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

时间:2023-06-02 09:23: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出口贸易相关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外国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F750 [文献标识码] B

从20世纪5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就取代国际借贷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同时作为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也日益密切。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吸收了大量的国际直接投资,便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FDI流入国[1]。并且,早在1992年起,我国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FDI总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2]。在2005年我国又一次成为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国际直接投资地区[3]。根据统计局数据,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国际直接投资总额呈现大幅度上升,比上年增加16914百万美元,增长了21.6%,进口总额从791460.9百万美元增加的1132567百万美元,出口总额增加了210237百万美元。最近几年,我国国际直接投资依然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到2015年,达到1263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6.4%(按RMB算),并且仅次于美国与香港,位居世界前三。

改革开放之后,对于外资的利用,特别是大量的FDI的注入,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外贸进出口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准确的权衡国际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规模的产生的效应,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本,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时代的应对能力,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各国经济学家对FDI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进出口贸易之间主要体现三种关系:首先,FDI与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替代效应;然后,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进出口贸易的互补效应;最后,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进出口贸易的转移效应。不管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方面还是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方面,均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即两者之间的互补效应得到更多的支持。美国经济学家帕特瑞(P.Patrie)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存在差别,不尽相同,使投资与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关系、规模影响也不同。帕特瑞把国际直接投资分成三类: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生产导向型直接投资以及贸易促进型直接投资[4]。并提出对于生产导向型直接投资和贸易促进型直接投资则将会增加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即扩大投资国与东道国两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国内学者关于FDI对于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相关研究都有各自的结论与代表性观点。周爱农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均衡发展的关系;朱廷B从理论上阐述了日渐趋向一体化经济的国际经济环境导致了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流动的同步性[5];刘志彪从产业经济层面揭示国际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分析宏观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FDI对于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研究整个国家FDI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相关关系;二是通过数据进行FDI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在量上的回归分析;三是通过计量模型探究某个国家或地区FDI对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我国目前FDI与进出口贸易规模概况描述

改革开放初期,从1979年到198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181.8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41.04亿美元,1985年我国实际利用了外资额19.56亿美元,到1995年我国实际使用FDI总额高达48133百万美元,到1997年增加到64408百万美元,较1995年增长了33.8个百分点,虽然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较1997年有所降低,但在以1995为基年上看都是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6],特别在2008年达到95253百万美元,在这一年就比前一年上升了21.6个百分点。1985年到2007年的23年时间里,增长了23倍。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有的重要地位,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的FDI总额已经达到119705百万美元。而在2015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稳步增长,其总额达到了了1263亿美元,同比2014年增速高达6.4%。总的来说,FDI在我国包括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来自发达国家的FDI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FDI所占比例增大到40%;二是FDI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流入零售和金融服务等行业的FDI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同时,关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FDI流入表现出非常密切的关系。与FDI大量流入的同时发生的是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大幅度增加,从1995年到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从大约280864百万美元增长到4301528百万美元,其中,出口的增长尤为明显,从148780百万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2342293百万美元,增加了约16倍,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05%。十以来,由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加上“一路一带”的建设与推进,更是让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三年位居全世界前列。

三、外国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规模计量分析

表1 1995-2014年FDI与进出口总额[7]

(单位:百万美元)

注:1.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1978年为外贸业务统计数,1980年起为海关进出口统计数。2.货物进出口差额负数为逆差。

(一)OLS模型的建立

外国直接投资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现在我们对FDI对于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分别建立两个独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Ⅰ.Y1=β0+β1X1+μ1 Ⅱ.Y2=β2+β3X2+μ2

其中,X1,X2:解释变量,表示我国1995-2015年每年的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总额。

Y1:被解释变量,表示我国进口商品总额,

Y2:被解释变量,表示我国出口商品总额。

回归系数:β0、β1、β2、β3

根据计量分析结果的相关数据可得,F1=287.034,R21=0.941,F2=287.034,R21=0.941

Y1=-1135874+24.99174X1

(-9.483386) (16.94207)

在显著性水平α=0.01下,t1>t0.005=2.861,t2>t0.005=2.861

Y2=-1299196+28.74140X2

(-9.011578) (16.18717)

在显著性水平α=0.01下,t3>t0.005=2.861,t4>t0.005=2.861

结论:两个一元线性模型回归效果较显著

由此可以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且,从两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①外国直接投资与进口和出口都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增加一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商品总额增长24.99174个单位,即边际进口商品总额为24.99174;②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一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商品总额增加28.74414个单位,边际出口商品总额为28.74414;③两个模型的可决系数R21、R22的值相接近,所以认为两个模型对于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差不多。④回归系数b2>b1,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流入对我国出口商品总额的促进作用大于对我国进口商品总额的促进作用。

(二)序列相关问题及修正

1.回归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对模型进行图形检验。

模型一:ê~t,êt~êt-1

模型二:êt~t,êt~êt-1

根据以上两个模型的随机扰动项的散点图可以看出,随机扰动项呈现正的序列相关,即在一定水平上,进出口商品总额不仅由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决定,还受到上一年进出口商品总额的影响。

2.D.W检验

由表2、表3中D.W1=0.673784,D.W2=0.670858,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n=21,k=2,查表得dL=0.97,dU=1.16,由于D.W1<0.97,D.W2<0.97,拒绝不存在1阶序列相关的原假设,故得出存在正自相关,意味着进出口商品总额还受上一年进出口商品总额的影响。

3.拉格朗日乘数检验(GB检验)

由于D.W检验仅适用于一阶序列相关,为了验证模型是否存在高阶序列相关,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

ρ阶序列相关:μ1 = ρ1 μt-1+ρ2 μt-2+…+ρn μt-n

受约束回归方程为:

Yt = β0+β1 Xt1+…+βk Xtk+ρ1 μt-1+…+ρp μt-p+εt

有约束条件为:H0:ρ1 = ρ2 =…= ρp=0,p=2

根据计量分析得到:

表2 进口模型中的相关统计量

表3 出口模型中的相关统计量

根据LM检验中的数据可知,两个模型均只存在一阶自相关,根据P值检验法和F统计量二阶自相关无法通过检验,新模型失去意义,则表示进出口商品总额受上仅一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

4.序列相关的修正

被检验证明存在序列相关,则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修正。这里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

计量分析得新模型,X1=46031.77+0.038891Y1

(14.329) (9.8143)

R21=0.969,D.W1=2.148

X2=46259.79+0.033116Y2

(13.647) (11.258)

R22=0.966,D.W2=2.12

此时,D.W1=2.148,D.W2=2.12,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样本容量为21的D.W检验的临界值上限dU=1.16,接近等于2,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已经不存在序列相关,则意味着进出口商品总额不受上一年进出口商品总额的影响。并且,当把进出口商品总额作为自变量,把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作为应变量时,观测值对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模型效果显著,说明进出口贸易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影响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加明显,更有促进效果。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增加,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不能忽视的是由于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为我国带来了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根据普通最小二乘法研究FDI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适当的一元线性模型,研究两者直接的相关关系。首先,探究外国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进出口商品总额Y为因变量,外国直接投资X为自变量,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国直接投资对进出口商品贸易具有较大且明显的作用,但进出口商品总额也受到上一年进出口商品总额的影响:然后,分析进出口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之间的影响,对建立的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修正;最后,根据修正模型,证明外国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且得出进出口贸易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影响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加明显,更有促进效果。

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带动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深入发展,同时,进出口商品的贸易还与上期的进出口贸易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除此之外,进出口贸易也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呈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作用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加明显。FDI企业外贸是我国外贸的主要增长点,在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环境下,要合理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优化市场环境,充分吸收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以促进我国外贸经济的稳步发展,带动进出口贸易的适当增长。同时,坚持开放的发展政策和战略,进一步为海外投资提供平台和机会,使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的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参 考 文 献]

[1]孙洁.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影响分析[J].商贸流通,2015(34)

[2]杨超.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的关系研究[J].中国外资,2015(5)

[3]宣烨,周长富.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3)

[4]韩玉军.国际贸易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250-251

[5]王蕙,郭显光.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规模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7

[6]赵倩倩.FDI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4)

[7]中国统计局网站[EB/OL].2016

[8]史小龙,张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J].跨国公司研讨,2004

第2篇

关键词:当前 贸易形势 进出口贸易 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袭席卷了全球,对全球经济贸易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稳定性。随着国际金融贸易市场中的不断变化,人民币汇率处于一个逐渐升值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当前贸易形势在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机遇,如何处理好进出口贸易中面临的挑战、把握好机遇,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给欧美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给欧美国家的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状况改变了欧美国家人民的消费观念。金融危机到来之后,一些欧美人民开始逐渐的积攒积蓄,这就导致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消费水平处于一个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形势,虽然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呈现着一种逐渐消退的景象,但是这还不足以使欧美国家的消费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反而欧美国家消费水平所显示出来的是一种非常缓慢的上升速度,严重的影响了国际金融贸易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仍处于一个低迷的阶段,但是也逐渐的开始呈现复苏的状态。

欧美地区中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制造业,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给服务业与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短时间之内还没有办法进行快速、有效的恢复,欧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这一转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欧美国家还加大了对外贸易中的一系列关税。

二、当前贸易形势对进出口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

1.我国出口贸易项目逐渐减少

就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元在国际汇率市场中处于一个持续贬值的状态,这就导致我国人民币处于一个不断升值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存在的价格优势,极大的降低了我国在出口贸易中的经济收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人民币汇率不断的上升,国外各个地区中的资金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美元的贬值,我国在美国这一方面的出口贸易的局势也就越来越复杂,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中企业的产品还是主要以价格为优势,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这一种出口贸易局面中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使我国出口贸易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势。

2.主要贸易国的消费需求呈现降低的趋势

主要贸易国,是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主要的经济来往者,直接影响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济收入,主要贸易国的消费需求关系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局势,如果消费需求大,那么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就能够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作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如果主要贸易国中的消费需求低,则会严重的影响我国出口贸易中贸易额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额大幅度的降低。

3.出口贸易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足

就目前来看,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非常的稀缺,出口贸易产品的品牌效应也非常的低,在国外经济市场中主要是以价格优势为核心竞争力,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国外金融市场环境中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根据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加工贸易这一方面呈现着不稳定的状态,而普通贸易所受到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非常的少,这就致使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

4.进口贸易额降低

我国是一个贸易出口的大国,在进口这一方面主要以一些稀缺能源为主,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在进口贸易中的处于一个被动、不利的地位,一些能源资源大国由于自身经济的缓慢发展,在贸易中提升产品的价格,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成本对进口贸易进行支撑,不仅影响了进口贸易额的下降,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政府、企业在财政方面的负担。

