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规划

校园文化规划

时间:2023-06-02 09:5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文化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文化规划

第1篇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和教学实践中所培育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的综合表现,它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独立学院是按照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高校,由于其校园、教学管理的独立性和学生构成的特殊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着特殊的困难。本文试图探讨通过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和学生自我管理,以此探索一个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角和新抓手。

一、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现状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新挑战

(一)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现状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毛入学率的上升,高中毕业生读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在较为轻松地进入大学后,如何转换身份,适应大学生活,却仍然令很多大学新生茫然失措。大学新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高四现象”,即进入大学后,把大学当作高中的简单延伸,把大学一年级当作高中四年级来过。实际上,大学生活与高中相比有很大差别:在教学上更加注重课后自学、在生活上更加要求独立自主,以及人际交往上更加灵活多面。这些差别造成了“高四学生”们的种种不适应。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不适应”现状,已经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有学者统计表明,现代高校大学生里只有20%左右的学生是心理完全健康的,其余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问题,而且10%左右的学生存在极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1]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适应性差,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的冲突大,以及感情脆弱、挫折承受能力差等。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独立学院大学生又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既有当代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同时又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思想水平、相对较低的入学分数以及独立学院本身的特点,使得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具体包括:(1)由于学生缴纳较高的学费上学,使得他们将自己定位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顾客,学习目的具有较强的功利化倾向,维权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价值观较为淡漠;(2)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面对大学学业,存在“过去成绩差”、“将来学历差”的自卑心理,面对学习挫折容易丧失斗志;(3)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和家庭,普遍存在物质生活优越感强,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强烈,认为读大学是一种享受,是个性张扬的平台,但同时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2]这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校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也将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业精进和全面发展。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新挑战大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给学校的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以安排学生吃、穿、住、行,以及维持学习生活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新时代的要求。“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渐渐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柔性管理。为了能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形成丰富多彩而又积极向上校园文化,学生工作的重头戏渐渐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社团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等内容。在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挑战的情境下,柔性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主导,唯有如此,才能着眼于内化,更高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教育方式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3]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呢?通过探索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及早且充分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中的源起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管理中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另一方面来自改进后的就业指导理论和方法。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出现于组织行为理论中,距今已经有20年的历史。在组织行为理论中,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结合自身的发展与员工的能力等因素的考量,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的过程。具体来说,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即组织综合个人和组织发展所实施的生涯管理,二是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即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所进行的管理。[4]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以帮助员工树立切实的工作期望和工作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对职业生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逐渐加深,相关理论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决策理论和多学科交叉理论等。格林豪斯认为:职业生涯是“贯穿于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与工作相关的经历的组合”。[5]这一定义把职业生涯意义延伸到了整个人生。也正式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学生的基础教育时期就引导他们了解社会职业,并在高中时期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我国,对学生的有关认识职业的教育一般要到进入职业类教育阶段才开始。除了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之外,广大的高等院校学生往往要等到临近毕业阶段,才开始考虑和认识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问题。而我们以往的教育也仅限于简单的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离开学校前夕,其主要目标是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咨询。传统就业指导的学科基础是心理学,尤其是差异心理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就业难问题的凸显,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愈发重要。及时科学的就业指导能够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转、实现教育系统的预期目标,并在一定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公平理念。近年来,就业指导的使命更是不断延伸,并有逐步成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的趋势。随着其地位的不断重大,其目标也有所转移,由帮助学生做出择业决策,转向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培养。现今的就业指导已经不再是简单化、表层化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快速而直接的择业决策的传统就业指导,而是从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帮助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作出符合自己性格特点、职业兴趣、知识才干和理想追求的规划和管理。与此相适应,就业指导的主要学科基础也应该有所增加,除了心理学外,还包括教育科学、社会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众多学科。[6]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广大学子如何更好地适应飞速变化的时代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大学变革势在必行。大学教育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突破口,将企业组织的生涯管理及其具体实施导人大学的教育管理之中,旨在增强大学教育的引导功能,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也切实让学子们能更早地树立职业目标,动态调整自我行为,规划职业生涯,以适应社会需求。完成生涯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达到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知识经济时代下适应型人才的目标。[7]美国的研究标明,目标转变后的就业指导不仅对学生所做教育和职业决策的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整个学校的校风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个体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个体的积极意义包括:(1)明确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目标,提高学习动力;(2)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认识社会职业和人才需要,增加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针对性;(4)学会规划人生,提高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5)促进人际和谐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包括:(1)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学校管理其学习生活秩序的效率;(2)促进大学生提高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风和校风;(3)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自身的学习、活动和生活,减少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冲突;(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减少学校处理危机事件的需要;(5)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水平。从学生个体和校园文化双向互动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热情、学习态度、学校营造的学习氛围,都影响着学风的形成。学生参与形成学风,学风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参与,两者良性互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活目标,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和态度,既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各类促进职业素养提升的文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培育职业发展协会、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促进校园文化生活的繁荣。总之,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同时在帮助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完善。学生在参与相关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既能展现自我,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增强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高校中及早并且充分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更加有助于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

三、运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当学校借鉴企业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和方法,将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转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主要目的就变为提高学生认识自我、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以及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和决策的相关知识和执行力。这对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业指导方面,学校除了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以外,还必须采取以学习为中心的方式,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到学校课程之中,加强广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体现出其广泛性,其应面向所有学生,作为所有学生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只针对某些特殊的学生。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要性认识,学校必须使这种教育包含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之中,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需要,因材施教。第三,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职业生涯的主体,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将经验反思、经验学习、自我导向学习与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第2篇

【关键词】中学校园;校园文化;现状分析;建设措施

校园是老师和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虽然校园文化并没有明文对其进行规定,但它却是学校办学的特色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校园风纪,学风建设,师生关系以及校园环境氛围等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得好,会对学生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和平台,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文化学习意识,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校氛围中成长并学到知识,同时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推动作用。由此可见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落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现象,主要包括:

(一)学校规划无主题,配套设施不到位。我国现在虽然存在地区和贫富差别,但应该办校和如何办校已不是问题,现在主要问题是学校建设在办校初基本处于无规划、没主题的状态,思想相对保守,仅仅认识到政府投点资,学校就建栋楼,只要有学生,招个老师就办班;学校把教学楼、图书馆等建得高大上就可作为炫耀的资本,但是它发挥物质文化的作用的效率比较低。例如一些图书馆,没有对学生整天开放,不更新书籍,书籍的类型学生不喜欢等。学校把追求升学率当做办校的目标,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行行出状元的理念。学校建设没有激发老师的潜能,使得老师的教学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主题,老师和学生对学校有认同感和归宿感。

