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第一,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流的规律,运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
第二,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一般包括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四个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而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它是一种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的的全要素、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第一,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物流管理的作用就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物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保证供应链实时的物料供应、同步化的运作。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使各成员企业实现资源最充分的利用。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能否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取决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和合作企业合作性。
第二,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流程的、纵横的、一体化经营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
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
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为中心。
第三,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第三,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论
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一些国外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石油企业,如shell、BP等,一项新的管理理念与技术――供应链管理,逐步兴起并得到推崇。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96年,在现代信息科技的推进下,全球企业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年销售额就超过了50亿美元。供应链管理因能显著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益而被普遍采用。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石油企业的关注点并不在销售,还在于原油与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上,因为主要产品――原油和天然气是由国家统购统销的。生产的井站和油田的勘探区块有些甚至跨区域、跨国家,分布在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在勘探开发中需要众多的物资品种和供应商致使其中涉及的物流及资金非常的庞大。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便使企业内部物资供应的环节非常复杂。由此,供应链的管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现代供应链管理概念解析
供应链在狭义上说,是一个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到终端的全过程,其中经过了生产、制造等过程。广义上说它是一个网链结构,无论是提供给最终用户产品或服务的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都在一个网链当中,生产与流通的环节间都紧紧联系在一起。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在1985年由Michael E. Porter提出,有多种不同的定义。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消费观,有着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满足顾客各种各样的需求。现代供应链管理便是伴着这些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它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传统的供应链倾向于使用PUSH模式,“纵向一体化”,而现代的供应链越来越重视PULL模式,“横向一体化”。“竞合”、“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等观念也被推上至关重要的地位。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降低了市场风险和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对市场的响应能力。
我国石油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能源行业,链条长,业务面广,结构复杂。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反应能力、显著降低行业运营的成本,供应链管理这个概念的及时引入十分关键。供应链管理能延长自身优势,还能统筹安排生产和销售,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提高经济效益。
二、现代内陆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与深远影响,现代内陆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中含有多种问题。我国石油工业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逐步形成的三大集团:中国石油化工、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虽然都有着自身的供应链体系但自身与相互间合作中还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1.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未被广泛接受
由于我国石油工业以三大集团公司为核心,三者间缺乏“竞合”意识眼里只有竞争,缺乏相互之间的合作,这样增多了“重复劳动”而浪费了许多能共用的资源,在于国外石油公司的竞争中,无形中弱化了我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实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自己的供应链建设中并不考虑其他企业的因素,单纯以自我建设为中心是无法顺应社会的发展的。
2.政府管理职能的缺乏
我国缺少一个能源综合职能部门,这给供应链管理中的整体化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例如,国土部门一直进行着油气战略规划。商务部负责着国内石油市场准入和石油的进口配额。政府管理职能的分散与非专业会导致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其次,政府监管也缺乏健全、透明的法规。
3.支撑性信息技术的不够
供应链顺畅的运行需要极大的技术支撑,后期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改进。然而,我国石油行业的供应链还不成系统化,例如,电子支付的顺畅系统还没有创立出来;在一些数据系统的信息输入中,数据的自动收集一直无法实现,特别是在成品油终端的客户关系管理中。这些问题不解决,供应链系统的良好运行就无法实现。
4.我国石油价格的风险大
如今,由于石油资源的短缺,我国石油的进口量惊人,大约已占到消费总量的30%,依赖于进口的我国很容易受制于供应链上游的石油供给方,他们的价格更改严重威胁到我国石油供应链的安全。此外,仅仅与国家油价接轨而不把国际油价的更改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国内的供需关系纳入考虑也是不恰当的。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利用电子商务来进行物流的管理不仅方便快捷并且灵活度高,各节点的联系度高,不会造成沟通不畅的局面。
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首先要建立一个大型的物流中心,这是最核心的部分,分类别建立配送中心、自动化仓储,其中要包含过硬的电子商务系统平台。这个中心要负责不断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物流中心向供应商的采购要根据层层上报上来的数据进行总体规划。首先,基层生产部门上报给总部的物资管理部门的数据要包含生产中所需的全部物资数量。然后,合计好全公司需要的物资后,物资管理科将上报给物流中心。这样能达到精准的经济模式。供应商可以租赁配送中心的仓库,将货品寄存于其中,这样信息便替代了实物,库存也会不断减少至零。同时,在中心的平台上,经过企业的授权后,供应商可以访问企业的数据库。经过供应商的授权,配送中心也能访问供应商的相关数据库,这样双方各加透明,提升了相互的信任度,更加快捷的知道双方的用货状态。供应商可根据数据给仓库及时补货,物流中心也能实时监控供应商库存的剩余。
追求最大化的整体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是石油企业应该注重考虑的问题与原则,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观念的转变是十分必要,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能快速的响应各方的需求,让提供给最终用户产品或服务的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的运行更加便捷,减少过程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赵凯,王锐兵,王道平.我国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型的构建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6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战略设计、战术规划、商务开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Based o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f supply chain 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pattern