三、当前贸易形势下,进出口贸易的应对措施

1.政府要合理的对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调整,推动进出口贸易

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要坚持“走出去”这一战略方针,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政府要针对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一些新的国际贸易项目进行扩展,参与到国际市场的分工中去,合理的利用一些国际资源,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开各个国家中存在的贸易壁垒,将进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主动的局面。

2.扩展内部市场,将一些出口贸易产品在我国经济市场中进行销售

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可以对内部经济市场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将一些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在内部经济市场中进行销售,一些外贸企业可以将贸易目标转向满足国内经济市场需求,满足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拉动我国内需。

3.加强进出口贸易中服务与技术的创新,完善进出口贸易体系

进出口贸易中的外贸企业,应当加强在服务与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创新,提升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在服务这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出口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政府要完善进出口贸易体系,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外贸企业基本的经济利益。

四、结语

就目前来看,我国人民币的汇率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造成一些国家中的热钱不断的涌向我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性,增大了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风险,面对这一实际情况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应对方案,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稳定性,切实解决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实际有效汇率;进出口贸易;协整分析

福建省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改革开放30年以来,福建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发挥“侨、海、山、特”等省情优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744.58亿美元,年均增长22.16%,总体规模比1979年扩大了272倍。其中出口额达到499.43亿美元,年均增长20.89%,扩大203倍;进口额245.15亿美元,年均增长27.45%,扩大891倍;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从1979年的0.9%上升为2007年的3.4%,2007年进出口总值位居全国第七位,其中出口名列第六,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出口贸易是福建省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动会对全省经贸产生较大影响。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2007年12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11.03%。在这种形势下,福建省进出口贸易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关系如何,人民币汇率变动特别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究竟会对福建省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这些问题,无论是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都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一、基本理论综述和研究现状

1.基本理论综述

有关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很多,最早起源于重商主义学派的有关论述,后来出现了马歇尔-勒纳-罗宾逊的有关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理论,哈罗德(R.F.Harrod)、劳埃德·梅茨勒(L.Metzler)、弗里茨·马克鲁普(Fritz Machlup)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乘数理论分析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的收入分析理论,詹姆士·米德(James.Meade)和西德尼·亚力山大(S.Alexander)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吸收分析理论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等等。其中,弹性分析理论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弹性分析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后经英国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等人发展而成,它主要是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的分析来研究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

一般地说,一国货币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抑制进口,而货币升值有利于扩大进口,抑制出口。弹性分析理论认为,在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充分就业与收入不变、没有资本移动等假设条件下,只有当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即满足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才能通过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进出口数量的变化,改善一国对外贸易从而改善国际收支。因为,如果这两种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一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相对降低,于是出口增加,如果国外的需求弹性越大,则出口数量增加得越多,出口额增加得越大;进口商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相对提高,于是进口减少,如果国内的需求弹性越大,则进口减少得越多,进口额下降得越大,结果是出口额增加,进口额减少,从而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但是,弹性分析理论忽视了时间因素对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效果的影响。大量实践表示,即使具备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而是存在一定的“时滞”。即在货币贬值初期,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已经下降,但出口量因本国企业调整生产、增加产量、增加对外销售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没有明显增加,同时,以本国货币表示的进口商品的价格已经上升,但进口量因国内消费者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替代品和生产这些进口替代品也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没有明显减少,结果,贸易收支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当以上惯性消失,贸易收支才会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就像英文字母“J”,所以称作“J曲线效应”。 这一变化过程可能会维持数月甚至一两年,根据各国不同情况而定。

2.研究现状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实证分析方面的成果,但是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选取的样本区间有所不同,使用的方法参数也不太一样,因此,研究的结论大相径庭,意见分歧也很大。

卢向前、戴国强(2005)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cointegrating VAR)的分析方法,对1994-2003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着显著的影响,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李亚琼、黄立宏(2006)采用1978—2000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计算出我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绝对值之和为1.643,认为我国满足汇率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必要条件。而任兆璋、宁忠忠(2004)使用1978-2002年的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收支差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间不仅判定系数低(Adj-R2=0.2160),且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均显示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沈国兵、杨毅(2005)对1990—2004年月度数据进行Johansen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进出口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没有稳定的协整关系,也没有系统性相互影响和决定关系;陈晨子(2007)使用协整理论分析1986年1月至2007年1月的数据,得出了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额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徐炜、孙俊(2008)通过对1994年1月至2005年7月、2005年8月至2006年11月这两个阶段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我国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月度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研究表明,随着2005年7月21日汇率制度改革的实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正在减小。

当人们在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把目光转向区域领域,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关系,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刘传哲、陈寒凝、贾彦利(2004)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江苏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与汇率变动明显正相关;戴世宏(2006)采用对数形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王春平、刘传哲(2007)通过协整检验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山东出口贸易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康慧、卢方元(2007)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河南省进出口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且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马麟艳、肖留春(2007)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云南进出口影响不大;韩萍、任梅春(2006)通过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福建省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相关性较弱,而GDP对福建省的进出口贸易影响显著。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福建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设立

根据一般经济理论,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最主要因素是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而影响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关键因素就是汇率,除此之外,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也是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但根据弹性分析理论的假设条件,我们假定国内外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为了使各个序列趋势线性化,以消除异方差性,对各个序列取自然对数,建立模型:

其中,t为时间,Xt为出口额,Mt为进口额,REERt为人民币汇率。

2.数据来源及说明

(1)采用的数据是年度数据,样本期为1980-2005年,选择从1980年开始主要是考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币汇率作为价格杠杆对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才日益凸显。

(2)按汇率是否经过价格调整,人们通常把汇率分为名义汇率(Nominal Exchange Rate)和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名义汇率即现实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汇率。有效汇率是一种货币相对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数1。在实证过程中,人们通常把有效汇率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

名义有效汇率(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简称为NEER)是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有效汇率,它所反映的是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程度。将名义有效汇率剔除该国当年的相对物价指数,就得到实际有效汇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简称为REER)。与名义汇率、名义有效汇率相比,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变动,而且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本文采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研究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福建省进口额、出口额数据均来自历年《福建统计年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国际金融统计。实际有效汇率上升表示本币升值,下降表示本币贬值。

第4篇

[关键词]:中韩贸易 出入境旅游 旅游与贸易互动 推拉方程

纵观历史进程,国际旅游和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时间同步性,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亦是如此。而数据间的趋同性是否代表着两者有着一定的联系,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少,2001年Jordan Shan和Wilson以中国等为样本,得出旅游与贸易的关系是互动的。Khalid以伊斯兰国家的旅游与贸易为对象,细分了贸易方式,得出旅游与贸易间存在长期的平衡。国内旅游与贸易间关系的研究凤毛麟角,而多是将旅游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组成加以研究,如高静等对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估等。这些研究并未跳出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从更宽泛的视角分析国际旅游与贸易的关系。从中韩两国出入境旅游发展看,我国逐渐成为韩国主要的入境客源国,在进出口贸易关系上,中韩贸易国规模大,经济互补性强。

本文选取2005-2014年的统计数据,从两个层面分析中韩旅游与贸易的互动关系:(1)根据推拉模式,建立中韩出入境旅游客流量与中韩进出口贸易的推拉方程。(2)从中韩层面出发,分析占入境旅游比和贸易依存度之间的相关性,为从时间轴上分析旅游和贸易的互动关系提供参考。

1模型假设和数据来源

1.1旅游和贸易互动的模型假设

马可波罗假设。早期的国际贸易始于商务旅游。早在300多年之前,马可波罗怀着买卖商品的目的,从意大利来到中国,作为早期的商务旅行者确实引发了两国间的贸易。通常来讲,商务者出境其他国家始发动机是买卖货物,从而引起进出口贸易,一经成功还会产生反馈效应,从而导致进一步的商务旅游与国际贸易。

兴趣和关注假设。商务旅游者的成功会因人员与经济的国家性和社会性而引发广泛的效仿和尝试。先锋商务旅行者作为所在国商品与文化的载物,会引起入境国居民的兴趣与关注,从而引发更大的旅游流与贸易流,这是其商务旅游的外部效应。

发现与扩大商机假设。国际旅游对国际贸易的贡献作用不止于商务旅行者,非商务旅行者的海外探亲,求学或者休闲都有助于国际贸易的繁荣。因此,国际旅游诱发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提高了旅游地的兴趣与关注,从而引发更大的国际旅游流。

本文以“商务旅游引起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提高了居民的关注与兴趣”“关注和兴趣促进非商务旅游”“非商务旅游促进双边贸易”的循环模式诠释旅游与贸易的关系。立足从更广阔的视角探析国际旅游和国际贸易间的关系,为科学了解中韩双向旅游和进出口贸易提供依据。

1.2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本文搜集的统计数据主要包含中韩出入境旅游人次和中韩进出口贸易额两个序列:(1)中韩出入境旅游数据,包括韩国入境中国国旅游人次,中国接待人次,中国出境韩国旅游人次,韩国接待人次。(2)中韩进出口贸易额,包括中韩进口贸易额,中韩出口贸易额,中韩进出口贸易总额,韩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全球经济数据以及韩国观光旅游局网站。

由于中韩在政策,人口,土地面积,发展阶段,经济模式,国际旅游等方面的不同。本文着眼于出入境客流量和进出口贸易间的推拉模式,还定义了两组变量(表1),为从更广阔的视角分析旅游和贸易依存度提供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旅游与贸易均易受到国际宏观环境的影响。受2007年到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旅游与贸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为了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探析旅游与贸易的关系,本文采用趋势线理论对经济危机时期的统计数据进行模拟。

2出入境客流量和进出口贸易相关性的分析

2.1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和中韩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

自2005年来,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和进出口贸易增长缓慢。2005-2014年,韩国入境客流量从3.55百万次增加为4.18百万次,向中国出口贸易由768.2亿美元增加为1453.4亿美元,由中国进口贸易从351.08亿美元增加为900.7亿美元,而受2007年-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韩出入境旅游与贸易额都出现了严重的下滑。为了定量地探析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影响,本文选用2005-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绘制如下两条增长曲线(图1、图2)。

