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建设的途径

文化建设的途径

时间:2023-06-02 09:2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建设的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建设的途径

第1篇

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会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建设出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振兴之本

(一)企业文化建设能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凝聚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培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培育企业精神,就是把企业的经营之道转化为全体职工的理想追求、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以及自觉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形成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第二,导向作用。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第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

第四,约束作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塑造形象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风尚,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不仅注重职工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重视职工伦理道德的培养,用良好的企业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风尚,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二)企业文化建设会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

众所周知,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会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对外讲求信誉、塑造良好的形象,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力量;对内尊重员工,形成凝聚人心的共同愿景、价值取向和企业精神,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落后的企业文化不顾社会效益甚至以牺牲社会效益和员工利益为代价,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对外是破坏市场经济的毒素,对内最终会使企业走向衰败。因此,先进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长寿,长寿的企业也必定有先进的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会使企业提高信誉,扩大知名度,占领市场

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时期,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企业信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显示了其重要价值,成为企业社会形象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企业信誉的提高会增强企业的知名度,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而知名度的增强,重要的因素在于企业产品质量做保证,文明服务来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强调的实现目标。

企业信誉的提高,就会赢得名气,博得社会公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信誉对企业占领市场,增加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制胜法宝

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取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是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对这些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争夺真正体现在不同企业文化的竞争上。各种人才通过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了解,认识、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很多人才都是因为青睐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而选择进入该公司的。

(五)企业文化建设,可以用良好的道德去影响社会,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使在私有制社会里,企业的存在也要以社会对它的需要为前提。因而,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时都突出对顾客、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内容,将企业的服务观念灌输到每个职工心中,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主动精神。这种教育的结果,使企业对社会做贡献成为更加自觉的行动,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而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和途径

企业文化如同社会文化一样,不易形成,而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绝非朝夕之功。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靠自觉的策划和培育的。而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两句口号可以代替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巨的培育工程,需要有规划、有步骤的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大体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一)诊断

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通过问卷、访谈、资料分析、现场观察等方法,了解企业的内外环境,把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主体的员工队伍的基本情况;通过对企业领导讲话、文件、报刊、规章制度、标准、措施及口号的整理、归纳,摸清现行管理思路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找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要注意分析内外因素,提炼核心价值观。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企业选择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根据企业性质,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其企业文化要突显自己的特点;其次要考虑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要使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相融、互补。企业成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以及与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要让影响力大以及人际关系好的成员接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带动一大批员工,从而促进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第二要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二)规划

根据诊断结果、企业愿景、内外部环境进行整体设计,使四个层面的企业文化得到统一与整合。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设计出企业的共同愿景;依据企业的属性、行业特点、企业历史特点和队伍状况,选择适当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发动群众广泛讨论,提出具有本企业特点、并为大多数员工认同、能够发挥引导、鼓舞和激励作用的企业精神;通过广泛征集和精心设计,创作司旗、司徽等,搞好形象策划。

(三)导入推广

将设计策划的文化要素逐一植入组织之中,让员工欣然接受。一是领导者身体力行。信守价值观念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领导者要坚定信念,要在各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价值观,并要注意与下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的、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取得他们信任,从而通过感情上的默契准确掌控周围世界,并使下属成员真正做到“士为知己者用”。二是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把一切能够增强内聚力、优化企业环境的活动纳入文化仪式的范畴,统筹开展活动。三是搞好员工培训,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四是宣传和传播企业文化。通过媒体广告、公司网站、公司样册、来宾接待、公益赞助等手段,向社会、公众和公司客户群展示公司形象,提高公司的信誉和影响力。

(四)巩固

第2篇

本文论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学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员工集体荣誉感;符合企业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企业成长的灵魂、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前进的动力。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将是各企业家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牢牢抓住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也正在逐渐向现代化发展。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企业成长的灵魂,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关系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说明,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以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为基础,以企业未来发展目标为依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实符合企业的现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的内容也应随着发展战略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各个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都能够反映出企业所处的时代特征。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符合企业所处时代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始终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为核心,全面推动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常言道“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一个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而先进的企业文化,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企业想要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具备以下几大要素:诚实守信、良好的企业形象、团队协作精神、稳定的财务状况、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通过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发掘员工的潜在能力,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管理严格、善于经营的团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使我们的企业能够稳步、健康、持续地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广大员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员工们目的明确、步调一致。其次,企业文化还具有导向作用,它能促使企业实现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先进的企业文化通过科学的管理,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掘和调动员工的潜能,从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最后,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还具有约束的作用,在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下,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得以加强。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

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完成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目标。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的灵魂,一个企业能否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状态,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优秀的、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各项制度建立的“指导思想”,同时,企业文化也是需要通过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来体现的,这充分说明了完善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直接影响员工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总之,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造就优秀的企业。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且被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员工潜力的有效途径,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企业首先要为员工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重视员工、尊重员工;二是要通过各种民主管理形式,加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员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三是企业领导要全心全意地为员工办事,时时刻刻为员工着想,及时解决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要不断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通过各种交流会、竞赛、联欢会等,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能启迪人的智慧、团结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开发人的潜能,企业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

