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时间:2023-06-02 09:2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第1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为:“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

一、制作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的两大基本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因此,掌握“时空 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由于普通高中教材采取模块加专题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历史时空知识、时空思维能力、时空意识的薄弱。因此在期末复习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中国古代史的年代尺,通过年代尺的制作,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朝代的更替、政治制度的发展演进特别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完善、强化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发展趋势,并根据这个趋势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为了体现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关系,通过朝代疆域地图了解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各个朝代的行政规划,从而更好地认识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二、整合教材资源,注重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的叙述、理解、评价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文本资料和非文本资料,并学会从各种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知识链接、资料卡片,旨在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在复习明朝强化君权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卡片《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并设问: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前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废除丞相对加强君权有何作用?结合教材思考,废除丞相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明太祖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废除丞相之后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导致了繁杂的政务集皇帝一身的弊端,于是出现了内阁。

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方法引导:第一,关注史料的出处、可靠性、分类方法;第二,指导学生阅读,获取史料有效信息,并判断其真实性;第三,根据史料进行分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第四,依据史料促进学生历史理解、解释与认识的深入。

三、梳理逻辑关系,凸显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对历史的认识重在理解,对历史的解释和与历史有关的情感、态度、观念等是建立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的。要想真正理解历史,创设历史情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回到历史现场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回到历史现场的情境创设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从而提升历史理解素养。

例如,在讲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时,学生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皇帝与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三省六部制作用的逻辑关系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制度,笔者创设情境“贞观年间,黄河发生洪灾,上奏朝廷,大臣A提交书面处理方案:一、举行大型祭天活动,二、削减灾区赋税、三、修筑堤坝。大臣B认为大臣A的方案可行,上呈给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C负责执行。大臣C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并设问:1、大臣A、B、C、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3、这一方案的执行体现该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通过三个设问,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认识皇帝权力与三省权力的分配,以及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进而理解皇帝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移情”的态度,以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回到历史现场,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

四、通过合作探究,关注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要以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和历史理解为支撑,是学好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关键,也是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的主要体现,历史素养要综合体现在学生对历史的解释与评判上。为了改变复习课的单调与重复,笔者尝试通过合作探究,撰写印象叙说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评估不同历史解释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中,在学生制作好年代尺后,笔者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之后,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对本专题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分析印象最深刻的原因,并通过交流达成共识撰写“印象叙说”报告。这种做法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撰写报告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历史知识,发散思维形成了自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和感悟,而且还锻炼了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五、运用比较法,形成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要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要学会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从而实现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而且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第2篇

经过分析历年的高考历史真题发现,高考历史命题的立意变化了四次。即高考历史命题立意从最初的历史知识命题立意,到历史学科能力命题立意,再到历史学科素养命题立意,最后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立意。如下页图所示。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1.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是跟时间紧密相连的,过去发生的事实是历史,现在发生的事实就能成为未来的历史。同时,历史也跟空间有联系。目前,人类的活动主要分布在地球上。地球上又可分为许多国家,每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活动不同,故每个国家的历史也不同。实际上,这一核心素养与全球史观相联系,要求同学们用全球观念、整体的观念来认识历史。对某一具体历史事实进行认识时,同学们要将历史事实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我们研究的历史事实都是在过去发生的,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转性。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缜密的逻辑推理来努力再现历史事实。所以,这就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资料,另一个是逻辑推理。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注重在引用可靠历史资料的同时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这一核心素养与认真、严肃、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相对应,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历史事实。要想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同学们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界限,感悟和理解历史事实。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是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正确地解释历史事实应先正确地理解历史事实。

5.历史价值观

第3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优化;价值观念

引言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历史理解以及简式素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有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学科教育特色,紧密依托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之后,形成具有历史特点的思维品质以及关键成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

一、准确设置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明朗

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的指向标,所以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沿着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轨道,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前进,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目标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技巧和历史学习技能以及知识转化能力和情感态度进行教育教学的提升。教师在目标设置的过程当中也要根据学生在具体学习中的知识掌握状况和知识掌握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设计。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唐朝经济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强化学生在分层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联想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思路,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强的时间性,需要学生在学习和思考当中养成良好的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且在稳扎稳打当中努力的探索和前进。教师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读懂历史并且理解历史,思考历史当中的深层次价值,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唐朝经济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在网络上搜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PPT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性的教学,教学生展示唐朝城市的布局,并且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经济发展,使学生通过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做唐朝当时的向导,引导其他同学在聆听当中感悟,当时唐代经济发展的盛况。教师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学习和养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并且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保持自己的观点,逐步的转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三、加强核心素养宣传力度,提高教学专业性