Zhang 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 there are few discussion of the supply chain 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 but based on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businesslike discussion is extremely rar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had in the rationale will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of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commerce operation system by the supply chain 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c design, tactical plan,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引言部分
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的主要工作就是使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运作处于高效状态。这就要求在成本较为稳定的前提下,要不断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绩效,进一步要求有规范的运作步骤来保证供应链管理运作绩效的正常实现。而一般的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仅仅是作为一种战略战术考虑存在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当中,缺乏保证实践环节有效运作的内容,因此本文所论述的供应链管理运作体系第一次将战略战术设计后如何有效进行商务开展的内容纳入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去。
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步骤一般是:第一阶段:战略设计阶段;第二阶段:战术性规划阶段;第三阶段:商务开展阶段。战略设计是关键,战术性规划是核心,商务开展使基础保证。
一、战略设计阶段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设计阶段即供应链的设计试制从而确定供应链基础结构的过程,包括确定工厂、配送中心、运输模式及路线、生产流程等。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只有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成型后,相应的供应链管理职能才能发挥作用,用于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来说,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绩效提高的基础保证[1]。其具体的战略设计内容包括:
1、供应链设计的工具――建模方法
在进行供应链设计时,第一步就是确定所采用的建模方法的类型。如果供应链模型足够准确,那么从供应链模型分析中得到的见解,可以应用于实际的供应链以获得类似的结论。目前主要应用的方法有优化、仿真和启发式等方法[2]。
2、供应链设计的基础――数据需求
除了真正实施时的问题,在供应链设计项目中最富挑战性的内容,就在于收集完备和准确的数据了。供应链管理的活动以及对数据的需求基本覆盖了企业的所有领域,从而需要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数据通常需要储存于不同的地点,而且形式各异,从某人桌面的手写笔记,到全公司的数据库,不一而同。结果导致数据的收集和验证工作费时费力,而且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然而,分析工作的质量和潜在的重要影响都与数据的质量和完备性直接相关。通常采用基于活动核算成本方法的企业更易于满足对供应链数据的需求。
全球供应链设计活动中的数据收集阶段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并且是启动一项研究最大的障碍。这是整个供应链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同时也是能否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步骤。
3、供应设计的核心――结构分析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技术来确定供应链结构,其过程是基本类似的[3]。关键步骤在于建立一个初始设计,然后系统的修改数据,以获得对供应链结构的直观认识,并且识别出关键的绩效标准。
二、战术性规划阶段
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在进入战术性规划阶段以后,具体的管理工作重心就从对总体供应链结构布局转为对供应链管理相关职能的设置规划上。
在一条典型的供应链中,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产品在一家或多家工厂生产出来以后,再被运送到仓库进行暂时储存,然后运到零售商或者是顾客手中。这样的一个过程,供应链中的各个职能需要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效力。同时,作为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其重要目的就在于有效的协调分配供应链中的各种资源,使其能够在不同位置上发挥作用,做到成本最小化或者是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效果[4]。
如果说供应链的战略设计重在企业间同步性运作的话,那么供应链的战术性规划就旨在解决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相关功能以及企业内部各种职能的同步性运作问题。
因此,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就应该在管理职能的协调运作上下功夫,要考虑供应链中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在管理职能的设计安排上体现出一致性与连贯性。
三、商务开展阶段
在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中,如何对供应链商务运作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水平,是供应链存在并得以持续改进的基础保证。因此,在供应链管理战略设计、战术规划阶段结束后,就需要对具体的商务运作进行相应的管控。在具体的商务开展过程中,重点是商务协同和核心商务的运作。
1、商务协同
商务协同是指供应链执行管理中如何对不同的商务活动进行有效调控,从而使得这些商务活动能够创造出应有的效益。商务活动在具体的企业运作中,既有业务层面上的预测、采购、生产、销售于信息反馈等活动的商务协同,也有企业与外部伙伴间的商务协同。可见,商务协同普遍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中。
商务协同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益水平,因此在商务协同时应注意协同的手段不要与之相悖。有时为了提高协同后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商务活动的本质特征即创造效益,从而使得商务活动在活动质量上有所提高,但却无法保持长久。在具体运作中,要寻找那些既能提高商务运作效率,同时也能提高价值增值能力的运作方法,诸如快速响应(QR)、有效客户响应(ECR)、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运作方式。这就使得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在实际运作中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2、核心商务活动的开展
核心商务活动就是指在供应链中创造价值能力最高或者是最具价值潜力的商务活动。在某一条供应链中,商务活动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在整合商务链之后,所有的商务活动能够平稳有序地进行,但这还不够。要想使供应链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其他供应链更具活力,那就要对供应链中的核心商务活动进行集中管理,不断地优化与增强核心商务活动,使其始终处于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整条供应链才能长期保持其特有的优势。
核心商务活动在不同的环境中其形式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对于核心商务活动的发掘是开展核心商务运作的关键。那什么样的活动可能会成为一条供应链的核心商务活动呢?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商务活动会成为一条供应链中影响力最强的核心活动呢?一般来说,一条供应链中的核心商务活动就是供应链中主导企业的主体活动。对于生产制造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链中的核心商务活动就是生产制造活动,而对于商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其核心活动就是商业活动。而对于由一家以上的企业共同主导供应链,其核心商务活动应该是这几家企业所共同关注的企业活动,例如企业主体活动的有效廉洁、主体活动的复合运作以及整体运作的协调运作等。
开展核心商务活动,应该注意如何发挥核心商务活动的价值增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执行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等方面。对于这些关键力的研究,是保持核心商务活动能够始终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作用,并使整条供应链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基础。应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企业人才管理、创造企业内部执行有效的运作环境、定位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以此发展核心商务活动。
总之,基于商务开展的供应链执行管理系统通过战略设计完成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构建,通过战术性规划完成外部功能之间,内部各职能间以及两者之间的同步性协调运作,在此基础上,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商务开展就得以顺利地进行了。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管系
参考文献:
[1] 刘伟.《供应链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1-44.
[2]张成海.《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2-24.
