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时间:2023-06-02 09:5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金融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第1篇

对当前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当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发展的如火如荼,各级政府的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都在关注供应链金融。公司在这个领域已经布局探索了多年,并于2019年制定并开始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方案。金融科技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条件,公司的发展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开发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结合近期本人在营销“商票宝”过程中的体会,我想谈一谈对当前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加快金融科技建设。我们做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依托核心企业来服务核心企业产业链上的客户,解决产业链上企业的融资需求,共同推动产业链上企业的发展共赢。要做好、做大供应链金融,我们必须要构建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动态把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与实体企业之间更加稳定紧密的关系。要想搭建这样稳定紧密的关系,我们必须依靠金融科技。然而,技术上的突破需要长时间的布局搭建,非一朝一夕,更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且无法在短时间收获成效。因此,建议公司通过股权合作、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平台的搭建,抢抓业务发展机遇。

二、搭建开放的平台。供应链金融要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建立一种金融生态,这个生态里面有核心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这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生态越繁荣,对我们越有利。因此,我们的平台不应仅限于内部业务操作使用,而应该是对外开放的。当前,公司面临着客户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冲击等危机,公司急需要通过自建平台来融入互联网发展的大潮,公司搭建的平台不仅仅是服务于供应链金融,也服务于公司全局,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搭建开放的平台,一是可以扩大线上获客渠道,提高公司知名度,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可以充分深挖存量客户资源,增加客户粘性;三是可以和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合作,掌握同行发展状况,提高战略研判能力;四是可以更好发挥公司金融牌照优势,提升客户质量,实现协同发展。

三、平台业务方向探究。根据目前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可以探索开展以下三类业务。

(一)区块链供应链债权融资服务。该类业务是市场最广阔,最有发展潜力的业务,公司应当重点推进。该业务是将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运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识等特点,把企业贸易过程中的赊销行为产生的应收账款,转换为一种可拆分、可流转、可持有到期、可融资的数字债权凭证,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及管理的服务。目前,国内区块链供应链债权融资知名平台有中企云链“云信”、众安科技“众企安链”、联易融科技等。北京金控集团依托旗下“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小微金服平台),联合海淀区政府、微芯研究院等单位,于2020年2月7日正式上线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可以从两个方向拓展该业务:一是围绕公航旅集团上下游客户、公司战略客户开展业务,将原有的业务迁移到平台上,进而达到批量化操作;二是和省政府相关部门、各市州政府对接,推动建立政府确权中心,构建政企合作共赢的关系,进一步稳固公司覆盖全省的金融服务体系基础。

(二)互联网票据融资。票据作为一种具备包括无因性、要式性、返还性等特殊性质的有价证券,其本身自带融资功能,并且具有适合于进行结构化、相对安全的特点,成为了目前广受追捧的热点资产。国家持续大力支持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据统计,我国2020年票据业务量达148万亿元,较上年增逾12%。票据市场前景广阔,各路资本纷纷加快布局,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有京东科技“京票秒贴”、同城票据网、微票宝等平台。开展互联网票据融资业务,一方面要依靠有吸引力的产品,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去拓展市场。

(三)供应链资产证券化。2016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支持平安和万科创新推出市场首单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开拓出一条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新路径。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支持,供应链金融ABS注册金额和发行金额已经跃居非金融企业ABS/ABN的第一位,已然成为资本市场一类重要产品,对于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供应链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们要依托优质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以资产证券化的形式,整合上游供应商应收账款,为供应商提供便捷的融资解决方案,为公司输出有规模、稳定性高、低风险的优质资产。供应链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需要公司聚焦核心客户,以担保集团债项担保走出去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保理、租赁等子公司走出去发展,稳步扩大经营区域,广泛参与到供应链资产证券化业务中。

以上就是我对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2篇

2013年5月27日,平安银行等机构在深圳《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总结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六大发现”,呼吁各界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等关键问题,并就加速中国供应链管理行动提出了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培养和储备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加大对信息化技术投入等建议。

供应链融资前景广阔

金融海啸过后,国内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着流动性短缺的问题。2012年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老板跑路潮就折射出民营企业的生存现状。调查发现,面对资金压力,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主要还是以信用借款为主,其次分别是担保借款和供应链融资。

三类融资方式的获取渠道仍以银行为主,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获取融资占有一定比例,但远非主流,而通过物流公司和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更微。中小型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相比大型企业要高,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银行信贷资源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还是相对稀缺。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延展或缩短账期、提供预付款、赊销等方式帮助上下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种互助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应链社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体环境已具备,发展前景广阔: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社区规模大,并且合作稳定;同时,在上下游开展合作共赢方面,大部分企业已形成共识。75%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需合作共赢;同时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上都希望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

体制是根本制约

阻碍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很多,而体制性因素是首因,这其中包括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供应链管理组织的设置;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及专项资金的投入。

调查显示,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访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而只有10%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非常熟悉。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多数企业(72%)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专职部门,以快速应对客户需求。大型企业已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占受访大型企业的44%,该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一倍。

另外,90%的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暗示我国在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有专门的资金与拨款的受访企业仅占14%,必要时才投入或资金不足的占了53%。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上较为领先。

从三方面修炼内功

中国企业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组织、人才培养,还是供应链的可视化、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们从本次供应链管理调查中看到了国内企业在组织、成本、融资、风险、可视化、外包等方面的现状和困境,建议从组织建制、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加以强化。

第一,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建议核心企业设立首席供应链管理官和专业的供应链管理部门,面向市场统筹协同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供应链管理目标与活动,推动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协同作业,放眼供应链全局优化供应链,以系统最优替代个体最优,创造各方共赢的局面。

第3篇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机遇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供应链金融也正如火如荼发展着,但其与物流业、电商平台等的融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区块链以其特点与优势在金融行业掀起一片热潮。虽然区块链的应用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在简化操作流程、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行业效率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区块链技术有望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推动供应链金融继续向前发展。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利用密码学技术将各个区块数据连接起来,每个区块都拥有全网所有信息的副本,因此也可以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分布式总账技术。具体而言,区块链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区块链没有中心节点和核心机构,每一个节点拥有所有的交易信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个别节点受到攻击,系统仍然可以稳定运行。去除了中心化的概念,既维护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维护中心处理器的成本。

公开可查性。区块链的运行规则公开透明,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并且每个节点的交易信息公开可查,新记录也将迅速复制到整个网络中。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欺骗。

可追溯性。在区块链中,每一笔交易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交易的时间、交易对象及数量以及交易方等,因此只需回溯历史区块,就可以查找到当前记录的来龙去脉。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为核心,主要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供应链上节点资金短缺问题,缓解供应链失衡状态,维持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稳固运行和供应链的平稳发展。但由于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制约。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特点和密码学原理,将为供应链金融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1.出台相关政策,打造良性发展环境

区块链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为促进和鼓励其发展,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发展高新区等引导区块链的发展,打造良性发展环境。第二,适时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造特色产品、提升行业标准。第三,防范区块链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风险,加强安全监管。

2.加强技术建设,促进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发展

目前,业界对于区块链的争论多是因为其技术尚不完善,因此,应当着重加强区块链技术建设,形成成熟的应用研发平台。针对区块链与金融产业的高度融合性,需要建设区块链对于供应链的应用系统及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复合应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3.重视和培育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领域复合性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复合性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他们既要有深厚的互联网功底,又需要经济发展态势具有极度敏感性,擅长利用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融合性,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效应。学校可开设相关专业,开展交叉学科,培养复合性人才,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经济时代。

三、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较为成熟,开始逐渐向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服务于金融业和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包含在线支付、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创新性金融产品。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点,将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推动其向线上供应链金融过渡和转型。

区块链技术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在安全监管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难以找到利益平衡点,难以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并且,将区块链应用至供应链金融需要建设全新的应用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开发成本高昂。最后,区块链技术复杂,涉及到密码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和技术前沿问题,开发难度大。

