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
所谓生活制度指的是有科学根据的生活秩序。为孩子制定生活制度就是把孩子一天在家里的各种活动和休息时间,如起床、吃饭、活动、睡眠等的时间和次序科学地安排,并将它固定下来,持之以恒。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保证幼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有规律地转换,做到劳逸结合的重要条件,从而进一步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饮食习惯的养成
新入园的幼儿要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进餐前避免过度兴奋或疲劳,进餐的环境应安静、舒适,有固定进餐的位置和餐具。有些家长发愁自己的孩子不认真吃饭,吃几口就去干别的,饿了又回头找吃的,这是孩子开始独立吃饭时没有培养良好的用餐习惯造成的。进餐除定时外,还应定量,孩子饭前短时间内不要吃杂食。以免影响正餐的食量。平衡膳食,荤素搭配,为养成孩子不挑食的习惯,父母要做好榜样。
三、睡眠习惯的训练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在规定的睡眠时间内,要培养孩于主动入睡的习惯。家长不要抱着、拍着或唱催眠曲使孩子入睡。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如室内要安静、温度要适宜,睡前要大小便。睡眠时,要注意孩子姿势正确。有一个问题让许多父母感到头痛,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入睡开始慢了,或者贪玩,或者要吃的,或者要听故事。这是因为孩子心理发育不稳定,入睡前无所适从。为了保证睡眠质量,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诱导他尽快入睡。有一种办法是把闹钟放在孩子旁边,告诉他指针指到哪一点之后我们就安静睡觉。虽然孩子不会看钟,但他知道钟的指针的运行方向,并且闹钟走动的轻微的声音也可以起到诱导作用。这个方法还可以让孩子逐渐学会看钟。孩子独自入睡前不要让他剧烈地玩耍。
四、个人清洁卫生习惯
培养孩子勤洗澡、勤换内衣,每天洗脚、经常洗头,2岁起学会自己洗手的习惯。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保持家庭舒适整洁、干净卫生的环境,自己养成良好的穿着习惯。
五、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习惯
较好的生活自理技能会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生活自理技能发展良好的孩子会有较强的自信心、也会表现得较愉快、活泼。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观察到两类孩子:一类是生活自理技能发展良好的;一类是处处要人照顾的,包括饮食、穿衣等。前者显得乐观自信;后者显得被动退缩。
因此,在孩子对学习生活自理技能显得有兴趣的时候,家长便要把握时机,让他们学习做他们能做的事,例如进食、洗手、洗脸等。起初做得不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肯做。如果孩子乐意做事,而成年人不给他们机会,他们会觉得很扫兴,日子一长,这“想做事”的年龄一过,他们便会失去想做的兴致,以后让他们做事,他们就提不起劲来做事了,这是十分可惜的。孩子小的时候不明白整理物品,在玩玩具时会随意丢弃玩具,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家长注意到这个问题时,要和孩子一起整理这些东西,适当引导孩子自己收拾和整理放乱的玩具,不要总是代替或帮助孩子做这些事情。
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父母和家人共同的言传身教。在幼儿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不断督促、指导、使幼儿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还要重视无声的身教影响。例如,要求孩子不挑食,可成人自己却在饮食上挑剔的话,这必然会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负面效应。
关键词:幼儿生活;习惯培养;言传身教;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59-01
记者采访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在哪所大学里学到的东西是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幼儿园生活对幼儿的重要性以及幼儿时期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多半在六岁之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由此可见,我们幼儿教师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责任重大。
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男孩也好,女孩也好,就那么一个孩子,十有八九的父母,对孩子是宠爱有加,甚至百依百顺,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理由很多:什么孩子太小了,有些道理等孩子大了,自然会明白的。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怕苦、依靠父母,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说,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家长和老师一点一滴的培养,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小的事情做起。那么,幼儿园作为孩子步入社会的第一步,该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1.科学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
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表现在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上,幼儿园必须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合理规定他们的睡眠和饮食时间,并加以严格执行。让孩子形成明确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入园,什么时候做早操,什么时候做游戏,什么时候午睡等,这些环节它不会因季节、人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体上都要有个规定,使孩子"有章可循",这样,孩子到了一定的时间就按要求去做相应的事情,久而久之,按时作息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2.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要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首先,我们教育者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的一些习惯表现在孩子身上,当然,这些习惯既有良好的,也有不良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给孩子正确的榜样示范。教师在年幼的幼儿眼里往往胜过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老是随着教师的样子行事,张口闭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
3.从兴趣出发,养成习惯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
4.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的干干净净了。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我在班上设置了"我学会了"专栏,用不同颜色的小花来表示小朋友不同方面的进步。
5.从小事抓起,注重点滴积累
好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一日生活中,入厕、盥洗、餐点等环节都能体现出幼儿生活自理水平,教师要从小事入手,抓住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如:入厕后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洗手、餐点后漱口等。我们把生活自理的技巧和区域活动结合起来,给幼儿提供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结合教育目标,有计划地投放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投放豆豆、木珠、玻璃珠等,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除了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外,还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将玩过的玩具收好等。教师通过做示范、手把手地指导等方法,引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通过口头表扬、奖励小贴画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游戏进行训练,提高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培养。教育者应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随机教育,使孩子觉得习惯养成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习惯。
6.家园共育,巩固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幼儿园;培养;言传身教;随机教育;爱心;耐心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益于终身。而幼儿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实践。杰作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便容易染上各种疾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它会直接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社会适应。所以,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未来社会是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文明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文明人的素质之一,如何养成尤为重要。
