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研讨会

教学研讨会

时间:2023-06-02 09:2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研讨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研讨会

第1篇

东莞市高二数学教学研讨会简讯

2019年5月15日上午8点30分,东莞市高二数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艺术楼嘉俊厅召开,本次研讨会先以东莞一中韩二团老师的一节专题为《直线与圆的综合问题》高三一轮复习研讨课开场,活动邀请到了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陈静安教授进行评课,并由东莞一中何作龙老师和东莞中学于涛老师分别作了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高三总复习备考专题讲座,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老师包括东莞市高中数学第五批学科带头人,孟胜奇省名师工作室成员,庞进发市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全市各兄弟学校高二数学老师和高一数学备课组长,活动现场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我校高二数学备课组韩二团老师在会上展示了一节题为《直线与圆的综合问题》的复习研讨课,韩老师严谨的思维,扎实的教学功底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陈静安教授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总结三个维度,联系高考进行了系统的评课。随后,东莞一中何作龙老师作了《2020届“立体几何”复习策略及备考建议》的专题报告,东莞中学于涛老师作了《全国卷概率统计复习备考的若干建议》的专题报告。最后,各校各自围绕一轮复习计划展开交流和研讨。

此次研讨会为全市高中数学的日常教学指明了思路,特别为高二的一轮复习工作明确了方向,让各校数学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理清了一轮复习思路,提升了教学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2020年东莞市高考数学再创辉煌奠定基础。

第2篇

今天的研讨会主题是谈谈浮雕造型艺术。我们原来有一个想法,也酝酿了很长时间,想就一些关于浮雕的问题探讨一下。我们系以前也做过关于浮雕的教材,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想再深入探讨一下。

为什么把浮雕作为一个单独的东西来探讨呢?对于我来说,从郑可先生教学的时候就开始讲,一直到我们毕业,工作以后和一些朋友经常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我们一直将浮雕造型作为独立而特殊的造型艺术看待。

因为近几十年,尤其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进入了一个建设的时期,有那么多的实践机会。在公共艺术领域里面,浮雕领域可以说比以前有了拓宽。有各种各样的浮雕出现,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艺术家的才能,今天我们请这些老朋友过来聊聊,我做一个简单的开场白,下面请发言。

范伟民:我先说一下,作为雕塑教学来说浮雕要研究的东西可能要更多,可是雕塑系教学对浮雕的研究反而淡化了,没有太正式。所以中央美院才有一个壁画系。任教授从事浮雕艺术和教学30年了,从平面到立体,他在这里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搞绘画的人比搞雕塑的人多得多,如果搞绘画的人对浮雕有所了解,浮雕造型艺术肯定会有很大的发展。最近这十年来,我们国家的公共艺术建设,光是宾馆、饭店建造的就非常多,它们都需要浮雕艺术来装饰,需求量应该比雕塑要多。如果我们的浮雕教学让搞设计、搞绘画的人从中间学到了一些浮雕语言。对于浮雕艺术的整体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作为国家工程其影响是比较大的,但也仅仅是几组。而国外有各种各样的浮雕表现手法,在我们国家我看对浮雕的运用就比较少一点。所以我跟任世民讲,你是美术学院壁画系的教授,应该把这个事情担当起来,尽快把这块填补和丰富起来!

我认为,中央美院的浮雕教学应该丰富起来,再出一些教材。在雕塑教学中浮雕造型教学究竟应该占多大的比重呢?壁画系的浮雕造型教学比较多,目的是什么呢?还是要从研究的角度,从学术界的角度来探讨风格流派的特征及发展应用,尤其在中央美术学院这个地方着手研究,可以影响到其他院校。浮雕造型教学不仅仅是雕塑系需要,而且是造型专业、设计专业等方面都需要的艺术门类。我认为在雕塑的艺术语言里面更可研究的是浮雕。雕塑可以多角度观赏。而浮雕只是一个平面的,它靠光线,构图方面形成一个空间感觉,它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研究浮雕造型语言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壁画专业可以跟国外合作搞研究交流工作。我们接受的造型训练本身就是从国外来的。怎样再把它丰富起来呢?怎样实际运用起来呢?我觉得这个恐怕是要讨论的。一个比较好的浮雕艺术的产生当然是要有专业的人员指导,但它作为一个具有公共性的艺术更应有专业的设计和工程部门,更应该有一个城市规划方面的对接部门来整体地统合。特别是今年我们国家要拉动内需,北京的几条地铁基本上都需要整修美化,我们浮雕造型艺术应该怎么样切入进去呢?现在我们的几个专业教学实践的一线专家学者可以来共同探讨一下。

任世民:我先给大家说一个郑可先生进行浮雕教学的事情:30年前郑先生在天安门广场曾经给我们上过一堂课,他拿一个小浮雕,我们站在若干米以外看纪念碑的浮雕和同时对照郑可先生拿的小浮雕,我们当时在阳光下看的时候,纪念碑的浮雕是一片白,一点都看不清楚,但是郑先生拿的浮雕却可以看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呢?郑可先生说这是一个对于浮雕原理的认识,叫纳光纳阴。指出了浮雕造型的视觉艺术原理。上世纪50年代我们美院第一届雕塑研究生,是跟苏联专家学的浮雕,是按比例压缩式的浮雕造型,只局限于体量的关系,很少涉及到视觉与错觉。现在雕塑系都不用了。那时是纵向分成若干格,把横向分成若干格一点一滴地按比例压缩做浮雕,这种方式,我估计现在的雕塑家几乎没人这样做了!

但是我们讲浮雕的造型语言和表现形式有很多,从高浮雕到低浮雕的厚度变化很多,不可能只有一种经典的做法,可能有一百种。从数学上来说0到1之间我可以划分无限种方法。那么到底应该说什么是浮雕呢?浮雕是什么呢?过去都是从很简单的概念引来的。现在有了30年的经验,我感觉对浮雕有一种新的观点,而且这个新的观念可能会动摇《辞海》对浮雕的定义,因为过去我们认为浮雕是雕塑的一种。它的区别在哪里?一种是有一定概念性的认识,一种是一般的语言上的认识,雕塑是一个雕一个塑,两个动词加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殊名词,大家都是从习惯上认识,这是一种认识方法。

还有一种认识方法是从概念上的认识,从三维造型艺术和立体造型艺术上认识。立体造型艺术是很严格的,必须具有三维空间概念。但是就浮雕来说,它有另外一个理解。浮雕是不是三维空间造型艺术中的呢?如果说它不是三维造型里面的,那么我们可以推理它不是雕塑。那么如何理解浮雕呢?它也可能是二维空间,或者它是介乎于这两者之间的。作为三维空间它有三个量,其中有两个量是定量,有一个量不是定量,它是可以变化的,像从0到1之间的变化,很薄,像造币做的浮雕;也可以很厚,像古罗马雕塑那样厚。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任何一个雕塑家都可以选择厚度,它就有它表现的理由,它不可能是惟一性的。既然讲按比例压缩,按什么样的比例压缩呢?数学里的比例多了,用几何级数的比例,还是用常数的比例,那样做是很机械的,这样的按比例压缩的方法不是很科学。像王洪亮先生那生动的浮雕表现力,如果按比例压缩就没法做。王教授有自己独特的浮雕造型的艺术语言。所以就像郑先生讲的纳光纳阴的观察方法和塑造手法,就打破了过去按比例压缩的金科玉律。实际上浮雕造型艺术语言可以由若干个度组成,我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这样来看浮雕的表现性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归结一点,浮雕应该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有属于自己的表现手法。

浮雕这个词汇不是中国的,是从日本过来的。原来由日本介绍到欧洲以后,最后被中国接纳了。但是中国古代也有一个词汇,叫壁塑。壁画和壁塑是兄弟俩,把浮雕作为一个简单的工艺课程或者是材料课程的话,这是没有道理的。

浮雕和雕塑之间有很多的共性,它在一定的环境下完全是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它和绘画完全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它是靠体积说话的,如果没有光影它便显现不了形体,浮雕就失去了自己这种艺术形式的表达基础。对郑可先生的纳光纳阴理论的思考,我始终认为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是体积的真实感,另一种是视觉的真实感。王洪亮老师做浮雕的时候我天天到那里看,有很多细节效果很生动,是他在椿泥的过程当中形成的空间感觉,你如果去测量它实际并没多厚,但是却给你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杜飞:我们壁画系分的比较清楚,把浮雕造型归纳在材料工艺这块,实际上郑可先生在很多年以前已经把浮雕定为基础课,它不属于材料的课堂。从课程安排上来讲,浮雕实际上是独立的,而且的确是属于基础课。

范伟民:基础课应该是怎么上的呢?