第4篇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农业金融;服务现状;选择模式

满足农业产业链中各类主体的融资需求作为金融支撑的核心,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经济要素和内在动力。然而,我国的农业金融因其存在“高成本、高风险”的弱点,与金融机构的风险厌恶特性很难匹配的矛盾一直难以解决。因此,我国农业金融发展的困境即是找到合适的方法与金融技术来解决农业金融所面临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问题。

一、江苏省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现状

根据“十二五”规划,江苏省目前的众多金融机构都在开展相应的供应链金融,但是无论其形式还是业务名称等都没有统一的模式。另外,除了通用模式(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等)外,像仓单进出口押汇、应收账款票据化、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担保提货、贴现、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短期融资、打包放款等其他金融产品均可当做是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附件、延伸、变形。

经过分析发现,其供应链金融服务多集中在苏南、苏中等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且其业务产品主要为第三方监管下的商品质押融资业务。从业务区域来看,多集中于苏南、苏中经济较发达地区。江苏省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还存在以下问题:(1)大多数的银行并没有设定专门的服务地点,也没有根据专业产品的特点进行经营,仅把它当做一般的信贷业务;(2)各银行机构对该项产品没有制定专业的融资政策、操作方案以及制定风险监控措施;(3)没有将该项产品监理其特有的服务品牌等。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一项新的金融服务,并没有经验与方法可借鉴,只能凭借银行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摸索,来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将会遇到以下问题:中小企业会不会接收该种融资方式、银行及物流等如何预防与控制其风险、货物质押的管理体制及法律归属等。笔者以仓单质押业务为例,来分析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仓单质押业务对于银行来说,其潜在风险包括以下几点:

1.质押品的来源和品质风险。仓单质押属于动产与货权质押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因此,当有客户要融资时,银行一定要十分谨慎,不仅要对其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对其动产所有权也要进行严格的确认,必须是所有权属于出质人才可。另外,银行要与物流方密切合作,以防止企业在滚动提取质押物时以次充好、提好补坏,使得质押物的质量风险增加。再者,一旦发现质押物的质量出现问题,应与出质人及时沟通,必要时提前收回贷款。

2.质押物的价值波动风险。任何物质的价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是质押物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其质押物的价值也会相应的升值或贬值,导致质押物的抵押风险也不稳定。因此,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对于质押动产要谨慎的选择,尽量选择那些市场价值波动范围不大、质量稳定且容易处理的产品。另外,对于质押率的设定,要选择合理的质押率,并制定预警值,在设定质押率时,应结合产品的特点及稳定性进行合理的率值。

3.第三方物流的道德风险。物流方对于银行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物流方提供的质押物的验收结果、质押物的价值评估与质押物的监管等是银行业务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银行应与物流方加强密切合作。另外,为避免融资企业与物流方相互合作,银行应选择制度合理规范、信誉良好的物流方,并签订相应的合同来确保质押物的质量保管与其相应的责任的问题,银行还应到物流公司进行定期检查,加强防范。

4.金融服务的市场需求风险。因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是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为降低其风险,对于质押物的质量、规格等,银行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使得部分想要融资该项产品的希望破灭了。另外,融资该项产品的手续相对于一般的信贷业务较为繁琐,在该融资业务中,首先需要融资企业将质押物放入指定的物流仓库中,经物流方进行质押物的价值评估后,银行才决定是否同意贷款。与一般的信贷业务相比,手续繁琐,且时间长,从而降低了企业想要融资的兴趣。

三、江苏省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选择

1.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该模式是农业专业经营组织(或专业大户)通过接受农户委托,将农户提供的农产品进行包装处理后,直接送到批发市场进行零售或送至包装配送中心。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2.基于生产加工核心企业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加工的核心企业或直接从农户手中购买农产品,或通过农业合作组织等进行收购,在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深加工后的产品销售给下游渠道进行销售。其中,加工型核心企业是指能力比较大,能够对整个农业生产链起到较大的拉动能力的生产企业。

3.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作为中间力量,不仅收纳质押物,而且对质押物的规格、质量、价值评估等情况反映给银行,避免了融资方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不仅保证银行收到的质押物的质量问题,而且避免了融资者选择融资的盲目性。

结语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让银行与农户之间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并且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的选择,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避免了融资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减少了融资风险,大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精准扶贫;电商平台

1引言

“农业供应链金融+电商扶贫”是指将金融扶贫和电商的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农业供应链金融能使扶贫精准定位,借助贫困县域的特色资源,通过电商平台、网红带货、美食视频等方式宣传和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带动贫困县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脱贫。运用电商平台累积的大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分析手段,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凭借金融、物流、交易、大数据、云计算等电商基础设施,使得农村信用体系得以建立。

2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2.1蚂蚁金服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蚂蚁金服推出的“旺农贷”就是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信用贷款,其主要的运作方式是“融资+农业+保险”三方联动的模式。“旺农贷”主要采用的是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缺少资金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旺农贷”与农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作,为其上游和下游的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天猫、淘宝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服务。蚂蚁金服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蚂蚁金服与农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合作,当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农户缺乏资金时依托核心企业向蚂蚁金服申请贷款。蚂蚁金服会通过农户以往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往来信用情况以及农户在天猫、支付宝中的交易信用进行信息审查,通过审核决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其次,蚂蚁金服的“旺农贷”主要形式为“贷钱放物”,通过在天猫平台上提供信用额度用以购买农业的生产原料和机械设备,借款的农户可以凭借蚂蚁金服的授信额度在天猫、淘宝上购买农资产品,并且对于购买成功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支持,以保证农户能够最有效、最经济地进行农业生产。最后,核心企业在进行农产品收购时,扣除农户的借款还给蚂蚁金服,剩下的资金支付给农户。为减少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风险,蚂蚁金服引入了保险公司,为借款者提供农资安全险、人身意外险等保障。在整个供应链条当中,蚂蚁金服可以掌握借款人购买农资产品、生产、销售的实时信息,“贷钱放物”的发放方式可以确保所有的资金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加入保险公司进行双重保障,控制了风险并且建立依托核心企业建立起相关联的信用体系。

2.2京东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京东作为国内大型的电商之一,依托其大量的交易数据及其自有的物流网络,为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京东陆续推出了“京保贝”“京小贷”“京农贷”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下面着重分析一下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相关的“京农贷”。“京农贷”是京东金融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的生产贷款服务,采用的是“贷款+保险+担保”的模式。其业务模式是:筛选优质的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审核其上下游供应链客户的信用水平和风险级别,对于筛选合格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采用受托支付的方式,协助农户购买机械设备和农资产品。京东与新希望六和集团和中华财险进行合作,为新希望集团的上下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新希望集团为其上下游的中小农户提供担保,中华财险为新希望集团和中小农户提供保险支持。农户拥有新希望集团的担保和中华财险的保险形成双重保障,这使得京东金融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增加了农户获得贷款的概率。

2.3农金圈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农金圈是个互联网农村金融平台,这个平台是由农资大型企业诺普信组建,主要有面向农村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农发贷”和面向大众的理财平台。其主推的“农发贷”业务主要以农业供应链为基础,与大型的农产品经销企业合作,通过农产品经销企业的担保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农发贷”会围绕某一地区的核心农作物,与本地区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向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促进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合作。具体的业务模式为:首先,农户通过大型农资经销商或核心企业进行担保向农金圈申请资金支持,申请通过后在农金圈指定的农资经销商处购买农资产品并取得技术指导,资金由农金圈代为支付给农资经销商。其次,农产品成熟后,核心企业收购农产品并向农金圈支付贷款,剩余金额支付给农户。核心企业和农金圈定期检测农户生产情况,如果预测到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最后,农金圈与保险公司合作,要求农户购买保险,遇到农作物减产或者人身伤害,保险公司会进行赔付,减少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