2、加强学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观念对企业文化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加强学习就是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学习使员工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一是要加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坚持用正确思想理论来武装人,用先进的文化来教育人,用长远的目标来激励人,利用各种途径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使员工树立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勇于奉献、诚实守信等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应该号召全体员工每个季度阅读一本好书;每年学习一门本专业之外的技术;定期开展一些例如评岗位标兵、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业务能力。三是要深入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涵义,可以采用办班、讲座等多种宣传教育方式,使员工真正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3、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员工集体荣誉感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增强企业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的企业已深刻意识到企业形象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很多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来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可以积极开展一些例如“爱岗敬业”、“企业是我家”之类的教育活动,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仅有利于激发职工对企业的依靠和热爱,更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综合各种因素而产生的,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以企业发展的现状为基础,以企业未来发展目标为依据。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每个发展时期的企业文化都能够符合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征,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结合起来,建设有自己特色、能促企业健康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成长的灵魂、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海滔.诊断企业文化建设的六大病症[J].人力资源,2008.03.

第3篇

关键词:精神文化 目标绩效 人才培养 信息建设 质量安全 诚信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25-01

目前严峻的卫生防病形势给疾控机构带来了蓬勃发展的良机,经过几年的改革发展,疾控机构已初步完成内部组织构建和资源重组,并经历了防治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考验,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在疾控机构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提高疾控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疾控机构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重点问题。

1 以精神文化为核心

精神文化是疾控机构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务,其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与行动的标杆。提炼一个适合疾控机构专业特点、服务特点、发展特点、职工特点的精神文化,既要结合卫生系统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规范的总要求,又要结合疾控机构的实际情况,比如:疾控机构传统服务文化的继承、政府对疾控机构的职能要求、事业发展对疾控机构的技术要求、社会群众对疾控机构的服务需求等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孕育发现、提炼加工、回归认同、完善创新和不断调整,提炼出一系列高度反映疾控预防为主特点、服务特点、发展特点、人员特点的精神文化,如疾控机构文化标语、发展规划、服务规范、宣传歌曲等,籍此来引领疾控机构的良性发展。只有有了明确的精神文化,疾控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2 以目标绩效为主线

目标和绩效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目标是方向,绩效是落实。规范有效的文化建设强调系统化作业,首先需要基于对过去发展历程的正确认识,结合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展望,科学决策,确立适合疾控机构发展的年度计划和目标等。计划成文后,应进一步通过科学管理途径,强化计划的落实,采取层层责任制的方式,促使总体目标在各个科室、岗位分步得到落实。只有加强对目标、计划等完成情况的考核,让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得到单位内部全体人员的认同,文化建设才能持续进行下去。

3 以人才培养为支撑

建设疾控文化,形成文化对机构发展的良好渗透,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机构竞争优势,必须着眼于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建设原则,重视领导者素质的提升,重视职工基本素养的提高,重视高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机构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队伍建设是本源。所以疾控机构尤其要重视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推行持续有效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各类人才打造提升的空间与平台,促使他们积极向着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方面发展,继而在机构内部营造“重业务、肯钻研”的良好风气。

4 以信息建设为载体

宣传推介工作既是疾控机构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又是疾病预防工作必要的务民渠道,文化建设要在这一方面重点做文章。实行信息化办公,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完善网站建设,可以及时向社会传递疾控的技术信息、服务信息;做好品牌技术、品牌岗位、品牌服务等的推介宣传工作,可以发挥品牌示范带动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只有畅通各路信息渠道,才能使社会大众熟知疾控的统一标识,并认同机构标识所体现出来的技术高超、质量可信、服务优良的精神,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情感上的归属感和特殊情况下的需求感,机构内部职工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能籍以大大激发。

5 以质量安全为保障

安全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生命线,疾控机构一定要绷紧安全这根弦,以质量为本,以群众为先,积极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疾病预防的安全意识,首先,体现为事前的预见性,要加强疾病监测和公共卫生监测,提供各类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职业中毒、公共卫生状况等的预警、预测、预报,及时报道处置进程,赋予群众以生命安全感。其次,在疾病或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中,疾控机构要及时、准确、有效地做好防控与指导,让群众早离危险。为此,疾控机构平时除了加强技能训练外,也要通过文化建设加强服务质量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深化责任意识。

6 以诚信服务为根本

评价一个单位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以诚信为本。疾控机构的服务宗旨应该是“一切以患者和公共卫生服务对象为中心”。疾控机构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首先必须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同,这种认同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只有诚信服务,才得产生互信,服务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配合,形成和谐的关系,从而促进服务过程的良性循环发展。因此,机构文化建设中应把诚信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

总之,疾控机构文化建设作为单位建设与发展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动着机构的生存形象、技术质量水准和事业发展的归宿。为不断适应并适度超前地为社会群体和个体提供有效服务,疾控机构文化建设必须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紧随变化多端的疾病预防问题和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使文化建设更好地为疾控机构改革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李国强.试论医院文化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08(3):461-462.