杜飞;为什么产生基础课的问题呢?因为在壁画完成的作品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硬的材料,而硬的材料必然要采用浮雕的形式来完成。基础课的概念是什么呢?浮雕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既是素描的一种造型语言,也是工艺的一种造型形式,圆雕和素描,线又不一样,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对形体的理解就是共性,虽然形式上是天壤之别。如果油画系的学生做浮雕的话,对他来说会非常陌生。我们壁画系在这点上应该将浮雕放在跟雕塑,线描、素描相等的一个基础教学份量上去对待。

任世民:从教学上发展应该有一个浮雕专业和浮雕上作室来专门研究浮雕。因为浮雕课绝对不应该是简单的材料课,为什么是这样?我估计别的系也都同样存在这类的问题。浮雕澡在雕塑系不是主课,它在壁画系也不是主课程。

宋伟光:我想接任老师的话讲一下,大概在去年这个时候,我们一起谈论过壁画。你用有点德国式的分析方法谈,浮雕先从0到1然后再到负1这么一个关系。浮雕从词汇上讲,还是一个“雕”字。

任世民:这是两个概念,因为什么呢?就语言上来讲,从低级造型。我们从人对一些物的认识,他是模糊状态到高层次的认识。今天我们讲雕塑或者讲浮雕完全是站在比较高层次方面来讲的。

宋伟光:你刚才分析“雕”和“塑”的方式,所谓搞学问一般用两个办法,一个从规律上找,再一个是从定义上分析。我想沿着你的话题略微谈一下。如果说雕塑的“雕”是三维立体的,那么浮雕它不是三维的,就应当说它不是雕塑,如果从字意上来深究的话,浮雕是浮在一个介面上的方法,它不能像雕塑一样占有三维空间,它就不应当叫做雕塑。它到底是什么呢?你刚才谈是介于两者之间,那么浮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态呢?

我考虑这可能取决于它的存在方式,它的存在方式决定了它的形式,浮雕虽然运用了雕塑的方法,但是不能像雕塑一样独立地占有空间,它是依托建筑或者是其他介面。它像绘画一样也是在模拟三维空间,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所以它归为壁画一系,浮雕归属绘画一系,可能就从这个原理上引发出来的。

任世民;你说的太对了。我再补充一点,如果谈到了关于原始壁画的状态,就是谈浮雕的历史。我说原始壁画和浮雕之闻究竟有什么关系,能给我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吗?实际上浮雕本身和绘画是有血缘关系的,它的血缘关系是来自于一个视觉艺术的形态。它和雕塑本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联姻关系。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大家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都玩过泥巴,这个造型意识和拿笔在地上画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造型原理。在人类的古代也曾经有过,儿童的状态实际上是我们祖先的DNA的遗传。既然这种造型艺术一直是作为造型意识的两个面,一个立体的,一个平面的。但是另外一点,我为什么说浮雕和壁画之间有一个母体之间的关系呢?在古代岩画中,有两种形式,它要建筑在一个介质上。这是个原则,没有原则的话谁能把浮雕立在空中呢?就是人民币造币也得有一个立面。它们之间为什么分开呢?我想有工具的问题,我看了那么多的岩画,它的介质之间是什么呢?工具比较软。介质硬,我在上面划过去以后,我的工具变成粉末贴在岩石上面,就形成了一种绘画性的东西。反过来呢,工具硬,介质表面软,那么就形成“刻划”东西,以后往这方面发展了,就形成刻画与浮雕。

宋伟光:任老师,你这仅仅是从壁画的技术方面来考虑,如果你从社会学形态或者从美术考古来考虑的话就不是这样的了。远古人在岩石上雕刻东西不只是技术上的,当他们不满足局限于一个平面上,或在一个岩石壁上雕刻东西。就要转化为三维的立体东西,以便把这个立体的东西捧到祭拜的场所或者是社会公社的一棵树底下,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是精神存在的需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需要,才把这个东西转化为三维的,这是雕塑的本源,事物起源也是从发生存在这个角度来认识远古的刻画行为的。我们谈的造型艺术本源是从葫芦里面衍生出来的,因为中国的葫芦分布以及葫芦在中原地区跟生活的联系很紧密。葫芦可能是中亚一带的东西,传过来以后我们种植,很多原始器具都模仿葫芦的造型。远古造型当中的人体整个是以葫芦状态作为人体形态出现的,总之,原始造型是葫芦,是从葫芦里面开始衍生出来的,这也是中国经常讲的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的心理根源,是从平面到立体的三维过程,这是社会的需要。然后才渐渐产生了它所有的技术。

朱尚熹: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就应该是中国整个浮雕造型艺术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浮雕的教学非常薄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架上的东西太时尚、太个人化,因为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而反映伟大时代的作品却非常少。当然雕塑、油画都很容易个人化。而从壁画来讲,宏大的场面正好与表现这个时代相符,我觉得在壁画系统里面,我希望看到有一个大我的存在,而不是个人的小我。

再一个是郑可先生,我对纪念碑的浮雕进行过详细的采访,他也谈到了当时的情况。当时画家和雕塑家一起为纪念碑构图,雕塑界的构图能力不行,油画家等很多人帮着构图,当时有一个小组,画完图以后就让雕塑家去做雕塑。

郑先生讲惟有三块浮雕是自己做的,像滑田友等等。对于他的构图感觉我问过他。层次是怎么安排的呢?它是南北的,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整个浮雕结构贯穿。包括后来教壁画的老先生(庞熏琴),他们都有结构线,非常讲究。

就浮雕本身来讲,我坚持认为浮雕一方面跟绘画相连,一方面跟雕塑相连。这样解释的话你才能把很多东西解释清楚。比如说他跟绘画相连,如画像砖或者是画像石,壁画的整个光影的效果,有一种史诗般的感觉,我们浮雕也可以这幺处理。它也跟雕塑有非常大的联系,你只有这么定位,你才能解释《地狱之门》。这是罗丹为门做的装饰,也只有这样你才能解释希腊晚期诸神之战完垒很厚的浮雕。

浮雕必然考虑到的因素应该是,可触摸的形体,不管浮雕多么薄它是可触摸的。然后是可触摸的空间,形体空间是可触摸的,绘画是没法触摸的,雕塑是要四周看,而浮雕是一个面看。我跟学生们教课的时候讲过,他说浮雕做厚了很难看,我说浮雕要正面看,你不要找侧面的毛病,你要找毛病当然有了。但是他主要是满足正面看,这是浮雕的特点。除了这个不交接之外,其他的全部交接,我是这么定位的。

刚才谈到郑可先生讲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有一个不同的观点,他可能是一个艺术家表达东西的不同感受。比如说中国艺术家在傲浮雕的时候,它的流畅性是强调趣味性和线的感觉。另外,如果这个艺术家是从俄罗斯或者是从西方流派过来的就不一样了,比如说王老师跟我说过,他就强调绘画性、工艺性,因此他表达的感受就不一样。所以你看《地狱之门》,罗丹就是表现光影的悲剧世界,所以我觉得因为光影,艺术家表达的感受不一样造成风格和手法上的不一样。不要因为风格、手法和感受不一样而互相比较,我觉得这是不 对的。

我基于两点,形的完整性应该不管它的厚薄,这是我坚持的。另外,形的完整性不管它的光线。因为纳光和纳影,一旦形完整了以后形的任何角度都应该成立。

孙韬:打开我们壁画全集的书里面,有50%甚至还要多的壁画是浮雕,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但是我们系的三个以浮雕为主创专业的老师现在都到了退体年龄,而且现在美院设置的很多事情,我觉得有很多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招研究生到了57岁就不让招了,这个专业以后就没人了,这个事情将来怎么办呢?我觉得像任老师开设浮雕课,而且在本科生大量设置浮雕课,建立一个以浮雕为主的工作室很有必要!

