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松的古诗

关于松的古诗

时间:2023-06-02 09:5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松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松的古诗

第1篇

【关键词】 古诗文诵读;创新意识;鉴赏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走进中国传统文学的殿堂,体验古诗文学习的魅力所在呢?经过几年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的诵读我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所以学生读诗之前,要先了解作者的性格以及写作风格,还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只有这样,学生在读诗之前,已经在大脑中形成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二、“一诗四读”,高效读诗

诵读古诗,不能盲目地读,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对经典古诗文依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反复的朗读、诵读。

第一,朗读。朗读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在朗读中营造学诗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美的意识。对朗读的要求首先是读音要准确、节奏明朗、停顿自然和谐,更重要的是投入情感,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就必须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才能有声有色地读出来。比如在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必须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及济世旷达的胸襟,才能体会这首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的内涵,从而读出李白悲愤中的豪迈、失意中的希望。

第二,悟读。悟读是古诗教学的较高阶段。学习古诗,通晓大意是前提,沿此路径继续体会,解读其理,从而感悟古诗中的深层内容及情感。这些其实都是对古诗语言或内容的感悟。如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层茅”,有自然的环境恶劣想到诗人处境的艰难以及社会的动乱,从而理解诗人写诗的感情。这还要善于联想与想像,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出一副秋之萧瑟图,让其中的画面动起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更自然地感悟到古诗的深层意蕴。

第三,品读。品读是古诗教学的高级阶段,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要想彻底地走进古诗、亲近古诗,就必须在悟读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解读古诗背后的内容和艺术,思考诗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文学最终的目的都要落到人的世界上,所以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样要落到人的心灵世界,教化人的思想。如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延伸至今天的意思是人应该有一种奉献意识,世界才足以发展,社会才足以和平。

第四,诵读。诵读是积累的最佳方法,也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悟读、品读的基础上再诵读这些东西,将受益匪浅。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觉地诵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识记这些佳作再次感悟诗的情感,把握诗眼,从而感化人的心灵。

熟读成诵,古诗要内化在学生的血液里,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读诗,最后成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得古诗的学习充满了多姿多彩的趣味。

三、多彩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运用活动的形式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北师大版的教材把同类的诗词和文章综合在一起,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是关于秋天的古诗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古诗文是关于春天的。这种形式有利于组织探究性合作学习,有利于组织活动。

于是,在引导学生古诗文学习时,可采用活动的方法在课堂上解决背诵,有效地督促学生落实这一重点难点。如的《采桑子・重阳》,首先我请一个同学起开头的第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然后请他随意点出下一位接龙的同学,下一位的同学就要背出“今有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第三位同学背“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如此类推,以句号停顿为分界,每个同学要背出以上几位同学的诗句和接下一句,这种灵活又带点活动性质的背书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背古诗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2篇

一、加强诵读、感悟

赏析古典诗词,诵读是第一位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反复诵读,对理解诗词并深入赏析诗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鲁教版必修五中李白的《蜀道难》,大胆奇特的想象、险峻艰难的蜀地、炽热奔放的情感、开阔的胸襟、雄伟的气势都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

再如杜甫《登高》,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令人叹惋无穷。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诵读。而要想读懂古诗词,并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词中那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必须先学会读诗,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品味。

二、关注标题,抓题眼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题材、情感等,是解读诗作主旨的重要切入点。

如张旭的《山中留客》,由题目推测可能是通过描写山中景致,表达以美景留客的情感;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由题目可推测,诗歌表达的是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古诗题如此重要,但是在平时的阅读鉴赏中,许多学生却草草一看,不作深究,这就导致对诗歌的赏析不全面、不深入甚至是理解歪曲,非常可惜。因此,在诗歌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标题,挖掘标题中隐藏的信息,以便为我所用。

三、了解作者,关注注释

诗歌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大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诗歌鉴赏题一般都标明了作者,很多诗歌后有对作者生平际遇的简单介绍,这就为我们鉴赏诗歌提供了条件。因此,读诗时,我们要善于去联系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从注释中揣摩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比如2011年安微省高考卷中欧阳修的《琅e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考题中加了一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e溪在滁州琅e山。这一关于诗人创作此诗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作者被贬滁州”,“琅e溪在滁州琅e山”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这首诗可能表达的是诗人被贬后,在游览琅e溪中,面对这幽静美好的景象,忘却了仕途的烦恼,醉心于山水的悠然情怀。

