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职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时间:2023-06-02 09:5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发展的具体路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路径分析

高校毕业生历年来都是各大企业互相竞争的资源,他们受过相关的理论教育,在企业的发展中一直作为生力军培养,且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修养和强烈的抱负。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优先选择这类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规划工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造就探索、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一、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分析

通常职业生涯分为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内职业生涯,主要通过员工的自身素质及职业技能的提升,进而争取到更多的荣耀,是旁人无法窃取的无形财富。外职业生涯,主要是指员工在企业中职务的晋升以及获取的物质资源、地位等的总和,外职业生涯通过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得到一定的增加,属于企业给予或认可。

(一)分析提高内职业生涯方式

员工的内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是需要自身的努力,加强专业知识。一个工作出色的员工往往具备丰富的知识,对于专业技能的研究,具有足够的深度与宽度,对于较为复杂的专业问题,能够进行妥善的处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性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不同的方式对于员工专业技能的提升程度各不相同。企业应积极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学习的机会,可设置一些专业的岗位进行培训,在空余时间对员工进行跨岗锻炼并参与企业的项目建设,采取老员工带领新员工作业的形式等。进而在实践中,提高培养新员工的速度。

(二)如何发展外职业生涯

发展外职业生涯主要可通过以下三种模式:一是控制原岗位不变,提高薪资。对员工采取业绩考核的动态薪资管理,保证公开公平;二是制定技术等级或职务层次的发展。在同一层次的职务间,采取等级制度,通过员工的技能或职务层次的考核,上升明显的且符合相邻的高级资格,可结合相关规定,进入高层次竞聘,由专业人员进行评定,在获得认可后,将职务层次或技能等级晋升到高级级别。职务层级或技能等级的晋升,企业应结合相关规定将其薪资待遇进行调整并自合同签订时正确实施;三是岗位调整,是指在同一层次的职务保持不变,而在不同的工作部门进行调整,结合工作需要以及员工个人兴趣,在其他部门存在空缺时,根据员工转岗的规定进行岗位的调整,薪资待遇也根据岗位的调整而变动。

二、员工发展方向规划

(一)制定职业发展方式

企业根据内部的需要以及员工的发展请求,应积极鼓励员工朝专精的职务发展,并提供一定的学习培训课程,在企业中为不同专业的不同人才提供平等的升值机会,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与帮助。结合不同的岗位需求以及工作性质,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式,分为以下四种:管理型、专业技术型、技能专精性以及复合型等,这样分类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在不同的岗位中的员工,能够在自身较为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得到稳定的持续发展。管理型的职业发展方式主要运用在企业的各类职能部门、生产部门等作为其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型的发展方式主要针对具备初级或以上的技术资格的各种技术性人才;技能专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对于在岗位中相关技术资格较为高深的员工;复合型职业发展方式运用较为广泛,在技术型及技能型发展较为优秀且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及素质的竞选管理职位的员工,或者在技能及专业双向发展且能力较强的员工。应结合员工相关技能与业绩的程度以及员工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可在各种的发展方向上设置晋升岗位,并严格保证公平公开。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聘用时,可优先选取符合相关职业发展方向的员工,在提拔人才时,优先选取综合素质及技能、业绩数值高的员工。

(二)发展路径间的相互转化与晋升

为了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员工深化个人爱好及特长,企业可采取员工在不同路径中的职业发展进行转化。只要员工的相应专业能力满足岗位的要求,且综合素质及能力较强,也符合其他路径的岗位层次的基本要求,那么便可以按照动态岗位的管理方式及岗位的职务层次管理条例,举行竞选考核,合格之后方可进行岗位的转化,最终实现了职业发展路径相互转化。若存在数名员工都满足岗位变动或转化的条件时,可优先选择职业生涯规范清晰且业绩较高的员工进行路径转化。在岗位转化后,员工的薪资待遇及工作级别应根据新岗位确定。

三、职业发展的目标设立原则及目标内容分析

(一)职业发展设立目标的原则

通常设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应遵循“SMART”原则。每个字母表示一项原则,具体内容如下:一是,Specific(明确具体的),是指在设立目标时应选择清晰明朗的目标,并能起到行为导向的作用。不仅需要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要求,也应要求有具体的关联计划。之后员工根据这具体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逐步完成要求;二是Measurable(可衡量的),是指设立目标尽量将其指标量化。通过定量性质设立的目标应产生明确的对比,并通过自身努力将实践结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弥补。若目标设立后不能明确的显示出两者之间的差距,那么实现理想目标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三是,Attainable(可到达的),是指设立目标应在员工的能力范围之内而又具备一定的难度。设立远大的目标能给人长期的鼓励,但短期内难以实现目标,因此设立目标不宜好高骛远,否则将使行动计划难以顺利进行,目标成为空谈;四是,Relevant(关联的),是指目标应与现实的岗位及能力紧密相连,而不是空想主义。员工在企业中已经有了具体的职务,并设立了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因此设立目标时,不宜与现行职务相脱离;五是,Time-based(规定时间的)是指应该给目标设立一个期限。若目标没有截止期限,那么人的惰性会慢慢侵蚀人的精力,使目标变得遥不可及,目标最终失败。当然在设置截止期限时,也应保留一定的机动时间,防止出现其他因素干扰目标计划,导致目标难以坚持。

(二)正确设立职业发展目标

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否圆满成功,主要取决于设立的目标是否恰当。根据时间长短的差异,目标可分为:短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生涯目标等。确定员工发展目标应结合下列五个步骤:一是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对个人作出一个全面的分析,内容包括发展需求、兴趣、素质、能力、缺陷等;二是分析企业及社会环境因素。在设立长期或短期目标时,应注重企业的环境及当前的社会因素;三是结合自身岗位选择发展路径。根据自身岗位及技能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深造将事半功倍;四是设立阶段性的目标。是指不可好高骛远,应结合由近致远的方法,逐步设立目标;五是接受公司建议,虽然设立的目标是个人的发展,但也应服从企业的发展方向,尽量与企业目标相协调;六是合理的调整及修正目标。目标设立之后并非必须保持不变,可结合完成情况与社会因素,进行科学的调整。

通常职业生涯的目标设立应首先进行短期的规划。比如,在三年之内,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或工作技巧并锻炼到较为精通的程度,积极学习一些新的业务知识或参与某些项目的建设等;其次规划中期目标。结合企业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出适合自身的中期发展计划。比如,在某项领域中致力于获取较宽的知识面与适合的专业深度,达到某种专业职称,获取某种等级等;最后制定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也可理解为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只需进行初略的规划,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适当的改变。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与地位,薪资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是企业在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前进,只有使员工得到卓越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并鼓励员工自行探索。结合上文所述,分析职业发展的方向,提高职业生涯发展;对员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鼓励员工结合自身兴趣进行职务调整;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严格根据“SMART”原则,设立适合员工发展的近中远目标。最终使员工与企业得到共同的发展,使企业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参考文献

[1]赵慧娟.基于员工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的个人—组织契合权变管理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张奇峰,程家玉,张立刚.新员工职业发展路径选择与目标设计[J].人力资源管理,2009,10:36-38.

[3]马永海.生态位视角下的企业核心员工职业发展动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0.