第4篇

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

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办学水平的高度,是全体师生和谐发展的风向标。我们坚持“一切面向学生未来”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诚实乐学、和谐发展”的校训,并逐渐形成了“团结求实、奋进创新”的校风,“敬业奉献、求真爱生”的教风和“尚德博学、严谨勤奋”的学风,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有效的精神引领。

加强课堂文化建设,努力打造生命课堂,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带头开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即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的研究与应用,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以此让教师实现由单一的课堂领导者向多重角色的转换,促使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形成“尊重―理解―合作―高效”的课堂文化,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生命活力展现、学生生命活力迸发、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有效融合的舞台。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我们在每个班内悬挂了《小学生守则》和《淇滨小学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开辟了读书角,发动学生酝酿讨论之后,确定了班训,设计了班徽,制定了班级管理制度等,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个人才华。千姿百态的班级文化,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我为祖国站讲台”“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等系列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师德征文、师德演讲比赛、师德电脑绘画比赛、撰写师德学习笔记和心得等活动,引导教师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大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先后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语信箱和心理咨询室,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

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

学校物质文化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展现载体,它传递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师生的精神追求。为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育人效果,我们先后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录课室和图书室等10余个功能教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按照校本性、序列性、育人性的原则,构建了由办学思想、淇河文化学习研究、习惯养成教育、经典古诗文、名人名言教育、励志教育、学校发展纪实7个主题组成的校园文化长廊。学生身处其中,或领略家乡风情,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或理解“习惯就是素质”的内涵,养成良好习惯;或品味经典古诗文,受到千古美文的滋养;或领悟寓言哲理,从小立志发愤图强,憧憬美好未来。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和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我们统一制作了规范的班牌和办公室标牌,并根据每个教师的职责,制作了岗位职责和工作台牌,实行了校园卫生责任区制度、发放“卫生流动红旗”和卫生评比结果通报制度等。同时,加强校园美化和绿化工作,做到让每一棵花草、每一处场所都能发挥育人功能。我们还利用课间播放轻音乐,让音乐给师生以感染和熏陶,将艺术的高雅融会到学生的个人气质中,提升其审美情趣。

乡土文化建设出特色

我校位于汤汤淇水之滨,依淇河之灵秀而名。因此,我们抓住“淇河文化”这一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内容,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育人功能,让孩子们时时处处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在来源于生活的文化中耳濡目染。我们全面开设了“淇河文化”校本课程,积极收集、整理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资料,完善了校本教材《我爱家乡鹤壁》,在学校教学中科学地吸收、借鉴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发挥了校本课程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学校建立了淇河文化长廊,将鹤壁历史文化名人、淇河风光和淇河古诗等制作成相框挂在教学楼的走廊、楼道中,让学生在举目移步之间都能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淇河文化学习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学生文化活动展风采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对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力求既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弘扬主旋律,又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非常重视文化活动建设,把升国旗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唱国歌、国旗下演讲、宣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法制、爱心感恩等教育。

我们向全校师生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学习每一天,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并组建了各种兴趣小组,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生每天要有1/3的时间在学校度过,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和价值观等大多也都是在学校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作为首要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应当指出,加强和改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这项系统工程,需要现代大学树立先进的核心教育理念,高瞻远瞩、精心谋划、分步实施。

一、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大学的发展已从“精神型”走向了“专门型”组织,组织结构由比较简单的几个部门转向了庞大的工作系统,专门的管理活动已经出现,大学内部有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协作和依存也不断加强。因此,制度安排是大学发展的必然。制度建设与机制和体制创新是同质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具体来说,各项制度措施的完善必须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起点上,各项制度措施的制定与完善首先是要建立在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之上,反映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就是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有这样一个逻辑前提,才有可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发扬批判和独立的精神,鼓励教师进行开创性的研究。

第二,在转变学校行政职能方面,要更多地体现“精神性”而非“物质性”,“全员性”而非“科层性”,加强教授治学、教师参与学校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唯有如此,学术权力才能超越行政权力。同时,一所大学如果在学术权力面前失语,仅剩行政权力,那么,大学校园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学校立命的学术只能是空谈。

第三,目前有消息称,教育部拟为高校教授评级定岗,取消正副教授职称。这无疑是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的一项新举措,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透明、严格的竞争遴选制度和以投资效益为核心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才能真正把学校内部搞活。

第四,各学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是当前全球语境下学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改革现有的学科和科研管理的组织模式,不断提高一流大学的学科和科研的管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科技创新。同时,好的制度安排不仅是选择,而且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大学校园文化需要制度框架的支撑,大学校园文化是娇嫩的花朵,高贵的理念也只有在与之相容的正式制度下才能存在并得以发扬。因此,只有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才能竞相进发,大学校园文化才能卓尔不群、历久弥坚。

二、加强各级组织领导,形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机制和共谋策略

所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与共谋,除了内部合力问题之外,对于外部应该从两个向度予以考察:一方面强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外部环境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这样的厘清,我们发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与共谋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并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闭门造车。所以,从大学自身、大学与政府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发,必须强调各级组织领导与形成建设合力之间的必然关系,而理想的关系状态则是通过加强各级组织领导,共同促成合力的形成。

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政府作用是绝不能被忽视的。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可以从自身职能出发,利用间接的宏观管理方式促进其建设发展。具体方式包括:一是政策方式,即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高校进行文化建设的行为;二是经济方式,即在拨款、资助、投资、奖励和招标等教育经费分配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倾斜来调整提高文化方面的投入;三是信息服务的方式,即通过提供信急服务来使高校有选择地决策自己的行为;四是监督评价方式,政府教育部门通过检查、鉴定、评估等话动来对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只有内外兼修,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整合资源,凝聚力量。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创新,提高文化实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发展

