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族音乐鉴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从民族性欣赏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界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音乐的骄傲,这里面的精华就是“我国的民歌与歌舞,民族乐器和戏曲音乐”,我们用心感悟和聆听就是里面的民族风和民族情,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和热爱国家的意识。像《辽阔的草原》、《牧歌》这种描绘大草原风光的长调民歌,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在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曲调中,去展示草原的辽阔与富饶,牧民的宽广胸怀,鉴赏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引入多媒体演示,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去展示大草原辽阔与富饶的景色,给我们以视听的美感享受,我们体会的感情就是一种热爱故乡和国家的辽阔胸襟,一种豪放的情感意识,给我们的价值观就是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容纳这个真善美的世界,同样的道理,在南方民歌的鉴赏当中,我们离开那种豪放与质朴,走进一片细腻的烟雾缭绕,雨雾空濛的江南水乡,去感悟的就是一种委婉细腻的感情,这种感情存在与人民的爱情当中,存在于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之中,我们在进行鉴赏的时候,需要去体会一种“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含羞之情,走进南方民歌的内心世界,人民对幸福生活和自由爱情的渴望。
二、从特色性欣赏中国民族音乐
老师可以播放三段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民歌让学生欣赏,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民歌的兴趣,接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根据音调特点、歌词内容、节奏特点、音乐乐作用、演唱形式等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伙伴,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学习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再通过民歌听辩练习进行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中国民歌(苏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创编节目。此外,在教程中,我们会接触到《浏阳河》与《沂蒙山小调》等具有民族曲风的旋律,这种民族风格的乐曲,能够提升我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我们朴实的民族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除了教师将历史背景介绍给学生之外,还需要学生去进行自我的体会,在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当中,教师的音乐培养着重点应该由技术向艺术转变,这是一个思想转变和有效认知的过程,避免单一的理论知识背诵和记忆,避免枯燥的乐曲学习和训练.再例如我们在学习歌曲《长城放歌》与民歌《长城谣》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背景,特别是长城建成历史等,这都是能够帮助理解音乐主旨的,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读谱,根据既有的歌曲音高与旋律编配,去进行视唱,这样的目的就是将乐谱和乐理与节奏的知识,与读谱的技能融合到一起,从而达到一种认知与感悟的双重目的,教师这个时候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空间,让他们自己上台来讲解这首歌曲的学习,包括乐理知识与节奏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与巩固,提升自己的理解水平。
三、在民乐中融入爱国情感与民族情感
旋律当中去发现里面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反应的社会事物与情感,这就是我们进行音乐鉴赏与评析的最高境界,而不仅仅是从耳边划过,避开世俗的一切喧嚣,独留一份音乐感悟的空间,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去体会音乐所反映的情感,这就是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在潜移默化当中去获得一种情感的升华,提升我们的素养。在音乐的教程当中,民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些革命曲子,像《夺丰收》和《送》等,这个音乐倾向是培养我们的爱国之情,学生在欣赏这类音乐的时候,需要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其中,去切实体会,例如我们可以引进一些具有民族色彩风格的曲调去展开,,因为我们接触的首先就是旋律,而民歌包含了我国的民族特色内容,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样,旋律色彩鲜明,传达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望,我们体会民族情感,就要从南北方的民歌分别入手去感悟鉴赏,并且进行有效的融汇思考,使自己在民歌的欣赏与鉴赏过程当中,升华情感,思考感悟。在音乐欣赏之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音乐活动,到大自然中去,用心聆听,感悟鉴赏音乐;以情传唱,传达个人共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当将“知识、能力、情感”融为一体,达到综合提升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到社会和大自然去,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现代化音乐发展的重要思路,必须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发展,获得深刻的思考。
本文作者:周立工作单位:浙江金华市第六中学
一、民族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学现状与目标
艺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精神文明产物,自古以来都对社会模式改革以及居民生活起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从西方来看,最初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音乐便与数理、天演论等相提并论,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哲学家更将音乐的社会职能作用提升到一定高度。从我国古代文化更迭发展而言,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便将音乐用于规范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建设。以上史实证明了音乐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时至今日,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音乐鉴赏课程,开设之目的也是为了使大学生个人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年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基本的音乐知识。究其根源,无怪乎学生在高中求学期间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对于许多民族乐器的音色、形制以及发声原理等基础知识缺乏了解。民族音乐欣赏归类于音乐欣赏类课程,主要授课模式是对音乐作品聆听后再进行解析,这对于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依赖性可见一斑。而问题恰恰出自于很多学生对基础性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不牢,从而导致了对音高、旋法、和声等基本音乐要素的辨识度产生误区,最终造成学生对该课程兴趣降低。因此,在授课对象普遍对于抽象的音乐无法展开具象化讨论的时候,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辅导学生基本音乐常识,并拓宽其聆听作品范围,加强对本专业作品的熟悉程度。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应掌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民族音乐演唱专业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于传统叙事歌曲作品、说唱音乐作品和戏曲作品选段的熟悉程度。在具有一定演唱演奏技巧基础之后,更多的是对某一时期作品风格和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把握;比如在欣赏姜夔的自度曲创作时,可以将《扬州慢》、《杏花天影》、《凄凉犯》这三首自度曲进行横向比较;除了每首作品独我的思想内涵之外,不难得出其作者喜爱使用七声音乐、突出四、七度音、升高商、徵音的共性特征。而后还可以小见大,从作品中得出整个宋元词体歌曲的长短句结合的写作风格。笔者认为,只有对具体个例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对整体时期的音乐风格进行综述。而在具体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中,一方面要按照学生的学龄进行设置,另一方面更要契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以及个人爱好来进行综合考量。而对于鉴赏类课程,时下流行的“微课”授课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其中;可以更多的整合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提升学习效率,还可以将基本概念进行重复讲解,加深学生的记忆。应对于时下的网络化信息社会,教学手段方面趋向于多元化,这一点也引发了教学内容上的多元化融汇。
二、教学内容上的多元融汇
目前的传统授课体系已经不太符合现今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多元文化融汇的当下需要学生对于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综合考量。不仅仅要求对于传统音乐进行了解,还要求对于西方器乐合奏进行涉猎;不仅仅要求对于传统作品进行演唱、演奏,还要求与考古、历史学进行交融以便对古谱进行考究。笔者认为,民族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内容应从与专业内容、信息化教学以及与历史、社会等学科相互融合三方面进行重构:
1)民族音乐与专业理论性课程属于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乐理与视唱练耳为音乐听辨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古代音乐史对于传统音乐发展脉络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音乐学对于专项民族乐器种类研究提供了深度与广度的认知。西方音乐史也为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创作提供了参照。笔者认为,在进行民族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同时,应辅导学生对于作曲方面的和声、曲式等本体研究进行了解,只有将实例进行分析后才能更多的对音乐发展进程进行了解和把握。
2)信息化教学作为现今社会发展的流行趋势,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更多的压缩了上课的教学进度和提高教学效率。微博、微课的兴起,倡导学生在线下进行自我学习,极大的利用了每日的碎片化时间来进行自我充电。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使知识走出课堂,进入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3)社会学科的相互融合。音乐属于社会学科,而民族音乐鉴赏更是见证了历史各朝代风格的影响。作曲家作为独立的个体,既具有个人特征,也受当时社会制约,具有社会性共性特点。基于此,民族音乐鉴赏课程可以从历史学角度进行入手,对音乐风格的流变进行解析。一方面丰富了本门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充实了作品的历史意义以及引导学生更多的了解社科知识。