古人云:“先入为主”。所以,及早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是重中之重,是幼儿园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教学实践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生活常规的培养应注意生动有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特别是对较小的幼儿来说,趣味性将使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学之初,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认识自己的洗手毛巾,我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准备一张自己的彩色照片,在分组活动时,请幼儿尽快找到自己的照片,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很快认识了自己的洗手毛巾,保证了毛巾的专人专用,也杜绝了细菌的传播,促进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在这个活动中,我改变了以往把擦手毛巾直接挂上的做法,而是以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认识活动的形式出现,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找寻活动,达到毛巾专人专用的目的。
2 适时地讲解、示范、给幼儿以正确的概念
幼儿年龄越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就越没有正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模式。如:幼儿入园之初,多数幼儿拿椅子时只用一只手拖着椅子走,不懂得轻拿轻放,而且时常翘起椅子互相碰撞。针对这种现象,我利用主题课将蒙氏教育理念贯穿其中,蒙台梭利指出“幼儿教育要着重于孩子的秩序感、专心度、手眼协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就像一个温暖的家。教师要有一颗耐心和爱心,不要一味指责,而要言传身教。”亲自示范、讲解怎样正确搬小椅子,然后幼儿动手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孩子们模仿着我的样子双手轻轻拿起椅子,小心翼翼地放回座位,从此拖椅子的小朋友不见了,撞椅子的声音没有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违反了要求,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立即改正。
3 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在每日午饭后,幼儿要漱口、擦嘴。在漱口时,幼儿往往喜欢玩水,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发现这种情况,我利用主题课给幼儿讲解水的用途,使幼儿懂得水是生命之源,要节约用水;怎样正确漱口,并给幼儿师范,幼儿通过练习,懂得了洗手时不把水龙头管严会浪费水资源,洗手时不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洗手后轻轻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里。从此,孩子们懂得了节约用水,也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当然,我并没有忽视对孩子们的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孩子纠正,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创设有益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为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我给幼儿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
5 重视表扬与奖励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平时的游戏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玩具玩完后,随手丢在一边,我常常为收玩具发愁。我就带幼儿玩“玩具找家”的游戏。既玩了游戏又培养了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在游戏中表扬收得多、收得快的小朋友,鼓励奖励其他动作发展慢、收得慢的小朋友,培养幼儿的上进心。
应该说,对幼儿正面的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进步给予积极的正面引导与肯定,使幼儿增加自信心,受到鼓舞,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6 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强化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很多幼儿在幼儿园里能够在教师的经常提醒与同伴的同一行动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回到家就完全变成了另一幅样子。也有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对于这么大的孩子究竟应有什么样的要求,在家里听之任之,也有一部分家长想要求孩子又苦于没有方法。因此,教师不但在幼儿园里注意培养幼儿的好习惯,更应该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
例如: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提出幼儿生活习惯的目标与要求,以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介绍一些家教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在家庭中也提出相一致的要求,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巩固。平时利用幼儿入园、离园时,将幼儿在园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法,或将平时工作经验教给家长,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坚持家园双向评估便于家长全面了解本月的教育目标与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家园联系”栏中,利用每周的“家政课”坚持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能力,让家长协助教师给幼儿复习和巩固,再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利用教育活动时再“对症下药”,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我国著名教育 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父母与孩子是一种血缘关系,有着亲子之情,在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上感染力很强,尤其家庭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必须与家长共同合作。
总之,经过这一阶段的培养和研究,我班幼儿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但是我们教师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因为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
参考文献:
[1] 《培根随笔集》
[2] 《中国教育史》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习惯;方法探究;问题探讨
所谓习惯,就是在生活中主动要求自己并坚持下去的规律和过程。幼儿教育过程中为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渗透,让幼儿从心底认同并认真践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也包括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幼儿主动去要求自己,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这需要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一、现阶段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阻碍
1.幼儿被动接受教师的要求,产生抵触心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孩子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出于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不得不勉强完成。这种教育方式与幼儿活泼好动、不喜欢被限制的特性相违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幼儿教师反复单调,苦口婆心地强调饭前便后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将自己的物品放好,这样的“碎碎念”不仅不会促进幼儿养成一定的习惯规律,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有效达到预期的效果。
2.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与生活实际产生脱节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为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做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的环节,只是传统的说教,如此不仅不能给幼儿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能有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于急于求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在不断的渗透中自然形成,但是,目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期间出现错误或者孩子投机取巧,教师往往不能理解甚至进行批评。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幼儿慢慢地适应,反之,如果教师对孩子要求过高,则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并失去信心,对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可谓得不偿失。
二、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具体对策
1.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幼儿主动形成生活习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有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学习、生活以及游戏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针对幼儿的特点,他们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不喜欢传统的说教,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进步。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会帮助娃娃折叠衣物,给娃娃洗手洗脸,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得整洁干净。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午餐时间播放相关的幼儿歌曲,如:香香饭菜一大桌,系好围巾拿好勺。不说不闹不乱看,一心一意把饭吃等。这样的方式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使得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可谓事半功倍。