四、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

关键词句指的是诗歌中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词语或诗句,我们阅读时准确抓住关键词句,无疑对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2014年山东卷的《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赏析时,抓住诗中的“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这两句,就会很轻松地读出了陈居士的喜爱喝酒及性格的不羁与洒脱等信息。

五、把握诗歌意象,积累特定含义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如2014年新课标卷1《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诗中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归燕”等,这些都是古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理解了这些意象的情感,再结合诗歌的其他信息去鉴赏本诗,就轻松容易得多了。

再如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诗人通过画角、牧马、西风、铁马金戈、青冢、夕照、秋雨等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深重悲悯和对卷入其中的女子的深情怜惜。

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定情感含义。如“梧桐”表凄苦,“梅”象征高洁,“杨柳”代表着离别、留恋、伤感的情感,“鸿雁”传达出羁旅伤感、思乡怀亲之情,“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是高洁、隐逸之士的最爱,等等。

第3篇

由于对小组教研的特点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导致有的小组教研活动出现敷衍了事、找不出问题、更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这样,小组教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反而会成为老师们的负担,影响教师们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为了促进每位老师积极参与,并能在活动中得到帮助和提高,我们尝试出“小组教研四步曲”,让老师们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做做、写写的过程中轻松学习,快乐研讨,主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以小班古诗教学研讨为例,谈谈一下小组教研的有效组织。

第一步:确立主题与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只有坚定目标、认清方向,才能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开展小组教研活动也是如此。因此,我们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确立主题与目标。而这个主题与目标的确定应基于小组内教师们当前的问题与迫切需要。

本学期,为了让幼儿了解与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园全面推动了国学教育活动,古诗被纳入国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这就给我们小班组的老师们带来了困惑――古诗连成年人都难理解,小班的孩子们那么小,能理解吗?一首古诗可以承载的内容有很多,可以从多角度挖掘出许多的教育价值,而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讲,哪些是他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基于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确立了本次小组教研的主题――怎样进行古诗教学。古诗《江雪》便成为我们即将作为研究对象的教学内容。同时,我们还制订了教研目标,即:1.通过集体剖析教材,提高教师集体解读教材的能力。2.通过反复多次尝试教学与现场研讨,探究小班古诗活动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实施等问题,尝试形成小班古诗教学的一般模式。

第二步:分析、尝试、再尝试,将问题个个击破。

一次成功的活动,需要老师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同时,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及教学流程,这些也只是教研活动的初级阶段。“实践出真知”,我们要通过一次次的实际教学和反思评价才能检验出我们设计的活动到底是否可行并达到最优化。

1 分析教材、解读教材。

分析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切实领会和掌握教材,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结合实际,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分析教材对于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讨论,我们就完成了目标的制定及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讨论过程中,我们认真分析了古诗的特点,发现幼儿古诗语言生动活泼,往往融色彩美、意境美、音乐美、简洁美于一体,充满着动态的美感,易为幼儿接受和喜爱。古诗教育活动既能使幼儿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帮助幼儿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更能引导幼儿创造美。一次有创新精神的古诗教育活动实际就是一种幼儿通过思考、想象、讲解、朗诵等方式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展现的过程。另外,古诗的意境是作者要传达给我们他的感受与思想,是学习古诗很重要的一点。那对于《江雪》这首古诗是否要让孩子体会意境呢?这个问题我们争论很久,认为小班孩子理解古诗较难,与现实生活离的太远,反映消极情绪的意境更不好。因此对于比较难的古诗,理解古诗内容,会朗诵即可。

2 初次尝试与讨论――解决普遍问题。

孩子是活动的主体,一个活动成功与否就要看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兴趣怎样?目标达成如何?在第一次陈娟老师进行完活动之后,我们发现活动的重难点的突破口还没有找到,孩子理解练习古诗的方式方法太少,提供的图片不够生动,对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作用不大,不能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通过老师们群策群力,我们想出了运用四幅图来展示古诗内容,并运用移动的鸟、人等形象让孩子理解“鸟飞绝”、“人踪灭”,解决理解古诗困难的问题。另外,在练习古诗方面,可以运用动作、节奏、接诵、歌唱等形式。