第2篇

关于职业高原成因即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学者也是众说纷纭。Ference将职业高原分为个人高原与组织高原,他认为个人能力、动机以及组织环境和条件都会导致员工达到职业生涯高原期。本文用Bardwick(1986年)观点,把职业高原分为:结构高原、内容高原和个人高原。结构高原是因组织结构的不合理而使员工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它一般不受员工个人的控制;内容高原是指当员工掌握了与他(她)的工作相关的所有技能和信息之后,而缺乏进一步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挑战时,所出现的一种个体职业发展上的停滞状态;个人高原主要是指因个体生活上的静止,而导致个体职业发展上的停滞。

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职业高原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说明

本研究对象为无锡格林艾普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50份,有效回收率为50%。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50人中男性占70%,女性30%;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及以下21人(42%),大专14人(28%),本科15人(30%),硕士及以上没有;所选调查对象中管理岗位20人(40%),技术岗位25人(50%),二者兼有5人(10%)。工龄超过30年4人(8%),介于20―30年间14人(28%),介于10―20年17人(34%),介于5―10年9人(18%),介于1―5年6人(12%)。

(二)问卷说明

本研究问卷主要参考了郭豪杰的硕士论文《职业高原的结构研究及其与工作倦怠的相关》中的问卷,然后根据查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职业高原问卷:企业员工职业高原问卷共有 15 个问项,每个问项采用六点式的计数法。由“1”到“6”代表符合程度由低到高,“1” 代表完全不符合您的情况; “2” 代表相当大的程度不符合您的情况,“3”代表有一点不符合您的情况;“4”代表有点符合您的情况;“5”代表相当大的程度符合您的情况;“6” 代表完全符合您的情况。

(三)数据的分析

本研究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由SPSS13.0统计软件得出信度分析统计量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实证研究中,学术界在态度量表法常用检验信度的方法为克朗巴赫所创的α系数。α系数值介于0和1之间α值大于0.7,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测量指标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α的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本问卷的α系数=0.753,即信度较高,可以认为这是一份较好的调查问卷。

2、苏南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职业高原的特征差异分析

(1)男、女性别的差异比较。国内企业更倾向于提拔男性,主要是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组织的职位有限时,女性更容易遭遇结构高原。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也对职业高原有影响,女性对家庭和儿女的责任心重,所以常常把精力投给家庭、子女等,而不像男性那样对工作内容本身感兴趣,而且能够全力以赴。因此,女性员工还容易出现内容高原和个人选择高原。男性一方面出于“面子”的考虑,会更看重自己的工作技能同别人的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工作技能的更新也越来越频繁,所以男性员工更容易知觉到自己处于工作技能高原。所以,在工作技能高原上,男性更容易比女性出现工作技能高原,但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

(2)不同受教育状况的企业员工差异比较。企业在提拔干部时,把学历作为一个指标,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以下员工基本不会被考虑,因此他们结构高原情况最严重。受教育程度高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思考较深刻,且多接受了系统培训,在工作技能方面更出色,因此教育程度越高的企业员工内容高原、工作技能高原也越轻。

(3)不同工作年限企业员工的差异比较。由于组织更倾向于提拔年轻干部,因此参加工作年限在 31 年以上的企业员工的结构高原情况最严重,而参加工作年限在 1―5 年的企业员工处于职业生涯的发展期,是组织选拔干部的首选,因此他们的结构高原情况最轻。参加工作年限在21―30 年的企业员工的家庭负担过重,另外,工作在同一个工作职位的时间越长,对于工作的兴趣越低,因此他们的个人高原情况最严重。

三、SPSS分析结果及对策

(一)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SPSS分析以及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女性中层管理人员容易遭遇结构高原和内容高原,男性中层管理人员更容易比女性出现工作技能高原,但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中层管理人员越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思考的深刻,而且对自己的工作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在工作技能方面更出色,也更容易掌握各种工作技能,因此教育程度越高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内容高原、工作技能高原越轻。

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越长,对工作的兴趣就越小,所以更容易出现职业高原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解决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业高原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

1、重视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

在日益注重学习型组织的今天,对管理中层人员而言,尽管不再强调“唯文凭论”,但企业必须不断更新员工知识结构,加强他们管理素养和能力的培训,使中层管理人员的思维和管理模式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步。

2、建立灵活的企业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疏通组织中的职业堵塞

建立灵活的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就如现在都市中不断改造传统道路(建立诸如地铁、轻轨、立交桥等)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一样来疏通组织中的职业堵塞。对传统职业发展路径的变革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几种模式。第一,横向职业路径。即组织采取横向调动来使员工焕发新的活力、迎接新的挑战。第二,网状职业路径。它以横向职业路径为基础,是纵向发展的工作序列与横向发展机会的综合。第三,双重职业路径。专指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各自设计的一个平行职业发展体系,这两条职业路径在责任、报酬和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可比性。

3、 进行岗位轮换

第3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人力资源开发;理论视角

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中,员工职业开发被看做是重要的职能范畴,职业开发的理论与研究在近二十年来也占据着国内外诸多文献中的重要位置。随着工作生活质量、体面劳动、员工伦理开发等理念的产生,职业开发的内涵也在不断进行扩充。

一、职业开发理论视角转变的背景

无论是从员工个人角度,还是从组织角度,职业开发变化的外部环境基本是相同的,换言之,当代职业开发理论视角的转换是组织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结构共同促进的结果。

1.员工成分变化和知识员工群体的形成

自从Peter Drucker最早提出知识型员工的概念之后,知识员工及其管理成为许多企业关注的核心。知识员工在个性特征上比较具有自我意识、个人成就感,他们不会对他人和组织有过多的依赖,对事业发展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会超过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同时在新兴媒介的趋势下,组织沟通机制和信息不对称性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其直接影响是组织权力结构的变化,企业不能简单地利用“科层制”和传统的职位晋升方法来实现对员工职业的开发,必须转变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对职业开发过程加以指导。

2.弹性雇佣形态和多元雇佣形态的增加

在弹性雇佣模式的引导下,许多企业采取人力资源外包、劳务派遣、共同雇佣等多种临时雇佣的方式,增大应急、非全时和临时工的比例。雇佣形式的多元化,劳务派遣等临时雇佣形式的盛行使得这部分新兴雇佣方式下的劳动者应该由谁来开发的问题充满了争议。作为法定雇主的劳务派遣机构由于对劳务派遣员工不具有直接的管理和指挥权而弱化了开发的动机和降低了开发的动力。加之劳务派遣员工本身具有流动性,且大多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如何开发、开发什么、怎样开发,这些都成了阻碍其职业开发的绊脚石。

二、员工职业开发路径的理论视角转变及启示

1.传统职业开发路径的理论视角

传统职业开发路径的理论视角是根据依据人的生命周期与职业周期关系展开的,代表人物之一是Donald. E. Super,他提出多元化取向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将成人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职业探索阶段(15-24岁)、职业建立阶段(25-44岁)、持续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4岁以上)。认为员工在每一个职业生涯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发展问题和个人使命,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否完成对后一个阶段职业开发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并且,每个职业开发阶段、年龄阶段的过渡并不是完全按照先后顺序,其中可能存在弹性。

另一个代表任务是Douglas T. Hall,他将职业生涯开发路径分为早期、中期与晚期三个阶段。认为员工在各个职业开发阶段都有独特的发展任务与社会需求,并将个人的生命历程与职业生涯各阶段的关系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模型,后细化为探索与尝试、建设与促进、维持、衰退四阶段,此划分为后来的组织职业开发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养。

