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工程规划

城市工程规划

时间:2023-06-02 09:5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工程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工程规划

第1篇

关键词:规划竣工测量;地下管线测量;成果表编制;建筑面积测量;分层平面图的绘制及计算建筑面积

一、引言

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是在建设工程竣工后,由项目开发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的一项测量工作,测量成果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已批准的建设工程进行规划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城市建筑工程规划验收测量,特别是加强建设工程竣工建筑面积测量,是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探讨一下开展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

二、作业内容

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一般情况下是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测量范围宜包括建设区外第一栋建筑物或市政道路或建设区外不小于30米。竣工图宜采用1:500比例尺,主要作业内容如下:

1、野外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包括图根控制点的布设,地形要素采集(含地面各要素、地下建筑及地下管线);建筑物分层平面图的绘制及量算;内业编绘;外业巡视等步骤。

2、地下管线测量,主要采用跟踪测量的方式对地下管线进行测绘;内业进行成果表的编制。

3、建筑面积测量,野外分层平面图的绘制及对各变长进行测量;对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都需要实际测量;内业进行建筑面积计算及进行分层平面图的绘制,对每个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进行汇总。

4、硬铺装和绿地测量,对小区内部道路和绿地进行实测,用以计算铺装及绿地率。

5、建筑物高度测量,主要采用免棱镜全站仪对建筑物高度进行实测,包括女儿墙、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斜屋面等。

6、成果编制及输出,包括竣工图的编绘和输出,本溪市管线竣工成果表和本溪市房屋竣工建筑面积测算成果的编制和输出。

三、实施要求

1、资料收集

收集已有的图件及测绘资料,如控制点资料、建筑物周边已有地形图、已有管网图、规划条件图、规划总平面图、施工平面图(包含地下室、底层、标准层、顶层)施工立面剖面图、各种管线设计图、施工图等。

(1)控制点测量

利用GPS-RTK进行图根控制点测量,首先对周边已有控制点进行采集,与已有成果进行检核,再对图根控制点进行测量,对每个图根控制点测量40-80个历元,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然后用全站仪进行复核,确保图根控制点的准确性。

(2)1:500地形图的实测和修侧

地形图的实测:对地面上的地物、地貌进行实测,地下建筑物能实测的均实测,不能实测的用手持测距仪和钢尺进行量测,但需要注意量测数据的几何强度,有多余观测,以加强校核。

地形图的修侧:首先要检查原图的质量,精度符合要求后才进行修侧,对于变化不大的,可利用经过检核位置准确的地物点进行装测或设站修侧;对于地物变化较大的,进行布设吐根控制点进行修侧,并对图面进行合理性处理。

(3)地下管线测量

地下管线测量包括给水、污水、雨水、热力、电力、通信、燃气等多种管线,对各种管线进行实地测量,对于地下管线主要采用施工时跟踪测量的方式,并记录材质、管径等要素,对于有些已有金属管线进行探测,不能探测的开盖检查并进行测量,确保地下管线的真实性、准确性。竣工时对地面上的井盖进行实测,计算埋深。

地下管线测量关系着本溪市城市管网建库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本溪市地下管网普查采集第一手资料。

(4)建筑物高度测量

随着城市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各种规划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检查和验收日趋严格,其中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顶部高程涉及挡光和建筑立面分析,有时精度要求在几厘米,所以它的高度测量验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我们采用免棱镜全站仪对建筑物高度进行测量,包括地坪标高、楼顶标高、女儿墙、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斜屋面等,并在图上标出,如图所示:

四、成果编制及输出

包括竣工图的绘制及输出、管线成果表的编制及输出、建筑面积测算成果表及分层平面图的绘制及输出、建设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报告书的编写及输出等。

竣工图的绘制及输出:小区道路的绘制、绿地填充、地下管线编号、建筑物高度标注、建筑物层数等各要素,如下图所示:

管线成果表的编制:包括编号、设备名称、修建年代、材质、规格(管径)井盖高、埋深、管顶高、坐标等,按流向编号,从市政接点编至末端或从末端编至市政接点,对号入座,经检查无误后即可输出。

建筑面积成果表及分层平面图的绘制及输出:包括计算说明、建筑面积成果表(总建筑面积、每栋楼的建筑面积)分层平面图。

五、总结

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是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规划竣工验收资料,其成果是规划管理部门作为城市建筑工程规划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其产品的性质关系到规划管理部门行政的权威性,也关系到建设单位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测绘单位的质量信誉,这就要求我们测绘人员必须采取过硬的质量管理措施,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测绘成果。

参考文献:

[1]CJJ8-2011 城市测量规范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市政交通;建筑规划;武汉市

1 建设工程规划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建设用地问题

2013年,武汉市土地供应总计推出258宗,土地规模1350万m2,从成交地块空间分布来看,主城区成交占总量的比例超过六成,从各区同比增长率看,主城区成交规模下降,远城区小幅上升。分析建设用地综合规划,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粗放式利用长期以来武汉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利用方式粗放,存在着建设项目土地征而不用、征大用小或盲目圈地的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同时在城镇建设用地内部,用地布局不尽合理,土地级差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2)生态用地控制困难武汉在都市发展区中单独划出1814km2,作为生态保护范围,仅允许确需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公园绿地及必要的风景游赏设施等四类项目,但部分工业、仓储类等各类项目对生态区域存在较大的影响。

1.2 市政交通困境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特大型城市,长江、汉江穿城而过,形成了其‘两江三镇’的独特地理环境。在中部崛起的号召,武汉市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建设,但在发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市政交通问题困扰武汉,成为制约两型社会改革的‘瓶颈’。武汉城市发展中,市政交通的困境包括以下:

(1)天然地形限制,交通整体规划缺陷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加之城中湖泊分布,形成区位相互独立的交通体系,彼此通过桥梁及隧道连接,市政交通呈环形放射模式。此模式存在自身缺陷,导致众多交通问题,其中过江通道的拥堵,成为武汉市两型社会发展自然瓶颈。

(2)交通规划滞后,路网密度不足因城市自然历史特点,在城市发展中因主城区功能和结构规划复杂。市政道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及相应的科学论证,导致武汉市现行交通路网基本在各自区域相对独立发展,加之武汉市路网密度较低,主次干道循环能力较差,停车区域规划不足,整体交通系统属于城市发展薄弱部位。

(3)交通建设滞后,城区工地遍布例截止2013年,武汉市过江通道有5桥1隧(三环范围),过江日交通流量为48.3万台,其中内环长江大桥、二桥和隧道承担过江总量的60%。高峰时段,均已处于高负荷运行,两岸通道口拥堵突出。另外2013年武汉市全市工地数量1.1万个,部分区域每平方公里高达2个,由于城建项目昼夜开发,在交通管理,环境影响均加剧混乱。

1.3 建筑规划现状

建设规划管理为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住品质的目的,体现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战略精神,彰显武汉市滨江、滨湖及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点,从城市界面、景观、色彩和建筑产品性质等几个方面提出要求,但现实存在突出问题:

(1)建筑产品自身缺陷因武汉市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点,建设项目开发单元、兼容性和强度控制综合考虑不足,加之开发单利益最大化目标因素,建筑产品规划自身在建筑单体布局、建设高度等难以合理化,造成建筑日照、采光、通风等方面综合功能效益较差,建筑产品自功能舒适性不足。

(2)建筑产品配套设施简单城市商业建筑交通不便,停车资源紧张,住宅建筑居住生活不便,周边各项配套不足,同时周边道路、绿化等指标均按人均指标分布,未考虑城市配套规划综合需求,建筑产品无法较好融入城市之中。

2 解决工程规划存在问题的一般措施

2.1 统筹建设用地开发理念

(1)保障科学发展用地武汉城市建设用地始终贯穿节约集约用地建设‘两型社会’的理念,根据城市规划应针对不同区域各类土地的统筹协调利用,优化主城建设区、重点功能区及产业集中区、生态用地区、基本农田集中开发区等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区,加快建设用地规划开发,制定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强化建设用地调控和空间引导。

(2)控制城市用地高效开发根据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综合承载力分析,为各类要素布局,交通、市政设施等系统安排,以及用地开发强度,各类城市功能配置等形成支撑。定期评估各类要素用地,完善土地实施经济机制,制定保护和节约的激励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

(3)保护土地生态控制线依据武汉市1:2000生态控制线区分生态底区和生态发展区,创新新农村建设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通过迁村腾地,运用土地流转、增减挂钩等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增强城乡发展活力,提高生态用地使用效率,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2.2 建立新型市政交通模式

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发展,对常规公共交通规划涉及的公交专用道设置以及公交场、站选址和用地标准等内容提出技术要求,加强对重大交通设施的安全保障和控制管理,市政公用设施选址布局要求、卫生防护等。充分发挥武汉市区位与交通特点,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构建安全便捷、公平有序、低耗高效、舒适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促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

同时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实施区域差别化交通管理政策,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加强交通法规建设,完善制定交通管理规划,强化道路交通安全建设,加大交通安全社会宣传力度。

2.3 优化建筑规划设计思路

加强城市建筑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建设管理,建立全市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协同组织机制,以城市建筑设计为先导,促进园林绿化、历史文化、旅游、广告亮化、沿街立面及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的联动,不断提升城市设计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管理体系,建立以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等为手段的空间引导机制,将城市设计由空间引导型向引导与控制型转变,实现城市设计对规划实施的有效指引和城乡规划的精细化管理。

3 结 语

总之,在城市的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严谨态度规划城市,以务实的作风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才能够建设出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城市。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2(02).

[2]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2013年第4期.2013(10).

第3篇

【关键词】排水规划;城市规划;工程设计

一、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要求

(1)保证城市基本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在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工作中,有关的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要考虑的第一个设计原则是考虑能够满足城市基本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然后再充分考虑利用城市的可利用空间对城市的给排水的整体功能布局进行初步构想,要考虑可利用空间内未来发展的大体趋势,有必要在最终的设计方案预留一定可供未来发展的空间。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一定要保证具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和耐久性能,避免出现引发城市居民生活不安定和工业生产停滞等问题的出现。

(2)协调城市整体建淡规划的要求

城市整体建设规划是从宏观上全面地对城市建设发展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与规划。作为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需要有关规划部门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通过以一种概念化的设计理念进行城市未来发展构建的规划设计。有关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在能够对城市整体规划方案了然于心的基础上制定一个既具科学性又具合理性地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案。

二、市政给排水规划存在常见问题

2.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防洪规划不相协调

2.1.1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高程无法保证,排水工程设计不符合防洪要求按规划新区的雨水规划,在规划区内没有设置雨水排捞泵站,所有道路或小区排水均按重力流的方式排放。采用重力流直接向河流排放的雨水管,只有其设计雨水管内底高程高于内江的某一潮位高程时,才能保证暴雨期且内江涨潮至此潮位高程时的排水畅通。按防洪规划,排水工程设计应确保在内江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m时的排水安全。

某工程设计雨水按就近排放的原则,工程设计范围的雨水管分3段(相应分3个雨水排出口),各段的管道长度分别为480m、340m、980m。3个设计管段的最不利点雨水口的地面标高分别为4.05m、4.07rn、4.05m,由于与内江潮位相比道路设计路面高程相对较低,使各设计管段的最不利点雨水口的地面标高与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3.9m的高差(压力差)约为0.15m,与多年平均位3.55m的高差(压力差)约为0.5m,如果要保证最不利点在50年一遇的实测潮高或多年平均位设计暴雨重现期为2年的情况下排水畅通不造成积水,设计雨水管无论采用压力流或重力流设计均不可能达到要求。

可见,由于规划区用地竖向规划的地面高程太低,导致了排水丁程设计无法满足防洪规划要求,而防洪规划中也没有提出对排水工程设计可降低防洪标准的要求。

2.1.2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用地与道路,交通,地面排水,防洪以及项目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的结合。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等矛盾,只有通过用地合理的竖向规划来解决。在规划新区内类似本工程的排水状况尚存在,我们认为其原因是,在规划新区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做好排水工程规划与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防洪规划的协调,或者是仅考虑提高用地高程会增加土方工程的造价,而没有考虑所在地区的重要性及排水不畅的后果,因为该市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多台风,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大,对雨水排放不利。此外,应对土方工程与排水工程的投资进行比较。

2.1.3采用重力流和短管压力流两种方式进行排水工程设计

对城市用地竖向规划高程太低的存在问题,在设计评审中有关规划部门答复不预调整,为了使排水工程设计在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合理,结合本工程特点,我们雨水设计中对各管段的水力计算处理为:管段起点至最不利点按重力流设计,最不利点至出水口在设定相对合理的安全潮位下按短管压力流设计。安全潮位是指当内江潮位不高于此高程时,设计雨水管段能在满流的情况下以压力流的形式排水,并可保证排水畅通。计算结果:

第1段管道总长L为480m,最不利段管道L为120m,安全潮位3.05m。

第2段管道总长L为340m2.65m。

第3段管道总长L为980m2.65m。

最不利段管道L为260m,安全潮位最不利段管道L为640m,安全潮位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达不到规划新区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要求,但与每一设计管段全部按重力流排放形式设计的雨水管相比,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当然在同样的设计坡度下,由于加大了管径,也就增加了工程造价(本排水工程造价增加了13%)。当出内江潮位高于设定的安全潮位同时下暴雨(暴雨重现期为2年)时,最不利附近区域会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规划新区内适宜的位置设置排涝雨水泵站。

2.2 污水管网规划中竖向高程和污水提升泵的设置站缺乏合理性,系统性的论证

工程实例:某市新开发城北区,规划面积约13km2,规划污水排放量44300m3%/d,在规划区内污水主干管末端设置了一座规模40000m3%/d的污水提升泵站,即规划区内的大部分污水需经泵站提升后才能排至污水处理厂。