在这次讨论活动中,老师们都很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争论、有碰撞,大家在倾听别人意见时学习了别人好的方法。例如:张成冰老师的运用动态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方法、冯秀娟老师演示的怎样有效提问、王雪梅老师的故事导入法、陈娟老师的怎样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潘志梅老师的歌曲帮助记忆法等等,这些正说明老师们的智慧是无穷的。通过一次次的讨论,活动设计与实施逐渐完善。

3 再次尝试与讨论――解决焦点问题。

第二次的讨论让我们豁然开朗,不仅找准了重难点,而且活动效果也非常好。例如:我们提供的活动图片让孩子清晰地观察到什么叫“鸟飞绝”,什么叫“人踪灭”,把这些很难理解的诗句很轻松的就告诉了孩子。而运用的动作法、节奏法和歌唱法也让孩子乐于朗诵,兴趣盎然。整个活动在孩子朗朗的古诗诵读声中结束,虽然已经二十多分钟,但孩子与我们都没有感觉到疲惫,大家意犹未尽。

这次的成功体验让大家无比欣喜,觉得自己的付出收获颇丰的。这些成功便源于我们整个讨论活动的线索:从解读教材开始,制定出活动的目标和过程及重难点;然后根据第一次上课的情况调整重难点及教具等;再次上课后总结前期的经验等等。这一步中的三次尝试与研讨,让老师们将小班古诗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方式方法等内化成了自己新的教学经验,对指导自己在以后的古诗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学到了更多的教学方法。

第三步:总结与提炼,让经验在小成果中升华。

小组教研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而是要通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从中寻找科学性、规律性的方法,以此来解决同类的问题。因此,实践与研讨后的总结与提炼环节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本次古诗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就总结出了古诗教学的一般流程。即:

1 介绍作者,讲述关于古诗的故事。

2 整体感受古诗――教师朗诵或听录音。

3 分句理解学习古诗。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具的提供便于幼儿观察。

4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朗诵。例如:看图朗诵、动作提示朗诵、分组朗诵,接龙朗诵等。

5 听录音或歌曲,完整感受与表现古诗。

还总结出了教具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活动的需要提供,教师在朗诵古诗时应进入古诗的情景当中等等。这些老师们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来的小成果,帮助老师们进一步梳理了实践经验,也让实践经验得到了升华。

