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2: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忆读书课堂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注重积累 课堂笔记
中图分类号:G633.3
无论你处于社会的哪一层次,你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接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熏陶,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的人。要想在今后幸福的生活下去,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语文的学习增长见识,提高表达能力,开阔思想境界,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更应该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初中处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延伸了小学时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又为高中语文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我们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传承去发扬。因此,需要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苦下工夫,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精心钻研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课余时间或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但无论什么学习方法,语文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提高了阅读能力才能保障顺利的学习语文知识。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天长日久,就会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因为读的书多,学习起来也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对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课本中有限的阅读资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初中学生利用课外书汲取更多更有益的文化知识,增强文章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兴趣看似抽象,实则有技巧可寻,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在教授完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后利用最后剩余的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讲解有趣的故事,无论是科学家的故事是神话故事,体裁不限,选取那些较易吸引学生眼球的故事。同时无论时间多么充足,记住一点,千万不要将故事讲完,不要将故事完完整整的呈现给学生,要留下结局,引起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想知道结尾的欲望。而教师便可趁机告诉学生关于此书的详细情况,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将故事读完,既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又能鼓励学生阅读,实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二)建立读书角,创设阅读氛围
学生能够形成强烈的阅读兴趣固然重要,在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之后,接下来便要开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有阅读资源,没有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即使拥有再强烈的读书欲望也无济于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阅读素材,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读书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本班教室后面多余的空间里设几排书架,上满摆满种类繁多的课外书籍。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一周的语文课程中挑选两节课成为学生固定的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学生可自发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喜爱的书籍来阅读,并与周边同学及时交流阅读心得与体会,既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并且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在教室张贴相关读书的标语来刺激学生阅读,类似的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积极向上鼓励学生阅读的名言警句,学生每日都在充满鼓励阅读的标语中学习,时间长了,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熏陶,变得爱读书。
二、记笔记,多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再好的记性也不如把它写在纸上记的牢靠,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这门注重积累的学科,平时学习的知识再多,若不记录在纸上,很快就会忘光。而且通常在语文教训课堂上,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不易理解,这时候就必须养成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将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快速的记录下来,课后再予以整理。不仅有效避免了重要知识的遗忘问题,还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再回忆再整理,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在笔记的记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重点,切忌盲记
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同时信息量也比较大,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话不计其数,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记录的话,恐怕有点难度,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注意重难点,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师教授的时候抓住重点,对知识的记录有取有舍,层次分明,简化课堂笔记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二)认准时机,切忌乱记