(二)学校管理重教育,校园文化不重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中学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尚未形成共识,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是缺乏专门的研究和部署,也将局限于仅仅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受到了显示,存在着计划不能完全实现的情况,因此,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例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成立时间,对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也知之甚少。

(三)学校活动重形式,素质教育没体现。校园人更多的校园文化的被动接受,主动消化的比较少。校园文化活动只是一些节日期间组织的活动,一些因为科学知识组织的活动较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计划,通常是一个临时安排,更少的长期规划战略思想;设计从学校活动的角度,忽视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设计。例如,学校活动大多以特长生参与为主,普通学生参与不多。

(四)学校建设缺特色,历史沉淀实在少。大多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整体设计和长远来看,缺乏长期规划,短期目标和实施计划随意性比较强,建设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三驾马车各奔东西,而不是一个系统。大部分学校没有校园文化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反映学校的特色,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所有学校特色趋于相同。例如,作为校园文化的校训和校徽,大多数校训流于形式,内容相似。

二、如何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实

针对目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如下:

(一)明确主题,加大投入。中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抓住“投入”和“规划”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增加财政支持,提高物质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通过融资,提高学校的经济实力,以构建一个美丽的校园,实现物质文化的目的。第二,良好的规划和设计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依靠资金支持是不够的,但也应加强内涵的修养,提高物质的品质量实现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思想统一,建管共抓。学校党和各级管理机构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纳入日常工作当中,整体设计和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为主要驱动力,形成上下齐抓的新模式。建立和发展一个更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普及,高层次、高质量的健康发展方向。

(三)健全机制,形式多样。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做到内容丰富和效果长久的目的。首先,学校的丰富的文化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文化活动质量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应该进一步扩大范围和内容,尤其应注意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社会的“走出去”的能力。第二,建立长效机制,听学生的建议,总结活动的效果和经验。努力做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有所收获,组织的每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得到生长。

(四)特色明显,便于传承。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魅力。决定学校园文化生活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特征。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结合校园的地理位置、教师教学研究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培养优秀的教学风格,学习风格和学校精神为核心,通过学习,以开放的态度,发展多元化、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创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文化环境,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这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非常大。

参考文献:

[1]陈蕊,马宁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质拓展为依托[J].科技资讯.2009(01).

[2]高伟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基于苏州市金阊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 2010.

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及作用,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技术院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著名的人、事、物、声、图等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象征;学校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

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使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融人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具有自身的特征。

1.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地方性及企业化的特征。从文化的传承性来看,职业技术院校历史的、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但作为新兴的教育力量,正处在积极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从这点来说,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另外,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与实践贴近,先导性与地方性较强。同时,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习惯,因此,师生的行为或多或少带有企业化特点,使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点。

2.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创新性、服务性、实用性及多样性的特征。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术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有超前性、创新性及服务性;职业技术院校推行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及课程设置都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实用”的基调。

(二)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其应有的教化、导向、凝聚、辐射等功能外,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生合作,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实施思路

(一)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已有20年的历史,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不长,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对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扩建,其校园文化建设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们认识不明确。对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定位认识不明确,对其内涵的认识过于肤浅的结果导致将职业院校办成“本科院校学科型”或“本科学院的大专的压缩饼干”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一些教育管理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其控制功能、物质功能及激励功能,没有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因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

2.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当前,对新组建的或新升格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教学、科研、行政、政治思想、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校园文化建设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

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办学指导思想对社会文化的评价、选择、认可和吸收的过程,并给予社会文化以自我个性的呈现,从而使构成这种群体性文化的个体在语言、行为、创造性等方面显现出认同性趋向。为此,当务之急是职业技术院校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建构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理念作为学院发展的向导,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总目标上来,团结协作,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实施的思路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

2.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关键。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战略性规划是指站在学院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对校园文化进行总体的规划,系统的设计,严密的组织实施,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学院目标的协调发展。为此,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环境发展的需要。要对学院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明确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和任务,建设与学院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结构建设要有机结合,明确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涉及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活动等方方面面,要协调规划,而不能把校园文化独立分离出来建设或认为只是某个部门的事情。

3,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符合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要建立符合高校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增智强技”为主导的办学思想,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考试考核、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的特点;按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要求的原则,以各个专业为基点,加强专业素质养成教育,建设特色“专业文化”。总之,通过科技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渗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4.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说,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

5.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学院实际,立足培养目标,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人手,努力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外在标志。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打好物质文化这一“基石”,要努力做到:一既要注重自然景观的建设,更要注重文化景观的建设;二要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在物质层面上处处突出“职业”的特点。校园景观设计的总体方向应以增强职业特色氛围为主,以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和加强绿化环保为辅的宗旨建设校园环境。在校园格局上体现“校厂不分”的空间布置,加强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造能力。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制度纪律、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奖励惩罚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建设好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等于搭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为此,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把具体规定与精神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为一体。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学校管理制度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又要突出情法并重,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增强细节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要加强学院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2)加强民主机制建设。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意见,增强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3)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推广学院文化品牌,展示学院风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打造经典文化品牌;突出部门形象文化建设,集成促进学院的文化建设。

第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训、人际关系等校园内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1)加强“”建设,即校风、作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而校风最集中体现在教风和学风上。只有在广大教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要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促进“积极向上、勇于开拓、重视实践、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校风的形成。(2)加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3)精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活动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性格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如通过就业讲座、职业设计、成功人士经验谈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使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倡导诚实守信。通过请一些专家不定期讲座,培养骨干等形式,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效沟通,保证校园文化“源活水清”。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来进行,要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为实现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品牌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91-03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目前,学界关于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在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多数作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校园文化品牌“为什么要培育”和“怎样培育”上,对于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解读上认识较为模糊。当人们对某类事物内涵或者本质还不能清晰解释时,为此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般很难取得实效。因此,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界定是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笔者认为,品牌作为一种商业用语,在现代营销学上是指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从而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映。由此,校园文化品牌是指在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特有的有形或无形资产折射出的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对内对外的形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凸显校园文化发展特色,提高高校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

(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特征。特征是对概念的描述,是体现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校园文化品牌的特征是体现着校园文化品牌的基本特点。

1.特色鲜明。特色鲜明是品牌的基本特征,在校园文化培育上,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如师范类高校要积极倡导和培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园文化,政法类高校要突出法比天大的校园文化,医药类高校要突出救死扶伤、厚德济生的校园文化,民族类高校要突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校园文化,军事类院校要突出报效祖国、为国献身的校园文化等。总之,对于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自身传统和人才培养特色,避免平均用力,好钢用在刀刃上。

