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课堂纪律

小学课堂纪律

时间:2023-06-02 09:57: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课堂纪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课堂纪律

第1篇

关键词 惩罚式课堂纪律 中小学 反思

中小学教师在对当前课堂纪律维持过程中,惩罚的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惩罚式课堂纪律虽然在短时间内对于维持班级秩序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有塑造学生理想行为时效性等特征,但这种纪律只见事不见人,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因此,反思惩罚式课堂纪律存在的原因,进行课堂纪律优化策略的探讨十分必要。

一、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内涵及特征

《社会心理学词典》对课堂纪律所下定义是:“课堂纪律是一个包括父母、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在内的、要求发展学生自制力、个性特征和自尊心,并使他们学会尊重别人,遵守秩序的措施。”[1]而惩罚式课堂纪律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从否定性评价的角度去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而使学生遵守秩序、尊重他人的措施。惩罚式课堂纪律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惩罚形式,教师随着破坏纪律程度给予学生口头警告、言语谩骂、罚站、罚抄作业,甚至揪耳朵、打脸、打手等直接身体侵害的行为;另一种是以“冷暴力”为典型的隐性惩罚。“冷暴力”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以非暴力性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如教师通过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2]从惩罚式课堂纪律内涵以及中小学教师实际操作来看,惩罚式课堂纪律凸显出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维持课堂纪律本身的权威性。关于纪律与权威关系涂尔干有过经典论述:“惩罚并未赋予纪律以权威,但惩罚可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3]因此惩罚式课堂纪律是为了纠正学生错误行为进而重塑对纪律本身的敬畏之情,达到由不自觉到自觉遵守既定课堂纪律的目的。

第二,矫正学生错误行为的时效性。行为主义认为,当有机体做出反应后呈现厌恶刺激,那么此反应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恰好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机,教师遵循近因律特点,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后及时惩罚,能达到矫正学生错误行为的较佳效果。

第三,利于教师秩序管理的便捷性。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表明,当个体行为受到惩罚时,会对旁观者产生替代作用,从而加强对旁观者此类行为的抑制。因此,惩罚式课堂纪律在实际操作中能达到杀一儆百效果,直接矫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

惩罚式课堂纪律虽然在短时间内对于维持班级秩序起到立竿见影效果,但惩罚式纪律本身却如同西方经典谚语所说的一样:“能拉马到水边却不能强迫马喝水;能把人锁进牢里却不能逼他忏悔。”这种纪律只见事不见人,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教师与学生间的信任荡然无存,学生学会的是对于权威的妥协、对于纪律的憎恶。

二、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真正的课堂纪律是教师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自我道德品质,是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惩罚仅仅是纪律实施措施之一,而不是纪律实施的目的,更不等同于纪律本身。偏离教育目的的惩罚使纪律丧失应有的功能而完全沦为压制性的手段。以罚代教,手段与目的完全本末倒置。惩罚式课堂纪律具有诸多消极作用,对此从学生角度的负面影响进行剖析。

1.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出发点总是导人从善,惩罚式课堂纪律的实施若使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了严重伤害,则其纪律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一些过度的惩罚,学生身体上感受的痛楚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够平复,但是心理上的反复审判却深埋心底。

第一,形成自我否定心理。个人自我评价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处于道德认知情感发展期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无疑是道德的圣经。教师在学生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形时,以否定性态度反复对其进行惩罚,使学生的自信心逐渐被削弱,慢慢成为教师眼中的失败者;被教师标签化了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同学间的歧视,也因此成了班级群体中的失败者。长期以来被标签化了的学生也会认同教师同学们的评价,以外在评价替代自我评价,进而不断自我否定。

第二,形成恐惧心理。惩罚式课堂纪律的实施容易导致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调查显示:“约87%的初中生在受到惩罚以后,都会出现负性的情绪反应,如难受、害羞、生气或觉得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一定的打击。”[4]学生高度负性情绪化体验带来的影响远大于对惩罚本身的恐惧感――惧怕教师的责骂、担忧家长的训斥、害怕同学的孤立。由惩罚式课堂纪律本身的恐惧泛化到对班级的恐惧、对校园的恐惧等等。

第三,形成压抑心理。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尖锐指出了惩罚式纪律的弊端:“假如管教到了极其严酷的地步,你虽然去除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这种儿童终其一生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是没有用处的,而且很可能也不会使朋友们感到愉快。”[5]惩罚式课堂纪律容易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他们害怕因自己不小心的行为举止受到教师的惩罚;当纪律变成了控制与服从,学生觉得仅需要照教师说地做就行。

2.对学生行为的负面影响

学生在面临惩罚后,趋利避害的本能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消极行为来规避这种厌恶刺激进而排解消极情绪。例如学生可能消极被动地应付课堂和作业,将惩罚体验到的消极情绪发泄于学习过程中。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一种是自我封闭,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慢慢封闭自我不愿与他人交流;还有一种是外向拒斥,引发个人的焦虑,拒绝、排斥他人沟通和帮助。

令人担忧的是惩罚式纪律实施后学生消极行为的极端化。极端化表现为撒谎行为、报复行为和自暴自弃行为等。“说谎本身并不坏,只是由于说谎而造成的后果伤害了他人的利益,或由于说谎而使他人为难,才使说谎成为不好的行为。”[6]面对学生单独说谎行为,教师若实施愈加严厉的惩罚,学生愈加惧怕自己的谎言被识破,只会加剧二次说谎行为、三次说谎行为的出现。至此不断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学生说谎成性,形成不诚实的性格,就从违纪行为上升为道德层面的问题了。德雷克斯认为:“当学生无法在班级中获得某种归属感时,他们经常会转向错误的目的,比如寻求报复和寻求自暴自弃等。当寻求报复的时候,他们试图对其他学生以牙还牙,他们通常会暗中破坏班级活动或者恶意扰乱课堂。当他们寻求自暴自弃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退出班级活动或者根本不努力学习。”[7]当学生受到惩罚后,学生体会到了不公正,将报复行为施加给他人,由此寻求力量上的均衡,或者引起挫败感,事事畏缩不前。

3.对学生能力的负面影响

有社会学家研究表明:“惩罚的威胁程度越深,顺从的可能性越大;惩罚对象反对惩罚源的能力越微弱,惩罚对象顺从的可能性越大。”[8]学生课堂上害怕犯错,因为犯错会受到惩罚,学生就配合教师预定的步骤一板一眼进展下去,学生逐步失去了对事物探究的好奇心与主动性。早在1909年蒙台梭利就批判过惩罚式的课堂:“在那样的学校里儿童如同被针钉住的蝴蝶一样被钉在各自的座位上,钉在课桌旁,张开着他们所能‘得到’的乏味的、失去了飞翔作用和意义的翅膀。”[9]我们可以试想在惩罚式纪律主导的课堂,事事谨慎处处小心的学生,会有多少创造性能力呢?

