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2: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广场文化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如何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发挥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的辐射源作用以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但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作为一项联系着千家万户的社会化的群众性活动,表现出诸多问题:广场文化管理机制不完善、政策和物质扶持不够、活动引导不多、特色品牌难以树立等,导致农村广场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动未能尽显色彩与活力。下面,笔者就如何繁荣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以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的有效机制这一课题进行浅酌初探。
一、政府主导,健全农村广场文化的规范管理机制
1.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广场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城区范围,农村广场文化活动相对滞后。政府要把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列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出台财政补助政策,亦可以采用“财政拨一点,社会能人捐一点,共建单位资助一点,群众自愿掏一点”的多元投入建设格局,建设与之相协调的场标、舞台等一些设施,实现广场的绿化、硬化和亮化,逐步完善农村广场功能。2.长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按照职能需要,配足、配好专职文化站工作人员,并对现有文化馆、站的业务人员开展专业轮训,从广场文化的组织能力、指导能力、运作能力等方面培养群文干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大力引进年轻化、知识化、热爱群文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3.完善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广场文化组委会,形成由各有关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便于在举办大型活动和在管理考核时协调工作。也可建立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加强对农村广场文化阵地建设格局、活动设施配备、活动项目等的考核,使广场文化活动更具导向性和示范性。
二、组建队伍,发挥基层文化单位的主导作用
农村广场文化活动要真正走进群众,还要有一批农村文化人才。文化站要发挥群众文化的龙头作用,成为推进广场文化建设的桥梁和枢纽。文艺骨干成为组织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要扮演好“领头羊”的角色。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分类辅导培训,组建各类专业队伍,带动整个广场的日常活动,使广场文化活动水平普及提高。
三、发挥优势,推动广场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
1.抓住契机,利用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常年不间断安排广场文化活动。以重大节日和庆典为契机,预先策划,筹备与投入经费,利用传统节日、节假日、农闲时间等有组织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因势利导,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农村文艺团体和农村艺人进行演出,吸引广大农民进行观看和参与,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注重群众的广泛参与性,精心策划、开展主题鲜明的大型文化活动。统一的最佳主题,使鲜明、生动的活动主题与现实生活相感应,让人产生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如“刘基文化节”“农民艺术节”“金秋戏曲演唱会”等广场文化活动紧扣主题,形成高文化含量的文化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注重广场的娱乐性,保证广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时效性。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各专业、业余文艺团体踊跃登台表演,虽然吸引了众多的群众驻足观看,但他们难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无法真正体现广场文化的包容性和广泛参与性。组织者要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最佳机遇,选好群众审美情趣与艺术创造性巧妙组合、参与意识与观赏自然融合的主题,在时间上赢得主动,以新颖、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
四、突出特色品牌,坚持广场文化活动的创新和提高
1.重在建设,主动服务。广场的教育作用应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不能在广场上强迫群众接受某一种教育。因此,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时,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服务和引导,有规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和给老百姓“打跳”的平台,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广场的“阵地”作用。2.建立示范点,以点带面。通过广场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彰显的个性,我们要加以宣传,以点带面,让品牌的力量展示广场文化独有的魅力。为使广场文化整体推进,可以由广场管理委员会建立创先示范点,让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文化活动的繁荣景象。3.形式新颖,保持生动性。创造者要在不断探索广场文化特点与规律的过程中,善于从生活、艺术中捕捉灵感,产生新的想象,并与艺术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广场文化丰富和谐文化的内涵、营造和谐氛围,定期举办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有感召力的文体活动,提高广场文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广场文化充满持久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一、开展群众文化的意义
(一)开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当代社会中,群众文化已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环节。所以,想要构建和谐文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就要立足于文化惠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从而更好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服务,不断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领分沿,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它能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主流文化方向,以道德教育为例,群众文化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渗透进广大群众的思想中,它的教育价值是任何方式都无法相比较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培育,扶持,成功打造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非常关键,它的社会价值对全民道德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基层和谐文化的作用:第一,它为精神文明活动的广泛宣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第二,它为团结友爱、居民和顺,家庭和美,社区和谐充满生气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原泉;第三,它没有年龄的差别,没有区域差别,也没有身份的差别,更没有水平高低的差别。它促进了家庭的融洽,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互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即沟痛了心灵,并增加了团结友爱,充实了业余生活,群众文化把人们从家庭中,工作中单一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认识更多的人,大家一起锻炼,一起欢笑,互相鼓励,形成和谐的社会效应。它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推行、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发展。
二、群众文化中的广场文化
广场,是指户外开阔的活动空间,是城市与农村较大的平整场地。文化活动,是指以艺术文化为主开展的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是以广场为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非常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因而人们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根据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种群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素质,进而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作为群众文化之一的广场文化,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城市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搭建什么样的文化活动舞台?又该如何促进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呢?近年来,伴随着政府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积极的开展,广场文化渐渐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而这种情况也正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这也为广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依托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打造广场文化品牌,使得群众文化走上一条繁荣昌盛的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广场文化的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水平的落后,在这一段时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广场文化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集会、庆典等形式来表现,真切地反映出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征。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与之相追随的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随着群众文化的逐渐发展,在群众中出现了广场文化,并且得到了讯速的发展。伴随着群众文化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加深,广场文化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呈现出耀眼夺目的光彩。
