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3-06-02 09:2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第1篇

(1)认识阶段

此阶段的信息技术创新决定了信息技术未来的实践与发展方向。有IT研发实力的企业,选择对这个阶段的各类新技术进行研发,比如最新的云存储技术、大数据、内容分析技术等。处于此类阶段的职位集中在高端技术研发方面。比如,云存储研发工程师,大数据技术研发工程师、数据挖掘工程师等。

(2)开发阶段

此阶段的技术相对成熟,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发展也较快。大部分企业的信息技术研发需求都集中在此类技术上,以此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并对用户产生影响,比如移动应用产品开发、网站系统开发、系统交互设计等。这一阶段的包括的职位一般有,用户体验工程师、产品经理,系统分析员、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等。

(3)应用阶段

此阶段的IT技术主要是重复性的程序化工作,相关技术和工具较开发阶段的技术更加成熟稳定。企业将大规模日常化的使用相关技术开发或维护相关产品与服务。比如大型企业对ERP系统的日常使用,企业利用网站系统开始电子商务活动,负责产品数据库开发和维护工作。此阶段的职位一般有,ERP应用支持工程师,数据库维护工程师、客户关系经理等。

2专业核心能力动态培养体系构建

(1)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较好地掌握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能进行一般性信息资源规划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评价与维护的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

能够进行复杂的信息资源项目规划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评价与维护,并能在实践中对已有方法和技术体系进行分析、改进的综合能力;

(3)知识创新能力

在掌握相关知识、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推动信息管理理论和学科发展的能力。笔者对国内六家IT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深度访谈中发现,信管专业毕业生知识技能滞后于其企业新技术研发所需。作为一个新兴且发展迅速的学科专业领域,信息管理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业界发展同步,从知识结构层面,应覆盖信息管理学科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技术。笔者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期间,跟踪观摩了信息管理相关的若干门专业课程,发现课堂上直接按照经典教材章节教学的很少,大多数教师都根据本课程涉及的最新技术和理论知识调整了教学内容和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依据信息技术创新的认识、开发、应用三个阶段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建立了以“创新阶段”、“能力差距”和“课程重建”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动态培养体系,要求密切注意外界情况的变化(如技术进展和市场所需的变化),及时增加新课程或者修改现有课程培养目标。处在认识阶段的技术,比如大数据、内容分析等,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而在这一阶段的技术主要涉及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替代越来越快,信息管理专业应该更多关注处在技术扩散的早期的技术即认识阶段的新兴技术。在本科的四年培养计划结束后,这些技术方面的人才恰恰是社会最急需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通过一定调研分析这些知识技能需求与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差距,及时更新课程设置。比如,现阶段的大数据理论和技术就应该导入到课程体系中。在未来各行业各急需大数据相关人才的环境下,如果毕业生对大数据技术,理论和应用没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就很难与市场就业对接。如华盛顿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数据科学导论课程,爱荷华大学开设了大数据分析认证课程等。处在开发阶段的技术,比如网页设计与制作、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这些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较快。比如,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一般的网站设计与开发上,而现阶段市场却急需移动应用系统开发人才。这一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实践中对已有方法进行分析、改进的能力。课程内容设计上,应该突破传统教材教学的框架,及时加入市场急需的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并鼓励学生扩展知识面,比如密西根州立大学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就导入了用户体验与可用性设计技术和工具的介绍;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市场所需技术将学生分为若干兴趣小组,对不同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充分了解此课程相关的热门技术和技能需求。处在应用阶段的技术,比如ERP原理和IT项目管理等,相对最成熟和稳定,知识体系一般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这一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由于知识体系的相对稳定,此类课程除了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掌握以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一些目前企业处于广泛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介绍与应用。比如针对ERP原理课程,可以提供一些用友ERP和SAP软件的基础操作培训;针对数据库课程,适当增加OracleEnterpriseManager的实践操作介绍;针对项目管理课程,加入MicrosoftProject、8thManage或VisualProject等流行项目管理工具的功能和使用介绍等。

