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2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性与发展自我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在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直接影响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自我评价是自己行为的主要调节器。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就。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适应新环境,有助于摆脱孤独。
L.E韦尔斯和G。马威尔在1976年出版的《自我评价:概念与测量》一书指出,人们通常根据两个主要标准进行自我评价:(1)对自己的能力或效能的感受;(2)对自己的德行或价值的感受。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标准是通过反映评价、社会比较、自我归因和角色扮演等具体评价手段来实现的。
反映评价的理论基础是C。H。库利的“镜像自我”和G。H。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反映评价强调自我概念的基本社会特性,例如自我概念的形成反映了处于我们的环境中的他人、尤其是重要的他人的评价和知觉。反映评价过程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不端行为“标签论”的基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自我实现过程的基础。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德行。接近的群体和接近的成员可以作为参照组和参照个体,最有可能被用作这些比较的参照系,尤其是在竞赛情况下,诸如运动比赛或课堂活动等更是如此。
自我归因是指根据对自己行为的直接观察而作出有关自身的推论的倾向。D。J。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个体是以观察自己外显得为的基本上进行推论来确定他们正在感受和思考的东西的。
角色扮演作为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过程,在社会化研究中是最明显的,它强调自我概念是通过积压种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内化(例如,年龄和性别角色、家庭成员角色、职业身分)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学习和内化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着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采用自我评价量表进行研究。M。J。罗森堡1965年的自我评价量表是使用较广的一个。他认为,被试在这个量表上的得分可以预测其情绪和行为。例如在精神病人中,那些自我评价低的人往往是不愉快的、沮丧的。这与医院护士对病人的评价是一致的。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自我评价 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助于学生再现所学知识拾遗补缺,减少学生练习时的错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繁重负担,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来安排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语文的自我评价能力呢?
一、什么是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小学生数学自我评价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动机、习惯和个性特点等各方面的判断和评价。
二、自我评价的意义及可行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而从低年级开始,更应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叶老指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自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做出正确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所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引导儿童进行自我评价,对培养高效、自主的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对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年龄段学生而言,都应是日常学习和评价的一部分;教育者只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自我认识的发展规律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培养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可行的。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的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为学生创设自我评价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1)、一个学生喜欢评价的课堂。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所以经常采用实物演示、情景展现等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以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和肯定;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充满信任的眼神,宽容的态度,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精当的讲解。
2)、一个充裕的时空环境。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求教师每节课至少给予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3)、课堂开展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做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评价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此长期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也形成了自我评价能力。
4)、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无所顾虑的表达意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在组内合作、班级反馈时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猜测与揣摩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想法
2、客观评价学生的行为,为学生自我评价做好示范。
小学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起步的阶段。他们的进步是从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形成自我评价能力。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与否定。因此恰当的评价,对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要做笼统的评价,笼统的评价很容易扼杀他们努力的火花。这样的评价就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还应表现在他能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和闪光点,对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及时的评价。
关键词: 新课程 自我评价 主体发展
自我评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是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评价不但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促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极大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但长期以来,学生评价大多以他评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者扮演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大都持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绝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但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甚至连学习、生活的勇气也在评价中丧失。新课程倡导学生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教育过程逐步迈向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应有的评价观。基于以上认识,我对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一、赏识激励是自我评价的源泉
