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06-02 09:2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1篇

关键词:“世纪杯”竞赛;Axure;原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7-0072-04

Axure RP7.0介绍

Axure RP是一个专业的快速原型设计工具,让负责定义需求和规格、设计功能和界面的用户能够快速创建应用软件、Web网站以及移动App的线框图、流程图、原型和规格说明文档。[1]

产品原型是整个产品在面市前的一个框架设计,在设计公司了解了客户的需求之后,在投入研发之前需要先把产品的效果图、功能框架、交互设计等做出来。Axure作为一种原型设计工具,具有技术要求低、拥有良好的文字编辑和绘图功能、可以实现交互和动画设计功能、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扩展性的特点[2],得到了广泛使用。

需求分析

通过对历年比赛相关内容的上网检索及实践调查,笔者发现报名参加竞赛的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从指定地点购买的竞赛练习光盘,只能在光盘环境下使用,不能脱离光盘单独使用,而且练习内容单一,评价方法不完整,再加上家长对学生与计算机接触时间的限制,对学生备赛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世纪杯”计算机竞赛手机App的设计与开发,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将“世纪杯”计算机竞赛设计成一款手机应用,具有这些优势:①易于在学生群体中普及。②方便学生实现碎片化学习,能更加有效地利用r间。③可以有效降低成本。④互动性强,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能增强用户的沉浸感。

功能框架

本着精简轻便的原则,以竞赛考试的三大内容为出发点,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世纪杯”计算机竞赛手机App设计有如下十项功能。

1.计算机基础知识题库

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PPT操作的基本知识是竞赛的主要知识,两者加起来占到考试总分数的80%左右。题库包含两个大的部分:一是按照知识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每个分类中有相关知识,可以方便学生学习。二是练习题,分为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部分。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图像处理、声音处理、多媒体技术应用、程序设计、算法初步、人工智能、动画基础等)的掌握。操作题主要包括PowerPoint、Excel、Word、Photoshop等一些简单的中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办公软件和多媒体软件操作方面的试题。针对每道题目,会有详细的解析以及答案,其中操作题的答案以图文搭配解释为主,力求做到简单易懂、条理清晰。在练习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将自己认为易错的、有难度的、有价值的题目收藏,统一放在错题本中。

2.视频教程

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一些软件操作题,如PPT的操作等,用文字、图片的形式表达并不是非常清晰。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将操作题的正确步骤录制成微视频供用户学习。视频教程中还可包含一些名师讲堂、MOOC、系统知识讲解等资源,这会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

3.知识百科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关注最新资讯,不仅可以扩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让其掌握最新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4.模拟测验

这是设计的一项重要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学习与考试相关的各种知识,还可以在海量题库中进行练习。App根据历年的竞赛试题结构,随机生成多份测试试卷,限制考试时间,提供真实的考试环境,让用户可以随时进行自我测验,并可根据学生的填写内容,及时给出测试结果,对错误试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并给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同时,错误的题目会自动添加在错题本中。

其中,对于操作题的测试,前几届的竞赛侧重于与PPT相关操作的考查,所以在手机App中会嵌入PPT插件,使用户在测验时可以直接在手机上使用此类插件进行操作,完成相关题目。

5.错题重做

根据对上述功能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两部分试题进入了错题本中:一部分是我们在题库中收藏到的难题、易错题和有价值的题目,另一部分是在模拟测验中系统自动添加的错题。这些题目会分类保存,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随时进行错题重做以及移出错题本的操作。

6.打字练习

在考试说明中,我们明确看到最后一个题目是打字速度测试。这也是App中需要设计的一项功能。由于电脑键盘和手机输入法的不同,我们打字的习惯也不同。而中小学生在进行打字速度测试时,一方面是对键盘上字及字母位置的熟悉,一方面是对汉语拼音的熟悉,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加强锻炼。App的设计致力于开发出适合手机屏幕的电脑键盘高仿真的输入界面,在手机上创建电脑打字的场景,以增强用户的打字体验。

7.小游戏

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做到在玩中学,响应中小学游戏化学习的号召,笔者精心设计了与竞赛有关的几款小游戏并嵌入App中,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边玩边学。笔者初步设计出以下两类小游戏:①知识过关类。将题库中的题目以关卡的形式给出,结合生生PK、师生PK、排行榜、华丽界面、故事性主题线等多种形式,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可以参考一站到底手机App。②打字类小游戏。参考金山打字中的小游戏,将字母、单词、汉字、词语、句子等的拼写融入到小游戏中,使学生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提高打字速度。

8.个性化设置

用户可以在设置中对字体、界面、主题等进行个性化设置。

9.学习统计分析

该软件还可以为用户的学习提供简易的学习状况分析,包括制订学习计划,给出学习计划的完成度,标注已经学习的章节及已经学习的内容占全部章节的比例、易错点、学习速度等。

10.注册登录

必须要说明的是,注册登录并不是必须的,用户在不登录的情况下也可以浏览所有数据。但如果用户想要保存自己的学习数据以及学习资源,方便数据迁移,就需要注册账号。

对以上十项功能进行总结和分类,可将其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认真学”“我自己”“玩中学”,可进一步得出我们的功能框架。

第一板块是认真学。这一部分需要学生摆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这一板块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题库、视频教程、模拟测验、打字练习四个部分,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题库、视频教程、模拟测验都是按照内容分类的,分成几个学习单元(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图像处理、声音处理、多媒体技术应用、程序设计、算法初步、人工智能、动画基础等)。

第二板块是我自己。“我自己”是对个人中心的一个概括,个人中心是一个全面的信息中心,在这里能够看到与个人相关的总体计划、学习动态,方便对学习情况的全面掌握。个人中心也是一个回顾和总结的资源基地,这里记录了自使用系统起所有与个人相关的学习历史,为个人的学结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数据。个人中心同时也是系统个性化的设置入口,支持设置与个人相关的个性化配置,帮助用户更好地定制一个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系统环境。个人中心也包括了我的错题,可以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整理、修改、重做等。这个板块还包括注册登录功能。

第三板块是玩中学。著名的学习类软件设计师Prensky在2001 年就提倡将电子游戏应用于教学,并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将更容易被学生,尤其是数字原住民所接受。[3]本板块的设计旨在充分发挥教育游戏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增强用户的沉浸感,其内容包括知识百科、小游戏。在知识百科的设计中,需要强调知识的实时性、趣味性、实用性以及对中小学生的适用性。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游戏设计并非基于游戏的技术或其他相关实践,强调游戏的教育特征而不是单纯的娱乐。

基于Axure的“世纪杯”竞赛App原型设计

在对“世纪杯”竞赛App的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了使用户及产品开发者、生产者更好地了解该App的整体框架以及基本交互,笔者使用Axure制作出了“世纪杯”竞赛的App原型图,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

1.首页

用户打开App,播放完简单的过渡动画后,首先看到的是软件的首页(如图1)。根据笔者给出的软件功能框架图,首页中包含三个导航板块,分别是“认真学”“我自己”“玩中学”。除此之外,首页中还包含最新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资讯,可吸引用户的注意。

