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唱红歌的意义

唱红歌的意义

时间:2023-06-02 09:5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唱红歌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唱红歌的意义

第1篇

一、2007年,中国广电总局采取系列措施大力整顿荧屏上的选秀节目并发出《通知》:

07年,江西电视台乘胜追击高举旗帜,再一次唱响“红歌”。08年是多难的一年,罕见的冰冻灾害,巨大的地震灾害,全国上下弥漫着紧张和不安;08年又是充满喜悦的一年,奥运会的成功让我们鼓舞雀跃。第三届“中国红歌会”巧妙的以“团结就是力量”为主题,再一次凝聚力量,红歌响彻中国大地。09年,“中国红歌会”第四次唱响,高唱祖国60华诞和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为祖国加油喝彩。据悉,今年的红歌会将于5月中下旬正式启动,我想,主旋律这条主线依旧会贯穿到底。

二、“红歌会”作为承载红歌的媒介,弥补了两个缺失:

当前荧屏的缺失和人性的缺失。首先,“红歌会”一扫当下选秀节目的庸俗脂粉气与娱乐至上的颓靡,很好的弥补了当前选秀荧屏的缺失。自《超级女声》推出后,基本上所有的选秀节目都是照搬其形式,选手经过海选、晋级、评委点评、被投票的顺序完成整个比赛,缺乏个性。第二,选手的类型化要求。所有的选秀节目都定位在低门槛、全民性。实际上,看过选秀节目的观众不难发现,最终晋级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上是充满青春活力的俊男靓女。第三,异趣的审美追求。选手抱头痛哭的悲情、粉丝团狂热聒噪的呐喊、评委的“毒蛇点评”。第四,公正的投票制沦为选秀黑幕的遮羞布。07年《快乐男声》赛场上,吉杰虽然人气极低,但却屡次遭淘汰,如此诡异的现象在选秀节目中并不少见。面对如此的选秀轰炸,观众对选秀的激情日渐衰退,甚至出现审美疲劳。

此时,“中国红歌会,一扫当下选秀节目的庸俗脂粉,弥补了当前选秀荧屏的缺失。正如张目、谢芳夫妇所说:“起码‘红歌会’这个名字就应该得一个创意奖,在那么多的选秀节目中,它有自己的特色。”一个“红”字,突出了:对往昔峥嵘岁月的缅怀、对红色精神的召唤。其独创性还体现在节目形式上,以革命根据地命名五大唱区,让人耳目一新;比赛中不仅有红色歌曲的演唱,还有革命故事的讲述、革命圣地的寻访等等.其次,“红歌会”打破了传统选秀节目对选手的“类型化”要求,满足了各个阶层的需求:中老年选手从“红歌”中重温自己当年体验过的感动,联想起青春岁月的雄壮昂扬,细细品味陈年的佳酿,时尚的舞台布景,很好的满足了青少年的需要。第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红色歌曲深深的植根于时代的土壤,融入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具有其他歌曲无法替代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其次,“红歌会”受到许多“80后”为代表的青年人的喜欢,与其说是节目中流行元素的吸引所带来的被动选择,不如说是“80后”在主动追寻。尤其是即将担当社会重任的“80后”一代,当这种消费关系成为生存的基础,所有的幻想、憧憬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要想生存,你必须拿出相应的东西来交换。而红歌恰好成为这种情感诉求的最终归宿。因此,基于以上这些主要原因,“红歌会”的走红也就理所当然了。

作者:肖静单位:西安思源学院人文学院

第2篇

关键词:留守妇女;女书群体;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039-03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起源于湖南南部的江永县上江圩一带。女书是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主流男权社会隔绝的情况下,当地女性为寻求情感的释放与内心的稳定而创造出的女性特有的书面交际工具[1]。女书社群是指使用女书的女人们组成的一种女性群体,群体成员以女书为沟通媒介,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客观上达到了扩大交际范围、增强生活技能、纾解精神压力的目的。随着时光流逝,以女书最后一位自然传人阳焕宜2004年去世为标志,原生态的女书群体正式宣告消亡,但女书社群的运作模式对当今社会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农村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这些留守妇女承担着生产劳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重任,同时也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多重压力,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妥善解决此类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迫切需要。女书群体的良性互动模式对解决当代留守妇女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给我们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一、女书社群的运作方式

女书群体成员经常举办或参与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女人们排解忧愁、宣泄不良情绪,她们在集体活动中获得了。更重要的是,女人的生活技能也得到了提高,社会地位也相应得以提升。女书社群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节日活动

与其他地区相比,女书流传地的女性专属节日比较多,规模较大的有女儿节、吹凉节及过庙节等。

女儿节也叫斗牛节,是未婚或新婚未落夫家的女子四月初八相约在一起的聚会和“打平伙”。这种聚会具有很强的比赛性质,比赛的内容大致分两个方面:一是欣赏、评论各人带来食物的样式、风味;二是读女书、唱女书、写女书,看谁的女书写得漂亮。女人们在女儿节里结交朋友、展示才华,从而得到同伴的认可和肯定。

吹凉节是在每年阴历六月,嫁出去的女子被接回娘家避暑歇伏。女人们聚集在一起,一边乘凉,一边做女红、读女书、唱女书,在说说笑笑中,放松身心、愉悦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吹凉节给不同年龄段的女子交流女红、传习女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过庙节是在阴历五月初十后三天,当地妇女聚集到花山庙祭拜花山仙子的活动。传说花山仙子认识女书,因而当地妇女将其作为崇拜的偶像。人们把自己的愿望用女书写出来,读给花山仙子听,希望得到神灵的帮助,并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上述这些节日活动,虽然表面上都是在各种不同目的驱使下的集会,但客观上妇女们的情感得到宣泄,是心灵求得解放的重要时机,同时,妇女们的生活技能也通过相互学习而得到提高。可见,节日活动是女书群体活动的重要形式。

(二)婚嫁歌堂

婚嫁活动也是当地女书群体活动的形式之一,主要分为婚前的坐歌堂与婚后的贺三朝。

坐歌堂是当地女子出嫁前在娘家举行的隆重的婚礼活动,坐歌堂常规为三天,分嘈屋、小歌堂、大歌堂三个阶段,主体活动是唱嫁歌、哭嫁歌。女书中大量的伴嫁歌、哭嫁歌及贺歌堂歌就是源自坐歌堂而又用于坐歌堂的。

贺三朝是指姑娘出嫁第三天,女方向男方家送包括糖果、红包和三朝书在内的“三朝礼”。三朝书是由新娘的女性亲人及要好的姊妹赠送给新娘的重要礼物,并先后在新郎新娘双方家的宴席上展示、唱读,场面热闹非凡。

坐歌堂和贺三朝,形成了独特的歌堂文化。“歌堂文化是女书的温床,女书是歌堂的灵魂。因为不管是坐歌堂还是贺三朝,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唱女书。”[3]女书群体成员在唱、读、写女书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女书,学会用女书来表达情感、传递心声。

(三)结交老同

结拜姊妹(交老同)与当地风俗有密切关系。江永的未婚女子很少出门,其生活基本在自己的闺房阁楼中度过,因此称为“楼上女”;婚后女子在生育之前不能在男方家生活,即“不落夫家”。两种习俗使得当地女性生活范围狭小,交往对象有限,甚至跟自己丈夫的情感交流也非常少。为了排解生活上的孤独寂寞,让生活不再单调,女书群体成员通过结交姊妹的方式获得情感的满足。结拜姊妹不拘年龄、身份,结拜时举行仪式、互送礼物,结拜后长期频繁交往。姊妹常在一起做女红、传习女书,常相邀参加节日习俗活动[4]。姊妹之情甚至超过夫妻感情,当地有 “姐妹面前不讲假话,丈夫面前不讲真话”的俗语。老同之间互相表意传情的结交书、自诉歌、劝慰信等多是结拜姊妹间的内心书写,而她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形成了一个组织,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于男性世界的女性群体。

二、女书社群的借鉴意义

当地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境遇与女书群体成员基本相似,而江永女性却在缺少男性主流社会关爱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发现了缓解精神压力、娱乐自己并能提高自身家庭和社会地位的途径。女书群体的活动方式为当下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情感倾诉方式及其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留下了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她们独自面对困难,情感无处倾诉,有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思想包袱,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隐患。

首先,农村留守妇女不仅要独自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全家老小的生活,还要承担本应由男人负责的农业生产重任,给她们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其次,由于丈夫外出,家庭中夫妻互动关系无法维持,导致留守妇女独自面临家庭中几乎所有的问题,情感无法得以排解和安慰。再者,留守妇女常年留守家中,孤独寂寞,缺少必要的文化娱乐和社会交流,还要忍受性压抑和性骚扰带来的各种烦恼[5]。这些因素成为留守妇女问题层出不穷的主要现实根源,而当今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与女书群体成员的境遇极其相似。

由于封建礼教以及风俗习惯的规约,江永女性很少参与男性主流社会活动。未嫁的女子过着“楼上女”的生活,不能进学堂、不能进祠堂吃“清明酒”;结婚后暂时“不落夫家”直至生育,也不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由于经济上依赖于男性,家庭与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当地妇女与男性无法建立平等沟通关系,有的女子到婆家后往往要受公婆丈夫的管束,甚至还会遭受丈夫的暴力殴打和公婆的刁难斥责。女书作品《做媳难》写道“千家万家你不许,许起桥头李万家。李万家中事又多,八府良田田地多。碓屋踏碓碓屋粮,嫌我偷米养爹娘。一更鸡啼我起早,二更鸡啼我梳妆。三更鸡啼淘白米,四更鸡啼入菜园。”可见与男性社会隔离的隔离导致女性在情感上非常孤独、寂寞。千百年来,江永女子在封建礼教和乡俗民规的重压之下,她们的心灵被苦闷扭曲,而这满怀的愁怨急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

