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2 09:5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己去吧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数学的魅力――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有幸在南京聆听了徐长青老师的《重复》一课,徐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将数学思想融于课堂之中。其精心的设计,动态的生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把本节课的重点贯穿于几个游戏中,无论是刚开始的《理发师的困惑》,还是后来的石头剪子布、抢椅子游戏,都始终不离本节课的重点,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得到了升华。

把呼啦圈引进课堂,让学生在“钻圈”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圈中贴名字这一活动,理解重复的本质意义,在这几个环节中更是体现了教师精心的设计,课堂动态的生成。当学生们在全力解决怎么让那个学生能同时在两个圈中的时候,徐老师却说“你们自己想办法。反正……我不管了。”退出了场地,把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当两个圈里的学生主动靠拢并达成一至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当既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又玩抢椅子游戏的学生不知道该把写有自己名字的两张纸条贴在哪儿时,徐老师只是说“怎么放?怎么放?这就是挑战,没有办法可以找你的同学帮忙。你可以选择一个同学。出出主意吧?去吧去吧!”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

在网上学习了徐斌老师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这一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徐老师在复习了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后,出示了一个家庭的平面图,在房子的四周,想建一个半径是2米的半圆形的金鱼池,一个边长2米的正方形的饲养角、一个长是3米宽是2米的长方形花圃(两面都是靠墙的)。问:金鱼池的墙要砌多长?饲养角的花圃一共要用多少篱笆?徐老师创设了这个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他不仅是枯燥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的魅力――来源于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选取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记得张齐华老师的“轴对称图形”,在课的结尾,张老师说“……仰望苍天,俯瞰大地,拥有生命的地方,何处没有对称的足迹?看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绽开的笑脸,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伴着老师诗情画意的话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大自然的伟大杰作。学生沉浸在桂林山水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解读了“桂林山水”,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数学的魅力――来源于探究数学的过程

数学的“美”在于它的思维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每一个走过它的人都会记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乐。有时解一道题,百思不得其解。但在某一时刻灵光一闪,豁然开朗,这种突如其来的妙思就是直觉与顿悟相互作用的产物。数学的魅力也体现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所以说,在探究数学的过程中,也蕴含着数学的魅力。

张齐华的“可能性”一课,从“摸球”到“判球”,从“放球”到“猜球”,行云流水,大智若愚。单一的学习材料(彩球),变换出不同层次的探讨活动,俨然一场思想盛宴,在多个活动中,没有凌乱的形而上学的喧闹场面,而是引领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静静地思辨,使学生尽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不断的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有助于激起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也会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心理优势,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四、数学的魅力――来源于数学本身

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7-02

教学内容1: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游戏“马路上的车辆与红绿灯”

1.教材分析。小年龄幼儿很喜欢跑步,但由于肌肉收缩能力与控制身体的能力较差,所以跑步时步幅小而不均匀,上下肢动作不协调,速度慢,跑时摇摇晃晃,也不会躲闪。如能经常带领幼儿在场上玩四散跑的游戏,对逐步养成幼儿跑步的正确姿势,提高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有很大好处。教师宜通过游戏形式来让幼儿练习四散跑的动作,发展跑的能力。

2.教学要求。发展跑的动作,提高四散跑的能力以及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2)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能按信号行动。

3.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好红灯与绿灯教具,可用羽毛拍正反面各贴上红纸与绿纸,并准备一套绘有车辆的卡片。幼儿围在教师身边,听音乐做一套小动物模仿操。上肢运动:小鸟飞。下蹲运动:小鸭走。腹背运动:小鸡吃米。跳跃运动:小兔跳。放松运动:小熊走。教师要以生动形象的语句,吸引幼儿做操的兴趣。如“今天天气真好,小朋友都到草地上来玩了,小动物们也都到草地上来做操了”,“小鸟飞来了,小鸟早,小鸟早,小鸟快来做早操”,“小鸭走来了,摇摇摆,摆摆摇,快到池塘里去洗澡”,“小鸡也来了,叽叽叽,叽叽叽,快到草地上来吃米”,“小兔跳来了,东跳跳,西跳跳,萝卜、青菜找到了”,“小熊过来了,蓬蓬蓬,蓬蓬蓬,大家玩得真热闹”。通过以上模仿动作练习,幼儿全身各部位肌肉群都得到了活动。(1)教师带领幼儿玩“马路上的车辆游戏”,以练习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教师:“天气这么好,我们再到马路上去走走吧。”(带幼儿走到场地一端站好,以示来到了马路边,马路上有许多车辆,有卡车,有公共汽车,有自行车,有面包车,还有……)。“谁愿意作小司机,就驾驶着车子到马路上去吧!”(幼儿边学开各种车辆,边在场地上跑来跑去,开一会儿仍让幼儿站在原来的位置上)教师出示各种车辆的卡片,幼儿按不同的车辆扮小司机,驾驶车辆到马路上来(在场地上四散地跑来跑去,并发出各种车辆的喇叭或铃声,如公共汽车“嘀嘀”,卡车“嘟嘟”,自行车的“铃铃”等)。教师同幼儿一起评价,哪辆车子开得最好。(2)教师带幼儿玩“红灯与绿灯”游戏,进一步练习四散跑。教师:“马路上的车辆真多,谁在指挥啊!”幼儿:“民警叔叔。”教师:“对了,民警叔叔开红灯(出示红灯),车辆都要停下;民警叔叔开绿灯(翻转羽毛拍成绿灯),车辆才能开。小朋友都当小司机,驾驶自己最喜欢的车子开到马路上去,看谁最听指挥。接着教师戴上一顶帽子扮民警,并操纵“红灯”、“绿灯”,让幼儿尽情地玩。对幼儿的错误动作要纠正,对幼儿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要以角色的口吻加以引导。(3)教师很自然地把游戏引向结束,并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2:肩上挥臂投准,游戏“小猎人打野兽”(大班)

