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平事迹

生平事迹

时间:2023-06-02 09:2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平事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平事迹

第1篇

1、1924年出生,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建峰村;

2、1955年以金庸为笔名,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一年,奠定武侠文学基业。并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

3、1958年与程步高合导电影《有女怀春》;

4、1959年写《雪山飞狐》连载于《新晚报》。与胡小峰合导电影《王老虎抢亲》。后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共写武侠小说15部;

5、1961年《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开始在《明报》连载;

6、1965年创办《明报月刊》,创作《侠客行》;

7、1969年创作,发表巅峰之作《鹿鼎记》;

8、1970年开始创作《越女剑》。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

9、1972年《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就此封笔不写武侠小说,并开始修订金庸小说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人物介绍:《锦绣未央》中展现的是一个慈祥的祖父,以及是一个心怀愧疚的父亲,是一个睿智宽厚的长者,是一个开始反省过去的老人形象。

历史原型:他出生于408年,死于452年,享年44岁。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共在位27年的时间,他在当皇帝的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

生平事迹一:他拥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曾在十二岁的时后就跟随的大军远赴河套抵抗柔然骑兵,最终迫使柔然不敢断然入侵。

生平事迹二:在拓跋焘继位后开始重用一些汉族大臣崔浩、高允等人,亲贤臣远小人,开始整顿吏治,励精图治,最终占领了很多的地方,统一了北方。

生平事迹三:在位期间,他征服了山胡,还降了鄯善,将吐谷浑逐出境,最终取得了刘宋的虎牢、滑台、等重要的地方,并凭着己能统一中国北方。可惜在452年的时候,拓跋焘就被中常侍宗爱所杀害,那是的他四十五岁,在去世后便赐谥号为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剧中结局:被宗爱所杀,与历史神同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传组词有: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传,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与解释经文的书的合称;列传:指的是一般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外传:指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性、补充性著作;别传:现代指与正传相对的传记,往往是对正传的补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没有真实可考证的史料记载刘肥的母亲是怎样去世的。

刘肥的母亲是曹氏。曹氏,亦作曹夫人,生卒年份不详,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为平民时的婚外姘妇。在吕雉之前就与刘邦生活在一起,她为高祖刘邦生下了长子刘肥,公元前201年刘邦立刘肥为齐王。曹氏的生平事迹在《史记》、《汉书》仅有简单记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为弘扬雷锋精神,城关小学少先队大队部结合实际,围绕“弘扬雷锋精神,争当四好少年”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队员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星期一升旗仪式上,校大队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 吹响了此次活动的动员令,并利用周二的课间操发起倡议,全校学生进行签名仪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各中队利用班队活动,开展了“学雷锋”主题班队活动,如:阅读雷锋日记、续写雷锋日记、学唱雷锋歌曲、宣讲雷锋故事、观看雷锋电影等,了解雷锋生平事迹和雷锋精神;红领巾广播站做雷锋专题,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活动最后,校长对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还号召全体学生要将雷锋叔叔的先进事迹牢记于心,继续弘扬雷锋精神,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为人民服务,争做新时期的活雷锋!

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雷锋,了解雷锋精神,重温雷锋的优秀事迹,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3月29日下午,在学校四楼多媒体组织举办了一场感人至深的“让行动与雷锋精神同在”演讲比赛活动。来自全校33名优秀参赛选手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雷锋故事:《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永远做一颗螺丝钉》《冒雨送大嫂》……这些故事让所有的聆听者似乎回到了雷锋时代,雷锋叔叔生前那可歌可泣事迹一幕又一幕浮现在眼前。经过紧张的角逐,比赛顺利评出一二三等奖。。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再一次认识了雷锋,走近了雷锋,更深层次地领悟了雷锋精神,领悟了乐于助人的真谛。

第6篇

1、莫高窟壁画主要是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壁画人物半,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2、它们抛弃了早期阴森悲惨的情调,而以明亮、欢快的气氛代替,飞扬的舞蹈、满是金银珍珠的宝山、轻盈皎洁的池水无不流露出人们对喜庆升平的佛国世界的美好幻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中国文化中一直感到困惑同时也一直在深入探究的,就是曹雪芹的命运和身世。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传奇,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焦点之一。

