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竞争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ompany competition and urban competition
Abstract: It’s company competition that promotes urban competition. Being the main competitors in the market, company all grow up in a particular urban, at the very beginning when it was formed. As the company growing stronger or even being a global-wide one, it will eventual become the instrumentalist of the capit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that circulate in the global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in a particular urban or the entrance of a global-wide one will increase the capit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level, so it's greatly a development to the city.
Key words: Company competitivenessUrban competitiveness theory of competitivenessEngine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新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有关竞争力的问题已上升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所表现出的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样,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在相互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目前,国内外学者就竞争力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国家竞争力的宏观层面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微观层面上,对介于中观层面的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城市间的竞争过程中,企业在其中所表现的作用是否如同其在国家竞争过程中所表现的作用一致呢?为此,本文试图就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间的关系作一探讨。为城市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时就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一些借鉴。为了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企业竞争力的内涵、特征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企业和产业而言,城市以其特有的资源、区位、技术、知识、文化等条件和环境
为企业和产业提供了地方化的基础;对于城市而言,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是整个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郝寿义,2000)。城市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而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必须以企业的竞争力为基础(李显君,2002)。
1.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的表现可以是多个方面的。如更优的产品质量、更低的产品价格、更高的企业运行效率等等,因此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着手进行研究(如表1)。
1.2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相对于国家或城市竞争力而言,由于在竞争主体、作用范围、运转机制等多方面的差别,企业竞争力有其自己的特征(如表2)。
企业竞争力特征: 作用范围及强度: 特征说明:
系统性 市场中的所有企业;
各种企业强度相同; 企业竞争力的要素,是一个庞大的簇,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有机结合为一个系统。总起来说,企业竞争力包括资产竞争力与过程竞争力两个分系统[3]。(注1)
1.3小结
上述已有概念中就企业竞争力的定义较多,但多未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客观环境因素(如企业所在地区的产业政策、文化背景、教育体系、市场结构等)作出论述。可是,现今的企业间竞争更多的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国家的企业间竞争,企业间所具有的客观环境因素往往不同。而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更为优越、更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就企业竞争力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功地占有资源并成功地将现有资产用于转换过程,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实现更多价值的能力;同时还包括该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更为优越、更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
2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2.1城市竞争力概念的定义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非常复杂,涉及到城市发展所有的重要因素,具有隐含性、专业型和复杂性等特点。但从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不同定义来看,不同学者、不同研究人员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认识往往使用以下的一些标准:
2.3小结
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把握、理解。我们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一定环境中,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在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时,必须要具有针对性。如进行以城市产业结构为主要对象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时,我们可以选择以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作研究的理论基础;若是以城市综合实力为主要对象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则可以选择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理论体系作研究理论基础。
3企业竞争力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是城市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企业作为竞争市场上的主体首先是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城市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甚至于跨出国门成为跨国公司,企业也就成为了资金、信息、技术及企业发展资源在大区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内流动的载体或媒介(郝寿义,2002)。城市中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或城市成功地吸引某一跨国企业的进入,必将使该城市的竞争资金、竞争技术和竞争信息大大充实,从而极大地促进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3.1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竞争资本的积累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首先是企业内在能力的提高,即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市场供求变化的反应加快等。其直接表现是企业运营成本的下降和对市场机会的更有效把握;而最终表现是企业前台竞争力的提高,即企业总能适时适量地向市场提供质量优、价格低、售后服务完善的产品。而产品的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是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联系的桥梁。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总是希望能花费最少的金钱而获得最大的产品效用。因此,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是企业能否占领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的关键。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单位资源效用的上升和企业可支配生产资本的增加,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则说明企业在保持原有的产品利润率或获得一个更高的产品利润率的情况下,可获得比原来更多的利润。而连续不断的利润积累在达到一定数量并进入地区资本市场时,可供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本也就增加了。另外,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往往在资本市场上也具有强大的资本吸引能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对区外资本的引用。
3.2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
所谓人力资本是跟自然人力相对应的概念。自然人力是指未经任何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则是对劳动力进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的支出和为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等价值在劳动力身上的凝固(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我们一般讲的劳动力都是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自然人力的复合体。企业对地区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企业为地区中能达到某种特定职业要求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其次是企业中某些特定的岗位需要企业从地区外的人力资源市场输入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在岗劳动力的技术、职能等的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地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能根据市场要求设计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质量提升都要靠高素质的人来完成。因此,在企业不断的竞争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各项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也就在这个竞争发展的过程的同时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3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地区产业的优化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使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求城市的产业部门,特别是城市的三次产业部门按市场需求结构形成恰当、协调的比例关系;第二是在城市产业结构协调合理的基础上,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城市产业结构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比例协调,即由一个平衡状态上升为更高级的平衡状态的调整演进过程(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宏观方面可以由政府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对其进行主动的调整,但若要在微观上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则要要求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通过加强企业竞争实现——首先我们要知道,一地区可供企业支配使用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区域中竞争实力最强大的企业往往会实现对生产资源最强有力的争夺,并以较高的利用效率将之用于生产,最终获取相对其他企业而言更多的利润。而企业竞争力较弱的一些企业虽然也有能力实现对经济资源支配,但若是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于一般市场均衡水平时,企业无法实现利润,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其原有的经济资源将会由竞争力更为强大的企业所接收。这样经济资源实现了在区域产业间的自发流动并达到了最优;地区产业得到了演进和更新,并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向最优结构发展;另外,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同时往往会实现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新生产技术首先会应用于传统产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扩大产出和市场;其次是技术创新使得具有竞争力和巨大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产生,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决定着供给结构的产业结构相应变化。
3.4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
所谓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居民和各单位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以及相关的产业部门,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地区内的延伸,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而城市中企业竞争力水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竞争力发展水平对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综合服务能力的有效检验。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综合形成的,其服务能力是各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子系统的大小比例恰当、子系统间有效的相互协作都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而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这一物质载体,因此竞争中的企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功能变化最为敏感,功能完善并具有较大潜在服务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往往能在一段时间里有力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第二是随着地区企业竞争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会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并不断地促进其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首先对城市中的能源、供水、通信和运输等系统提出新的功能要求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间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企业对所在地的城市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系统提出更高的功能要求。只有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不断改善并满足企业发展的各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实现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第三是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设资金来源的保障。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利润率的上升,最终结果是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增加。而随着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增加,政府通过税收形式获得的建设资金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在上海、广州等城市企业已实现了作为投资主体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4总结
城市内以及区域内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利于城市的资本积累、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产业结构以及推动城市基础实施的建设而且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同时这也是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三个要素:“资源”、“能力”、“环境”提高的体现。
(注1)沈西林认为:企业竞争力包含企业核心竟争力和前台竞争力两个层次。核心竟争力由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建设,营销方法与促销手段等要素构成;前台竞争力则由产品的质量,产品价格,售后服务等要素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根本、是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前台竞争力是表现形式,是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
(注2)李显君指出内部来源、直接来源和外部来源是企业竞争力的三个来源。而其中的外部来源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制度环境、政府政策、市场结构、技术、文化及教育体系、行业因素和外部联系。
(注3)张寿荣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或购得它们。并指出为了实现企业竞争力必须做到利用开发机遇和抵御威胁而增加价值;具备获得具有价值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
[1]郝寿义.2002年.有关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几个问题.开发导报,2002(3).
[2]李显君.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3]詹继生.企业竞争力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2(9).
[4]沈西林.企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2(3).
[5]张寿荣.企业竞争力与创建型学习组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2).
[6]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蓝皮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7]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现代城市研究,2001(3).
[8]李怀健,刘鸿君.2003年.城市竞争力的结构和内涵.城市问题,2003(2).
[9]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经济科学,1998(2).
[10]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5).
[11]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2(5).
[1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12).
[13]李晓.经济发展与政府质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
[14]安增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职能的定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1).
[15]王君.知识经济中的政府角色:国家竞争优势创造.经济问题,2000(5).