三、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存在的原因

中小学惩罚式课堂纪律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权利,由此带来学生主体的严重压抑。随着新课改师生平等观思想深入,显性身体侵害作为学校教师的高压红线很少出现,但变相出现了类似“冷暴力”形式的隐性惩罚式课堂纪律。惩罚方式仅仅从形式状态程度的数量上改变,对此从传统惯习影响、社会功利倾向、教师观念偏差三方面分析惩罚式纪律存在的原因。

1.传统教育惯习的作用

惯习是个体自觉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却不借助于自我有意识的思考,不断内化为自我熟练的程序化的认识与行动。惩罚式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之一是深受传统教育惯习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说文解字》释义:“教,上施下效。从孝,从攴。”“攴”即手持木棍击打,具有强制性。“身有疮,应挥刀果断割舍”,同理,行为有瑕疵,应果敢施以惩罚予以纠正。作为中国教育历史的沉积,“棍棒底下出英才”的惩罚式课堂纪律袭承了教育惯习,学生一直视为被动的个体,理当被看成是纪律约束的对象。

从现实上看,课堂纪律本身被一种默许的经验主义阴霾所笼罩,经验固定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而成为了变革的绊脚石。老教师经常会把此类课堂纪律“经验”传授给新入职教师:“第一节课必须要镇住学生,树立教师威严,以后才能落实纪律,管得了学生。”经验主义常常因大多数人的认同而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从而成了人们拒斥变革的借口。[10]当惩罚式课堂纪律被强大的现实包裹为合法性时,教师就如同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因循守旧、难有作为。

2.社会功利化倾向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的工具理性观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只关注手段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视目的本身的合理性,理性逐步沦丧为追逐利益的工具。反观社会的各种现象,无不充斥着过度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个体功能的工具理性主义色彩。单纯把教育理解成人力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利润,将技能和知识的作用推崇到极端,而学校首当其冲成为社会功利化的产物。

学校功利化取向表现为:培养学生成人让步于培养成才,倾其所能把精力投入到学生升学考试中。在学校功利化过程中,学生成绩高低成为教师职称评定、职位升迁、奖金挂钩等重要因素。社会和家长对一位好教师的界定往往从结果上评价:所带的班级有多少人考上了重点大学,而很少考虑到教师如何把素质教育理念力行于教学过程中。

功利化的教育总会选择有效手段去实现其目的,教师实施满堂灌讲授法,强调学生机械练习,进而短时间获得收益最大化。当学生没有完成教师的要求时,讽刺挖苦、体罚打骂,否定学生的措施接踵而出,惩罚式课堂纪律作为手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

传统惯习、社会功利化都属于外在因素间接影响了课堂纪律,但作为课堂纪律第一执行人,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直接导致惩罚式课堂纪律的生成。

第一,教师对于课堂纪律的理解方面存在着偏差。教师通过备课预设课程、教学、学生行为等方面,在课堂具体运行中只重视预定的目标,强调班级管理的可控性,此类以教师为中心的纪律观一直贯穿于中小学课堂中。教师认为课堂纪律是为了维护尊严树立威信,因此为了维持严格的课堂纪律,对于学生课堂行为举止的任何风吹草动轻则斥责、怒目而视,重则惩罚、道德说教。受到“教不严师之惰”传统纪律观影响,教师在对待课堂“问题学生”时,总希望寄予单凭惩罚、命令和训责就能逐步减少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行为。

第二,教师对于班级规章的制定方面具有消极和随意性。各类中小学的班级规章制度,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于随意性,唯班主任是从现象明显。个别班主任法治观念、民主意识淡薄,将学生视作任意摆动的棋子,对于班规往往具有任意解释权,随心所欲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而很少考虑惩罚的依据。二是过于惩罚性,导致班规沦为制裁学生的工具。例如某班规规定:“随地丢果皮纸屑罚打扫卫生三天,与教师顶撞罚写1000字以上检查,不服从班长指挥绕操场跑五圈等等”。三是过于强制性,通篇禁止性的规章制度。例如“不准迟到”、“禁止上课交头接耳”、“上课必须认真听讲”等。四是过于教条性,表述笼统抽象。条例很少涉及学生具体化可操作,甚至有些班规制定直接照搬《中小学守则》上的内容。

第三,教师在师生关系处理过程中会出现马太效应。成绩优秀或教师喜欢的学生往往倍受重视,满堂溢于表扬奖励言辞;而成绩落后或教师看不惯的学生,往往遭受冷落歧视。在教师处理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两极分化情况更为明显:优等生犯错误会被过度包容,轻描淡写地批评;而学困生犯错误会被过度夸大,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

四、中小学课堂纪律优化策略

我国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及教育制度变革的攻坚期,新时代教育背景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创造性能力。教育反映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充满真实生命力的课堂,那么显然用惩罚式纪律去维持课堂运行是不合时宜的。观念的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传统教育惯习的转变同样需要过程。

1.建立生态纪律文化

生态和谐的校园是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各外部要素及学校与班级、学校与学生各子系统共同协调运转的基础,生态和谐的纪律体制是维持学生、教师、学校融洽秩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纪律观念的人本化。从纪律目的出发应该着眼于学生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纪律要帮助学生自我指导树立责任感;纪律要帮助学生内化权利义务相互制衡的法治观等等。第二,纪律执行的机智化。“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11]课堂永远是处在一个千变万化动态的情景中,纪律不能僵硬死板通过预设去规范执行,而应基于动态化随机应变。第三,纪律评价的合理化。纪律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违纪行为,那么就要针对该生具体行为出发进行评价,不应该泛化评价该生的其他方面。纪律的评价更应合乎情境、合乎道理、合乎程度,不能将教师的主观负面情感宣泄投射到纪律评价中。

