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我没有动,心里愤愤地说“她这副丑相配我叫阿姨,我的姨妈-个个端庄秀丽,哼!”
2.我感到自己的眼睛似乎在向外冒水,要不是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我真会狠狠扇她一记耳光。
3.他在一昼夜里积压的怒气如火山一样爆发了。
4.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眼里闪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5.仇恨,像怪兽一般吞噬着我的心,使我不思饮食,坐立不安。
(二)描写人物神态:
1、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2、看见冰场上的人,穿梭一般地滑来滑去,我的心激荡着,也急忙换上冰鞋,上场去了。开始的几步,多少有些荒疏了的感觉,转了几下之后,恢复常态了。我又向前滑行,左右转弯,猛然停止,倒退滑行……一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孩,像我当初头次进冰场一样,他趔趔趄趄,一个跟头;摇摇摆摆,一个屁股蹲儿。
3、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4、中午由于下雪,我不能回家吃饭了。正当我要写作业的时候,突然一个香喷喷的包子塞到了我的嘴里,我回头一看是小明正调皮地眨着眼看着我。
5、xxx跑到跳高架的横杆前,又脚踏地,双臂猛摆,身体就像小燕子一样飞过了横杆。
(三)描写人物动作: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摘自《背影》)
2、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
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摘自《红楼梦》)
3、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摘自《一夜的工作》)
根据以上目标,我们把这类文章的教学分三步来进行,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具体实施情况。
一、感知人物形象
感知人物形象一般放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它主要由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朗读感知人物几个板块构成。导入新课阶段教师要多花费一点心思,这个导入的设计可以是教师导入一个写人物的小片段,让学生猜猜是谁,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也可以用多媒体,投影人物图片,让学生简单说说人物的一些特征;或是简单一点,说说朋友的样子,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来。
检查预习阶段,虽说在人物的感知方面看不出有什么重要之处,但是在小学阶段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双基”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基础知识。只有夯实了基础,我们才可以继续后面的讨论探究,没有坚实的基础,什么都办不到。检查预习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时间充足的话,让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预习时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分类板书,其余学生做补充;时间紧的话,教师可以分类投影检查,然后让学生自己再加以质疑和补充。在这个步骤要让学生充分记忆字词,切实读准字音,写好词语,记好词义。
朗读感知步骤要让学生以朗读为主,以读带疑,以读带思。学生先自由读文,说说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接着再读,边读边思,把刚才质疑的问题予以解决,并说说文本中的人物给自己留下的初步印象;最后让学生划出文本描写人物的具体句段,总结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这个过程一般要设计为一课时,如果时间充足,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特点,并且为下面探究人物的写法做准备。
二、探究人物写法
在这个板块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描写人物的方法,一个是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并总结人物描法。还可以摘抄文本中的精彩句段加以交流。
这个板块一般设计在第二课时,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文本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并找出具体人物描写的句段,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从而总结出人物的描法。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最后的姿势》“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护住了四个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到来时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再如课文《船长》“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都救出去’”通过对哈尔威船长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哈尔威船长在遇险时的镇静自若、临危不惧、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些描写人物的句子精彩,好在哪里。让学生加以讨论并交流展示。这个过程最好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人物的内涵,读出自己的心声,完成对人物的最终解读。如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第二自然段,作者用“溢满、郑重、接过、望了望”等动作和神态描写,很精彩细致地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这里需要把“溢满”“郑重”等字重读,节奏要舒缓并饱含深情。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可以体会出人物描写的妙处,从而帮助学生总结人物的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这些描写的恰当运用,会增加人物在读者心中的深刻印象,让人过目不忘。
三、练习人物习作
这个板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口语交际,二是习作练习。这里的口语交际可放在第二课时总结人物特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五分钟内写一个熟悉的同学,让其他学生猜猜他是谁,并在活动结束后评出全班中谁的片段写得最精彩,最生动,并且还使用了文本中刚刚学过的人物描法。通过这个小练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练习可以在口语交际之后,如果没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在作文课上进行。首先,在作文课前布置学生积累一些写人的词语、句子,并尽量能够在自己的习作中用到。其次,让学生讲讲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这个故事可以不限于课内,也可以是课外的。先是学生和同桌互相交流,然后小组进行交流展示。第三,评出哪个小组的人物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最后交流描写人物的具体方法。这个环节主要练习的还是口语表达,但它的练习指向很明确,就是为下面的写作做铺垫,这个铺垫做得好,下面的习作才能水到渠成。
