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

时间:2023-06-02 09:2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

第1篇

关健词:廊坊市;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同城对接;发展模式

一、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电子信息产业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传输业和信息服务业的总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一直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其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至10%之间,平均为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1.5倍。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大潮中,我国信息产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年均增长率为40%,最高时曾高达60%,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出30几个百分点,由此进入信息化大国行列。

在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廊坊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廊坊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廊坊市面积仅6429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少、资源匮乏,那些资源型、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没有发展基础和前景,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含量高、污染少、潜力大,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符合“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廊坊持续、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快。廊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利于发挥近邻京津,易于引进人才、技术的优势,是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推动廊坊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是实现产业升级、赢得后发优势的关键措施,也与廊坊高科技、外向型的产业定位相契合,更是推进廊坊工业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因此,廊坊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谋划思路,把电子信息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二、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廊坊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加速构筑“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主框架。2010年以来,廊坊市加速实施“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发展战略,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围绕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的产业定位,廊坊先后吸引了华为、富士康、中兴、京东方等国内信息业巨头落户,这些龙头企业又聚集起上下游配套企业近百家,逐渐形成了通讯设备、平板显示、电子材料和应用电子等4条完整的产业链。一批高端企业陆续落户投产,为廊坊“经济高铁”注入了强劲的“电子动力”。

2010年以来,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1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首度达到20%,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2010年1月至7月,廊坊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0.9%和69.4%,增幅均居全省首位。电子信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第三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54.5%。

三、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机遇和空间

1.发达国家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

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转移,我国凭借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智力资源、优惠的产业政策而成为吸引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再加上京津地区是IT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地区之一,这使得廊坊在吸引外资项目,尤其是为大型跨国公司配套的外国公司方面,具有更多机会。

2.京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配套需求带来的机遇

2008年,北京、天津两市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超过或接近4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个人购买力,使京津两地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而城市居民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使两市居民对于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十分巨大,近在咫尺的大市场是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此外,北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体系还不完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产业状况需要周边地区为其填补生产制造环节,并集聚更多的为北京大型骨干企业和跨国公司配套的厂商,这是廊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机会。

3.南方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早的两个聚集区,汇集了大量国内外著名公司。但是,在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大转移的趋势下,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出现了土地、水电能源等重要生产要素供应紧张的状况,并且劳动力等成本也处于全面攀升状态,“南企北扩”、“南资北移”的现象已经出现。廊坊应抓住机遇,吸引南方大型骨干企业将产业链向当地延伸。

4.“十二五”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信息产业部也将首都经济圈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规划编制区域。在新的发展大潮中,廊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和特点将被更多人了解,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廊坊有着在新的首都经济圈格局中,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会。

四、廊坊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1.京津冀经济圈的“吸附作用”

京津冀经济圈长期以来形成了“双蛋黄”结构,由于京津的“极化效应”,在同等条件下,廊坊吸引外来投资和企业入驻的机会要小得多。北京和天津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往往通过优惠政策和某些措施,阻止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的外流。就全国而言,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较为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以及配套等环节发展比较成熟,对外开放程度也较高。目前,北京、天津电子信息企业的许多加工制造环节以及配套件的采购主要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尽管南方地区面临着一些资源和能源上的制约,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对廊坊吸引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构成挑战。

2.周边地区的竞争

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与周边其他地区,特别是省内的竞争。如石家庄、张家口等每年从财政划拨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市域招商引资、项目扶持。承德市规划500亩土地用于市信息产业局谋划的专项园区建设,同时设立了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公司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这些都对廊坊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形成了竞争。

3.各产业部门协调不够紧密

(1)行政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主要表现在掌握支持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等资源的各行政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在同一时期内推进某一行业、某一企业迅速壮大的协调力度不够;招商资源未能充分调配;产业资源未能充分调动。

(2)企业间产业链关联性差。从产业生成来源看,主要由国家级院所生产机构、中关村企业制造生产厂、外地城市转移企业、外资生产加工企业和廊坊本地内生企业等五部分组成。目前,只有三对企业具有器件应用的配套关系,能否实现廊坊信息产业链内部结构的网络化,直接影响到廊坊以产业规模实力为核心竞争优势,融入京津战略的实施。

(3)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信息产业的最重要变化是产业分工的高度细化,以及自制率大幅度下降。目前,廊坊在诸如物流等产业服务领域一定程度的不足,制约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龙头带动作用尚未显现

在廊坊信息产业整体结构中,拥有一批能够具备龙头带动导向作用的企业,然而,上述企业的前后联系和水平联系的配套产业至今无一落户廊坊。以龙头企业拉动区域产业发展,是提升整体创新力,克服低水平竞争、受环境影响稳定性差的重要手段,对廊坊更是产业集群从孕育期跨入成长期的唯一途径。因此,极有可能出现龙头在廊坊、龙身在京津的局面。

五、廊坊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的”发展模式

1.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招商引资既是加大开放的主要手段,又是引进项目、做大总量、调优增量的载体。因此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规范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放稳定的政策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采用积极有效的招商方法,建立卓有成效的招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招商责任机制、招商载体园区机制、招商激励机制等提供招商保障。在项目引进上出“新牌”:一是建立专门的市信息产业招商与基地建设领导机构,加强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与协调。二是集中精力开展重点项目攻坚。三是以配套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廊坊。四是积极取得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产品引进政策上给予倾斜,吸引知名企业落户廊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

2.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效应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通过对基地和园区的支持和推动,促进其发挥示范效应,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一是进一步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制定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统一的产业空间规划,把廊坊开发区等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纳入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制订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财税支持规划、招商规划等,完善协调推动机制,打造承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二是积极争取省信息产业厅、国家信息产业部支持,接轨京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做到变京津聚集效应为辐射效应,在融入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强化互补优势,实现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增强产业吸附力,提高园区带动力。三是积极申报国家级产业基地,增强园区影响力,增强廊坊信息产业区域品牌效应,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3.在产业链服务环境上下功夫

我国开发区成立之初,为支持其发展,国家和地方给予开发区一些特殊政策,比如财政返还、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外政策要求统一,国家级开发区优惠政策将进一步弱化,优惠政策在开发区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小,投资环境、管理效率、产业优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进一步创造基于产业链的服务环境,对于发展廊坊电子信息产业至关重要。一是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等方式,加强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真正创造一个投资环境国际化的平台。二是加快培育中介组织,在成功吸引生产制造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国际企业的进入。三是充分利用地处北京、天津之间的区位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厂商,集中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加大廊坊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力度,融入全省物流网络,联通京津物流网络,畅通电子信息产品的进出渠道。

