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论语八则教案

论语八则教案

时间:2023-06-02 09:22:54

论语八则教案

第1篇

关键词:转化医学 八年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14-01

中国医学高等委员会在2004年召开了 “中国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改革座谈会”这次会议对我国医疗事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这次大会通过了,创建八年制,培养医学精英计划,自此八年制医学教育拉开了序幕。

1 转化医学融入临床医学八年制课程

八年制临床医学从2004年开始以“4+4”的教育模式进行试点,2012年首批八年制医学生已经毕业。与五年制本科医学教育相比,八年制不仅使医学生的的基础更加扎实,还增加了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临床技能更加纯熟。通过对2012年首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技术能力的调查,可以发现各大医院和研究所招聘时更倾向于八年制学生。尽管本次医学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达成了初步目标了,但是这批毕业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还是较弱。所以转化医学与八年制的融合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

在之后的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中,各学校将转化医学作为重点课程教授。融入转化医学的八年制学生素质更高,并且由于基础扎实,所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会较强,在科研方面作出的贡献较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卓越,同样在医院,这些学生的工作能力、反应能力也优于其他人[1]。

2 转化医学融入八年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转化医学八年制的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国对医学专业学制的改革并没有提出医学生的培养方向,所以大多数八年制试点学校只是单纯的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和广泛社会人文知识、提高自己信息管理、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当做学校培养医学生的主要方向。殊不知这些只是大而空的方向,只是医学生的学习方法或是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基本准则。就目前医疗现状而言,培养各领域医学专业型人才才是造福社会的基本方向。

再者,所谓“4+4”的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前四年学基础理论课程,后四年着重于实践教学,所以也称不上完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结合是在学完理论后就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将其运用于实践,这样才能使更好的完成医学转化的目标。

2.2 课程安排不合理

五年制和七年制的医学院校,虽然学制短,但其只是开设一些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课程,所以在学时上还是比较轻松的。而对于八年制医学生不仅需要在八年内把更高难度的基础学精,还必须熟练地将基础运用到实践当中。所以八年制学校不得不将课程数目增加,学生休息时间缩短,学习生活除了理论就是实践,从而独立思考的时间大大减少,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2.3 PBL课程名不副实

PBL课程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将学习和任务相结合。一般在医学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必定先准备一个综合性较好的案例,此案例的编写可能不是难点,但是在与学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在外科学授课的过程中,因为案例综合性强,学生可能提出本科目的问题,也可能提有关其他科目的问题。这些授课老师大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故而对于其他领域可能了解不全面,很多时候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准确的答案。又如,为了跟上现代医学的脚步,很多老师都是医院的一线医生,由于工作繁忙,很难让他们静下心来写案例,很多老师都是工作完就来讲课,讲完课又去工作,如此,案例的质量便不能保证。综上,可知PBL课程就形同虚设,起不了它应有的作用[2]。

3 对转化医学融入八年制的探索

3.1 改善传统“4+4”教学模式

前四年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后四年学习临床操作的模式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就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分开来学,应该学完一部分理论就用实践来加深印象、巩固基础。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在考试中成绩更高,将来到了工作岗位上也能适应新的环境。

3.2 增加八年制医学生的课余时间

医学八年制的课程之多、学分之高是人尽皆知的,学校必须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学时数以满足这样的高要求。这样学生不仅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还无暇顾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为病人讲述病情的语言交流能力,对不明确病症的诊断与治疗能力等。所以学校应设立灵活的选课和学分制度,让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钻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也需要用心整理讲课时所需课件,做到言简意赅,避免重复。

3.3 巩固学校的师资力量

PBL课程不能严格执行主要是师资不充足造成的。所谓师资不足,不是没有教师,而是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够,就此必须要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和教学的热情,由于各高校的硬件投入一般都能够达到现代医学院校的要求,所以应该改变教师的激励机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本领域的知识长度上,还要多学,多看,提高自己知识面的广度[3]。各学校还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学校措施,比如第二军医大学实行的自第三年开始为每位八年制学员配备一位本科生导师。因为本科生导师均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到基础课程上的知识,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课题实验。

4 转化医学八年制产生的意义

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疾病的预防和减缓和解除病患痛苦,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目前我国基础医学过于深入,从而怠慢了临床技能,导致很多已存在的临床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转化医学八年制则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而提出的。我国要抓住机遇,提高转化医学的实行力度,加强学科与学科的交叉研究合作。转化医学八年制不仅侧重于基础临床各个专一学科的改革,更注重转化医学型人才的培养。转化医学八年制教育作为国内医学教育水平的最高代表,为国家培养基础医学和临床能力兼顾的高素质学员是至关重要的,对国内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5 结语

转化医学融入临床医学八年制是一次医学界的重大变革,此次变革一旦成功,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就会起到很大作用。所以为了确保其实施,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常诚,刘嘉.我国医学八年制发展现状的质性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10(2):103-105.

第2篇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汉字输入和文字处理已成为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一种适合于中小学的比较规范的汉字输入方法。

目前,我国已有愈五百种汉字编码方案,而且还在不断地推出新的编码方案,每个设计者都说自己的编码是最好的。但是,有不少汉字编码方案,把汉字拆得乱七八糟,有很多地方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汉字编码不同于其它思想流派或是商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文字处理工具,是汉字的另一种形式,受约定俗成的规律约束,一旦不规范的汉字编码传播开来,对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若要再矫正和清除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因此,在中小学和基础教育阶段推广使用汉字编码是应非常慎重的。

1992年,在我们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上已明确指出:“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用机档次的不断提高,以及汉字输入在中文信息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汉字输入应当列人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已经将《全国中小学教学用汉字编码规范与计算机汉字输入系统》列为“八 五”科技攻关项目,并将在近期内推广此项研究成果。在此项研究成果尚未推广之前,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中有关汉字编码及汉字输入方法的教学,应主要介绍汉语拼音输入法,对于与字形有关的汉字输入法的介绍应持慎重态度。

拼音输入法是我们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必学的汉字输入方法,但是拼音输入法目的也有一些致命的弱点,如发音不准、难于发音或不认识的汉字,难以用拼音输入法输入,而且目前的拼音输入法重码率较高、速度较慢。因此也需要推荐一种适合于中小学的比较规范的形码方案,否则,那些不规范的形码方案就将进入中小学,等那时在改正将非常困难。

为研究出一种符合我国汉字语言文字规范、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方法,根据国家语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和中文信息学会汉字编码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的建议,1992年6月成立了“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学用汉字编码规范与计算机汉字输入系统”课题组。经过课题组人员的辛勤努力,并经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的反复试验,不断改进与优化,历时两年,研究出“认知码汉字输入系统”,简称“认知码”1994年6月30日,“认知码”通过了国家教委主持的技术鉴定。该鉴定委员会成员包括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语言文字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17名国内一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认为:“认知码”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总体设计思想合理,编码部件的选取规范,部件分类科学、系统,编码规则简单、明确,尤其是对汉字编码规范性和易学性的理论研究有较大突破,该系统的规范性、易举性、快速性和完备性等综合指标在同类型的汉字输入系统中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如何选择汉字编码方案,最终的选择权在于用户。但用户不全是专家,不可能让用户将所有编码一一使用后再选择。在选择使用之前,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由于汉字编码方案是一种文字处理工具,在其发展初期,可以“百花齐放”、“万码奔腾”,当发展到一定的成熟时期,必须走向相对的统一,否则,将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与普及。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必要时甚至需要有关行政部门的介人和干预。

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经过认真研究,广泛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各地中小学校推荐使用一种音码(全拼)和一种形码(认知码)。经过半年多的运作,认知码的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中小学计算机教材、师范院校计算机教材以及中小学生语文字典等到加入了认知码的教学内容,有十多个盛市组织了认知码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四结合”(识字、查字、编码、打字)试验;大量的试验结果也表明,通过认知码的学习,对学生语文识字教学中的笔划、笔顺、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到起了促进与巩固作用,新型的与认知码有关的语文试验教材即将出版。

目前,我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中小学计算机汉字输入方法的管理办法,对希望进入中小学汉字的编码方案进行登录、试验、审查与管理。审查通过的汉字编码方案才能进入中小学校使用,未经国家教委评审通过的汉字编码方案一律不得进入中小学。

