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3-06-02 09:22:45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第1篇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教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科目之一,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以便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是一项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实际,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同时,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 建议

高中教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阶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突出。高中学生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其自制力不断增强,对于事物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记忆也从被动向主动发展,高中的思维特点也有别于其他阶段的学生,高中生的思维形成了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发展,且想象力丰富。但是在情感特征上比较冲动,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抓住高中生这一阶段特征进行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创新能力指的是人在已知信息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条件和努力,创造出具有改革性或者独创性的新产品、新方法、新设想的能力。所以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培养的主要能力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2014年,学者宋素燕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研究》一文中做过关于高中信息技术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调研,其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的高中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喜欢进行创新性学习,其中有20%的学生缺乏创新性学习的基础。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实际的效果不佳。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时代性等特征。也就是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勇于交流与探讨,敢于创新。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抓住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大都是在网络状态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这一教材,让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学习,在网络条件下去获取有益的学习知识。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范围的扩充,同时也是学生信息技术实践的有效途径。其次,鼓励学生提问与质疑,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和精神,而高中信息技术仍然属于基础性的信息技术知识,所以学生学习空间巨大。教师应鼓励学生发问与质疑,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逐渐脱离出来。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因材施教,使学生敢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充满提问的课堂,其教学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发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再者,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只有在积极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才能集思广益,对于知识有着不同的看法。换而言之,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能够发现出新事物,即创新点。高中学生接触的信息技术并不是非常精神的知识,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研究空间巨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发挥特长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创新的想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局限,同时在这种不断尝试成功的经验中,逐渐形成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融入多方面的教学技术。最后,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与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不完善,因此常常开展的是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说是鼓励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那么在创新性的学习方法中,教师虽然把主体地位交给了学生,但是其辅助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教师不能做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而是要做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指导者、评价者。在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当中,时常会遇到无从下手的问题,使学习过程处于滞缓状态,因此教师要对这种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全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提升。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教师作为评价者,应该评价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自信,从而创新学习方法。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效率达到高效的结合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采取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作者:宋小霞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 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37-01

目前,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单一,内容照本宣科,即使是上机课也是将学生带到机房,让学生自由上机等。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压抑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着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渐渐失去了兴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1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为学生终生学习打造平台。因此,要创设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即积极的思维是由疑问、疑惑、问题引起的。如果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有感而发,可以激发其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内驱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创设的问题,要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出发,问题难度不能过大,还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出发,问题也不能过于容易。

例如,在讲授Word时,新年即将来临,为了向亲朋好友送去新年的祝福,我要求学生掌握使用Word工具来制作新年贺卡。由于学生以前接触过Word工具,所以兴趣盎然,认为这是小菜一碟。为了使教学有序开展,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比赛,看哪一个小组制作得又快又精美。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置了三个带有启发性的小问题:①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②如何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③如何把文字放在图片的上面?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纷纷尝试使用Word工具来插入图片等,即使使用工具不熟练的学生,在小组员的沟通、交流、合作下也进行各种大胆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学生作品展示环节,一幅幅洋溢着新年气息的作品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难以忘怀。

2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教学主导的作用,学生起到教学主体的作用。这里,教师的作用毕竟是外因,外因要想发挥教学的关键性作用,还需要通过学生内因起作用才行。信息时代下,学生时代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到将来工作用时已经所剩无几,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更新知识,如何贮备新知识,如何学会新技能,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习、能学习。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指路人,在学生迷失方向的时候,要加以指导、引导、诱导,并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学生上机课,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教师只需要讲解一下如何操作,演示一下操作过程,至于学生如何具体操作,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操作,这样才会真正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才会得以锻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才会得以培养。

例如,在讲“查找与替换”时,我有意识地输错了一段话,让学生对此进行修改,我想这是锻炼学习自主学习的好机会。学生有的用逐字修改的方法,有的则利用刚学过的“复制与粘贴”方法等,然后让学生上讲台重新演示自己的纠错方法,台下的学生通过台上学生演示不同方法的使用,通过观察、对比,找到最便捷的修改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教学效果,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方法创新的培养。