3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作用

①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金融行业经营成本。金融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发放涉农贷款会面临农业单笔贷款数额小、缺乏相应的抵押担保物、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等情况,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不经济的。通过电商平台来进行贷款发放,一方面,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担保,保险公司为农户提供保障,可以通过农户过去的交易行为更精确地识别风险,从而降低违约坏账的概率,减少金融机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贷款程序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节省了人工支出,使经营成本得以降低。②让城市闲置资金进入农村,缓解农村缺乏资金的局面。在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将发放贷款的业务放在农村。农村企业贷款金额小、风险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发放一笔10万元的贷款和1000万元的贷款需要完成的流程相同,因此,出于经济效益来看,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放于大企业。这会导致资金大量留在城市,农村企业融资困难,城市资金过剩。通过农业供应链金融融资,为这部分难以获得资金的农村优质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城乡资金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③利用电商平台对于交易情况的记录,组建农村农户的信用价值体系,减少放贷的信贷风险。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引导农村企业在线上通过发放的贷款购买农资农具,并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这种线上交易可以将消费和销售的信用情况收集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企业完善信用记录,方便后期进行融资,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4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的问题

①小农户如何参与进入农业供应链条当中,实现其融资需求。目前针对小农户发放贷款资金的平台不多,主要针对的也都是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大户,对于仍在贫困线上的农户仍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精准扶贫并未很好地落到实处。②农业供应链安全管理、信息收集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较高的不透明性,在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解决此类问题,大型的农户能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和透明化,但在农业供应链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农户的生产、土地的管理、种植的管理、农产品的仓储物流、分销管理、对农业种子农具的资金需求以及结算管理。互联网如何在这些环节发挥收集信息、建立信用的作用,成为农业供应链发展的关键。③电商农业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电商平台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作为指引,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相关条例,拓宽农业资产可抵押范围,对于可以提供惠农贷款的企业或电商平台给予权威性的法律指引,对于跨省融资或者大额融资提供较为清晰的规章制度。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5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未来发展建议

第6篇

性供应链金融平台等,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 供应链;供应链金融;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100—03

一、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概念

(一)供应链金融的产生

供应链金融伴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而产生,作为企业优化管理方式的供应链管理在谋求企业内部整合,控制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后,逐步将目光放在企业上下游采购和销售等与外部的联系上,企业经营伴随着物品、资金的流动,企业之间必然发生存货、赊销、预付款、订单等贸易行为,在金融机构的推动下,供应链成员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融资问题的解决,以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从1998年起,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已很少,而商业银行信贷又以担保和抵押信贷为主,能否提供有效的物品抵押担保是企业得到信贷融资的关键。同时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配给使得只有个别企业能够得到信贷支持。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解决抵押、担保的问题上,利用供应链中的结构性资产,实现企业信贷融资的金融创新。

国内最早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20世纪初上海银行开展的存货质押业务。改革开放后,相关业务逐步恢复,而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始于对产业集群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作为供应链金融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先者的平安银行首先于21世纪初开展了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研究,在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带,选择能源产业链作为供应链金融融资探索的突破口,为其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票据贴现等金融服务,解决了集群企业融资问题,发展自身业务,进而把发展能源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经验扩展到汽车、钢材、有色金属、粮食等产业领域。后来为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践和风险控制,逐步侧重对单一供应链上企业融资需求的分析,形成了自偿性贸易融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兴的融资方式,其理论及模式还处在不断完善中,如胡跃飞(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更加广泛的阐释。徐学峰(2010)认为供应链金融应当界定为整个供应链范畴之内,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融资方案。

首先,虽然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都由商业银行的实践推进完成,商业银行作为资金供给方在供应链金融主体中占据主要席位,但也应看到供应链金融主体不仅仅是商业银行,一些财务、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物流公司等机构正逐步进入其中,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应当界定为金融机构;其次,供应链金融的外延不应太大,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是基于对贸易融资的探索,所以在概念的界定上应当体现出两者的不同。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或物流企业通过对特定供应链进行分析,对这个链条上的相关节点企业提供系统性金融与资金服务的活动。

二、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

产业集群是一个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早在1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随着对集群现象研究的深入,产业集群的概念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领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国内外有很多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本文借鉴王缉慈(2001)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即同处在一个产业领域,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由于具有共生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群体。这些公司的相互联系和关联主要体现在供应链上产生的贸易关系。

(一)产业集群的特点

1鼻域性

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它是基于一定目的的企业和机构集聚在一起,形成一定企业区域或地理上的集聚现象。形成这种集聚的原因包括成本最小、劳动力充裕、资本、信息服务等经济因素和一些社会因素。许多企业集聚在一起,构成了各条供应链企业,可以实现劳动力和信息的便利流动,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革新创造了条件,同时产业集群中还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地缘能够维持企业间的贸易稳定。产业集群也被称 为块状经济区,正是源于其区域特征。 2蓖络性 产业集群内部各经济体基于不同分工形成了特定的角色,处于生产经营的不同供应链上,各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使了供应链之间的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构成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联系的空间网状结构。长期的合作关系使企业间的供应链与单一企业的供应链模式具有相似性

,在集群发展过程中,集群内部的资金、贸易和信息技术的交互,形成网络化的供应链,有利地推动了整个集群的发展。

3惫采性

产业集群中企业不仅具有地理上的联系,同时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联系。集群中的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延伸发展而来,集群内企业目标一致,形成了稳固的经济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区的经济实力。集群中的企业一般具有同一产业类别,即所属行业具有一致或相近性。他们共同组织在一起与群外企业产生联系,正是基于内部企业的频繁贸易和非正式的联系使得集群能够生存发展。

三、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集群的联系

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中小企业形成各供应链,供应链企业间必然产生贸易、资金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产业集群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实际上,由于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供应链金融的实施环境较为契合,使两者联系紧密。

(一)产业集群是供应链金融的客观环境

产业集群内的众多企业形成地理上的供应链网状结构,为开展供应链金融创造了良好环境。开展供应链金融首先需要供应链节点企业,至少两家企业存在供应链支持关系方能实现供应链金融,产业集群内众多行业关联企业形成供应链网状结构,集群中劳动转换成本较低、物料与人员的转移成本较低,彼此存在的产品贸易联系和资金往来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条件。产业集群的区域特征代表了区域的经济实力,促进产业集群 升级和壮大,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经济区域性发展趋势较强,基本上每个省份都具有一定数目的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后,会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和品牌优势,能够对资金构成一定的吸引,如长沙市重型机械集群,不仅得到了本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由于其规模、市场占有和技术实力,同样在国家政策中得到了一些支持,其本身所形成的客户群体使其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对整个集群内部的所有企业都有积极影响。同时基于供应链形成的产业集群更加稳固,生命力更强。 (二)供应链金融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促进作用

供应链金融针对企业的供[ ]应链结构性资产进行金融设计,供应链金融通过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节约成本,盘活资金,巩固供应链关系,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内部是同行业企业或相关企业的集聚,能够获得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势必会在供应链管理上做得更好,成本更低,库存更小,流动资金更充裕,这些都会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长期的资本支持,同时也需要短期的周转资金。一般认为,供应链金融提供短期的金融服务,但是其周转快、反复信贷的特点,实质上相当于解决长期性资金问题,稳定的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集群企业的资金稳定。同时,供应链金融能够加强客户间的联系,有助于维系企业客户关系。产业集群实质表现为供应链的集聚,供应链金融一般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而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居多,成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客户群体,同时核心企业也有助于进一步节约财务资金。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供应链金融的跨区域特征对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鼓励多渠道资金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

目前主要是银行信贷在参与供应链金融,选择性的业务开展与配给性信贷的存在,使得其对供应链及企业的选择较为苛刻,并不能完全涉及一些企业集群。伴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可以多鼓励保险、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资本参与其中,增加供应链金融的竞争性和资金支持量,完善产业集群的融资环境,从而从供应链金融上升到产业融资,促进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供应链金融主体即资金的提供者更加丰富,有助于供应链金融实践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的健康成长。