建设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文化的创新则需要从三个方面人手,合力并抓。第一,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大学精神是核心。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校园精神,要深入开展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崇尚学术,探索真理。第二,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证。要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大学,校园文化环境要素至关重要。积极营造高校包括制度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在内的创新环境,是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组织开展具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机载体和平台,具有促进校园精神的培育、激活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

特别要提出的是,多校区办学更应注重文化创新。随着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实践和多元文化的存在,面对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要求高校必须尽快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确保“一个大学”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在多校区办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相结合。

多校区办学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按其内在的层次递进关系主要表现在继承关系、融合关系和创新关系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的文化精神是大学的血脉和魂魄,而大学精神的积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作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传承,则多校区大学可能是一盘散沙。第二,传承对于多校区办学的新型大学来说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必须首先确定新组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并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等让其深入师生员工内心,成为大家共同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保证,真正使统一后的大学校园文化理念深入师生员工的灵魂深处,并化作自觉的行为选择。第三,创新能力实质上是一所大学内在生命力的真正体现。这种创新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选择,而建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则是当前条件下多校区办学的首要之举。

四、结合学校历史传统,体现时代要求,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学风、教风和校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其中,校风是理念,是精神,教风、学风是前者的具体体现与实践。具体说来,校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所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师生员工言行举止的准绳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它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风是学习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也是学习者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它主要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巨大的学习动力,端正的治学态度与良好的学习方法。教风是校风的核心,是师德的载体,教风不仅影响和制约学风,而且主导校风。

理论上讲,教风和学风的好坏,决定着一所学校校风的好坏,其中教风又是影响学风和校风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教风建设,乃是培养优良学风和校风、办好一所大学、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和谐社会”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大事。目前,正是各高校大改革,大发展的时期,“三风”的建设只有结合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并体现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规律,才能实现良性互动,赢得社会赞誉。比如,教育的本质是“树人”,教风的落脚点在于教书育人。现代教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使学生发挥主动精神,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为此,要重构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使教学过程更加多维化和综合化,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高效。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一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要传承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撞击学生的知识灵感,引起学生的学习与共鸣,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探究者和创造者。

五、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全面推进“博雅工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地方。当代中国大学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导向,大力推进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艺术等“博雅工程”系列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人的精神生活,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活泼、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各院系每年都可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展格调清新高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科技文化艺术节,让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各显其能,使校内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型、系列化、大众化和精品化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大学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倡导建设健康向上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大学生通讯社、演讲与口才协会、体操队、武术队、书法协会、球迷协会等。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激发师生员工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可对学生进行以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为主题的入学教育,对新教师进行各种严格、系统的岗前培训等,深入开展“三育人”,创建优良班风、教风和学风活动。使新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和新教师任教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培育起爱国爱校的情感。在每年的传统节日,学校都可紧密围绕形势和任务,确定纪念活动的主题,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组织各种蕴含丰富教育内容的活动。这些全年基本不断线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可极大地丰富师生的思想文化生活,有力地提升师生的时代精神、创新进取意识和思想修养品位。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张秀容,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第6篇

关键词:矿山;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T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矿山是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流程的龙头,自1982年投产以来产量逐年上升。要实现长周期安全生产,就必须具有金川矿山特色安全文化理念,使广大员工自觉地从内心深处认同的安全文化理念,培育各级人员的安全文化意识和安全价值观念,不断强化各级人员的规则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安全生产中高度自觉和自律,把金川矿山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变为各级人员的自觉行动,达到人人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实现零伤害的目标。

一、要以坚持强化现场管理为基础

一个企业是否安全,首先表现在生产现场,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员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环境和机械设备等作斗争,而且还要同自己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管理,搞好环境建设,确保机械设备安全运行。同时要加强员工的行为控制,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使员工在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严密的监督监控管理中,没有违章的条件。为此,要搞好现场文明生产、文明施工、文明检修的标准化工作,保证作业环境整洁、安全。规范岗位作业标准化,预防“人”的不安全因素,使员工干标准活、放心活、完美活。

二、要坚持安全管理规范化

人的行为的养成,一靠教育,二靠约束。约束就必须有标准,有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健全安全管理法规,让员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特殊工种人员,要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使员工真正懂得违章的危害及严重的后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关键在于落实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和每个员工的安全责任制。

其次是要在管理上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从公司到工区、班组建立一套层层检查、鉴定、整改的预防体系,公司成立由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的安全检查鉴定委员会,每季度对公司重点装置进行一次检查,并对各厂提出的安全隐患项目进行鉴定,分公司级、厂级、整改项目进行归口及时整改。各分厂也相应成立安全检查鉴定组织机构,每月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各工区上报的安全隐患项目进行鉴定,分厂级、工区级整改项目,落实责任人进行及时整改。工区成立安全检查小组,每周对管辖的装置(区域)进行详细的检查一次,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上报分厂安全检查鉴定委员会,由上级部门鉴定进行协调处理。同时,重奖在工作中发现和避免重大隐患的员工,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安全预防体系,从而堵塞安全漏洞,防止事故的发生。

