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概况

产业发展概况

时间:2023-06-02 09:5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产业发展概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产业发展概况

第1篇

一、世界草莓产业发展概况

据国际国内统计综合分析,目前世界草莓年生产量已超过450万吨,栽培面积已超过30万公顷。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草莓产量最多,约占世界的42%,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日本、韩国、伊朗、以色列等;其次是欧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8%,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波兰、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英国、南斯拉夫、奥地利、罗马尼亚等;第三是北美洲,产量约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非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摩洛哥、埃及等,南美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智利、哥伦比亚等,大洋洲草莓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这三个洲草莓总产量所占比例不足世界的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草莓产业蓬勃发展,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栽培面积已达8万公顷以上,总产量已达188万吨以上。中国草莓产量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河南等省。草莓单产最高的省份,是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其中山东、河北、辽宁草莓平均单产均在30吨/公顷以上。

据《中国果树志·草莓卷》记载,中国草莓品种已达246个,其中从国外引入的品种近200个,中国选育的品种30余个。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从国外大量引进草莓品种,一些优良新品种很快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并成为中国的主栽品种。中国草莓栽培是各种栽培方式并存,主要作型有:露地栽培、小拱棚半促成栽培、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和普通大棚抑制栽培。另外,还有普通大棚促成栽培、塑料日光温室半促成栽培等。

中国草莓市场主要是国内鲜销和冷冻出口。生产中保护地草莓绝大多数用于产地城镇和周边城市的鲜销鲜食,而大部分露地草莓和少量保护地后期小果则用于冷冻出口与加工成其他产品。保护地草莓上市由于正处于淡季,加上近年品质明显提高,个大形美,香甜可口,色泽艳丽,富有光泽,备受消费者喜爱,价高、销量大。山东《烟台日报》曾从2010年3月15日开始,推出了一组春来草莓红系列报道,对烟台草莓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集中报道,于是烟台的草莓风行国内,远销海外。烟台是我国最重要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目前,年种植草莓面积0.5万~0.7万公顷,占全国的6%~9%;年出口量3万~4万吨,占全国的23%~31%;年总产值达20多亿元。红红的小草莓,甜透了农民的心,也映红了烟台草莓这个冉冉升起的大产业。目前,烟台普通大棚半促成栽培的草莓,2月中下旬采收,品质极上,供不应求,每亩产量最高可达4000~5000千克,每亩收益可达5万元以上。

全世界草莓年进口总量在50万吨左右。世界上草莓进口最多的国家是德国,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产量的26%,其次是法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荷兰、瑞士、墨西哥、葡萄牙、日本、丹麦等。中国冷冻草莓出口量在出口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年出口冷冻草莓13万吨以上,占出口果品的6.8%以上。中国果品出口量最多的是苹果和梨,其次是柑橘类,冷冻草莓居第三位。

二、我国草莓产业发展对策

1. 实行草莓良种秧苗规范化

中国草莓品种选育工作开始较晚,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先进国家,主栽品种仍为国外品种,应采取常规杂交育种、种间杂交育种、化学诱变多倍体育种,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等育种手段,加强中国草莓育种工作,培育出适宜中国不同生态气候条件的保护地专用型、加工专用型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境等新品种。同时,应继续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具有特色的品种,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生产实际加快筛选。

草莓很容易感染病毒病,侵染草莓的病毒有20余种。在优良品种推广进程中,应首先为生产培育出高档种苗。在草莓主产区,应建立省、地或县级草莓脱毒繁育中心,不断完善种苗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及时为生产提供品种纯正、高档健壮的脱毒苗。

2. 加强草莓安全优质生产

草莓是柔嫩的浆果,不易冲洗,更需加强食品安全。为此,草莓园应处于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论是加工用草莓还是鲜食草莓,都应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进行生产,以确保草莓产品安全优质进入市场。

提高草莓生产效益,靠的是品质、单产和淡季上市,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推广新品种配套技术、不同作型技术规程、节能型保护设施、保护地环境调节、病虫害无害化防治和促花育苗、北苗南栽等技术,进一步提高果实品质和单产,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周年化生产,争取创名牌创高效;冷冻草莓生产应实行企业、农户联合,及时更新品种,壮大生产规模,规范技术规程。

3. 优化草莓土壤条件

草莓保护地栽培保护设施固定,很容易产生连作障碍问题。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增施无害化处理的优质有机肥、日光土壤消毒、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等技术,及时优化草莓土壤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病虫害,提高抗重茬能力;同时,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揭膜淋雨,清除草莓植株,轮作其他作物,避免加重连作障碍。

4. 注重开拓草莓市场

草莓市场开拓是中国草莓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品牌宣传、信息沟通、市场研究不够等问题,应通过草莓节、观光园、国际交流等活动大力传播草莓文化,宣传草莓产业品牌,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沟通信息,加强生产和市场信息化。

冷冻草莓主要进口国在欧洲,为了中国冷冻草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发展欧洲市场。同时应看到,全世界草莓的产量分布和人均占有量极不平衡,特别是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草莓产量很少,应利用冷冻草莓可以远销的优势,进一步开拓草莓非主产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充分挖掘国际市场潜力。

第2篇

关键词:桃保护地栽培;产业;概况;对策

莒县是山东油桃示范基地,从1996年开始通过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桃保护地栽培,全县形成了以果庄、小店为中心的棚室油桃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毛桃设施栽培也呈上升发展趋势。保护地栽培桃产业已成为莒县农业新兴产业之一,到目前全县桃保护地栽培总面积1300hm2,引进选育桃新品种20余个,发展莒县桃树研究所1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10余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发展概况

1.1 栽培品种 1996~2001年莒县桃保护地栽培新品种有曙光、艳光、五月火、早美光、早红2号。2002~2009年中油5号、中油4号发展迅速,早红珠、丽春部分发展,2005年莒县桃树研究所从丽春油桃发现的极早熟芽变品种――大早红,在莒县少量发展,2007年4月通过日照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2010年起中油5号、中油4号、中农金辉、中油9号、中油12成为莒县油桃保护地栽培主栽品种,极早518(中油11号)前期少量发展,虽然成熟早,但因果个小,易裂果,发展逐步退缩,金硕油桃成熟期过晚,不适宜进行保护地栽培。毛桃品种春雪、突围(春美)因果个大,耐贮运,近几年发展迅速。砧木以青州蜜桃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南京、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2 栽培设施 桃保护地栽培设施主要有简易式日光温室、全钢结构日光温室和春暖式塑料大棚。初用的简易式日光温室一般棚室长50~70m,宽7~9m,东西走向,脊高2.8~3.2m,钢筋水泥支柱,后屋面覆20cm厚玉米秸,上盖一层塑料薄膜,再覆20cm厚的泥土,棚膜为聚乙烯滴膜,用压膜线压紧,膜外为6cm厚的手拉式草帘。全钢结构日光温室东西长80~100m,宽8~9m,后墙和边墙为砖土混合墙,厚0.5m,后墙覆4cm厚的保温板,温室内最南端埋设50cm深、宽4cm厚的保温板,与地面相平,钢筋结构无立柱,棚膜为聚乙烯灌浆膜,用压膜线压紧,膜外为2cm厚的毛毡被,电动式卷帘机。春暖式塑料大棚,南北向,长40~60m,跨度8~14m,棚高2.4~2.8m,建筑成本低。日光温室桃供应市场期为4~5月上旬,春暖式大棚桃市场供应期正在露地桃上市之前的5月中、下旬。