我很赞成任老师说的,浮雕不能完全是一种等比例压缩。现在我们的课程,包括临摹一个东西或者是原雕塑。比如说在边缘的重要地方可能需要强调它的高度,有些地方可能是一个线,用刻的一个浅显的线带过来,如果这个东西完垒用等比例压缩就不合适。当然有些浮雕可能在古代西方写实性比较强,包括饿罗斯很多建筑上面,比如说红场上的纪念碑底层,那基本是等比例压缩的形式。但是中国人本身对造型有自己的形式语言,这种形式语言可能没必要丢,正好可以用在浮雕之中。

王洪亮:我说一点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觉得浮雕跟素描特别近,为什么说特别近呢?素描是用线与面使人产生立体的感觉,而浮雕其实就是面的变化,这个面可以是一个非常规矩的、完整的,也可以是支离破碎的。实际上浮雕是有形体关系的一个光影感觉。比如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它在一定的空间距离里看得非常清楚,在其他的空间距离中没有必要看得清楚。到了后期埃及的浮雕也是很琐碎,不管多远、多近,他都做一个特别深的轮廓凹陷。

在埃及那一带基本上都是薄浮雕,原因就是那里的光线太垂直了,它做厚就会出现大影子。所以不仅仅是浮雕做得薄,包括它的圆雕起伏也不像北方那样非常突出,把高的地方挖低了,把低的地方提高了找到一种相对平缓的空间形式。这个时候光线再照上去以后他不会出现黑的投影,所以你会觉得非常饱满。埃及离太阳的照射比较近,往北这个变化是越来越大,他如果再做那么薄就看不见了。光凹陷呈一个斜的高度照射上去非常平,所以高的东西比较多一些。

说到空间和距离的问题,近距离你会看到很多薄的浮雕,不会看到一些特别高的浮雕。比如说在石窟里面看中国古代的雕刻,一些小的东西在旁边,你就感觉他是拿线画了一下,然后把棱倒持了一下就行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有一些工笔和写意的感觉。所以说古代的岩画,虽然叫做岩画,但是也还可以叫做浮雕。因为它是在一个平面上由雕刻的功夫呈现出来的图像,也是一种浮雕。而且就浮雕的形式来讲,除了材料上的变化,它可能会随着技术的不断翻新,会出现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些变化。

所以在浮雕的形式表现上,我的认识是除了把形体做起来之后,你可以用泥来做一个写意的训练,也可以用泥做一个工笔的训练,前面大家都说了浮雕跟绘画有关系,特别是外轮廓,这要看你是怎样处理了,你是不是模仿油画和雕塑的感觉呢?或者你可以利用国画里面墨的渲染。因为它是在一个光线下,你完全可以做到这些,你凸出来也可以凹进去,我做了这样一些试验,这是我在跟浮雕接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秦璞:首先感谢壁画系,我们今天把浮雕作为专题来讨论,使我的脑子马上开始启动和梳理这个概念了,浮雕就是浮雕。孙韬刚才讲的很清楚,因为什么呢?它没有大面积。它的构图只是解决一个基本的形式,就是浮雕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什么呢?我在雕塑系跟三年级的学生讲的第一个课就是浮雕,浮雕的技术就是运用光线、错觉。再一个就是我们说的透视。还有一个是。你要解决几个关健词。我和洪亮的说法一样,就是要完成一个转化,就是从素描往浮雕转化,就是这么简单。

前几天我接到一个课题,我们谈到浮雕是独立的东西。从人类的发展史上来讲,浮雕是最早的。为什么呢?刚才说从平面到立体,我倒觉得不一定,可能是从立体到平面又到立体这么一个过程,为什么呢?人类在原始狩猎的时候找一个石头做记号,我们记载空间方式就是这么一个方式。但是从专业角度上分析的话,这样一个东西就是介面,实际上我知道最早的是刻划,而不是颜色,是在刻划的过程当中材料之间发生冲撞能留下痕迹,这才出现了绘画,最早还是以刻的方式而存在。刚才也谈到了埃及和古希腊、波斯,还有像中国的砖雕、木雕、影塑等等。所以从浮雕的概念里面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从材料角度上来讲,埃及、希腊就是顶光形成的效果。中国的气候属于光照性不是很强的,出现了镂雕,它像不像中国的水墨画呢?这个东西都很有意思,而且还有不同的材料,它本身的目的和属性决定了它的刻划的方法,我觉得这都是研究的一种方式。还有一个是今天谈到的它只是介乎于绘画和雕塑之间,正因为这个介乎所以它很有意思。大家知道这个系统如果非常封闭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系统老化了,恰恰它有这种说不清的缺口才可导致其边缘化发展。我经常说,当一个系统还未建立牢固的时候新的系统叉进来了,大家知道我们处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教学怎么能让我们的学生,80后、90后的人能接受我们的东西。浮雕上也是,你要讲非常深,从一个定义一界定以后往下深究,肯定会发现很多新东西。

浮雕,一个是从材料的角度来讲,再一个是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讲。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对形体的敏感,我们到今天五十多岁了,我感觉到训练的结果就是对形体特别敏感,这成了职业习惯。你生下来接触所有的尔西都是三维的,你习以为常了。之所以学雕塑、学造型,就是要把无意识转换成有意识,再回到潜意识当中,就必须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

任老师和壁画系展开浮雕的教学和讨论,我觉得非常系统,我从来没有见过浮雕造型的理论被整理得那么系统。我们今天主要是在写实体系的角度上对浮雕进行建构,它舟每一个发展阶段,在浮雕层面上都有一定的方法,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共同点,也有它各自的特征,这种系统的梳理是不容易的。

杜飞:现在我结合教学谈一下我对浮雕的概念和理解;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这样说,浮雕和圆雕它们工具相同、材料相同,完成的效果类似,但是住造型理念上截然不同。怎么区分呢?圆雕它的空间意识是什么呢?它是一个真实的实体空间,它衍生出一个真实的空间。比如说一个瓶子,正面看、侧面看,了解它的空间,通过这个了解把这个形体做出来。而浮雕跟它不同,浮雕是虚拟三维空间,这里面有焦点透视的问题。焦点透视是绘画性的透视,但是浮雕是在一个界面上完成三维空间透视,它的原则就有了,这是我们做浮雕课的原则,它的原则不能改,一切都随它。

紧接着后面有三个问题:

第一,企位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基本牛均高度在一个界面上,但这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不是机械性的压缩,它基本是在等高的前提下尽量地进行秩序排列,谁在前、谁在后有一个具体的方式,离你最近的做的相对厚一 点。但是这个厚、这个立位不具备空间特征和形体特征,就是一个基础。把立位和压缩的概念界定一下,紧跟着出现第二个问题。

第二,轮廓现象。在一张白纸上让你画一张速写,如果你的造型工底不错的话三下两下就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线形中有透视,他是我们绘画性的透视最不能丢掉的东西,不管多厚这个轮廓线永远存在,这个线条的轮廓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平面的透视。比如说现在大家都说这是圆的,现在有一个角度变成椭圆形这就是透视,这里面产生两个外轮廓线。

第三,光影。光影一定要借助,但是它是不是保证一个浮雕作品的方式呢?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合理的光线也能做出来,但是陈设效果不好。圆雕放在不适当的位置效果也不好,所以说充分地利用光影在你的画面上,在作品上形成的任何可能性从而完成一个体系。

孙嘉英:今天很荣幸来到这里跟各位老师交流。现在我看西方现代艺术已经突破了原有传统的概念,所以我刚才听前面几位老师这么讲,我突然有一个概念,王洪亮老师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着手点。你喜欢绘画性,你喜欢特严谨的,你喜欢肌理的,这是一个自由度的问题。其实在设计类也有这种问题,不是说只有惟一的方法,只有这种方法是好的,并以自己喜欢的这种方法让学生都照着这样做,我觉得这是非常残忍的行为,扼杀了创造力。