[16]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规划,2002(7).
[17]周家雷,顾广玲.论新加坡竞争力的源泉.东南亚研究,1999(3).
[18]顾杰.论影响我国政府效率的深层因素.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关键词] 宁波 旅游竞争力 策略
当前,旅游日益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一种重要方式,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旅游业将逐步走向全面开放,并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竞争程度愈演愈烈,竞争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关系到我国城市旅游业同国际接轨并迈向世界的重要问题。在探讨宁波当前旅游市场竞争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宁波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一、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各种机遇,组织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能力。顾朝林(2003)等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保继刚(2005)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归纳总结出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绝对因素主要包括区位要素、形象要素和政策要素;相对因素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和娱乐六个要素。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要素可分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区位条件、地方特色文化、政府的管理组织能力、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等。
二、宁波旅游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1.优势条件
(1)雄厚的经济基础,城市综合竞争力强
宁波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2005年,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244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700美元,财政收入466.5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从全国范围来看,宁波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宁波全市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均居全国15个副部级城市前列,并跻身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环境40优之列。《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05年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中国大陆200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六,结构竞争力排名第四,制度竞争力排名第二,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第七,企业管理竞争力排名第一。
(2)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宁波的山、河、湖、海、港和岛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根据2004宁波市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宁波市旅游市旅游资源涵盖8大主类的全部,涉及114种基本类型,占全部155种类型的73.55%,资源丰度属于中等水平,形成较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在各类资源构成中,旅游商品和遗址、建筑与设施类集聚度较高。例如,具有“南国书城”美誉的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天一阁建于1561年,原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它不仅以藏书之多而闻名于世,而且以其奇特的书楼设计、秀美的园林构筑、恬静的环境氛围而称誉全国。
(3)区位交通优越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宁绍平原的东端。北临钱塘江和杭州湾,西接绍兴,南临三门湾,东于舟山隔海相望。宁波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我国东南沿海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就公路交通而言,进出市区的主要公路干线全部达到一级以上标准,向西和向北直达杭州和上海,向西南连接京九铁路,向南则可以连接福建和广东。航空方面,目前栎社机场已经开辟了宁波至全国各地和国际、港澳等地38条航线;铁路方面则是近中程铁路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并开通了直达国内很多大城市的列车。国际航运方面,宁波是长三角惟一的深水港城市,宁波北仑港是我国四大深水港之一。
(4)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
宁波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以河母渡为源头的农业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禅宗五大名山之一的天童寺和珍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它山堰为代表的水利文化和以镇海口海防遗址为代表的海防文化,堪称闻名海外。宁波又有“文薮之帮”美誉,历史上曾形成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姚江学派”、“浙东学派”等,并出现了虞世南、黄宗羲、方孝儒、王阳明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5)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势头
自从1998年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宁波市旅游业发展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1.5%,提前完成《宁波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规划目标,并于2004年建成“旅游大市”。
2006年,宁波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4.25万人次,旅游创汇3.37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68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89.6亿元,旅游总收入316亿元。旅游业在浙江的实力仅次于杭州,已经成为浙东旅游中心。
2.目前存在问题
(1)重量级景区少,旅游产品结构亟待优化
宁波市虽然旅游资源丰富、景区众多,但是当前除了溪口景区外,在全国具有高知名度的景区数量非常少,呈现出“中小景区众多,龙头景区稀少”的局面。而且,宁波旅游资源的数量优势尚未转换成质量优势,无论是自然资源型旅游产品还是人文旅游产品整体上均处于较低层次的观光层面,缺乏基于文化底蕴的深度开发。当前,宁波市旅游产品结构特征为以观光游览类为主、度假类为补充、商务旅游产品发展迅速,但产品结构还处于低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2)国际旅游发展相对滞后
相对于国内旅游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言,宁波国际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宁波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及其占旅游总收入已经从2001年的4.51%上升到2006年的8.52%,但是比重相对来说还是相对较低。从入境旅游游客数量来看,宁波和上海、广州、大连、西安等入境旅游的差距仍然很大,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相近的苏州、杭州和无锡相比(如表),宁波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也明显滞后。
表 长三角主要旅游城市海外游客接待人次比较(2004年)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4
(3)旅游业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从当前宁波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旅游景区的规划、资源开发、线路设计和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合理、规范、科学,尤其是受利益的驱动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宁波旅游管理体制还存在不顺畅的局面,不仅造成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还直接影响宁波旅游业的竞争力的提升。
(4)城市旅游形象不够突出
宁波市自从确立“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的旅游主体形象确定以来,形象提升很快。但是宁波留给外界的印象多是工商业名城,与大连、厦门、南京、杭州等沿海主要城市相比较,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十分鲜明,尤其与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相适应。
三、提升宁波市旅游竞争力的策略探讨
1.提高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景区之间的联动
决定区域旅游吸引性和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高低。因此,宁波应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风景区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提高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诸如三江口都市商务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梁祝爱情文化旅游区、溪口人文山水旅游区、杭州湾海滨休闲度假区等景区的联动,进行通过市场共享和资源共享,以及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开发所形成的整合优势,进而增强宁波城市旅游整体的竞争力。
2.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城市个性形象
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才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体现出一种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塑造宁波“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的城市形象必须从挖掘和渗透地方文化入手,使广大游客感受宁波特色的地方文化,丰富旅游体验,从深层次展示宁波“文化为魂、海洋为魂、山水为形、时尚为媒、生态为体、都市为依、夜色为魅”的丰富多彩的旅游特色。
3.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
优化宁波旅游产品结构应根据“多元优化”的产品战略和“精品品牌”的品质战略,针对细分客源市场进行多维方向的产品体系设计,突出重点、特色、和品牌,体现资源市场产品相对接、主题活动形象相呼应的产品设计思路,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着重提高观光旅游产品的质量,发展新型观光旅游产品以及开发海滨岛屿休闲度假、山水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立足观光旅游、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积极培育宗教旅游专项旅游市场。
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是由旅游企业来完成的。要提升宁波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宏观上要支持一些实力较强的旅游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并合理地有步骤的采取联合、兼并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改善和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并培育大型旅游企业和加快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微观上则需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建立机制、制度和企业文化,使旅游企业的产出规模、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营销决策等决定其竞争力的有机要素协调起来,转变成企业在市场上真正的竞争力。
4.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建设;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旅游发展意识是提升宁波旅游竞争力的最终源泉。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各旅游城市均已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设法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素质以提升城市旅游的竞争力。对宁波而言,应本着“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提高旅游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如推进高校和企业合作、产学研结合,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旅游人才;完善管理人才培训体系,促进业务素质全面提高;定期进行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队伍的素质考核与评比,建立完善的评价与考核制度等。
政府的政策和管理是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约束。针对宁波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而言,政府部门应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提升旅游竞争力:重点扶持旅游核心企业的发展、为旅游业发展营造公平、透明的经营环境、制定合理的旅游产业政策,做好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树立城市旅游品牌等等。
5.加强科技含量,建立宁波城市旅游发展的科技保障
信息是城市旅游的命脉,城市旅游产品决定了城市旅游业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依赖,信息技术尤其是在城市旅游的市场开发、促销合作、管理咨询等方面作用日益明显。故此若要提高宁波城市旅游的竞争力,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完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建立城市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针对国内外高素质游客推出城市旅游e卡通等。
参考文献:
[1]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13