1.3 生产技术 桃保护地栽培是典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技术含量和果品标准要求高。莒县是果品生产大县,果农技术素质高,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目前推广的栽前苗木浸根消毒,增施有机肥,蜜蜂授粉,注意花期温湿度,合理疏花定果,注重越夏更新和良种更新等系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果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为果品销售市场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 存在问题

2.1 设施结构不合理 目前,莒县桃保护地栽培主要设施仍以简易式日光温室为主,有少部分全钢结构日光温室。简易式日光温室中间立柱较多,遮阳严重,并且管理不方便。有的果农直接将菜棚改种桃树,由于棚面高度不够,果实日烧现象严重。

2.2 栽植密度过大 初期为了增加产量,栽植密度采用1.5m×1m行株距,后期没有计划间伐,造成郁闭严重,管理只能爬行前进。随着栽培技术提高,增加产量已不是生产难题。应采用2m×1m行株距或有计划间伐,提高果品质量。

2.3 不注重温湿度调控 保护地桃栽培升温过早现象严重,认为升温早,成熟早,不根据不同桃品种的需冷量要求扣棚升温,造成花芽分化不良,影响产量。部分果农花期温度过高,落花落果严重。

3 发展对策

3.1 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在今后发展中,尽量统一规划、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便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

3.2 改进棚室结构 采用全钢骨架或钢竹混合结构无支柱大棚,提高抗风、防灾能力,有条件地方,使用电动式卷帘机,节省劳动力。

3.3 优选树形,合理负载 建议温室栽培行株距2m×1m,树形全部采用两主枝“Y”字形树形,定干高度自南向北依次为30~50 cm。667m2产量控制在2200~2500kg。

3.4 建立苗木繁育、技术指导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进程 依托莒县桃树研究所繁育苗木,在全县进行推广应用,保证苗木纯度和质量,完善技术指导服务体系,会同乡镇林果技术推广站,做好产前统一苗木规格,统一栽植模式,统一栽植时间;产中邀请专家对重点区进行专题讲座,在核心示范区落实专人负责制;产后协助相关乡镇搞好市场信息搜集和油桃产品推介等工作。利用果品专业合作社担保赊销苗木,果品销售后统一与果农结算苗木款,形成研究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示范推广的苗木繁育、技术指导一体化开发推广模式,推进保护地桃栽培产业化进程。

(收稿:2014-04-22)

参考文献

[1]许传宝,刘立常.中油5号油桃冬暖式大棚栽培技术[J].果农之友,2005(4):25

[2]许传宝,束德翠,孙家京,等.大早红甜油桃日光温室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果树,2009(4):59-61

第3篇

【关键词】中英文化 创意产业 发展

21世纪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发展时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水平,需要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借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本文以英国为比较对象,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概况

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总体来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概况如下: 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为573亿英镑(其中不包括工艺和设计行业数据),占国民增加值的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4%,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影与录像分别以8%和6%的增长率高于创意产业内其他行业的增长率。2006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额为160亿英镑,其中增长最为迅速、出口规模最大的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其出口额为由1997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9亿美元,占当年创意产业出口总额的31%,年均增长13.35%。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企业注册数为15.74万家,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的企业数最多有7.5万家,占2008年创意企业总数的47.65%。而文化创意企业在1997~2008 年增长最快的是电视广播行业和建筑行业,年均增长分别为9.11%和8.69%。2007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为197.82 万人,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和出版业就业人数居前,分别为64.09 万人和27.58 万人。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在世界上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并稳步发展。《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文化创意产业仍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从就业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更多从业人员,有助于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从进出口情况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含服务)出口规模实现逐年连续增长。根据赛迪顾问调查研究的预测,考虑到影响中国创意产业的经济环境、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等,2010年中国创意产业总规模可达到2010亿元人民币。

三、中英两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 市场规模。

1.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早在2001年,英国13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就已达到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73亿英镑,占英国GDP的比重为6.4%。2007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为481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1.93%。与英国相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较低,差距十分明显。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很高,而中国则很低,但是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渐提高。

2.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

根据英国政府统计,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200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600亿元,产值增长率为18.5%,占GDP的比重为2.53%,比2006年的2.45%提高了0.0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二) 产业内部结构。

在英国,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居第一位,约占产业总体的40%;出版业则居第二位,占到产业总体的20%左右,且近年有上升的趋势;游戏产业一直饮誉全球,根据英国BBC日前公布的数据,2007年英国游戏产业大幅成长,收入达15.2亿英镑,成长幅度为25%。可见,英国的出版(包括电子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游戏属于强势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出版业在两国文化创意产业中都占有较大比重。所不同的是,英国的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行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绝大比重;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网络游戏业、文化信息业、文化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三)科技水平。

目前,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以数字技术支撑的传媒、出版、影视制作、动漫、娱乐产品业十分发达,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对高技术的运用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也关注高科技水平的应用,如数字化在出版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推出了ebook电子产品等,少数单位已经着手建设了各类专门的数据库。这使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市场竞争能力差。

小结

通过与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本文发现中国创意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比起英国的创意产业,中国的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应提高动漫行业等新兴行业所占的比重,促进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业务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也具有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历史文化悠久,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优势,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潜在优势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第4篇

通过10余年的宣传和推广,Telematics在发达国家市场已经度过了起步期,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产业链合作及商业模式运营。

在中国Telematics正处于起步阶段,部分车载信息服务领域,如车载导航,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未来1-2年内,随着移动运营商3G网络的建成及完善以、国家对ITS重视程度的提高及汽车规模的不断增长,国内Telematics将迎来需求井喷的发展机遇期,Telematics业务也将从导航、交通信息、定位的基本功能走向资讯、安全、娱乐、咨询、远程救援、远程诊断全方位服务,业务提供方式也从单向业务转向互动业务。移动运营商、汽车制造商、汽车电子设备制造商、软件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都可能从Telematics产业发展中获益。

目前中国Telematics产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的不完善及可盈利且持续稳定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找到该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企业或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或客户现在及未来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其意义在于整合现有资源或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创造价值,通过能产生企业/行业合理利润的业务流程运作满足客户需求。