2.员工多元职业开发路径的理论视角转变

传统职业开发路径的特点是强调连续性和线性,对于职业内涵本身缺乏充分的考虑,对这一路径的理论视角转变始于技术人员的双职业路径研究。相较于传统职业开发路径中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管理人员职位路径,双职业路径强调组织如何为那些从事技术研发、技能实践的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组织支持。其核心就是避免单一路径造成的拥挤问题和优秀技术人员排斥效应,开发针对技术人员的新职业通路。但其仍然以“职位”为出发点,是一种“外职业生涯”的研究范式,忽视了员工自身“内职业生涯”存在的可能性,即职业成功的评判标准可更多依据员工自我认知、自我感知等要素,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出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和多变职业生涯的研究取向。

3.无边界职业开发路径的理论视角转变

“无边界职业”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DeFillppi和Arthur将其定义为超越某一单一雇佣范围设定的一系列工作机会,其特点包括多种技能、通用人力资本与可雇佣性、工作认同感、多重社会网络、个体职业管理负责等。而Rousseau将其概括为在多个组织中工作;自己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了拓展和维持自身职业生涯而开发社会网络。无边界职业开发路径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阶段论的线性划分,也打破了二元职业路径或多元职业路径过于强调“外职业生涯”的特征,因此其理论视角的转变,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特征:员工可选择在不同组织之间流动,其职业开发是一种“独立于而非依赖于组织的职业路径”;职业生涯的主客体的转变,员工由被管理的客体地位转为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组织管理措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阶梯式职业路径被打破,晋升激励所能产生的激励效果在衰减,组织难以通过传统的激励手段换取员工的忠诚和长久的雇佣关系,而那些重视员工工作内容质量和工作生活质量的组织将更加具有人才竞争优势。

4.易变性职业开发路径的理论视角转变

易变性职业路径理论视角的出现是在无边界职业之后,正如Sullivan认为的那样,“无边界职业”这一理论观点事实上也在区分员工与外部环境,同时“边界”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个人的职业发展不可能是没有边界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的理论观点核心就是促使这一边界具有“穿透性”。易变性职业开发路径则不再囿于对“职业边界”的探讨,它更加强调和强调员工对外界条件的适应性和对生涯发展的掌控力。当易变性职业路径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规范甚至是组织规范时,员工的自我开发力度将极大地增强。

三、员工职业开发模式的理论视角转变及启示

1.传统员工职业开发模式的理论视角

传统职业开发模式一般分为两种,即员工自我开发和组织开发。

员工自我职业开发是指员工为了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和个人发展愿景,主动实施的提升个人可雇佣性和职业竞争力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人力资本、实现职业自我完善。是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和不同职业路径下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职业变动、职业定位及相关的学习行为等。

组织职业开发是指将职业开发的主体设定为组织和管理者,甚至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它包括发展员工潜能、帮助个人制定职业计划、将个人职业计划纳入到组织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中、职业辅导等,同时为了配合上述活动,组织积极采取教育、培训、轮岗等多种手段。组织职业开发的目标也是基于企业的目的,将员工职业开发作为一种战略工具。

无论是员工自我开发还是组织开发只是说明了开发的主体,并没有表明开发的内涵。为此,职业开发理论提出了新的视角,即强调职业开发本身是学习、培训、开发和教育的全视角,这一视角既包含了员工个体,又包含了组织主体。

2.学习、培训、开发和教育的全视角出现

员工职业开发的途径主要包括学习、培训、开发和教育四种方式。四者在活动的焦点、目标清晰度、时间范围、潜在价值、过程属性、活动内容、使用方法、过程的结果、学习策略、过程属性、专业训练者的角色、专业训练者的理念、重要需求的类型、评估的过程、与组织使命的关系、组织的收益等方面存在着区别。员工要根据自身的偏好结合外部环境的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开发手段。相比较而言,开发更侧重于技能建设和归纳型策略,而学习是个人的归纳型策略,培训则强调推理型策略,教育则有非正式教育和正式教育的区分。它们都是职业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职业发展是多种方法和模式的结合。

3.培训、开发和教育的应用——基于职业管理者的分析

职业经理人和职业管理工作者在培训、教育和开发上有着不同的应用,其效能也因人而已。管理教育指以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目标的商学院正规教育,很多个体通过这种教育实现了职业晋升和职业转换。管理培训是指企业以提高管理技能和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的培训,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供应链管理培训、领导力培训、团队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培训等各个模块。管理开发为那些“准管理者”提高其认知、行为、技能、心态等方面有更多的自我认知和提升,尤其是在实践中通过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实现对个人认知的提升。

管理教育具备了管理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和基本的价值观要求,而管理开发根植于实践,目的在整个社会中起到了一个推动的作用,它使得个体在成为管理者之前就具于形成具有公司特色的管理者。管理培训则在其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关注于具体的跟管理职位有关的技术和技巧。而真正的管理者恰恰是管理教育、管理培训和管理开发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才是职业开发模式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四、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借鉴与启示

传统员工职业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述主体的职业发展阶段,但由于组织内外部环境、员工群体、雇佣关系等的变化,使得新时期的员工开发出现了开发主体多元化、开发手段丰富化、开发意图战略化和开发模式无边界化等诸多新趋势,同时也为企业和员工带来了很多新问题。针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得出有益的启示,可以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全人开发的重要意义

全人教育是全球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教育理论,事实上对于组织尤其是企业而言,全人开发也是一种职业开发理论。全人开发要求组织将各种资源作为职业开发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企业在职业开发资源中提供的职位资源和学习资源的范畴,而包括一切可能用到的资源。

2.职业开发模式的转型

职业包括职涯、学涯和生涯的三者的关系,换句话说需要将学习、教育、培训和开发多种途径加以利用。职涯泛指与工作各阶段相关的工作选择、转换、晋升与调岗等活动;学涯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有的与接受教育、培训和学习相关的内容、阶段与活动;而生涯则主要是指结婚、生育、组建家庭、养育子女与赡养老人等阶段、过程与行为。而职业开发模式的变化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拓宽职业范畴,当前很多企业开展的工作—家庭平衡计划充分说明了多视角开发的重要意义。

3.职业开发成果标准的转化

职业开发结果性判断一般采用职业成功作为标准,然而这种标准会根据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随着无边界职业开发理论和易变开发理论的流行,每一种职业都拥有其不可比拟的价值,只要个人认可这种价值,就是一种成功的开发结果。

4.未来需要继续深化的研究方向

由于人力资本作为一类特殊的资本,其与员工本身具有不可分割性,作为投资主体之一的企业、员工自身、员工的家庭和社会如何分配人力资源开发所产生的收益是人力资本产权归属的核心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可能带来企业人力资本流失,如何激励和保留高价值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谢晋宇.人力资源开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

如果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与道路都是清晰的,那么教师就可以超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具有主导和把控自身行为的意志力。

教育内涵式发展转型期,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日益提高。然而,教师职业生涯非常漫长,一般为三四十年。期间教师的职业成就,主要表现为职位、职称、荣誉与福利等方面的改变。当这些改变与教师本人的期待之间存在较大落差时,就容易导致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构成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与教师职业满足的冲突性。

现实表明,单纯依靠外部驱动的教师培训,或者经济补偿的教师发展动力机制,无法完全承担激活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任务。教师发展的管理势必要从外力驱动转向内因激活。此时,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因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唤醒、激励、引领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所谓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教师本人根据教育形势和学校教育的具体规划,结合个人价值实现的愿景,所制定的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为了目标达成所设定的行动路径与方法。