[2]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18(3):39~42
[3]保继刚等著: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45
关键词: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
1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1城市人均GDP
城市GDP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平均富裕程度和居民的可参与程度。所以经济发展水平对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最为重要。因为任何会展旅游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而且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展旅游的接待能力、发展方向等。
1.2星级酒店数量
星级酒店数量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接待能力和服务业水平。一般而言,星级酒店数量越多,该城市的接待能力越强。星级酒店为会展旅游者提供生活和商务上的方便,以提高会展旅游者生活和商务上的方便,以提高会展旅游的满意度越容易,为会展参与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会展参与者的需求。
1.3会展展览设施
会展设施包括会展场馆以及相应交通设施。场馆面积作为基础设施,是会展旅游发展的基本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承办大型的国际会展,都需要50000平方米以上的场馆做支撑。世界上大的会展城市都有数个大型专业的会展场馆。同时,相应交通设施可以提供交通的便利性,为会展参与者提供便利。
1.4会展企业数量和竞争力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组织单元,只有具备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和规模优势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这里的企业竞争力主要是会展企业的整体形象和企业组展办展的水平和能力。企业竞争力能反映出该城市的会展举办水平。
1.5会展产业管理状况
产业管理状况主要指城市产业管理部门为产业发展所创造的商业环境。会展旅游业管理的内容包括政府部门对行业的管理、产业政策、地方旅游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行业协会的管理等。
会展旅游行业机构应具有国家性、全国性和权威性的特点,还应具有支配使用政府的展览预算,组织国家展,规划、投资和管理展览基础设施等功能。
1.6城市特色及其旅游资源
城市往往具有独特鲜明的形象魅力。如巴黎的浪漫、纽约的繁华、罗马的艺术气质、伦敦的传统等,有特色的城市往往会有形象定位口号,并形成旅游资源。正面的城市形象对吸引会展旅游者的作用很大,而负面的城市形象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会展旅游者的到来。因此树立或改变城市形象意义重大,特别是在那些原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工业城市。
2评价模型的建立
2.1模型建立的假设前提
竞争力模型的建立是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产业而建立的,而且由于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竞争力模型也会有所变化。目前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相对落后,很少有学者对其产业地位进行研究。所以本研究为了研究需要,先做以下两点假设。
第一,会展旅游产业发展变化处于渐变状态,不研究特殊因素造成区域旅游产业发生突变的特例情况。会展旅游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综合性、主题性和竞争性,遵循特定的产业发展规律。
第二,各影响因素独立,互不影响。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是复杂的系统,其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且各影响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如果对其每个影响因素都加以研究,难度相当大。本文从理论的抽象性和模型的简化性考虑,假设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只受以上6种因素影响,且互不影响。2.2指标权重确定
分别就因素中其他因素对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以下公式进行打分,得到判断矩阵,其中:城市人均GDP为f1、城市星级酒店数量f2、展览设施f3、会展企业竞争力f4、会展产业管理现状f5、特色及其旅游资源f6.运用以下公式对其两两判断,结果见表1。
2.3计算方法
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数据将所有数据无纲化处理。以得到各城市在各项指标上的相对得分,再用各项指标得分乘以各自权重,最后加总,就得到了城市各自最后的总体得分,然后按高低顺序排列,就可以得到各城市排名。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人均GDP和会展产业管理现状的权重比较大,而城市特色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比较小。因此,我们在发展城市会展旅游时,应注意:
3.1加快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能否承接大型会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经济发展是基础,只有在高经济水平下,才有能力办好一次会展。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注重某一产业的发展,努力使该城市的某一产业成为该产业的重要基地或者集散地。
3.2实现政府管理和会展协会管理相结合
我国政府在会展旅游中应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建立一个以旅游部门为主体,各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门会展管理机构。同时,建立单一的国家级会展管理机构和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应有的作用。另外,还要协调好政府和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关系,通过计划指导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来促进协会的发展。
3.3加快会展公司发展,提高会展相关服务水平
会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需要其它各行业相互协调,会展服务是会展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会展服务包括参展人员的接待,展台搭建,展会现场服务(翻译等),展后服务等,涉及到会展公司,旅行社,饭店业,交通部门等。所以要加快会展公司发展,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和渗透,提高会展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petitiveofNations[M].Thefreepress,1990.
[2]陈鸣.论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6,(15).
近几年来,阆中市先后成功创建四川省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正努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借“调”兴工:提升城市支撑力
阆中市以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为着力点,加快工业强市步伐,不断提升了城市工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产业布局与技改扩能联动。一是合理“调”布局。利用多年来已形成的轻纺、食品、医药、水电等产业优势,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技改扩能,创造条件实现产业布局相对集中,推动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力争2006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7亿元,增加值9亿元。计划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二是重点“育”龙头。确定了鸿宇食品、保宁醋、保宁制药、四炜皮革、张飞牛肉、金银台电站、煜群公司、新立新丝绸等龙头企业,着力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引导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引作用。三是加速技改扩能步伐。针对企业原料缺乏、产业链单薄、产品生产断层等问题,引导企业实施技改扩能,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今年,全市工业企业新开发及续建技改项目12项,共3.65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6000万元。通过技改整合、技改强企,全市企业生产运行成本普遍降低,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凸现出新的经济增长点。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69亿元,工业增加值3.87亿元,实现利润1833万元,入库税金203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6.6%、66.6%、125.5%、26.1%。
——实施产业集聚与园区建设联动。坚持“工业强市、园区集聚、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抓住行政中心跨江南迁、建设七里新区的机遇,把“突出抓工业”摆在全部工作的首位。一是出台优惠政策,使企业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大。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吸引有实力、有市场、有效益的外地企业落户阆中。三是加快配套建设,完善七里工业集中区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为企业入驻园区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已吸引煜群、滕王药业、三发编制、张飞牛肉、四炜皮革等8家企业入驻园区,工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实施品牌建设与辐射效应联动。一是选择优势产业和项目创品牌。从比较优势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产业中筛选出保宁醋、张飞牛肉等传统优势项目创名牌、树名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二是强化商标注册管理,加大创牌力度。全市有效商标注册总数由2001年底的147件增至297件,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8个,19家企业通过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专家认证,不少产品获“绿色食品”称号。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品牌效应。实施“品牌兴市”战略,市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鼓励和奖励企业争创名牌,大力进行品牌扩张。
借“旅”活商:提升城市吸引力
阆中市将2006年定为“旅游发展突破年”,围绕“三创一线”新目标,大力创新机制体制,实施重点突破,借“旅”活商,城市吸引力日益增强。
——新理念凸显旅游产业联动效应。坚持“多方联动,统筹发展”的旅游工作思路,实现了相关产业的协调推进。一是旅游与工业联动。挖掘工业潜能,着力开发了一批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旅游商品,并在部分知名企业内创设了博物馆、工艺品展馆等旅游项目,既拓展了旅游空间,又延伸了工业企业的效益链。1—5月,工业旅游产品销售形势一路攀升,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创利税千万元。二是旅游与文化联动。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全市组织了5个艺术表演团队巡回演出,阆苑仙乐、川北灯戏、巴象鼓舞等精品节目进街入院,已成功演出100余场。川北皮影、窗花、景区雕塑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深受游客青睐。组织培训了50多名民间歌手在各大景区对唱《阆中情歌》等地方民俗歌曲,推出变脸、吐火等游客体验性节目,使民风古韵倍增旅游特色。三是旅游与商贸联动。全市拥有星级宾馆6家,旅行社6家,星级古民居客栈75家,床位总数逾7000张。专兼职导游达80人。东方广场、红旗连锁、德惠超市等一批购物中心争先入驻阆中,抢滩旅游商机。今年1—5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9亿元,同比增长30%;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000户。
——新机制实现旅游产业突破性进展。一是“依托成渝、辐射全国、发展海外”,大力引进大型旅行社拓展客源半径,实现了游客结构从以散客和自驾游为主向以团队游为主的成功转变。今年以来,阆中与四川康辉旅行社、重庆中国旅行社签订了营销合作协议,在成渝两地成立营销中心。两个旅行社每年将分别组织不少于10万和7万人次的来阆游客,使阆中旅游有了可靠的客源保证。4—5月,两旅行社共发团90多个,游客13000余人,实现了“天天发团游阆中”的目标。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要求,成立了阆中市名城投资有限公司,将古城内所有国有景点资产全部划归该公司,由公司统一进行旅游经营与开发,实现了旅游管理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创新融资机制。按照“1+X+Y”的投资促进模式,对资源与资本进行巧妙嫁接,形成了多元投入的良好态势。先后招引上海澳格、上海承甲、成都嘉艺、重庆杰惠等知名企业,投资2亿多元开发古城旅游;激活民间资金5000多万元,投入打造民居古院75处;积极申报阆中旅游系列项目,争取国债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目前3000万元短贷资金已投入使用,中长期贷款2.78亿元也即将到位。
——新举措推动旅游产业上档升级。一是实施“三项工程”。打造“精品街”工程,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大东街和城南天下沿江街道,以手工作坊为主题的南街,以古玩、字画、收藏为主题的武庙街;实施“百院百树”工程,沿江古街、古巷、古院内均栽植了银杏、桂花等名贵树种;实施“古城百家特色小院工程”,形成了“百家齐放,百院争鸣”的庭院旅游体系。二是恢复扩建了九大景点。推进了“清初四大古建筑”的复建工程,扩建了张飞庙和贡院,复建了五吉关、中天楼、火神楼等风水标志性景点。中天楼复建工程9月即可竣工开放,张飞庙扩建项目年内将开工建设。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整治恢复皮房街、下沙河街等古街道风貌;投资800多万元先后对七里大道、天上宫街实施临街立面整治,打造完善了古城风貌过渡带。三是拆迁古城不协调现代建筑。深入实施《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大力推进古城不协调现代建筑的拆迁工程,目前已成功拆除古城区不协调现代建筑25000多平方米。四是规划建设“嘉陵第一江山”。完善提升滕王阁、东山园林等沿江景点,加快推进锦屏山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完成塔山湾、南津关和华光楼码头等硬件设施,投入建设生态景观工程。目前,空树溪至白塔山湾5公里的绿化景观得以高品味打造,滨江路西北段防洪堤工程即将竣工,为打造水上体验项目奠定了基础。已开辟的中华阆天城至金银台水上游览线路(全长12公里)倍受游客青睐,日均游客达400多人。
关键词:兰州;城市定位;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75-02
一、兰州城市现状
