妈说那个周末表现不错。学校5天的教育和学习成果,周末放假2天,一切努力就都付诸东流了。这个结果归因两点:①家长把教育基本完全推向学校,自身缺少教育孩子的观念或者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②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不够多,不够有效。
2.2加强家校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形成。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家长的配合下,使思想品德教育贯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学校需要及时通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到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品德表现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教育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使青少年一代更好的发展。
2.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单纯地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寻找德育的新方法,让大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带来的益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而他们却憧憬比较丰富多彩的生活,希望能更多的同这个社会和大自然接触,因此,学校老师应该多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老年人,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来温暖,又能让学生们在同老年人的接触中得到思想品德的提升。再就是带领大家到大自然中,进行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2.4学校要抓住“幼—小”衔接
为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特制定德育工作条例如下:
1、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领导小组,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开学初制订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末总结评比。
2、建立班主任、少先队、思品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各班要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少先队工作计划和思品教育计划,结合本班情况,制订出班级工作计划,并认真贯彻实施。
3、所有教师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要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担负起育人职责,做到严格要求,各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4、认真上好思品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思品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计划、有备课、有考核、有检查、有总结。
5、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大、中队辅导员和干部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一个月组织一次中队教育活动,两周组织一次小队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开展五爱活动。
6、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常规训练和文明礼貌教育,学校和班级要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每月进行一次思想品德评定。
7、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成立三结合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三结合领导小组会议,研讨德育工作内容形式、方法,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使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做好德育工作。
8、加强师德修养,认真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政治理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处处为人师表,学期末学校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比总结。
9、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紧密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生;德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也要跟着时代的脚步进行创新,所以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的实际情况,使德育管理工作更贴近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而提高德育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一、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理论,实践性较差
在目前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大多数对理论上的德育管理较为重视,导致德育离现实生活较远,不够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近年来,很多小学都在扩招,生源增多的同时其质量也在不断下降,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很多小学都加大了德育管理工作力度。然而,在大多数小学中,主要重视的是教育的过程,而对教育结果有所忽视,使学生无法感受到德育管理工作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践性,这就使得很多小学生认为德育学习的作用不大。
(二)正能量信息传播力度弱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社会上一些负面信息对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一些正能量信息的传播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此形势下,很多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知上出现偏差,而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形势的发展,使正能量的传播受到影响,使得负能量有机可乘,长此以往,学生就出现了日常行为不规范、心理素质和意志力较差等情况。
(三)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在大多数小学中,虽然对德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但是其教育方法比较陈旧单一,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个体差异不够重视,大多较为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这就使德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与此同时,一些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避免学生在学校出现安全问题,大多对学生采用禁止、责备、处罚等手段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主要以说教、填鸭式灌输为主,长此以往,很难达到德育管理工作的目标。
二、新时期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提高学生自身认识
大多数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家庭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在心理上存在着自卑、自暴自弃等情绪,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对其学习和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中高级技术工作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技术工作人员的缺乏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在新时期,应用型人才教育和学术型人才普通教育的地位相等,而应用型人才教育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能力和价值,通过德育管理工作让其明白各级学校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多层次的专业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提高教育载体的实践性
“育人为本”是德育管理工作最为核心的理念,故在实际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实践性十分重要。为了增强德育的实践性,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及其教学内容,并举行德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育、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可以将德育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以实践,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主要以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为基本工作,以相应的内容为中心,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德育管理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此外,相关教育人员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育人,故德育工作要以道德为基础,以学科教学渗透为主要渠道,并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然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人才。
(三)提高小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小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积极的学习观,使学生认识到德育的目标,增强其自信心。新时期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要让学生认清自己所存在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养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加强赏识教育具有很大的作用。在赏识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根据不同学生特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促进其潜力的发挥,还要通过发现小学生的差异性和闪光点,树立其自信心,使小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自我肯定、自我进步以及自我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结语
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前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对小学生道德思想的要求,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提高具体教学的实践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相信自我,挑战自我,以建立科学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养成严于律己的优势品质,并使学生的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乔小林.加强小学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5(15):63.