3 在第二课堂中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但第二课堂的作用不可忽视。开辟第二课堂,抓紧培养学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如文字速录小组、网页制作小组、计算机组装兴趣小组等,它不仅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是主课堂有益的延伸和良好的补充,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具有求知欲望浓厚,学习积极性很高,精力旺盛,喜欢求新求异,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我等特点,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正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可以巩固学生已有的信息知识,提高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例如,国庆节到了,我让参与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学生利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宣传伟大祖国成就的海报。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精心制作,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色彩艳丽、画面华丽祝福祖国的海报,在学校学术报告厅里通过PowerPoint展示出来,感染了参观的全校师生,他们认真观看,纷纷评头论足,对学生的创新作品,大都竖起了大拇指,不停地说“不错!厉害!水平高”。得到全校师生的赞誉,这与参加信息技术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都昌县任远中学,江西 都昌 332600)

参考文献:

[1]王孝元.信息技术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09,(06).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培养创新能力;方法 

         在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今天,创新能力日益深入人心。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讲,可操作性强,学生兴趣浓厚,所以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其他学科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在信息技术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有一些感悟,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有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苦苦思考;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快乐,精力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例如在教学《WINDOWS窗口操作》一课中,认识窗口、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要点,笔者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把Windows的窗口中的各种按钮、工具栏等设计成各个零件部件,然后让学生分两人一组拼成一个Windows窗口,比一比,看哪一组拼得又对又准。 

         要做好这个拼图,首先得认识这些零部件的名称,了解其功能、操作,因此,在拼图之前,以"我的电脑"为例来探索学习,先让大家打开“我的电脑”,然后把鼠标放在各个按钮上,等一下,看看有什么反应?再用鼠标点一下,又会发生什么情况?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想快速知道其中的奥妙,每组同学都投入到了有趣的拼图游戏中去。在通过观察、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处于动态活动中,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培养起了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信息技术课上创造性动机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调节共同作用产生的,教师应创设机会,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时候,笔者并不急于授课,而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你心目中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刚开始,同学们回答得小心翼翼,怕其他同学嘲笑、老师批评,不敢大胆地想象,这时笔者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地描述自己心目中未来计算机的样子。在同学回答“将来的电脑应该是更有灵感,能说、能听、能想,能做我们想做的一切事情”后,笔者赞扬了这位同学的“作品”,于是,学生们踊跃发言,同时笔者引导他们结合现实进行想象、创新。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把计算机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可以用计算机,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联系实际,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如,元旦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新年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学校宣传部要进行班报评比,让学生

[1] [2] 

制作板报等等。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既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给学生创作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方法有好有差,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差的方法事倍功半。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常造成学生事倍功半或制作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如,学生设计网页时,文字和图片的定位,如果没有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整体的规划,操作时来回进行修改,以至事倍功半;又如制作板报时,一些学生只是把一些文字和图片拼凑在一起,制作的板报没有主题,没有任何意义。这样学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操作方法,但缺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谈不上创造。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画画、制作通知、表格、板报等都要强调方法和过程,这也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和应用信息的方法和过程。 

         例如,要让学生设计新年贺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整体规划,考虑以下问题: 

         贺卡要表现什么主题? 

         为体现主题,需要选用哪些文字?哪些图片? 

         文字与图片的位置如何? 

         纸张是纵向使用还是横向使用? 