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体现了教师职业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是激活专业发展内驱力的具体表现。如果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与道路都是清晰的,那么教师就可以超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具有主导和把控自身行为的意志力。如此的教师,较少抱怨现实怎么不如意,而是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学校教书时,曾作为语文教师,与本校的数学、英语、音乐学科的教师一道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比赛。在彼时,我们的起点差不多。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各自有了不同的职业生活:我做教研员;数学老师做了校长,还是全国知名的校长;英语老师在北京,他的兴趣转向了书法,而且写得很不错;音乐老师,还是音乐老师,教他的课。这表明,同样是在教育领域,其实也可以有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关键是找准自身的方向和定位。

在职业发展中常听到有人抱怨,以为自己获得的机会少。其实机会就在我们的寻常工作中。有一个教研员跟我说,之前在做“一师一优课”的工作,积累了很多优质课程资源,她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教学资源的应用探究。她说,反正这些事要做,与其被动做事,不如主动出击。在做教研中,正是有行动规划,有探究策略,最后把研究成果化,才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白白消耗。

教师的职业人生与专业发展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职业生涯这条路上,你的心态决定了这条路的长度和宽度。我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位山区教师。有一天,他告诉我,他今年会出十本书,其中五本已经出版了。他是作家协会会员,写了大量文学作品和教学随笔。我很佩服这个老师,他在普通的环境里,乐于做一个语文老师,读书、写作、教书,把分内的事,做得充满趣味。他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学会享受职业生活。可见,教师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高度投入、百折不挠的行动状态,是支持教师在漫长职业生涯里,获得专业成就和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从“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需要逾越很多发展的屏障。只有善于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路径、方法进行合理规划,并且具有自觉主动变革能力的教师,才可以走过职业生涯的一个又一个高峰,领略职业生涯的全部风景。

第5篇

关键词: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策略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86);大连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JG2011ZD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8日

一、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对职业生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创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学说。随着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系统的职业生涯理论逐步形成,为职业生涯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如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萨柏、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埃德加·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职业生涯相关理论传入我国,我国学者王兆明等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且能综合时代特点和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就是教师本人或所在学校对教师的职业生涯有目的地确定发展目标、制定规划、实施与检查,以及总结的综合性动态过程。对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需要从学校与教师两个层面进行,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双赢。

(二)促进大学教师职业管理的重要意义。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费尔德曼认为:在21世纪,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生产性工作来说,能够最大化个体的职业潜能,对于国家和机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能建立或保持在有竞争力的经济边缘。尤其在当前形势下,促进大学教师职业管理更具现实意义。

1、实现教师职业目标与高校发展目标的统一,建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长期心理契约。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是以教师的价值实现和增值为目的,通过教师向职业目标的努力,谋求教师水平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激起教师对学校的强烈归属感,建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稳定的心理契约,从而实现学校的长期发展。

2、有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满意度和教学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应,结合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通过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分阶段管理,使教师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同时,职业升迁路径和考核方式的透明化有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更好地适应多变的教学环境,克服职业倦怠。

3、有助于帮助教师克服职业高原现象,明确职业发展路径。美国心理学家弗仑斯认为:职业高原是指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的一种状态。职业高原会使组织的运行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精神,组织陷入僵化、无序、低效的治理状态。同样,这一现象也必然存在于高校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历程中,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帮助教师明确职业发展的路径,及时更新知识,实现职业理想,从而避免教师过早地进入职业高原期。

二、我国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路径不明确。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来设计,做到教师的生涯发展与学校的总体发展相一致,达到双赢的目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学校的职业生涯管理与企业相比,仍然比较落后。2009年针对某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74.89%的教师都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对自己近5~10年的职业生涯“认真规划,目标明确”者仅占29.64%;55.88%的人只是“简单考虑过,目标不太明确”。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岗位晋升途径的了解不多、不透,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路径缺乏自我认知、规划意识。

(二)缺乏组织和管理的系统平台,职业生涯管理组织保障机制不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学校的系统支持平台,但是目前多数高校职能部门缺乏从组织机构层面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与管理。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纷纷建立了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师教学质量的组织机构,我国也已正式启动了“本科教学工程”,重点建设30多个国家级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教学发展。

(三)导师制的传帮带链条断裂,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缺乏指导。我国学术职业阶梯是一个以院校为基础的封闭运行的体系,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拥有高学历但缺乏实践锻炼的青年教师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科研任务繁重,很多的老教师、老教授忙于自身的科研课题,无暇顾及青年教师的培训,忽视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术科研的指导。导师制的传帮带链条断裂,导致青年教师进入教学能力下降、科研经费不足、科研项目少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使学术梯队断层,也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四)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教师职业晋升空间不足。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岗前培训和实习授课培训,由于两种培训方式的培训时间短、内容单一,不能达到提高教师技能的培训目的。同时,由于近年高校扩招,很多高校无法落实实习授课及教授指导工作,使得高校缺乏教育理论、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方面的系统培训机制。很多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在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与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上台授课,这就导致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教学能力是教师晋升的重要途径,这就缩小了青年教师的职业晋升空间。

(五)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教师职业发展积极性不高。目前,高校的激励问题成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尤其是随着高校青年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师激励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大多数高校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不科学,考核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时,大多数高校往往注重科研成果的贡献率,而缺乏对授课效果、教学效果的考核与激励,激励效果不明显,影响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

(六)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忽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目前,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很多教师为了职称晋级,将过多的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中,由于科研任务繁重,日常教学还要占据部分时间、精力,因此,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其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三、国外大学教师职业管理经验借鉴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职业发展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高校纷纷开展网上学习、竞赛、交流活动及教师培训等各种服务活动,建立专门的教学服务机构,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一)为教师提供多样的培训和自由的交流服务。美国哈佛大学每年举办秋冬教学研讨会,开展微格教学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为教师提供个人咨询和课程服务,促进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的丰富化,帮助新教师及早调整教学,顺利入职。美国康奈尔大学为教师提供自由的学术氛围,允许教师在课堂上自由地讲述学科和课程相关的内容,自由地选择课堂的教学方法,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同时还为教师提供教学材料、教师评价和教学咨询等服务,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二)设置专门的教学组织机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为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设立了教学促进中心,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与咨询服务,还为新教师组织报告会,以提升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新教师的职业适应期。美国马里兰大学也设有教学卓越中心,并通过中心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提供帮助。英国牛津大学设有大学学习促进中心(IAUL),为教师提供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素养,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三)提供专项基金与资源保障。在美国,很多联邦公共机构和私人基金会都参与资助高校教师发展项目,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人文科学基金会(NEH)、丹福斯基金会、布什基金会等。官方和民间的专项基金投入,为大学教师进行个人研修和职业素质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英国政府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积极促进终身学习信息化,积极促进基于网络的学校、科研机构和图书馆等一体化建设,建立统一的教育网络和教育服务,提供教师培训、教育咨询、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以及教育督查的服务,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

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在促进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上,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包括开展教师入职培训、学术交流、座谈等培训咨询服务,重视专门教学组织机构的建设,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支持和教学服务,这些都为我国大学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四、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具体策略

(一)明确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就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工程。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总体上看可以分为自我发展总体状况分析、职业目标定位、职业发展策略的拟定与实施、职业规划的调整四个步骤。

1、自我发展总体状况分析。要倡导教师做好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人格、能力、优势和劣势以及自己的职业倾向。同时,要进行教师职业认知,即了解岗位职责、岗位素质要求、晋升途径等,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2、职业目标定位。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学校应鼓励教师结合实际,确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使教师的职业行为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3、职业发展策略拟定与实施。教师的职业发展策略应注意保持可操作性和灵活性,要预留一定的上升空间,保持职业竞争力。