4.在人才的引进上出新招

目前,缺乏一大批信息化专门人才已经成为影响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抓紧吸纳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加强同周边特别是京津产业界、大学及研究院所的联合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面向产业的各类人才培养,注重在职职工的再教育,构筑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养富于创造力的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人才;要制定和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优惠政策,在户口、收入、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人才应用方面,创新人才应用模式,把北京、天津的人才资源当作本地的人才资源,为人才应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应重点聘请在信息产业类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在国家部委管理过信息产业项目或多年从事信息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发挥其业务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为发展廊坊电子信息产业服务。

5.在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互补共进上加大力度

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相互推动、相互促进,通过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水平,带动信息消费,以市场需求支持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一是将目前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职能,统一在独立的信息化办公室,赋予信息化办公室实质性的行业管理权限,加大利益冲突问题的具体协调力度等。二是建立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组和专家咨询制度,对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预测报告,为引导廊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方向服务。三是各部门、各行业在市信息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共同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 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

第2篇

常平是全国先进乡镇、京九第一镇,更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商贸城市。然而,真正让常平声闻九皋、誉满全球的则是其独俱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

纵观常平镇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我们发现其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产值比重较大。全镇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销售企业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为主,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在全镇630家外资企业中,有近300家企业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生产或属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企业;2371家民营企业中,有200多家民营企业专注于电子信息行业的生产、销售;24471家个体工商户中,有2000多家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销售和服务。2010年,全镇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占了全镇规模工业总产值47%;其次,产品种类较多。常平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庞大,种类涵盖电脑及其周边设备、电话、音响、网络设备、摄像机等最终消费产品及电容、电阻等零配件,较为齐全;第三,龙头企业较多。常平制造业龙头企业中绝大部分是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产值超亿元的59家大企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46家,数量上占了16.31%。仅东莞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这家龙头,产值就达到69.66亿元,占了全镇总产值的23.46%。常平电子信息企业当中,有由全球500强美国TYCO集团投资的创宝达电器制品有限公司、全国前500强出口企业美国CELESTICA集团控股公司投资的安美时电子有限公司、王氏港建国际(集团)投资的王氏港建电子有限公司、新加坡爱捷特系统有限公司投资的快捷达通信有限公司、大东骏通(东莞)电子有限公司、航天电子有限公司、德利信电子有限公司、大根电子光学制品厂等等,这些企业为索尼、理光、佳能、夏普、英特尔等3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进行生产加工,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常平镇的优势产业,继续扶持条件和基础较好的电子企业做大做强是常平镇对该优势产业的期望。具体做法为:第一,积极 “扶一批”。对镇内排名靠前的航天电子、安美时、大东骏通、快捷达、大根电子光学等大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第二,抓紧“育一批”。找出现有中小企业中具有发展前景,具备成为龙头电子信息企业潜力的梯队企业,促它们发展壮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产业支柱。第三,着力“引一批”。充分发挥以商引商、感情招商的作用,大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关联度大、聚集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型项目、高科技项目,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

基于一种传承的精神,与探研不止的姿态,常平积淀了深刻的文化底蕴,新时期的常平正借着时代的东风,续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风采,乘风破浪打造一个独具个性的城市品牌。

第3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信息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信息产业的涵义

在当今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产业”这个名词不再陌生,它的概念也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关于当今的信息产业的概念,以及国际上关于界定信息产业范围有许多种观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则将信息产业的概念在原来主要指制造业、软件业、通讯业和IT服务业的基础上,扩充了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市场信息、市场调查、游戏动漫等内容。一般而言,信息产业是由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构成[1]。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今天,发达国家中1/2以上的从业人员从事以信息为主的工作。如果现在的预测准确无误,那么在未来10年人类的全部工作中将4/5与信息有关[2]。而在世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一直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早在1983年国家制定新技术革命对策时就把发展信息技术纳入了国家对策;1986年制定“863”计划时,又把信息技术列为重点开发的高技术领域;1993年进一步提出将建立“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列入加紧开发的大项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兴起,中国也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建设计划。从建国以后信息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到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中国的信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发展速度增长,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信息产业的年总产值由100亿元增加8000亿元,增长了80倍。中国在消费类和投资类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方面已经成为了世界信息产业大国。

如今,信息产业已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在信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信息服务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形成了中大型的规模和相当的竞争力。以典型的信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来说,2008年增加值总量达到7859.7亿元,同比增长17.21%。而2009年在电信业务方面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5553.6亿元,同比增长14.86%;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79.89%,其中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74721.4万户,普及率已经达到56.27%,移动用户数占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达到70.43%[3]。

三、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关键

当前我国信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从总体上中国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的是,本土企业面临着核心优势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困境。

首先,与国外公司相比,本土企业多而不强,缺乏能整合各环节经济资源的链核。中国在信息产业企业总体竞争力比较弱的情况下,出口的只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低端信息产品,而国际资本和国际信息产品占领的却是增长迅速的高端信息产品市场。无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还是自主创新能力,跟国外优秀信息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海尔在国内电子信息企业中算是实力强大,旗下品牌众多,但也只有白色家电等“传统保留节目”算得上是主导产品,电子信息类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仍然有一定差距。我国信息产业链缺乏能整合各环节经济资源的“领头羊”,产业链基本上呈孤环、断链、短链的状态,集成竞争力被大打折扣。因此,由信息产业推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的基础上,要想在国际信息经济的大潮中不被淹没,我国只有加快促成信息产业链形成,提高信息产业链集成竞争力。

第二,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所限,长期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信息设备制造业,而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的发展远落于其后。这种信息产业发展“头重脚轻”导致了上游环节的生产能力大于下游环节,产业环节不配套,上游大量产业资源被闲置的结果。因此,要解决信息设备制造业产业能力过剩问题,要加快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

第三,虽然现阶段国内许多信息产业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但多数限于低端制造,并未参与核心技术研发,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信息产业目前仍是一种层次较低的国际化。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调整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在继续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和产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鼓励国内信息产业企业积极的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限制引进一般的产品、设备和生产线,特别要鼓励国内信息产业企业开发高端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对外开放国内信息市场的同时,做到切实的提高国内信息产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乎和竞争力,要做到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自己能订立出国际标准,才真正能够与跨国信息产业企业展开竞争,才能在信息经济中获取丰厚利润。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产业发展中,信息服务业和内容业是信息产业链条上高增值、高利润、高附加值环节,是提高信息产业链集成竞争力的关键。信息服务业已成统领信息技术产业的中枢神经,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IT硬件制造商向软件与服务转型,并带动了其它制造业的转型。从长远看,信息产业价值链的重心将向上游迁移,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是信息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4]。而且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人才济济,在全球信息产业第二次转移中,正吸引着大型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和公司总部纷纷向我国转移,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蒋霞美.我国信息产业链逻辑结构解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25(4):153-156.

[2]李仁主.项目选择与高起点扩张[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1).