1.教材分析。持物掷准,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幼儿目测力差,还不会恰当地运用肌肉的力量,所以不易掌握掷物的方向及落点的准确性。平时教师可多采用游戏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提高掷准能力。

2.教学要求。(1)练习肩上挥背掷准,提高幼儿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掌握掷物方向及落点的准确性;(2)培养幼儿勇敢的品质。

3.教学设计。

(1)准备工作:沙球(数目是幼儿人数的4倍),箩筐1只,黑板4块。黑板一面画上圆靶,另一面分别画上虎、狮、狼、狐头像,架在场地四周。

(2)练习投准本领:①在场地中间放一只箩筐,幼儿在教师带领下跑步至箩筐四周,每人拿4只沙球,逐个把沙球投向箩筐,重复投2~3次(每次4只)。每次投完后,把筐中的沙球倒出,计算沙球的进筐数,并表扬投中的幼儿。②把幼儿分成4个小组,分别围在场地四周的黑板前,练习打圆靶,看哪个幼儿能掷准靶心。为提高练习密度,幼儿可在黑板前围成半圆形,连续向圆靶投沙袋,投完后集中去拾沙袋。

第3篇

今年是我执教的第十五个年头,是我来到西五小学的第七年,是重新走上教学主任的第三年。一年又一年岁月的更迭,没有抹掉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执着热爱,没有消磨我对西五小学各项工作的恪尽职守,我依然像执教的第一天那样,喜欢我教的孩子,庆幸自己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将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通知传达给学年的每一位教师,配合学校总体安排做好各项工作(包括突发的和常规的),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尽自己所能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我每天最常规的工作。

一、努力做一个好教师

我的一个朋友评价我说:“是一个有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人。”是的,这句话概括了我多年来的教育之路。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永远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出其不意地带给学生学习的乐趣,我班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张老师总是神神秘秘的,不知道她下一步要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学生对我的喜爱,学生的进步,让我感受到了身为教师的幸福感与快乐。我最喜欢表扬那些和当年的我一样在班级看起来默默无闻的孩子,和那些闪着光芒的优秀学生相比,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表扬与鼓励,这也是促进班级中等学生不断迈向优等生的一个催化剂。善待每一个孩子,即使我批评了他,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恰当时机表扬他可能转瞬即逝的进步,让他被老师批评的糟糕情绪得到改善,从而快乐地、轻松地投入到班级生活和学习生活之中去。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在学习中反思自己,改进自己,提升自己。我有幸去观摩吉林省作文教学大赛、吉林省二实验小学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一流教师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与教学风采,他们朴实无华的教学风格,扎实浑厚的语言功底,“目中有人”的教学思路,更让我赞叹。我将听课之后的反思反映在每一次的语文教育课堂上,反映在片区教学活动中,本学期学校第一次的大学区活动由我来为学区内的五年级老师主持集体备课,好多参加这次集备的老师听了我的备课,认为说我的备课内容扎实,有可操作性,没有花架子,解决她们在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这样的评价让我对自己挑灯夜战的准备感到了欣慰。在每次学年备课中,我都组织本年级语文教师深入研读教材,从段篇,到字句,从结构,到写法,从教法,到练习,进行一一的研究落实,努力让教师资源达到学年共享。

二、做一个谦和的学年组长

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小善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以往,我总认为真诚是最有力量的,只要我真诚待人,我就会得到大家的支持。但是我慢慢发现,真诚是我的优点,也成了我工作的缺点。我的坦诚,直率,可能在我无意中拉开我和同事之间的距离,产生了我不曾预料到的结果。这样一想,我找到症结所在,所以,我比以往更加细心了,说话更加注意角度,在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我就是一个服务者,我心态平和。可以不夸张地说,西五小学,学年组长是除了校长以外,最难做的工作。每天各个部门的任何一个通知,都要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年各位老师,落下了谁都可能给学校工作带来影响,就像那个电影的名字一样“一个都不能少”,而这样的一个,可能一天之内要接到十几个通知,每项都需要组长周全地记好,传到,落实。你有你的考虑,他有他的理解,我无法改变别人,那就改变自己吧。我对自己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管别人怎么对我,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将我的工作做好,至于其他,不是我能力范围内能控制得了的,那就随他去吧,各人有各人的世界。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一切难以包容的,是对自己人格的提升。:

三、做一个尽职的中层主任

作为学校中层主任,学校派给我的各项工作都是对我的信任,我应该努力做好。在各项常规工作检查中,我与其他同事合作,本着一颗公正之心,去对待每次工作。在主任值班这项工作中,我遵守学校工作纪律,按时到岗,关注每个来到学校的孩子,配合学校领导做好校园门前的安全工作,在对学生进行手足口晨检工作中,我认真查看每个到校学生的手足口,发现异常马上进行询问,严把入口关。

走好人生路,要求有稳健扎实的步子,要求有达观开阔的心胸,我会一直努力。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英语教学;有效实践

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多为“粉笔板书黑板,言传英语教材”,在吸入大量粉笔灰沫的同时,单纯的语言教学方式又难以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浅谈几点多媒体技术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起到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创设问题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法之一,一个有趣的问题可以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思维在思考问题和探索求知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引入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很有必要。