教师要细心地发现并赏识学生学业的各方面优点,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使学生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受到克服困难、超越他人、战胜自我的愉悦。而且要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近期目标,然后以此为参照,为自己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加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固然重要,但如果自己对自己的学习都不能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那么这样的学习是在为别人学习,而不是为自己学习。这样不但教师能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激励学生,而且学生会赏识评价自己,这是学习不竭的源泉与动力。
二、因材施教是自我评价的需要
承认学生发展差异,还允许学生制定富有个性化的自我评价目标,实行分项等级自我评价。如: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中的某一项作为自我评价的选项,并以此作为单元学业成绩。让每个学生都展示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充分张扬个性,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以期收到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多元动态是自我评价的策略
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充分运用多元动态的自我评价方法。
比如:让学生对自己的每天作业进行多元评价。先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自我评价表”,可以用优、良、合格记录正确程度,用a、b、c记录书写整洁度,用十分制记录作业速度,用记课堂和作业中表现出的思维敏捷和创新性,还可记录自己在平时学习中参与语文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如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在校内外其它语文性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等。同时评价方式还应动态化,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日常观察要相结合。评价主体要互动,可采用自评与他评(同伴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如背诵、复述、说话、简答等内容的验收,就可以采取学生自测、互测的方法。首先,学生根据班级下发的测验标准进行自行测试,认为自己检测过关后到小组内参加组内测试,然后方可进入教师抽检的行列,最后,自己为自己的整个过程打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评价目标为自己写赏识性、反思性评语。
这样,在检测过程中人人都是检测者,又都是被检测者,学生将检测当作学习的过程,从中品尝到乐趣,主体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自我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反馈调节是自我评价的动力
反馈调节即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沟通方式,将评价结果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或被评价者进行自我反馈,达到改进提高的目的。
如期中考试或一个阶段后针对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以作总结性反思,内容如下:(1)这段时间以来,是否大胆发言?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是否积极思考问题?(2)这段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如何?(3)在和同学交流中,你有什么收获?举两个例子。(4)本阶段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解决得怎么样?举两个例子。(5)你预测的目标和你的实际相差多少?谈谈你的想法。教师和家长也可参与学生各项自我评价目标的制订与阶段总结,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不断帮助其修正改进,促进学生发展,使自我评价管理全程化,做到既看中结果又重视过程。这样,将评价活动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双方的了解,易于形成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在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叶圣陶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有自评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自我反思,作出正确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的理念。学生自评与自我反思有效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使学生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参考文献:
一、“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要点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也能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2.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关心,假如他没有感受到别人的关心以及一种真实基础的对学习行为的评价,他是不能很好地发展创新能力的。达・芬奇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实性之母。”实验是物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学生在物理自主学习中必须以实验探究为中心。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指导思想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自主探究最主要的特点是自己本身是学习的主体,其主要优点是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强烈,并且自己钻研出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能逐渐积累和运用较好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习惯,能不断地形成和提高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2.以“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为中心。以“教师放手,学生动手”为主旨的“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以个性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做到思想开放、时空开放、资源开放、形式开放、内容开放、作业开放。
3.运用自我评价激励学习。自我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需要、愿望为准绳的价值判断过程,运用自我评价能使学生心理较完善的发展,使个体的心理倾向与环境要求之间取得积极平衡,形成良好的品质,自觉调节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充满信心地去学习。
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模式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因,让学生自学知识或自主进行实验探索,实现学习目标体系的初级的层次――识记,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再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运用所得知识,在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解疑,或进行新的实验探索,解决新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体系的中级层次――理解;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实现学习目标体系的高一级层次――运用。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运用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四、“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操作