(二)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及区域政策

金融行业趋向混业经营模式,但商业银行的职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并未完全体现出这种趋势,传统的经营模式已有碍金融创新的开展。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产业事业部或供应链金融公司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与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公司共同开展业务,这样可以解决在质押物监管中出现的监管职责问题。从发展历程来看, 第三方中介的介入就是为了解决由于制度不完善对发展供应链金融产生阻碍的问题。实际上一些担保公司、物流公司参与了仓储质押融资,有些担保机构的业务开展都是隐蔽进行的,目的在于规避制度性约束。 虽然2007年《物权法》的出善了部分规定,如质押权的登记制度,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但是质押仅是登记

,有的地方并不接受机构的查询,个别事物在相关法律中并不能找到明确解释,缺乏操作便利性。同时没有一定的市场便于质押物的交易和变现。在供应链金融中充当抵押品的资产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变现将有助于控制企业违约风险。有利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法律制度仍有待完善,同时,我国的产业集群大部分都是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三)构建系统性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由于产业集群中多条供应链构成网状结构,本身就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所以为其提供供应链金融需要一个系统性安排,如统一的信贷征询系统、抵押品交易市场中心、第三方电子服务平台等。电子商务化和系统化是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统一的信贷征询系统能够集中企业的真实信息,便于金融机构的授信决策。同时构建统一的交易和集群内服务平台能够降低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成本,同时平台的可视性和精确性可以进一步减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风险。供应链金融由于供应链的延展性,使得产生集群系统内外之间的融资联系增多,随着全球贸易化的发展,封闭性的集群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需要加强集群系统金融的服务功能和内外衔接才能更好地实现集群发展。可通过探索产业集群系统内部供应链金融模式和集群间跨系统供应链金融模式来提高供应链金融技术。目前一些地区由政府出面联合一些公司构建集群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如长沙市线上融资交易平台主要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和网上交易系统,促进金融资源的集聚,服务于集群中各条产业链,满足集群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积极探索产业集群下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

产业集群下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仍然是重要方面,例如供应链金融存货支持融资中,存货面临仓储、监管和估价等问题,如何提供安全、便利的存货保管,是控制融资风险的重要方面,目前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担保机构提供仓储服务。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措施征信调查包括对特定交易资产、交易对象、企业基本信息的调查等,并作出信用级别的评定,以决定授信与否及额度大小。一个产业集群里会包含几条主要供应链,体现此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企业授信调查内容包含对核心供应链的整体评价,从而决定对供应链上企业的授信与额度。针对一系列同类型企业进行统一资信和跟踪信用调查,同一集群中企业不同的资产类型、资本结构和经营状况具有可比性,可以把风险控制在系统风险范围内,同时可以节约成本和风险控制成本。构建集群内统一的信贷调查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助于长期授信行为,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交易实质,并对后期跟踪信用评价起到辅助作用,同时降低了授信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宝鸡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倍怨靥炀济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支持的思考[J]蔽鞑拷鹑冢2011(10): 33—34

[2]宋洪林惫α唇鹑谟氩业集群发展的关系研究[J]被北金融,2012(1): 22—24

[3]张浩被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倍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54—58

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因子分析;Logistic模型

Abstract: Supply chain financ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redit model, link up the core enterprises and several of the supply chai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mall enterprises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designs the credit risk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inancing enterprise condition, the core enterprise condition and the supply chain condi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irty small and medium-sized listed companies from automobile industry,uses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credit risk, verify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In the e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redit risk assessment.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credit risk; factor analysis; Logistic model

引 言

供链金融,即在传统的信贷模式基础上,将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多个合作企业联系起来,从原材料采购的供应商、加工制造半成品的制造商,直至销售产品的经销商,最后到消费客户手中,形成的一个整体,对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提供所需的金融和融资类服务。结合目前我国各大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来看,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能源和电信等几大板块,其中汽车制造业是我国供应链活动中较为典型的组织。汽车制造业供应链的组成可以分为上游汽车零部件的购买、中游汽车整车的组装制造和下游成品的分销物流三部分。本文以大型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作为核心企业,与整车制造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上游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供应商及下游的汽车分销商的融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价分析。

1 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1.1 确定评价方法

选择Logistic模型进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Logistic模型是目前计算违约概率方面研究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型,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取值只有两个值,而企业在贷款中也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情况,因此二分类的Logistic模型非常符合企业计算违约概率风险度量的预测。采用一系列财务和业务指标X, i=n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预测企业的守约概率P。然后根据银行和相关风险评级机构资料设立分界点P,通过P与P的比较,以确定融资企业的守约率大小,最后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贷款,P值越接近于1,表示融资企业的信用较好,P值越接近于0,则融资企业的信用较差。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之前,采用因子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变量,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m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因子来代替原来的指标,以减少候选变量间的相关性,作为新的综合指标因子。

1.2 评价体系的建立

供应链金融业务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传统融资视角,融资过程中参与主体和风险来源更加复杂,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价不仅局限于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本身,而是将供应链上复杂多变的运行状况和核心的参与主体纳入了信用风险评价管理,本文从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和供应链状况三个方面出发,客观科学地建立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指标体系:

(1)融资企业是决定整条供应链信用风险大小的关键因素,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五个方面。

(2)核心企业的担保承诺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核心企业多为大型公司,其信用水平一般较高,发展稳定,因此只考虑核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两个方面。

(3)供应链状况即融资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合作稳定性、产品竞争力也是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整个评价体系共三个部分,16个指标。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实证分析

2.1 样本采集及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汽车制造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因此样本的筛选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属于沪深股市,二是属于中小企业板块,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企业,搜索其供应链上游行业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下游的汽车分销商、服务商作为融资企业。经过筛选,共选出符合条件的30家上、下游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23家来自于沪深板块,7家来自中小板块,25家公司为上游的汽车零部件公司,5家为下游的汽车分销、服务公司。

从定性和定量这两个角度可以对样本指标进行整体上的划分,对于样本指标的定量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于2016年第三季度各家公司的年报、和讯网、中国财经信息网;另外一部分定性指标数据,由于评价指标相对评价标准界限模糊,根据吕跃进提出的依据心里因素划分评价等级以及数量等级确定理论,请相关专家依据样本企业对象及其所在供应链的实际情况,将样本数据按指标进行10、8、6、4、2五个档次的打分评价。

2.2 因子分析

2.2.1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用SPSS22.0软件运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学者Kaiser(l974)的观点,如果KMO值小于0.5,较不适宜进行因子分析;如果KMO值大于0.5,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中的KMO值为0.515>0.5,表示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表中Bartlett的球形检验P值为0,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2 解释的总方差

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成分矩阵,提取公共因子中勾选主成分法。如果得到的一般旋转因子解其解释的总方差中“累计%”值大于60%,则说明解释程度较好,可以接受;或者以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为纳入标准进行判定,若特征值小于1,则不纳入。从解释的总方差表中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有6个,这6个公因子旋转因子解的累计解释总方差的百分比为82.834%,说明这6个公因子良好地解释了所有的16个指标。如表3所示:

2.2.3 主成分系数矩阵及其分析

根据表4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选取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6个主成分,将这6个主成分用F,F,F,F,F,F表示,并作为主成分进行分析, 可将6个主成分的函数表示如表4所示:

2.3 模型回归分析

将提取的6个公共因子F至F作为自变量,将样本企业的违约与守约Y作为因变量,Logistic模型的因变量Y仅有0和1两个取值,守约事件的发生取值为1,违约事件的发生取值为0。如果P