2.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意识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通过鼓励和赞扬帮助幼儿学习和保持良好的习惯。比如,我们要表扬将玩具放回原处的孩子,肯定幼儿的行为,并让其他幼儿向其学习;手工课后引导幼儿清理自己的手工垃圾,完成后给幼儿发一些小奖品作为表演。如此,就可以无时无刻地提醒孩子自觉保持好的习惯,让幼儿养成正确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就在无形中种下了优秀的种子。另外,言传身教也很重要,教师是幼儿的榜样,通常幼儿都会以教师的一举一动为标准和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让幼儿在教师的影响下,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鼓励幼儿,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习惯培养幼儿教师应该用爱和理解去引导幼儿不断完善自己,要在幼儿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教育,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压力,也会影响幼儿对于生活习惯的理解,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件令人快乐和开心的事情,绝对不是一个任务。幼儿毕竟还是孩子,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去引导孩子,即使幼儿做错了,也要耐心地分析原因,帮助幼儿逐步提高能力,鼓励幼儿不断突破自己,增加自信,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总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在生活中渗透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多元的、趣味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者:张丽丽 单位:云南省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幼儿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新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一、新生主要心理特点
1.一般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新生情绪多数变化比较大,而且容易冲动,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又哭又笑”之类的表现,可看出他们并不会去掩饰自己的内心,也不会控制情绪。并且刚入学的学生意志力薄弱,做事没有毅力和耐心,他们并不会对自己的活动提出要求,需要有他人的监督及帮助才可完成任务。
2. 学习心理特点
新入学的学生未能完全适应学习的学习生活。在学习中,常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学生对四周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观察事物时只重视整体,过于笼统,未能精确。且思维也是凭借具体形象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的初始发展,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的态度是否亲切成为学习主要动机。只要老师对自己较为关心,他们就愿意去接近老师并和老师构建良好的关系,喜爱上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3.交往心理特点
刚入学的孩子多数爱和同伴交流,但他们对于友谊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认为朋友是一起玩的并可满足自己愿望的伙伴,他们还在探究和哪个人做朋友比较合适,但他们选择朋友标准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同伴关系不稳定。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有深厚的依赖感,对老师也充满的依赖、尊重,并且在行为、感情上过于依赖老师。
4.生活心理特点
刚刚入学的新生,还处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他们虽然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却因此年纪过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例如,他们在学习用品整理、学习作息时间安排等等常需要得到家长及老师的帮助、督促。只有这样才可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二、新入学尊重生活习惯培养方法
生活习惯是动力的定型,也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结果。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是学生各种生活习惯养成的启蒙老师。因此,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特别,主动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并且深入探究他们成长的细节,有针对性去培养学生多种的生活习惯。在养成教育中,针对学生年龄不大的特点老师要经常变换各种教育策略、方法,运用多种途径目的归一原则,对学生开展丰富、元化的导行训练,让学生可以不知不常中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1.以直观案例让学生明白需要努力的方向
这种方法也可称之为事例明理法。需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识不足、辨别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学生可以真实感受的真实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明理、说教。让学生可以真正了解什么是需要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知乃行之基础,知愈明则行愈骂。学生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要如何做之后,才能产生对做的兴趣,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就的好处在于简单、真实。小学生所感兴趣的事情到处可见,运用典型事件对其进行教育要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而 且他们好奇心强,对于周围的事、人有着细弱深厚的兴趣,案例法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硬感化。
很多一年级班主任老师也会采用一些案例计解法,促进新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例如有的老师会经常选择典型、直观、具有针对性以及有侧重的鲜活案例,通^道德课、班会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案例有其他学校的,也有自己的学校的,当然也有出自于本班级的,再加上班主任的认真、细化讲解,学生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方面,进步也比较明显。
2.多给学生实践机会,让他他可以充分体验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最简单以及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把养成教育及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去理解、认识,让人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再从理性跨越到实践,达到实践行为目标。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道德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师长、体验师长、学会体贴等均是不可缺少的。在XX小学一年级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教育活动,如“我是老师的好帮手”、“当一天的小干部”、“今天我当家”等等。帮助学生换位体验、思考,明白尊敬师长产生道理,让们他可以从自身做起、由小事做起,最后达到行为品质上所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活动中,不单可以加大养成教育实践性,也增加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
3.运行行为反复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自觉、稳定、持久以及主动的行为方式,要让学生做到习惯成自然是非常不易的。习惯,在于老师指导、训练,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开展长期、持久的行为训练。行为反复训练指的是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真实感受进行反复的训练以及巩固,让学生可以掌握正常的、规范的行为习惯。例如,生活习惯是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所以要求老师对学生开展生活习惯养成训练时,其内容要由浅到深,一步一步深入。例如,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时,需要先教会他们开展自我服务,例如,自己的袜子要自己洗,自己的鞋带也要自己系,让他们一步一步养成自我服务的习惯以及能力之后再教会他们对待别人以及集体的事情。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能帮就帮、集体的事情努力做。
三、结束语
综上,生活习惯培训并不是短期能看到结果的,特别是对一年级的新入学的小学生,一定要在长期教学中不断训练、慢慢深化,一步一步优化并持续,这是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开展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掌握好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采用有关策略,大力激发起孩子的内在潜力,极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广大教育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更多的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梅.浅议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抓好养成教育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10,11:43-44.