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情感需求下,当地的女人们结成以女书为媒介的群体,通过写女书互相表达对对方的情义。女书像一种黏合剂,她们在用女书构建的精神王国里,相互关怀、爱护、尊重,惺惺相惜,表达伤感、悲痛、绝望和欢乐、高兴、愉悦等。使用女书的女人们的精神在群体里超越了时空,得以升华。正如女书中所写,“女人过去受压迫,世间并无痛惜人。只有女书做得好,一二从头写分明。只为女人受尽苦,要凭女字诉苦情。”女书群体的情感倾诉让孤单、焦虑的女性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归依[6] 。

女书群体成员通过结“老同”等方式互相倾诉、互相帮助的模式对解决留守妇女情感空虚问题具有启示意义。留守妇女也可以结成类似的群体,群体成员可以在生产劳动上相互帮扶,更重要的是,群体成员的集体劳动可以使个人显得不是那么孤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伙伴交流,从而达到舒缓压力、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娱乐方式的借鉴意义

农村留守妇女由于要承担家庭生活重担,大部分人没时间、也不敢过多参与娱乐活动,怕别人的闲言碎语。即使有一些娱乐互动,也只是局限于看电视、打麻将、串门聊天等,生活单调,心理寂寞[7]。

而与男权社会基本隔绝的女书群体成员们却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当地有斗牛节、吹凉节、乞巧节等女人的节日,更有结拜姊妹、出嫁坐歌堂、贺三朝、拜婆王等女性色彩浓郁的风俗,这些节日、风俗也是女书的节日和重大活动。所有这些节日活动,构成了女书群体娱乐的丰富多彩的画卷。她们想方设法找到一切集会的机会,相互之间交流感情,增进技艺,更主要的是娱乐自己。

在农闲时节,留守妇女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留守妇女可以自发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村委会、基层妇联也可以有意识地将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比如唱卡拉 OK、农业知识、生活常识问答竞赛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和学习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对于解决她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三)知识技能获取及社会地位提升的借鉴意义

农村留守妇女一般文化水平不高,文化程度的低下决定了其掌握科学技术比较困难,与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无缘,只能从事简单粗放、基本上依靠体力劳动的传统农业上,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同时,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留守妇女把个人幸福和理想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对自己要求放松,缺乏追求更好生活的理想和追求。自身条件的局限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地位不高、社会影响很小[8]。

在家庭生活、社会地位上同样处于从属地位的江永女性却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她们虽不能参与男性主宰的生产劳动,但是她们却在自己的女红天地里不断追求进步。清光绪《永明县志》:“(永明)地无蚕桑,女以纺织为业,中下之户或藉女红以助薪米……大家妇女不能废操作。”劳动是辛苦的,但女书群体成员却采用能激发人上进的“竞赛”方式进行,据《永明县志》记载:“女子纺棉,每约邻为伴,相较巧拙……口中则歌声如作。”通过这种集体竞赛和相互帮扶的形式,女人们的劳动技能得到很大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懂女书的女性通常会得到丈夫的理解,男人们认为懂女书也是一种有文化的表现,妇女的家庭地位有所提升。懂得女书的人在社会上也得到普遍的尊重,同样被视为“知识分子”,她们以女书为工具学习知识技能,参与社会活动。比如在在“做歌堂”时,唱女书成了一个重要的活动;“贺三朝”活动中,“女书人”扮演一种很神圣而重要的角色:她们给新娘写“女书”赐福。因此,女书群体成员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开阔了眼界。在社会上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我们的留守妇女同样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技能竞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信心,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提高妇女地位。

三、结论

农村留守妇女现象我国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特殊社会现象,是经济不发达的产物,也是当前社会体制不完善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影响巨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条件限制,留守妇女问题短期内无法根除,但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逐步化解。女书群体成员通过节日聚会、结老同等形式,以女书为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取文化知识,同时提高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压抑郁闷的情绪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为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排除了障碍。女书群体的和谐互动模式为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于皓.妇女亚文化视角下的女书群体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2012(3):45-47.

[2]朱潼歆.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学刊,2011(5):119-121.

[3]乐伶俐.教育学视域下的女书及其传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02.

[4]赵丽明,宫哲兵.女书——一个惊人的发现[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136.

[5]张俊才.5000万“留守村妇”非正常生存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2006(40):14-19.

[6]彭阳.女书: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J].船山学刊,2008(3):52-55.

第3篇

摘要苗族是我国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之一,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进程中,他们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民俗。苗族文化和民俗在经过变迁和与多民族的相互渗透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江流域苗族民间歌曲,至今还能保留有民族特色,可见其极高的艺术价值,认知、开发利用和推广苗族民间歌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乌江流域 苗族民歌 艺术价值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乌江起源于贵州威宁,流径思南、沿河进入重庆地界,经酉阳、彭水、武隆,最后于涪陵汇入到长江。乌江流域的苗族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地域、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其中民歌是苗族人民保留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

苗族民歌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分布在乌江流域一带的苗族在民族迁移中,与当地的民族杂居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风俗,其民歌也在这样的民风中得以发扬光大。经过多年的变迁和与多民族的相互渗透,乌江流域苗族民间歌曲至今能保留该民族特色的原因,与本民族通婚习俗和民族语言有直接的关系。

一 苗族民歌的类别

乌江流域的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至今还保留演唱苗歌的生活习惯。苗族人爱唱歌,爱唱当地的民歌,而当地的民歌通俗易懂,旋律线条简单、清晰,歌词内容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演唱,并且有固定的曲式结构,使其始终保持原汁原味。有人认为,苗歌是民族内部文化中丧失民族特征最迟的文化因素之一,具有民族区域性特征和重要的民族识别作用。

苗族的盘歌(有些地方叫古歌)是苗族产生最早的一种歌曲体裁,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字,因此,苗族盘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口相传,大多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古歌的内容非常丰富,从物种的起源到人类的诞生,从盘古开天到苗族各部族的大迁徙及苗族的日常生产生活等,都包含在内,是苗族古代文化的精髓。演唱时分客主双方对坐,采用盘歌形式问答,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月,调子雄壮而苍凉。传承古歌的方式也较严谨,有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自学等几种。乌江流域的苗族古歌同样有着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苗族文化体系,叙述着世间万物有灵、生命价值、人人平等、大自然与人的共荣、共存、和谐、发展的思想,与广大苗族群众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息息相关。古歌中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丰富奇妙的想象塑造了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解释和人们艰苦奋斗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古歌传唱实际具有传承和延伸续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功能。

和其它兄弟民族一样,苗族也有自己的酒歌,时逢佳节或婚姻喜庆饮酒,人们常用酒歌来祝福酬谢。酒歌分有“敬酒歌”、“劝酒歌”、“陪酒歌”等,一般在酒桌上,宾主同唱一首歌,你一段我一段,歌词多为即兴编唱,即景即情,有问有答,妙语连珠,热闹非凡。酒歌曲调平稳,起伏不大,主要是以歌助兴,以歌达情。歌词时而庄重严肃,带有朗诵风格,时而诙谐俏皮,轻松愉快,常常是一个章句的无限反复,仅因歌词调值不同而稍有变化。

苗族的山歌是非常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种民歌体裁,苗族世世代代聚居在大山深处,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由抒感的山歌。苗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歌词也是即景性的。山歌节奏自由,音调悠长,唱时可根据需要伸长或缩短它的节奏。苗族山歌其实有固定的节拍,只不过歌手在演唱时由于感情的需要,把节奏延长或缩短了。山歌曲调结构常由两乐句组成,加上起腔、加腔、绞腔、音程跳动很大,经常以八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非常自由,类似散板。苗族山歌流畅、秀丽,不愧为苗族音乐文化中心的精品、来自大自然深处的天籁之音。

礼俗歌(包括诞生礼、婚礼和丧礼)是礼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江流域苗族非常注重礼俗,各种礼俗都伴有歌声,其中以婚礼和丧礼(俗称红白喜事)最为隆重。如: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总是歌声不断,从最初的情歌对唱到订亲、结亲,每一个过程都要唱歌,尤以“结亲歌”、“开亲歌”和“答谢歌”为盛,“红喜”要通宵达旦持续三日之久,活动中一切遵照民族传统习惯,着民族服装,说苗语,唱苗歌。婚礼是苗族生活中最盛大隆重的喜庆活动,在新娘出嫁的前几个晚上,新娘的闺中密友和女性亲戚都要到新娘家陪着新娘唱歌,新娘一般都是唱的父母养育之恩和离别之情,而亲友往往是唱一些“劝嫁歌”、“往事歌”等。除了红喜外,白喜也是一个比较隆重的习俗,在当地,丧事被称之为“白喜”,意寓人在世间辛苦劳作一生,死后升入天堂,不用再这么辛苦和劳累,可以享福了。在逝者家中,白天黑夜都有人在守灵,每每都有人用歌声哭述逝者,苗族人大多围坐在一起,用歌声来缅怀故人,歌词多是对逝者的怀念、回忆,年长者的演唱也有对后人的教导和晚辈对长辈的感恩之情,还有一些歌词是对一些事物的批评和劝人从善的意思。演唱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