三、要坚持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人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高质量的管理、切合企业实际的经营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近几年来,矿山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大多数是员工处于侥幸、盲目、习惯性违章造成的。这就需要从思想上、心态上去宣传、教育、引导,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这是一个微妙而缓慢的心理过程,需要我们做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最根本途径就是根据企业的特点,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安全文化教育,以创造和建立保护员工身心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为首要条件。同时,加强安全宣传,向员工灌输“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创造效益”、“行为源于认识,预防胜于处罚,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等安全观,树立“不作没有把握的事”的安全理念,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为安全尽责的良好氛围。

四、要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

企业要增强凝聚力,当然要靠经营上的高效益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心灵的认可、感情的交融、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必不可少。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培养安全意识的一种好形式。因此,要广泛地开展认同性活动、娱乐活动、激励性活动、教育活动;张贴安全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举办安全论文研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事故安全展览;建立光荣台、违章人员曝光台;评选最佳班组、先进个人;开展安全竞赛活动,实行安全考核,一票否决制。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向员工灌输和渗透企业安全观,取得广大员工的认同。对开展的“安全生产年”、“百日安全无事故”、“创建平安企业”等一系列活动,都要与实际相结合,其活动最根本的落脚点都要放在基层工区和班组,只有基层认真的按照活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的开展,不走过场才会收到实效,才能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尽善尽美。

五、要坚持树立大安全观

企业发生事故,绝大部分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以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生产为目的,从安全文化的角度要求人们建立安全新观念。比如上级组织安全检查是帮助下级查处安全隐患,预防事故,这本是好事,可是下级往往是百般应付,恐怕查出什么问题,就是真的查出问题也总是想通过走关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如安监人员巡视现场本应该是安全生产的“保护神”,可是现场管理者和操作人员利用“你来我停,你走”的游击战术来对付安监人员。

第7篇

一、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的形势

建筑施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复杂系数比较高,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建筑安全问题、建筑管理问题、施工人员素质问题等,建筑施工的范围比较广,如果各管理层次信息流动不畅通,会造成信息不能及时传达,耽误施工进度。施工人员的数量比较多,在上级管理的情况下,不能涉及到每个人,整个的建筑施工单位是一个团队,团队内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有共同的思想和目标,所以就目前的建筑施工现场的形势来看,需要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

二、建筑施工现场文化建设的着重点

1.加强员工素质建设。一个建筑工程的完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施工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一些不明显的工程因素除了基本的检查之外,还要依赖于施工人员的自身责任感,所以在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中要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培养员工的职业操守。

2.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各层次的文化建设。建筑施工的业务强度很大,施工范围比较广,所需人力很多,其中不乏有临时的员工,造成企业文化不能渗透到施工的各个方面,使建筑施工出现问题,因此,建筑施工文化要深入开展,全面渗透,投入到施工现场、管理层次等方面。

3.加强建筑质量的提升。建筑施工的质量决定了建筑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口碑,由于建筑劳动力的流动性比较强,企业的内外部获取知识的环境有限,造成企业所持有的资源不稳定。所以,企业文化还要注重建筑的质量,以好的产品吸引客户,提高企业的权威。

三、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文化建设的途径

1.坚守企业中心使命,培养企业精神。“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中心使命,保证建筑的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最大的责任,也是对社会、人民负责任。要把这一使命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目中,让每位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坚守相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大力培养企业精神是建筑施工现场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部分。企业精神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对全体员工具有号召力。企业精神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特色,并起到它在管理方面的作用,是企业制定对策的主要思想,由此可见,企业精神是企业所有工作的主要线路,确定了一个明确的运营目标,使企业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进而有利于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转发展。

2.兼顾企业根本利益,建立企业目标。建筑施工企业的目标是保质保量、控制投资成本、在施工预期内完成工程建设,并且有一定的收益。建筑施工的施工人员大部分是知识水平低、生活水平差的劳动力,他们关注的目标是自己的劳动报酬,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在努力实现企业自身的目标的同时,还要顾及并且重视企业员工的目标,这样施工人员才会尽全力投入到建筑施工中,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的目标还要有阶段性目标和整体目标,所有的工作都在制定的目标下有序进行,企业员工不会盲目的工作,防止做无用功。企业有明确的目标会得到企业员工的信任,各阶层工作人员都会有努力拼搏的思想,从而为企业带来收益。

3.提高企业信用,创造企业形象。一个企业的信用程度是决定企业生存时间长短的决定因素。建筑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满足各项标准制度的要求,适应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并且建筑企业要顺应多变的市场,同时取得比较好的收益。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还体现在遵照合同、不违法乱纪、及时发放薪资报酬等等。一个好的施工企业信用形象会让企业在社会或者人们的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企业来说,会给它带来人才资源和经济收益双面收获。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员工共同工作,相互交流中树立的,施工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从而为企业的信用形象做好坚实的后盾。