第3篇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是当前一种非常流行的教学方法。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双语教学,原因在于国际贫易业务中我们与外商打交道需要运用英文而非中文的外贸知识,即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语言都是英语的。因此中英双语教学无疑就成了该课程最好的教学方法。然而双语教学的模式有很多,哪种模式所达到的效果较好呢?由于双语教学方法源于工作实际需要,那么双语教学形式最好也能根据工作实际来设计,这样就能充分以工作实践为导向,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

双语教学是当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法。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各类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浸人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和过渡型双语教学,但就双语教学的目的没有进行说明。很多国内学者进行了补充。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更好的应用外语,满足工作需要,适应企业用人要求。因此它是一种源于工作实际而产生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来执行呢?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模式。对于操作型课程而言,以工作过程或者工作项目和任务为导向来设计双语教学的模式最为合理。因为操作型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即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结合,能使专业知识与英语高度一体化,使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高度融合。这里我们就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进行模式设计和分析。

一、传统双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双语教学模式,多是在形式上将教材内容的讲解由汉语讲解变成双语讲解,教学模式的思路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wwW.133229.COm学生从中受益的仅仅局限于多了解到一些理论知识的英文说法,而缺乏真正意义上对整个工作过程的把握,造成了所学不实用,所学不会用的尴尬情况。据调查,用人单位经常抱怨在招聘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后,还要花费企业培训成本使其熟悉国际贸易流程,这也对现有的双语教学在内容模式上提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工作指导手册,设计教学模式均围绕“所学即所用”展开,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矛盾。

笔者很荣幸地作为高校特邀记者参加了2008年由无锡人才市场举办的国际贸易专场招聘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了83个从事国际贸易的公司,得到76份调查问卷,参与率为91.56%。调查结果列表绘图如后:

从饼图中可以看出:有八成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是不满意的。从柱形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但工作上手速度极低。这应该就是造成了超过八成用人单位不满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揭示了传统双语教学的弊端。笔

者认为双语教学方法本身是有助于克服“工作上手速度”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模式,还是照搬原有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际工作脱节。因此,只有方法与模式相一致,都以实际工作项目为导向,这种配合才能克服上述问题。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语教学模式设计

双语教学过程中,其模式主要分为三块:情境模式,方法模式,考核模式。这三块均要根据工作实际来设计,配合双语教学,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对工作实际的把握,克服上述问题。

(一)情境模式设计

情境模式也可认为是内容模式。将不同的工作内容设计成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情境。所谓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中心的内容模式设计,就是将原有的教材内容顺序打破,重新编排,按照工作项目和任务的要求,将各项目和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柔和在一起。即不是为了学理论知识而学理论知识,而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学所需的理论知识。这种变动可以提高学生对工作任务和能力的把握,而非对理论知识点的把握。

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课程为例: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以国际贸易的完整流程为工作项目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平台,进行章节情境设计。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融人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从而形成一个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主线,以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为节点的知识网络体系,使零散的理论知识根据工作指导而结合。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成为贸易流程中模块的工作指导,使学生能够管中窥豹。整个国际贸易工作流程可以分为四大工作项目:交易前的准备工作,磋商过程,合同的执行(出口)及合同的执行(进口)。首先,交易前准备工作。将此项目的两个任务设计为两个情境讲解:情境一(工作任务一)为寻找客户,情境二(工作任务二)为资信调查。在情境一中着重介绍寻找客户的途经,情境二重点讲解资信调查的通用方法。其次,工作项目之磋商过程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点,从磋商开始到签订合同结束共有八项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分别据此设计八大情境:情境一询还盘磋商、情境二讨论商品相关条款、情境三价格谈判、情境四运输事宜、情境五保险事宜、情境六支付方式、情境七一般条款、情境八合同签订。磋商过程是国际贸易工作的重点项目,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将其设计为课程内容重点章程,充分体现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来进行情境设计的理念。在该项目的实现中,情境设计以“合同”为载体,按照从最初询还盘到合同签字生效的完整过程为主线,进行八大工作任务的学习。以上八大情境和实际业务操作完全一致。工作项目三为出口商的合同的执行,在这个项目中出口商主要要完成从准备单据、发货、取得货款、退税等十项工作任务。因此根据这不同的任务设计十大情境模式:情境一申请产地证;情境二租船订舱;情境三商检;情境四保险;情境五报关;情境六装船;情境七交单;情境八核销;情境九结汇;情境十退税。工作项目四为进口商执行合同,在该工作项目中主要有四项工作任务,据此设计四个工作情境:情境一支付货款;情境二进口报检;情境三进口报关;情境四索赔和仲裁。参考哈弗mba课程的案例导向教学,为各个工作项目设计真实的案例来进行教学预演,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设计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容情境模式设计。然而仅仅有内容上的改变还是不够的。理论教学要通过实践来巩固,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即还应配合双语设计的方法模式。

(二)方法模式设计

所谓方法即在内容确定的前提下,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笔者认为,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的双语教学中,应考虑两个层面的方法:一是理论教学中的方法模式;二是理论教学后的方法模式。

1、案例引人与导出

在理论教学中,要充分采用案例教学法。由教师虚拟一个以实际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贸易案例情境。教师在该案例中担任编剧和导演的角色,将学生分成贸易的甲方和乙方。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虚拟的环境中,和学生一起为双方设计相应的组织机构,搭建仿真的贸易平台。作为编剧和导演的教师,负责编写“剧本”。而学生按照“剧本”,找出本幕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预习的工作要求由学生在课下协同完成。教师编写的“剧本”给学生一个抛砖引玉的参考,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表演”。教师在课程前,将本幕所设计的知识点和考查点,列一个“checklist(检查表格)并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仔细记录学生对知识点和考查点的掌握情况,并对双方的表现进行打分。学生“表演”结束后,由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评讲和总结,对所涉及的外贸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并评出“最佳表现奖”等奖项,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又可以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实践与理论高度融合

理论教学后,存在教学效果巩固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单纯的理论教学,其巩固效果很差。在传统的外贸教学中,通常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分开,学期的大半时间讲授理论,学期末进行实训,这样的弊端是:在学理论时,由于比较抽象,很难真正全面地理解。而实训课时,平时教授的理论知识由于掌握不牢固,已经大部分忘记了。这样一来,变成了“夹生饭”、“回锅肉”。教学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因此,高度融合的实践与理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不二法则。在教学中,将只是在学期末进行的实训分成章节实训和汇报实训。章节实训与章节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学完了理论知识,立即去实训,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在实际应用中消化理解,成为技能,而汇报实训,是将所学的分散的知识和技能条理化,变成实际工作情形的真实预演。

(三)考核模式设计

由于前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其课程考核模式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的书面百分制考试了。否则会使前面的改革前功尽弃。以工作项目为导向的双语教学课程,其考核应采用多种形式并举的方法,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尤其要突出工作实践能力。具体可设计为:书面考试(占20%),平时作业以及平时表现(20%),工作情境考核(30%),口试(面试)考核(30%)。

三、基于工作过程双语教学模式面临的难题及克服

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难题。第一个难题就是配套教材。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有很多双语教材。然而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以原有的中文教材为基础,在传统框架下编排相关内容,很多内容理论性太强(如术语),很多实践性的环节缺失(如报检、报关等),很多知识顺序颠倒(如磋商)。而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语教学模式要求所有知识点的设计和组合均围绕工作过程,并在每个工作情境中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学完理论立即操作。因此这种双语教学模式所要求的是工作手册式的便捷的双语教材。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对双语教材重新设计和编写。目前我院根据上述模式编写自印的教材《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受到学生的好评。

第二个难题是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实行。高度融合即要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我们当前主要院校现行的教学计划很不适合这种模式的推行。在当前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考虑到教学资源的合理安排和分配,往往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分开,往往是前半学期理论,后半学期实践。在这种计划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很难。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中应让双语教师有充分选择权,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实时调整理论和实践环节,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做法:一是调整教学计划,将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合在一起安排,即将实践环节放到理论教学中去,但是在实训室的时间和课时安排上会给系部带来一定的麻烦。另一种方法是:引进集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室。该实训室集理论讲解、实训操作为一体,教师在实训室中讲解,同时学生可实时在实训室操作,这样就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在一起。