情歌可谓是苗族民歌中最为经典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歌曲体裁。苗族情歌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爱情生活,内容极为丰富。有倾吐爱慕之情的赞美歌、求情歌;有抒发真挚感情的热恋歌;有互相表达忠贞不渝的信物歌、婚誓歌;有抒人之间离愁别恨的分别歌、送夫歌、盼夫歌;有叙述单身男女的相思歌;有痛斥封建婚姻制度摧残男女青年的逼婚歌、逃婚歌和抗婚歌等等。苗族情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有很强的旋律感,唱时多用假声,音调轻松圆润,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苗族青年多是通过对唱情歌达到相互了解、认识,然后一结百年姻缘,所以苗族人对于唱情歌是非常重视的,许多人都是从小就跟着成年人学唱情歌,并不时地跟着去“见习”。苗族有许多的重大节日,如“三月三”、“腊八节”等等都是演唱情歌的最佳时机,苗族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结成美满姻缘的“红娘”。

二 苗族民歌的艺术价值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这在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是上辈人口口相授,师傅传徒弟的方式让苗族的民间歌曲流传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保留本民族民歌的原汁原味,因此,苗族的民歌是苗族人民各个时代、不同时期;各种地位、不同阶层;各种情趣、不同风格的智慧及情感的体现,经过漫长的演变和与其它姊妹艺术相互渗透与发展,并经过历史和人文的洗练,通过苗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推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地域性非常强的风格。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总喜欢用朴素的民歌来赞美生活,鞭挞丑恶,表达意志,诉说愿望。苗族民间歌曲是苗族形成的最早、最原始的艺术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其它专业的音乐形式。乌江流域苗族民歌,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同构,最能反映该地域人民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苗族民歌是苗族民间音乐的重要体载之一,从前面介绍的民歌种类中可以看出,苗族歌曲中反映出苗族人民的历史演变、生产生活、风俗人文、爱情家庭与婚姻、日常生活,是苗族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娱乐消遣的工具,不仅是苗族人民群众的劳动助手、交流情感、传播知识的最佳方式,更是认识和体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形态、民风民俗的珍贵途径,所以苗族民歌具有一定的人文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和不断渗透,苗族人普遍接受了汉族的语言,但在族内则仍然要求讲苗语,尤其在民族风俗活动中必须要讲苗语。一般老年人保留本族语言的意识较强,青年人则显得淡薄,容易接受汉语的影响,以至于现在大多数人都不会说也听不懂一些古老的苗语了。而苗族的语言是保持苗族民歌风味的最基本的元素,苗族民歌都是用苗语唱,由于苗语的特殊声韵,让苗族歌曲的旋律随着苗语的韵律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乌江流域地区苗语的字头、字腹、字尾,因与其地区其他民族的融合和相互影响,较其它地区的苗族语言相比已经产生了变异,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乌江流域苗族民歌的特色,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民族文化发展中所有因素并非以同样的速度行进,变化速度最快的是物质文化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住宅、服饰、膳食等)。乌江流域地区的苗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在解放初就开始汉化,并逐渐弱化了其本民族特征。随着物质文化的汉化,民族特性的汉化也不自觉的影响到了精神文化领域。精神文化有相对独立性,不因经济基础和与之相联的物质文化而迅速转移,其变化速度很缓慢。而精神文化诸因素的变化速度、程度仍不尽相同,至今仍具有民族特征的因素主要保留在民俗方面。

总之,不论一个民族有多大或多小,其民族语言文化都有特定的内涵和特殊的价值。我们往往能从不同民族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语言结构、语言文化和口头传承文学中,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生存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的发展过程、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且对于我们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三 苗族民歌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与开发乌江流域地区苗族民歌,对丰富民族音乐理论,加强民族学领域内容,发展苗族民族音乐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艺术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推广意义。

苗族民歌一直以来就是“生在深山人末识”,不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那样较早的就被开发和传播出来,特别是作为乌江流域地区得苗族民歌更是很少被外界所了解和认识。但经过近几年来国内外专家对苗族民歌的研究、开发,苗族民歌和民间艺术已经逐渐走出了大山,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许多的民歌已经被大家传唱,许多的音乐被搬上了舞台,如苗族的《飞歌》、秀山民歌《黄杨扁担》等等,还有就是由苗族民歌元素改编的器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已经成为世界名曲。

乌江流域地区苗族在历史上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经历了太多的波折:民族的大迁移、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本民族的文化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现在,如何保护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受到苗族有识之士和国家有关单位的重视。以往,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中,许多未能够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以致丧失了生存的领地,从而未能保持人们对它们的生活需要。时下,乌江流域地区优秀的苗族民歌和其较高的艺术价值逐渐被我们认识和重视,而事实上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民俗活动已不复存在,从而使相应的民俗音乐文化形态也随之消失,非常令人痛心。目前,还有不少优秀的民间音乐和演唱形式正从我们身旁悄然流逝,我们意识到必须在现代多元形态社会中把现代的音乐文化与民族传统的音乐文化自然地融合和和谐地并存,并应为之搭建一座桥梁,让苗族的民俗民间歌曲在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通过广大的有志之士对乌江流域地区苗族民俗民间音乐的发掘和整理,相信苗族民间歌曲的艺术魅力会永远地保存在我国民族音乐的殿堂之上,并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拥有。

参考文献:

[1] 宋晓丹:《试析湘西苗歌的艺术特色》,《科学咨询》, 2007年第13期。

[2] 祝注先:《中国苗族古歌简论》,《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4期。

[3] 余未人:《飞歌响起》,《当代贵州》,2009年第10期。

[4] 孟福强:《论民歌的艺术价值与保护》,《电影评价》,2008年第4期。

[5] 刘向阳:《渝东南苗族民俗与民歌的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第4篇

    关键词: 《忐忑》;龚琳娜;无歌词;神曲;审神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26-02

    娱乐至上的当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红遍大江南北那婀娜多姿的芙蓉姐,到打扮雷人乞丐模样的犀利哥,从头插一朵大花的杨二车娜母,到迅速蹿红五湖四海的各位伪娘,从自信爆棚的“彪悍凤姐”,到现如今我们讨论的唱神曲的神“角”——旅德歌手龚琳娜。

    龚琳娜何许人也?

    新近认识她的人多半是从她的那首神曲《忐忑》开始的。

    那么,何谓《忐忑》,此曲又因何而红呢?

    但凡是粗略看过《忐忑》视频的人多会捧腹。一位样貌可谓是稍有几分逊色的歌手将满脸涂彩,十分认真地在演绎一首无人能知无人能晓的歌曲。演唱者丰富的表情,溜圆的眼球,时上时下的双手展示了这支曲子丰富的诠释度和演绎力。该曲在铿锵有力的一呵声中结束,颇有些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之感。此曲没有歌词、节奏忽快忽慢,延长着者龚琳娜不但脸不红、气不喘,还能融合京剧里多种角色来演出。从小学声乐的她是贵州贵阳人,曾被授予“民歌状元”的封号,后嫁了位德国作曲家,即这首《忐忑》的作者老锣。此曲腾空出世后,模仿者络绎不绝,包括王菲、陈奕迅等大牌歌手,都曾经挑战模仿,因其难度太高,还未有人挑战成功。据说,杜汶泽的太太把他演唱《忐忑》的视频发到了网上,于是出现了史上最经典的“斗鸡眼”版《忐忑》。而梁静茹也翻唱了一个据说是“史上最斯文”的版本,而在贺岁片《最强喜事》里还买了该曲的版权来娱乐一把大众,闹得更是满堂烘烘。许多网友说此曲十分之“给力”。这是他们听完这个曲子之后的普遍感受。但是也有一些相对特别的,有的网友说:“我听了好多遍,感受也随之发生变化,我想用‘七心’来概括这个历程,即心惊肉跳——心有余悸——心花怒放——心旷神怡——心悦诚服——心领神会——心照不宣”。还有网友说:“通过《忐忑》,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音乐感受,其实早就被程式化的旋律和程式化的表现形式禁锢多年,突然有这么一道闪电划过积云厚重的天幕,石破天惊之余,那种生命本真的抒发、原始的力量和幽默感,让我有一吐胸中块垒的痛快!”……(1)

    “将神曲进行到底!”是他们的普遍愿望。他们认为,龚琳娜就是音乐界的周星驰——表面滑稽,内里深沉,传递着深邃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巧辩、哲思。

    然而反对的声音就认为龚琳娜是在践踏艺术。认为她在民乐器的配合中,演唱了一首在国际声乐界流行的无歌词,极似“乱哼哼”的《忐忑》。之所以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乃至被评为“神曲”,更多地在于龚琳娜的表情:因为唱得过于投入,她的表情实在是太夸张了:时而惊讶、时而喜悦、时而沉思,由于表情变化过快,乃至于充满了喜感。而后面吹民族乐器的大哥更是激动,吹到节奏快处还青筋暴突。再加上电视台在后面配的一本正经的字幕,就显得更有趣了:“《忐忑》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个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夸张变形,独具新意,这首作品刚刚荣获了欧洲举办的聆听世界音乐作家作品演唱大奖。” 《忐忑》出自德国作曲家老锣之手,因为长年研究中国传统民乐,老锣甚至比真正的中国音乐人还要拿手。“这已经是四五年前的旧作了,当时他写出来拿给我,唱得我上气不接下气,我觉得自己的心都快跳出来了。”这个感受是龚唱此歌时的真实体验,所以才把此歌起名《忐忑》。《忐忑》一出,就有无数网友摩拳擦掌竞相尝试。会唱歌不会唱歌的都可以来模仿,懂音乐不懂音乐的都可以懂得《忐忑》。追“奇”斗“怪”成为了时尚!此时此刻的人们,或许,在彼时他们无法完成模仿芙蓉姐姐说话和跳舞的“重任”、或许他们也无法超越彼时“凤姐”那前300年和后300年纵横捭阖之势。但此刻,他们由于自身的审美价值的选择或者由于时间和历史的选择,让他们从“审丑”蜕化(退化)到了如此审“神”?无神不审,无神不欢! 于斯“神曲”面世,粉丝追捧者众,(艺人)竞相模仿者众,一股追“奇”斗“怪”之风,由《忐忑》翩然而至《丢丢铜》。这不能不让人想到,是不是歌坛又生“芙蓉姐姐”与“凤姐”?而今,茫茫受众一窝蜂地追捧“超人”般的演唱速度、“百变”的演唱者表情滑稽感、“雷人”的歌词难度,“达人秀”似的嗓音变化,这是不是说明人们的审美观念又从“审丑”堕入了“审怪”之境?