         这种从整体到局部,逐步细化的方法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如果把教给学生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经过长期的磨练,潜移默化,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一种方法和能力。 

         .创设环境,扩大学生的创作空间,发挥主体的创作能力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如学习制作网页站点内容时,就提前布置给学生这样一个网页作业:《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这是一个范围很大很宽的题目,对于一般情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有了网络的支持,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有时候,越是难度大的题目,越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题目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便开始着手准备了,他们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相关的素材,或者自己完成,或者自由组合小组完成,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协作学习的能力;他们定好自己的研究课题后,从网上获取材料,并选择有对他们的课题有价值的材料进行加工,精心组织材料,一切都有条不紊。丰富的材料,开阔的视野,使学生有的想,有的写,网页内容不仅充实,而且有深度。学生的作品在网上发表后,可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考意见,那些素未谋面的朋友和他们在网上进行交流,共同修改,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第4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有利于我们能更生动地创设教育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激发其创造的欲望。例如,在刚开始上信息课时,可以先放一段用flash做的动画让学生看,并告诉他们,这是通过计算机做出来的动画。并趁机问:“你们喜欢看吗?”(喜欢)“大家知道它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最后,教育、引导他们好好学习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认真钻研有关问题,争取将来成为计算机研究、制造方面的专家学者,从而起到良好的启发诱导作用。

又如:在教学鼠标器的操作时,为了不使学生由于单一的操作而觉得乏味失去兴趣,教学中穿插了小游戏,如“玩纸牌”和“扫地雷”,而且采取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状态保持适当强度。而且这两种游戏除了要动脑,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迫使学生自觉去学,主动去练,虽然也是“单击”“拖拉”等操作,但学生却学得津津有味,练得兴致勃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打开画板程序,以“争当小画家” 为激励点,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浓厚。这样,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动手能力,又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欲望。

二、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不断掌握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是拥有创新素质的一个前提。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就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他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这种意识和能力,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引导,必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原动力。

在Internet上网时,学生突然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有点目不暇接,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能够从中提取自己有用的知识,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学生如果没有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为己所用的知识,就将被知识的海洋淹没,不能自拔,更谈不上去创新。让学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运用好信息技术,产生主动创新意识。此外,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如:在讲述Windows 98的基本知识时,先把几位学生的屏幕保护设置为不同的画面,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可以怎样设置成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生兴趣浓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在讲授复制、粘贴、剪贴时,小学生一开始对这些术语望而生畏,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课件展示一幅画面:在一片树林里有成群的马,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完了这么多的树和马,是谁帮助了老师?你们想知道吗?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的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如:讲解“复制图形”这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预先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利用复制功能可以轻易地画出汽车四个大小一样的轮子;可以画小动物两只完全一样的眼睛;可以画许多美丽的花朵等等。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复制的用途:可以节省时间、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可以避免失误、精确度高。

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脑海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花丛、树林、轮船、房子、蝴蝶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两方面: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四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画各种基本的圆、方形时,内容简单,学生会很快掌握,可让他们只用圆形、方形来组合成其他图形,比一比,看谁组合的最多,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动手、动脑利用圆形组合成熊猫、圆桌、人物头像、不倒翁等等许多图像。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第5篇

1 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导性原则 课堂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否则是一盘散沙。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得恰到好处,是关键时刻的点拨,是争论时的调节,真正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任务性原则 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很好的诠释,任务的安排要合情、合理、有新意,最好能来源于身边,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征。

探索性原则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一种接受和再现,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要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消化知识,进而创新。

个性化原则 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才不会扼杀他们思维的火花。教师一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二要和学生建立真诚、平等的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化。

2 实施策略

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1)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对于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工具,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知识点有不同的讲法。往往精彩、幽默的话语更让人接受,做个形象的比喻可能比单纯的说教更易于理解知识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枯燥的书面知识形象地展示,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另外,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很多种功能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学会某种知识,可能成就感不是很强烈,当能够利用这种知识去获得某种成功时,这种成就感是很难忘记的。给学生一个不是太难的任务,让学生体验一下成功的感觉,可能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巧妙设疑、合理布置任务是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就会积极思考,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教师创造性的任务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其兴趣,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留给学生多一点儿的创新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既富有挑战性,又难度系数适中;既涵盖教学内容,也不要照搬课本;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步步深入以实现教学目标。要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任务还要紧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探索成功的学生,别记忘记表扬,创造良好的回答气氛,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比如在讲数据表格加工多元化时,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家工厂的老板,面对一系列的数据,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数据,思维方式的拓展对学生终身学习也是一种帮助。