浮雕最讲究光影。我们说罗丹的《地狱之门》。就在于它太高了,他的学生布德尔追求扁平体,他把边线节奏的韵律都体现出来了。

王洪亮:浮雕造型是要在固定光线、固定角度去看,所以我们一般都把光线调到浮雕在将来可能的光线环境下去做。这样的话你做完再摆到那种环境里面去,就与你做的感觉吻合。

再一个是你素描画得很好,你的浮雕能不能做出来也还不一定。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有一个理解的问题,鲁美油画系的老师油画都画得不错,但是只有一个老师做浮雕做的非常好。必须对浮雕认识深刻,这样才能渗透到浮雕的状态。

杜飞:我插入一点王老师关于素描的概念,素描其实是解决造型概念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素描的功底,便对形体理解有缺陷。素描讲体面关系。浮雕也有体面关系,轮廓线是在光影下形成的。

刘斌: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最早接触的就是杜老师。当时他提的就很明确,我很快就接受了。因为我觉得他对于浮雕的理解和见识,非常可信。我觉得素描所谓的好是对造型的理解。不一定对浮雕造型有深度的理解。这一点在你做浮雕造型的时候能力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我对这个有体会。

前一段时间我出去看了一些作品,我也注意希腊的,巴黎的布德尔的。希腊的浮雕是高度的,有的时候的确很难看。但是在某个角度看却非常好,怎么来处理侧面呢?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问题,因为它有观赏距离的问题,他不可能光看这个面就放弃那个面,当时我也没有深入地想。后来看布德尔的作品,在各个角度看都很好,但是总有一个角度特别好。罗丹的《地狱之门》我始终觉得不如布德尔的好,因为刚才孙老师说了,它的光很散乱,我觉得他可能缺少一点轮廓线和立位有秩序的起伏,我一直觉得《地狱之门》有点软绵绵的感觉。我想这个与观赏角度有关系。我做浮雕作品的时候,基本上总是想到它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当中的效果,光源的来源很重要。其实在室外一般都是偏光,有时候阳光都是顶侧光再反光,光线基本上都是从上往下的。我想到在某一个特定环境里,你可以考虑到人为的光线,使浮雕的魅力、光影的魅力都可以显现出来。

要考虑近光、逆光和底光等等,这样就带来教学上的研讨问题。在浮雕教学过程当中各种可能性需要研究,它的错觉的运用,还有一个是不是真正有基本功的问题,它不是素描的概念,而是造型的溉念。

王颖生: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壁画系有三个工作室。第一工作室是孙景波老师,里面有中国画,我自己是学中国画的,还有我,以及唐辉老师。我们基础课训练都在此。第二工作室是李林琢老师主持的,他们几个都是以教课为主的,有综合材料,这里面还有搞绘画的孙韬。孙韬老师觉得课程有点少,所以是不是可以发展基础课。还有一个是基础课工作室,这是陈文骥和刘斌老师主持的,还有一个材料工作室是杜飞老师负责。我们一般比较尊重各个工作室导师对课程的设置,以及一些学术主张。

我觉得今天的会议开得比较好,是因为梳理了一下浮雕,刚才说任老师马上要退休了,杜老师还有两三年。这几年我们连续几届的学生留校没有通过,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后续的人才培养这一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总得把相应的人才留下来。

这些人对我们后备的人才培养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老是留不下来是因为我们之间沟通有问题。以后我们再开这样的会的时候把我们学术委员会的人邀过来。

大家知道,像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老艺术家非常认真,他们把一辈子的心血都放上去了,凝聚着个人的精华。现在一个活给你了俩月就要,那怎么行呢?假设说一年做一百多件雕塑,你怎么做呢?

所以今天这个问题谈的特别细、特别具体,可以送给院里面的学术委员会的老先生们,帮助他们有利于理解我们的浮雕造型艺术。他们眼睛里面看到的布德尔,是世界上最经典的,老拿我们的学生跟他们比,这没有可比性。

王颖生:我觉得夸天大家在一起,每个老师都聊了很多,对我们将来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尤其现在在美术学院里面,大家在这样一个会议上把想法都说出来,这里面肯定有相通或者是共同体。对学术问题的争论,我觉得这是好事。

王洪亮:我觉得最终的体系目标是涵盖所有的概念,这蜕明你的体系才是真正的体系。如果是你自己做成自圆其说的东西就有问题了,这个目标是两者之间的东西。

任世民:浮雕不是二维空间的,也不是三维空间的,是它们之间的独特造型形式。

朱尚熹:学术不可能全面涵盖,不能光讲教学,我认为还要有艺术鉴赏。我特别有感触,我觉得鉴赏非常重要,这才能使教学具有完整性,中国传统的木雕是往材料深处刻画的,有些对于浮雕的教学来讲是必须讲的。透视有很多种方法,有很多种方法,我觉得我们在梳理的时候有压缩的方法,也有纳光纳影的方法。

范伟民:我们可以穿插起来,因为学会搭了这样一个平台,它的作用就是互相促进,我们可以想办法,可以在杂志上设立这么一个栏目,这样的话它的影响更大了,会促使人家思考。

我们一起发通知,就在中央美院或者是哪个学校,再来开这个座谈会,这样的话就有很多的视角,就有针对性了。这样以来浮雕教学和应用就会上去了,也会引起社会的关注,首先是我们壁画系领导的关注。

对于浮雕社会上的需求量非常大,下一次我们可以互动一下。由这样一个点做起来,要不然的话你总是停在那个地方。大家坐在一起来聊一聊,虽然我们是半天的会,沟通和交流一下,会产生一些思考的,下次再开会我觉得可以跟绘画方面结合。现在我们可以梳理一些问题,可以先开个国内的研讨会。

朱尚熹;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状态,我们专家教授与教学论坛包括媒体宣传之间应多多加强联系和互动,要尽快构建成浮雕造型艺术独立的研究体系。

第3篇

有幸参加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受益良多,讲课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的课。每节课都让我感受到老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对教材的深入挖掘。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课堂容量大,让学生在充分探索中主动获取新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过程中总结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同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富有层次性,充分体现了课题的高效性,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

《角的认识》,教师平易近人,教学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近角、认识角、会画角,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在生活中找到角,指出角,角有尖尖的头部,胖胖的身体,多么形象的比喻。一句小眼睛看老师,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拉回课堂中来。

数学来源生活,在听课过程中,老师们都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通过“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桌角保护套是什么形状的”、等等,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增加学习积极性。

第4篇

一 、“一校一品”现场展示

1.“忘情”的运动

12月13日上午在广州第一中学高中部,龙津小学的传统特色节目《龙腾狮舞》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洪亮的锣鼓声中,学生们动作轻盈娴熟,神情欢快大方;葵蓬小学的《花城新羽》令在场观众惊叹,160名学生在12块简便、易移动的羽毛球场上展示了羽毛球操和羽毛球实战动作,活动场地狭小,学生们却运动自如,现场掌声四起;林凤娥小学的《篮儿当自强》;共200名学生参与,他们手持彩色双球,展示运球、跳步、转身、坐地拍球、连续抛双球等动作,在娱乐中学习技术,在熟练中锻炼技能。流花中学的《奔跑吧!少年》校园定向展示,蒋光鼐纪念小学的《灿烂时刻》精选课课练,何香凝纪念学校的《活力香凝绳飞梦圆》跳绳,南塘大街小学的《大道至简》跆拳道,聚贤中学的《彩带飞扬》素质操,五眼桥小学的《通福武韵》武术及广州市第一中学、海中小学、龙溪小学带来的《逐梦少年》足球技巧展示让嘉宾们目不暇接。所有节目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充分创新,使学生们乐在其中。正如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赖天德先生强调的:“体育教学的多元化要在认知上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成果。”

2.多样的“运动”

12月13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的师生以安全教育实践为主题,进行了一场不同以往的安全技能实操演练。演练虚拟地震、火灾、落水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学生们训练有素、沉着应对,现场井然有序。老师们还使用独有的安全教育教具,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急速报警”“标识竞技”“快速避险”等实践培养。

3.和谐的运动

12月14日上午,坑口小学举行了首届全员运动会。全校学生表演的素质操,将体育基本的走、跑、跳、支撑等能力巧妙融入动作中。随着四年级学生100米弯道名次跑的开始,操场上逐渐沸腾起来;一年级的孩子们团结协作,组成一条可爱的“毛毛虫”向前移动;五年级的“夺冠高手”项目紧张、刺激,队员骑坐在同伴肩上,相互配合,抢夺对方的帽子。这时,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正是体育学科独有的教育功能――益智健体。