三、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广场文化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广场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它是以民间文化的形式出现,并在不同的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根据工作经验,发现广场文化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特点。民族文化特色也通过广场文化这个载体,从而得到充分的展现,并得到发扬光大。据有关统计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广场文化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广场文化不仅为不同特点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及保护平台,并且使得不同的民间文化得以交流与合作,并进一步提高。
(二)广场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风尚。
党和国家要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的主旋律,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与民间特色文化结合到一起,使得不同性质的文化得到交流与合作,并且体现出广场文化的丰富的内涵以及包容性。在民间广泛的文化活动中,广场文化真正做到了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它不仅能够融合不同形式的艺术和表演,而且还囊括了不同理念的文化活动。这样,它能够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进步。
随着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乡镇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夯实,大大小小的广场已经逐渐成为展示各种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广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广泛深远的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拉近了人们与高雅文化艺术的距离,对推动城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镇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开展特色广场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日益丰富多彩、深入人心,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坚持广场文化活动突出“年年有主题、月月有重点”的思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为内容,每年结合本镇特色开展系列广场文化活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广场文化活动,成为永不落幕的舞台”。
1 广泛的群众性参与
基层广场文化之所以一出现就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不受场地、时间、设备条件限制的前提下,人们根据不同的参加者不分男女老少,根据自身特长,均可上场表演。在此,大到舞龙舞狮、秧歌表演,小到花灯、京戏、滇戏清唱,他们可一展歌喉,也可跳一段热情奔放的健身舞、广场舞,吹拉弹唱、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自我展示,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广场成为休闲愉悦的一方乐土。由于广场的公益性和开放性,广场文化活动参与面之广,观众面之广,是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2 形式的多样化。
基层广场文化以其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基础,为群众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优美的环境。从当前情况来看,我镇的基层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有以: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文化部门关心支持,镇文化中心组织、协调,投入一定财力、物力开展的专题活动;社会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主办、承办的大型专题性文艺演出活动;以街道、居(村)为单位,为活跃居(村)文化活动而开展小型多样的系列文体活动;群众自发组织、慢慢形成的固定时间、地点的文艺、健身活动。我镇的基层广场文化的又一特色,目前在基层广场活动的文艺队伍中,有太极拳剑、木兰拳扇、腰鼓、柔力球、健身舞、广场舞等等,也有民族民间技艺展示、洞经古乐,各显身手。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都被大大缩短,表演与欣赏融为一体,人们在这欢乐祥和的热烈气氛中获得平常所得不到的情感交流。
3 突出群众主体观念
广场文化活动作为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把广场打造成展示群众风采的“竞技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群众是主体,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活动中,我们积极探索“部门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鼓励他们“争当主角”。如:1、今年元旦节在县城凤凰广场、民主广场分别组织了“元旦”联欢晚会,各居(村)、广场团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队伍自发统一从各社区表演至广场参加,形成了一道道靓丽风景,数十支队伍,近300人参加,观众达数千人。 2、春节期间由文化中心牵头组织,社区龙灯队、文艺队在县城、广场开展了耍龙舞狮、央歌、腰鼓等近500人参加的丰富多彩的系列文体活动,向广大群众献上了一道道精美的文体大餐,同时为节日中的永胜县城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3、正月十五龙灯队、舞蹈队在街道、广场采用民间舞表演方式进行文艺表演。 4、6月19日,17支文艺队参加了瀚辰锦天花苑开盘文艺活动,有35个文艺节目,近360多人参加。像这样的活动近年来我们组织了近20场次。通过依靠群众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把广场打造成促进文化发展的“连心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不仅要丰富村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文化发展。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们以广场为依托,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文化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以此改进工作。同时,我们积极新编排的文艺节目到基层组织辅导,让群众感受文化发展成果。
4 广场文化活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城镇广场文化活动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有些部门对广场文化活动重视不足,认识不够,乡镇等基层广场文化活动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二是缺少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设施和设备;三是参加活动的队伍人员年龄偏大,活动内容单一,质量不高;四是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上述种种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
广场文化活动作为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我认为,要进一步开展好城镇广场文化活动,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开展广场文化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同时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指导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由于我县和镇级没有专业的文艺团队,文化部门业务干部少,缺乏文艺创作人员,同时又缺乏基层文艺骨干,因此,开展广场文化活动面临诸多困难,要保证每场演出都有特色、都出亮点是很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难题,应建立一支具有团结协作精神、高素质、临时性的广场文化队伍,负责广场文化活动的全面工作。可采取文化部门派编导、社会献骨干、多方协调、汇合排练的方式,与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社会机构形成互助关系,互相协作,共同发展,通过拓宽表演队伍领域,提高表演队伍素质,发现并培养大量文艺人才。文化部门还可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辅导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基层单位文艺骨干的艺术水平。只有文艺骨干队伍壮大了,艺术水平提高了,广场文化活动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三)切实加强广场文化活动的制度建设。要使广场文化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是无法实现的,应使广场活动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为此,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包括广场轮流演出、活动制度、广场演出管理制度及广场文化活动激励制度,确保广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多方筹资,解决广场文化活动的经费问题。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广场文化活动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为切实解决活动经费问题,可采取财政拨款一部分、部门筹款和社会各界赞助多方筹资,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也可以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搞一些有偿的活动项目,以弥补经费的不足。同时,还可以把广场文化活动与经贸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为企业搞一些宣传性质的演出,以此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促进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工作的开展,而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广场文化活动,增强广场文化自身的发展活力。
5 小结
总之,我们只要真正提高认识,积极探索,针对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开拓创新,采取多条腿走路,广场文化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新的亮点,从而推进城乡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小千.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的一点思考[J].剧影月报,2006(6).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作用;和谐
广场舞是百姓自发地,以健身为目的在广场、院坝等开敞空间上进行的富有韵律的舞蹈,通常有高分贝、节奏感强的音乐伴奏,多为徒手健身,也有一小部分手持轻器(如扇子、花环、丝带等)。广场舞的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和传统舞蹈相比,在难度上相对比较低,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在广场舞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我市群众文化开展现状
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一个美丽的滨海度假城市,我们家乡的文化气息浓郁,依山傍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区面积7813平方公里,人口307.32万(2015年)。我市的文化广场、人民广场、人民公园、汤河公园、环岛公园等成为我市群众自娱自乐的集中场地,目前盛行的群众广场舞在各个地方也都开展的如火如荼。不管寒冬酷暑,只要是晴朗的天气,就能看见大家舞动的身影。我市的群众艺术馆和各县区文化馆也为群众提供了免费开放的活动场地,定时、定期的对他们进行广场舞培训、广场舞比赛、广场舞展演等活动,更加促进了百姓的健身欲望和热情。