1.鼓励性评价。如在自主实验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给予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创新实验的想法和要求给予鼓励与支持,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鼓励性评价能增强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
2.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受教育者主动对自己提出的任务,自觉地促进思维的转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的活动,它是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内动力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①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③培养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④培养学生适度的理想水平。自我评价不仅是思想和心理上的修养,还包括再实践中的积极锻炼,人只有通过“实践―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再认识自己―再教育自己”的循环过程,才能使自身发展得更加完善。
五、“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阶段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1.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教师运用“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评价法”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知识的气氛比较浓厚。
2.学生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明显提高。由于充分发挥物理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教育作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利用实验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普遍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中考参加实验技能考试的学生中,参加物理实验100%的获得满分。
关键词:教学评价 多元化 自我评价 阶梯式成长记录袋 阶段性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谈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新课程给教学评价带来的可喜变化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从一元趋向多元: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内容灵活、评价方法多样。然而,在我校多元化评价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积极尝试运用各种多元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则感到在运用过程中的繁琐。这种两难的矛盾心理,使一部分教师出现了把多元评价当做包袱的尴尬状态。
从这些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多元化评价的实施并不简单。与一张试卷式的评价方式相比,多元化评价不管是其内容的确定,还是具体落实操作,其评价过程都不是那么简单。因此,我校特别关注学生的多元化自我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有着独特的一面,在运用每一种多元评价中,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的选择或者进行新的加工,哪些适合学生,哪些不适合?哪些可以全盘接受,哪些需要要重新加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
一、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我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独立自我评价与自我矫正,应成为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的方法,如评价语言的支持。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经常欲说又罢。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比如:我想对自己的想法做点说明,我想为某同学做一点补充,我可不可以为某同学提一点建议,我非常赞成某同学的想法,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等等。
二、成长记录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评价时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成长记录袋是通过收集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我校创设的阶梯式成长记录袋,使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中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更充分的体现个体差异。
1.阶梯式成长记录袋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阶梯式成长记录袋的资料收集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这三大方面来评论自己(见图1)。
第一部分 “说说我自己” (1―3层):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培养自信乐学的学习态度。
个性化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展开学习的起点与归宿,为此,教育的目标仅仅考虑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不够的,还应有很大的“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在多元化自我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科课程的性质,我们在成长记录袋的第1至3层,设置了记录课堂学习用品准备情况、上课举手次数、回答问题次数、上课是否认真听讲等内容。通过此环节的评价内容使学生“看见”自己的言行,并为自己制定相应的个体目标,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第二部分 “我的学习过程” (4―6层):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还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这就必须亲身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因此,我们在成长记录袋的第4至6层,设置了记录预习和复习情况、参与小组合作情况、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等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密切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置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素材,积累了学习的经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三部分“我的数学思考” (7―9层):层次化作业练习,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应看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再到建构数学模型以致形成概念的过程,是否能够举一反三,是否能比较概念的异同,是否将概念的内容以文字或符号的、图像的或口头的形式来表示,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规则,使用过程是否严密、正确。因此,我们在成长记录袋的第7至9层,设置了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经验、记录实践活动过程、评价反思自己的作业情况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经常进行参观、调查、墙报宣传或听讲座,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的方案,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通过这一环节的评价内容使学生在记录、反思、总结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自主选择合适的评价内容
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在阶梯式成长记录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评价内容,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表现。一部分学生能发挥其智慧潜能,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较难的问题,对事件的思考更加深入。因此,可以多选择学习反思、实践活动报告这一类的自我评价内容。而另一部分学生也能在情境中有所收获,提出恰当的问题,解决与其思维水平相当的问题。这就可以选择记录解题过程、记录自己的学习经验这一类的自我评价内容。