2)教师要善于启发,要有预见性,从而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示、引导,要充分预想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旁敲侧击,而不是大包大揽,要使学生既不受任何思维束缚,又不至于无从下手或偏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主动练习、操作,启发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归纳;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表达能力和论证能力,从而有效获得知识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疑、善问、善思的学习习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善思,启发性的问题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敢于提出问题和新见解的品质才能培养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意义、有质量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 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学习的核心。

1)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外界输入的,而是由学习者与外界环境交互中建构而成的。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中,学习是逐步积累、逐步熟练的过程,原有知识的激发可以减轻获取新知识的难度。学习是思考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正确答案。面对问题,学生可以独立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师的作用是一个协作者,主要任务是引发学生思考,并保证问题的解决。

2)协作学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这个集体是密不可分的,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获得的学习心得成为共享资源,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常需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这种对所学知识的语言表达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根据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促进了对教材的深层认识。

3)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是一门年青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课的环境不同于其他传统学科,上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出真知,要给学生勇气,要鼓励他们敢于动手、勇于动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书本,消化知识,进而创新。

4)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对其终身学习是有益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能,培养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是培养其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培养创新思维是目的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1)给学生信心敢于突破传统,求新求异。课堂教学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允许课堂中有不同的声音,正确的加以表扬,错误的加以引导,不要挫伤其积极性。

2)改变评价机制,不惟答案论。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特别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同一个结果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只要结果是正确的,过程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寻找其闪光点。

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坚持个性化。发展个性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对学生吸引力大,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较之其他学科,更能以独特的魅力作用于学生心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创新是永恒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国家肯定不会有生命力的。作为教师,面对的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把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更符合国家的需要。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传授的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新知识,面对信息科技的飞速更新,就更加必须把创新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

第6篇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讲评,使他们通过议论、交流达到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学懂弄通的目的。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形成习惯。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一堂课中,教师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

例如在进行画图软件中的工具教学时,介绍完“圆/椭圆”工具的使用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尽管生活中的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思考,只是在画面上不断地叠加圆,并没有确切的意义。学生的思维有了充分的酝酿后,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整体情境,即创设多空间、多层次的情境,使之从视听等多个方面产生不同级别的感知活动,这些感知活动使学生在观看、感知的同时产生思维、情感的活动,最终产生对自身认知结构的作用。这种先抑后扬的教学节奏,为学生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适时的启发,利于开阔眼界,引发联想。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达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借助“愤”“悱”情境,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二、教给学生方法,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要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参与意识转化为实践活动。

(一)参与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在学生动手设计幻灯片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考虑幻灯片的样式、构图、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去尝试设计幻灯片,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幻灯片的构成,思考如何设计幻灯片等问题。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得好,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二)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学习幻灯片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对幻灯片的知识一无所知,到认识幻灯片,了解幻灯片的构成,从而去设计幻灯片,完成幻灯片的创作,正是体现了这一转变过程,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参与讨论和创新

“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至理名言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他们“你要创新”,而是需要适时地引导。

(四)参与展示

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都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五)参与评价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参与评价,学生更要参与评价,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而且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这一教学宗旨。

三、体验成功喜悦,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在教学中,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也才能评价参与学习的效果,维系参与学习的热情。为激励学生继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实际变精讲多练为巧练精讲或不讲,变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为先练后讲、边练边讲。教学过程中讲求实效,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帮助、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阶梯,引导他们拾级而上,深化新知,即分层练习,巩固新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这些行之有效的练习,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7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学生创新能力;方法