第四步:感悟与分享,体味收获的喜悦与成长的快乐。

每次小组教研,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结果,老师们在整个过程中的体验与深刻体会更是难能可贵的。其中饱含着挑战自我的豪情,更洋溢着收获成功的喜悦,此时,若抓住老师们当时的感受,为她们提供一个谈出感悟、分享成长的机会与平台,将会极大地增强教师们的成功感,从而促进老师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例如,在经历了这次“古诗教学”小组教研之后,张老师表示:“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古诗教学的形式,思路更加清晰,这对以后开展古教学活动就轻松多了。”陈老师认为:“教具使用以后会更加注意,提问更有针对性。”王老师说:“每一次修改、验证,使我们都得到升华。最后,终于形成了我们和幼儿都快乐的一套完整的具有幼儿特色的古诗教学方案。”――这些正是老师们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提高的体现,说明这次教研实实在在解决了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4篇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近两年来,在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翻转课堂在各学科教学中的高效性,所以开始在教学中尝试实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前,通过看视频、听博客、阅读文章或调动自己原有知识储备去思考问题或者写一写小论文的话,那么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究和讨论,长此下去,学生听、说、读、写等专业能力就会有大幅度提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课堂容量,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教学的教师们会煞费苦心地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古诗词的背诵、现当代小说的阅读以及外国经典名著影片的赏析……然而,没有人监督,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教师又无法在课堂上检查和反馈,所以教学效果特别差,学生专业能力也无从得到锻炼和提高。当教师真正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去解读文本的时候,学生一问三不知,所以根本无从参与讨论。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文学类课堂教学现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结合教材适当地记一点笔记;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不去思考分析、不去讨论写作;考试的时候,背一背现成的人物形象特点和作家的艺术特色而已。这样的状况,不仅学生学习的内容有限,更谈不上专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学院在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中展开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或者是“颠倒课堂”。既为颠倒,意思也就是教师与学生,课堂与课下合理互换。我们高校的文学类课堂一直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互动参与,然后学生课下在家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却是学生在家在课下通过微视频、小讲座以及一些文字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成了师生交流讨论互动的天地,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目前,我们的学生大多住宿(个别学生走读,家里更是方便),都上晚自习,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班级,以及学生个人手中的笔记本、IPAID、手机等都能随时上网,这样方便的互联网以及信息化的手段,为学生课后的自学提供了保障。由于课下有了任务,学生有事情可做,所以晚自习的秩序井然,学生要么查找资料、要么热烈探讨;要么墨香四散,要么书声琅琅……同时,由于课下的精心准备,反馈在课堂上,便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 翻转课堂模式在文学类各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翻转课堂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距离学生太远,像《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等内容,学生学起来困难,于是教师就在课前录制了重点学习篇目的音频,让学生下载,课下自由播放倾听,几次听下来,学生便自然把需要背诵的重点篇目——《关雎》、《蒹葭》《鹿鸣》《子衿》,甚至是《涉江》、《湘夫人》《山鬼》等稍长篇幅的难于理解甚至是拗口的篇目都背诵下来了,这样的效果让师生们都为之惊讶。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史,我们推荐学生阅读《中国通史》,为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我们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推荐学生看《孔子》《屈原》《曹操》等影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曹操、屈原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与历史本来面目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等等。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了作家作品,课堂上讨论积极热烈,主动去重读《三国演义》,这样的教学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再有,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去参与文学批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目前,他们自发地背诵起《论语》来,这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国学教育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翻转课堂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现当代距离我们的时间太短,很多作家作品是否优秀还有待时间的考证,尤其是对当代作家的评价,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然而,我们的学生不喜欢伤痕文学、不理解反思文学,对于课堂教学有抵触情绪。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老师利用翻转课堂,通过视频讲座,让学生去了解那一特定阶段的历史,从而让学生去感受那特定时期的作品的特定内涵,而后在课堂上,老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让学生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再有,关于戏剧的学习,为了不再出现学生观看《雷雨》时笑场那痛心的一幕,我们在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剧目简介,然后再观看话剧,最后还组织学生亲自上演话剧,这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品学习中、主动背诵台词、请老师指导,这样的教学效果能不好吗?他们在反复的排练中,不仅深刻地挖掘了作品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去纠正自己的发音,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自我表现力。

(三)翻转课堂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外国文学的课时量在不断减少,因为学生不感兴趣,他们的英语水平又大多不能阅读原著,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落实教学内容,教师更有必要利用博客、录制音频等方法,在课下让学生去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从而体会作品的人文精神和特有的精神风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外国文学教学中,我们主要安排学生观看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影片,像《哈姆莱特》《简爱》《巴黎圣母院》等,并联合英语教师,让学生背诵原著中的精彩片段,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翻转课堂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尽管儿童文学课已经成为师范类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但是跟以上三门文学课程比较,儿童文学课程似乎受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可在中小学,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现状,不熟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话,不利于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外貌描写的语句极妙,可是,你拿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当教学案例时,孩子们会觉得难,会觉得深,即使学生们能理解老师的用意,他们在写作文时,也绝写不出那样的外貌描写来。所以,你还不如结合学生的实际,来一段大家熟知的曹文轩《草房子》中,关于秃鹤的外貌描写,“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腊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他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一下唾沫去轻轻摩挲他一下的欲望。”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外貌描写要突出人物特点并且要注重细节,适当的时候加入一些修辞更能使人物活起来。所以,我们在课下经常给学生播放实习录制的真实视频、有课堂实录、班会及其各种活动实录,让学生去真正了解孩子、喜欢孩子。

从以上四门文学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类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翻转课堂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四 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人才。现在的小学生不比从前,他们求知欲强、接受教育早、思维灵活、知识储备丰富。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相当高水平的朗读、演讲、表演、分析、写作等专业能力以及组织活动、管理班级等综合能力。那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这些能力又如何取得与提升呢?显然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初等教育专业的文学类课程是专业课教学的主体,一旦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那么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例如,古代文学课,选择小学教材中的古诗作为材料,课下布置内容,让学生探讨“小学古诗意境的分析”,课上反馈讨论,总结小学古诗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得以加强,毕业后真正到小学去,拿下古诗教学这个内容就不在话下了。而且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熟练背诵《小学必背古诗词70首》,在检查背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等教育专业特别开展了“戏剧节”活动,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积累儿童文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一些生动的寓言、童话故事,同时配以相关的讲故事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又将高校的文学类课程教学与小学教学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教学有的放矢,落到了实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参与比赛中,展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总之,高校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但不会合理利用,如果我们教师在专业课中都能有效地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并且学生得以重视的话,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有不同,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红,崔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刘红存,董伦红.基于翻转课堂的休闲体育课程教学模型构建与探索[J].常州大学学报,2014(6).