[关键词] 食品行业;绿色供应链;绿色食品
[中图分类号] F40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56-0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逐渐丰富,而食品污染也随之加剧。同时,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也更加复杂。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因而,食品行业的发展亟需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的实施,以实现安全的食品流通及食品消费。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食品业是从农户的原料生产开始,经商企加工、制造及流通,到商贩的分销,再到消费者,最终还包括食品废弃物的处理,从而形成其经营体系。根据其加工程度不同,有各自不同经营环节。但每一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都要影响到最终食品质量。因而,食品绿色供应管理强调经营体系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及单位企业内部的系统化的管理。同时,我国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业的集约化经营也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资源瓶颈等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
绿色供应链管理也是国际上近年来提出并研究的课题。主要内容是在供应链当中强调“绿色”和“环境意识”,以求得整个供应链的清洁安全,资源消耗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具体说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清洁安全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实现食品安全以及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选择。
二、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食品相关行业的成本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素
1.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分析
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带来短期的成本上升。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限于食品绿色安全,整个管理过程中还要求节能、节水即对资源的集约使用。食品绿色供应管理还要求使用环保和可再生的材料,减少环境的污染,加强对废弃物的科学处理和循环利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会增加食品初期的生产加工制造成本、销售成本及相关的管理成本。此外,通过实施食品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产生环境的保护、稀缺资源的节约等正外部性,但由于外部性难通过市场价格表现,也会增加相关食品企业的成本。再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实施绿色供应管理的企业在初期有可能难以将经营优势和产品优势的信息有效传递到市场,在食品市场还未形成良好经营环境和完成体系建设时期,消费者的逆向选择亦会增加企业成本。因而,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形成之初,如果不能由其市场竞争力及外部支持等方面的收益所弥补,将会成为制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
但从长期来看,食品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会降低体系的整体成本。如减少食品不安全事件产生的对生命财产及健康的损害。同时,减少相关企业因此而招致的破产损失。其次,良好的市场形象使相关食品生产、加工、制造企业降低由于贸易壁垒限制而增加的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成本。此外,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是降低整个社会长期成本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2.食品行业利益相关者实施绿色供应管理的利益因素
从食品行业来看,食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农牧业原料生产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销售者、食品流通环节的物流经营者、政府、食品消费者。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整个社会群体。共同的利益是食品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因而,目前的粗放式经营,相对混乱的市场秩序,食品污染日益复杂的现状是相关利益者忽视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的表现,这种现状必然是难以持续的,尤其随着消费者水平和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需求偏好会更加倾向于绿色安全的食品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从长期看将会增加管理体系内食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相关企业的收益。
(二)消费者参与因素
目前,消费者参与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食品价格。一般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初期,成本上升而导致食品价格偏高。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总体相对较低的条件下,价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整体的参与程度。而随着消费总体水平的提高,参与程度会逐渐上升。其次,消费者认知程度因素。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认同是影响消费者参与的又一因素。相关科学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会增加消费者的认知,从而会提高消费者的参与程度。第三,消费者使用食品的偏好因素。食品的健康、安全是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而食品污染的加剧会使消费者使用食品的偏好向注重食品的绿色健康安全方向发展。第四,食品质量承诺可信度因素。由于监督管理的缺位,产品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导致承诺质量的产品出现劣质,承诺质量标准不能被严格执行。结果会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消费者参与程度。
(三)政策环境及制度因素
国家食品管理体系由5个单元构成:1.食品法规;2.食品管理;3.食品监管;4.实验室检测;5.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在食品生产企业中,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出口企业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制度等官方要求,有些企业同时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卫生质量体系、HACCP体系等。但是企业同时运行两套或三套体系文件,各个管理体系相互独立,互不衔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本增加。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准入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管理涉及农、工、商三大产业,他们的标准和原则存在着广泛的不一致性。这种广泛的不一致性,造成食品安全质量监控的低效。
(四)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因素
食品在整个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提供绿色供应的能力也是制约绿色供应链实施的因素。其中,农户难以控制环境污染对原料的污染,农户对于农药兽药的使用控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等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于一些小食品生产企业,尤其是在市场准入以外的加工制品的人员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也是知识匮乏;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如何保证食品质量最佳以及食品安全的冷链技术也是许多食品企业不能完整提供的;在食品销售环节,很多销售人员不具备如何使用安全的食品包装知识。同时,要使整个体系实现充分合作,成本降低,需要高效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但目前这方面也存在各种局限。
:食品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三、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活动原则。生态性原则的核心是保护。食品绿色供应链的设计要以生态学为指导,设计中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和生态性,使食品业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使饮食活动成为人们加深对自然系统和文化系统更好理解的促进因素,树立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
(二)3R原则
要坚持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3R运行原则。在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要做到能源消耗最小化和废弃物生产最小化。食品建筑物、加工设备、照明设备、食品清洗和食品冷藏等的设计都要高效利用能源,并充分利用可能被浪费的能源,以达到能源最小化。废弃物最小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各种对废物处理的办法来减少废物量和其带来的危害。对于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在食物和原料购买、食品包装、食物储藏、食品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使废弃物达到最小化。
(三)全程控制原则
企业大多只注重于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而对食品消费后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则缺乏相应的管理。因此,实施以产品为龙头,面向全过程的管理是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原则之一。
(四)共赢原则
在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时,必须追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这就是企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一)做好绿色食品生产的基础工作
首先,以生产基地为立足点,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品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绿色食品的产业发展。如辽宁省盘锦、营口等沿海地区利用稻蟹套养技术,大力发展米业和水产业,建设绿色大米生产及加工基地。在阜新、朝阳的半牧区及环境未被污染的大城市郊区建设肉禽蛋奶等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其次,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促进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第三,加大绿色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科技攻关,努力开发和创新绿色技术。要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绿色技术,提高技术引进中“软件”的比重。第四,要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食品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证绿色食品质量水平。