教师在历史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当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的拓展,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意义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蕴含的深层次韵味。教师要在核心素养教学时增强自身的专业性,这位教师在教学当中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学习心态,每一名历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内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开拓自身的思维,在历史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了解教材当中每一个细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动态教学当中,强化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在学科探究当中的核心素养养成。只有教师对于历史教材以及学生两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够在教学当中游刃有余的把握,学生以及教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掌握扎实的历史学习概念,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历史观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核心素养。

第4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 历史学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3-02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素养,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从近些年中考、高考试题的分析来看,试卷难度有所加大,出题者在考察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之余,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结果相当一部分平时肯认真刻苦,成绩优良的同学都在大考中遭遇了滑铁卢,侧面反映出我们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不足。

下面,本文就历史学科特点和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而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是历史的阅读能力、历史的思维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

一、历史学科阅读能力,是奠定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

历史阅读能力即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对于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课本和材料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提纲式”阅读法、“问题式”阅读法、“比较式”阅读法等,以便使他们通过阅读掌握历史的主干知识,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中,特别要求学生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对历史的领悟,还应让学生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历史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形成的核心

历史思维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学习,以相关的历史学理论为指导,去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弄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并根据历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正确认识的能力。

简单地说,对历史思维能力概念的界定,如果按照狭义的定义,历史思维就是历史学科所专有的思维方式,如果按照广义的定义方法,凡是历史学习和研究所涉及到的能力,都可以列入历史思维能力的范畴。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更新观念,让学生真正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2)重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钥匙。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群众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继承与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 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3)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出他们各自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4)充分利用史料和时政热点,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原理迁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要求我们,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三、历史表达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体现的关键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历史表达能力的培养,属于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从学生的试卷中反映出:第一,不会使用术语。许多中学生没有真正树立使用学科术语的意识,也不知道历史学术的特点,其表达能力难以提高。第二,不能体现“史论结合”的原则,表达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堆砌材料,有一部分学生辞不达意。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表达能力方面一定要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训练。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过程。(3)让学生明确历史表达的方法:学科语言、不同对象的表达构成等。(4)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除此之外,还要有具体方法上的指导。如: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达到知识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学科素养

至今为止,新课程改革对于提高我国人才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本身。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改革深入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并从情景教学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加强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改革深入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发生转变:①促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面成长。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逐渐强化历史思维能力;②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进行知识灌输。教师充分发挥客体作用,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技能,并逐渐培养合作精神等。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讨,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在生活中尊重生命并积极进取,对人类文明产生认同感和崇拜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体现历史意识、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终身学习、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及尊重人类文明等教学目标,从而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内容达成的要求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史实性知识要点时,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历史比较、情境创设、史论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时空、因果等基本史实要素。教师通过不断创新教法而呈现的教学内容,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记忆,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助于建构全面的知识框架,而且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历史意义[1]打下基础。历史意义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点,学生学会感悟这一联结点,才能以史为鉴、指引未来,才能提高高中历史学科素养。

例如,教学“秦朝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看,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史实性知识:秦朝统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影响。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并引入相关史料进行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旨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秦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及维护和平与国家统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措施

人的发展是历史教育追寻的目标。在新形势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转变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有效利用科学的教学模式,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

(一)情景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历史知识的习得与理解有限制性――时空限制。要想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可以积极应用情景教学法,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这种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历史移“情”能力,再将这种情感观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创设基于事实基础的历史情境,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时空观念,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增强历史洞察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例如,在进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讲解中,本课要培养的历史学科素养主要体现在雅典公民对自由、平等的政治追求上,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主人公为雅典公民,拥有参加每十天一次的公民大会的权利,尽管会耽误家中的事情,但是参加这一会议可以得到工资。在大会现场,工作人员对今天讨论的主题进行了描述,每个人都可以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意见等。