[3]张金雷,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第5篇

活动场地的数据研究

学生校园生活的基础保障就是活动场地,这些活动场地也可以成为学习研究的重要对象。我们充分挖掘与活动场地有关的数据,将这些数据信息融入各科的课堂学习中,让场地的数据“说话”,让活动场地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让校园生活真正与课堂学习密不可分。

例如,数学学科以“操场”为主题,各年级进行了实践研究。三、四年级研究主题是“操场草坪面积多大合适”,以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为主要内容;五年级的主题是“操场沙坑的大小是多少”,以长方体体积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六年级的主题是“操场上篮球架的高度”,比和比例是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们将数学课堂搬到了操场上,操场成为了数学学习的好“阵地”,数学课更加有趣、有意义。

我们还开展将数学与体育有效整合的实践活动。六年级的数学综合实践课“跑道中的数学问题”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操场跑道开展数学研究。一方面,通过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小组合作探究跑道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起跑点的位置,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测量,了解操场的各项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计算跑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数学课上,我们把这些数据汇总起来,发现跑外圈所需的时间比内圈长。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了缩短时间我们都在里圈跑行吗?”这引起了学生对起跑线位置的关注和思考。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得出结论: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位置应往前移。在此基础上,引申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何找到相邻跑道长度的差。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课通过向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和学习“现实中的数学”。在课前的实践活动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测量跑道中的数据,在不同跑道跑一跑并记录下时间。课上,通过活动记录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操场上不同的跑道跑步时间会有不同?为什么在外圈跑道跑步时间比较长?最外圈的跑道长度是不是最长?它与里圈跑道差多少……学生依次展开探究学习。我们在探究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数学活动。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的过程,最终整理出跑道的相差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整节课学生都在体验和经历运动场中数学知识的形成,从而发现了跑道中的奥秘。通过与体育学科的整合,学生了解了跑道的构成、前伸数、弯道起跑等体育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学会了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计算跑道长、跑道差,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书馆、开放书吧、攀岩墙、国旗座、小菜园等都是每天伴随学生学习的场地,这些地点的相关数据也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对象,如图书馆中书的分类统计、攀岩墙点位的科学安排、开放书吧的英文标志、国旗座的图纸设计、小菜园的生长观测情况等。各学科都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场地数据展开研究学习,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

古诗诵读的人文研究

校园活动多姿多彩,如何让活动的人文价值体现在课堂学习中?这就需要不断深挖活动的意义,让活动更具影响力,更贴近学生。古诗文诵读是我们经常开展的国学实践活动,有古诗文诵读大赛、古诗歌曲的艺术节比赛、古诗文的韵律操比赛等。我们充分挖掘这一活动的人文价值,让活动融入各个学科的课堂学习,使活动更鲜活,更具实际价值。

如品德与社会课。在五年级品社“小桥流水人家”这一主题的学习中,教师将学校的古诗诵读、古诗歌曲演唱融入学科学习。课前,学生通过收集江南题材的古诗,初步了解了江南的人文、地理特征。课上,学生收集的一首首赞美江南的诗文――《忆江南》《江南好》《望江南》等,加深了学生对江南的初步印象,激发了学生对此课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古诗,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诗人为何能够写出如此美不胜收的诗?为什么很多大诗人都对江南如此流连忘返?由于这些关于古诗的疑问需要借助品社学科的学习,教师由此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的人文地理特征。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了江南水乡,了解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学生了解了江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后,教师给学生播放了《采菱曲》,歌中唱到:“水乡的孩子爱水乡,从小就生长在南湖旁。山中的清泉香喷喷,湖里的水菱甜又爽。”在歌声中,学生再次了解了水乡的环境特点,也激发了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一一制作一期江南水乡的手抄报,将自己对江南的思考和理解展示给更多的同学。古诗诵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品社知识,而品社学科的知识反过来又给古诗诵读的活动提供了更专业的支持。