总结国外Telematics的发展经验,结合国内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国情,提出了5种现有和潜在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的优劣及未来的发展是现有Telematics产业企业及潜在进入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未来是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式主导市场,还是有更好的模式取而代之是产业内厂商或潜在进入厂商最为关注的。

《Telematics系列报告-商业模式评估与创新设计报告2009》在结合产业专家意见对企业运作模式和用户需求的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七大因素主导未来互动电视商业模式的成功,分别是价值链健康高效性、可赢利性、未来潜力、不易效仿性、对客户价值、资源整合性、不利因素克服能力,依据此研究提出了Telematics模式评估体系,对5种商业模式进行了评估,以期为Telematics相关企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第1章TELEMATICS的概念和定义7

1.1 TELEMATICS的概念7

1.2 TELEMATICS系统结构8

1.2.1按照硬件结构划分的子系统8

1.2.2按照功能划分的子系统8

1.3 TELEMATICS主要行业性组织与研究机构10

第2章TELEMATICS产业发展现状12

2.1全球TELEMATICS产业发展现状12

2.1.1 Telematics产业发展概况12

2.1.2 Telematics产业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12

2.1.3 Telematics普及率及其趋势预测13

2.2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TELEMATICS产业发展概况14

2.2.1北美市场14

2.2.2欧洲市场15

2.2.3亚太地区16

2.2.4中国市场18

2.3全球TELEMATICS产业发展基本特点19

2.3.1产业生命周期19

2.3.2产业发展均衡度20

2.3.3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21

2.3.4产品运作趋向以整合式平台提供多样化服务22

2.4中国TELEMATICS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3

2.4.1中国前装市场机遇与挑战23

2.4.2中国后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24

第3章TELEMATICS发展中存的在问题26

3.1缺乏统一的TELEMATICS系统标准26

3.2缺乏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26

3.3缺乏成熟的产业链整合模式26

3.4汽车销售商态度问题27

第4章TELEMATICS产业链分析28

4.1产业链组成及各自责任28

4.1.1 TSP 28

4.1.2内容提供商29

4.1.3设备厂商29

4.1.4网络服务提供商30

4.2产业链代表企业分析31

4.2.1 TSP厂商31

4.2.2内容提供商34

4.2.3设备厂商36

4.2.4网络服务提供商41

第5章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45

5.1价值链及业务模式分析45

5.1.1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45

5.1.2汽车制造商主导模式47

5.1.3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49

5.1.4独立TSP运营模式50

5.2业务内容分析52

5.3收费模式分析54

5.4盈利模式分析55

5.5客户价值分析56

5.6终端发展分析56

第6章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59

6.1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体系59

6.2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方法61

6.3 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62

6.4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63

6.4.1价值链健康高效评测63

6.4.2可盈利能力评测64

6.4.3未来潜力评测65

6.4.4不易效仿性评测66

6.4.5对客户价值评测66

6.4.6资源有效整合评测67

6.4.7不利因素的克服评测68

6.4.8 Telematics商业模式等级评估69

第7章对TELEMATICS商业模式创新设计建议72

7.1业务模型设计72

7.1.1业务演进趋势72

7.1.2业务功能演进——安全、效率、便捷73

7.2价值链及合作模式74

7.3盈利模式76

7.4广告发展策略76

7.5终端发展策略77

7.6市场推广策略79

7.6.1产品策略79

7.6.2服务策略79

附件 81

关于我们81

服务内容82

价值与特色82

最新报告清单83

部分客户85

法律声明86

图表1 TELEMATICS综合服务示意图7

图表2 2006-2011年全球TELEMATICA产业规模及发展趋势13

图表3 2007-2012年北美TELEMATICS新车型设备前装率发展及预测13

图表4 2007-2011年全球新车TELEMATICS设备装备率发展及预测14

图表5 韩国政府推动国家信息化与车载信息服务相关政策17

图表6 2006-2010年TELEMATICS全球各区域发展规模比较21

图表7 TELEMATICS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22

图表8 TELEMATICS产业链结构图28

图表9 TELEMATICS服务提供商(WIRELESS为例)服务运作示意图29

图表10全球知名TELEMATICS内容提供商汇总36

图表11 开展TELEMATICS业务的部分知名硬件设备商37

图表12 开展TELEMATICS业务的部分知名软件企业39

图表13 开展TELEMATICS服务的部分知名电信运营商42

图表14 TELEMATICS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产业价值链45

图表15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46

图表16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主导模式产业价值链47

图表17 汽车制造商主导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48

图表18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产业价值链49

图表19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各方企业功能定位50

图表20 TELEMATICS独立TSP运营模式产业价值链51

图表21 第三方TSP主导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52

图表22 中国市场TELEMATICS各应用服务潜力评价54

图表23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体系60

图表24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方法61

图表25 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62

图表26 TELEMATICS商业模式价值链健康高效性评测63

图表27 TELEMATICS商业模式可盈利能力评测64

图表28 TELEMATICS商业模式未来潜力评测65

图表29 TELEMATICS商业模式不易效仿性评测66

图表30 TELEMATICS商业模式对客户价值评测67

图表31 TELEMATICS商业模式资源整合性评测68

图表32 TELEMATICS商业模式不利因素克服能力评测69

图表33 TELEMATICS商业模式综合评估70

图表34 TELEMATICS业务规划72

第5篇

摘要: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经过政府扶持、法律法规支持的,其发展的进程独特而又具有参考性。本文从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出发,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重视人才的培养三方面分析,希望可以给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文化;创意产业

日本的文化产业非常发达,对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日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日本“文化立国”的战略部署始于1996年7月由日本文化厅提出的《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之后1998年3月,为了更好的推进这一战略,《文化振兴基本设想――为了实现文化立国》报告经过文化政策促进会议讨论并通过,这一报告具体解释了“文化立国”想要达到的目标和需要发展的内容。从以上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从《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确立以后,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并且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取得不少有目共睹的成绩。日本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媒企业(主要从事出版、发行、销售、播放、信息交流等流通业务)、制作公司(主要从事制作、创意)和创作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动漫、游戏和音乐产业和与之相关的周边制造产业。

自从1996年开始,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据统计,2001年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达到了99,0965万亿日元,以占国内生产总值18.3%的优势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2002年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为129,861亿日元,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更是达到了1.1万亿美元,约占整体GDP的15%。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数据来看,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对于GDP的贡献率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比如美国为11%,由此可见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是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最突出的部分就是动漫,包括动画和漫画;其次是游戏,包括各种周边和音乐;最后是新兴的数字产业。