二、广场舞是群众文化中自娱自乐的大众艺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不再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对于自己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广场舞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形成了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参与人数多,其组织者和参与者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发的行为,目的是为了休闲健身,修身养性。广场舞的音乐节奏欢快,节奏感强,舞步简单,动作变化比较少,更加适合非专业的百姓和中老年人的步伐,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记住全部的舞步动作,这也是大家都喜欢广场舞的一个重要原因。活跃在广场上的群众基本上都是业余的艺术舞蹈表演队伍,广场舞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节奏动感的秧歌、有现代舞蹈还有融合了当下最新流行音乐动感强烈的体操,这些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广场舞。广场舞在行进过程中,其队伍的形状也是富有多变的,队列形式丰富多彩,在各种环节方面都能够满足群众的舞蹈需求。广场舞的参与者十分的轻松和自由,既没有固定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人工方面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随到随跳,只有找一片空旷的区域,放起音乐大家就可以欢快的舞动起来,促进了群众间的交流。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也具有广泛的灵活性,其不受常规舞蹈规则的限制,没有专业舞蹈的规范,不用基本功,变化手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舞蹈,都可以成为广场舞的组成要素,而人们正式通过这种多样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表演时,人们的肢体运动、娱乐、艺术结合为一体,在充分张扬人的个性的同时,将舞蹈回归到原生状态,让百姓舞者更深入的体会到舞蹈的本真,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怀,宣泄内心的烦恼,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有益身心健康。
三、群众文化生活中广场舞的作用
在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广场舞表现出了广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最根本的职能作用就是促进和谐氛围,繁荣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群众文化的基础表形式,广场舞既能够活跃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还能够在社会中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广场舞是一种自我娱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自娱自乐,因此,在开展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服装、舞台、灯光和艺术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广场舞活踊鼓芄欢匀嗣堑纳硇慕行调节,陶冶人们的情操,在现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大大增进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团结,其表现形式体现了群众文化的特点和内容。也成为了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因此,这种表现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在广场舞的带动和辐射之下不断的进行示范,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国家体育总局在今年两会以后推出了几套适合群众运动的广场舞,这种对舞蹈的形式的规定和引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因此,我们可以说,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2、广场舞有利于和谐群众文化的建设
广场舞大大增进了百姓间相互的沟通和了解,使大家退休后,不仅仅只局限于家里的小空间,为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其能够切实增进是群众对真善美以及文明、高尚和和谐的追求,能够从根本上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更好的促进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广场舞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大多是中老年人,以健康美好,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广场舞不仅能够对本地的先进文化和精神内容进行弘扬,赋予区域文化生活中更强的生命力,同时还能够促进群众积极向上,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我市群艺馆及各县区文化馆都在积极推进广场舞培训普及工作,这样大大促进了我市群众间的友好交流,有利于我市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更好的把握特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有利于发展和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激发群众热情和积极性,为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百姓文化生活的质量,促进了群众文化交流,实现鼓励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的方针政策,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研,浅谈广场舞的看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华章,2013(02)
[2]宋禄霞,广场民间舞的美学特征[J].四川戏剧,2010(02)
[3]刘夏夏,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初探[D].北京体育大学,2012
关键词:文化广场;群众文化活动;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26-02
所谓的文化广场,是对广场的进一步定位,文化广场具有广场本身的特点,即它是户外开阔的活动场所。是城乡之间很大的平整空间。文化广场则强调文化气息,强调该广场主要是用于文化活动。早在远古时代,人们的“文化”活动就是在“广场”上进行,当时地方辽阔,人们借以举行各种祭祀、集会以及商议本族、本部落之事,可谓“文化广场”的早期雏形。
文化广场需要有人类的参与,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产生的产物。在新的时代下,它被赋予新的涵义,向人们展示了它新的形态、属性与意涵。
一、文化广场的特点
文化广场在群众活动中产生,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剂。因之它的特点便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群众性。[1]群众是文化广场长期保留下来的最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群众的大范围参与使文化广场的再次繁荣成为可能。
其次是开放性。广场本身就有开放的含义,群众的广泛参与更使它不可能躲进象牙塔,而体现兼容并包、外向开放的性质。
再次是公开性。文化广场是公共物品,文化广场里的摆设和装饰都是所在区域全体人民的共同财产,不具有排他性。因此文化广场往往也是公益活动的不二选择,如文艺晚会、文艺演出以及各种展览等等。
最后是义务性。其实这个特点在上述的几个特点中都有包括。文化广场是免费的,它备受观众的喜爱与青睐,它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细微的变化,它活跃人的神经,给人一种视觉上或者听觉上的享受,它更趋向平民化,也特别让人亲近。
由于具有以上特点,文化广场在所在区域的公关服务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表现出独特的作用。它的持续时间很长,受益范围也广,演出的场次更是不计其数。它不费分文却填补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空白,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不仅再限于自娱自乐,而是共同性的一起欢乐;它把小型的晚会等文艺活动进行扩大化和平民化,表现出时展所应有的趋势。
二、文化广场所具有的功能
文化广场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它的功能与效应。笔者试将其功能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功能。文化广场上的活动都是积极的、健康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或宣传目的的活动,因此多数有教化作用,且是寓教于乐的。在轻松的形式下,包含了催人上进的主题,潜移默化中给百姓传递了正能量。
第二,辐射功能。文化广场范围广阔,带动了附近房地产的发展,在文化广场附近居住,可以随时抓住文化活动的观看机会。同时,文化广场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方便、快捷和魅力也给其他社会领域提供了范本。
第三,交流功能。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给人们带来交流的便利,但却拉大了人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距离。通过文化广场的各种活动,人们走出来,不再沉迷于虚假的世界,敞开心扉、共同娱乐、共同学习、互相倾诉,使人们的心理保持健康。[2]
第四,引导功能。文化广场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仅教育、而且引导人们朝着理想的发展前进。广场上的舞蹈、歌唱活动,书法、摄影展的普及,都在无形中引领居民向更高层次的生活、更有文化品位的人生境界靠拢。
第五,窗口功能。文化广场的活动可展示当地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以及独具特色的本地文艺样式,从而向来往的外地、外藉人士宣扬了本地的风神与气韵。例如镇江市文广新局、文化馆举办的“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文心大舞台·大家一起来”等广场综艺演出是镇江百姓生产、生活的写照,是地道的本土风味,外来人员可以藉此感受到千年古城的文化氛围、可以体验到当地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到文明传承到如今的现代镇江。
三、文化广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文化广场既具有如此丰富的功能,它的作用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它是群众文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了基础性的地位。[3]它是人们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进行集会、比赛以及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包括组织活动和非组织活动、公益性活动和规模相对较小的灵活的个人活动等。笔者认为可以大胆地说一句:文化广场是群众文化的缩影。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容易把它局限于城市里的各大广场。事实上,它的脚步已走进乡镇、农村。科学技术的使用,使得富余劳动力增多,同时也减轻了人们的负担,村民日益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束缚,开展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这使文化广场深入乡镇甚至田间地头成为可能,人们借助这个平台认识他人、了解未知的文化生活并增强自身的文化积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广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精神需求的产物,是时展的附属品,同时也是群众文化日益丰富的重要体现。它就像是一个窗口,向外来人展示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习惯;同时也是一个平台,把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及所为向世人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它可以有效地彰显该地方的文化特色,并在不断的演示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促进了城区、乡村或者是社会的公共安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集体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姜燕.广场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宁:群文天地,2012(08):82.