[2]王静.当代小学生养成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1-2.
【摘 要】培养学前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学前幼儿教育;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学前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根据幼儿的生活特点安排幼儿一天的生活,即是对幼儿主要的生活内容,如吃、睡、活动等时间和顺序给以合理的安排与划分,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按一定的要求,重复多次,大脑皮层在时间刺激的影响下,就能使幼儿形成按时饮食、按时游戏、按时睡眠的良好生活习惯。这种在一定时间内坚持一定的正确要求,重复多次,大脑皮层在多次刺激的影响下,就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系列的良好条件反射。由于条件反射的形成,使幼儿能更快更好地熟悉和适应生活环境,由于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脑神经细胞可以付出最经济的活动而收到最大效果。所以,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促进幼儿良好身心健康发育的基础,而且生活制度是教师做好工作的条件。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要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首先,我们教育者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者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的一些习惯表现在孩子身上,当然,这些习惯既有良好的,也有不良的。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给孩子正确的榜样示范。教师在年幼的幼儿眼里往往胜过自己的父母,他们善于模仿,但因他们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老是随着教师的样子行事,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榜样。
结合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集体教学活动中,可开展一些研讨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会自理、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如小班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欠佳,在日常活动中有些幼儿不注意卫生,经常爬地上,小手到处乱摸弄得很脏。针对这种情况,可选择了幼儿易懂的活动,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中班幼儿在自理、技能方面的习惯有所形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独断,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以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为主,可开展争做文明的小朋友活动,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较好地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习惯。大班幼儿在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主动帮助别人的这些习惯还不是很明显。可组织社会活动多去观察,较好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次游戏,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事,因此我们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利用游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除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外,还抓住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洗手、穿鞋、收拾玩具等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活动区游戏时,孩子们不爱护玩具和游戏材料,经常把玩具和游戏材料扔满地,游戏结束后,又不收拾。针对这一情况,可在游戏前告诉幼儿,玩具宝宝们和我们是好朋友,它们害怕摔坏身体,我们小朋友们要保护它们、爱护它们,千万别把它们扔在地上,好吗游戏后提醒幼儿:玩具宝宝们要回家了,请小朋友们把它们送回去吧!这样孩子们及时把玩具、活动材料摆放整齐了。
结合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如果幼儿成长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对幼儿的习惯培养,对每一项要求,我们都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存在的困难,把握住难度,讲解清楚,让幼儿看得懂,学得会,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幼儿具有成就感。
教育孩子不要偏食。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体的因素,如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反应等,但更多的是环境的和心理的因素,比如,某些家长自身的偏食影响,某种食物过多连续吃形成厌恶反应,或家长限制孩子吃某种食物而造成孩子的不愉快体验并予以拒绝等。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做到。要有意识地用语言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注意不要用欺蒙哄骗或强制性方法让孩子吃某种食物,这是会加深孩子对这种食物的反感,不如暂时放一马,停一餐,待他肚子饿了,情绪愉快了,再引导他进食。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学校的培养,更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教师应树立幼儿与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大教育观。对幼儿来说,家庭影响尤其为大。很多幼儿在学校里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是回到家庭中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样子。有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对于这么大的孩子究竟应有什么要求,在家里听之任之,也有一部分家长想要求孩子却苦苦无法。因此,我们不但在学校里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还应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在家庭中得到强化。