古代希腊的历史具有较强的时空限制,教师在尊重公民大会这一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构建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对古希腊人民、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的特点有了初步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照书本史实和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探究,对历史资料进行论证辨伪,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并感悟到民主、平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因此,情景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历史学科素养的关键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促使学生提高历史学科素养的关键因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可以达到以史为鉴、指引未来的教育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德、智、体兼备的人才。

例如,在讲解“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时,对于儒家“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思想、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先秦时期传承下来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论述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意义[2]。教师可以提供论点:如“传统的思想同现代社会时隔上千年,二者严重脱轨,已经不适用”,再如“儒家以人为本等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二种观点各执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倾听中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由此看来,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提高高中生对历史的洞察力,提高民族自豪感,利用历史思维指引未来。积极加强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还可以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以更加健康的思想面对社会和人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产物,因此应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为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英国“记忆力之父”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高层次的形式上;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例运用

本文着重探索思维导图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是因为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首先,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上述特点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帮助他们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问题以及从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进行认知活动,并做到“以史鉴今”。

下面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2课《》一课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收集信息,梳理脉络。

本课以为中心主题,主要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胜(败)的原因为切入点,从而对照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如补充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查找动态的形势图理清战争经过,这些知识储存都为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了基础。

2.知识延展,拓宽思维。

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已经对《》一课有了系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拓展、以及《》《》的签订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由此绘制一幅新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作为知识延展和思维拓展训练。

三、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1.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中学生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由此联想到其他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严格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2.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第7篇

应试教育已是“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景象,随之而来的是素质教育的脚步走进教学讲坛。诚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改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进行审思。笔者针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并对学生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学生素质状况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审思逐下,让中学历史课堂活跃起来。

(1)注重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辩证统一关系。历史学科不同于历史科学,历史学科蕴于历史科学之中,历史科学是历史学科的集中体现,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和政治学科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历史学科的学习进程,因为学习历史需要有坚实的语文知识作为铺垫,如学习古代史书,其间全是古汉语的集中体现,都是用古汉语知识记当时事实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就难以真正读懂其含义,而现在的素质教育测试中其史料分析题还具有相当的分量,其间就有史书的材料出现。因此,需要历史教师具有坚实的语文知识以传学生之用,也要多激励多辅导学生学习古汉语知识。

(2)将新课程标准作为我们课堂活跃教学的一根无形指挥棒。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由追求知识的完整和全面到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的成长,由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育到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何为有效教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韩立福先生以“知识建构型”理论为基础,对“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在过程中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参与探索的智慧和快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可以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有效课堂体现的正是这一理念,就像音乐老师上音乐课,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弹钢琴,而不是帮学生弹钢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法与学生能力的统一,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节奏快,容量大,耗时少。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衡量的基本标准是看课堂上学生参与的人数和参与的质量,看教师是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将学生学习要素组合并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起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教育是一个集“课型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课堂评价的六个指标为: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其中的主动性是新旧课堂教学的分水岭,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性指标。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是在一定的背景中获得的,是学生心理的体验过程。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所存在的情感和态度的体验,即历史知识的获取要由单纯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获取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他们是主角而不是听众,有充分的思考和发表见解的余地。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是动态的、开放的,它不是预设的跑道,不是一个包裹,而是一个过程。历史课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孤立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得历史知识,特别是体验历史知识的获得过程。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主张的:“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如果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考查评价一律一刀切,教学方法死板,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单一,只把知识看成是实际经验的总结而忽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这种直接的单向性知识传输,学生没有对知识的运用过程,造成了教与学的脱节,便大大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8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历史教育并非纯粹的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现行的高中历史学科课改的核心目标界定为: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应该鲜活生动的历史变得沉闷呆板,学生也对其没有兴趣,历史老师如何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学科遭遇窘况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不足。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阴霾下,不少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把历史学科视为“副科”,设置课程时,历史学科的课时数很有限,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很难全部完成。这就带来连锁反应: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法上仓促简单,敷衍对待,扼杀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校违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课改精神,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报考文科的学生相对较少,成绩也相对较低,在历史学科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数量有限。

2.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机械。

有些老师将历史等同于“老古董”,就历史讲历史,自己机械地说历史,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完成了教学任务便万事大吉,急功近利。