作者:荣卫 单位: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一、音乐鉴赏课程结合
传统文化音乐文化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思想的沉淀,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身上有着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在进行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时,要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将其思想与教育理论相结合,建立适合职业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的新型教学方式,这些都对社会的和谐与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音乐鉴赏课时,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也要重视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可以与将有关民族精神、智慧、传统美德等内容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去。例如:《黄河大合唱》,主要是歌颂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中华民族,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会受到音乐的感染,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而言之,在音乐鉴赏课中,要吸收音乐中的民族精神,使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素质。
二、音乐鉴赏课程要结合思想政治
在教学中融入历史革命题材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时代的气息,这有利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例如:《春江花月夜》、《茉莉花》、《二泉映月》等等。让学生经常听这些音乐,能使学生体会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职业院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的,以课外活动为辅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音乐鉴赏课程是一种比较普遍,并且感染力较强的艺术形式,能起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性格和品格的塑造。所以,开展音乐鉴赏课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审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就是学生艺术团,它对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学生艺术团发展较好的职业院校中,艺术团的活动已经从原本单一的内容发展到联欢晚会为主的活动上,并将其发展为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此外,许多学生的作品还参加了学校的展演活动,这无疑提升了校园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要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使音乐鉴赏课程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同时学校还要保证音乐教学师资,并建立健全的音乐管理体制。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深入研究。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的教育,并将音乐鉴赏教学与思想政治、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拓展学生的素质。结论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在职业院校中的音乐鉴赏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因此,怎样继承与发展音乐文化中的思想,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拓展,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职业院校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可行性分析、音乐鉴赏课程结合传统文化以及音乐鉴赏课程要结合思想政治三个方面,探讨职业院校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可行性及意义探究。
作者:曹宗华单位: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20-01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民族音乐文化一直像一条历史的长河,在滔滔不绝地流淌着。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它一方面真切记录了民族的痛苦、快乐,另一方面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作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民族音乐的传承,正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1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音乐教育的相关性
1.1 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音乐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之一。
音乐教育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行为,通常指学校教育。音乐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音乐文化造就了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包括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传承”的过程。这种音乐文化传承的需要正是音乐教育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音乐文化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文化品性和发展进程。但另一方面,音乐教育也能为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它具有保存、精炼和整合音乐文化的作用。
可见,在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2 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的作用
1.2.1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艺术能表现和激发人的感情,我国民族音乐所产生的自然、地理和文化背景都与我们学生生长的背景一脉相承,所以它更能被接受,更能潜移默化地将良好的道德思想融入人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音乐文化在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栋梁之才,因此,学校应注意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1.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我们今天所学到的欣赏到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洗礼,已经变成了永不退色的艺术精品。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集中体现了受一定民族、地域和时代影响下的多姿多彩的风格之美。学生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领略到我国的悠久民族文化传统,丰富并扩展其审美感受范围,提高鉴赏能力。
2 如何在高校中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2.1 灵活运用多种授课形式
我国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校在开设这门音乐选修课时,首先要注意授课形式的选择。常见的授课形式有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鉴赏课、讲座课、观摩课等,高校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授课形式,如在鉴赏课的基础上,可穿插着一些讲座课和观摩课,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2.2 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便是师资问题,这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教育体制有关。因此,高校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培养具有较高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综合性音乐人才,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教育中来。
当然,各地高校,还要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同时,还要给音乐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提高其能力。
2.3 营造良好的视听环境
营造良好的视听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和广播站。宣传栏可以设置民族音乐专栏,搜集一些民族音乐方面的素材,如民族乐器图片的展示和著名名族表演艺术家的剧照,通过对这些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广播站则可以每天播放一些优秀的民族歌曲、民族乐曲等,或者进行民族音乐专题知识的讲解。
(2)邀请民族表演艺术家来校表演或作专题报告,这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
(3)定期进行与民族音乐艺术相关的采风活动和民俗活动。高校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还需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深入民族音乐社团,身临其境地体验存活在人民群众中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将学校民族音乐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与课文采风及民俗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的普及和持续发展。
3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3.1 注意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其固有的音乐观念、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其在美学、史学、形态学等方面也都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体系。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重西轻中、重技轻论现象的影响,至今还未建立起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随着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了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我们一定要建立一套与西方音乐体系同样,具有独立性、完整性且不可取代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3.2 要注意中西方音乐教学位置的摆正