要给予兰州以准确的城市定位,进而围绕着城市定位提升兰州的城市竞争力,首先必须对兰州目前的城市现状进行剖析。概略地说,兰州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西汉时为了巩固河西,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郡。隋初改制设立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汉唐以来,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清康熙时隶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省的省会所在地。
(二)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全市公路四通八达,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均已竣工通车。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接通航,还开通直飞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正向国际航空港目标迈进。
(三)著名的科教文化城。兰州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科技教育基地,全市拥有科研开发机构近7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兰州现有高等院校18所,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和首批博士权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是全国重点师资和少数民族教育培训中心。借助高校扩大规模的有利时机,榆中正在建设形成大学城。
(四)黄河上游资源富集中心。境内探明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兰州水力资源丰富,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兰州的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兰州还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
二、兰州城市定位分析
城市定位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城市定位包括:资源环境、产业活动、基本功能、总体属性、综合定位五个方面。
(一)城市资源环境定位。城市资源定位就是要让城市发展所要依托的资源特别是关键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予以大致的确定。兰州基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色,应把握黄河上游重要城市的地位,弘扬黄河文化,突出兰州城“黄河明珠”的城市形象。
(二)城市产业活动定位。城市产业定位就是对城市产业发展体系做出最优的战略安排。在城市产业活动定位方面,兰州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为主体,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兰州工业产业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兰州应定位于以工业产业为主导,以农业、旅游业为支撑,以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化进程的大型工业化城市。
(三)城市功能定位。功能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及其动态变化,对自身主要发挥作用和担负任务的主要领域、空间范围、目标位置做出战略性安排。兰州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起着连接东部地区与西部新疆、、青海等地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西北地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兰州以工业产业为主导,兼具农业、旅游、科研、高新技术等多个产业,因此应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及交通通信枢纽城市。
(四)城市基本属性定位。城市基本属性定位是对城市各方面属性的定位,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质量、城市结构等属性的定位。对于兰州的城市基本属性定位,应看到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拥有三百多万常住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谐快速发展,以此将兰州定位为大型现代化城市。
(五)城市的综合定位。城市的综合定位是在各具体属性和部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与重点的综合进行的概括和提炼。城市整体的综合定位具体包括:总体目标、核心理念、视觉形象。城市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综合各项具体定位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如悉尼定位建设成“聪明城市”,新加坡定位建设成“智慧岛”,台湾定位“绿色硅岛”。城市的核心理念定位是对城市内在个性精神的提炼。例如,青岛提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香港提出“自由开放、文明进步、安定平稳、抓住机遇、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城市的视觉形象是城市丰富内涵高度提炼性的形象表达,是城市的“商标”,也是城市的象征。香港的飞龙形象就代表了香港人勇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兰州来说,应紧扣黄河文化和工业型城市这两点做文章。在总体目标方面,可将兰州定位为西北地区经济中心,这是对兰州基本情况的一个概括。结合兰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将来的目标,可将其核心理念总结为“凝重,包容,学习,奋进”。最后,应针对兰州最具特色的景观,打造兰州的城市形象。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由黄河穿城而过的大型城市,黄河作为我们国家的母亲河,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我们应重视对黄河景观的塑造,将黄河、中山桥、白塔山以及黄河岸边的水车景观串联起来。使人们一提起兰州,就想到美丽的黄河之城。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在各具体属性和部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与重点的综合,对兰州城市的综合定位进行概括和提炼,将兰州确定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连接东西部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及能源物流集散地。
三、兰州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兰州城市定位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速培育名牌产品
通过引进技术、自主开发和创新,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力争在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食品、饮料等行业,加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黄河啤酒、佛慈中成药、奇正藏药、福康片、正林瓜子、天星稀土功能材料等优势骨干产品尽快进入国内名牌产品行列。
(二)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业
加快黄河40公里风情旅游线综合开发,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兼容并蓄,成为体现兰州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标志。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联合开发历史遗迹、浩瀚大漠、辽阔草原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改善兰州通向主要景区、景点的交通条件。加快发展旅游服务机构,配套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设施,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策划和对外宣传,设立一批生态旅游、假日旅游、商务旅游等新项目,以品牌优势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三)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拓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重点放开金融、保险、电信、外贸、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环保产业等领域,逐步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重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环保技术和新型食品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大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按照“联合、流动、开放、竞争”的原则,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所为依托,政府和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运行机制和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人才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技术创新中的龙头作用。
(五)重视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防止饮用水源污染。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管理,从严控制耕地占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处理好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用地与土地保护的关系,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稀缺土地资源。强化矿产资源管理,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整顿矿业秩序,禁止非法开采。加强对森林、草原的保护,制止滥砍、滥伐、滥垦。
参考文献:
[1] [美]苏珊(Susan Pattis).城市反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 雷亮,葛芳.兰州:打造西部城市品牌竞争力[J].发展,2004,(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 竞争力, 城市核心竞争力,
文化,城市主题文化
Abstract: by the 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cities.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re competence, just can make city in the competition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Culture in city competition having the effect that cannot replace, to the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image, city solidarity se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urban core competence. Through the molding city theme culture, the urban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and elements i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realize the value maxim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then forms in other cities can be compared 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mpetitiveness, the urban core competence, the culture, the city cultural theme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有竞争就有胜负,每一项具体的竞争都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结果。在这个时代,不管是国家、城市、企业,还是个人都成为竞争的主体,都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从2007年6月全球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开始,世界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据预测,到2015年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将达到57%,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54.5%。城市的实力代表着国家的实力,城市竞争力也反映着国家的竞争力。城市对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对全球经济的消长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更主要的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
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又是文化的竞争。文化作为城市的公认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强大支撑。所以,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彰显城市独特魅力,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竞争力理论基础上的。竞争力最早的概念来源于企业,世界经济论坛(WEF)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环境中,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销售货物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就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而区域核心竞争力则是区域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指区域内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通俗地讲,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获得市场权利的大小,是城市占有、配置、利用资源和生产要素权利的大小,通过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来体现,再细化可以概括为:经济实力、服务功能、发展环境、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市民素质。这些竞争力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竞争力加起来不过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每个城市都拥有这些竞争力。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这些竞争力显得太过于宽泛和单一,不够系统和专一,没有针对性和独特性,如果不上升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阶段,将会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城市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什么呢?结合区域核心竞争力“特有”和“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特征,城市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在经济实力、服务功能、发展环境、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市民素质上,都围绕城市的特质和主题展开,把城市的资源都配置到城市主题上来。具体表现为:舍弃城市非核心的方面,专注城市核心特质发展,把城市特质做大做强,从而显现出巨大的经济附加值和旺盛的生命力。比如,美国的好莱坞将电影作为特质,虽然仅有几十万人,但是却拥有1200多家电影公司,掌控者全球的电影市场;德国的沃尔夫斯堡以汽车位特质,围绕汽车开展资源配置,发展成为世界汽车之城;维也纳作为一个小城,却成为了世界音乐之都。