4、职业规划的调整。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诸多因素中,有很多因素是变化的、难以预测的,这就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必要时要进行职业生涯路线的调整。

(二)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主要内容

1、积极开展“校中校”培训,提高教师职业发展技能。开展教师培训有助于及时补充职业发展中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师水平。校中校培训模式下,教师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培训中心的学生。“校中校”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根据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制定专门的教师培训方案和授课方式。另外,根据教师业余时间不固定的特征,采取分期培训、循环培训和视频授课等方式。对于外请专家的培训课程,可以将专家讲课的视频上传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网络共享平台中,供教师进行自我学习。

2、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青年教师导师制”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一批师德高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帮助其解决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其专业素质,促进其发展的一种管理制度。通过导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能快速熟悉教学工作、掌握教学技巧,在工作中不断规划、调适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缩短职业适应期。

3、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考核与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心理学家发现,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发挥其潜能的20~30%,而施以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就能发挥到80~90%。高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教师的考核实行弹性考核和柔性考核,充分考虑工作量、学生反馈、教学成效等各种因素,实现校督导组、学院领导、课题组、教研组、项目组对教师的直线考核,体现考核的灵活性与合理性。另外,根据不同职位、不同职称、不同部门的教师可进行分类激励,对于教授和副教授等高收入人员,可采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荣誉职称等精神激励;对于收入水平不高的青年教师,可采用奖励进修、带薪休假、增发奖金等物质激励方式。对于具有管理层职位的教师,可以采取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的激励方式,从而使各层次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充满信心。

(三)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保障机制的构建

1、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设立教学发展中心、教学促进中心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教师教学发展问题进行专项管理,通过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活动,为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拓展教学资源,为教师职业发展搭建资源支持平台。高校可以搭建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校中校”网络培训、在线教学质量评估、BBS、专家在线咨询等主要功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组建专家库,聘请教学改革方面的专家、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对教师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诊断,为教师进行性格、气质、职业倾向测验,建立教师培养提高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教师培养提高过程,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兆明,顾坤华.大学生职业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2]傅晓华,邵雅利.“整合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管理现状分析——对福建六所整合高校青年教师的调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S Khasawneh.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Jordan[J].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volume 19,number2,2010.

[4]宋志强,葛玉辉,陈悦明.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业高原现象及应对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10.

[5]王庆.在社会学视觉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

[6]庞海芍,何玫,刘卫民.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典型研究,2009.6.

[7]William H.Bergquist,Steven R.Philips.A Handbook for faculty development[M].Washington,DC:Coimcil for the Advancements for Small CoHeges.1975.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

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我国要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目标,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供应大幅增加,据权威数据统计,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而这几年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平均仅占所增就业岗位的22%。在供与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打破就业瓶颈,以高素质毕业生和高就业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早日成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速度和前途。所以,作为教育者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成为亟待解决和提高的现实问题。

二、职业生涯设计含义

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协助个体找到工作,还要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性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淡薄。北森测评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有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近半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没有深刻理解,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淡薄,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显然,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盲目择业现象,而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加重了这种趋向,使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二)自我认知不足。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然而,自我认识往往还不全面,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心理并不完全成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当所定的目标与现实相差太远就会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

(三)目标模糊,不切实际。许多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对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许多人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还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制定目标偏高与偏低都难起到激励的作用,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

(四)高校职业设计指导时间滞后,缺少专业指导人员。职业生涯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就业和成才的灵丹妙药,它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身体力行去实践。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从大一开始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存在没有专门的职业设计规划师、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等问题,加之指导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职业生涯设计形同虚设,无法较好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对策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实施主体是学生,而高校应当在学生实施过程中给予全面的辅导与条件保障,建议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两方面进行改进。

(一)大学生自身的改进对策

1、强化职业设计意识,科学设计职业生涯。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关键取决于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会不会选择适合你的生态圈。只有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你才能够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使人生事业发展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应该把大学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变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有了主体意识,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学习,阅读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书籍及网络上的相关内容,增加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知识,并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不断提高自己职业规划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2、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对生存圈的分析能力。要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也就是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更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即弄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在职业生涯设计中,生态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他理解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大环境,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大环境,就像鱼儿入水一样,但是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生态圈的重要性,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圈,所以一生都没有太大的成就。生态圈为每个人提供了活动空间、发展条件和成功的机遇,在制定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及趋势、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人在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个人的要求以及环境中对自己有利与不利的因素等。通过对组织环境特别是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机会分析,以及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有关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弄清环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职业路线的选择。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增加对生态圈的了解,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职业实践,通过实地锻炼来加强自己对职业的认知。

3、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职业实践能力。以职业目标为核心,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尽快使职业设计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构建促进自己职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并将知识结构通过实践组成自己独特的、合理的能力结构。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可以获得很多的学习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模拟职业环境、社会调查、企业实习等方式,获得职业体验,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真实地了解职业的性质及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企业文化,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高校的改进对策

1、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设计指导服务机构,需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既要专业化又要专家化的职业规划设计队伍,要求这支队伍不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了解大学生心理,准确发现大学生思想、行动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善于让学生表达出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意愿,恰当地提出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我,激发学生向目标努力的激情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2、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建设。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当面向大一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让大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并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使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指导教材,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的、针对性较强的而又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课程,让学生了解当前形势与政策,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针对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以分析解决,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和具体步骤,科学地实施职业生涯设计。

3、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建设。首先,引进科学的职业测评软件。通过科学的测评手段,使大学生对自己建立一个更科学、更客观的自我观念,对自身的条件进行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较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职业定位问题,更合理地做出职业选择;其次,加强职业辅导的全过程建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应该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以人为本”,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再次,加强职业心理咨询建设。针对学生在择业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职业心理咨询可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调整心态,提高心理素质,为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除了个别咨询以外,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团体咨询、讲座、报告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辅导。

(作者单位:1.河北经贸大学信息技术学院;2.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一、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目标

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目标是对高职生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基本指南,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和面临的困惑,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目标应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职品牌创立为根本任务,通过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基于行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支撑的,以高职生职业定位、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为重点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促进高职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

(二)具体目标

1.认识专业要求,明确职业方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充分认识是其职业目标确立的基础;通过贯穿始终的职业规划指导活动,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明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专业标签是进入职业活动的有效通行证。认识所学专业的职业目标、职业范围、职业能力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培养和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是学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目标体系的基础。

2.了解职业要求,提高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用人单位选择其员工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对录用员工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满意度测评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贯穿始终的职业规划指导与服务活动,使学生明确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中所要求达到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了解职场最需要的是哪些品质拥有的人;最嫌弃的又是哪类素质缺陷的人,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根本目标。通过这个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塑造,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毕业时就业成功率及职业发展的潜在力和持久力。

3.分析职业倾向,促进人职和谐。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是每个学生进入职场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槛,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学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估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追求、职业价值观,准确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分析自己的职业倾向,确立正确的择业理念,促使学生的目标职业尽可能地与所学专业、个体特长能力及社会需要等的适应与和谐,以提高在建筑业就业的成功率,使职业规划指导与服务工作成为学生受益的满意工程。

4.确定职业目标,规划职业路径。明确可行的职业目标是学生职业发展的不歇动力,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是职业目标实现的指路明灯。通过贯穿始终的职业规划指导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规划的主客观要素,并在充分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确立合理清晰的职业目标,规划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制定目标实现的计划措施;消除职业规划中常见的误区,激发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向往追求,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成就他们的人生理想,这是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关键。