3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建议

3.1核心能力定位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定位,即积极地正视和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创新过程的视角以点带面地优化出合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在深入分析和理解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内涵和层次关系的基础上,不但需要关注信息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更需要关注学科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当然,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与特点,进一步明确这三方面能力的所需,一流高校由于相当部分的本科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知识创新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为后续研究生阶段的独立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普通高校由于更注重学生就业问题,可适当多突出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国家对创新性人才培养极为重视,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也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更应该体现其创新性,积极适应技术变化及发展趋势。

3.2培养方案设计

信管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设置以三个创新阶段为基础的板块化课程体系。应用模块,这部分的课程与当前处于应用阶段的技术对应,如ERP,Oracle数据库技术。注重培养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如ERP知识和相关工具的应用,Oracle数据库规划、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应用操作能力。开发模块,这部分的课程与当前处于开发阶段创新对应,如IOS,android移动平台开发技术,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和方法。更注重培养分析和改进问题能力,如移动产品和应用的分析研发,社会化媒体的内容运营管理,挖掘和分析用户使用习惯及体验感受的能力。认识模块,这部分课程与当前处于认识阶段创新对应,如众包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主要培养知识创新能力,如新兴的软件众包、云计算开发、面向海量数据分析的模式和技术趋势等问题。除了主要课程体系的板块化设计以外,学生第二课堂需要经常性的出现新兴信息技术的讲座,比如HT-ML5,NoSQL数据库技术,移动开发平台AndroidFramework、iPhoneSDK的使用及简单培训等以引导并激发学生兴趣。

3.3核心课程改进

对于目前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创新导向,体现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及时把最新的技术、案例和工具引入教学。比如,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除了对经典的传统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讲述之外,还可以介绍一些系统开发的前沿趋势,比如移动开发,开源软件、外包和众包开发模式,以及虚拟团队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可以引入更多的企业信息技术创新案例,如引导学生思考企业信息技术选择上的成功和失败原因是什么?社会网络下如何重新定义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流程?数据库技术课程则可以适当引入NoSQL非关系型的数据库,XML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等新兴数据库技术的介绍,以及业界流行的DB2、MySQL等数据库管理工具的组件和功能介绍。除了课程内容体现创新融合思想以外,教师队伍自身的知识快速吸收能力也是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实现课程改进的关键。课程教师应该及时识别目前的新兴信息技术,了解分析这些技术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引言

民族的灵魂是创新,在创新实现发展与跨越。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再也不能照搬书本进行教学,进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亟需进行的问题。学校要将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获缺的必需品,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1]。初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停留在较初级的层次,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的使用知识,对于工作中稍微复杂的软件,学生没有经验,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仅仅用于消遣与娱乐自己的生活。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对其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竞争强烈。我国的人口技术大,就业的困难性大。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全面的技能,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而创新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因素,很多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2.1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将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知识,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知识的讲授,这样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2]。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创新时,比如:学生无边际甚至天马行空地想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途径,不管学生想象的对与错,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积极地鼓励与肯定,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你就是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你会设计出一款什么样的软件?它有什么用途?你又会怎样去设计它”?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会在大脑中畅想,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

2.2 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信心技术不需要大量的长篇大论,仅仅通过教师的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学生想要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实践。在书店里,即使学生能够买到很多计算机软件的教材,但是不能实际的操作,也是枉然。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对软件进行反复的应用,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探索计算机技术的愿望[3]。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之外,还要让学生样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前,为学生制定一个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朝着目标前进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3 走出课堂再回归课堂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一星期1―2节,所以,学生授课的时间比较少,并且,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休闲性的活动。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学生上课表现懒散,即使教师已经准备好了教学内容,但学生没有专心听讲,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不高,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尝试,对艺术字进行调整、对页面内容进行排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导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不要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很多限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成果表示尊重。

2.4 对考核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大对数学校通过计算机试卷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进行考核,将其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死板文字。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行复习,也完全扭曲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目的。即使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也不能将计算机中所有工具栏中的内容记住,所以,这样的单纯记忆的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4]。因此,学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考核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以及开放化。