曹雪芹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我们最伟大的遗产。他创造的《红楼梦》如同一块和氏璧,等待着历史和读者的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成果是对于曹雪芹的重新发现。从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到周汝昌等这些以曹雪芹和《红楼梦》为毕生志业的学者,都在《红楼梦》作者的确立和曹雪芹的生平研究等方面倾注了心血。

曹雪芹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生平事迹其实只有一些模糊的线索,他坎坷的一生中只有一些节点为我们所了解。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和家世的考证,是“红学”的一个分支——“曹学”研究的对象。他作为《红楼梦》作者的身份也曾屡受质疑。但这其实是传统与现代之间断裂的一个表征。

在传统社会中,小说的文化等级很低,小说既无法给作者带来社会声誉,也无法带来经济收益。因此,小说的著作权对于传统社会来说没有意义。“作者”的概念,在福柯看来其实是一个和市场中的交换关系之中的所有权紧密相关的概念。所以,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除了少数有清晰记载之外,其他都是在现当代通过深入的研究才确立的。而像《金瓶梅》这样的作品,其作者为谁,到今天依然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但曹雪芹却是一个类似莎士比亚一样的象征性人物,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作家,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集大成的符号。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中都有传统的殿军,如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曹雪芹无疑就是这样的人物。而《红楼梦》谜一般的诸多神秘现象,诸如未完成的状况,人物的命运和归宿所留下的诸多的线索和暗示等等,都赋予了作品一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

张爱玲的晚年隐居美国,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在《红楼梦》版本的考据和研究之中,而像王蒙、刘心武这样的当代作家,也都是以作家的身份进入了《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研究。谈“红”是现当代中国文化和传统最直接的交汇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研究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学术研究,不是对于古典知识的认识和分析,而是始终“活”在当代中国人心中的现实存在的阐发,是当代性的展开。《红楼梦》对于当代人的意义似乎远远超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那些作品都是以古典文化经典的形象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但《红楼梦》却仿佛是一部现代的文化经典,是古典跨入现代,介入现代的标志。曹雪芹的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和他本人好像始终活在今天。于是通过探佚发掘未完成的部分,也还能够为社会所接受。如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就用了探佚的成果作为故事的结尾,而抛弃了高鹗的续书。此后,为这部书写续书的尝试也层出不穷,这也为这部著作的当代性提供了有趣的例证。

但《红楼梦》的跨文化传播,由于它的深刻和复杂反而有些障碍,因此,从介绍曹雪芹作为文化象征性人物的高度价值和他著书的过程入手,由此让人们更好地认识《红楼梦》的价值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曹雪芹当年在北京西山一带活动这一点已经有相当多的共识,对于这一文化遗存和历史记忆空间的保存和传播自有其相当的价值和意义。我们需要让中国的年轻人了解曹雪芹,让世界各国的人们像尊重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一样地尊重曹雪芹。

第8篇

一、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功能

1.丰富语文知识和成就反馈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一般与文章内容是一个系统,其练习与文章内容环环相扣,在课后练习中其往往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拓展相关课外知识,延伸文章的主旨内容,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所处背景环境的人文情况。同时,丰富学生的方面也呈现多样化,在感情、价值观和文章手法方面设计得很得当,学生能够通过课后练习开阔眼界,丰富语文知识。同时,学生在丰富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反馈相关学习情况,教师从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中优化教学模式。

2.消化知识和稳固能力

课后练习主要是课堂教学讲解的再现,其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成果的反馈,也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可以重新记忆课堂当中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达到重复记忆的效果,并且在课后可以独立消化当堂的知识点,通过课后练习系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和中心主旨。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分析当中稳固自己独立分析文章的能力,并且能够解析全文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学生在消化知识点,记忆知识点,就是促进能力转化的过程,同时也进一步稳固能力的形成。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般而言,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都不会很难,基本都是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的相关知识,只是需要学生去记忆并且从中总结出答案。因此,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练习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一方面,学生在记忆和总结课堂知识点过程中得出课后练习的答案,就会从中生出成就感,从而激发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课后练习所拓展的课外知识也可以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向往语文知识的海洋,这也是课外练习的驱使之一。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和使用存在的问题