习作部分由于有了上面的铺垫,所以,最后只需要学生选择写的是哪个人,想突出这个人物的什么特点,这个人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选择一个自己学到的人物描法写作。打好草稿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与以前写人的记叙文有什么不同,现在有哪些进步的地方,评出自己最满意的部分,大家一起交流。教师在其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与学过的课文联系起来,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课型:讲读)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会7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学会人景合一,勾画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情感。
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一)出示本课词语,学生自读。
(二)强调“伶俐、颈、一匹猹”读音和“撒秕谷、明晃晃、供祖像”中的多音字。
(三)重点教写“羞”字。
(四)出示词语意思。
(五)介绍作者鲁迅
(六)介绍写作背景
二、梳理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
(二)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那几部分内容。
三、品读感悟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二)思考:我记忆中的闰土是什么样的?
(三))抓住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可爱与勇敢。
四、总结方法
总结本段运用的人景合一、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小练笔
(一)出示习作要求。
(二)写作提示:注意抓住环境、外貌、动作进行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出示文章结构图。
(二)回顾文章结构导入
二、品读感悟
(一)品读“我”与闰土相识部分
(二)思考:“我”第一次见闰土时,闰土时什么样子?
(三)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体会闰土的健康纯朴。
(四)品读“我”与闰土相处部分
(五)用小标题的方式归纳闰土给我讲的有趣的事。
(六)品读“雪地捕鸟”部分
(七)抓住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
(八)品读“看瓜刺猹”部分
(九)抓住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
(十)再次品读“我”与闰土相处部分,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十一)出示描写“我”内心感受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
(一)出示《故乡》节选。
(二)二引导学生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特点。
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
1、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2、线索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几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考点之三:表现手法
[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之四:含义 作用 题型
[类型1]、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2]、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4]、 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之五:结构层次
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2.归纳层意或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人物细节描写则是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包括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肖像等在内的一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的生动、细致地描写。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细节描写呢?主要方法是: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
关键: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主题
驻足:就是要进行细腻传神地刻画
例1: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看着我。
1 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改文: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将眼睛微微睁开一条缝,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柔柔地看着我,我分明感觉到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似乎在找寻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找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2 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改文;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将眼睛微微睁开一条缝,妈妈果然站在了我的床边,眼睛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的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的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例2:老师讲课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
3 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改文: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仿佛在那里寻找,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构建着一个新世界,于是我们也随着老师的目光,追索着他描述的世界,走过万水千山,看遍诗词赋文,阅尽风流人物。
4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改文: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见过,那启蒙先生的眼神,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我曾在《最后一课》里见过,韩麦尔先生的眼神,是对法兰西语言的热爱和崇敬;我曾在《时间简史》的扉页上见过,霍金先生的眼神,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
5心理描写,表现性格
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5.1 直接描写式:这种方法最常见,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
例如:“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我绝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绝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到布料。”
5.2 动作暗示法:用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例如: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
5.3 语言烘托法:言为心声,一定条件下人物的语言正是其心理状态的折射。