第4篇

[关键词]BBL教学法 双语教学 八年制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68-03

随着现代社会医学的迅速发展,临床医学教育不断改革,床旁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以真实病例为模本的床边PBL”(Bedside based learning,BBL)教学法,是依托教学医院的医疗资源,学生在病床边完成案例,根据现实情况中患者病情的变化,分阶段完成资料采集、讨论质疑、评价总结等各步骤。BBL教学法既继承了传统PBL教学的精髓,又对其诸多局限性进行了革新,是一种适合中国医学教育现状的全新教学模式。而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本研究以我校2008级临床医学系八年制学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在内科学的临床见习带教中分别采用BBL联合双语教学与传统PBL教学两种方式,对学生的成绩、学习兴趣等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教学对象

研究对象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系八年制在我院内科见习的学生共60人,按照学号单双随机进行分组,单数学生30名采用BBL联合双语教学法,其中男14名,女16名,为实验组;双数学生30名采用传统PBL教学方法,其中男17名,女13名,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成绩、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组中均设有主席、记录员等分别履行组织和记录等职责。按照不同组别的具体程序进行内科学临床见习带教。

(二) 教学方法

1.对照组教学:采用传统PBL教学方法,教师按教学大纲内容授课。教学课时固定,主要通过教师提前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并沟通所学内容,利用不同形式来报告结论、分享过程。

2.实验组教学:采用BBL联合双语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托医院的医疗资源,精心挑选符合“病种具有代表性及一定迷惑性”、“患者配合度较好”等条件的内科常见病,如肾病综合征、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临床病例,根据病例的复杂程度和病情进展、病程长短不同灵活安排教学课时数,短则2-3次完成,每次1-3个学时,长则4-5次完成,次数不宜过多。

教学设计当中,每个组30名学生再次分为6个小组,每一小组分配1张病床,要求学生熟悉病人的病情和临床资料,提出病人具体诊治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后文献查阅。第二次床旁随访病人时,需提出该病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总结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疾病治疗国内外进展。课后按组别撰写小综述。第三次随访病人后,由教师总结,综述评讲。简而言之,此过程就是由教师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病床边完成案例,根据现实情况中患者病情的变化,分阶段完成“床旁资料采集―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讨论质疑―评价精讲”,最后根据患者的疗效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应双语结合,课件图文并茂、直观生动、重点突出,与以往诊治过的相关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准备一些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及最后作出解答,如上肾病综合征一课时,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及相关病理生理机制是什么?常见病因有哪些?诊断肾病综合征需注意什么?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机制是什么?先让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以双语结合方式(其中英文表述部分不少于50%)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老师最后指出问题关键,重点总结归纳有关内容。

实验组教学地点采取患者床边与教室相结合,自由穿插,在教室讨论过程中随时可以回到病床边补充资料,了解和掌握病情变化,将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成为主动获取知识、参与讨论的自学者。同时,引入双语教学概念,要求教师专业英语过硬,病例典型。在正式床旁病例见习前一周,教师将所设计的病例资料及可能涉及的重要专业英语词汇复印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就对提出的问题开始思考,并针对性的进行资料收集。而查找资料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查阅图书馆文献外,教师指导、鼓励大家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如(、或)等知名医学文献网站或论坛,来对所采集的病例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学术进展及类似病例诊疗经验汇总,制作英文PPT,与其他同学对病例一起进行英文陈述和讨论,最终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出发,制定适合于患者个体的医疗决策。最后,在后续的出科考核当中,除了传统的出科考试成绩外,还设立适合八年制学生临床实践课的调查问卷评估表,对BBL联合双语教学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

(三) 教师要求

2组均由具备丰富临床教学经验、能够在教学中贯穿医学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英文词汇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一教师授课,且在教学课程内容设计完成后,应通过教研室试讲及专家评议,符合条件后方能安排上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总数均相同。

(四)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综合学生出科临床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及调查问卷评估表,对BBL联合双语教学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其中,学生出科临床综合考核成绩包括问诊、体格检查、技能操作、病例分析、病历书写5项,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平时成绩则是针对平时见习课中学生对课程准备程度、上课积极性、参与度的评估,满分为100分;而调查问卷评估表为本教研室综合国内外各高校及参考文献所提供的方法自行设计,其涵盖的基本内容包括:1.提高学习兴趣、积极性;2.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3.提高临床思维能力;4.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5.培养自学能力;6.提高学习效率;7.促进语言表达能力;8.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同学间团结协作;9.融洽师生关系;10.培养综合素质、促进专业英语能力提升等十个方面内容。问题的回答分为5个等级,从非常同意(计4分)到非常不同意(计0分)。调查问卷评估表以不记名的形式在学生见习结束后发放、回收,数据整理后量化,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教学效果。同时由内科学教研室和教师代表与见习生代表进行座谈,针对带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二、结果和分析

(一) 课堂效果

大部分实验组学生较对照组同学课前准备更认真,课堂上讨论更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实验组中96%学生认为BBL联合双语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这样的学习既锻炼了自学能力,发挥了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受到一致好评,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使用。而对照组缺乏反复病例床旁随访,第一手临床资料获得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后还需另花时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二)两组学生出科临床综合考核成绩及平时成绩比较

将两组学生结束内科学见习时的出科临床综合考核成绩及平时成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出科平均临床综合考核成绩为(88.7±3.2)分,平时成绩平均为(94.5±3.26)分,均高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验组同学的临床知识、基本技能操作等综合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分析能力较强,善于处理与临床实践有关的问题。见表1-2。

表1:两组学生出科临床综合考核成绩比较

注:和对照组相比,*表示P0.05。

表2:两组学生平时成绩比较

注:和对照组相比,*表示P0.05。

(三)两组学生调查问卷评估表反馈

此次调查共发放60份调查问卷评估表,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评估表60份,回收率为100%,结果见表3。

表3:两组学生调查问卷评估表反馈

注:和对照组相比,*表示P0.05。

三、数据统计

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随着知识信息全球化和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自2004年起,我国的12所医科大学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专业学员,目的是培养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由于八年学制主要向基础理论倾斜,八年制毕业生在临床方面往往不能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水平。因此,加强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已成为高等医学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具体内容难于理解记忆,很多内容要通过临床见习来完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内科学见习带教中,如何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实施双语教学,与国际教育接轨,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理论,又能够解决临床医疗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是我国内科学实践教学工作中一直探索的问题。BBL教学是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围绕病例研究、讨论并回答一系列问题,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具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将BBL与双语教学进行整合,在内科见习带教中应用,不仅继承了BBL教学情景化、直观性、整合性、思考性、主动性、互动性的优点,还通过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打好坚实的临床外语基础,是一种适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的全新教学模式。事实证明,通过BBL联合双语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我校两组不同教学方式的八年制学生出科后综合考评结果比较,实验组学生的出科平均临床综合考核成绩为88.7±3.2分,平时成绩为94.5±3.26分,均高于对照组,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调查问卷评估表总分为39.3±1.22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BBL联合双语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生成绩、学习兴趣和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课堂讨论、医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教会医学生临床诊断的推理步骤,提高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医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消化、掌握复杂难懂的内科学知识,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颖.采用PBL教学法提高心内科临床实习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17-55.

[2] 第六届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试行稿)[Z].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86-287.

[3] 马建辉.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28-30.