第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也随之产生,电子信息工程将电子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从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就是应用电子计算机对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的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相结合以及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等。现今社会网络普及,伴随着这种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利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手机信号,图片,音频的传送,网络数据的连接,信息数据的转递等都会运用到电子信息工程这门技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在此之外,电子信息工程还包括对有效控制和各种相关处理的一种工程形式,我国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方面也越来越广,并且实际运用到其他先进的技术中,让先进技术更好的与之融合,所以我国想要更好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可以从现今优秀的面世产品中获得经验。全国各大高校都意识到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性,因此都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列入学校重点专业,通过传授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来培养以后从事电子设备控制和信心系统研究的相关人员。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运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我们的手机之间是如何传递图像的,是如何传播声音的,甚至部队中也会运用到电子信息技术,但是要求电子信息有极好的保密性。我们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认真学习和探究,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日积月累的充实知识库,目的是以后可以更好的利用这门技术,研究更加先进的产品。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三个方面。现在很多时候大家都将电子信息产业称为电子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的设备由:广播电视设备、雷达设备、通信导航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计算机、电子仪器仪表这些部分组成。是集成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作用

1980年左右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我国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对日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信息技术都十分重视,因为信息技术在科学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现今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并将其运用到经济和社会领域是加快国家发展的明智之举。因此我国把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作为重大的战略进行了部署。目前来看,我国看似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运用的范围特别的广泛,但是实际上我国并没有掌握到此门技术的核心手段和关键部分。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有国家属性的电子信息体制系统。我国还是要依赖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来发展,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将会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阻碍,逐渐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开距离并且难以赶超。这种局面需要尽快改变。

3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历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在军事领域发展起来的。本专业发展的起始是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有了初步的发展,因为在战争中,电子侦查的作用十分巨大,雷达的研究也就随之发展起来,雷达技运用的是复杂的无线电技术,雷达出现后,通讯技术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雷达也发展成复杂的信息技术电子系统。现如今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方向就是把雷达拆装的全部过程。电子信息工程分为两部分,电子工程和义信息工程。我国教育部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需求,于1998年创建了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教授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利用。综合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三部分的专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此专业重点发展前景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其中新型通信产业发展最为快速。该专业主要是研究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设计领域也包含全部的现代化工程技术。因此,想要学好本专业,必须认真学好以下学科:高数、C语言、数电,模电,高频,信号,通信,数字等,还要激发起自己的学习兴趣,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认真学习、广泛阅读相关书籍、积累知识,为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4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途径及未来发展趋势

4.1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信息化建设我国应当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加大对电子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发展力度,加大对此门类项目经济上的支持力度,建立相应的基金组织,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的进步。

4.2优化发展环境,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人才是21世纪最大的财富,人才是保证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加大力度培养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人员,创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这样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现代化电子信息发展。

4.3不断扩大网络平台交流在21世纪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了网络我们的生活无法正常的进行下去,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作、学习、日常娱乐都需要借助网络来进行。这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子信息工程充分的体现出了自己重要的作用。

4.4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电子信息经济增长点创新是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关键,我们不断的推陈出新,就可以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产品服务质量相应提高,产生新的需求群体,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收益。可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取胜并防止在经济危机中有较大损失,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

4.5着力培育人们自我维护目前的网络环境相对开放,因此网络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我们在网上很容易误中各种病毒或面临着个人资料泄露等安全问题,因此学会保护自己网络环境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培养人们学会使用各类防御软件,比如防火墙、反黄软件等来抵御危险信息的侵害。在上网与人聊天时要注意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不轻易向对方透漏自己的个人信息,更不要轻易的与对方会面。

4.6合理、适时指导学生应用资源现如今网络如此发达,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功能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增进情谊增长见识,吸收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开阔眼界,将网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才是操控网络的人,切勿让网络操控自己。

4.7电子信息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电子信息已经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禁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将是未来发展的热门行业,智能手机、互联网、多媒体、手机信息、数据通信等也会随之快速发展起来。日后电子信息工程的作用会越来越被人重视,将会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技术发展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国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J].硅谷,2012(04).

[2]郝文江,武捷.三网融合中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

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已经深入整个社会的发展,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凭借其各项优势在整个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的获取及信息的处理,电子仪器设备与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发展到影响社会的诸多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整个产业发展的介绍,分析和阐述了在目前整个电子信息大环境下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从而让人们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如今的重要性和地位,它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商务

前言: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尤其是电学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子信息工程凭借其紧扣时代脉搏的特点完全适应着和改变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改革,电子信息工程是集电子、通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专业,是一门在任何领域都有所涉猎的学科,如今这个社会已经不能缺少电子信息工程的支撑和协助,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或是产业,它已经与其他产业紧密的连接起来,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入手,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1、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

尽管电子信息行业是高科技“扎堆”的产业,然而中国的企业目前大多没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多年,并且同质化竞争激烈,严重制约企业成长。现在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相关上市公司都瞅准“下一代电子技术”,加大力度发展。目前全球“下一代电子技术”大多处于发展初期,余地很大。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发展和创新服务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依托,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为核心,与城市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升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加强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设备、新型显示、汽车电子等产业自主发展,促进一般加工型终端电子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效益;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促进软件产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互动娱乐、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移动内容等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深入发展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专业信息服务业,鼓励应用和模式创新,探索推动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和社会化服务;推进新技术、新应用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智能化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应用技术的试点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以信息服务设施和渠道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的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设。推动社区事务受理向“一口式”发展,在为老服务、综合帮扶、居民自我服务等方面推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提升服务效能,发展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

电子信息工程在相关产业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来看,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传统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我们看到很多传统企业都开始自己的电子商务布局,无论是整合平台,还是开展新兴业务,都是为了能够在这场信息化战争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份额,并且继续保持企业的强势发展。对优势企业而言,这种布局其实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传统企业都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互联网市场的原因所在。推进信息公开,建设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多年来,信息技术设施、服务能级不断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推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以信息化技术驱动、工业化需求牵引为着力点,提升重点产业能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助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都市产业高端发展;促进企业信息化效能的快速成倍增长。

3、电子信息工程大环境下的电子商务

随着我国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现代商务方式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今天,由于互联网以其惊人的速度在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企业经营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电子商务凭借其各项特点及优势已成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当前这个科技进步和规模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营造了盈利的空间。电子商务的引入,几乎改变了企业除制造以外的所有环节。电子商务具有商品服务的价格低廉、快捷方便的信息沟通,使得传统企业开始越来越了解到企业的电子商务化的重要性。整体上来说,企业对电子商务是抱着赤诚和期待的态度,并且也在以实际行动积极融入到这个市场,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仍在考虑着究竟要不要做电子商务,真正在做电子商务的企业并不多。行业网站运营商对所服务的行业理解不深、资源有限造成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代码的套用和数据的堆积下即走马上任,很难做到让企业用户满意。如果要想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电子商务的便捷优势,还需要从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上着手。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十分丰硕。这与其紧扣时代脉搏的特点完全适应着和改变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改革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电子信息工程是集电子、通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专业,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或是产业,它已经与其他产业紧密的连接起来,是一门在任何领域都有所涉猎的学科,如今这个社会已经不能缺少电子信息工程的支撑和协助,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信息在信息的传播、存储和应用等领域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由纸质载体储存和传播信息的一统天下,代表了信息业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使我国的信息化社会的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6篇