例如:“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5.4 神态显示法:这种描写法是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5.5 景物衬托法:即用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人物心情不同,对周围景物的感受也不同。所以景物描写,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
例如: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5.6 幻觉展现式: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例如: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一般情况下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好像看见、仿佛看见、仿佛听到”等。
6语言描写,展示个性
(1)能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能体味和推敲文章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
(3)了解并掌握常用表达手法及其作用;
(4)能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对文章提出看法;
(5)能初步鉴赏文章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较准确地评价语言材料,发掘其内在价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部分至关重要,阅读理解中对全文主旨的把握及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文章中涉及的具体人物形象都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得到体会。中学阶段,学生通过三年的积累,大量的阅读,就会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思路才能更好地作答,在所有的阅读理解中,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经常会涉及。
说明文是一种常见文体,说明文主要以说明文为一种文体,描述事物特征和原理,它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画图表。
(1)举例子:通过举相关例子对道理加以说明,让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这种方法最常见。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点或原理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让说明更加细致专业化。
(3)作比较:把两种事物加以比较,突出其中一种。
(4)作诠释:对事物的特点或原理作具体详细的解释说明。
(5)打比方:用相关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点或原理细致地描绘,让说明更生动形象。
(7)下定义:用科学性的语言说明对象或科学道理加以揭示。
(8)列数字:用具体数据对事物特点或道理加以说明,让说明更准确。
(9)列图表:用表格方式对事物的特点加以说明,让说明更简洁更直观。
引用说明:
(1)引用具体的例子,让文章更翔实,更细致。
(2)引用具体数据,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
(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让说明更有说服力。
(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增强说明的趣闻性。
说明文中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筛选的能力,一般解题过程分为:
(1)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即文章在说明什么,各段之间的联系;
(2)读题审题找到相关段落;
(3)再次细读段落找出问题对应的句子进行总结归纳问答题。
说明文中常见题型:
(1)考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这类题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答案一般是文章的中心句,如果没有适合的答案时,则可以结合全篇具体的说明对象作答。
(2)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更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为文章加上恰当的标题,在阅读完全文以后,总结归纳提炼根据说明文重要事物及其特征,加上标题。
(4)某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先结合说明文的常用方法,一一对应,再根据每种方法作用结合课文具体内容答题。
(5)通过精读略读全文之后,全篇分析出错误的选项,此类题考查的对文章的总结归纳能力,拿到文章后通过通读全篇分析判断,找出错误项。
记叙文是以生动形象的记叙写人记事的一种文体,它的分类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常见题型解析:
(1)根据题目设题,根据题目的设置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之旨,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类题目一般要在拿到文章进行通读后才能解决,通过对全篇文章的把握最后得出感悟归纳。
(2)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人物性格,细节描写方法和作用,这种题分析就要结合实际看采取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中的哪一种,再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归纳。
(3)重点句子的理解及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或前后照应,回归原文再进行思考。
(4)重点段落出题,开头段一般是引起下文,结尾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中间有的是过渡段落,这种题目要在长期的积累中学会把握重点段落的能力,从而提炼出中心。
(5)某个词的好处或者表达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包含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
修辞手法有比喻: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
夸张;是为了追求表达效果,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扩大或缩小。
拟人;给事物加上人的性格思想,让事物人格化,从而更生动地写出物的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有强化内容的作用。
对偶:形式整齐,语句整齐,表达更流畅。
反问:态度鲜明,语气得到加强,强烈抒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发人的思考。
记叙文的答题方法一般遵循:先读题目,用浏览的方式通读全部题目,略加以记忆;阅读原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文章大意;再回归题目,结合课文作答,个别没有把握的可略微停留,通过再次阅读原文解决。
记叙文常见的问题:(1)总结性问题,如:请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这类题目回答时应略微后置,可等待其他题目答完,对文章内容把握更透彻的时候作答。
(2)对文章中有特点的句子中的词语进行赏析,此类题目必须重新回归到具体段落中,从某词语对文章表达作用方面作答。
(3)个别句子调换位置后效果如何,你有何看法,此类题目应回归到具体段落中再作答,具体分析两个句子的含义,再尝试调换后的效果,做出具体思考。
在平时的测试当中,常见的命题方式有如下几种:
1.把握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简要概括人物形象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2.请结合文章,简析文中“××”这一人物形象。
3.简要分析第×段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4.你认为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作者描写这个形象有何用意?