第5篇

1.1 知识目标。

1.1.1 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1.1.2 理解文中精辟的语句,尤其是精警的议论。

1.2 能力目标。

1.2.1 学习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思想感情。

1.2.2 学习课文章法,品味语言,训练诵读,积淀语感。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接受鲁迅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体会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2 重点、难点。《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 解决办法。

3.1 重视背景介绍,避免口号式的草草了事,充分占有资料,拉近学生与文章所处时代的距离。

3.2 注重强化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思想感情、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之妙,以此促进感悟、鉴赏。

3.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讨论。

4 学生活动。

4.1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课前预习。

4.2 课堂上通过学生诵读、质疑、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5 媒体运用:幻灯片

6 课时安排:3课时。

7 教学步骤。

7.1 第一课时:

7.1.1 课前预习(为提高实效性,可用早读时间完成)。

①将课文读两遍;

②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一部分大意;

③认真阅读注释;

④找生词、难句,扫清阅读障碍。

⑤预习参看读本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以具体感受当时情境。

7.1.2 教师介绍背景。结合注释①了解“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如有学生有所了解,可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相关事件链接:①教育总长章士钊镇压学生;②女师大风潮;③鲁迅被撤职;④“三一八”始末。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嚣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鲁迅在《无花的蒋薇之二》中称1926年3月18日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徒手请愿与枪弹攻击)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7.1.3 教师范读。

7.1.4 把握总体思路(学生结合预习讨论)。

①一、二节:写作缘由;三、四、五节:人物事迹{六、七节:事件意义。(幻灯片)

文章解读;

②刘和珍是“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青年学生的典型代表,她是怎样一个人?

(重点看第二部分即三、四、五节,学生快速默读三分钟,注意人物言行及关键语句,然后由学生讨论。)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反抗校长――疾恶如仇,富于斗争精神。(由于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曾被鲁迅批判,所以长期作为反面形象出现。应让学生全面了解,比如曾反抗包办婚姻逃婿,为保护女学生被日军枪杀,可推荐学生读杨绛《回忆我的姑母》。)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常有责任感。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出现四次)――善良平和,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

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教师补充:

在第一部分第一节第二段还写到:“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就此简介刘和珍的家境:清贫,父亲过世早,两弟一妹,省吃俭用,学习勤奋。)“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7.2 第二课时:

(出示幻灯片,人物形象概括)

就是这样一位“始终微笑”着的、态度温和的热血青年,却在血案中死于非命,第五部分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

7.2.1 引导学生讨论,抓住细节,如:“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并不是“丛击军警”完全是无辜的,不是“暴徒”,而是屠杀。

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术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7.2.2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如何理解?(学生思考讨论)

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糖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是反语。

对此,鲁迅能不激愤悲痛吗?所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在文章缘起部分(课文第一、二节),先生集中表达了自己这种激愤、悲痛的复杂的心情。

找学生读1、2节,注意感情传达。

7.2.3 开篇先写开追悼会的那天,自己“独在礼堂外徘徊”的悲愤,不忍面对的情形,在学生程毅志的要求下,觉得“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何又说“可是我实在是无话可说”?(学生思考讨论)

“必要”:纪念死难者:“无话可说”:――第三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①对政府制造惨案的控诉:②痛斥所闻学者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③凡此种种,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由大哀大痛到“出离愤怒”,由愤怒到冷静理性。

7.2.4 在第二部分又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结尾又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怎样理解?(学生思考讨论)

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加重。

7.2.5 进而讨论重点语段;“真的猛士……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学生思考讨论)

鲁迅写作此文时已经“出离愤怒”了。那么“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未来的希望。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猛士当然要承受超乎寻

常的哀痛,但为改变惨淡的人生,为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幻灯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来生。――《淡淡的血痕中》)

7.2.6 第四段亦有此类的议论:“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学生思考讨论)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谰言。武力屠杀:思想统治。屠刀加术,致使民众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爆发”才是唯一出路,既是对当局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教师总结: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结合《呐喊自序》关于铁屋子的叙述加深理解)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在爱国力量方面,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当局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这些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火悲,大衰,大愤,大怒,最后“出离愤怒”,冷静思考,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7.3 第三课时:

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节)

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却有自己的思考,他对于请愿持什么看法呢?

这一部分由一名学生先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质疑、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解决。未点到的问题出教师补充,理解不到位之处学生互相探讨。教师引导。

7.3.1 对“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的理解。

“无恶意的闲人”指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席人”,“有恶意的闲人”指段祺瑞执政府的帮凶“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流言家”,当然也包括“惩刨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但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极其帮凶。

7.3.2 对“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的理解。

这里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人类前进需要付出大代价和牺牲,只能前进一小步。“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在鲁迅看米,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没有必要徒手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引用陶潜的话有何作用?“倘能如此,也就够了”中“如此”怎样理解?

虽然徒手请愿没有作用,但既然有了流血牺牲。就有其影响和崽义,至少亲朋好友会记住死难者,记住这血的教训,死难者的血不会白流,死者会与青山同在。

7.3.3 “倘要寻求……意义就在此吧”中“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刘和珍作为女子,她的勇毅对未来的意义,给予人激励鼓舞,进一步肯定烈士牺牲的意义,女子尚且如此,男子自不待言。

7.3.4 “苟活者”指什么人?

“苟活者”首先是作者自指,也包括“暂得偷生”的“庸人”,而“真的猛士”是作者的自我策励。作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r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教师总结: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7.3.5 评述“三一八”惨案,作者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有什么好处?

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让人了解死伤的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谰言都不攻自破。

写作借鉴:不要泛泛而谈,切入点要具体。

7.3.6 阅读读本相关的两篇文章。

8 教学反思。

8.1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攀生对鲁迅的文章有疏离感,此文情感性比较强,背景介绍很重要,不宜泛泛而谈,空洞说教,应力图占有较多相关材料,介绍具体可感;

第6篇

教学内容:《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八股取士”部分教学

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图示法、创设情境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过渡:通过改革行政机构,朱元璋掌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通过锦衣卫,朱元璋控制了臣民的一言一行。可是朱元璋还是不满意:国家大权在我手中,臣民的一举一动,尽在我的掌握。可是,人们心里在想什么呢·我也要控制!

复习提问:科举制在什么时期由哪位皇帝创立的·

学生回答:科举制由隋朝的隋炀帝创立。

教师提问:唐朝的三位皇帝是如何完善科举制的呢·

学生回答: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时开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进士科是主要考试内容。

教师引导: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科举制使许多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官府任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么,到明朝之后,科举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教师播放视频动画:《明朝那些事儿——八股取士》。(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明朝的一名读书人,为了能够做官,你会去读什么书·平时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准备应考呢·

学生A:首先我要把四书五经背个滚瓜烂熟,然后就不断写文章,严格按照八股文的要求来写。

教师:那你在文章中打算表达什么观点呢·

学生A:必须按照指定的观点来回答,否则肯定考不上。

教师追问:你认为八股取士这种考试形式有哪些危害吗·(学生讨论。)

学生B:我觉得最严重的是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这样就束缚了大家的思想,使读书人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学生C: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上面说明朝有很多通过八股取士考出来的官员也很有学问啊!所以八股取士也不是一无是处吧!

教师肯定:你说的很有道理,凡事也不是绝对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表达的观点也很有道理。这样的考试形式还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教学评价:上述案例中科学地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

讲述法:教师通过简练的语言实现知识的过渡,然后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八股取士”。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动画视频《明朝那些事儿——八股取士》,学生感到既新奇又熟悉,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对“八股取士”的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

图示法:利用表格直观、醒目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八股取士”的内容,加快教学进程;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互相讨论,合作学习的习惯。

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明朝的一名读书人,为了能够做官,你会去读什么书·平时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准备应考呢”·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对“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摧残有更深的体会。

讨论法:在学生对“八股取士”的内容、形式、观点等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师在学生讨论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不断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并适时进行引导、启发和鼓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看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中有持续探究的动力,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7篇

绘本教学让数学课堂融入“情”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也正因为它的理性而让许多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传统的数学教学对于如何习得知识特别看重,而对于学生的情感需要、思考以及经历的过程关注得非常少。绘本教学打通了情感与理性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因景生情,产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效率。

《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通过创设王子去了乱七八糟魔女之城之后,迷失了回来的方向,请青鸟飞信向公主求救,公主运用智慧和勇气经过北边的规则之城。借助“苹果、苹果、梨,苹果、苹果、梨……”找钥匙;“粉色、蓝色、白色,粉色、蓝色、白色……”找路;“红色、黄色、黑色,红色、黄色、黑色……”给巨人涂趾甲,三只猴子在玩杂耍指路,找图片过桥等规粝窒蟮奶骄浚顺利到达乱七八糟魔女之城并成功解救国王的情境创设,将规律教学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很容易地吸收了数学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以故事为线索,以情感为纽带,以活动为平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使课堂充满情感的温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绘本教学让数学课堂彰显“智”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本教学通过探究图形规律、形状规律、颜色规律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生成智慧。