日本有着“动漫”王国的美称,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占据全球近60%的动漫制作量和播放量,并且这一比例在亚洲和欧洲更高。整个世界上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播放过日本的动漫,足可以显示日本动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除此之外,在世界性质的动漫交流会议上,还会专门给日本动漫开辟专栏。由于让日本动漫的巨大影响力和人们对于日本产业的好奇心,人们会组团前往日本观光和参加各种动漫会,不仅人数逐年增加,来自的国家也越来越多。游戏产业是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传统项目,虽然没有动漫产业的规模壮大和影响力巨大,但是也是曾经末风靡过全球,比如曾经名噪一时的街机游戏就是新兴于日本的,再比如索尼掌上游戏机和任天堂游戏机更是引入了家用游戏机的概念,游戏硬件和软件的销售逐年增加。2015年日本游戏产业产值为179亿元人民币左右(3210亿日元)。由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游戏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日本游戏产业开始积极进行改革,逐渐将中小企业合并重新规划,使得成立以后的公司更加活跃,也有了更加雄厚的竞争实力。在全球数字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日本借助本国所引导的电影热、电视热、动漫热和游戏热进行数字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发展势头不可小觑。日本数字产业的崛起依赖于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十分光明的前途,也能够为日本带来更多的利润。

二、日文化本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日本在1996年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1998年通过了《文化振兴基本设想――为了实现文化立国》报告,2001年确立了《东京观光产业振兴计划》,从此将文化产业放在了国家全面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足以现实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文化创业产业的大力发展,日本政府不仅组织人员重新审视和推广具有大和民族特点的文化遗产,比如古建筑、传统工艺等等,并且对于发展这些传统文化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经济支持。此外,政府还会联合企业举办各种文化节,加强文化的沟通与传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日本更是不断的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来支持,引导和帮助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为其提供保障。这一扶持在动漫产业上尤其明显,日本政府把动漫产业当做是一个独立的出口产业来看待,不仅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还在营造了适合其发展的文化氛围。

(二)完善的法律法规

日本为了文化创意产业有序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环境的良好。2001年制定的《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使得在法律层面上能够正视保护文化艺术的发展,其中还涉及了动漫、游戏和电影相关产业的内容。为了保护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2001年综合了旧版的《著作权法》重新制定了新的《著作权管理法》,对于著作权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从法律上杜绝了各种盗版现象的猖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法律对政府的职能也做出了规定,比如在《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中,就要求国家和政府要有意识的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推动之下,高校和其他各阶段的教育机构都开始开设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科,尤其是动漫相关的学科,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新兴人才,使更多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人员具有高学历。日本政府还会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来表彰创意人才,比如各种艺术节和由政府举办的表彰会,来鼓励和奖励创意产业的杰出人才,从而更好的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其创造的产值也越来越大,而日本作为亚洲创意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发展的进程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集聚;电子信息产业;支柱产业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高速发展,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606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3.4%,为美国的42.6%,超过了日本,规模位居全球第二。2004年至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从24501亿元增长到50202亿元,年均增长15.43%;利润从1004亿元增长到1791亿元,年均增长12.27%;出口额从2070亿美元增长到4572亿美元,年均增长17.17%,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

作为长江三角洲角电子信息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向型经济的强烈带动下,2003年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名列全省38个工业门类第一。多年以来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巩固全省制造业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近年来,淮安市抓住机遇融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作为长三角最北的城市,主动接受上海、昆山、苏州经济辐射,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构筑台商高地。2007年以来,由于台商投资的导入,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改多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积弱局面,使得电子信息产业一跃成为淮安市重点发展的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

二、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淮安经济发展概况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腹地,现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四县,总人口534万。淮安市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跃居苏北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1.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9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41.48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409.30亿元,增长15.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万元,比上年增长14.7%。

由于历史原因,淮安在经济地理位置上,属于苏北“经济低谷区”,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6元,比上年增长11.7%;人均消费性支出10642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6308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92元,增长13.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175元,增长17.4%。

(二)淮安产业结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一二三”型到2000年的“二一三”型,再调整为2007年的“二三一”型。由于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拉动,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17.1∶48.1∶34.8再调整2009年的15.2∶48.3∶36.5。

1978年淮安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63.2%和36.8%,而2008年比重分别为36.52%和63.48%,淮安市工业已经从轻工业时代进入重工业时代。随着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淮安市已初步形成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支柱产业,盐化工新材料、特钢及延伸加工和电子信息等三大千亿元产业也初具雏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三、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发展概况

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1990年淮阴博伟电子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总投资45万美元,但是此后电子信息产业并没有得到明显发展。2006年富士康科技集团进入淮安经济开发区投产运转后,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继成功引进富士康后,达方电子、苏杭科技、振维电子等电子制造企业相继落户淮安。2008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48.35亿元,同比增长51.4%,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93.06亿元,同比增长62.7%。在电缆、电池、仪表、元器件等行业涌现了一批销售收入在10亿元-30亿元的龙头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框架的雏形已基本确立。

四、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

(一)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

淮安市紧紧抓住全球IT产业调整和富士康落户淮安的机遇,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根据淮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到“十一五”末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1亿元,年均增长73.9%,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达430亿元,软件开发与集成业5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业46亿元,建成省级信息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0.1%。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达1000亿元,软件开发与集成业50亿元,通信与信息服务业150亿元,建成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信息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淮安继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烟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外,通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特钢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

(二)淮安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支柱产业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1、发展途径。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如何把握发展方向、创新产业格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淮安支柱产业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根据比较优势准则,应该首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作为长三角最北端的城市,淮安紧紧抓助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帮助下,大力开展对台商的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将淮安打造成省内继昆山之后新的台资高地。虽然淮安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年来在以富士康为领头羊的电子制造企业的带动下,已初显集聚效应,不久在淮安将会形成又一个“台资IT产业”高地。

第二,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原则。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即使在长三角地区,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淮安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是孱弱的,因此,淮安在发挥后发优势充分规划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与其他城市电子信息业的适当错位发展。比如说,由于淮安处于全省人才洼地,缺乏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人才,因此创新研发在近期内不会是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近期内,淮安更多考虑是如何承接上海、苏州、昆山等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产业内转移。同时,结合周边城市的产业特点,发展配套的电子信息产品,如发展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盐城、南京、上海及本地的汽车改装和拖拉机生产相关产业服务等。

第三,技术开发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实现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在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考虑在经过五六年大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后,淮安最终还是要走上研发新技术,创新品牌,努力形成技术核心的发展之路,并为此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要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