3.对历史教材使用不恰当,学生缺乏质疑意识的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教材而非用教材的状况。教材中的结论只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所以必须有质疑的精神。一些教师不仅自己设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而且扼杀学生的质疑意识,不允许学生质疑,既导致课堂教学的索然无味,又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

4.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内容仅仅局限于考试这个单一的工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评价不够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1.创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历史教学因其包含的人文情怀,可以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是一部社会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衰,重视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的人。

各科皆有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所以历史正是各学科的交汇点所在。因此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发挥想象力,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另外,历史教学承担着政治教化的功能,对于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所以应该充分重视起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发挥史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思想引导功能。

2.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在历史教学中,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幽默风趣的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断出现的挑战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如考察历史古迹、历史问题专题研究、编演历史剧等方式,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使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展自我能力,学会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程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地诠释教材内容,拓宽知识范围。当历史知识以动态的视频、历史影像、课程设计等变换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就会被激发,枯燥的历史会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对历史情境的营造,学生可以用眼、耳、心感知历史长河中的社会巨变,朝代更迭,“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更为充分地理解历史。比如在讲到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史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饮食、住房、婚丧习俗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变化,一目了然,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对政治经济的一种直观的反映,近代中国或主动或被动的变化既有殖民入侵带来的影响,又有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些方式的运用目的是让历史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高效,弥补传统教学资料来源的不足和单一性。实践也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推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营造了一个师生共学、共享的和谐课堂。

3.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人文精神。

教学不仅仅是讲课,课堂上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创造表达思想、释放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跳出教材处理教材,从宏观上、学习方法原理上处理对待教材,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理性地面对教材。

现今的中学历史教材在过去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教材编写的特点,引入史料,加入插图,更为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是教师不应止步于此。教师应在下工夫把教材吃透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做到合理取舍,以大历史的眼光,从文明演进、全球、现代化进程甚至社会心态发展等各个角度揭示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内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比如在如何看待的问题上,可提供不同角度的资料让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明白有多种观点的存在,但是要做到有依有据,不能信口开河,哗众取宠。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最高目标。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历史内容一般都与人文价值有关系,反映的是人文情感,所以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入人文精神,变历史课堂为人文课堂,在人文中理解历史的魅力。如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是教学的楷模,如果能以这样具体生动的史实和历史人物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走上人文的舞台,就必能对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有所益处,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历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内容,拓宽评价渠道,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而从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在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定量评价的比重会逐步缩小,历史考试完全可以从闭卷走向开卷,由笔试形式走向答辩形式,由目前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能力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见解和活学活用能力,等等,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在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中认识自我,获得信心。

5.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需要一定的识记能力。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也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本质,必须以记忆带动思维,以思维促进记忆,不可偏废。当然提高记忆能力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记忆。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所阐述的内容,将教材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维,才能牢固地记忆,形成良好的记忆循环链条。所以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重复练习不断加强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知识的驾驭能力。

无论是从历史教学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都非常重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自主认知探究,使得学生的论述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还能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不过这个过程要渗透在历史教学课堂的内外,需要师生不断地实践方可达成。

6.历史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发展。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些教师更多地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却忽视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对新的学术发展不够关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

历史学科是一门提高国民素养,培育民族性格的必修课程,在今天应受到高度重视。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的人才,而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每位高中历史老师都深感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岸映.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技导刊,2010,(7).

[2]史宝叶.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园,2010,(10).

[3]孙宽宁.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14).

第9篇

1.创设新情境。

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课本出”。试题功能的变化:由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关注转向对课标的关注;由记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考查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总的来说概括为:①史料的多样性;②突出对材料信息释读、提炼、理解与应)等能力的考查;③关注新课标等。

2.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

以往的历史试题,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述、再认等能力)”和“运用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历史研究方法、意识和能力普遍薄弱,造成了中学历史教学与大学教学相脱节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提高。而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学科凸显了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

3.凸显人文性。

试题重视运用鲜活的情景材料,典雅清新。2008年的高考试卷在试题设计方面,过渡性、方向性非常明显。选择题中情境题的材料涉及报纸评论、学者观点、生活场景、历史图片等,非选择题更是选用容量巨大的图表资料、文献资料摘录等。试卷中几乎没有对教材内容直接发问的试题。试题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回答。这使得广大师生惊呼“变化太大”。在人人惊呼“变化太大”的背后,体现了高考以情境题为主的特点。