5.文中刻画的“××”和“××”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解题攻略
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中鉴赏人物形象题,考生要注意掌握如下方面:
一、一般技巧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阅读题中,分析欣赏人物形象是其中一项重点的考查内容。要想既省时又高效地解答此类略有难度的题目,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两联”、“三抓”、“多维”。
“两联”是指同学们在分析欣赏人物形象时,要注意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密切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身份、地位来思考问题,因为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身份特征,其鉴赏作答的着眼点及其用语范畴有很大的区别。
“三抓”是指抓住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安排,抓住曲折波澜的故事情节,抓住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及文章中出现的议论评价性语句。
“多维”是指考生要擅于多向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欣赏人物形象,也就是既要从多方面对人物的思想情操进行概括,也要从多个角度对人物的本身性格特点进行赏析。
二、基本思路
具体鉴赏人物形象时,要把握好如下基本思路:
1.使用简洁的语言,从总体上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2.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画出作者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通过描写环境从侧面烘托主要人物特征的语句。同学们在明确了作品中列举的相关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再具体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还要在了解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或社会环境,依据画出的句子,由表及里地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也要善于在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努力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变化,探究出寄寓于相关物象或环境中的思想情感。
4.用准确精练的词汇,概括出人物性格特征,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和意义,总结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三、注意事项
一、借助文本插图 指导人物外貌描写
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进行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育、经历、性格等的不同,必然会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因此,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成功的肖像描写是深刻解读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还可以以形传神,进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人物的身份和生活际遇等内涵。
而学生在以往描写中普遍出现外貌描写面面俱到,从眼睛、鼻子、嘴巴、头发,一个不落,写出来的内容就像是描写一个动物,读来就可笑。不懂得从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优秀品质中去挖掘。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在现实社会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和品性。因此在描写人物外形时,我们一定要善于仔细观察人物,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和内涵的独特之处来进行肖像描写。
人教版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是学生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的很好素材。文中有一幅插图,就是这位老妇人她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的场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利用这幅插图,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细心观察画面,写好老妇人的外貌描写。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人物神态,并结合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总结了老妇人的形象特征是极瘦、年纪老、音乐学院教授、高雅、善良、慈祥、乐于助人……接下来的写话,变得轻松多了,学生没有了先前的困难,笔尖也变得很流畅。
附学生习作范例:
1.老人坐在木椅上,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梢照在老人的头上。只见她满头银发,梳妆得很整齐,瓣般的笑容在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她内穿一件黄色毛衣背心,下穿黑色长裙,外披咖啡色风衣,一看就有一种音乐家的气质。
2.她面带微笑,平静地望着我。她,一位清瘦矍铄的老妇人,满头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乱,白皙的皮肤, 一双深潭似的眼睛充满了关切,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时时挂在脸上, 颀长的手指似有灵性,极柔美地舞动着。
3.这位老人满头银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她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却散发着一股亲和力。一双深陷的眼睛里传递的是对“我”的认可、关心、鼓励,意味深长……
二、品读文本语句,仿照人物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中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突出人物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展示人物形象也十分重要。因此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应走进人物的内心,揣摩人物的最深层的丝丝脉络。
人教版第十二册《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请大家仔细默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能深刻体会到时间是那样的匆匆,在不经意间就悄悄流逝?”在学生交流排比句,谈感受后,我这样引导:“是呀,作者有一颗敏锐的心,他对时间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匆匆流逝感触是那样深,这一组排比句带给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学学朱自清先生的写法,写写自己身边的小事。”学生练笔后交流。有的学生这样写道:“读书的时候,时间从书本上流过;做作业的时候,时间从笔尖滑过;上课的时候,时间从老师的口中溜过。” 有的这样写:玩电脑游戏的时候,时间从鼠标下溜走;在公园漫步的时候,时间从脚下走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眼角流逝。还有的这样写:打篮球时,时间从挥洒的汗滴中流走;放风筝时,时间从飞跑的双腿间溜走;聊天时,时间从欢声笑语间闪过。
我想此时学生与作者的心已经融合了,一同进入了文字背后更深的精神世界……
三、展开想象空间, 指导人物对话描写
言为心声,通过语言描写,不仅能表现人物的身份、经历、年龄、职业等与众不同,表现出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而且能透其心声,突出其性格特征,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物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能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和境遇。成功的语言描写,不仅要写人物说什么,而且要写人物怎么说,要和动作、神态、姿态等方面的刻画结合起来,使动作、神情、言行相得益彰。
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时,结合《语文作业本》中的小练笔: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为了增加学生补写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的写作兴趣, 要求用剧本的形式写,选出写得好的,让喜欢表演的同学演一演。这样,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四、观察课间活动,指导人物动作描写
黑格尔提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在写作文时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特别是选择那些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动作,尤其要注意选用准确、生动的动词,通过“怎么做”写出人物的个性。
人教版第十册《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是最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在摔跤的过程中,小嘎子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去钩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
“生成性”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其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是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课堂;是让学生思想火花绽放的课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生成点,把握并利用好课堂生成,使语文课堂因生成而更灵动、活跃呢?