2.1.1韩国入境中国的客流量和中韩出口贸易的相关性

商务出游者的最初目的是销售产品,这对于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润额都是有益的。从图1可见,10年间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和中韩出口贸易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时期:2005年-2007年韩国入境流和出口贸易增长显著,入境客流量由3.55百万次增加为4.78百万次,增速为134.7%,出口贸易从768.2亿美元增加为1037.5亿美元,增速为135.06%。2007-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入境客流量与出口贸易同步快速下滑,入境旅游减少到3.2百万人次,下降速率为66.93%,出口贸易减少到1025.5亿美元,下降速率为98.84%。2009-2014年,全球经济回暖,入境客流量和出口贸易同步上升,入境客流量从3.2百万人次增加为4.18百万人次,出口贸易从1025.5亿美元增加为1453.3亿美元,增速为141.72%。利用统计数据,采用趋势线模拟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对出口贸易的推拉方程:0TKC=-6.8972IQKC2+183.9IQKC+537.27R2=0.8319 (1) 式中,0TKC为韩国出口中国贸易额(亿美元),IQKC为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百万人次)。

2.1.2 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和中韩进口贸易的相关性

商务客国际旅游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公司和国家需要而选择性的购进商品。10年来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和中韩进口贸易有着较强的时间同步性,处在微妙的平衡中(图2)。从2005年到2007年,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与中韩进口贸易增长显著,入境客流量从3.55百万次上升为4.78百万次,增速为134.7%,进口贸易从351.08亿美元增加为560.99亿美元,增速为135.06%。2007到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入境客流量与进口贸易同步快速下滑,入境旅游减少为3.2百万人次,下降速率为66.93%,进口贸易减少到536.7亿美元,降速为98.84%。2009年到2014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尾音中,各国经济复苏,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与进口中国贸易在经过09年到11年的较快增长后,趋于平稳增长。截止2014年入境客流量与进口贸易分别达到4.18百万人次和900.7亿美元。利用统计数据,采用趋势线模拟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对进口贸易的推拉方程:ITKC=-3.0923IQKC2+95.901IQKC+275.53R2=0.88 (2)

式中,ITKC为韩国进口中国贸易额(亿美元),IQKC为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百万人次)。

韩国入境中国的客流量相对于其对出口贸易的拉力而言,其对进口贸易的作用更强。在中韩出入境旅游中,中国由旅游顺差变为旅游逆差,韩国反之;在中韩进出口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逆差,韩国反之。这种由入境旅游的顺差而引起的进出口贸易的逆差,在贸易和旅游的关系之中是值得广泛验证和重视的。

2.1.3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和中韩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

马可波罗假设:商务客出境旅游,其目的是买卖商品,进而引发进出口贸易。本文通过将2005年-2014年的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加总,得到中韩进出口贸易总额,再将其与韩国入境客流量进行分析,得到入境流量对进出口贸易的推拉方程:ITKC=-9.99IQKC2+279.8IQKC+812.8 R2=0.8765 (3)

式中,ITKC为韩国进出口中国贸易额(亿美元),IQKC为韩国入境中国客流量(百万人次)。

2.2中国出境韩国客流量和中韩进出口贸易间的相关性

鉴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的约束,中国出境游起步较晚。1990年中国最先开放的赴新马泰旅游,开启了中国出境观光旅游的先河。此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中国居民出境旅游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现已与全球上百个国家签订旅游协定,成为出境旅游增长最快的国家。从2005-2014年,中国出境韩国的客流量从31百万次增加为109百万次,向韩国出口贸易由351亿美元,增速为189.18%。本文选用2005-2014年的有关统计数据绘制如下两条增长曲线(图3,图4)。

2.2.1中国出境韩国客流量和出口贸易的相关性

由图3可见,中国出境客流量和出口韩国的贸易额有较强的时间趋同性。从2005年到2007年底,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出境韩国客流量与出国贸易增幅很大,分别为147.76%与210.59%;2007年底到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对韩国出口贸易显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跌落为537亿美元。2009年到2014年出境客流量与出口贸易同步稳定发展,呈现双旺发展格局。利用相关统计数据,采用趋势线模拟出境客流量对出口贸易的推拉方程:0TCK=254.18ln(0QKC)+300.01 R2=0.8565 (4)

式中,0TCK为中国出口韩国贸易额(亿美元),0QCK为中国出境韩国客流量(百万人次)。

2.2.2中国出境韩国客流量和进口贸易的相关性

由图4可见,出境韩国客流量和进口韩国的贸易额自2005-2013年同步增长,而2014年的进口韩国贸易额有所下降。自2005-2007年低,中国出境客流量与进口贸易同步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103.95%与145.97%。2007年底到2009年,中国的出口贸易额下降到1025.5亿美元,增长幅度骤降72.59%。2009年到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由47.7百万上升为109百万,增速为228.72%,进口贸易额从1025.5亿美元上升为1453.3亿美元,增速为141.72%。除2014年中国进口韩国贸易额有所下降外,中国出境韩国客流量和进口贸易均快速增长。而从2014年进口贸易额的下降可以预测到在今后的几年,中国出境人数与进出口贸易额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利用统计数据,采用趋势线模拟出境客流量对进口贸易的推拉方程:ITCK=435.86ln(0QCK)+624.84 R2=0.7736 (5)

式中,ITCK为中国进口韩国贸易额(亿美元),0QCK为中国出境韩国客流量(百万人次)。

中国出境韩国客流量相对于进口贸易而言,其对进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强于进口贸易。

2.2.3中国出境韩国客流量和中韩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

将2005年-2014年的中国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加总,得出中韩进出口贸易总额,再将其与中国出境客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出境客流量对进出口贸易的推拉方程:ITCK=690.03ln(0QCK)+924.85 R2=0.829 (6)

式中,ITCK为中国进出口韩国贸易额(亿美元),0QCK为中国出境韩国客流量(百万人次)。

3两个断面旅游互动和贸易依存度的关系

3.1韩国断面

图5是2005-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占韩国入境旅游比以及韩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从图中可见,2005-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占韩国入境旅游比从14%上升为43%,中韩旅游在韩国的旅游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韩国对华贸易依存度除2014年有所下降外,一直处于缓慢增加中。大致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13年中国占韩国入境旅游比从14%增加到35%,而韩国对华贸易依存度从05年的21%上升到13年的26%,而14年又回落到21%。第二阶段为2013-2014年,对华贸易依存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而中国游客占韩国入境旅游比缓慢增加,仅为8个百分比。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占韩国入境旅游比的迅猛势头会有所减慢。为了从韩国断面定量地分析中国出境旅游客流量占韩国入境旅游比和对中国贸易依存度的联动关系,本文采用的直线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其关联带动方程:TRIK-C=0.3195RITK-C+20.742 R2=0.4236 (7)

其中,TRIK-C为韩国对华贸易依存度,RITK-C中国游客占韩国入境旅游比。依据边际弹性,当中国游客占韩国入境旅游比上升1个百分点,韩国对华贸易依存度就会上升0.3195个百分点。

3.2中国断面

图6是2005-2014年韩国占中国入境旅游比和中国对韩贸易依存度。由图可见,10年来韩国占华入境旅游比在波动中逐渐下降,中国对韩国贸易依存度伴随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下降。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韩国占中国入境旅游比从2007年的18%下降为2009年的15%。中国对韩国贸易依存度和韩国游客占华入境旅游比两组指标的纵向波动显现较强的时间趋同性及相关性。为了从中国断面定量地分析韩国占中国入境旅游比和中国对韩贸易依存度的联动关系,本文采用的直线方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其关联带动方程:TRIC-K=-0.2066RITC-K+8.0942 R2=0.8709 (8)式中,TRIC-K为中国对韩贸易依存度,RITC-K为韩国游客占中国入境旅游比。依据边际弹性,当中国占韩国入境旅游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韩国对华贸易依存度会减少0.2066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Jordan Shan&Ken Wilson. Causality between trade and touris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1(8):

279-283.

[2]Russell Ronstadt. Does Tourism Remote Cross-b order Trade[J].2003,85(3):569-579.

[3]李小牧.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1985-2004 年的国际收支分析[J].国际贸易,2006(10):46-49.

[4]高静.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加入WTO后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2006,9:20-22.

[5]John Seabrook, Susan Homer著.程尽能,卢涤非等译.商务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3-27.

[6]Susan Horner著.程尽能,卢涤非等译.商务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3-27.

第5篇

(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中职学生实际择业就业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重新规划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重新调整教育教学侧重点,在不改变中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探索

《进出口贸易实务》在整个国际贸易及商务英语等相关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首先,进出口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过程中涉及到的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的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故这门课的掌握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外贸这个专业的理解。其次,它还是国际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作为外贸专业类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进出口贸易实务课遵循理论部分“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教学中较多地体现实践性,密切结合我国进出口贸易工作实际,突出重点,加强案例和实训教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进出口贸易流程。本文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重新规划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重新调整教育教学侧重点,对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一)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外贸类的核心课程,应该说内容都很重要,进出口贸易实务的教学内容包括了以下方面: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与包装;贸易术语和商品的价格;国际货物运输;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货款的收付;争议的预防与处理;交易的磋商与合同的签订;出口合同的履行;进口合同的履行;国际贸易方式。我们应结合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本着以实用为目的,够用为尺度的原则,对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1.结合当前实际,以商品的标的、贸易术语和价格、货款的收付及合同的履行作为重点。因为现在往往由货代做运输、报关,所以对运输重点掌握订舱及运费。又现在的海运相对风险小,且出口报价以FOB、CFR居多,故对保险、不可抗力等只作了解。在学习交易磋商中适当的结合函电,并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在外贸中的应用。对于结汇的学习,可适当增加核销及退税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与实践结合。

2.国际贸易实务是以出口为导向展开的,在过去符合国家的实际状况,现在我们应该适当做些调整,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进口贸易的内容,结合形势,让学生重视进口。

3.与地方经济结轨。绍兴是轻纺城,故在涉及到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时,可以纺织品为例让学生了解面料,了解印花染整工艺,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与国际贸易发展相结合,密切联系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联系国际贸易规则的课程,这些内容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如《进出口贸易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教材现还引用《UCP5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及《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事实上外贸业务中已使用《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600》)及《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二、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说,课改除了内容整合,更多的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因此,对于进出口贸易实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我们也要大胆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现在的国际贸易实务基本上是围绕合同的内容展开的,对于关键的东西只谈它的一些定义或含义,本质上看并非实务,学生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走进贸易,真正动起来,以便于更好地掌握进出口贸易实务这门课。

1.充分利用好网络等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主题相关的丰富资源。

在如今网络风靡的时代,学生迷恋网络,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使网络为学习服务。我们可引导学生去专业论坛交流学习,如福步外贸论坛;去相应的贸易平台网站比如阿里巴巴网站了解相关知识。我们更可为学生布置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翻阅更多的资料,经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获取更多的知识。如布置分组策划完成一次网购任务,事后讨论其中的得失及注意点,再结合外贸予以展开。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融入其中,充分收集资源。