例如,在教学birthdays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展现在课堂的大屏幕上并配以有趣的声音,让学生在课堂上参考大屏幕上的内容互相用英语询问对方的birthday,创设问题情境。具体到实践中可以是:甲学生:“When is your birthday?”乙学生:“My birthday is on the seventh of March.”甲学生:“What do you do on your birthday?”乙学生:“We usually have a big dinner with my family,and we have a goog time.”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二、应用新颖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是在英语教学中或是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习效果上升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这一特点。小学生由于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不多,所以,很容易对一些新鲜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实现了这一点。

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师想要提问的英语问题在PPT中预先设定,然后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恰当控制PPT的播放速度就可以实现人机交互了,具体实践办法可以是:在教学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在PPT中预设好此三个问题,并设置好阅读声音。(1)“Where do you live now?”(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3)“Do you think it’s far?”之后在英语教学课堂便可以随机抽取去学生进行回答,如,抽选A学生回答:“I live on Yulin street,it’s close to the city centre.”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教师点击下一个问题使其产生阅读效果,然后学生继续回答:“I come to school by bus.”教师继续点击下一个问题,学生答:“Yes,it is,so I have to get up early everyday.”最后,在学生回答完第三个问题后,教师点击大屏幕呈现一朵鲜花并配上英语:“You are very smart.”通过采用如此新颖的教学方法,实现人机互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创设故事情境,使记忆深刻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性格又活泼好动,所以在学习英语中往往注意力难以集中而且多半维持的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将小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吸引其注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使英语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加深记忆。

例如,在教学“pen,ruler,crayon,pencil”这四个单词时,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制作Flash故事短片:文具店的一天夜里l生了奇怪的事情,pen,ruler,crayon,pencil他们四个竟然实现活化了,具有人类的思想和行动能力,于是pen对另外三人说:“我们一起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ruler回答:“外面很危险,还是不要出去了。”pencil和crayon说:“我们也想出去看看,不如一起去吧。”最终ruler还是同意了,但是在回来的途中,遇到了一辆汽车,司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眼看就要撞到他们了,pen急中生智,从嘴里吐出了很多黑色的笔水遮住了汽车的挡风玻璃,司机立马踩下刹车,于是化险为夷,四人又高兴地回到了文具店。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完美结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新颖技术,创建故事情节等方式,给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练习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自我教育;思想品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209-02

在加强新时期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中,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让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自己,充分的认识自己,不断的发展自己,为青少年终身造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自然优化,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服务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要实现这一长远目标,我们除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外,更应通过学生的内因变化,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目的。

自我教育即是把自己作为德育对象,有目的的培养自己优良的思想品德,克服不良的思想行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为形成良好的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是道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自我”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这是自我教育中的最显著的特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的思想品德课,更要实施素质教育,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探索问题缘由,实现自我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于疑。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力争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让学生成为建构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搜集、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各抒己见,互相探讨,努力验证,最终达到自我探究、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标。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虚荣与自尊”一节课时,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列举虚荣的表现,学生再进行讨论、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最后学生把握了“虚荣与自尊“的内涵,矫正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虚荣行为。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自我教育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征、教学媒体的选用等,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创设情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促进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生生的情景中实现自我教育。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快乐的自尊”一节时,选取了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夺冠领奖的录像资料时,让学生讨论“女排姑娘为什么取胜和领奖时还要流泪?”通过情景教学,学生体验到国家的自尊、民族的自尊乃至个人的自尊能使人快乐和感动不已。

三、利用合作讨论,实现自我教育

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启示我们学习要相互讨论、交流,才能增进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从中也受到自我教育。我在组织学生讨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时,要求全班积极参与,要求每组同学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公布于众,并说明各自的理由。通过争论、辩解,再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结果,学生领悟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也要重视采纳别人的意见,更不能盲目自信的道理。从而提高了自我认识的能力,受到了深刻教育。

四、采用案例教学,实现自我教育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案例或运用教材提供的典型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教师适时的提示、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提高学生做有道德人的强烈愿望。

五、运用音像资料,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一个内心愉悦的过程,没有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没有逐步形成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对伪、恶、丑的辨别能力,要进行自我教育是很困难的。美育是自我教育的指南针和催化剂,而音响资料又是美育教育最直观、生动、形象最具感染力的材料。思想品德课可把音像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他使学生内心愉悦,获得美感,又是学生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改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严肃、刻板、枯燥的印象。

第6篇

校本课程是为了实现历史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而校本课程恰恰弥补了这一点。

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校全体历史老师边摸索边总结,在2009年5月终于完成了校本课程的编写与授课,受到了校领导的赞扬与高二学生的欢迎。下面是我们设计校本课程的经过,抛砖引玉,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把校本课程编得更好、讲得更好。

首先,我们认为作为石河子人应该先了解我们居住的这座美丽的城市。于是确立了课程的主题是《石河子风云人物》,包括石河子军垦人物、支边人物、科技人物、文学艺术人物。然后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新课改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获得指导监督与配合协调,还有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师资与后勤的保障。又将开发的课题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确认所开的课程学生喜欢、需要。