0 引言

信息技术教育已列为中学必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展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已经逐步变成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国家教育部面向新世纪制定了中学信息技术课这门新课程,其目的就是使全民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重点。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理论和原理的掌握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培养中学生专业技能、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应该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1 中学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若干问题

1.1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出现,教师应该相应地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作为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创造学习情境,并努力探索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创新空间,同时结合已具有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条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1.2 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脱离了教师事先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教师不应刻意将学生的思维拉回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为学生营造提出问题的创新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教师也应该努力营造一个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创新教育的大环境。对于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师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应在日常教学之中及时反映出来。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校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例如,对于学生的创新行为要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从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为学生的创新创造适当的心理氛围。总之,对于学生的创新行为,教师应该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及时发现、予以引导,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支持,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3 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的学习必须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正确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发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信息技术课的灵活性、实践性以及综合设计性都是非常强的,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与教材相结合,大胆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激发,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1.4 通过重视实践来发展创新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许多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推动学生大胆迈向成功的彼岸。而且,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加强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的探索和创新欲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新旧知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也应该设计出许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并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相关资料,然后再让学生和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共同的努力,使发现的问题得以解决。如果学生中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向老师请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而且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自由地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共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同时,教师也起到了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懂的非常难解决的问题能够进行重点讲解。

2 结束语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是笔者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的一点切身体会。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大大提高,有效的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毕业生的根本任务,为学生将米的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对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还需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大胆地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贯彻执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

总之,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应用“建构理论”来指导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中学生中不仅要开好必修课,同时也要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要求,培养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技术人才。中学信息技术课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朱亮.浅析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0(08).

[2]彭峰.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今日科苑,2010(04).

第8篇

随着当前我国时展的脚步逐渐加快,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中学信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是引起了重视和关注,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逐渐得到了重视。该文将对当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展开全面研究和分析,同时结合当前教育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当前该门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出一定意见,以期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进一步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脚步不断提升,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环节中的重点内容。其中,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一项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从而促使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所以,在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对中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1]。基于此,该文将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展开研究,全面分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对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1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过程中,其新颖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兴趣,同时兴趣也是学生探索创新的主要源泉。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对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从而做到认真听讲,主动和师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讨,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丰富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用更为丰富和趣味性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课程趣味性的挖掘,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吸引,良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激发其创造热情奠定基础[2]。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对现实环境进行模拟,有效地利用网络交互性特征,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集体性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念和见解,并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想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一旦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学习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这对于进一步刺激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将产生重要帮助。

2中学信息技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1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激发

在中学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才能良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并且,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培养,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激发产生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在对中学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培养,在正确的引导过程中,帮助其对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更好地将创新能力和自身的知识水平发展从量变向质变发展,让其创新能力得到良好培养和发展[3]。在这个过程中,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实践性和灵活性也将得到良好发展。所以在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在满足实际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设计,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和培养,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

2.2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信任

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教师的教学态度极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中,如果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能保证足够端正,或是经常对学生报以不信任的态度,那么将对这门课程的开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4]。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到探究性或是复杂性较高的课程时,多由教师一人完成。教师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怕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学任务就不能及时完成,最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品质就将受到影响。但是这种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十分不利,甚至是教学环节中一项重要的失误。所以在开展中学信息技术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肯定,从而让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对教学任务进行完成,这样学生的各项潜能才会充分得到发挥,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十分有效。

2.3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在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该课程教师应该对其实践性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充足的表现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都能得到有效提升,使得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时,还能将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提高[5]。并且这种方式还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激发,这对今后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产生十分有效的帮助。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探索欲望上也将产生明显差异,因此教师在对课程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新旧知识的紧密结合,也就是在对学生实际条件进行满足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安排和设计,让学生能独立自主的对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帮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更好地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同时在对中学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和困难,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其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从而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思考,之后再将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和讨论,不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发现,运用合理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教师就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不仅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扩展,同时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也将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帮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3结语

通过对上文的研究,我们能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得到良好培养和发展,其不仅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帮助,同时还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起到有效的调动作用,不仅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良好作用,还能在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引起重视,全面提升其在中学教学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邹荣.浅析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4,125(5):115.