一、在质疑问难中捕捉生成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首先是一种思考过程,而不是一种思考结果。我在听一位老师上五年级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时,讲到人物描写中运用的手法,学生对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区分不清,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语文老师走进教室,把一叠试卷放在讲台上,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喊道:“上课!”请问这是什么描写方法?
生:动作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和我们本组课文中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句子对比一下,认真想想到底是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教室里一时陷入沉默。
一生(挠挠头,举手):老师,我发现同样是写人物动作的句子,有的好像是动作描写,有的又是细节描写,怎么区分啊?
这位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同学们答案,微微一笑,让学生试着把这个句子写具体些,并保留句子中的动词。这个问题不难,教室里可热闹了,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来。
生:语文老师大步流星走进教室,把一叠试卷轻轻地放在讲台上,拿起茶杯美美地喝了一口水,中气十足地喊道:“上课!”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描述,你感受到语文老师的心情了吗?
生:开心。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从“轻轻地放”和“美美地喝”可以看出老师开心。
师:嗯,这样一来,人物形象就更鲜明了,有不同修改的吗?反应出老师不同的情绪?
生:语文老师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教室,“啪”地一声把一叠试卷放在讲台上,拿起水杯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板着脸喊道:“上课!”
师:这个句子中,老师心情怎样?
生:生气。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通过引导,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之所以句子表达的情绪不一样,是因为动词前面的修饰词语不同。教师再顺势引导孩子对比观察黑板上的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把动作写具体、写细致就是细节描写,感受到了动作描写与细节描写的微妙关系,更在言语实践中真切感受到细节描写的妙处所在。教师敏锐地捕捉到的课堂生成,使这节课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二、在灵光乍现中捕捉生成
一次语文课上,又教到了“溪”字,这个字是学生最容易错的,有好多同学喜欢写的时候把“溪”字右下半部分的“大”写成“小”, 以前每次教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反复强调,甚至用红粉笔标出来,可是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今天,我决定把这个难题抛给学生。
师:同学们,这个“溪”字为什么下面是大字呢?明明是小溪啊,跟大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1:老师,我知道,因为小溪里有一块大石头。
生2:因为小溪里有大鱼。
我听了以后,点点头,期待更精彩的回答,这时,我们班一个特别爱看书的小姑娘举手了。
生3:老师,因为小溪最后都要流向大海啊!所以要加上这个大字。
我非常激动,这个回答非常新颖,而且合情合理,我马上高兴地肯定了她的回答,好好地表P了她,同学们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看样子,大家都认可了这个回答。果然,这次的教学后,班上同学写这个“溪”字的正确率高达100%。
三、在错误意外中捕捉生成
我在教《荷花》一课时,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将第二自然段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中的“一个个”读成了“一个”。这种错误较为普遍,也难避免,在教学中,我原想顺势正音、一带而过,但又想:“一个个”正好是理解该句的关键词,何不将错就错,深入认知呢?于是有了以下的一幕:
师:到底该读“一个”,还是“一个个”? 生1:“一个个”,书上写的就是这样的。
师:那能读成“一个”呢?(不能)把这两个词语都带进句子中读读,为什么不能读成“一个”?
