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时间:2023-06-02 09:2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第1篇

【关键词】国内公司;世界化;竞争

金融世界化是目前世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发展迅速,我国身为进步中的大国,我们必须要跟随世界发展的脚步,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中国企业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1、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企业的压力

1.1面对强大竞争力的压力

在抢占我国企业市场份额的同时还严重的消减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最近这几年,好多外国公司走进我们国家,跨国公司开始逐步实行大型的兼并和收购,在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合并之后,世界跟风趋势日益严重。与这些公司合作,结合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以及营销经验,进而增强公司的实力。中国企业资金不足,面对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及销售等优势,很容易造成垄断形式,由于我国技术落后、设备古老,没有能力去管理强大的外国公司,在竞争过程中被击败的可能性很大。

1.2面对外国公司抢占国内金融中心份额的压力

目前很多外国企业走进中国,促进金融世界化的形成,他们带来的产品质量优良,生产技术先进,成本低切品牌大,并且在市场营销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中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的丢失着原本属于我们的机会。根据报道可知,一些外国公司的产品在我国经济市场占有非常高的份额,在2000年,诺基亚在我国开辟了全球第二大市场,其市场份额占据全球营业额的12%,在我国拥有接近30亿美元的营业额。

1.3面对人才流失的压力

当外国公司走进我国市场后,他们公司发展和进步的方针策略不是在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而国家工作人员从事商务事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较高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薪资便可以减少公司的生产成本,一般高级管理人员由他们来担当,其余的工作人员由我们的团队构成。并且,外公企业招聘中国员工,其薪资水平远不及他们自己,但是国内其他公司管理者的薪资要比工人多很多。这种企业经营方式,在我国聘请一个高级中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才非常容易。我国融入世界化金融过程非常迅速,同时也逐步取消了我国人才流动的限制,有些公司趁着这个进步的进会为吸引高科技人才主动实施了一些优惠的政策。根据报道,美国和德国都将考虑从每年11.5万配额升至20万做为工资,引入外国专业人才,除欧盟外引进两万IT技术人才,英国也会招募欧洲的信息技术人才。

2、面对企业全球化我国的应对策略

2.1有效利用国内金融中心存在的优势

虽然我国跨国公司的实力非常雄厚,面对全球经济世界化毕竟是一个后进者,只有国内的公司才足够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习惯,能够透彻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国内公司和国外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都各具特色,各有各得优势,例如,地理位置,与和我们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习惯的韩国做邻居。跨国公司走进中国以后应快速的实现公司国产化,但是由于两国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距,想要真正的与中国社会融为一体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合。就中国手机市场份额来看,其中三星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我国的手机制造虽然在技术上相比外国稍微逊色,可是我们比外国公司更懂得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在其他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例如:手机的品种、颜色等方面,我们仍可以重获消费者的青睐,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2有效利用国内劳动力的优势

中国的人口数量占据世界首位,由此可见,中国也是拥有世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也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我国人口密集,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进步的保障,同时也要引进跨国公司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我国企业产品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日益走向成熟,在许多方面劳动力都为新型的产品技术提供了转移的可能性。最近几年,跨国公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大量的向中国的公司进行投资,从2002年起,我国已成为国内外得到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廉价物品出口国。中国充足的劳动力是国内公司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有效利用。为劳动力成立不等层次的培训机构,组建较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体系。当前的工作重心是在农村地区加大教育的投资,培训更多有价值的人才。所以,我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行业有效利用劳动力能源,扩大就业范围,加强生产,实现我国整体的竞争力。

2.3有效利用后发优势

落后的企业采用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成立模范公司,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学习外国公司的长处,例如: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人员管理等。这样可以避免浪费一些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降低成本损失,在公司快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国内公司可以先利用已成形的公司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采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进步。

2.4有效利用国企熟知国内制度的优势

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金融制度以及社会环境都不相同,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将这些制度都联系到一起,对生产发展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都包括这个国家的金融、金融制度、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劳动用工系统以及环境政策等,这些事情都是在开展活动前必须熟悉且清楚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过渡期,同时也是各种制度和政策交替的阶段,与政府部门交流沟通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对于政府各部门的功能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能够快速的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些优势正是外国公司没有的。