选取样本企业的评判指标F数值参考了和讯网中对所选取样本企业的2016年前三季度的财务评估,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综合能力(根据诸多学者研究经验,将综合能力在两颗星及以上,并且其他三项能力都没有出现一颗白星,即设定F值为1,反之则设定F值为0)。运用SPSS22.0软件运行后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30个样本中,对于已观测到的10个违约风险企业中,模型预测为违约风险企业的数量为9个,预测准确率为90.0%。在已观测到的20守约企业中,得出的模型预测为守约企业的数量为19个,预测准确率为95.0%,整个模型的综合预测率为93.3%。

概率方程中的P值,即表示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守约概率,代表了其信用程度,P值越大,则企业信用越高;反之,则越低。将具体某汽车企业的相关指标数据代入方程,即可得到该企业守约概率的P值。以0.5为分界线,P值越大表示融资企业的守约概率越大,即违约风险也就越小。

2.4 模型的检验

选取样本中的某一具体公司进行检验,以潍柴动力为例,公司主营业务为内燃机、液压产品、新能源动力总成系统及其配套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维修、进出口等,公司儆谄车行业上游的汽车零配件公司,该企业想向银行申请贷款,此时银行在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的同时,应将本实证模型对应的各个指标数值,F=10.9879,F=7.7873,F=4.9439,F

=-2.5151,带入公式:

可得该企业的守约概率为98.3%,说明信用风险较小,在其他条件适当的情况下,银行可以考虑给予信贷。其他公司的守约概率同上求得,对比观测值,可得该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对比表如表8所示。

2.5 结 论

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最终的预测模型看,评判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集中在融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其中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其中主要是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其次是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与成长能力。

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3.1 使用有针对性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供应链金融这种融资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融资企业的信用不仅仅取决于其行业风险和自身的财务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中小融资企业交易的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以及中小融资企业与其上下游核心企业的关系稳定与否。因此,在评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时,考虑了核心企业状况和供应链关系状况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进行供应链中中小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综合评估。

3.2 结合使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目前,我们己经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信用风险评估所要涉及定性分析的内容细致而繁杂,不是所有信息都能用数字描述清楚的,因此应坚持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评估理念,单一的定量分析有其优点,但信用风险评估专家的经验更值得借鉴。所以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要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使用。

3.3 建立多行业、多区域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中小融资企业所处的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差距很明显,如果不加选择的将所有中小融资企业混合在一起用同一种指标体系或同一种方法进行信用评估,势必会影响评估的效果。本文选择的是汽车行业,如果分析其他行业信用风险,则考虑建立不同的评估体系。

3.4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

分析和有效评价能帮助银行更科学准确地做出信贷决策,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加强并完善对供应链金融交易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充足的数据能使实证分析的结果更可信并且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俊宏,许祥秦.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 上海金融,2007(2):14-16.

[2] 方焕,孟枫平.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实证研究――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158-1164.

[3] 杨军.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测算分析――来自汽车行业50家上市公司经验数据[J]. 物流技术,2015(1):229-230,253.

[4] 李佳桐,刘媛华. 基于主成分和灰色层次关联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J]. 物流科技,2014(11):16-21.

[5] 陈钦,施丽娟.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实证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14-20.

第8篇

关键词 深发展 供应链金融 品牌

一、引言

深圳发展银行简称深发展,1987年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并于1987年12月22日正式宣告成立。截至2010年6月30日深发展的总资产6224亿元人民币,一般性贷款3533亿元,存款506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2.9亿元,不良贷款率0.61%拨备覆盖率达到224%。目前,定位为中型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授信业务7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授信业务,超过90%的公司客户都是中小企业客户。鉴于自身业务和客户的特殊性最早在国内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重点考察中小企业的贸易背景,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对供应链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国外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服务;而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大胆将国际贸易业务“移植”到国内贸易业务之中,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一种资产支持服务。并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方式开发了新的行业群体,培育了数量众多的优质客户。业务对象由单一企业变为供应链整体,为深发展提供一个切人和稳定高端客户的新管道,也将为深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

二、深发展供应链金融现状

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从2000年在其广州分行尝试开办贸易融资业务,并获得成功以来,陆续在2001年尝试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2002年推出“深发票据CPS”、深发展货押等类产品,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业务领域;2003年首次推出了“1+N”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由尝试走向系统化;2006年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开始品牌化建设;2010年9月供应链金融的在线化工程完成了线上线下业务对接,提高了运作效率。目前,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运用最充分的市场有全国的钢材、汽车市场,华南的能源市场和华北的粮食市场等。

三、深发展开展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问题

1、供应链金融业务竞争激烈

由于金融产品同质性的特点,伴随着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功开展,很多业内同行也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市场”。首先,引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中小股份制银行的侧目。其中兴业银行“金芝麻”中小企业服务方案针对这三大财务需求环节、生产环节融资服务、采购环节融资服务、销售环节融资服务,一站式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成为深发展开展业务的一大强劲对手。其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借助和大企业合作密切的关系,直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融资,减少了银行对核心企业的培育成本,供应链融资业务争夺的强劲势头。以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的“沃尔玛供货商融资解决方案”,将沃尔玛认可的供货商纳入目标客户范围,重点审查客户供货历史、过往合同履行能力、信用记录等直接影响企业货款回笼的因素,无需客户提供抵押担保,即可获得融资服务。最后,外资银行如花旗、汇丰银行也开展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特别是保理业务发展势头相当迅猛,配套服务也相当完善。中外资银行相继涉入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产品创新行列之中,使深发展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2、供应链构成主体管理机制不完善

(1)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强。一方面,深发展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困乏。缺乏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对供应链的总体运行以及信贷对象行业特征熟悉不够。目前的融资中,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质押物不同,以及需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等等,这些专业知识的缺乏制约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动力不足。由于中小企业属于高风险领域,银行内部的严格的信贷责任准究制度,实行“责任到人”,因此会降低信贷人员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营销与服务的积极性,信贷人员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宁愿放弃中小企业的信贷或者从业人员的被动开展业务,这种状态使深发展内部持续开展业务的动力不足。

(2)对核心企业激励机制待于完善。深发展业务“1+N”模式或者“1+N+1”模式,不在孤立对中小企业资产负债表静态评估,而是要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为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大企业几乎都是大银行成熟的客户,是所有银行相争的“宠儿”。如何挖掘大企业为目标核心企业,才能是“1+N”或者“1+N+1”信贷模式有效运转;如何和核心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核心企业愿意为相关中小企业的信贷提供信用支持,以及何种激励机制才能维持这种关系。目前,在供应链发展水平方面,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深发展要想拥有成熟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还需要长期努力。

(3)深发展与融资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由于中小企业受规模和管理的限制,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违约成本低。当中小企业现金流出现困难时只考虑获得融资,有可能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数据,增加深发展信贷风险。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一人或者家族式企业,业务资金流动和个人资金流动很难独立核算,这样可能即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不一定及时偿还银行贷款,存在还款主动性不强的情况。

(4)物流企业信息传到机制需进一步提高。现在国内的物流环境复杂和混乱的局面给深发展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寻找可靠的物流企业合作增加了难度。尽管,现在深发展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达270家之多。如何激励所合作的物流企业更好地为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扮演好人角色,完善信息回馈机制,监管信贷的支持资产,并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深发展提供预警。就物流企业本身的实力是否有保管、储藏抵押物的技术能力以及是否具有适合抵押物储藏标准化评估体系的仓库,为深发展起到预期的监管作用。

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目前银行将贷款风险放在第一位,中小企业贷款没有比较成熟的信用担保;标准化的风险技术控制指标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量少、融资频繁等这些特点导致办理每一笔业务的风险增大。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授信并不是降低对企业的风险要求,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整个供应链的风险。中小企业所固有的高风险问题仍然存在,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延伸存在聚集风险的潜在忧患。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金融灾难,同时由于业务特点涉及很复杂的操作程序以及抵押物标准不可能统一的情况,供应链金融面临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4、供应链金融品牌还未打响