2.制定科学班级规章

班级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境,那么作为环境制度化的班级规章,我们亟需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制定。从班规制定的目的看,班级规章更应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应是教师和班主任自己行为指导参照的标准。从班规制定的主体看,班级规章应该从单一教师决定转变为师生共同制定,只有通过全班同学民主参与制定出的班规才更具有说服力。从班规制定的表达看,不应该再是全篇“禁止……”、“不准……”,而应以浅显性语言去表述深刻哲理,比如将“必须勤俭节约”表述为“你花的每一分钱包含父母辛苦,因为我们爱父母,所以不会践踏他们的劳动。”从班规制定的形式看,多采取第一人称“我”和“我们”表达,突显出学生自我主人翁的意识。

3.生成教师教育智慧

现代课堂处于时刻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课堂行为处理要求教师具备教育智慧,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去迎接新的挑战。

首先,教师要转变师生观念,构建民主课堂。新时代教育观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做题机器,而是知识主动建构者,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怀疑、去批判,因此,必须拥有民主平等不受威胁的课堂环境。其次,教师要注意违纪细节,发展管理智慧。最好的管理永远是管理者把外在行为规范内化成被管理者自我的需要,而教师在面临学生违纪情况时,是否能做到既教会学生释放情绪又纠正错误行为,这就需要智慧的教师深究其违纪细节背后的原因。最后,教师要侧重自我反思,积累纪律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总是在反复探索不断思考中形成的,尤其是新手教师更要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通过处理学生违反纪律事件去总结经验教训,提取亮点和不足。

班级课堂纪律作为班级内部的规范,在实际学校改革中却往往受到忽视。我们在传统课堂纪律向现代课堂纪律迈进过程中,就必须对惩罚式课堂纪律进行扬弃。只有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真正建立价值理性观,课堂纪律的更新才不会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主编.社会心理学词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 李勇.警惕“学校冷暴力”的危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3]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赵文碧.中学教师惩罚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

[5] [英]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 [日]相场均.说谎心理学[M].张建平,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7] [美]C.M.Charles.建立课堂纪律[M].李庆,孙麒,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8] 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M].江雪,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0] 代建军.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阻抗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第2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纪律;兴趣;习惯;行为

【正文】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体育课必须要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才能上好,而和谐的氛围必须要有良好的纪律作为保证,小学体育课在操场上进行,因其教学具有活动空间大、组织复杂等特点,加之学生主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而且在活动中最容易暴露出小学阶段儿童的爱玩好动的天性,那么在对待小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要严中带着松,方法得当,只要把纪律问题解决好了,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能顺利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因而只有在课堂上持之以恒地“抓”,才能避免课堂发生纪律失控现象。

一、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1、上课打铃后集合拖拖拉拉甚至迟到,站排队伍不整齐,服装不整齐不规范(例如穿牛仔裤、凉鞋、靴子等等),带玩具来上课等。

2、教师讲本课任务与要求的时候,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下面讲话,做小动作,交头接耳,互相推搡打闹等。

3、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内容的练习时不积极,在队伍里交头接耳、擅自离队、自由散漫,思想不集中,互相打闹,争抢体育器材,不能按要求或动作要领做动作,言语攻击或贬低其他同学,吃东西等。

4、下课之前,没听到下课就逃跑,或上课途中偷偷跑回教室,集合拖拖拉拉,私下讲话,不听教师小结等。

二、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

1、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这是他们的本能。因为他们需要从各种角度去了解和认识世界,而爱玩好动正是他们所了解的途径。他们很难长时间控制自己的行为意识,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很短,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2、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不感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害怕。

3、教学方法不切实际。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能有效完成动作,教学过程没有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如学生学习新动作时,教师一味强调动作的改进与提高,学生并没有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

4、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听不清或听不懂;教师所示范的动作不规范。

5、教学的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如教学场地不能做到背光、背风、背沙,教学的场地不平整,学生之间练习互相干扰等。

6、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无师道尊严的观念,与学生接触太近,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错觉。教师的自我要求比较低。如寒冷的冬天,要求学生上课时不准戴手套、戴帽子,结果教师没能和同学做到一致,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

7、学生对于体育课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教师有偏见,易导致逆反心理;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苦,怕累。特别是需要学生克服一定困难的项目,比如女生的滚翻类练习,跨越障碍练习等。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年龄不符。好表现与炫耀自己等。

8、对于同一种违纪行为,教师对待不同学生的处理方式和各个教师之间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三、解决体育课堂中纪律问题的对策:

1、提升体育教师个人认识

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教师必须先做到。

2、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的形象,威信对体育课的纪律也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新教师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差,急待加强。老教师,知识结构过于老化,而学生在一代代变化,老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吸取新理念,并带入课堂进行尝试,给学生新意。

3、强调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在每学期初,要向学生明确要求允许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一开始就要狠抓常规要求,让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

4、因材施教

很多教师不按教材上课,甚至采取“放羊”的方式,学生对于这种的体育课提不起兴趣,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毫无纪律概念,自由散漫。所以我们应严格按照教材要求,做到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

5、因人而异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存在,都不一样。有好动的,有安静的,有身体素质不好的,有生理缺陷的等等,作为教师,既要做到一视同仁,也要因人而异。

6、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

(1)、暗示

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教师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微笑都能达到及时提醒学生的目的。

(2)、提问

通过暗示后,个别学生还不能停止说话或做与之无关的动作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其回答,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都能适时提醒违纪的学生注意课堂纪律。

(3)、适时沉默

对于课堂中有很多学生在说话时,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方法,突然沉默并及时做出让学生保持安静的手势或反问学生:听听谁还在说话?这样做学生能马上明白教师的意图,并安静下来。

(4)、暂时停止正常教学

对于纪律混乱且经过多次提醒后,仍不能制止违纪行为的学生,教师可宣布停止教学,进行专门的纪律教育。让同学们认识到由于不遵守纪律导致本节课教学内容不能正常完成所带来的后果。但是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

(5)、培养骨干

在课堂纪律的管理上,可以在班级中挑选有威信的、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管理各种违纪行为。也可以让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加入到管理者中去,当他成为一名管理者时,就会自觉的遵守好各项纪律了。

7、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体育课中提倡多表扬,少责备,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行为。奖励方式通常是口头表扬,如“你真厉害”,“做的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良好行为一旦得到鼓励,好行为就会强化,并逐步巩固下来,成为学习的好榜样。同时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不搞集体惩罚。