(二)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
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设计应从原料生产开始,贯穿整个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因而,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是生产中使用清洁的能源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创新和运用等。其次原料使用和加工不仅要注重原材料的绿色无公害,对于大型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建设集中加工、采购、贮存和配送。对原料进行统一加工来减少浪费,同时也减少运输成本及能源的浪费。在物流配送环节要避免产生包装物污染及运输过程来自外界的污染。第三,在企业环境方面,涉及到环境装修、装饰材料、灯光色彩等,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经营理念问题。企业内环境上,要减少乃至消除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生产车间环境污染。最后在食品生产废弃物的处理方面构建食品垃圾的“源头减量—集中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闭路循环体系。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下食品企业合作关系管理
供应链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生产商、贸易商、直到最终用户耦合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食品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信息共享、相似性和社会联系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能够提高合作企业的核心能力,使合作企业的绩效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稳定合作伙伴间的关系。由于合作企业在各自追求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和冲突,合作主体之间收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稳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协调机制来解决这类非对抗性冲突。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但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在规模、资产投入和创造能力等各方面各有不同,进行利益分配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但这种评估是相对复杂的,要根据实践进行科学具体的设计。
(四)政府在食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提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推广和受益有很大的市场外部性。因而,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推介和引导责任并强化政策制度的监督管理与规范。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行的是多部门管理,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分工原则,实行分段监管。具体就是由农业系统、质检系统、技监局、工商系统、卫生系统、环保系统、药检局系统负责。这就要求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相互衔接。首先,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环境监管效能。其次,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健全各类信息传递渠道,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市场秩序混乱及消费者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第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一定时期内会提高企业经营成本与管理费用,因此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可通过适当降低“绿色餐饮”企业的税费标准,减免部分收费项目来减轻企业负担;通过表彰并适当奖励那些执行和实施情况较好的企业来调动企业积极性。此外降低信贷门槛或建立相关发展基金,从资金环节给予支持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商选择;供应链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始从生产经营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更注重全面的经营管理,不但要优化内部的管理,更要从供应商的物资供应、产品加工、销售这一。供应链。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使食品工业重现活力提供了重要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供应链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要使消费者的健康得到充分保证,那么这条链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足够牢固。建立食品供应商选择机制,可以让我们对原料来源工厂的质量和安全机制进行有效地评价,发现薄弱点,协助供应商的完善和提升,为确保整体质个供应链的连贯和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维护方式,从而使产品的可追溯性得以保证。
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食品企业对供应链有效维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现。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供应链中对供应商选择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进行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管理以保证质量安全的对策。
1.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供应商选择的现状
1.1 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供应链
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造成盲目生产。有些食品企业不调查市场需求情况,盲目地生产市场已经滞销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未能按新的市场信息组织生产。
1.2 对供应商缺乏真正的选择
食品加工企业传统的采购没有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只是凭借采购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采购。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食品加工企业的供应商范围广泛,既包括从农民手中直接获取原材料,也包括提供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和提品包装的企业等。同时各种供应商数量也越来越多,原材料的价格有高有低,质量良莠不齐。食品加工企业传统的采购没有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只是凭借采购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采购。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传统的食品加工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供应商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1.3 企业人员素质低
在食品加工企业中,采购人员不仅不了解供应商的需求,不了解本公司或企业的需求,而且不具有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能力。为了在采购中获得较多的好处,往往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过高,继而产品的成本过高,最终导致产品没有价格竞争力,产品无法在市场上立足。采购人员常常很少关心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的质量,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合格,无法进入市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与现代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为了使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能在当今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食品企业管理现状,需要探讨具体,简捷,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商选择评估方式,以便于更多的中小型食品企业使用。
2.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2.1 GMP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是良好操作规范的英文缩写,GMP要求在机构、人员、厂房、设施设备、卫生、验证、文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产品销售与回收、投诉与不良反应报告、自检等方面都必须制订系统的、规范化的规程。
2.2 SSOP
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是食品加工厂为了达到良好操作规范所规定的要求,确保加工过程中消除不良的因素,使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定制的,用于指导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要求而定制的,用于指导食品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保持。
2.3 HACCP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是用于对某一特定食品生产过程进行鉴别评价和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该方法通过预计哪些环节最可能出现问题,或一旦出了问题对人危害较大,来建立防止这些问题出现的有效措施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即通过对食品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CCP),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并采取必要的验证措施,使产品达到预期的要求。
2.4 ISO体系
ISO9000体系较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企业,后来ISO22000的推出更在以前的基础上丰富了安全的控制理念,并且把整个控制延伸到整个供应链。
ISO22000:2005是按照ISO9001:2000的框架构筑的。同时,他也覆盖了CAC关于HACCP的全部要求,而是为构筑更为集中、一致和整体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将其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整合,如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供应商的选择
3.1 供应商选择范围的确定
对新供应商进行供应商资格审核。考虑到企业本身的情况和供应商的资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象限中的情况,如图所示。
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
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I 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
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
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没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II 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V