No.1 电子行业

薪酬水平:年薪5万~16万元

需求职位:电子工程师、质量系统工程师、生产课长等

行业背景: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战略性产业。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新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美国注重各种智能系统和先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在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重点关注医疗电子和光伏、光电子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

No.2 健康管理业

薪酬水平:年薪10万~30万元

需求职位:育婴师、公共营养师

行业背景:它的准确定义为: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国家正在推广实行的“全民健康管理工程”,是一项系列化、数字化的庞大工程,必须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完成,其具体工作须由健康管理师来完成。保守估计至少需要200万个专业的健康管理师,而目前我国专业健康管理方面的从业人员只有1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非常大。

No.3 医药行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5万~25万元

需求职位:新药研发、药物分析、制剂研发人员等

行业背景: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国家实施医改政策几年来,医疗产品需求的增长和医疗制度红利奠定了医药产业增长的基石。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它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其中医药工业按原材料来分,又可分为化学制药业、中药业、生物制药业及医疗器械业。

No.4 旅游行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5万~20万元

需求职位:景区管理人员、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

需求技能: 外语

行业背景:随着国民旅游需求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提升,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将释放巨大潜力,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在线旅游市场。途牛网、携程网等在线旅游的火爆可见一斑。

预计在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No.5 文化产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6万~25万元

需求职位:动漫设计、游戏特效大师、会展策划、演艺经纪人等

行业背景: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文化资源进入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三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四是文化与旅游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

No.6 现代物流业

薪酬水平:年薪在3万~25万元

需求职位:单证员、物流管理、物流项目经理、库管员等

需求技能:物流师、采购师

行业背景:在我国,物流产业是新产业,仅有20多年的历史。进入90年代,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涌现并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由此而形成了物流产业,并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年“双11”的火爆,由此可看到国内物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No.7 商贸零售业

薪酬水平:年薪4万~15万元

需求职位:商场管理、运营经理、督导\会展策划等

行业背景:我国零售业的竞争正在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开放而日益加剧。同时,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膨胀的业务规模,均对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No.8 电子商务业

薪酬水平:年薪4万~20万元

需求职位:网站运营经理、网站策划人员、平面设计师等

需求技能:平面设计、网站设计、网站策划

行业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试水网络营销,中国电子商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平台的盈利问题一直摆在参与者面前,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目前仍没有在发展和盈利中找到好的平衡方式,而随着新型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和用户规模的扩大,大大地刺激了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前进。

No.9 金融行业

薪酬水平:5万~30万元

需求职位:银行大堂经理、小额贷款客户经理、理财顾问等

需求技能:会计初(中)职称、 注册会计师、精算师

行业背景:虽然金融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但在我国,它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金融业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来会有好的发展机会。

No.10 建筑业

薪酬水平:年薪8万~30万元

需求职位:工程监理、道桥工程师、建筑施工人员等

第7篇

【关键词】新形式;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探索

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是高职电工电子专业建设的一项内容,也是解决高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有效措施。高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改革应根据经济发展和实际需求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根据高职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积极稳妥的增、删教学课程内容,深入探索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的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实验实践课的比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优化专业资源配置,以达到课程最优化的比例结构设置,为强化电工电子专业建设提供必要条件。同时,电工电子课程的设置还不能过分追求理论化、系统化、专业化,而忽视了应用性和适用性,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以后就业需要。

一、高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的机遇

2012年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有所缓解,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已走出低谷,在各级政府及企业积极努力、采取各种有效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全行业发展将存在较大的空间和机遇。从政府层面看,我国政府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从战略层面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利环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各领域的科技发展及信息化应用水平仍将进一步提升,为电子产品的应用和开拓工业软件市场,创造了新的巨大空间。

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编排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序列。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为主,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强调应用技能获得产品。项目课程的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进行开发。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组织、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与技术指导者,学生则从知识的接纳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主人,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全程参与过程,让学生在富有吸引力、好奇与感性的氛围中获取今后职业生活的“钥匙”,真正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的转变。采取多种实训途径采取多种实训途径,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三、电工电子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电工电子专业强调课程内容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兴趣,因材施教。评价与考核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与考核的原则:开放式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①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②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④建立各门课程所特有的评价框架。评价与考核方式,如果就目前只由各个学校自己考核,标准很难统一,考核过程很难做出合理、客观评价。基于此点,我国重新出台行业规范和技能标准并实质性落实就尤为重要。以虚拟、模拟及仿真的实训条件,建设采用虚拟、模拟及仿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职业氛围,将大型机械设备设施虚拟、模拟及仿真到校内实训环境,解决一些项目实训的难题。高职电工电子专业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体系。这样才能让这个专业能长久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范围涉及广,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课程,学习起来既枯燥无味又难以掌握,所以更应该使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掌握必要文化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为根本任务,探索出适合时展的高职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于明飞.高职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科技信息.2006

第8篇

【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 物联网 应用研究

引言

在我国举行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会议中,物联网的开发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事实上,早在2010年初,我国总理就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物联网纳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中,换言之,物联网的发展前景是被大家所认可的,它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显然,我们的生活也因为物联网的出现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它在物联网的推广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物联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早在20世纪末期,微软总裁便提出了物-物的概念。随后,这一想法得到了世界知名学府麻省理工的认可,并且正式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几年后,这一概念再度被国际电信进行补充,由此可见,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得到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认可。从本质上来说,物联网就是建立一个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的网络,这一网络的建设需要借助多种电子信息技术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工作,并且对其进行转换,最终达到物体信息传输的目的。物联网的信息传输突破了距离的限制,并且能够进行自动化的系统管理,实现人对物品的信息管理,位置感知和实时监控等。

二、物联网的基本结构

作为信息产业的新兴产物,物联网的结构并不简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应用、感知和网络。

1、应用。在物联网的架构中,应用位于最高位置,它的作用是实现人对物体的管理和实时操控。

2、感知。和应用层相反,感知是物联网架构的基本,它与所有位于物联网的物体都有接触。

3、网络。网络是实现物联的根本,没有网络就无法实现物体之间相互通信。因此,它贯穿于应用层和感知层之间,它的作用是传递经过感知层采集到的物体信息。

三、物联网的特点

物联网跟互联网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物联网具有延长性强,能够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特点。物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各方面都有联系,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首先,物联网是需要部署多种传感设备,在感知技术中运用十分广泛。它的每一个传感器都有自己的信息源,感知的事物来自各个方面。

其次,物联网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信息产业整个行业中,物联网都能涉及到,通信、传感、网络各个领域都有它的身影。所以提供的服务也是多样化的,服务形态以及应用能够实现多种组合。