广场因为场地开阔、环境宜人、人气聚集、活动多样等诸多因素,使得这个公共空间逐渐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进而积淀一定的文化内涵。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时展了,群众必然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更高的需求,这就为广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正因为如此,参与广场文化活动逐渐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修心养性的休闲方式之一。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场建设可以说是方兴未艾,而各地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也是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并推动了广场群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广场文化具有多元性、多层次的特色。它兼收并蓄,包容其里,既可以是高雅的文化活动,也可以是通俗的文化表达;可以是政府组织的公益性文艺演出、节庆活动以及游演、专题宣传与展示等,也可以是松散的个体活动、兴趣爱好相同的自娱自乐……
实际上,作为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文化也体现出群众文化的一些基本特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的群众性、公益性、开放性、娱乐性、包容性等。群众在广场,享受的是一种公益支持,广场全天候对全民开放,群众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那里休闲、活动。不管是在那里扭秧歌,练太极,还是在那里散步聊天,休息打扑克;不在乎是业余队伍或者个人表演的吹拉弹唱;还是专业团队的文艺演出等。总之,群众可以放松身心地走进广场参与相关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在精神上得到了滋养,享受到美悦,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净化身心,陶冶情操,进而内化素质,提升审美情趣。
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既是群众文化的拓展和延伸,又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群众文化的内涵,并促进群众文化的向前发展。以广场舞为例,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近些年来广场舞在群众中颇受欢迎,群众参与热情很高,可谓是风生水起,受益者众。为了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普及广场舞,文化主管部门,尤其是从事群众文化的文化馆,就更应责无旁贷地抓好广场舞的宣传、推介和组织以及舞蹈的编排、创作等工作,加强对广场舞的业务辅导与技术指导,抓好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培育并打造本地区的特色队伍,吸引和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其中。可以说,广场舞是现在群众文化阵地活动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热点内容。
群众文化有一个主要功能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寓教于乐。广场文化活动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大课堂,群众既可以是这个课堂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旁观者。也就是说他们既可以作为主角在其中进行表演和才艺展示,也可以作为观众在一旁观览欣赏。应该说,广场文化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延展了文化活动的空间,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公益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建立,让群众又多了一个文化活动的选择,换句话说,广场的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和提升了群众文化,使群众文化的受众更多,影响面更宽,产生的作用更大。
广场作为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在培育和引导群众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等方面具有导向性作用。广场文化可以有效地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传递正能量,宣传主旋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雅俗共赏中接受教育,陶冶身心,进而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
在阵地活动建设中,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依托广场这个空间和平台,有效地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可以采取文艺表演或者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时政教育和科普传播等。我们认为,广场文化的建设需要精心培育并悉心打造诸如广场文艺演出、消夏纳凉晚会、周末广场舞会以及节庆文化活动等形式的品牌活动。以及举办书画摄影展板展览,民族民间文化的艺术展示等,通过本区域内具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使之逐渐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活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场文化作为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群众文化要素,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会逐渐增强,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应该说,广场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基本需求,但在其表现的形式和内容上还大有潜力可挖,这是值得认真探索的。我们认为,除了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是否可以考虑把广场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发挥广场的优势,在坚持公益性群众文化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提高广场文化的社会参与度,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市场化运作,合力来精心打造广场文化这张城市名片。使广场文化进一步地贴近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受益于群众。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文化馆)
一、着力培养群众文化骨干,是活跃社区文化的基础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条件下,活跃和丰富社区文化不仅成为社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社区文化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和动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样,凡是社区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往往也是文化骨干的作用比较突出的地方,而这些骨干的共同特点,就是自身对文化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而且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愿意与社区居民共同分享文化的魅力。如何因势利导,培养群众文化的骨干,提高农村社区文化活动质量?组建文艺团队,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和体育赛事,引导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注意发现、挖掘、积累和培养文化骨干,发挥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也是活跃和丰富社区文化的基础。社区文化骨干需要在实践中扮演好四个角色。
一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员。挑选在文艺和体育方面有特长的社区居民,动员和鼓励他们积极加入社区文化活动队伍,不断壮大社区文化活动队伍,组织和开展日常训练,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员的重要任务。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员要把准居民的兴趣和爱好的脉搏,使活动成为凝聚社区居民活力的重要载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挖掘更多有特长的家庭,以家庭组合的形式,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更应该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功能。
二是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员。随着活动开展的增多,无论是表演者自身的要求,还是社区居民欣赏水平的提高,都会对文化活动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表现为期望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党委和政府要顺应形势,建立社区文化指导员,并主动深入社区和农村,积极为文化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居民提高技能和演出的水平。这也是有关部门在新形势下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有效途径。
三是社区文化设施的管理员。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投入,建设社区文化阵地,文化设施不断增多、功能更加完善,成为社区文化活动得以持续开展的重要条件。社区文化指导员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设施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效用,加强管理,帮助解决农村、社区文化公共设施“建多用少”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效益。
四是社区民间文化的维护员。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或民间文化,成为凝聚一个地方的精神力量。民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区文化指导员要善于把时代精神与民间文化相融合,为古老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社区活动中,安排一些古老文化艺术活动的表演,让古老的文化更多地被人们所熟知,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展现出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从而使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光大。
二、建设社区群众文化广场,是丰富社区文化的条件
社区文化也被称作“没有围墙的文化中心”,道出了其特点,而其作用和意义更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活跃和丰富社区文化,需要依托一定的条件。建设社区文化广场,就是活跃和丰富社区文化的重要条件。