2.为学习者提供探索思考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引入式教学等,把专业术语生活化,从身边事例出发探究专业知识。面向全体,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通过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价格,让学生从身边买卖中的价格引入,探究、引导、纠错,得出国际贸易报价的特点及与国内买卖价格的相同与不同,进而从实践中理解贸易术语的定义。

3.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协作、成果展示的平台。

对于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内容,教学时内容支解得七零八落,如合同中的各个条款、合同的磋商、合同的履行,而工作中却是很多东西交替出现,前后衔接。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实训的平台,把这些内容结合外贸函电等知识完整串联,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已开发的软件系统,如世格软件,把学生分成进口商、出口商、生产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船公司、保险公司等,让学生分角色的进行仿真模拟操作,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且在操作完成后,让各个学生交流其中的心得体会。当然若能为学生提供资源,让学生自行去完成一笔交易,如到阿里巴巴网站熟悉其交易流程,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熟悉了国内的贸易网站,就可以到外国的贸易平台网站去,如B2B等网站去寻找客户、谈判、签订合同,进一步在操作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当然我们也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多让学生熟悉流程,例如在学信用证时,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示,一方面增强其交流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对自己知识掌握的一个展示。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成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又动脑,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会听、会质疑、会表述、会交流的能力。

三、重新调整教育教学侧重点

对于中职学校,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操作能力的技工型人才。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强调学科完整性,现在我们职业学校提出要以行动导向为体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就是说,按照实际进出口流程来安排知识内容。我校外贸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有《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商务英语函电》等。而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别是实践应用中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交融、互有联系。基于这样的原因,《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商务英语函电》三门课程就需要整合,在整合中,我们更强调实用性,这无疑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侧重点。在这些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外贸单证实务》融合到《进出口贸易实务》中,例如在学国际货物运输时讲到提单,同时插入提单的填写;学到货物运输保险时,讲讲保单的填写;学到国际货款的收付时,分析结汇单据的填写。这样可以免去有关单据内容的重复教学。同时在学到磋商时,可结合简单的《商务英语函电》知识,学习合同条款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条款的英语表达,这样就能使《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商务英语函电》真正合为一体,学以致用。当然这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更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进出口贸易实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不仅要改内容,更要改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培养出有较高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技工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美彦.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刘红燕.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高职类外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武汉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五卷第六期.

第6篇

关键词:政策导向;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

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而煤炭进出口的工作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我国基础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煤炭行业在国家的总体能源消费、资源供给等各个方面中占据着很大的份额。国家经济在不断地上升,经济结构也会有所转变。尤其是在煤炭进出口贸易调控方面,政府力度也有所加大。这主要是因为煤炭的数量较多,而消费消化确是有限。针对这种煤炭资源的发展状况以及市场的需求,国家必须实施相关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的煤炭贸易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本文即将对于中国煤炭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煤炭行业能够获得可持续性与的发展。

一、我国煤炭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基本情况

(一)我国煤炭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变化。我是人口大国,因而对于各种各样能源的消费量庞大的,带动需求也是在源源不断地扩大。根据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情况来分析,进出口政策也在随着国际形式以及我国的发展状况而不断地改变。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煤炭进出口的贸易量也在及时地调整与控制。根据过去的经验,我国曾经对于煤炭的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政策有所放松,大力支持去进口那些优质的煤炭。当然也会出现对于煤炭进出口量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阶段。从政策的角度分析,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煤炭的进出口的比例。例如将2004年的煤炭进出口的数量于2014年的煤炭进出口数量,二者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煤炭出口的数量是远远减少了,进口的数量是大大增加了。在近几年国家的政策也发展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多元、多角度的发展。国家通过对煤炭贸易税收的调整,促进煤炭进出口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节约环保的目的。当然了,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煤炭的需求量也是会随之而产生一定的变动。(二)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的形式分析。从最近几年来论述,世界对于煤炭的生产以及消费等方面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于发电时所需要的煤炭数量也是在不断地增加。所以,煤炭在运输成本上也有所降低,也就极大地促进了煤炭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发展。实际上中国煤炭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大的,从二十年里就可以窥见一斑。这主要是因为煤炭是一种最基本的能源,需求量还是较大的。与石油相比,煤炭资源就具备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的特点,这也就更增加了煤炭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当然了,随着政策的发展与变化,煤炭贸易也会存在着一定的波动,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所以,了解贸易的形势一定是要放眼整个国际市场,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下的发展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一种长远的眼光,进行客观合理的进出口贸易情报分析。此外,也要关注国内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抓住抓住国家的优惠政策,进行煤炭进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因此,关注国内外的政策变化,及时发现市场的动态,二者最为关键。而抓住机遇、随机应变是提高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基础。(三)对煤炭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影响的政策条件。随着社会市场的发展,国家对于煤炭进出口贸易也会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变化,旨在推动煤炭进出口贸易的良好发展。根据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在1998年之前的发展状况是得益于经济的不断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煤炭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在2006年的时候,国家就开始对煤炭的出口政策进行紧缩,相反支持煤炭出口。而从2014年开始,煤炭行业经济发展势头减弱,导致很多的煤炭企业则面临着巨大的亏损现实。因而,我国在无烟煤和炼焦煤的进口税率设置等方面就将其完全取消了。同时,还提出了最惠国国税。由此可见,国家的政策对于煤炭的进出口具体发展的方向,有着极其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时候,也会受到汇率政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民币汇率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人民币汇率是价格的无形杠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都会对于国际的收支平衡,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过程一般会以美元作为结算的基础,在出口煤炭的时候,价格也是会受到市场的严重影响,所以,人民币对于美元汇率的变化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了,汇率的政策也会对煤炭的价格产生很大的变化。当在进行国际煤炭的贸易时,使用美元作为结算的标准,而我国的人民币在升值方面,就会难度较大。同时,导致煤炭在进出口的价格难以上涨;价格难以产生优势,煤炭的进出口需求有所增加,煤炭在国内的发展空间也会有所降低。煤炭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一定是根据国际的贸易形式以及市场的需求情况,从而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调整,才能够将进出口煤炭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促进我国煤炭贸易的良性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进步。

二、政策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当中的作用

(一)政策的正向影响。首先,从政策的积极影响角度来论述,政策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当中的作用。我国的政策变动,通常情况下,都是为了能够提高国家的煤炭发展效率,能够获得可持续性的、健康性的发展,有效增强煤炭公司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国家大力支持煤炭出口,实际上是能够实现煤炭在我国内部的供应与需求的有效平衡,从而使得国家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推动国家的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带动相关的资源环境的良性变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煤炭产业及时转型与升级,强调的是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从而使企业不断地朝多样化、多元化以及长久化方向发展。如果国内的煤炭经营出现了一定的难题,国家在政策上支持出口,可以实现创汇的效果。实际上,这对于促进我国的煤炭供应和需求的平衡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够对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提高国家在能源储备方面的实力。从而也能够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为稳健,有效地改善气候环境条件。从我国煤炭能源分布的现实情况来分析,东南沿海地区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贫瘠。所以,国家制定了“东进西出,南进北出”这一煤炭政策。而这个政策可以有效的减少地区煤炭资源之间的差异,解决能源的需求问题。所以,我国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促进煤炭企业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促进经济的可循环发展。同时,我国实行走出去的政策,或者是进行国外的市场投资,再或者是企业收购。同时,还可以进行跨国煤炭企业的扩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对于煤炭企业进行健康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煤炭企业更应该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主动追求突破,进而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二)政策的负向影响。煤炭行业也是在政府以及市场两方面的影响之下,获得一定的发展。当政府通过对于产能、进口的限制等政策来帮助解决煤炭贸易问题时,实际上,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煤炭产能释放量大,而与下游的产业需求不想匹配。所以单单只是通过相关的进口控制政策,以此来进行国内的煤炭企业的发展,但是却很难使得国内的企业走出口门,在整个国际化的大环境之下的取得良性竞争与发展。此外,不仅仅受到整个中央政策的宏观调控,还有地方政府性的政策,也会使得国内的煤炭价格出现变动,使得企业面临着亏损的风险。比如,地方的保护性措施使得省外的煤炭行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市场发展不够多元化,也不够活跃。同时,在电力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也会对于其他省煤炭进出口进行一定的打压。这一切都是因为煤炭行业仅仅是所有行业发展链条当中的一部分,对于上下游的行业市场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当处于生态链条上的煤炭行业发展出现了困难,就会导致其他的行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其次,从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来分析,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控制进口的政策上,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也会对于我国煤炭企业在整个国际市场中的长期发展。当我国的煤炭价格普遍下降,导致很多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存在着亏损。而实际上,国家在煤炭政策的时间,远远是迟于整个煤炭行业的现实状况变动速度,也就会导致政策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有用性。所以,客观地来讲,我国的在制定煤炭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过程当中,一定是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但却无法做出最及时的解决办法。所以,如果国际政策以及我国的政策同时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得整个煤炭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处于稳定的状态,使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呈现一种稳定的健康发展状态。(三)关于政策导向的重要性。在我国进出口煤炭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过程当中,国家政策的指导一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国际经济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市场也是异常活跃,而我国也在不断的进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所以,国家的煤炭行业在需求方面速度增快,煤炭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状态。而从煤炭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论述,企业必须及时地调整发展的模式,逐步地向高质量、高效益、集约型的方向发展。而从国家的方面论述,使用一定的政策,对于煤炭贸易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控制,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布局。同时,让能源供给逐步走向稳定化,才能够保证煤炭企业获得稳定性的发展,从而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逐步走向可持续性。总言之,政策的变化是同时受国际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也不再是取决于煤炭发展的数量或者是速度。更为关键的是,依靠整个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模式以及正确的发展手段。在政策的影响之下,进行合理的贸易发展,促进能源发展的平衡性,引导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推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发展策略