要想记录最正确有用的课堂笔记,就要学会把握时机,找准记笔记的最佳时机将最有效的信息记录下来,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应该都不相同,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教师的讲课节奏,在她语气稍作停顿的地方抓紧时间记录重要信息。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画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9、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学习策略一:怎样预习
数学预习的要求
1、 明确预习的目的
①为上课做好心理准备
②有利于牢固地掌握知识。“预习——上课——复习”是学习的三个环节
③培养自学的习惯和能力
2、明确预习的基本过程
预习的基本过程:阅读(粗读教材,查资料)——摘记(精读教材,划重点,做摘记)——质疑(提问不理解、不懂)——求解(查资料,做例题解决问题)
3、明确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将一节课内容的预习时间限制在20分钟之内,既可以提高阅读和学习速度,又对于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锻炼。
4、明确预习的内容和任务
a.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b.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先复习,后预习)
c.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易后难)
d.适当做预习笔记:将预习中自己已经理解的问题有条理地写下来;将预习中自己无法解决的疑点、难点整理出来,以便向他人请教;记下在预习中自己对教材的重点的预测和估计;选择重点学科做预习笔记,笔记本上可适当留些空白处,以便上课时随时补上老师讲的重要内容。(边看边写)
e.尝试做课后练习:做一些预习练习,通过运用知识来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课后习题提前做,带着问题再听课)
学习策略二:怎样做作业
(一) 如何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1、 根据每天的课程表制订作业时间表
2、 根据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科目完成作业,如最喜欢数学,应该把数学作业放在最后做,而不是最先做。
3、 通过文理作业搭配来提高效率
文理作业可以交叉进行,如:做完数学作业后,可以换做文科作业(背诵语文课文),然后再回头继续做生物作业,这样可以让大脑张弛有度,有利于调动大脑的灵敏性,避免大脑产生疲劳。
4、 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做作业时要留出适当的休息时间,觉得累的时候停下来休息10分钟,走动一下,听听歌曲,吃点东西,再学习效果更佳。
(二) 怎样提高作业效率
1、给自己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克服拖延
按照数学科的作业量和难度,确定大致需要的时间,督促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提高效率。
2、确保一段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有同学喜欢在做作业时遇到不会的就问别人,这样其实不利于提高效率。建议有 不会做的题先跳过去,等基本做完全部作业后再一起请教别人。
3、先复习,后做作业
作业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先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再做作业,效率和正确率都会提高。
(三) 怎样从题海中走出来
1、处理好课本知识与课外习题的关系
2、处理好基础题与难题的关系
3、处理好“详”与“略”的关系
基础题、典型题、常考题要详做,格式要规范,步骤要熟练化,结果要准确化;难题、偏题、怪题要略做,重点找思路,实在不符合自己水平的可不做。
4、处理好分散学习与归纳总结的关系
在做了大量习题后,要学会分类和归纳,自己“编织”一个有序的“知识网”,从中提炼经验。
(四) 做作业“五部曲”
①准备:物质上拿好文具、练习册、书本;心理上进入“作业状态”;先复习做好知识准备。
②审题:先审题,再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最后动笔演算,落到纸上的要规范、整洁。
③做题:下笔时运用的概念要明确,推理要清晰,数据准确,结构完整。
④检查:做完后自己检查,再次确认答案。
⑤改错:作业中常见的错误有审题失误、思考不全面、表达不准确、概念混淆、知识遗忘、计算粗心、看错、笔误等等,通过检查努力防止和纠正。
学习策略三:怎样复习
一、正确组织复习的主要条件:
1、学习方法交替使用:
阅读与尝试回忆法交替进行,可以提高记忆效果,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多,记忆的效果越好,这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可以使大脑处于积极的状态。
2、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由于知识遗忘呈现出先慢后快的特点,新知识学习后要及时组织复习。合理分配具体的复习时间,一般来讲分散复习的效果要优于集中复习。复习分配的时间间隔以一天为效果最好。岗开始复习的时候,每次复习所花的时间可以多一些,间隔距离可以短一些,以后每次复习的时间可以短一些,时间间隔具体可以长一些,具体可以根据学习材料和性质和特点以及年龄特征来安排。
3、 复习形式要多样化:
为了提高记忆的效果和复习的效率,复习形式要多样化,如新旧材料的对比、视觉、听觉和运动觉等多种知觉系统的运用,以及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循环、系统归纳的复习形式要结合具体的复习内容综合使用。
二、复习的作用:
1、 及时复习可以增强记忆、加强理解。初步记忆后有无巩固性复习对记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2、 经常性开展复习有利于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三、复习策略:
1、 复习的三种类型:
①课后复习:对当天的学习内容重新学习一遍(再创造);
②单元复习:针对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目的是寻找单元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较大的背景下对知识有一个进一步的记忆和理解;
③期末总复习:针对一个学期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形成系统的记忆和理解。
2、 复习方法和策略:四程序复习法
①尝试回忆。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回想(再重现)一遍。如同牛羊把吃到胃里的食物再返回到口腔里细细加以咀嚼。这是一种自我检查,逼着自己进行思维活动。在尝试回忆时,最好先不要看书和笔记,还可以一边想一边把主要的内容写出来,这样尝试回忆的效果会更好。注意及时性,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在尚未进入遗忘状态之前在头脑里再现一遍。对于那些想不出来的学习内容,应该进行重点复习,这样强化了复习的针对性,也有助于及时查找书本材料和笔记整理。尝试回忆要概括课堂学习内容,是一个思维反省的过程。