在教学到“走了一会儿,看见河上有三座桥。桥下是一群张着嘴的鳄鱼们。公主急得直跺脚,但是仔细一看地上有星星图片和月亮图片。‘啊哈’,把这两个图片插里面找到符合规则的桥就可以了。坚强的公主能过桥吗?”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将这一段文字内容隐去,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根据绘本提示发现其中蕴藏的规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同学认为可根据桥上图片的颜色来找到规律,规律是红、黄、黑三色为一组。有同学认为可根据桥上的图片上的图案来找到规律,规律是星星、月亮、白云三种图案为一组。此时教师再显示绘本内容,并对学生不同的表现进行肯定。

又如,教学到帮助公主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教师把掌声送给学生“啪、啪、啪啪啪……”让学生也用有规律的掌送给自己,体验了声音和动作的规律美。接着让学生自己创造有规律的动作“点点头、耸耸肩、握握手,点点头、耸耸肩、握握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绘本教学让数学课堂体现“趣”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去喜欢,就要体现一个“趣”字,绘本教学以故事为串联,以直观的图片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进行数学学习,真正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公主通过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一系列的障碍终于到达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了,想知道公主在乱起八糟的魔女之城又遇到什么难关了吗?”这里教师巧妙地运用设疑,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坚强的公主和王子要回去了,并邀请了乱七八糟魔女跟他们一起去南国。那么还得先过规则之城,跟着乱七八糟的魔女找规则吧!”此处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数学的有趣。

绘本教学让数学课堂回归“真”

数学绘本让学生从简单的故事中,或者图画中学到很多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高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真谛。同时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优良的品质。

《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以公主救王子故事为主线,通过不同的情境创设,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公主为救朋友不畏困难、勇闯险地的精神感召下,通过小组合作、智慧分享,一起解决困难,最终救出王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绘本教学让数学课堂展示“美”

长时间以来,数学课堂在人们的心中是高度抽象性与严密逻辑性的代名词,很少有人将数学课堂与美联系起来。绘本教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数学的美,让数学教学变得不再枯燥、不再冰冷。

《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具体形象的植物、生动活泼的小动物、色彩艳丽的图形,让学生在各种美丽的图案中找寻规律,发现数学规律之美。教师充分利用绘本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和感染学生,让数学文本在学生的心里烙下美的烙印。同时通过不畏艰险,勇救王子的事例,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个奇妙的世界,他们在绘本的空间徜徉,体验和感受数学的美,在心中种下勇敢的种子,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第8篇

京师同文馆(简称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堂,标志着中国新教育的启动。同文馆在晚清时期创办的近四十所洋务学堂占有重要地位。同文馆等洋务学堂所开展的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同文馆吸引了学界大量的研究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密集。但是,迄今为止,学界似未开展对同文馆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讨论。

二、同文馆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外文各馆(1):分专业教学

同文馆创办初期,“止教授各国语言文字”,[1] 3122招选十三、四岁左右的八旗少年分别进入英、法、俄文等馆肄习外国语言文字。“同治元年七月间,设立同文馆,延请英、法、俄三国教师,分馆教习。”[2]4416这是分馆教习、各馆分立的教学和组织形式。此处的“馆”类似于当下大学中的院系,即英文系、法文系等。从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学生层次等方面看,同文馆尚未达到高等教育层次。由此可知,此处的分馆教习只能称之为分专业教学。同文馆最先开设的是英文馆,“招集学生始仅十人,且仅习英文而已”。[3]1经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Thomas Wade)的推荐,英国传教士包尔腾(J. S. Burdon)出任同文馆首任英文教习。奕等人令主要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中招收的10名八旗少年来馆试行教学,“即以此学为同文馆”。[2]806除包尔腾外,同文馆还先后聘请了傅兰雅、丁韪良、额伯连、欧礼斐等13名英文教习。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同文馆扩充门类,又分别开设法文、俄文两馆,司默灵(A. E. Smorrenberg)和柏林(A. Popoff,又称“波波夫”)分别出任法、俄文教习。同时,清廷将乾隆时内阁所开设的俄罗斯文馆归并在内。清廷先开设这三个语种,是出于对外交涉的需要:“窃谓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鸱张弥甚,至本年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极矣……臣等揆时度势,各夷以英国为强悍,俄国为叵测,而法美从而阴附之”。另一原因是“吾华人士以通商风气开自英国,遂尔偏重英文,岂知外洋文牍往还,强半以法文为正。……俄界之广轮交错,宜以方言稽考”。[4]113此外,英、法、俄也是最先与中国订立条约的国家。“六年(1866),议于同文馆内添设算学馆”,[1]3122同文馆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汉族子弟入馆学习。同文馆自此由专习外国语的学堂变成了综合性的学校,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同治十年(1871),同文馆添设德文馆。由俄文教习C.韦贝兼任德文教习,同治十二年(1873)起由N.第图晋、W.N.夏干相继任德文教习。光绪二十二年(1896),东文(日文)馆成立。添设东文馆是因为“日本同洲邻近,交涉日繁,亟应添设东文学馆,以备异日翻译之选。”[4]120添传记名学生12人肄习东文,派东文翻译官唐家桢充东文教习。此外,还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到馆的衫几太郎。自此同文馆已拥有五种外国语文,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国语学堂,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外文教学体系。

(二)前馆和后馆:分馆教学

前馆和后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早出现的时间似未见相关研究,有关前、后馆的史料也相当缺乏。“前馆”“后馆”称谓的出现可能始于同治十年(1871)正月的“堂谕”。“本衙门设立同文馆原为学习洋文,然必通晓汉文者,方能于洋文得力。……为此谕前后各馆学生知悉”。[4]98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同文馆题名录》中就有“英文前馆”“英文后馆”“法文前馆”“法文后馆”“俄文前馆”“俄文后馆”“德文前馆”“德文后馆”等馆名。《光绪会典》也记载上述四个外文文馆各设有前、后两馆。[4]87

光绪二十三年(1897)制定的《整顿馆课办法》第二条规定,前馆学生必须添习“艺学”,即学习天文、格致、化学等科技课程。陈向阳认为,前馆和后馆是依据当时学生文化程度高低情况而设置的。[5]这里,陈向阳说的很含糊,只是说文化程度的高低,并未说具体,是根据外文程度,抑或是汉文程度而定的?对前、后馆的设置条件和学习内容作较明确界定的当是历史学者苏渭昌。他说:“前馆学生与后馆学生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汉文底子好一些,后者汉文底子差一些。由于同文馆招收的是八旗贵胄子弟,他们汉文很差,进馆后先要补习汉文,或坚持学习汉文,方能学好外文和其他课程。于是有前、后馆之分。后馆学生必须先学汉文,多学汉文;而前馆学生则主要学外文,也学一点汉文……所以,前后馆的区别不是学制上的区别。”[6]

这一界定当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形的。因为,同治六年(1867),总理衙门为解决同文馆生源不足的问题,启动了选拔广东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优秀学生赴京深造的行动计划。选拔过程比较严格,注重外文和汉文功底的考察,所以这些学生的外文和汉文基础都比较稳固,他们入同文馆后,只是进一步提高外文和学习科技课程的问题。而同文馆自身招收的是八旗贵胄子弟,这些学生入学前,大都学的是清文(满文),汉文基础很差,甚至很多人没学过汉文。而学习外文,需要较扎实的汉文根基,“汉文为一切学科之基础”。[7]216

台湾学者苏精论及前馆和后馆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说:“上课时间的编排,前后馆不同,后馆学生每日上午先学汉文,下午才是洋文课,前馆学生平日无汉文课,但每逢星期日及外国教习暑假期间,不论前后馆学生都必需到馆温习汉文,除了规定放假的年节外,并无类似现代的寒暑假或星期例假日等。”[8]53从苏精、苏渭昌等人的讨论中看出,后馆学生以学习汉文为主。从时间编排看,上午是学习洋文的最好时段,后馆学生在这一时段必须学习汉文,下午才是学习洋文的时间。后馆学生跟前馆学生不一样,以学汉文为主,学洋文为辅。这一做法很明智,符合外语学习规律。在非目的语(non-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中学习外语,必须要以掌握扎实的母语基础为前提。作为一所以培养外语外交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翻译学堂,同文馆对汉语在外文学习中的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治十年(1871)正月的“堂谕”云:“本衙门设立同文馆原为学习洋文,然必通晓汉文者,方能于洋文得力。汉洋自应一体专心分学。”[4]98