中国民族音乐在传承中,要注意摆正中西方音乐教学的位置。如果把西方音乐当成主流,势必会带来中国民族音乐的衰退甚至消亡。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以我为主,外来为辅。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要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要位置,树立中国民族音乐在青少年心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3.3 要注意民乐音乐教材的建设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要注意对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以往,我国的民族音乐教材都是在教师自编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中国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首先要注意选编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民族风格且内容健康向上的作品。其次,要重视起民族音乐理论成果在各专业、各学科中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再次,要注意教材内容的文献性。最后,民族音乐教材的引入,更应该注重音像资料的建设。
4 结语
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一件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授课形式、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视听环境。此外,还要注意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注意中西方音乐教学位置的摆正以及民乐音乐教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一、将多元文化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是在各地域与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特色以及地方习惯等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在我国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音乐的教学目标有着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音乐为审美核心,弘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学习、体验、尊重和理解各个地域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令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国家的文化遗产。”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正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因而各国家和民族也越来越重视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音乐作为各地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也是人们所重点保护的对象。我国若想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国音乐得到世界化发展,就必须要将多元文化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学当中,从而令学生通过对各个地域和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加强与世界各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强化自身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充分利用好多元文化,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素养,以及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因此,将多元文化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合理应用措施
(一)遵循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运用原则
1.审美原则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无论是让学生欣赏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还是让学生欣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都必须要遵循审美原则,也即是要将音乐中“美”这一核心元素充分体现出来。因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的本质是体现自然之美、传承思想之美。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当要在音乐鉴赏课上将每首音乐作品的美感都充分提炼出来并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其中的美、享受到美的氛围,继而得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2.文化原则
音乐是文化的产物,在人类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音乐逐渐产生。因此,任何一种音乐可以说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所以,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利用多元文化之时,教师必须要遵循文化原则,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每首音乐背后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从音乐当中感悟文化、体会文化、学习文化。
(二)明确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作用
近年来,多元文化在各领域中的渗透越来越多,因而也对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争议一直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一部分教育者认为,多元文化为高中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能够丰富高中学生的音乐生活,令学生了解和学习到更多、更广阔的音乐知识;另一部分教育者则认为,多元文化的过度渗透可能会导致传统音乐的丢失,让我国传统音乐的知识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而若想停止这些争议,让大家更加接受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教学当中的运用,就需要高中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正确理解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作用,明白将多元文化融入到音乐鉴赏当中并不是为了消解我国的传统音乐,反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其他文化与自身传统文化之间的对比而更加增强对自身文化的保护意识与重视程度,这才是真正做到合理运用多元文化。
(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高中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高中音乐教师应当要在音乐鉴赏课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并将多元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自主进行不同国家与民族音乐的鉴赏,并形成对其的自主思考。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思考,才能够更加体会到音乐中的多元文化内涵,也才能够更加意识到保护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鉴赏音乐,给予每个小组一首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其在组内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再派出代表进行总结演讲。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多元音乐知识,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交流沟通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高效;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51-02
一、引言
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和落实音乐鉴赏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准,是高中音乐教师所必须关注的事情。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是高中音乐教师今后努力的重点。
二、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以增强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新课改背景下,提倡对于教学内容的灵活掌握,而非简单的识记,让学生能够从一个较为深入的层次,全面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要求下,音乐鉴赏课程,必须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表现手法、表现风格、题材的全面把握和比较,从而形成对于音乐作品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准[1]。比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相同音乐主题或者是不同音乐风格的全面认知,提高对于音乐作品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较为积极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自己的音乐认知水准和审美能力。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有着大量丰富的、题材多样的经典音乐作品,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这些音乐作品加以分类,而后便于在比较教学中应用,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