建议优先把第I象限的供应商列入候选择目标。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而且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这样会对供应商有一个全面、量化的评价,且又不会花费过多的评估精力。此类供应商一旦被选定,后期的监督管理也容易进行实施;第II和第IV象限的供应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第II象限的情况是: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第三方审核结果,但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在企业自身审核人员专业技能较强的情况下建议把此象限的供应商首先列入候选目标。因为虽然供应商没有质量和安全体系的审核结果,但是企业自的审核人员有能力自行进行现场评估,只是需要花费较大精力,但同样可对供应商进行全面、量化的评价。
第IV象限的情况是: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企业没有条件到现场进行审核。在企业自身审核人员缺乏或者专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把此象限的供应商列入候选目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审核结果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但由于没有到供应商现场进行实际审核对供应商的了解会缺乏全面性;第III的情况建议企业不予考虑。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比如资源紧缺,同时该原料的危害风险小或容易在进货检验和使用过程中加以控制。即使企业一旦选用了此类供应商,也建议随时寻觅可替代供应商。
3.2 供应商选择的步骤
企业首先判断要采购的原料属于哪一类,对应下图中相关类别原料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加权比,把企业现有的第三方审核结果进行计算,如果供应商的某一体系无第三方审核结果,我们可先对此体系进行评价。
在有多个备选供应商时,可凭借最终加权总分判断优劣,选择加权总分最高的1~3家供应商,只有1个供应商备选时,看结果是否能达到公司设定的常规期望值。
样品测试和资格认可审核均通过后,可对供应商予以初步认可,以备采购部门结合成本等采购角度的评估结果选用,全部审议通过后,列入公司认可供应商名单。
对不同种类的食品原料供应商,采用相应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加权模式进行评估,既节约审核成本,又突出审核的侧重点,有效地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并最大限度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于一些人力财力有限的中小食品企业,无法对每一原料的供应商和距离较远的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结果,使供应商的选择在最大限度上处在了可控状态。
4.供应链管理思想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通过一个完整的、集成的信息系统将自己的供应商、采购活动、库存管理及必要的财务活动统一管理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供应商优化选择的效率,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和透明度,节约采购费用和采购资金,降低企业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对供应商的选择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支撑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送到消费者手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在目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的情况下,需要建立供应链管理思想,针对供应商的选择方面,需要做到的是:
食品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从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角度精选少数供应商,帮助供应商实现规模的经济性,降低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进而在保证供应商利益的前提下降低食品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与供应商建立起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帮助双方简化签订合同的手续,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供货质量和供货渠道。
采用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并努力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将是现代企业的一场新的革命。供应链管理的这些思想为解决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包括供应商在内的主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卫蓉,钱和.食品安全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010年1月23日,2010年柒牌・清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会在厦门隆重召开。本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盛会以“时尚与文明”为主题,旨在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研究的同时,如何更有效的将“非遗基金”研究成果进行由文明到时尚的“转化”,如何通过“时尚与文明”的碰撞,优化服装企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管理体系。
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理事会主席、福建柒牌集团董事长洪肇设,理事会主席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当岐等十余位我国当代学术界专家、泰斗,共同莅临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盛会。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设立于2008年,是由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发起,由柒牌集团首期出资500万人民币用于该基金的运作,是我国首家由企业赞助的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保护基金。
技术、文化创新并举 柒牌新领跑海西建设
柒牌集团董事长洪肇设在会上表示,中国时尚工业的立足之本即在于传达中国人在民族文化上的自信,将雍容典雅、矜贵从容的中国风度与锐意时尚、特立独行的品牌立意完美融合,诠释出民族品味与世界眼光火花交织的触碰与张力。柒牌集团做为国内男装品牌的标杆企业,深知时尚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相对于国际时尚大牌,目前国内品牌面临创意设计贫乏、技术工艺落后等困境。而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了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身就是一个时尚创新的宝库。我们应该将这个宝库中留存下来的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应用到服装设计和生产中,这对企业的发展及行业的进步都是十分迫切和有利的。
柒牌集团董事长洪肇设指出,柒牌作为中国服装行业最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之一,在企业发展中,要深度贯彻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理念,抓住海西建设战略机遇,为建设创新海西、文化海西贡献力量。在海西建设中,要发挥主人翁精神,力争把握海西建设发展机遇期,争当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建设者、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先行者、新时代海西精神的践行者。
让文明绽放时尚争创服装行业最优供应链企业
放眼当下,中国正在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经济体,中国价值的输出正在使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的尊敬,而这些价值正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古老而博大的文化。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经典之作,多年以来,柒牌一直致力于对民族服装服饰的深层挖掘。“中华立领”不但满足了国人对中式正装需求的民族情结,而且巧妙的彰显了国人的精神气质,成为了爱国热情、民族激情、社会使命的形象代表。“柒牌”将通过支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项目,来促进我国传统及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保护和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中国的软实力。同时,也创造出了服装行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新模式。
福建柒牌集团董事长洪肇设认为,中国正在重回世界的中心,中国价值的输出正在使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的尊敬,而这些价值正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古老而博大的文化,如“和”的处世理念和“礼”的行为风范。柒牌作为中国男装行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领先企业之一,除了学习和借鉴ZARA、H&M等国际品牌响应速度与弹性管理的先进模式之外,更是要探索出了一条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链和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研究,深度挖掘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并应用到服装行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研发与设计环节之中,形成“由权威专家研发到权威企业生产”的新型模式,从而优化服装企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完成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由文明到时尚的“转化”,更让让中华文明绽放时尚风采。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具有海西经济文化特色企业的创新型的理念,能够带动起海峡西岸经济区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共同构建出具有海西特色的企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管理体系。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一、以供应链背景为基础的物流采购
现今,企业的发展以供应链管理理念为重要主旨,其主要目的是对采购资源进行升华管理的实现,主要是对企业生产与营销等活动中原材料的采购管理,是活动开展的关键环节。在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前提下,采购管理的地位也在渐渐地展现出来。物流采购管理行动不再是以单独的交易所进行的过程,更多的是将采购理念与实践经验相融合,形成多种多样的企业经营局势。在以供应链计划为前提的基础上,企业在管理机制的模式上得到了延伸,这对于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完整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创建,是具体发展采购管理体系的根基,采购管理体系是属于优化管理体制中的一种,也是实现管理机制的重要实质,而且在现代化供应链的根本上信息流的进步与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立,也是创建多元化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