培养学前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校处于偏僻的地区,学校对家住较远的学生实行封闭式教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其中留守儿童较多,生活习惯不好。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生活习惯不好;公共意识差。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习惯。因此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制订学生行为习惯常规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常规来做保证。因此制订几项常规制度,如: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生活常规、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并编印资料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有“法”可依、照章执行。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工夫,常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由于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凭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必须要在实践中得以训练和培养。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检查与考评,在学生中形成一个争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具体活动有:制订“语言文明使用”推广实施方案。各班级成立监督与推广小组,同时政教处将该活动纳入班主任的常规考核与文明班级的评选中。开展“内务技能”培训活动。如:生活用品的摆放,作息时间等都统一安排,并进行整理内务比赛。开展“向坏习惯告别、与好习惯同行”主题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宣传,以寝室为单位落实,以学校为整体进行“文明班级”与“文明礼仪示范生”等形式的评比活动。
三、加强班主任工作力度。发挥班集体的育人作用
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班主任在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应发挥核心作用,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和班集体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加大班主任的工作力度,言传身教、以师育生,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四、家校联合,巩固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除大部分时间在校活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家。要巩固学生所养成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共同商量养成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对策,对于经常出现反复的学生做好家访工作,齐抓共管,进一步巩固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校园中再也见不到破坏公物的现象,学生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宿舍的生活用品摆放得整齐有序。学习上的好习惯也逐渐形成,整个校园中出现了一种和谐的景象。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金咀初级中学)
关键词 幼儿 良好生活习惯 培养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我希望我是一个美丽、温柔、善良又法力无边的天使,使每个幼儿变得聪明、快乐又健康,把幼儿园变成既干净又美丽的儿童乐园,使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使每个家长都可发现自己的孩子越变越好。可是我不是能说声――“变”,就把垃圾变成玩具、美味的食物或精美的礼品,我只能用凡人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上,我着重培养幼儿以下几下方面: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这一方面,我学了佛家一招:“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幼儿“净身入园”,
只带衣服等必需品,其余不准带入园,书本与作业本、笔等交由教师统一发放与收回,这样就保持了室内的于净,并要求幼儿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手、勤刷牙、勤剪指甲与不随地吐痰等。当然这是需要家长、教师齐齐联手把孩子的“脏”赶走,把“干净”迎入园内,当然树上的叶子,我不能命令它们乖乖留在树上,我只能每天与孩子们把在地上玩的叶子赶到垃圾桶待着,最后让它们在垃圾池里相聚。
二、培养幼儿有秩序排队的习惯
近段时间我发现孩子们做完早操,下楼,排队洗手,喝水,都会有小朋友你挤一下我,我挤一下你,虽然我在旁提醒:“不要挤,排好队”,但等我一转身,又混乱了,更有的一些孩子像小火车一样冲撞到前面。有一次,在喝水环节中,我不再提醒他们,只是静静地观察,不一会,就听见:“老师,涵涵踩到我的脚了”。见此情景,我马上给孩子们说:“就是因为她没有排好队,为了挤到前面去端水,不小心把红红的脚踩到了”,以后我们洗手,喝水的时候要有秩序地一个接着一个的排好队,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觉性,我和学校里的两位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每天选两个小朋友当值日生,男孩子一个,女孩子一个,值日生站第一,专门监督哪个小朋友不守纪律往前挤。并告诉孩子们,表现好的孩子,就有机会当值班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大多数幼儿不仅在洗手和喝水环节中不再拥挤,在其他集体活动中也遵守秩序了,从这些事情中,让我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争第一的想法,但老师要正确引导,既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又要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玩玩具习惯。
从思想上教育孩子该怎样玩玩具。如:玩具要轻拿轻放,不要乱扔乱摔。玩具不可以丢三落四,要尽量放在一堆。不想玩时,要自己整理,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以及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如果这样会受到什么“处罚”等。要让孩子知道玩具来之不易,是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回来的。此外,教会幼儿如何整理、归类,知道正确的摆放方法。
四、 培养幼儿良好的餐饮习惯
餐具、水杯要每名幼儿都要摆放好指定位置,每个位置要贴上幼儿的姓名及图案,如水果、玩具、家具等图案,使幼儿在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准确认出自己的餐具、水杯的位置。教师要统一安排幼儿饮水与进餐的时间,开水要求是温开水,这样就不会汤伤幼儿,进餐时主张“少食多次”、“安静进食”,鼓励幼儿多进食,不要挑食、不要浪费食物,幼儿饭前要洗手,要安静等待和安静进食,由专人分派食物和收拾餐具。
五、培养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
教师平时要经常教幼儿讲一些日常用语,要求入园或放学时要与老师讲一些礼貌用语,例如:“谢谢老师”、“老师再见”、“老师早上好”、“老师中午好”等,见到家长或领导等也要打招呼,教师也要与家长配合,教师与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也要讲文明用语,这样孩子才能变得文明有礼,但有些教师或领导,孩子们向他们问好时,他们不但不表扬,就是一点回应也没有,甚至还大声斥责:“不准吵”,这样孩子们的热情还没到半空就被凝固,个个变得鸦鹊无声,谁还敢向这些“高高在上”的人问好呢?