第3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体地位。注意力很难长久的集中,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掌握知识,所以组织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了低年级教学最重要的一环,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组织课堂纪律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初步想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儿童喜欢诵唱儿歌,教学时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 “上课了,快坐好,仔细听、动脑想。”(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谁坐好?我坐好。” “眼睛眼睛看哪里?眼睛眼睛看黑板。”; “请你跟我这样做生:我就跟你这样做” “真棒真棒,你真棒!像你学习我也行!”……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这种儿童化的语言,亲切的语音语调,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而有序,体现了一年级课堂教学语言组织的精妙。

二、运用表扬引导法,

1、口头表扬。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当孩子们表现得很好时,要及时表扬:“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老师真喜欢这样的你”等,也可以组织全班小朋友竖起大拇指夸他“棒,棒,你真棒”;要是表现得不够好,也要给予鼓励,如“没关系,老师相信下次你一定能行”“如果你能再认真些,老师就会更喜欢你了”等。

2、物质奖励。口头上的表扬有时一晃就过去了,效力不能持续很久,也不能留下给家长看到的“痕迹”。所以在课堂中当某个小朋友表现好的时候,给他奖励一朵红花、一张贴纸,就能让他坚持认真上完一节课,而那些不认真的小朋友看见别人得到老师的奖励,也很想得到,于是纷纷认真起来。瞧,一点小奖品就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有时侯觉得这些天真幼稚的小孩其实也很好哄。

三、竞赛法

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理,他们喜欢争强好胜,无论什么内容的活动,只要以竞赛的形式出现,便会激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运用竞赛形式来组织好教学。如: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向学生宣布在课堂上要开展争夺“小红花”的竞赛活动,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要求每组同学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遵守课堂纪律,下课时评出最好的小组,每人授予一枚“小红花”,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使课堂活动不乱。

四、把学习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件艰苦的事,相反充满乐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新教材中,引入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诱发学习兴趣。教材提供了许多故事情节,如“小兔请客”、“青蛙吃害虫”、“采松果”、“拔萝卜”等。上课时,我借助这些题材,或以故事导入新课,或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再根据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并且鼓励学生多讲多说,注意力便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此外,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找朋友”、“邮递员送信”、“摘苹果”等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面对低年级的小孩,作为老师要有耐心和爱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孩子们所犯的种种错误,才会忍受得住那时不时失控和充满“自由主义”的课堂,只有这样你才能当一位快乐的低年级老师。

第4篇

关键词:课堂纪律;体育教学;纪律意识;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21;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12-01

体育课具有户外性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外界干扰因素较多,学生思想极易分散,因此,课堂纪律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教学中课堂纪律意识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与生俱进,不断改善。体育教师要抓住课堂的平衡点,正确地看待学生的“活”与“乱”,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一、体育课堂纪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体育教师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要善于利用肢体语言。体育课具有户外性的特点,容易导致学生精力分散或做小动作。体育教师可以采用表情、眼神或手势等对学生进行暗示,让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第二,适时踏步调整。如果通过暗示有些学生还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教师就可以突然吹哨子进行踏步调整。教师利用1、2、1的口令或哨音让学生踏步,同时提醒左右脚要正确对应1、2、1。第三,要学会冷处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冷处理的突况。例如,当学生突然“挑战”教师,使教师处于尴尬地位时,教师不能头脑发热,而应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把问题暂且搁置,课后再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教师要学会冷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尽量避免中断课堂教学。第四,停顿休整。当很多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的情况时,简单的处理已经不能扭转局面,停顿休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停顿休整并非停而不教,而是要让学生明白停的原因。此时,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过多的停顿休整并不好,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支离破碎,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五,注重培养体育骨干。教师要让学生参选、竞选体育课干部,然后培养一批体育骨干,让体育骨干协助自己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的时候,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身份。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便会全身心地维护课堂纪律。

二、体育课堂纪律意识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培养纪律意识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体育教师就要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向学生宣布课堂上能做和不能做的。当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一定的习惯之后,体育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进行课堂教学。第二,全面观察、分析学生的行为。体育课上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关注全面,不能光顾着某些学生。当学生将要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要迅速地采取行动,把违纪的小火苗扑灭在萌芽之际。第三,合理、及时地处理违纪行为。若违纪行为已经发生,教师不可置之不理,必须及时地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处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合理性与灵活性。在学生没有影响到课堂纪律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暗示的方式;一旦学生的违纪行为已经影响到正常上课,教师必须当面制止并予以批评,不能让其有侥幸心理。第四,正确运用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体育教师维持课堂纪律的重要手段。当学生表现出的正能量得到表扬之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对其他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体育课中的奖励,可以是一枚小贴纸,也可以是口头赞扬。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非针对个人,教师是对事不对人。第五,精心备课,提高练习密度负荷。一节设计紧凑的体育课往往纪律比较好,体育课中的违纪行为多数发生在学生相互干扰或长时间等待练习的时候。因此,教师需要精心备课,计划好各部分的衔接与练习时间,让学生一直有事可干,这可以有效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第六,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在体育课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要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思想品德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而思想品德又与课堂纪律是挂钩的。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说:“人生来是自由的,也生来是社会性的。为了正当地运用他的自由,他需要纪律。为了在社会中生活,他需要德行。为了最充分地发展人的本性,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的和理智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体育课堂纪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杜刚.浅谈纪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03).

[2]葛倩玲.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课堂纪律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4).

第5篇

关键词:课堂管理 管理 小学一年级。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关系的一个重要中介,课堂纪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一年级的课堂上突发性事件发生的频率较其他年级要高得多,要管理好他们的课堂纪律并非易事,如果管理不当就很有可能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情景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端正的行为习惯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为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如: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等这些道德行为准则在某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学生具备了这些道德品质。一年级的小学生对道德这个概念是相对模糊的,因此教师需要多下功夫去适当地引导学生,如果在课堂上遇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尝试用以下培养学生道德的方法进行教育,从而实现学生自己规范自己的课堂行为。

1.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教师可以间接一点,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简短的寓言故事和生活中的小故事等来批评或鼓励学生的行为,正确地引导并告诉学生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懂礼貌的好孩子。当然故事的讲述要得当、形象、生动、具体还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便于学生的理解,教师讲述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不得占用太多的上课时间。这样不仅提供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有力条件 ,而且通过教师的说理,使学生明晓道德,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用一些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由于榜样人物能把道德诠释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再者,由于小学生的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所以用这一方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而用道德品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教师要用心去读班上的每一位学生

教师除了要用心教授知识外,还要用心地去读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生的成绩,思想动态,生活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手段是多种多样,通常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查看学生的档案。2、查看学生成绩调查记录表。3、向学生家长资询。4、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动态,排除各种会对学生扰乱课堂纪律的可能性干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达到更细致入微的管理。

三、利用学生注意的特点,提高注意力

一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是10分钟左右,教师如果不进行一定的调节会很容易使课堂纪律乱成一片,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调节呢?