[2]汤海鲛.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5,61(5):314.

[3]陆晓维.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55(14):161.

[4]程昌铭.中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8(6):78-79.

第9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引言

民族的灵魂是创新,在创新实现发展与跨越。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再也不能照搬书本进行教学,进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亟需进行的问题。学校要将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获缺的必需品,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1]。初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停留在较初级的层次,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的使用知识,对于工作中稍微复杂的软件,学生没有经验,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仅仅用于消遣与娱乐自己的生活。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对其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竞争强烈。我国的人口技术大,就业的困难性大。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全面的技能,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而创新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因素,很多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2.1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将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知识,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知识的讲授,这样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2]。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创新时,比如:学生无边际甚至天马行空地想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途径,不管学生想象的对与错,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积极地鼓励与肯定,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你就是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你会设计出一款什么样的软件?它有什么用途?你又会怎样去设计它”?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会在大脑中畅想,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

2.2 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信心技术不需要大量的长篇大论,仅仅通过教师的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学生想要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实践。在书店里,即使学生能够买到很多计算机软件的教材,但是不能实际的操作,也是枉然。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对软件进行反复的应用,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探索计算机技术的愿望[3]。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之外,还要让学生样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前,为学生制定一个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朝着目标前进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3 走出课堂再回归课堂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一星期1―2节,所以,学生授课的时间比较少,并且,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休闲性的活动。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学生上课表现懒散,即使教师已经准备好了教学内容,但学生没有专心听讲,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不高,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尝试,对艺术字进行调整、对页面内容进行排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导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不要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很多限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成果表示尊重。

2.4 对考核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大对数学校通过计算机试卷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进行考核,将其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死板文字。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行复习,也完全扭曲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目的。即使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也不能将计算机中所有工具栏中的内容记住,所以,这样的单纯记忆的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4]。因此,学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考核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以及开放化。

例如:要求学生在期末自主设计一个专门的活动宣传海报,或者小组共同制作一本知识本子。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剪辑视频以及音频,要求学生原创,不管学生的水平怎样,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制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初中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新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走出课堂又回归课堂,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最后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亚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5,48(1):44

[2]徐勇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9(8):32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也已经成为初中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在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及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创新能力。本文意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素质,培养自身的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和能力。

一、从生活中积累学习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积累学习素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制作演示文稿》这堂课的时候,就设计了一系列的任务,让学生任选一个去完成。

任务一:以XX学校XX周年庆为题,收集该学校的相关资料,经过加工处理最后形成演示文稿。

任务二: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查找资料。比如: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图片资料及对其相关评价有些什么?等等。通过上网查找答案,再把相关的资料以文档或者图片的形式整理出来,然后做成演示文稿。

任务三: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要求学生去网站上搜索历史上一些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以及当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最终形成电子演示文稿,为党的九十周年生日献礼。

任务四:遇到拐卖犯罪的情况,学生应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自我救助?去网上搜索关于“自我保护”的相关资料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上网查找所需的信息,整理成资料,最后形成演示文稿。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新事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整个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精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营造相互交流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在自我收集、总结信息的基础上,积极与同学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欣赏,得到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的进步,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逐步提高。

例如我在教授初中信息技术《网上冲浪》这一课时,除了要让学生理解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网络上查找学习资料。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理,主动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并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开展讨论,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交流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学习模式,在和谐的学习中融入了融洽的同学关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遵循以坚持实践活动为原则。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参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例如我在进行初中第七册上中的第三单元《漫游因特网》课程时,我让学生自行上网浏览信息,并让学生在关闭网页后,知道使用历史记录和收藏网站重新进入上一次打开的网页。并且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相关评价资料念出来。当学生受到其他学生认可而得到热烈掌声的时候,个个都会兴奋不已。这样不仅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加深了学生对因特网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堂课中,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4个人,让各小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一个小组保存网页的方式最多最合理,哪一个小组下载文件的技巧最值得我们大家学习。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在课堂上开展实践与讨论活动,加深学生对各种交流方式的了解程度,能够简单的知道各种交流的方式独特的优点所在以及缺陷之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与教学设计有关,更需要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效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进而迸发出学生的创新活力。当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式不仅仅这些,在面对新的教学形势时,我们应该注重对教学创新的思考,积极探索出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问题,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探究信息技术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亚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09,(48).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途径;实践效果