一是发挥展演功能,搭建群众文化舞台。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不满足于欣赏文化活动,而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愿意参与文化活动的表演。宣传和文化部门要主动牵头,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制订年度广场文化活动方案,落实广场文艺演出任务,引导与培育广场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既是群众自我展示的舞台,又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二是发挥参与功能,打造休闲娱乐平台。广场文化的特点,是门槛相对较低,参与面广泛,可以吸引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居民群众参与,有着广泛性和群众性特点。利用广场文化的平台,使社区居民成为文化广场的主角,可以在散步、健身等率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挥教化的作用,使居民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
三是发挥传播功能,建设宣传教育阵地。优秀文化是人们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借助广场文化广场的平台和文艺的形式进行宣传,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避免空洞的灌输式的说教,能够被群众所接受,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的成效。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既可以有社区居民自编自导的节目,又可以有有关方面组织的道德教育、科技普及、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内容,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魅力。通过这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成为宣传教育的新颖阵地,既能弘扬社会主旋律,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又能培养健全的人格,进而提升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三、部门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常青的保障
社区文化虽然是社区居民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但不止是社区居民的事情,还是党委政府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把握和重视社区文化建议,加强农村和社区群众的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常青的保障,也是长盛不衰的源动力。因为,从实践看,目前的社区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也没有形成产业,不仅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反而需要增加投入。这就需要党委政府着眼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制订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对社区文化的扶持,财政和文化等相关部门更要齐抓共建、形成合力,为社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撑起一片天。作为社区共建单位,尤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实现社区与共建单位的良性互补、和谐发展,注重发挥职能优势,帮助社区兴办实事,营造浓厚的共建氛围,形成共建单位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局面。重点要做好“三同”。
一是活动共同策划。相关部门要顺应社区文化兴起的形势,主动与社区居民共同策划社区文化,给予文化活动必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指导,从而提升社区文化的档次和水平。当然,要注意把握好策划的度,是共同策划而不是包揽代替,社区文化需要更多地体现草根性、通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多些群众创造的原汁原味,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防止曲高和寡的尴尬,失去群众文化的特性。
关键词: 新农村 广场文化 发展前景
秣陵街道地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中部,是江宁城市的主城区、核心区和经济中心。秣陵街道共计25个社区,面积18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100人、户籍人口134812人。在全南京市排名前十强,多次荣获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发展杯”、“和谐杯”、“富民杯”金、银杯。现在,秣陵街道大多数人都住进了小区。以往,他们大都和土地打交道,整天忙忙碌碌,无暇顾及精神生活,而现在,他们离开了土地,空闲时间多了,自然增加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广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多层面的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广场文化的基本特征
1.活动的自发性。广场文化兼顾了各个阶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如舞蹈、太极、散步、电影、文艺演出等,以休闲为目的,自娱自乐,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每天傍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自发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市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2.参与的广泛性。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日益普及,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广场文化具有开放性,不受年龄、性别、地位、水平等限制,不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入住户,谁都可以参加。大家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
3.管理的自主性。广场文化活动团体基本上都是没有硬性约束的松散性自我组织,在管理上有很大的自由。没有强迫命令,没有利益驱动。许多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参与自然,没有约束。这有利于大家自我展示,但由于是自娱自乐,缺少专业指导,自然有不利于提高的一面。
4.形式的灵活性。广场文化形式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可以是演出,可以是竞赛;可以是娱乐,可以是健身;可以是节庆;可以是纪念;可以是观摩,可以是交流;可以是宣传,可以是讲座……广场文化活动既可以是自发的,又可以是有组织的。
5.内容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广场文化越来越展示出其海纳百川的容量,包括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人文文化、环境文化等。广场文化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二、广场文化的作用
1.娱乐作用。广场文化活动打破了行业、年龄的局限,使任何有活动能力的人都可自由地参与进来。广场文化既给市民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广阔舞台,又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其娱乐作用不可小视。
2.和谐作用。文化广场活动的开展,使市民有了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活动,打麻将的少了,家庭闹别扭的少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人们的情绪得以调节,身心得以放松,情感得以沟通。
3.促进作用。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缩影,群众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在广场文化上都可得到体现。广场文化促进了群众文化的不断深入。
三、目前广场文化存在的问题
1.广场文化建设有待重视。街道领导要把文化广场建设作为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大事来抓,建设好相应的配套设施,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实事。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不要眼睛只盯着经济效益。要把群众口碑放在心上,不要眼睛只盯着个人前途。
2.广场文化开展有待平衡。一是广场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有少数经济落后的社区没有像样的文化广场,有的设施不到位。二是广场文化开展程度不均衡,有些地方的广场文化只有跳舞,形式过于单一。
3.广场文化管理有待加强。一是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除小区保安要加强监管外,地方派出所也应加强巡逻,以应对突发事件。二是各社区应配备文化专业人员,加强指导,使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
4.广场文化内涵有待提高。要使文化广场在满足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广场质量与品位,使文化广场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精神家园。
四、广场文化建设的建议
1.积极引导,提高认识。广场的群众性、流动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宣传效应和社会效益。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配合街道,加强对广场文化的正确引导,促进广大市民形成对广场文化的正确认识,把广场文化引向活动自发与管理有序相结合、业余与专业演出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轨道。
2.提供服务,加强管理。在建设广场时不仅要考虑广场的绿化,更要考虑到广场的活动空间,方便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街道文体中心要成为组织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在举办大型活动中成为具体组织管理者,以新颖、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大力扶持,促进提升。一是要继续加大对广场文化建设的投入,街道要把广场文化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督促社区教育中心、文体中心等相关部门树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扎实有效地开展广场文化建设工作。二是要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队伍的学习、培训制度,提高文化设施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提升广场文化建设的水平。
4.发扬继承,与时俱进。从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着手,进一步推进“广场文化”建设。一是要挖掘、收集、整理素材。社区教育、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历史名人、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收集整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歌谣,做好对历史遗存、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而使“广场文化”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要加强管理。要探索广场文化市场化运作的新途径,促进广场文化活动的长远发展。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秣陵街道广场文化设施会更先进,布局会更合理,活动会更频繁,参与者会更多,水平会更高,它的发展前景令人乐观。只有踏踏实实,使广场文化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才能引导广场文化向持续、健康、和谐、繁荣的方向前进,并促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鹏.广场文化对繁荣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作用.科学导报,2013年6月8号.