    所谓“音乐是流动的书法,书法是凝固的音乐”。如此“给力”的音乐在于它的“场值”足够的大、足够的多。在后现代主义的空间中,所有的这些具有解构意义的音乐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值得去探究的客体。(2)我们需要重估一切价值,如瓦格纳,严重地败坏了音乐,把音乐看作是刺激疲惫精神的手段——因而他使音乐患病了。(尼采悲剧的诞生) 在一切排列有序的现代工业链条组成的工业文明社会中,后现代主义其解构的意义就是从有序中寻出错乱的顺序,从排列中整合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解构我们所自然而然接受的整齐、干净、有秩序、讲条理的生活样貌。反映在工作环境中,就是一派流水线的,整齐划一的程序。但是,后现代文明,不许时刻遵守这些规章条例。还生活以复杂的原貌。或是将其变得更复杂,或是将其变得更自在随意。无独有偶,每日按部就班工作的人也应该在这样的一种后现代的呼吁之下稍稍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不必每日都怎样,不必每天必须干嘛……用凌乱的状态来点缀生活为什么不会更好呢?说不定,那就是最符合事物原初的状态的。说到龚琳娜的歌曲和她的老公老锣。在大家都朝向脸谱式的状态唱歌和创作的时候,龚夫妇摒弃了人们常走的路,而是另辟蹊径,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歌唱家放身于自然之中,懂得中国音乐的老锣则运用配器、旋律音节、伴奏型等来自由衍生。更值得一提的是,歌词文本的无限再生性。其实,大量的运用叹声词、拟声词,就是用充沛的感情来展示歌曲要传达的内容。 那么,这些词汇的大量运用,其实也是说明该文本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一、针对神的场/能量/力的方向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说“我们的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机气韵。”(3)而易经《说卦》也同样说阴阳之道: “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4)在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于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道”或“气”类似。由古至今,音乐都承载着平衡阴阳的作用。在管建华教授的《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这本书中,对于阴阳的审美辩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京剧行当中 生、旦、净、丑等角色,就具有不同音乐能量形式的表达功用,这也充分体现出阴阳相生的各种音乐能量形式的整合,也是不同人物性格于音乐能量的整合。”(5)

    不同行当不同的打扮,也有着不同的场域和不同的能量。《忐忑》就是一个“杂糅”的产品。杂入“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不同音色,使得能量场与众不同。或者,在每个人的嘴中都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因为不同的角色、力量、色彩、能量值等。所以,从演绎的角度上说,此曲是独一无二的。对于龚夫妇是如此,对于自娱自乐翻唱的我们更加是如此。每个演唱者的“阴阳之和,情感直觉”都各不相同,所以呈现出的场/力量/能量也各自不一。

    二、针对神“歌词”

    因为神秘,所以神奇!

    号称是你听了一万遍,也听不出唱的唱什么。整首歌曲无一句歌词,多是龚琳娜根据京剧唱白发挥的咿咿呀呀,网友针对歌词竞相讨论。“得儿得儿得儿唉呀哟哎呀”“阿姨压抑带个刀”“带个刀带个刀带个刀带个刀……”

    谈及《忐忑》的无歌词, 其实最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就是同样获得了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年轻歌手周鹏 (萨顶顶)。在歌手萨顶顶获得沉寂了六年潜心研修词曲后,她以“无词歌”打动人心,凭借中国元素和电子声音,迅速在欧美市场蹿红,红遍欧陆,引起阵阵“萨风”。无字无词歌的创作方法是无独有偶, 龚琳娜的此曲《忐忑》则正是这样一首没有歌词的音乐。所谓音乐即是语言,龚曲向萨曲致敬,并且展现出的是更大的可能性、更开放。

    就其“咿咿呀呀”的拟生词的演唱,有人总结出她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但是,这个歌词不能承担“表意”作用。也就是说,即便是我们听出所谓的可供记录的歌词也会因为其在汉语语词当中并不能够传达意义,不能够表达作者要表达的东西而失去其“所指意义”。

    三、众家话“神”

    在《忐忑》之后,由龚琳娜与六位“声灵合唱团”成员表演的无伴奏合唱《丢丢铜》登陆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咿咿呀呀的呓语”《梦中忐忑》上了2011网络春夜联欢晚会,与此同时,在网上也再度刮起“龚氏旋风”。龚琳娜携带“声灵合唱团”走到宝岛台湾演唱,同样迎来阵阵热浪。但是也有人因为其歌词不明、曲调不明,而别人们叫做发“神经”的“神”曲。一面是倒它的力量,一面是挺它的力量。如此两极的评论,二元化的评价就发生在这个红得发紫的乐曲《忐忑》身上。

    着名音乐人、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陈小奇认为:“《忐忑》的走红是因为创新的手法让观众觉得新鲜,虽有猎奇的成分在,但龚琳娜的做法本身已经为传统音乐赋予了新时代的时尚元素,而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值得鼓励的。” “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一成不变,有创新才会有进步。”(6)

第5篇

阅读完那段话,一下子觉得这个新科冠军的本色出场非常讨人喜欢。经过几段波折找到林丽本人,轻松快活的两小时专访,林丽的爽直率性展现无遗。

没进50强不遗憾

很多人一直纳闷,林丽这样的好嗓音“超级女声”怎会给忽视了?

“没进50强遗憾吗?”我问她。林丽笑着说好多媒体都问过这个问题。对此,她淡淡地说这是上万人参加比拼的大赛,没进去很正常,本来去的时候就抱着玩的心态,所以结果出来完全没有遗憾。后来,成都赛区伴唱组中出现了林丽的身影,一头直发一袭黑衣的她无论唱功或是外形,都很是打眼。

在四川生活了三年,听林丽说话似乎分不清究竟是遵义话还是成都话了。

“对我来说,在哪里生活并不重要,有没有真朋友才是生活的重心,很庆幸,在这两地都有极好的朋友。但在吃这方面,我还是觉得遵义小吃合口些。”问及成都和遵义两城生活的差别时,林丽冒了这么一句。的确,两座城市对于林丽来说,每一处都有非凡的意义。

在成都期间,林丽恰恰没在酒吧驻唱过。因为,之前林丽在遵义和贵阳都有过驻唱经历,面对成都这个发育更加成熟完善的演出市场,她怎会放弃这个机会?“据我所知,张靓颖和纪敏佳在赛前就在圈内小有名气了,她们的成功和在酒吧驻唱累积的人气和经验有着很大关系。”对此林丽反而有些遗憾。

林丽明白,登台驻唱是许多歌手在成名前期必走的一段路。由于在学校的诸多因素,林丽没有机会在成都市场里检验实力,所以她参加了一个接着一个的比赛,拿下一个又一个奖杯。

当小孩爱上音乐

“小时候我特爱哭,嗓门儿大得不得了,妈妈在很远的地方洗衣服都会听到哭声,急急忙忙赶回家一看,果然就是我。后来爸爸发现,只要音乐声一响,我就望着声音传出的方向,一声都不哭。可能就是那时候吧,爸妈开始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培养我。”

从小到大,林丽获奖无数。在后来的比赛中,真正让林丽脱颖而出的是高难的英文歌。笔者问林丽的语言天赋来自遗传还是后天培养,她笑着说自己最擅用笨办法,“每首外文歌听200遍以上,反复训练,用准确每个气音后,再开口演唱它”。

林丽在贵大艺术学院中专部专业学了三年美声。很多人认为,有了三年美声基础的人,大都不愿转行唱通俗的,林丽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在美声学习中,我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但对于我个人的嗓音条件来说,唱通俗更能突出我的风格。”

“在艺术学院时,我们常唱意大利文和德文歌曲,这为我后来唱一些高难度的英文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记得那个时候功课很多,在学校里都是天天在琴房里泡着。”

“进川音后,也常泡在琴房,不过这个琴房没有那么多功课,每天必做的就是塞上MP3,不停地听各种风格的音乐。”在川音,“八琴房”和余政仪都很出名。余政仪是林丽、李宇春、何洁的专业导师,林丽爆料说,学生们都叫他“仪哥”或者“老大”,她们老大的教学方针就是:“肆无忌惮地张扬个性。”的确,余政仪这三个成名的学生在各种场合都大声地“喊”出了这九个字。

春很红,却很累

林丽爱叫李宇春的单字昵称。

她说,川音120女生宿舍都这么叫。

林丽在很多场合不愿提到李宇春,尽管她们是“铁姐们”。“三年了,我结识了一帮热爱音乐、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窝在宿舍一起听歌,一起打闹,形影不离,生活就那么的简单。”林丽在面对媒体虽然慎言李宇春,却藏不住那份怀念。李宇春一口气拿下2005年的很多“之最”,红到凡是有关她的人、事、物件,被层层挖出来后,便可做成独家。林丽避讳过多涉及李宇春的话题,实属正常。