校园足球的文化研究

学校开展的班级足球联赛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校园体育活动。各个学科都围绕校园足球开展了学科实践活动。如美术学科让学生画一画“我心目中的足球杯”,数学学科让学生给“冠军杯”进行分类统计,音乐学科指导学生创作振奋人心的足球队歌等。语文课学科也让校园足球融入其中,让语文学习更有生活意义。

例如,六年级语文课结合“如何做好足球解说员”进行了探究学习。课上,教师结合第一届”海燕杯”足球赛的举办在校园内掀起了足球狂潮这一事件,引领学生发现、捕捉语文学习的灵感。从创作足球队歌歌词,到学写解说词,再到学做解说员,体现了学生学习“从学生生活中来,再到学生生活中去”的理念。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辅助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一、突破阅读难点,易于学习

语文教学中有的课文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有差异,因而在理解课文时,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容易产生理解不到位的现象,而电教手段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形象地再现画面,模拟声音,因此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黄山奇松》一文中所描绘的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及黄山的风光、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二、展现思维过程,帮助学习

电教媒体能将课文中描述的画面与文字按一定的要求安排在一起,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学习,能帮助学生借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彩之处。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把台湾蝴蝶谷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中飞舞”“林间穿越”“谷中聚会”“上下翻飞”的迷人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配以音乐、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蝴蝶谷里到处是蝴蝶的景象。接着把与画面对应的文字显示在画面上方的屏幕上:“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并将“飞过”“穿过”“越过”“赶到”几个重点词进行技术处理,加上小圆点,通过画面和文字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由于“一群群”蝴蝶“飞过、穿过、越过”“花丛、树林、小溪”,山谷中才会出现充满蝴蝶的奇观。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思维过程,也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激发阅读欲望,乐于学习

小学生的学习一般都缺少主动性,如何调动和激发学习欲望呢?那就要采用生动直观的电教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中,从而主动地接受学习,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我首先播放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沟沟,似瑞雪初降,白茫茫的一片。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图片非常美,顿时,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电视屏幕上。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语文是有生命的,如此生动形象的情境再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体验到心灵的舒畅和快乐。

四、加大教学密度,勤于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和绘画的时间,可以有效地扩大课时容量,加大教学密度,学生在课堂上就可多学多练,优化课堂结构。如在教学古诗时,为了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体会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必须去了解诗人写诗时的相关背景资料,与诗人的心境进行沟通。而网络强大的信息储备功能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翔实的资料,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理解古诗。又如,在作文教学中,可用幻灯打出写作提纲,打出好的作文段落供大家评点,打出差的作文加以修改,还可录制生活情景,向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写作素材。这就大大地节省了时间,使学生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效果。

五、扩大阅读视野,努力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时,网络资源、系统资源就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扩大学生的视野,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瀑布》一诗中的“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风”时,我就指导学生去联想瀑布像宽宽的白色屏风的样子。诗中“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我就指导学生联想到瀑布落下来的水珠是白色的,像烟雾一样。但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联想还是不到位,只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印象最终还是模糊的。这时我从网络上找到一些关于瀑布动的投影,把它放映出来。“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心胸豁然开朗,有身临其境之感,就能想象到如烟、如雾、如尘的样子了。经常这样培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积累得多,提高了形象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彤辉.关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见[J].中学语文教学,2004,(11).

[2]李国琴,陈仕玲.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 2007,(19).

[3]孔慧林,张慧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例谈[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4,(04).

[4]傅恩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语文教学通讯, 2003,(09).

[5]张蕊,于溟慧.插上彩色的翅膀飞翔――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江西教育,2006,(02).

第7篇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专学生的素质普遍下降,中专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中专语文教学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关键词】中专教育;个性化;语文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在平时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语文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对语文材料的个人反应,使学生的个性激情飞扬。

1. 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重要作用

1.1 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更张扬,这就要求教师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其次,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激发其潜能,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1.2 教学中个性化的培养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融合。 个性花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这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施行开放性教学,教与学民主、平等,师与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并及时和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2. 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生成策略

2.1 应给予学生个性化合作交流的机会。 学生有各自的交往群体,有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学习上的榜样,他愿意与其交流,汲取知识的营养,除此还能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所以应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按伙伴学习法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书法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汇报学习结果,班上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只需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悟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交互式立体型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和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2.2 应该鼓励学生产生个性化疑团。 鼓励学生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进而宏观地把握整篇课文,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众所周知:提问、质疑、解惑需要借助语言方能“公布于众”,思维与语言的最佳整合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学生得到感性思考与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语言展示与情感交融的成功体验,最终问出个性,答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表现智慧和情感经历。