4.建设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体系是施工企业确保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有效高质量进行的前提。施工管理体系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到当前社会的发展情况,参考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不能超越法律管辖的范围之外。制度制定之后,施工企业要求员工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严格执行,不能,乱用职权,做到人人平等。制度可以用来约束人,也可以用来鼓励人,设立奖励机制来提高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更新的依据,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文化完善各项制度体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使企业在制度的管理约束下正常高效的运转。

5.重视施工现场,营造企业环境。良好的企业环境对施工人员的工作、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有很大的帮助。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相关活动的进行等,企业外部环境有施工现场的环境,气候因素、建筑设备机械、社会发展环境等。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对于内部环境来讲,要加强企业员工专业文化素质的提高,定期安排讲座,为企业员工普及相关知识等,对于外部环境,要保证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质量,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应对外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措施等等。良好的施工现场环境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6.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创建企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的逐步完善是一个企业各阶级共同推进,一起实践的成果。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大力宣传企业文化,让企业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企业文化面对的对象是企业的全体员工,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全体员工共同打造、培养企业文化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发挥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赋予他们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让员工们尽职尽责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创建企业文化环境。

四、结语

第8篇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对接不足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行为中,有关于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实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甚至有些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始朝向学校自主盈利方面发展,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却很少有关于校企文化建设方面的合作内容,即便学生在学校已经学习到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却仍然因为在实习期所受的种种挫折对未来的职业产生困惑,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对接不足造成的,直接影响了学生未来在企业工作的信心,也给企业未来的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不便。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目的不一致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凝聚力建设的根本,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内的重要内容,而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能够在学校中获得身心成长的重要活动。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一旦探讨到文化建设方面,企业与学校就存在者种种分歧,对于企业来讲,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大多数偏重于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发展。

(三)文化建设方法不同导致校企合作出现空白地带

企业文化建设多使用文化宣传、拓展训练、主管谈心、绩效考评等手段,其中不乏很多与员工实际薪酬相关的方面;而校园文化建设所使用的方法则是引导教育,重视学生自身的主动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主动性要求的不多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缺乏激励机制,使得校企合作在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方面产生空白,这种空白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后难以适应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对有利于自身发展得激励行为反而产生不满。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融合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

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校企合作中最明显的问题是学生对二者文化建设的态度不一致,而导致校企合作的目的难以达成,实际上,这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对学生发展得要求不一致造成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虽然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但学校教育始终被认为是一项服务性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责;而对于企业来讲,却要求学生作为员工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负责,因此,企业对员工有所求,而不是员工对企业有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对学生要求的不一致,使二者在文化建设方面截然不同。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对文化的定义不同

文化发展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重视的建设内容,但高职院校与企业对文化的定义却是不同的。校园文化意味着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人文精神,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作用,是主动型的文化;企业文化意味着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企业风格和运营或服务态度,是由企业员工行为建立起来的,是被动型的文化。二者对文化的定义不同,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均有差别,这是导致二者建设目的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模式有区别

在文化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出现空白地带,导致学生无法食用油与文化差别带来的心境的落差而导致职业发展受到挫折,实际上是因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文化建设模式上有区别所造成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模式存在很大的共性,及以学校社团活动开展为主线,以辅导员为主力,以学校任课教师为助力,建立起一个成系统的文化建设结构;而企业文化建模式则由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不同存在着很大差别,而且大多数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文化建设上深度融合的途径

(一)进行“学研产”一体化的校企合作

要实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在文化建设上的深度融合,首先应该解决二者对学生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学研产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在深度融合的一种途径,以学校教学为企业技术研发的基础,以技术研发为企业产值增加的手段,以企业产值增加促进学校教育资源扩大。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应意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输送人才,则人才不仅应该在职业技能方面符合企业要求,人才的软实力也应符合企业的要求,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入企业发展因素是必要的;企业则应重视到企业产值增加对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意义,因此也必须在企业规划中加入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例如分配来自于某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就业后回归于学校,使学生主动认同学习与工作的共性,并以此作为二者文化建设融合的主要方法。

(二)进行校企合作目标和合作方法的改革

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在校企文化建设上实现深度合作,也有必要解决二者在文化定义上不同的问题。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进行校企合作目标和合作方法的改革能够促进二者对文化发展产生同样的认同感。首先,无论学校和企业都应该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发展的职责,即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提供职位均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二者在文化建设上的根本目标,都应该是以服务社会为前提的;其次,学校和企业应该重视在文化建设方法上进行融合,学校可以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激励机制引入进来,在学校设定与“职业”相关的奖学金机制,如给已经毕业而在合作企业有建树的学生额外颁发奖学金,使在读学生领悟到学校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眼神;企业也可以将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社团组织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三)建立校企合一的管理和评价制度

第9篇

摘 要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项孤立的建设活动,而是企业经营哲学的体现,是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企业文化建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其充分渗入到企业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本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构成要素等的阐述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建设途径的探寻,来更好地确立并发挥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构成要素 重要性 建设途径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良好的经营和管理是企业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而企业要维持旺盛的生命力,无疑需要多重保障才能得以实现。其中,先进的企业文化无疑是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内驱动力之一。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项孤立的建设活动,其渗透到企业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企业经营哲学的体现,也是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体现。而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对这一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并通过此将企业员工吸引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来,以此来保障企业顺畅、有序的经营,促进企业员工之前公平的竞争、和谐的相处,从而推动企业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