[2]张光伟.“四个转变”:浅析新时期小学生的德育工作[J].求知导刊,2015(21).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分类号】G621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是: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辩别是非能力,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这种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二、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内容故事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作为课前的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1、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
课前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再就是要深入学习课文,讲清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这一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要本着“讲清一个故事,学懂一个道理或明确一观点”的原则,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联系小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全力以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生动活泼地、正确地、科学地向学生阐明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学习。要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插图,利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让学生在形象中受到感染,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具体概念。这里通过形象感染对课文内容获得初步感知。其次,教师要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获得的初步感知在思想上进一步深化,从理性上进一步升华。另外还要注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事例,把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寓实际事例中,寓于典型人、典型事之中,通过对比、辨别和思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
2、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教师要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设计课堂练习,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找容易辨别回答的问题,再找较难辨别回答的问题,最后找难以辨别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在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并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境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设计情境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了。
三、强化社会实践,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组织_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听英雄事迹,以此来培养同学们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总结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既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孟涛.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 李天燕.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3] 平佐. 上好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应注意三个方面[J]. 中国民族教育. 2012(12)
[4] 王俊梅. 提高品德学科培训效能的有效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 2012(35)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使孩子们的“畸形心理”日益呈现。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而产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来自外界环境里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塑学生美好心灵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呢?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学校领导定期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并对教育工作提出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也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更是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e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即使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教师要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
其次,在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学校携手共同关注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反应,远离学习倦怠现象的困扰。
孩子的父母、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颇高,但自己却不读书、不学习,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纵型”的就是“专制型”。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表率。真实的德育应该是“静悄悄”的,它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这样一种不声不响的言行之中。所以家长们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提高家长和监护人的素质的同时,无疑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家长委员会,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倾听,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使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提醒家长还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帮助小同学拎水,帮助同学学习,拾金不昧,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都要记在本子上。学校每月都对各班的记录进行评比,在校会上进行表扬。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的最好体现。
针对农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德育教育列入学校日常管理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和方案等。
举行各种活动。举办红歌赛“党在我心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教育;利用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好地发扬尊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等。
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那些留守学生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孩子们,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这些孩子们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人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关键词:教育;德育;劳动;培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笔者决定分四个步骤了解小学生的劳动心态:①小学生在校劳动的性质分析;②小学生在校劳动的类型分析;③小学生劳动的不同心态;④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引导。
为了细致地了解小学生在学校的劳动情况,笔者做了如下工作:①平时观察学生做值日的表现,特别是那些不爱做值日的学生,要认真地了解他们不乐意劳动的动机。②定期通过开家长会或家访是,了解学生在家庭劳动的情况。③让中队干部认真做好“雏鹰假日小队”社区服务记录,了解哪些学生不愿意为他人献爱心,并询问其动机是什么。④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了解这一天中学生在家里劳动情况,并让家长配合写一份评价书,开班队活动时,大家相互比一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通过观察,笔者认为,关于小学生劳动、特别是在校劳动的表现及心态,首先要界定小学生劳动的性质和分类。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思想的一项基本内容。小学生参加的由学校组织劳动不以物质财富为目的,主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劳动的观念、劳动的习惯、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通过劳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劳动道德情操,提高对劳动的认识,形成尊重他人劳动的美德的意识,因此,小学的劳动大多是从德育的角度讲的。
小学生在学校的劳动,除了主要靠脑力支配的学习活动外,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礼仪类劳动。比如每周由各中队轮流选出的礼仪员,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督查;升国旗的升旗手、护旗手;鼓号队的学生,每逢重大节日出勤,但平时训练很苦;大队、中队活动的司仪或主持人所从事的劳动。
二、技能类劳动。是指在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在特定场合,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但他们平时的训练非常苦。
三、体能类劳动。每日的班级值日、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和室外卫生区定期清扫等。
四、服务类劳动。如当班(队)干部,收发作业等琐碎的事情,为同学们服务。还有少先队组织的雏鹰假日小队献爱心活动和社区服务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性别、性格和成长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在各类劳动中的心态是不一样的,这从他们在劳动中的表现可以观察出来。
有一类小学生,特别重视脑力劳动,学习上特别投入;但是,他们不乐意干体力劳动,即使老师委婉地暗示他们,也顶多是勉强按要求去做,但积极性不高。这种行为背后也许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功利目的在作怪,中国不是有句古话:“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可以做大官,可以出人头地。加上家长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让或尽量少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劳动。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这些孩子当然会对劳动教育持冷漠的态度了。