第四,扶持培育原则。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电子信息产业在淮安的突破性发展本身就是当地政府大力进行招商引资的结果。今后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在淮安落地生根,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并成长为淮安三大千亿元重大产业,缺乏政府的长远规划和大力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2、具体措施。当然影响支柱产业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经济因素是基础,对支柱产业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淮安市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产业经济规模逐渐庞大,尤其是规模工业发展迅速,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经济效益明显,为淮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此外市场、政策、企业规模、产业链等各方面因素也对支柱产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本文拟就电子信息产业如何发展成为淮安市支柱产业的路径进行探讨性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第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持久战略。淮安应紧紧抓住长三角产业从江南向苏北转移的机遇期,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第二,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努力实现从速度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淮安电子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核心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淮安应该将结构调整作为工作重点,使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的关系更加协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淮安要加快技术创新,注重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要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区域持续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服务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的服务支撑体系。淮安应该立足现有的优势,发展有特色和相互配套的产业,构成相互衔接的大产业链。大力吸收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积极承接新兴的信息服务业和流程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完善信息产业链的龙头环节、核心环节。在高教园区和留学生创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要完善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研究型人才的整体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

第四,要推进区域协作整合,加强产业腹地建设。把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生产成本领域向商贸、渠道、金融、品牌等各领域全面延伸,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同时,加强与其他毗邻省市的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腹地建设,适时转移低附加值的加工业,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扩大发展空间。

第五,要致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完善出口加工区设施,促进进出口,实现商贸双赢。当前淮安招商引资还停留在“筑巢引凤”的阶段,今后要加快硬件、软件的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实现“引凤筑巢”,使淮安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尽快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伟.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淮安市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5)[Z].

3、宋新刚,殷丽丽.引进台资对于促进淮安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经济导刊,2007(11).

4、袁欣,李深远.深圳市电子产业集聚与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6(9).

5、郝朝君,董金玲,张赴宁.长三角产业转移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8).

6、赵成柏.新型工业化下新兴主导产业[J].生产力研究,2006(1).

7、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

第7篇

[摘要]: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中,高科技产业园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菊园研发集聚区作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组成部分,是嘉定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本文通过分析规划区现状发展概况及问题,研究高科技园区的功能结构,对园区的功能构成与布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菊园 , 高科技园区 , 研发

[abstract] : in Shanghai "innovation driv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of boom, high-tech industrial zone i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duction of the fusion of city an important impetus. So the r&d of gathering area as part of the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iading district. Through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area development survey, the high-tech park function structure, to the function of the park constitute and layout puts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key words] : chrysanthemum park, hi-tech par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研究背景

2011年1月14日,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张江高新区嘉定民营科技密集区扩大范围成为张江高新区嘉定园的批复》(沪府[2011]107号),同意在原嘉定园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扩大的部分作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与原嘉定园一并纳入张江高新区管理范围,统一简称为“张江高新区嘉定园”,享受张江高新区专项发展资金扶持政策。规划区位于新扩区的嘉定园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板块的西地块,四至界限为:东至城北路,南至清河路,西至清水路,北至胜竹路,面积约103.6公顷。在菊园研发集聚区纳入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机遇下,科技创新对地区发展的推动力已日益显现,需要进一步研究高科技园区的功能构成,以指导园区的建设发展。

园区发展分析

2.1、现状概况

菊园研发集聚区内现已集中了4所科研院所,分别为上海物联网中心、中科院硅酸盐中试基地、上海激光等离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其他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嘉定区中心医院、清水路小学、大众工业学校以及一些商办及工业用地,现状建成率较高。

菊园研发集聚区的发展主体主要有政府和科研机构,政府在菊园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对园区发展进行规划、提供政策导向;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导入研究机构和资金;科研机构在菊园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支持;部分直接参与产业创新。

从菊园科技园区的发展过程及发展主体可以看出,菊园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1)政府在其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从园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到优惠政策的提供,对产业发展进行全程参与;

(2)重视研究机构的导入和研发资金的投入,但在理论知识创新转化环节具备一定实力。

(3)创新创业型小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园区整体创新氛围不浓,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因此可以发现菊园目前处于研发驱动型发展模式,即注重理论知识创新和转化,但转化机制有待加强,推动科研成果的中介机构和大量中小企业不够,若要实现真正的产学研结合驱动模式,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创新转化环节和创新创业型企业的发展,以改变目前研究型企业占有很大比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的现状。

通过对菊园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分析,下文将对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做一总结分析。

2.2、园区发展优势分析

(1)科研院所资源:拥有上海物联网中心、中科院硅酸盐中试基地、上海激光等离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多所研究机构,科研实力雄厚。

(2)政策资源:2011年1月14日,园区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板块,正式成为张江高新区嘉定园的一部分。作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嘉定分区的组成部分,张江高新区大平台的各项政策优势将极大地促进园区的发展。

(3)城市配套支撑:菊园研发集聚区地处菊园社区,其成熟的居住氛围、完善的公共配套、便捷的交通体系将极大地促进园区的发展。避免了一般园区与城市隔离、规模过分庞大、功能单一的弊病。

(4)便捷的分工协作:菊园研发集聚区临近嘉定工业区,能够便捷地与嘉定工业区实现分工协作。嘉定工业区以生产为特色,菊园研发集聚区以研发为特色,实现研发与生产之间的相互转化与促进。

2.2、园区发展劣势分析

(1)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弱:菊园研发集聚区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但研发成果向市场的转化能力弱,需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2)缺乏科研转化的中介机构:包括中小企业的孵化机构、法律服务、专利服务、信息服务、风险融资服务等中介机构。

(3)缺乏特色公共空间:研发型企业需要便于交流、有活力、多元、开放、有特色的公共空间,可当前研发基地内农村景观、工业景观混杂,尚不具备高科技园区的空间景观条件。

(4)缺乏完善的生产配套服务:如购物、餐饮、住宿、会议等园区必备设施,科技园不仅仅是一群办公楼,更是一个有活力的社区的概念,集办公、研发、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

菊园研发集聚区功能结构研究

3.1、 高科技园区功能构成

高科技园区的功能组成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和作用决定的,主要是为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发展与服务的机会,同时吸引大型的科技企业入园,加强科研机构与产业之间的合作。由于园区的选址和规模的不同,各个高科技园区的功能组成会有所不同,但一般主要功能都包括孵化器、研发与培训、生产区、商贸服务与管理、生活配套设施和居住等内容。

3.2、菊园研发集聚区功能构成与布局

通过对高科技园区一般功能构成的研究,结合菊园研发集聚区的现状,对园区的功能构成进行了选择,园区功能主要包括孵化器、研发与培训、商贸服务与管理等功能。

功能 是否需要 理由

孵化器 需要 集聚中小企业,提升创新活力,增强转化能力

研发与培训 需要 园区的主要功能,形成两种不同的科研主体: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总部楼宇

生产 不需要 由于用地限制,规模化的生产依托周边工业区

商贸服务与管理 需要 需要设置专门的商贸服务与管理机构,既可独立设置,也可结合商办楼宇综合设置

生活配套设施 不需要 所在的菊园社区具有良好的生活配套服务,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