4.体现了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

(1)对学生思想和情感、态度的考查成为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凸显出了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

(2)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关键词来设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试题是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二、历史命题的趋向

1.高考历史命题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高考历史命题“眼中有学生”,以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和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了传统命题中那种以命题人的意志和思维为中心的做法。

试题立足于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试题减少了指定必答题的数目,适当增加了选做题的数目,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试题内容具有开放性:试题内容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宽泛、开放史实的不同理解和开放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试题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实际,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差异性发展的需求。

2.高考历史命题以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中心。

(1)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高考历史命题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

(2)在考查的内容上坚持基础性和现实性。主要体现在高考历史命题着重选择那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内容为背景材料,选用那些对所有学生都公平、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最基本的史实进行考查。

三、教学启示与对策

1.要加强教学研究,构建科研的平台,以推进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

2.要增强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研究能力,争做研究型的教师,努力构建新课程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衔接的平台。

3.要多读书,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

第10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8801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B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文字史料,解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一、解读文字史料,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隐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对教学进行着积极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习历史不应只停留在对史实的学习上,教师应当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历史作用于现实的生活。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教材的学习上,没有上升到总结历史观点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层面。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升学压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历史学习效果的标准,而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历史学习能力等历史素养。通过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笔者发现,不少在初中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初期的历史成绩都不是很高。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材的突然转变,这打乱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体系。

三、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探究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历史的分析。而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应当将历史观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当重视历史观念的灌输,使教学目标符合时展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当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保证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正确认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受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和施教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教学观念还停留在“知识第一”、“考试万能”的层面上,采用“知识点教学法”、“勾书圈点教学法”等,造成历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能力。而在新程课改革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参加高考,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相对短暂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事实和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性,关注历史教学的效益,要求师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更高效的学习效益,更主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吸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的人生。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趣味性,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器官同时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直观快乐的动态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光大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月).《新课标教育研究》。

[2]陈伟君.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2013(26)。

第12篇

关键词:历史地图 思维 能力 培养

历史地图是人类某一历史时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直观反映,显示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那么历史思维能力到底是什么呢?国内外的专家给了不同的概念。如前苏联学者莱纳认为:“历史思维是运用已成为个人认识方法和历史观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素养。” 我国的白月桥先生认为:“历史思维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确立的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殊思维形式和具体的方法论。” 赵恒烈先生认为 “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或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而我们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更多的采用的是白月桥和赵恒烈先生观点的综合。

历史新课标中对历史思维的具体要求是: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中,对能力的要求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部分,指出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和交流。而这些要求正是高考中历史学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而合理地运用历史地图教学不仅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而且更能很好的实现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效合理利用历史地图,使学生能独立地运用历史思维理解具体历史事件,从而就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再认和再现的能力,这也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最低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大部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往往采用让学生直接记住历史史实和结论,所以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没有形成对历史的再认和再现,也就是没有通过自己大脑进行再加工,所以学生一旦合上书本以后,什么也没有记住。这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碰到的障碍之一。而历史地图蕴含的信息直观且丰富,可以弥补教材中文字信息的不足,延展、扩充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就能拓宽学生对教材认识的不足,就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第二,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就可以使学生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历史,然后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比较性和辩证性。比如在讲到秦朝灭六国,完成统一时,教师如充分运用战国后期的形势示意图,让大家思考秦朝完成统一的必要性、根本原因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达到此目的。学生比较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历史地图可以更宏观和整体地展示相关的历史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和理解的水平。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利用历史地图,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在课堂上能够大胆的提出一些问题,并且教师也可以顺势把问题抛给其他同学,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气氛的活跃,而且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自主性和发散性。历史地图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无限空间,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就可以独立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古代 “左图右史”是很多人采用的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方法。所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教学的方法,不但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更能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中,实现了教师培养与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李静 课程教育研究 2014-01-25 期刊

[2]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青海日报2014-01-15 70

[3]浅淡图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孙佳乐中学课程资源 2013-12-15 期刊 4

[4]提高以服务群众为核心的战略思维能力 胡冰 国家局党组成员 纪检组长学习时报2013-12-16

[5]国防科技创新不可缺少哲学思维 黄松平 朱亚宗学习时报 2014-0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