综上所述,金融世界化标志着全球金融的进步,在这关键的时期,要抓住每一次挑战和机会,只有抛弃传统的观念和习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机遇,才能够长久的立足,唯有将改革和创新作为企业的动力源泉,勇于面对挑战客服各种困难,才能够在全球市场得到历练,获取经验,达到快速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贾继峰.重构优势:入世中国贸易的国际竞争力[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挑战 对策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事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日趋显著,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难题。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我国企业逐步增强自身参与世界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将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我国企业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大量的跨国企业将走进我国市场,在我国范围内构建起大量的子公司,这将给我国企业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进而更好的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济,带动我国企业更好的提升自身的产业水平与经营规模,进而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二)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方便、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经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帮助我国经济发展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外来资金和技术经验,加快促进自身在产业升级、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和信息化技术领域有着很多先进的研发成果和经验,这些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所急需和欠缺的,而我国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些也是他们所欠缺的,因此我国刚好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好国外的技术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国内企业的市场地位受到削弱

第一,我国招商引资过程中一直对外资有着相对倾斜的优惠政策,这对我国企业来讲相当于是竞争力的间接削弱;第二,有关机构对于外企投资方式的掌握不够全面,导致管理外资过程中产生失控,进而使得大面积的国内市场落到外企手中,国内企业的市场地位受到大量的侵蚀,给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二)金融产业风险与日俱增

第一,金融改革在我国的开展和实施一直比较落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使得我国金融产业极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第二,发达国家有着远比我国成熟和完善的金融体系,相对来讲,我国金融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全球100强的银行中,欧美及日本就占据了70%,在总金融资产中更是占到80%,这对我国金融产业来讲就是一项威胁。第三,金融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必须逐渐开放,汇率变化、利率调整等加大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就增加了风险。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让我国原本就相对薄弱的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受到外资的巨大冲击,进而出现大批的失业问题,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外优势产品和服务进入我国市场,国内相应领域的产品和服务被迫降价,比如我国农产品遭遇国外优质廉价的肉制品、水果、奶制品等的竞争,部分企业经受不住巨大冲击,就出现倒闭和裁员的现象,这就导致失业人口的不断攀升,就业压力剧增。

四、我国应当如何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一)在思想和观念层面积极面对并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第一,要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以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全面客观地了解,认清经济全球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势,并适应这种趋势。再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来,通过各种措施的落实来融入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竞争当中去,利用好才能发展好。

(二)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认清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重视各种经济成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遵守市场规律和市场规则,专业企业经营机制,构建和市场要求符合的管理经营体系。第二,做好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明确职责、政企分开,对制约经济发展的所有公务因素加以彻底的消除,充分发挥出市场调节的技能,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三)构建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构建完善健全的金融运行机制、财政货币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有效应对外来资本的市场冲击,对现有的金融法律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等进行完善优化,提升我国金融产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意识,第二,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优化改善主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强化控制信贷比例,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等问题。

(四)积极做好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

强化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是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只要能够做好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就能够在根本层面扭转创新力不足、自主实力落后等局面,进而获得更加强大的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必须要积极营造和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氛围,合理扩大在教育、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重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将科教兴国贯彻到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都应当加以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对于利好和机遇,我们要利用好、把握好,对于困难和挑战,我国要及时采取措施,并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公关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一些企业的营销和公关活动不能只靠关系网,而是应该依靠信息、信用、契约等市场经济的手段来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1.网点销售。即通过建立四通八达的营销网点来促进销售。譬如可以采用经销、联营等方式扩大销售等等。

2.示范销售。即通过技术讲座、实物展销、现场示范与表演、试看、试穿、试用等方法,以此来吸引顾客。

3.走访销售。即企业通过走访方式,在顾客不用出门的情况下,能够了解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企业根据消费者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产品,迅速开发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使企业的产品市场不断扩大,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得以提升。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市场营销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随着Intelnet和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完善,一个全新的营销方式应运而生,即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指利用联机网络、电脑通讯和数字资源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它是建立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的营销技术,是在现代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基础之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网上购物对于消费者而言,具有绝对的主动权,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广泛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资料和实物照片,甚至还可以广泛征求网友对产品的看法,通过比较分析,最后不受任何干扰的作出自己的购买决定。

此外,由于资源共享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连销企业大量出现,使得企业营销和消费者购物更为便利。勿容置疑,大型连锁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与管理资源,能够建立遍布全国的订购系统,从而有效地开展大规模市场营销活动。所有这些优势,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是无法比拟的。而同类单个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联合起来,建立与连锁相类似的营销体系。

当然,应该看到网络营销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譬如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这是影响网络营销有效性的关键问题。此外,每隔一段时间爆发的计算机病毒也是影响网络交易正常进行的毒瘤。因而,这就要求企业营销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进一步改进和不断完善期货交易,也是应对现代市场经济挑战的积极有效地营销方法。期货交易是一种买卖标准化期货的交易,这种交易是由回避价格风险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愿意承担价格风险以获取利润的投机者参加,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进行的。但是,应该看到,期货交易也会使产品有套牢的危险及其它不可控制的风险。因此这就更需要企业营销人员懂得如何解会等专业知识。