5.引导学业规划,提高发展潜力。学业是立身之本。学业发展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现代社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学业规划作为人生规划的重要内容与职业规划的关系在当代社会也表现得越来越紧密。为此职业规划指导中要把引导学生作学业规划有机地组合到职业规划的内容中去,并把它作为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学业规划,引导学生建立起能够实现人生价值与职业目标的知识结构,从而为职业理想的实现作好知识准备。

6.掌握求职技巧,提高择业能力。求职是自我定位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选择的具体过程。求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能力和胆识,更需具备高超的策略和技巧。通过贯穿始终的职业规划指导活动,引导学生把握影响求职的内外部因素,审视自己拥有的各种资源及求职动机和职业趋向,确立积极的求职策略,掌握求职成功的关键步骤和应对方法,明确求职前必要的物质、知识、心理等准备,提高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复杂的就业竞聘过程中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7.实现充分就业,成就职业理想。就业是高职生职业活动开始的标志,也是其职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是衡量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效果好坏,办学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确保高就业率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所追求的直接目标,因此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成就他们的职业理想是学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目标体系的核心目标。学校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指导服务及要实现的目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8.透视职业流动,预防“跳槽”风险。职业流动,是劳动者对原来的劳动角色放弃和重新获得的过程,是高职生在发展中对以往职业选择的调整修正并逐步接近自己职业理想的过程。职业流动是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的一种方式。当今社会,人才流动、职业流动的频率日益加快,引起职业流动的原因更为复杂,职业流动区域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学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职业流动的一般规律,了解职业流动的谋略技巧,评估职业流动素质,理性抉择职业流动,使学生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职业变动、调整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岗位。

二、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模式

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模式是学校有效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并确保其良性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学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水平和质量高低的综合反映和关键所在。针对当前高职生对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迫切期望和现实指导工作相对薄弱的矛盾,我们认为必须从运行方式入手,建立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立体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服务、指导、咨询、教学和研究的并存。转贴于

在服务、指导、咨询、教学和研究多种内容并存的工作模式中,服务模式是基础,也是实现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职业指导机构及其人员通过提供各种服务职能,如教育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表格服务、平台搭建、人才测评、招聘活动等,为广大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做好服务工作,能较好地体现高职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也是学生普遍受欢迎的一种工作模式。

指导模式是服务模式的提升。在指导模式中,学校职业指导机构为帮助学生能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并获得职业发展,指导学生在学习期间确定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明确职业规划路径;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行业发展、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等合理地选择工作、选择职业,尽量避免所学专业与将来工作和职业的不适应;指导学生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确立“先求生存,后求发展”的择业理念,寻求职业理想、职业选择和就业现实之间的平衡。指导模式较之服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具体事务的服务层面,因而使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得到学校服务的内容更多,质量更高。

咨询模式与指导模式在服务内容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是在服务方式上,指导模式主要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共性方面的服务,咨询模式则侧重于个性化的服务。

教学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基本方式,由教学部门根据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总目标,将共性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服务的内容,以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将课程内容按专题分解到各个学期,安排适当的教学课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实施职业规划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能够确保职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职业指导知识和技能。

研究模式,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机构及其专职人员对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把许多日常的具体工作系统化、理论化,促进高职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不断创新,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分管领导、职能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组成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研究会或者是职业发展研究会。研究会依托行业背景和专业背景,对社会、行业、专业的发展趋势及专业与职业的发展变化和可能出现的领域,进行前瞻性研究,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及学生前瞻性地把握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方向和依据。

三、职业规划指导的组织机构

职业规划组织机构是学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也是多功能、立体化工作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鉴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力度的加大,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模式,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拓展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组建新的部门——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建立由学校领导亲自挂帅,院系两级分工负责、校内外密切合作、专兼职人员有机结合、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多层次的组织保障体系已势在必行。

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是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智囊机构,也是较高层次的就业信息平台。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负责高职生职业规划的服务、指导、咨询、研究等工作;负责以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的课程整合探索;负责毕业生就业组织管理工作;负责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向学校提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可度、满意度调研报告;负责向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行业内相关专业、职位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评估、择业满意度、后续发展服务以及社会需求预测的可行性等研究报告。学生职业发展中心集教学、科研、服务、管理为一体,其人员主要由院系两级分管领导、教育学、心理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骨干教师以及不同专业教育背景的“双师型”教师代表组成;同时聘请行业政府官员、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参与“中心”的研发工作,共同探索建筑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及高职生就业和岗位适应等具体要求,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与指导工作进行深层次的、人性化的服务;寻求与国际高等教育职业生涯辅导常规化的潮流接轨,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接受全程全面的职业发展教育、辅导与培训,在职业规划的每个方面和阶段都有相应的人员为其提供服务、指导和帮助;而用人单位在选录毕业生时,也可从学业、品德、个性等各个角度得到来自学校职业指导人员提供的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信息服务。

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是一个主体开放、层次多样的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系统中,学校、企业、社会,学校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以及学生自身都是职业规划的主体。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承担着职业规划的角色。在这个组织系统中,职业规划既是学生工作,又是教学活动;既是咨询项目,又是管理活动,既是服务工作,更是研究领域。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高职生对职业规划指导的普遍需要,尤其要重视机构架设,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分工负责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机构,强化系一级职业指导职能的发挥,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提高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就业指导模式,使就业指导模式从原来的重“成品包装”转到重“产品设计”上来;才能使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角色培养、职业能力提高等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从而使学生的就业之路和学校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个体充分考虑在被关注的视野内,才能把院级(下转第56页)(上接第60页)的团体指导工作与系级个性化的指导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管理服务型的指导人员和教学研究型的指导人员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校与用人单位密切地连接起来。

此外还有必要在学生中建立就业指导协会或职业规划协会等社团组织,使之成为密切学校与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桥梁,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者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这种状况需要尽快改善。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还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1.2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

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还有的大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总之,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都增大。

1.3过于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

有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讲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就不知所措,不会灵活采取调整措施。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2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要素

一份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五个环节。

2.1自我评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正确的评估。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最佳抉择。如果忽略了自我评估,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容易中途夭折。

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简言之,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当然,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所以在自我评估中还应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2.2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我们只有顺应职业环境的需要,趋利避害,最大可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个人目标。

职业环境分析包括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企业)环境的分析。要评估和分析职业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与需求变化的趋势;自己与职业环境的关系以及职业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要弄清楚自己在这种职业环境条件之下,究竟能干成什么?这样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切实可行,而不致流于空泛。

2.3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

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实现某种职业生涯目标,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目标抉择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般我们可以首先根据个人素质与社会大环境条件,确立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成符合现实和组织需要的中期、短期目标。

2.4实施策略与措施

所谓职业生涯策略与措施,是指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制订的行动计划。在我们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订相应的行动方案来实现它们。实施策略措施要具体可行,容易评估。应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教育培训安排,时间计划等方面的措施。

2.5反馈调整

现实社会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与原来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所偏差,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反省并对规划的目标和行动方案,作出修正或调整,从而保证最终实现人生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反馈调整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

3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要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关心和帮助的援手,而作为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新路子。

3.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彻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这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和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

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应该说,职业测评对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择业观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有些专业测评研发机构开发出来的测评产品信度、效度都比较高,也积累了足够多的常模,从使用反馈情况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受到广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老师的认可。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尽快让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班学生接受职业测评服务。