深发展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来,一直处在摸索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也没有真正达到在业内第

一品牌的目标。存在很多有关品牌建设的问题。如品牌辨识度不高,深发展叫供应链金融,类似其他银行如广发银行叫电子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名称比较类似。现在一提到供应链金融只能想到银行,而想不起深发展。究其因:一方面,我们的供应链金融还停留在理论上,品牌营销力度不够,使目标客户群对供应链金融服务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品牌营销经费不足等等原因。

四、对策建议

1、转变创新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合作等方式应对竞争压力

创新是深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创新推出差异化、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占有优势。首先在产品创新方面,引入“双方叫价拍卖”模型。将机制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引入到金融产品的设计之中。深发展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不应该单方面决定资金需求量。而是兼顾信贷需求的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营造一个多方共同决定创新产品的有效市场。这样是深发展设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才能“适销对路”。其次,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减少信贷审批程序及时满足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用高质量服务取信于客户,用更诚挚服务态度赢得客户。最后,开展供应链金融时在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与其他银行的合作,用合作的方式降低竞争成本,拓展业务领域。

2、完善供应链金融主体的有效管理机制

(1)从业人员应加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增强操作程序的熟练程度,进一步增强深发展事业部机制建设,针对负责不同行业的业务人员做好供应链节点上边界人员的互动信任的长期培育工作,优化供应链的信任机制。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使从业人员有不断开拓业务的精神动力以及获得一定的荣誉感。

(2)核心企业处于供应链的核心位置,链接上游。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形成利益捆绑,即深发展自身能够为核心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通过核心企业为深发展找到更多业务相关的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达到“共赢”。同时制定统一的交往范式,在任何情况下,供应链上其他节点和核心企业交易出现问题时,用规范的处理原则和方式解决问题来增强核心企业的信任。

(3)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评级标准。降低准入门坎,简化、标准化、专业化信贷审批流程,提供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同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针对不同企业贷还记录,给还款及时的中小企业奖励政策或者更低标准的信贷利率,激励中小企业及时归还贷款,树立良好的信用水平。

(4)物流企业信息回馈机制。供应链金融服务整个过程中物流企业有掌握客户及质押物第一手资料的优势,深发展应与物流企业建立起快速、流畅、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动态及货物仓储等情况。通过“损益”共担的责任方式制约物流企业,督促并指导物流企业利用自身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建立对客户的数据收集制度。物流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给供货商,既可以为供货商融资提供服务,又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和大数定律为深发展信贷服务降低系统风险。

3、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用最新风险测量技术量化风险以及足够的拨备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制定统一格式和标准化流程在抵押物选择环节、日常管理环节、抵押物解除处理环节来降低操作风险。在开展供应链金融过程中,规避法律风险的三种措施:避免银行或其员工、机构在法律上的无效行为,确保动产担保物权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规定和结果的不确定的质押或担保物不予以抵押或担保;法律制度的相对无效性。比如抵押、转让交易没有用法律文件来进行规范或者它们本身就是非法的或者不能有效执行的,都有可能导致法律无效行为的产生。深发展可以借助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等机构来转嫁风险。

4、继续推广品牌建设

继续推广品牌建设。一方面,做好品牌营销工作。首先,协同营销,深发展和中国平安通过换股形成一定的股权联系,以借助平安公司拥有金融牌照的优势,通过业务层面营销会有更大的协同效应。其次,联动营销,物流带动融资,物流企业在目标市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与中小企业有密切联系。最后,传统营销也是不能放弃的,不管是通过大众媒体营销还是专业媒体营销,可以提升服务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品牌的价值提升和品牌推广,把它具体细化到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客户的内部支持,客户营销推广,强调产品服务必须以客户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另一个层面,广告的精准投放目标比较明确,有针对性地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等部门合作,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目的。总之,通过品牌塑造促进市场成长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改善经营环境,审时度势,稳步发展。

第9篇

摘 要: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发最直接和常规的切入点就是核心企业,这也是国际银行业的一般做法,本文从银行开展业务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选择问题,并将层次分析法运用到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中。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层次分析法

1.引言

截止目前,我国拥有中小企业数量已达4200多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8%;我国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中有占GDP得58%的份额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吸纳全国就业量的75%。十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的一是稳定经济增长,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增加社会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巨大贡献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融资难、融资贵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寻求融资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有限,融资方式受限,因此融资渠道单一。;二是融资成本高,由于中小企业天生的高风险,想要获得资金支持,资金方一般都会提高贷款利率;三是企业抵押物少不能满足一般贷款的要求。供应链融资业务使得银行在开展融资业务时,从整体信用过渡到局部信用,进而过渡到核心企业的信用上来,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相反对传统融资方式变得更加容易,供应链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并表现出规模经济。

2.供应链金融概述

关于供应链金融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研究的角度是从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角度,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可为,通过对某核心企业上下游的整个链条进行考察,基于核心企业对整条供应链的协调能力,和核心大企业自身的信用情况,为核心企业周围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从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角度来看,目前对供应链管理中缺乏对资金流的管理,核心大企业在现实中对供应链的管理重点在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如果将供应链中对资金流的管理增加进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使得整条供应链的资金流充裕,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增强。

3.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使得整个供应链的所有企业资金流宽裕,像剂一样激活了整个供应链链条的运转。银行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授信解决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不高的问题,使得银行由传统的考察中小企业的信用到考察应收账款质量的局部信用,再到考察核心企业的信用,实现了信用主体的转变,围绕一家核心企业,从供应链源头出发,到制成中间产品,再到加工成为最终产品,最后卖到消费者手中,将整条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着连成一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核心企业的选择在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重要性显得极其重要。

4.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的选择

4.1核心企业的定义

供应链中某一成员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其该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协调能力,则把该企业看成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关键中心,是供应链中集物流周转,信息交换,资金周转于一体的中心,在供应链竞争中,核心企业承担供应链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能。

4.2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4.3评价指标的选择

笔者以为对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的选择应从核心企业的偿债能力、核心企业的营运能力、核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核心企业的创新能力、核心企业的成长潜力、核心企业的基本素质、和信用记录这7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4.4基本步骤

4.4.1建立判断矩阵

构造成对比较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其形式如下:

B=b11…b1nbn1…bnn或者B=(bij),I,j=1,2,…,n

据前面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组织10位专家针对上市主板中的5家公司由他们根据经验判断确定各指标系中标度对应情况,填写各指标的标度值,并依据10位专家的建议建立核心企业统一的判断矩阵。并依据该判断矩阵求出黑心企业评价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1) 计算信用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见表1。

(2)组织专家为核心企业各指标进行打分

根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关于公司在背景情况、财务报表和其他信用评价情况,召评价专家依据现有资料情况该企业实际情况由他们根据经验和指标层指标实际比率给企业的情况评分。

(3)计算核心企业的综合得分,根据专家的初始得分结果,结合指标权重,计算各指标合成得分,并将评分结果汇总,见表2。

5.结论

依据本文构建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核心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核心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得分并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指标体系下,该公司资金、资产质量尚可,各项指标处于中上等水平,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很小,银行可以考虑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因此,该核心企业可以作为银行重点开展业务发展的对象。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001947SY1438)

参考文献:

[1] 周学农.供应链金融管理[J].系统工程,20l0,(8)85一88.