②认真读书。这是在预习和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读书和思考相结合,不仅仅要逐字逐句,更要多想想在回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突出重点,把时间主要集中在回忆不起和印象模糊的基础上,可以边读边划,对课本中新的概念、名词和术语的解释可以写在书的眉间处,这样课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变成一本“辞典”。重在精读和熟读,对于关键的章节和定义定理等内容,甚至需要背诵。适当看一些参考书,要结合课本内容,先看教科书,围绕课堂学习内容去看参考书,做好读书笔记,把参考书的一些精彩部分和重点内容摘录在自己的复习笔记中。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因为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学会怎样学习”。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可以获取得各种信息实在太多,而人类大脑的记忆毕竟是有限的,如不及时做好笔记,看到的、听到的在一段时间过后很难找回当时的记忆。
现代的学生普遍有“只听课不动笔”的不良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在初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动笔圈点出不理解的词语,读不准的字音,再次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精彩、感受深刻的地方,随时可以写上自己的批注。
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写日记是小学生练习的最好方式,不但能加强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的锻炼,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很多名人、作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在于写的多么生动,而在于“写出心中所想”。日记要有内容可长可短,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记随笔的习惯,要求学生每次外出活动时,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或者自己的感想,如实地记录下来。俗话说:“葡萄是一点一滴成熟的,知识是一天一天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觉作文难写,而且进步较慢,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多读书,为写作奠定基础。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感到非常吃力,不知道写什么?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一良机加以引导,告诉学生,问题在于积累的材料太少了,只有做到“读书动笔” 即写读书笔记才能解决;只有勤动手作好读书笔记才能积累更高的知识,提高读书质量。还要告诉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不难,贵在坚持,要做到长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进步非常大,课堂上,他们的发言顺畅流利、主次分明、侃侃而谈,写作文时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实,自然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事物的喜爱,甚至对一些事物的不满。
一边读一边记,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还可积累写作素材。只要学生,平时多练笔,就能解决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了。更何况,勤练笔,不仅能帮助学生写好作文,还能锻炼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遣词造句的本领。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不用咬笔杆子了,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的文章更富生命力。
其实,学语言的经验应该是任何人都知道。小孩子出生几个月,不上课堂,不念语文,只是听,跟着大人说,一词半句,慢慢就会说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熟练”。写作也是如此,经常练笔,熟能生巧,写作文就不难了。学生对生活当中熟悉的事情写起来往往很流畅,有真实感,另外结合课文的小练笔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样会避免言之无物。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
1.好词佳句的积累运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部分人的记忆知识暂时的,于是我让学生自备一本笔记本,把在阅读时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好的句子记下来,并注明出处。往常,我还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句子并努力背下来,并鼓励他们在平时写作时把这些积累起来的语言适当的运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大部分的学生大多能适当的运用,成绩好的学生还能把这些句子加以转化。
2.让学生养成随时积累,及时批注的好习惯。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曲线或者符号把感觉用得妙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片段,也可在旁边简单地做批注,如“太妙了”“太棒了”“真精彩”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并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外出活动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即便非常简单,也要记录,时间长了,就养成习惯了。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应当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讲得再精彩,那毕竟是老师的理解。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不动脑子,那些上课注意力差的学生就更容易走神。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通过他自己的亲自实践才能获得。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悟边记,学习流程为“读书――思考――讨论――笔录”。而教师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或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或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予以个别点拨;学习完毕或抽查问询,或收取学生课本(或笔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在这里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做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控制,课堂气氛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学生在从被动听课变为自主性学习中会自发地,能动地感悟、体验、深探细究,会变得爱学、会学、乐学,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就真正达到了吗?