2.2.1污水管埋深不合理存在的问题

按原污水提升泵站设置的位置进行本工程设计污水管道埋深llm—15m,的长度约为路线长的50%,且排水坡度与道路坡度相反,出现了如下不利于工程建设的问题:

(1)按国家钢筋硅管的使用标准,一般Ⅱ级管可达到最大覆土为9m,塑料排水管超过8m覆土后也不能选用,因此,需采用暗渠形式排水,与采用管道相比,由于埋深太大,暗渠施工周期长,增加了施工的不安全因素

第4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体系;地位;作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25

0 引言

市政工程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进行市政工程规划建设时,必须要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对整个城市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将着眼点置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发展规划关系着整个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在进行城市化建设时,要对市政工程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探析,以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市政工程规划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市政工程规划的重视度日益增强。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将市政工程规划单独罗列出来,使得市政工程规划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规划子系统。市政规划子系统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城市规划的不足,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预言,市政工程规划在我国城市的未来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市政工程规划一直都是困扰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借助制度经济学、市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以及行政法学等学科知识对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以及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等进行分析研究,能有效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改革和完善。

2 市政工程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分析

市政工程规划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市政工程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市政施工建设的蓝图。其具有经济性、系统性、综合性以及可实施性等特点。市政工程规划是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因此其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可实施性。此外,市政工程规划会对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进行方案假设、方案分析、方案评估,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德尔菲法等其他的决策方法。市政工程规划能够将各种城市建设方案进行整合、优化,最终选择经济型最强的方案进行建设施工,因此其具有经济性特征。

经过长时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先辈们对城市规划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相应成就。但城市规划工作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这极大地抑制了城市的后续发展。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根据城市的性质、人口数量以及城市规模等指标来进行,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市政基础设施的设置,对城市规划并没有进行详细、完整、系统性的规划控制编制。此外,我国的城市规划将市政规划的着眼点置于宏观统一角度,使得实际建设范围与规划范围之间存在差距,难以从大系统角度对市政工程规划进行详细表述,并且其在竖向、坡度等方面的数据和技术支撑也比较模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市政工程规划能有效地弥补这些不足。

从城市规划的现实需求来看,其需要市政工程规划子系统来配合其工作。市政工程规划能够对市政设施规模、防洪排涝、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市政建设施工图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市政工程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作为城市规划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市政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化建设和发展。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市政工程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依据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品牌,推进城市的创新性发展。市政工程规划能够有效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独特的建筑,塑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面貌,落实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的方针是“绿色、节能、环保、美观、实用”,对市政建设材料的要求主要是环保、节能。二是对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老城区进行二次规划,以改变其低环境品质、乱空间秩序以及历史古迹历史文化遭破坏的现状,促进老城区的和谐化发展。三是市政工程规划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节能减排城市的建成。通过有针对性、合乎实际情况的市政工程规划,强化对相关城市建筑物在扩建、工程加固、装饰以及装修等方面的质量监管控制,能够有效地保证城市建筑质量。在新常态经济发展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之下,合理的市政工程规划能够将地热、水源热泵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资源用于城市化建设,有效提高城市建筑材料的节能标准。四是市政工程规划能够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的完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城市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国众多城市的老城区都面临着改造,尤其是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棚户区,其市政改造规划亟待进行。通过对棚户区、老城区进行科学的市政工程规划,能够稳步、有序推进老城区中危房、非成套住房的改造,改善老城区环境面貌,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

此外,通过合理、科学的市政工程规划,能够促进城市安全指数的提升,打造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强化对市政工程规划的分析和研究,能够有效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 结语

市政工程规划伴随着城市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在新常态经济发展指引下,要强化各地区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规划建设,以打造“独特、环保、宜居、发展后劲强、安全”的新型城市,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宁淑冰.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现状的研究与分析[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工程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06).

第5篇

关键词:燃气工程 规划设计

Abstract: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gas pipel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construction,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and benefit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of large engineering.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we must combine the pipelin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stage,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conditions and so on. Have the foresight to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the sit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emise, to make our design more rational and humane. In this paper, design and planning of city gas pipeline, especially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gas pipe buried.

Keywords:Gas engineering;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B8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8-0000-02

在现代化城市中,城市燃气和电力、自来水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能源供应手段。它对改善城市环境、方便生活、繁荣经济等诸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城市燃气管道暗埋的方式已逐渐成为房屋建设过程中的一种主要趋势,因此燃气管道规划设计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目前在室内的燃气管道设计方案中,还是以采取明敷埋设的方式为主,但就以这种埋设方式自身的特点来看,其外部构造对于室内的装饰效果必然会对美观及使用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诸如这样的问题还很多,那么笔者认为对于城市燃气管道重新规划设计工作将势在必行。

一、 现代城市燃气管道规划设计分析

城市燃气管道系统是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建设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与城市居民用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燃气管道规划设计中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高压、中压以及低压三个压力档次不同的燃气管网;城市燃气分配中转站或者是压送机站、调压计量站或者是区域调压室、储气站;与之配套的电讯和自动化设备以及电子计算中心等。

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设计主要还是根据管道的输气压力来进行分级,主要分级范围有:低于O.01 MPa的低压燃气管道;0.01 MPa至0.2Mpa范围之间的中压B燃气管道;0.2MPa至0.4Mpa范围之间的中压A燃气管道;0.4MPa至0.8Mpa范围之间的次高压B燃气管道;0.8MPa至1.6Mpa范围之间的次高压A燃气管道;1.6MPa至2.4Mpa范围之间的高压B燃气管道;1.6MPa至2.4Mpa范围之间的B燃气管道等。

随着目前城市燃气管道系统建设的迅猛发展,燃气管网的规划设计普遍由以往的低压系统逐步转化为中压管网与楼层调压相结合的系统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了燃气的供气质量及利用率。

就当前我国城市燃气管道的规划设计层面来讲,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规划设计和管网设计。其中管网设计问题主要是:如何能够达到燃气管网在投资方面节约省材的目的。管网的布设是燃气供气系统最为主要的投入,但目前我国针对管网规划设计普遍采取的人工选择管径与计算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就造成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够全面考虑到燃气供气管网的投资经济因素,因而很难保证最终的设计方案的最优化。与此同时,应该考虑到对于城市燃气管网规模逐步扩大,必将导致管网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规划设计在现有的条件下,确保城市燃气用户的正常日常生活,并对城市燃气管网设计进行优化处理,从而降低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投入、运行成本以及提高其安全可靠性,这些也是目前城市建设发展方面不可忽略的问题。

二、城市燃气管道规划设计的方法

对于我国城市燃气管道规划设计工作,国内许多的规划设计人员都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与努力,来研究这些燃气管网、管道的优化设计问题,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初步总结了几个可实现的方法。

1.将燃气管道的管径作为连续性的变量,通过求解某一管段的经济方程组,即可将燃气管道的管径参数上下靠档,运用此方法在最后破坏过程中了解到其最优性能;