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有位专家指出:活跃、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新课改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创造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它可以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创设生动的动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可以创设虚拟的世界,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自在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形象化,使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索创新中。又如:在练习或小组讨论时放一曲轻松、柔和、优雅的音乐,为学生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以缓解学生学习中的紧张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氛围中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会达到水融的境界,学生的思维会像脱缰的野马在知识的原野中纵横驰骋,而这种活跃的思维正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二、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

三、实施“分层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过去“统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照顾到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许多教师往往偏爱尖子生,而忽略甚至轻视中、差等生,课堂上很少给他们表现和实践的机会,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中、差等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上课时生怕老师提问到自己,讨论问题时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操作时不能大胆的实践。这种现象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而积极地实行“分层教学”,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把一个班集体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小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给各个不同层次的小组布置不同难度和特点的任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与合作,使教学形式呈现流动化、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尊重自信的目光里体验一次次成功,创造一次次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四、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

利用网络自主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良好的局域网络和因特网的环境,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而要发挥好协作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的可能存在差异实施较大面积的覆盖,从而实现对个性化较全面的关照,并且计算机网络可以拥有较大预设空间的课件,学生能从课件中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服务,另外计算机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学生得到适合的教师指导和同伴交流。

五、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创新动机,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如果我们用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去考核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削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难以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中还需要对评价方式加以改革,使信息技术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将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上,给所有的学生以肯定或激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我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创意实践”的考核,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创作,使他们完成的作品尽可能精致、生动和富有灵性。这种评价方式带有课题研究的性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只要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究、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努力探索各种更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要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那么,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开永.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唐天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3]陆宏.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12篇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的前提;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在实践中激发创造思维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有利创新氛围

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关键在于老师应该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感情满足的愉悦,分享创造、发挥的愉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多操作,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生理等诸方面的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课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以有趣的任务来导入课堂,更容易吸引学生,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投入到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促使他们不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电脑绘画、电子期刊、电脑动画等诸多学习内容,老师都可以事先展示准备好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先对其作品“垂涎”,继而可使它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如:我在讲修饰P0werPoint幻灯片时,设计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学习任务:每个班级给出了不同的主题。要求第一张封面必须是自己绘制的画并且有自己的签名。其余版面有艺术字标题以及图文视频混排结构。在制作作品时,学生们的情绪十分高涨,交上来展示的作品各有特色。当在全班展示优秀作品时,看到别的学生设计的富有想象、各有特色的作品,学生学习制作幻灯片的兴趣更浓了。可见,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来创造。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习兴趣能成为求知的向导。而这种带有感彩的意象活动能成为一种内驱力,继而可使它们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促使创新意识的萌发。

三、少讲多练,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是一种行动,行动中发生思想,产生新的思维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其自主探索,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主题活动让学生分组制作一份介绍自己学校的电子小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思考用什么素材表现自己的学校,素材应该怎样搜集、组织,版面如何设计。颜色如何搭配,大家纷纷出主意,等到任务完成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也就掌握了。经过实践,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对计算机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又快。所以,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正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具体评价和反馈手段有: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评价学生作品就是给定学生某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去收集相应素材,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作品,评价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小组竞赛、机器评分、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可以将学生做好的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大胆创新。

总而言之,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把创新作为组织教学的中心,以启迪人的创造性为第一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近几年来,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人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