在此之前,我校所有历史老师都已接受过新课程培训,明确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于是我们开始分工,我负责的主题是《石河子文学艺术人物》。在说明石河子是一座文化新城后,我详细介绍了三位艺术家:老军垦书法家陈柳道、在石河子生活了十五年的艺术家艾青、发动学生挖掘出我们身边的文学艺术爱好者黄镇西老先生。重点介绍了这三位人物生平事迹、文学艺术成就,并制作了由21张幻灯片和三个视频构成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另外,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来拓宽学生思路,并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在教学设计上,例如在讲陈柳道时,我设计了一段引言。“总理纪念碑坐落在石河子市北郊的石河子总场,距市中心3公里,占地总面积50亩,大门正对的是总理纪念碑,其南侧为总理纪念厅,北侧为总理纪念馆。纪念碑是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高12.8米.碑身方柱体岿然耸立;碑基墩厚,碑座安若磐石;碑角四棱挺直而上,交棱成冠。供人们瞻仰的平台面积为225平方米,纪念碑正面向西,刻有“敬爱的总理永垂不朽十二个金字。你知道这是哪位书法家提的字吗?”然后我介绍了陈柳道的成才经历与艺术成就,并给每一段内容起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名称,如“从放羊娃到书法家”“墨香飘石城”“德艺双馨 润物无声”。在讲陈柳道成才经历时,我组织学生编演了一个小剧本,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潜能的机会,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欢笑声中体会了陈柳道逆境成才的军垦精神,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为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我发动学生去收集自己身边的文学艺术人物。经过甄别和取舍,我重点介绍了黄镇西老先生,他是我们石河子教育战线的老前辈,也是我校一位高二学生的爷爷。这位学生把家里珍藏的他的爷爷的遗稿和黄氏家谱提供给我,带着沉甸甸的信任,我是这样介绍黄老先生的。

在我们石河子还有一些人,他们只是匆匆而过的喜欢舞文弄墨的人群中平凡的一员。他们既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以朴素的道德情感和做人良知,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执着坚守的勇气,默默地、真诚地为家人为社会尽一己之力。

黄镇西,福建莆田人,1932年出生,1956年秋响应号召支援新疆建设,1969年下放到农场劳动。1978年落实政策从事教学工作,任石河子市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新疆教育报》的通讯员。历任六建中学教务主任、副校长。代表作《六建中学校史》《黄氏家谱》。

写校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细查各种资料,走访各种人物,还需要亲历者极强的记忆力。越是困难越说明这件工作的意义。黄老先生这个校史几乎记载了学校自1959年建校以来所有变化和经历,缅怀历史,增加了后人对六建中学的了解,弘扬了重大精神与文化,促进了办学经验的交流,展示了六建中学丰富的文化财富,堪称是一部系统客观公正的编年体史学专著。

《黄氏家谱》从十九世纪中期福建黄氏家族第一到了第七代黄氏传人,堪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有关专家论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中国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很有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古代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更正确与完备。

黄氏家谱延续了亲情,传承了文化。体现了家谱文化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作用。

讲完这一段后,我又请这位学生做了一个演讲,回忆她的爷爷感人的故事,这个同学文笔很好又对爷爷怀有很深的感情,她讲完后,很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很受触动。

第7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孔子拜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一.文学小常识(判断)

1. 孔子名丘,字仲尼。( )

2.孔子著有《论语》一书。( )

3.孔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 )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2.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他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孔子拜师,他是拜谁为师?(老子)能做孔子老师的人,一定也非常了不起。我们也来认识一下老子。出示老子资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华夏族,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4.子(第三声)是古代对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男子的尊称。师:在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如孟子,庄子,韩非子)。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回到2000多年前,看看孔子和老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读顺了再往下读。

检测生字词

①出示 曲阜 洛阳(及地图)让学生说发现。(感叹句子的遥远)

②出示 远近闻名知识渊博 风餐露宿 不远万里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点名读,齐读)

③出示第三组词语:迎候 等候 毫无保留 传授。(请学生读)找近义词,说区别。

三.再读课文,概述大意。

请同学们概括课文大意。谁来补充完整。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我们的同学真是会读书的孩子,能把长长的文章都成这么短短的一段话。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用横线划出孔子拜师途中遇到的困难的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生齐读)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距离遥远。从哪些词感受到的?(上千里,几个月,终于)出示图片(曲阜到洛阳)谁能读出距离的遥远。(个别读,齐读)。

2.重点分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白天黑夜一直在赶路)不是一天,他风餐露宿,日夜兼行的时间是漫长的好几个月,感受孔子不畏艰难的品行。带着对孔子的敬意,再来读读这段话。

2.现在,假如你碰到了在拜师途中的孔子,你想对他说什么?

①(这么累,不如放弃吧)

②路途太远了,还是回曲阜去吧。

③孔子你真厉害,这么辛苦都不怕。真是太了不起来。

你真是孔子的知音啊,孔子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还去拜师,所以孔子能为别人所不能为,所以他成为了万世师表,后世楷模。

3.再读课文,找找孔子的哪些品行让你印象深刻,用波浪线画出来。

①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感受孔子的虚心好学)

②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感受孔子的虚心好学。

③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感受孔子的谦虚有礼)(并教写“止”“境”)两个生字。学生写生字,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五.总结课文

总结孔子不畏艰难,谦虚有礼,虚心好学的品行,下节课让我们走进老子。

附课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看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孔子拜师教案的人还看:

1.三年级上册语文《孔子拜师》教案

2.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3.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孔子拜师读后感精选5篇

4.三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教案

5.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孔子拜师读后感5篇

第8篇

今天这节课,什么都没讲,什么都没说,“你去干去吧!”孩子们不知道应该从哪做起。因为我们以前对孩子们培养的基础还不够,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自己独立去完成,不知道怎样做记录。因此,五花八门的记录都上来了。好不好呢?我觉得是好事,起码我们了解了我们孩子的现有水平,现有的能力。假如我们给它一个课题,他会不会自己独立研究,显然还不行,就连个简单的摆他都不知道怎样去做。怎么样去研究,怎么样做记录,如果发生了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是老师无法讲得到的,也讲不了那么多,只有在他做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哎呀!不行,怎么办?”他不时会在脑子出现很多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好一点,有的组可能解决得差一点,甚至有的组一节课都没有做成功,有没有收获呢?我觉得对每个孩子来讲都是有收获的,收获不在于最后的结论,而在于研究的过程当中,他会有很多思维在那儿活动,同学们之间会有很多的交流。

