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太阳是大家的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精选内容,教学设计准确而本位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 “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研读教材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材的解读一定程度上带有个性色彩,不是所有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都是正确的,不是所有解读的内容都适合展开教学,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所执教的学生。因此,要有精彩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审核,使教学内容具备以下两个特性。
1.准确性
俗话说:“师父领进行门,修行靠自身。”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不是反复的叨念以及无质量的重复,而是精准有价值的指导。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错误的,还对此通过教学设计的精细化来强调、夸大,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笔者在第一次解读《小露珠》时,关注了文中描写小露珠变化的时间的语句,按照时间的顺序,很自然地在板书的括号中写下了“烈日当空”四个字。理想是美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查生活的无字词典来理解词语;现实是骨干的――在大自然中小露珠消失的时间大概是在上午的9点左右,此时太阳还没有达到毒辣的程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烈日”是指正午时分的太阳。乍看无碍,但是教学设计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方向错了,停下就是进步。在第二次设计时,笔者把“烈日当空”改为更恰当的“红日当空”。
2.本体性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性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堂的聚焦点,是语文课堂的本体性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例如,在感悟小露珠与植物的关系时,出现如下两次教学设计:
【第一次】
1.朗读第六小节。
2思考植物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学生畅谈。
3.教师总结点评:小露珠帮助了大家,大家表示感谢,所以她感到很快乐。这叫――乐于助人;这叫――无私奉献。
【第二次】
1.指名朗读第六小节,思考植物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学生畅谈。
2.相机点出“装点”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装点”的意思。相机理解“俊俏的小姑娘”和“美丽的珠宝”分别指的是什么。
3.过渡:我们一起去大自然看一看吧!(出示大自然露珠点缀植物的图片)你能选择其中一幅,试着用上优美的词句,或者打比方的方法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象吗?
比较两次教学设计的内容,同一个问题却引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正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第一次选择的教学内容仅限于价值观的树立、纯思想的感悟,是思品课还是语文课?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内容即使进行精巧的设计也是形式大于意义。所以,着眼于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才是“语文”,才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与指向。
二、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有向而有力
教学设计如果没有目标,就会信马由缰。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1.从整体出发,强调细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整体出发,表述要具体化、细化,努力使目标层次分明,便于操作。在《小露珠》一课中,笔者在课时总目标中这样设计:通过情境朗读、对比体悟、想象说话、互动表达等方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对文中语句反复地朗读咀嚼,在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新的认知――准确形象的比喻、小小的语气词、优美的词句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针对具体的“比喻”的教学环节,笔者还制定了板块目标:把文中三个句式工整的比喻句作为整体进行教学,把这组比喻句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喻体事物,了解比喻的丰富性;二是理解事物本质特点,聚焦比喻的准确性;三是感悟夸奖背后的喜爱,探究比喻的情感性。“磨刀不误砍柴工”。课时目标和板块目标相结合的制定方式,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寻找到。比喻这一教学重点就分解成了三个小的教学目标,三个目标呈层层递进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三个教学环节逐个突破。
2.化零为整,形成核心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目标的整合性影响着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在《小露珠》的课时目标中,知识与能力一项的目标,我修改了三次:第一次是“巩固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第二次是“巩固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理解并灵活运用 ‘越来越…’的句式”;第三次改成“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简洁地阐述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理解并灵活运用 ‘越来越…’的句式”。这项目标的三次变化是教学内容的三次整合,教学设计也随之不断丰富。围绕最后一次教学目标,此版块的教学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分别让学生开火车读。
2.读完这些词,谈谈有什么发现。(在学生交流中相机点出“越来越…”表示着变化。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小露珠的变化)
3.用上这些词说说小露珠的变化过程。(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相机指导如何说得简洁、流畅;教师示范在评价语言中用上“越来越…”)
4.教师总结: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小露珠也越来越了解了。
在此目标下的教学设计整合了文中的科普知识,学生对“越来越…”的理解、运用以及概括与表达等能力都得到提升。此类目标往往能以少胜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巧架结构,教学设计灵动而多元
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中说:“万物皆有结构,教育之事也有自己的结构,寻教学之道,须从教学结构入手。”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定也有自身的结构。探究、优化结构是实现教学设计生长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有教师教的结构,还要有学生学的结构。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把自己解读的知识架构,通过教学手段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结构。其中的“教学手段”的结构化正是教的结构。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需要在课前进行反复的推敲。如,在教学《小露珠》的比喻句板块中,笔者教的结构可以概括为:朗读片段,明确比喻――看图辨析,认识喻体――生活解词,深入喻体――赏读句子,体会情感。这样结构化的设计最终变成了结构化的教学,使得一个教学片段把认识钻石、珍珠、水晶三个事物,理解“闪亮”“圆润”“透明”三个词语以及工整的句式、表达的喜爱之情等教学任务串联了起来。
经常有教师抱怨:在课上我讲了很多遍,而且讲得那么清楚和生动,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呢?其实这正是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缺少了学生学过程的设计。相互作用的联系在过程的整体功能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作用中才会产生出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只有展开学习过程,保证学生的积极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价值。所以,在设计《小露珠》2-5小节的教学过程中,本来我这样设计:
1.用“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动物们是喜欢小露珠的”这一主问题串联出知识点的教学。
2.在学生相互交流时相机教学比喻句、语气词,理解它们作用和意义。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师生情境表演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拓展小动物的种类,“小蜻蜓”“七星瓢虫”等;为学生作好比喻句的示范,如:“早哇,像舞蹈家那么轻盈的小蝴蝶。”
在设计最后一点时,我反复思:前面已经有了有感情朗读了,还有必要再进行情境表演、对话吗?这样会不会显得拖沓?最后还是留下了这个环节。现在,再次推敲这个设计,第四步是一定要留住的。前面三步的主体都是教师,侧重的是教。朗读虽然为学生深化理解服务,但是语言仅仅在理解的层面是不够的。最后一步的设计激活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离开书本,将静态的文字转换成灵动的表达,加上相应的动作、表情,让文字的情感通过活动表演外露出来。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完全地展开,并且教师的两次拓展不仅起到了总结本教学环节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情境拓展奠定基础,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只有展开的、多元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成长。