三、有效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终极目标

1.企业的营销活动有其自身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市场营销以后的服务意识和更为完美的质量观念。一个现代化营销是否成功,并不是完全看出售了多少产品,而应更注重质量和服务。企业,只有从质量、服务和创新上提升产品,才能赢得用户的的青睐,才能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里特别需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核Jb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

第4篇

尽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没能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只是勉强通过了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会议的形式多于内容。但是,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本次会议新的热点,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显然,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改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生产和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低碳经济”是人类的选择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倡导的“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疑是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和社会各界聚集在哥本哈根,力图通过协商和谈判的方式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是希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内,“低碳经济”的倡导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方式确定下来。尽管,哥本哈根会议由于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应负的历史责任等问题存在的分歧难以弥合,不能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倡导似乎被会议“边缘化”了,只得留给墨西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去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但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将“低碳经济”列入会议的议题,就足以表明“低碳经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因气候变化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其概念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是一个崭新的理念,是提倡人类以低排放、低污染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尽管,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中,“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但“低碳经济”的提出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发展观转变的老问题,离我们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并不遥远。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在不断思考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各种灾害频繁发生,谁应为此负有责任?目前,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过量碳排放所致,而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息息相关。当然,近期在一些媒体中也不断传播出一种“另类的声音”,质疑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无论这一论点是否有足够的科学根据,能否站得住脚,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毕竟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因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疑是改善自然环境或延缓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现实与未来的选择,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早有广泛的共识。

“低碳经济”的理念是从人类的未来着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形成的共识日益增多,发展“低碳经济”在许多国家已经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我们现实的社会越来越近了,并非遥不可及的事。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问题上,中国是最早重视和着手制定低排放、低污染发展规划的发展中国家,低排放、低污染成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步骤。同时,低排放、低污染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至2015年)规划。

气候变化转变人类活动方式

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任何国家和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对责任的承担也不能置之度外,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下,负有共同的责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改变传统的产生和生活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人类社会在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由于碳的大量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急功近利”的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发展途径,使人类在不知不觉中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如何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需要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换,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由此“低碳经济”正在或将要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一项新的紧迫课题摆在世界各国面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更多的从环保意识出发,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对环境毫无理智的破坏,避免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悲剧”的发生。除此之外,人类没有回头路和其他道路可走。尽管,新兴的“低碳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国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也没有形成规模,在世界各国经济领域所占比也十分有限,但其发展前景和重要意义却不可估量。首先,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可减少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缓解能源储藏日益匮乏的压力,又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节省了生产和生活消耗能源的成本,同时由于碳排放的减少,今后治理环境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减轻了后续的压力,一举两得;其三,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改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上看,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与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比截然不同,与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人类日益强烈的保护自然环境的诉求,为人类生存危机寻求新的出路。

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再到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的“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在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上的广泛共识和行动的一致性。转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中也有表述。其表述的理念和含义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意味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经济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由此,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被世界各国所日益重视,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呼声不绝于耳,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尽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最终不尽如人意,但会后各国都会为尽量减少和控制碳排放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并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在低碳经济方面进一步采取重大措施,在低碳经济的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以此主导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行新经济的变革,使资本主义从金融危机后的衰退和低速发展再次步入繁荣。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全球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全球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大变革,甚至是金融结构的变革。从这个意义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结构和产能的技术标准符合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要求,同时在进行调整能源结构中提高新能源的比重,在调整技术研发上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

发展观的转变与持续发展

发展是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被联合国纳入全球首要重大问题。发展问题的提出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发展观念不断深化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扩大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正在改变世界经济以至各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式,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涵盖的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无数次实践人们深刻体会到,单凭经济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不仅如此,甚至还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传统的发展观念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转变。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谋求发展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和更新,对发展的要求更客观、更现实、更高了。发展观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变化赋予了全球发展新的使命,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扩展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加剧以及地球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中包括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匮乏、海洋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气候变化等),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因此到了80年代,人们更加关心自身所在世界的生存环境和前景,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把人类社会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能不说是人类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又一进步,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观,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了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人类在发展问题上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的人类发展目标是,在满足目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人类的发展,当今的发展不能对后代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构成危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体现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发展观不断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和深化。

共同的生存环境与同样的责任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本应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但大会期间,各国家代表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应负的责任等敏感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和存在的分歧始终围绕在减排量化、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应对气候变化。会议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充满了“火药味”, 气候变化会议演变成各方利益和力量博奕的场所,在激烈争辩的喧嚣声中,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交锋几度达到“白热化”程度,似乎脱离了召开气候变化会议的初衷。