1.广场文化群众基础广泛。在高楼密集的城市生活中,广场不仅是民众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的主要场所,而此场所文化的形成是以民众广泛的参与为基础的。在广场文化活动过程中,民众年龄结构复杂、职业工种不一,在城市精心设置的公共空间里,开展社会交往与接受教育的厂泛性影响是其他文化活动无法比拟的。在广场文化活动中,由于不存在年龄、身份、地位的差别,民众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广场的文化活动中。正是民众的广泛参与才使广场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2.广场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广场文化主要以民众自主参与为基础,通常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出来。诸如大型的广场文化活动周、广场卡拉0K大赛、广场舞蹈大赛、广场绘画表演;中小型广场秧歌、广场舞会、广场游艺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民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广场文化以灵活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使之雅俗共享,兼容并蓄。
3.广场文化承载教育。广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将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交叉贯通在文化娱乐活动中,甄别优劣、继承传统、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如北京人民广场举行隆重庄严的升旗仪式,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也在特定的节日在广场举办各类宣传咨询,如无烟日、环境日、节能日等等,相关部门进行组织宣传,有助于对民众知识的普及。
4.广场文化依托节庆。广场文化常常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重大节日,以国家、地方的庆典为依托,并根据本地区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来呈现,极大地展示了不同节日的文化特质。每逢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在广场上都会举办大型的文化汇演、文艺活动等民众喜爱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国学逐渐被重视,纪念伟大古人的文化活动也在广场上兴盛起来,如孔子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
5.广场文化突出审美。广场文化将过去只能在艺术殿堂才能观看到的高雅文化变得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由于广场文化面对的群体与文化都是开放的,广场上开展各种文艺、体育等活动,如广场交响乐、专业团体的文艺晚会等,通过走进民众,走向广场,使得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高雅文化“向下”传播。而广场文化的审美性通过这种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了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
二、广场文化施与成人教育的影响作用
(一)对成人教育对象的熏陶作用
文化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文化活动是将文化从理论层面推向实践层面的关键步骤。通过对人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使接受教育的民众在对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陶冶自身性情、提高人格魅力。广场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集中反映,不管是大众文化的内容还是特征都能在广场文化上得到具体的呈现。广场通常以开放的姿态包容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层对文艺生活热爱的民众。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开启,在广场文化活动中,每天都能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文化信息,这种文化逐渐满足民众心理与情感上不同的需求,通过广场文化最后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广场文化为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提供滋生的土壤,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与推广,正是通过对文化氛围的创设,广场文化不断开展有利于民众的健康活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使受教育的民众置身于广场创设的特定文化情境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民众在参与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情感的熏陶。
(二)对成人教育内容的补充作用
文化在历史长河每个时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而广义的教育可以看作民众把自己作为社会存在不断去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广场文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应运而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通常包括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民间艺术展示、广场舞、广场音乐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同时,广场文化也可以囊括法制教育宣传、消防知识宣传、消费者维权宣传等宣传活动的开展。广场文化从审美教育和宣传教育两个方面补充了成人教育的内容,民众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对广场文化的遵从。广场文化在对成人教育的内容不断补充的过程中,成人教育的内容也无形地对广场文化进行了扩展。纵观历史,人类由于生存与延续的需要,产生了遵从文化的教育。相反,文化又为教育提供必要的教育内容。广场文化亦然如此,民众在接受其过程中,它也为民众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
(三)对成人教育形式的创新作用
成人教育形式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依托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远程网络学校、函授学校等,其统称“学校教育”。另一种是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的各个系统,包括文化系统、娱乐系统、旅游系统、企业组织等,其因形式多样被称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通常是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内容固定、教育标准量化,其为一种制度化、正式的教育形式。而社会教育的教育目的广泛、教育内容多样,被认为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在此过程当中,广场文化正以一种城市广场为载体,文化传播为主流的文化现象对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广场文化通过新型的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民众从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其效果往往超过枯燥无味的制度化教育形式。在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成人教育必须将制度化的教育形式与非制度化的教育形式相结合。广场文化契合了当下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成人教育开辟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有效的发展之路。
(四)对成人教育发展的激励作用
文化对社会准则、规范、行为方式等有着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而正确的文化才能真正代表历史发展前进的轨迹,对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通常以对民众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感情生活产生影响的高层文化理念而存在,促使民众更加积极和创造性地生活。从民众参与广场文化的实际情况表明,这一文化理念与成人教育关系十分密切,是推动成人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民众参与到广场文化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个体持续不断地社会化,通过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激励民众不断接受来自文化的冲击,这个潜在的过程就是一种教育。由于广场文化背后也蕴涵着一种有利与不利的价值判断,有利的方面激励民众投入到广场开展的文化活动中,而不利的方面随着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规范而被淘汰。广场文化导入的正确价值观念、社会期待以及高度文化自觉激励着成人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三、成人教育促进广场文化的发展
(一)有助于广场文化的传承
广场文化作为城市建设中新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下,通过客体存在的广场和主体发展的文化相结合,其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在广场这种载体中运动的过程。而广场文化常常以抽象的形态存在,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成人,不仅担负着对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要兼备将抽象的文化形态转化为自身经验、观念、知识的能力。广场文化正是通过人对文化不断转化才使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传承。但是,广场文化的传承不仅局限在此,它需要为其他更多的民众所学习、所掌握、所运用。而成人教育能够实现这种文化传承的过程,广场文化自身并不能将抽象的文化形态转化为具体可认知的符号,要将其变成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文化就必须借助成人教育这种手段。成人教育可以将广场文化的设计理念,如人文雕塑、广场形状、花卉种植等外在的文化现象以及广场上的各种文艺活动,通过文字教材的形式呈现给民众,帮助民众更好地了解不同广场所蕴含的不同文化特质。
(二)有助于广场文化的扩散
广场文化是城市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通常以不同的文艺活动、图片展示、教育宣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着城市文化的传播、地方文化的传承、社区文化的扩展。如,每逢节日的大型文艺汇演、民众自发的广场舞、教育性的宣传讲演等。虽然形式不一,但其目的都是围绕广场文化展开,始终保持提升民众精神文明的宗旨。但是广场文化主要以当地广场为载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类不同广场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扩展。而成人教育以其教育方式多样能够促进广场文化的扩散。特别是现在微课、慕课、远程网络教育在成人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借助移动设备,视听装置将广场上不同的文艺活动做成相应的视频,通过互联网让其他民众也能观摩与学习。成人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将广场文化推向社会,促使不同的广场文化在民众中得到交流与学习,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广场文化的内涵。