(一)调节总量,优化结构。煤炭的替代品实际上是石油,如果石油在国际上的价格大幅度地下降,那么煤炭在国际市场需求非常的旺盛,使得煤炭行业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发展。而在国内,如果煤炭能量过于剩下的话,国家就会制定一系列限制产出的政策。同时,市场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将剩余的产能消化掉。那么,现实情况就一定会给煤炭行业带来很大的发展压力。而国内供应和需求上的关系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价格也会有所降低。针对上述的相关情况,第一点一定要在总量上实行一定的控制,针对我国东西南北地区在煤炭能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之下,进行合理的战略布局。这样,能够使得煤炭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使得煤炭资源在供应和需求方面达到一定的平衡。第二点,就是要让相关的煤炭企业经营关闭或者是合并转让,实现资源重组能够使得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得企业走向往集约方向发展的道路。实际上,这种策略不仅仅使得煤炭企业有更为强大的发展能力,也挽救了那些处于困难中的企业。第三,就是要加强对于煤炭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因而,一定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开采煤炭的法律法规,使得煤炭的开采工作走向标准化和科学化。所以,在进行煤炭开采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努力保护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第四点,就是要对于煤炭企业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与帮扶,才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及时的产业升级和改造,提高它们在煤炭生产方面的能力,淘汰落后的硬件设备,减轻企业发展负担,进而在根本上保护煤炭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企业长远性的发展。 (二)发挥市场作用,政策帮扶。在影响煤炭企业发展的各类因素中,市场一定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市场的供应和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目标。所以,根据市场的现实状况,我国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例如,国家通过实施进出口关税的支持,推动我国从煤炭出口向煤炭进口发展。而近几年,过的煤炭数量存在着一定的积压。所以,企业在经济上亏损,最终导致整个煤炭行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发展困境。所以,国家根据这种现状就制定了一定的调整政策。比如,减少煤炭品种出口的关税、提高对于煤炭进出口在结构、数量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还要及时关注国内外的市场发展的变化,进而给出最及时的煤炭进出口发展政策。因此,市场在整个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国内外市场都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才能够在整个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定的竞争地位,推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的良好发展。政策帮扶,既是立足于市场之上,更是在进行一定的市场调控,进而促进煤炭进出口的健康发展。(三)两手抓,两促进。实施两手抓,两促进的策略,能够使煤炭进出口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煤炭进出口不能够健康地发展,那么政府就应该采取一定的调控手段进行合理的调控,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际上,这也是能够提高我国煤炭贸易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我国煤炭市场进出口的速度,逐渐的放慢的现实状况来分析,我国应该在煤炭的情况方面充分的利用市场以及资源,能够让煤炭的微量元素的控制逐渐减少,使得优质的煤炭能够多多进口,而那些劣质的煤炭进口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使我国在进行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此外,政府也可以进行政策鼓励方面的实施,减少关税、资源税,从而使货源以及铁路运输等各个环节得到相关有力的保证。而煤炭企业在实力上得到增强,在国际的市场当中也可以占据一定的比例,获得一定的地位,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增加。

四、结束语

首先,本文对于我国的煤炭进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针对政策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当中起到的相关作用,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为关键的是,本文给出了推动我国煤炭进出口贸易政策发展的策略。而国家政策的变动,这也主要是根据国内外的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变化的。国家对于政策的制定也是三思而后行的,旨在推动煤炭企业能够获得更为长远性的发展,进而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纵览本篇论文,我国在煤炭进出口的数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从不出口、出口少,到出口多、进口少。现在也主要是出口变少了,而进口在慢慢的变多。而煤炭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一定要及时关注我国制定的相关煤炭政策,不断地拓展企业的实际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严杰.基于政策导向视角下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J].财经界(学术版),2016,(12):24.[2017-08-17].DOI:10.16266/11-4098/f.2016.12.019

[2]彭云艳,孔凡玲,闫静怡.基于政策导向视角下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267-269.[2017-08-17].

第7篇

关键词:FD 对外贸易 总体效应 时空差异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关于FDI与国际贸易国外学者主要讨论两方面:一是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因果关系。Muchielli和Chedor(1999)、Graham(2000)等分析得出FDI对东道国出口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而Zhang和Felmingham(2001)的研究结论是出口规模的扩张能吸引FDI的流入。二是FDI与国际贸易之间是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替代关系理论认为贸易障碍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即表现为投资对贸易的替代,同时国际资本流动的障碍也会产生国际贸易。Belderbos和Sleuwaegen(1998)、Blonigen(2000)等学者研究证实了此观点。互补关系理论认为FDI 可以在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创造新的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即表现为投资与贸易的互补。Goldberg 和 Klein(1999)、Mariam Camarero(2004)等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与FDI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二)国内文献 国内学者蔡小勇、余子鹏(2005)利用2003年中国30个省份的出口总值、机电产品出口总值及当年实际利用FDI值,分析了FDI对中国出口及地区差异影响,结果表明FDI对西部落后地区出口的带动作用最大,对中部地区出口的带动作用最小。王少平等(2006)利用1992年至2003年我国三大地区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FDI 对不同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东部地区FDI对出口有显著的创造效应和较强的替代效应,而对中、西部地区其创造效应不显著并且替代效应相对较弱。梁瑞(2008)研究发现我国FDI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较为显著,但FDI对东部地区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次之。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对两国贸易流量的影响方面,即替代性和互补性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部分结果表明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这些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各区域由于自然和经济条件不同而导致FDI的贸易效应可能具有显著差异,在更深层次上分析FDI对我国区域贸易失衡状况、转移效应等方面问题。基于此,本文利用1987年至2009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FDI对我国区域对外贸易的阶段性影响进行实证,从而对我国FDI的贸易总体效应进行全面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及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中国30个省市(因部分数据缺失)1987年至2009年的面板数据。1987年合资2008年各省进出口额、实际利用FDI、GDP与公路铁路总长度,2009年实际利用FDI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信息网,2009年其他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其中各省的进出口额和实际利用FDI以万美元为单位;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2000年的名义GDP为基期调整得到实际GDP,然后按当期汇率调整为万美元;汇率是IFS所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了指数化调整;各省铁路与公路总长度以公里为单位,所有数据均采用对数形式。

(二)模型设立 为研究FDI 对我国三大区域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实证分析中除了把当年实际FDI作为解释变量,还将各地区贸易绩效与其经济规模联系起来。经济规模是决定外商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因此,引入各省GDP这一变量作为经济规模的测量指标。同时,根据影响贸易收支的一般理论,影响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变量主要是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国内外的实际国民收入水平,而影响进出口相对价格的关键因素是汇率。因此,引入汇率这一解释变量,在文中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表示。另外,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基础设施除了是影响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FDI 的关键因素。因此,引入各省公路和铁路里程数作为基础设施状况的替代变量,该替代变量用ROAD表示。基于上述分析,选取影响对外贸易的四个主要经济变量——外商直接投资、国民在截面间的异方差性和相关性造成估计结果偏差,对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分别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FGLS)进行估计。

三、实证检验

(一)FDI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总体效应分析 本文首先对解释变量回归,并依据面板模型的F检验和随机效应检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估计。模型 1、2、3见表(1)是FDI对解释变量的混合效应、个体固定效应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的拟合结果。模型1由于面板模型F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趋近于0,故拒绝混合模型;而个体随机效应的Hausman检验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模型。由模型2中冗余固定效应检验的F值和模型3的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是较为合适的,因此认为模型2的回归结果较为准确。结论显示,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均有显著的创造效应,当我国FDI流入量增加1个百分点,出口将增加约0.06个百分点,进口约增加0.18个百分点。此外,GDP与基础设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显著正相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在我国汇率变动显著影响进出口,即人民币贬值1%,出口将上升0.61%,进口上升1.09%。

(二)FDI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时空差异分析 1987-2009年时期,我国经历了对外开放、金融危机、加入 WTO等重大经济事件,我国经济结构和对外贸易环境有可能产生了相应变化。政府积极引入 FDI的同时,开始注意到引导FDI转型,使外商直接投资在区域、产业内的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单纯通过1987年至2009年数据对FDI与我国三大区域对外贸易关系进行研究,很可能会遗漏掉一些重要的阶段性影响。因此考虑到这种阶段性的变化,将 1987年至1992年作为第一阶段,1993年至2001年作为第二阶段,2002年至2009年作为第三阶段,沿用前文设定的方程,对三个阶段分别进行GLS回归分析,通过计量结果来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FDI对各区域的贸易影响有怎样的改变。(1)不同阶段FDI对我国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计量结果见表(2)显示:在不同阶段,东部地区FDI 对贸易影响产生了一些明显的改变。1987-1992年东部地区FDI对进出口贸易均具有创造效应,对于进口FDI系数为0.21,即增加1单位 FDI,会拉动东部 0.21 单位的进口,大于出口的FDI系数0.1。1993年至2001年东部地区 FDI对进出口贸易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效应,进口的FDI系数为 0.9大于出口的FDI系数0.32。而在2002年至2009年东部地区 FDI 对进出口贸易均无显著影响。1987年至1992和1993年至2001年间,东部进口创造效应明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凭借着地理优势、廉价劳动力和较低的运输成本吸引大量外资企业进入投资建厂并开展加工贸易。建厂期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技术专利以及人才,无疑会拉动东部进口贸易。 2002年至2009 年间,东部地区FDI对进出口贸易均没有显著影响的原因可能是经过前期外资企业的发展,其已经完成了生产所必需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已形成围绕外资企业的产业需求的加工贸易服务产业链,不用通过进口就可以在国内完成所需生产资料的采购。(2)不同阶段FDI对我国中部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通过FDI对中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见表(3)显示:1987年至1992年,中部地区FDI对进出口贸易均无显著影响。1993年至2001 年,FDI 对进口贸易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效应,对出口没有显著的影响。进口FDI系数为0.12,即增加1单位 FDI,会拉动中部 0.12 单位的进口。2002年至2009年,FDI 对出口贸易则表现出显著的替代效应,出口FDI系数为-0.15,对进口无显著的影响。1993年至2001年间中部地区FDI的进口创造效应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部地区产业链基本形成和生产成本逐步上升,而中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且相对于西部地区还有着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大量产业开始向中部转移。在这一阶段中部地区吸引大量FDI 的流入,对进口贸易有显著带动作用。在2002年至2009年间,FDI 对出口呈现显著替代效应并不意味着FDI 对中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减小。相反,这是正确利用FDI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虽然中部地区不具备东部地区天然地理优势,运输成本等因素也制约出口导向型FDI的流入,但非常适合引入市场导向型FDI。同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引入外资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3)不同阶段FDI对我国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通过FDI对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见表(4)显示:1987年至1992、1993年至2001年两阶段,西部地区FDI对进出口贸易均无显著影响;2002年至2009年间西部FDI对进出口贸易则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效应。FDI的系数进出口系数分别为0.14和0.11,即增加1单位FDI,会拉动西部地区0.14单位的进口和0.11单位的出口。前两个阶段西部地区FDI系数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中部较一致。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薄弱的基础设施,给对外贸易带来巨大的运输成本,引入西部地区的FDI数量较少,一定程度上导致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而在2002年至2009年间,西部FDI 对进出口贸易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效应。其可能是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西部地区较大潜在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吸引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这种 FDI 与中部地区 FDI 类型(市场导向型)一致,这种市场导向型外资企业可以利用西部地区优势投资设厂和发展产业,同时也大大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我国FDI对三大区域对外贸易的阶段性影响结论如下:(1)1987年至1992、1993年至2001年间东部FDI对进出口贸易均有显著的创造效应;2002年至2009,东部FDI对进出口贸易均无显著影响。(2)1987年至1992年中部FDI对进出口贸易均无显著影响;1993年至2001年中部FDI对进口有显著的创造效应;2002年至2009年中部 FDI 对出口有显著的替代效应。(3)1987年至1992、1993年至2001年间西部FDI 对进出口贸易均无显著的影响;2002年至2009,西部FDI对进出口贸易均有显著的创造效应。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西部地区基础实施建设,积极引导市场导向型FDI流入。地理区域决定西部引资环境的竞争力较弱,要大规模的引资必须加强教育、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西部应继续推进铁路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建设,适当扩大航空运输能力,解决西部交通中通道少、密度低的瓶颈问题。(2)利用中部地区资源和劳动力,大力引入市场导向性FDI流入。中部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时,应该提供相应的产业导向,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于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企业。引入外资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技术外溢,以及外资企业的辐射作用,能提高中部企业的竞争力并大大带动中部地区与外资企业配套的产业发展。(3)利用东部地区的良好投资环境,积极引导FDI 转型。FDI 进入东部地区之后,能够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外商可以得到较高和较快的投资回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部地区大量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推动我国贸易顺差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限制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业的发展,引导东部地区FDI 投向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通过这种转型东部地区 FDI的贸易创造效应必然会得到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封福育:《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的效应与区域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8期。