今天,我学了课文《会飞的孩子》,我就得写得很好,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怒江边看见对岸的孩子阿江通过溜索飞跃怒江,以及作者在怒族孩子通过溜索飞跃的场景,并且知道阿江他们的学校环境十分艰苦。
当我读到怒江的“怒”果然名不虚传…在河道里直撞…,这句子是对怒江波涛汹涌的态势的描写。作者紧扣住一个“怒”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形声势三个方面描写了怒江奔涛汹涌?响声巨大?凶险异常的环境,不仅显得趣味盎然,更为下铺垫。当我读到只见他张开着双臂,像鸟儿扑扇翅膀向我飞来。眨眼工夫,他就飞过江面,站在我面前。这句写了怒族孩子阿江的活波可爱,也写了状景和动作。
我明白了生活中应该多用修辞手法,作文时用用反衬,描写人物时用神态?语言等描写。
涟源双江小学六年级:廖雅思
一、以读促写的策略
1. 仿句子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课文要细细品读时说:“阅读时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轻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含,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因此,仿写句子是初学写作的有效手段,是走向独立习作的桥梁。语文教材有许多文章的修辞手法、好词佳句运用得非常精妙,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品悟,并适时指导练笔。例如在教学《师生情》一课,可以让学生用“首先……然后……最后……”句式写话。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写话。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 仿片段
仿片段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当学习了中心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学生仿写前,还要告诉学生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教学《尊严》一课,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品悟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适时指导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随即训练学生写一个片段:仿照写法,选择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写一个熟悉的人某个特点。这样迁移文本片段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3. 仿篇
仿篇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因题材和体裁不同,表达的方法和表达的顺序也各不相同。教师要选择经典和示范性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去体会发现写作方法,弄清课文重点写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具体叙述的。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弄清本文的叙述方法:整体――部分――整体。接着教师抓住事物特征,引导学生感悟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以及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再如教学《凡卡》一课,教师可以紧紧地抓住文本中凡卡回忆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插叙、对比的表达效果,再创设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尝试运用插叙的表达方法把故事表达得更清楚、更完整。这样依据课文教学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拓宽文本视野,寻找练笔空间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有意留下空白供读者品味,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关键点进行练笔。
1. 合理想象补白
想象力不仅对习作极其重要,也与创新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提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语文课文中基于主题和表达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内容,例如课文中配有的插图、课文的省略号、课文中省略的心理活动或语言、神态、动作等。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教师应利用对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诱发学生去大胆想象,自由补充。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可以在学习“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这处表现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的地方时,教师要抓住了“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顺势诱导:“围观的人在议论些什么?”然后利用文中插图,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景,由一个学生尖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小组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最后设计了小练笔:把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写下来。这样将阅读教学和习作练笔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相得益彰。
人物形象要鲜活,就离不开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化描写。如何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个性化呢?请从以下方面着手。
外貌描写抓特点
“千人一面”是初学写作者的通病,解决办法就是抓住每个人的突出的外貌特征来写外貌,一眼就知道是张三而绝不是李四。写人物的外貌一般采用从整体(体态、穿着、年龄等)到部分(器官、饰品等)的写法,但忌面面俱到,从头写到脚。有时也可把外貌描写灵活地穿插于整篇文章中。只要善于抓住突出的人物特点,再运用一些比喻等修辞手法,了了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来。如描写整体体现特点:那人仿佛一个大啤酒桶,又像一只球慢慢滚过来(矮胖子)。再如,局部描写体现特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打着卷披在肩上的金黄的长发给人的印象就特别深。其次,穿着打扮,是外貌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穿着打扮能体现人物职业特点,就像医生与战士的服装是一目了然的。
对话描写有分寸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透露。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人物自己说的话或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写好人物的语言呢?