构建企业文化的主要要素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环境。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硬件”之一。环境可以氛围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所谓的外部环境通常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形象等,而内部环境则倾向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环境,也包括员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对于企业而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外界对企业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因此创设良好的企业环境,也是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指的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信奉和遵从的基本目标和信念。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最核心的内容。在当代的行业竞争中,只有真正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确立“以人为本”都能人本主义思想观念,才有可能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企业人文主义的发展和关怀,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促进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和归宿;三是企业的精神。所谓的企业精神,通俗地将就是企业的服务宗旨、观念、目标等综合的体现,是企业精神面貌的展示。四是企业的制度文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是任何行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当前管理情况下的条例制定,需要与时俱进。企业制度、领导体制以及组织机构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制度文化,为规范员工的行为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也是企业代表人物的行为文化的保证。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企业制度文化的制定和管理,使其更加全面、系统且协调、有效。

二、现代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首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独有的,是别人无法复制的,因而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将有企业文化的企业与其他的企业能够更好的区分,企业文化能够代表的是一个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能够真正的成为企业的灵魂力量,它可以有效的传达企业的理念,运用独有的企业形象去进行有效的宣传,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企业士气。其次,从经济的角度看,物质富足,经济发展较快,才能有文化的昌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精神力量,逐渐的正在日益被重视,这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人们追求差异化的有效体现,因此,面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让企业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努力建设并充分利用先进的企业文化,以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建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进而提升其服务质量,增强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满意度,并最终帮助企业提升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当然,落后的、不适宜的企业文化也会反过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消极的影响,更有甚者还可能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探寻

(一)强化企业形象打造,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

之于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市场化竞争中,企业文化的适宜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在竞争中“软实力”的强弱,也关系着能否调动起员工实施企业战略的重要保障。而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首要任务就需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品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已进入形象和品牌消费时代。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企业的无价之宝。它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处在同等档次和水平的企业之间,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如同抢占制高点,是企业竞争的法宝。而企业形象的打造,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这个基础,离不开企业文化要素的对外塑造。企业文化建设好了,就可以有清晰的思路去定义企业的主要功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实现企业良性运营的最终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经营者已认识到企业文化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并自觉地运用“企业文化力”的作用实施经营管理。

(二)完善企业制度管理,解决企业文化建设“落地”问题

众所周知,完善的企业是制度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在企业文化构建方面,制度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和社会地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将目光投向制度建设方面,并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将其完善。总的来说,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考虑:一是建设承载着员工价值理念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其更符合人性化,这是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也是必须具备的重要硬件之一;二是利用企业价值理念对员工的文化约束力,通过强化这种约束力效果,就能起到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增强员工与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创新载体落实,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让员工学习接受企业文化, 了解企业历史、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内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

(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保障力量

“以人为本”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纵观国内外企业,大凡成功的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都十分重视以人为中心。因此,在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中,必须要强调“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指企业的员工,又指企业服务的对象。然而,在众多标榜着“以人为本”的企业中,真正能做到的却并不多。因而,企业要想长久地立足,长远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做到对员工实施“人本化“管理,正确处理好管理者与员工、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给员工以安全感,让他们能够在各种制度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能,并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四、结语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风雨砥砺,如今我国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最强有力的策略军。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除了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外,还面临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因此对我国的企业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持自修,练好内功,努力建设符合现代化且科学的企业文化,以此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潜能,并发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的效用,使企业以更加强劲的生命力和朝气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文化建设;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和谐校园

一、引言

学校除了教书,还要育人。特别是基础教育,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是学生集中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基地。班级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级成员的学习态度,在无形中影响和制约着每位成员的行为。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分子,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脱离学校文化,既受学校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学校文化。

二、明确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班级文化

一个被认可的班级文化需要班级成员精心建设,需要班主任的全方位引导,更需要班集体的全身心投入和共同参与,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主要策划者,除了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外,还要发动广大班级成员。班主任搭台,班级成员唱戏。班主任要具有时代的高度,从大的层面把控班级文化建设,要把时代的潮流和国家的发展糅合到班级文化建设中,这样的班级文化就具有了时代的先进性,就会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班级文化建设是为服务广大班级成员而建设,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而服务,为提高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服务。明确了这种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期间班主任要承担起掌舵人的角色。

三、完善班级物质环境,形成舒适的发展空间

班级物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硬件环境,相对于文化层面的环境,物质环境也会影响到每位班级成员。优雅的班级物质环境可以影响到每位成员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转化为学习效率。小学生班级物质环境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常常是班级少数人在参与,导致缺乏全体成员的参与,这种物质环境建设常常就是个性不足、共性有余。最后的结果是全校的班级硬件文化标准化、单一化,缺乏创意。笔者的体会是,可以让每位成员参与进来,让大家献言献策,发挥每位同学的创造力,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了单一化的布置,另外,提高了广大班级成员的存在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方式已经是一种班级集体活动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推广班级活动,创建宽松的学习空间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班集体,一定是注重班级活动的集体。班级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广泛的。在广大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形成大家认可的某种准则,这是班级活动的目标之一。在轻松愉快的班级活动中,让成员感到受集体的关爱、荣誉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长此以往,班级成员会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默许的和共同认可的班级文化,友爱、包容、互助等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会深入每位成员心中,最后形成班级特有的行为文化。