例如:要求学生在期末自主设计一个专门的活动宣传海报,或者小组共同制作一本知识本子。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剪辑视频以及音频,要求学生原创,不管学生的水平怎样,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制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初中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新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走出课堂又回归课堂,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最后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亚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5,48(1):44

[2]徐勇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9(8):32

第3篇

[关键词]政府;财政政策;自主创新;信息产业

1 政府通过财税政策激励企业研发的理论分析 。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的决定因素是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如果研发投资的预期回报率高于其他投资,则企业就会自动的倾向于这项投资,反之则不会。研发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具有正的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使得投资主体无法完全获得由自身研发投资带来的所有收益,即使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相当完备的经济环境中,也会由于专利保护的时限性和其他形式的知识溢出导致投资的私人回报率低于从整体来看的社会回报率,这意味着私人的研发投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的水平。jones和williams(1998)认为,保守的估计社会最优的研发投资会是实际投资的2~4倍。所以,无论在当今的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各种财税政策来激发社会的研发投资是各国政府的一个必然选择。

从总体上说,政府运用各种财税政策提高或激发社会的研发投资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其一是需求方面,也就是通过对研发活动的直接财政补贴或税收激励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弥补企业没有完全得到的收益。这些措施在资本市场更加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会更加有效,因为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首先,由于缺乏足够的风险资本的加入,企业不能通过外部融资来分担风险,大企业可以转向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来进行研发活动,中小企业则会因为缺乏风险资本的加入而无力承担高风险的研发投资;其次,由于在更加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中道德风险更加严重,使得企业为研发融资的成本更高,从而减小了对研发的投资。当政府通过实施各种财税政策参与社会的研发活动时,则会大大改善这种研发不足的现象,从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最后是供给方面,政府可以发挥财政力量,通过增大对教育的公共开支,尤其是增大对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支出从而为社会供给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显然,在相同的研发强度下,具有更多的科研人才会提高社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产出,从而激发更多的研发活动。

事实上,政府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出发的各种财税政策的效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市场环境以及不同的产业中是不尽相同的,因为影响企业创新的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还有很多,比如经济的开放程度、市场结构、企业的规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而这些因素是共同发挥作用的,所以,分析财税激励政策的有效性需具体考虑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本文分析促进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各种财税激励政策的选择。

2 运用财税政策促进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信息技术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的通用性关键技术,较强的渗透性吸引了世界各国对其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对改造我国传统产业、促进其他各行各业的创新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有着重大意义。不断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我国信息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起步阶段、创建阶段,进入到了目前的迅速发展阶段。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翻了一番多,从3.1万亿元增长到了7.1万亿元,年增长率高达24.8%。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

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通过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以及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强度(用研发投入与工业增长值之间的比例来衡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还远低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而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保证,所以政府应该通过各种财政政策来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

再次,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的基地,但我国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在很多核心技术上没有自主产权,尤其是在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元器件等核心技术上,研发能力甚为薄弱。这导致了我国仍处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或通过制定更高的技术标准以及设置更多的技术壁垒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控制,或通过在我国国内大量申请专利来占领我国市场,加大了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阻止了我国信息产业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综上,只有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我国信息产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真正把我国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3 提高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选择

3.1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的财政支持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直以来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自然地选择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虽然在实施积极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下,技术创新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并且个别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整体上没有处理好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关系,技术消化吸收的效率比较低,在大多数核心技术上还与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从国外信息技术创新提升的过程来看,无论是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还是实施技术追赶的韩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对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核心技术的行政干预和统筹安排。所以,必须要通过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战略地位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从而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2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财政投入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1995—2008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中由政府筹集的平均比例为4.4%,企业筹集的平均比例为85%,通过金融机构筹集的平均比例约为10.5%;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中由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筹集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88.8%和8.2%。这说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科技活动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身筹集,由政府筹集的数量相当有限,而在我国信息产业整体的研发投入不足以及其他渠道融资不畅的情况下,增加政府财政的直接投入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是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3 通过制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与政府通过直接的财政支出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相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研发将起到不完全相同的效果。首先,从理论上说,政府加大直接的研发投入可能会和企业研发投入产生互补,也就是起到促进私人研发投资的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整体研发投入增加的效果并不明显,但税收优惠的激励政策直接降低了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其次,税收优惠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立。在制定具体的税收政策上,一方面要根据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发、技术引进等各种科技活动支出制定相应的税收抵扣额,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税制,提高税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并对各种技术创新的性质进行区分,特别对应用性广的信息技术给予较大的支持,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3.4 通过财税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融资创造条件