这样,评价内容因人而异,评价方式因地制宜,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自我认识,建立自信。
三、阶段性评价:积累阶段学习经验
阶梯式成长记录袋是分单元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地达到学习目标。这时,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材料进行评价。我们可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差异评价”;或利用中队主题班会让学生对成长记录袋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或利用家长会或开放日,请家长来参观并进行评价或由老师进行评价。
最后,评价的呈现形式,主要以学生的自我总结为主,还可加上鼓励性评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在学习与评价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更长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可能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状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和主体性问题的关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成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在传统学生评价实践中,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评价的任务,对评价结果只能也只能是全盘接受,毫无自可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学生兼评价主体和客体而存在,且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自身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唤起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通过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自我发展动力机制,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学生发展提高的根本动力。在学生评价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刻不容缓,我们要让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主动地学习,重视自己行为的转变和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慢慢让学生在这种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使自我评价变成自身的一种行为习惯。
二、激发进取意识,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由于受思维水平或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最初进行自评的时候难以看到自己解题过程中的“盲点”。这时,学生可以从伙伴对自己的评价中,通过多渠道获得的信息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防止因为经常被否定而产生消极情绪,或因为经常被表扬而导致盲目自大。在实施评价时,教师一定要适时调控,不但要使个体欣赏到自己的优点,更要让其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促其认清努力的方向。如在教学“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我让学生尝试计算38x300,学生A是这样进行计算的:先用38乘以3得到积114,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最终得到38×300=11400。然后我们让其他伙伴讨论评价,同学B这样评价道:“他的计算方法简便,肯动脑子。”同学C也称赞他书写工整,我更肯定了他的算法,称他是班里的“数学王子”。从此,这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但有些同学可能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还有点不服气,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以坦诚的心态虚心听取同伴的意见和建议。高质量地开展一次学生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教学活动的总结,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生长点、导向和动力站。
三、通过相互评价取长补短
随着教学中平等互助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建立,课堂变得异彩纷呈。小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维的撞击,产生了新的火花,有了新的收获,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说出优点和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会更全面深刻。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通过找20以内各个自然数的因数,让学生思考: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学生A:“个位上是3的数就是3的倍数。”学生B:“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学生C:“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然后,组织他们相互评价。学生A:“24的个位上是4,但它是3的倍数,所以我不同意B的说法。”学生C:“我认为A说的也是错的,因为15是3的倍数,个位上不是3。”学生B:“我想了想,我和A说的都不正确,C说的对。”这样的交流互动、相互评价使得每个个体的思维在相互的评价中得以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必须承认,假如没有这种相互的“催化剂”,教师如果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很难引导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决定和实现自己的发展需求。
四、关注自我评价的过程彰显个性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缘之水。学生在自我评价时也应具备这样的导向,因为过程本身就具备价值。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经历“外部因素刺激——调控——内化”这样一个过程,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伙伴评价或是伙伴间的相互评价,最后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同、内化,才能实现飞跃,最终才能起到提高自己的作用,且这个过程是动态的、积极的和面向未来的评价。如此看来,只有关注过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多是个性的东西,是个体的多元化的思维。布鲁纳说:“评价最好是种智慧。”那我们就让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变成一种智慧,让学生在充分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满怀热情地行进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动态持续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个性。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通过评价,学生能够认识自我,认识和把握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增强主人翁意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要努力使自我评价的过程成为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作者:李景斌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三闸中心学校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教学;学生;个性
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并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他们个性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对其进行强化,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当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克服,一方面要引导他们作积极的补偿,扬长补短,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其信心对自己的缺陷加以克服。这样,过去的“分数论高下”环境中的所谓“差生”都闪耀出自己身上能力的光点,找回了自信。