哥本哈根会议尽管不是人类为生存而努力的惟一机会,但毕竟失去了一次机会,留给人类的机会只能是越来越少。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国家的范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的博弈与碰撞中,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关系,成为各界广泛议论的话题,或许这一新的课题带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看,谁也不愿意看到全球变暖加速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因此世界各国必须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前提下,共同负起责任来应对气候变化,为改善自然环境或减缓自然环境继续恶化方面有所作为,而不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为了眼前的利益患得患失。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情况千差万别,国际社会确立的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准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宗旨就是需要国际社会综合、全面、客观、历史地看待气候变化问题。由于气候变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工业化过程中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历史责任,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不应是套用其惯用的、带有附加条件的“施舍”。但是,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谈判的一开始,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不履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协议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的承诺,甚至美国始终拒绝在《京都协议书》上签字,而且变本加厉地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承担额外的、不合理的义务。由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在相关问题的谈判和磋商历经十多年,谈判过程曲折、复杂、激烈,甚至是情绪“激愤”,直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5次哥本哈根会议,190多个缔约国依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应负的历史责任等敏感问题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从人们从激愤的情绪中平静下来之后冷静地思考一下,要争取各缔约国达成某种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协议,尤其是规定国家发达在量化的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机制安排和承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安排,并非希望渺茫,应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不是人类为全力自救的终点,人类在全力拯救自身生存环境危机从刚刚开始,或许墨西哥气候会议也不能全面解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所问题,但墨西哥气候会议也不会是人类为自身生存环境而自救的终点,人类需要永无止境地与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抗争。

第5篇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高效的政治课与精彩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较为感兴趣,不仅因为多媒体技术有声情并茂的情境,生动形象的视频效果,使学生身临其境,而且可以形式多样化,可以运用时政热点导入、视频导入、图片导入、漫画导入、寓言故事导入等等。比如图片导入,图片能够直观地反映某一具体事物,运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上《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先用投影展现几组运动变化的图片:第一组图片:我们学校20年前、5年前、现在、未来规划图;第二组图片:一个人物1岁、10岁……70岁的图片,这些生动而具体的画面一放映出来,立即把学生吸引住了。在此基础上提问:这几组图片说明了什么?――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这一下子教学内容就比较明确了。又如音乐导入,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将音乐用来导入新课,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较大的帮助。

又如视频导入,将视频资料通过多媒体播放导入新课,或是历史事件再现,或是现实生活聚焦,生动的场景往往会直接震撼学生心灵,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其中。例如,在上《传统文化的继承》时,这一框题的内容涉及到很多传统文化,如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单靠老师的口头讲述是不够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我利用“2010上海世博会”的一些宣传片视频,让学生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视频中介绍了哪些传统文化?继而提出问题:这些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传统文化是否已经过时,对我们当今社会毫无用处?从而引入了新课――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比较多,有一些是比较抽象、深奥的。尤其是哲学部分,单纯靠教师运用语言传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把抽象、深奥的东西具体化,就可以缩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如在讲解主要矛盾时,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理解得不够透彻,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设计一组动画:一个壮汉用力地拉住牛的尾巴,牛丝毫不动;而一个小孩用一条绳子拴住牛的鼻子一拉,牛就跟着走。惟妙惟肖的画面和妙趣横生的动画效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而且还使他们在欢愉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方式,建立高效课堂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指导学生主动探究,搜集学习信息,将演讲式的教学过程转向讨论式、推导式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面对经济全球化》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冰岛,从宜居国度到濒临破产。中国,10月中,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商之一的合俊企业宣布旗下两家大型玩具厂倒闭,之前已经有3631家玩具出口商破产,约占总数的52.7%。”我首先提出,“为什么出现上述情况”,学生回答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全球范围。”我接着问:“我们应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如何应对”。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启发了学生的思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呢?促使他们迫切想知道答案,那么本节课的教与学的目标就变的十分轻松。

四、优化教学内容,转变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第6篇

“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正在被纳入亚洲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当中,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亚洲国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对包容性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年会透露的信息是,亚洲国家的决策者们已开始注重更趋公平、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对亚洲人来说,共同的责任是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解决贫困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世界性的难题和挑战。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

从“只有一个地球”的理念出发

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所谓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使经济增长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这为亚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导向。