2.性格独有。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养成的风气与习尚,体现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秉持传统。文化培育需要历史积淀才能形成独有“性格”,这与个人的价值观培育实质上是一致的,避免朝令夕改。校园文化建设上只有留住“根”,守住“魂”,才能逐渐形成品牌。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着眼未来。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与时俱进与现展相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赋予校园文化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既要体现出历史积淀,又要纳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元素,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历久弥新,永远充满朝气与活力。

3.追求效益。追求效益是指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既要统筹规划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又要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这些对于教育经费相对短缺的高校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要避免一哄而上、功利化、庸俗化的文化产品建设,要结合自身办学传统和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体现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如近年来,许多地方开展的校园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为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些校园精品项目的打造既保证了校园文化质量的提升,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一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涵式发展既需要体现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成果等为载体的硬实力,也需要内部文化、外部形象、社会声誉等展现高校的软实力,两者对于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相互促进,互为依托。二是强调特色形成品牌是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特色是高校的灵魂,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特色鲜明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特色表现形式多样,但校园文化特色对于展现大学精神和大学实力作用不可忽视,如独具特色的校风、校训,特色的人文景观,特色的管理文化,特色的行为文化等都是高校办学特色的展现,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三是高校文化品牌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成果检验。从品牌价值上看,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承载着人们对该物(有形或无形)的一种认可和接受。高校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过程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体现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成果和标志。

(二)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事关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校园文化品牌是展现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对高校生存和发展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的美誉度是吸纳生源的重要前提。高校美誉度指一个高校获得公众信任、好感、接纳和欢迎的程度,是评价高校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为此,高校美誉度的好坏同生源情况直接相关。大树、大楼、大师、大爱是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气派的大楼、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都能给人营造出或灵性,或温馨,或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氛围,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体现,也成为莘莘学子择校的重要考量。二是校园文化品牌是高校凝心聚力的重要抓手。高校发展需要全体师生员工主人翁作用的发挥,凝心聚力谋发展需要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黏合剂,能从各方面把所有成员团结起来,并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对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提升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校园文化品牌也为获取社会资源支持奠定基础。由于资源短缺,国家对地方性本科高校支持力度有限,对于这类高校而言,多方渠道获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声誉,吸引社会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参与学校建设是许多高校成功的经验。

(三)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优良的校园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甚至思考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养成的作用,如北京大学的学生热情奔放,思想活跃;清华大学的学生含蓄稳重,思维缜密,应该说,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特点与两所高校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和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三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有助于愉悦身心、熏陶思想。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参与中受教感染和熏陶,并通过体会和感受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来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和塑造良好的心境。

三、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基本策略

(一)科学定位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制定文化品牌培育的发展思路。策略是指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行动方针或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需要制定如下三个思路:一是要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指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关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标准、科研规模、科研水平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思考。学校的科学定位,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定位准确,可以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定位不准确或定位模糊都会对高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作为体现地方性高校软实力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在未来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依据自身实力科学定位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第一步。地方性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上,要充分挖掘和展现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资源,使学生在具有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的氛围中成长成才。二是突出特色。品牌是体现差异化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如何把品牌做到师生心坎里去,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色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校园景观特色,可以是教风学风特色,可以是管理理念特色等,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要追求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或者说校园文化品牌就是质量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三是逐步推进。在企业管理学上,品牌就是形象。就是人们对某种产品美誉度的心理认同。品牌的塑造需要经过质量提升―形象营销―接受认同―品牌维护的四个步骤。同样,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也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当然校园文化品牌塑造又有其特殊性,师生员工在品牌的打造中承担着多种角色,既是倡导者又是推进者和宣传者。但二者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需要一个逐步推进和深化的过程。

(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打造全体师生满意的民心工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无形资产,短期内难见成效,为此,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要有长期的规划和真抓实干的精神,积极探索将校园文化打造成全体师生满意的民心工程。一是学校党政领导态度上要重视,思路上要清晰。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经费的投入、资源的统筹等都需要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也只有通过分管领导的真抓实干,以身示范,高度重视,才能广泛调动全校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统筹规划资源,形成合力。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合理分工与相互支撑,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出现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重外部形象的宣传,轻内涵精神的塑造;重校内资源的开发,轻社会资源的利用等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各种力量,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只有努力形成共建合力和正向效应,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发挥全校师生智慧,打造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在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形成决策的过程中,要发挥全校师生的聪明才智,以师生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离开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单凭少数人的主观意志是难以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的。

(三)落实各项制度保障,精细管理,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制度。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制度健全不健全也是衡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那么,在校园文化的培育过程中,要抓好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经费保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除了在学校预算中要留出必要的校园文化建设经费,作为地方性高校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也承担着向社会和教育主管部分积极筹措资金的责任和义务。另外,高校及教育监督部门要从经费的来源渠道到经费的使用情况都要建立科学的核算机制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落到实处。二是规划协调制度。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为此,在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必须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制度,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突出特色;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也要分工负责,明确责任。统筹规划利用各项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都需要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作保障。三是校园文化品牌维护制度。品牌的培育是个长期的过程,实质上,品牌培育的过程也是品牌维护的过程,全校师生员工每个人既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者,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维护者,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宣传,提高大家对自身校园文化品牌维护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建立奖惩措施鼓励和打击损害品牌形象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陈巍.论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2]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第5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高品位之校园文化,往往以其蕴藉深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潜藏着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之双重动力功效。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需要从认识、指导、师生素质等诸多方面进行扶正和拔高,方可构建成高品位之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职校园文化及其定位

1、校园文化定义

单从字面上看,“校园文化”是指校园内存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校园作为限定语,既有学校这一特殊范围的指标,也有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界定意义,即它涵盖了由学校主体组织、进行或完成的在校内或校外发生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的校风、学风以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1]。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构成要素也应该包括文化要素的五个方面:(1)精神要素。即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价值观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2)起沟通、传承作用的表意性语言和符号——师生、员工构成的校园文化主体。(3)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规范体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校园文化生活形成的校园行为与人际关系。(5)物质产品——环境、设施构成的校园文化客体。

2、高职校园文化定位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如下个性特征:(1)应用性。这是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它的主要特征。 (2)职业选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学生一进校,就选定了就业的方向,学生要根据所选职业的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并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3)特色性。高职院校要立足就要办出特色,要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这些专业知识的渗透,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4)行业指向性。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办学,高职校园文化也要随着社会、行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5)文化地域性。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在本地招生,生源地相对集中,学生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化交流上较为畅通,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