1.阅读过重,写作缺失;口头过重,书面缺失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过程中一般以阅读和口头练习过重,却忽视了写作和口头方面的练习。从教学目标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应该平衡发展。但是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中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方面的相关设计很薄弱,因此学生在这两方面的知识也十分薄弱。也就是说,对于学生就是输灌式的教育,对于知识的提升和能力的转化不重视。学生没有输出知识的练习,那么对于写作和口头表达就很困难,而设计过程中就缺失这一方面的重视。

2.文学常识性填空缺失

一般而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以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中心思想为主,但是对于文学常识性填空很缺乏。设计者并没有在课后练习中匹配相关的作者知识和文学知识填空,辅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所处背景环境。例如,朱自清《背影》的课后练习中,问题都是“作者为什么不以回忆我的父亲为题,而是以背影为题”“文章当中四次出现背影分别有什么不同的作用”“作者的用了怎样的写作表现手法”等。设计者并没有设计关于朱自清相关事迹和文学作文知识的填空,导致学生也不了解作者的环境背景,因此也理解不了作者写作当中所表达的思想。

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和使用的建议

1.设计呈现题型多样化

设计者应该在课后练习当中呈现题型多样化,不仅仅是在口语交际、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也应该增加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和文学常识填空选择题。一般而言,语文课后练习都是客观题、文字题,并没有选择和填空题,这在设计上是一个缺陷。设计者应该收集文章作者相关生平事迹和文学知识,并且在文章的注释上介绍,然后教师在讲解过后让学生不看书的情况下当堂做题。通过题型的多样化,学生可以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开拓课外语文知识,丰富人生阅历经验。

2.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主动性

设计者应该设计相关符合生活情境的题目,并且是需要小组合作的,这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的能力。教师结合文章主旨的情况下融合实际生活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能够积极讨论和分享观点,这对于合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学生在有趣的探究式题目中,能够自主独立地去思考,并且得出客观的答案,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相关的教学方式,易于学生接受。

四、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教学实力进入到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中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不成熟的情况,因此还需要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和改进,增强课后练习对于学生的功效,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以及拓展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设计当中还存在少许不足之处,希望以上相关分析能够为此研究做出贡献,期冀我国教育事业能够更加稳固成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瑞群.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评价分析[J].现代语文,2014(5):163-164.

2.娄同森.初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J].语文研究,2015(22):152-153.

第9篇

关键是对意境的把握。古代诗词意境的欣赏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丰富情感、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生动传神的意象等方法来完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代诗词;意境;欣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古代诗词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高招语文试题中的重要考点。对涉猎古代诗词还不太多的中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词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的关键是对意境的把握。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去把握意境,为具体的诗词意境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理解呢?这里仅提出如下几条,以供参考。

一、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欣赏意境

人的经历不同,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的感触就会有异。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洞察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与她的生平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表现她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她的《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述了词人惜春怜花、乘船赏荷的欢情。其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的感伤情调,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二、通过了解作者的丰富情感欣赏意境

意境是作者感情的外化,心境的写照,常常凝聚着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表现在作品中自然也是如此。如北宋文豪苏轼,一生历经沧桑,宦海几度沉浮,但他是一位心胸豁达、超然洒脱的大家,这种心境贯穿在他的许多作品之中。如其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起首三句,总括了长江雄奇壮丽,那滚滚东去的江水,不禁使词人联想到历史的流逝,引发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故垒”三句,点明题意,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乱石”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山势险峻,直指天空;巨流狂奔,汹涌澎湃,何等的雄奇景观!“江山”二句,写词人从神游中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彰显周瑜杰出的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并借周瑜的年轻有为而名垂青史,来抒发词人壮志难酬、郁闷愁苦的情怀。“故国”三句,表达了词人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的心情。尾二句,既表现了词人消极悲观的情绪,又显示出词人在主宰不了自己命运之时,以非常达观的胸怀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的豪迈心情。