再次,物联网可以对物体进行智能控制,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物联网能够让传感器进行智能处理,获取到相应信息后发出指令,让传感器进行智能化处理。

四、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的信息节点具有广泛性与移动性的特点,它的网络融合技术非常强。所以它的通信主要是以无线为主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物联网技术的主要手段之一。

五、移动通信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较为复杂、在传输、管理、维护上都有专门的系统负责。所以移动通信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方式是包括多方面的:

1、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终端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节点移动,能够与互联网感知终端互通,它是互联网信息当中的通信节点,也是通信过程中的传输介质。

2、移动通信技术非常成熟,覆盖区域非常广,在物联网中可以作为传输网络来使用。

3、移动网络维护平台的管理维护功能都非常传输,能够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物联网使用移动通信功能来进行管理维护是绝对没问题的。

六、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近些年,移动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的使用已经渐渐开始。但是,使用的范围还是有行业限制的,并没有完全的运用到生活方方面面中,如果要使该技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就应当继续努力,抓紧实现物联网与移动技术相通的规范制度。还需要不断创新,把物联网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快移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运用脚步,让大家都能够意识到物联网的重要性,并且把物联网运用到生活中。

参 考 文 献

第9篇

网上出版已成为传统出版业的重要竞争对手

不管人们承认与否,网络正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日渐成为当今世界最大众化、最

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体。这种数字化的媒体在向传统的媒体(包括纸质媒体书报刊和声像

媒体广播电视)提出强劲的挑战。

有人曾作过一个统计:无线电广播整整用了38年的时间才在全球拥有5000万听众,

电视经过13年观众才达到5000万,而因特网仅向社会公开了4 年多,上网用户就超过了

5000万。据中国因特网信息中心统计,至1997年底,全球已有6300万因特网用户,且全

球因特网的用户目前仍在以每年1200%的惊人速度增长。到2000年,将有望达到10个亿

无疑,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信息领域前所未有的革命。

传统出版业的运作方式也正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生着逐步却又深刻的变革。

美国出版行业对于因特网的运用仅次于金融业而居第二位。至1995年,美国在因特

网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上设有服务器的出版商就有200多家,书商几十家。

网上出版物在出版物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各类网络版图书、杂志、报纸、科技

报告成为媒体的新宠。据1996年的统计,尽管万维网上的科学出版物仅占主页总量的1

%,但其规模以每年300%的速度在增加,预计在6年内将增长上千倍。一些专家认为,

在今后的5年里,80%的正式出版物将会上网。万维网上的电子期刊从1990年的110种,

增加到了1997 年的将近1000种,虽然印刷本期刊的数量与电子期刊的比例为9∶1,但

这种比例正在快速地失衡。又根据1996年的统计,Yahoo(因特网上最优秀的搜寻工具

)网址上的主题指南已列举了世界60多个国家不同语种的上网报纸1500多种,我国的上

网报纸已有70多种。

在近20年内,印刷本出版物的纸张、印刷、运输的费用不断上涨,书价已成为传统

出版业读者购买活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网络出版所涉及的电子计算、存储和通讯

费用则每4年减少一半,在今后20 年内将保持这种趋势,这更为网络出版提供了广阔的

市场前景。

电子交易的发展也很迅速,因特网成为购物者的天堂。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在过

去的一年里,全球网上销售总量为54亿美元,到2000年将可能达到1170亿美元。其中书

籍在网上的热销程度仅次于个人电脑和软件。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自1995 年7 月开业

以来, 已通过因特网向100多个国家的18万名顾客售出了1600万美元的图书,其250万

种在销图书使传统书店统统相形见绌,一举成为网上销售的最大赢家。

这些数字带来的是强烈的震撼:迅速发展的电脑网络已给传统的纸质出版业带来了

迫在眉睫的危机!而事实上,这种危机波及的不仅仅是传统出版业一家,还包括广播、

电视等在内的所有的传统媒介。因为网络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带来的是一场信息技

术的革命。首先,它通过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虚拟的、超越时空

、超越国别、超越文化差异的信息共享空间,使人类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限

度的利用;其次是速度快,时效性强,它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在信息

上网的瞬间即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手中;三是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网上信息

的传播可以在声音、图像、文字之间实现自如而从容地转换;四是信息传递的交互性使

用户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可以自主地选择需要的信息;五是信息动态更新的能力。

正因为这种优势,它正在逐步而深刻地改变传统信息的存储方式、组织方式和流通渠道

,改变人们获取信息、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展国际合作的传统方式,从而也动摇着所有传

统媒体的生存空间。

有人曾预言,在不远的将来,网络必将取代书,甚至取代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

媒体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不管这个预言是否准确,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新媒体的诞生,这场信息领域的革命必将带来整个信息产业的结构重组,必将彻

底改变传统媒体包括出版业的生存方式。对于以传播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为己任

的传统出版业来说,要想在“网络世界”中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

技术的优势,改变其文字载体、运作模式直至产业格局。

对网络时代出版业的几点构想

要对网络时代的出版业作一个全面的描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谁也无法精确地估

计新技术的发展轨迹和它的影响力,笔者在这里所要做的只是根据网络这个新媒体的特

征和目前信息产业发展表现出来的趋势对网络时代出版业可能具有的表现形态作一个大

致的框架性的构想。

——出版业将由以印刷为主导形式转向强调电子传输的新形式。

网络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条由流动的电子组成的信息高

速公路,也开辟了一个新的阅读时代——电子化的阅读时代,随着电子化的阅读方式逐

渐成为人类的主导阅读方式,网络时代的出版业无疑也将由以印刷为主导形式转向强调

电子传输的新形式。

网络出版(亦称联机出版)作为网络时代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

没有物化形态的出版形式。和传统的印刷本相比,这种全新的出版方式开拓了出版资源

;省去了用纸印刷、装订、储运等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出版发行周期,从根

本上解决了传统出版业存在的资源、库存等问题;传统出版的传播符号较为单一的缺憾

也不再存在了;超文本链路的发展,加强了组织信息的开放性,使读者在阅读某一段信

息时可以方便地、有选择性地调出与之相关的资料,从而进一步了解背景资料等信息;

网络信息动态更新的能力则可以使网络出版物的修订再版工作根据各个读者的需要在几

个小时内实现,体现了全新的出版和阅读的沟通方式和修订再版方式;人们期待的更为

个性化的出版也将成为现实。

当然我们都可以从这种描述中看出,在通过网络来传播文化、普及知识、传递信息

时,传统的出版业与广播、电视之间的界限几乎完全消失,因此,网络出版事实上包含

了传统的各种媒体在这同一平台上的全面竞争。如果从更长远的发展前景来看,这三种

传统的媒体都将在“网上信息服务”的概念中得到某种统一。

可以预言,网络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极大优越性的出版方式,将在以后几年中

得到高速的发展,方便的检索和快捷的信息传递功能,使大量的时事、知识、教育类信

息的传播都转向网络出版,但网络出版在短期内也绝对不可能完全取代印刷本图书、报

刊。它们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一种互补共处的关系。

决定这场变革进程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电脑的普及;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三是因