第6篇

退休后,我萌发了进老年大学求学的念头。先选读中医,读了两年,中医班毕业了,又进了中医提高班就读一年。接下去,选择了音乐班。四个年头,就读四个音乐班,堂堂课均有收获;每节课后,精神爽朗,情绪良好;愈学愈想学,课内学,课后还自学;有时还跟着广播、电视学。散步时、休闲时哼哼歌曲,我成了爱唱歌的老头。

初进音乐班时,急着学唱歌,恨不得把新歌一口气学完,并唱得悦耳动听。然而老师没有马上教唱歌曲。一上讲台,就给我们讲唱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唱歌时人该如何站,怎样坐,头该怎样抬,身体如何如何,尤其强调唱歌必须张开嘴巴,口形应该像打呵欠似的张开,耳前要显现出一个凹穴,即打开牙关,还有眼松开,面带微笑,眉毛上扬。接着,按老师的指点,坐姿、张口、扬眉,发音练了起来。约半小时练声后,奇迹出现了,嗓喉打开了;唇、齿、舌的协调顺当了,声音自由通畅了,此后,老师弹琴领唱了,我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学唱,噢!原来学唱歌也不简单,如同小孩学走路,要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呀,我学得很认真,很开心。

每堂音乐课,老师都要讲解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如拍子、休止符,强弱记号、换气记号、反复记号,以及唱歌时人的呼吸器官,胸、腹、鼻共鸣腔调节……在老师的示范、教唱下,我逐渐掌握科学发音的方法与技巧,领悟了顿音就如一个点、连音就如一条线等乐理知识。

老师还教我们正确的咬字、吐字,纠正错误的吐字习惯,领读翘舌音的字词,唱歌时脸部表情与相应的手势。我全神贯注,听着讲解,学着、练着,模仿老师的手势;装扮脸部的表情;脚板拍打节拍,照老师的模样发音,头和眼随指尖移旋,上身左右摇动,快乐无比。

歌声唤起了我的“童”心,不论是合唱,还是小组轮唱,个人独唱,身心受到激荡。每当唱起《愿祖国花好月圆》、《和谐中国》、《美丽的南明湖》、《走进新时代》等一首首优美的歌曲,都深深地打动我,更觉得祖国、人民的伟大,做一个丽水人很幸福,做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我的学友就像兄弟姐妹,他们能歌善舞,弹琴、唱歌、表演,面面俱到。下课的间隙,我常向他们请教,歌曲中某些符号的意义,一些难以把握的唱段该怎么唱。每当我有事缺课时,就会有学友来电探询,给我传递班级、校方有关信息;在我住院治病时,总有歌友的慰问和鼓励,使我倍感温暖,令我同病房的病友们羡慕不已。去年我患病手术治疗,夜深人静,创口疼痛难眠,我默默地复记会唱的歌,一曲接一曲,不知何时,也不知默记了多少曲,也不知是哪一首曲子伴我进入梦乡。原来哼哼歌曲也能解除病痛,真奇妙啦!

在音乐班就学的五个年头,是我退休生活中最值得回味、最感美好的一段快乐时光。五年里,我学习了许多经典民歌、老歌、红歌、流行歌曲、电影歌曲、时代新歌,遗憾的是,因年迈记忆力衰退,把一部分好听的歌曲歌词给忘了,真正能唱完整的歌曲并不多。但学习的情景,学友之间的情谊,老师那亲切、无私的奉献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一切我总以歌声来表白:我的心情多么豪迈,我对生活多么热爱……

第7篇

【关键词】 英文歌曲欣赏 高二英语校本课程 培养自信心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有着10多年的教学经验,并且和学生有着良好的师生关系。我非常喜爱英语,也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因此选择这门校本课程是有自身优势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变部分学生对英语的排斥心理。

学生是自愿选择这门课程的,其中有极少一部分英语水平还可以,大多数都是喜欢唱歌但英语基础较差的。他们说高中学习压力大,希望在音乐中能暂时地得以放松。

一、英文歌曲欣赏校本课程的展开

学校在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末安排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让学生自主选课。每期校本课程20个学时,也就是说,一学期有两次选修校本课程的机会。我的英语歌曲欣赏第一期的报名人数25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有的老师的校本课程所报人数太少,就不能开设)因此,在寒假期间,我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并考虑我校的学情,制定出了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计划方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后第一周星期五下午,我的英文歌曲欣赏课正式拉开了帷幕。第一次我选择了稍微掌握一点单词就能欣赏的英语歌曲——Big big world,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再加上Emilia 略显沙哑而不失青春活力的嗓音,使得学生非常投入。

在最后一堂课上,我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就这门课对他们究竟有多大的帮助进行了了解,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100%的学生对英语歌曲选修课的态度(非常)欢迎,95.3%的学生对英文歌曲中的新单词新句型新短语会做摘要总结,85.7%的学生认为英文歌曲中的单词短语句型对平时的英语学习有帮助,87.6%的学生会因英文歌曲的学习而去喜欢英语这门功课。

二、英文歌曲欣赏校本课程的感悟

2.1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周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音乐。通过调查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虽然英语成绩差,但却非常喜欢听英语歌曲,同时也因为他们受发音及词汇量的限制,想学唱却唱不好,所以跟我提及能否给他们教授英文歌的事。我在选择校本课程的时候,就考虑能否以英文歌曲欣赏作为突破口,唤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2通过歌词的朗诵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

众所周知,歌词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言简意赅却又充满诗意。而无论是学唱歌曲前对歌词的朗诵还是在歌唱过程中对于歌手的模仿都是训练语音语调的最佳时机。为了唱好一首英文歌,学生会认真模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语言的训练效果更佳。

2.3在轻松的氛围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许多英语老师最头疼的就是学生不背单词,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有学生就是不愿背单词,并且最大的问题就是背了就忘。但我发现在学习英文歌曲时,有些平时不爱背单词的同学为了把某一句歌词唱好会主动问我这个单词的发音及意义,并且记得很牢。比如《you belong with me》这首歌节奏明快,很受学生喜爱,其中有两句She’s cheer captain, and I’m on the bleachers. cheer captain(啦啦队队长)、 bleachers (看台)这两个词平时见得少不常用,但出现在歌曲里,学生反而轻松的就掌握了。因此,学生的词汇量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得以增长。

2.4在歌唱中掌握语法知识

语法学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有的人是听得明明白白,用时糊里糊涂。有的是干脆一锅粥,美名其曰关键时刻凭语感。但我们共同的体会是只要你学会一首歌,歌词会牢牢记在心中的。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语法,可谓是事半功倍。比如学生向我推荐了一首《Firefly 》,有一句You ought to know the freaky games we play,其中ought to这个词好多学生总容易忘掉to,自从学了这首歌,每次遇到ought to,我就让他们唱这一句,反复几次之后,就记住了。

2.5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参加这门校本课程的学生中,有部分是英语基础较差的。他们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由于自卑没有机会展示自己。通过学唱英语歌曲,掌握一定的发音技巧和节奏,能够站到台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大家的掌声,难道这对他们不是最好的鼓励吗?

参考文献:

[1] 付宜红、孙筱. 懂一点新课程实施中的ABC[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中国民间音乐;民间歌曲;二度创作;重要意义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创作、流传方式,成为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而民间歌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之中,成功的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性的音乐形式,并对它们产生影响。如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器乐音乐等民间音乐形式;又如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及宫廷音乐这种具有专业性创作的音乐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民间歌曲的影响。所以说,民间歌曲在中国民间音乐中也同样扮演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一、中国民间歌曲“二度创作”的时代背景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从民歌的创作以及在群众之中的传唱力度等方面来讲,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的确受到了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的影响,使民歌在零零后的青少年群体中已经变得陌生,以至于民歌的传承出现严重的年龄断层现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电台开始推出类似于“红歌会”这样的选秀节目。在这些选秀节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翻唱民歌的参赛选手,他们将一首首大众熟知的民歌进行“二度创作”,为民歌的生命注入新鲜的“血液”,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群体通过媒体认识到中国民间歌曲的魅力,推动了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本篇论文的写作缘由来自于笔者观看二零一二年民歌选秀节目《爱大地歌》时,受到木江子组合对民歌的改编所得。“木江子”作为云南民族音乐的唱作组合,由五名80后男生组成,他们擅长演奏各种民族器乐,坚持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多首民歌进行二度创作,同时具有《阿妈情》、《青菜》、《凤尾竹》等多首原创作品。本篇论文对云南民歌《阿老表,你要来尼嘎》与木江子组合对其编创产生的《酒歌》进行对比分析,浅谈对中国民间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意义。

二、云南民歌《阿老表》与《酒歌》

(一)云南民歌《阿老表》的旋律与节奏特征

刘正维先生在《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中讲到,“五态”中的地态能够对一个地区的人文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的历史状态、语言状态及音乐状态。云南地区拥有五大独特的地貌特征:高原波状起伏、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阶梯递降、断陷盆地错落以及江河纵横、湖泊棋布,从而造就了其民族众多但语言文化却各不相同的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特别之处,使得云南民歌既热情奔放、高亢嘹亮,又心思细腻、婉转恬静,完美地将云南的地域特色与人文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笔者通过云南民歌《阿老表》的谱例,来浅析其旋律与节奏特征,由于无法找到这首民歌的原版歌谱,所以将其以C大调记谱:

首先,从旋律特征来分析,其以代表被放音乐特色的四度、五度、七度及八度跳进音程为旋律的特性音程,又以代表南方音乐的级进音程伴以旋律的进行,充分的体现出地态对当地音乐创作的影响,这首作品形象的刻画出云南地区高山、平原及盆地纵横交错的地貌特征。