2.利用求解的燃气管道管网最短路径数,可以将环状的管网型式进一步分解为枝状的管网形式,即:可根据某一管段内的流量确定管道对应的管径。此方法的应用会导致管网完整性的破坏,且在选择管径时也仅能够取近似值,此求解的终值只是一种满意值而并非最优值;

3.把所有可选择方案进行对比评价,选择各方面协调最好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此方法应用于小规模的管网系统较为适宜,这主要是因为在每一个管段中存在八种可选择的情况,如果管网有十个管段时可选择的方案就无法进行有效统计,不具有足够的操作性。

以上三种方法,共同特点是:具有相对的局限性,规划设计人员在充分寻找更为先进的优化方法中,发现并总结了一套系统分析法,在解决城市燃气管道设计方面有着不错的效果。当前,遗传算法的突破已成为能够有效简化燃气管网规划设计的新型方法,其原理是能够通过遗传算法提高可以求解复杂系统优化问题的通用框架,不限于问题存在领域及特点,因而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

二、城市燃气管道规划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1.引入管的设计选材方面

在设计中应严格执行《燃气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CJ/T 125—2000)的标准规范执行。燃气管道系统中的关键部位是室内与室外燃气管道的引入管,它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城市燃气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通常采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该管材的主要优点在于材质耐腐性能好,其主要的材料成分为聚乙烯复合塑料,因而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小,其理论使用年限与建筑物寿命大体一致,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也不必过多的考虑管材腐蚀因素,延展性能也很好,能够承受一定范围的地质变形、建筑物沉降等相关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能有效地防止燃气引入管连接件因上述原因而产生断裂。施工简单,通常只需按材质特性规定的弯曲半径,结合现场实际角度需求,对管材进行人工弯制处理,造作较为简单。按照规范规定允许弯曲半径为:公称直径小于150 mm 时为 80 倍公称直径,公称直径范围在200 ~ 300 mm 之间时为 100 倍公称直径,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 350 mm 时为 110 倍公称直径。

2.埋地燃气管道的水平净距离不足

在国家制定的相关规范中对于地下燃气管道与建筑物和其他相邻管道的水平净距有明确的规定,属强制性条文。但是,在实际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因具体地形、实际条件限制,从而无法保证水平净距符合规定要求,这这就需要我们应据实际情况深加斟酌。

3.地下燃气管道的阴极保护---防腐措施

对于地下燃气管道阴极保护的规划设计选用时,调整标准符合下列几点要求:

(1)锌阳极不允许使用于土壤电阻率不小于200·m 的情况中;

(2)镁阳极则适宜使用于土壤电阻率不小于 100 Ω·m 的情况中;

(3)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在选用时不会受到土壤电阻率的制约与影响。

(4)采用牺牲阳极法时,选用阳极的保护效果应符合以下要求:

采用牺牲阳极法时,选用阳极保护效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一,对地电位应达到-0.85V或更负;第二,通电时,阴极电位较自然电位向负方向变化值应大于300mV;第三,当土壤或水中含有硫酸盐还原菌,且硫酸根含量大于0.5%时,通电后,对地电位应达到-0.95V或更负;第四,牺牲阳极在埋设时,与保护的燃气管道的距离不宜小于0.3m,也不宜大于7m,埋设深度不宜小于1m,并且直埋设在潮湿的土壤中。在阳极与保护管道之间,严禁设置其他任何金属构筑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燃气管道优化设计是为了能够造福于民,在现有可能的前提下应该将设计工作做到更为全面、合理。本文分析了城市燃气管网的设计构成,并简略阐述关于设计中的常见问题所在,旨在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在这一方面的设计工作内容,提升设计能力及水平。

参考文献:

[1] 舒安庆,刘小丽,吴开斌,魏化中;城市燃气管道设计方法比较;化工设备与管道;2009,46(01):42 - 44.

[2] 王蓉;城镇超高压天然气管道设计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11年01期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给水排水 规划水量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从各规划阶段到具体项目实施,确定其水量规模是首要内容,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工程总体布局、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有些城市由于预测规模偏大,建成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又有些项目由于预测规模滞后,影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因而合理确定水量规模十分重要。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从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详细规划阶段,到工程实施,其水量规模的确定是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各阶段有不同的规范、标准、指标作指导。如果混淆不同阶段和相应的规范,不作调研,将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1 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给水工程规划是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用地、人口规模,空间布局安排和水资源状况,提出各取水水源、供水系统的规划期内工程水量、水质目标和设施布局。

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以下简称给水规范)是测算城市总用水量规模的主要依据。

(1)给水规范所提指标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期内(一般为20年)的水量预测,并按此控制水资源和提出总水量规模,由于城市用水有逐步增长的过程,因而近期指标要大幅下降。

(2)给水范围所提指标是全国通用指标,选用时不能简单按照城市规模类别和分区进行套用,必须先对城市现状指标进行测算研究,按照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所采用的指标。由于编制给水规范所提指标是依据1991~1994年统计资料,该年段正处于用水高速增长期,并按照逐年增长的概念来测算。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紧短,节水措施的加强,高耗水工业的更新换代和工厂外迁等因素,城市供水量增长缓慢,有些城市还有所下降,使给水规范所提指标偏大。如南方某市1995年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723万m3/(万人·d),至2 000年下降至0.577 m3/(万人·d),2001年为0.603 m3/(万人·d)。在编制总体规划时,确定近期(2005年)0.65 m3/(万人·d),远期(2020年)0.75 m3/(万人·d),而 给水规范建议指标为0.8~1.2 m3/(万人·d)。

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由于用地性质和供水条件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指标。一些水资源不足的城市和供水距离较远的地区,更应强调节约用水,采用多种措施降低耗水量,其综合用水量指标也应大幅下降。

(3)给水规范所指人均是指户籍人口,未包括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目前一般采用城市人口数(指户籍人口及暂住一年的人口),因而选用指标时要考虑人口数的内涵。流动人口的用水量一般已计入指标中,不单独计算。

(4)有些城镇集中发展一种或几种工业,形成产业规模,其工业用水量所占的比重较大,不符合一般城市的组成结构,但与人口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可采用生活、工业用水比例法,即用人口增长数,人均居民用水量及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的比例来推算今后的总用水量,有一定的准确性。

(5)在城市中用水量较大且水质要求低于《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工业企业,如当地有取水水源应自建供水设施,其水量不计入城市给水水量规模。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应限制工业自备水源供给生活饮用水。

2 总体规划阶段污水水量预测

国家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以下简称排水规范)中关于城市污水量预测方法提出:城市污水量应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水的用户和自备水原供水的用户排出的城市综合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组成,城市污水量宜根据城市综合用水量(平均日)乘以城市污水排放系数确定,其中对污水排放系数提出0.70~0.80的数值。而 排水规范中对排放系数的内涵未作细致的说明,笔者认为,实际影响污水水量有下述因素:

(1)给水日变化系数。由最大日给水量,折算成平均日给水量,其数值应根据当地实测数或给水规范提供的数据确定。

(2)产销差率。城市给水厂供出水中包括计量用水及非计量用水,其中计量用水除工业冷却水外一般会产生污水水量;非计量用水包括漏失水量,绿化及浇洒道路用水,消防用水等,这些用水不产生污水量,不进入污水系统,一般占供水量的12%~20%,

(3)产污率。指用户产生的污水量与用户的用水量比值,即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产污率与工业性质、城镇卫生设施等因素有关,一般取0.85~0.90。

(4)截污率。指进入城市污水系统的污水量与产生的污水量之比值。截污率与污水收集系统的完善程度等因素有关,要求规划期末在规划范围内都应达到100%是不可能的,即要求零排放是无法实现的。在规划污水管道时,截污率最高值可取0.9。

(5)处理率。指进入城市污水厂处理的污水量与城市产生的污水量之比值,是反映城市污水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分期建成的,近期规模应按接纳范围近期所产生的污水量和合适的截污率来确定。避免当前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偏大,进水量达不到设计规模的倾向。

(6)自备水源产生的污水量。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有自备水源的工业,若其污水水质符合接管标准(或经过厂内治理后达到接管标准),一船均应纳入城市污水系统。若工厂远离市区,其排放污水水质又有特殊性或污水量很大,则应单独设厂处理。

(7)地下水渗入量及污水渗出量。目前一些城市的污水管道材质及接口形式较差,检查井破损,为节省电费,采用高水位运行方式,管道普遍受内压,污水向外渗出;南方地区地下水水位较高,易于渗入污水管道。渗入及渗出量很难测算,但造成很大损失,若按地下水渗入量1 000 m3/(km2·d)计算,一个100万 km2的城市,每天增加提升和处理量10万 m3,年增加费用约2 000万元。笔者建议要提高管道和检查井的质量,考虑受内压的可能,对现有质量较差的管道采用内衬的方式,减少渗入及渗出量。

(8)雨水进入量。一般城市均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但由于城市街道、工厂、小区内部排水管道雨污分流未能完全实施,以及暴雨时路面积水、雨水大量进入污水管道。某城市连续5天暴雨,降水量242.5 mm,污水处理厂进水量比同期晴天增加60%,一些中途提升泵站进水量增加1~2倍,给确定设计规模和运行管理带来困难。雨污分流不仅要增加污水接入量,同时要减少雨水进入量,目前一些污水系统设计规模较大,睛天时污水量较少,但暴雨时又超过设计规模。因此,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是长期、细致和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若日变化系数采用1.2~1.3,产销差率、产污率、截污率均采用0.9,则进入城市污水系统的平均日污水量是城市最高日给水量的60%~56%(不计自备水源产生的污水量及地下水、雨水进入污水系统数量)。

3 分区规划阶段及专业规划给水、污水量预测

分区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的深化、补充和完善,一般是分区、分块进行规划。专业规划则将给水、排水工程,按专业内容和需要单独进行规划。两种规划对水量预测不仅要进一步核实不同规划期的总水量,而且要提出各地块的用水量和污水量。其预测的依据是:

(1)已经建成并不再改造的地块,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调查实际用水量及排污水量,如无资料,应取得建筑面积,客房数,工厂产品数等资料,根据指标进行推算。

(2)对尚待建设的地块,由于在分区规划阶段只知其性质和面积,尚未确定其开发强度及工业性质,可以按照给水规范提出的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推算。从今后加强节约用水、降低产品耗水及提高回用率等角度来衡量,这些指标应予降低,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使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趋向完善和准确。

(3)各分区分块计算水量之和应与城市总水量大体相符。各分块水量是规划阶段计算给水管网系统和污水管道系统的依据。

4 开发区的给水、污水量预测

目前大量兴建的开发区往往只确定开发区的总面积,有一张总体布置图及大体的工业性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变化很大,要确定其给水量和污水量十分困难,建议采用下述方法:

(1)开发区采用单位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比较合适。根据调查,综合性开发区采用0.6~0. 7万m3(km2·d),高新技术开发区采用0.3~0.4万m3(km2·d)为宜,对化工、冶金等大型工业区则按实际确定。

(2)开发区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在预测水量时重点应满足近期需要,控制最终规模,逐步扩大,避免近期建设规模过大。

(3)目前开发区星罗棋布,在选址时,对取水条件及可能产生的水污染往往重视不够,在缺水地区应避免引入耗水量大的工业,建成节水型的开发区,并应同步实施给水、污水工程。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不应引入,使开发区生态环境良好。

5 详细规划阶段给水、污水量预测

详细规划阶段已明确开发建设的强度及要求,居住区应有容积率、层高等指标,公共建筑应有建筑量、客房数等规划条件,给水、污水量应根据单位水量指标测算。

若居住区有1 km2,建筑容积率1.2,户均100 m2,有3人,人均最高日用水量指标300 L/(人·d)(包括居住区内小公建、绿化用水),则单位用地用水量指标为1.08万m3(km2·d),可以比较准确计算出居住区的用水量。

在测算污水量时,应计算产污率及日变化系数,不计产销差率及截污率。若产污率为0.9 ,日变化系数1.3~1.5,则污水量相当于给水量的70%~60%。

6 项目实施阶段给水、污水量预测

编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项目建议收时可以参照给水排水专业规划提出的水量规模,由于实施项目一般是近期和局部的,通过调研后作相应调整。

第7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 规划编制 问题 对策

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主要包括道路工程规划、给排水工程规划、电力电信工程规划、燃气供热工程规划等。科学合理的市政工程专项规划是城市合理发展的前提,因此要针对当前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为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1、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城市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合理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却暴露出种种问题,导致工程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不能协调发展。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规范性不强。由于缺乏统一的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办法,导致规划编审程序和编制技术的规范性不强。目前,关于市政工程规划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编制办法,这是造成规划编制规范性不强的主要原因。

第二,缺乏宏观指导。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基本上停留在微观层面,对于城市的总体布局缺乏宏观指导,造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等问题。没有科学合理的宏观指导,城市与工程规划之间会产生矛盾,不能协调发展。

第三,缺少理论研究。关于市政工程规划的理论研究工作非常少,没有建立起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系统理论科学。很多市政工程并没有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进行规划编制,不经具体分析和研究便随意制定工程方案,使规划编制演变成花样文章,无法发挥指导工程建设的作用。

第四,缺少技术优势。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技术含量不高,编制人员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无法从实质上提高编制的质量。为了节省成本,采用低水平编制技术,使规划编制陷入技术倒退的困境。这种缺少技术优势的现状,导致无法实现规划编制的综合协调功能,抑制了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第五,重视程度不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的工程规划应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而政府的行政干预则是保证工程规划编制质量的重要前提。但是,受到政策不健全、政府分管不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工程规划编制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规划编制无法实现应有的作用。

第六,编制与管理工作脱节。在规划编制中,规划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不明确。规划管理中涉及到的控制要素、工程建设时序等问题,规划编制中都没有给予明确的解决措施。这些问题通常都交给工程运营商自行解决,导致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脱节,规划编制成为形同虚设的环节。