对这个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研究,我想与其说这节课给他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还不如说这节课给他们脑子里产生了好多问题,比如说,有的组汇报,摆锤的重量影响摆的快慢,而有的组汇报说摆的快慢与重量没有关系,矛盾呀!到底谁说得对?摆的角度到底起多大作用?他们有很多想法,回家他可能会继续研究,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的目的就是激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尽管他们现在还不会,尽管他还不知道怎样去研究,假如我们继续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继续给这样的机会,我想我们孩子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我想一开始给孩子提出问题,不是自然课,是科学课。我想自然课和科学课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名称的不同。但从我们的指导思想上,是不是应该有个变革。我们过去教自然太重视知识结论,这节课下课的时候必须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大家,而这节课孩子们的脑子里面基本上还是混乱的。有的孩子认识到摆线的长短是跟摆的快慢有关系了,但是摆重是不是与摆的快慢有关系,现在还不知道或是模糊的,由他们自己接着去研究。所以,我原来说过的,淡化知识的传授这句话,我想通过这节课是不是体现了这种想法。

孩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你也不必告诉他“你错了!摆的重量根本与摆的快慢没有关系”。我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发现可能对可能不对,并且他们的测量、他们的计时都是不精确的,种种的误差相当的大,所以有的组干脆说从54厘米到60厘米都行。什么意思呢?因为每次实验的误差都相当的大,不可能那么精确。那么,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可以的。尽管他们不会做记录,但他们尝试着把自己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有机会,我会告诉他们设计一个表格,怎么把数据记录下来,以后会慢慢地指导他们做的。今天就让他随便这样去记,他自己就发现,“哎哟,这个记录不好”,“那个组的记录比我们好”他们自己都会去比较,用不着我去批评,也用不着表扬,他自己心里有数。比较各个组的记录就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节课是不是像我说的那样好,我觉得还不是,也有好多问题。什么该指导的没有指导呀,该说到的没有说到,可以说矫枉过正吧!故意不指导,故意不说,到底看看孩子们会学成什么样。这里给大家呈现的是这样的一节课,供大家去讨论、研究、批评。

下面简单谈谈我对《科学》课教材的想法:过去我们把教材叫“课本”,教材和课本在叫法上不一样,其实本质上也应该是有区别的,课本是我们一贯的叫法,“课本、课本,是上课之本哪!”我们大多数的老师拿着《自然》课本就当“圣经”一样地去教,多少年都是这样。甚至有的编者,就是编写书的权威人士说:“我写的教材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权威就是这样说:“我编的教材就是你教学的根本、你的依据”。是不是这样,我觉得现在看法有所转变。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谈谈对教材的看法。教材和课本应该是不一样的,教材是什么,是教学的素材,是提供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思路。那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你自己想办法能够达到你制定的那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材上是应该体现的,但是,不是说教材上所写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求我们的老师照本宣科。所以,我希望将来大家拿到了《科学》教材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基于这个思想,我们教材编得很灵活,给你一堆材料,提供你一堆材料和思路,让你去创造性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我们的理念,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转化为教材时,就已经有很多流失。什么意思?比方说,我对科学课的理解,或我对科学课程的理念写成书,编成教材时可能只体现了50%,还有50%在教材上是无法体现出来的。经过这次编教材,我发现困难之大,无法把我们所理解的转化为教材,流失了50%。大家在拿到教材之后,你再转化为课堂教学,可能还要流失50%,还剩25%。实际上是这样的,就是每一次的转化都有可能有信号的流失,都有我们理念的流失。当然如果有的老师,他不完全被教材束缚,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他的教学就高于教材,很可能把我们流失的那一部分弥补回来一部分。假如我们的教材只表达了50%的理念,那么你在处理教材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能就加上20%,就变成了70%,那你的课就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所以我把它叫做教材,而不把它叫做课本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问题,先说了关于教材和课本认识的不一样,所以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这是郝京华教授经常说过的一句话。

第二个问题,我要说的是,这个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我们设想的《科学》书,应当可读性很强,尽量符合孩子的一些心理和要求吧,把教材变成孩子们喜欢阅读的材料。我们过去编的教材有什么问题呢?回过头来一想,学生花钱买的书是给老师看的。学生买了书以后,再根据老师们设计的步骤和环节去上课,也就是说过去的教材是给老师看的,学生几乎不能直接用。我们现在争取要把教材变成学生的教材和学生可用的书,所以这本教材可以称为学生用书,然后我们再编一本教师用书,要对老师说的话基本上不写在课本上,要对教师说的话我们就写在教师用的书上,对学生说的话就写在教材上。比方说:我们一开篇“亲近科学”有爱因斯坦的一个像,有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后面就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去看,能不能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活动,能不能发现一些问题。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卡通画的小人,还有学生讨论的场面。书的版面设计,也是让孩子们挺喜欢的。每个单元都有单元页,简单地说,现在的书的设计是尽量让孩子能够自己阅读,通过阅读教材,启发他去思考、去研究。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有好多问题还解决得不是很好,也就是说,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是,教材是给学生的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是供给学生学习用的,那么教师怎样教呢?要看教师用书上怎样写,在教师用书上,我们要给你几条不同的思路,我希望是这样的:你自己可以选择,根据你的条件,根据你当地的情况,可以自由选择,我这个课应该怎样上更好一些。比方说,有些材料,你就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材料来代替。从教法的设计,给你一个最基本的,然后在这个最基本的基础上你自己可以再去设计。我想就是这样把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功能分开,给学生看的书就是为学生学习用的,要告诉教师的事在《教师用书》里再说。另外,我们配的教材还有一本科学活动手册,科学活动手册上让他做记录、去画、去写、去统计。有这样一些安排,给他设计好了一些表格,比如说,气温的统计表,都给他画好了,让他自己去画去写,教材上就不让他随便乱写乱画了。所以,我们想关于教材的变化跟原来《自然》课的教材有点不同。