1.教师可以通过变换教学方法、活动方式等。如教学方法:讲授、谈话、讨论,演示、练习适当变换;活动方式:竞争机制、游戏学习相互变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2.知识的内容要以有趣性为主,多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玩中学。

3.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规范课堂的命令语,如:“ 121,坐整齐;小眼睛,看黑板;花铅笔,请放下;小耳朵,听讲话”等等。

4.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感之特点来调节注意,对视力、听力较差的学生通过往前安排坐位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能力,将喜欢说话、做小动作的学生安排到老师容易注意到的视野之内,以便老师可以督促其集中注意。

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集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彼此所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课堂纪律管理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学生虽然知道的比较少,身心都不成熟,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教师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

第6篇

作为经历小学语文学习已久的人,总会觉得小学语文很简单,以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无非就是教授学生拼音组字等,简单之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各个行业都有各行业的苦楚。小学语文教师这个职业也是。那么,小学语文教师究竟“苦”在哪里呢?小学语文相关教学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以下是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师,根据经验总结出的几点关于小学语文的相关教学事项,将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逐一进行分析:

1、重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学习和课程活动时期的纪律管理

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年级教育的过渡阶段,他们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自觉的意识,需要教师在教育学生明确纪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督促遵守规则。我们之所以把纪律管理放在低年级语文课堂的首位不但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而且考虑到语文课堂的课堂活动开展方面。根据学习特点和成长特点等多个方面,通常我们将一二年级定为小学低年级。

低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好动且天真无邪,在课外喜欢向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身边的趣事,而在课堂上,她们也同样容易忽视课堂纪律随口就说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方面也是难以集中精神,因为年龄尚小,不懂得她们的注意力往往很容易被一些看似比语文知识更有趣的事情吸引,比如窗外的一只飞鸟、桌面上的一个橡皮等等。所以作为课堂的领路人,我们要为了维持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稳定,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要着重强调课堂纪律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古诗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来帮助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同时,为了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好奖惩制度,并告诉学生这也是课堂纪律的一部分。通过对活动纪律的遵守合规与否,来决定是否给予某个学生或者某个小组“小星星”,通过这一步骤的设计,学生将会更有意识地去遵守纪律。

2、重视中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纪律是课堂学习的基础,学生能够在低年级阶段知晓并学会遵守课堂纪律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这为中年级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做好铺垫。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样语文课堂的学习习惯涉及得相关广泛,它可以由初学拼音字母时整齐抄写字母的良好习惯,延伸发展到对待数学作业工整答题的良好习惯。

因为如此,我们巧妙地从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由不懂纪律变为遵守纪律这一特点出发,可以更加便捷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我们小学中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年长一些,在规律、意识方面更能够理解和遵守,但是因为生理自然规律,他们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比如说,在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火烧云》一课时,我们发现,这篇课文有多处对云的颜色和形态变化进行了描写,由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云的想象,以此促进并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类似的,我们在各类课文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经过多次训练和教师督促,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为以后的有效学习提供保障。相信在规则的约束下,师生齐心,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中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养成拥有正确理论指导和时间积淀的受益终生的习惯。同样,在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道路上很好地考验了指导教师的耐心以及学生自身维持良好习惯的恒心。

3、疏导高年级学生叛逆心理和纠正早熟心态

说到叛逆心理阶段的小学生,我们能够很快联想到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正处于主观意识增强、渴望独立和自由的状态。与学生这种状态相反的是,有些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少走弯路,有时直接强硬地去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这类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他们想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和社会经验去让孩子的成长更顺利一点,然而,他们的方法却欠妥当。这种欠妥当的行为方式与学生成长特点相冲击,于是产生并加强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叛逆心理。处理这种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静下心来考虑,多去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避免强硬的态度导致过激的行为。早熟心态主要表现在物质攀比和恋爱方面。

学生的这种心态是急需转变的,如果放任这种心态的存在,不但影响班风校风,更严重的会给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不但具有文化学习的特征,还具有思想教育的特点。所以学生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给予的恰当的思想教育,学生的早熟心理可以很好地给予纠正。比如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就以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这个鲜明的例子为学生做出了心理榜样,老师可以由此引申出对学生之间攀比心理的否定态度,帮助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除攀比心理外,更为明显的就是恋爱心理了。

第7篇

关键词:课堂管理 数学教学 课堂纪律 教学管理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小学是一个全新并且很陌生的环境,学校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要求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难以适应。在课堂上他们表现为活泼好动,自由散漫,自我约束力极差,并因此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做好学生课堂纪律的维护,是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证。

数学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数学课时,老师不停的说:“请大家注意……”但学生没有什么反应,老师急得直喊并做手势“停! 停! ”但学生仍然我行我素,老师立刻停止上课,大声呵斥这些学生,但仍效果甚微!

以上情况都是课堂纪律的管理问题,上好一堂课需要良好的纪律做前提;课时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良好的纪律做支撑。若缺少了纪律课堂就会如同道路上没有了信号灯和交警一样,变得秩序混乱。数学学科课堂纪律的管理,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下面我就如何加强数学课堂纪律管理谈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不遵守纪律是其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除了自制力差外便是他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就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人把精力集中到一点,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说:“其力量好比炸药, 立即可以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这就需要老师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把自己的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到课堂里。

二、对症下药

班级中的学生是有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方式对待他们,而应当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一)给暗示。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在随便说话、没有聆听或未参与其中时,教师不用立即停下课来,可以走到该生近前, 轻轻用手碰一碰他(她) 的肩膀, 或用眼神示意他(她),或朝他(她)微微点点头,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自己了,但又维护了自己的面子,没有当众批评自己。

(二)找优点。不论对哪个学生,教师都要善于从他们的身上找优点,并且应当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尤其是对待顽皮的孩子,教师更要通过找优点,激励他们在其他不足方面的进步。

(三)拉勾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和个别经常不守纪律的学生约定好:“今天上课时, 只要你有好的表现, 老师就会在全班表扬你! 比如说:你坐端正了,老师会表扬你;你没有随便讲话,老师也会表扬你;你回答问题了,老师还会表扬你……同时请你自己记住了,老师上课时表扬了你几次,下课时你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来领几颗星星做奖励! ”说完再和小朋友伸手拉勾勾相互做保证。这样做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上数学课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兴趣。