[2]蔡小勇、余子鹏:《FDI对我国出口及地区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1期。

[3]梁瑞:《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分析》,《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1期。

[4]梁琦、施晓苏:《中国对外贸易和 FDI 相互关系的研究》,《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期。

[5]朱捷、张晓萍、贾金荣:《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基本策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5期。

[6]Graham, E.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Empirical Result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Zhang Qing and Felmingham, Bru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war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China's Provincial Export Trade,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1.

第8篇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4月13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杭州召开会议,正式成立协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罗海章理事长、郭卫主任、委员会成员共30余人出席会议。

委员会宗旨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开展中国农药行业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农药进出口贸易的交流活动,参与针对中国农药出口的反倾销应诉案和贸易壁垒的反诉,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参与国际组织对农药限制法规的申诉,增进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农药行业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不断促进国际农药行业间的交流,推动中国农药行业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国际贸易委员会是隶属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中的生产企业外贸部门、农化专业外贸公司、地方行业协会共27个单位组成,常务委员会负责制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新入会会员的审议,提出委员会工作思路和议题。

委员会筹备工作从2011年开始,2012年3月在上海召开了委员会筹备会,共有12家单位参加,会上就委员会《工作细则》、委员会成立、会员发展以及开展国际农药市场拓展计划进行了讨论。

4月13日在杭州召开了筹备会第二次工作会议,产生了第一届常务委员会,讨论了目前外贸进出口行业所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委员会在中国农药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应发挥的作用;会上选举出一位主任委员和四位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会全体通过了委员会《工作细则》。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向政府反映农药行业外贸进出口企业的诉求和愿望,争取有利于行业进出口政策;传达政府对农药进出口贸易管理的相关政策和规范,在政府、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规范农药进出口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邀请和接待国外农药贸易代表团来访,组织相关的交流和参观活动;组织会员企业出国访问及考察,与有关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及各国贸促机构和商会、协会、驻华使领馆开展交流与合作等。

委员会入会遵循自愿的原则,入会的条件是: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员以及农药贸易进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非农药行业企业(相关助剂和中间体、机械、包装设备、物流公司)申请入会需满足以下二个条件:①两个以上常务委员会成员推荐,②三分之二以上常务委员会成员同意。

委员会成立仪式将于2012年10月在上海举行,将邀请相关领导、跨国公司和海外客商参加,同时将举办相关海外市场深度研讨活动。

第9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区域经济增长

一、数据来源、变量的选取及样本说明

本文用外商实际投资中的直接投资额表示外商在各个区域经济带中直接投资的波动水平,1993年至2006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7年的数据值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统计公报。利用进口额和出口额(根据商品经营所在地)的年度数据表示各个区域经济带进出口贸易的波动情况,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使用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代表不同区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现状,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了消除统计数据中的价格变动的影响以及数据波动的不平稳性,对数据均进行对数变换,分别用LNGDP、LNFDI、LNIM和LNEX表示取对数后的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进口额和出口额。这样的处理不会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相对而言,更接近经典线性模型(CLM)假定,尤其对于严格为正的变量,其条件分布常常具有异方差性或偏态性,对数化能够缓和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为使所有变量量纲一致,根据人民币对美元各年的年均汇率进行了换算。

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按传统的方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由于重庆市1996年以前的部分数据严重缺乏,故将重庆市1997年至2007年的统计数据并入到四川省统计数据中,而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未将这一地区的数据纳入分析范围)。这样,本文的样本地区为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中、西部各变量的数据值均由各自对应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加总所得。

二、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所选取的FDI、进出口贸易与GDP都是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协整和因果检验之前,必须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stationary),即检验序列是否服从单位根过程。本文利用扩展的迪基-富勒(Augmented Dickey-Fuller,简称ADF)方法来检验样本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先后对相关变量的对数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在滞后期数的选择上,参照赤池信息准则AIC(Akaike info criterion)和施瓦茨准则SC(Schwarz criterion),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三个经济区域的LNGDP、LNFDI、LNIM和LNEX时间序列ADF的统计量均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接受原假设,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 值均小于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是平稳序列。由于LNGDP、LNFDI、LNIM和LNEX都是一阶单整的序列,这就构成了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下文将通过协整检验模型来判断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分别在三大经济区域内是否都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二)滞后期选取与协整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因此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之后阶数。如果滞后期太少,误差项的自相关很严重,将会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但滞后期太大又会导致自由度减少,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我们根据LR、AIS、SC等指标,并考虑模型的自由度来判别对VAR模型合适的滞后结构选择。检验结果表明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构建的VAR模型最佳滞后期均为2期,下面本文将以此作为建立VAR模型的滞后选择的标准进行模型的构建。我们利用Eviews6.0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迹值检验结果可知,东部、中部和西部在1993年至2007年间的协整检验统计量都拒绝了协整向量个数为0的原假设,三大地区的Johansen检验分别接收了协整向量为2、4、2的备择假设,因此,我们有理由判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三个经济地区中的FDI、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说明了经济增长与FDI、进出口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并没有给出FDI、进出口额和GDP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为此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序列DLNGDP、DLNFDI、DLNIM和DLNEX进行短期Granger因果检验,尝试不同的滞后期,在10%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结果如右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大地区的FDI、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首先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而在中、西部地区没有出现相互的因果关系;其次,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进口贸易是本土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进口贸易没有在西部地区形成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最后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关系仅发生在东部地区,这与张战梅(2007)的实证结果是一致的。

三、本文小结

根据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综合得出以下两点结论: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进口贸易所带来的技术、管理效应有一定的显现,但FDI、出口引起的促进贸易、扩大就业、培育人力资源等长期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笔者认为,引进外资和加大开放力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如果只关注外资总量的纵向增长,而不深入研究外资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效果,只会陷入盲目引资陷阱,并最终丧失对外资的吸引力。作为经济落后、资金欠缺的中、西部地区,在积极引进外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发展特色产业,寻求后发优势,扩大内需、完善市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促使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外商投资,形成经济增长促进外商投资,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又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良性互动态势,才可以使外资和进出口贸易真正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高铁梅,2006:《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

[2]康赞亮,2006:《FDI、国际贸易及我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与VECM模型》,《国际贸易问题》第2期。

第10篇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各个国家逐步显现。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在逐渐放大。主流观点将危机传染效应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季风效应、贸易溢出效应、金融溢出效应和净传染效应。其中,贸易溢出效应源于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即危机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对其他国家造成影响。作为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一的中国,两国间贸易额在我国贸易总额中比重较大,因此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是否显著令人关注。

在已有的文献中,许多学者对贸易溢出效应在危机传染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检验,大多数研究认为危机传染的贸易溢出是显著的,Eichengreen等(1996)最早使用Probit模型对20多个工业国家在1959~1993年间发生危机的条件概率进行了估计,发现在危机扩散过程中,贸易溢出效应的影响要比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相似性更为重要。Glick和Rose(1999)对1971~1997年间发生的五次危机的研究发现,贸易联系是金融危机的重要传染途径,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出口下滑。Forbes(2002)则从微观角度利用公司层面的数据,验证了贸易溢出的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都是亚洲和俄罗斯危机中重要的传染机制。Haile和Pozo(2008)研究了1960~1998年期间37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发现大多数危机是通过贸易渠道传染的。在国内相关文献中,裴平等(2009)、胡求光和李洪英(2010)等学者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负面影响是显著的。

由于各次金融危机特点不同,危机国家与非危机国家在贸易关系上存在差别,所以在此问题上的研究结论不同。本文将以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主要就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冲击的原理和程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

二、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冲击理论分析

金融危机的贸易溢出主要是通过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实现的。如果一国是危机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存在互补型贸易关系,随着危机国货币的大幅贬值、居民实际收入的急剧下降等,都可能导致与之有直接贸易联系的国家产生贸易溢出的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危机国经济增长放缓,居民实际收入下降,该国整体消费能力降低,其对外进口商品与劳务的需求减少,进而造成其贸易联系国出口的降低。价格效应是指危机国货币的持续贬值,进口品在危机国市场上以本币标示的价格相对上升,出口品在国外市场上以外币标示的价格相对下降,从而相对增强危机国商品和劳务出口的价格竞争力,致使其贸易伙伴国或其竞争对手出口下降与进口增加。危机将导致贸易伙伴国间的出口商品在另一个价格较低和数量较少的状态达到平衡,而进口商品在另一个价格较低和数量较多的状态达到平衡,金融危机通过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易对互补型经济体的双边贸易直接发生作用。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双边贸易合作关系紧密。中国对美国进出口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以来一直稳定在14%左右,并且在2005~2010年间中美贸易额年均增长9%。从美方来看,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在其经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方来看,较美国不同的是,我国经济带有较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特点,对外贸易对于本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重要。2000~2010年,我国仅出口贸易就占GDP比重的20%以上,而对外贸易依存度均在40%以上,2005~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更高达70%左右。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使我国国内经济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因此,美国经济的稳定对中国的出口及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中美贸易的特点来看,美国金融危机会通过直接双边贸易渠道对中国产生冲击。