现在全球人口是 70亿,到 205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 90亿,40年后资源问题会更加严酷。亚洲各国只有都从“只有一个地球”的理念出发进行节能合作,人类才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亚洲国家中日本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如何使社会维持稳定,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日本经历了 20年的经济低迷,但我对日本经济还是持乐观态度。日本没有资源,制造业瞄准的是高附加值产品。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企业正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培养人才。

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

包容性发展是成果共享的发展模式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说,包容性发展是不同国家、民族与公民共同发展、平等参与、成果共享的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包容性发展将更具有开放性、普遍性、可持续性,缓解以往由于发展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发展结果不平衡,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均等、规则透明、分配合理,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曾培炎指出,未来中国将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幅度减少贫困,实现经济均衡增长。亚洲是充满活力、富于多样性的区域。亚洲国家需要超越彼此差异,把各国的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结合起来。在曾培炎看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亚洲地区国家更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使亚洲在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发出共同的声音。

各界声音:

避免陷入“排他性发展”陷阱

第7篇

二十世纪60年代初从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研究。1973-74年被聘为美国总统贸易代表办公室法律总顾问,参与起草美国1974年贸易法。GATT的乌拉圭回合期间,他总结了GATT的经验教训,提出建立世界贸易组织(WTO),完善争端解决机制。

2009年3月16日,美国乔治敦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约翰逊・杰克逊教授在人民大学与国内众多相关领域人士开展了名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外贸形势和纠纷应对”交流会。

金融危机下,经济全球化仍然势不可挡

杰克逊此次来华正逢他的最新力作《国家与WTO:国际法基础的变化》中文版在华首次发行。会上,他首先根据这本书的内容,并结合当今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贸易形势进行了演讲。他表示,在金融危机下,各国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大幅萎缩,人民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金融危机已经不是哪个或哪几个国家的事情,它已经成了全世界共同的问题,所以需要全世界共同参与解决。

WTO应该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国际贸易法规,将经济全球化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把它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

虽然金融危机影响恶劣,但是国际贸易法规不会受到大的影响。WTO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应当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是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

构建二十国集团战胜金融危机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开始抬头,而WTO呈现的协调能力现状不禁让人感到担忧。各国似乎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国内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上,而对国际贸易的热情有所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在4月召开的新一轮二十国峰会峰会就格外引人注目。“曾经的八国集团(G8)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需要中国、印度、巴西、沙特等国共同参加讨论,从构建二十国集团开始来战胜金融危机,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去年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次二十国峰会上,原本各国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都达成了良好的共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有一些国家开始不遵守二十国峰会上的承诺,采取了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所以杰克逊认为:“目前,二十国峰会的发展态势虽然意义重大,但也不排除没有实质意义的可能性。”

中国应在多哈回合中担任领导角色

去年,在二十国峰会和APEC会议上关于――“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共识的鼓舞下,不少人认为金融危机对于多哈谈判的重启是个不容错过的契机。然而随着WTO总干事拉米的斡旋未果,8年以来谈判两次破裂,一次谈判中断的多哈谈判前景至今仍然未现曙光。对此,杰克逊很直接地告诉记者:“我不认为多哈谈判在金融危机下会迎来曙光,多哈回合已经瘫痪,而WTO在多哈谈判上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虽然很多人对多哈谈判仍然抱以希望,但事实是:“大家对多哈谈判已经感到厌倦了,重启多哈似乎已经是无望之举。”

第8篇

【关键词】高三;历史;主观题;讲评

近年来,江苏高考历史主观题以材料型试题为主,突出了历史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使学科思维能力与思维层次明显提高。高考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已经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命题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材料型主观题的解题研究,必须加强学生对材料型主观题的训练,必须加强对材料型主观题讲评的探究。

现行江苏高考模式中选修课程在录取中只按等级考查,这就决定了历史课程即使是在高三课时安排也是偏少的,大多数学校都是为语数外三门学科“让路”,使得原本宝贵的课时更加金贵。所以,对高三试题评讲课,特别是材料型主观题的讲评课教师要特别重视并加以研究,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主观题讲评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主次不分、逐题讲解,只重答案、单讲独评,甚至教师独自报答案的课;而学生则沦为“听客”;课堂针对性和参与性较差,出现“一讲再讲,一错再错”的情况。因为学无所获,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课型失去兴趣,甚至觉得浪费时间,教师也感到事倍功半,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讲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呢?笔者所在高三备课组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出发,并在学习借鉴其他学校教师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高三材料型主观题讲评模式,特别运用数据分析和命题透视环节提高复习讲评课的效率,下面以苏锡常镇“一模”考试试卷第22题讲评为例加以说明,希望能与广大高三历史教师讨论、分享。