二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必须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要求,构筑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2]。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它代表着学校的基本价值观,是形成校园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以下两个方面[3]:(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可以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是在分析本校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高职学校更是如此。(2)办学精神。校园精神是由全校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学习与工作中有意识地倡导与培育出来的精神风貌,要使校园精神成为一种共识,而且深入人心,并切实转化为学校每个成员的行动,还需要组织领导不断有意识的积极宣传、倡导和精心培育。

2、 物质文化建设

人们了解一个校园文化,首先接触到的是校园环境,比如学校有特色的建筑,雕塑等都是物质文化层面的,物质文化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最好媒介之一,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有校园标识,通常指校园名称,形象标志如校徽等,有着悠久文化的校园都有承载学校历史与使命的标识。其次是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等等,校园环境的建设常常渗透着学校的人文气质,切忌就物质文化建设大搞校园建设。在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设计和构建上,应当更多地体现本校特色,对于高职而言,可以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体味到职业的氛围,在校园里感受到企业的气息。学校不一定有雄伟的楼宇,但必须有宽敞适用的实验、实训车间和教学工厂;不一定有名人字画,但企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应随处可见;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室或课堂,但必须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实训设备;不一定在图书馆有多少名人传记言情故事,但必须有最前沿的专业书籍和职业企业文化类报刊。

3、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引领并约束着大学校园成员的行为,使之与大学的精神理念相一致。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一般制度管理,也就是每所学校都会建立的学校管理制度,比如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招生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体现着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二是特殊管理制度,比如学校社团管理制度,特殊的节日活动制度等,在工科大学里,一般要求严谨务实,文科学校则灵活一些。

三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和提炼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满足学生发展,注重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扬弃,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是我国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4],这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1、认识有待提高

校园文化也可理解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院领导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校园工程,应该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部分老师和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较低层次,他们简单地将校园文化理解为学生的文化活动和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校园文化建设只是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事,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然景观建设和文体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开拓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否则,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为娱乐或消遣的活动是缺少文化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的。

2、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理论指导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受办学时间条件所限,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很多高职院规模上去了,但是精神文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如果只有单纯的人员和资源整合,而忽略文化的提炼、升华,那么高职的校园文化只能停留在大学招牌的空架子上而无校园文化的实质内容。各校的校园文化由于历史积淀的原因,本来就有差别,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理论指导,难免会出现特色不明显、层次不清晰的现象,全体师生对学院的奋斗目标、理想追求形成不了共识,师生就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学习积极性,而鲜明的特色真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存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学毕竟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有学者形容其为时间的函数,时间越长,品位越高,特色更加明显,硬件建设固然重要,大学建设如没有文化建设做支撑的话,仅仅有一个偌大的校园和现代化的建筑不可能给予学生应有的感召力,没有文化的滋润和呵护,大学的品位和质量就难以显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

3、 师生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校园文化知识传播者,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大学文化应根植于专业文化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强大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创新思维和完善自我人格。以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和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求知欲与良好学风的形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教与学双方都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倡导,还要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转贴于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原因,个体素质有较大差异,营造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靠习惯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是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帮助学生怡情养性。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完善素质考核机制,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创新培养,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构建高品位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应该结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合理地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5]。要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念,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其次,要着眼长远,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现实措施,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形成有鲜明特点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突出特色。

2、要突出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精神文明和人文成果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通过学校校史资料的整理、编撰,提炼出学院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将学院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能传承、发扬学院精神的文化进行加工、升华,从而提炼出彰显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并把学习、诚信、合作、博爱、创新等作为优良的校风和办学风格。要通过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展示辉煌成就,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优良传统。

3、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的制度文化以其导向性与规范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特征彰显学院文化。高职院校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教学管理、保障校内环境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但是要克服重建立、轻落实的不良倾向。

4、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要学会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6]。首先,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主体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通过网络举办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的活动,可以使文化传播空间加大,不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网络文化赋予了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创造力,进一步拓展了个体的自由活动空间。其次,网络文化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让不同的文化主体参与到感兴趣的问题中,为校园主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网络文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文化的共享特点,可使青年学生在电脑前畅游世界、博览群书,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判断能力,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校带来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5、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

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课余活动和个人爱好提供了场所,成为大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舞台,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活力,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为此,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依托学生社团这块阵地,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引导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去,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学生指导社团建设,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创新社团形式,提升社团档次;要规范社团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

总之,面对新时期的形势和情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要积极探索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才能达到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高职大学生发展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使校园文化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参考文献

[1]于建波,张厚兰.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杨能山.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4).

[3]韩迎春,吴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理论研究评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4]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历来就是文化传承的阵地、文化创新的基地、文明播种的园地,担负着孕育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理应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高校校园文化源于社会文化,从文化的层次结构说,校园文化是从属于整个社会大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里的折射和反映。高校拥有人才和智力密集的优势,所以,校园文化与一般的社会文化相比,更多的是精英文化,大多具有前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品位高雅的特点,它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简单认同,而是对社会文化的超越,它往往能够表达社会的主导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不仅能够引领主流价值文化,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和引导的作用。同时,高校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的导向功能还能让大学生感受、认同这种文化,将校园文化的印记带到日后的工作岗位,并将所受的文化熏陶传递给整个社会。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辐射、净化、提升全社会的文化氛围,从而影响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忽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

有些人对校园文化概念认识不清,只简单地将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搭建师生展示才艺的平台、活跃师生的业余生活,并不了解校园文化是个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教学内容、管理制度、舆论风气、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活动只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部分表现形式,未能将校园文化上升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灵魂的高度来认识,忽视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

2.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功利化、庸俗化、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大众文化与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校园的影响和渗透日益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在大学生当中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的低俗化以及人生态度消极颓废的倾向,在校园文化中相应地表现出追求时髦的“酷”文化、快餐文化、商业文化、网络文化、短信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明显不足,低层次、庸俗化的活动较多,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培育校园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的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大大影响了校园主流文化的向心力和先进性的发挥。

3.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

有些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划归宣传部、学生处等由单一或若干部门负责,却没有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级统一领导机构。缺少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长远规划、整体布局和科学论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层次不明确,没能发挥好应有的统筹协调作用。

4.重视科学文化,忽视人文文化

随着高校扩招,很多高校基于学校声誉和学生就业考虑,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方面紧跟市场走,采取的是功利性的教育方法,注重理论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文化灌输,没能担负起传播除科学技术以外的人文文化的职责,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