2.3 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专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什么都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在上课时,并没有一上来就按照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问同学们吃的荔枝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比喻来说明),分成几部分,荔枝的产地是哪里,家里是如何保存荔枝的,等等。这些基本问题学生回答踊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然后,老师在投影仪上放一些和荔枝有关的诗词和历史文献,帮助学生发现诗词和文献中的问题,自由讨论发言,再根据课文找到相关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3. 结论 总之,以上说的这些都还需要教师真正的角色转变,不要单把学生看成是一群无知的孩子,要知道他们的内心和情感世界都是非常丰富的,就看我们怎么挖掘、探索。扣开他们的心扉,打开他们的话闸,发展他们的个性,得出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个性化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作为新时期的中专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教学,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徐巧玲.关于写字教学方法的研究[J] 语文教研,2009(12).

第8篇

幼:亲爱的小朋友们

合:大家好!

师:送走五月的芬芳

幼:迎来六月的时光

师:我们的心像怒放的鲜花

幼: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

师:六月,是童年的摇篮,六月是童年的梦乡。

幼:六一是我们最期待的节日;六一是我们最快乐的节日!

师:小朋友们迈着喜悦的步子走进了六月,走进自己的节日

幼: 在这快乐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欢庆自己的节日

师:在这个欢乐的日子,领导和家长朋友们带着节日的问候,带着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来看望小朋友啦!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镇中心幼儿园“放飞孩子的梦想”庆六一文艺汇演

合:现在开始!

师1、《快乐童年》:童年就像一首诗,诗里有我美丽的脸庞;童年就像一幅画,画里有我多彩的生活;童年就像一个梦,梦里有我奇妙的想像。快乐的童年生活给我留下最美的回忆,首先请欣赏由学前班小朋友给我们带来的舞蹈《快乐童年》

幼2、<<活力小葵花>>:金色的小葵花、飘飘的绿彩带,强劲的节奏绽放着夏日的激情 接下来请欣赏中班的小朋友带来的舞蹈<<活力小葵花>>

幼3 <<小螺号>>.松软的沙滩, 辽阔的大海,海边有个小朋友正在吹小螺号,下面请欣赏小班小朋友带来的舞蹈《小螺号》,

师:<<快乐的跳吧>>生活象一杯酒,童年象一首歌,快乐的手在舞,快乐的脚在跳。!请大班小朋友为我们表演具有浓厚异域风情的新疆舞--《快乐的跳吧》

师5:让快乐随着旋律飞扬,让童年伴着歌声成长。在这美丽的夏日里,让我们跟着绿色旅行团向快乐出发 .请欣赏由学前班带来的舞蹈<<绿色旅行团>>。

幼6、<<爱在我家>>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抱抱我,请欣赏中班和大班小朋友带来的儿歌连跳<<爱在我家>>

幼7、<<小龙人>>我头上有只角,我身后有尾巴,我就是传说中的小龙人 ,请欣赏小班为我们带来的舞蹈小龙人

师8、<<老鼠嫁女>> :有只老鼠想给女儿找个好女婿,所以他先去找天上最伟大的太阳。太阳说他不够伟大,因为他会被云遮住。云说他怕风吹跑,风说怕墙挡住。可是老鼠又能在墙上打洞,所以最后,老鼠的女儿还是嫁给了一只老鼠,请看学前班带来的的音乐剧《老鼠嫁女儿》

幼9、有个小娃娃,人小本事大,她就是少年英雄小哪吒,请欣赏大班带来的舞蹈<<小哪吒>>

幼10、《我说abc》我们天天学英语,人人说英语.你看,学前班的小朋友正在说abc呢,请欣赏舞蹈《我说abc》。

幼11、<<小红帽>> 爱学英语的小朋友惹人爱,《小红帽》也不甘示弱,看,他们来了.请欣赏中班带来的舞蹈<<小红帽>>

师12、<<化蝶飞>> 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河水,到处草长莺飞,欢声笑语。我们幼儿园鲜花盛开,芳香四溢,引来一群美丽的蝴蝶尽情舞蹈。请欣赏学前班小朋友带来的少儿街舞《化蝶飞》

师13、《春晓》一曲轻快的音乐、一段优美的舞蹈,带给我们轻松的心情;让我们在春天的序曲里一路欢歌一路笑。请欣赏大班带来的的古诗连跳

幼14、<<饼干歌>>饼干饼干圆圆我最喜欢吃饼干饼干饼干甜甜我会自己做饼干,请欣赏小班带来的舞蹈<<饼干歌>> ...