2.认真学

在首页的导航栏中点击“认真学”菜单,进入认真学页面(如图2)。“认真学”中包含四个部分,将鼠标移动到其中任何一个选项,如选择“知识题库”,会出现如图3所示的列表框,选择具体内容,或者直接用右上角的搜索按钮搜索自己想找的知识点即可。

点击具体内容后,四个选项会向左边缩小成侧边栏,隐藏起来,整个界面中会显示所选择的内容。例如,选择“信息和信息技术”选项,会出现如图4所示的页面,其中包括“知识学习”和“题目练习”两部分,“知识学习”中直接把知识点罗列出来,方便用户自学,“题目练习”中是练习题,多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点击左侧的侧边栏会回到“认真学”的主页。

3.我自己

点击导航栏中的“我自己”之后,会出现如上页图5所示的界面,“我自己”包含有五部分内容。其中,在“个性化”中可以设置自己喜欢的主题、背景、字体等;“我的错题”中包含我收藏的错题以及在练习过程中的错题,“我的错题”可以继续练习也可以从收藏夹中移除;“我的下载”中是我下载的一些资源;“学习统计”是对学过知识的一个统计,包括学习了哪几章节、占总章节的比例、正确率、易错点等;“注册登录”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登录和注册。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在适应用户年龄和心理情感的基础上,主题背景有所改变。

4.玩中学

在导航中点击“玩中学”,出现如上页图6所示的界面,包括计算机资讯、知识竞赛以及各种类型的打字游戏。

用户使用手机App操作流程图

用户登录手机App之后,首先进入软件首页,通过三个导航栏选择进入三个不同的板块,在三个不同的板块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功能。通过返回功能可以重新进入主菜单。另外,任何一项功能都可以直接退出应用程序。用户操作手机App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

总结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79-02

Abstract:Aiming at the existing computer basic curriculum in our university, we practiced for the integration reform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We propos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case oriented teaching, 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Students study in the multimedia network classroom from the classroom . Teacher use case teaching,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acti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uter automatic test paper.It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achieve better results.

Key Words:Teaching cas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ffect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先导课程,是该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1]。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的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往都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理论都在教室,以投影加黑板方式上课,而实践在机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但学生无法及时掌握教学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学生不知如何操作的现象[2]。考试方式也是采用卷面考试,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试成绩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近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即设计典型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钻研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力和思考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4]。基于对高校现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分析和研究,从2014年下半年起,学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提出“以案例为导向,讲授、实践”一体化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模式。即有机整合课堂内讲授、课堂外实践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层面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成多方面的理论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切实促进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2 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和教学效果

2.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精神状态明显改观

从2014年起,大学计算机基础上课全部在机房上课,机房里每台机器都安装了多媒体控制软件。学生可以接收观看教师的每个操作步骤,学生也可以演示,也可以立即操作实践,便于互动。不再是单纯地在教室上课,以教师为中心,黑板加投影,而是以学生以中心,以学生提高动手能力为中心,学生边上课,边实验,边操作,可以马上提交操作结果给教师,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课堂上睡觉的没有了,玩手机的没有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改革考试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升

以往计算机公共课考核,都是采用卷面考试,卷面考试要求老师打试卷、印试卷、安排考试、监考、收集试卷、评改试卷、讲评试卷和分析试卷。这是一个复杂而容易出错的过程,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操作过程,调试过程,不能在传统的卷面考试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专门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软件,计算机公共课全部采用机考。这样,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我们强调学生要会操作,要会用计算机。采用机考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都反映这样更能体现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不是在考前突击背下知识点,更注重实际能力。而且,正因为采用机考,很多学生课余也会到机房练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上升。采用机考模式,教师也欢迎,教师做了计算机考试题库,计算机从已建立的题库中调题组卷,考生一人一机一卷,根据显示的题目用键盘或鼠标输入答案,考试结束后,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等。考试内容丰富,提高了考试质量。减轻了教师考试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使考试的公平性和严密性更有保障。

2.3 抓好课堂内外,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好的教学案例的应用,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计算机基础是一种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课内,充分利用在机房上课的优势,以案例为导向,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外,课程组教师专门开发了学习训练平台,鼓励学生课外到机房学习实践。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成绩显著提高。表1是近2年的平均成绩统计。

3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以应用和操作为主的一门课程,通过一年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虽然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但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郑勇明,彭凤梅,张叶.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0-82.

第3篇

关键词 考试模式 网络考试 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Reform of College Computer Basic Course Examination Mode

——Application of Test System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in Computer Basic Course Examination

WANG Yu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22490)Abstract As the test method based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has more advantag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is kind of test metho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examination mode; network test; computer basic course

0 引言

考试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学质量测定和检验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各门课程的考试模式及方法也在持续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试模式的变革是与课程的培养目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从其考试模式变迁来看,大至经历了试卷考试、试卷+实验、应用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的考试这三种型式,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适应该课程教学目的和特点的考试模式,也是考试方法的一种发展趋势。

因应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对象等因素的变化,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施分级教学法。每学期设多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供学生选读。这一方案的实施需要一个科学高效的考试模式相配套,而技术渐已成熟的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成为较好的选择。

1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适应新时期课程教学目的的需要

文科类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先前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的普及”到现在的“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①由此变化可以看出,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考试恰恰要与这样的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考试中对应用技能的检测应该是重点,应用技能的考查通过试卷是无法实现的,而采用基于网络平台考试系统进行考试不仅保证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还能真正检测学生的应用技能,适应新时期该课程教学目的的需要。

1.2 教师解放体力劳动的需要

传统的考试要求教师拟试题、组织试卷、参与监考、评阅试卷、进行试卷分析,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而且学校招生人数增多,这类基础必修课修学人数多,这样考试阅卷分析将耗费教师许多精力。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考试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劳动强度、提高效率,而且还能减少各环节的失误和差错,确实使教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受到教师的一致认可。

1.3 使考试朝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准确、安全公平性方向发展

相对传统考试而言,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有许多的优势。传统的考试往往每年由不同的教师出题,由于个体的差异,在试卷的难易程度、风格一致性、知识点的涵盖范围等方面很难做到一贯性,从而产生各学期考试成绩波动较大。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是基于题库的,可以保持试卷的平衡一致性,使出卷更趋科学合理;考生试卷由计算机从题库中现场随机抽取试题生成,可以防止猜题押题、作弊等现象;网络考试系统可以自动评分,迅速准确,减少人为误差以及人情分等问题,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可以直接把考生成绩放到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分析等工作。

2 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在考试中的应用

我校近年来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试中尝试应用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子系统——考试管理系统(教师端)和考试系统(学生端)。教师端实现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班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试管理、信息、教案管理、在线答疑等功能。学生端可以实现作业、考试、咨询、文件管理等多项功能。在考试前,通常要对系统运行的一些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包括教师信息、院系班级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试卷库等。下面就对考试系统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作一介绍。