5.开放性不足,辐射能力不强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处于较高层次的文化,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导引作用和辐射渗透作用。但是,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输出的渠道和载体不多,与外界文化交流少,走出校园、走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与社会的接触面不广,自然起不到应有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作用,更不用说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了。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传承勇于创新,以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理论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其把个人理想与远大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其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衡量大学生的道德层次,使其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并自觉做出高标准的道德行为。

2.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发展与创新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魂、中国特色之源,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科学研究、批判继承、创新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恰恰是高校的优势所在。高校可以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所存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开明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使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3.正确处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主流文化指的是在高校中占主导地位、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文化,它存在于高校正式组织之中,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起维护、支持作用。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沉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指高校中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如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不同性质的非主流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期望的非主流文化,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的荣辱观、审美观、价值观受到一定的误导甚至扭曲,从而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高唱主旋律,积极打造特色文化和品牌文化;同时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还要努力改造非主流文化中的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种种错误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侵蚀。

4.整合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系,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梳理、凝练和建设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校级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负责学校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在规划和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更要注重精神文化的总体设计和构建。精神文化的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价值体系中内隐的、深层次的东西,它从更广泛的层面上隐含一个学校办学的基本理想、基本理念、办学宗旨,学校对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使命等,对师生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因此,各高校要对校园精神文化进行认真地梳理和凝练,弘扬学校优秀的传统校训,强化校风、学风、教风、作风建设,优化人际关系、舆论导向等人文环境,并以此来导引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5.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性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内容、新载体。第一,可以通过组织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创新精神以及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精品学术和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教育指导作用和高雅文化艺术的熏陶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求真务实、培养创新精神,使大学精神充分渗透并贯穿于具有丰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如教师节、校庆、国庆节、建党节等对大学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第三,以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和文明宿舍评比为契机,打造标杆工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第四,要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关注社会需求、参与社会建设、提供社会服务,体现高校社会关怀精神。第五,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网络阵地的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构筑起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同时也要研究、利用各种网络衍生工具如BBS、QQ群、微博等当代大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平台,扩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引导功能。

6.增强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让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加强其社会化进程,还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示范作用,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学校和社会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和所在地方的区域社会发展状况,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大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家名团进校园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参观各种历史文化遗址、革命博物馆,使大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社会服务和文化共建,组织并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文化创建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中,让社区能共享高校校园文化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金哲等.当代新术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问题;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社会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正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并具有独自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当前各高职院校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很多观点,虽然各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界定各有侧重,但在他们的论述中,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同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由于其“高”――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但由于其“职”――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又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尽可能突出其培养面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职”的特点。基于此,笔者比较认同王育培对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的界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孕育和创造出的影响、规范和塑造师生行为举止、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的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结晶。”有形物质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无形精神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通过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的建设,使高职院校最终形成职业性与人文性、实践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高职校园文化内涵把握不到位,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不突出。

高职校园文化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学生在价值观、理想追求、心理、道德、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内在素质。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及教学过程中出现忽视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忽略了校园精神和观念的培育。无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还是无形的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等综合素养教育功能都不突出,以至于出现了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不能满足企业对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在知识和技能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的情况下,仍被炒鱿鱼或是提前离开企业的现象。

2、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

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很多高职院校特别是领导班子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没有给予校园文化建设充分的重视,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并未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没有深入贯彻到学校管理的实践和师生员工头脑,更没有转化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这样,不仅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主体忽视潜在的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责任感不强,更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战略。在调查中,针对“学校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这一问题,被调查者中有56.8%认为一般,28%认为不完善。

3、校园文化建设偏于形式化,缺乏内涵和实效。

经过调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精神文化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偏于形式化,缺乏内涵和实效。

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薄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高职院校误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化、肤浅化。有些院校在集中力量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时,忽视了文化内涵建设,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师生认同度不高;一些院校虽然也提出要加强校园精神建设,但在实践中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历史传统等非物化的精神培育还远不到位,形式化严重,在调查对象中,对“所在学校的校训”完全不知道的居然占到了43.9%,只有8.1%的学生能完整的说出,并理解其含义。而相应的制度更是很少考虑校园文化建设的德性规范。

总之,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低层次徘徊,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思考

1、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

优秀的校园文化都是经过多年长期建设,点滴积淀,才能逐渐形成的,而组织领导重视是提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特别是领导层应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把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纳入整体办学的大背景下进行操作,从规划、领导、组织、宣传到实施形成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案,统一协调组织。同时,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实践建设的投入。

2、走校企合作的途径,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很明确的,高职教育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对企业文化并未深入了解,以致很多毕业生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据调查对象反应,认为校园文化能“明显体现”企业文化的只占3.7%,而认为“没有任何体现”的却占到了30.7%。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学习、研究和广泛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全方位的实施“校企结合”,在办学各个环节中都渗透企业文化的熏陶。首先,学校要引入企业管理理念,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其次,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引入学校课程设置;同时,可聘请企业优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双师型”教师团队,为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企业文化的新风。再次,以文化活动为平台,将企业文化有意识地融合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学生能有效地吸纳各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最后,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元素。

3、细节入手,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的坚实阵地。

第一,创建特色的高职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如校园的工作、学习环境、基本设施、绿化、图书资料等。作为高职院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体现出自己的高职特色,发挥环境育人作用。首先,把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文化环境,给企业文化在校园物质环境中展示的空间,让学生锻炼技术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其次,加强校园景观建设,提升校园各标志性建筑和景点的文化品位,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校风、校训等在校园景观中得到突出。再次,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建设宣传舆论阵地。

第二,突出校训、校风为主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训建设来宣传校园精神,进而全面推动以领导作风、教风、学风为主的校风建设。一方面,要凝炼能够充分表达本校精神风貌的校训,同时充分利用宣传舆论阵地加大对校训的宣传力度,改变目前大部分师生员工只知校训其表,不知其意,甚至不知其表的现象。另方面,要加强领导作风、教风、学风等校风建设。要形成育人为本、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形成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教风;形成志存高远、奋发向上的学风。只有形成三者协调发展的优良校风,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第三,加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章可循。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程序化、民主化,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其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在上课、考试、实验、实训、宿舍、食堂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坚持果断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再次,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制度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最后,要把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列入工作计划之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同时,完善校园文化的传播制度和措施。

