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能够启蒙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相应能力。新课标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实中的科学课堂教学与《科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相差较远,不健康的教学现象仍然以各种方式悄然侵蚀着科学课堂教学,危害着科学教学的发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本人工作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过分强调动手,忽略了学生动手的同时要动脑。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
2、视教材为教学的唯一内容,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育者的任务是“教书”,受教育者的任务是“读书”,教好书就成为教师天职,读好书是学生的唯一任务。因而“书”就毫无疑问成为学习科学的唯一学习内容。如果稍加了与教科书上没有要求的内容就被视为“超标”。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均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教科书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事实及描述那些事实的术语,教学则成了往学生头脑中灌书上的词汇和结论。这种观念带来最大的弊端就是学习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生生活,造成现实的知识学习单一、老化,许多学生能背定义、原理,却不能用它来分析现实问。
3、教学资源硬件条件有限。我所在的小学是城市综合保税区的小学,原来是农村小学,和原来城市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这些都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在农村小学的高效开展。
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自己动脑解决问题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而且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我们就要从引起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发现不同,引发争议,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一定情境中,可以是直观手段或事物展示,也可以是创设悬念式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想问,并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激起他们的思维。比如三年级上册《蜗牛(一)》一课时,把课前捕捉到的蜗牛放在盘子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学生马上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蜗牛怎么爬行的,蜗牛爱吃什么食物,是怎么吃食物的?蜗牛有牙齿吗?等等。
(二)利用自然环境,优化教育资源。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特点的比较综合的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化的处理,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合。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上课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活动组织和指导工作,根据探究价值的大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并在多向互动中培养学生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素养。
(三)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途径
科学教育给学生创设重要社会认知视角,良好的科学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索的科学价值观。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合作学习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自身的特征,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讲解、故事引导、生活实例观照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或者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文字、视频、影像、音频等材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有效启动学生思维,自然能够快速形成探索动力,对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创设教学情境方式众多,教师需要对所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择创设角度和创设内容,激活学生感知点。在学习《怎样抬高讲台》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两幅图画,两个孩子面对两块石头,其中一个孩子面前的石头非常小,另一个则面对一块大石头。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孩子如何才能将面前的石头给搬开呢?前提是不能动用任何机械设备。学生开始讨论,在讨论结果展示时。有学生说,对付小石头,用手搬就可以了;而对付那块大石头,需要借助棍棒进行撬、别,也能够将大石头搬开的。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不同画面,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课堂问题进行处置,形成全新认知。
二、优化合作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积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科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注意少讲精讲,将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特别是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需要转变意识,并进行创新设计,对合作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形式、合作学习实践等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其适合度。特别是合作学习,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喜欢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这未免有些太呆板。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师需要对其内质精髓有深刻理解。合作重在效果,任何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小组合作形式也需要多元化。小组检查、小组竞赛、小组辩论、小组协作操作、小组互帮互学等等,都是可行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入。学生合作学习值得大力提倡,特别是异质分组后,学优生成为学困生的“辅导教师”,这对全面提升课堂整体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在学习《国旗怎样升上去》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好观察笔记。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很多学生都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国旗顶端有滑轮,这些滑轮的作用是什么?用上滑轮为什么会感觉省力呢?学生小组展开合作学习,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教师给出具体提示: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讲解观察情况,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特别是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多元探讨,对存在的认知问题展开学习调查,为科学课堂学习创造更适应条件。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并非只有小组讨论,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大胆改革,对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发挥不可忽视的效果。
三、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对教学实践活动内容进行科学预设,特别要对学生实际学力有重点调研,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实际投放实践活动内容。教师要制定实践计划、准备实践器材、做好实践示范、进行实践观察和实践总结,这样才能大幅度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师还要在学生具体参与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学力展开科学调研,掌握学生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在学习《折形状》时,为提升学生几何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一定认知,教师特别设计了一组实践操作内容,将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和球体这五种材料进行组合,看看可以组合成多少种形状。由于教具不够多,教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快速行动起来,将所有文具都拿出来,进行不同的组合。学生参与热情极高,教师跟进引导。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操作材料进行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学生经过实际操作,都能够获得最真切的感知体会,由此形成的学习认知自然是深刻的、牢固的。小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对教学实践活动有强烈参与欲望,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进行认知验证,通过多元思维运动,建立生动学习认知。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不懈追求。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注意做好教学设计,做好学情教情调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学生合作学习形式,从不同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强化实验操作,全面塑造学生的科学品质。