二、以供应链背景为基础的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管理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轨道交通运营是企业规划发展中的主要部分,交通运输管理以客流的预算与分析为基础,对运输资源实行了改良。在采购行动中,物流采购是首要的步骤,是符合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措施。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中明确的采购对象和采购源是形成采购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物流行业发展较晚,在物流采购供应链的结构中还有很多的缺陷,未能形成完整的系统供应形式。
(一)对于物流采购对象的探讨
轨道交通运营中的物流采购是以交通各系统为体系产生的运营行动,其运营系统包含车辆、客服、保障三大系统,对运营系统和物流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1.车辆运行系统分析。车辆运行系统就是以车辆与线路等因素形成的最为基础的系统,目的是为运营物流采购提供强大的运输能力,其特点是产品流通的多元化与快节奏。建立完善的运输体系,是完成轨道运营物流采购的前提,对在网络时代信息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现代信息化的运营有着特殊的意义。
2.客服系统分析。组建客服系统是对物流质量的保证,包含车站服务、检票服务、消防等方面。运营物流的客服实质内容是比较烦琐的,这就需要客服系统在结构组建上要具有完整性。凝聚起物流运营中的不同分支,创造出全面化的客服体制。
3.采购保障体系分析。采购保障体系是直接影响物流管理质量的因素之一。它主要是由配置的维护与检修等构成,是轨道交通运营物流能良好运转的根本,也是判定车辆运行系统与客服系统能否良好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物流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对比,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晚,有诸多的不足之处。轨道交通运营物流布局中存在的缺陷,直接制约了物流采购的实行与物流行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供应链布局不完善。在以城市采购为首要方向的轨道交通运营采购供应链中,采购的物资品种多以成型产品为首,这类物品的替换性相当强,因此采购途径稳定,市场也相当广。而采购的有限产品因标准性相当强,有限定性,反而制约着采购行动的运转过程,该产品成本较高,很难驾驭,对采购行动的展开非常不利。因此,还是以成型产品的物资采购为主,这就导致了运营采购供应链结构的不完善。
2.采购管理存在的弊病解析。交通运营采购链的不完善,使采购资金比较小,无法吸引供应商的关注,导致供应商之间缺乏竞争力。关于物流合同的维持在物流运营体制逐步成长中只加强了我国交通体系中的供应商管理,反而对国外的供应商,不仅没有庞大的资金吸引,也没有开展对国外的供应商管理,导致全球采购链只能靠庞大的资金成本的扶持来进行物流贸易。在运营物流体制中,采购链的不完善,造成采购系统欠缺秩序性,以致行贿等情况普遍出现。而且采购方法与过程的不合理,缺少有关部门进行管制,就导致小型商户成为主要供应商,造成了采购物流进展不平衡而产生的漏洞,对企业成本的把持也引发危害。采购思想的幼稚,看轻采购服务只重视采购的步骤,将服务质量限定在小范围内,成效较低。在物资的采购中只专注专业物资的采购,进行传统物资的运营,使采购规模始终处于小范围之内,对物流体系的构建产生影响。
三、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采购管理的改进措施
解决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对轨道交通运营物流管理的方式进行改进,更正采购观念,加强供应商管理,深化供应链上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更新采购理念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晚,缺乏成熟的采购理念,因此更新采购理念是物流管理建设中的重点,以新的理念创建新的采购形式,从以往守旧的采购形式中跳脱出来,以新的采购形式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采购品质优越、价格低廉的产品,减少资金投入,完善物流采购体系的建设。
(二)建立全面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第一,创建多元化的供应网络,加速物流采购管理体系创设的步调。
第二,增强供应商绩效约束,创建完美全面的绩效体制,提高采购管理的规范化与执行力度。
第三,强化供应网络的合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构建合作机制,营造出信誉度高的环境。其次是加强规划和协调力度,使各部门的工作能够良好地的开展。再次是开发标准计划,使各线路的规格实行规范化,促进采购规模性的发展。
四、结束语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绿色发展;研究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人类来说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伴随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引发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造成了许多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逐渐转变为供应链和供应链体系之间的竞争,涉及到企业是否能够实施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整合新技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营效率。当前有关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但是这些研究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领域,当前学术界还缺乏对这些研究的相关总结。因此本文就是对这些理论的相关研究,而当前学术界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那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现有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发展概述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是一门比较新兴的研究理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1993年,Drumwrigt提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要产生利润,还应该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在这种基础上展开新型的采购,生产消费等基本生产经营活动。MurphyPois在他的物流管理相关研究中指出,物流活动中也应该注意环境问题,并将环境理念纳入到供应链管理当中。我国的学者认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实现绿色物流,所谓的绿色物流指的是,在产品的运输储存,包装基本物流过程中,应该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相关的规划和施行。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通过这种绿色物流,可以有效的利用外部资源,降低对外部环境的破坏。美国学者Easton提出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供应链管理活动当中,在供应商和制造商之中企业和消费者客户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关系应该建立在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当中。在供应链管理当中,特别是物流活动当中,企业应该考虑环境问题,要注意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是建立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上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核医学科。当下学术界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对这些理论研究进行相关的总结和概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当前学术界有关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了解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找出其中的规律,梳理出一条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将来的研究提供指导性的方向。首先是基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绩效指标研究。美国学者Elkington在1998年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的三种指标,其中提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绩效指标之间的平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供应链的绩效指标本质内容应该是经济环境,社会三种指标的一种平衡。随后我国的学者提出绩效指标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概念,他们认为考虑到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效益,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反而加强环境意识,在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当中应该包括财务绩效,客户反馈,业务流程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必须整合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以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三个维度进行整合使得管理供应链当中的物流信息之本能够充分流动。随后我国的供应链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供应链生态效率平衡理论,提出企业的供应链生态效率平衡理论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小的污染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是一种颠覆,从传统的封闭式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转向开放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最大保护。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国学者提出适用特定的目标规划,和生产工艺过程,来优化企业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水平,提出使用GP目标规划来实现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所谓这GP目标规划,是一种多目标决策的方法理论,这种目标规范法可以确定优先级和最优目标。从原材料的收购制造销售使用的生产研发过程中,做到对外部环境最大保护,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三、我国当前供应链管理出现的问题
对于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来说,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才刚刚开始,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我国学者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从此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面来说,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相关概念并未进行明确的界定,由于我国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人员只是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其中几个角度进行相关的研究,因此,缺乏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性和宏观性视角。有一些学者认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仅仅涉及到企业生产产品的整个过程,因此,他们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的管理只涉及到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环境的造成影响的因素。另一些学者认为,供链管理只设计个产品的物流方面,因此只是从企业物流,活动过程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相关研究。