【苏锡常镇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2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律,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上,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即到1500年前,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180国际元,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时间内,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6600国际元。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的250年――也就是在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张维迎《应该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材料三

材料四 有人在对反全球化时这样说:“美国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为手段,以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保证自身的利益,是经济全球化利益最大获得者。”龙永图说:如果我们只是一般性的参加世界经济,那不遵守世界规则也可以,就像担着菜篮卖小菜的那种小贩,尽管市场就在那里,你也可以不进入市场,可以不遵守规则,看到工商管理干部来了就赶快跑。但如果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想把生意做大,你就要进入市场,要成为市场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就得遵守规则,甚至还得与工商部门建立好关系。而且这个时候你不按照规则办事也不行。

张维迎说:中国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大,未来国际社会有好多游戏规则需要中国参与制定。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的市场经济,然后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亚当・斯密婉转地批评了中国当时的什么政策?在他看来,该政策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人类“在0.01%的时间里”创造了“97%的财富”的主要原因。(2分)

(3)据材料三,1956年―2006年中国GDP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后三十年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4)材料四中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立足点是什么?结合龙永图和张维迎的观点,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为此中国政府在新世纪之初做了哪些努力?(6分)

一、数据分析,报告考情

凡事预则立。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把握试卷的结构和答题情况,是教师为制定教学策略提供准确依据的重要信息源。通常情况下,教师比较重视对客观题的数据分析,对主观题的数据分析不太重视。其实,主观题的答题情况更需要精细数据分析,通过对每个小题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好试题的“脉”,把好学生的“脉”,提高主观题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试后,笔者迅速对主观题答题情况作了数据统计:

(1)计算出所教班级在22题的全题平均分和各小题的平均得分。(2)计算出本题区域平均得分和各小题平均得分。(3)计算出本题所在学校平均得分和各小题平均得分。(4)计算出每个学生本题平均得分和各小题平均得分。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笔者对该题学生答题情况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从数据对比可发现,本题全市平均得分较高,我校和市平均无论在全题得分还是各小题得分上都有差距;而本人所教班级虽全题平均分低于市平均,但在第(1)(2)两小题上基本与市平均持平,第(2)小题得分甚至略高于市平均,但是,在第(3)(4)两题上得分还是与市平均有较大差距。通过数据分析,对于学生答题状况的总体情况了然于心,接下去再结合题目分析学生得分状况便对本题重点讲评什么,怎么讲就非常明确了,从而可以制定课堂讲评策略,提高讲评课的针对性。

另外,教师对数据统计和分析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知道,还应利用课堂2―3分钟将有关统计分析数据情况向学生报告,使每位学生既了解全班同学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又明确自己与别人的差距。通过数据分析、考情报告,教师指出本次考试和本题解答所暴露的主要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明确了听课的目标方向,调动了学生矫正弥补学习的热情和积极参与教学的意愿。

二、命题透视,同步思维

学生对于材料型主观题往往比较困惑,特别是材料内容较多、跨度大、命题角度新的题目,更是无从下手,如雾里看花。命题者看似是在和解题者玩捉迷藏,但又在所呈现的材料中有意安排突破点和提示信息。教师讲评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从材料中寻找蛛丝马迹,与命题者同步思维,让学生练就一副“慧眼”,将材料和题目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一步是让学生明白“考我什么”,也就是本题的涉及到了哪些考点。首先通过泛读材料,把握材料的引言、出处、设问等,锁定考试范围,了解涉及考点。通过阅读材料和问题,此题考查范围为必修二经济史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经济政策――闭关守国、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及其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考点。这样学生就大大缩小了知识运用的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指导学生把握命题意图。分析命题意图,也是分析命题者要考查学生哪些历史事实和学科能力,让学生知道命题者对相关考点“怎么考”。

把握命题立意的最好方法无外乎从命题者的视角审视材料和设问。命题者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都是通过对问题的设计来实现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设问入手分析,要求学生将设问关键词句划出来。本题第(1)小题中,“据材料一,亚当・斯密婉转地批评了中国当时的什么政策?”“在他看来,……”第(3)小题“据材料三,1956年―2006年中国GDP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第(4)小题中“材料四中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立足点是什么?”很显然,命题者在这里首先考查了依据材料分析判断、根据材料概括、归纳的能力。本题第(2)小题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的主要原因”及第(3)小题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后三十年变化的主要原因”等主要考查了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分析原因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便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命题者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概括、归纳,结合书本分析原因的能力,并无综合比较、论证方面要求,虽涉及考点较多,但总体难度适中。对于命题意图的把握,使得学生进一步做到心中有底,降低了解题难度。