二、教师切实改变教学方法,达到真正会教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程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这样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积极对话,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会教,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会教,涉及的面很广,我认为教师应当首先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对语文教学要有几点基本认识。一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概括地说就是读、写、听、说、能、感。(能,是指掌握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感,是指情感价值观教育。)二是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教师要以教材为例文去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三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光是教师讲,学生没有实践,提高不了能力。
其次,会教,首先是教师应有很强的吸引力,让学生爱学。这不能靠笑话,幽默达到,还得从教学本身增加吸引力。如,让学生感知课文,教师的设计首先是要吸引学生,让学生不能不读。会教的关键是: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讲规律,讲语文知识中规律性强的东西。如课文的“作者介绍”一项,让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要点,篇篇如此。这就是规律。
教方法,也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要把学习知识的方法,记忆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分析人物描写运用的方法及其作用的方法是:要先知道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分析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思考。
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先概括事件,再结合事件中人物的言行等来归纳人物的性格。
又如:说明文层次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说明内容的不同,还可以结合说明文的 结构形式来判定,看看是运用“总――分――总”、“总――分”、“分――总”中的哪一种。
如果每课教一招,三年之后,学生可以学到多种方法。学到了方法,形成能力就有希望了。
传统习惯,老师讲的方法再多,学生没有掌握也是没用的。所以教给学生的方法要创造条件,使之反复运用。在《中学生必须养成的50个好习惯》中有一个是“记得好、记得牢,记忆规律离不了”就是让学生养成遵循记忆规律的习惯。而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让学生养成经常复习的习惯。因此讲完新知识、新方法后,精心选择题目,让学生练习巩固(一般是与课堂所讲方法相关的题目)知识就会比较长久地掌握了。让学生反复运用知识,就会逐步形成习惯。习惯形成之日,就是能力提高之时。
三、教师让学生大量阅读,培养出色的语文能力
首先,大量阅读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更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第一要靠大量的练习,第二,就要靠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写作艺术的熏陶,不知不觉地掌握写作的规律。而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曾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 由此可见,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知识的储备和力量的积蓄,也不会有出色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 培养 良好的习惯
【正 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9、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10、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关键词:高中;文科;学习方法
G632.4
文科除了有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主要学科之外,同时还包括地理、历史与政治这三门辅助课程。其中,地理是高中文科当中最偏向理科的课程,无论是在空间结构上,还是在逻辑思维等方面上都对高中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历史学科作为这三科当中最偏文科的一门课程,可以考察各个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去对问题进行观察从而了解其历史方面的知识,并且还可以了解到各个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以历史的角度来了解历史的变迁和看清这个社会的发展动态;政治则主要关注于社会民生和时事热点,是这三门课程中比较有深度的一门学科。
一、如何会学习
1.寻找良好的记忆方法
对于文科方面的学习,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然而记忆不等于背诵,记忆需要的是理解并铭记,将别人的知识变为自身的,很多同学在进行学习中一般都会采取最笨的一种方法―死记硬背,然而该种记忆方法所带来只是短暂性的记忆,在高中三年的学习当中仅仅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科学的。由于所学知识内容的不断增加,需要记忆的知识量也会随之增加,然而想要将所有的知识都记忆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找到一种良好的记忆方法是必然的,而理解记忆就是记忆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
2.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文科学习当中,很多同学都不善于主动学习。上课期间,只有当老师说哪个是难点、重点,同学将其记入笔记,然而大部分老师都有遗漏重要的学习信息的可能性。而导致该种情况的主要的原因便是学生不去主动地对学科学习。许多学生对于文学的学习的认识过于简单,甚至于得出“文科靠背诵,理科靠做题”的结论,时间久了记忆处于疲劳期,拿什么背;而有的学生对于笔记过分依赖却忽略了教材所真正要传递的知识信息。其实,在高中文科学习当中,不存在所谓的捷径,并不是只要在考试之前暂时的努力便能够取得高分,对于高中文科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日积月累、聚少成多的过程,而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3.对学习与生活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当中,高中生每时每刻都处与极度紧张的心理斗争和复战当中,休息及文体活动所占据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多数的高中生都处于极度紧张和疲乏的状态,使得学习效率直线下降。但是在这一关键时期,学生更应当对生活和学习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倘若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则会造成无法集中精力听课的严重后果。
二、学好习的措施
1.加强巩固练习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学习后的练习也是学好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经常自认为自己对于难点和要点已经有所掌握了,然而,却不知道怎样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做题当中,没有经过练习的学生犹如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只有理论联系实践,才能算是真的学到知识。
2.专心听课
由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不只是包括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同时还包括老师长r间积累的重点难点,因此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有的无法在书本上找到,应当专心听课。除此之外,在课堂上专心听课是远远不够的,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堂上记笔记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当然,记笔记并不是意味着老师讲一句记一句,而是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参透,在老师说过的重点难点之后以自己的话进行归类总结。在教学课堂当中,应当坚持嘴巴问答、手记、眼看以及耳听这四个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对其深刻记忆。