(三)有助于广场文化的协调
广场文化就像社会文化的大熔炉,包括丰富多样的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主要指城市生活环境中的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等;而主体文化常指以参与广场文化的民众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而体现出来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由于其社会阶层、年龄、职业都不尽相同,在广场文化活动当中也会带入自身的文化观念。成人教育能够促使不同客体文化状态下不同成人群体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消除文化隔阂,形成一定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正是广场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性,需要运用成人教育的手段对其进行调节,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外来农民进入城市需求生存空间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也成为广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体,但是强烈的乡土观念与城市本身的文化常常发生激烈的碰撞,成人教育通过开设适合农民群体的城市文化教育,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广场的主流文化,同时也丰富他们闲暇时间,提升社会的稳定性。
(四)有助于广场文化的创新
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广场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广场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源泉和思想道德保障。各地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广场文化建设,在全市形成广场文化设施完备、文化活动活跃、队伍健康发展、机制健全有效的良性运行格局。
二、加强广场文化阵地建设。各地要加快推进以特色文化广场为龙头,以村(居)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等为依托的广场文化阵地建设。要充分利用和整合辖区现有文化设施资源,建设2至3个中小型特色文化广场,其中,人口规模大于5万人的区域,单个特色文化广场占地面积必须达到500平方米以上,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区域,单个特色文化广场占地面积必须达到300平方米以上。要切实加强对广场文化阵地的管理,完善灯光、音响等设施设备,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广场文化阵地长期有效运行。广场文化阵地应悬挂场地负责人、活动注意事项等标识牌,明确专人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三、加强广场文化队伍建设。各地及市文广新局要加强文化广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重点培育和扶持有特色的团队。要在坚持群众文艺团队“三自我”(团队自我管理、活动自我组织、经费自我筹措)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登记、管理、监督和奖励制度。要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形式的运作方式,使文化广场群众文艺团队在自娱自乐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四、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各地要以“星火燎原”特色文化品牌为载体,依托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文艺活动,同时注重区域之间群众文化、文艺活动的交流互动。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鼓励文化中心户、民间文化能人等开展文艺创作和文艺辅导,使广场文化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要大力推进“精品”、“经典”文化工程建设,加强对民间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使广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充分发挥本地的传统特点、区域特点和人文优势,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广场品牌和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五、加强对广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地及有关部门要将广场文化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责任领导,组建工作专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广场文化建设。要加强广场文化组织机制建设,建立由市群众艺术馆牵头,各地宣传办公室、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户等共同参与的广场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广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要逐步建立健全广场文化建设评估、考核、奖励制度,将广场文化建设纳入各地政府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市文广新局将每两年组织开展1次“十佳特色文化广场”和“十佳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双十佳评比表彰活动,同时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
关键词:社会力量;文化活动;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93-02
近年来,我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据统计,全市举办节庆品牌活动有30多个,每年举办活动有近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万人次,营造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赛、季季有节庆”的浓厚文化氛围。一方面,通过整合活动资源,打造了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品牌,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另一方面,通过引导、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全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局面。
一、主要成效和做法
以重大节庆为契机,以品牌打造为突破口,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服务新莞人(外来务工人员)为特色,全方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城乡文化生活。
(一)突出文化活动常态举办
注重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举办,营造出“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赛、季季有节庆”的浓厚文化氛围。为推动知识传播,营造全民学习氛围,举办每年一届的东莞读书节,每月一次的“学习论坛”和每周一次的“市民课堂”,市镇联动掀起全民阅读热潮;为传承历史文明,每年在“国际博物馆日”至“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以展览、讲座为形式的“走进东莞文明”大型系列文博活动,传播人文精神;为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普及文化艺术,我们利用全市700多个文化广场的阵地,举办“绚丽大舞台”广场千场演出、“都市彩虹”广场周末大学生文艺演出、全市广场集体舞大赛、 “粤韵金声”粤曲欣赏晚会、举办“永远跟党走”大合唱比赛、小戏小品大赛、音乐舞蹈花会、少儿艺术花会等常设性全市重大赛事,激活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让人民群众时时处处受到文化活动的熏陶。
(二)突出文化活动品牌打造
注重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通过大力宣传推介、持续创新举办等不同方式和多种渠道,打造出诸如“文化周末”专场演出、“越唱越红”广场歌唱大赛等30多个具有广泛影响且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例如,莞城街道举办的“文化周末”专场演出,是东莞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之举。通过以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突破口,以注册商标统一标识名称为整体形象,以文化传播为手段,坚持走品牌化、专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路子,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新的尝试和努力,并于2009年荣获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创新奖。又如,塘厦镇举办的“越唱越红”广场歌唱大赛,是东莞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又一大品牌,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凭借“历时最长、场次最多、参赛人数最多、观看人数最多、活动场所最灵活、经费开支最少”等六大特色,先后荣获了“东莞市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和“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的荣誉称号,成为国家级的广场文化活动品牌,被各大知名媒体和社会各界誉为“北有星光大道,南有越唱越红”。
(三)突出文化活动内涵挖掘
注重挖掘弘扬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合理引导各镇(街)结合实际,挖掘提炼粤剧、客家山歌等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利用各个传统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并逐步形成“一镇一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近年来,统筹组织各镇(街)举办了洪梅“花灯节”、东坑“卖身节”、“东莞国际啤酒节”、谢岗“登山节”、桥头“荷花艺术节”、望牛墩“七月七风情节”、凤岗“客侨文化节”、沙田“水文化节”、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日”等各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各大活动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全方位、多角度、系列性地展示东莞群众文化活动浓厚的“莞邑特色”。此外,还联合国家文化部、中国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部门分别承办或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第二届中国(东莞中堂)龙舟文化节等国家级重大赛事,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形象,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