(四)阳光评价。阳光评价就是针对学生上课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鼓励性的、带有期望性的、公开的、公正性的。教师们可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在第一次大声批评不守纪律的学生时,学生可能会立刻安静下来,但当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地大声批评时,学生可能就不再那么畏惧了,而老师必须拿出更大的气力来提高声音、声调,以停止学生不守纪律的行为,如此一来,这种方法就会渐渐失效。因此我认为,应当适度地使用惩罚,过程应有一定的“坡度”。例如,我们如果采用在课堂上给小组加星、扣星的方法时,当发现有一个学生不守纪律时,教师就可以先说明:“××小组,你们有一个组员不守纪律了,所以整个小组要被扣除一颗五角星! ”同时用目光提醒那个不守纪律的学生。如果该同学还是我行我素,依旧不守纪律,教师就可以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并指出错在哪里。假如该名同学还是不理不睬,教师不必为批评该生而停下课来,可以在课后用谈心、鼓励、与家长沟通等方法解决。

三、寻找幽默

“笑”表示喜欢、接纳、亲和。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面部表情比教师的服饰更为重要。一把钥匙开启一把锁,微笑则是一把开启心扉的“万能钥匙”。幽默的语言、善意的玩笑都是很好的调剂品。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心自然就靠拢了,而心情愉悦了,学起数学来就会更投入,思想便不会开小差,思想不开小差,纪律自然也就好了。

四、冷处理“告状”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孩子小,事儿多,一上课就“告状”。当老师的又不能不公平处理,这样耽误的时间太多,而且学生因为受了批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自己的过失上,情绪受影响,低落的情绪体验使智力活动水平明显下降,课堂吸收效率变低。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处理办法是: 要求学生下课“告状”, 课上带着好的情绪听课。这样,课前的小矛盾、小问题没有谁会记到40分钟以后,“告状”的几率就低了,课堂的利用率也要以得到提高。

五、加强修养

课堂的纪律也跟老师的情绪有关。教师的工作辛苦而繁琐,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要完成一周数十节的课时,还要承担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处理学生的各种生活问题,因而,在从教过程中就无法避免心情不佳、身心疲惫的情形发生,很自然在教学中思想会不集中, 那么学生肯定也会间接感受到教师的情绪而变得上课不专心。所以教师应当加强个人的修养,控制自己情绪,运用好自己的教育智慧,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意外伤害;防范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体育课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但是,由于设备和场地的限制,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没有固定的授课模式,没有系统的规范性训练,致使很多学生掌握不到练习的要领,组织不充分,热身不到位,组织不得当等,加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导致小学体育课堂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教师作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树立确保学生安全第一的意识,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好防范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工作。

一、提高防范意识

要降低小学体育课堂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课安全问题的重视,将体育课安全教育和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安全防范意识。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保护学生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尽最大能力防范学生意外事故的发生。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内容,并根据教材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对于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有先天性疾病的学生要因材施教,不可盲目地要求学生完成上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始终在场”,不仅身在,还要心在、神在。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举动,随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和状态,细心呵护学生,尊重学生,耐心引导他们做出规范动作,对于不规矩、有危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事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危险系数比较高的项目,如跳高、单双杠等,教师要加强指导,做到组织有序、纪律严明。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体育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提前五到十分钟进场地,对需要的器械做好检查工作,排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还要检查学生的服装是否适合进行该项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健康状况,教师要通过学生的体检资料或者家长会谈了解清楚。尤其对于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差或者有先天性疾病的学生,教师对其要特别注意,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课堂训练项目和计划,避免其从事体力消耗比较大的运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出虚汗、精神紧张、脸色发白等现象时,要及时制止学生继续参加活动,马上带其去校医院检查,确保学生身体一切正常后再离开。对于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科学预设。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B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坚持长期有效的体育训练,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制订锻炼计划,早起跑步、课间操等都是有利于身体的运动,对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严格课堂纪律

要想打造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实现高效体育课堂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做到精心备课,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为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付出大量心血。学生一般都是非常好动活泼的,上体育课会非常放松愉悦。对于他们来说,不用坐在枯燥的教室里,能到操场上自由玩耍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这也就使体育课没有了该有的纪律性,而是充满了随意性。如果因为某些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而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那是得不偿失的。课堂纪律的好坏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区分学生是认真学习体育课程还是自由散漫的重要指标之一。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堂体育课要想上好,教师首先要制订严格的课堂纪律,让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有计划、有进度。对于过于活泼散漫自由、随意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要令行禁止,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进行一些安全隐患相对比较大的体育项目时,如投铅球、单双杠、跳高、跳远等,教师更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决不可任性乱为,追逐嬉戏打闹要适可而止,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当然,严格课堂纪律并不是“以凶为严”“以罚为严”,教师要“严中有度”,用耐心、爱心和真情呵护每一个学生,和他们认真沟通,赢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运龙.体育教学中引发学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和应对策略[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2).

第9篇

一、小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主要表现:

1、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和同学交头接耳。

2、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

3、无视学校的校纪律、校规,随意破坏公共财物,对于学校公共财物,有些同学根本不加爱护,如教室桌椅,被刻画得面目全非;校园内,有同学乱仍垃圾。

二、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学生对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无力接受,甚至选择放弃;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或语言说得不标准,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

三、教师解决学生违纪的四个“要”:

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当我们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改进。教师应该从日常管理的细节中对学生的心理和实际行动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对学生的违纪现象进行管理、改正,教师必须讲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实行人文管理,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增强内心对愉快、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实行人文管理,实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义是把学生真正当作有主体性的人,关注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关注并保护他们的权利。而教师,则应从成人立场转向儿童立场,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二)要教会学生选择

美国精神病学者格拉琴研究认为,学生是理性的,他们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好的选择就等于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行为,而不好的选择就等于不能成为大家所接受的行为,违纪就是错误的选择。这种选择理论,启发我们要把学生当作纪律的主人,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师的帮助体现在:强调学生有选择的责任,指点学生选择的方法,强化正确的选择,改变错误的选择。

(三)要改善课程与教学

当教学失去吸引力,学生就会随之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把行为转向错误的目的。所以,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改进教学是改善纪律的关键。