3.将预习和复习协调好
“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巩固”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课前预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在学习当中不至于对老师传授的内容毫无头绪,难以跟上老师教课的步伐从而被落下,于此同时,预习对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师所教知识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对教材中没有记录的资料进行查阅,以此学生有可能有收获到教材以外的知识;复习则是为了对教师多讲内容加深印象,根据遗忘曲线可以了解到记忆是短暂的,只有对其进行反复记忆才可以对其加深印象不至于将其遗忘。
4.增加阅读量
失败是成功之母,殊不知阅读也是学习之母。读书并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要学会边阅读边理解。在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其中阅读速度对于学生参加高考是非常有帮助的,不断的练习能够确保学生在高考的过程当中轻松答完题;于此同时,阅读还能够提高学生寻找中心思想能力和理解的能力,对于学生高考而言,其起到迅速抓住题目的主干部分的重要作用,只有理解好题目才可以在脑海当中对题目进行准确搜寻。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高中文科本身就是一门有着深厚内涵的课程,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够保证学生对于多方面的知识都能进行掌握,从而构成一个较为优良的知识体系,在进行答卷的时候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不缺点、漏点。但是博览群书并不意味着接受所有的书,在高中这个紧张的时刻,多读有关高中文科方面的书籍才会受益良多。
三、结束语
高中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不过这种紧张的学习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和快乐,充实的高三生活会让自己成为思想的巨人,成为学习当中的一名战士,对于考试的无情无所畏惧,只希望青春不悔。在这个短暂而紧迫的高中生活当中,高中必将成为所有学生奋勇拼搏的战场,希望上述学习的感悟,能给予同学在文科学习中一些启迪,学得更好,共同迈入理想的殿堂。
参考文献:
通过本阶段对优秀学生的辅导,认为应从以下各个方面达到更优秀的目的,也是从以下方面进行的,应有三种学习技能和三种学习能力,下面我总结一下。
1. 学会快速阅读直接从书中获取知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即使是教科书中的知识,也不能纯粹依靠老师的讲解来学习。一个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掌握知识,学的更主动,更轻松。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习惯于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即使是教科书也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这可能是很多同学在学业上落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不同书籍的模式迅速分清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这就要求同学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书籍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地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快速阅读技能。
2. 学会快速书写中学阶段课业负担比较重,如果没有掌握快速书写的技能,这种负担会更加沉重。比如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速度记录笔记,课后完成作业用时过多,考试因书写太慢而答不完试卷等,这些现象都与书写技能有关。可以说书写技能是我们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这种工具所处的状态将决定我们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那些书写速度慢的同学对此应引起足够的注意,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尽快掌握这一技能。当然,快速书写的同时还要保证字迹的清楚与规范。
3. 学会做笔记做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中学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教材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还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三种学习能力
1. 独立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叫自学能力,在外界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是不同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自学能力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些优秀的同学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不仅仅满足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更注重独立探求知识。他们注重对书本的自学理解,遇到问题,并不急于求教,而是首先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认为,在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中,独立探求的比例越大,那么知识掌握的就越好,而且能更好地促进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加强自学精神和独立意识。
2. 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所以我们在主张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老师讲,学生听,只是一种单向传递,知识的掌握需要双向、多向交流,所以,我们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互相协作解决问题,也是善于同别人打交道的一种社交能力。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我们还是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我们就会拥有两种思想。”
3. 流畅的表达能力一些同学认为,好象只有文科要求有较好的写作表达能力,实际上理科所要求的解答过程也是一种表达能力。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达能力不仅包括文字表达,还包括口头表达。在很多学习活动中,善于演讲,能够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语言是与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注意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仅影响与他人的交往,而且会影响思维的发展,进而影响学习。所以,同学们应有意识地加强表达能力的自我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笔记 方法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学生养成了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只要一拿书,他就会动笔写写画画,总想在书上留点东西。比如像在我们班上有的学生在午休自读课外书时,时不时画一画,写一写,因为他们体验到了“厚书读薄,薄书读厚”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堂笔记的实践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了自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切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语文课堂笔记呢?