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通过比较的教学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音乐认知领域,进而从更高的层面赏识音乐的艺术价值。例如,在进行《黄河大合唱》的鉴赏过程中,可以原版的《黄河大合唱》与经过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二者的区别及艺术相通性。我国当前最为著名的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曾经倾情演奏过这段著名的曲目,因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试听一下郎朗版的钢琴演奏曲,再与其他版本的作品作对比分析,从而能够较好地体会出不同版本音乐作品的差别,及同一个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演奏乐器,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韵味。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存在着表达同一种情感而类型不同的作品,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对于不同时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技巧。例如,在诸多的歌颂祖国的作品中,有赞扬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走进新时代》,有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所创作的《我的祖国》,这两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因而,可以拿来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品味音乐作品,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各国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从而将音乐的鉴赏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高效的音乐课堂,往往是建立在有效的师生互动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能够有效增加师生互动机会的教学手法。具体而言,对话式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设问或者其他方法,达到师生间互动交流的目的。对话式教学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主持者,而学生则发挥着课堂“主角”的作用,让学生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轻松掌握课堂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相互之间分享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进而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形成多维度的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在对话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看法,对于明显错误的、有违科学常理的看法,要给予有说服力的纠正;而对于新颖的、有独特见解的看法,则要给予肯定和嘉奖,以保证学生持续的对于音乐的热情。例如,在对于“多彩的民族风”这一课的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让学生自由讨论我国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民族音乐与地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地方特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较为科学的完整的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
教师要让学生踊跃表达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看法。有的学生喜欢蒙古族音乐,因为它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热情、奔放,很切合蒙古族人民在大草原上的洒脱、彪悍特点;并且,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著名的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十分接近自然的音乐。有的学生谈到了维吾尔族音乐,觉得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维吾尔族人民都十分热情好客,因而,他们的音乐作品都充满了欢快的曲调;当然,维吾尔族人民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外向、挺拔的感觉。总之,不同的学生,对于各民族音乐风格有着自己的认识,也有自己的钟爱,最后,音乐教师可以综合使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和完善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一堂较为多彩、蕴含了丰富知识的音乐鉴赏课。
四、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体验式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平等享受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进而形成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合作并进行学习,从而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在巩固既有知识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问题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疑问中,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教师首先必须创设出较好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形成一种较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进行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聆听经典音乐,然后,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新的解读和感悟。例如在《黄河大合唱》的赏析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基本形成对作品论调的看法,初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调之后,将预先设定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就这些有引导性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可以提出诸如有两位作曲家,分别创作了《保卫黄河》、《河边对口曲》,仔细聆听这两部作品,比较两位作曲家分别使用了哪些创作素材,以及使用了怎样的音乐风格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曲目,自然会形成一定的聆听重点,产生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达成关于作品的观点一致性的过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就自然水到渠成,印象深刻[2]。
当然,也可以采用发现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确音乐学习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即本堂音乐课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所要解决的问题等,让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与同学进行分享,最后,由教师在总结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得出能够囊括各个方面的、综合的看法和建议。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欢乐颂》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认知;而学生经过讨论,普遍会形成一种共识,就是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进而,就能够较好地体会到贝多芬在音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壮美、高亢、激昂的情感[3]。学习任务的明确,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形成对于音乐作品的深刻认知。
五、结语
总之,高中音乐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高中音乐教师必须树立起积极的态度,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与探索新的、适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带来优质、高效的音乐鉴赏课。
参考文献:
[1]吴仁培.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探析[J].歌海,2011,(2).
关键词:高师;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31-02
当代社会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正发挥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也是高师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师范院校根据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开设了公共音乐鉴赏课。高师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高师院校素质教育特殊的一环。怎样顺应转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公共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音乐教育在当今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公共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
笔者教授的课程是学校公共音乐鉴赏选修课程,授课的对象是非音乐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主要从学生选修目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课堂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信息和数据。
(一)公共音乐选修课程以《音乐鉴赏》为主
调查中了解到湖南几所高师院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多以音乐鉴赏课为主。在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案设计上大多以音乐欣赏为主要方式,特别是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赏析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对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文化的教学则非常缺乏,特别对湖南省的音乐文化、民间音乐甚少涉及。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难以与目前多元文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接轨。
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大都希望在课堂中学习丰富的知识,增长更多的见识。因此,在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中,他们不仅希望能获得音乐专业的知识,也希望能从课程中获取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在课堂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声乐和器乐的学习兴趣要高于对音乐欣赏的学习兴趣。但课堂条件和学习者本身素养的限制,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声乐和器乐教学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因素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方面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需求为主,注重音乐的实践活动。
(二)选修音乐鉴赏课的目的
笔者上课的班级共有130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所有学生中,感兴趣的学生有34位,想了解更多音乐知识的学生有50位。选择这两项的学生是为了喜爱音乐而学或想通过音乐欣赏得到审美感受的,为获取音乐知识而选修的占到了全部学生比例的65%。只有少数学生是为了拿学分或抱有其他想法的。高师院校开设公共音乐鉴赏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和音乐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形成音乐的审美修养,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调查和访谈中,学生在闲时听音乐喜欢通过视频欣赏,也希望在课堂中有视频音乐的欣赏。湖南省内高师院校的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几乎使用的都是多媒体欣赏音乐方式,以PPT和音乐软件讲解分析音乐作品。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较明显,有着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根据对教师的访谈,教师们希望提高大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兴趣,多能尝试一些课堂讨论和音乐实践活动。这些都能提升音乐学习兴趣,但由于众多院校对课程的安排和诸多环境因素都无法实现。