第三点,我们新的《科学》教材想体现 几个特点,当然这几个特点是不是能体现得更好,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去完善的。

一个是以单元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我们的单元是这样的,三年级上学期一共有7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时数不一样,可多可少。你比如,第一个单元是绪论,里面有两课,也可以把它讲成三节课,这里有《哪里有科学》、《我们也能够科学》,第二个单元是冷和热有四课,《它有多热》、《热水变凉》、《热往哪里跑》、《哪种物体传热快》、这四课组成冷和热单元,天气单元是五课书,《今天天气怎么样》、《测气温》、《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谁最关心天气》都是以单元组合起来的,“秋去冬来”这个单元有六课书,《金色的秋天》、《秋天的叶》、《秋天的果实》、《种子》、《秋冬季的天气变化》、《动物怎么过冬》。“合理饮食”搞了两课书,也可以搞三节课,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材料”是五课书。最一个单元叫做“自由研究”分配了三课时,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自己研究。现在我们的教材是以单元来划分的,单元内部的这些课,虽然也有前后的联系,老师们可以自由地安排。这是跟过去的《自然》教材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以单元来组合教学内容的。

第二个特点,是突出探究为主的这种学习方式,我们设计每个单元的后面都有一课,本单元的总结式的自由研究课题,这个在给学生的学生用书上没有表达,将来在给教师的教师用书上要表达的。每个单元围绕这个单元的研究内容来指导学生搞一些独立研究的,然后这个学期未总得有一个自由研究。在教材里面也有一些让他们自己研究的内容,就是想突出以探究为主,但我们现在设计的还不理想,有些课设计得还不够好。另外一个,三年级是起始年级,这是第一册书,起始年级又不能做得太多,也不能完全放手,所以有一个先由“扶”到逐渐“放开”的过程。比如最后这个自由研究吧,我们就给他定一些内容,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去独立研究。当然,如果是有些孩子想要研究一个什么内容,这给他一个启发,然后让他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制定完计划以后,让他自己去选择怎样去研究。现在看来,我们的孩子独立研究能力还是比较差的,所以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都放开,所以我们强调的是给孩子创设一个认识的过程和方法。第一册里所能够给大家的过程和方法,以观察、比较、分类为主,测量只局限在长度的测量和温度的测量,以后我们逐册要把过程和方法的内容加大。

再一个就是第三个特点,知识内容的组合要逐渐走向综合性。当然现在综合性还不是很强,刚刚有一点儿。你比如说《天气》,《天气》里面就要牵扯到好多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季节方面的变化,也包括动植物的变化,都跟天气季节变化有关系,我们就组合在一起,不是单纯地把动物、植物这样分类,带一点综合性。以后我们想逐渐搞一点带综合性的选题。

第9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整体感知①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业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O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I导入

第10篇

关键词:预设 生成 生成性教学

在教学领域,预设、生成和生成性教学是目前的热门话题。课改至今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对这三个词的讨论更是如火如荼。那么,何为预设?何为生成?又何为生成性教学?

预设,原来是逻辑学中的一个名词。从《辞海》中的注释来看,预设是指“语句中所包含的使其具有真值或有意义的先决条件”。在教学领域,预设的含义与逻辑学中所说的意思显然不完全相同,它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或假定。它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教学环境的设置等一系列课前教学准备活动。

什么叫生成呢?关于“生成”的含义,《辞海》把它解释为“变易”。变易,是指反映事物发生、变化与消灭的哲学范畴。这个定义和我们教学领域当中所说的“生成”的含义也不完全相同。教学领域中的生成,一般是指学生进入预设之后,由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而随机产生出的反馈信息。它强调的是教学要通过师生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是一种动态的生成。

那么,又何为“生成性教学”?关于它的含义,已有的研究者对其做了多种解释。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旭远教授认为:“所谓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共同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陈旭远教授强调了生成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它需要在教学的情境中才能实现。沈阳市宋佳楣老师也说道:“所谓生成性教学,就是在弹性的教学预设前提下,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在特定的教学环节的特定教学情境中,师生自主构建教学活动,并以体验、体悟、思辨的方式深刻升华主题的教学过程。”在此,宋佳楣老师进一步强调了生成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以体验、体悟、思辨的方式深刻升华主题的教学过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罗祖兵教授也谈道:“生成性教学(emergent instruction)是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教学图景。”既然是教学图景,那当然也是一个教学过程。从这些观点出发,笔者认为,“生成性教学”就是指由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的活的过程。正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活的过程,所以教师并不容易把握,这也就是生成性教学自身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如果把预设、生成和生成性教学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讲,“预设”是指大家常说的“计划”,“生成”则是在执行预设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而“生成性教学”是指在预设的前提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动态的活的过程,它们统一于教学这个系统中。不难看出,预设是生成性教学和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成性教学和生成也会为下一次预设提供更好的材料和依据。因此,广大教师都在追求“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在“生成性教学”的课堂上迷失,并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生成性教学课堂常见弊病

(一)点式教育

点式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现象。

任何两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速度也就不完全相同。在一个班集体中,学习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深得老师喜爱,在课堂上经常会被提问,而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往往被忽视。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是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不尊重,同时也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试问,一个既不被教师尊重又没有自信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呢?