六、 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安全的习惯
每天都教育幼儿不要爬高处,不要玩水,不要玩火,不要玩电,不玩尖的物体或利器,不要到河流、变压器、危房、山坡、马路边等危险的地方玩,不要在危房或大树下避雨,不要跟陌生人走,要懂得保护自己,遇到危险要自救或请人别人救助,知道“119”、“112”、“120”、“110”等电话的作用,但不能随便打,只能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打,要牢记自己家的地址、电话号码、家人的姓名。
七、 培养幼儿要节约与注重环保的习惯
例如让幼儿洗手后的水用桶装好,再用来淋花、擦窗、拖地、冲厕所等,尽量用环保袋,减少用塑料袋,用瓷杯、钢化杯可钢化餐具,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杯或一次餐具,进食时尽量吃完食物,不要弄得到处都是饭菜。利用树叶、沙子、废纸制成图画,利用饮料瓶制成玩具等,指导幼儿废物利用,同时教育幼儿出外时要关风扇和电灯的习惯,节约用电。
培养孩子的这些习惯,不是一天、几天就能养成,是要幼儿与教师的坚持,要不断与“坏习惯”作斗争,才能帮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而形成好习惯。因此,教师应该把组织指导的日常生活活动作为观察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窗口,从幼儿教育的目标出发,把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作为教育手段加以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朱鸿菊.学前教育研究,2007,(3):28
[2]周兢.《为了农村学前儿童的快乐与发展》中国书店出版社周兢2005,(1):20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新生;生活习惯现状;习惯培养策略
一、现状描述
1.勤俭节约习惯现状描述
从对学生的观察来看,学校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是很好。从家长的反馈信息分析得出,孩子不喜欢吃的东西很多,平时吃饭也比较浪费。从调查来看,爱惜学习用品一项,仅有45%的学生做得比较好;不乱花钱一项中,仅有32%的学生做得不错;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一项,只有个别学生会注意到下课时或全班同学离开教室时要关灯。
2.锻炼身体习惯现状描述
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就是每天上午的大课间和体育课时间。老师带领孩子每天运动一小时,但是,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大多数孩子体育锻炼的机会就比较少。调查显示,积极参加大课间的学生占60%左右;认真上体育课的学生也只有60%。
3.动手习惯现状描述
多数同学基本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但是丢失铅笔橡皮等学习文具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调查中发现,能每天独立整理书包的学生只有34%;坚持每天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学生有48%。
二、现状分析
造成这样的现状必然是有很多原因:
(1)从孩子原因来看,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6岁左右的儿童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性方面开始发展,但是需要在学校的教育下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有些身体协调性发展不好的孩子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就稍落后其他同学。
(2)从家庭原因来看,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往往过多的保护和包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剥夺性教育的体现。自理的核心是“自”,人的自主性可以说是人的素质教育中最高尚的。没有自主性,人就不会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3)学校原因。学校是以教育为本质目的的,学校生活不是基于生存的生活,而是基于人的成长发展,这样的学校生活兼容了生活逻辑和科学逻辑。学校生活是学生的必然成长途径,对学生的身心有着重大影响。
三、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多采用影像资源
根据一年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鲜活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实实在在直观地感受正确的做法。“知愈明,则行愈骂”,学生只有明白的为什么做,怎么做,他才会产生做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2.多给予锻炼的机会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为简单和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实现由理性到实践的跨越,达到实践行动的目标。如要培养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解师长、体验师长、学会体贴是必不可少的。在班上开展了 “我是老师的小助手” “一日小干部” “今天我当家”等实践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换位思考后,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使他们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最后达到行为品质上所追求的目标。这样将尊敬师长的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
3.多树立学生榜样
儿童的特点是天真活拨,善于模仿,可塑性和依赖性强,因其独立性和自觉性比较差,通过榜样示范的途径对其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班级的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评比活动中,增设“勤检节约小标兵” “热爱劳动小模范” “自主自立小明星”的评选,学生努力争取荣誉的积极性非常高,老师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评比,产生学生身边的小模范、小榜样,并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帮助行为习惯较为薄弱的孩子迅速的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养成教育使班级成为强大的正面磁场,牢牢的吸引住每一个学生。
4.多进行常规训练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是否更快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学生在做人、做事、求知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一年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项奠基工程,应该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张晓春,盖笑松.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行动研究――同伴融合活动和家校协同指导手册的应用[J].中国德育.2010(10).
[2]赵.加强养成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0(09).