语言要有个性化,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让人物说的话反映人物的职业特点,性格特点,年龄特点。面对一件事情,大人的评论和孩子的评论一定会不同,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大人说大人话,小孩说小孩话,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话是谁说的,符合谁的某个特点。
对话时的情态不可少,说话时总要有动作、表情和语气的,这些都是说话人的态度与感情地自然流露。你看这段对话就很有意思:求美心切的妈妈不停地在脸上揉涂大米,涂后就跑来问爸爸:“你看,斑点是不是淡了?”爸爸连看都没有看,说:“真的哟,效果果然神奇!”妈妈又高兴地跑回屋涂抹她的大米去了。
对话的形式要多样,仔细看我们学过的课文,对话时,“说”字的位置或在前或在后,或者在中间,这样灵活的变化顺序,有利于表情达意,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行为描写要恰切
人物的行为动作,是完成事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表现事件地推进过程,而且可以反映人物的内心。动作描写运用恰当,非常重要。例如:一个小朋友写“浑水摸鱼”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们使劲搅水,水底的黑色淤泥也搅起来了。“好了,注意观察水边!”哟,水边果然冒出一个个小鱼头,张着个小嘴巴忙着喘气呢。我迅速从小鱼下面用双手半拢起来往外一攉(huo),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就在沙滩上了。我们边搅边捉,收获也越来越多,浑水摸鱼真是痛快!
这段话中的动作描写就很恰切,不仅仅告诉我们如何摸鱼,还写出了摸鱼时的愉快紧张的心情。
心理描写要到位
心理描写是一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从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人与人的内心活动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也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就是要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特有的心理,从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深刻、完整和感人。例如:我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表演现场。每一位小选手都漂漂亮亮的。看他们谈笑风生的样子,我就知道他们是经久考验的老手了。没有一点表演经验的我,心里似乎有十五只吊桶在打水——七上八下的!表演该开始了,我的心不由自主地“扑通、扑通”跳起来。我听不清前面的每位小选手表演的是什么曲目,只觉得有二胡声、古筝声,似乎还有小提琴声在我耳边滑过。这段文字写出来登台表演的复杂心理。
习作要求
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做的一件事,这件事情最好是自己也参与的。写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把事写具体,把人物写鲜活。
范文点评
爱心草莓 韩冰
今天是母亲节,可妈妈不舒服。我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为妈妈做点事,让她高兴一下。①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到商店用自己积攒的零用钱买了两朵康乃馨,我知道这是妈妈最喜欢的花。回到家,妈妈还躺在床上。我把这两朵花插在妈妈床头的花瓶里,屋子里很快氤(yin)氲(yun)着淡淡的花香。妈妈深情地望着我,脸上荡漾着幸福甜美的笑容。②
我来到妈妈身边,问妈妈我能帮她做点什么。妈妈说:“我想吃草莓,你去买一斤吧。”我一路小跑来到卖水果的阿姨那儿,买了一斤,又飞快地跑回家,把草莓洗干净,把果盘放在妈妈床前。③谁知妈妈只吃了几个小的就不吃了。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多吃几个,妈妈微笑着说:“我的草莓丫丫,你不是最爱吃草莓吗?还是你吃吧。”④
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不是自己想吃草莓,而是想给我吃!看着这些鲜艳的宛如心形的草莓,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这一颗颗鲜红的草莓,不正是妈妈对女儿的爱心吗?⑤
①开篇交代原因,为下好了铺垫
②精心选择节日礼物,并且是用积攒的零用钱买的,难怪妈妈会那么幸福!“荡漾”一词用得非常恰切,写出了笑容的样子
③这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女儿对病中妈妈关切的迫切心情,是孝心的具体表现,
④妈妈的动作语言,体现出妈妈对懂事的女儿的关心!
⑤结尾通过心理活动描写,照应题目并揭示中心。
山东五莲县街头小学
点评:
母亲节、康乃馨、草莓、爱心这是本文的四个关键词,而这四个词却演绎了一个母女互爱的情深故事。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母女的亲情,从数处细节地描写中体会到的只有感动和温馨。
指导老师:秦绪梅 张传德
佳作引路
捉鱼 张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