根据功能结构的分析,需要在园区中落实如下功能:

(1)为研发和教育培训等机构入驻的研发基地;

(2)为大量小型研发机构与创业型小企业成长提供孵化的孵化机构;

(3)为小型与中型研发与科研转化机构提供办公场所的办公楼宇;

(4)为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入驻提供的独栋楼宇;

(5)为园区提供配套商业服务、生产配套、综合管理机构入驻的核心区域。

各规划新增地块的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刘敏,刘蓉,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区规划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黄昱,高科技园区功能结构及其空间形态研究,浙江大学,2006

第8篇

一、健康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形成最早的现代健康产业,目前以健康风险管理为枢纽的健康产业链,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占GDP产值比例达到15%。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的国民卫生服务体系;东南亚、欧洲各国的旅游疗养产业;日本的养老、健康食品产业等都已发展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未来,健康管理、医疗旅游、中医药产业、体育健康产业将会成为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健康产业在我国也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包括医疗、医药、医保、保健品、健康食品、健康管理、美容养生、健康信息、健康文化等各个基本方面的、相对完整的健康产业体系。按照“十二五”规划设计,到2015年中国健康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0%,将成为全球健康产业最大和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国健康产业未来发展重点将会在健康管理产业、保健品产业、老年健康产业、健身娱乐产业、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中医药产业六个领域展开。

二、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概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健康产业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特别是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养老产业等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23264个,其中:医院56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98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36个。医院中,公立医院370个;民营医院196个,占到约35%。三级医院49个,比例为8.7%。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0065张,卫生人员总数达195943人,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891.21万人次。在医疗服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区医药产业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目前我区药品、保健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已多达上千家,特别是内蒙古药品保健品交易会已成为中国医药领域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品牌盛会之一。经过近16年的发展,该药交会不仅成为全国新特药推广的主渠道,也成为内蒙古新经济“名片”。在医药产业中,我区特色蒙医药产业尤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势头良好。

2013年5月,自治区出台《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该《决定》对全区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行了全新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此外,随着全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在逐渐加快,养老服务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截至2013年底,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437.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2014年5月,自治区出台《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新增10万张,达到每千名老人40张左右。为了实现健康产业集群式发展,2014年内蒙古健康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于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该项目占地30平方公里,投资500亿元,将打造一个国际化科技医药生态园。

综上所述,内蒙古健康产业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虽然目前我区健康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规模刚刚或正在形成,但是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契机下,它一定会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内蒙古健康产业水平与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缺乏科学规划,产业体系尚不明晰

目前国内许多省市都制订了本地区的《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区在“8337”发展思路中虽然对健康产业发展有具体体现,但一直没有对健康产业发展作出统一的科学规划,对健康产业的科学研究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投入,健康产业内部之间及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未实现有效整合,整个健康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2.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偏低,高端优质医疗资源较少

众所周知,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没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支撑,其他衍生、外延服务难以持续发展。近几年来虽然我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已有大幅跃升,但我区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配不合理。加之社会资本对医疗服务产业投资不足,在全国来看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此外,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仍显匮乏,2013年三级医院占整个医院比例仅为8.7%,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特色项目优势不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弱

目前内蒙古的健康产业多选择常规项目,且种类较为单一。在蒙医药产业、医疗健康旅游产业等特色项目上,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研发力量薄弱,缺乏对竞争力产品、核心技术、健康服务、传播路径等的系统整合,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三、内蒙古健康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由上可知,内蒙古拥有发展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我们应当把健康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认真研究、规划和开发。

(一)制定科学规划,促进健康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针对我区健康产业未实施统一科学规划的现状,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进行认真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我区《健康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医疗、药品、保健、休闲、养生等企业和机构集聚发展,推动健康产业与卫生事业、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引进高端优质医疗资源

应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促进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更加多元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建设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时注意合理布局,引导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服务的发展。此外,想要推动我区卫生跨越式发展,我们还需大力引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引进国际高端、知名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管理集团来提升内蒙古卫生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多样化、特色化的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产业体系

第9篇

关键词:煤化工 技术现状 发展对策

一、我国煤化工发展概况分析

我国煤化工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40年代:我国最早开始发展煤化工产业,主要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和合成化肥、萘、氮、苯、焦炭、炸药、沥青等产品;(2)50年代:我国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煤化工产业合成甲醇、氨、电石、酒精、石灰氮、合成橡胶、染料等产品;(3)6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以煤炭为原料生产氮肥的中型氮肥厂,并且化肥企业在生产化肥的同时业生产出了许多化工产品,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打下来了坚实的基础;(4)7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产业的突起和迅猛发展,严重影响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5)20世纪80年代: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到我国的丰富的煤炭资源来解决能源危机的作用,我国在陕西、山西、上海等地建设起大型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二、我国煤化工技术现状分析

1.煤炭气化技术的大型化、高效化

煤炭的气化技术是将煤炭进行深度的转化,气化技术是我国煤化工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我国已经实现的商业化运行中的煤炭气化炉大约有8000台,它们主要包括有:加压固定床气化炉、恩德常压流化床气化炉、常压固定床气化炉、温克勒常压流化床气化炉、液态排渣的GSP加压气流床干煤粉气化炉和德士古加压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炉与壳牌加压气流床干煤粉气化炉等。虽然我国已经应用了各种煤炭气化工艺,但是这些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大型的、先进的煤炭气化技术的应用不够。

2.煤炭液化技术已进入商业化示范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煤炭的直接液化技术指的是通过高温高压或者溶剂抽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煤浆中加氢让煤炭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产生变化,让煤炭中的碳氢原子比发生改变,将煤炭直接转化成液体燃料,从而生产化学产品和人造石油。当石油资源短缺时,煤炭液化产生的人工石油可以代替天然石油;(2)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的间接液化技术指的是在煤炭中加入水蒸气和氧气进行气化,将煤炭制成氢气合成气和一氧化碳,并且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将氢气合成气定向催化合成为液体燃料。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煤炭间接液化工程主要有:神华鄂尔多斯煤炭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山西潞安煤炭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内蒙古伊泰煤炭间接液化制油项目等。

3.煤炭焦化技术的低污染、节能降耗

我国比较传统和成熟的煤化工技术是煤炭焦化技术,煤炭焦化技术也是冶金工业中机械铸造行业和高炉炼铁最重要的配套产业。煤炭的焦化技术指的是将炼焦煤在隔绝空气的焦炉中进行加热,从而生产出煤焦油、干馏煤气、焦炭和其他化工产品。煤炭焦化产生的煤焦油和干馏煤气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加工和转化生产出合成氨和甲醇等化工产品。煤炭焦化技术虽然取得了客观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煤炭焦化污染问题,我国在大中型的焦炉中装备了推焦除尘地面站、装煤除尘地面站、推焦除尘热浮力罩、装煤除尘车等设施,有效地缓解了煤炭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