2、加强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对策

针对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相关工作经验,提出一些改进规划编制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够对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有所增益。

第一,重视工程现状的现场勘查工作。编制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之前,要详细了解工程的现状。重视现场勘查工作,并及时搜集工程资料,绘制工程现状图,认真分析工程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管线分布方案。重视工程现状的勘查工作,能够确保现状与规划之间有效融合,提高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第二,加强市政工程规划编制的规范性。国家应完善相关立法,制定统一的市政工程规划编制办法,建立健全市政工程总体规划体系,制定统一的编制技术标准,提高规划编制的规范性,进而增强规划的法定性。

第三,协调市政工程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编制市政工程专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布局和用地性质,使工程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专项规划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在规划编制中要充分体现城市整体规划的发展策略,紧密联系实际完成专项规划工作。

第四,从实际出发,合理编制市政工程专项规划。如果市政工程综合规划的条件不足,可考虑先编制亟待解决的工程规划。例如,独立编制城市给排水工程专项规划。通常情况下,道路工程和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应该优先编制。由于排水管线占地空间较多,位于其他管线的下方,直接影响其他管线的布置,所以要优先编制道路工程和排水工程专项规划。部分城市由于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下水道中的污水经常溢出,影响城市环境卫生。

第五,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强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往往需要很多行业和部门的参与,所以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规划部门、政府部门、行业部门等的合作机制。通过加强沟通,达成规划要求的一致性,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第六,做好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道路工程规划是工程总体规划的基础,道路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将决定工程总体规划的合理性。城市道路的合理布局是准确布置各种工程管线的前提,只有做好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这个基础工作,才能确保其他各项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合理完成。

第七,实现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政工程将不断更新,市政工程规划也会随着向前发展。因此,规划编制工作不能驻足不前,而是要形成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提高编制技术,实现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编制市政工程专项规划是为了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与城市整体规划的有效衔接,解决工程建设随意和不合理的现象。因此,要重视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针对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更新更好的解决办法,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为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郝天文.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几点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8(09).

[2] 刘光治,葛幼松,周彧.市政工程规划编制工作探讨[J].江苏城市规划,2008(08).

[3] 刘亚丽,彭瑶玲,孟庆,丁湘城.国内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经验借鉴和启示[J].规划师,2010(02).

第8篇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常见问题

我国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距,对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程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程度。无论是从给水系统的规划建设还是对于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大致分类三个过程:供水、排水、循环水利用过程。这个三个具体的给排水过程构成了市政工程规划设计中关于水资源利用的全部。对于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要坚持的原则是,充分合理的使用水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让每一滴水都不浪费。这样的给排水工程规划才是进行市政工程建设的水资源利用的重中之重。

1、 市政给水工程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中的前期规划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给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给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不仅关系到城市用水的安全、及时,还关系到整体的给排水工程规划的整体施工的效果。目前我国的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给水工程的建设存在的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当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大,城市居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市政工程中的给水系统不能够与时俱进的和城市人口整体容量的加大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样就导致了在城市市政给水系统设计缺少长远的意识。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居民区、商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区的大量建设,对于给水管网线路的设计的铺设缺少相应的规划、重复设计、重复施工的现象都经常发生。鉴于这样的一种实际状况,给水系统的规划和施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该站在前瞻性的角度进行设计,不能够只考虑到当前的给水系统建设,更多的应该是考虑到未来几十年城市发展的规划上进行设计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市政工程设计和规划不至于进行重复的设计和建设。

另外,在给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具体规划设计部门不能够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用水客户的实际情况,这样就导致了给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够因地制宜的设计,导致了市政工程规划中,存在着用水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的矛盾所在。这就要求市政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单位要充分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采纳用水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给水系统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市政规划给水系统设计中产生的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做到因地制宜的进行给排水工程的建设。

2、 市政排水工程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市政排水系统包含的具体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生活污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市政排水工程规划是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目前市政排水工程规划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排水系统网络的建设不够完善,排水中的具体市政排水量没有能够进行具体的测算,排水系统中的具体种类的水没有能够进行细致的分类。对于城市的市政工程的排水系统没有能够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当然目前的排水系统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但是相对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没有达到国外的标准。目前对于排水系统的规划主要是分为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这样的专项规划主要指的是:进行了大范围的的规划排水系统,如在工业园区进行的排水系统的规划,对于生活园区进行的排水规划,对于商业区的排水规划。但是这样的规划和设计都是粗糙的规划设计不能够真正起到合理的利用和处理水资源的目的。要在城市市政排水工程中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设计,让市政工程的排水工程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对于市政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让城市的排水工程在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几个环节上能够统一协调的发展,使各环节的排水设施建设工程规模适宜、投资合理,运行中合理利用水资源。所以说在对于市政工程排水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内容,让排水系统建设的能够保证畅通的前提下面,因地制宜的完善排水系统的建设。

3、 加强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意义

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关系到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过程,只有将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按照前瞻性的理念进行规划和设计,才能够完善城市给排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给水工程建设关系到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及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水资源的利用,如果没有好的给水系统规划和设计很难想象城市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景象。在市政给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在充分考虑到用水单位实际情况的作用下,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总之给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是市政工程建设中,相对位置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市政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排水规划的设计,排水工程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利用的全部。由于排水工程涉及到的面比较广,直接涉及到的有城市道路路面水的排水、城市工业用水的排水、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等。这些方面的排水规划设计由于产生的水资源污染的程度不一样,这就要求对于这些市政工程排水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具体的产生污水的单位的情况不同进行污水管道和网络的铺设,有的污水可以直接排放到河流或者湖泊中去,有的污水就需要进行净化处理才能够排放到河流或者湖泊中去。不同的单位产生的污水情况的不同,污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充分考虑到以上的几种具体情况,才能够不断完善城市排水工程的建设。

总之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关系到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只有将城市的给排水工程规划和设计好,才能够建设出具有前瞻型、实用型的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才能够让人们在享受城市生活带来便利的时候,不断增强对于城市水资源的珍惜的程度。当然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要结合当地具体的实际进行规划和设计,只有按照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水资源丰富程度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水资源的利用效果。

4、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城市进行工作、学习、生活。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市政工程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规划的意义所在,只有在具体的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用水单位和排水单位的不同实际情况,才能将给排水系统工程建设好。另外在进行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中,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设计和施工,只有将城市的给排水工程规划和设计好,才能够保障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水资源,而可利用的水资源又是有限的,只有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下功夫才能够将水资源利用好。不断完善和加强城市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给排水系统的规划,才能够将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好,为城市的不断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海玲. 城市规划中给水排水设计要点探讨.[J]. 科技传播.2011.6

[2]. 宋桂杰.张韵.浅谈小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J].中国给水排水.2008.12