其次,从音乐的节奏特征来分析,这首作品的节奏大部分是由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组合而成,节奏虽简单易唱,但却给音乐的进行带来最合适的“骨架”。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运用使音乐生动活泼、婉转动听,同时也表现出云南人民的热情好客,而附点音符的出现又为音乐的进行增添了一丝性格色彩在里面,宛若甜美恬静的云南姑娘。

(二)关于《酒歌》二度创作的音乐特征

木江子组合在云南民歌《阿老表》中加入流行元素将其进行改编为《酒歌》,将人声、沙槌、古典吉他、彝族大三弦以及非洲的布加拉不鼓加作为其伴奏乐器,同时将流行音乐的演奏技法加入到大三弦的演奏中,并在音乐的开始部分把人声中融入了爵士风格的演唱方法,丰富了音乐的听觉色彩。由于无发搜集到原谱,笔者将其以C大调记谱:

首先,从旋律特征来分析,开头的“Mi、Sol、La”是对原曲第一句歌词旋律的反向进行,使改编后的音乐旋律色彩紧贴原曲进行,从特性音程方面来讲基本与原曲保持一致。我们从谱例第二行第一句来分析,编曲者运用跳进跟级进的方式来进行音乐创作,使得旋律与当地人的语言音调结合得十分紧密,体现云南地区的语言特点。之后编曲者在第二行第五小节加入《阿老表》的完整旋律,使得云南风土人情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其次,从节奏来分析,与原曲相比,节奏上变得更加丰富。十六分休止符的运用增加了音乐的律动性与民族性,将云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三、中国民间歌曲“二度创作”的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歌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歌作为记录人类历史的“活化石”,音乐工作者对于它们的挖掘整理工作一直在进行,就目前整理情况来讲,我国共有民歌歌种千余种,精选民歌曲目两万余首。然而我们听过的、唱过的却不及冰山一角。面对这种现象,“二度创作”对民歌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由于民歌的口头传唱性与随意性,使民歌不易保存流传。而进行编创后的民歌既能保持歌曲的原汁原味,又能使音乐得到丰富发展;

第9篇

记者:你出过多少张唱片?你最想推荐给粉丝的是哪几首歌?

杨曼莉:有十几张吧。普通话的比较多,广东话和日文的各有一张。我有很多歌都想推荐给大家,特别是自己填词的一些歌,像《Last Song For You》、《我们是炎黄子孙》等,还有一张专辑叫《深爱着你》,整张专辑都是我填词的,很有纪念意义。这次新京文公司推出我的新专辑,我较喜欢里面的《沉浮》这一首。

记者:香港的演艺人才众多,竞争激烈,你为什么会选择去香港发展呢?

杨曼莉:10年前来香港定居时没想过会在这行发展的。到现在我也没有想在演艺界发展。我在国内是医生,我的愿望是还能做医生。唱歌可以说是我谋生行业的其中一项。我现在都不是全职的歌星。现在演艺界风气不好,整个社会风气都有些在病态中。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风气可以说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唱片界在一个恶性循环中。每次出唱片,很快就有盗版了。香港相对来说竞争大,但是在某些方面是比较公平、公开、公正的。

记者:在歌坛,你有“再生邓丽君之称”,传说你的演唱风格跟邓丽君很像,这是模仿的结果,还是巧合?

杨曼莉:我不知道这个称号对我是好还是坏?!有前辈艺人曾说过“学我者死”,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模仿永远都只是仿制品。当然这有个进步和突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的音域应该是比邓丽君更低一些,她唱不了的低音我能唱到,但是她的唱功更成熟,她是个天才,我不是。

我是很笨的那种人。我只是比较认真和勤奋。我的唱片大部分都是邓丽君从来没唱过的歌,但是很多人说听着觉得是邓丽君唱的。

记者:有没有打算在大陆开演唱会?

杨曼莉:计划就是继续给新京文录唱片。开演唱会要看时机。如果有人看好我的票房价值,并为我策划,我当然愿意开演唱会。

记者:能否透露一下你在香港的私生活?

杨曼莉:哈哈。私生活就别说了。日常生活就是每天都很忙,忙到不够时间睡觉。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没有污染的水,不用带手机出街,哈哈。我喜欢简单地思考和简单地交谈,希望将来自己的另一半也是喜欢简单生活的人。

链接:新京文音像公司唱片推介

第10篇

对李光洁来说,比起收获高关注度,做个好演员,是更重要的事。因此,他可以是《走向共和》中挣扎的光绪帝,可以是《立春》中苦闷的小镇文艺青年,可以是《杜拉拉升职记》中的职场精英王伟,更是“可以成为任何人”的演员李光洁。

拍摄那天下午,现场随机播放着李光洁在比赛中唱过的歌,他不时就会跟着唱上两句。因为参加了一档名为《跨界歌王》的歌唱竞技节目,他这段时间的单曲循环歌单被参赛曲目占满,就连等电梯时也在下意识地练歌。

《跨界歌王》的看点在于“跨界”,所有的参赛者都是演员,由现场观众和专业评委现场为他们的演唱打分排名。如果在每场比赛的试唱环节发挥不好,甚至有可能失去登上正式舞台的机会。第一场时,李光洁刚一唱完,就向观众坦承,自己有两句词没跟上节奏,紧张的心情一览无余。但几场之后,他就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风格也越来越多变,从慢歌到快歌,从情歌到摇滚,还在半决赛中挑战了一把唱跳。当初选择《跨界歌王》,是因为舞台上的表演状态让他更有安全感,适应之后,李光洁渐渐开始享受和观众的现场交流,“你唱得好,他们就会对你报以掌声。舞台就是这样,很直接的。”

决赛中,每个参赛者需要邀请一位帮唱嘉宾为自己助阵。其他选手邀请的都是孙楠、薛之谦这样的职业歌手,李光洁却请来大学室友陈思诚合唱了一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大学时,班里以他们俩为首分成两个派系,互相较着劲比哪边排的作业更好,两个人还为了抢一间排练室差点打起来。

那个时候,李光洁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做一个优秀的舞台剧演员。四年里,他拿了不少奖学金和三好生奖状,毕业时却没能如愿进入话剧院团。但很快,他幸运地被张黎导演选中,成为《走向共和》中光绪皇帝的扮演者。现在回看,人们往往赞叹于《走向共和》宏大、严谨的叙事,精良的制作和几乎是顶配的演员阵容,这样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如今已经越来越稀缺。拍这部戏时,李光洁21岁,是组里最年轻的主演,和他对戏的都是吕中、王冰、孙淳这样的老戏骨。开拍前,李光洁读了各种与光绪有关的作品,写人物小传,剧本上记满了批注。李光洁说,他对“演员”二字的理解,对表演的认知全都由这部戏奠定。

见过高山,李光洁至今觉得表演是一个造梦的工作,“得和观众有精神交流,否则就成了洗发水,用完了马上换下一瓶。”看着荧屏上充斥各式IP,对演员“颜值”的讨论似乎也常常盖过演技,李光洁感叹人人都只盯着脚趾头尖的那一点,没有人愿意哪怕多往前看一步,“等到过了三十年、五十年,有多少部作品是还能被人说起的呢?”

在李光洁心里,《走向共和》、《立春》、《杀虎口》、《我们生活的年代》这样的电视剧是他的代表作。十几年后的今天,仍有人在和他谈起《走向共和》时激动不已。李光洁相信有些东西就像一阵风,早晚会过去,经得住时间淘洗的才是好作品,“最终能让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还是你的表演能力、角色塑造。”他不愿责怪时代,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在意一个作品的内容,而只看形式,这让他常常觉得自己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找不到表演这份工作的“被尊重感”,“甚至我自己都不尊重我自己了”。

找回尊重感的方法是回到舞台上。2013年,李光洁主演了田沁鑫导演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离开舞台十年,他想回去充充电。《罗密欧与朱丽叶》演了70多场,李光洁从紧张到“演烦了”,直到60场之后,他觉得自己“通”了。“表演是需要不断让自己去重复,让自己对这句话、对这场戏、对这个表情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再表达出去。”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尽量每过三四年就回去演一次话剧。和电影、电视剧从拍摄到播出的长周期相比,剧场里的掌声直接、真实,他能马上和观众“有交流”,让他很享受。

《跨界歌王》同样是一个有观众的、让他享受的舞台,李光洁最终在节目里拿到了“最佳突破奖”。但在演员这份工作中,李光洁一直固守着他自己的标准,“总有一天你还是要凭你的手艺吃饭。”敢于跨出界限,当然需要勇气,能在时代流变中守住一些界限,才更可贵。

Q = 《北京青年》周刊A =李光洁

“唱不好就唱不好,敢不敢于尝试是另外一回事”

Q:你好像很少上综艺节目或者真人秀,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跨界歌王》这个节目?

A:因为这是一个有载体的节目,唱歌这种形式能让我稍微没那么紧张。其它很多综艺节目都是运动或者户外的类型,我不太确定我在现场会怎么样,心里有一种不安全感吧。

Q:你还是更适应舞台上的状态。

A:没错。这跟我现在从事的职业也比较接近。

Q:从演员跨界成歌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最大的区别在于,表演这项工作没有固定的节拍,表演节奏在我心里,我怎么去呈现是我说了算。而歌手站在舞台上是有伴奏的,不管伴奏是音响放出来的还是现场乐队,不管是43拍、44拍、86拍,它都是有节拍的,你必须在这个节拍里演唱。在舞台上,如果我演话剧的时候忘了词,我可以一直停顿到我想起来为止,或者我不说话站着也行,谁也不知道我忘词了。唱歌这个东西不行,哪怕你唱一首没人听过的,该进的节奏没进去,大家也能听出来。所以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表演方式。

Q:一开始你在节目里比较紧张,到第四期已经非常适应舞台了,是怎样逐渐调整自己的状态的?