关键词:自理能力;幼儿;生活习惯
学前教育是人生最初接触到的最正规的启蒙教育,而幼儿教师则是幼儿接触社会、学会生活的启蒙者,因此对于幼儿整个人生的成长阶段来说,幼儿教师无疑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从基础做起、因材施教,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对他们施以合理教育,使幼儿在成长阶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主的自理能力真是非常重要。
一、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科学性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传统的幼儿教育,仅注重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与知识的传授,如教会了几首儿歌,能背诵几首唐诗,照顾好幼儿的吃喝拉撒睡,更多的停留在疼爱关心的层面,而忽略了对幼儿的观察和引导,还有些老师认为,让幼儿独立做事情,往往适得其反增添更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宁可亲力亲为也不愿意放手,不给幼儿创造自主锻炼的机会。这样必然会抑制幼儿自主能力的形成,使他们在缺乏锻炼的成长历程中养成依赖、懒惰、不会自主创新的不良习惯。
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中宝、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备受家长的溺爱与娇惯,凡事皆由家长一手操办,严重制约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对幼儿自理能力、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充分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性格特征,为其提供一些自主、自立的机会,在生活中开展循序渐进式的教育,使他们感受自主奋进、自主拼搏带来的成功喜悦,完善并树立他们自主进取的自信心,最终掌握良好的独立生活技能。
二、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策略
对幼儿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又繁杂的工程,如对于初入园的小班幼儿,要会穿脱简单衣物、能自己独立进餐、按时睡眠,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而对待稍大些的中班幼儿,在具备了初步的自理意识后,巩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就显得容易得多。针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则要通过教育引导鼓励幼儿独立进餐、独立睡眠,定期洗澡、勤换衣服并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持环境卫生。因此,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教育计划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将自理能力培养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中,进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计划式教育培养,为幼儿创造自由、开放的主动环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锻炼自己,逐渐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励幼儿产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学习兴趣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为了能令他们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利用丰富的区域活动,将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寓于区域游戏活动之中,令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潜移默化,熟能生巧。例如我们可通过开展给娃娃穿衣服、比比谁的手和脸洗得更干净,谁会整理娃娃家等活动令幼儿产生兴趣,还可以通过开展特色的穿、脱衣服比赛使幼儿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提升实践能力。抓住生活中每一个能锻炼幼儿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练习,拓宽幼儿的训练途径,提高幼儿的水平。例如,每天餐前引导幼儿主动洗手、午睡前将鞋子脱下后要摆放整齐、起床后要努力自己穿鞋,吃水果时要学会自己剥皮,确立“穿鞋好宝宝”、“自己穿衣真能干”等多个奖项,以激发幼儿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四、依据幼儿的不同性格特征及能力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不同的幼儿其性格特点会受到不同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必然会体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充分注重不同幼儿的性格特征,因人施教实现幼儿个性化发展。虽然幼儿最初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由于性格的的差异、家庭环境的不同,必然使幼儿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认清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到底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若由于家庭溺爱教育造成的共性问题,那么教师则可通过集体的教育与强化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若属于个性问题,那么宜采取个别辅导、重点帮助,让幼儿始终沐浴在温暖的鼓励与深情的关怀中,从而增强信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小班初,教师可利用贴水果卡片的形式把幼儿分组,几位老师通力合作,有带幼儿去如厕的,有带幼儿去接水喝的,有带幼儿去洗手的,这样既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自理能力情况又能很好地掌握幼儿的进步程度。一段时间后,还可以通过比赛游戏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宝宝更能干,树立榜样,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独立的自理能力的优良氛围。
另外,良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瑞吉欧非常崇尚一种理念:“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教师要引领家长学习新理念,放开孩子的手脚,把自由真正还给孩子,家园努力配合,共同培养孩子,形成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在学前教育培养中我们只有用丰富教育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人施教的开展活动,树立家长良好的配合意识,才能真正形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为幼儿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独立、自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对周围环境和老师感到陌生、害怕,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情绪很不稳定,从而影响他们在幼儿园的正常生活与学习,因此我们必须更要重视对新小班的精心组织和领导。
一、 要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教师首先要了解、关心孩子,与孩子建立感情。开学前,教师要专门进行一次家访,了解孩子的性、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家庭教育等,也可以利用家长带孩子来园报到的机会进行了解,这样开学后就可以根据孩子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如对环境陌生的孩子,在开学前,可以先约家长带孩子来园,熟悉环境,让孩子对老师和幼儿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萌发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对体弱的孩子,生活上应给予多照顾并选择新颖的好玩的玩具,吸引他们愉快地参加,这样就能稳定孩子们的情绪
其次,要为孩子安排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和孩子同乐,并教他们怎么玩和熟悉同伴,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教师还要为孩子准备足够数量的适合孩子特点的玩具,特别是同类玩具要多,按孩子喜爱分发,防止他们因争夺而引起纠纷,影响他们的情绪。
此外,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动员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的情况,使他们产生入园的愿望,并能在家中重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使孩子能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