二、高师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如何在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展开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关系到高校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大事。为此,作为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理念,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建立一套合理而科学的、丰富而完善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程教育体系。
(一)明确教学目标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是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理解认识、提高审美的鉴赏力,通过音乐欣赏开拓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背景,使他们理解作曲家的创作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中立足点更高。”[1]
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是高师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专业特点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高师公共音乐鉴赏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形成音乐的审美修养,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所以高师公共选修音乐鉴赏课和专业音乐鉴赏及中小学音乐鉴赏课程有明显的区别,开设的目的和教学的理念应该体现公共课程的特点。在培养美感和塑造审美人格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同时提高鉴赏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这些理念与目标同普通的音乐教育相比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普通的音乐教育主要以培养和提高音乐素质、培养听众为目标,而公共选修音乐鉴赏课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音乐美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方面
1.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中要适当选择中西方经典乐曲和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同时也要选取大学生喜爱的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教学内容可以增加音乐实践活动,如在有钢琴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弹奏声乐伴奏曲,学生演唱喜爱的歌曲;将励志或趣味故事改编为剧本,和学生共同演出音乐剧等。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的兴趣,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对音乐美的领悟和感受能力。
2.立足本土音乐,发展特色音乐教育
我国各民族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资源,特别是音乐文化传统资源。艺术教育要体现本区域、本民族的艺术资源特色,应以普及本区域的艺术资源为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中,要以提高全体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为根本目标。一方面,本土传统音乐不仅仅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基础;另一方面,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教授音乐课程,让学生了解本地区更多地音乐文化,并逐渐接受和喜爱上传统音乐文化。
比如学院公共音乐鉴赏课中有一章节戏曲音乐,教师通过对花鼓戏、祁剧等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的教学,在鉴赏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逐渐产生兴趣,同时在音调吐词、风格特点等方面不断地学唱,逐步形成既能演唱、又能了解其艺术特征的良性循环,既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又能对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地注重本民族、本地区传统音乐的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地方戏曲和民歌等音乐艺术文化也不断地进入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结合本地区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才是高师音乐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
(三)教学方式方面
1.合理采用教学形式,实现多元化教学
目前高师院校所开设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专业特长,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以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为主,内容较单一、枯燥,有些喜爱音乐或想从音乐鉴赏课中学知识的学生没有学到想学的内容,音乐教学满足不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知识的渴求。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教学。公共音乐教育的多元性应该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强调音乐知识的“公共性”,体现音乐内容的综合性,多从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等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应体现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会、出演音乐剧、音乐社团活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音乐实践的认识和感悟。
2.拓宽学术视野,加强音乐与交叉学科方面的知识
“音乐具有多元性,音乐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2]音乐不仅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与地理、历史、宗教等多门学科有着内在的联系,体现其庞大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饱含着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包含了作曲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严谨的曲式结构,及作曲家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既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了解作品中蕴藏地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的信息,还可以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如在对贝多芬交响乐作品的赏析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贝多芬不同交响乐的乐曲,然后对交响曲的特点与形式,贝多芬的生平以及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只有将音乐作品同这些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教学,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
三、结语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目前,众多高师院校把公共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该课程的教学似乎在表面上每年都在进行中,但调查的结果不尽人意,多数高师院校的公共音乐选修课并未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教育机制的完善程度。因此,转变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尚待今后进一步的探讨,如建立高师音乐教育评价机制,健全高师音乐教育的管理机制等,这些问题需要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音乐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与解决。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是一个音乐文化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音乐兴趣,丰富情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音乐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尤其要关注学生对于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1.以审美为核心重视感受与鉴赏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本次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
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去的音乐课围绕音乐知识组织歌曲内容,如今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取内容,设置了情境主题和单元主题,构建了全新的框架体系。课程标准降低了知识技能要求,淡化了技能训练,强化了审美、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专门设立了“聆听与鉴赏”学习领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突破。
“聆听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和音乐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素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变革,是对音乐教育的正本清源。
2.强调音乐创造重视艺术实践
此次课程改革,拓展了音乐教学领域,将音乐教学领域分为:“聆听与鉴赏”、“活动与创编”、“思考与探究”、“相关链接”。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活动与创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这种创作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如在《音乐鉴赏》-生活之音一课,要求学生在欣赏谭盾的“水乐”中找寻灵感,结合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纸来创造“纸乐”。在《绚丽的世界音乐-乐器篇》中,能够设计出心目中的乐器。
3.降低难度拆除门槛
课程标准将“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一项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必然会带来教学难度的降低,拆除门槛,敞开音乐艺术的大门,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也必然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感知发展的规律,确定内容标准的要求。