从贸易溢出的收入效应看,由于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在经济运行平稳的时候,现实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良好,居民消费支出强烈,形成了依赖借贷消费的美国消费模式。金融危机爆发将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收入预期也会逐步下调,借贷消费的美国消费模式难以维持,消费者信心下降,美国人必然紧缩现实消费,从而抑制进口消费需求。从贸易溢出的价格效应来看,金融危机后美元的贬值有效地刺激了美国出口的增长,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削弱了我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直接贸易联系紧密,中国对美国经济波动的易感强度高,直接贸易溢出的收入效应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形成冲击。同时,中美两国属于互补型贸易关系,美国金融危机导致货币贬值,必然也将通过价格效应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构成影响。本文将在下文中采用基于VAR框架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通过危机前后美国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变化的对比分析,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冲击。

三、危机对中国贸易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一)样本变量及研究方法

为了避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9.11事件对分析数据产生影响,并使得两个子样本研究的时间段基本匹配,本文选取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共计102个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失业率、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作为美国收入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是美国个人收入水平的衡量指标,前者直接反映个人当前收入状况,后者反映个人对未来收入状况的预期。而相比而言,失业率是个人收入水平的间接衡量指标,因为失业率是从较为宏观层面反映当前或者未来一段时间整体的收入状况,因此可以看作美国社会收入水平的衡量指标。本文采用CPI和PPI作为美国国内价格水平的衡量指标,采用实际美元指数作为美国对外价格水平变化的衡量指标。

衡量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的指标较多,而中美进出口额是直接反映中国贸易受美国危机溢出影响最直接的衡量指标,因中美贸易额占中国贸易额的比重较大,本文不必再以中国进出口总额作为贸易状况衡量指标,而采用了总的进出口数量指数和进出口价格指数分别衡量中国进出口货物的数量水平和价格水平产生的变化(见表1)。

本文涉及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终端的经济数据库,从数据库获取的未经季度调整的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和中国对美国进口额这两个原始统计变量季节性特征明显,因此本文采用移动平均比率法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季度调整,同时,除CPI、PPI和UNRATE这三个变量之外,其他所有变量均进行了对数处理。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7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因此,本文将2007年7月作为危机起始点,将总样本分为两个时间段,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为平稳期,2007年7月到2010年6月为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动荡期,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属于事件冲击,一般在爆发后的24个月至36个月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为了防止时间过长可能使事件冲击被经济周期性的长期趋势所掩盖,本文选择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的36个月的时间段进行研究。

本文的实证方法主要采用VAR模型框架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通过构建F统计量分析美国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对我国贸易状况的影响程度,再通过平稳期和危机期实证数据的对比分析,检验美国金融危机是否对中国存在贸易溢出效应,最终影响中国的贸易状况。考虑如下的双变量向量自回归方程(B-VAR):

如果危机前后价格水平或收入水平的指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没有引导作用,或者有但程度相当,则说明危机并没有通过价格溢出效应或收入溢出效应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冲击;如果危机前价格水平或收入水平的指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没有引导作用,而危机后引导作用显著,则表明危机通过价格溢出效应或收入溢出效应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冲击;如果危机后仅仅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对美国价格水平或收入水平指标的引导作用加强,则只能说明危机对变量间的互动关系产生冲击,但不能说明通过价格溢出效应或收入溢出效应对我国贸易状况的冲击显著。

本文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描述我国进出口贸易指标对美国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新息冲击的响应轨迹。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其可以追踪针对VAR系统中的变量的各个脉冲的时间路径,其计算方法在此省略。

(二)实证分析结果

表2是分别对12个变量在平稳期和危机期原始序列和1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从表2中的数据发现,无论在平稳期还是危机期,12个变量都是1阶单整I(1)变量,即其1阶差分值是平稳的。

表3和表4是对美国经济变量(X)和中国贸易变量(Y)1阶差分序列之间在平稳期和危机期分别进行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其中,表3为X不是Y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检验,表4为Y不是X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检验。在平稳期,衡量美国国内收入水平的三个指标中,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不是中国贸易状况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美国个人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水平在平稳期对中国贸易状况没有明显影响;而失业率是中国对美国的进口额和中国出口数量指数的Granger原因,说明美国国内失业情况会影响中美贸易和中国整体出口数量。而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和中国出口数量指数是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的Granger原因,则说明在平稳期中美贸易对美国国内生产成本有一定影响。美国对外的价格水平(即美元汇率水平)不是中国贸易状况的Granger原因,而美国国内价格水平的两个变量中也只有CPI对中国进口数量指数有较为显著的Granger影响。

在危机期间,美国失业率、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不是中国贸易状况的Granger原因,金融危机并没有在短期内增加美国国内收入水平变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引导关系。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额、进口价格指数和出口数量指数均是美国失业率的Granger原因,与危机前的实证数据对比不难发现,金融危机使美国失业率与中国贸易状况的引导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危机前失业率引导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转变为危机后的进出口贸易引导失业率,表明金融危机对美国失业率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的联动性产生了显著冲击,但不能说明危机通过美国社会水平的变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产生冲击。危机期间美国CPI和PPI均是衡量中国贸易状况的六个指标的Granger原因,与危机前的数据相比,美国CPI和PPI在危机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引导作用显著增强。并且,危机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也是中国对美国进口额、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和中国进口数量指数的Granger原因,对这三个变量的引导作用也显著增强。这说明美国金融危机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对中国贸易已经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

总之,在平稳期,无论是美国收入水平还是价格水平,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的引导作用都是不明显的。在危机期,美国金融危机通过美国对内和对外价格水平变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的溢出效应是显著的。同时,以失业率所代表的美国社会收入状况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存在显著互动关系,只是危机期间失业率不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指标的Granger原因,但美国金融危机对这种互动关系的引导方向产生了显著冲击。而美国个人收入水平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溢出效应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以及美国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刚性造成的。

为了动态地描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溢出效应,特别是关注美国价格水平对中国出口贸易状况冲击和持续时间,同时考虑到美国失业率与中国出口贸易的互动关系,本文根据估计的VAR模型,给出了美国CPI、PPI、失业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对衡量中国贸易出口状况的三个变量分别在平稳期和危机期冲击的响应图(见图1、图2)。其中,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为18期。

从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对美国CPI、PPI、失业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脉冲响应函数来看,与平稳期相比,危机期间中国贸易出口状况的三个衡量指标对新息的反应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反应强度显著增加,危机后新息冲击对我国出口状况指标的影响均扩大了一个数量级;二是新息冲击所造成影响的衰减时间显著增加,在平稳期,对冲击响应的正负标准差线滞后6到8期后呈水平分布,而在危机期间,正负标准差线呈喇叭口状,滞后18期后冲击的累积影响仍再增加;三是危机期间新息冲击的影响呈现无规律的衰减特征,危机前随着滞后期的增加,冲击的影响强度逐渐减少,而危机后随着滞后期的增加,冲击的影响强度存在反复,衰减过程更显无规律性。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来看,在危机期间,美国失业率和价格水平对中国贸易出口状况的影响强度、影响持续时间和影响衰减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正是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贸易出口状况溢出效应的表现特征。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采用基于VAR框架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方法,对危机前后美国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通过危机前后互动关系变化的对比,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冲击,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在平稳期,美国个人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对中国贸易状况没有明显影响。而衡量社会收入状况的失业率指标是中国对美国的进口额和中国出口数量指数的Granger原因。在危机期间,美国收入水平的三个指标均不是中国贸易状况的Granger原因,金融危机并没有在短期内增加美国国内收入水平变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的引导关系。而金融危机使美国失业率与中国贸易状况的引导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危机前的失业率引导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转变为危机后的进出口贸易引导失业率,表明金融危机对美国失业率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的联动性产生了显著冲击,但不能说明危机通过美国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产生冲击。

2.在平稳期,美国国内价格水平CPI和PPI和实际有效汇率均不是中国贸易状况的Granger原因,危机期间,美国国内价格水平CPI和PPI均是衡量中国贸易状况的六个指标的Granger原因,与危机前的数据相比,美国CPI和PPI在危机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引导作用显著增强。危机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也是中国对美国进口额、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和中国进口数量指数的Granger原因,并对这三个变量的引导作用也显著增加。这说明美国金融危机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对中国贸易已经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

第11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进出口贸易;调整产业结构

1 引言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我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自2009年9月9日人民币汇率突破6.83的关口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西欧各国在各种公开场合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在G20匹兹堡峰会、G7意大利峰会等国际多边论坛上,人民币汇率低估与国际收支失衡成为讨论焦点。众所周知,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商务部于2010年9月6日在北京举办了“2010中国进口论坛”,旨在为中外各方搭建沟通的平台,诠释中国在扩大进口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分析探讨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2 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指标解释及数据选取

(1)国民收入及进出口数据:本国国民收入用我国GDP(GGDP)表示,贸易伙伴国的国民收入用OECD成员国GDP指数(FGDP)表示,进口和出口数据分别用我国进口(IMPORT)、出口总额(EXPORT)表示。

(2)物价指数:本国出口价格采用中国CPI指数(GCPI)表示,同样选用OECD国家的综合CPI指数(FCPI)表示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商品价格。

(3)汇率数据: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同时,为考察2005年汇率改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将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事件定义为虚拟变量K,即汇率改革前的年份,K为0,自2005年以后,K为1。

以上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表示总进出口数据检验结果):

注:(1)表中的临界值是由Mackirmon给出的数据计算出来的,表示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2)变量名称前加字母“D”表示一阶差分后的变量。“DD”表示二阶差分后的变量。

2.2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影响的实证检验

(1)汇率变动对出口需求的影响。

分别构建以真实有效汇率RATE的汇率因素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出口需求模型,模型结果如下:

GCPI没有通过检验,本文认为主要是我国出口的多是些轻工业、制造业的商品,价格较低,同时这些商品的价格弹性非常小,所以价格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较小,因而GCPI没有通过检验。

除去GCPI后需求函数为:

结果表明,拟合度较高,方程整体F检验十分显著,通过整体性检验,各个变量的系数均通过T检验,说明该协整方程个变量系数显著。据协整方程知,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出口额有一定影响,即当人民币贬值时,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出口额将上升近1.2个百分点,反之,人民币升值时,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下降一个百分点,出口额将下降近1.2个百分点;汇率改革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己经累积了较长一段时期,市场预测政府将启动汇率改革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因此,汇率改革预示着未来汇率风险增加,企业为规避汇率一次性大幅升值带来的损失,加速出口的欲望强烈;同时,企业为释放产能过剩压力,扩大出口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改善产品结构,带动竞争力提高,促进了出口增加。