后馆实际上是前馆的预科,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优秀生源。同文馆规定,“凡学有进益、补食六两膏火者”,均可进入前馆肄业。这就为努力向学、积极进取的后馆学生搭建了进入前馆深入学习的平台。光绪八年(1882)二月的“堂谕”云:“查同文馆后馆学生,凡学有进益、补食六两膏火者,均拨入前馆肄业,仍按日兼办后馆洋文、汉文各功课,历经办理有案,现据教习毕利干单开,后馆学生恩禧、德海、金汤、双华等四名请拨前馆,核与成案相符。著自本年三月初一日起,即行照办。唯该学生等拨入前馆之后,其应办后馆各功课,仍责成提调章京逐日严检,饬令照旧办理,勿任稍涉疏懈。”[4]104

从现有史料来看,同文馆对后馆学生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一方面是由于后馆学生“入学时年岁很轻,所以中文程度往往不好。”[9]这些孩子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正在形成中,对其不能过于理想化,需要一定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是汉文对于外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文馆开办的目的“本在传习外国文字……为中国政府造就一些翻译和外交人员。”[9]如果学生缺乏汉文根基,成为合格的翻译和外交人员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同文馆不仅对后馆学生的汉文学习有较高要求,对有汉文基础的前馆学生也同样有要求:“各馆翻译,以汉文为本。汉文未能明顺,故翻译洋文多有不通之处。嗣后查看前馆学生有汉文未能明晰者,著仍令归后馆学习汉文,午后再学洋文。礼拜之日,各洋教习向不到馆,是日正宜温习汉文,虽后馆学生间有作诗文者,亦有名无实。嗣后前后馆学生,每遇礼拜日,加添汉文功课,试以论策,或翻译照会,以备他日办公之用。其有愿作诗文者,亦听其便。”[4]113

(三)班级授课制:分班教学

除了分馆教学,同文馆还实行分班教学。所谓分班教学,是指根据专业或方向的不同所作的一个比较大的教学组织的分工。但在早期同文馆规模较小的时候,实际也充当了教学的基层单位,直接组织教学。功能类似于班,只是当时没有“班”的名称和设置。

同文馆在创办初期,每馆最多只有10名学生,在各馆上课。自1870年代以后,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就要考虑实施分班教学的问题。因此,除了根据学生的汉文基础,将其编排在前、后馆学习以外,同文馆还根据学生年龄、基础等特点,设有班级的建制。这些班级主要设在几个外文馆,某些科技馆和科技课程也以班为作为基础教学单位。光绪二十一年(1895)入同文馆学习,后来成为著名的喜剧理论家齐如山谓:“例如我,入馆一年多,升到第二班,但除第二班的功课之外,连第一班(彼时称头班,不说几年级,因为在一班之中,也有二三年的,也有学过四五年的,无法论几年)的功课,我都预备喽,所以二年之后,我便升了头班。”[10]41对于同文馆分班情形,台湾学者孙子和也有记述:“所以同文馆的课程虽有八年、五年两种,但在馆学生均不称几年级,而称第几班……但这种分班的情形,据现有四个年份之《同文馆题名录》记载,除光绪廿四年(一八九八年)刊题名录大考榜单有头班、二班、三班、弧三角班、代数班等分别外,而此种分班情形,大致均在英、法、俄、德四国语言文字学馆之后馆及天文馆,如前馆及未分前后之东文馆,……仅分‘馆’及应试科目,不分班。又,廿四年(一八九八年)题名录载汉文算学、化学、格致并未与天文同时称‘馆’,……但汉文算学及格致仅载学生名单,而化学之下则分为英文头班、二班、法文头班、二班,俄文班,德文班。”[7] 208

从齐如山、孙子和两人的记述来看,同文馆的分班教学实际上也是按程度实施教学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前馆和后馆接受教育。这里“班”,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而不是根据年龄来划分的。虽然没有年级之名,却有按年级划分之实。但是,班级的建制并非很严格,例如,英文前馆学生冯晋秩、金森同时又是天文馆弧三角班的学生。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大考中,外文各馆的学生除了参加外文考试外,还参加了汉文算学、化学、格致等课程的考试。

(四)特班:短期培训

同文馆后期,曾设有一特班,这是根据在总理衙门任职的晚清名臣张荫恒的提议设立的。

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进入法文馆的曾朴曾对胡适讲起他在特班上课的情形时说:“我的开始学法语,是在光绪乙未年(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战局刚了的时候――的秋天,那时张樵野(按:即张荫恒)在总理衙门,主张在同文馆里设一特班,专选各院的员司,有国学根底的,学习外国语,分了英、法、德、日四班。我恰分在分在法文班里。这个办法,原是很好的,虽然目的只在养成几个高等翻译官,哪里晓得这些中选的特班生,不是红司官,就是名下士,事情又忙,意气又盛,哪里肯低头伏案做小学生呢?每天到馆,和上衙门一样,来坐一会儿,喝一杯茶,谈谈闲天,就算敷衍了上官育人才的盛意。弄得外国教授没有办法,独自个在讲座上每天来讲演一折独语剧,自管自走了。后来实在演得厌烦,索性就不大来了,学生来得也参差错落了,这个特班,也就无形的消灭,前后统共支撑了八个月。这八个月的光阴,在别人呢,我敢说一句话,完全是虚掷的,却单做成了我一个人法文的基础。”[11]192-193

三、结语

同文馆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晚清的所有洋务学堂中是最为完备的组织形式之一。外文各馆的分专业教学根据国家需要,培养了一批为国家服务的外交、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前、后馆的分馆教学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新式教育之首创,提高了培养人才的效率。特班是同文馆培养特定人才的有效探索。总之,同文馆所作的这些努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首创之功,具有借鉴和传承价值。

第9篇

【关键词】人际功能;语气;情态:评价;专八阅读

作为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阅读理解在专业八级的测试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该部分的得分直接影响到整个考试的成败。阅读理解是指综合运用词汇、语法、语篇、修辞、语用等语言知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综合知识主动积极的获取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要手段,属于接收、吸纳性的心智技能。

1、人际功能理论的应用

人际功能是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语篇分析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本文拟人际功能来分析T酬8的阅读语篇。Hallidq认为,人际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语气(mood)系统和情态(modal时)系统,表现为语言的互动性、评价性和认知性。Manin在Haniday的人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评价系统理论,进一步扩宽了人际功能理论的框架,极大地丰富了人际意义。本文将以HalIid碍的人际功能理论和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来分析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的2009英语专业8级考试全真试卷。

2、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理解简介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4年版),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应能读懂一般英美报纸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方法,并能在阅读中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专业八级英语测试阅读部分由数篇涉及社会、文化、科技、经济、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方面的阅读材料组成,每篇材料后面有若干小题;题型采用多项选择题,选一最佳答案;体裁大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议论文、广告、说明书、图表等形式。测试形式主要包括:词义理解题;理解认定事实题;归纳概括题;推理判断题。