四、关注发展,教学设计开放而深入
《现代教学设计论》中将教学过程区分为以下要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结果、评价等。其中,教学结果及评价也纳入教学设计中,使得教学设计更具有发展性。在学生群体中,对学生个体而言,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对学生群体而言,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千方百计地加强学生独立的、开放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学习主体。
于是,笔者在《小露珠》的教学设计中,围绕“比喻”这一教学重点,除了对2-5小节重点精讲外,在第六小节设计了看图想象说话环节,并对学生提出“选择一幅小露珠装点大自然的画面,试着用上文中优美的词句,或者其他打比方的句子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象”的要求。在最后的小练笔环节,我这样设计:其实小露珠也很舍不得大家,它和大伙儿一一告别,它会和大家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句,发挥想象写一写,试着用上比喻的方法。
小露珠对小蝴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对蒲公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对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教学设计都是对第五小节比喻教学的呼应,同时两项设计又有区别。后者的设计在许多维度比前者更开放。比喻主体从文中的小露珠,拓展成为大自然的事物,开放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比喻句的运用要求从口头向书写转化,开放学生书面语的使用平台;情境由文中的赞美表达喜爱变化成告别表达不舍,开放了学生比喻句使用的环境。从现学现用向活学活用的开放,满足不同层级能力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需求,将一般性融入特殊性,共同性体现差异性。在这样开放的维度中,个体和群体都将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把握获取成功的尺度,找到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生长点。
本教学设计为校本化实施课程“电脑艺术设计”的第一、二节课。由于本校信息技术课为一周两节连堂课,所以一般两节课一个教学设计,课时80分钟。本教学设计为VI主题设计的第一课,其内容包括基础形象设计和应用系列设计。基础形象设计包括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体等;应用系列设计包括办公用品、产品形象、包装、广告、环境、车辆、服装、展示、礼品等。“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旨在通过主题作品的完整设计过程,让学生不仅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创作个人主题作品。
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导入,了解标志设计的应用范畴和标志设计的一般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新力;通过标志的设计过程,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标志设计的一般方法,学会利用Photoshop的矢量图工具设计个性化标志。
难点:个性化标志的设计。
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教师利用PPT展示系列VI作品(如图1)。
师:这是我们本学期的学习目标,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设计,最终完成整个VI主题作品。那么,今天我们首先要确定主题,并为主题设计一个标志。
教师展示标志作品(如图2),学生欣赏。
师:大家来说一说,这是哪些活动或企业的标志呢?(学生回答)这些标志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呢?设计标志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2.授课过程
标志的创意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标志创意设计之一:星形。星形是标志设计的基础图形,今天它的地位同样重要,它像一个人形,有自己的头、手臂、腿等。
②标志创意设计之二:混合。将相关的元素图形混合、交织组成一个新的图形,每个元素在整体中的表现都比其单独呈现要好。标志的细节看起来就像一个谜。
③标志创意设计之三:爆裂/迸发。这是设计趋势中的叛逆者,它打破传统的标志设计规则,将矢量化的边缘摒弃,采用爆裂/迸发的形态。
④标志创意设计之四:CMYK。CMYK(青色Cyan、品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黑色Black)是印刷的四原色,是视觉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⑤标志创意设计之五:火焰。火焰能使人联想到热情和速度。
⑥标志创意设计之六:球体。球体除了本身的地球或球体意义外,还代表国际性事务等活动的图案。
⑦标志创意设计之七:膨胀。
⑧标志创意设计之八:涡旋形。这种风格合并了斯宾塞手迹和手绘,增加了优雅的指数。与单纯的线装标志相比,这种精心设计的标志有更多来自空间上的轻盈和灵活。
⑨标志创意设计之九:叶子。叶子是生态标志设计的主要元素,但它们还可以代表生和死、生活态度、自然、太阳和阴凉、食品和营养、美容、发展等不同的意义。
⑩标志创意设计之十:热狗(香肠)形。它能传达一种独立,当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是一种团结。
师:看了这么多设计,同学们是不是特别想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呢?请大家先确定一个主题,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公司、出版社,就读过的学校,参加过的学校社团等各种组织机构或单位,再根据主题进行标志设计。大家可以单独使用Photoshop完成,也可以结合Fireworks等其他软件完成。(标志设计三要素:标志性图形、汉字标识和英文标识,它们的和谐、有机组合,最终形成了有灵魂的作品)
笔者演示使用矢量图工具绘制标志的过程:①启动Photoshop。②新建一个“标志设计”文件,大小为500像素×500像素,分辨率为300像素/英寸,颜色模式:CMYK 16位。③介绍矢量图工具,并打开自定义形状,加入Photoshop自带的矢量图。④打开图层面板,进行标志设计,通过矢量图工具绘制图形,并调整颜色、大小等。⑤输入文字,并设置大小、位置、颜色等。⑥保存作品。
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并提交。教师点评作品,并提出改进建议。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对标志的标准色、标准字体、创意设计进行说明,具体如图3所示。课后请大家对自己的作品主题进行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完善。
众所周知,备课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前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因此,语文科备课更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搞好语文科的课堂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内容,钻研教材特点
古人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材是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主要媒介。语文教材是属于文字性的,更具有教材本身的特殊性,对老师课前准备的要求就更高了。身为教师,要是自己对教材都一知半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茫然无知,连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弄不明白,又怎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呢?就在前不久,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我差点下不了台。在教《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因为那几天我正赶时间整理学校安全工作的材料,又自恃自己古文功底较好,认为随便都可以应付过去,就没有去认真分析教材,只粗粗看了一眼课后的注释就走上讲台了。当讲到两个小孩各持一个理由,孔子不能裁决谁对谁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这两个小孩到底哪个说的对呢?”当时我脱口而出:“这两个小孩的说法都不正确,因为太阳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候和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可在讲解太阳为什么会“近大远小”“远凉近热”的科学依据时我就找不着北了,支支吾吾的连自己都不满意,只好故作深沉,假装引而不发,布置学生回家自找材料,自己解决,才脱出窘境。由此我体会到,我们教师备课就要备在上课之前,先学生一步去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内容,钻研教材特点,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在学习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胸有成竹,对教学重点难点了然于胸,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因课制宜,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形成教案。