A:其实一直都紧张,也没法儿有太大的调整。最多只能说练得多的歌就会自信一些,练得少的歌就会紧张一些。 《烦恼歌》 的那一期,我从巴哈马回来,只有48个小时给我练歌、练舞蹈,为了保证演唱,我删掉了一部分动作。所以我发微博说我尽力了,其实我们的舞蹈老师在设计的时候比这个要复杂很多倍。

Q:第三期试唱时因为节奏失误没有升上去,下一期又继续选了一首快歌。是不是越是做不好的事情,你越会不断尝试?

A:我觉得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状态吧。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来,你不能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趴下了。所以最后选择一首快歌,也是性格使然,就是我遇到事儿还是不愿意躲,迎难而上,这是一个老爷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Q:你在节目中唱歌的时候会有种音乐剧的感觉,表演上的一些经验是不是会帮你更好地进入状态?

A:对,因为可能《跨界歌王》和其他音乐节目最大的一点区别就是,它是演员参加的,很多时候会加进去一些表演元素,不能让它看起来像一个musical,只是大家单纯地唱歌。这也是让演员在参加这个节目的时候,能突显一下自己的优势。

Q:最近经常单曲循环的一首歌是?

A:上一首比赛的歌。有时候等电梯的时候下意识地就哼出来我上一次比赛的歌,然后就,唉,我怎么又唱这个歌。它会变成下意识地不停地在练,一天50遍起步,不停地在唱,不停地在练。

Q:你比较喜欢的国内歌手是谁?

A:陈奕迅、张学友、李宗盛。但是李宗盛的歌特别难唱,只有他自己能唱。所以我们这个舞台上只有两个人选了李宗盛的歌,一个是我,一个是潘粤明,潘粤明唱的是《给自己的歌》,我唱的是《漂洋过海来看你》。这两首歌都属于不太容易驾驭,很容易露怯、暴露自己缺陷的。但是既然参加了这个节目,我又不是职业歌手,我又不靠这个吃饭,露怯就露怯吧,唱不好就唱不好吧,敢不敢于去尝试,这是另外一回事。

和观众没有精神交流,我们就成了快销品

Q:最近上映的《使徒行者》里,你扮演的“董先生”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A:我在里面演一个大反派,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

尝试过的一个角色类型,演起来挺没有负担的,因为我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只要有导演的鼓励,我就可以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Q:演反面角色很过瘾吧?

A:对,因为演坏人嘛,就不用负责任了。责任感是一件挺累的事,演好人都要负责任。坏人就无所谓,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

Q:你以往饰演过很多类型的角色,有没有你还没有演过、但是很想尝试的角色类型?

A:如果坏人这个空缺填上了,我觉得基本就差不多了。如果接下来有其他好的反派角色,我还会愿意尝试,可以把某一类角色再演到极致。你不觉得坏人有时候挺容易被记住的吗?比好人更容易让大家印象深刻。

Q:你在表演上有偶像吗?比较欣赏的演员是?

A:有,挺多的。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这就不用说了,蒂姆・罗宾斯,凯文・史派西,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演员,是我们可能需要用尽毕生精力来追上人家的脚步的一个目标。

Q:大学时代你算是个好学生吗?

A:算是吧,我拿过奖学金,应该就算是。表演系在大学里拿一等奖学金的不算太多,我有一年拿了一等奖学金、中央戏剧学院院级三好学生、北京市三好学生,还算是品学兼优。

Q:那时候对未来职业的设想是什么样的?

A:一个优秀的舞台剧演员。但很无奈的是,我毕业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剧院愿意接收我,所以我就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影视行业。当然我后来也不断地在尝试,2013年我也演了话剧。因为那也是我离开舞台十年,我觉得电已经用完了,需要再充一下电。舞台对一个演员的养成来说是特别好的场所。好莱坞的演员也是这样,他们会每一年或者每两年就回到舞台上去演一次舞台剧。我也是这样设想的,做不到每一年,我希望每过三四年的时候,就演一次话剧,让自己充一下电。虽然现在流行的是颜值,只要大家觉得好看、满足眼球效应就可以,但我总觉得这些流行是会过去的,总有一天你还是要凭你的手艺吃饭。演员长得再好看,演戏不行,在当下来说也许没问题,但是毕竟这是我吃一辈子的饭碗,等过些年还能否靠着这张脸吃饭,不一定的。最终能让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能让观众记住你的,能让观众喜爱你的,还是你的表演能力,还是你的角色塑造,还是你对生活的理解能否通过一个角色传达出去,让别人觉得感同身受。不管怎么样,我觉得电影或者影视剧对于观众来说是一场梦,是在精神世界会起到一定影响的文艺作品。所以如果达不到跟观众精神世界的一个交流,它就只是一个快销品、消费品,就像一瓶洗发水,用完了你就会换另外一瓶。这不太是我想要的一个方式。

每个人对“红”的定义不一样

Q:第一部剧《走向共和》里,和很多前辈一起合作,压力大吗?

A:还好,因为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压力。我那年21岁,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压力,因为也不懂对面那个人有多牛,你只是觉得人家表演很好,跟人学东西就好了。初生牛犊不怕虎,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把你放在这,你能做的就是珍惜,就是呈现出最好的自己。

Q: 《走向共和》是一个比较高的起点,这部戏对你之后挑选角色或是表演上有什么影响?

A: 《走向共和》奠定了我对这个行业的认知,我对表演的认知。没有那部戏没有我今天的自己,没有我现在对待一个角色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态度,对事业规划的态度。全是那个戏告诉我,我所从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演员”这两个字是什么概念,奠定了一个非常正统、非常规范、非常完整的价值观。

Q:你会给自己设置目标吗,比如要拿到什么奖或者拍一部影响力在什么级别的戏?

A: 《走向共和》是我人生中第一部主演的戏,直到现在,稍微有一些阅历的人都在跟我谈这个戏。当他们认出我,他们跟我谈论起这个戏的时候都激动不已。你现在给我多少万粉丝,没有过了这么多年,2003年到现在十几年了,大家依然在很激动地谈论这部戏带给我的冲击力大。这种是有成就感的。

Q:你会觉得自己“戏红人不红”吗?

A:不会。因为每个人对“红”的定义不一样,可能你的定义标准就是微博粉丝有多少,头条上了多少次,我不这么定义。

Q:你还是更看重作品的质量。

A:没错。因为我们是内容提供者,就像做矿泉水一样,是有质量还是喝完酒拉肚子了,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说的商业一点,我是个产品,产品本身的质量要达到一定标准,可是我们现在的社会造成了我不管这个火锅吃完拉不拉肚子,所有人都说好吃,我也去吃,大家的认知变得对内容本身并不在意,更在意的是形式。

Q:演员到了一定阶段会有疲劳感吗,这种时候怎么给自己新的刺激、新的动力?

A:会有。出去度假、潜水,唱个《跨界歌王》。

Q:你之前做过微电影的导演,也参与过编剧的工作,以后还会参与更多幕后的工作吗?

A:不知道,因为任何文艺作品都是表达,包括写文章也是一样的,你对某一件事情的认知到了憋得你不得不说的时候,就像你拿一个杯子往里倒水,一定要水溢出来的那个东西才是好的。所以一旦有一天我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到了让水漫出来的程度,我会去尝试导演、编剧、制片人。

Q:得等到有表达的冲动。

A:对。如果没有的话就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事非得去做导演、制片人,那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人活一辈子不光是花钱吃饭这点事

Q:你平时很喜欢摄影,摄影的乐趣在哪里?

A:我更正一下,是照相。它是一种记录吧,照相机对我来说是一种记录的工具。我每到一个地方去玩的时候,我眼前看到的有意思的人和事我都会拿照相机把它拍下来。可能构图、光影,这些技术参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被我记录下来,若干天、若干年之后我再来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会瞬间想起我在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其实人活一辈子不光是上班领工资、花钱吃饭这点事,还有很多是精神世界的东西,这些是你对生活的理解,是你真的会享受生活。

Q:之前你有一张拍摄你父亲的照片拿了《国家地理》 的奖,拍的时候有什么故事吗?