第三步,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情感能力目标等进行深入透析,同学生一起探究“为什么这么考”。此题命题者在第⑴第⑵小题中都利用呈现评价性的材料来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政策的内容、近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史实的认知,通过第⑶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第⑷小题考查学生对于全球化的认识和评价。四个问题由古至今,中外对应,层层推进,最后落脚点在于我们对全球化应如何应对,很显然命题者欲通过此题使学生巩固书本知识,领悟古今道理,开拓国际视野。

第9篇

[摘要]要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创设情境,科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辩论、时政演讲等途径,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的互动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政治;互动实效;教学质量

提高高中政治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效,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升师生互动实效的途径

(一)合理创设情境。高中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政治课本身较为抽象和枯燥,所以在课堂中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互动实效。例如,讲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动物的演变史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史,然后向学生提问:动物演变过程和社会形态更替过程说明了什么?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发展观,然后给学生引入教材中发展观的普遍性、发展趋势、量变以及质变等知识。教师可以接着与学生一起探讨案例,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对发展观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后,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与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发展观来解释?多启发学生,对提出观点的学生给予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二)科学设置问题。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离不开问题的设置。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应巧妙设问,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讲授生活与哲学的第二课《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引入以下材料。某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追求什么?家住哪里?”然后民工回答:“我是打工的,追求富裕,家住深山里。”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属于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所以你是唯物主义者。”教师可以据此设问:“你同意上述学者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问题提出后,学生踊跃发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成正确认识。

二、提升生生互动实效的途径

(一)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查找资料,结合知识点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在课堂进行成果展示。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正确对待金钱”作为探究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资料,并对该主题进行讨论,然后将这些观点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能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课堂互动的实效。(二)课堂辩论。在政治课堂中,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例如,讲授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时,学生可以就“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加深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了政治课堂效率。(三)时政演讲。为提升政治课堂互动实效,还可以采用时政演讲的方式,由学生对国际国内重要新闻事件进行简短的口头演讲,并将其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其他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时政评价能力。例如,有学生在时政演讲时谈到了大家都非常关注的“”,表述了中国外交部对的坚决态度。针对该新闻热点,学生与教师可以积极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表达各自对该问题的立场和想法。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一起探讨: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应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综上,高中政治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宋朝平 单位:江苏宜兴市徐舍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第11篇

关键词:虚拟经济;正反馈机制;公允价值;经济安全

一、虚拟经济的现状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出现了一个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经济。金融创新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增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流量越来越大,规模不断增大。当今,全世界已经有1400多种金融衍生工具,数万种有价证券每天在进行交易。而美国的金融名目更是繁多,如柜台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债券打包销售等等步步升级。成思危先生多年前就指出:“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据测算:2008年全球实体经济总量有30万亿美元,而虚拟经济总量则高达6000万亿美元,超过实体经济200多倍。如果虚拟经济进行对实体适当的模拟,它会促进资本向有成长性的领域内流动,分享其成果;如果虚拟经济进行的模拟超过了一定的度,会产生负方向的反作用。以目前虚拟经济总量超过实体经济200多倍的规模,加上虚拟经济的杠杆放大效应,一旦发威弱小的实体经济必定不堪一击。

二、虚拟经济的特性

随着虚拟经济规模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已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虚拟经济除具有通常所说的高流动性、高风险性、不稳定性等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1.虚拟经济的正反馈机制效应

市场经济中充满了很多内在的正反馈现象,比如规模经济、品牌效益等。而在虚拟的资本市场,这种迫涨杀跌的正反馈机制表现得更为强烈,虚拟资产的价格上升,在投资者看来是未来的市场前景乐观预示,因此刺激出更大的需求,会有更多的资金跟进,进一步推动虚拟资本价格上升。反之亦然。这种迫涨杀跌的正反馈作用会造成放大的杠杆效应,使虚拟资本的价格大起大落,使虚拟经济系统更加不稳定。正反馈本身意味着非均衡,越来越远离均衡。搭上正反馈的顺风车,可以一夜暴富;遇到正反馈崩溃时,即刻又负债累累。

2.虚拟经济的投机套利性

虚拟经济的市场是投机性市场。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尤其在那些新兴的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国际资本市场上充满了投机,而大量的流动资本主要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那些金融财团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西方发达国家资本掌握了虚拟商品交易控制权。