另外一个方面,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缺乏定量方面的研究,当前我国的学术界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只是从概念和定性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缺乏相关的定量模型,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尚未能进行准确绩效方面考察。因此我国关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相关的知识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 敏捷供应链 管理体系
一、敏捷供应链的内涵
采购是型企业的生命线,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然而这些年来,中国企业涉及采购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已经产生了很大程度的优化,而且无论是从理论水平的完善,还是从实际操作的实现,我国企业的采购管理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开始面向敏捷制造的趋势。敏捷性及其相关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加快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同时,也为大型企业合作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所谓敏捷供应链(Agile Supply Chain, ASC)指的就是由若干供需方实体组成的,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动态供需联盟与网络。该联盟主要以特定企业为核心,通过对市场需求的高效响应而将该企业上下游的供需实体进行统一整合,从而实现对各企业实体之间资金、物流与信息的合理调节与控制,并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快速高效响应市场环境变化的网络供需链条。
二、敏捷供应链下企业采购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为了提高公司采购管理的敏捷性,降低采购成本,我们选取了敏捷供应链理论作为公司采购管理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并针对该公司采购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与提出了相应可行的采购管理对策,从而实现了优化企业采购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1.构建敏捷供应链理论下新的物资采购管理流程。采购管理部门多、执行过程繁冗是该企业采购管理体系的最大困境,该困境一大突出表现就是其采购活动所有部门均独立执行,且必须是上一个步骤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这使得公司的采购业务过于按部就班,缺乏对于市场的灵活适应性,而且流程的复杂冗长不仅大大增加了业务的执行时间,降低了整个采购管理体系的工作效率,对于业务的执行力度与难度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为了迅速适应敏捷供应链上采购管理工作要求,快速提高采购管理工作质量,企业的采购管理要尽可能去除采购业务流程中拖沓冗长繁琐无章的多余环节,要始终围绕以采购业务流程为核心来开展采购管理执行工作。
2.优化公司采购业务审批层次与结构。企业应在新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制定合理的采购考核制度、优化采购业务审批层次与结构以及顺畅的内部协调机制,消除多部门采购框架下的不良影响。该企业还应改变目前以职能为导向的传统管理模式,组建以采购业务流程为核心的具体项目工作小组,采购项目在每个项目工作组内即可完成采购的全过程,每个采购任务都可以在有效环节中迅速流转,从而大大降低了一项采购工在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无谓流转,从而节约工作时间,同时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也会大大提高,对公司其他方面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了督促和加速的作用。
3.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业务流程。作为某石化企业从事采购业务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具有专业知识作为从业背景,其次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对公司的整体采购业务要有充分的认识认知,能够恰如其分的履行采购职责和开展采购工作。公司的人才招聘要严格规范,要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招聘办法,客观真实的将贤才勇士招致麾下,不能任人唯亲,暗箱操作,“拉关系、走后门”,导致公司的人才战略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局面,影响今后对采购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敏捷供应链下企业采购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效果
1.显著提高了公司的采购效率。自从某石化企业执行敏捷供应链下采购管理体系以后,有效提高公司采购效率30%以上。以1年采购周期为例,从前12个月完成的采购任务,现在仅需8.4个月即可完成,现在一个采购周期从前完成12个月的采购任务,现在可以完成至少15.6的采购任务。
2.明显降低了公司的费用成本。敏捷供应链下采购管理体系建立并实施后,该企业人工成本费用明显降低:以1年时间为整个采购周期,可缩短采购周期3.6个月,公司31人从事采购相关工作,每人每月人工成本按1万元计算,一年期人工成本费用节约=从业人员数量*每人每月人工成本费用*缩短周期时间=31人*1万元*3.6个月=111.6万元。
3.保障装置运行,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化工品产量和销量。实施敏捷供应链采购管理体后,该企业的敏捷采购为各生产装置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力的保障了装置设备的良性运行,为持续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化工品产量,为带来可观的实际经济效益,从而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
四、结论
敏捷供应链之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模式。采购管理体系的敏捷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采购业务开展是否行之有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是否可以十分迅速的满足市场客户的需要,提高竞争力,增强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对中国采购与供应链战略的认识与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
[2]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9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管理;演变趋势
在网络贸易平台大量出现之后,传统的实体店铺经营受到了较大冲击,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网络购物,这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物流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多元化发展也需要庞大、高效的物流企业的支撑,因此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物流企业有着关键性的地位,而物流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社会的前进速度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1物流企业发展历程分析
现代社会中的物流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在物流体系出现的初期,无论是体系的组织架构还是物流体系服务内容都相对的单一,并未能形成完整的物流管理体系。在早期的物流体系管理中,由于在管理理念方面、管理制度资金方面的缺失,体系往往不能有效控制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在物流质量控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次,在物流体系发展的初期,各个体系之间的竞争模式也相对的单一,主要集中在物流单价方面的竞争,给物流体系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使整个物流体系的效率较低,整体物流体系管理相对松散。
物流体系发展的一个关键契机就是电子网络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市场对物流体系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各体系之间合作变化、人们购物模式逐渐由实体店铺移向网络购物等条件影响下,物流行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物流体系也逐渐接触到新型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设备,使得物流体系从过去人工管理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了电子网络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不仅让物流体系能对物流运输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也度物流体系的竞争方向带来了影响,让物流领域的竞争逐渐由过去的单一模式的单价竞争,转变向了服务质量、物流速度、查询系统智能化等多方面的竞争,实现了物流领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一发展阶段中,物流供应链条等理念成为了物流体系发展的关键内核,在物流体系发展升级中起到促进作用。
2物流供应链条管理体系分析
在现代企业间联系越发紧密、电子网络贸易日益繁荣的发展趋势下,物流供应链条的发展以及管理工作也成为了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不仅关系着物流领域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和社会发展情况有较大联系。和以往的物流管理工作不同,当开始实行物流链条管理模式之后,就能以物流管理作为纽带,有效的将生产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阶段的储运商以及批发商、销售终端的零售商联系在一起,构建一个更加有效、完整的物流体系。而物流链条管理体系的出现对市场贸易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改变了以往在市场经济贸易发展中由产品供应商主导产品销售、产品质量标准等贸易形势,转变成为了以顾客为主导的商品贸易模式,这种转变不仅有效的改变了过去的合作模式,从实际效果方面来看,通过物流链条式管理体系的出现,让市场贸易更加的高效,能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的灵活的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真正的实现物流体系的全面发展。
现代物流体系在发展中有机将物流链条的各个环节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在其中融入现代新型科技以及各种理念。现代物流系统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真正的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通过网络电子商务、电子类型企业、各种业务外包模式、不同类型协同模式的运用真正的实现了物流体系的长远发展。因此物流链条体系稳健运行的基础并不是一个或几个单一的企业,而是通过企业群体的协同作用,实现了物流链条式发展的升级。这种以企业群为核心的管模式在实际的管理中依托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效果,在企业发展中如果出现了社会需求方面、发展方向方面的变化,那么也就能依托企业群以及物流链条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响应市场变化,在减少物流环节中不需要操作的基础上实现了物流体系运行效率的提升,从而让更多的客户满意、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电子信息技术、运输设备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下,世界上各地区中的企业之间联系也更为紧密,全球经济发展、制造贸易一体化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在生产制造领域中,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已经逐渐淡化,经常会出现某一个复杂机械产品的各个零件是世界上不同国家所生产的,之后再通过物流体系运输到同一地区进行组装,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的,也有助于促进世界上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实际的物流供应链条管理中会出现大量的物流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会来自世界各个地区,并涉及到较多的领域,怎么能更有效的完成管理工作也就成了物流管理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现代的物流链条管理中也开始使用动态化类型的物流管理模式,通过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系统,在世界物流链条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子体系,将供应商和消费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和一般的物流链条管理模式相比,动态类型的管理模式能更详细的制定物流链条管理细节,包括网络订单、时时库存查询、货物库存不足情况提示、供应商生产计划、物流运输计划安排、分销渠道分析、物流贸易总资金结算等方面的功能,使物流链条管理平台的运行效率、实际功能都有了深层次的发展。