一、记老师的板书
教师的板书是通过教师精心计划设计好的,从板书上能突出教师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板书对所教学的内容一目了然。记好板书,有利于我们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除理科题的演算过程外,一般应完整地记下主板书的内容。 教师为了强化重点难点,通常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并用文字、符号、线条、图表等形式把教材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也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如学习《小松树》一文,最后学生感悟“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这句话时,我分别叫三个学生在黑板写上自己的这些经典的感悟:“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这些是要花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一般放在开课时或者课要结束时板书,这样便于学生做笔记,不会影响听课,顾此失彼。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对小学生而言,帮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教师的扶持和检测少不了。
二、记下听课的主要内容
笔记时,既要注意老师讲解的知识体系,更要注意抓住讲解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记下关键语句。要注意记下老师提醒的应注意的问题和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记下基本概念的要点,基本原理、定理、规则等的主要论据、论证方法、运用范围及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等。老师在讲到重点或难点内容时,总会有一些暗示的:他们或者在讲前有意停一下,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在讲后把内容重复一遍,以加强你的记忆。我们要悉心观察,及时笔记。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我们要抓住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忍饥挨饿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可怜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并看见了四次美好的幻觉,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文章的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四次美好的幻景: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火炉、肚子里填满食物的喷香的烤鹅、挂满礼物的美丽圣诞树、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等内容进行课堂笔记。
同时要切记,记笔记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正常听课和思考,这就要求在记笔记时把握好时机。记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没记下来的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记笔记的内容一般是:①知识的重、难点。②知识的疑点。③记书本上没有、老师补充的知识点。有些内容则无需记笔记:①次要的知识。②一看就懂的内容。③教材中的一般知识。
三、处理好听、思、记三者的关系
笔记只是辅助我们听好课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所以,上课要以听讲、思考、理解为主。因为真正理解了的、抓住要点的东西,在以后翻阅笔记时,看到几行字就可以回忆起主要内容。所以应尽可能做到边听、边思考、边记笔记,使三者协调进行。如果只追求笔记的完整而忽视上课认真听讲和理解,那必是舍本求末,只会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的同学上课时不是以听、思为主,而是把中心工作放在了笔记上,他们因一句没听清或没跟上就挪用同桌的本子来看,到头来往往是互相都记不成。所以,对一些暂时写不上的字或记不完的内容,应果断地留下空格,做上记号,大胆地跳过去,跟上老师的讲解,课后可借记得好的同学的笔记查漏补缺。
四、记课堂笔记的位置
不少同学都有课堂笔记本,记在笔记本上当然不错。但根据经验,课堂笔记尽可能记在课本上。课本每页的上、下、左、右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生字、生词可记在左、右空白处,段落大意可记在每页结束处,重要的句子、语段分析可记在上、下空白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可记在课文最后的“思考与练习”处,文章的一些背景资料与文学常识可记在课文标题处。实际上,课文上的空白之处足足可以容纳下课堂笔记的全部内容。如果实在不够,可在课文最近贴上一页白纸,把记不下的记在这页白纸上。这样记笔记,复习起来就方便了,就不用一会儿翻课文,一会儿翻笔记本了。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方法,究竟记在什么地方,还应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实际情况而定。方法常常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同学在课文中记笔记:“中心思想”可用“中心”来表示,“段落大意”可用“段意”来表示,甚至还可用“O”、“X”、“”等符号来表示特定的内容。一般来讲,课堂笔记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了。
五、准备一个专门的课堂笔记本
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课堂笔记本不是要你把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一般情况下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其次是抓住老师讲解的重点记录在本子上。每一个学科的记录方法也有不同,比方说数学科中的一些概念、法则,书本上都有,所以这些不必记,在书上画上重点号就可以,但一些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一些解题的技巧等一定要记下来,因为这些可能是老师用很长时间、甚至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你说这重不重要,值不值得记下来?语文课上一些课文的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写作特点等书本上可能没有作注解,老师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或根据教学要求,课堂上一定会对这些作简要介绍,这也是老师通过查阅很多资料或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作笔记的重点。这样复习的时候效率才会高,积累的东西才会多。为什么说每一个学科要有一本专门的笔记本呢?因为不同的学科记笔记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且混用笔记本有的时候会很乱,复习起来不方便,找来找去的效率不会高。
总之,恰到好处的课堂笔记,对于把握教学的重点、要点、难点,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一历史 学习困惑 应对策略
一、高一新生历史学调查反馈
2012年9月,我对本校的高一新生就历史学习问题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的困惑:①课后学习时间不够用;②想背书但不知到背哪部分;③做题时只想着查书或参考答案;④很难将历史知识点归纳起来;⑤材料题不会做; ⑥对老师分析的东西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⑦不知道怎样记笔记;⑧不知道怎样学历史,很迷茫。
2.学生的期望 :①希望老师多详细解释名词概念,发现好多名词我以前会用,现在好像什么都不会了;②希望老师每一课都严格按照教材讲课;③老师将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抄写下来,要求学生背;④提醒学生哪些是重点,将历史背景、内容、影响抄给学生,否则容易记乱;⑤多讲些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课;⑥对完不成任务的学生要严惩;⑦多补充些课外知识,我以后学理科,只想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⑧多讲解习题,多讲些历史学习方法。