因此,教育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把个别化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协调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总要提出一些共同的要求,但却不应因此而否定青少年的个性。假如这些共同的要求是科学的、合理的话,它必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最终被受教育者个性化。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因为强调全面发展而不敢承认学生个性存在的价值的话,不仅对个性发展不利,对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二、注意角色定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认定自己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学生知已与朋友的角色,教师应该明确,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等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教学活动,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气氛,缩小师生问心理距离,促进相互的理解与信任,使学生因“亲师”而“信道”,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与教育,增进个性发展。体育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教师与学生的高度和谐,在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三、立足课堂教育,创设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首先,教师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上午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让体育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四、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培养个性的实践模式
1.竞赛法
比赛的主要特点是有“竞争”因素。学生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机体的机能能力,发挥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使参加者的情绪达到积极状态,克服平时不能克服的困难,完成平时不能完成的动作。正因为比赛具有这些特点和作用,因而是用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练习效果的有效办法。
2.游戏、娱乐法
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不但是玩和娱乐,还要通过游戏来完成一定的项目和内容,寓教于乐。游戏教学,不但能丰富练习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还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传接棒技术的课中,先集体练习,而后采用连续比赛游戏,即每组同学分别站在各个接力区,1号拿棒起跑,依次传递下.去到终点,然后向后转反方向做,使本来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
3.目标激励法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的功能。因此,教师应在课前使学生明确本课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去达标;课中应不断提示目标,引导学生去达标;课后应师生共议达标情况,师生互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
五、适时开展自我评价
适时开展自我评价,使受评价对象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定位,以不断发扬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自我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论与学习论。传统的学习评价注重他人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自己,驾驭自己,才能提高自己,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只有亲身体验的内容,才能正确评价它,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外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证实的材料,一个善于运用自我评价的学生,他可以依据教学目标随时评价自己,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教学目标指引下的定向学习状态,向有利于自己个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六、结论
总之,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是作为我们体育教师而言,必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做好发展学生个性的准备,要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秦万利.浅议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J].才智,2011/06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高效化;多向化;多元化;艺术化
在当今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往往只重视对教学的引入和幼儿知识获取的过程,而忽视了对幼儿习作评价方法的优化,常常以一个统一的标准简单划一地评价所有学生,而且常忽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非智力因素。这种不恰当的评价容易使他们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借鉴成功教育评价模式,让幼儿体验成功的欢乐、享受成功的果实,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所谓成功教育评价模式,是指教师着眼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长处,观察他们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以鼓励、表扬为主,让他们小步子、多台阶地上,不断地获得成功,激发成功的愿望。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评价功能高效化
鼓励和表扬是一种学习动机的情绪诱因,有效地运用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高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心理学家曾专门把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做了对比实验,发现:鼓励组的学生进步最大;表扬组次之;批评组开始进步,然后直线下降;不批评、不表扬组学生的成绩最差。由此可见,鼓励和表扬对幼儿的鼓舞作用最大。
为此,在日常美术教学中,笔者注意观察,对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和鼓励。笔者经常对幼儿说:“你是经过充分观察后画出来的吧,真不错。”“你画得比上次好多了,老师真高兴。”诸如此类的鼓励或表扬的话语,使幼儿觉得自己获得了成功,总是很高兴地离开,学习积极性更高,下次作业也更加认真。当然,鼓励和表扬不能与严格要求截然分开,必要的批评也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把好度。
二、评价流程多向化
评价流程多向化是指在进行评价时,不仅仅是教师单向地对幼儿的评价,还有幼儿的自我评价、同伴间的相互评价等,促使评价流程多向化。重视自我评价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树立正确评价观、发挥教育评价的改进功能和提高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志,这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特征。个体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内在动因的作用,自我评价通过自我教育机制,会在个体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激发自我内在动因,这种自我激励的产生,在于自我评价得出的差距和由这种差距所产生的动势,由此促进个体不断前进。所以,有效的自我评价能提高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使幼儿主动发现自己、主动发展自己,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
为此,在日常美术教学中,笔者对幼儿完成的习作不急于置评,而先请幼儿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组织小组集体讨论组中每个成员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已从自我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了解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最后教师再鼓励和肯定每个幼儿进步的地方,使每个幼儿都觉得自己获得了成功,增强了学习信心。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