这说明,这类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是比较幼稚的,如何转变这些孩子对体力劳动的不切实际的观念呢?最好采取私下谈心的方式,逐渐地让其认识到,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及心理都全面发展的个体。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体现在各类劳动实践中;然后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尝试参与体力劳动外的其它劳动,让其在实践中获得充实,得到朋友尊重,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再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必要时教师可以以身作责,带动他们积极参与,使其在实践中自省自悟,改变对体力劳动是下贱的错误观念。
还有一类小学生,在家里从不做家务劳动,但在学校干体力劳动时特别主动,其它的类的劳动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在有教师在场时。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虚荣心”再作怪。他们这样做的动机很简单——我要让教师和同学看到,我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学生,我要获得教师对我的好感,我要让朋友们认为我是值得依赖的……这类小学生实际上,在学校中很大的比重。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家劳动呢?道理也很好理解——家庭包办一切,孩子没有机会;或孩子在家里获得了充分的满足,他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逐渐地就养成了在家不干活的坏毛病。
当然,这些小学生确实是可爱的,特别是,在某种程度讲,他们这种“虚荣心”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表明,他们想追求进步,希望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所以,教师要保护这种“虚荣”,不要吝啬你的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真诚的表扬……通过多渠道地拓宽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劳动的习惯,在劳动中养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美德,进而促使其在家在校一个样,相信这些聪明的孩子会心领神会,让你高兴的。
还有一类小学生,为数极少,他们无论在家还是在校都不愿意参与劳动,这说明他们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而且,这样学生往往其他方面也表现的肯定不尽人意。对这类学生,我们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便。更不能采取恶意地指责或不理智地惩罚。因为这样只能使问题变得更难于控制。因此,教师应该讲究一点转化他们的艺术,可以动员或介绍他们参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能发挥其特长的各类劳动,让其在获得荣誉感的幸福中,进一步产生追求进步的上进心,促使其争着干工作,去让教师表扬他,这样长时期的努力,他们会逐渐地改掉坏习气,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的。
因此,在学校应该重视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引导,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巧妙地利用各种类型的劳动方式,比如,各个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活动和各类社区文体活动,激发小学生劳动的热情,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劳动的锻炼,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
总之,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使学生手脑并用,智体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又使其体会到乐趣。劳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量力而行,选择力所能及的劳动,严格控制劳动时间、强度,注意小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差异,要因人而宜,不可一刀切。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使劳动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参加有报酬性的劳动,因为这可能养成自私、贪婪的恶习。”而且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在小学增设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有一点应注意,班级劳动还是一种集体性、协作性的活动。有竞争,更多的是合作,教师应有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都能感到集体的温暖。
总之,关于小学生劳动表现及不同的心态,教师可以通过其在劳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了解,如果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其劳动的心态,针对个别学生的劳动偏差行为,适时适度地进行善意地规劝,用耐心和宽容来感化他们,一定会有助于全体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素质,有助于他们将来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德;个性差异;自尊;规范;耐心;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80-02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忽略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孩子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孩子们不善于思考、缺乏自我表现能力,直接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同志明确提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深刻阐明了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为搞好孩子们道德教育点明了方向。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所以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应放在首位。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独立自主、自理、自尊、自信等个性特点,具备创新精神,所以,必须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合理改革。对个性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们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面对孩子们的年龄大小不同、性格不同等,对原有道德水平的层次等方面,逐步分析、研究,然后对其综合,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的道德教育。
一、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个性特点,要进行由表及里、徐徐渐进、由行为到习惯的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孩子们的道德教育出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应依据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面对每一个年龄段学生道德个性不同的特点,由表入里、由浅到深地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行为习惯。比如年龄小的孩子对具体性和情境性的道德行为的理解较为容易,所以老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对他进行相应方式的德育教育。面对年龄偏大的孩子,让他们在理解道德行为的规则外,还要让学生将其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二、面对孩子们的性格的差异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
1.面对内向的孩子要培养敏锐的个性和做事果断的风格。“内向的孩子,不喜欢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做事情不果断,课堂上回答问题不主动,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引导学生积极地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鼓励这些学生主动参加各类活动,融合到班集体中来,克服他们的孤独性。要求这些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遇事要求反应灵活等,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不断改正自己的弱点。
2.对那些内向的孩子要多鼓励,培养他们树立信心和能适应紧张学习的方法。过于内向的这些孩子多数是女孩,她们不喜欢交流,遇事敏感、做事小心谨慎、自尊心很强,有孤僻性、心灵狭隘、好多疑、胆子小的缺点。课堂回答问题特别紧张,平很少与老师、同学接触。面对这些孩子,要多鼓励,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指点学生认识缺点并改正,碰到困难不畏缩。
3.面对外向的孩子,注意培养他们沉着、冷静的精神,进行正面说服教育。比较外向的孩子对人耿直、热情、大方,喜欢与人交往,但常常脾气暴躁、不细心、急性子。对这样的孩子,要培养他们稳重、做事认真的精神。这些学生爱犯错,要对他们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逐步使其改掉缺点。
4.对外向的孩子,要逐步培养他们做事认真、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外向的孩子”的特点是灵活机动、热情,爱好广泛,缺点是情绪波动性比较大等。假如教育不恰当,学习成绩会慢慢下降。家长要积极配合,教育他们学习要认真,培养孩子刻苦学习的精神,使其慢慢形成做事认真、踏踏实实的好风格。
三、根据孩子们自身的道德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
因为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的不同,同龄的孩子在道德品质上也有着不同的水准。对思想道德不同层次的孩子,要按照德育目标提出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按层次进行品德教育。对品德比较好的孩子,重点是理想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培养孩子的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品德有瑕疵的学生的教育,按照循序渐进方法,从他们的行为规范入手,实行“教育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领会品德规范的要求,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成长。
四、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加快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理念的基础,对孩子主体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道德理念不只是某种心理概念,而是深刻的思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中处在中心位置,也就成为了教师进行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
孩子们的个性化品德教育是将社会目标的价值观转变成孩子们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外面的道德规范经过学生个体分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信念,发挥出孩子们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研究孩子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将教师的才华与能力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智慧,促进他们逐步认识自我、调节自我,促进孩子们的个性全面发展,发挥孩子们品德的个性化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覃忠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浅谈班主任工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2]潘军丽.良好的沟通,让你听到花开的声音[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