特网的进一步发展。

——ISP (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有可能成为网络时代的一支新的出版队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统的出版者之外,

一支新的出版队伍——ISP (Internet ServiceProvider)正在成长起来。

ISP的主要职责是提供与因特网有关的任何服务, 因为因特网用户入网主要是为了

获取信息,所以目前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 们已经初步实现了职能的分化,一部分I

SP 仍以提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和信息网络服务为重心,而另一部分ISP则着重于信息内

容的提供能力, 着重于信息的增值服务。他们要将网上的高质量的信息筛选出来,并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评论,按专题进行组织。在这些活动中ISP 就像传统的出版商组

织选题和稿件一样对网址进行选择和评价,同时,他们还必须制作主页,制作影像。这

种信息的组织、筛选和加工工作事实上与传统的出版商的职能相当接近,因此,可以说

,ISP 事实上已经自觉地跨入了出版者的行列,已经形成了一种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一

支新的出版队伍,它也为将来出版工作者描述了一种可能的存在模式。

之所以在这里特别把ISP作为新时代的出版者提出来, 还有更深的一层用意:现代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产业格局的重组,也必将带来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的重新要求

,因此传统的出版者甚至传统的出版社要想在网络时代立足,必须尽快打破传统的行业

界限,掌握现代电子、通讯技术,迅速提高信息服务和提供精神产品的能力,以迎接新

世纪严峻的挑战。

——虚拟出版将成为出版社的新的存在形式。

网络的发展还带来一种新的办公模式,想象一下,网络时代诞生的出版企业也许没

有实际的“形体”,没有高耸的办公大楼,但其机构和编辑人员却遍布世界各地,可随

身携带的电脑、电话和调制解调器成为每个员工的必备的办公用品,他们不再通过面对

面的办公、交流,而是通过网络动态高效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我们将如何迎接挑战?

如前所述,网络时代的信息业将重新确立格局,这是一个新的诸侯分割的时代。这

一轮的竞争,不仅仅是传统的出版商之间的竞争,也不仅仅是图书、报刊、广播、电视

等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而是高技术领域中包括电子、电讯行业和多种媒体之间的全方

位的竞争,我们的出版社该如何作好应战准备呢?

首先,要从观念上真正把出版业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来发展 ,打破行业界

限,与电子电讯业融为一体。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从基础层面上填平了电子、电讯、传统媒体和文化业间的

界限。在美国早已开始了电子、电讯行业和传统信息媒体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兼并。

如软件业巨人微软公司与著名的全美广播公司(NBC)合资建立了一个名为MSNBC的有线

电视网,并于1996 年7月奥运会开幕前正式开播。而美国政府为了推动变革,也已于1

996年通过立法,将电讯和媒体统一管理。美国的出版公司更是纷纷跨入电子信息产业

,在新的竞技场上大展身手。如美国最大的传媒和出版公司之一骑士出版公司(Kingh

t—Ridder)凭借自己在出版界的实力,不久前在电子空间构建了一个大规模的图书馆

,提供的内容涉及专利、商业资讯、科学技术、医药、人文、商业、社会学等等,还有

17000 种期刊上的800万篇文章和会议纪要、报道、论文、私人文稿和学术演讲稿等。

据骑士宣称,电子商业降低了骑士25%的销售成本,提高了20%的生产率,读者订购

时间大大缩短,订购的比例上升到97%,同时由于上网和服务的应答,骑士的市场扩大

了10倍。甚至当代美国最出色的时事专栏作家和编辑之一迈克尔·金斯利也跨出传统媒

介,跳槽到微软,受命创办一本具有全新形式和意义的网上杂志。

因此,传统出版业要在21世纪的信息产业中赢得生存空间,必须尽早打破行业界限

,与电子电讯业融为一体。

其次,要从发展战略上抓住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经济增长点 ,优化现有的

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

我国出版业因行业之间的分割而造成多种媒体之间的人为的割裂,从而使出版单位

的规模经营能力、多种媒体经营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都非常弱。目前随着改革的深入

,部分出版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产业经营的意识,有了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构想

,开始寻求出版业的新经济增长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省市的出版单位还只是提出把

开发电子出版物,开发社刊作为出版业的新经济增长点。这似乎又被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的列车抛在了身后。

可以预言,随着人类的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的过渡,随着网络的持续发展,在未来

数年内因特网必将成为新的国际竞争焦点和经济增长点,传统的出版单位要想在网络时

代真正具有实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必须从整个现代信息产业的角度来寻找推动

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全球信息产业的大重组,信息技术和信

息产业的发展重点正在转移。在旧的产业格局将被打破,新的产业秩序还未建立之时,

市场往往存在着最多的空白点和最多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形势下,出版业应及早介入。

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数据库产业、数字化视听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都

刚刚起步,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出版单位应多作些调研,尽快抓住现代信息产业的变革

带来的新的机遇,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与此同时,我们要及早运用高新技术武装出版业,抓紧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出版

第10篇

在成功举办前六届中国国际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展览会的基础上,今年为配合新颁布的《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第七届中国国际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展览会全面深入把握当前信息及网络安全发展动态,广泛展示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及网络安全产品及技术,为展商和观众提供全面信息安全咨询及解决方案等最新资讯。此次展会展品涉及互联网安全、电子政务安全、虚拟专用网、公共密钥基础设施、证书中心、入侵监测系统、网络安全与管理、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取证、通讯安全、数据储存/备份、防火强/计算机病毒防护、灾难恢复、安全审核、无线安全、掌上电脑安全等。截至目前参展厂商有:天融信、安氏、联想网御、冠群金辰、启明星辰、索利通、金山、东软、微软、亿阳信通、方正、网康、O2、Broadweb、美亚、安浪、飞塔、中软等近六十家。众多厂商将在展会上展示最安全、有效,具有自身优越性的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为信息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的市场完善有序而不断开拓创新。

一、 众多领先安全产品齐聚展会

天融信:依托最佳安全服务资质以及最佳安全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各级别的安全管理平台产品。

安氏:面对新的安全形势,用户及厂商都在不断探索和寻觅一个贴近用户实际需求、具有先进的体系架构及扩展性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UTM(Unified Threat Management ,一体化威胁管理)产品应运而生,形成“终端统一威胁管理”。

索利通:索利通网络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作为一家致力于信息技术研究和提供的跨国公司在1998年成立之初即意识到相关安全技术研究的匮乏和其在信息化时代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在海内外开展了以加强用户认证,监督系统应用为代表的研究和开发,并在以后的数年里完成和完善了SmartOn,InfoTrace,e-Care,Net'Attest等一系列软硬件安全产品。