三、通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欣赏意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环境,环境虽然不能决定人的思想、爱好与情趣,但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毫无异议的。如南宋词人辛弃疾,少年时就目睹了家乡人民在金统治者残暴蹂躏下“号泣动于乡里,嗟怨盈于道路”的惨象,结束“南共北,正分裂”的局势,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成为他毕生的抱负,其词或登临游览,或吊古伤时,或祝寿话别,都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到: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词。上片以秋景衬托不被知遇的孤独感,下片借典故表明心志:不能像张干那样忘怀时事,弃官归乡;羞于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为英雄讥笑;要像桓温那样恐年华虚度,为国事而忧。欲进不能,欲退不忍,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他萌生过隐退之念,但终不能安然,66岁时还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句,抒写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四、通过了解生动传神的意象欣赏意境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那生动传神的意象。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单个意象或几个意象可以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手段与途径。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意境,就要把握意象。如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有二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诗人入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就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当然,对古代诗词曲意境的欣赏不限于以上几种方法,如还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等来欣赏意境,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4.

[2]袁行霈.语文(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1,36,38,39.

[3](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617.

第10篇

一、营造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没有进入高中学习时,就过早地表现出对生物的“恐惧感”,这里不排除道听途说的原因。针对这种不良现象和局面,生物老师应尽量消除学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恐惧情绪。课堂教学时,老师应尽量做到和颜悦色,排除紧张、愤怒、低落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灵活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教学方法亦不胜枚举。

如: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的互动学习来代替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可以让反应较慢、兴趣一般的学生亲身感受到生物学的乐趣,增加对生物学科的正面情感。再如,通过分组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通有无,交流学习经验与成果,学生的个性差异变成了教学资源,有利于班级整体生物学习氛围的建立。

二、积极创造机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但是,这种学习动力能不能持久,关键还要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教学中,应积极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1.为学生体验成功多创造机会

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是属于外在力量,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成就感可以使个体在内心充分肯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增强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生物老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导航者的身份,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如简单提问时,可以让那些对生物兴趣一般,生物成绩欠佳的学生回答。学生到讲台进行板演的机会可多给那些细心、做题严谨,但自信心不足的女生。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就有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成就感力量强大,一次和老师合作成功的演示实验,都可能让一个本来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关注生物,建立兴趣。

2.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接触到生物知识。但是,对于课堂上仍“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限。生物老师应积极创造机会,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如:通过开展“趣味生物”课程,给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研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者通过开展学科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生物技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发展,探讨未知的生物知识,提高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德育因素,提升课堂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之中。如在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可以联系我国杰出的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头戴斗笠,肩背药筐,“东西南北中”,江湖田野山村处,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业绩。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做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

四、挖掘知识内在联系,注意考试技巧的教学

第11篇

入驻

一、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通信

二、马航MH370失联事件报道中用词滞后:“通信”误为“通讯”。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有关“通信系统”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如“通信设施”“通信系统”等等。“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三、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十万分之一。

碑文

四、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碑文”误为“墓志铭”。清明时节,社会各界组织扫墓活动。在追忆逝者生前事迹时,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体报道时常将之称为“墓志铭”。其实,碑文和墓志铭是两回事。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折桂

五、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折桂”误为“折桂冠”。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这是杂糅了“折桂”与“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古代把名列第一比喻成“桂林之一枝”,后世便用“折桂”指科举及第,现也指考试或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而“桂冠”是用月桂树叶编制的帽子,古希腊人常将其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后也可指某种光荣的称号或者竞赛中的冠军。“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的报道中。

(转自《咬文嚼字》)