3现代化物流供应链管理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物流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向个性化发展,如何满足越来越挑剔的顾客需求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难题。供应链管理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管理内容贯穿物流活动的始终,使所有的物流活动形成完整的体系,管理对象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等。与集成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区别是,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包含物流活动的所有组成部分,并且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物流信息和管理都实现了高度的集成化。
未来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发展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更加完整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第二,物流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第三,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的管理方式将成为未来物流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四,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压力和环境、资源等问题,未来物流管理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实现绿色物流管理。
4结束语
企业物流业建设,首先需要从观念上加以转变其次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逐步完善外部条件的基础上良性发展从投资和发展的角度来说,物流领域的建设投资规模巨大,涉及面广,需要科学规划和引导,同时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荣宣.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J].企业经济,2011,09:41-43.
[2]李远景,李卓彦.基于现代物流供应链的电网物资管理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144-147.
[3]高冬冬.浅谈中国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知识经济,2013,09:100+102.
(一)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定义。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其实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去处理物流活动所造成的一系列供应链中的不确定以及风险,它是和供应链进行多方协作或者独自进行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使企业可以对整体进行分析,而不是以往概念中以局部来考虑的。这里的风险管理包含了企业作为独立运行的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企业在整个竞争机制中相互协作所面临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已经超过了20年,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时间更长。供应链风险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企业连续运作。
(二)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
1、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的定义。在生产以及流通过程中,供应链风险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严重情况下可能造成供应链解体,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对于物资从生产者到用户途中所发生的所欲的物流环节、资金流环节以及信息流环节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供应链风险,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对于建设工程的供应链来说,它与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因为建设工程的特殊性,所以它的风险系数更高。建设工程供应链的风险主要是针对建设过程中影响到建设供应链正常运行,给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投资带来了不利,从而造成了供应链上企业的损失的相关不确定因素。建设工程的供应链管理是指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努力或者独自的运行,然后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处理建筑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通俗的说,就是对建设工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设别、分析,然后针对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以及控制。
2、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的特点。(1)具有牛鞭效应。因为供应链的上游以及下游需求之间可定会存在时间的滞后性,所以会引起信息的反馈出现误差的现象。因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一般都是针对与其比较相邻的企业做决策,对于其他的节点关注就比较少,所以会造成上游和下游的过度反应,下游的需求到上游以后变大的现象。供应链如果越长,其中间环节就会越多,牛鞭效应就会越严重,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供应链的效率。(2)传递性。因为建设工程的一个完整项目是包括招投标阶段到项目的竣工阶段,所牵涉到的企业非常的多,所以建设工程的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会很多,所以风险的因素可能在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间传递并且积累,从而影响到了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3)复杂性。因为建筑企业的供应链参与的主体比较多,且都有着自己的既定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存在冲突,不便于管理,所以使得供应链风险具有复杂性。(4)合作性以及互动的博弈。供应链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我们都知道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包括着很多其他的企业,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目标,所以都会追求着自己的最大化利益。而在供应链的节点之间可能会出现消息不对称,以及供应链管理缺乏监督机制,所以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他们可能回互相博弈。与此同时,由于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源可以进行共享,他们又是相互协作的关系。
二、建设工程供应链存在的风险
建设工程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环境风险,另一个是内部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对建设工程供应链的影响,一般指的是市场的变化、自然灾害、政治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而内部风险是指建筑项目的业主、承包商、分包商以及供应商在供应链环节中出现的一些影响供应链运作的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供应风行、信息风险、系统构成风险以及财务风险。
三、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的必要性。建设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可以给供应链的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因为风险不受人为控控制,所以我们有必要实施风险管理对其进行采集、整理、以及分析,做到对风险未雨绸缪。同时当风险发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进行解决。建设工程供应链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供应链成员的经济效益,保证项目顺利完工。
(二)建立原则。1、系统性原则。建设工程由于自己的特殊性,往往会涉及到设备供应商、分包商、承包商等单位,建设工程的供应链有着很多节点企业。所以对于他们应该设计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统筹全局,及时发现他们所面临的风险。2、动态性原则。因为建设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供应链节点中的企业也具有动态性,在进行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设计时候,一定要考虑。3、经济型原则。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以营利为主的,建筑企业也是一样。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基于企业的利益出发,考虑到成本因素。供应链风险管理一定要考虑经济学的原则。4、战略型原则。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企业的长期良好的发展,所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符合这一原则。
(三)构成。建设工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供应链整体以及各集成单元的指标集合,主要是给供应链风险评估提供依据。2、风险评估系统。建立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下,以监控采集数据作为网络输入,对当前的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3、风险监控系统。建立在供应链运营的基础下,对供应链的运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以及控制。4、风险管理机构。主要是针对供应链风险制定相关的防险机制以及条例,进行数据采集以及分析,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四)功能。实施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和调度;可以对风险进行预警以及监控;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风险当遇到风险时;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