成功教育评价模式注重从多层次、多维度、多角度出发,扩展评价内容,既有内容知识掌握方面的,也有态度、意志和创造力方面的,而且评价不只是在学习过程终结时进行,它是即时的,贯穿于每一活动的每一环节。而我们的传统评价内容较为单一,常常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美术作品,往往那些美术技巧性差的幼儿,永远得不到积极性的评价,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其实,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扩大评价范围,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创造性等人格特征也纳入评价范围。因为这些人格特征是现代社会所注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四、评价方法艺术化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师;自我评价;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有种种不足之处,缺少发展,无法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就要不断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提出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自我评价进行初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化学课程需要新的评价体系,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学的结果的评价和对老师的教学评价。从各种文献资料介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年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已经逐渐完善;而对教师的评价还很不完善。实际上,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和专家评价、家长评价等。
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同行、领导和专家评价,重点是在课堂评价。而教师自我评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研究,以便在新的课程改革进程中,促进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新课程下教师自我评价的意义
1.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经常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才能较快地提高本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就是一个教学经验累积和总结的过程。而对教学的自我评价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很多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即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肤浅的认识,这些认识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教师只有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和提炼,才能促进他的发展。
2.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自我评价,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教育或教学规律的研究者,而不只是一个教书匠。
新形势下的新课程改革已经为教师创造了实施更多创新形式、创新内容的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注入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思路,因材施教,形成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以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分析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和提炼出一般规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具备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是新课改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基本要素。
三、新课程下化学教师的自我评价中的反思策略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反思可以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众所周知,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反思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3.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这里的“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得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是而非。教师把它们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4.思所难,化难为易,水到渠成。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难点的突破事关整个教学的成败。所谓教材的难点,是指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知识点。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难点的能力,化难为易,再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5.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写出新教学设计,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自我评价;障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111-02
幼儿自评是区域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有效实现,能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与调控,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下文同)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评价的障碍及消除策略”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反思:首先,区域活动中幼儿自评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教师是否隐性地控制幼儿向同一个方向发展,使幼儿自评的自由度极其有限:其次,在处理教师的指导与保持区域活动幼儿自主评价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教师是否过于极端化,认为它是隐性指导也就是不指导,致使对幼儿的自我评价放任自流,教育的功效消失殆尽。
一、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评价的障碍及成因
1.自评目的不明确
明确自评目的是区域活动幼儿自评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明确自评目的,幼儿才能真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发展。而对于自我评价正处于逐步发展阶段的幼儿,对于自评往往还是需要以教师和同伴为参照物,不知道自评究竟是为了做什么。另外,由于教师的区域评价往往只是关注幼儿的活动结果,表扬表现突出的幼儿,这些评价行为就会给其他孩子造成“潜在效应”,把表现突出的同伴作为自己的进步目标,把自评作为与他人比较的手段,而没有关注自身的进步,导致没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2.幼儿掌握的评价标准贫乏
区域评价要让幼儿进行自评,自己确定评价标准,根据自己的标准去进行评价,最终实现区域自主学习。由于幼儿还处于自我评价的形成阶段。评价标准主要是依靠教师的给予、幼儿参照这些进行自评,并逐渐把这些内化并形成自己的标准。但在实践观察中发现,幼儿掌握的评价标准相当贫乏,往往是粗线条的,只有特别明显的优缺点才会出现在自评内容中,不能从各个方面来评价自己。再者,由于受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水平制约,幼儿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评的标准,出现对自身评价的过高或过低现象。因此,也造成了幼儿的自评往往根据教师或者同伴的评价标准,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标准。
3.自我评价内容不全面