三. 煤化工发展的对策分析

1.规范煤化工用煤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国家应制定完善的煤化工产业用煤技术条件标准体系,明确规范煤化工产业用煤质量要求,科学、合理地使用煤炭资源,确保我国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2)严格规定各类煤化工产业项目的能源消耗定额和指标,严禁使用高耗能的煤化工生产装备和工艺;(3)制定合理、科学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煤化工产业的区域分布、生产规模、生产产品种类、生产工艺、产品运输条件等;(4)制定保障煤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标准与规定,提出煤化工产业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装备试制和工程示范等阶段性目标。

2.积极开展煤炭气化、液化、焦化等用煤资源评价

煤化工企业要积极开展煤炭焦化、液化和气化等用煤标准的资源评价,做好以高硫煤资源进一步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所使用原料煤的性能评价,做好煤化工用煤规划,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在煤炭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好煤化工产业项目的生产规模、产品定位、技术路线和基地规划。充分考虑到我国煤炭性质的适应性、煤化工生产技术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煤炭资源的可靠性、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规模、产品的特色和品质以及价格优势、国内和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装备和生产工艺,取得科技创新上的突破,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依托传统煤化工推进现代煤化工建设

加大对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提高煤化工生产工艺水平。充分考虑到国家煤化工产业政策,淘汰小型的传统的化肥等煤化工产品,优化煤化工产业布局,合理运用先进的技术加快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煤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煤化工产业的工作重点从生产化肥向生产烯烃、甲醇等方向延伸,发展为以醇醚燃料为主的碳一化工,形成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等为主的新型煤化工产业群。

四、结束语:

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在煤炭资源丰富和油气短缺的社会环境下,将超前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煤化工产业,成为世界上化工原料多元化的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随着大型化甲醇、大型煤气化炉、煤液化、大型化二甲醚等示范工程初见成效,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民,王永刚,初茉.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J].煤炭工程,2009

第10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数据体量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20年的数据增长量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35ZB。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随着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领域随之不断丰富。大数据产业将依赖快速聚集的社会资源,在数据和应用驱动的创新下,不断丰富商业模式,构建出多层多样的市场格局,成为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大数据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随着各国抢抓战略布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40%,在2017年将达到530亿美元。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年“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深入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同时还鼓励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与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数据提供的机遇。目前,美国大数据产业增长率已超过71%,大数据在美国健康医疗、公共管理、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政府自2013年开始就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投入7300万英镑用于55个政府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投资兴办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公开平台上了各层级数据资源,直接或间接为英国增加了近490亿至660亿英镑的收入,并预测到2017年,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英国提供5.8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或将带来2160亿英镑的经济增长。法国2011年推出了公开的数据平台 date.gouv.fr,以便于公民自由查询和下载公共数据;2013年相继《数字化路线图》、《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等,通过为大数据设立原始扶持资金,推动交通、医疗卫生等纵向行业设立大数据旗舰项目,为大数据应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积极建设大数据初创企业孵化器。日本在《日本再兴战略》中提出开放数据,将实施数据开放、大数据技术开发与运用作为2013-2020年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积极推动日本政务大数据开放及产业大数据的发展,零售业、道路交通基建、互联网及电信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科学、通信和未来规划部与国家信息社会局(NIA)共建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根据《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统计显示,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占韩国总行业市场规模的47%,位列第一;稻菘夤菇ǚ务以41.8%的占有率紧随其后。目前,韩国正在积极打造“首尔开放数据广场”,据估算这些公开信息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达到 1.2 万亿韩元,为私营企业创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价值。

国内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在经历初期探索、市场启动等阶段后,大数据的技术、应用以及社会公众的接受度等方面逐步趋于成熟,整个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规模增长迅速。从大数据产业规模来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168.0亿元,增速达到45%,预计2017-2020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未来,随着市场对数据的重视,大数据市场规模还会继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数据总量将占全球的20%,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和全球数据中心。从大数据企业来看,我国大数据市场供给结构初步形成,呈现三角形结构,即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用友等为代表的传统IT厂商,以亿赞普、拓尔思、海量数据、九次方等为代表的大数据企业。从大数据产业分布看,我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出现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中西部四个集聚发展区,各具发展特色: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核心,依托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快速集聚和培养了一批大数据企业,启动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平台,形成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长三角地区城市将大数据与当地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吸引并集聚了一大批大数据企业;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管理和应用发展等方面率先突破,对大数据企业扶持力度大,集聚效应明显。目前,国内大数据已被广泛应用到政府公共管理、金融、交通、零售、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并催生出万亿级产业。随着大数据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数据所形成的价值将不断提升。

大数据产业发展趋势

非结构化数据将成为未来关注焦点

大数据时代,数据和信息正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巨大的数据量已经从 TB 级跃升至 ZB 级,数据结构也更加复杂,大部分数据信息都属于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大量的语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等,各种数据格式之间互不兼容,而且数据访问和使用更具随机性,给数据的提取、存储、管理和应用带来一定难度。据统计,超过80%的相关信息数据都是以非结构化格式存在的,在非结构化数据中蕴藏着未来大数据发展有用的信息宝库,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分析非结构化数据,能够有效分析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并挖掘数据潜在的价值。因此,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带来的技术和应用领域将是未来大数据发展的新蓝海。

开源成为大数据技术发展主要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大数据相关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可视化等基础性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实用性强、稳定度高的技术能力。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历程上看,大数据的崛起源于一场由“开源软件”驱动的革命,大数据核心技术如分布式存储、云端分布式及网格计算均是依赖于开源模式。从IBM、Oracle等科技巨头到雨后春笋般的大数据创业公司,开源软件与大数据的结合迸发出惊人的产业颠覆性力量,开源技术在大数据技术进步中将占据核心地位,成为大数据技术创新主要途径。

大数据应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重要路径

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每个行业领域和部门,在商贸、交通、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将与大数据紧密挂钩。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传统产业将越来越多地利用大数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数据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将广泛带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基于数据挖掘应用的大数据产业本身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大数据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将催生出一些新的行业与业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数据连接方式升级引发商业模式新变革

在大数据技术体系中,数据是各方连接的中心,连接方式的不断升级将会带来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从大数据连接方式发展的层次来看,初级阶段是数据源和中心的连接,从而带来了数据托管和数据交易商业模式,其本质是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数据信息存储和查询成本的目的;中级阶段是数据和价值的连接,由此带来了数据关系挖掘和沉淀价值利用的两种商业模式创新,数据关系挖掘通过相关性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沉淀价值利用则通过对垃圾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最终达到商业指导、精准服务和决策支持的目的;高级阶段是需求和供给的连接,其数据社交O2O等商业新模式开始崛起,如百度云存储社交通过提供云的群组共享使数据传递更具针对性和精准度,大数据可以让云数据平台促进网络中个体间的交流,从而有效降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连接成本。