3.3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

职业测评可以提供相对客观的评定和发展建议,对一般大学生来说可以起到参考作用,并不能完全反映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这就需要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在职业咨询辅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基本依据,但不是惟一依据,还需要凭借咨询教师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估效果。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还不具备开展职业咨询的条件,因此,学校当务之急就是加快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实操培训,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咨询需要。

3.4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指导的一个努力方向。

3.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社会为导向

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发展,只有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并根据社会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3.6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需要具备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鄢敬新.职业生涯规划宝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2卡罗尔·卡特,林·特罗伊克.刘川,周冠英译.从大学生到CEO——大学生职业成功秘籍

3章达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赵迎春,杜耀卿.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3)

5李病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第9篇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1

摘要 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好坏,更直接关系到该企业未来人才竞争力的强弱,是确保企业发展拥有可持续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而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作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可以说对于取得企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企业在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企业如何做好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

1 国有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缺乏自我分析探讨自我、认识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对自我的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石,主要由价值观、兴趣和能力三个要素构成。

通过前人所做调查可知,企业青年员工普遍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分析,没有从全面的角度对自我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评价,这就会造成其在确定职业目标时,产生盲目自信或失去信心的心态,这样就不能进行职业目标确定。

1.2 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还不完善目前公司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较为单一,尚缺乏满足员工全职业规划设计的、连续的职业发展通道。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决定员工薪酬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其所处的职称职务等级。当一个企业的职业通道只有一个成长通道的时候,后来者不论能力的强弱,都只能被排在后面。这也就是典型的排资论辈的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在国有企业却非常普遍。

1.3 培训机制未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相结合目前公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公司的发展规划,根据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大部分员工还缺乏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明确,造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主动性不够,企业组织实施的培训按照一定名额下发到各单位后,部分参加培训的人员为组织安排,同时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中偏重操作层面,缺乏有计划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与员工的自身发展关系不大,影响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员工消极被动地应付培训学习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使公司承受经济损失。

2 做好国有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对策

2.1 厘清组织战略和企业文化,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委员会组织发展战略方向决定其业务经营发展方向、组织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的结构、数量和质量。企业文化则集中体现了组织的价值观、管理理念、激励机制和内部行为规则。这些都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照因素。因此,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要有具体的组织战略和企业文化。

2.2 企业要帮助青年员工认识自己通常情况下,在实施职业规划的初始阶段,企业应着眼于加强个人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要求青年员工进行自我评估,以了解自身特点和优缺点,进而经过主管的辅导和自主调节,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2.3 进行职业生涯路径设计,为其提供职业咨询通常情况下,职业发展路径的类型应包括管理系列、技术系列、生产系列、研发系列、营销系列。研究表明,那些在同一岗位上连续工作5 年以上的员工,或多或少会对工作本身产生“疲惫现象”,组织必须引导他们重新思考其职业生涯通路,对他们的工作业绩、技术专长、个人进行评估,同时要对其价值取向、职业发展需要及未来发展目标做系统的调查,以便通过培训、岗位轮换等方式让员工获得发展新技能的机会。适时地变化工作部门可以重新激起员工对工作的新鲜感和兴趣,有利于激发其创造力。

2.4 部署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青年员工建立职业锚在职业生涯的进入阶段,要先了解新员工的能力、特征,再为其分配工作任务,这有助于对其进行辅导。另外,还应向新员工讲解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以使其尽快融入组织。为使新员工的入职管理更为顺利,主管上级可适当地给其部署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经过短期工作,新员工与组织之间形成心理契约,二者在情感和行为上实现彼此认同和接纳。经过初步接触,如果员工愿意留在组织中工作,且创造出较高业绩,并表现出团队精神,尤其是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能接受不如意的任务,这就表明新员工已经融入了新组织。

在职业生涯早期阶段,企业要做的主要是了解员工的能力,为其建立职业锚。职业生涯处于早期阶段的员工,要做的是积累工作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企业可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来满足该阶段员工的需求。比如,安排其从事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进取心;可进行岗位轮换,为其提供学习更多专业知识的机会;也可以基于职业发展实施绩效考评,使其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

2.5 设置职业指导中心该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对专业技术、管理等人员的各类职业特征进行评估。职业指导中心常用的评估方法是:淤评价中心法,该法主要是用来甄选企业管理者,并为他们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及所需接受的培训。于心理测试,也就是采用心理测验技术来评估员工的职业潜质、个性特征、职业兴趣等。盂接替计划,主要针对管理者的新老更替确定相应职位的接替人选。

2.6 应将培训作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必须环节应让员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近期和远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规划紧密结合,企业的年度人才培养规划应基于各层次员工详细的需求调查,包括单位调查、岗位调查和员工个人调查,为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培训内容的确定提供全面的依据。

2.7 职业生涯规划更应强调员工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企业所起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提供工具方法、创造工作环境、提供培训机会、提供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而员工要本着对自己职业发展负责、对企业负责、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负责的态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8 人力资源政策支持与职业发展在做完职业生涯规划后,还需要配套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否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也仅限于员工自己的学习和提高,远不能达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要实现的目标。人力资源政策的各项内容都应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进行核检和修订,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谢成.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

[2]童天.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 辅导员 队伍建立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促进大学生成才和维护学校稳定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协调者,因此,如何打造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加强对辅导员专业化教育培养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加强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变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和思想观念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式,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事项,在如此多变的环境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高校学生来说,辅导员是其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处理问题的态度、方式方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3、是顺应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人人网”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成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化既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也是很多高校学生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如何在信息化社会加强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也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而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的高校辅导员,他们身上肩负着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增强辅导员自身的才能和素养,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认同度不高。目前,社会上,包括很多高校学生都认为辅导员只不过是高级保姆,辅导员成了大学生的安全员,承担着高校党建、学生管理、心理健康等大量的琐碎工作。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工资待遇低等原因造成人们对这一职业认同度不高,觉得任何人都可以胜任,导致部分辅导员把这一职位当做一个跳板或职业中转站,进而工作没有动力,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2、辅导员专业结构分散。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必然要对辅导员所学专业进行考核,或者是辅导员从业人员中有多少拥有该学科的专业教育认证。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应该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但是目前辅导员老师中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所占比例很低。由于辅导员专业结构的多样化,专业背景的缺乏,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辅导员职业成长路径不畅通。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就是要根据其职业化发展,畅通其职业化发展路径,寻找辅导员专业化素质培养的内在规律,增强其归属感,使其看到自己学历提升、能力提升、职级提升的发展前景,达到其职业发展的期望价值。但是目前辅导员过多的忙于学校学院各部门安排的事务性工作,而且很多时候忙于非本质事务,导致其不可能专心思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开展,更谈不上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这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三、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发展路径

1、加强辅导员多样化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通过对辅导员提供优质岗前培训、日常培训、攻读学位等多样化培训是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要建立一套多层次、多样式、重实效的培训体系,通过岗前培训、实践培训、考察交流等多样式的综合培训模式,开展学术交流、科研报告等活动,不断提升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路径。

2、明确发展方向,引导辅导员做好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高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协助辅导员进行自身定位于分析,帮助其解决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学历目标、职级目标等方面的发展轨迹,明确个人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积极为辅导员提供和拓展申报课题,的渠道,增强其学术和科研能力,鼓励辅导员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其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真正落实辅导员的教师身份。

3、建立辅导员管理和激励机制,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在辅导员管理机制上,高校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针对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量化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让其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学生情况,侧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其次,由于辅导员工作繁杂,任务量大,责任重大,能够分配给科研的时间相对较少,学校要制定专门的辅导员福利待遇规定和考核激励机制,对辅导员进行单独的考核奖惩和职级晋升。让辅导员感受到学校对其职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在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中会遇到诸多困难,我们不仅要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方法,辅导员自身也要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素养,为专业化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 吴绵超.论高校新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的构建.江苏高教,2008(2).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7.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05-01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等五部分。