3、影响专业八级阅读理解能力因素

英语阅读水平与阅读解题能力呈正相关关系,TEMS阅读能力代表了英语阅读的高水平。英语阅读水平与英语表达知识、表达能力及相关的母语能力无直接关系,而是受制于英语理解知识及理解技能,并与图式结构有关。在英语理解知识中,领会词汇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充足的词汇量,才有可能读懂文本,词汇量越大,阅读水平就越高。英语领会语篇知识指关于英语语法及词汇衔接与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对阅读理解影响也很大,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上下文的关系与意义,更好地把握文章发展的思路,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意图。语篇知识与阅读理解水平呈正相关。英语领会语法知识指对时态、语态、语法、非谓语动词、一致、倒装、句型结构等影响语义表达的语言形式规律的了解。英语理解技能包括泛读理解技能、评判理解技能,前者指快速捕捉信息的技能,包括达到规定阅读速度所必须掌握的视线移动技巧、快速找到关键词、主题句及上下文线索、确定文段中心等规律;后者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如事实标准、是非标准、语法和篇章规则、修辞原则等,对文本的各方面作出判断和评定。英语理解技能还包括推理与含意理解技能。推理指阅读过程中进行意义探究,包含阅读目标假设、连贯假设、解释假设,阅读过程中的即时推理包括前因推理及主题推理等。含意理解指解读文本中的语句没有明确表达但又确为语言单位的音、形或义所承载的意思,即破解由语句暗示出来的言词之外的意思、含意可寄寓于词、句、篇中,既有语义性含意,也有语用性含意,其产生方式可有跳跃、间接、借代、各种修辞方式及典故等,其解读方法因具体情况而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TEMS所选文段体裁多样化,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新闻文体等,难度相当于美国《时代》周刊或《纽约时报》上的社论、政论和书评,或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原著。因此,文本必然涉及到较高难度的语法现象,如多重复句、由词汇或句法引起的岐义句、虚拟语气、地道表达法的非人称主语句等等。阅读者如果只熟悉常规的一般性语法现象,遇到这些难句时必然难以在规定阅读速度下弄懂其意思,影响理解。

4、专业八级阅读理解基本技能

要提高阅读能力,平时不仅要多读,而且内容要广泛。大量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一个人拥有的英语知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就越深刻,阅读的速度也越快。除此之外,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4.1预测的能力。预测是指读者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或提供的线索,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预测文章下文可能出现的内容以及文章可能的发展方向。英语的信号词、文章的标题及内文的小标题都是预测的重要线索。

4.2寻读(scanning)的能力。寻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忽略不相关或次要的内容,目的是在指定的阅读材料中查找出某特定事实或具体细节信息,是做事实题、细节题的主要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阅读考生需首先熟悉问题已明确查找对象,带着问题进行寻读,有的放矢,利用文中有关线索、暗示和关键词,以最快速度寻得所需的某个细节,一旦找到所需信息,应立即停止。在寻找特定信息、寻找具体事实、寻找答题所需内容时都要用到这种方法。

4.3略读(skimming)的能力。略读是指快速浏览特定材料,了解大意,找出中心思想。略读时重点应放在文章的大意上,可忽略各种细节,甚至部分句子和段落。阅读时要善于利用材料中的提示,如文章标题、副标题、以及篇章连接手段和行文中的信息词(signal word)还应特别注意文章的首段、尾段及每段的首句和结尾句。略读的关键是增加眼跳的幅度,高度集中注意力,努力捕捉那些能引起注意或者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在练习中应进行有意识地训练以提高略读速度和效率。

5、结语

英语专业八级测试中的阅读部分因难度高、题量大而成为影响考生八级通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阅读的解题能力由英语阅读水平决定,而英语阅读水平则取决于英语理解知识、理解技能及图式结构。八级阅读的制约因素在于六级以上的词汇童、高层次的阅读策略及背景知识的广泛程度。针对学生现状与八级阅读要求的差距,只有既进行强化答题能力训练,又抓好系统化的全面拓展阅读能力培养,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提高八级通过率。

【参考文献】

[1]叶碧霞.英语专业八级阅读水平的制约因素及训练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

第10篇

《刑法修正案(八)》与刑法思维的转换

《刑法修正案(八)》辩证考——以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条款的修改为分析样本

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人体器官犯罪

发生意义司法权的逻辑结构分析

论藏族“赔命价”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互动及其发展趋势

论民间法的法源地位

制造犯罪防治论

风险社会的刑法的三个基本面相

刑法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利益冲突与平衡

刑事古语:“惟齐非齐,有伦有要”解读

情报主导侦查的新模式——以苏州、杭州两地犯罪情报分析研判为视角

信息化语境下侦查工作模式的转变

侦查情报的犯因性分析

信息化条件下网络雇佣杀人犯罪及侦查对策

犯罪学视角下的中国维稳

社会冲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犯罪学为视角

冲突滑向犯罪——刑事司法视野中维权失措的实证分析

网络警务对策探讨

论我国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论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完善

服刑人权利保护中的几个争议问题探析

聚众犯罪的立法检讨与改进

死刑诸思——以唐代死刑为素材的探讨

法理学的应用价值

论类推思维在法律发现当中的地位——以孙斯坦有关类推思维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环渤海区域合作中的法律冲突与协调

探求民间法研究规范化的思维型式

对职务犯罪侦查立案机制的反思

公安情报源类型研究

论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侦防对策

现场勘查失误与冤案研究

和谐世界视阈下的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研究

校园血案的社会根源及其解决途径

群体纠纷诉讼解决的公益性脉络及逻辑

论群体性纠纷之研究框架建构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

全力解决安全感和满意度中的“小数值”问题贪污罪理论研究六十年

刑罚基本问题理论研究六十年

论刑法的修改及其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价值的内涵分析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实践困惑与制度完善

论离婚诉讼中诉讼费用制度之完善

论和解协议效力的司法确认

中国民事证据立法的立场表达——读汤维建教授的《民事证据立法的理论立场》

“文本中心论”法律解释学的研究立场与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及其法治特征——以自由主义理论为分析视角

论法律解释学中的“解释”

中国传统消极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独立学院,听说,语言翻译教学

 

引言

英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其间出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暗示法(Suggestopedia),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情景法(The situational approach),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等。传统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偏向于使用语法翻译法毕业论文的格式,从而导致了“填鸭式”式教学和枯燥的课堂,学生的主动性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主张“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任务型教学法应运而生,成为外语学界广为提倡的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作为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最新发展成果的任务型教学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成就”(钟启泉,2001:260)。按照Numan (1989)的观点,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应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师生角色、环境五部分组成。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1996) 则进一步将任务型课堂分为三个步骤:1. 前任务(Pre-task)阶段。主要是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引入教学任务。2. 任务环(Task-cycle)阶段。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设计对话、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这些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主要包括学生执行任务,各组学生准备向全班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和报告完成情况三个分阶段。3. 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学生用来分析其它同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更正错误并操练重要的语言点。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交际和互动的特点使其在传统语法翻译法无法适应教学需求的情况下成为了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方向。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独立学院听说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必要性

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至关重要,否则语言交流将很难进行。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遇到学习困难后很容易丧失兴趣和信心。在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应对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检验尤为重要。综观我院学生的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成绩分析毕业论文的格式,听力部分仍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这也从另一方面启示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听说课堂的实施

传统的听力课堂上,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扮演的是答案提供者的角色。这种做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听力积极性,也无法充分利用教材和其它听力材料,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论文格式。从任务型教学法的视角来看,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设置好本次授课的教学任务,即“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Richards& Platt, etc. 2000:468)。按照任务型教学法的要求,任务应该有三部分组成:1. 任务的目标(Goals)。这里的目标可以是培养一项基本技能(如听力中的预测能力),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如问路)等。2. 构成任务摘要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应对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试。以听力技能任务的训练为例,在任务链的安排方面,先行训练概括大意、复述等相对较为简单的技能,再行训练短时记忆、笔记等较为复杂的技能。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则可以在开始的时候选取和生活更为密切的故事、生活场景类的听力材料,然后选取新闻等相对较陌生的材料。

在口语训练方面,教师也应该遵循任务型教学的步骤,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近似真实的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法将任务分为拼版式任务(jigsaw tasks)、信息差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解决问题式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做决定式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意见交换式任务(opinion-exchange tasks)(Pica & Kanagy, etc.)。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来设置上述各种任务。以本院听说课的一次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任务型教学为例。

前任务(Pre-task)阶段:教师播放“梁祝”和“蜗居”两个在爱情观上截然相反的视频片段,同时播放一部分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的片段。在播放结束后给出有关爱情和婚姻的相关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教师将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向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和爱情有关的话题。话题包括:1> Marriage across nations 2> Campusmarriage 3> Extramarital love 4>Traditional andmodern marriage 5> Different marriage customs (west VS east)6> What do you think of marriage ( its importance, what does marriage meanto the couple) 7> Net love。