比如《音乐鉴赏》一书全书容量较大,在《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曲艺篇》中,可则选广东地区学生较熟悉也容易接受的“粤曲、粤剧”作为教学内容。因为语言上的沟通障碍降低了,学生更易接受这些所熟悉的内容,也就更有兴趣了解更多内容。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领域中,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还注意吸收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强调多种艺术的结合,从而大大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学校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承担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音乐映射的我国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态,内涵丰富多样,有着很强的地域风情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渗透民族音乐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民族音乐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以蒙古音乐为例,阐述学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的重要作用。
(一)学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是促进学生正确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因素。蒙古族创造了他们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珍惜友谊、重视爱情的精神与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高尚境界DD真诚、诚信、善良是不谋而合的。其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使人受到感染,产生联想、引起共鸣,让学生为音乐美所陶醉,与音乐同欢乐,共悲伤。如:《我是草原小牧民》、《草原就是我的家》等,欣赏这些优秀作品,使学生从思想上到内心深处都受到极大的震撼,对不断提高其思想水平,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学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蒙古族音乐以它独特的自然性、随意性、生活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课堂融入蒙古族音乐可以把以往单调、枯燥的课堂带到一个轻松、自由、随意的辽阔大草原的意境中,尽情享受着快乐式的音乐,智力也在快乐中得到开发。如《草原就是我的家》这节课,我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这一特点,在教学导入时通过舞蹈观赏最具民族特色的蒙族动作,导入“走进呼伦贝尔草原”这一主题。了解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及风情风貌。
(三)学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格。蒙古族音乐不仅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其中更蕴涵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蒙古族音乐在学生行为和思想可塑性较强的阶段,对其进行艺术的渗透、雕塑,精神的哺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心理素质,身心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如在《牧歌》课堂教学中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四)学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在传承和保存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起着创造和更新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不仅要经历历史发展时期的跨越,同时也要承受异类文化的冲击。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流行音乐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冲击,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改变,口耳相传的传承与保存方式,几乎导致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解体。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要传承与保存下来,它必然要通过学校教育途径来传承和保存,把民族音乐融入课堂中。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要弘扬民族音乐
(一)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发挥艺术特有的共性。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平时的电视或一些媒体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反而学生对于一些流行音乐较为认同。所以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及视频,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赏析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更好的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和体验快乐。
(二)挖掘内涵,提高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的鉴赏力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表达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是概念的实质内容”。民族音乐的内涵在于表达本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信仰等内容。为了使学生学会欣赏民族艺术,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如:在给学生欣赏《嘎达梅林》这首作品,不要一开始就放视频,而应让学生在音频中逐步感受马头琴带来的巨大魅力,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通过音乐要素(节奏、速度、旋律)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这部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价值,再通过演唱歌曲和舞蹈反映这个民族的风格,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在给学生讲解乐器构造的过程中让他们能更感受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了解祖先留下的巨大财富。欣赏民族音乐作品时,引导学生从艺术家的精湛技艺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有瞎子阿柄的《二泉映月》和贺绿汀《牧童短笛》……通过观察比较、听赏感受让他们认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在其特有艺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表现民族音乐,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把握民族音乐特点,做好多元文化下的传承
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音乐文化的变化会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表现形态产生影响。多元化文化下的音乐教育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文化的本质就是利用音乐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会增加新的内涵,呈现出新的特征。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时,不仅要让他们掌握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而且要让他们了解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民族传统,这对我国精神财富的传承和音乐教育的发展非常关键。民族音乐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思想观念、精神内涵等都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音乐教育的教学中应该涉及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手段的更新。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多元文化教育这样目的是在引导学生在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演唱的过程当中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还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观念,使民族音乐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我们要对民族音乐进行批判性思考,首先要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有一个清晰、深刻的了解,在强烈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之中接受文化全球一体化的洗礼。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让民族音乐融入更多的多元文化元素,就必须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音乐文化意识。
二、重视多元化文化作用,推进民族音乐发展
音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吸收新鲜的元素,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更新、创造的过程。在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中,文化的多元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文化能够给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外来音乐文化的借鉴,从而使本民族的音乐汇聚更为多样的艺术风格和音乐文化技术,从而加快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不能固步自封,只注重文化的继承而忽视文化的交流互动。比如在我国音乐家刘天华就曾经在二胡作品《光明行》当中融入了西方的小提琴的表现技法,创作出独具韵味的音乐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利用多元文化环境下,文化交流频繁的优势,对西方的音乐文化进行吸收,实现在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融合,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也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动力。