这是一次空前的盛会,每位学生都上场3~5次。滚大球、穿越火线、抬小猪等18个比赛项目新颖奇特。绑腿前行比赛中,黄队三次摔倒三次爬起,场面感人。学生们通过竞赛去发展、塑造自己,使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前进,体育让生活充满可能。40×100米接力跑中,加油的孩子们追逐着选手,像风中的麦浪,一会儿涌向东面,一会儿移向西面。此刻,被汗水浸透的脸庞、家长与老师的助威、由衷而发的泪水都深深定格在所有人的心中。运动会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

4.有序的运动

12月14日13点50分,在百年名校――真光中学的400米跑道上,2000名学生列队奔跑。他们的队形变化多样有序,展示出团结和意志。该校的“校园足球”已经开展四十多年,这里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活动。高中优秀足球课例《足球射门综合练习》展示了学生们的球性和身体素质。学生们熟练的技术、默契的合作赢得了嘉宾们的掌声与喝彩。

5.体育教育的回归

12月14日下午,鹤洞小学名为“柔韧有愉”的大课间展示在校园举行。三年级和六年级共490名学生展示了劈叉、坐位体前屈、仰卧推起成桥、肩肘倒立、手倒立等柔韧性动作;一年级和二年级共240名学生表演柔韧操,展示了朝天蹬、前滚翻、后滚翻等动作。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表演了体操技能,包括侧手翻、跳箱、鱼跃前滚翻、蹦床、双杠、平衡木等。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表演了健身操。上述体操教学在鹤洞小学均有开展,着实令人赞叹。学生们的专项素质及身体协调能力突出,这证明在中小学恢复体操教学很有必要,对解决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危机大有益处。

在鹤洞小学的操场周围,设有整列的单杠、爬杆墙、大型脚架和小型吊环,这些都是属于孩子们的器具。每到课间或放学后,器械上都是精力无穷的孩子,这样的景象在30年前是比较常见的,但在近十几年却销声匿迹。一位日本思想家曾说过:“引进文明的外观比较容易,但是引进文明的精神则很难,引进文明的内在精神时,必须从最困难的着手,因为拥有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外观就会不请自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追求文明的外观,而忽略文明的精神,文明化的工作就一定会窒息,或者出现进一步退两步的周折和尴尬。”

联盟主席毛振明教授在解读中国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时,常与日本进行对比,因中日两国都是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日本学生的体质总体上比较平缓,没有大幅变化,只有小的波动,也会引起日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在中国,学生体质连续30年呈现断崖式下滑。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育是有敏感期的,即孩子在某一年龄段发展某些身体素质特别有效,一旦错过时机就再也无法获得相同的效果。如柔韧性的敏感期为5~9岁,并在20岁停止发展;而对力量素质而言,其敏感期大体上与青春期同步。所以青少年时期的锻炼不可替代。

6.回归的进程

12月16日,在“玉成君子,龙行天下”的深圳玉龙学校,长廊上摆放着孩子们和家长、老师共同制作的风味美食。以前,玉龙学校的孩子们畏惧体育运动,如今却满心欢喜地参与其中,正是联盟设计的有趣项目征服了孩子们的心。生活成就教育,教育创新生活,“体育大联盟”使体育教育回归本质。

二、研讨会纪实

在第九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首先回顾了本次展示活动,并播放了荔湾区教育局2016年度教育特色宣传视频。随后,副局长刘轶汇报荔湾区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通过专家引领、政府重视、队伍建设、特色发展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格局,并借助冠名体育竞赛的形式,推动学校体育优质发展。鹤洞小学、坑口小学和林凤娥小学分别就体育工作经验做了交流。

联盟主席毛振明教授做了题为“论学校体育改革与联盟的使命”的报告。从体育的学科育人、实际案例、联盟的体育与育人三方面指出体育的意义和我国体育教育现存的问题,并介绍了联盟的工作思路。随后,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讲话。他肯定了广州荔湾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同时强调了体育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体育教学不只是体育技能的培养,还包括体育习惯、体育精神的培养,改革要遵循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坚持“立德树人”。

第5篇

2021年3月27、28日,我有幸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六届全国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观摩了赵志祥老师、孙双金老师、蒋军晶老师、张学伟老师、戴建荣老师、罗才军老师、何捷老师、魏星老师、孙庆博八位老师的观摩课,并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后分享和精彩专题讲座。一系列教学活动,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位好老师一定是善于引导的老师,老师们精彩的预设与生成,适当的点拨与启发,无不让人称奇,感叹语文教学的文学化和艺术化。下面我就几位教师的课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与学生轻松的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简单的几分钟交流,让学生忘却了嘈杂的环境和紧张的情绪,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及亢奋的斗志投入到了新内容的学习。如戴建荣老师就和学生问好这件事展开交流,赵志祥老师用幽默风趣的“反话”与学生交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也为自由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更新观念,内化理论。

教学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理念问题。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新课改下,我们应当做的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上心中要有一个一个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既要强强相争,又要弱弱相持。如此次听课,几位讲课教师都是很注重学生想什么并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知不觉中,学生就经历了一个思考再思考,从不敢说到尝试说再到喜欢说的过程,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了新知识,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想。

三、培养习惯,掌握学法。

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中都将习惯的培养贯穿课堂始终,如春风化雨般使学生的好习惯一点一滴形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方法是工具,能够帮助孩子去探索丰富、精彩的世界。

通过此次课堂观摩与讲座学习活动,我认识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让同学成为同学,做一位善于引导的教师。教学方法上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的内化。

四、语文素养最重要。

第6篇

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会召开

文/特约通讯员 赵启文

近日,山西省技工教育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会在山西交通技师学院隆重召开。山西省技能人才培训教育研究室薛睿心主任,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徐利民院长、卫申蔚副院长、教务系统中层干部以及来自全省11所技工院校的40余名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参加会议。

会上,徐利民首先介绍了山西交通技师学院的基本情况,并以技工院校如何突破招生困境、毕业生如何体面就业等为题阐述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希望全省技工院校抱团发展,以转变教师观念为先导,把目标盯在育人上、眼界放到市场上、心思用在教学上、功夫下在教改上、本领显在课堂上,认真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确保技工院校教育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

薛睿心主任在肯定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建设成绩的基础上,要求山西交通技师学院把“山西省技工教育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研究室”的牌子挂好,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专业品牌,要求全体参会人员认真学习、观摩一体化教学示范课,把好的建议留给学院,把好的做法带回学校,应用到课堂上。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山西省技工教育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研究室”揭牌仪式。

会议结束后,山西交通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卫云贵主任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学院汽车维修专业近年来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情况。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分为两组,分别在广汽本田实训中心和红岩重汽实训中心为与会人员展现了一堂富有特色的一体化教学示范课。

本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会的召开,拉开了山西省汽车维修专业省级教研活动的序幕。相信在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领导的坚强支持下,在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通力配合下,山西省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水平必定会有大的提升,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工作必定会跃上新的台阶。

国家中职示范校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暨

“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举行

文/本刊记者 敖 夏

订单的生产成本应该控制在多少,采购原材料需要多少资金,广告如何投放……走进位于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体育馆大厅的赛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人一组的参赛选手正在有条不紊地核算、制作着财务报表。

日前,2014年国家中职示范校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暨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职组)全国总决赛,在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举行,来自15个省(市)的59支代表队近200名参赛选手参与了此次比赛。

沙盘模拟经营是针对企业ERP沙盘模拟游戏而研发的一种企业培训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经营管理类实战演练课程。主要利用沙盘的各种应用工具,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练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模拟来培养学员团队精神和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此次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学员分组成立若干“企业”,在模拟市场环境下进行模拟经营活动,在主导各自“企业”的系统经营管理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本届大赛采用新道新创业者电子沙盘与手工沙盘相结合作为竞赛平台,通过模拟企业管理信息化经营的形式,掌握企业生产运营业务和管理软件工具,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大赛期间,来自全国59所参赛院校的校长们参加了2014年国家中职示范校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共同围绕院校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校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金融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解决方案等主题展开讨论,并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享、实验教学经验分享和实验教学精品课程体验等活动。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基本问题辨析》的专题讲座,并与各与会校长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命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框架设想、人的可持续发展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