2.1 题库建设

题库是考试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直接关系到试卷的质量,所以系统应用一开始就要重点建设题库。考试系统中题库按课程建立,包含有:课程代码、知识点代码、组卷标识、难度等级、分值、试题类型、题目、参考答案等部分。

进行题库建设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一是试题的设计与编写必须以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为依据。二是要把握好试题的广度与深度。三是试题数要足够多,并坚持持续更新,对陈旧内容要淘汰。试题内容要科学,避免出现错误、歧义,表述简单明确,无关联性,试题之间不能有相互提示,能相互矛盾。

2.2 考试

系统的考试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动态开设考试功能。每场考试可以限制选用试卷、参加课程、参加班级、参加人数、考场IP、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考试用时间等项。考生通过学生端登录成功后,系统根据考生登录的情况,判别考生是否第一次登录,如果是第一次登录,系统则根据组卷规则产生随机数,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同时进入考生考试界面。如果不是第一次登录,说明考生可能在考试中因某种原因需重新进入考试,在这种情况下,考生试卷已经生成并且可能已经回答了其中一部分试题,系统不是重新生成试卷,而是直接恢复考生原来已经生成的试卷即可,这样可以减少因不确定因素造成学生无法完成考试。自考题生成起,计时器就开始计时,到了考试结束时间,系统自动收卷并保存所有考生答案。考试过程中,试题内容及答题空间在同一屏幕显示,窗口具有滚动条,可上下滚动,便于浏览试卷,做完后可直接点击“交卷”按钮,系统会保存答案并结束考试。

2.3 评分与统计

考试系统对进行试卷评分时会根据是否客观型试题不是主观性试题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客观性试题,考试系统将按参考答案及分值快速准确地给出成绩。对于主观型试题考试系统不完全采用机器评分,而是采用人工参与评分的方式。总成绩出来后,教师可以按分数段进行统计,检验是否呈正态分布。考试系统除了考试功能外,还兼具作业、答疑等功能。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前,基于网络的考试系统作为一种较新的考试模式,还在不断改进完善之中,就我校在计算机基础课考试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3.1 考试过程中的网络拥塞

该考试系统是基于网络环境,为B/S模式,考生通过终端登录到考试服务器下载试卷和上传答卷,所以在考试开始和结束时会遇到网络拥塞问题。考试过程中,开始考试和交卷的瞬间,每一浏览器都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当考生人数较多,并发量较大时,容易造成服务器负担过重,引起长时间的等待, 整个网络负载呈极不均衡的马鞍状。严重的会造成系统崩溃。直接影响到考试的顺利进行。

防止考试过程中的网络拥塞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考试中的时延通常以毫秒计算,即使很短一段时间的负载分担也会带来网络拥塞的很大改善。因此,在等待考试开始时将试卷下载到本地是较好的解决方案,它实质是将网络负载分担在一段时间内而不用让终端与服务器一直保持联接。另一种是通过错时登录系统的策略。即通过系统设置,让参加考试的学生每间隔几分钟分批登录考试系统,亦可避免出现网络拥塞。

3.2 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功能有待加强

目前所用考试系统只能实现简单的分数统计功能,不具备更深层次的试卷分析能力。评分完成后老师需要对答卷进行分析,了解哪一部分试题的错误较多,从而分析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可总结经验,促进以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试卷分析功能有必要添加到系统,可采取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方便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

3.3 通过网络技术实施作弊的问题

由于试卷是由系统随机产生,各考生的试题在内容上和顺序上都有所不同,表面上看,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使学生在考试中更不易作弊,其实不然,考试系统存在的一些漏洞使精通网络技术的考生作弊更不易察觉。即使在断开外网的情况下,考生仍可通过即时通工具或局域网通信命令进行互通信息;或是成绩好、速度快的考生在此段时间内用多人学号及密码完成多份试卷,轻松完成替考;甚至考生可以借助“远程桌面连接”功能将他人的答卷实况大大方方地显示在自己的机器上一览无余而丝毫不会被监考人员发现。针对这些更加隐蔽的作弊手段,我们只有通过增强考试系统防作弊功能和加强考场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来应对。譬如考试系统一旦运行,同时使计算机系统自动关闭某些端口以防止信息的传递;另外进入考场后不允许考生之间交流IP地址信息等方法。总之,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是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存在一些漏洞或问题不可避免,在使用时应作好充分的准备。

4 结语

基于网络平台的考试系统具有它自身的优势,在各科考试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我校通过在计算机基础课考试中率先使用这一考试系统,取得了基本成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该种考试模式在我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第4篇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93-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越来越多的单位也要求职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快速的掌握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并获取一个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成为了职业院校学生顺利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如何让学生轻松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简介及新大纲的主要变化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一共分为四级,其中一级是最基本的,一级考核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考试科目: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一级B。一级B(Windows环境)考试是针对初学计算机的人员设计的一种入门水平测试,其考试内容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及要求的不断提高进行了多次修改。2007年修订的考试大纲新增加了网络部分的操作题,其主要考核两个方面的内容:1.浏览网页并获取相关信息;2.利用Outlook收发电子邮件。新大纲的特点是除了新增加的内容外基本保留了原有大纲的考试范围,但基本操作(Windows操作)的分值由原来的20分调整为10分,考核难度也有所降低,调整出来的10分给了网络操作。其余部分的分值没有变化。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整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的第一项为单项选择题,该部分考核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及相关理论。在考试过程中通常有很多学生是没有把握的做题,甚至有少数学生放弃该部分而随意选择答案项。其实这部分是很容易拿分的,建议学生对照大纲去看书,由于知识点比较零散,老师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应注重辅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归类整理。

三、狠抓操作题练习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试题中,除了20分的选择题以外,其余80分均为操作题,所以实践操作是考试的重点,该部分包括“基本操作”“汉字录入”“字处理”“电子表格”和“上网”几种题型。在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平时接触计算机机会较少,所以一开始很陌生,与计算机接触一段时间后,操作明显熟练多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间隔了一段时间后,又将以前所学操作忘到九霄云外。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新操作的同时,要对学过的操作进行练习巩固。例如,在讲授Excel操作时的练习中,除了Excel练习题外,还可以加入一些Word练习题,最后在课程完全结束后再进行综合的操作练习。只有通过多做才能熟悉操作的要点,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还能总结出一些方法和技巧。例如,在基本操作里考的九个操作,包括文件的创建、命名、重命名、属性修改、复制、移动、删除、快捷方式创建、查找,通过练习学生们很容易总结出其共同的操作方法,即所有操作都可以通过右击快捷菜单来完成,总结出了方法,以后做题就更加得心应手。

四、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两大考题考查的是Office2003中的Word和Excel两大软件,这两项占总分的45%,也是考试的重点、难点,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两项上花的时间也最多,但往往分数却不是很理想。在平时的练习中,只要将这两款软件的类似题目联系起来,注意区别,就不难发现有很多知识点是类似的,这样就能做到融会贯通。例如,Word中有关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在字符、段落、表格里都有,其设置方法都是一样的,关键要区分好应用范围;在Word表格和Excel表格中都有数据的计算、排序,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前后联系起来,一下就能掌握几个考试要点,且不易混淆。