[2] 陈晓红,陈建中.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第10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信贷配给

作者简介:牟卿(1979-),男,山东安丘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经济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F830.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29-03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毅夫等早在2001年就从理论上提出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本相对稀缺、劳动相对充裕的经济来说,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资本密集型的国有大型企业往往盈利性较差。中小企业由于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相对于大企业来说生产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往往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主渠道并没有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反中小企业却成为银行信贷配给的首要对象。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基于银行视角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成因分析

信贷配给是当前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Stiglitz and Weiss(1981)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一文中提出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是由利率和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决定的,所以银行贷款利率是由银行对企业的违约风险判断和期望收益率决定的。如果银行在无法准确获知借款人的违约概率的前提下,要求高的利率来对抗违约风险。这会造成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而高风险的借款人进入市场(逆向选择);同时,驱使借款人使用贷款去进行一些高风险的投资,甚至可能出现恶意的逃废债(道德风险)。其结果很可能是随着利率的提高使得违约风险提高,反而降低了银行的预期收益。因此银行的最优选择不是在高利率上满足所有借款申请者,而是在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上给一部分借款申请者以贷款。这样就形成了信贷配给,即一部分企业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贷款。中小企业之所以成为信贷市场的首要配给对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贷款的贷前尽职调查管理角度而言,在银行业务流程中,贷款尽职调查需要客户经理通过实地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客户信息,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分析。其中,产品经理需协助调查贸易融资客户的资信状况及贸易状况。在这些环节中,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度量和信用风险评价造成困难。

二是从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角度而言,贷款的贷后管理需要客户经理收集客户资金变动情况、定期收集客户财务报表、关注客户现金流变动情况,通过现场与非现场检查方式,发现客户的风险隐患。由于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这就给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贷后监督带来了直接的困难,随着银行客户经理管户数量的不断上升,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以及对客户的走访次数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是就贷款违约风险而言,随着2012年以来经济产业链下游状况的恶化,中小企业的违约概率正在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有着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含量低、行业集中度高、分布不均衡等特点,总体来看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在面对当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新趋势时,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营风险将有所提高、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进而造成违约概率的上升,使得银行的贷款收入没有保障。

最后,从贷款的规模经济视角来看,即使银行成功完成了对中小企业的贷前尽职调查和贷后的监督管理,贷款成本也是比较高的。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较小,但是处理和管理一笔贷款的相关成本是稳定的,一般不随贷款额的增长而出现较大增长。在有限的贷款规模下,如果中小企业贷款的占比上升,将提升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银行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考虑也会对中小企业惜贷。

二、文献回顾

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配给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找解决方案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完善金融结构,加强中小金融机构建设

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及不同类型银行的放贷偏好,组织结构呈扁平化的区域性中小银行是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供给者。银行合并壮大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较合并前明显减少。林毅夫等(2001)根据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状况,提出应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邵志燕(2012)提出,在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同时,为避免市场失灵问题,应效仿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专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配合政府合理引导资源流向,调节区域经济落差,调整产业结构。李志赟(2002)指出,引入中小金融机构后,中小金融机构拥有的信息优势会增大,就可能向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总额将增加,进而化解信贷配给问题。

(二)建立政府主导的担保体系

李娟(2006)提出,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企业经营规模小,所拥有的资产有限,中小企业在贷款时难以提供担保。因此,需要政府大力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执行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排除中小企业向商业性金融申请融资时欠缺抵押或担保品的障碍。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并吸收金融机构资金创办的,旨在与商业金融机构共同分摊风险,提高商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放款信心,进而协助中小企业顺利取得商业金融的资金融通,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时遇到的担保难问题。

(三)加快资金融通体系改革, 进行金融创新

陈志、陈柳(2000)提出,应加快资金融通体系改革, 进行金融创新。首先,应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包括全国性的证券市场、地区性证券市场,重点发展柜台交易。引导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解决资金需求。其次,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债券的发行,可参照可转换债券创新出我国的中小企业可转化债券。再次,组建金融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融资服务。

(四)关系型贷款与银行辛迪加模式

米静毅(2005)在结合西方关系贷款的理论与青木昌彦的银行辛迪加二者的优点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模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之前必须与其有稳定的交易关系,以便银行进行有效的事前监督;银行一旦接受贷款申请,即可作为牵头行来组建银行辛迪加,集中借款企业与辛迪加成员的交易信息,并承担全部的事中和事后监督责任;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牵头行负责大部分债务的偿还。通过组建银行辛迪加的模式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解决信贷配给问题。

总体来看,上述文献所提出的各种对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但对策中提出的建立担保体系、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加快资金融通体系改革等措施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难解当前燃眉之急,银行辛迪加模式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进而转嫁给中小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强。最明显的缺憾是对于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信贷产品特征论述较少,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案作为新的突破口。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银行信贷配给的根源问题,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从目前国内外银行业的实践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有效的方案。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基于对供应链运作方式的理解和把握,将供应链中具有较高信用等级或较强实力的单位确定为核心企业,并引入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为其及上下游企业提供以融资业务为基础,并进而向全方位金融服务延伸的一种业务模式。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不再孤立的对供应链成员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进行信贷评估,而是先评估核心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情况,以及对上下游企业的管理能力。如果供应链关系紧密并符合供应链融资贷款条件,银行将对成员企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安排。其次,对成员中小企业的融资基于其与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情况,严格控制资金的应用及支付情况。再次,供应链融资强调贷款还款的自偿性,即依靠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销售收入来偿还贷款,保证了银行的还款来源,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银行风险。对于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配给问题,供应链金融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发展供应链金融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供应链金融不同于以往普通贷款的审核企业自身实力的方式,而将这种实力评价直接拓展到交易对手即资金的支付方,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业务往来中获取充分的信息,掌握供应链的核心价值与环节,通过供应链中交易各方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参与,形成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状态。核心是将原有对中小企业个体实力的要求分解为对中小企业的履约能力与合作方付款能力的确认,降低了银行信贷业务对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水平的要求,从而不需要对中小企业的详尽财务信息等进行调查。

(二)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评价问题

欧美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通过银企建立稳定的交易关系来消除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可得性,这就是所谓的“关系贷款”的作用。但依靠关系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往往需要银企之间拥有较长时间的合作关系,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交易周期通常比较短,属于短期行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相较关系贷款模式来说,对企业状况的评价从长期评价转向短期评价。实质是使银行对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状况的评价,转化为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状况的控制,只要企业在相应交易活动发生的过程中能正常经营、履约,银行就可以对该贸易背景下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三)发展供应链金融拓宽了中小企业抵质押品的范围,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缺乏抵押的问题

《物权法》中规定的抵押物包括动产(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应收账款质押、基金份额质押。另外还特别申明,只要法律、行政法规没有禁止的财产均可抵押。常规贷款很难覆盖到中小企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缺乏适当的得到银行认可的抵押品。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的参与使中小企业的动产抵押成为可能。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下,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存货价值、存货数量变动情况可以做到实时了解和掌控,这使得银行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存货的实际情况,物流企业擅长对动产实施有效控制,有效解除了银行在操作环节对抵押品监管不力的风险,使银行接受动产抵押成为可能。

(四)发展供应链金融可有效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在供应链中将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和随机冲击转移和分散到整条供应链上。当中小企业面临市场风险和随机冲击时,整条供应链中的企业有可能因为供应链的稳定与连续的需要,而在特定的时间和期限内缓解、推迟甚至避免这些风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这就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因为风险冲击形成的信用违约的概率。同时,在贸易背景真实的情况下,利用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只要中小企业能正常履行经济交易契约,而交易对手又具备相应的支付能力,中小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就能够得到保障。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增强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也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水平。

(五)发展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自身需要,可以调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走向直接融资市场,对商业银行融资的依赖性下降,银行间接融资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用创新的方式、开阔的思维去拓展客户资源,供应链金融就提供了这样一条新的渠道。供应链中的广大中、小型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各项服务仍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能够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终端用户全部纳入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无论对银行扩大客户数量,增加业务量,还是控制风险,提高收益,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从银行的视角分析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成因基础上,阐述了供应链金融对于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突出作用,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业务技术含量较高,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承担风险最高的业务,对业务营销和经办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在实际工作中要重点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银行需要研究供应链核心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走势,预防系统风险的出现。其次,要提高尽职调查质量,落实各项业务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落实好融资的前提条件,严把核心企业客户准入的第一关。再次,做好贷后管理工作。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要切实承担起贷后管理职责,并将系统监测和实地调查有机结合,加强现场调查力度,掌握客户风险状况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商业银行要严格审核供应链融资的贸易真实性,确保贷款回收与客户的物流、资金流相匹配,并通过与核心企业的密切沟通,保持对上下游合作企业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和融资使用情况的及时跟踪,避免出现虚假贸易背景下的骗贷行为。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01):10-18.