二、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城市的硬实力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资源占有等城市物质化表现形式;而城市的软实力则是包括城市的文化氛围、管理制度、城市品牌等范畴。如今的经济活动依靠的是文化内核,科研创新是依靠的文化造诣,生产管理依靠文化修养,掌握科学技术依靠文化素质,文化对基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城市精神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作为城市文化核心的城市精神,日益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城市精神的讨论城市各大城市的热门话题。先进而发达的城市文化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城市精神是第一竞争力,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谁就最具有竞争力。比如,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在于其倡导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深圳的发展也得益于勇于开拓的城市精神。
内容摘要:本文以世界城市体系为视角,在对城市竞争及其空间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空间层次,并指出基于城市群视角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应成为我国当前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世界城市体系 城市群 城市竞争力 空间层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竞争力研究开始引起国内外城市政府、学者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在对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成果消化、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深入探讨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并广泛开展了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和发展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尚不成熟。
当前,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进一步深入开展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增强其对城市发展的实践指导意义已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城市间的竞争更为复杂,并存在明显的空间等级层次。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世界城市体系的视角,在对城市竞争及其空间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空间层次问题予以探讨,以期完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空间层次体系,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现实指导作用。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贸易的增长和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逐步形成,跨国公司逐步兴起,伴随着现代交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自由流动,其目标指向是形成全球统一的大市场。而其当前的现实表现是,在促进全球产业结构重构的同时导致了全球产业的转移,这种转移,正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一方面,全球产业在循着产业梯度继续进行由高到低的波浪式垂直转移的同时,逐渐向持续的技术扩散转化。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规模的企业空间转移正向以大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生产网络扩张演变。在此过程中,跨越国界的物流、人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的加速运动,形成了全球规模的经济系统。在全球经济系统中又包含有国家、地区等不同层次的次级经济系统,而城市作为各级经济系统的主要载体,代表所在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起到与其经济系统相适应的作用,这样由众多规模不等、作用不同的城市构成了世界城市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世界城市(Hall,1966)居于最顶端,成为全球经济的指挥和决策中心。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使得城市体系内城市间的关系复杂化,城市竞争的空间层次日趋明显,并呈现出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城市竞争及其空间层次
一定意义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无论愿意与否,客观上均已被纳入世界城市体系的“金字塔”结构之中。在这一结构中,位于顶端的是少数世界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等,它们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这类城市通常以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全球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是其共同的城市功能特征,控制能力则是其共同的核心功能指向。位于中间的则是大量的国家级城市,如北京、曼谷、柏林等,它们在国家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三产业并重通常是该类城市共有的产业结构特征,国际化、信息化、服务-生产综合化常常是其共同的城市发展特征,在发挥其区域辐射带动功能的过程中,致力于向世界城市转化。而位于“金字塔”底部的数量众多的区域地方性城市,则主要是各自所在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增长极的作用。这类城市通常以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外向化、信息化、生产-服务专业化通常是其共同的城市发展特征,并致力于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向高等级城市转化。上述三类城市是对不同等级城市的一种粗略划分,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即高等级城市对低等级城市存在着控制、辐射作用,低等级城市则在竞争、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向高等级城市转化的趋势。
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的性质、规模、功能等属性决定了其在世界城市体系“金字塔”结构中所处的等级层次,由此也决定了其直接的竞争对象以及竞争的空间层次。同时,由于世界城市体系本身又包含诸多不同等级的次级城市体系,诸如国家城市体系、区域城市体系等,各次级城市体系之间又彼此关联,相互作用。高等级城市在参与相同等级城市竞争的同时,又分别与其所在的次级城市体系中的不同等级城市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显然,从城市竞争的空间层次看,城市间既存在等级相同或相近的水平方向的城市竞争,又存在不同等级城市相互交叉的垂直方向的城市竞争。
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空间层次体系构建
与城市竞争的空间层次相对应,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也必然具有不同的空间层次体系(图1),总体上,可概括为两种类型:水平结构的研究和垂直结构的研究。前者主要是指以相同级别城市的水平层次竞争为研究对象的不同视角的竞争力评价研究,如全球视角、国家视角、区域视角等。后者主要是指以不同级别城市的垂直层次竞争为研究对象的城市群视角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
加强城市群视角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
从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发展态势来看,随着城市群在国家经济空间格局中所占地位的日益突出,加强城市群视角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当前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弱化城市间的市场界限,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国际资本进一步向大城市和以此为核心的城市群集聚,以城市群为基础、以城市为单元、以企业群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正在登上历史舞台。过去,依靠传统资源优势、单兵作战的城市竞争思维方式正面临极大挑战,仅依赖本土市场支持的城市也将日益衰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决定了在全球化思考前提下,本地城市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必须通过联合行动,关注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及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这将成为新时期城市竞争思维模式的必然选择。
城市群作为一个区域地方空间层次的概念,依据其发育程度及其核心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尽管大体上又可以划分为世界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和区域地方性城市群三种类型,但不管是哪种类型,城市群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城市地域空间实体,其内部城市间具有天然的发生学意义上的客观联系。其中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相对劣势的客观事实,决定了在区域性竞争逐步取代单个城市间竞争的新时代,如果无视整体效应,各城市以我为主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孤立地打造各自的城市竞争力,无疑是低效的、缺乏远见的。这是因为,缺乏协作的内耗性竞争不仅会抵消各城市原有的部分优势,使城市群整体效应难以发挥,还会导致“1+1
从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空间层次来看,一方面,水平结构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是必要的,对不同层次的城市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指导意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水平结构的城市竞争力评价关注的是单个城市的竞争力比较,很大程度上是就城市比较城市。而世界城市发展史早已表明,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在的区域,尤其离不开其所在不同规模、不同发育水平的城市群,及其城市群区域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城市通过竞争与协作联系业已形成的联系紧密的城市网络的支撑。换句话说,水平结构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存在缺陷,尤其对于低等级城市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以城市群为视角的垂直结构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对城市发展,尤其对于低等级城市将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与水平结构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相比,该层次的城市之间空间跨度较小,由于地域接近,彼此联系更为密切,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在产业、区域基础设施、区域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强烈的协作要求,使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也更利于从城市群的发生演进机制角度对所评价城市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比较分析,并进而有利于为区域城市群的发育及其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从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各类城市及相关区域的发展将面临国际竞争者全方位的竞争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继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唐等城市群先后崛起之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我国产业布局的区域化特征已日趋明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日趋受到重视。因此,加强城市群视角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是对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完善与补充,而且对于国内区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及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无疑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决定了城市竞争具有不同的空间层次,而城市体系的不同空间层级及其交叉联系决定了城市竞争同时具有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两种类型。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空间层次也应包括水平结构的研究和垂直结构的研究,即基于全球、国家或区域视角的以相同级别城市的水平层次竞争为研究对象的竞争力评价研究和以不同级别城市的垂直层次竞争为研究对象的城市群视角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建立并完善基于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体系,不仅是对全球及国家视角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的重要补充,有利于丰富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体系,而且对城市群协调发展及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轨道交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一、城市竞争力的概念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具体来说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其本质特征是综合服务功能。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资源及其配置活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集聚与扩散功能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能力,主要取决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弱。