我曾经到过某县城的一所重点中学和两所普通中学,对其中1/3的高中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深得老师喜爱并在课堂上经常被提问的学生约占15%,而被忽视且很少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则高达28%,其中有17%的学生表示有想放弃学习的念头。虽然我目前还没办法用数据来表示教师的这种“点式教育”行为对28%的学生个体到底产生多大负面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点式教育”行为会对部分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则是必然的。其实,点式教育现象不仅在高中存在,小学、初中亦有之。

教学是面对个别学生,还是面对全体学生,这是一个教学理念问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点式教育现象仍然在部分教师的“生成性”课堂上存在,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

(二)情智偏倚

情智偏倚,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情感教学的教育现象。反之,亦是情智偏倚。

例如,有位高中教师在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只分析其刻画人物的方法,而忽视了作者梁实秋对梁任公先生的那种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本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作者描摹梁任公的音容笑貌中,体会字里行间融入的真挚情感,可惜因教师犯了“重智轻情”的错误而丧失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绝佳机会。

众所周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情智偏倚的课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思维僵化

思维僵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缺乏开放性思维,严格按照课前预定好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例如,我曾经听过一个中学教师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教师要求学生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次背影,文中的第三次背影这样写道,“过了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有位同学把这次背影概括为“远去背影”,可教师硬性地把它改为“离别背影”。其实,概括为“远去背影”又有何不可呢?它不仅有“离别背影”的意思,而且还把父亲离开时,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这种动态感描述出来了,所以“远去背影”甚至比“离别背影”还概括得更好。后来才得知,原来这个老师在备课本上写的只是“离别背影”,所以就无情地否定了同学们富有创造性的答案。

像这样的情况,教师思维僵化不仅否定了学生的创造性,更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四)文本误读

文本误读,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不准确,导致学生误读、误解文章的意思。

例如,有位高中教师在讲《荀子》中的《劝学》篇时,翻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句话,有同学问到两个“焉”字的意思。老师稍作停顿,思考后的回答是,焉,指示代词,指处所。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解释为,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有“在这里,从这里”的意思。同样的知识其实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学过,如“驰椒丘且焉止息”,其中“焉”字也是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彼”,有“在那里”的意思。

虽然每个人都可以犯错,可是教学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群体行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准确甚至错误,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误解文章意思,造成不良影响。

(五)应对失策

应对失策,是指教师由于课前预设不充分或在上课时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回答。

例如,有位小学老师在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角色的感受,可是始料未及的是,有些学生语出惊人。生1:唐僧最没用,一路上都是徒弟伺候着,为他保驾护航,还得听他的。生2:我不喜欢三打白骨精的孙悟空,他太听师傅的话,所以打白骨精才费了那么大的劲,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才叫酷,什么都不怕。生3:其实白骨精身上也有很多优点,不怕困难,屡败屡战。生4:其实白骨精也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把自己的老母亲接来……在学生接二连三的发言中,教师手足无措,因为她在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她只是简单地评价道:嗯,很好,小朋友们的视角真是与众不同!学生这样解读课文,竟然还得到老师的表扬。请问,白骨精“屡败屡战”是杀人吃人,这能说是优点吗?让自己的母亲一起来干丧尽天良的事又何“孝”之有?

由于课前预设不够充分,课堂引导不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失策,会使学生误入歧途,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重视“生成性”,这已经成为课改教师的一种共识。可是,教师在追求“生成性”的课堂上迷失,产生点式教育、情智偏倚、思维僵化、文本误读、应对失策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生成性教学常见弊病原因初探

(一)教育价值观存在偏差

教育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育价值的问题。所以,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对该教师的课程生成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对于生成性教学中出现的常见弊病,或者说对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弊病,教师首先要对教育价值观进行反思。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十几年了。然而,中国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有人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句话既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同时也可以看出,“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在很多老师的心里仍然存在,并被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认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即以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而用这种教育价值观来指导教学,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它会带来教育的功利化。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是以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的,而每一个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高有低,也就被学校和教师无情地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教师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为了追求升学率,就盯住班上的尖子生并重点培养,而忽视那些学习基础稍差的同学,那么“点式教育”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以认识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价值观本身就存在教学范围窄化的弊病。它只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学习者身为一个人的心理和情感。这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熏陶了。与此同时,也忽视了任何一个文本也是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呈现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情智偏倚”的弊病。

再次,以应试教育的价值观长期指导教学,会使教师思维僵化而缺乏创造性。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是以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的,而学习者都是变化发展的个体,教师如果只注重现有的知识传递并以应付考试为目标,则其往往会拘泥于教参,拘泥于标准答案,而不知道根据学生当下的情境来改变,所以就会使自己的创造性丢失,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是“思维僵化”的弊病。

(二)生成性教学自身的复杂性

生成性教学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和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有关,还和“生成性”教学自身的复杂性有很大关系。

前面谈到生成性教学的含义,它是指由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状态而产生动态的活的过程。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活的过程,所以教师并不容易把握,这恰恰和生成性教学自身的复杂性相关。

1.生成性教学具有瞬时性的特点。虽然教学设计是预设的,但落实教学预设的过程是生成的。因此,教师说的每句话、在课堂上的每个肢体动作、提出的每个问题以及学生的当下反应都是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状态中瞬间产生,这就给教师把握生成性教学造成了困难。

2.生成性教学具有多向性的特点。生成性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形成的对话和碰撞的课堂,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多向性的复杂网络。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中,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教学图景,同时又要从微观上注重每一个教学个体和教学细节,这就给教师增加了难度。