[2] Stiglitz Joseph,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 (71):393-410.

[3] 邵志燕.从金融结构缺陷视角谈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商业时代,2012,(28):59-61.

[4] 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06):38-45.

[5] 李娟.政府扶持体系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特区经济,2006,(02):271-273.

[6] 陈志、陈柳. 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改革与金融创新[J].金融研究,2000,(12):117-121.

第12篇

1、区块链技术概述

区块链概念最早于2008年提出,它是在已有技术上进行的独创性的组合创新,其核心技术包括P2P网络技术、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特别适用于具备多方协作、节点共信、信用透明等特征的场景,天然具有降低信任成本、实现数据主权、提升运行效率等优势。产业界和学术界都不断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但当前区块链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主要集中在技术、场景以及顶层设计方面。

2、国内外区块链发展现状

1)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块链的发展,先后出台系列政策

从2016年开始各国政府已经关注到区块链的价值,2017年亚洲各国加快布局,2018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国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涌现。美国、英国和中国在应用方面布局较早,并在金融、供应链等行业领域形成丰富的应用案例。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区块链应用方向上较为聚焦,政策上较为开放。在经费支持方面,美国政府直接给予研究人员和区块链公司科研经费,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主要以投资区块链项目为主。

2)国内外巨头纷纷布局区块链产业,推动技术与应用发展

国内外巨头企业于2015年便开始关注区块链技术,更多关注于技术研究与概念验证,部分企业于2106年开始进军区块链行业,2017年国内外各巨头企业动作更加频繁,纷纷开始落地应用探索,2018年则涌现出了一大批区块链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国内外互联网企业非常关注区块链底层平台研发,推出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并在供应链金融、溯源、数字版权、物流追踪等方向积极探索应用。百度基于区块链开展百度百科数据上链、图腾存证,腾讯开展供应链金融应用及BaaS服务,阿里推出食品溯源、跨境结算等应用。

3)开源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外社区活跃

开源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涌现了以太坊、超级账本、DFINITY、BCOS、安链云、DNA等一系列开源平台,开源社区、企业界、高校经过积极探索在智能合约、分片存储、网络优化、跨链交互等方向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但以太坊等平台也经历了多次拥堵事件、安全事件,所以性能、容量、安全的优化提升是各个平台的关注点。另外,通过分析国内外区块链开源平台的关注度和活跃度,明显看出国内区块链开源平台的活跃度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国内区块链开源平台的研发投入。

4)人才培养是区块链创新的关键,国内外高校积极布局

当前全球范围内共计29所高校已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和培训,大力培养区块链专业人才。我国总计10家高校开设了人才培养课程,位于全球之首,这表明中国在人才培养意识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上海地区已有4家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占中国高校总数的近一半,这四家高校中有三家位于杨浦区。

3、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概况

1)上海已形成完备的区块链产业生态,底层平台全国领先

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理论技术研究到底层平台研发再到行业应用创新的完整生态体系,复旦、交大、同济、财大等高校都在开展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海拥有工信部认定的微众银行、万向区块链、矩阵元联合打造的BCOS,众安研发的安链(AnnChain)等区块链开源平台,分布科技的DNA也通过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的《区块链参考架构》符合性测试。在金融、供应链、航运物流等领域有一大批企业在开展应用研发,也成立了一些行业联盟、研究机构,在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2)上海出台了系列政策,高校、联盟协同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

上海从2016年开始推动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下图为上海市区块链相关政策出台时间,截止目前上海各政府部门已出台近10项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上海自2016年4月开始,各企业机构纷纷成立了一系列联盟机构推动区块链技术的联合研发与应用,下图为相关联盟成立的时间,截止目前至少已有7家企业、机构和高校成立的联盟机构开展区块链的研究。

从2016年2月开始,上海高校已经开始推进区块链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了研究机构、联合实验室等。

3)上海培育了一批技术创新企业,在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

根据工信部信息中心的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有区块链企业456家,目前上海有区块链企业95家位列全国第二;从国内区块链融资事件地域分布来看,上海有73轮次,排名全国第二,上海区块链发展有一定基础优势。从上海区块链企业注册地域来看,浦东新区数量最多,为27家,杨浦、松江、奉贤、宝山、虹口、黄埔等地区也是块链企业注册较多的区域。上海的万向区块链、分布科技、金丘科技等技术公司位于虹口、杨浦等地;同时,杨浦、浦东等区都有着高科技园区和高校分布,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都位于杨浦五角场。通过杨浦区的配套政策,相信杨浦将成为后续推进区块链发展的重要创新区域和基地之一。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我国已公开的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达到了2077件。上海申请数量为170项,与北京、广东、浙江有一定差距。目前,区块链的技术专利主要集中在数据技术、加密技术、共识技术、智能合约、区块链应用等方面,区块链应用的专利最多有700多项。上海区块链专利申请主要以企业为主,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区块链专利合计15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块链的研发集中在企业,高校在中间的作用发挥还不明显,有必要鼓励高校在区块链理论技术方面做重点突破。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上海已经在供应链金融、保险、电子存证等行业领域有了试点应用,并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为区块链的应用落地和推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通过对上海近百家区块链企业调研和深入分析,编写组收集掌握了一手素材和典型案例,其中有特色的案例包括:万向区块链打造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基于汽车产业核心企业数据,为中小企业供应商提供信用背书,开发供应链中的“长尾客户”,缓解多级供应商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众安保险采用区块链存储处理健康险电子保单21.27万份,涉及保费收入3736.36万元;连陌科技利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打造的全球首个区块链科技养殖项目“步步鸡”,获得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组织的第二届中国区块链开发大赛特等奖;电子数据存证产品-法链已为法大大等合作伙伴的150万/日电子合同提供存证后端。

4)上海区块链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但后续发展还存在不足

上海在区块链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拥有万向区块链、众安、分布科技、金丘科技等一批区块链技术研发企业,底层平台技术国内领先;区块链天然适用于多方协作、多信任主体间建立信任机制,上海拥有金融、航运、供应链等众多潜在应用场景;上海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区块链研究机构,开展区块链教育与培训,具有一定人才储备。

但是上海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从前面分析可知,区块链技术起源于国外,国内在核心技术方面还不完善,许多底层平台依赖于国外开源项目;在产业应用方面,联盟组织发挥的作用还有待于挖掘和进一步加强,需要协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动应用落地;上海区块链企业还是较为分散,产业各方很难形成合力,需要打造专门的集聚区,在顶层规划方便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4、上海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发展建议

上海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发展将紧密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战略,抓住“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发展升级的契机,培育具备全球规模和影响力的平台经济、全球规模和竞争力的行业巨头,不断创新应用新模式、探索产业新业态,服务上海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设。

上海在区块链底层平台研发方面相比国内其他地区有一定优势,结合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建议从基础理论、技术平台、共性技术三方面进行投入和布局。基础理论方面:由于区块链是一项集成创新技术,目前的加密、共识算法等其核心技术,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若要推动上海区块链技术能级的提升需要从基础研究开始培育,我们重点考虑区块链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形式化验证、抗量子隐私保护、跨链交互等;技术平台方面:解决当前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重点考虑区块链技术平台的性能优化和安全管控;共方面:我们建议重点推动行业应用过程中的区块链功能、性能、安全等测试、验证服务环境建设等,帮助企业降低应用难度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