城市竞争力不仅着眼于城市现实状态,更加强调城市的发展潜力及城市的增长后劲。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内部因素
(一)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逐渐显现,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来看,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舒适的技术优势,在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主要的城市交通工具,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已在大规模修建地铁,并且很受市民欢迎,因此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将成为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一些发达城市市内交通客运量结构的分析与研究表明,公共交通所占比例一般为60-80%,其中有轨交通的比例达30-45%。无论私人交通如何发展,公共交通作为主体的地位一直没变,轨道交通往往又占有较大优势,居主导地位。即使私人交通的承载工具数量超过公共交通工具的几十倍,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客运主要构成的地位仍不改变,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还是依靠地铁、高架、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1、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人口。城市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的疏解。但是我国城市传统的以步行、自行车为主的交通方式,限制了城市人口的有机疏解。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快捷、安全、大容量等特点,不仅能及时疏解大量密集人群,而且由于其对沿线区域的可达性的大大提高,对居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诱导人们远离市中心居住,从而促进城市结构的改变。
2、轨道交通与城市环境。城市环境与交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城市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汽车的尾气排放和城市道路的噪音。以汽车为主的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它带来大气污染、交通事故增加和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轨道交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安全等特点,它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环境容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建立空间相对分离的新型生态城市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轨道交通所产生的污染也是容易整治的。以噪声为例,城市道路所产生的噪声属于“分散型噪声”,包括汽车的内在质量、汽车与道路的接触、汽车内燃机发动机噪声、汽车轮胎磨损状态和充气压力、道路路面质量等,因此很难予以全面解决。而轨道交通的运行是间隔的,它所引起的噪声属于“集中型噪声”,其主要来源于车辆电动机系统及车辆与轨道组成的振动体系,相对而言整治比较容易。
3、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狭小、人口高度密集是我国许多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上海、重庆、沈阳等城市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仅为50m2左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要布置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必然导致人均道路用地和城市绿地的减少。而轨道交通不仅用地比城市道路要少得多,而且由于其强大的运输能力以及快速、安全等特点,更能促进城市人口密集在轨道两侧,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与居住环境改善的统一。
(二)城市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1、城市轨道交通是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角度看,地铁项目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即地铁运输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有一定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理论上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纯私人产品应由民间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下,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即政府和民间合伙的方式。
2、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效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能诱发沿线土地升值,促进沿线房地产、商业等行业的加速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城市轨道交通能增加城市的社会经济福利,带来巨大的正效应。
3、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发挥作用以网络规模为前提,覆盖面越大,城市轨道交通效率越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正外部性的存在,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项目盈利差。但是,城市轨道交通权益具有放大性,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强。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增大、路网增加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将吸引更多的客流,票款收入从长期看具有一定的增长趋势。而且城市轨道交通的洞体使用年限长达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的升值潜力巨大。
4、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城市交通的主干线,低能高效的运输方式。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及地面状况、噪声和震动、城市生态、城市景观以及隐性污染和二次污染。在城市现有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以城市道路机动车辆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显著,城市水运、轻轨交通、航空和管道运输的影响则比较集中和专一;而城市地铁由于空间上的特殊性(地下为主、地面和高架配合),其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其能源消耗也较低。在城市公交系统中,轨道交通方式以快速、大运量、污染小、效率高等特点,成为城市交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解决大城市,超大城市交通日益增长的供需矛盾的交通手段。
(三)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层次与系统模式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内部分大城市纷纷建设了自己的轨道交通网,这大大提高了市民出行的效率,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是轨道交通监控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实时监控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把握轨道交通各站点的物流、人流情况,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以及事后取证,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轨道交通功能。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运输系统,从其具有的快速、准时、大运量,舒适性高的特点,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将主要承担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在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促进城市合理布局方面轨道交通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可以支持边缘集团及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强有力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吸引大量乘客乘坐轨道交通出行。一方面,可以大大削减地面交通量,以弥补城区道路系统的不足与缺陷;另一方面,有利于历史街区和古都风貌的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轨道交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服务于市区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二是服务于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
3、轨道交通系统模式。市区轨道交通线路主要采用快速大容量的地铁运输系统,在较小的客流交通走廊上,少部分线路采用准快速中运量轻轨运输系统。
郊区市郊铁路采用车辆和系统制式有待于在发展建设市郊铁路的过程中加以确定。其原则是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符合郊区客流运输要求的市郊铁路运输系统。地铁、轻轨、铁路是轨道系统的3个主要子系统。经过几十年实践,轨道系统已逐步形成特定的功能,是城市客运的主体运具。在日本东京与大阪的客运总量中,地铁占20%,铁路40%以上,轨道系统合计为总运量的60-70%。
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外部因素
现代城市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城市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实施是城市的百年大计,对城市的形成及发展模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互联网信息传播平台的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速和深化,使得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城市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对城市乃至其所在区域和国家吸引生产要素流入和经济发展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经济主要载体的城市,在国际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增强城市竞争力。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是离不开全球化和技术信息的更新与进步的。轨道交通代表着新的交通模式,它更加高效、迅捷,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要求。
四、结论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 综合 城市竞争力
一、引言
21世纪每个城市的重要任务是要客观准确的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提高城市竞争力,达到这一目标显然要进行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与研究。陈田(1987)评价了1982年中国232个城市的影响力;李汶华(2000)用主成份分析方法评价比较了90年代中期中国18个特大城市的综合实力;王桂新等(2002)以1997年中国22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和评价目标,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作出了评价和比较;倪鹏飞(2003)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47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黄志坚(2006)等对中国中部 6 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米国芳(2006)利用主成分方法分析了我国35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以上的这些研究都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这些研究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建立的指标体系基本都偏向城市的经济实力,没有全面的综合考虑城市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另外一点是目前大多数研究对象是中心城市,对小型城市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基于以上研究经验,本尝试从建立一套全面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对2012年湖南省14个城市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以期对各城市不同方面的优势劣势进行评比分析,从而为湖南省各城市制定正确的竞争与区域合作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二、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建立了一套6大类构成要素(一级指标)、45个具体指标(三级指标)构成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