(2)汇率变动对进口需求的影响。

人民币大幅升值将显著增强中国企业的购买力,对企业加大当前对经济发所急需的资源类产品、生产设备将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根据进口需求函数模型结果如下:

由方程可知,汇率改革政策没有通过检验。本文认为汇率改革重点影响的是我国的出口贸易。由于汇率政策,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大,出口贸易企业加紧出口,但是,进口贸易企业却不敢轻易采取行动,因为不稳定,导致进口的成本大小存在不稳定性,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压力极大,所以在这种成本降低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进口企业多处于观望状态,因此进口贸易比较保守,所以,汇率改革对进口贸易影响较小,因此汇率改革K没通过检验。

由方程可知,GGDP没有通过检验。本文认为有以下原因:根据支出法核算GDP,GDP中包含净出口,同时根据我国实际的国情,我国存在长期的贸易顺差,因此出口额远远的超过进口额,因而在整个GGDP测算中进口额占据较小比例,所以导致我国的GGDP对进口影响较小,因此GGDP没有通过检验。

R2=0.984783 Adj-R2=0.982993 AIC=-0.991817 SC=-0.842457 F=550.1019。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较高,方程整体F检验十分显著,各变量系数均通过T检验,协整方程变量系数显著成立。

据协整方程可知:除了外国的FCPI对我国进口贸易有显著影响外,汇率对进口贸易也有很大影响。即人民币升值时,若汇率下降一个百分点,出口额将上升近1.12个百分点,反之,当人民币贬值时,若汇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出口额将下降近1.12个百分点。

3 结论

虽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短期内会有一些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增加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扩大贸易逆差,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提高出口部门的经济效率,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出口竞争能力,同时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成本,促进国内企业进口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等,这将有利于国内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也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效率,最终会扭转贸易逆差,从而改善我国的贸易收支;有效消除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5):31-39.

第12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例由1990年的30%一度增长到2006年的65%,随后稍有下降,2010年约为49%;同时年度贸易顺差额也迅速增长,2008年达到最高点2981.3亿美元,自2005年以来,年平均增长率50%左右;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双双下滑,顺差收窄,2009年为1956亿美元,2010年1815亿美元①。但是,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巨额的贸易赤字仍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球贸易的不平衡成为金融危机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典型的贸易顺差国,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有关其汇率和贸易问题的争论与研究再次成为政界和学术界的焦点之一。

    二、文献回顾在贸易收支与汇率关系的研究中,Robinson[1]最早应用弹性分析法研究进出口的供求弹性。弹性分析法在Lerner[2]

    等研究下得出了以数学表达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即进出口弹性之和大于1,本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弹性之和小于1,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考虑到汇率变动对贸易影响的时滞性,Mag-gee[3]发现了短期内本币贬值可能恶化贸易收支,于是J曲线效应由此而诞生。随后,大量的研究主要围绕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的验证。在比较近期的文献中,Wilson[4]采用不完全替代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与美日之间的贸易余额和真实汇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韩国的贸易与汇率关系存在J曲线效应。MarquezandSchindler[5]以中国进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例为因变量,研究其与人民币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外商直接投资和中间品进口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10%,中国出口占世界的比例降低0.5%,进口降低0.1%。Kandil[6]分别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进出口的汇率弹性均高于发展中国家,出口需求的弹性相对较低,所以进口需求的弹性是决定经常账户余额变化方向的主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汇率弹性较低,升值并没有引起进口需求的增加,出口对汇率无弹性。Kharroubi[7]认为汇率弹性同时受到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专业化贸易的共同影响,由于各国贸易的结构不同,因此汇率变动对贸易不平衡的调整也不同。较早开始研究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贸易余额之间关系的学者中,如Zhang[8]研究发现进出口的变动是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却没有发现汇率变动是引起贸易余额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且我国的贸易余额不存在J曲线效应。卢向前、戴国强[9]采用协整向量自回归模型验证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是否存在,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显着影响,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且存在J曲线效应。叶永刚等[10]研究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不存在短期或长期因果关系,而与中日贸易收支互为因果关系,但J曲线效应不明显。金洪飞、周继忠[11]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分析中美贸易,发现我国对美国进出口的实际汇率弹性均不显着。刘尧成等[12]将人民币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分解为纯粹的汇率变动影响和汇率变动引起产出、收入等变动间接对贸易产生影响,采用对结构性冲击影响进行长期约束的方法,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余额的动态影响。认为我国存在修正的J曲线效应,而且人民币升值有产生贸易逆差的压力。LiandXu[13]采用比较静态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人民币升值10%后,对中美贸易顺差和美国就业的影响,发现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的一般贸易产出的负面影响较大,中美贸易不平衡状态会进一步加剧,一般贸易的顺差会下降,加工贸易顺差增加,因此综合效应不明显。以上研究中有的支持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在我国存在,有的却得出我国贸易缺乏汇率弹性的结论。这可能因为研究的数据期间不同,方法也有所差异。此外,有的是分析双边汇率与贸易的关系,有的分析多边汇率与贸易的关系。双边的贸易与汇率关系虽具有针对性,但由于贸易比重占我国贸易总额较低,不能综合反映我国整体贸易与汇率的情况。而且有的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作为多边汇率的替代,也缺乏科学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环境、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汇率政策与贸易结构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我国贸易与汇率是否存在一定的长期的均衡关系,短期汇率波动又是如何影响进出口贸易的,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说明

    在实证研究中,通常假定进出口由国内外收入和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即实际汇率)决定,同时假设出口的供给弹性无穷大,因而没有考虑供给的影响。本文在研究进出口汇率弹性时,同时考虑进出口的需求、供给和价格因素的影响,以国内收入分别代替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国外收入分别代替出口需求和进口供给,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价格因素。因此设定进出口贸易的方程如下:lnEX=a0+a1lnREER+a2lnWY+a3lnCY+ε1lnIM=b0+b1lnREER+b2lnWY+b3lnCY+ε2lnTB=c0+c1lnREER+c2lnWY+c3lnCY+ε3其中EX、IM分别表示出口、进口贸易额;TB=EX/IM,以出口比进口的相对额表示贸易余额;REER代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指数的上升代表人民币升值,下降表示人民币贬值;WY、CY分别表示国外收入和国内收入,代表进出口的供给和需求因素;εi表示随机扰动项。根据经济学的理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引起出口下降,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因此系数a1、b1、c1的理论符号分别为负、正、负。而供给和需求的增加都会促进出口、进口的增加,因此a2、a3、b2、b3的理论符号均为正;c2、c3为前者的综合影响因素,因此符号不确定。由于进出口贸易、国内外收入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都具有内生性,因此,本文采用VAR模型进行分析。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在时间序列数据平稳的前提下,VAR模型才是稳定的;如果时间序列不平稳,但是满足同阶单整,且存在协整关系时,可以采用有限制条件的VAR模型,即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因此,本文通过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性,分析进出口贸易与汇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建立VCE模型,分析进出口贸易与汇率的短期动态关系。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而且本文选取的样本期间为1995年1月-2011年9月,一方面始于汇率改革后,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另一方面,在整个样本期间,包括了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以及最近的一次经济危机,样本期间包含了经济的扩张与衰退,更适合研究长期均衡关系。在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中,进出口贸易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网站;由于缺乏GDP月度统计数据,因此以工业增加值指数替代,国内外数据均来源于OECD网络数据库,其中,国外收入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欧盟等的工业增加值指数按照BIS的贸易权数加权平均来代替;同时以月度CPI指数(1995年1月为基期,根据环比数据计算得出,来源于Wind资讯数据库)对进出口贸易数额进行调整,相关数据均采用X12加法模型进行季节调整并取自然对数。

    (三)单位根检验在求解协整方程和建立VEC模型之前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如表1,所有变量除TB(进出口相对额)外均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均平稳,满足同阶单整的条件。

    (四)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其是在VAR系统下检验多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一种方法。协整检验滞后期的选择是基于VAR系统根据AIC和HQ准则选取的。从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存在0个协整方程的假设被拒绝,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假设没有被拒绝,因此,lnEX、lnIM、lnTB均与lnREER、lnWY、lnCY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三个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从协整方程的结果看,出口的汇率弹性为正,但数值非常低(仅为0.006794),而且不显着,所以我国的出口几乎没有汇率弹性;出口对于国外需求的收入弹性约为1.4,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进口的汇率弹性也为正,约为0.37,但是也不显着;进口的收入弹性约为1,国内需求是进口增长的重要因素。贸易差额的汇率弹性虽然为负,但是也不显着,国外需求是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因。这与Kandil[6]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的结果类似,即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汇率弹性较低,升值并没有引起进口需求的显着增加,出口对汇率无弹性。综合来看,虽然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进出口贸易却没有显着的汇率弹性。原因可能在于:1、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很大一部分,属于“大进大出”型贸易,汇率升值一方面降低加工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又降低了中间产品进口的成本,二者相互抵消。2、从进口方面来看,一般贸易进口中资源及能源类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根据毕玉江的研究,国有企业对与进口产品价格敏感性较低[14]。

    3、经济全球化对与贸易的汇率弹性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的增加会增大贸易的汇率弹性,因为一国进口产品的国内可替代品增加,需求的价格弹性增大;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及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使得一国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加深,一国的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具有很强互补性,进口与出口的价格弹性均降低;最终贸易的汇率弹性决定于二者的综合影响。就我国的状况而言,进口产品的国内可替代性较低,垂直化程度较高,因此贸易的汇率弹性不明显。

    (五)VEC模型分析因为各相关变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行VEC模型的估计,分析短期贸易与汇率的动态关系。滞后期的选择也是基于VAR系统的AIC和HQ准则选取的,因此各个回归模型的滞后阶数不一定相同,如下表,从左到右的滞后阶数分别为2、2、1。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各个差分项反映各变量的波动,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于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二是短期影响因素波动引起的。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方程的ECMt-1项的系数均为负,说明当进出口贸易大于其长期均衡时,会向负的方向调整,小于其长期均衡时,会向正的方向调整,系数的大小反映了调整的力度。三者相比而言,出口的调整力度较大,进口的调整力度最小,贸易差额居中;但整体来看,调整力度不大,说明我国目前的贸易不平衡状态短期内难以改善。汇率短期升值对出口有负的影响,且滞后两期,影响系数约为0.45;汇率升值对于进口也有负的影响,同样滞后两期比较明显,影响系数约为0.66;说明汇率升值,短期内进出口都会减少,导致贸易差额的变化对汇率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