作者:章丽红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一门基础学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成长生态环境,教学形式上充分互动交流,拓展延伸时以兴趣为导向。
一、教学设计呈现差异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特点既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提出,又从现在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说明小学科学教育应呈现差异化。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时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方案。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社会与家庭的影响下,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热情奔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遇事开朗,有的则顾虑重重,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一样,这都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的。我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一棵大树》一课时,环节安排是先观察一棵大树的图片,看能发现什么?再带学生到操场观察一棵大树,看又能发现什么?第一个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后相互交流,全班好中差都交流。在实地观察一棵大树时,我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对思维较好的学生从观察的维度和细度作了明确要求,有学生就发现同是一棵树上的叶片,但颜色和形状也有差异。对思维一般的学生只是从观察量、观察要求上作不同的安排。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从不同的角度都体验了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展现生态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教学环境的创建上等,要有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动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自然生成,能力形成,情感养成。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乌鸦喝水》的场景,激发思考:“乌鸦为什么要用小石头而不用其他材料?”一问激发起学生兴趣,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集中到了对物体的沉与浮的探索上来了。这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在小组实验时,我提供了学生常见的20多种物体,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获得经验,学生在汇报时显得兴奋而充实,这时,我问学生怎么能让沉在水底铁制材料的物体也能浮在水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点燃,我先用视频播放造一艘铁船的过程,这时再出示欣赏现代舰船图片。我再用学生常玩的橡皮泥做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体验了过程。在这个学习生态环境中所有的教学目的都达到了,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三、教学形式实现互动化
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互动既是科学教学活动的形式需要,也是推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碰撞交流所需,是对填鸭式的传统教学的彻底变革。互动式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发展意识。要通过创设条件使学生在互动化的教学中情感、思维、行为主动参与,使科学素养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实践中得到提升。互动化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的环境,学生会顺其自然、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学生会提出并自行追问答案,提出新想法、新思路,从而激发想象,不断创新。教学中的互动,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设置议题、创新情境、引导互动,确保互动是围绕科学学习活动。生生的互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群体的,但都是围绕对某一自然现象、科学实验等展开的,教师既要确保方向性,又要实现有效性,让互动成为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当然互动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在观察交流时,还可以是互动评价活动。但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开拓创新是互动的本质要求。总之,科学课是一门探索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综合性课程。是以释放学生大脑、双手、眼睛、嘴、耳、鼻,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以全新的课改理念、全方面设计、考虑课堂安排。
作者:柴连武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明集镇第一小学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评价本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工具。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有效评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科目的学习、参与兴趣。采用何种评价模式,如何在教学中适时评价就成了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
1.建立科学课程成长“档案制”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要想不断完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课余活动中、生活上以及与学习相关的其余活动表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化、量化观察,总结出每个学生具备的学习优势和缺陷,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评价模式。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的是一节课一次评价的模式。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进步,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此时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课外参与科学活动表现、期末综合测评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让学生和学生家长充分重视最终的评价结果,在期末结束后,选出一位具备科学探究能力的优秀学生,据此设计科学课成长“档案制”,突出评价的综合性价值。
2.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单一的评价模式一直受人诟病,多元化评价模式引人注目。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将以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评价的模式。单一的教学评价对学生能力的判定是片面的,因为教师无法全面观察每位学生在课余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开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特点,促进自我理解。增加家长的评价,能够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学习特点变化,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及时给予引导。
3.围绕教学目标,全面评价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分析科学研究成果,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角度确定综合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再结合大纲对于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制定与之相符的评价标准,从每位学生目标完成情况着手分析。其次,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每节课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资料,将每节课的评价体系记录在科学日记中。
二、以过程性评价为例,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
通过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发现过程性评价是一种着眼于长期发展目标的有效评价模式,是关注学生学习成果、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建立学生自信心的重要评价模式。
1.材料准备阶段
小学科学是一种对探究性学习依赖较高的学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对教学材料的操作、练习、思考,才能获取全面的印象,从而取得对事物的全面、准确认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教学材料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材料的准备过程中,不仅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2.考察探究能力阶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首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然后再运用亲自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以下重点关注其中的猜想与验证能力、观察和实验能力。