二、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1.时间问题。客观上讲可能是高一历史教学周课时不足,主观上讲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或者是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学生将课后的时间基本上用在了数学和英语上,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了轻视历史学习的传统。
2.记忆问题。就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有三方面表现。其一对需要记忆的内容目标不明确,没有被高度注意的记忆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的。这可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个体的注意投入不够。其二是记忆的品质差,常表现为记的慢、忘的快,记不准、易混淆。其三是教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负担过重。
3.理解问题。历史知识的特点决定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历史知识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也是史料和阐释的高度统一。历史都是过去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客观的,对历史的学习只能借助史料进行间接认识;历史知识通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历史的描述和阐释。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典型的语义记忆,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对历史名词、概念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习惯了初中“了解历史知识”学习的高一学生在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上需要一个过程。
4.学习态度问题。①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清,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调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②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准备学理科的同学将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定位在开拓视野的层次上,而对“怎么学”也仅仅定位在了解的层面上。
三、应对策略──做好学习笔记
从学生的角度讲,我认为目前摆脱困境的最好学习策略是:做好历史学习笔记。
1.课前预习笔记
课前预习笔记方法、种类很多,如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笔者认为最适合当前高一新生预习历史文本的方法是三步阅读法。即概览以列出提纲、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深思以融会贯通。这种方法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去阅读,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体现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避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容易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预习笔记内容既可以在草稿纸或专门的笔记本上进行,也可以在书上进行;既可以完整、系统的表达,也可以记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在书上以自己喜欢的点、圈、划的方式进行,我本人更支持高一学生采用后者。不管何种方式,良好效果的取得,关键是学生要带着阅读任务也就是历史问题去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几点细节:①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旧课弄懂;②如果高一新生感到无从下手,可以结合学校配套的教辅资料中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进行,但是切记不能以教辅资料“课前预习”的内容代替自己对教材文本的预习阅读和历史解读;③可以结合教师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或者做一些调查,以丰富自己的认识;④未知或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记录下来,向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请教。
2.课堂笔记
首先是准备。其一是历史课前材料的准备,如笔、笔记本、草稿纸等。笔,最好准备双色的,至少是非黑色的。专门的历史笔记本可有可无,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必须要准备一个历史笔记本,它不仅仅起到质疑和记录的功能,而且还是课后整理归纳文字,提高自己文宗能力的重要依据。其二是学生思想上的准备。谁都知道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记历史笔记也一样。立足于自己的不解和未知主动记笔记,才能够抓住自己的学习重点,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用好教材。教材是为我们学生学习服务的,是我们质疑解惑的基础,也是建构新的历史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主要材料与情景依托,更是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敢于在教材上点、圈、划,进行批注、列提纲。但是又要善于利用教材,有些同学将教材正文划得满满的,似乎很认真,其实是没有突出自己学习的重点,在未来的复习中会浪费你的大量时间并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材上的笔记力求简约。
第三, 处理好在课堂上听课、读书、思考、讨论与记笔记的关系。记笔记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但主要是在看清、听懂、生疑下记录,不明白的更需要快速标记或记录,运用自己能够明白的文字和符号快速记录。
3.课后复习笔记
做课后复习笔记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借助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笔记对比,在对比中辩伪、补充、调整,以补缺补差。最终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②处理好释惑与生疑的关系。“释疑”,既解决在预习和课堂教学中自己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生疑”,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③处理好教材、教辅资料和笔记的关系。教科书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学什么”,笔记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掌握了什么”,教辅资料的主要价值是告诉我们“怎么考”,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④要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克服做题的盲目性;⑤注意及时复习。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好复习的间隔时间、次数、强度,将课后复习与单元复习相结合,并将复习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别人请教。