二、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我们在听公开课时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教师上课时整个课堂几乎成了几个优等生表演的舞台,而大多数同学却在发呆。究其原因,就是前者在备课时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后者只是把自己想要教给学生的内容机械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些学生根本找不到自己参与的机会,齐读课文时就人云亦云,教师提问时就三缄其口。二者相比,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总喜欢把学生当作是一张白纸,教师想怎么写、怎么涂抹都行,备课时只考虑到要教给学生什么,而不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只注重教材内容的设计,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果,尽管上课时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教学设计上,却往往事倍功半,总有一些学生学习效果不怎么理想,达不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要“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培育教育人和种花草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大家都知道,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以至同一班级的学生的素质、接受能力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即使是精心挑选的尖子班,学生的水平也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特别是我们中心校的生源来自几个行政村,时不时还会有外地学生半途转来插班,程度参差不齐,差别相当大。有的学生一点就透,甚至能举一反三;而有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流利,更不用说理解课文、写作文了。这样的班级,如果平均使用力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设计的内容难度太大,则中下等的学生接受不了;难度中等,则那些尖子生吃不饱,潜能生仍然听不懂;太简单,则中、上等的学生吃不饱,且会拉慢教学进度。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的做法是:在备课时做到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根据本班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设计,设计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教学内容,让优生能吃得饱,让中等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让潜能生能从成功的体验中树立信心。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三、精心设计,写好教案
教案是备课书面形式的体现。写教案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以及上级的检查,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步骤进行有计划的安排,所以也有人把教案称为课时教学设计。教案的内容应包括课题、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每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教学方式、主要的启发性问题、板书设计和课内外作业设计及处理方式。对于语文科的教案来说,启发性问题、板书和作业设计尤为重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相应的启发性问题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层层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内容;而准确美观的板书设计则能对课文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方便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做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作业设计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对课堂学习内容消化的程度。
成功的教案更主要是体现在实用性:字体要工整,条理要清楚;语言要简明扼要;要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创造性;体现本班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自己要使用的教案,当然要确保自己用起来顺手。要写教学反思,把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得失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弄清楚“得”“失”,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更好服务今后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能否达到最优化,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呢?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材,巧妙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设计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不能模糊不清。目前,受高考成绩的影响,许多教师对认知目标很突出,但对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化学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化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在教育多元化的今日,我们也应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3.教学设计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联系身边的化学现象,联系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联系当今化学发展的新成就和新动向,尽量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去说明和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化学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非常有用。
例如在讲Na2O2(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介绍它在供氧方面的作用,如潜艇、防毒面具等里面都用来制氧;在讲有机物乙酰水杨酸(又名阿司匹林)时,可以介绍它有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的作用。另外,人们惊奇的发现阿司匹林能减少患癌症的几率。哈佛医学院博士、阿司匹林的推崇者赫尼肯斯说“也许只有阿司匹林的疗效降到现在的一半、而价钱却比现在贵一倍的时候,人们才会重视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所学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概念和结论。这种教学设计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充电,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素质,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步伐,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
4.教学设计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1)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2)溶液与生命运动;(3)土壤的简单分析;(4)水资源的分布;(5)赤潮和水华现象;(6)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7)新能源的开发使用;(8)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人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我个人认为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
1.创设情境,巧妙设问,提出疑点。情境是指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问题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换句话说,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例如在进行“乙醛的还原性”的教学时,教师讲述:“在遥远的古代,如果能拥有一面铜镜,就足以让人羡慕,可今天人们常用的平面镜要比铜镜好的多。你知道平面镜上的银是怎样镀上去的吗?学完这节课,也许你自己就能亲手制做。下面让我们来观察一个能在玻璃表面镀上一层银的实验。”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便是兴趣盎然。
2.实验探究,互动引导,切中要点
通过创设情景和巧妙设问以后,教师立即抓住时机,点出研究的主题,引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给学生构建好宽松、平等、和谐与合作的交往平台,要消除学生怕出错不参与的戒备心理,用真情激起他们生命的灵动。例如在探究葡萄糖结构时,首先告诉学生,探究的关键在假设,假设本身可能有对有错,需要验证。假设:葡萄糖分子中可能含有醛基、羟基、羧基、酯基?在实验过程中,如何设计葡萄糖与金属钠的反应成为实验设计的难点。由于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积极、活跃。老师告诉大家出错不要紧,只要肯表达,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从金属钠的保存方式受到启发。
3.问题讨论,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记得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我主要是抓住题目“番笳太阳”质疑,让学生渎渎找找文中几次写到“番茄太阳”。结合课文朗渎感悟这三次“番茄太阳”的含义。这样上的结果是学生仍与作者有很大的距离,感觉是教师在硬拽着他们学习,而学生始终在文本之外看别人的故事,更不要说产生心灵的震撼了,而我自已读课文时,心里则涌动着一种感动、感激。那该如何将我这种成人式的感激与感动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与我一起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人物的内心,真切地去感受一番,真情地为他们的欢笑而欢笑,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呢?