五、应试注意事项

(一)解题顺序安排

总的来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的题型可以分为两种:选择题和操作题。由于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分散,分值较小,而操作题涉及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且分值较大,所以解题时可以对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例如,根据抓大放小和由易到难的原则,我们可以先做“汉字录入”,完成之后再依次完成“基本操作”“字处理”“电子表格”和“上网”。当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掌握程度采用其他的解题顺序。

(二)解题要细心

电子邮件的收发基本上都会,可在辅导时却发现好多学生因为粗心把收件人的地址打错了。同样,对于浏览器的使用,大家上网通常都是浏览页面,所以如何保存网页或将网页中的文字信息以文本的形式保存起来也总会出错。所以在辅导时,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解题要细心。

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人人都具备的基本技能,作为学生,在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去学习的同时,还应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也将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5篇

本文作者:马建斌 张玉新 高媛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应适应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结合各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及高校实际,研究适合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材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由于不同专业所涉及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不同,笔者提出了自下而上的“1+X+E”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1+X+E”的课程体系即为1门核心课程(必修),X门核心课程(必修或选修)和E门提高课程(选修),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1门核心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其教学目标为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续课程做准备。“X门核心课程”为一组计算机技术基础应用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一般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E门提高课程”为其他选修课,在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高级程序设计与算法系列课程、数据库及网络系列课程,这些涉及计算机前沿技术的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部分学生希望较深入地掌握应用开发技术的需求。“X门核心课程”中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应根据专业性质、工作需要、学生基础、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区别对待。如理工科的学生,应当具有开发应用软件的较强能力。为此,应当根据需要学习算法和数据结构、操作环境和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等知识。文管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应用软件使用和开发能力。应当学习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课程。

当前,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教育已成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还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作为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将不再适宜。目前,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传统应试阶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内容单一,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有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时,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以后还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高校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在评价中肯定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不迷信唯一答案。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作为主体,还应包括平时上机能力、与专业课结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可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分为基础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模块。

考核形式也可多样化:平时成绩考核、期末成绩考核、等级考试考核、考试系统考核、大型作业考核。全部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强调实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平时成绩考核:指平时学习的作业情况、实验出勤和实验效果等,此外,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实验效果等均作为平时成绩,占成绩总评的10%~20%。期末成绩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主,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程度,突出学生对计算机的构成、网络的组成等概念的理解,占总体比例的20%~30%;实验操作技能主要考查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突出学生能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工具来使用,占总体比例60%~80%。等级考试考核:是期末成绩考核有益的补充。以能力考核为主、规范考试方法。考试系统考核:建立涵盖了全部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每张试卷中主观题目(考察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占20%~30%,其余部分均为计算机操作技能题目,集中体现了该课程以实验技能和操作技巧为主的定位。大型作业考核:结合本专业的需求,出一些项目作业让学生完成,可以以论文、讨论形式提交,从中可考察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若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另外,学生们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模块化教学,因材施教。根据这种情况,建议各高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内容分为若干模块,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可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演示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FrontPage网页制作工具。学生入学后进行分模块测试,测试结果分成三个等级,完全具备上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的为第一等级,达到第一等级后可免修该课程的所有模块;部分达到要求,还不完善的为第二等级,学生可以学习自己不熟悉的模块;没有或较少接触过计算机的为第三等级,按现有的教学大纲和学时进行教学。这样在一学期授课结束后,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大学生应具有的信息技术素养。实地讲解,精讲多练。将部分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放到实验课中讲解,同时适当增大实验课课时。

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讲授的知识进行快速练习,从而达到深刻领会操作技能要领的目的,可提高实验水平,有效地加强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解决理论与实验脱节问题。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加强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作为教学的辅助,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并在网站上公开教师讲授的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教学录像等。#p#分页标题#e#

为了更好地对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笔者从课程体系建设、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3个方面对在非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探讨。建议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采用“1+X+E”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注重实际能力,多种考核形式,探讨了与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考核;无纸化考试;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2-0128-03

1 序言

自治区和兵团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自2002年开考以来,一直作为自治区和兵团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测评工具,在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全疆中小学教师使用计算机,促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虽然考核进行了十多年,但考核方式比较落后,在试卷命题、保管、运送和阅卷等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阅卷、评分等环节耗时耗费,考试总体成本较高。

2013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z2013{13号)文件,要求在2018年前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和考核工作。自治区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2014年出台了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其中确定了“开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测评工具,建设网络测评系统,有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的测评目标。

借此机会,自治区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办公室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决定将现行的纸质考试改进为完全无纸化考试,修订汉、维、哈三个语种的考核大纲,编写新教材,有计划地采用新的考核大纲,平稳过渡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标准,其作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终结性评价结论。

2 新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概述

2.1 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新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目的是以考核促进学习和培训,激发教师持续学习的动力,全面提升我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符合我区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在带动我区的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实现教育的跨跃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考核的对象及考核原则

新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的对象是在职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和从事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

依据考核的目的和对象,其考核命题原则确定为:试题尽可能考核教师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水平,试题尽量考核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操作能力考核尽可能从教师和学校对计算机在教育和教学领域的应用方面命题

2.3 考核方式

在纸质考试期间,考试分理论笔试和上机操作考试两部分进行,笔试时间40分钟,上机操作考试时间60分钟。笔试试卷、操作考试试卷统一命题、印刷并运送到各考核点进行考试。笔试的答案填涂在机读答题卡上,由读卡机自动阅卷。上机操作考试分场次在机房进行,考生的答案保存在计算机上,由监考教师阅卷打分。

笔试命题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字表处理、多媒体技术、网络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六个部分,按照基础性、实用性、新颖性和科学性原则命题。上机操作命题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和网络操作等部分,按照实用、覆盖面广、运用考核文件夹(含有待处理的半成品文件和待加工的素材6603个)的原则命题。

3 创新考核方式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1 必要性

首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全面启动,为新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其次,已经存在10年多年时间的新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不论是从试题的合理性、前瞻性,还是考核的形式、内容、评分方法、评分标准以及考展ぷ鞯榷喔龇矫妫一直在沿用传统形式,而这种传统形式越来越不适用于现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按照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要求,创新适合本地特点的考核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再次,无纸化考试是计算机软硬件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优先建设教育信息网络,拓展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网速加快,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为无纸化考试创造有利条件。

3.2 意义

1)促进了具有新疆地域、民族特色的多语种计算机考核系统的研究、实现和使用。因新疆的地域广阔,网络传输距离遥远,各地网络条件差异较大,使得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面临更多的变数和困难,对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系统结构更复杂、实现难度更大。同时,考核系统使用三种不同语言文字,而且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的书写方向跟汉文不同,在网络环境下的混合编排和正确显示也增加了实现难度。因此,在新疆实现计算机考试系统的无纸化,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意义。