冠群金辰:冠群金辰KSG产品家族中有两名重要成员:KILL过滤网关(KSG)、KILL邮件安全网关(KSG-M)。KSG重点过滤网络病毒、阻断蠕虫攻击、防御非法网络流量。KSG-M专门过滤非法邮件,重点过滤邮件病毒、垃圾邮件等。

金山:金山公司此次参展的产品除了原有的金山毒霸系列产品之外,还包括三大系列新品:金山防火墙、金山防毒墙和金山防水墙。

二、 安全厂商理性分析行业现状

索利通:安全和便利是伴随信息化发展的一对矛盾体。针对不同的需求,准确地把握这一对矛盾体的平衡点,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信息安全产业的一个长期的课题和目标。安全的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的指标是在提高系统使用的便利性的同时,杜绝一切来自于外部和内部的攻击。

冠群金辰:

1.应用规模近两年有明显扩大

2.网关产品多元化发展

3.技术各有千秋,但逐步趋同

4.国内与国外产品一时难分高下

三、 安全产品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冠群金辰:

1.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

2.以内容为主的网关技术将继续发展

3.“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继续发挥指导作用

4.技术、制度、管理并重

5.自主核心技术将成为产品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11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先行者

浪潮的前身是原山东电子设备厂,它于1968年就开始了研究和生产计算机设备和低频大功率三极管。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就采用了浪潮生产的晶体管作为电子计算元件。1983年,第一台浪潮微机在济南诞生,从那时起,浪潮就将中国的PC产业带入了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新时期。1985年,大名鼎鼎的浪潮0520A使浪潮成为中国三大微型计算机厂商之一。1992年,浪潮开发出全球第一台中文寻呼机,并开发制定了全球第一个汉字寻呼标准,这一标准沿用至今。

1993年,浪潮成功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基于10颗CPU的小型机服务器,在接下来的10年中,浪潮在中国率先开始了服务器的生产与研发,打破了国外服务器厂商在中国多年的垄断,进而开创了中国服务器产业。在浪潮的带动下,中国服务器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了起来,与此同时,浪潮服务器自1996年起一直蝉联国产服务器第一品牌,2004年,根据CCID的年度报告显示,"浪潮服务器连续八年获得国产服务器销量第一" ,浪潮SP3000服务器刷新商业智能计算TCP-H世界记录,浪潮高性能服务器全球首获Oracle 10G RAC认证,浪潮还拥有中国最先进、产能最大的年产10万台的服务器生产线。

可以说,浪潮三十余年极不寻常的风雨历程,就是中国IT产业发展的缩影。作为领先的行业IT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浪潮的想法很务实,也很简单:就是把尖端技术产业化,使之成为最广泛的用户价值。

中国高端企业管理软件领航者

许多人对浪潮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浪潮的服务器和PC产业,殊不知,作为我国IT产业启蒙者的浪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软件产业的发展。

提起中国的软件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南金蝶、北用友"这两大国内软件公司.与用友和金蝶不同的是,浪潮的软件业起步于1992年,晚于用友,同步于金蝶。而且,与用友、金蝶等大多数从财务软件发展起来的软件公司不同的是,浪潮软件成立伊始,就开始做大型国有企业的MIS系统。也就是说出身决定了其“定位高端”的发展方向。

经过了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浪潮的软件产业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特别是在集团财务软件和分行业ERP两大领域,浪潮都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团财务软件和ERP(分行业)软件供应商。与用友和金蝶软件产品(财务和ERP)稍微比较单一不同的是,浪潮不仅在财务、ERP方面和用友、金蝶是对手,互相抗衡。而且浪潮的软件产品限制面也比较宽,行业应用方面大。如烟草行业、信息化方案供应商的转化,浪潮在国内都首屈一指。

一个一流的高科技企业集团的强势发展,必定拥有一流的研发团队。作为处于国内信息产业领先地位的浪潮,拥有达1800人左右的研发队伍,这其中,有500人专注于ERP的研究,600人左右做行业应用,做软件出口的也达到了400人左右。更为可贵的是,浪潮投入了200人左右的研发队伍作基础平台(与应用系统无关,但开发出用户不可见的基于J2EE和 . NET 平台的应用软件)。

十余年来,浪潮在中国高端市场上精耕细作,已发展成为中国高端管理软件市场少有的能与国际厂商进行直接竞争的本土管理软件企业。浪潮ERP一直在中国高端大中型集团企业管理软件市场上占有率稳居第一,国资委下属38%、国内20%的上市公司和35%的证券公司在浪潮的协助下成功的实施了浪潮ERP/myGS管理软件系统。在中国高端市场,尤其是石油、化工、军工、制药、食品饮料等行业高端市场,浪潮的方案和技术已经具备了明显的综合优势;而在集团管理领域,包括IT规划与咨询、集团财务、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储备粮、中国航天科技、中海油等特大型集团企业信息化的长期合作伙伴。

别具一格的发展策略和业务模式

浪潮始终认为,没有差异,就没有竞争优势。对于同类行业的企业来说,从产品同质化走向产品差异化,再到品牌差异化,这是企业做大作强的一个必然规律。差异化发展置于中国软件业将起到良性发展的功用,由此打造出中国软件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3年,浪潮推出了“3+1"战略。所谓“3+1"战略,“3”是指中高端,分行业,客户满意度;“1”则是指SCB,意为战略性客户拥有;浪潮认为,这是衡量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浪潮把“自身发展状态或发展前景良好,对信息化有清醒的认识;有持续合作的基础;具备一定的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的客户定义为SCB,其含义并不全部等同于大客户,一些在行业上有良好示范作用,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也被归为战略性客户之列。

传统产品研发模式几乎都是企业守在公司根据客户的需为客户研发产品和提供服务,这种运作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客户需求与企业研发脱节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大限度的服务与客户;浪潮依据大众所倡导的“客户导向”模式,独具匠心的提出研发前移,也就是客户协同研发模式,即将产品需求分析和产品创新工作向客户一线前移,倾听客户心声,缩短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使客户现场成为我们产品开发的虚拟部分;邀请客户参与需求设计,需求评审和系统测试,打通并完善知识转移的快速通道,加快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的速度;让工程师们到客户一线去汲取营养,寻求新的灵感,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领先技术源于不断创新

技术创新一直是浪潮的立业之本。30多年以来,浪潮一直秉承技术创新的理念,才得以屡次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以极具前瞻性的技术突破引导着中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不论是从最早的个人计算机,还是中国第一台服务器的诞生皆是如此。

浪潮认为,创新应该体现在IT基础技术研发到具体应用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一招鲜,吃遍天"的发展理念,已经完全不再适应于身处飞速发展的IT产业,没有创新的技术和理念,企业就会岌岌可危。浪潮自己三十年IT产业之路,同样是沿着创新的思路稳健前行的。