自评内容是幼儿能否实现自评的关键,是幼儿能否全面剖析自己的依。但是由于幼儿的个性特征和教师的指导不到位,致使幼儿自我评价内容不全面:自评内容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方面;自评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区域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把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调动起来,把幼儿的区域自主行为积极性发挥出来,关注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而自评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它的内容同样也应该关注这些方面,但由于受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幼儿自评仍然局限在知识获得方面,情感方面的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4.自评结果缺乏有效反馈
教师要对幼儿的区域自评结果给予反馈,让幼儿充分的借用结果,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无条件的关注和回应。但是由于教师常常对幼儿自评的结果不够重视,只是简单地让幼儿进行自评,对其结果也没有给予有效反馈,最终使幼儿自我评价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即使有些教师想要提供给幼儿一些反馈帮助,但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自我评价理论,让幼儿的自评成了“找出自己的缺点”“与别的幼儿比较”或“检查自己”的手段,幼儿通过自评也没有得到十足的提高,致使幼儿失去了自评的积极性。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我评价的障碍消除策略
通过对各种障碍成因的分析,我们看到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教师要针对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采取主动的教育策略,才能提高幼儿自评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1.转变教师观念.增强幼儿区域自评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权在教师的手中,但《指南》清楚地表明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点明了幼儿园教育要从幼儿出发,着眼于让幼儿受益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转变区域评价观念,培养幼儿的自评意识,将评价活动变成幼儿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活动过程。
首先,体验成功,激发幼儿自评兴趣。教师要从幼儿的认知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参与评价,引导幼儿大胆地对区域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质疑,增强幼儿评价的信心。其次,示范引领,做好自我评价的典范。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是从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过渡到学会自评,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而幼儿对教师天生就有一种依赖心理,因此,教师对幼儿客观、公正、恰当的评价,会对幼儿自评能力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指导.提高幼儿的自评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自评过程进行全面引导,让幼儿逐步养成自评的习惯,提高自评能力。
首先,明确自评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对自评活动有清晰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成自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从而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其次,帮助幼儿确定合理的自评标准。虽然幼儿具有一定的自评能力,但毕竟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关于自评的标准,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有3个评价标准的来源:其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评价信息可以作为幼儿自评的参照;其二,与他人的比较,评价其他同伴的表现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度,找到与自己的差距;其三,个人的独立思考以及对过去情况的比较,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
再次,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指南》指出,幼儿的自主学习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学习过程方法、态度情感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可引导幼儿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来开展自评。最后,支持幼儿多种形式的自评方法。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到自评形式情境的活泼性和趣味性,坚持“寓教于乐”,使幼儿真正体验到自评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情。
3.重视自评结果.帮助幼儿改进自身言行
自我评价是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判断,这种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的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体自尊、自信心的培养,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有很大的影响。
在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那些有着强烈自卑心理的青少年,他们头脑中对自己往往有一个歪曲的、不合理的认识和评价。自卑的儿童普遍对自身抱有“劣等感”“不安全感”“厌恶感”等,而这些过低的、糟糕至极的自我评价,往往源于他们童年时代受到的影响。英国心理学家缪尔·斯迈尔斯认为“儿童的心灵大门毫无遮拦地敞开着,时时准备接纳新鲜事物……童年就像一面明镜,在日后的生活中反射着最早进入他生活的东西,第一次在孩子生活中出现的事情必将影响其一生。第一次喜悦,第一次悲伤,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第一次辉煌,第一次灾难,构成了他这一生的生活的背景。”
一、父母在儿童自我评价中的重要意义
20世纪初,社会学家乔治·赫伯·密德把“自我”描述成是想象中我们认为重要的人对我们的评价的综合。他认为,当孩子的“主我”能理解其他重要人物的态度,并且能使“客我”与这些态度相吻合,那么心理自我就产生了。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个体的自我感觉取决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儿童在2岁左右开始具备镜像自我的基本技能,在父母或教师等“重要他人”面前,儿童往往会猜测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通过对父母或教师的标准的理解、评价及内化,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评价。这种自我评价能力随儿童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到青少年时期便与父母的评价能力越来越接近。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和生活的初始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水平、个性特征及家庭氛围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接纳、支持和情感卷入等都与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如果父母与孩子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作用和温暖可靠的关系,将会促进孩子积极的自我评价。父母支持与子女的高自尊及自我接纳相关,其中母亲的支持对青春期男孩的自尊影响较大,双亲的支持与青春期女孩的自尊相关更高。反之,父母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负相关,经常被父母拒绝、冷落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接纳程度也较低,易自卑,进而影响情绪的健康发展。还有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儿童自我意识水平较高,否则儿童较易出现行为、学习和躯体认同等方面的问题。
二、父母培养和提高儿童自我评价的策略
(一)在婴幼儿阶段,父母要与子女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