教研大组理事会议举行

文/本刊记者 吴家宏

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课程改革,构建新时代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10月初,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会议在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召开。来自全省各市职教教研室建筑专业的教研员及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学校教研组长共46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介绍了全省建筑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果及单考单招考试的改革情况,宣读了浙江省新一届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各理事学校名单。会议要求各校深化改革、细化课程,各理事学校要充分发挥职责,调动全省教师的智慧,推动全省建筑专业教学教科研工作的发展。

从引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到遴选试点单位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从一体化课本教材开发,到全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单位学校铺开应用;从配套教学资源开发,到仿真3D软件的2.0升级……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已经在改变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理念和模式的道路上走过7个春秋,为缩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局限性,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开放性、可控性、延展性以及信息化应用程度而不断创新。

“现阶段建筑类专业的教学难点在于,一是配套教学数据库的开发,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串联与调用;二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当前采用的新教材还缺少匹配的联系手册、教学文案,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前置和课程的巩固;三是实训方式的调整与优化,尤其是实训模型的建造和数字化模拟软件如何与现实工程项目的结合。”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许宝良老师在会议上说,“教中学、做中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地,需要继续做实项目课程教学。这与临海市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朱景川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学校正在进行探索,以技能要点为突破口,让传统的学科性课程设置向工程项目转变,同时借助虚拟仿真、数字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打造一种全新的项目教学模式。”

在现场的公开课上,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建筑专业的余阳斌老师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一堂比较有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上课前,学生们就已经通过学案完成“筏板基础施工理论知识”的自主预习。课上,学生们则主要在余阳斌老师的引导下,借助电脑情境,“漫游”施工场地,通过体验和游戏完成筏板基础施工。“角色带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大大提高课程效率。”余阳斌老师认为,建筑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技能教学不同,施工现场难以1:1还原到校内,依托新兴技术是把真实工程项目“嵌入”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过去的课程是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来对知识进行分模块的教学,而新的课改教材更多的是依据范例教学理论,课程需要执行的是项目式教学,教学实施中可以把原先的多个知识点包含在一个项目中,这样更贴近建筑行业的实践操作和规范。”作为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长学校――东阳市技术学校校长韦跃忠在课程观摩后的研讨会上大胆建议,“建筑专业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接下来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课堂的教学上。同时,为了匹配甚至领跑行业标准,必须提升现有教材的质量,融入更多的行业信息;必须着重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养,让教师走进行业,走到生产一线。这不仅是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深化改革的内在要义,也是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无缝接轨产业经济的重要抓手。

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

国家人社部汤涛副部长来学院调研

文/通讯员 李毓红

10月30日上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等一行来到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就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调研,省、市有关领导,校班子成员陪同调研。

汤涛副部长一行走进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咸宁市公共实训基地,观摩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汤涛听取了市委书记任振鹤、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社工作、技能人才工作情况的汇报以及学院杨金焱院长对近两年学院发展情况的汇报。

汤涛副部长对咸宁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给予充分肯定。同时 他提出要进一步总结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加强公共实训、技能人才培训、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市场主体。要整合要素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把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子勇夺东风日产TIIDA杯

房车大师挑战赛第九、第十回合冠军

文/特约通讯员 谢 劢

近日,2014东风日产TIIDA杯房车大师挑战赛年度第九回合、第十回合分别于广东国际赛车场落下帷幕。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沙太汽车工程系叶俊辉同学勇夺两个回合的冠军,并以77分的积分暂居年度车手第二名。

在赛事临近收官时,车手们斗智斗勇,合力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攻防大战。在第九回合中,7号叶俊辉同学率先冲线,稳扎稳打,一路领跑。第十回合中,他沉着冷静,以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经过16圈的激战过后,再一次收获冠军,其年度积分榜排位也上升到第二。

东风日产TIIDA杯房车大师挑战赛2014赛季赛程分为12个回合,其中第一、第二回合于4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国际赛车场开赛,每个赛场举办两个回合的比赛。然后依次在珠海国际赛车场、上海国际赛车场、台湾大鹏湾国际赛车场举行了六个回合的比赛,最后的收官大决赛将于10月25日至26日在江苏盐城举行。

第三届文化活动周暨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文/特约通讯员 石 丽

日前,阜康市职业中专、市高级技工学校隆重举行第三届文化活动周暨自治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本次文化活动周为期三天。自治区第五督导组组长、自治区科协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国梁,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毛力提・满苏尔,自治区第五督导组副组长、自治区人社厅副厅长艾尔肯江・牙生等各级领导及31家企业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本届文化活动周既是对学校实践性教学水平的一次展示,也是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次检验,对于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推动全员技能大练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全校师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和综合素质的大展示。

湖北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拉开序幕

文/特约通讯员 邓志忠

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师资培训班日前在襄阳技师学院开班,拉开了湖北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的序幕。

第7篇

一、具体体会

(一)以分工合作的形式,构建起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网络

这项课题研究省里的总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荆门市承担的子课题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荆门市又将其细化分解为七个方面的内容,市直6所学校承担平面图形与测量的研究任务,钟祥市2所学校承担立体图形的研究任务,京山县、沙洋县6所学校承担位置、观察物体、图形与变换的研究任务,东宝区、掇刀区4所学校承担角的研究任务,今天进行现场汇报交流的6所学校基本涵盖了这些研究内容,通过这样进行分工协作,就构建起了一个研究框架与网络,支撑起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案例研究这个课题,这样安排非常科学合理。

(二)以案例研究为手段,探索出了“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石化一小课题组通过创新性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探索。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这一案例中,石化一小的老师们创新性的设计学具3组9根小棒(颜色相同的长度相同),让学生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旋转、平移得出3个三角形完全重合,也就是全等,再让学生摆四边形,同样比较发现虽然边的长度固定,但摆出的大小、形状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形状与大小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它的稳定性。

2.钟祥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专题式研究对立体图形的教学形成有效策略。从“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几何概念教学采取的策略是层级推进。首先是直观展示,感知概念。如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实物教学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知面、棱、顶点。其次是动手实践,理解概念。通过动手操作,制作长方体框架或模型,学生会做,说明他们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再者是空间想象,内化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系统地呈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空间关系,让学生建构一套关于长方体特征的思维体操,将概念深深印在脑海中。最后是解决问题,巩固概念。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3.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通过对比式研究探索有效教学策略。他们研究的是“圆的概念教学”,学校课题组采取的是“同课异构”这种对比式研究办法,由多位实验教师分别执教“圆的认识”这一课例,来探索不同的设计,哪一种或哪一点更适合教学实际,更为有效。

4.沙洋县高阳小学课题组通过反思性研究进行有效性教学探索。学校课题组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研讨,促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如在“位置与方向”这一课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策略准确地把握了确定位置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

5.石化二小课题组通过问题式研究对长度、面积单位概念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针对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概念的实质,注重结论的记忆,仅以课本知识为导向,割裂了系统间的概念等进行了一些典型课例的研讨,形成了诸如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等有效策略。

6.东宝区象山小学课题组通过实践性研究形成角的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按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四环节展开教学。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在“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中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课题研究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在师生的发展上,从今天现场汇报以及通过课题资料展示的学校情况看,通过两年多的研究,真正落实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研究理念,课题学校的师生都在研究中成长、发展。

二、几点建议

一是注意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现在教师对课题研究要么是应付型研究,认为课题研究是负担,纯粹完成任务;要么是功利型研究,研究时不做事,结题时要挂名。其实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有利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研究越来越懈怠,专业发展就不够,专业化程度就不高。如果我们做研究型教师,同样可以越老越值钱。2012年2月份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老师们可以对照标准看一看,自己有多大差距。同时也希望老师们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中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第8篇

国际研讨会议邀请函一

尊敬的先生/女士:

为进一步满足第二语言教学对汉语句式研究的迫切需要,促进语法研究新成果向国际汉语教学应用的转化,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拟于年月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句式研究与教学专题研讨会。鉴于您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丰厚学术成果,诚邀您出席并发表鸿文,嘉惠学林。

有关会议安排如下:

一.会议时间:20年月日-日

二.会议地点:北京大学

三.会议主旨:促进前沿语言学理论的创新及其向国际汉语教学的转化与应用;推动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四.会议议题:

1)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句式研究;

2)汉语句式研究的跨文化视角与相关语言事实;

3)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第二语言句式教学;

4)汉语教材、大纲、教学设计中的句式问题;

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句式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五.遴选参会论文,出版论集《汉语句式研究与教学》。

六.2年月日前,将论文题目及摘要以Word23文档发至会务组邮箱。摘要1字,标题用三号宋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摘要请标注作者姓名、单位、电子邮箱、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请于月日前提交论文全文,以便制作论文集。

七.会议日程月日下午,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大堂报到。

报到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乘坐地铁2号线到西直门换乘13号线五道口下车(A西北出口),步行至北语会议中心。

月日,8:3开幕式、大会发言、分组研讨月日,上午分组研讨,下午闭幕式月日,文化考察一天(京郊)。如不参加文化考察,请回函说明,以便筹备组统计人数。月日,离会.