信息产业所包含的大多数行业均属于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特点是具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同时由于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导致了其研发的更大风险性,所以,通过金融市场为信息产业研发融资的难度更大。政府一方面可以制定通过财政提供贷款贴息的鼓励政策,也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为研发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和推动风险投资资金的形成,从而促进民间资本对研发投资的支持。

3.5 加大对信息产业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

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本保证,也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leiponen(2005)研究认为,在控制研发强度的条件下,技术性劳动力投入和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并且colombo和grilli(2005)的研究发现,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而言,政府对高素质专业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比其他形式的教育支出更加有效。针对我国信息产业目前专业性人力资本缺乏以及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政府必须从供给角度加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营造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加快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各类创新人才队伍,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3).

[2]胡志坚,冯楚健.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

[3]高培勇.进一步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0(6).

[4]丛明,朱乃肖.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10(1).

[5]代明,牛昕,戴毅.创新导向型财政政策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10(3):89-92.

[6]陈向明,罗贤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财政扶持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7(3).

第4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典型代表,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就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该项技术健康平稳发展。因此,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探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技术在社会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以该项技术强大的功能优势,对提升社会各大产业的生产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采用获取、传递、存储以及处理、分析为手段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技术。从内容上分析,该项技术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语言技术、计算机游戏技术以及电子光纤技术等;目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为社会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提供重要的战略性技术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体现了该国家科技水平发展高度及社会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应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问题探讨,重视这些问题,指出该项技术发展方向,是当前我们需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2.1 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欠缺

目前,国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就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而言同世界上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仍旧较大,尤其是在电子信息技术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较为突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限,在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方面投入相比发达国家相对不足,我国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部分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成果,基本上是依赖国外电子信息核心技术来维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缺乏。

2.2 我国处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末端

由于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缺乏核心技术支持,使得我国处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最低端位置。一些核心技术的应用同国际标准规定要求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以美国的苹果手机产品为例,美国是苹果手机的开发商,掌握着核心技术,而我国因没有掌握苹果手机核心技术,只能作为美国苹果手机公司的合作商,为苹果公司进行手机制造加工,我国投入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而美国苹果公司赚取的是高额的利润。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若想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步,并获得可观经济效益,必须要掌握电子信息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产业在国际电子信息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优势,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技术人才缺乏

从我国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人员数量同发达国家的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数量相比,是美国的10倍多,是日本的6倍多,是德国的7倍多。但我国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人员绝大多数都从事的是流水线作业,专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在整个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极低。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电路、软件工程和关键元件设计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甚少。甚至是出现这方面人才断层现象。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国家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市场地位的关键是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优化调整从业人员结构,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1 多元化、专业化兼顾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诸多领域中的融合并应用,比如交通领域、生物工程领域、机械制造领域等等,这些领域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为促进、互为发展,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新型技术领域。然而如何才能讲电子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到这些领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适应多元化领域的发展需求,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亟待研究的新课题。积极探索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元化发展策略,深刻地认识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坚持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多元化和专业化兼顾的技术发展模式,进而提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整体水平。

3.2 规模化、个性化并存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任何一种产品在市场中都会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对于电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生产企业而言,只有产品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销售份额,并得到消费者的充分认可,企业才能获得长效发展。换句话来讲,一个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生产产品一定要规模化,并确保产品质量才能形成规模经济。这要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生产形成规模化同时,还需注重个性化生产,双管齐下,相互促进,互补共赢。

第5篇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⑴、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⑵、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⑶、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⑷、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2、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5、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基本知识和技能

【中图分类号】G434;C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87-02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重要素质。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项能力:

1.信息获取的能力。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

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正确性与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