(1)猜想与验证能力
猜想能力是学生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或者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再根据现有的材料以及个人的学习经验,进行推理性猜测的思维方式。猜想作为一种合乎逻辑的研究模式,在科学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要从小就要培养的思维方式。猜想结束之后,就要采取有效的验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报告就是需要对猜想是否进行验证做出明确评判的结果。
(2)观察和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他以后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发展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明确目标。如,让学生在使用简单的仪器,如酒精灯、水温计、烧瓶、测力计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观察自身行为造成的自然事物的变化,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细化、量化观察记录。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空气中有什么》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基本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猜想这样一个问题: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吗?你能怎么证明?学生观察到在冬天,人们说话的时候嘴里会冒出气体,这个可能就是水蒸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猜想:①将碎冰块倒入干燥的玻璃杯中;②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等几分钟;③在玻璃杯的外壁上,出现了很多小水珠。这就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果,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教学知识及活动方式掌握程度等。因此,在制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策略时,要体现出综合性、多元化、发展性的思想。
作者:王加伟 单位:新泰市平阳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材;实验;方法;过程;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通过科学课堂学生既能学会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与技能,又能培养科学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综合素质的形成。那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同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基础、生活经验和困惑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生长点。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这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花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构造,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再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等等。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伴随着各种情感进行的,让学生带着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精心准备好实验所需器材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内容多,包括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学生实验等,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达到掌握操作技能,正确分析成败原因和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每个实验所需仪器和器材,这是保证实验成功最基本的要求。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即环节或步骤),以及各部分的进行顺序与时间分配。它包括导课、新授、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低年级自然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整体目标出发,突出学科特点,不仅使此结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要符合教材的课文结构,并且使它不违背小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这一结构应力求突出以下两点:
一是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累科学探究活动经验的积极性。
二是结构要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受教学思想所制约,以往把小学科学课的性质定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浅近的自然知识,教材也是以叙述现成知识为职能的。教师采用的教法必然是保证学生获得这些现成知识并驱使他们被动地记忆现成知识的。而新大纲明确规定:科学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小学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科学课不再是单纯传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只有教法灵活,得当,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恰当的教法,是优化自然课堂教学的保证。
五、关注教学过程
课改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整体地研究,除那些繁杂偏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六、把握评价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也逐渐走入正轨,已经不像是原来认为的副科,学不学都可以,学校也不重视,而是纳入了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有专职的教师授课,进行实验操作,学演结合,注重实效,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知识可以说是随处可见,随处可做,所以正确的认识科学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精心备课,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
说起备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属于常规工作,是我们为课堂服务的基础,我认为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应该做到:一要精心设计预案,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只是的重难点,病有所创新,做好知识的拓展准备;二要充分准备好材料,科学课在很多时候重在观察和实验,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猜测、探究并得出结论,所以材料的准备室科学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材料,实验是空想,没有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空洞的;三要备好学生,作为教师,如果研究不透学生,那他的知识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我们也知道有些教师敬业心很强,文化功底也很好,讲课水平也较高,但就是学生的成绩始终不理想,归其原因,就是他只顾自己没有去认真研究学生、没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说,我们在上课前应该充分分析所教对象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待开发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实验课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把课堂还给学生。科学课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都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教学有的需要示范试验,有的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做实验时一定要细心,来不得半点疏忽,否则就会误差重重,与结论相悖,注意到这一点了,接下来就是什么时候让学生进行实验,可能有的认为把实验材料直接交给各实验小组,学生会出现争抢材料的混乱局面,其实不然,教师把精心准备好的材料分给各组,同时提出实验要求,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发现,去找结论,这样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会更好的让他们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
2、关注误差的存在。在科学实验上误差不等于错误,关于误差在科学实验课,所以说是避免不了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实验器材的老化、磨损的严重、有的是因准备的材料粗糙、也有的是人为的因素。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既然发现了误差,我们就应该去认真面对、去想办法解决或者让学生讨论交流,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上下大工夫、下真功夫,别出现了误差就毛手毛脚、遮遮掩掩一味地口无凭证地去回避这个事实,其实科学家在实验中也出现误差。作为教师对于一节实验课出现的误差应该是正常的,只要我们能用心去关注误差,正确引导学生出现误差的原因,才是更有效的课堂。同时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课堂上某个小组出现误差、出现分歧,更能假发课堂的氛围、更具有挑战性、更会收到真实的成效。