2)考核方式的创新,推动了适合新疆地域性、民族性的计算机技术考核大纲、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和评分规则的创新和完善,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教材建设和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3)无纸化考试系统充分发挥了题库的作用,方便考核中心及时、全面、准衡的组织试卷。省去了试卷的打印、印刷、装订、运送和保管等一系列过程,减少了相应工作量并提高了安全性。考试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并实现了客观题部分的自动阅卷功能。成绩的登录、统计和分析等工作也比较方便,效率高。

4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4.1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结构及运行方式

为保证考核题库和考核过程安全,并考虑考试过程中的断网风险,新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所使用的无纸化考试系统采用刹憬峁沟幕チ网C/S工作模式。

中心服务器:是考试系统的核心,负责题库资源和考试数据的统一管理,具有考核核心数据的存储及管理、考试管理、题库管理、考生数据管理、成绩管理等功能。

考点服务器:是各考点的考试服务器,含有考务管理系统,具有考试命令收发、试卷收发、试题组卷和查卷、考试监控、考场管理等功能。一般对考点服务器的硬件要求并不高,性能好一点的PC机即可满足要求。

教师端:安装有考试管理系统,负责管理考试过程、登记考生状态、接收操作题答案文件等。

考生端:安装有考试客户端和素材文件夹。在考试时,考生打开考试客户端输入准考证之后,即可看到本人的照片和其他主要报名信息,经检查无误后确认,就可进入考生须知页面并等待监考统一放开考试。考试开始之后,在客户端主页面上显示倒计时,并第一阶段考试(客观题考试)结束之后,将自动开始第二阶段考试(操作题考试)。客户端支持提前交卷或到时自动收卷,还具有自动建目录、检查答案文件个数等功能,并当答案文件没有提交时,收卷前提示保存或关闭文件。

题库管理端:通过题库编辑模块,实现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三种文字的试题命题、预览、编辑、导入和导出等功能。导出试题经过审核之后,可导入中心服务器的题库中。

操作题评分端:在阅卷时,通过预设账号连接中心服务器,实现操作题答案文件的人工阅卷和评分。

4.2 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功能及优势

1)支持分布式部署

本系统基于新疆现有的网络和硬件环境,采用分布式考试管理模式,即考核办架设一组中心服务器,实现题库资源和考试数据的统一管理;在各地州、县城考点分别架设考场服务器,考前由考场服务器从中心服务器接受考试指令和试卷,并承担本考点或考场的考试压力,考试结束后将考试结果(考生客观题答案信息、操作试题答案文件、考生信息、考场信息等)返回到中心服务器。

上机操作试题所需要的素材文件夹都已提前安装在每一台考生机。在考试过程中,中心服务器和考点服务器仅下发考试卷和上传考试结果时则需要互联网,并且数据经过深度加密。操作题评分时直接连接中心服务器,减少中间环节。通过这些手段,即达到了经济型、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的目的,又满足了大规模考试项目的顺利进行。

2)阅卷功能

客观题采用了机器自动阅卷、自动评分,而操作题采用了人工判卷功能。阅卷老师只有下达阅卷任务之后,即可连接中心服务器并可逐次打开、查阅每位考生的答案文件并在系统中给分,评分结果自动上传到中心服务器。系统将需要阅卷的考生答案文件按照便于阅卷的方式和顺序列表,提供给阅卷老师。

3)题库建设功能

题库编辑模块支持汉文、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三种不同语言的试题录入和题库编辑,具有独立命题、管理试题并批量导入题库功能。除了文字,还支持图片、动画、声音、影片等多媒体试题的录入并支持图文混排。丰富的题型支持,能满足将来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变化需求。具有灵活、科学的组卷功能,可根据内容比例和题目权重自动抽选组题。

4)支持多语种

本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三个语种的考题和答卷。除了支持多语种题库,其考生页面根据考生所选择的考试语种自动调整为相应语言文字,方便少数民族考生考试。解决了在同一个页面内,汉文、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的混排问题。

5)安全性和可靠性

新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考核所使用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基于可靠的考试引擎术,数据传输和题库严格加密,经一年多的试用,证明了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系统具有完善的考试监控功能。安装在每一个考场的两个高清摄像头可把考场的实时画面和音频传送到考核中心,便于监督考试过程。考试结束之后,各考点还要把原始监控视频刻盘提交考核中心,以有效避免了考试过程中的舞弊发生。

具有强大的分级管理功能。管理员、用户账号分角色、分级别、设权限,同时具有时限放权和日志功能,方面追查操作记录。

6)先进性

突破了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技术难题。不受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了考核的公正性、安全性、准确性、灵活性、及时性和随机性等特点。

5 结束语

由于新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实现和使用必然面临着其他省市和地区无法比拟的困难和坎坷。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实用,虽然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经过了考验,但在系统的完全智能化、全自动阅卷等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第7篇

这门课程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是课程内容的应用和变化。虽然高校在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和改革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仍然面临一个严峻的形式。基本上来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和社会需求。计算机教学需要一个内容创新、适用性强、水平适宜的教材。但是目前计算机教材很难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充分反映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通常,本科教学重在理论知识,创新性和实用性非常缺乏。

2.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之间的矛盾。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依靠书本和教室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学校,大部分教室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因为缺乏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但不能处理实际问题。这种方法也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并且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3.教学力度不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电脑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计算机教室不仅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掌握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教师的理论更新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致使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滞后的评测方法。目前,计算机水平评估方法是以理论考试为重要部分。虽然大学已经做了一些改革,添加了一些实验测试分数,但这些只占了一小部分。事实上,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会试着做一些创新的尝试,但是在理论测试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并不让人满意。或许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测试方法更适合其他的学科,但是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理论和实践应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改革。随着国家大力推广计算机教育,学校对计算机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目前大部分大学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必修课程来对大一的新生普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该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为讲述计算机的发展、软硬件组成、Office软件的基本使用、网络基础知识以及IE操作等方面的内容。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高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不大,这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并且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普及。目前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内容大多数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等为主。如上文提到,这些科目大多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有所接触,甚至很多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了,这些课程的再次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可以从就业市场直观地观察出来。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知识,一般用人单位比较看重两个方面: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两个方面,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在全球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环境下,Java更具备了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Java更适合团队开发,软件工程可以相对做到规范,这是一个很难比拟的优势。将目前最新的MCC(MobileCloudComputing)、Ubuntu等课程纳入教学,可以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对满足以后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很大帮助。