3.生成性教学具有新生性的特点。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课前进行预设,但在生成性的课堂上,往往还会有当时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就是生成性教学的新生性。其中有些问题是教师在课前可以预料到的,而有些问题是教师非预期性的,这就给教师把握生成性教学带来巨大的困难。

正是因为生成性教学的瞬时性、多向性、新生性的特点,才使得生成性教学比较复杂而难以把握,如果教师课前预设不够充分,那么在生成性课堂上就不能做到智慧地应对,也就会产生文本误读,应对失策的现象。

(三)预设不够准确、周到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追求生成性的课堂上,诸如点式教育、情智偏倚、思维僵化、文本误读、应对失策等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教师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存在偏差,也不仅仅是因为生成性教学自身的复杂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前预设不够准确、周到。如教师对学情的预估不够,整堂课的问题设置太难,使得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也是一种变态的点式教育现象。如有些教师对课本的解读不够准确、深刻,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情感的教学,有时甚至误读、曲解文章的意思,则会产生情智偏倚、文本误读的现象。如部分教师不注意一题多解现象,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就会产生思维僵化、应对失策的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都跟教师课前预设不够准确、周到有很大关系。

三、“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的策略研究

(一)教学预设的理论诉求――重建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知道,教育价值观是引导和评价教育行为的核心观念。它直接影响教育目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取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价值观,在指导教学实践中导致教育目的功利化、教学范围窄化以及教师思维僵化,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家都在呼吁重建新的教育价值观,希望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于重建教育价值观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我们要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而且要把他当成一个处在发展当中的人来看。既然是人,他就应该蕴含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获得知识和能力,还要让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的情感,最后让他们成长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个体。因此,我们在审视、重建教育价值观的时候,应该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关怀生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拓展、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这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如果以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我相信教学预设会更科学,教学生成也会更精彩。

(二)教学预设要注重启发性、层次性、间隙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视角,许多教师更加注重课堂的生成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当然,这无可厚非。然而,真正要使一堂课尽善尽美,必须从教学预设上下功夫。那么,怎样预设才能够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

有人说:“‘以生为本’的预设,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范畴进行全面的、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这和我们“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相契合的。教学预设不仅要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还要注意预设的启发性、层次性、间隙性等方面。

1.教学预设要注重启发性。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材料和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即教学预设要为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供正能量。因此,教学预设要注意从不同维度、不同方向去设计教学问题,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有可能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自由的交流和碰撞,这才是教学预设带来的正能量,它是生成性课堂的内在驱动力及其成功的必要条件。

2.教学预设要注重层次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现有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也各有差异。为了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这既可以让全体同学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可以防止审美疲劳,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3.教学预设要注意间隙性。教学预设也是为了使生成更加精彩,然而生成性教学又具有瞬时性、多向性、新生性的特点,所以我们的教学预设不要布置得那么饱满,要善于留下空间和时间来迎接不可预料的精彩。

(三)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的具体措施

首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准确、深刻,并且要寻找三维目标的生长点。作为一个教师,要想让生成因预设而丰富,首先自己在预设过程中解读文本时要准确,不能误读,不能误解文章的意思。同时,对文章的理解也要深刻,要看到语言背后的含义。至于寻找三维目标的生长点,是指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要善于抓住问题,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其次,教学预设要从学情出发,猜想学生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学预设不能仅仅理解成备课,还要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是教育的接受者。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猜想学生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并设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才能在生成性的课堂上做到智慧应对,课程的生成效果才会丰富精彩。

再次,教学过程的策划。教学过程策划的方法很多,不同教师针对不同或相同的教学材料,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但这并不等于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在教学过程的策划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方法值得注意。

1.注重课程导入之兴趣激发。在设置课程导入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有很多文章专门分析课程导入的形式和作用,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这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而言,可能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是因为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自己有很多选择的余地;不幸,是因为分类过多过细,不知如何选取和运用。然而,任何东西都有其核心作用,笔者认为,课程导入的核心价值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预设过程中,围绕这个核心,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只视内容而定。

2.注重文本解读与现实社会之联系。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文字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情感的语言艺术。文章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者应能从中找到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创作之境,感受文本与当时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进行疏解,更应挖掘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从中汲取精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他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3.注重教学策划末尾之深度拓展。生成性课堂,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的课堂。一堂课的末尾,教师往往要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独立解决问题。

4.注重课后反思之方法总结。课后反思,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可看作教学策划的尾声。很多人认为,课后反思是教师写的,和学生无关,这是极大的误区。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养成撰写课后反思的习惯。作为教师,课后反思是对自己教学预设和生成性课堂的思考和总结,可以明白本节课的优势和不足,并使教师在下次预设过程中,继承优点,改正缺点;作为学生,每一堂课课后都应反问自己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自己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如何解决的,是否还有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等。唯有如此,教师和学生才会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首先要重建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预设和生成,同时注意预设的启发性、层次性、间隙性;再者,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准确、深刻,对学情要进行全面的预估,以及细致地进行教学过程的策划,相信生成会因预设而丰富,预设也会因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J].福建教育,2004,(7):22―23.

[2]宋佳楣.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成性教学[J].辽宁教育,2005,(8):20―21.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8):47―53.

[4]王迎春.“以生为本”进行教学预设的几点尝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8):46―47.

[5]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5―123,36―51.

[6]刘薇.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7):20.

[7]唐海川.“预设”与“生成”成就理想的课堂[J]. 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8):8―11.

[8]许书明,嵇康.试论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语文学刊,2009, (10):14―15.

[9]张海容.构建预设与生成和谐共振的语文教学新课堂[J].中学语文,2007, (1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