第四,开展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可以使置身于其中的师生员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方面,鼓励、支持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主体的积极性。使学校党委、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学生管理部门、各系部、各级学生会、社团甚至学生自身都能够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另一方面,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是要加强社团建设,提升社团层次,鼓励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二是经常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技能比赛。三是定期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邀请一些知名的学者专家以及企业中有影响的人开展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报告会。四是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的庆祝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体育、艺术、娱乐等文化活动,加大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蔡金晶.《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与建设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卷第五期。

[2]王育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偏颇与改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0期。

第8篇

公安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本文在对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目标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公安高等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又有公安教育的特殊性。公安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公安高等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构成公安高等院校办学特色和实力的重要因素。

一、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目标

(一)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1、物质文化建设, 它是公安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业已固定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表层的实体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它包含两部分:一是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的规划设计、绿化等;二是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办公设施、训练教辅设施和后勤装备等。

2、精神文化建设, 它是指在大学校园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主要是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

3、行为文化建设, 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 生活方式, 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学风等建设。

4、制度文化建设, 这是能够充分体现公安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的一个内容,包括学校的警务化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

(二)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1、忠诚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忠诚是道德主体通过对道德客体的理性选择而产生的稳定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公安机关的政治使命和人民警察角色的现实要求决定了忠诚是人民警察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也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灵魂。

2、为民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的根本宗旨,也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既是人民警察使命和责任的根本归宿,又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公正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警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警察行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社会服务、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秉公执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党和人民对公安机关的要求,是法律赋予公安工作的职责。

4、廉明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廉明是指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中本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做到克己奉公、防腐拒变、清白做人、廉洁从警,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5、奉献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警察职业的高风险性、高压力性和高负荷性决定了人民警察人生价值的奉献性。奉献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与最高境界,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它要求人民警察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等高尚品德融入职业行为和日常生活之中,做好在必要时刻甘于奉献一切乃至生命的准备。

二、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导向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起到定向作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之路,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正是校园文化导向功能发挥的结果。

(三)凝聚作用

尽管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能力、学识、兴趣、爱好、需要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校园文化通过灌输、引导、启迪、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体,使个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对群体产生认同、模仿的倾向,并尽可能改变自己的感受状态,以取得认同的赞许。校园文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和行为倾向,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全体师生凝聚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激励作用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一系列载体,使学生耳濡目染渐渐地得到激励。如:先进人物、成功人士的图片、雕像、事迹、语录等都可成为校园文化的内容,通过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先进人物的言行、成功人士的经验,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五)愉悦作用

校园文化不仅具有教育性,而且还具有娱乐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寓教于乐的场所。学生的精力一方面投入到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又将过剩的精力投入到课外活动之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融益智添趣于一体,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找到了自我,体现了自我价值,满足了求知、求美、求健、求乐的需要。

三、当前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轻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目前,许多公安高等院校对校园文化功能的认识与定位上出现了较大偏差,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课余文体活动,将校园文化的功能无意识地定位在填充校园生活之上,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但因为对于文化功能的认识不足而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规划性,更谈不上发掘校园文化内在的“人化”与“化人”的功能了。

(二)没有处理好警务化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公安高等院校学历教育起步较晚,学生管理工作无现成模式可循,警务化管理和发展校园文化,都是公安高等院校培养合格警察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由于公安高等院校普遍没有理顺警务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发展的关系,经常出现警务化管理与校园文化发展在人才培养具体理念和方式上相互矛盾、职责作用上相互扯皮等现象,加剧了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认识上的混乱和落实上的困难,进一步导致了校园文化吸引力的降低。

(三)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忽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严格的组织纪律, 高度的政治觉悟, 良好的警务素质是每一个学生所必需的。不少公安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只注重如何制定制度、规范制度、落实制度,只片面强调管住人,缺乏“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忽视了制度建设对学生学习、生活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使得制度文化建设大打折扣。

(四)存在重文化成绩,轻综合素质发展的倾向

公安高等院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但当前,许多公安高等院校过分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不利于高素质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培养。

(五)校园文化的公安特色不够鲜明

当前,公安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陈旧,大都是盲目地模仿普通大学的文化活动形式,缺乏自身特色的发掘和创新,只是在循环往复地举办着歌手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从而阻碍了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的发挥。

四、完善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认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系统性、连贯性和规划性

公安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就必须科学地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全方位的建设。并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统筹建设校园文化。

(二)科学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和警务化管理的关系

警营文化和警务化管理应形成相辅相成的协调关系。警务化管理重在学警生活作风的养成和纪律性的培养,警营文化应在内涵上给予充分的反映,警营文化要传播警务化管理的理念,并教育师生员工要服从于警务化管理、支持警务化管理,营造出警务化管理的文化氛围,从而使警务化管理深入人心,使学警们接受警务化管理、自觉服从警务化管理。

(三)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对于公安高等院校来说, 教师队伍具有从事精神产品的创作和传授的延续性以及对学生思想文化观念的形成处于主导地位等特点, 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学生作为不断补充的新鲜血液, 为校园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因素和活力, 青年人思想活跃, 富有首创精神, 往往能引领社会文化潮流。因此, 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机制上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鼓励、倡导和尊重他们的文化首创精神和成果。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公安高素质人才

公安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从事公安工作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或刑事侦查、擒拿格斗等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使他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成为适应新时期我国公安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人民警察的基本素质应该是全方位的, 特别是思想道德、语言表达、社会心理等人文素质较之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值得重视。公安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要实现由专业人才观向综合发展观的转变, 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公安高素质人才。

(五)凸显公安特色,打造公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

一是警营校园文化的基本面还是高校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功能上应与普通高校保持一致;二是警营校园文化在其内涵方面要突出公安特色,把形成“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目标,注重政治忠诚度建设、职业责任感培育和公安文化熏陶。警营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紧密衔接我国公安战线上形成的公安文化,并能够对公安文化进行提炼、弘扬和净化。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打造警营品牌社团和品牌活动,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玖.公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分析〔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刘枚,刘元.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其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

第9篇

关键词:校园景观;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 目的

校园景观更是学术和文化的结合。它需要融合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校园生活环境,可以帮助同学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能够在和谐中渗透和反应相应的校园文化。我们在研究校园景观设计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校园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校园景观设计的第一位。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更好地为校园景观进行改造,利用。校园生活是人们都能经历的的特殊生活。平时的校园生活紧凑,充实而又灵活,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的世界,探究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事物。了解身边的环境,发扬要传达的精神。并借此了解渗透于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以发展历史。

二 意义

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形式、环境建设及文化建设等方面,了解当前大学校园景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校园建设实践、校园规划及景观设计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校园文化是各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学校精神风貌和总体实力的集中表现。