2.教学方法改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了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只要我们提供适当的教材和适当的帮助,并且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教学时间,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达到明确的学习目标。基于这个理论提出了一种分层教学理论。分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测评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来确保教学质量。它解决了学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并且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会克服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还将克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不同的矛盾。要以学生为起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各专业对计算机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能够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很多学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学的形式,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与后续的课程和以后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这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课题,供学生凭兴趣自行选择。这些不同课题的设计,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且可以将这些开放性实验设为学生的特别成绩,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3.教学模式改革。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在教室中进行,同时将讲课内容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在这种课程上,学生只负责听教室讲解和看教室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合一些理论基础知识,但计算机技术是理论和实践兼备的,这就说明这种听和看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传统的计算机实验课中,通常都是由教师给出实验任务,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交给教师检查。随着教学人数的增多以及课程进度的加快,这种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教师不能在一个课时中完成对每一位同学的指导检查,而天生的惰性也导致很多学生互相抄袭,马虎完成实验任务。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的方式,设立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同一个团队的学生合作完成某一个课题的具体设想、设计和开发。在每一个实验课结束的时候只需要对该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将本团队完成的整体设计成果上交,每一位同学注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教师对此作业成果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检查结果了解各个同学掌握的情况。同时,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高校也可以合理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网络上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下载教学资料等。在课程结束之后将优秀的作业在网上共享,供学生从中学习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4.师资力量及教材改革。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专业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应当时刻跟紧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时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应该增加投资,加强培训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不仅要吸取新的年轻教师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教师创造有利的条件,供他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来适应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雇佣专业的教授举办学术讲座拓展教师的视野;组织一些教师进行实践工作研究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同时高校也要时刻更新教材库,要独立准备实践课教学资料,也要选择优秀的基础理论教学资料。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面,应当派出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审核,并及时匹配合适的教学资料。

5.教学测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发下试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交上试题答案。这种评测方式适合一些重于理论的课程,并不适用于理论和实践兼重的计算机技术教育。2012年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提出了一个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及课程建设的议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也不意味着能为计算机编程,更不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刻板技能,而是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思维是从学科思维这个层面直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与学科的思维方式,而计算机方法论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学科形态。除了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纸上测评,应当将计算机的实践课程得分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并且为学生准备开放性实验课题,在学生完成此类开放性实验后,根据检查结果也可以计入学生的总成绩。这些实践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同时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8篇

关键词:培养; 激发 ;学习兴趣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过计算机,我们能迅速地搜集到医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探究未知事物。所以,卫校中职学校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知识并熟练操作计算机。如何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呢--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生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熟练操作典型机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然而,中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还在起步阶段,加之不重视及厌学情绪,另外还有个别学生自尊心、逆反心理、自卑感等消极心理较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只有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因素,才能将其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培养学习的兴趣。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中职生的特殊性,结合我从教多年的经验,以检验专业学生为例,浅谈培养学生兴趣的几种方法: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来吸引学生,培养其学习兴趣。

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工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常用流行应用,让学生学习及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的实例离学生都很近,比如,每逢节假日,学生们在网络上互相问候;QQ上共享布置的作业;申请电子邮件,通过发邮件交作业等具体应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学习。

2 利用成功者效应,树立典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领域当中,成功人士很多,可通过讲这类名人的发展史及该领域的成就来激励学生,同时,还可以让本校毕业的成功的学生返回学校与在校学生沟通交流,从而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 采用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1 演示成果法 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高新科研成果来创建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精讲多练法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善,传统的填鸭式不良教学方式正逐渐被摒弃,相对枯燥的计算机课更是如此。实际上,大部分理论知识学生都能明白,教师在课程教授中重点部分点拨一下方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此便可更加全面的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控制理论课程时间,把更多的时间与机会留给学生,动手摸索操作,实践出真知。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枯燥,还易接受,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

3.3 提问设悬法 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新鲜事物大多能引发其兴趣。若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关悬念,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这样,便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后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上EXCEL的函数知识课程时,由老师先导入一个班学生中期考试的各科成绩,然后快速地操作,导出该班学生的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等,此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老师用了什么方法,能计算地这么快?而学生为了获得答案,就会带着目的及兴趣来听课,事半功倍。

4理论结合实践,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选择丰富、易操作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1 上机比速度比质量竞赛法 举办相关竞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其对学习的态度,在愉快的气氛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又加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例如:举办文字录入竞赛,目的是提高文字录入速度,强化基本技能;举办电子板报设计比赛,目的是进一步熟练Word综合排版操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举行幻灯片设计竞赛,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能。通过以上竞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内趋力。

4.2 上机评估法 及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目标考核,也是刺激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方法。在上机教学中,拟出合理的目标,并对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给予适当指导。学生达成目标后,教师及时检查,成绩突出的学生可允许其加入微机兴趣小组,或者给予一定奖励。这样,既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给予了一定压力,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4.3 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分组设计教学方法,控制提问的深浅和试题的难易,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开发并培养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助于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4.4利用网上资源学习 互联网能提供友好、直观、形象的互动式学习氛围,图文声像并茂,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教师、学生或其他参与者均可在网上进行双方或多方的实时交互,追踪探讨他们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计算机学科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寓教于乐,把知识和趣味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做为计算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泽华.浅析高校计算机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8.

第9篇

一、教学现状和技术发展的关系

在本文讨论到的几个关系中,电算化教学现状和高速发展的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其他矛盾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有待更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管理的迅速发展,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主流技术趋势已经由以往的单机、单任务的操作系统逐步发展到了目前以windows nt系统为代表的局域网络操作系统,并且还在向企业局域网和广域网络操作系统进一步发展。而电算化教学的内容仍然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二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和电算化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课,学生普遍感到内容太少,对于电算化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支撑基础还欠薄弱;三是教学手段需要完善,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原来生动和形象变成了呆板的描述,教学效果无法和笔记本电脑加投影仪相比。

二、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在财经类专业中,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学科的结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紧密的,但安排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时数还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间存在着矛盾,不可能每门课程都讲得很深。加强理论深度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课上,力争通过设计开发一套系统,对系统设计形成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会计软件操作和计算机类课程,可以以拓宽应用基础,学习实际操作为主。从社会需要情况来看,主持或参与系统开发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单位还是需要熟悉各种流行软件,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因此在深度和广度相矛盾的情况下,宁可使学生的知识面宽一点,广度优先。可以采取必修课和辅修课结合的方式,根据社会需要,拓宽学科跨度,注重介绍流行技术,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三、传授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关系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和灌述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模式:获取信息幅合思维(即引导学生按教材和教师的既定模式来思考问题)巩固和应用;将知识表现为固定的理论和众多的答案,要求学生先掌握理论,通过不断地反复使用来加深印象;以课堂讲述为主,把上机作为检验理论的手段,来证明讲授内容的正确性;没能抓住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来改变目前的这种不利情况。学校教育的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把今后要用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比如在会计软件教学中,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如果教会了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在电算化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教会学习使用某种语言,而是培养学生进行计算机思维的能力。

四、师资现状和技术发展的关系

目前,中老年教师多数没有学习过计算机知识,在青年教师中,也存在着知识老化的问题。去年上海市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总体认知水平不如学生。当然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年轻人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也是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教师个人来讲,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较高的,但缺乏积极引导。学校可以加强在职培训,让所有教师都拿出一段时间来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教学内容应以文字处理、试题库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检索等实用技术为主。在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组织青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计算机培训,腾出一年左右的时间专门学习计算机知识,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