让学生与我一样感动一番,这似乎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再次认真解读文本:它既有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线索,又有作者与明明交往中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生活场景的线索,两者相互交织在时间顺序发展的河流里。同时,我也再次认真地解读学生:站在学生这个角度,他们个个都身体健全、健康,生活无忧无虑,读着这样的文章,自然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能产生同情怜悯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想也受到心灵的震撼,确实很难,可是,我总觉得让学生仅仅产生一些同情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其心灵震撼一回,于是,我上网查找很多相关的资料,其中有一份盛新凤老师的教案,让我觉得只有很好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决定借鉴其一些设计重新备课,于是就形成了我这堂课的教学主题――让爱播撒在“番茄太阳”里,也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1契合心灵,为“爱”奠基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上课伊始,我这样导入:“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明明一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东西,看不见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在我们看来,她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可怜。可是读了课文后,我们未曾见她哭过,甚至几乎找不到她哭的痕迹。相反,文中处处洋溢着她那纯真甜美的笑声。下面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这些描写明明笑的语句上,请大家读读课文,把直接描写明明爱笑、开心、快乐的句子找出来,画上线。”这番话引起了学生对自身生活认识与感受的强烈反差,对曾有的情感体验发生了矛盾,使他们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感觉,从而较好地引导学生极为迫切地再次走进文本,再次认真地阅读课文,并迅速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情感基础。
2品味词句,让“爱”丰润
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感受明明笑的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并把句子放置于文本中理解感悟,这里,我着重谈两点――
2.1在指导朗读第一处描写明明笑的语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的朗读想要传递给大家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包括这样几层意思:①要让学生明白朗读不仅仅是出声音地朗读,它需要你把本无声但蕴涵丰富情感的文字赋予声音和情感,赋予灵性。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感情的朗读,而不是学生习惯性的仅是发音上的情感处理,应该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②想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迅速思考自己该如何传递。促使其积极读词品句,从“每次”、“都”、“特别”等词语中感受到明明爱笑、很甜美。③让学生想办法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并传递给大家。我想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走进文本,内化语言,输出语言表达信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实实在在地走一回。
2.2引导朗读理解:“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笳吗?那我就叫它番笳太阳。’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我问学生读了以后有什么问题,一生说:“笑声为什么‘追’着人走?”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发表意见。接着,通过导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明明的纯真乐观。
3逐层深入,把“爱”升华
情感需要唤醒和激发。从体会明明的“笑”入手,感悟明明的纯真乐观――体会“我”的内心因明明发生了变化。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感动“我”的仅是明明的笑吗?还有什么?从而引出学生朗读明明说的话,感受她善良的心灵。接着,作者由衷地深情感叹:“红红的番笳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由此你觉得明明是最美的番茄太阳,那么还有哪些人像番茄太阳?最后,我再次组织学生观看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心情“灰暗无比”。在此基础上,配乐朗读了卫宣利的作品――一《两只球鞋》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带着忧伤却并不柔弱的大提琴的乐曲声中,再次强烈地感受作者残疾带给她的巨大伤痛和自卑。此时,我紧紧地抓住这一情感,让学生也来做最美的“番茄太阳”,写下想对卫阿姨说的话。希望学生能情到最真处,能行笔流畅,真情流露,从而使作者的情、明明的情、自己的情完全地融为一体。通过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逐层深入,逐步渲染,让“爱”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地升华。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多体验,不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哪一板块,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目的是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体验不同的情绪感受。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现课堂教学的主题:拥有一份好心情!
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情绪最基本的四种表现形式是喜、怒、哀、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分为“身临其境、说说心里话、情景表演、词语接龙、情境思考、装出好心情、我们共同的心愿”七个板块,其间以学生自主、合作活动交流为主,教师以指导者的角色参与课堂教学之中,真正使本节课的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喜、怒、哀、惧四种不同的情绪感受,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培养乐观、喜悦的情绪,拥有一份好心情。
三、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法,小组合作竞赛,情景表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对后面学会调控情绪等内容的学习起了奠基作用。教材内容围绕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喜、怒、哀、惧展开。基于初一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课堂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感悟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学习。讨论、比赛、情景表演等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绪感受,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播放李玟的《好心情》,在悠扬的歌声中开始新课。
师:大家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什么歌?对,李玟的《好心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开心多一点,烦恼少一点。在逢年过节、充满喜庆的日子里,很多学生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给老师、朋友写信,寄贺卡,浓浓的祝福语里包含着对对方的良好祝愿。同学们能说出一些贺词吗?如:愿你天天好心情,每天牙齿晒太阳等。我们都希望别人过得开心、快乐,同时也希望自己过得开心、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进入好心情教室,愿大家都能够找到一份好心情!
首先,老师出个谜语给大家猜猜,有一个东西,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有时候它能使我们精神焕发,有时它又能使们无精打采,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情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情绪万花筒。
1、身临其境(幻灯片显示)
(1)、在以下情境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幻灯片显示)当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时,你会()。日本某社团在中国国耻日到我国珠海集体时,你会()。当身边的朋友悄然离开人世时,你会()。④当回家的路上碰到歹徒时,你会()。
请某些学生回答一下自己的情绪感受,针对回答情况,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指出,这些反映了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分别是喜、怒、哀、惧,也就是人的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幻灯片显示:情绪气象图〈喜、怒、哀、惧〉)。
(2)、幻灯片显示四张代表喜、怒、哀、惧四种情绪的图片。
2、说说心里话(幻灯片显示)。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谈你印象中记忆深刻的最高兴的事、最愤怒的事、最伤心的事、最害怕的事分别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一会儿,请某些学生在班级交流。教师作好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情景表演(幻灯片显示)。根据教材四幅图片中的人物对话表演。(课前请部分学生作好适当准备),每进行完一项表演,就相应地向全班同学发问。(1)表现了小女孩什么样的情绪?(高兴)(2)表现了女孩什么样的情绪?(忧伤)(3)表现了小男孩什么样的情绪?(害怕)(4)表现了两个女孩什么样的情绪?(愤怒)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4、词语接龙赛(幻灯片显示)。(1)全班分成四组,各代表喜、怒、哀、惧四种情绪,看哪一组写出的这类词语多;(2)每组选出一名统计员,两名记录员(其中一名为该组组长,作为上台交流的发言人);(3)准备时间为五分钟,时间一到,各组将交流结果交上来。(考虑到公平竞争的需要)开始交流时,每组的统计员记录好各组组长所说的词语个数。
5、情境思考(幻灯片显示)。情境、情绪表现产生该情绪的原因;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听到别人说自己的怪话;获悉明天老师将带大家去郊游;爸爸把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关了;考试得了100分;上课不专心,受到老师的批评;上体育课时,被同学绊摔倒了。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认真填写。表格中的两个空格由学生填写情境。最后,请两三位学生在班级公开交流,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6、课堂总结: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进入好心情教室,我想大家都找到了一份好心情吧?请一两位同学说说在本节课的哪些活动中,你获得了愉悦的情绪?