第9篇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04-02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逐渐得到重视,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主要分为人文地理类和工程应用类,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设置的课程以建筑设计及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主。“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广、工程应用性强,具有课程内容专业跨度大的特点,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热力工程、燃气工程、通信工程、防灾及环卫等工程规划。城市工程规划应用在不同规划层面(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是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我校五年制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为指导,在我校城乡规划专业2017级培养计划重新修订前提下,依托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综合改革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之一,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内容属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项规划部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城市工程系统中的各R倒婊,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中的专项规划奠定基础。“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基本内容是讲述六大管线工程规划(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及城市防灾、环卫工程规划,因此该门课程具有专业方向多、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本课程有较系统的认识,通过学习掌握工程系统规划中三大主体内容,即各专项工程规划设计容量规模、各专项工程设施布局规划及六大管线敷设规划,并且能将工程规划内容运用到不同规划层面的规划设计中。“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具有实践应用能力,而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学生对工程规划分析实践应用能力缺乏的问题,在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我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在大三开设,前期学习的相关课程有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后期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课程,该课程是学生较早学习的专业方向课,学时为56课时。我校针对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散、课程设置的学期联系不紧密问题,进行了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及教学计划调节工作。在此次教学计划调整中,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时数进行调整,由原来56学时的理论教学课程,调整为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在总学时、总学分未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教学学时为实践教学学时,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二、理论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优化。由于“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内容跨专业方向多,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改革中,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优化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该课程自身的内容体系建立,另一方面是该课程在城乡规划课程群体系建设中内容体系构建。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中要与其他课程进行协调,注重与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明确课程主干内容,将基础理论的讲授与规划设计实践培养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规划案例讲解,贯穿“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工程规划应用能力。“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内容讲授中需对各专项规划内容结合城市规划的层面进行知识点分类整理,不仅仅是进行分专业讲授,即需要结合总体规划层面和详细规划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工程规划课程内容优化,有利于学生在城乡规划中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同时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在工程规划方面出现了新的理论及应用知识内容,如针对我国城市内涝现象和排水问题,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导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住建部2016年3月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且规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学生还应对工程规划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应用进行了解、学习和掌握,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国家工程规划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规范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与更新。

2.教学案例与素材库建设。“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是一门工程应用性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学生在学习后能将各种工程(如城市给水、城市排水、城市供电等专业)运用到城市规划专业中,而不仅仅是研究不同的工程专业内容。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及素材库进行支撑,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与素材库的建设应结合工程规划的专业及城乡规划特色构建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各种专业工程量的预测;第二部分为地上可见的各种工程设施布局规划;第三部分为地下不可见的各种工程管线规划设计。通过案例库和素材库的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并进行跨学科专业内容整合优化。

三、实践教学改革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胜任不同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工作的意义重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城乡规划专业需求,因此应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部分完成是通过采取设计类课程、工程案例及项目驱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与能力。以课程设计为基础、以工程案例为手段、以项目驱动为切入口,在课程群内形成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及辅导。培养学生相互沟通与协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规划应用实践能力。

四、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改革

1.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提高学生工程规划应用实践能力,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城乡规划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专项规划设计应用,将学生独立学习与团体创新结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同时提供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互动学习的途径。

2.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传统的考核(期末考试)形式单一,对于工程实践应用性强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学习内容的考核仅用单一的试卷形式存在缺陷。在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探索了由传统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期末考试)向形成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考核的转变,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作业(10%)、平时考勤(10%)、课后小组实践调研(20%)、课后小组实践设计(1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对该门课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考核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结合课程教学计划及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修改,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和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进行探索。在教学改革中,理论教学改革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以我校的信息化教学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的手段,实现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改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践教学改革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教授方式,增加团队的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为城乡规划专业培B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洪伟.关于《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04):26-27.

[2]夏宏嘉,姜云.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动态深化式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3,(19):228-230.

[3]李妙伶.市政工程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82-183.

[4]白云,郑艺鸿,张远兵,谢晶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6,(02):148.

[5]郭炎,唐鑫磊.城乡规划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应对[J].教育现代化,2016,(33):88-90.

第10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规划;设计

在建设工程化时代背景下,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可持续性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面临着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突破,特别是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因而也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可持续性研究变得更为复杂。

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建设工程社会、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环境资源为达到可持续的目标而做的基础建设和创新工作,即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最少的劳动、技术、资金和资源消耗,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以人的观念更新,科技进步为主要手段,取得建设工程增长、建设工程结构变革和建设工程进步所产生的聚集效益,从而满足当代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又满足未来建设工程的发展需要。从宏观而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地区的建设工程化建设,从而使建设工程数量的持续增长,即在一定区域以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大、中、小型建设工程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微观而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把建设工程建设得更好,更有利于持续发展,促进建设工程在功能、规模、结构、运行等诸多方面的进化和扩大,提高建设工程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实现建设工程的进步(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就时间而言,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运行、渐进式的目标,即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时段的行为,它不同于建设工程在某一时段范围的发展,它必须站在更高的角为后代考虑的建设行为,它亦有别于从波动理论出发的持续发展#$%。简言之: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即是建设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挖掘,使建设工程的功能、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因此建设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是以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聚集性为基本特征的。

二、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工程定位不合理,建设工程发展规模控制失误

建设工程的发展始终应当基于自身历史,基于现实的规划才能站稳脚跟,真正实现其可持续性。而一些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未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建设工程定位盲目跟风。同时规划时我们往往首先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然后确定所需的土地资源等其他资源,当建设工程发展规模对资源和环境的占用超过基地本身的支撑能力时,就会导致资源无法供应发展举步维艰。错误的建设工程定位以及规模规划造成建设工程建设偏离现实,即使再漂亮的设计也无法最终得以实现。

2、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或滞后

尽管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设置了环境保护专章,但更侧重于环境整治规划,只起到补救的作用成效不大。此外规划布局未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设计者环境保护能力的单薄,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力的不确定性导致政府的控制力欠缺,很多建设工程建设对环境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

3、历史文脉缺失、地方特色不浓

不少建设工程自然生态条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迥异,但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趋同造成“千城一面”,丧失地方特色。尤其是建设工程的历史文脉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错误的去改造和建设,严重损害了建设工程的古香古色。此外,自然特征是一个建设工程的天生特色,往往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对其理解不够,一些建设工程的森林、湿地等被挤占,既失去了自然本色,也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

4、建设工程公共空间的设计欠缺

设计者往往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整体控制,很多时候忽略了以市民的视角感受到的开放空间氛围,加之政府机构以及开发商加给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导致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中真正对于人的因素的忽视。

三、解决工程规划存在问题的一般措施

1、实施科教强市战略

利用正确的方向进行引导,把建设工程的发展与规划与现代知识经济接轨,采取科学教育,科学宣传,提高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内在素质,使建设工程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2、支持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建设工程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清洁型的工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更有效地使用能源,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最终不需要以相应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为代价,从根本上解决建设工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建设工程保护与改造

建设工程历史保护问题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实践以后,在概念上更加明确,即建设工程历史的保护是以保护建设工程的地方文化、景观特色和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名城外,还包括保护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历史街道环境、历史性景观特色和地方性风俗民情。