三、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本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先对各单项竞争力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累计贡献率≥80%的标准确定主成分提取个数,再依据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得到6个方面(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最后对六个方面再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综合城市竞争力。本实证分析选取了湖南的14个主要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2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13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和14个城市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二)城市竞争力分析结果
整理以上的软件运行结果,得到城市竞争力各个方面的得分以及综合排名,见表2:
从排名结果可以看出,综合实力排前3名的是长沙、株洲、衡阳,排最后3位的是益阳、张家界、湘西。如果某城市某竞争力排名高于平均排名,也就是排名处于7之后,则认为其在这方面还有不足,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从表2中可以看到除长沙综合实力的各个方面都均衡发展,位列第1之外,其他城市都有不足的方面。具体来说,株洲虽然综合实力排第2,但是在人力资本实力方面排到了第9名,可见株洲以后可以重点提升城市人力资本实力,重视人才战略。排名的第3的衡阳在城市基础设施能力方面排到了全省第8,说明衡阳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注重基础设施条件。郴州综合排名第4,但是城市的科学技术实力排名靠后,应该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岳阳总体排名第5,但政府的调控能力还比较弱,财政支持还有待改进。湘潭也是人力资本实力排名靠后,常德经济外向实力靠后。其他城市综合排名靠后,各单项竞争力相对来说也靠后。邵阳其他方面竞争力都靠后,但人力资本竞争力排在第3。张家界有着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实力,但其他方面竞争力还有很大不足。此外,娄底、永州、益阳、湘西这四个城市在各单项竞争力方面都比较靠后,在整个湖南省的发展上,要注意协调这四个城市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首先,湖南省14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排名前7个城市中,除了省会城市长沙,其他6个城市都有一个方面的竞争力存在弱势,因此,株洲和湘潭要注意提高人力资本实力,衡阳市要提高基础设施实力,郴州要提高科学技术实力,岳阳要提高政府作用实力,常德要提高区域经济外实力。
其次,湖南省14个市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排名后5位的城市,娄底、永州、益阳、张家界、湘西在竞争力的6个方面几乎都处于最后,在以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中要适当调整各种资源的配置,注重落后城市的发展,从而提高湖南省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长沙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力都是最强的,部分省市也都有排名靠前的竞争实力,各城市在发展时可以互相学习各城市的发展经验,利用自己的优势互相合作,合理配置资源。综合排名中靠前的4位,政府作用实力也是排在前4位,说明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其他城市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要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力度,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提高城市竞争力。
参考献:
[1]陈田.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系统的初步分析[J].地理学报,1987,42(4):38―318
[2]李汶华.城市综合实力增长的比较[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0,19(1):39―43
[3]王桂新,沈建法.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69―77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3(7):34―39
[5]黄志坚. 中国中部6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6―18
[6]米国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我国53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J].甘肃农业,2006(6):35―36
[7]林海明,杜子芳.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J].统计研究,2013(8):25―31
关键词: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竞争力优势理论
一、引言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于科学评价城市旅游的现状和潜力,构建区域范围内部的旅游地域系统,优化资源配置,防止无序竞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13朝古都,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西安城市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与那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相比尚有不小差距。《西安市旅游发展规划(2006-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西安实现接待入境旅游者20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6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GDP的17.6%;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20万人等十项发展指标。为了顺利实现各项规划目标,就需要准确评价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从而提升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加快西安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二、西安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一)西安旅游资源概述
西安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自古就有“西有罗马,东有长安”之美称,拥有丰富的世界级旅游观光资源。
1.古迹遗存众多
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西安文物甲天下”的美称。古迹数量和价值位居全国前列,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明代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
2.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西安是中国北传佛教的主要发源地,有佛教六大宗派的祖庭(大慈恩寺、华严寺、草堂寺);又是中国道教文化中心(楼观台);并有中国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寺之一的化觉巷清真大寺。
3.自然景观丰富多彩
西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市级森林公园2处;另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
4.地域文化资源丰富
西安作为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典型的东方地域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
5.现代文化发达
西安市业已形成的商贸、科技、城建、园林等现代都市风貌,为发展科技旅游、修学旅游、都市观光旅游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为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需要,丰富文化娱乐生活,西安市唐乐宫、古都大剧院、唐华歌舞剧院、陕歌大剧院、华清池等地建成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设施3700多个;推出了《唐长安乐舞》、《仿唐乐舞》、《秦俑魂》、《长恨歌》等特色文艺节目。
(二)西安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安市旅游接待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国际、国内旅游都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品牌个性和产业特色。2006-2010年西安旅游接待人数、收入总体情况见表1。
西安城市旅游业在近年来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与那些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城市相比差距还是不小的。这种差异的形成既有其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比如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的中心城市长期受到世人瞩目的同时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而西安做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受到的关注和支持则比较有限。因此,要想缩小这种差距,应该从多个方面努力,优化城市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并注重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从而提供其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旅游竞争力理论分析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
竞争力优势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由美国竞争战略专家波特教授提出的产业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借助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西安城市旅游的竞争力模型(如下图1),并进而对影响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优势的因素做简要分析。
四个市场因素通过之间的辩证作用形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的发展和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政府主导因素和机遇的影响和制约,它们共同决定西安城市旅游的竞争优势,具体分析为:
1.旅游生产要素条件。西安城市要提高其城市旅游竞争力,可通过特有的难以模仿的竞争生产要素积累创造出竞争优势。资本资源属于一般性的生产要素,较易获得,难以形成差异。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已成为旅游产业优胜劣汰的关键。在旅游产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力要素。人力资源要素属于专门的生产要素,较难获得,不易模仿,可以阻止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对抗性或追随性竞争。
2.旅游国内需求条件。目前西安国内旅游客观上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消费层次相对较低;其次,旅游人均消费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最后,西安国际与国内旅游者比例失调,国际旅游需求有待开发。
3.旅游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西安旅游企业多数缺乏发展战略的指导,企业结构小、散、弱,竞争激烈,其竞争形式多为无序竞争,竞争手段主要是价格战,企业不遵守行业竞争规则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不仅无法提高西安城市旅游的竞争力,相反还会削弱了其竞争力。
4.旅游相关产业及辅助产业。目前,西安旅游产业已在住、食、行、游方面初具比较竞争优势,但购物、娱乐产业依旧薄弱,而后者更具盈利、发展空间,是西安旅游业今后必须加强和发展的产业方向。
5.机遇和政府行为。西安市政府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优先战略来发展,这对西安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推动力。
四、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对策
(一)加强旅游市场竞争环境建设,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竞争有利于企业创新, 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无序的竞争不仅不能提高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 反而会削弱其竞争力。中央和各地政府应当统一认识, 加大旅游立法和旅游商业环境的整治, 建产完善的旅游市场体系。
(二)建设旅游精品,树立旅游品牌
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旅游精品,树立旅游品牌,不断创新,保持旅游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力和持久竞争力。西安在建设旅游精品上,可以以“扬秦・兴唐”为中心,巩固并丰富秦文化,挖掘和发展以大唐文化为载体的旅游形象、产品和活动。对于西安而言,应加强旅游企业品牌的建设,包括酒店业、旅行社业、商贸购物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餐饮业等。
(三)加强区域合作
合作才能产生生产力,促进竟争力。城市旅游合作发展的具体措施,首先要营造共同的旅游大环境,包括加强城际间的交通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媒体合作、旅游企业联合以及政府友好合作等。其次是重点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最后,城市之间的合作发展旨在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实力,使得区域内的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四)加强全面的旅游城市营销
西安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要提升西安旅游竞争力,城市营销就必须以文化古都,丝路起点和软件之都为基点,强调突出自己在旅游、区位和科教三大方面的比较优势,并建立综合宣传网,将西安旅游资源特色广泛宣传,使得古老文化的魅力家喻户晓。其次,政府要为城市进行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目前西安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是建设具有本土化的国家大都市,提出“中华五千年・寻根在西安”的口号,目标是将西安建设成为最具东方神韵的世界古都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培养旅游人才
对于西安来说,培养旅游管理、开发、服务等多层次人才,建立专项人才储备库;挖掘和拯救民间艺术和传统民俗,培养接班人。这些在提升和发展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周常春,保继刚.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一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8一83.