(四)要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教师要多用奖励,少用惩罚,当学生的积极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也是必要的。惩罚是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

教师对学生的奖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奖励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物质的,给予奖金,给予奖品物件;二是精神的,如当众赞扬、个别表扬,发奖状、甚至一个点头,一个微笑等,都是一种奖励。它有两种作用:一是教育作用,对某一行为的奖励等于承认肯定这一行为的正确性。强化学生作出正确行为的意念;二是激发作用,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奋发向上。对经常违纪行为,教育处理时态度要坚决果断,绝不可听之任之,为渊驱鱼。经常违纪行为是有意违纪行为的一种特殊表现。违纪性质属“屡犯”,其心理外部表象为明知故犯,肆无忌惮。不能轻描淡写地说声“下不为例”了事,要在晓之以历害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纪律观念,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偶然违纪,是无意违纪的特殊表现。对偶然违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过失违纪。教育处理时要采用特殊教育方式,要讲究艺术性。即在严肃批评的同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扬其长避其短,表扬优点,指出违纪的危害性,使之在情感感召下认识错误,养成良好行为作风。

四、结合课堂实践的具体方法: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课堂纪律的涣散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课堂纪律的涣散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

1、游戏法:

教师对很混乱的班级纪律,可暂时中止教学,宣布进行小游戏,游戏时间不要太长,待学生兴奋后,可继续进行正常的教学。

2、暗示法 :

在课堂教学在中,一旦发现个别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时,教师应用暗示性语言加以提醒,此种方法适用于纪律较好的班级和学生。可很快使班级纪律安静下来。

3、提问法:

对暗示后仍有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可让该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教师都应该提示学生要注意课堂纪律。

4、沉默法 :

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可突然停止教学,以静制动。这样会使课堂纪律很快安静下来。教师沉默时,可用眼光巡视全体学生,尤其对违反纪律的小时可多注视一会。

第10篇

关键词:组织课堂教学 威信影响力班风课堂纪律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是如此.组织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的基本途径。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教师一辈子永无止境进行探索的课题。本人多年从事高校艺术概论、艺术欣赏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使我有机会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有了很多的认识和体会。

我个人认为,组织课堂教学既然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每天必须完成的基本功课。那么,它就不仅是个方法、技巧的问题。它应该是教师全部知识、素养、能力的体现,它甚至对教师的修养、人品也提出了要求。因此,对于组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从方法、技巧等具体的战术层面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从基础、原则等根本的战略层面进行研究。我非常赞同古人“功夫在诗外”的说法。下面我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讨论一下组织课堂教学的几个支撑因素。我的体会是,一个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必须努力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努力提升教师自身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二是必须努力抓好班风和课堂纪律。下面来进行具体地论述:

必须努力提升自身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这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责任,是课堂这个舞台的策划和总导演。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指导,必须转化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自觉行动,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学生在课堂上,能不能按照老师的意图自觉地投入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因为学生由于年龄、习惯、生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课堂上往往会受到来自外界和自身内部各种因素的干扰,使他们不愿或不能专心学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就是来自教师的正面引导因素和来自学生自身及外界的负面干扰因素争夺学生注意力的过程。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自觉意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越高,对学生的影响力越大,那么学生排除干扰的意志和动力就会越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一个指令、一个要求,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克服干扰因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反之,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甚至没有好的印象,学生迫于自己的地位,也有可能对老师产生某种畏惧感,结果是表面顺从内心抗拒,口服心不服。这样的情况下,是很难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没有自觉的意识,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只是表面的应付是达不到效果的。其实,教师的影响作用岂止限于课堂教学?由于教师的吸引力,使得学生由不喜欢学习到喜欢学习,由不喜欢某门功课到喜欢某门功课,甚至受此影响从此走上某个发展方向,这样的例子绝不是个别的。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

那么,教师怎样去提升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要真心爱学生。教师要真心地去爱学生,和学生真诚相处。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和他们保持心灵的沟通。只有这样,学生也才会爱老师,才会不但把你当成良师,也看作益友。深厚的师生感情,无疑就成为了组织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

二是要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教师本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做事和做人等各个方面都要为学生树立标杆。在学生的眼中,特别是在那些大学生的眼中,教师的知识怎么样、修养高不高、工作态度是不是认真、工作作风是不是严谨?情趣是不是高雅?对人是不是真诚?为人是不是正派?甚至衣着打扮是不是得体?等等,这些都是他们赖以评价教师的标准。在这里,有些方面的素质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比如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教师都有同样渊博的的知识,都有同样高的水平和能力。但是,在一些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具备的基本素质上,我们教师应该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工作态度的认真、工作作风的严谨、对人的真诚,等等。由于教师也是人,也处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因此,教师也有自己需要解决的生存、发展方面的问题,也有自己需要处理的家庭矛盾和单位人际矛盾等。但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使这些矛盾暴露在学生面前。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尽讲一些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发牢骚、说怪话,把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带到课堂上,那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有一种把自己的美展现给学生的自觉意识。思想上、境界上、修养上、语言上、行为上,包括衣着上,这些都有助于塑造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提升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必须努力抓好班风和课堂纪律。

这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班风和课堂纪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有人认为,班风是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事情,那么对于任课教学而言,有没有班风问题呢?也有。这里的班风就是由教师在教授某门课程的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和学习风气。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个班级,当某个教师来授课时,课堂的风气和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状况,当另一个教师来授课时,课堂的风气和学生的学习又是另一种状况。因此,我觉得班风是课堂纪律的基础,课堂纪律是班风的具体体现。任课教师不仅要抓课堂纪律,而且要抓学生对自己所讲授的这门课的学习风气,要抓班风。

对于抓好班风和课堂纪律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人们的认识并没有完全到位。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抓好班风和课堂纪律的重要意义。首先,抓好班风和课堂纪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作用。这就对抓好班风和课堂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好的班风和课堂纪律作基础,那么,任何自主学习都会成为放任自流。教室就会成为“游戏室”,课堂就会成为“茶馆”。其次,班风和课堂纪律又是观察和检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窗口。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因此,组织课堂教学与抓课堂纪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组织好,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能够被吸引,积极性没有能够被调动起来,那么,反映到课堂纪律上,就会有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玩游戏、发短信、看小说等现象的出现。最后,抓好班风和课堂纪律也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为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和培养他们养成好的习惯。通过抓班风和课堂纪律,使学生能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这本身就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一种态度和习惯的培养。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班风和课堂纪律呢?我觉得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11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45-01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实施的问题