三、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时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大胆实践,勇于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样必然限制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学生的思维,又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因此在教学就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基础。
总之,要想上好科学课,必须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及探究能力,让学生上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先觉得科学学习的乐趣,并在这种乐趣中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思维,在观察中不断地获取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赤峰市巴林左旗碧流台寄宿制学校 内蒙古】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生活化 教学情境 教学材料 教学实践
科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小学科学是学龄儿童的科学启蒙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着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探索欲与求知欲,引导大家熟悉客观世界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现代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合作意识与环保意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生活化,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践。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育要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促进科学教育的生活化。在小学生中进行科学教育,必须创设生活化情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现有教材资源,并且善于从生活中发掘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在自己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生活中精彩纷呈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之心与好学之心,有效培养科学素质。
教学情境生活化可以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性,唤起思维,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深入实践,从而实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目标。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中要强调一个“趣”字,即注重“风趣”、激发“情趣”、培养“兴趣”。“风趣”是指教师授课语言具有幽默生动、机智巧妙的特点;“情趣”是说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富有趣味,“兴趣”是指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科学课要上出趣味,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情境有助于造成优良的学习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盎然,劲头十足地动脑思索、探求。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节的“冷与热”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我将旅游时买回的一个陶砂小人玩具带进课堂。当壶中的热水浇到浸透了水的小男孩身上时,小男孩就开始撒尿了。学生欢声笑语,兴致很高,一个个好奇地问老师:“小男孩怎么会撒尿?”“撒尿为什么时断时续,时近时远?”……这些疑问促使大家进一步深入探究玩具小孩撒尿的奥妙,揭示小男孩撒尿蕴藏的“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材料生活化,促进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少不了实验材料,许多实验器材大多数小学生还觉得很陌生。一般小学实验器往往也难以备齐,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替代品。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要用到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等,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蜡烛、铝勺、棉纱、灯架等物品替代。这些常见的生活材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加热蒸发,使盐与水分离开来,还能减少用酒精灯的危险。
实验材料要尽量选用简便、常见、容易获得的材料,这样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做到一物多用。如塑料吸管可以演示水的热胀冷缩,能够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利用空可乐瓶不仅能做成计时器、水槽,而且可以做成生态瓶、沙漏;气球可以证明气体的存在,也可以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些寻常可见生活化的材料,不仅能解决学生实验仪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变废为宝的乐趣。科学课中有许多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去观察、去实践、去研究,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材料,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科学课有更多实验材料,让学生有更多探索机会。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提高科学素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处处皆学问。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与科考实践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追求富有科学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充满科学性。教科版小学《科学》,选编了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一些教学设计采用课内学习知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科学认识与体验,完成从“知识学习”向“知识应用”过渡,最后“解决问题”,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素质。
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环境》时,先学习一些自然环境的考察方法,然后布置学生实地调查家乡环境(水)污染的活动。教师可以将考察内容具体化:“学校附近的河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详细的考察计划,计划要具备这几个方面内容:考察的时间、地点、考察小组人员、考察器材(水样采集瓶、放大镜)、考察项目、检测方法、小组人员及分工、安全注意事项……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了家乡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到小区中向邻居宣传环保知识、用图片、展板等多种形式表现水污染的严重性。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沟通,通报考察的结果,提出改变水污染的现状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上述系列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自觉养成了环保行为和意识。
对于一些简单、易行、没有安全问题的考察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行动,自行考察。例如《气温的变化》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对气温的测量与分析。考察活动为测量气温,绘制气温变化曲线统计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测量─记录─绘图―分析─初步结论─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生活性与开放性。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把学生生活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使小学生切实体验到科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科学教学中养成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习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实践科学,用学到的知识建构科学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08).
【摘要】科学课堂教学存在两个弊病:一是牵着走。全部问题都由教师提,教师问,学生答,一问到底,回答不加思考。课堂中想得少、说得少,教学效率比较低。二是包办代替。即教师揭谜底、做结论,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致使学生缺乏思维训练,难于领悟,形成不了科学的思考能力。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质疑
当前,科学课堂教学存在两个弊病:一是牵着走。全部问题都由教师提,教师问,学生答,一问到底,回答不加思考。课堂中想得少、说得少,教学效率比较低。二是包办代替。即教师揭谜底、做结论,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致使学生缺乏思维训练,难于领悟,形成不了科学的思考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1.在预习中质疑
在每课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看边想,这一课中有哪些知识自己能够解决,有哪些器材需要准备,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把质疑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如三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一课,学生在预习本上写有:我怎样看这棵大树呢?我看的大树上会有些什么呢?我看的树会很大吗?要怎样把我看到的大树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呢?