二、 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班级里必须建立一定的集体生活的常规,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以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组织的行为。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我们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幼儿园的环境要布置得美观整齐,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如物品的放置要有条不紊,什么东西放在哪里,怎样放,都要经过精心考虑,合理布置。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我们循循善诱,逐步地提高。因为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还很不稳定,容易分散,不能时时注意教师的示范、讲解和教育评价,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还不能摆脱动作和实物的影响,还不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因此也不能了解生活常规建立的意义。他们的意志力水平也较差,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发展也缓慢,如果我们操之过急,过多过高地对孩子提要求,孩子才能逐渐地适应幼儿园有节奏的生活,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生活活动;指导;小班;有效
幼儿园生活活动是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始终。由于小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教师恰当而有效地指导幼儿的生活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缓解入园焦虑问题、愉快地参与幼儿园集体生活,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其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策略一:优化环境,建立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幼儿从熟悉、自由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有纪律的幼儿园环境中,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也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1.利用图示标记建立常规
通过生动、有趣、色彩鲜艳的图文标记帮助小班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譬如,将洗手、排队、叠衣服等生活环节画成形象有趣的分步图,将常规要求到具体的图示中,让幼儿轻松看图,有序学做自己的事情。如,为了让小班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在盥洗室墙上绘制一套图文并茂的洗手流程图:“挽起小袖子――打开水龙头――清水冲一冲――擦擦小肥皂――搓搓小小手(手心搓一搓,手背搓一搓,双手交叉搓指缝,指尖搓一搓、手腕搓一搓)――清清水里冲干净――小手甩一甩――干净毛巾擦干手”,教师只需时刻提醒孩子该怎样洗手,遇到不符合要求的只需对照图示讲解,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可以在墙面、地面、橱柜、活动区域等不同的地方贴上不同图案和形状的标记。如,在通向卫生间的地面贴上进出箭头标记和中间分界线,茶桶前、洗手池前、厕所门口等待的小脚印以及午睡室每张床边、上下楼梯的小脚印,玩具橱柜和杯架的小格子里贴上孩子喜欢的小标记,小班幼儿在标记的指引下在排队、有序取放玩具或杯具方面做出相应的行为,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
2.运用儿歌渗透常规
儿歌具有内容浅显、篇幅精巧、语言活泼、结构明快等特点,容易被小班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如,在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扭吱扭上房子”中,孩子边做动作边念儿歌,逐步学会了穿衣服的本领。幼儿洗手时,可以边念儿歌边洗手:“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看谁洗得最干净。”在儿歌的引导下,幼儿不知不觉完成了洗手的任务,还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策略二:融入游戏,培养生活习惯
游戏是幼儿基于内在动机的选择,也是其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式。
1.通过角色游戏培养生活习惯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而角色游戏更是小班幼儿的最爱。教师可根据班内实际情况设计、组织游戏活动,以强化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玩“娃娃家”游戏过程中,要求幼儿见到客人要说:“请进,请坐,请喝饮料”等礼貌用语,帮助幼儿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引导孩子将爸爸妈妈平时对自己关心和照顾的内容迁移到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模仿父母的行为举止,有助于其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创设游戏情景,培养生活习惯
针对多数小班幼儿不会用勺子吃饭的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小小挖土机”的游戏帮助孩子们学习怎样使用勺子自己吃饭:“小勺小勺变变变,变成一台挖土机,用力挖,舀起来,送到嘴巴里。”又如,引导孩子学习整理玩具,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玩具玩好要送回家,否则玩具会哭的”。孩子每次收玩具的时候,教师尽量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激励他们主动把玩具送回家:“玩具宝宝累了,要休息了,快点把它们送回家”“用宝宝的亮眼睛找一找,还有玩具宝宝没有回家吗”“我发现那里有个玩具宝宝在哭,谁愿意把它送回家”等等游戏情景,帮助孩子逐步形成“送玩具回家的宝宝本领大”的意识,要求幼儿“送玩具宝宝回家”,让他们养成把玩具分类并放在指定地方的习惯。针对小班幼儿爱玩水,尤其在洗手时边洗边玩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他们玩“闻香香”游戏,每一个走出盥洗室的孩子,老师都要上前闻闻他香香的小手。这样融入游戏情景的练习,不仅能促使孩子洗手时不玩水,还能让老师通过“闻”及时知道他们是否将手洗干净了。
策略三:家园合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的劳动能力。可以说,自理能力是小班幼儿独立发展的第一步。
1.家园合作,巩固和监督幼儿生活自理行为
一方面,幼儿园结合小班幼儿自身实际和季节情况制定幼儿生活自理训练内容,教师循序渐进地将内容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并在幼儿园班级定期开展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评比活动。如,在“看我最棒”的活动中,通过比赛穿衣服、扣纽扣、穿鞋袜、取放杯子、吃点心、洗手等内容,对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主动配合教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行为的要求,在家中严格监督幼儿执行家园联系表规定的譬如早睡早起、独立饮食、早晚刷牙、整理自己的物品等内容,详细认真记录孩子在家的生活自理表现情况。
2.家园合作,优化幼儿家庭生活的教育环境
在家中洗手间、幼儿房间的位置张贴一些诸如小动物刷牙和洗脸、小朋友穿衣服和收拾玩具的图片,经常播放关于幼儿生活自理的儿歌、歌曲、动画片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家庭中每位成员保持教育的一致,让幼儿尝试和体验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为其创造生活自理锻炼的机会。
3.家园合作,积极开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
幼儿园通过邀请学前教育专家来园讲座和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座谈会的方式,向家长介绍专业的育儿建议,转变和优化广大家长们的育儿知识结构。另外,每周固定一天为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来园参观并了解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表现,在家中用科学的方式延续幼儿园教育。也可利用特定的节日(如,植树节)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通过亲子互动,一起感受和体验种植的乐趣,激发家长支持和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
幼儿园生活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生活常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幼儿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小班幼儿生活活动的指导不仅要强调幼儿生活经验的获取,还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关注幼儿园生活教育和家庭生活对幼儿的影响,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诸多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少玲.优化环境,提升幼儿生活活动质量[J].当代学前教育,2010(10).
[2]李奕.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9).
[3]张雪鸿.寄宿幼儿生活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