(四)突出文化活动资源整合
为了让全市各地分散的节庆活动形成强大的文化品牌集群效应,通过全市统筹、部门协作、镇街联动、群众共享的方式,推动全市文化活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对全市20多项节庆文化活动进行整合,组织举办“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成为全市人民共同的节日,深受群众喜爱,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亮点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抓手、惠及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盛宴,被群众誉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制作并推出“我们的节日”东莞系列文化活动LOGO,举行了“我们的节日”东莞系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紧接着,我们还组织举办了“我们的节日・清明”―东莞市传承东纵薪火唱诵活动、“我们的节日・五一”―东莞企业文化艺术节、“我们的节日・六一”―东莞市第七届少儿舞蹈花会,“我们的节日・七一”―东莞合唱节,“我们的节日・十一”―东莞广场文化艺术节,等等,活动涵盖传统节庆、东莞特色、纪念节日等三大板块,荟萃市内各门类艺术精品和特色艺术作品。每项活动的策划均要求从广大市民最关心、最喜爱的内容和形式入手,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市民的节庆文化生活,从而使“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真正贴近市民,真正符合东莞人民“口味”。
(五)突出文化活动普惠开展
坚持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村(社区)、到企业活动。2011年共举办百场培训120场,受训人数7000多人;组织各镇(街)开展演出活动1000场,受惠观众100多万人;累计电影公益放映10865场,受惠观众达482.1万人次。文化活动下基层得到了基层广大群众和新莞人的一致好评,真正达到了惠及人民的目的。
(六)突出文化活动市场化运作
1、实施公益文化项目活动招商,创新社会办文化机制。从2004年开始,围绕“社会投入、社会策划、社会承办”的要求,遵循市场化运作、个性化策划、规范化组织、整体化推进、多元化着手、品牌化打造的原则,将全市的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整合起来,形成文化活动项目“超市”,通过举办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会,让企业通过冠名、承办、策划、投资等形式参与文化活动项目的开发利用,打造“企业走进文化,文化融入市场,经济和文化联姻”的平台。近年来共推出522个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成交428个,金额达3.3亿元。同时成立了东莞文化发展促进会,将公益文化活动招商投资方、策划方整合起来,将社会办文化的力量组织起来,建立起文化活动招商的长效机制。通过公益文化活动项目招商,我市文化活动呈现出了数量多、规模大、参与广的特点和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繁荣景象。
2、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对民间艺术团队进行资金扶持、对热心公益文化的企业进行表彰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在市、镇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提倡和引导下,各镇(街)企业开始不断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利用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开展有益身心的企业文化活动,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例如,南城街道的新科磁电厂每年都会开展运动会、歌唱比赛、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了企业特有一种文化活动。石碣镇的东聚电子电讯制品有限公司连续五年举办“东聚杯”卡拉OK大赛,进一步弘扬了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对公司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还有虎门、清溪、万江等镇(街)的众多企业也出钱出力,组织举办一些让基层群众参与的才艺大赛,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大大了丰富周边群众和广大参赛选手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在市、镇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和帮扶下,镇(街)民间艺术团队近年又活跃起来,自发组织在村(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例如,石龙镇的粤剧“私伙局”相当活跃,仅大大小小,活跃在各公园和广场的粤剧“私伙局”就有10多个。其中,中山西社区康源粤乐社自2010年成立以来,坚持每个星期都在中山公园公开演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情捧场,进一步丰富和活跃社区居民文化活动。虎门镇群众文化发展的脚步踏实稳健,社团文化也异常活跃,现登记在册的文化社团有15个,会员人数达到1920人,还有20多个各类型文艺私伙局。2010年,全镇各文化社团在本镇内共举办各类活动150多场次,参加镇外演出交流60多场次,参加市以上的比赛、展览、演出活动近100场次。据统计,全市业余粤剧团(曲艺社)、私伙局共有263个,会员人数7000多人。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社会力量参与组织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势头强劲,然而,对应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我市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文化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普遍、不深入、不适应等问题。有的企业文化意识淡薄、基础工作缺乏,缺少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才,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体系。而民间艺术团队组织较为松散,活动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制约。
三、对策及建议
下来,以实施文化名城建设战略为统领,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帮扶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促进东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市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1、指导并推动企业加强文化载体建设。通过开展相关工作,丰富和优化企业文化载体设计。利用互联网和企业报刊、广播、闭路电视等媒体,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扩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覆盖面;加强对各种业余文化社团的管理引导,把业余文化社团培养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头羊、生力军;充分发挥业余文化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摄影、书法、美术、文学、舞蹈、声乐、体育等业余文化活动,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厂庆、企业文化艺术节、企业志延伸展览等形式多样的专题文化活动,打出特色,形成品牌。
2、推动各类企业文化设施不断充实内涵,提高水平,发挥作用,从设施建设和功能布局上搭建企业职工共享文化服务的平台。
3、进一步完善《东莞市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艺术奖励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扶持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全市各协会的管理制度,促进书法、美术、收藏、摄影、奇石、盆景、诗词、作家各协会广纳企业职工会员,使之融入全市文艺创作的“百花园”。
4、指导并推动企业加强文化人才建设。通过开展相关工作,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形成以新莞人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志愿者队伍;适时成立市、镇(街)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充分发挥协会会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根据《关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近期,我局对群众文化生活情况进行了工作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群众文化生活基本情况
1.经过摸排调研,辖区群众文化队伍共58支,其中舞蹈队伍20支、秦腔戏曲类团队和自乐班24支,锣鼓秧歌队伍12支,乒乓球篮球队伍各1支,经常性参加活动人数4000余人,主要群体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
2.较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为广场舞类型为民族舞及曳步舞的快三舞蹈,舞曲类型大多为民族类歌曲和网络流行歌曲。
3.广场舞群众主要是通过网络视频等进行了解学习,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通过群众自发组织自由参与为主。
4.群众用于参加广场舞、合唱等活动的年均消费额比较低,主要是服装和音响,年均消费额大概在人均100元左右。群众文化活动在促进文旅融合、带动夜经济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社区、农村广场上晚上人最多的是集中在跳广场舞的地方,同时带动了这些地方的夜经济和乡村旅游发展。
5.开展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支撑项目每年的广场舞大赛和各村、社区在春节、国庆等重要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活动机制主要以群众自发组织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辅导人才缺乏。当前,文化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标准越来越高,高层次、专业型文化人才较少,特别是基层文化站缺乏专业辅导人才,制约了基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