A:当时我们在墨尔本一个公交车站等车,我们去很多地方都会去坐当地的公交车,然后也没有目的地,就是买张票,觉得这条线比较好就去坐,然后到哪一站就下车。那是等公交车的时候拍的,那次我们在说热气球的时候,正好背景板就出现了一个热气球,然后我就拍下了老人的剪影。就是这样一张照片,我觉得真的是对我的一种鼓励,才给我奖。

第11篇

关键词:情歌;红歌;快乐合唱队

近年来,随着网络歌曲的流行以及各种随身听的普及,学生唱情歌的势头越来越高涨,这种现象令人担忧。《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为迎接党的第90个生日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准备着各种庆祝活动,合唱也随之火热起来,于是,我们音乐教师抓住契机,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在学校组建了一支“快乐合唱队”。在这块“快乐的园地里”引导同学们去演唱一些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歌曲,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快乐合唱队”属于活动课的范畴,是音乐课堂的延续拓展,基调是活泼快乐的,作用是外显的。

一、合唱队员的选拔

万事开头难,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流行音乐的冲击,最初组建合唱队的工作很艰难,家长的担心、班主任不配合、学生对合唱没兴趣,态度不积极。所以压力很大,但是,这种现象更坚定了我做好此项工作的决心,同时也更加说明组建合唱队的必要性。于是,我改变了方式去培养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例如,在音乐课上我带领学生观看《组歌》《黄河大合唱》录像资料,对他们加强这方面音乐的引导。一位音乐教育家曾经说过:音乐的特点,就是熟悉了才会有情感。我再结合讲故事的方式来启发他们对历史的回顾,增强他们对此类歌曲的了解,激发他们学习合唱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合唱有着和流行歌曲不一样的存在意义,他们不再仅仅是钟情于流行歌曲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有了参与合唱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那么后面的工作就迎刃而解了。随后,便有许多名学生踊跃报名,要求参加合唱队员的选拔赛。同学们情绪激昂,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深深地打动了我。评委老师从音准、音色、发音吐字等各方面综合评定,最后评选出了五十名学生作为合唱队的队员。这五十名学生将会在各自的班级以点带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最终将会带动全校学生唱好歌,从而提高孩子们的音乐修养以及自身的素质。

二、合唱队员的训练

1.培养良好的歌唱姿势

初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平时在唱歌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歌唱的姿势松散且有随意性的小动作。在第一次训练的时侯我先带领队员们到舞蹈室去,和他们一起对着镜子向自己唱一句:你快乐吗?我很快乐!保持快乐的心境之后,再和他们一起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是不是身体端正、自然,同时要求学生双脚稍分开,双肩放松,收腹挺胸,双臂自然下垂,面带微笑,做好唱歌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合唱队员的精神风貌对合唱的整体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队员们在演唱的时候必须要专注,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唱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把歌曲唱好。

2、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大家都知道,初中学生的声带脆弱稚嫩,正处于变声期,根据这一特点,我在选择练习曲的时候就注意多选择一些音域窄、中音区容易唱的练习曲来给队员们练习,告诉他们声音的训练是一种习惯的培养,要使自己的发声器官处于自然放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刻意用力,气息平稳通畅,尽量做到持久。为了让学生在练声时有个良好的歌唱状态和 正确的歌唱方法,避免练声时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情绪,我就和队员们一起做“闻花”“打哈欠”“狗哈气”“哼鸣”以及“咬字”“吐字”的训练,为下一步的合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唱曲目的选择

音乐属于非考试科目,学生平时对这一学科不够重视,基础较薄弱。因此,在选择合唱曲的时候,我就注意选择一些形式多样化、结构规整、音域跨度不大、难易适中的歌曲,如《二月里来》《打靶归来》《新世纪的新一代》《红星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孩子们喜爱并乐于接受的演唱曲目,培养学生的演唱兴趣,引导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演唱水平,让这些健康向上的歌曲成为孩子们心中一份最美好的情感。

四、合唱作品的训练

根据合唱队的实际情况,我在训练设计上不是非常严谨。因为过于注重传授很强的专业知识及演唱技能技巧会让同学们感到枯燥乏味,会使他们失去训练的兴趣。“快乐合唱队”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快乐地歌唱,同时唱出爱国的热情和民族的自豪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一位音乐教育家说过:“孩子们唱歌的技术是次要的,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合唱毕竟是一个集体参与的艺术形式,要将许多声音融合在一起,歌唱的音量应当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加以控制。但是,有的学生在唱到自己熟悉并喜爱的歌曲时,就会急于表现、忘乎所以地大声喊唱起来,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会立即叫“停”,也不总是强调他们“轻声唱”,因为那样只会使他们感觉扫兴、压抑、甚至泄气。我会很耐心的等到他们尽情的唱完以后,再播放录像资料,让队员们加以比较并说出哪种声音更好,大家定会觉得喊唱太刺耳、难听、不可取,此时我会再次的强调喊唱有许多弊端,以至于他们在今后的训练当中会自觉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若是队员的音准出现了问题,我不会在全体同学面前给予他硬性的纠正,因为在紧张的状态下练习只会适得其反,并且会令其难堪,我只是用钢琴给全体队员以“洗耳朵”的方法来解决。随着训练的深入和强度的提高,“三分钟热度”的状况就开始显现。对此,教师应有清醒地认识以及解决的办法。我的做法是,带给队员们持续不断的快乐,努力创造活泼向上、积极快乐的集体主义氛围。具体做法有:送个小礼物,给大家添点奶茶,发点糖果;或清唱一曲,讲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等等。而这些小把戏因时而动,因人而异,有很强的针对性,着实起到了加加油、打打气的作用,使学生兴趣盎然,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跟随老师一路向前,从而完成了需要付出较大努力的属于二度创作的合唱任务。

第12篇

开心到“弹起”:

Twins在出道6年的时候,推出专辑《我们相爱6年》。而2010年,在迎向出道第十年的门槛,庆祝的方法是在4月于香港红馆举行“Twins人人弹起2010演唱会”。谈起对于这场演唱会的感想,两位都是非常开心。

阿娇说:“演唱会的名字是我们的期望,希望香港人都开开心心,赚多点钱。其实一直想开演唱会,尤其到了这刻,就特别有种一定要做,不可以再拖下去的感觉。关于演唱会,我们一定会唱经典歌,重点是想看到大家开心。我刚拍完演唱会的宣传照,便赶着回内地拍剧,虽然选了会唱的歌但还没和阿Sa练歌,时间有点紧迫。这次的造型会型格一点,也可能像宣传照上我们穿的衣服一样。”

而搭档阿Sa也是非常看好这场演唱会:“其实这是两年前取消的那场演唱会,重新有机会开自然会更期待。这个演唱主旨是想带给大家开心和想飞的感觉,用‘人人弹起’作为演唱会的名字,是想所有人都有好运的一年,让他们有积极的思想。Twins是在2001年出道,它不仅仅是女子组合,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选择在Twins 10周年前开演唱会,其实是想让陪伴我们长大的歌迷,可以从中找到回忆的滋味。”

我们的纪念册

Twins合作的9个年头,两人回首过去,由出道的懵懂到今天的成就,感慨良多。填纪念册,写下关于她们的回忆,不用特设相送的对象,就把它当作是出道9年来的一个回顾。

Twins的首战,是在台上边唱“明爱暗恋补习社”边连续侧手翻。也是这个侧手翻,让观众记住了Twins,也让Twins走上了发红发紫的路。

阿娇:“还记得我们出道第一首派台歌是‘明爱暗恋补习社’。当时无法预测观众对Twins的接受度,所以心情一直很忐忑,特别是为了这首歌苦练了侧手翻。刚开始练的时候对这个有点抗拒,心想为什么唱歌要做侧手翻呢?其实也担心观众会不接受,因此更为难忘。”

阿Sa:“在不同阶段,我的喜好各有不同。刚出道时喜欢‘明爱暗恋补习社’,因为要练侧手翻,也由于这首歌,让香港人认识了Twins。其实贺岁歌对我的意义也很特别,每年我们都会与不同的拍档合作,最难忘的要数和哥哥(张国荣)拍的贺岁歌的MV了,真觉得很幸运也很难得。‘2缺1 ’是一首我从没想过会唱的歌,不过在‘劲歌颁奖典礼’获得‘金曲奖’是对它的一个肯定。”

关于两人9年的发展,两人都有不同的体会。

阿娇:“我的性格是慢热,话也不多。不说话的时候经常被误认为是很拽。而且我的脑比口快,很多时候在脑子里想到了答案,便以为自己说了,甚至不知道自己答了什么。不过现在已经有了进步,开始脑和口同一速度了。相信以后会做的更好。”

阿Sa:“我喜欢唱歌也爱拍戏,每次拍戏都觉得可以将自己放在一个很开心的位置,4月会上映《美丽密令》,可以与詹Sir再度合作,还有我一直很喜欢的吴君如。我不会选要演的角色,即使是相同的角色也可以有变化,最想跟更多不同的单位合作,做新尝试。”

关于4月演唱会,Twins如她们所承诺的那样,炮制了一个热闹疯狂又让人怀念的演唱会。

你讲你爱我

合作多年的伙伴,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让对方知道所要表达的意思。难得的是在近两年,两人分开发展,不再朝夕相处,但是默契不减,不必像Twins那首“你讲你爱我”那样逼迫对方表态,由此得知她们两人的感情有多好。

阿娇:“阿Sa是我的好姊妹,以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天都会见面,慢慢的默契也就有了。我们之间的默契是遇上事情时,什么都不用说,她已经知道我的想法。到后来,我们各自发展,见面的时间少了,但想起些什么,我还是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她,习惯了和她分享,也习惯有她陪伴。这两年,我们各自工作,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这次再开演唱会,我明显觉得阿Sa长大了,很难说出实质的改变,但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和以前不同,成熟了不少。当然,我们已有一段时间没有合作,默契会减少了一点,但我相信可以再次建立回来。”

阿Sa:“外面常说我们开演唱会是‘复合’。但Twins从来没有解散,又何来复合呢?我希望Twins可以像前辈组合般,有各自的个人事业,但只要时机对了便又重组开演唱会。你不会再说Twins消失了或者要复合之类的,因为它一直都在,只是不像以前那样每时每刻都在一起发展。我和阿娇的默契从未减少,即使在我们在分开、在各自发展的时候,还是有联系。有段时间我对前路感到很仿徨,觉得没有阿娇在身边,上台会害怕,是她支持我出个人专辑。如果当时我没有走这一步,根本不会知道我头上的一片天可以有这么广。”

未来的路无论会怎样,Twins会一直在一起,像两人所说的那样,即使有各自的事业,只要时机对了,Twins又会一同站在舞台上唱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