五、强化实践技能和教学设备不足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设备不足和设备落后,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障碍。虽然许多学校增加了对计算机的投入,但设备因素的解决并非国家财政单方面所能够实现的,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把学校建成会计软件企业的技术培训中心和产品推广中心,吸引企业的资金。另一方面允许和鼓励学生购买计算机,学校可以加强服务和管理。机房要延长开放时间,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尽快的回收资金,这些资金应专项用于增加设备。

六、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计算机软件是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其版本更新的周期比较短,所需投入的资金比较少。计算机硬件是软件运行的物质基础,虽然发展速度也很快,但硬件使用寿命长,占用资金量大,不可能很快淘汰。由于两者更新的不均衡性,造成了目前硬件设备水平落后于软件配置的情况,因而限制了讲授一些较先进的、对硬件配置比较高的软件。关于如何挖掘潜力、增加投资的问题,上文已经谈过,不再重复了。

七、教学内容稳定和改进的关系

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而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所以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改进教材内容。首先是内容上要适当超前,主要内容不要以社会上已经普及的软件为主,而应定位于那些刚刚推出不久但有市场潜力的应用软件。其次,推出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再次,加快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速度。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融入一些新技术。这样教学内容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里,既保持相对稳定,又不落后于技术发展水平,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八、校内课程设置和社会等级考试的关系

我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省组织的会计电算化等级考试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地承认。但这类考试均属于水平考试,考试的范围和学校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考试内容狭窄,技术水平落后,其中的初级考试更属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最低要求,其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以此来衡量教学,会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因此学校在教学和考试环节上均不宜向等级考试靠拢。而应根据专业需求和社会需要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员 培训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93-02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当前中职学校主要是通过日常教学和毕业生技能考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考证在计算机人才培养和计算机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价值在于将符合现代信息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计算机行业中。计算机操作员是中职毕业生技能考证项目之一,它体现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同时,计算机操作培训是毕业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一个重要途径,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因此,中职学校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是有必要的。本文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探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及如何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

一、构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夕进行毕业生考证培训,目的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职业技能专业训练,使得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职位要求。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作为计算机类职业资格培训项目之一,各个专业学生都可以选择的职业资格培训,它在毕业生考证培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构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为之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在日常教学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短期的培训。首先,在培训时间上是专门针对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一个过程。其次,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养和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相关技能,如计算机安装 连接 调试、文件管理、文字录入、通用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等。通过系统的、短期的训练,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达到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等级的职业资格水平,满足文员等相关职业技能要求。

(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据统计,2013年我国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2012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10万,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这些数据显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中职学生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是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即将毕业的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学生经过短期的职业资格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计算机操作员培训针对相关的职业,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达到计算机类职业资格技能水平,可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定了就业准入制度。计算机操作员是就业准入职业项目之一。企事业单位的部分职位(如文员、档案管理等)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企事业单位对这些职位招聘必备条件要求具有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中职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取就业准入,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中职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是就业所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计算机操作员作为计算机类职业资格之一,为了使中职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企事业单位技能要求,中职学校应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为之服务,培养现代信息化管理技能人才。

二、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之构建

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作为计算机类职业技能体现,各个专业毕业生都可选的职业资格培训项目,培训人员和工作量相对较大,要在短时间内有序地、按时按量地完成培训任务,同时具有良好的培训效果,需要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配备配套的实训室。为了使计算机操作员培训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培训组织机构必须配备配套的实训室,实训室配备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和多媒体控制台。中职学校要进行计算机操作员培训,在硬件设施上要建设计算机实训室,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例如,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实训室共7间,每间实训室计算机数量在49台至60台,可以满足35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技能训练的需求。当前,计算机实训室不仅为日常教学服务,同时也能够满足毕业班15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的需求。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计算机操作员培训需要,为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配备配套的培训设备。

(二)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要求培训对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培训组织机构不仅应配备配套的培训设施,而且应明确培训内容及考核标准。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考核通过率,中职学校应与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和标准对接,自行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教材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模块、中英文录入模块、文字处理(Word 2007)模块、电子表格(Excel 2007)、PowerPoint2007模块和Internet模块等模块。教材以任务实例展开,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职业技能,同时也为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三)搭建专用的培训平台。传统培训方式是教师理论知识讲解和演示操作,学生接受相应理论知识和模仿操作。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考核结果一般由教师阅卷来完成,这个过程既费时,又不能及时向学生本人反映其知识点掌握情况。为此,应搭建专用的培训平台,培训平台内容以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为依据,它分为四大部分内容:理论部分、操作部分、自动评分系统、结果解析。学生登录平台可以随机抽取题目进行训练并通过评分系统了解个人完成情况,还可以在结果解析获取答案。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和专用的培训平台训练相结合,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效果得到切实提高,确保了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打破了常规培训模式,体现了现代信息化管理特点。

(四)建设精干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学校的发展也失去有形的支撑。配备精干的教师是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的软条件。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毕业班职业资格培训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一个重要的教学活动,需要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完成计算机员职业资格培训任务。为此,中职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如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以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

(五)建设良好的组织部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不仅需要有硬件设施的支持,以及精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部门。组织部门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与鉴定机构对接的纽带,也是培训学员档案的管理机构,同时也是培训教学管理机构等多种管理者角色,担负着整个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协调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部门整合各种资源确保培训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培训处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组织部门,主要职能是学生档案管理、教材管理、培训管理和培训申报及办证。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经过培训处的统筹安排能够有序地进行。

(六)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培训质量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及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它体现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切实提高培训效果,才能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

1.教师熟悉考核内容。计算机操作员是毕业班毕业前夕进行的一次职业资格认定项目之一,因而学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培训教师作为培训教学的主体,教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对接,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但是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将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系统地传授,就必须熟悉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培训前应全面了解以下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计算机操作员的考核标准、历年计算机操作员考试题型及题目。

2.教师严格考勤制度。计算机操作员培训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课堂纪律和学习要求,特别强调上课以签到形式进行考勤。教师根据签到表了解学生出勤情况,通过严格考勤,目的是为了确保参加培训的所有学生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培训任务。如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

3.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技能操作分为七大块内容:(1)计算机安装、连接、调试;(2)文件管理;(3)文字录入;(4)通用文档处理;(5)电子表格处理;(6)图形图像处理;(7)因特网操作。根据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的特点,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七大模块进行培训,以便提高教学效率,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4.采用“一练一考一通过”的检查方式。培训教学模式根据其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模块教学效果进行检查,采用“一练一考一通过”的检查方式,实时了解学生对模块内容掌握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采用激励评价机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为学生学习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采用激励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能够及时反馈,对于学习表现突出的能及时肯定,对于学习有进步的及时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以便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廖庆扬.计算机操作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第11篇