4、服从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我国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应综合考虑建设工程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建设工程空间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建设工程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建设工程景观的艺术水平。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建设工程每个具体地段空间形态设计,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只有局部服从整体,只有在这样的控制之下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建设工程环境。

总之,建设工程规划与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严谨态度规划城市,以务实的作风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才能够建设出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城市。

【参考文献】

第11篇

给水工程规划要从注重城市规划转变为注重城乡整体规划。《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由注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转变为注重城乡整体规划、建设、管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明确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给水工程规划研究和服务的范围要涵盖工业和农业,生活、生产和生态,城市、乡镇和村庄,广大的城乡居民点和广阔的生态涵养、保育区,要矫正舍农村保城市、舍农业保工业、舍生态保生产、舍质保量的传统路径,牢固树立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城乡给水均好性的一体化发展理念,探索给水工程规划在城乡整体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的生活、生产、生态协调用水的科学路径。

2给水工程规划的区域视野

给水工程规划要有破除行政管理边界的区域视野。2013年岁末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我国城镇化宏观布局的主体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更明确要求,破除行政壁垒,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建立城市群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给水工程作为城市群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阶段就要有破除行政管理边界的区域视野,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统筹安排水源、预测水量、布局设施和污水资源化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含各类园区)、城镇联绵区、城镇一体化建设区更具备经济可行性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必要性。

3给水工程规划的水资源流域统筹

给水工程规划必须严格落实水资源的流域统筹管理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项活动需要在流域内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给水工程规划中确定水源取水时,应按照需水管理的理念,根据流域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水资源的总量,以整个流域的经济、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平衡为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服务对象的取水量,不能以满足规划服务对象的用水需求为己任,更不能以满足城市用水需求为唯一目的。而是按照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原则,自觉地、主动地从全流域的利益、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开发、利用规划服务区域内的水资源。既不允许顾此失彼,更不允许以邻为壑,需要统筹兼顾各行政区域、各部门之间的用水需求,保证流域生态系统的优化平衡,全面考虑流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

4给水工程规划对空间布局的约束

4.1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约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是现阶段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支撑下,以保障水资源流域、水生态系统安全和水文循环不被破坏为基本要求,按照流域多元化利益格局优化平衡后统一规划确定的总控制目标,通过节水和优化配置后,规划服务区域从水资源的最大取水量和向水环境的最大排污量等控制指标,所能承载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社会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能力。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将对城镇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和城镇功能定位产生正相关的影响,对用地规划的空间布局产生约束,而且将随着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双重利害性。水资源承载力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北方地区率先得到应用,90年代后期开始得到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步获得重视,其中,2011年,北京市提出“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将水资源承载量作为支撑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4.2涉及饮用水水源的禁建、限建区约束2006年,建设部公布了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新《办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市规划中都要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2010年,住建部公布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要求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并按照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和优化省域城乡空间布局的要求,将空间开发管制要求、实现空间管制的措施、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给水工程规划从流域、区域、城市三个层级的需要,以满足保护、防治和水生态指标提升,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和水生态系统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基本原则,将科学判别和划定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纳入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对城市和区域对建设用地的选择进行干预,对用地规划的空间布局进行约束。

4.3城市蓝线、黄线约束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包括取水工程设施(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施(污水资源化回用)等城市供水设施。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包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等城市给水工程相关内容。城市规划在划定城市蓝线、黄线时须统筹考虑城市供水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有机更新之需留足发展用地。蓝线、黄线的范围可扩大至区域或流域,将长输管线及附属配套构筑物纳入。

5给水工程规划的其他实践

给水工程规划要结合规划目标的具体情况给定节水的目标、节水路径和实施办法,以贯彻节水优先的理念;给水工程规划要研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下,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内在变化规律,为开源提供科学依据;给水工程规划在进行量的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水质标准的提高和水质的安全保障措施;给水工程规划要落实智慧水城市、智慧水城乡、智慧水生态的建设,以先进工程技术的应用为支撑,全面促进水生态文明的建设。

6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给排水;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就是说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因此就有了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对城市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以达到合理利用、排水无污染的效果。城市给排水水工程规划在水资源、土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方面都有涉及。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个城市间的给排水工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水域把这些子系统连接为一个系统,原有的工程规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其局限性,这就急需改进工程规划方法。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事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是对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要统一安排,保证给水排水工程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专业规划,也是城市整体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的综合作用是不能被代替的。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相对于城市规划,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即城市给水排水总体现划、城市给水排水分区规划、城市给水排水详细规划等三个层次。在各层次中各有侧重,其关系是相互联系、承上启下、逐渐深化,上一层次规划指导下一层次规划,下层次规划要在落实上一层次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上一层次规划作适当调整。

一、城市给排水现代化的内涵

城市给排水现代化的内涵是指在城市给排水领域广泛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以现代的思维转变传统的观念,优化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严格控制水污染,满足城市现代化对给排水的需求,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基础性工作匮乏,规划的科学依据不足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各类基础数据、指标、标准和分析工作。其中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是核心工作。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CB50282—98)中有关规定,根据城市规模确定所在地区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和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以及不同性质的用水指标为参考,通过对历史综合用水数据的回归外推可以得到。但这种预测方法十分落后,可靠性差,主要表现在水量预测过高。

2、排水体制的不合理

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随着流域整体水质的逐步改善,随机性暴雨径流和突发排放事件所带来的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冲击,已日益成为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

3、排水体制规划混乱

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多采取分区,分片的建设,而规划跟不上建设速度,下水系统建设混乱,滞后。另外目前绝大部分市区的排水设施分别由环保局、市政工程管理处、水利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管理及责任不清,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新问题都无法及时解决。

三、解决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问题的对策

1、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水量要进行有规模的预算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从各规划阶段到具体项目实施,确定其水量规模是首要内容.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工程总体布局、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给排水工程从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详细规划阶段,到工程实施,其水量规模的确定是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各阶段应有不同的规范、标准、指标作指导

2、可持续性发展是城市给排水系统发展的方向

目前.城市生态化的要求也需要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生态化,而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生态化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具体的自然系统和特有的城市结构相结合,从而带来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多样化。控制城市给排水系统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的途径:1)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节水”子系统,不仅可减少取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还能减少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进而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和消费者的水费支出,这是一种多赢的循环模式;2)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子系统,可削减污染物,改善排水质量,有助于遏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源水质:3)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再生水“回用”子系统,相当于增加系统的供水能力和可用水量,同时也能减少取水量。

3、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水

我国进行的大多是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所以应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具体应结合环境保护规划、防灾规划,对水源水质预测、水源水质保护、区域或流域的水资源统一调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污染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防治、废水和降水的综合利用、河道的整治、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措施、洪捞灾害的治理等方面都应作深入的研究。此外,规划设计人员应及时掌握工程技术新动态和新材料发展,将有利于开拓规划思路,解决以往困惑的问题。

4、完善各项法规

根据我国给排水体制规划混乱的现状,应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立好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