1.1自我评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关键环节是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一个人只有通过科学的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自我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最佳抉择。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科学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以及能等,也就是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当然,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所以在自我评估中还应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1.2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我们只有顺应事业环境的需要,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个人目标。职业环境分析包括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企业)环境的分析。要评估和分析职业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与需求变化的趋势,自己和职业环境的关系以及职业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耍弄清楚自己在这种职业环境条件下,究竟能干成什么,这样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更贴近于实际。

1.3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职业生涯目标,进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生活,所以说目标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和重点。首先要根据个人素质与社会环境条件,确立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成符合现实和组织需要的中期、短期目标。

1.4实施策略与措施

所谓职业生涯策略与措施,是指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在我们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来实现。实施策略要具体可行,容易评估,应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教育培训安排、时间计划等方面的措施。

1.5反馈调整

现实社会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所偏差,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反省并对规划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做出修改或调整,从而保证最终实现人生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反馈调整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

2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中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在就业指导课上,组织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目标盯住大城市、大公司、高收入、高福利、高职位,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欠发达地区,从事基层工作。不少大学生选择以参加自考或接本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以考取大量的没有目的性的职业证书作为未来发展的路径,还有些学生在自己的简历求职意向一栏里写出四个以上不相关的职业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2.2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

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学生选择了兼职或假期打工。但在调查中发现,八成以上的学生做的兼职工作跟他自己毕业以后的目标岗位不相干,想做教师的去酒店打工,想做贸易的去做家教等等;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还有的花了大量的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总之,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比较大。

2.3过于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

有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规划中是面面俱到,不愿舍弃;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就不知所措,不会灵活采取调整措施。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况且,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进行不断修改和调整的。

3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本措施

要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关爱和帮助的之手,作为学校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新路子。

3.1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许多大学生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不做规划,不考虑个人的_特点、能力、个性和就业条件,在“就业前景”和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之间不能科学权衡,盲目跟风到所谓的理想单位,仓促走向社会,完全不考虑学以致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这不但造成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风险,阻碍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进而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3.2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第12篇

关键词 职业能力;KSA模型;学习地图;系统化;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3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重复、断层现象,与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实现职业教育要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1],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中德培训中心)在长期的高职教育与企业培训中,研究探索技能人才在中职、高职、职后培训及终身教育不同阶段的系统化培养途径,并在风电企业运行、维护、检修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中进行了实践。

一、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建模策略

由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业、企业内建立以职位簇为线条的知识、技能、素质(Know- ledge,Skills,Attitudes,以下简称KSA)模型。职位簇是由相同工作性质和相似任职能力要求的不同职位构成的一个集合。职业院校的专业组群应与产业对接,而具体到某个专业时,专业就应与职位簇对接。当对企业的职位簇划分后,就需要对职位簇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识别,制定各职位簇技能人才的分级能力要求标准,从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规定基本任职能力要求,还需要对某一职位簇的KSA进行分级,描述现有职位簇不同层级对KSA的要求以及未来人才目标对KSA的要求,建立KSA模型,实现课程体系与知识、技能、素质模型对接。通过不同层级的KSA要求来建立中职、高职以及职后职业生涯中学习与发展的学习地图[2]。在这种以职位簇为线条的地图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学习成长路经。

二、KSA建模

KSA模型是能辨别技能人才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并将发现的数据整合、量化,从而形成可以用以对照判断技能人才现有能力及相应层次的可操作的体系[3]。建立KSA模型的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第一步是进行工作分析,从划分工作域和工作要项入手。根据技能人才本职位簇的工作业务进行分类,划分工作域;然后根据工作域梳理出业务要点、工作要项;根据工作要项,按分级标准梳理出各级别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让一个工作要项的全部内容被不同能力等级的技能人才合理分担,即对于同一专业中职、高职毕业生在从事一项工作任务时,工作要项所涉及的能力高低和范围大小这两个维度应给予清楚的界定。职位簇或岗位簇与职业资格有一定的关联性,可借鉴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这五级来划分能力级别,比如一级适用于新进的辅助作业人员。

第二步是进行能力要素分析及提炼。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等级对工作要项的能力要素进行分级分析定位,确定相应的业务行为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用精炼、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形成不同等级的能力项要求。

第三步是编制KSA模型分析总表。KSA分析总表是KSA模型的第一级表述,对全部要素按照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相关技能、职业素养等种类进行梳理和归并。表1是某风电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同制定的风能动力技术专业运维职位簇的KSA模型分析总表。

第四步是编制KSA模型分析分解表。KSA分解表是对KSA模型分析总表的各个要素项按照I~V级分级进行描述。KSA的某项要求在低级别已作要求,较高级别同样要求掌握。表2是“风电设备运行”专项技能的四级KSA模型分析分解表。

根据分级的KSA模型,中职、高职及职后培训就可以分级设计课程体系。

三、学习地图制作

学习地图是指以职业技能发展为主轴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学习方案。通过学习地图,新员工可以找到自己从进入企业开始,直至成为公司内部专家的学习发展路径。在企业中,根据专业分工的不同,可以设立不同的学习路径图,如销售人员学习路径图、生产人员学习路径图等;根据岗位任务的不同,技能人才在培养中可以只跟随一个专业的学习路径图,也可以同时跟随多个专业的学习路径图;按照职业发展路径有相应的晋级包,依据岗位核心工作要点有轮岗包,如图2所示。

学习路径图的绘制包括四个步骤:工作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设计课程学习方案、绘制路径图。

分析工作任务,又称工作流程分析。其区分的依据不是两个专业所需的KSA有何不同,而是它们的工作流程不同。比如,销售专业的工作流程与生产专业的工作流程截然不同,但他们所需要的KSA却有很多重叠之处。因此,分析工作任务的目的就是描述工作流程、流程级别以及流程中的典型任务。

分析学习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学习难度、执行频率、执行不当后果、缺欠可能性以及准入水平等标准,找出应学、应会、应熟练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同工作任务一样,必须是可观察的和可衡量的。

设计学习方案。把锁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采用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分为态度、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学习技能和言语信息等五类,不同类型内容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估策略都是不同的。

绘制路径图。根据不同职业发展路径的要求,汇总其所有的学习内容,用生动的图画、动画或多媒体等形式体现学习路径图。技能人员每通过一个学习包的考核,就会取得一个“学习护照”,拿到一定“学习积分”。每个技能人员都可以看到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清晰完整的学习路径图。

在应用KSA模型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时,可以考虑转换到任务模型,就是直接针对工作任务而非针对知识技能展开学习活动,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主题,即每次以执行一个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目标,以技能人才在学习后能否执行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

基于职业能力的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模型,由校企共同设计,给中职、高职及技能人才培养及职后培训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在新兴的风电产业人才培养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效对接,可供其他专业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2011-08-30.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1]54号,2011-09-23.

[3]程静.关于建立人的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3-76.

[4]刘永成.素质结构模型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2):56-57.

[5]邱国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24):183-185.

Model-building and Study on the Systematization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Quality of Skilled Talents Based on Vocational Ability

TANG Xiao-hua1,LV Jing-quan1,HONG Xia2

(1.Tianjin Sino-Germ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ianjin 300350;

2.Wuhan Electric Pow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Wuhan Hubei 43007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