2.针对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课题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上科学《蜗牛》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蜗牛有眼睛、嘴巴、耳朵和脚吗?它们会走路吗?它们的家在哪里呢?我想去看看它们是怎么吃东西的?这样就为更好地了解蜗牛作了铺垫。
3.在学习过程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看、想、疑、问、议、悟的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如上科学课《奇妙的指纹》时,学生在采集指纹后,便会发现各自的指纹不相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的指纹与同学不一样,那么自己的十个手指的指纹会一样吗?我的指纹跟爸爸妈妈一样吗?要怎样来研究呢?通过看、想、疑、问、议、悟的结合使学生理解把每个指纹都印下来比较得出每个人的十个手指的指纹也不一样,借此良机,教给孩子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在教学后质疑
在完成课时目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如《奇妙的指纹》,在教师完成教学后,再次让学生质疑:你们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呢?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我的手为什么会有指纹呢?人老了指纹还会有吗?等等,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他们课后探究科学的兴趣,使他们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发展,小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科学、高效、探究合作的课堂建立。本文中,笔者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分别从做好相应的合理分组、促进小组成员发挥主动性、做好小组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小学科学课堂的建立和确保小学课堂教学水平十分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不断进行着发展与变革,小学也逐步建立了高效化的课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作为小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科技常识,塑造科学的认知观念,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将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与小组合作教学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让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时效性。因此,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效率和资源优化。
一、做好相应的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通过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写作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因此,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一般来讲,在学生分组之前,教师应当对全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现有的科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做出全面的分析与掌握。在分组时要注意男女比例均衡,而且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应当是兼具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的结构,这样才能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互助。不同小组之间则应当遵循“同质化”的标准,使得各个小组之间得以公平的竞争。比如,笔者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将学生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组,每组成员应当在5-6人,而且从中选拔出组长、监督员和汇报员等人员,但是这个“职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月轮换一次,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另外,笔者还对小组定期召开组内会议,对小组的优劣势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不断总结本组在合作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优化组内成员结构和资源分配,让小组成员内部达到和谐稳定的平衡,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
二、促进小组成员发挥主动性
在合理分配小组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各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位学生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这样才能确保小组的活力、价值和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当通过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合理O置课前导人,适当的“置难”,给每一个小组或者所有小组制定不同的或者统一的学习主题,让小组成员待着任务和目标,通过搜集资料、分析信息和小组内部讨论等途径,设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做好引导者和指导者,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向性和效率性。比如,笔者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候,选择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作为科学课堂中鲜明的教材,向各个小组抛出“为什么在冰上走路会打滑”这一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大胆发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摩擦力。笔者还开展了研究活动,带领学生通过鞋子的底部观察鞋子底部为何要设计一些花纹和图案,引导学生联系摩擦力知识,让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三、进行小组评价
科学的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综合的、全面的、公正公平的评价,是对小组成绩的评定,更是促进下一步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新课改要求对学生进行多主体、全方位、过程化的评价,而不是单一的仅仅以成绩定优劣。比如,笔者在小组评价时,坚持以鼓励为主,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并且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团队奖励,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拉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而对于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欠佳的小组,笔者还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对他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的改进建议,以激励他们变得优秀。学生成绩不佳并非单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笔者还鼓励小组内部成员加强团结,共同学习,互帮互助,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学会互相尊重,以提高小组的竞争力。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已经让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方式在推动教学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的重要场所,更加需要对小组合作进行高效运用,让学生能够在合作教学的基础上建立终身科学理念,提升综合科学素质,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树立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每一节课、每一天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之前,应该要想好这堂课学生要学会什么?我要教什么?我怎么去教好这堂课?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才能够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而在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有很多的不足和弊病,教师在课堂上越俎代庖,课前没有充分地准备等现象都会导致整个科学课堂教学变得无序,变得低效运作,不单单会使得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降低,也会出现科学教学目标无法落实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有效教学需要更多地关注量化或者可测性;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效益与时间的观念,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要求对学生的发展或进步进行关注。
二、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一,对于小学科学教材的实质内容要善于挖掘,为了有效地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应该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相互联系起来,使科学变得具体形象起来。
第二,对于科学导言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高度重视,将导言课备好、讲好,为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结合小学科学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科学史知识,介绍在科学方面中外科学家的卓越成就,将崇高的理想与科学学习相互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2、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的创造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过去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例如在讲解《空气有重量吗》一节时,上课之前准备好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小天平调平。(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接下来,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方法1: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再将其中一个气球的气放掉,观察小天平的变化。方法2:同时将两个充足气的气球挂在小天平的两端,并调整天平,使小天平保持平衡,在天平的一端再挂上一个或几个充足气的气球,观察小天平的变化。让学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3、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教学,引领学生探索发现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提供生动逼真和直观形象的动态图像,使科学问题不再抽象和静态,而变得具体化、动态化。
4、关注学生思想,消除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沉闷死角?