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

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个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未来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很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幅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也很好。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7篇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其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2.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好奇、兴奋,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消失。根据建构意义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

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

4.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把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具体、现实,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构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5.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其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还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同学们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一节课,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动手做网页》时,我先让学生浏览《伍仁桥中学》网站,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画面赫然呈现在眼前,同学们感觉既熟悉又亲切,都惊讶地问道:“生活中自己这么熟悉的画面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去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教师再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就会很乐意接受,效果也会很好。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和喜爱这门学科,才能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重要素质。对于21世纪的学生而言,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项能力:

1、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正确性与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三、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杨一个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很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幅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也很好。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能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我们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本校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课堂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视。在课堂上要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玩中求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玩也是他们的一个天性,在玩中学习计算机知识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生学习“鼠标操作”这一节课时,让学生玩Windows自带的游戏《纸牌》,先给学生讲清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让学生带着“在这个游戏中,你用了鼠标的哪几种操作?”这个问题自己玩,自己总结。然后,在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学生很快就学握了“指向”、“单击”、“双击”、“拖动”、右击“这五种用法。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这一阶段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金山打字游戏”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让学生认识键盘,上机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重直观,化繁为简。比如讲键盘的使用,对于初中学生,他们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接受更快些,那么我们就应采取适合他们学习方法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每介绍一个键,大家立即动手操作这个键,立竿见影。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直观,同学们感兴趣,它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重教法,生动灵活。初中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 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有了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平时就主动积累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

4、重精讲,熟能生巧。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我在“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3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学玩结合。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主动去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区别,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不过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还需要再加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实践。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 推进新课程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新课程教学方法指要 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二本高校;信息科学;本科生;创新人才

1.引言

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息技术更新最迅速、产业应用最广泛,地方经济与信息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导致对本科生创新人才的渴求,创新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已经把强化信息技术创新放在国家战略位置,决定自主创新突破信息技术。而实现自主创新突破信息技术的关键在于提高信息技术高级人才的创新能力,这需要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大量高素质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1],也对二本高校的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当前二本高校的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很多误区,如本科生培养体系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不合理等问题。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二本高校自身的努力,二本高校应推进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性责任,积极进行改革。

2.现状分析

二本高校的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2,3],具体表现为“主观化”、“形式化”、“指标化”。

(1)二本高校的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主观化”。

近年来,二本高校非常重视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但二本高校和本科生导师均对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在表面上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仅仅是在形式上体现创新。具体表现在:

a. 二本高校把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主观化为信息学科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学分,简单地认为创新课程能培养创新人才,把知识等同于了创新能力,反映出二本高校和本科生导师对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认识的误区。

b. 二本高校把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主观化为创业人才培养,把信息学科本科生创业作为典型成果加以展示。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仅仅体现在创业上,不能忽视了创新能力,而是应该体现在各种创造性工作中。

用创新课程和本科生创业来衡量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因为二本高校对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主观化的理解,没有全面理解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内涵,简单地把创新培养融进信息学科本科生培养体系所致。

(2)二本高校的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化”。

二本高校在对二本高校的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进行创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中,还存在将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化”的趋向。

a. 二本高校把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形式化。本科生研究项目往往受经费的影响,研究活动往往随意性强,本科生导师没有很好地指导。加上国内二本高校本科生的研究能力较差,难以达到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预想效果。

b. 二本高校把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项目单列化。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提高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本科生本人自主选题,二本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研究计划项目如果是孤立的,且参与的本科生较少,大部分本科生无法参与,是难以起到效果的。

(3)二本高校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化”。

现在的评价体系难以适应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a. 二本高校把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指标化为论文数量。二本高校往往要求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若干篇论文,认为可以提高本科生培养的质量,是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关键手段。然而,这种本科生培养要求,导致本科生急功近利,学术作风不踏实,不深入研究,凭空写论文,再找杂志发表。论文数量增加了,但论文质量却下降了。因此,衡量学术能力应该重论文质量。

b. 二本高校过于强调考评结合的均衡,评价与培养过程的联系太紧密,不重视特长。考评强化了培养过程,但也导致“为了评价而培养”情况的发生,从而造成片面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对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决不能采取单一标准去衡量。评价体系可以更多地与培养过程所转化而成的学科能力、创新能力相联系,与本科生培养过程所强调的操作、实践能力相联系。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对本科生在优势科目上的创新潜能进行正确识别,这样才有助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