7、课后作业:描述一下明天一天内各个时间段的情绪感受。
新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但也与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各种层次的数学教学比赛和示范课展示活动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些活动中,各位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课标精神的理解既有和谐的共振,又有不同看法的碰撞.虽说能力有大小,见解有高低,但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交流,便可产生“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
一、同课异构的界定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对同一教材的同一教学内容,在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不同教师实施各自的不同教学设计方案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让不同教师通过不同的构思,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与不同理解和思考角度,同时凸显教师教学个性,彰显数学之魅力.进而通过议课、评课,让参与的教师共同获得专业化成长,学生同时也获得真正的成长.
二、同课异构的实践
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教学行为及设计,不仅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而且不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特别是“此时,教学设计的模式与环节是相对自由的、得心应手的.教师心中有‘佛’,而不拘于外形;心中有模式,但又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格式.”[1]
正是基于对传统数学教研中“单兵作战”缺陷的反思和对新课改呼唤构建“学习共同体”现状的审视,我们在同课异构的路上摸索前行,下面就我的教研教改活动来阐述同课异构的历程.
1.在异构中碰撞
教学设计决定教学的效果,尽管现代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但没有合理的教学预设,教学的生成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说,教师无力把握课堂生成的机遇而形成教育机智.
如:七下《8.2消元》第一课时,有四位教师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前三位教师运用都是从实例的引入,分别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而后进行对比,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通过代入消元的方法,以达到转化成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目的.
最后一位教师也采用实例引入,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给出四个答案,问:哪个答案是这个方程组的解?然后去掉答案,问:你是否知道它的答案?在学生疑惑处适时引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在这一“问”一“擦”再一“疑”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维碰撞”,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熟悉的天平问题入手,在实验中初步感知“代入”思想,并面对现实有一种“急切突破”的冲动:如何代?将此实验抽象成了一个“数学问题”.有了实验的铺垫,学生对于代入的理解与思维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比两种不同的构思,各有千秋,前者引入自然,从知识层面对比得出方法.后者从实验的角度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数学既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2.在碰撞中实践
数学情境是思维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起点.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引发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2]
数学情境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数学实体,它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与空间,同时,也是教师巧妙干预与调控教学进程的脚手架。在实践的过程中,各位教师的主线分明、引入各异.仙居安中郑老师以小记者深入社会,关注“节能行动”开始,从节能与科技的角度引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玉环城关一中林老师以一则故事来引入化归的概念,然后以临近圣诞节为话题,想买布娃娃和糖果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好友展开,贴近学生的生活.温岭松门镇中李老师则巧妙地结合椒江二中的一个售书活动引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项活动举办地:椒江二中)
对比以上的几种引入,都是从实际生活情景出发,并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充分体现了人文理念.就教育意义来说,安洲中学郑老师有着节能的现实教育意义.就与学生融合的亲和力而言,松门镇中李老师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上课的地点是椒江二中,此时正好举办曹文轩教授的签名售书活动.结合这个活动,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既贴近学生,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实践的操作中,谁善于发现身边的事,加以提炼和整合,谁就拥有主动权.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就在你的身边.
3.在实践中达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实践到理论,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合作探究活动已成为一种教学常规.在同课异构的课堂中,我们不时能见到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在整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有机统一,并在实践中不断达成一致.
三、同课异构的反思
对于课堂的反思,首要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给好课这样“五个实”的标准:扎实的课(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和真实的课(有待充实的课).而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如果叶教授的“五实”是从“课堂”本身的性质来判断的,那么朱教授的“六度”则是从学生、师生关系、课堂内和课堂外这几个角度来观察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遗憾的艺术.因而有缺点的课才是平实的课.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同课异构”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结果,他们在分享结果的同时,更加回味精彩的过程.也正是这样的特点,同课异构能在众多的教研活动中一枝独秀,受到教师的热捧,我认同课异构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在同课异构中动态参与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教学策略不一,对同一内容的课,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构思,因此在课堂上各显所能,带给听课的老师充满个性的精彩课堂、魅力课堂.同课异构,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建构出不同的意义,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达到对教材的“激活”,彰显自己的个性.例如: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引入,平时经常与孩子一起出去游玩的,可以这样引入:“上午8:00,大头儿子一家从家里出发,匀速开往离家50千米的东方太阳城,要在8:40之前到达东方太阳城,请问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爱好体育活动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入:“现有一球迷为了观看姚明打球,在11∶20开车出发,匀速驶往50千米远的比赛场地,为了在12∶00之前赶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善于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老师按八折买了2件圣诞礼品,付费少于16元钱,你知道礼品的标价每件是多少元吗?”(上课时间为圣诞节前几天)
2.在同课异构中关注生成
丰实的课即生成性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如果一个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工作并不像他希望的那么成功,但可以继续有效地进行教学.”[3]相对于传统的教研课来说,同课异构的形式更能产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激起大家的共鸣;教师可以在对比中反思,在交流中提升,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的效果.在同课异构中关注生成,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课堂生成,也是教师之间的生成.教师在教研之前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当与不同的教学思维产生对比时,其感触之多,感悟之深不言而喻.