八.会议通讯地址:北京市区路号北京大学学院

九.往返交通由会议代表自行购票。会议筹办费、餐费、住宿费、论文集出版费由会议主办方承担。如有特殊情况,需代买车票,请于月日前将身份证号及返程日期通过邮箱通知会务组,过期不再受理。

电话:-

e-mail:

国际研讨会议邀请函二

为了给各位校文秘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搭建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提高各院校文秘专业建设与课程标准建设的水平,增进兄弟院校间的联系,****出版社秉承为教学一线服务的宗旨,与全国商务秘书专业委员会密切合作,在**省**市**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拟于****年**月在**市xx大学举办第xx届全国****教学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函告如下:

一.研讨内容与研讨形式

1、**主任介绍**省文秘专业发展状况,

2、出版社介绍现代秘书教材出版发行情况,

3、**、**代表介绍文秘教改情况,

4、专业改革研讨(小组讨论)并商讨第**届****大赛有关事项,

5、会议总结。

二、参会对象

委员会委员、人大出版社有关人员、文秘专业主任和专业老师等约xx人。

三、会议时间及地点

****年**月**至**日,**月**日**:00后报到,

研讨会地点:**市**大学*实验楼**室。

四、收费标准

与会者须交纳会务费***元/人,交通费、食宿费自理。

第9篇

【关键词】研讨会;教学;显微外科;培训;继续教育;主动学习

随着医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本科、本硕和研究生教学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对于专科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创伤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等。用人单位常常发现新员工,空有满腔理论而动手能力差,存在“眼高手低”的共同问题[1]。规范化的培训最有可能解决医学生的实践技能欠缺问题[2-5]。然而,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首先是“填鸭式”的理论学习,然后在临床实习中通过师徒制“传帮带”的形式,进行技能培训。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意识和个人经验,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缺乏系统、规范化培训。技能培训标准不一,学习曲线相对较长,将影响毕业后适应临床工作的能力。研讨会(seminar)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充分激发课程参与者潜能,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认知互动,从而深化对课程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境界[6-7]。因此,我们举办了多期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培训班,将这种教学法引入显微外科技术培训课程中,有效的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研讨会教学法在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1教学规划

在显微外科技能培训课程中,所有的教学内容均围绕年轻医生需求和下一阶段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进行课程有效分割和整合。课程设置主要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综合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式,有带教示范和自我训练模式,以小组为单位。

1.1设定明确学习目标

根据学员需求,设置问卷调查表,明确学习目标。提前发放培训教程和手册,分享显微外科培训录像,供学员自我学习。明确培训课程时间和内容。

1.2理论知识讲解

由教师团队集体备课,优化教案和教学流程,明确教学的掌握和熟悉内容。通过QQ、微信、邮件或百度云的方式,提前2周分享。学员在参加培训前,通过阅读专科书籍、检索文献和观看显微外科培训录像,明确学习目的和需求,知晓显微外科技术在未来所从事的专科的临床应用,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1.3研讨会教学法特点和应用

老师根据医学生的个人简历和能力,以3~4人为小组,每个小组在课程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辅导和纠正,在课程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和竞赛,老师进行现场点评,分析技能操作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研讨会模式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模式,激发参与者的潜能,学员在研讨会上自主发言,分享经验和教训。参与显微外科培训的学员,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和检索文献。分享题目是医学生阶段最需要的知识或需要培养的能力。如显微外科技术在美容整形的应用,文献检索和管理,课题申报等实用较强的内容。要求学员做出PPT进行汇报讲演,由老师和学员们一起互评和讨论。此外,在研讨会上,根据本期学员的需求,邀请临床专科高年资医师、解剖学、技能教学中心、护理和康复医学的老师,传授学员下一阶段需要的知识。

2技能教学内容和实施

秉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既定的学习任务分成1个月的学习时间,每周1次,分为4次课进行教学活动。第一次课是显微镜的使用和胶片缝合。学员需掌握显微镜的调节,如显微镜的工作距离、瞳距、放大倍数、照相和录像装置的使用。坐姿和手的姿势,在显微外科实践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显微外科手术中常规使用的各种器械的特点、原理及正确的使用方法。比如显微手术持针器、剪、镊子、血管夹等,这些知识点是学员必须规范掌握的内容。传授胶片模型训练方法,在显微操作训练板上,剪取乳胶手套并固定,模拟临床手术切口,切口方向为水平、垂直、左上至右下,和右上至左下,训练不同角度的缝合技术,遵循“稳,准,轻,巧”的显微外科操作原则。建议熟悉手眼配合后,使用8-0或9-0的无损伤显微缝合线在显微镜下进行打结训练。第二次课是非活体血管的吻合训练。由老师根据学员胶片缝合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示范和训练非活体的鸡翅血管的端端吻合技术[8-9],缝合成功后用微小水泵,泵入红色染料液体,模拟血液流动,检查吻合质量。具体而言,如两定法缝合1mm微小血管,用10-0或11-0的缝线,缝合6~8针,做到吻合口外翻而不漏血。缝合结束后,应纵向解剖吻合口血管,验证血管吻合进针点是否等距,是否内翻。对学员们再次强调非活体动物血管缝合训练重要性。只有高质量缝合离体动物的血管通畅后,才能过渡到活体动物血管吻合训练,这才是对活体动物最大的人文关怀。第三次课是活体血管的端端吻合训练。由老师根据学员缝合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学员往往存在血管外膜剥离不理想。如持针器把持针后,以不同角度和方向缝合时,效果不理想。如两定点缝合法的第2针,管腔匹配往往不满意。这些常见的问题,通过在活体大鼠股动脉模型训练中,示范解决上述问题的技巧,进一步巩固微小血管吻合技术。学员通过大鼠股动脉的端端吻合训练,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成功吻合大鼠股动脉后,可将大鼠放回饲养,三天后再次探查股动脉通畅情况,同时训练显微镜下吻合大鼠股静脉。第四次课是活体血管的端侧吻合训练。由老师组织并实施团队学习法,帮学员明确目标,即对技能操作不同水平的学员,应设定不同学习目标。鼓励学员看到团队其他成员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互学习。介绍过程性评价方法和PDSA(plan,do,study,act)方法[10],让学员实践技能不断进步,看到自己通过培训收获的方面和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方面。对存在问题,老师通过示范大鼠股静脉的端端吻合和股动脉—股静脉端侧吻合手术,集体讲述显微外科微小血管吻合技巧和注意事项。第四课由富有实践经验和较强学术背景的老师担任并讲授。

3实施结果

3.1提高了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近2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显微外科技能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高,积极地提问和热烈地讨论,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理论知识通过提前分享的模式,学员能预习并掌握理论知识,在技能操作中能进一步理解重点和操作注意事项。通过老师规范的示教,做到培训同质化和规范化,使学员能够切实的掌握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显著的提高学习效率。医学生面对任务,自由提出问题,鼓励交流与协作,提倡团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交流,拓展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研究生在研讨会上,表达能力和查阅文献能力比本科或本硕班的同学更强。研讨会模式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根据培训不足之处,查阅文献和书籍,并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撰写综述或教学文章。