大学校园建筑景观中延续和体现校园文化,从健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优化校园设施、弘扬校园精神、养成健康心理等几方面来丰富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并注重校园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三实例分析

校园文化顾名思义,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校园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某大学的行政楼三楼的屋顶平台,是一个开敞通透的室外环境,可以俯视整个校园布置。不仅可以是建筑形式上的交流而且还可以作为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空间。这就需要在空间中有校园文化的流露,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能受到学校氛围的熏陶,在谈话之间就能学习到历史留给后人的借鉴。因为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工专门学校,原隶属于兵器工业部,所以在这个设计中,设计者会利用有军工特色的元素来装饰室外环境。使整个环境能够诠释部分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设计主要是以欧式风格为主,在简约的欧式设计风格中,地砖颜色的变换和不同形式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地面布置,而且还增添了活泼的气息,提升了层次感,有效的避免单调,苍白的感受。白色栏栅的运用更是凸显出校园文化应该有的纯洁、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相对其他的宣长板,采用不同的形式,于重金属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氛围当中,具有到一定的透气性。不仅能起到很好的遮挡装饰作用,而且还能作为校园文化的展示区域,可以将其校园文化的展示板悬挂于此,为学习校园文化,拓宽知识层面提供良好的条件。大面的木栅装饰花草种植,也充分体现了欧式的风格,又不失典雅,还能起到绿化,净化的作用,为活动区域增光添彩。主题性雕塑更是意义非凡,利用军工废弃的材料拼凑出有优美的造型雕塑。既大方美观又不失军工特色。校园景观强调文脉,它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该主体性雕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的一种联系,也是历史到现实的一种延续。看着拥有历史痕迹的主题雕塑,自然的就可以联想到学校的历史是多么的丰富,演变到现在依然留存着先人的思想,这个演变历程是多么得坚辛。这种和谐的关系需要更多的设计作品来支持和维护。同时,校园景观在注重校园文化的同时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这对于联络校友感情、突出校园的特色、创造校园品牌有重要作用。景观环境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进一步为学生工作作出贡献,这就需要设计者从基本出发,了解校园历史,并可以贯穿始终。校园环境中的景观设计更是可以帮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放松心态,陶冶情操的首要选择。

五结语

校园景观设计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因此,景观化校园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

设计是应该有他自己的灵魂,大方、实用、美观的前提下,以某一风格为主体现设计特色,校园景观设计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人文文化建设的传承,力求突出校园景观生态性、人文特色可持续和谐发展。在规划建设中职能分区要更加科学合理,既要明确各个功能分区的职责,而且在各分区之间又有各种景观建筑的分布作为衔接。景观规划,要吸取生态设计、人文设计的理念,在环境建设中充分考虑文化景观设计,使新的校园景观有更为宽敞的室外自然空间、深远的教育寓意,给教育者以及被教育者以舒适、健康、自然、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连续出版物:[1]中国建筑艺术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

(2)连续出版物:[1]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3)连续出版物:[1]增订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

(4连续出版物:[1]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5)连续出版物:[1]沈志明.论景观设计空间形态.南平师专学报 , 2005年7月;

第10篇

校园空间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规划项目在新大学校园都比较趋同的情况下,以“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为主题,抓住校园场所的精神特征和建筑现象,延续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治校理念,探讨与深入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华大多元文化的特色,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场所精神”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关键词:

校园景观、景观设计、生命文化、场所精神

一. 前言

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 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涉及到人的身心两个方面―――定向和认同相对应,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1]。校园规划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空间作为校园生活的发生器,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一个学校在具体的校园物质环境实地营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景观的创造、建筑组群的维合界面及景观空间若干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因为它们才是作为校园非物质文化的基本载体,构成了包括校风、学风与内在的校园文化传承的主要空间场所,而不是过分讲究平面形式构图,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点的创造。

二. 项目背景分析:

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高档次的文教、旅游区是华侨大学厦门校园的办学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理念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大潮,促使了这次华侨大学厦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设计这个项目的诞生。基于上述的观点,在这个项目设计中,设计者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三. 现状分析

地理位置: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东南角,东面隔路与集美大学相邻,南面是规划中的滨湖的集美大道,西面亲水(杏林湾),北面是规划中待引进的其他高校园区地形地貌:区位条件优越,地质条件良好,位于高校园区主轴与湖岸交界处,依山面水,由北向南缓缓坡向开阔湖面。其北面孙坂路与高速路引线相隔,西北面毗邻集美文教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西南面有宽阔的集美大道。基地内有水渠若干,多处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中部与北部有小山兑山,由南北望校园与天马山融为一体。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规划目标是高质量新校区、具备完善配套设施、体现华大特色――侨校特色和工程院校特色、充分体现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点

四. 设计主题分析

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物语

五. 设计理念分析

设计方案在尽量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理念之一是场所精神中如果能反映生命的奇迹、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故事如DNA、蛋白质细胞的概念,以及生命与人类的交流,让老师与学生能够提高对生命的文化认知与尊重,对景观生态的保护与延续。且理念之二是场所精神中强烈反映出华侨大学中感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龙舟文化通四海,凝集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学生的多元文化精神。所以主题之一也是以校园景观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表现了穆尔所提出校园“场所精神”。

六. 设计原则分析

1、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

2、生态原则和地域特色

3、分期规划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资源共享原则

七. 用地布局分析

根据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全园分为六大景观功能区,分别是:湿地景观观赏区、广场活动区、户外交流区、运动区、读书林区、休闲野趣区。

八. 功能结构组织和景观特色分析

校园的设计从它的概念出发,在布局结构上强调了五条主脉,五种景观功能线,

文化线――文脉

水景线――水脉

生态线――绿脉

游乐线――嬉脉

历史线――史线

设计中五条主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组成了整个校园布局构架,满足师生的文化、娱乐、休闲等的要求。整个水系的设计有机结合又能突出重点与,其内容有湿地景观观赏区、人工湖、广场水体、野趣溪涧、生态溪涧等各种丰富的水体景观。并且在五洲文化湿地中又结合中国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景观构架的搭建,使整个校园呈现浓郁的历史、人文风情。

十. 道路交通设计分析

校园道路规划整个道路组织主次分明,自成系统,完整有序。依据高等学校学生上下课自行车、步行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进行布置,同时考虑机动车安全方便顺畅运行。校园规划道路分为五级,校园主干道,校园次干道,环绕综合教学楼群道路。Ⅳ级道路、消防车道(平时为步行道),道路绿化设计错落有致。景观设计在每个区增加环园步道。既是联系各个园区的主要干线,又使每个园区自成一体。