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实施的问题主要有课堂纪律、学习效率、学习进度不好控制三方面问题。

1、嘈杂混乱的课堂秩序,教师难以控制。合作学习在小学课堂上有许多好处,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课堂上来,但是,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同样有一些弊端。合作学习虽然可以增加学习的氛围,可是小学生毕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比较死板,但是却保证了课堂的纪律。合作学习却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语言自由。所以,成功实施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前提是保证好课堂纪律。

2、良莠不一的学习效率,教师难以把握。课堂纪律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那么学习效率就是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将同学在课堂上的关系放在了互帮互助的基础上。有一些老师传授的绘图方式同学没有听明白,可是经过了其他同学用另一种方式的讲述、示范,换了一种方式同学们就更容易接受了。那么如果同学们也同样讲述不好呢,这一个小组的同学们就都被卡在这一个问题上了,大大降低了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又需要照顾到其他同学不能及时的解答,故此,合作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学习效率不好控制的问题。

3、参差不齐的学习进度,教师难以平衡。既然实施了合作学习,那么就需要将同学们分成一个个的小组。既然分成了一个个的小组,那么小组之间的优劣自然是存在的。所以,小组之间的学习的学习进度问题也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如果将小组比作一个整体的话,有班级中美术基础较好同学的小组就像是一个锥子,有一个尖锐的部分始终带领着这一个整体不断前进,美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习小组就像是一个正方形,虽然在不断努力,可是前进总归是有些缓慢的。所以实施合作学习就要照顾到学习小组的学习进度问题。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上的应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上的应用主要有控制课堂纪律,做到文明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做到高速教学;平衡学习进度,做到均匀教学三方面。

1、严明课堂纪律,做到文明教学。合作学习的应用首先要从控制课堂纪律开始抓起,因为课堂纪律是学习的首要保证。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们传授美术知识及绘画技巧的同时,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著名画家的相关影片,了解这些艺术巨匠的一生,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更能控制课堂纪律。以毕加索为例,在讨论毕加索的艺术时,他的感情世界是无法绕开的。毕加索一生有着七个妻子或情人,每一次情感的迸发更是令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有着转变。更为伟大的便是一幅写进了绘画史的壁画――《格尔尼卡》,毕加索用自己的画笔表达着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通过播放这些影片,学生讨论着艺术巨匠们的作品和人生,自然不会出现课堂纪律不好控制的情况了。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来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既不会造成嘈杂的课堂环境,又发挥出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提升课堂效率,做到高质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应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做到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喜爱,学生们才会对美术感兴趣。另一方面自然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话学生应该听进去,而不是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走神。例如:在教师教导学生做面具时,学生就需要紧跟老师的步伐,这样才能做出一个优秀的面具。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将制作过程说的详细生动一些,最好是能够做到手把手教学。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相互配合,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由此可见,提升课堂效率,做到高速教学一定要把握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尺度。

3、平衡学习进度,做到高效教学。学生学习小组之间的进度是大不不同的,就像上一部分打过的比方一样,锥形和正方形的前进速度怎么会一样,那么应该如何平衡学习进度呢。首先,在学习小组学生的成绩方面,一定要力求均衡,要达到每一个小组的成绩都相差无几的地步。其次,各个小组之间也应该多多沟通,互相交流一些学习方面的理解和方式,这样一来,小组之间的差距就会大大减小了。例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美术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学习绘画六七年了,也可能在美术方面没有天赋,仅仅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就这样的情况来看,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就要注意到学习进度问题。教师可以用半课时的时间来传授教学内容,剩下的半课时留给学生课堂谈论,美术基础较好的小组在进行讨论时,小组内基础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掌握了学习知识。美术基础不好的小组教师还有半课时的时间来进行二次教学。而且在教师将美术知识传授下去之后,不仅仅是小组讨论,更可以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将彼此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去,了解一下其他组的同学是怎样理解知识的,这样一来,在实行合作学习时,就做到了平衡学习进度,做到了均匀教学。

三、总结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必将还会发挥出更多、更积极、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广大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相关的专家和学者都能站在学术和教学的双重角度上,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推动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上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效,打造生动有趣课堂,提高学习成绩,培养真知灼见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甄桂玲.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心理;全面发展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形成的时期,是从心智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是生长旺盛的基础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接受教育培养个性品质的重要时期。体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户外运动的积极性。但是单纯的体育锻炼并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要通过全面素质上的教育来满足生长的需求。所以在体育中渗透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只有体育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才能锻炼小学生的心理、体质,达到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轻松教学

体育是以身体和智力为依据,通过各种实践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促进全面发育,改善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活动。小学体育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要通过自身示范等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通过身体的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培养其思想道德品质。小学生处于身体、心理发展的可塑期,体育教师的每一个教学动作与语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注意学生身体的素质与变化,更要注重学生内心活动的变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通过快乐轻松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自身的体魄,还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体育教师自身,要保持好强健地身体,保持好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好乐观豁达的情绪,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带头作用。教师一定要严于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身工作的责任意识,树立好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二、组织活动,激发集体意识,促进个性发展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就是其更具广泛性、活动性。体育课不像其他文化课一样,仅仅讲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它是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要经常组织各项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概念,树立集体意识,区分个人与集体的差别,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师可以组合拔河比赛,通过组织拔河比赛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团结才是力量,团结才能取得胜利。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足球比赛,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明白不同自身优势适合不同的位置。小学生集体思维意识淡薄,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体育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性,制订相应的活动目标,培养学生以集体为上,以班级为上的先进意识,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

三、肃清课堂纪律,重视课堂纪律,做到以德育人

小学生身体心理活泛,属于好动时期,甚至部分学生处于淘气捣乱状态。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明确课堂纪律,不能让一堂课程在混杂骚乱之中进行下去。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遵守纪律,制订一定的规矩,让其养成礼貌待人、尊敬师长的好品质。例如,在体育户外课开始时,教师要教育学生自动排列好队形,集体参与报数,不无故旷工,姿势要整齐一致,要注意对教师的礼貌问候;在课堂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有事提前举手报告,不能中途无故脱离集体;在课堂结束时,要注意总结此堂课上的问题,鼓励表现好的学生,对淘气的学生进行指正,鼓励其进行改正等。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不同场合必须有的规矩,规范课堂纪律,使课程能够有序地进行下去。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要做到规范自身行为,控制好自身情绪,以文明的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表率作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