关键词:图书馆利用;入馆教育;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大学图书馆

一、图书馆利用课程概述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利用”就是为了使大学新生能够尽早了解和熟悉图书馆,学会合理利用图书馆而开设的课程,俗称“新生入馆教育”。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一般采取讲座形式,同时向新生发放《图书馆使用指南》,或者分批组织新生到馆里各部门实地参观。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图书馆开始建立“新生入馆教育平台”代替讲座,以便缓解招生数量剧增所带来的压力,具体做法是:将图书馆馆藏分布、借阅规则等学习材料放在网络平台上供新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参加远程在线考试,过关后系统自动为其开通借阅权限。但是由于大学新生尚未适应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具有随意性,缺乏交流互动和监督机制,早在2004年就有学者呼吁应该将新生入馆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2008年我馆申请将新生入馆教育设立成一门独立的课程———图书馆利用,经过几年教学实践与探索,授课学时由时增加到18学时,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不断调整,现已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对图书馆利用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评价,教研室连续两年向授课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本课程考试结束一周内进行,学生对课程教学各环节印象深刻。2013年采用的是纸质问卷,每个学科专业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参与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11份;2014年采用网络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381份。问卷共设计了7个单选题、1个多选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涉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教学内容。

图书馆利用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方法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认识图书馆(图书馆重要性、本馆概况、服务项目、规章制度)、实体图书馆利用(书目系统、书刊分类排架、借阅流程)、虚拟图书馆利用(电子图书、多媒体数据库、银符考试平台、手机图书馆、网络搜索引擎)。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持肯定态度(两年分别达到55.55%和74.54%),但是对于课程中所介绍的具体信息资源,表示经常使用的学生并不太多,大约有50%的学生只是偶尔使用。这一现象验证了网络时代各种媒介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让人目不暇接,提示我们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筛选方法上,而不是逐一介绍单个信息源的使用步骤。

2.学时安排。

本课程开设之初,由于新生所在校区图书馆尚未完工,不具备实习条件,课程由讲座形式演变而来,因此只设置了时理论课;2009年新馆落成后增加了3学时用于学生分批参观见习;2012年机房建成后又增加了6学时用于熟悉书目系统、电子图书以及网络资源的查询。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学时适中,约30%的学生希望增加实习课学时。

3.考核方式。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和师生反馈意见多次调整了考核方式:最初两年未进行规范考核,学生学过即忘;2010年采用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卷面一塌糊涂;2011年改为开放式开卷考试(只有主观题),学生答非所问;随着实习条件的成熟,2012年参照文献检索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由平时作业和闭卷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仍有学生希望能够简化考核程序;2013年为了增加考核的趣味性,将闭卷考试改为以小组抽题回答的方式进行考核,即学生按学号顺序每11人一个小组,其中1人记录,其余10人每人抽1题回答,每题5分,小组总分就是每个成员的期末分数,加上各自平时作业的成绩就是该生的综合考核成绩。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43.05%的学生支持这种考核方式,12.13%的学生认为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有失公平,44.81%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同时,理想考核方式调查结果提示,主张上机考试的学生比例远高于小组答辩的学生比例,因此,2014年教研室开始采用上机考试,果然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仅有1.57%的学生持否定态度。上机考试题库中既包含有理论题(如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分类排架等),也有大量实践题(如在线检索指定图书),系统随机组卷,能够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两年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支持闭卷考试的学生寥寥无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主张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4.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浓厚,而且2014年“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的比例与2013年相比明显提高,这一现象表明课程改革是深得学生认可的。

三、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利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1.激发信息需求,增加实习机会,加强课后辅导。

目前图书馆利用课程开设有时的实习课,但由于机房电脑数量有限,学生只能分批实习,实际课内上机操作机会严重不足。从学生的需求及教学的需要来看,还应适当增加实习机会。在课程总学时有限而理论学时不便压缩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新生入学开课期间,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或者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大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图书馆在机房和借阅室安排数名图书管理委员会高年级学生参与咨询辅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免费上机操作,有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在线咨询平台或现场获取帮助。教师在组织示例和练习题目时,要从多个方面权衡考虑。例如,要求学生利用书目系统检索某些图书,命题时不仅要考虑检索途径的应用,而且尽量选择大学生喜欢的图书,让学生看见书名就会产生马上阅读的冲动。系统外借数据显示本人前两年课件示例和实习题中所列图书的借阅率较高。其次,动员学校其他教研室教师多布置课后开放式作业,激发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信息的需求,从而锻炼学生的信息技能,培养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性。

2.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

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已经被大学生所唾弃。有学生建议“教师授课时多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学生希望“课件中多插入相关图片、视频等有趣内容”。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需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寓教于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图书借阅流程及注意事项时,教研室录制了多段视频,先让学生分辨哪些视频中的操作不符合规范,再将选出来的规范操作视频按照流程排序;在讲授图书分类排架时,扫描多种图书封面让学生对照《中图法》进行分类,再根据其索书号体验“排架”。

3.建立新生专栏,利用网络延伸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不断渗透,图书馆网站已成为读者认识和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首要门户。我馆网站也设置有读者指南、在线咨询、虚拟图书馆漫游系统等信息板块,还设置有教学园地栏目,将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如实习题库、在线考试系统等)集中在此。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尚缺乏主动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意识,曾有学生反映“知识点太多,课堂听懂了,但不久却忘了”,因此在图书馆网站建立一个“新生专栏”并将其作为图书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非常必要的。新生专栏的设置可以与教学内容大体相对应,包括认识图书馆(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借阅规则、服务项目)、走进图书馆(馆藏分布、虚拟图书馆漫游系统)、使用图书馆(书目查询视频、电子资源、在线咨询、关注微博与微信等)。

4.课堂内外结合,强化后续教育。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三两学时的讲座难以改变学生的信息利用习惯,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只是杯水车薪,许多学者讨论了新生入馆教育的后续教育。本馆不仅定期举办与图书馆利用相关的知识讲座,也面向大三所有专业开设了文献检索必修课,而且还推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与应用、多媒体动画制作等选修课程,初步形成一种阶梯式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多姿多彩的读书文化节活动更是图书馆利用课程的实践与升华。每年4~6月,图书馆与学校团委联合举办读书文化节,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图书漂流、阅读百科知识竞赛、读书之星评选等,尤其是搜集到“课件中多插入相关图片、视频等有趣内容”的建议时,图书馆在下届读书文化节活动中开始征集“我与图书馆”微电影作品,并将部分优秀作品用于2014年的课堂教学中,当新生看见学长们夸张的表演时都不禁哈哈大笑。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学生自编自演的视频比教师制作的更能引起新生的共鸣。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也会学到不少知识和技能,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对图书馆的感情也日渐深厚。

参考文献:

[1]王小强.新生入馆教育形式的转变及自助开通借阅权限的实践———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4):56-59.

[2]罗莹.新生入馆教育应设为公共必修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02):73-74.

[3]王宝英.高校图书馆网站“新生入馆教育平台”构建情况分析———以26所“211工程”院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06):44-47.

[4]冯广珍,罗小芬,石德万.基于图书馆利用行为分析的高校新生入馆教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04):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