城市核心竞争力与城市文化力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涵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城市价值。其中资本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
城市文化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创造物,又是人类文明的生成地和文化土壤。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文化力不仅是城市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分力,而且是对其它分力进行优化、强化、整合的要素,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城市文化是影响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根本因素。作为价值观念形态的文化,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直接介入具体的社会活动。文化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又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
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经济手段,更需要逆向、发散思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影响有时比经济本身的因素更重要。
城市精神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作为城市文化核心的城市精神,日益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城市精神的讨论成为各大城市的热门话题。先进而发达的城市精神文化,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量,推动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精神是第一竞争力,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城市精神,谁就最具有竞争力。
首先,价值取向影响城市的资源配置。一个城市如果商业气氛浓郁,社会看重商业成功,将使居民更倾向于把从商发展实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资源向实际产业倾斜,将使城市创造价值的产业规模增大。其次,创业动力是城市竞争力中最根本的力量。创业动力影响城市产业规模、生产规模、企业创新、劳动效率、生产成本、工业租金,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富有创业精神的移民文化是深圳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经验。海内外一批批渴望自由、不安现状、敢于冒险、充满梦想、勇于创业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宽容、自由、效率、进取、合作、竞争的创业精神,使深圳迅速崛起。一座没有创业精神和创业动力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城市。第三,道德操守良好,对资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道德操守会激发城市居民的工作热情,能树立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商业上的成功,从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打造“诚信政府”对增强城市竞争力具有根本性作用。多年来,苏南各城市政府致力于坚守诚信原则,打造信用品牌,降低了外来企业“本地化”成本和投资风险,吸引了外资和内资的大量聚集,大大提升了当地城市竞争力。第四,创新型文化是城市保持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标新立异、开放宽容、无拘无束、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业者敢冒风险、勇于进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美国硅谷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其倡导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
城市形象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化,是外化了的文化。城市形象也是一种竞争力。良好的城市形象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投资力,形象可以带来资源。但没有文化的形象是单调的、低水平的,也难以吸引人。城市形象工程不是简单地把城市外表装饰一下,搞几条大道,搞几座漂亮建筑,种一点花草。关键要在弘扬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富有城市特色的城市物质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城市人文文化是城市凝聚力的灵魂。高文化含量是城市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以先进的城市人文文化来凝聚人心,聚集资本,吸引人才,稳定社会,促进发展,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一个城市的辐射和吸引力,主要是靠人文文化。人文文化能展示城市的价值品位和可贵的风尚。先进的人文文化犹如一面旗帜,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快捷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城市资源实现最佳组合,从而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她能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园,并且尽力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城市社会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完善性。所谓开放性是指一个城市应当营造起一种对外来文化敞开胸怀的博大气概:所谓包容性是指能够建设起与各类文化并行发展相互兼容的宽厚环境:所谓多样性是指在发扬建设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营造出适合不同人所需的文化环境,使其有宾至如归之感:所谓完善性是指健全的文化服务设施、良好的文化氛围、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良好的城市形象。
文化产业是新世纪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是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的开发成为全球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趋势,大量的劳动和资本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等活动中。美国文化产业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量的七成左右,收入占外贸的38.5%。新的文化产业门类还在不断增加,电视业、策划业、网络公司、翻译公司、猎头公司、各种中介服务行业、宣传包装广告业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产业中所没有的。我国文化产业前景广阔。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国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国外文化占领。
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有学者把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高技术含量、高文化含量提升了商品、服务、社区、城市的竞争力。越是有高品质文化附加值的商品,就越可能拥有较高的经济含量,其实现的经济价值就越大。一个成本一元的磁盘,注入文化内容就可卖到十元、百元、甚至上千元。商品如此,城市更是如此。文化一旦与经济、科技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的经济意义,可以使一种新经济资源迅速进入显现经济价值,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
文化引导传统消费,创造新的消费领域。人类观念变化带来的新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乃至经济结构变化日趋增大。绿色消费观念带来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对传统污染产业的遏制和取代,自然和谐观念带来退耕还林,现代人文观念带来观光农业、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寻根旅游等等。
正确评价和把握城市文化经济和人文价值,提高城市竞争力。如何对城市
文化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力进行评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从城市文化的功能看,城市文化具有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二重性。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创造了多少产值,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实质上就是指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是生产、需求和环境这三个经济因素互动的产物。具体地说,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应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文化生产: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多少直接的经济收入: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文化精神动力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影响其他产业。二是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结构是否合理。三是文化环境,文化体制能否促进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政府的文化政策以及非文化环境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和支撑。
城市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城市文化提升人类精神状态和人文水平的能力。城市文化的人文价值应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文化发展是否符合普遍的、公认的道德标准。二是文化发展是否促进城市公众利益,是否增进了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三是文化发展是否增进了公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艺术欣赏需求。四是文化发展是否有助于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从价值量上看,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一部分可能通过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而另一部分只能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衡量。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城市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可以比较的。实施一个文化项目前,应当考虑它能够带来多少收入,同时也应当认真考查这个项目是否会带来城市人文方面的负面影响。经过比较权衡,如果发现负面作用比较大,就应该放弃该项目,不管其经济价值有多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化产品实现人类普遍利益的程度来确定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制定对某一城市文化项目和文化范畴的态度和政策。因此,高人文价值和高经济价值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服务外包;因子分析;城市竞争力评价
弗里德曼,美国著名作家在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说,“全球性的服务外包,已成世界大潮。”(顾玲妹,2011)面对庞大的增长迅速的服务外包市场,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到底何在?本文将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由于我国目前主要从事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因此本文是站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文献综述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主要有四个关键因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组成(栗菲1,叶娟2,许锐3,2010)。基于这个理论,魏倩和王正明(2009)考察了环境禀赋、政策环境和产业结构等对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影响。其他研究者设计相关计量模型,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如,孙晓琴(2008)建立了一个包含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服务外包城市的竞争力。王荣艳(2008)将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直接归纳为外生因素,如政府政策;催化因素,如地理距离和时区差异;和商业环境因素,如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
二、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11年各城市《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其次来自于网络,例如中国服务外包网,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网等,以保证数据准确、可获取以及有代表性。
(二)指标选取与体系建立
罗兰.贝格在分析调查“BPO企业国内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中,分为总体成本、投资优惠政策、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基础、文化兼容性六个指标。Hewitt咨询公司制定出人才、基础设施、产业效应、外部运营环境、配套机制“五要素评估模型”对服务外包承接地进行研究。依据上述模型,我们选取12项指标,对21个基地城市进行评价。
表121个城市12个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的原始数据
(三)各基地城市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排序
为了对21个基地城市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力作出综合评价,我们通过SPSS16.0,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得出竞争力排名。
三、分析与结论
结果说明,人力资源对服务外包行业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而产业因子、技术因子和发展因子对服务外包的影响力势均力敌,因此应该足够重视方方面面的特色发展。
从21个服务外包城市的综合评分看,广州、北京、深圳、重庆、上海被评为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武汉、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发展服务外包的潜力较大,但需完善产业环境,提高城市影响力;厦门、南京、无锡、长沙等城市具有优越的产业环境,但是对企业技术要素的投入应加大力度;苏州、大连的服务外包产业成熟度高、企业整体发展优势明显,但需在其它指标上加大投入以使服务外包持续健康发展;合肥、哈尔滨、南昌、大庆等城市服务外包业是后起之秀,应找准定位发展特色产业。
四、从不同的视角看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未来的发展
(1)国家视角
与印度相比,中国的服务外包城市竞争优势不明显,还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群。各基地城市虽具有互补性优势,然而在服务外包发展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劳动密集型的信息技术外包(ITO)重复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业务流程外包(BP0)与知识流程外包(KP0)严重滞后,面临着产业趋同化风险(赵晶1,王根蓓2,朱磊3,2010)。国家应区分各基地城市在要素禀赋上的相对优势,并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扶持。
(2)区域视角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的区域产业集群优势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综合竞争优势排名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深圳充分利用了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开创了“香港接单、深圳开发”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天津的高排名与其“北京同城”的地缘优势密不可分,这正是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的体现(赵晶1,王根蓓2,朱磊3,2010)。
(3)城市视角
研究表明,即使是服务外包最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深,优势中也存在着劣势。它们雄厚的人力资源要素为其获得领先的排名起了重要作用,但其专利授权和实际利用外资能力排名仅位居中游。我们也从排名靠后城市的劣势中发现了潜在优势,它们低廉的要素成本与相对有效的政府支持却是服务外包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虽然起步较晚,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但更要各城市将资金投入到强化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势和提高企业自身质量上,并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城市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发展水平,才能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栗菲,叶娟,许锐.城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以宁波和十个试点城市为例[J].区域经济,2010年3月.
[2]王荣艳.东亚各国(地区)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8月.
[3]魏倩,王正明.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J].服务经济,2009年8月.
[4]顾玲妹.嘉兴市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8 个服务外包城市的比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6月.
[5]孙晓琴.我国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7月.
[6]王淑芬.应用统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7]赵晶1,王根蓓,朱磊.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方法与聚类方法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