依恋是个体与生活定的人的强烈的情绪关系。一项关于依恋的纵向研究发现,婴儿期依恋安全的学龄前儿童到2岁时在角色扮演中表现更精确、更热情、更灵活,在解决问题时更有耐心。4岁时,幼儿班的老师称赞他们自尊心强、社交能力强,善于合作、更自主、更受人欢迎、更多移情。早期健康的依恋关系将会带来爱和安全感,对提高孩子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积极的意义,依恋安全的孩子比不安全的孩子发展更好。当父母与子女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后,幼儿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充分的爱,而感受到来自父母亲的充分的爱的存在,是儿童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一种表现,可以使儿童拥有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如果婴儿早期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充分的关爱,儿童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没有用处。
父母要想与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首先在照顾孩子时,要通过微笑、抚摸、凝视等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其次要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生理需要;此外还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当孩子有了苦痛、忧愁或恐惧时,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引导孩子正确应对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最后当孩子有了独立体验和探索周围事物的需要时,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一定的可以独立探索的自由空间,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在掌控外界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的信心和力量。
(二)父母要在全面认识孩子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
较早进行教养方式研究的心理学家西蒙兹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富有同情心、兴趣广泛、情绪稳定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倔强冷漠、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则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攻击性。他认为理想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倾注适当的爱,既不随心所欲地支配子女,也不完全被子女支配,既不特别娇惯溺爱子女,也不过于严厉。
关键词: 中学生 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
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那位化学家回答: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可见,良好行为习惯将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运用自己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时时刻刻做自己生命航船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一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自我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离开了这一环节,任何教育都无法奏效。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班主任要明确一个观念: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是真正的管理,才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是关键。
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这种能力较弱,如果不及时巩固、加强,已有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很可能被自我放纵所征服,学生不做作业、顶撞老师、起哄、恶作剧、违反纪律等现象就会经常发生。对此,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采用自我教育方法,增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
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如何帮助中学生实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自我发展呢?我们结合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数十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能力;帮助他们完善自我,促使他们在新水平上实现自我统一。
一、参与管理,自我锻造
(一)正视自己:我很重要。
通过班级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孩子正视自己的班级角色,面对班级都能自信地说:“我很重要!”从而提高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从他律走向自律。
(二)发展自己:我定能行。
培养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实现班级管理“从自律走向自觉”。通过学生班级自主管理实践,学生人人心服口服,个个心情舒畅,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我能行!我是真的很不错!”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三)超越自己:我会更好。
提高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进一步发展,实现班级管理“从自觉走向完善”。通过学生班级自主管理实践,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我能行!我很棒!我还会更好!”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二、培养特长,自主发展
无个性即无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只不过被掩盖或压抑着,未被发现而已。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自身的特长素质是别人所不具备的客观条件,也是自身发展的优势,让他们寻求每个人心中最善良的基因,然后展示出来。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特长并不意味着要求学生十全十美,我们可以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激励,正确对待自身的特殊能力,然后利用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的特长实现迁移,真正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成才,客观条件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当学生特长发展遇到困难时或处在高原期阶段,要让他们树立信心,知难而进,用自身的特殊才能促进其他才能的发展,在整体中提高特长能力。
三、寻找差距,自我评价
正常的自我评价是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评判能力,但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滞后于对他人的评价和集体的评价。他们能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的行为,但对自己的行为评价却带有偏激性,要么夸大自己的优势,要么夸大自己的劣势。这两种评价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反而会阻碍自我教育的正常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将学生的自我认识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一方面,建立由“班主任―班长―个人意见”组成的双向信息反馈体系,设立“班级事务公开栏”和“班级工作意见箱”,由班长会同值日班长、团支部书记汇总并及时调查解决,并将处理结果上报班主任。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编辑出版《班级自主管理通报》,每周一期。在《班级自主管理通报》上,对好人好事加以表扬,对违反《班级自主管理量化考评条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反馈班主任对管理情况的检查、指导、要求等。实践证明,这个办法行之有效,能很快杜绝学生违纪现象,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起到很好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养成,自主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