第12篇

关键词: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宝应(今江苏宝应)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直隶文安、宝坻、固安、元氏、三河知县,为官十六年,颇有政声。五岁而孤,母乔氏教育以成。少受学于从叔刘台拱,治汉儒经学,以学行闻乡里。为诸生时,与仪徵刘文淇齐名,人称“扬州二刘”。初治毛《诗》、郑《礼》,其学不分汉宋门户之见,由训b、声音以求义理,主张欲治圣经,先通小学。著有:《释b》《汉石例》《宝应图经》《胜朝殉扬录》《文安工录》《愈愚录》《念楼集》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三。

刘恭冕(1821~1880)字叔a。宝应(今江苏宝应)人。清光绪五年(1879)举人。守家学,通经训,入安徽学正殊兰幕,为校李贻德《春秋贾服注》,辑述移补百数十事。继入金陵书局校书,后主讲于湖北经心书院。幼习毛《诗》,晚年治《公羊春秋》,发明“新周”之义,辟何劭公之谬说。为学主张博涉经史,倡导“广经”说,并以“广经”二字名其室。著有《何休论语注训述》《广经室文钞》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八。

此书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刘氏尝与刘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陈立相约各治一经,其发策得《论语》。因病皇、邢《疏》芜陋,故仿焦循《孟子正义》例,先为长编,次荟萃而折衷之,乃作是书。因官事繁而未卒业,命子刘恭冕续成之。恭勉续成七卷,审核缮h,并增入《群经平议》《诸子评议》,俞樾、孙r让等批校。同治十年(1871)刊行。此书前有陈立序、刘恭冕撰《凡例》、书后附何晏《论语序》、郑玄《论语序逸文》及《后叙》。

全书共二十四卷,依《论语》二十篇,各自为卷。因《八佾》《乡党》二篇多言礼乐制度,故分《八佾》为二卷,《乡党》为三卷。书后又疏《论语序》一卷,遂多出四卷。凡经文、注文皆从邢《疏》本,至于注文错讹处,则多从皇本及后人校改。是书先录原文,注则首列何晏《论语集解》,以存魏晋人著录之旧,次列邢m《论语注疏》。于经义之完备者,据注以释经;注义之阙略者,依经以补疏;注文之遗失者,则先疏经文,次及注义。悉录汉学、征引魏晋、择取唐宋、详载清说,以期发挥圣道、证明典礼。其所徵引,上自先秦,下迄注者当代,涉及经史、文集、小学、舆地、金石、碑刻、历算等诸类典籍达三百七十余种,对于清人注解,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宋翔凤《论语发微》、翟《四书考异》、阮元《论语校勘记》等亦详加采录。

刘氏考据与义理并重,其于考据,广引《尔雅》《说文解字》《经典释文》等书以详释名物、遍释字义、考订异文、辨明礼仪,兼下己意。其说言必有据,考订精审。如《为政》篇“举直错诸枉”释“错”,先引《经典释文》“错,郑本作措”,又引《说文解字》“措,置也”,再引《费凤碑》“举直措枉”为证,据此肯定“措”为正字,“错”为假借字;于义理,刘氏取朱熹《论语集注》《论语或问》、张颉堵塾锝狻芬圆明经义。其最有功于经训者,有谓“有子言礼之用”章,是发明《中庸》之说,夫子五十知天命,是知天生德于予之义;告子、游、子夏问孝,是言士之孝;乘桴浮海,是之今之高丽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夫子教门弟子之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指所得之简策等十余条。此书内容详博,考证精核,弥补了邢m《论语注疏》之疏漏不足,又荟萃众说,匡正谬误,为清代《论语》之集大成。钱穆谓:“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代考据家言一结集”;周予同认椤捌湎瓴于旧疏”;蒋伯潜云“可谓能集汉学家注《论语》之大成”。此书有清同治五年(1866)金陵存古书社刻本、《皇清经解续编》本、《四部备要》本、《万有文库》本、《诸子集成》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书局铅印本等,本书据南京图书馆藏清同治间刻本影印。

参考文献:

1.《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续修四库全书.济南:齐鲁书社,1999.

2.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柳宏.清代《论语》诠释史论.成都:巴蜀书社,200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