产生二本高校的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误区的根源在于:

(1)二本高校对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教育教学投入不够。虽然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很多,但只能简单地反映科研项目与成果数量,却反映出二本高校对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够重视,没有贯穿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

(2)二本高校鼓励本科生导师申请项目、和申报专利,但没有引导本科生导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体现在培养过程中。二本高校认为本科生导师从事科研,能有效地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然而,不少本科生导师一心从事科研,很少让本科生掌握最新的科研前沿,难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3)二本高校办学的功利化。二本高校认为本科生人才的创新培养所取得的成果数量,比本科生能力的提高见效更快。对本科生提出的论文要求,简单化了本科生的创新要求,数量化了学校的总量。

3. 结论

二本高校要确立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在办学中的地位,要明确信息学科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是二本高校的核心功能,并围绕这一核心功能,确立二本高校科研与培养过程、社会服务与培养过程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万娇,石丽君.关于二本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4,30(3):20-23.

[2]时松,丁志强,王鹏.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因应之策―兼论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5,2:005.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信息世界化脚步日益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一个重要标准。这给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教育不能忽视这种变化,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这是摆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创新教育的开展与许多因素有关,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因此,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发展及其前景都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

传统的应试教育鼓励单一发展,把应试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则是提倡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其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供有利的支持。信息时代各种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样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丰富学生的表现力。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围绕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开展的,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

教育技术的发展,使过去的电化教学由辅助于教学的手段转化为系统的信息资源配置,因而使各类知识信息以最佳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现行的部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大量训练使学生创造力匮乏。学生沉湎教科书,练习题,极少了解当今世界数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教师水平的限制,教师也很难深入浅出的讲述有关当今数学前沿的知识。信息技术提供的情境资源,能完成一些手工操作很难做的工作。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用多媒体信息来展现教学内容,形声并举、音画同步、有着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对学生多种感知觉同时刺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促进信息的接受和记忆的保存。

三、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第一、教师观念的创新

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傻瓜”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用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容易,连小学、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起来也能得心应手。随着个人电脑家庭拥有率的提高,相当多的青少年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比起学校教学有了提前量,他们年龄不同,但掌握信息技术的多少并不与年龄大小成正比,有些学生在使用某些应用软件方面的水平甚至超过老师。在新形势下,要树立“师生平等”、“能者为师”的观念,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者,而应是学生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能只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存储器,而应把他们看作共同的学习者和探索研究者,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这是教育观念的创新。

第二、学生意识能力的提高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教师往往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能是继承地学习,不能自主探索,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教师鼓励、指导学生独立探究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时代教育重在应用,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强化,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创造潜能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对21世纪教育观念的影响》田震清、尹冰心 内蒙古师大学报.

[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南国农 电化教育研究.

[3]《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谈松华 中国教育学刊.

[4]《浅论信息技术创新思维的培养》 陈东生.

第12篇

一、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要求,由过去的对计算机的技能要求提升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涉及到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缺少不了交流,缺不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并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黑板报、统计成绩、进行美术创作、制作网页等等。学校应还可根据实际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只要多让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大家都知道,学生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下降。此时教师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为了让学生能熟练掌握鼠标器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基本操作,可让他们玩玩纸牌和空档接龙等游戏,在游戏中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智力的锻炼,也提高了灵活操作鼠标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应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玩游戏,发挥游戏在电脑课中的作用。

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随着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这就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设计新任务,让学生创造完成。这就是“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它能使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体现自己的中心地位。下面以《搜索》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五一节去成都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成都往返车次、成都景点、住宿酒店。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和阶段,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不要把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教学机智,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要有较高的驾驭课堂氛围的能力。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用投影取代了课本,忽视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教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学生进行交流,缺少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把这种技能运用于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中要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