十一. 植物设计分析

整个校园在保持原生林的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局部维护和改造,组成非营业性的植物绿地生态架构,并且使整个绿地系统的保持与恢复可持续性发展,新植物也以当地生态土生的原生树种为优先,保留原有的古树,种植形式为复层栽植,创造多种生物区位。通过合理的生态群落设计,在校园创造滨水绿链与弹性绿化渗透。并且结合整个的布局,组成以水面和自然山体为核心、以景观绿带为纽带、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的绿化体系。并且表示出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色。

十二.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分析

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从四个角度去分析。首先是环保教育――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展示窗口;其次是可持续性材料的使用――多使用回收材料、地方材料、快速更新、低反射表面。第三是中部的节水与泻洪――节水装置、实施中水处理、中水再利用、河道和地下汉水层的补水、透水性良好的铺地;第四部分是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设计,包括强力吸收二氧化碳、节水的设计、维护要求低、本土的/适应性强的植被。

第11篇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努力提升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从而使校园文化实现三个和谐,即历史的厚重与新的发展观念的和谐;彰显个性发展与追求统一制度管理的和谐;以校园文化熏[!]陶,创建我校文化的和谐。

二、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将坚持以下原则,即育人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学习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三、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注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培育校园文化精神。

四、具体工作

(一)物质文化建设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将使师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

1、楼道走廊:楼道张贴名人名言、走廊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

2、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好红领巾广播台、画廊、班级黑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画廊及班级黑板报每月最少更新一次。

3、加强图书室、阅览室、少先队室、食堂等设施建设,既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条件,又能让学生受到教育。

4、加强绿化植物管理。师生深入绿化管理,参与实践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点缀、布置校园,美化校园环境,

(二)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层次、隐性的东西,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和完善学校的精神文化。

1、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更好的发挥整体系统。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通过多种平台,让师生之间更好沟通,让老师之间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增进感情。

2、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建设:学校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纳入教学基本功训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3、师德素养建设:一是加强系列法规的学习,二是加强师德师风的规范,三是加强师德师风的考核。

4、学生素养建设:学生素质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在学生文明举止、道德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强化教育、训练和评比。

(三)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发展,需要人文管理,以德治校,以法治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手一份,使之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一根重要制度支柱。

(四)活动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重点开展下列活动:

1、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活动。

2、校园读书活动。通过广泛宣传,营造读书环境建设。通过组织管理,建立保障体系。通过基础建设,创造读书条件。通过竞赛活动,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3、主题活动。学校将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好各种活动。

五、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切实提高全体师生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而把思想自觉统一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上来。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学校行政班子为主要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根据目标任务,明确各处室的职责,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做到使教师创造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绩效有奖励,从而形成使全体教师工作有甜头、有想头、有奔头,形成比奉献、比学习、比教研、比成长、比业绩的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

4、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学校按照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广开思路,研究制定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工作同步进行。

5、挖掘资源,形成合力

学校充分挖掘新的教育资源,努力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并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协调统一起来,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6、加大投入,分步实施

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将规划的目标分解落实到每学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中,分步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布置及节庆活动等资金的投入。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脱节。高职院校要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

高职校园文化是以高职校园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通过继承和创造而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也应当包括高职院校物质文化、高职院校制度文化、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和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主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之道、企业风尚、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重物质文化而忽略其他文化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和对接更多的是停留在硬件层面上,如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委托培养以及校企人才共享等。而对校企文化的深层次或软件层次资源交流关注却很少,如现在职业院校忽视自身职业特性,未能把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学校的办学机制、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中,未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划之中。

(二)高职校企业文化对接、融合中缺乏个性鲜明的“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普遍缺乏自觉探索意识,简单的模仿和抄袭,贪大求全而呈现为“泛校园文化”特征。各高职校园文化趋同,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学术气氛和实践氛围缺失。许多高职院在校企合作中,校园文化被企业文化同化,主体地位迷失,造成了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的迁移或趋同。

(三)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建设没有纳入学院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轨道,导致文化的异化

有些高职院校没有把校企对接、融合放在学院整体办学方向和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导致校园文化被硬性肢解,与各类企业文化进行硬性的组合。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中,从教学环境到实训环境,从系部口号到系部标志等都标新立异,表面上是凸显了系部特色,增强系部活力,实则割裂了校园文化自身整体脉络,形成了一种大杂烩的异化文化。

(四)高职校园文化在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中不能扬弃,导致文化的媚俗化

高职校园文化在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时,单纯追求高就业率,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原则。校企文化的对接、融合,并不意味着要将学校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地域文化等原有特色抛弃。一味地对企业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会使对接、融合后的校园文化出现急功近利、浮华急躁的现象,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媚俗化。

(五)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融合建设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出现学校积极热情推进,教师学生被动参与,企业冷淡回应的境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与企业态度不一,学校积极推进但企业不配合,没有做到全员参与。

四、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的途径

(一)精神文化的对接,培养职业道德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一是要重点培育、提炼校园精神。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训、校歌、校园广播等反映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二是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达到学生人性和人力相互提升的统一。三是建设专业文化。各个专业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使学生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

(二)引入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1.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比较,强化对文化的理解,调整文化修养上的选择。

2.深度阐释企业文化。通过企业实习、实训,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企业的相关介绍等活动,与企业文化零距离接触,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和谐整体。

3.产教融合,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一是定期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和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更深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三)建设高职院校实训文化

1.仿照公司或企业的生产车间设置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采取聘任制。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2.制定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制定“模拟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引入企业化的管理制度与实施办法,按照要求去工作,就能取得很好的教育与管理实效。

3.按照落实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两项目标,实行模拟公司的目标责任管理。在制定实训基地工作目标时,要同时制定实训教学和生产经营两项目标的具体要求。实行定人定机,学生就是机器设备的主人,在实验实习安排和师生关系上采用师徒制,实习环节由浅入深,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设问、求解、进步。

4.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学校与企业要明确供需关系和条件,以预就业为目标。校外实训基地要设立组织教学的专门机构,负责实习计划制订、实施。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基地后,按所制订的培训计划和实训教学任务书进行实习。

(四)以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

举办校园开放周、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活动,使学校、企业建立起全方位的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技能比武、开展诸如企业CI设计比赛、“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等活动,通过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和积极参与技术革新的能力。

如何有效的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是关键。一是两种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包容。二是将引入企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常规内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会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会使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文化特色。

(作者单位为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南永.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