任务环(Task-cycle)阶段:各组同学就本组话题进行讨论。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室巡视毕业论文的格式,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监督和指导,记录学生所犯错误。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这时教师记录汇报学生所犯错误。

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 不同组的同学对其它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并提出相应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就学生所犯的典型语言错误予以纠正,个别错误以笔记的方式留给学生个人备案,到期末汇总。教师指导学生就语言难点和重点进行练习。

结语

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改变了学生上课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对于提升口语听力能力,应对专业四级和八级挑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材料的选取,任务环节的设置都给教师增加了挑战。同时,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之处。只有把这几个方面平衡并结合起来,独立学院的听说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Num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Willis, J.A.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1996.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Richards, J., Platt, J. & Weber, 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Pica, T., Kanagy, R.& Falodun, J.Choosing and using communicative tasks for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A]. InG. Crookes & S. Gass(eds.) Task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and Practice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第12篇

摘要:子产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因子产之生卒年月文献阙如,故只能依据点滴史料对子产之生卒年作大概之推测,经考证推测子产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卒于公元前522年,在世约五十九载,在郑国执政达二十余年。

关键词:春秋;子产;生年;卒年;考证

中图分类号:K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14-02

子产是春秋晚期郑国人,历经郑成公、郑僖公、郑简公和郑定公四世。子产名侨,因其祖父为郑穆公而名公孙侨,又因其父是子国而名国侨,子产是其字,他还有一个字是子美,死后被谥为成子。因子产之生卒年月文献阙如,故而只能据点滴史料作大概之推测。

一、子产之生年考

论者对子产生年所作的推断,均是依据《左传》襄公八年中的记载:郑国为讨好晋国,派出子国与子耳带兵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取得不错的战果,俘获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为此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唯独子产说什么讨伐蔡国是错误的,从此四五年内郑国就没有太平日子过了。他的父亲子国听着很不舒服,破口大骂:“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时为鲁襄公八年,即公元前565年,也就是说当时之子产还是父亲眼中的“童子”。论者据此得出三种不同的结论:其一,当时的子产为14岁左右,李慎仪先生指出:“古制‘十五而冠’,未及冠称‘童子’,当在十四岁左右。”[1]其二,子产此时18岁,任访秋先生推测说:“当时子产尚未及冠。可是年纪也不会太小,姑且定这年为十八岁。”[2]其三,子产时年19岁,持此观点的专家认为:“按古代15岁到19岁之间都是童年”,故而“假定子产这时就是十九岁”。[3]上述诸说论证过于简略,似有不妥之处。案,《诗经・芄兰》中有“童子佩”句,孔颖达疏云:“童者,未成人之称,年十九以下皆是也。”[4]孔疏认为年十九以下皆可称童子,但据此认定子产在鲁襄公八年时即是十八九岁的想法未免草率。冠礼是由童子变为成人之礼,先秦时期,不同身份之人举行冠礼的年龄是不同的。《左传》襄公九年载鲁襄公送别晋悼公时,晋悼公问起鲁襄公的年纪,季武子对曰:“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晋悼公便说:“十二年矣,……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君可以冠矣。”孔颖达疏云:“案此《传》文则诸侯十二加冠也。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则十二加冠,亲迎于渭,用天子礼,则天子十二冠也。《晋语》柯陵会赵武冠,见范文子,冠时年十六、七,则大夫十六冠也。士庶则二十而冠,故《曲礼》云‘二十曰弱冠’是也。”[5]可见,先秦之际,天子和诸侯举行冠礼时是在12岁[6],卿大夫是在16岁,士及庶人为20岁。因此,孔颖达疏《诗经・兰》所说的童子“年十九以下皆是也”,只是个笼统的说法,这个“年十九以下”包括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各阶层之人身为童子时的年龄。子产出生于卿大夫,在鲁襄公八年时他是否已及冠呢?解决了这个问题,判断子产的生年就相对容易。如果子产举行了冠礼,那么时年便有16岁;如果没有的话,就应该在十五岁左右。子产在当时似已及冠,不再是童子。杨皑撰文指出:“其父在此称他为童子,这恐怕只是父辈训教儿辈时所用的口吻,并非此时子产真是童子。”[6]此言甚是。众所周知,儿子在父母眼里总是小孩,自古皆然,试举一例:《国语・晋语六》记载晋楚鄢之战时,楚军趁着晋军没有防备抢先摆开阵势,晋军将领急忙商量对策。范献计说只要晋军填埋井、铲平灶,以示必死的决心,就可以迫使楚军退兵。范因为年纪太轻没轮到他说话就抢着发言的举动,招来其父的恼怒,他一边拿着戈追击范,一边教训道:“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那时范的身份是公族大夫,虽被其父称作“童子”,然而,他能从军打仗、有权参与谋划大事,说明应是成人,或者至少该接近成人,年龄在十五六岁。子产的情形似应跟范的情况差不多,考虑到子产能看出郑国侵蔡获胜的后果,并且还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应该是成人,不可能是14岁左右,所以推测在鲁襄公八年时子产为16岁左右。鉴于此,将子产之生年暂且定为公元前581年。

二、子产之卒年考

子产之卒年有两种说法,一为《左传》所言的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二是《史记・郑世家》所载之郑声公五年(公元前496年),二者相距26年。多数学者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因为《史记・郑世家》所载与《史记・循吏列传》所记“(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相矛盾。的确,假如子产死于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的话,如果从子产于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为卿算起,至鲁昭公二十年,则子产执政为三十二年;若以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子产当国算起,到鲁昭公二十年,则子产执政为21年。假如子产死于郑声公五年(公元前496年),那么子产从鲁襄公十九年为卿到郑声公五年是58年,子产于鲁襄公三十年当国至郑声公五年为47年。相比之下,《左传》记载的子产卒年更为接近“治郑二十六年而死”的说法。但是,为什么司马迁会在《史记》中出现如此的挂漏?多数学者认为司马迁可能误驷颛为子产,如郑克堂先生云:“考定公八年以后,执政者已为子太叔,及献公九年以后,执政者又为驷颛,声公五年,乃执政驷颛卒,史迁误驷颛为子产也。”[7]钱穆先生指出,这是后人的随意增减所致。他说:“余谓《史记》及孔子事,多后人妄羼之笔。如此文理灭裂,显非史迁本真。……今试问子产之卒,何以误在声公之五年乎?曰妄者误以是年为孔子过郑之年,因书子产之卒于是年。曰:《年表》孔子过宋在郑声公九年,何以过郑又误在五年?曰:此据孔子过匡而误。孔子过匡本在长垣,为卫邑,而误者以为在扶沟,为郑邑。因以孔子之过匡为过郑。遂误谓孔子适郑都,因有独立郭东门与弟子相失之事。因又有交子产之说。而孔子畏匡,则在鲁哀十四年,即郑声公五年。遂误谓孔子是年过郑,又误为子产以是年卒也。”[8]案,司马迁作为一代良史,出现如此挂漏有可能是其诸说兼收之结果,既非其失误,亦似非后人妄羼之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经说自己写《史记》时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在《太史公自序》中又云“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因此他极可能受到战国诸家之说的影响而得出这一结论。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存在的,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清人梁玉绳即指出:“此盖战国时诬说,《史》漫述之。其始出于《庄子・天运篇》以干七十二君为孔子谓老聃语,……《吕氏春秋・遇合篇》曰:‘孔子周流海内,所见八十余君’,其数且过七十二矣,然乎哉!”[9]战国之际有子产杀邓析的说法,如《荀子・宥坐》云:“子产诛邓析、史付”,又如《吕氏春秋・离谓》曰:“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哗。子产患之,于是杀邓析而戮之。”然而案《左传》郑声公五年乃鲁定公十四年,那时的郑国执政是驷颛,考之《左传》定公九年上面写着“郑驷颛杀邓析,而用其《竹刑》”,战国时人可能误将驷颛当作子产,司马迁在搞不清的情况下,本着对历史负责之精神,诸说皆收。一般说来距子产年代不远的史料应当更为可信,故而子产之卒年当以鲁昭公二十年为宜。

综上所考,推测子产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卒于公元前522年,在世约59个春秋,在郑国执政达二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