3.2真正锻炼和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与接受传统培训的研究生相比,经过显微外科培训的研究生,在住陪阶段或低年资住院医师阶段,能较快速的适应工作要求。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他们了解了显微外科手术,对显微镜下操作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快速适应能力。通过活体大鼠手术,学员初步体会到了外科核心手术技术和常用的技巧,如无菌术、消毒铺巾、麻醉、切开缝合、止血、暴露、分离和结扎等外科操作,通过在显微镜下进行吻合血管训练,养成了严格遵循操作技术规范的良好手术习惯,提高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素养。

第10篇

继续以“有效教学”为核心开展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步提高全县英语教学质量。具体工作如下:

1. 通过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会,发动并引导教师开展对《课程标准(xx版)》和修订后的新目标教材的解读和教学实践工作,帮助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切实做好“推门听课”“集体调研”等教学视导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做好对市、县教研基地学校的调研和服务工作,指导基地学校有效开展团队研课活动,发挥基地学校的辐射示范作用。

3. 组织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开展相关命题培训,提高一线教师的命题能力,引领广大教师研究考试,研究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后20%学生的发展。

4. 做好英语课堂教学评比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为学科骨干教师搭建成长和展示的平台,并通过相关的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学资料网络共享,为广大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其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5. 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教研机制,努力创造条件和营造适宜平台,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精心组织、指导教师参加市级初中各种学科评比活动,为优秀教师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

二、教研活动的载体与方法

通过集体调研、教学视导、听课、座谈、教学研讨会等方式,了解与分析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探寻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通过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大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力度,提高学校英语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三、学科教研的主题或课题

1. 解读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

2.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与研究

xx年下半年初中英语教研活动安排表

周次

日 期

活 动 内容

活动地点

参加对象

1

9.3~9.9

县(市、区)教研员会议

市九年级教学研讨会(主题:写作教学)

县中学教务科研处主任会议

待定

教研员

九年级教师

2

9.10~9.16

县初中英语中心组会议

灵溪二中

教研组长

4

9.24~9.30

公布“精品百课”评比结果文件

市八年级教学研讨会(主题:动词时态)

待定

八年级教师

5

10.1~10.7

中秋节、国庆节(9月30日~10月7日)

6

10.8~10.14

市《温州市初中教学常规》推进会议(暂定)

市七年级教学研讨会(主题:词汇教学)

待定

待定

七年级教师

7

10.15~10.21

市初中英语基地学校教研活动

市初中英语听力口语考试命题研讨会

县初中英语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会

温州二外

待定

灵溪一中

基地学校

学员

七年级教师

8

10.22~10.28

市初中英语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县初中段教学调研

待定

九年级教师

9

10.29~11.4

市初中科室送教下乡活动

泽雅中学

10

11.5~11.11

市学科教研基地调研

县初中英语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

待定

九年级教师

11

11.12~11.18

期中考试

12

11.19~11.25

市初中英语学科教研基地调研

宜山一中

13

第11篇

中国油画学会成立于1995年11月8日,是经文化部《文人函(1995)508号》批准,在民政部登记、社证字第1801号文件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性学术团体,以从事油画创作、研究、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基本队伍、开展相关学术活动的国家级专业学术组织。

中国油画学会由国内油画界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理事会,下设相应的职能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并在全国各地发展了40余家油画学术机构为团体会员单位,建立了紧密的业务联系,学会以努力进取的精神和使命感,联合全国各专业学术力量,团结全国的油画家,积极开展活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体系作出贡献。

学会成立以来,以“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为主旨,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举办了“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98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复数元的视野――台湾当代美术1998-1999”、“20世纪中国油画展”等具有学术性、专题性、研究性的展览;同时举行了“学会工作会议”、“吴大羽先生艺术研讨会”、“中国油画肖像艺术学术研讨会”、“中国青年油画创作研讨会”、“沙耆艺术研讨会”、“现代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学术研讨会”和“引进和创造――20世纪中国油画学术研讨会”等学术研究活动,为推动中国油画艺术深入发展、营造学术研究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学会为增强学术研究,针对中国油画发展现状与方向及油画创作、研究和教育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出版有《油画家》专业学术刊物;为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编发了《中国油画家通讯》,形成了学会与油画家联系的纽带,还出版了作为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20世纪中国油画》(三卷六册)大型画集,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油画艺术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

为了油画事业的长远利益和拓宽艺术视野,学会积极开展对外艺术交流工作,学会在欧洲建立了工作室,多次派出油画家赴欧洲进行艺术考察和学术交流,使其更好地了解国外油画发展的脉络与现状。

在新形势、新体制下建立的中国油画学会,将会在我国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格局中,宏观地引导我国油画的发展方向,为中国油画事业的更加兴盛,作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油画学会学术活动年表

展览:

1996年9月 主办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中国美术馆);1997年4月 主办 “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中国美术馆);1997年11月 主办“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1998年11月 承办“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系列作品展;“二十世纪前期艺术作品展”;“中国山水画・外国油画发展历史比较图片陈列展”(以上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历代山水画展”(故宫博物院);“国外油画风景展”(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1999年10月 主办 “复数元的视野-台湾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2000年7月 主办 “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学术交流:

1996年8月,“吴大羽先生艺术研讨会;1996年9月,“中国油画学会学术研讨会”;1997年4月,“中国油画肖像艺术学术研讨会”;1997年11月,“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学会研讨会;1998年11月,“现代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中外比较艺术研讨会”;1998年4月,“沙耆艺术研讨会”;2000年7月,“引进和创造――20世纪中国油画学术研讨会”;2004年4月,“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民族化道路”座谈会。

第12篇

4月27―28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广西教育学会协办的全国“高质高效语文单元教学精品课堂观摩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国学堂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定远、顾之川,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孙国友,广西教育研究院院长覃壮才,桂林市教育局副局长文泽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葛宇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慕杰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语文教师、教研员近1 500人参加本次研讨会。在语文单元教学成为主流文化现象的当下,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邓玲用三十年时间精心打磨的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成为本次研讨会观摩研讨的焦点。

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由邓玲教授主创,她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按照启始课、阅读课、作文课、活动课和总结课五个“集成板块”,构建了一个“纵有系列,横有关联”“思有其序,读有其格”的教学组织框架,即单元教学流程,对中学语文教学予以科学规范引导,追求“高质高效”的教学理想。“启始课”通常用2―3个课时,以学生的感受和疑问为教学起点,包括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明确目标3阶段;“阅读课”重在对单元教材进行体式解读,用3个课时,将整单元文本按精读课、略读课、拓展课3种课型依次展开,形成教学梯度,构建起一个全程阅读训练模型;“作文课”分课内、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作文3课时依次是作文起草训练、讲评构思训练、修改训练,将作文教学序列化,用写作清单帮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课外作文则全凭学生自主;“活动课”分课内和课外两种,包括准备、开展和展示汇报3阶段,准备、开展在课外,课内用1课时展示,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及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总结课”主要包括回顾、分析、提升3个环节,帮助学生记忆保存所学知识,将知识化为能力,对单元学习进行规律性指导是教学亮点。

研讨会上,邓玲教授详细解读了中学语文高质高效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会议依次推出针对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7节五程序单元教学精品课,包括启始课、精读课、略读课、拓展课、活动课、作文课、总结课等,全部由桂林市不同实验学校的教师执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单元教学五程序样板课,使与会教师对该教学模式有了一次完整而深刻的体悟。

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定远和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先后对这7节课分段进行了点评。他们一致认为,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为高质高效语文教学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是符合科学规律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每个老师都能学得会的教学模式。张定远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难点、疑点、重点要启发性地讲,思想教育要在对字词的品味揣摩中去把握。肖培东老师对所听研讨课给出了“强烈的主题性、很强的程序延续性、课型丰富性、课堂成长性”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这样的程序性教学,对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需在教材解读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严谨认真的倾听能力、教学捕捉能力等方面下大功夫。

会议最后由顾之川先生做了总结报告。顾先生肯定五程序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向正确、理念先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教学、信息量大,研讨会人气兴旺、交流充分,开创了语文教研的新形式,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