由于小学科学的教学课程内容有些较为枯燥,且难度较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他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对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科学实验;多媒体技术;生活化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科学科目并不受到重视,我们常常会看到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一个人讲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是呆板地听课,对于讲授的知识未表现出丝毫兴趣,学习上也是十分被动,只是跟随着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地进行学习,只是为了保障考试成绩能够合格。作为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小学科学课堂焕然一新,打破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变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知识是神秘的、未知的,同时也是抽象、枯燥的,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单一、乏味的授课形式,课堂上气氛低沉,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小学生会渐渐对科学知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开展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以及对知识接受和掌握的程度,从
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开展教学。科学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磁铁的相互作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在上课前就可以先给学生做实验展示。首先,教师一只手拿着一块小磁铁,当两只手慢慢靠近的时候,磁铁相互吸引在一起。之后,教师将一块磁铁翻转了一下,两只手慢慢靠近时,磁铁却产生排斥。学生在观察了这个实验后,都对这一现象十分好奇,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在讲解“磁铁相互作用”这一知识,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积极主动地想知道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变具体
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见到多媒体的身影,教师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科学知识通过声、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简单容易,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升。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搜集静电现象的图片、视频。例如,秋天和冬天晚上脱掉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看到小闪光点。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这一现象的慢镜头时,让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到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
三、利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科学知识与生活是有紧密联系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科学的身影。我们在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动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把课堂转移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看一看大自然中的树、花、草,观察植物的特征,同时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如,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蝴蝶,勤奋的小蜜蜂,一直背着屋子旅行的小蜗牛等,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观察、研究以及分析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神奇,让学生能够爱护自然,保护动物。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传统教学经验基础上融合新的教学策略,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高效课堂,让学生自由遨游于科学知识的海洋,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之情,
同时,还要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主动对知识进行索取和探求,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 科学课堂教学要以新课标为标准。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究原因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课前准备存在随意性。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高低。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由于师资的缺失,专职教师的缺乏普遍存在,有的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时间和精力不够支配,就造成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可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
2、课中探究活动出现无序性。
探究活动的本质是思维,目前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活动,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缺乏对活动内容“少而精”的提炼,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无序地操作、活动,没有深入开展探究,教师也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的低效性。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很多科学教师比较注意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目前一部分教师只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
4、课外拓展活动的无效性。
我们经常会在课外加以拓展科学探究,让学生继续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可是,究竟有多少学生真的去探究了?又有多少学生的探究成果有所反馈?缺乏教师指导与督促,没有反馈结果的课后探究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并不会取得多少实质性的效果。
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措施
综合上述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要实现科学课堂教学高效性,就应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优化合作,课后延续四个方面加以强化。
1、抓课前准备的有效落实,保证探究活动的高效性。
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上要做好精心的策划。备教材时,要正确把握教材,研究教材中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内涵,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构勒出一条清晰的活动线索。备学生时,要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明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起点,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备材料时,要充分考虑选择材料的种类、质量、数量,以及准备的材料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等等,都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在备完教材、学生、材料后,教师还要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要充分预见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会做些什么?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要做到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提高探究的深度。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主渠道。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其次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再一个是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以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3、抓小组合作的有效组织,保证探究的效果。
(1)要实行科学分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与分组是否合理是有很大关系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个人职责。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当然,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要科学指导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通过合作来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指导学生恰当的活动方法,学生就会随心所欲,使合作变得无序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
(3)要及时评价调控。
教师要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究的兴趣。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坚持以评集体为主,评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探究结束时,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不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