3.在同课异构中反思提升
“同课异构”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学中一些问题和困惑,锤炼参与者;“同课异构”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参与者;“同课异构”可以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案例,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完善参与者.如:这次活动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起始课,一位选手将鸡兔同笼问题与数学史结合在一起,非常新颖.他从孙子算经的算筹解法(用算筹研究代数)到直观但不成熟的图形解法;从几何解法到算数解法;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组.最后得出:从古代的算筹到现代的方程,是数学工具的进步,就方程而言,方程也有一个的优化的过程.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把方程由一元推广到二元……一部数学演绎史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听得入迷,教师听得入神.惊叹之余,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课也可以这样上.”
“同课异构”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为什么只在比赛时才出现,而不能做到常态化?这可能与同课异构型的课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关.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之余抽出一些时间来提升自己,同课异构“飞入”寻常课堂间也就为时不远了.到那时,我们将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成就彼此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善良.我国数学教学设计的探索与评析[J].沈阳:中国数学教育,2007.9.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技术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教育的发展与教育媒体的使用是分不开的。以教育本身的规律、认知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艺术家、系统创意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而迅猛发展起来的交互式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波。
1.信息技术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汉语拼音的学习一直困扰着老师们,一是容易混淆,二是容易回生。如果把这些拼音字母做成形象的动画,配上特殊动物的发音和直观的场景,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矫正发音错误。如在同一画面中,“b”做成一个颜色鲜艳的收音机,一竖就是细细的天线,半圆的肚子就是机体,用鼠标点按收音机下面b按钮,喜羊羊走进画面伸出可爱的小手顺着半圆画动(书写顺序),随后出现闪烁的光圈,同时发出“右下半圆b、b、b,喜羊羊听广播”的声音。一匹向右飞跑的骏马,“d”做成了夸张的马蹄,点按骏马下面“d”按钮,马蹄扬起尘土,同时发出“左下半圆d、d、d,马蹄飞扬得、得、得”的声音,与此同时,从马腿根部出现一条闪亮的线,一直画到马蹄,然后顺着马蹄画个左半圆(书写顺序)。这个课件,形象地展现了“b”与“d”的字形区别和书写顺序,生动有趣,这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2.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的学习自主化和自动化
传统教材都是以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而多媒体语文教学软件往往以超媒体结构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它把多个知识点称为一个“节点”,从一个节点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称为“链”,由节点和链组成非线性网络结构,每个节点都有若干指向其他节点或从其他节点指向它的指针,学习者可以从任何节点进入学习过程。如我在网上发现了一款“悟空识字”学习软件。这款软件涵盖了拼音、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每一次点击都以故事引入学习,不想听故事可以点击“跳过”,想学什么就点击什么,实现学习的自主性。由拼音学习,再到字、词的学习,听、说、读、写运用自如,实现学习的自动性。字形辨析课程通过展示图片、字形、字音、组词等关键因素,刺激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帮助孩子初步建立汉字的综合印象。不用老师,自己也能学习,使优秀的孩子更优,后进的孩子变优。
3.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
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并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收新鲜资料,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在这一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以与多媒体语文教学相媲美。例如,我在讲《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时,除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诵读诗句外,还让学生观看其他国家小朋友情况的影像资料,帮助其加深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把学生当堂作的精彩的诗句即时摘录,再次欣赏自己的杰作,增加作诗人的自信。课件出示《地球是大家的》一诗和主题学习丛书里的相关文章,促使大家更深层次地理解太阳的象征意义。所有这一切,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课件的制作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为6~12周岁。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该年龄阶段的儿童跨越了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兴趣还没发生分化,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要求的提高,学习积极性也日趋减退,逐渐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把电脑游戏这一小学生喜爱的娱乐形式引进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小学语文中枯燥的练习和课文的理解设计成多种形式的电脑游戏,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和实践了语言规律,又体会了学习乐趣。如我教学《太阳是大家的》一文,把学习过程设计成闯关游戏,第一关是“我会读”,在老师范读和美丽图片的刺激下,学生很快闯关;第二关是当诗人,在老师的激发引导下,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动词为太阳做的好事赋诗;第三关“我会想”,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其他国家小朋友的情况,从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对教学过程的准备,语文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为主,为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而我们常规的课堂教学时间小学只有40分钟,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地设计,尽量缩短教学引入、任务安排等环节的时间。二是对教学环境的准备,要对网络环境进行课前测试,避免出现网络、电脑故障而占用时间。三是对学生情况的准确把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认知基础,以便在课堂上对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指导。
3.双重目标设计要明确具体,主体突出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整合教学,教学目标应体现双重性。但是教师必须切记:学科教学目标才是网络教学的主体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科教学为主线,通过利用网络来完成学科学习目标,隐性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中老师要以学科目标为主,兼顾信息素养目标的要求,设计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完成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去浏览网络资源。我们说,网络教学要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但是开放与自主要有“度”,要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更要作好引导,要通过明确的学习任务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方向。
4.在线检测评价不可少
学习效果检测与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之后,学习目标是否达成了,达成度怎样,也需要教师作一个检测。也就是说,教学要放出去还要及时收回来。不同的是,这个检测可以更多的借助于网络来进行,更好地实现自测与他测结合,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检测方式。如试题闯关、作品展示等。而且网络教学中的检测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检测评价的滞后特点,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检测评价可以实时地进行,这种即时的检测与评价可以随时对学生加强指导和调控,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目标性更强。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在线检测与评价是老师不可忽视的一个设计要素。
三、结语
信息技术虽好,但在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防止滥用或过多的动画图片干扰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从而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看来,低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仍然是语文教学的“瓶颈”。那么,怎样才能让师生有滋有味地上好以识字为重点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呢?经过实践,本人认为扎实、朴实、平实地运用“随文识字”教学方法,必将让课堂趣味横生。下面以《画风》教学片断为例,阐述如何运用随文识字教学法,创设扎实、朴实又充满童趣的课堂。
一、童趣来自朴实的设计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和生活中,趣味是只嫌少不嫌多的伴侣。哪里有趣味,哪里就会有愉快的劳动和创造;哪里有趣味,哪里就会有人生的一分乐趣和温暖。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画风》一课中,生字多为孩子们的姓氏。我先引入三个孩子的名字来整体识字,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以激起他们的识字兴趣。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新朋友,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宋、涛、陈、丹、赵、艺均为生字)
生打招呼读词。(注意引导学生有礼貌)
师:看,屏幕发生了什么变化?(拼音没了)还认识吗?(男女生分开读)
师:老师还把他们的名字分开了,我们开火车读。
师出示“宋”: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宋代)
师:你知道的宋代诗人有谁?(生自由答,略)
师: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还记得吗?(生齐背)
生:我在电视上见过“宋丹丹”。
师:看电视也能学到知识,生活处处皆学问呀!