浪潮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山东省服务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高技术"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浪潮"国产服务器应用系统"被列为"863"重点攻关项目。2005年,"浪潮64位高性能服务器"项目凭借自主创新与巨大的应用价值,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本年度计算机硬件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浪潮的"支持组织重构的、基于工作流的集中式ERP软件"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浪潮是国家信息产业部、计委、国税总局、外经贸部审批认定的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

从三十年前的电子设备厂,到今天在我国信息产业界引领潮流的浪潮,浪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被业内视为不可能的神话......所有这一切皆来源于浪潮对新技术的敏锐把握,因为浪潮坚信--对技术的感知创造用户价值。

产业“一体化” 整合

当一个公司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在不断滚动发展出多家下属产业,具有多种不同业务形态和体制,并到了有效协同不够和难于管理的地步时,实现资源整合,推动不同业务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整个集团公司的强势发展,这都使企业面临着一个抉择。因此,为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体化”运作模式,也不可避免的摆在了同属此类性质的浪潮面前。

尽管此前,有众多企业在实现“一体化”整合方面的失败。但作为中国IT界有不可动摇的龙头地位的浪潮,经过多年的科学调研和对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仍然以它内敛、务实的做法,将集团公司下属的不同业务进行了一体化整合。并从整个集团发展的角度对品牌、市场、渠道和资本等各方面进行了一体化规划,将集团所有的业务统一纳入“浪潮”品牌之下。整合后的浪潮,充分注重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并在对集团的定位上,从原来的产品供应商到方案供应商转变上,正在实现从方案供应商到服务供应商的角色转变。就像浪潮自己所说的,整合与定位是为了突出产品的竞争力,以特色的方案实现产品效能的最大化。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良服务。

今日浪潮

今天的浪潮已经是中国最大的IT产业基地之一,覆盖计算机,通用软件,商业终端,移动通信四大产业群;浪潮已经是中国领先的计算平台和IT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商和服务器解决方案供应商。浪潮集团拥有"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三家上市公司,业务涵盖以服务器、行业电脑为主计算机产品;通信、烟草、税务等大型行业、政府与公共事业信息化、ERP和集团财务等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产品和应用方案;税控终端、金融设备等商业终端产品;手机、无线技术等移动产品,用户遍及中国金融、通信、政府、教育、制造业、烟草行业等重要领域。全方位满足政府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2004年,浪潮集团的销售收入达到105.8亿元人民币。

第12篇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势在必行

“xx”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全市上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氛围浓厚,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XX年全市gdp达到137.8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5.54:29.79:44.67,以工业为主的二产成为拉动增长的中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XX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274.9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9:34.6:41.5。二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了4.8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XX年,我市工业占gdp比重仅为22.6%,分别低于国家、省上17.7个、21.3个百分点,说明安康仍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当前,国家工业化水平已达到中后期,我市尚处于初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份额不足2%,在陕南三市中工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低。

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展中,我市面临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应注意把握本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放开视野,登高望远,加强战略思考和谋划,积极应对新挑战,牢牢把握新机遇,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选择

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抓好工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突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全力以赴抓好新型工业发展。力争到“xx”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2:45:43左右,每年工业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汉江干流旬阳、白河水电站建设进度,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支流小水电开发。力促石泉、旬阳火电项目尽早开工。密切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坚持做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力度,适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筹划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启动光伏产业。逐步形成水火并举、核电、生物质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兼具的陕西新兴能源基地。

——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实施《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为带动,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突出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钢铁、硅材料、钡化工、新型建材等矿石采选及其新型材料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建筑材料工业体系,使之成为安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陕南新型材料产业基地。

——壮大富硒食品集群。依托富硒资源,加快肉类、矿泉水、魔芋、茶叶、蔬菜等资源开发,引进战略投资,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富硒产品的加工、销售,重点发展五条产业链。一是富硒茶生产、销售的链条,二是富硒水果、干果的品牌化包装、果脯生产以及核桃粉等固体饮料的开发、生产链条,三是富硒菌类的烘焙、包装、销售链条,四是魔芋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链条,五是富硒肉制品的加工以及相配套的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包装材料、物流运输以及相应的服务业链条。

——扩张生物医药规模。围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扩张规模、提高效益”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对现有医药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要素整合,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素类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建设3-5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提升安康丝绸水平。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对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制种、收烘、蚕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研发和引进优质桑蚕种,广泛应用鲜茧收烘新工艺,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加快捻丝、丝绸、服装、旅游产品开发,延伸茧丝绸产业链。加强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丝绸产业综合效益。

——扶持装备制造发展。以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主要发展手段,利用近年来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契机,寻求与世界级企业合作的机会。利用金融危机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引进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以价值链分工主导的先进产业集群形式。同时,利用与周边城市十堰、xx、重庆等汽车制造中心距离较近的优势,寻求与这些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的机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产业。

——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望成为安康的主导产业。利用支柱产业之一的新型材料产业培育的资源优势以及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三个产品系列:一是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二是各种信息材料产业;三是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数据、检索、查询、商务咨询,形成信息的收集、生产、处理、传递、储存和经营的产业链。

三、我市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一)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引领安康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一是抓招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狠抓招商,敢于做出一定的牺牲,出让一定的利益,集中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要立足矿产、中草药等优势资源,瞄准省内外的有色、医药、保健品等大集团、大企业,实行叩门招商、以企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企业集团,借力整合资源,聚集资本,形成工业经济大发展格局。二是抓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包装、衔接、汇报、洽谈、争取工作,做到储备项目多方争取,意向项目广泛接触,在谈项目紧盯不放,签约项目狠抓落实,在建项目加快进度。三是抓培育。下硬茬、出实招,力促企业做大规模,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成为年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抓大不放小,实施小企业成长工程,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盘子”。四是抓落实。要切实做好西洽会签约项目的服务和跟踪落实工作,努力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推动签约项目尽早落户、尽快开工。

(二)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扩张安康工业经济总量。安康工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太小,规模太小,企业太少,发展工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总量做大。一是要在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要继续解放思想,在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要在做大总量上实现突破。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对内发动千家万户,对外引进重点大户,内外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培植一批规模大、有特色、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企业集群,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努力在做大总量上实现新突破。三是要在提升层次上实现突破。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要把那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引进来,实现高位嫁接,借梯爬高,借力发展,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四是在发展模式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大改革、改制、改组的力度,加快改变家族式、作坊式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走集约发展道路。五是在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要关注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张旗鼓地树立和宣传一批业绩突出、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有针对性地培训民营企业家,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传授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引导民营企业家大胆创业,谋求更大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三)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多元化开放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大力帮助中小企业经营者提高素质,组织他们参加境内外的培训,开拓视野,不断提升他们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二是推进产业创新。采取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大胆地推动产业创新,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投资发展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扩展产业领域,提升产业层次。三是推进市场创新。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适应市场变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推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行清洁化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五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张扬个性,创造特色。鼓励企业开展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创建,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