数据市场格局呈现平台化发展新趋势

大数据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市场格局也将逐步呈现平台化的发展态势。在数据采集领域,全球各大互联网企业已经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在数据获取入口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互联网数据往往都掌握在大企业手里,如我百度、腾讯、阿里等三大平台型龙头企业在搜索、社交和电商数据的采集上处于垄断地位;在数据存储和交易领域,传统大型IT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将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随着云端数据中心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存储能力的开放,数据存储将会更趋于集中,大型数据平台将应运而生,基于产品、信息、客户的资源整合平台及其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主流。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成为重要问题

第11篇

为进一步推动河南农垦小麦品种创新和利用,加强与省内外小麦种子科研、生产和销售单位的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谋划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背景下的小麦品种利用工作,5月12日,由河南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主办,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承办的首届河南农垦小麦品种利用学术研讨会在风景如画的黄泛区农场成功举办,《中国农垦》杂志、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农家参谋种业大观》杂志社与本报跟踪进行了相关报道。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农业科研系统与农机系统的多个单位参会,来自安徽、江苏等相关地方企业也莅临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围绕“国家小麦产业形势分析、政策解读与发展对策,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河南农垦小麦品种研发与推介、标准化小麦种子基地建设现状与河南垦区内外自主知识产权小麦品种的产销对接,以及探索新形势下新闻媒体支持农垦种子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措施”等行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了探讨。

5月12日上午,黄泛区农场场长谢天丁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将本次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农业处处长王林昌介绍了“当前全国农垦系统种业的发展形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小麦首席专家、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肖世和就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概况”以及“我国小麦产业所面临的可持续问题”等多个行业内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国家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小麦专家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天财做了题为“小麦高产栽培与品种利用”的讲解,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中间试验主持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品种利用室主任、研究员赵虹详细介绍了“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站长、河南省政府参事、研究员毛景英清晰介绍了“我省小麦更新换代的十次演变”,中国种子集团迪卡种子公司副总经理刘建敏就“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种业的发展之路”发表了自身独到的见解。

研讨会上,周口市种子协会还授予了地神种业总经理陈清林荣誉牌匾,即“创造品牌”,希望地神种业能够再接再励做好农业产业化的示范龙头企业,将自身农业品牌做精、做强、做大,为推动河南农业产业化进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而不懈努力。会后,与会代表们在地神种业总经理陈清林的引领下,先后观摩了黄泛区农场小麦种子科研基地、生产基地、加工仓储基地及农机合作社等。

5月13日上午,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在河南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副局长李铁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场长谢天丁以及地神种业总经理陈清林等一行陪同下,先后视察了黄泛区农场小麦科研基地及地神种业农科所示范田等。

“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省的小麦生产状况和库存状况等等,将直接影响到全国小麦市场的发展态势。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全行业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提升了全行业对小麦品种利用研究的积极性,首届河南农垦小麦品种利用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为河南乃至全国小麦产业划下浓重的一笔,对全国的小麦生产、栽培、良种优选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于 萍  刘秋梅)

第12篇

据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培训部主任马欣祥博士介绍,科研工作是今年培训和研讨会的新增内容,协会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平台,把培训、教学、科研三方面的力量融合在一起,让教师之间充分交流。随着培训和研讨会规模的扩大,会议的内容将来或许会有所调整,尽量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国内户外教育、科研的一个品牌,希望更广泛的人群参与进来,共同出谋划策,把户外事业推广开来。”

本届户外培训与科教研讨会日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职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包括“团队状态评估与开发”、“绳索综合技术操作练习及考核”和“体能测试及技术测试”等内容;研讨会方面,涵盖《我国户外休闲发展环境解析》、《中国户外产业:机遇与挑战》、《登山户外类科研课题的发展趋势》等专题报告,还安排了分组讨论,大家对培训管理科研工作以及户外类课程在高校中的开展激烈讨论,献计献策。

政策利好户外产业

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户外、去享受户外自由和谐和新奇的生活时,人们的户外休闲行为也被予以科学的关注。梁强教授以我国户外休闲发展环境为报告题目,梳理了户外休闲相关概念、关键要素、时代背景、环境解析以及成长趋势。他认为,目前有13项政策利好户外产业,比如,《2020收入倍增计划》、党的十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重大节日免收小型客车同行费实施方案》和国家健身登山步道系统(NTS)等等。但他指出,户外用品市场亟需质量标准,“国内未出台户外用品装备产品标准,无法对其质量进行检验规范,也无从评价其质量水平,将很难监管,并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很难维权”。

户外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印度当代著名哲学家奥修说:“只要还有一丝力气和生活的勇气,我将选择上路,因为那是我的第三度空间。”湖北大学石岩的报告一开篇便是这段富有哲理的话,将户外运动与人对健康、自然、个性化生活的追求相联系,报告背景图中“行走在沙漠中的孤独的身影”,让严肃的报告话题变得生动了许多。

石岩先详细介绍了全球户外产业发展概况、中国户外产业发展概况,再解析了我国户外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经济的高增长是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这其中“中产阶层”又是户外运动的主要潜在参与群体。他用丰富的数据和图表说话,给我们开启新思路。户外产业在成为朝阳产业的同时,也需要从业者有探路摸索的勇气。“谁能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体验,谁就能留住‘上帝’,就能分享上帝赐予的‘雨露’。”石岩强调,体验正成为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商业资源。

登山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2012年,登山中心本着“服务、引导、规范”的指导思想,首次启动了全国登山户外运动科研工作。这也是国家体育总局以中心自筹资金、自设课题的方式所进行的有益尝试。自项目的启动到申报的截止,共收到相关课题申报书40余篇。通过专家组的严格评审,最终有18篇正式立项。其中重点课题5篇,一般课题13篇。入选课题涉及面广泛,其内容涵盖了与登山户外类运动相关的运动训练研究、运动医学和康复研究、体育产业研究、青少年户外运动研究、大众体育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

记者了解到,2013年特设课题的研究重点包括:取得我国登山户外运动发展现状的基础数据;分析我国现阶段登山户外运动状况,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对比发达国家,探讨我国登山户外运动发展特点及规律;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权威、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登山协会培训部主任马欣祥博士做了《登山户外类科研课题的发展趋势》的报告,深邃全面地为大家介绍了当前户外研究领域的国际动态,带领大家梳理了户外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支撑与依据,为与会的代表、高校教师开启了户外教育、科研的新思路。

户外课程带来快乐

经过5天的学习,教师们普遍认为户外圈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既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又增进感情、加深友谊、结交新友。在分组讨论环节,大家畅所欲言,讨论热烈,交流自己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一些教师还不时埋头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