三、虚拟经济带来的影响

1.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考验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公允价值计量是满足虚拟经济投资者要求所有资产和负债得以变现的价格。随着虚拟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金融衍生产品涌现,必然要通过建立复杂数学模型估算假设易和虚拟价格的现值,而不是资产或负债的实际出售或清偿。虚拟经济中的公允价值是在牺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基础上,发展和丰富会计信息相关性,以便为决策服务。同时估值技术的运用也给报表编制者很大的操纵机会,报表编制者可以制造假象骗取投资,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当前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2.对会计职能的补充

传统的会计的基本职能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亦即反映和控制。当前大量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会计由原来对资产价格计量逐渐倾向对资产价值估价,突出体现在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计价方面,会计职能从原先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将增加预测功能。

3.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虚拟经济其特征是钱的流动,不相应地带动实物商品的流动和有实际效用服务的发生。虚拟经济的功能是增加纸币的流动性,为实体经济运作筹集资金,但实质上是富人为富裕纸币寻找保值增值的出路。在虚拟经济环境中,拥有金钱的人无须参加任何实体经济的劳动和管理,即可钱生钱。真正具有使用价值或效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被撇到一边,助长了拜金主义,对实体经济带来不稳定性。

四、如何应对过度的虚拟经济

第12篇

【关键词】海外资源投资 法律问题 有效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加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海外资源投资成为了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法律及政策不同,我国的海外资源投资面临着很多的法律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防范一些风险成为了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海外资源投资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海外资源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由于不同的投资方式和企业类型,其面对的法律问题也比较多样。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的资源特需改变了世界资源的供求格局,而中国资源的大量进口就面临着很多的性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一)资源带来的法律问题

所谓资源,就是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自然资源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在大多数的国家当中,资源企业的准入门槛是最高的,由于资源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所以有很多国家并不开放本国的资源领域,就造成了海外资源投资的众多障碍。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需要大量的资源来维持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走出国门来投资海外的资源企业已经成为了必然,尤其是我们要真正的获得海外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权利,这样的难度是更大的。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国还是按照以前的资源立场来处理这些问题,是不符合我国的利益的。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腾飞,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海外资源的投资也在不断的推进,以往,很多国家都坚持他们的资源,但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我国和海外资源投资国已经不能一味的坚持以往的资源,而是要逐步将这种模式转变为资源的供求关系。而对于我国的国际经济法学的专家来说,如何应对这一重要的变化就显得尤为关键了。我们要从法律的角度,与这些国家进行积极的磋商,来解决我国的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问题,签订相应的合同,保证我国海外资源投资企业可以稳定的进行资源的开发。这一点对我国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其中的国际法学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二)不同的企业形式所面临的法律问题

我国的海外资源投资企业在国外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独资企业、合营企业以及收买或者兼并外国的企业,控制外国企业的股权,而这三种方式都面临着一些法律问题。例如,独资企业拥有全权的经营权,可以保证在经营和开发方面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拥有相应的权利也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而且海外资源投资企业身处其他国家,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同时,独资企业存在的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个是独资企业的领导层对当地的法律政策不够了解,第二个就是要雇佣外国人进行劳动和生产,也承担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所以,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这种风险。另外,像合营企业,以上问题能稍微得到缓解,但是由于其经营权分属两方,所以,就企业的决策问题上很容易发生分歧,从而产生法律纠纷,非常不利于惬意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东道国参与的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东道国的利益,有些人将企业的商业秘密散播了出去,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同时,在签订海外合同的时候,也存在着一些法律问题,由于与外国人打交道,文化差异、制度差异、利益差异都是存在的,在合同行为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解决海外资源投资法律问题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从法律角度保护我国海外资源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而进一步维护我国的利益,为中国的发展保驾护航。更多情况下,我们只能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做起,提高法律意识,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与东道国进行磋商,为海外投资公司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投资者的法律意识

首先,解决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问题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在进行海外投资之前,相关企业要对当地的法律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定期的组织法律基础知识的培训班,帮助员工解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另外,对于企业高层来说,一定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要汲取大量的当地人文、经济、法律、政策方面的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应对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内部治理机制

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是防范法律风险,解决法律问题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从内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因制度不到位而导致的授权范围不清、监督机制缺失、信息反馈不畅或者责任体系不明等问题,我们要着力将企业的一切事物纳入法制性的轨道,让企业的每一项事务都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执行,这样,就从根本上制约了经营行为,对维护出资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国家要给予相应的法律支持

海外的投资企业,特别是资源方面的投资企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很多资源都面临着进口的问题,而海外资源投资企业在其中就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他们在海外经常面临着一些法律问题,束缚了他们的发展,对国家资源的有效开发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国际交流方面,国家要给予一定的法律支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武功的海外资源投资将更加广泛,我们要注意处理好相关的法律问题,完善和健全内部法律制度,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力. 中国海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