师出示“陈”:我们班有姓陈的同学吗?
师出示“丹”:“丹”字和哪个字很相似?(舟)
师出示“涛”:看到三点水旁你想到了什么词?(波涛、浪涛、海涛、惊涛骇浪等)
师出示“赵”:古时候,有个国家叫赵国。(出示战国七雄图。教师简单介绍赵国。生齐读)
师出示“艺”:你能给“艺”找个朋友吗?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艺”,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生略)
师:老师就按大家的提示写一写。(强调横要略长,折弯朝左钩朝上。生按提示写两个漂亮的“艺”)
师出示“忽然”:认识吗?读出来。谁能用“忽然”说句话呢?(生略)
师出示“显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显”吗?
生:日加业等于显。
师:你采用了加一加的办法。
生:湿去掉三点水旁等于显。
师:你采用了减一减的办法。
生:在太阳底下写作业显得很刺眼。
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真不错。谁能用显得说句话呢?(生自由答)
二、童趣来自扎实的认读
“寓识于读,以识促读”,是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借助课文注有拼音的优势,直面文本,珍视文本,有层次地读,循序渐进地读,实实在在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力求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生字,充分发挥学生整体认知事物的能力,使其在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和认识这些生字,扎扎实实过好“认读”关。
三、童趣来自平实的写字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表现,让更多的学生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当生字从文本中分离出来后,“写”是一种很有效、实在的认字方法。让学生有充足的写字时间是很重要的,但这过程非常枯燥,要把它变得有情有趣,就要“还”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一双自主的小手、一个赏识的嘴巴,真正诱发他们浓浓的学习兴趣。
开封市禹王台区现有小学19所,其中500人学生以下的学校有十多所,随着城市的发展,区域的变化,计划生育国策的显现,有部分学校生源逐年减少,建校于1949年的禹王台小学现在的规模学生200多名,每个年级一个班共六个班,现状使许多活动开展尤其是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校内体育竞赛,和艺术活动,困难很多,教师没有横比对象,干劲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展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是学生全面发展,我区同类学校的校长提出联合教研,资源共享,逐步渗透到各学科的探索之路,并把此项设想上报到开封市禹王台区教育局,许艳军局长非常支持,立即召开小型学校校长会,小型学校联合教研于2007年诞生了,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制定了比较系统的计划。此项工作就此开始。
二、开展经过:
(一)开展时间:2007年9月——2012年6月
(二)开展方法
市禹王台小学:开封市伞塔小学:开封市三里堡小学:禹王台区实验小学:南郊乡大李庄小学:西柳林小学:杨庄小学。
2各校选派两名副校长负责教研活动,并制定本年级教研计划,安排教研时间,地点,6个学校分别负责六个年级的语文.数学教研活动,一个学校负责,七个学校的课任教研活动。
3。研究对象:全区小型小学在职专任教师,通过学习、研究、活动,掌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探索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的形式、方法、措施,全面提高我区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指导思想
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索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验,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能使教师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研讨教学方法,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联合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小型学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因为,我们发现小型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老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高质、高效、低负”仍停留在口头上,面对新课程感到无所适从,对课堂教学优化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小型学校校本教学研究活动,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有的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导致先进的教学经验得不到发掘、总结,先进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很好传播,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很好推广;因此,对小型小学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探索,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联合教研”,促教研重心下移
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课程改革中,我们根据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阵地前移。在“联合教研”活动中,强调教师“三学一重”(学理念、学课标、学教材、重课堂实践),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放在课堂上,研究、指导、服务学校、教师,真正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指导者,教师、学校发展的促进者。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关注学校教研活动、关注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了解并协助指导解决。通过这种研究与合作,改变了自上而下的教研模式,强调以行动研究作为学校教研的主要研究模式,自己的角色定位也应从过去传统教研的“仲裁者”变为校本教研的指导者、引领者,合作者、促进者,
四、“联合教研”开展有声有色
通过联合教研的不断深入,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尤其是体育,艺术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我们把七所学校开展的活动起名为“七星杯”,先后开展了“七星杯”语文教师朗读比赛,“七星杯”数学教师素养大赛。“七星杯”学生英语课本剧比赛,“七星杯”教师趣味体育运动会,“七星杯”师生拔河比赛,“七星杯”师生跳绳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受到了禹王台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每次活动王霞局长亲自到场并为活动致词。她说,我们在这温暖的阳光下运动,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而你们健康快乐才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和希望。其实,我还想告诉你们,今天站在这里的我、校长们、老师们,我们大家就是托起明天太阳的人。为了你们的健康、快乐,我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今天、明天和未来。
老师们、同学们,为了加强体育锻炼,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展现出青春活力。你们的校长、老师精心设计、安排有序,活动具体、目的明确,他们不等不靠、也不伸手要,而是自己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奖杯、横幅、场地、器材......这一切都是他们的心血与汗水。让我向他们深深地鞠上一躬,感谢他们!同时也感谢他们为学校与学校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架起了一座“七星”璀璨的彩虹桥。这“七星”的彩虹桥啊,就如同阳光把温暖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了你、温暖了我、温暖了我们大家!……
最后,我祝所有参赛的老师和运动员们,快乐、健康!祝“七星杯”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五,“联合教研”成绩显著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情境教学 课例
新课程实施以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和推崇,主要是它能诠释人类认知活动的特性,洞察知识的本质,重视情感的陶冶,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生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思维的过程与获得的结果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视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学生的联想在自由驰骋,情绪在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时俱增,这正是情境教学要追求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感觉找不到情境素材或不知如何加工素材,其实,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将媒体新闻或日常身边的物品、事件,自然而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便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一幅图片、一个故事、一段史话、一则新闻、一个案例,这些看似寻常的素材,经我们匠心独运有机地与教材整合,便成为导入新课、引发思维、激起共鸣、展开教学的亮点,就能产生不同寻常的教学效果。教学情境设计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它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在教学的全程中发挥作用。为此,教学情境可以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和提升。下面是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的一次教学课例实录。
课例设计理念:学生从生活中来,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生动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虽有轰轰烈烈,但更多是平平淡淡,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的不经意中发现、感悟科学道理,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学生反过来又用学过的知识、技能应用和服务于社会与生活。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到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景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案例:欣起“苹果花”的神秘盖头
[教师]展示实物:摆动着双叶的“苹果花”。近年来,温馨可爱的“苹果花”成为人们放在案头上、汽车内的时尚饰品。你看,两片绿色厚润的叶片和中心花朵会不停地欢快摆动,趣味十足。同学们知道,是谁为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吗?