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感悟积极的心态思想意识详解助解标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64-02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作为高中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层教育,在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成绩好与差,实质就是表现在每日行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优秀学生与差生的差异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将造成巨大的差距。这种很小的差异就是是否从细节做起,是否注重细节,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心态,是否具有功到自然成的思想意识;巨大的差距就是成绩的好与差,高考的成与败。所以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思想意识,用积极的行动用于学习,使他们的行动朝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向发展,我想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了教好高中数学,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养成以下五个细节习惯。
一、培养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强化学习内容细节习惯的养成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行动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结果。结果不好实质上是习惯、行为不好,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习知识,对于今后人生成就大小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很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没有养成上课做笔记的习惯,课堂上一听就懂、课后一丢就忘、作业一做就错、检测一考就糊。我认为,出现以上情况最主要原因是课堂上没有专心听讲,没有认真做好笔记,课后又不强化、不巩固学习内容。课堂上的教学板书是教师浓缩教材的内容,是学习教材的精华部分。所以培养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充分利用课堂笔记学习数学,记忆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方法之一。做笔记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做好的笔记是章节检测复习,期中、期末考试快速复习最好的资料,也是快速查找,查缺补漏最简捷的材料。
二、培养阅读教材,做好读书笔记细节习惯的养成
教材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是学习数学的根本依据。数学教材中既有对知识的详解,又有对试验操作的描述;既有对试验的分析,又有对试验的简捷完整的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公式;既有概念的叙述,又有对概念的助解(助解:帮助理解的解释);既有插图,图片和图表分析,又有例题的详解和注释等等。另外,教材内容描述通俗易懂,对知识的解释,分析全面完整,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好的素材。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做好读书笔记习惯的养成也是教好数学的细节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过程中,上新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每讲完一章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结合教材,结合讲授的内容,每天利用5―10分钟再一次认真阅读教材,认真勾画、记录课堂笔记中没有的知识点,从而使学习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完整。同时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巩固、学习过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好的读书笔记也要检查,评出优、良、中、差等次。经过一学期之后学生就会养成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培养归纳、小结、分类整理知识细节习惯的养成
新教材下的数学知识分散、零碎,如果不注重归纳,分类整理知识,让所学的知识连成线,编成块,织成网,就会象“候子掰包谷”似的,学习后面的丢前面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小结、分类整理知识致关重要。
在高三复习阶段中,可以把整个高中数学知识分为数学基本概念;数学基本原理;重要的概念及其公式;数学典题;易错知识点;数学易错题等。教育学生按以上各块把局部、零碎的知识归纳整理成知识网,为快速、高效复习各块的知识做好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看书、做题做好“标注”细节习惯的养成
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检讨是成功之父,重复是学习之爷。人都有遗忘性,看过的书籍,学过的知识,做过的试题或多或少有些遗忘。那么,怎样强化、巩固学过的知识、做过的试题呢?实际上遗忘并不是100%的遗忘,只有那些不常见的知识或不常做的题型最容易被遗忘,为了节约复习或重复学习的时间,我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在看书过程中一定要“标注”出自认为还没有牢记的知识点,包括数学概念的理解及记忆,数学例题演算的描述,数学解题的格式与方法等等;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标注”出自认为是不常见题型、技巧性题型。经过这样标注后,再一次复习时只看、只记曾经标注的部分,做题只做曾经标注过的题。这种方法可节约很多时间。如果看第一遍花一个月时间,第二遍只需花二天时间,第三遍只需花2小时的时间,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学不会的,去记还没有牢记的,去做不会做的题。这种方法才是效率最高、进步最快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标注”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培养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细节习惯的养成
由于新教材下数学知识零碎,再加上学习内容的增加,知识面及容量的扩大,我们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只有粗略的印象,再加上做题不认真审题、不弄清题意,导致做题容易张冠李戴。另外,也不会抓住题目中的突破口,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也不会利用从中间往两边推或逆向推理进行推断,只会从A出发,推向B、C、D的方式,不具有灵活多变的做题思维,不会大胆假设细心推断的做题思维模式来完成综合性试题。
再通过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规范训练之后,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的教导,长期的培养,长期的坚持,长期检查各个细小的环节。学生才能全面掌握高中数学教材中局部的,零碎的知识,才能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才能多培养出时代所需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津《习惯――成大事者必备良好习惯》―金城出版社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为此,笔者在此谈几点自己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做法,仅供同行们参考、补充和指正。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脖和“多发脖,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超级秘书网
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9.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