三、利用多元化文化理念,丰富民族音乐内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文化也开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于民间的生活和劳动之中,同时又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在各种民俗活动中都会有音乐元素包含于其中。音乐能够起到渲染环境的作用。民间的音乐教育虽然没有预定的教育目标,但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比如,在我国的黑龙江省,蒙古族、鄂伦春族、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聚居在一起,所以各民族文化就产生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在黑龙江省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入手,丰富学生的基础音乐知识,提升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下对音乐的对比鉴赏能力。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教育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从而可以形成系统的音乐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的过程当中,会有意识地吸收各种音乐文化的风格,学习它们的个性精神,时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四、积累多元化文化经验,增强音乐文化凝聚力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当中,政治、经济、文化三者都是一种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的内涵,在我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在音乐教育活动重点具体体现。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也就是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同时也会认同其所表现出来的音乐价值观。音乐文化当中包含了多种民族音乐形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则是将各个民族对音乐的表现形式、技术手法、文化色彩等优秀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的鉴赏水平的目的。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可以促使音乐教育向着现代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渗透到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之中,让学生意识到音乐文化的整体性,达到增强音乐文化的凝聚力的教育效果。
作者:赵一雪 单位: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 学前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我国是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国家,具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许多传统的民族音乐正在走向解体。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高师学前教育中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系统地剖析民族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趋向,并提出相应的策略,这不仅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更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现状
目前,随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方式上的改革,造成学前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没有音乐基础。在学前音乐教学培养方案上,基本上是把音乐专业教学与幼师培养进行综合,课程安排上脱离幼教实际,缺乏学前专业特色;在实际教学中,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以流行音乐、西洋乐器等为主,流行音乐、西洋器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固然重要,但这些教育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等方面的能力。要把我们祖先留下的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去,是我们学前专业教师的目标和首要任务,由于缺乏有利的教育时机,我国传承多年的民族音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受到冷落。
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断层的危机,主要来自于学前教育的萎缩。仅以黑龙江省某大学为例,2009级的学前教育专业60名学生,2010级学前教育专业107名学生,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194名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方面的调查问卷,排在首位的是流行音乐,其次是民歌、西洋乐器,而民族音乐位居最后。这种现象说明什么?教育者对民族意识越来越淡化,对本土音乐文化缺乏了解。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民族音乐教育的地位,从基础教育抓起,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渠道。
二、民族音乐文化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影响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智慧的结晶,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文化,无论在我国的音乐史上还是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海洋中,学习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音乐,从音乐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可以提高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因为他们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他们的学习为全社会点亮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希望之光。
在学前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任何一门教育所替代不了的,应该以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让学前专业学生树立起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观念,为弘扬和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而努力。通过民族音乐达到育人的目的,以促进民族素质,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使学前专业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不断提高。
三、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融合与发展思考
柯达伊认为,挖掘民族民间资源,以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母语来实施基础音乐教育可以更有效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文化素养,让音乐真正地属于每一个人。[1]在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时,不但要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而且要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掌握当地的民歌演唱方法及简单演奏民族民间器乐的常识,不断吸收民族音乐的精髓对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还有利于学前专业学生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通过“倾听”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通过“倾听”感受民族音乐是一门必修的课程。我们作为学前专业教育者,去创造良好的民族鉴赏氛围是责无旁贷的,通过欣赏民族音乐来培养学前专业学生高尚的情操,在音乐思维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了解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不同音乐文化体裁,真正达到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要想在欣赏民族音乐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对目前音乐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大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比重,让学生充分了解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钢琴教学中,多演奏中国优秀作品;在舞蹈教学中,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音乐语言等,逐渐把民族音乐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去。
(二)编写民族民间音乐与学前教育专业融合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为了强化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工作,编写一部适合学前教育特点的民族音乐欣赏教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材内容的选材上应注意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普及民族音乐基本知识为主,兼及部分民族音乐理论。把具有代表性的、有审美价值的民族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教材中,教材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体,合理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大类。对民族民间的各类音乐素材进行合理的编写,在教材结构中突出民族音乐内容的比例,使民族音乐和学前教育有机地融合得到和谐发展,具有继承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精神。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我国学前教育创新提供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我们大力开展学前教育创新研究和实践的今天,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者,只有不断地探索、思考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学前教育才会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因此,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融合有利于创新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注:本文为2012年度黑龙江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高师院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0369;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2532118)
参考文献:
江苏作为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江苏的音乐基础深厚,其中江苏民歌,在中国各众多民歌之中深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像苏南民歌《茉莉花》、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民乐《光明行》等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江南丝竹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江苏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也是品种众多,名家迭出,现存的影响较大的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带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曲艺也各具特色,其中苏州评弹和评话、扬州评弹和评话、徐州琴书、淮海锣鼓、南京白局等影响较大。然而,在这方如此肥沃的土地上,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江苏的初中学生对江苏本土音乐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网络、电视、电台等成为学生与音乐接触的主要媒介,而这些媒体又被大量的流行通俗音乐充斥着。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相比,旋律简单、舒畅,朗朗上口,歌词内容大多以爱情和青春为主题,此类内容恰恰为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因此,大多数中学生很少接触到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微,更别指望欣赏到乡土音乐的美。以至于有的学生把《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刘天华说成是刘德华,这不得不让身为音乐教师的我无奈和痛心。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可见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初中音乐教材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但笔者认为弘扬民族音乐要先从本地区乡土音乐开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从古至今,乡土音乐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地方史,它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也是本土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在内容上有不少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学习、欣赏乡土音乐具有其他音乐难以替代的作用。优越的乡土音乐环境与基础,等待着课堂音乐教学去抓住精髓,体会精妙,评点特色,总结规律。让学生从乡土音乐入门,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由学习而继承,由普及而提高,应是发展民族音乐的最佳途径。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江苏地区所使用的初中音乐教材中又有多少关于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呢?请随笔者走近教材,看看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材的使用情况:
在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使用人教版和苏少版的教材。其中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由“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构成的。而苏少版由“表现与实践”(演唱、演奏)“感受与鉴赏”(欣赏)“活动与创造”三个模块够成。从以上两个版本的教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只有七年级没有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四册书中各有一个单元通过“感受与鉴赏”教学来感受江苏本土音乐,另外,在“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中也提到江苏本土音乐相关知识。在苏少版中,则恰恰相反,只有七年级有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并通过“表现与实践”“感受与鉴赏”来实现的,八年级、九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都没涉及到。可见,不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特别是苏少版),江苏本土音乐内容都很少。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师,有义务弘扬本土化,而作为一种文化,更应该传承下去。
在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中,该如何把这样一种文化传承下去呢?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江苏本土音乐的特别情愫呢?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想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解读新课标,努力处理好“多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即:音乐教育要以本民族音乐为基础,然后尽可能地强调“多元化”……
现就以上想法作一具体阐释:
一、教师是课程理念的主要实施者,要实现民族音乐乡土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民族音乐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江苏地区中学音乐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没有或很少受过基础的民族音乐教育,缺乏系统的江苏民间音乐知识,对民间艺术只是略知一二,不甚了解,很难谈得上喜欢。音乐是情感艺术,如果音乐教师自己已经感动于古老的江苏民间艺术,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学生肯定可以在教师的感染下产生共鸣。试想一个不喜欢江苏民歌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喜爱江苏民歌的学生呢?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音乐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研究江苏的民族民间音乐,除了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能准确地区分苏南、苏北各地方、各类民歌,掌握典型的戏曲和曲艺音乐,如昆曲、苏州评弹等能力外,还要演唱一定量的江苏民歌的能力,除此之外,至少掌握一门民族乐器,并具有组织小型民乐队的能力。
二、面对江苏地区现行初中音乐教材中江苏本地区乡土音乐内容短缺,需要编写一套具有江苏民歌、地方戏曲、器乐曲等本土化音乐为内容的补充教材进行系统教授,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与自己生活贴近的乡土音乐教材中熟悉本土的家乡音乐,从音乐的潜移默化中获得爱家乡、爱祖国的熏陶。
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江苏民间音乐的兴趣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落实本土音乐教育内容
1.从学唱江苏民歌入手
江苏民歌色调清雅,如诗如画,生动地表现了江苏民间艺术的神韵,从苏北到苏南可谓是“苏北号子花”“苏南风情录”……最具代表性的有苏北民歌《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苏南民歌《茉莉花》《太湖美》《满江红》《孟姜女》《无锡景》《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堪称音乐珍品,她们从田野走上舞台,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国和世界。在教唱这些歌曲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歌曲所包含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词和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自始至终接受民族音乐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的训练。如:《茉莉花》,歌词是诗,唱出来是歌,节奏韵律是舞蹈,旋律线条里有图画……这正是江苏儿女孜孜以求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写照。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并体检:同一首《茉莉花》在使用不同方言演唱时所产生的不同情绪,用原汁原昧的扬州话来演唱,流畅轻盈;用苏州话演唱,柔美委婉;用普通话又是一种风味。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唱唱哼哼其它变体的《茉莉花》,如中原的淳朴真挚、东北的潇洒明快,让学生通过比较,再来谈谈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魅力,从而产生自豪感。又如:在《无锡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创
编歌词,通过《无锡景》优美的曲调唱出自己想说的话,使学生从内心喜欢江苏民歌。
2.从音乐欣赏入手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视听结合,靠直观画面音响去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共鸣,如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教师可以边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边播放着无锡惠泉山的美景,这样学生在欣赏时,既有看的,又有听的,仿佛身临其境,再加上教师话语的引导,很容易感悟到主题思想,无形中产生强烈的爱家乡之情。
(二)走出课堂,广泛开展本土音乐教育
加强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是一项全面的工程,它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重点培养,更需要课外、校外、社会业余文艺活动的有力配合。
1.组织各种业余音乐活动
为促进学生的本土音乐教育,有条件的中学可以组建一支“江南丝竹”乐队,组织各种江苏民间音乐(民歌、戏曲)比赛和民间音乐知识竞赛,巧用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本土音乐的舞台,宣传江苏本土音乐,利用校园广播,创建民族音乐味浓厚的校园环境。
2.走出校园,开展校外民族音乐教育
在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音乐艺术实践及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找几首自己家乡的民歌,和家长一起学唱一段地方戏,如柳琴戏。学校还可以请来社会上一些知名的民乐团、民乐演奏家、戏剧演员给学生表演、做讲座。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搜集优秀的乡土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如央视的音乐频道和相关音乐网站。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文化节演出,类似的文化节演出乡土气息浓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当今多元文化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但是,在强调“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教育。“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文明,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里面包含有太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所以说,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不论世界如何变幻,如何繁荣与发展,人们身居何处,音乐永远是最贴近心灵的声音,而民族音乐更是浸润到了心灵深处。这正是新《课标》中民族音乐地位最重要的体现,也是音乐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面对如此富饶而美丽的乡土音乐,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握紧这方沃土,呼吸她的芬芳。
参考文献:
[1]陈丽艳.《论民族音乐在新中的体现与运用》.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