[学生]猜测:可能用了干电池或充电电池。
[教师]将实物交给学生,找一找,电池在哪里?
[学生]尝试找遍“苹果花”全身,并未发现电池。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阅读“苹果花”包装盒下部的几点英文说明。
教师投影“说明”,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大声朗读起来。
1.NO WATER Please do not give water
2.BATTERYLESS Batteries are not required
3.SOLARBATTERY It works by the energy of light
[教师]怎样验证动力之源是来自光能?
实验演示:教室熄灯,取出另一个原先蒙着黑布的“苹果花”,掀开它的盖头,叶片和花朵静静不动。然后用较强的电筒光照射到“苹果花”上,叶片、花朵便开始欢快地摆动起来。再熄灭电筒,叶子摆动渐渐减缓,最终停止。
[学生]惊喜无比,前排学生迫不及待地伸手来拿,想看个究竟,奥秘在哪里呢?
学生寻找后发现在它的上口部有一小块略显不同的地方。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放大该处。
介绍说明:此即为硅太阳能电池,它设有阳光IC接收口,采光度强,利用弱光型太阳能电池的供电原理,只要一点点光,花儿就能开放。以太阳能为动力的设计除了让它实用,可爱之外,更显环保,且没有动力不足的后顾之忧。
引导思考:硅太阳能电池能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有何更了不起的作用?宇宙飞船入轨后,谁为其提供源源电力?
[学生]硅太阳能电池。
[教师]介绍硅太阳能电池的利用。
[学生]观看视频:我国“神九”宇宙飞船升入太空后展翅翱翔,信息员发出“太阳能电池板伸展正常”时,工作人员掌声响起,激动不已。
[教师]展示图片:1.中国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2.未来的汽车(拖着长尾巴太阳能电池板)。
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水利建设、生物、土壤、地貌等等,内容全面,知识广泛,对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祖国、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但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地理是“副科”,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对其不够重视。面对地理课上一个个无精打采的学生,我从地理实践教学中深切体会到: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1 良好的教学习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的主要园地。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有良好的课堂习惯。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告诉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同样,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也能让我们受用不尽,效率大增。而我们有些教师就是教学习惯不好,降低了课堂效率。比如,每节教授新课前,总要复习旧知识,总害怕学生没掌握好,提问、测验不能顺利进行,就习惯于让学生再复习三、五分钟。这样就造成了不良后果: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更可怕的是纵容了学生不彻底完成作业的缺点,长此以往下去,直接导致课堂任务完不成,影响了教学进度。每学期都是前松后紧,学生的知识掌握的一点也不连贯,自然不会有好的教学结果。
2 激发学生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
陈旧的教法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增进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尽管有的教师每节课知识点都备得很详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都很清楚,但主要的教具就是一个地球仪,知识的传授就靠一张嘴和一块黑板,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有的睡觉,有的看小说,还有的小声说话,听课的不到20%,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结果等一些比较抽象的自然现象,虽然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仍然听不懂,更记不住。如果我们用上多媒体教学,那将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当同学们在清晰的屏幕上,看到地球围绕太阳徐徐转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置,出现的不同自然景观时,那栩栩如生的画面,自然让学生兴趣高昂,精力集中,就很容易理解公转引起的结果——四季的交替,更不需花费宝贵的课余时间去专门记忆。这样有趣的课堂,同学们回味无穷,每天就盼望着上地理课,觉得学习地理就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人人主动参与了,知识的传授,就不会成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索与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也不是死板的书本知识,而成为生活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也得到了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
3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取决于师生的关系,而不是教师本人的知识功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有个职业演员下岗后,由于她特别喜欢孩子,就去一所中学当了一名语文代课教师。当时许多家长、老师都不看好她,学校领导也很担忧,因她不是科班出身。但期末考试成绩却让大家为之震惊,因为她所带班级成绩居然名列四个平行班之首。究其秘诀,除了她不懈努力,虚心向别人学习外,主要是她朗读课文时标准的普通话,磁石般的声音,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大家每天盼望着上语文课,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生怕引不起老师的注意,课下认真做作业,唯恐老师生气。发现问题,主动找老师研究。学生们一天看不到她,就像生活中缺少了什么。正是这种亲密的关系,才造就了出色的成绩。一个家庭和谐了才会有幸福;一个国家和谐了才会发展;师生关系和谐了,才会有高效的课堂。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更要从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过程,构建一个优良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创造一个愉快的、欢悦的气氛,使学生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让学生和老师打成一片,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粗浅想法,还需要大家热心、诚恳的帮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为打造高效课堂,培养杰出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