五、健全班级制度,维护有序的生活空间

制度也可以称作规矩,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社会和国家层面,小到班级集体,没有大家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制度,班级文化建设将无从谈起。班级制度主要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长期共同学习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被广大成员一致认可的准则和纪律。而这种对班级成员由约束力的制度,其产生和形成过程要有民主性,只有大家共同参与制定的管理制度,才能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在执行过程中才不会有障碍和困难,才能让每位班级成员自愿地去遵守,才能发挥每位同学的个体能动性。我为人人做贡献,人人为我做贡献,这样的班级制度才是班级文化的基石。

六、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班级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综合社会文化、国家文化、家庭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多元文化,是班级每位成员达成共识的一种价值观和道德约束。如果具体到一个细节,可以分为人生理想、价值观、国家意识、集体观、学风、班风、友谊观、法律意识等等。它是一个班级集体共同意志的体现,是广大同学思想价值的凝练。在具体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从班集体的价值观、精神面貌和荣辱观三个方面去开展。

七、结束语

小学教育具有承前启后作用,从先前的幼儿教育进入正式的课堂式教育,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意志品质的形成和思维与情感的完善的开端,对今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对于以上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或者形式。目前学校层面文化建设开展得较多,而班级层面的文化建设还不够广泛和充分,特别是从方式方法到具体的实践环境环节的探索还不够。有鉴于此,探索和发展一套适合当前小学生成长的班级文化,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3]陈和娟.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J].大众科技,2006,6:189

[4]蒋华英.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J].山西教育,2006,7:21-22.

[5]徐剑英.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N].绍兴日报,2006-7-29.

[6]王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2006,11:28-29.

第11篇

一、选择班级文化特色

中职学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二、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多动、任性、自私”的特征明显,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风度气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入校第一年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第二年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第三年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团体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两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理想是否可有可无?’、‘中职生谈恋爱是利还是弊?’、‘网络的利与弊’等大型辩论会,既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四、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①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立足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这类活动要尽量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

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养成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一个班级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新学年一开学,我就选择了得力的班干部,制定了卫生轮流责任制度、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及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搭好了平台。

其次,落实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评比工作。一个制度定出来,其正确性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被认同后就要强化落实情况。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对于学校检查的各项常规,我们先自行检查,大力表扬和鼓励先进,积极改造落后的思想,惩戒不当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落实,促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④营造心理氛围。要营造一个具有高尚价值观念的集体氛围,并使个体受其感染而自觉认同,以此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渐进的甚至会出现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体活动仍然是最好的形式。为了矫正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我们举行了“培育中学生的风度”为主题的班级活动。通过演讲、看专题片、调查采访社会相关的人士,了解他们是如何对待风度的,然后写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用小品演出的形式演绎什么才是真正的风度等等。学生自己设计、体验,无形之中,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体氛围逐渐形成。

五、反馈、评价与深化。

第12篇

企业内刊作为一种宣传工具,能够迅速地知晓企业的发展动态、重心所在,它的传播性使企业内刊成为企业增进内外沟通、推介企业形象的“文化名片”。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企业内刊的“文化名片”作用可以用组织传播的功能来分析。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是企业文化宣传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是企业内刊运作和维持的来源。企业内刊作为企业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的活动行为体现了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特点。

在组织内传播中,企业内刊通过信息传播功能、文化建设功能、舆论监督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四大功能实现对企业内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是信息传播功能

企业内刊,是传递企业管理层声音的喉舌,反映企业发展方向的信号,是员工及时了解企业动态,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互知,增进凝聚力,增加美誉度,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平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真实、准确、及时的传递内部发展经营动态,反映职工切身利益的热难点问题,鼓励褒扬好事先进,才能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唤起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责任心,在企业中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是文化建设功能

企业内刊是传播企业文化的具象形式,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传递手段。它将企业文化的理念、精髓和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导入员工的头脑中,使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员工工作生活的一个部分。随着发行时间和发行刊数的不断增长,它在传递企业文化中逐渐具有了企业文化建设缩影的特性;

三是舆论监督功能

在企业发展中,特别是高危行业,安全问题一直与经营发展联系在一起。企业内刊在引导舆论、树立形象之外,还承担着传播遵章守法、安全工作理念,提醒员工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

四是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的作用在现代企业中愈来愈被人重视,因为后来人不必浪费时间与精力重复去走前辈走过的老路,只要继承、发扬即可,这样便大大地提高了发展速度。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忠实记录着这种上升中的循环,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在逐步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却都在重复着某种循环,循环的周期可能是以季度也可能是以年份。

内刊反映着不同时期企业的动向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当了企业文化的时间记录员,成为当之无愧的企业文化传承使者。组织外传播是企业通过内刊对外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它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两方面。企业内刊将行业内的发展动态传达给企业各部门,将会推动各部门追赶势头和建立良性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深化企业文化思维观念,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和文化建设齐头并进,这是信息输入的过程;而信息输出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内刊树立“品牌形象”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赢得社会的支持、合作伙伴的协作以及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化,在这里企业内刊成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