幼15,<<为爱加油>>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爸爸妈妈,让我们一起为爱加油,请欣赏中班表演的儿童操<<为爱加油>>

16.

幼《吹泡泡》。阳光下吹泡泡,五彩的泡泡真奇妙,请欣赏音乐游戏吹泡泡,表演者大班学前班

17音乐起,《相亲相爱一家人》,直上

b:相亲相爱是一家人,给我们一份信任,我们还您一个五星级的家;

a:相亲相爱是一家人,让我们扭动幸福的总开关,让心情好好放个假

b:相亲相爱,我们永远是一家

a:相亲相爱,让爱驻我家

相关文章:

·六一儿童节促销主题方案

·领导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贺词

·2012年六一儿童节主持词

第9篇

关键词:兴趣;示范;技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86-01

目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对小学生强化阅读训练,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学习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读书,会读书。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教学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朗读有利于开发智力,有利于传递情感。现就"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谈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朗读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兴趣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为他们创设一种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如教学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展示秋天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当学生沉浸在这优美意境中遐想时,我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感受美"的阅读。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课堂气氛很活跃,个个都举手想把"美"读出来,个个都读得很美。学生有了兴趣,就能积极地去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2.提供示范,适当引导

《新课标》提出"多样化的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去读,老师要适当的示范指导。范读是一种有效的朗读方式。老师的范读是学生出色朗读的基础。学生模仿力强,能够直接地学习老师表达情感的方法和方式。示范读,要从文章的感情基调出发,教会学生注重朗读的语气、节奏、音色和处理停顿、重音等方法。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教师一开始就要示范引导,这样可以降低学生朗读的难度。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也可以范读,如:你们听老师先读一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一定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出感情基调,学到朗读知识和技巧。

示范读会使学生学会倾听,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示范读会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也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记得在教学二年级《的扁担》时,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课文理解能力有限,识字量有限,课外阅读量也很少,因此,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是我多次范读,从童话故事、儿童诗中跳出来,用聊天的语气读,给孩子们读出在受的苦,读出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虽然有些话语显得有些深奥,但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他们在听中感受到了的伟大,同时也体会出了战士对的敬爱之情。

3.多读多练,掌握技巧

《新课标》提出教学生正确朗读首先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发音准确响亮。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朗读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语速、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而朗读,最注重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对于同一句话,不同的读法,就代表不同的含义。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多读,来体会不同的意义应该通过怎样的朗读体现出来。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声音的气息。在阅读课上,我经常这样做:选择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比一比看谁能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比如"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让学生通过对比读,层层推进,来挖掘其朗读的潜能,表达出萧伯纳的自夸。

4.形式多样,提高技巧

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应给每个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设计丰富的朗读形式。可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读。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如学校举办的"读书节",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诵水平,当场评分、奖励。另外,学校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图书室、漂流书屋等读书场所,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形式多样的朗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技巧。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个别读,运用多种形式读,学生就能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明白用何种语气读,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5.读悟结合,传递情感

朗读指导不是单一地进行,需与理解课文相结合,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学生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那么在朗读时就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课文是学生情感的发言地。学生大胆想象、联想,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符合课文内容所需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来感受、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教师也可以用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能声情并茂地读出情感。如:在指导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学生们早就能字正腔圆地背诵了,但都是机械记忆的。我教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配上轻音乐),了解正值重阳佳节,亲朋好友团聚一起登高游玩时,而诗人杜甫独自在外,他看到长安的人们欢聚一堂登高饮酒时,倍加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通过文茂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对照,学生们对古诗的理解更深刻了,朗读时就读出韵味了。为了达到更高境界,我把情景融合进去,对当时情境进行渲染,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使学生了解作者一个人在外孤单的场面。进而学生就能读出课文的意境,读得入情入境。

6.多元评价,巩固朗读

第10篇

一、自由、快乐的个性发展

1.把发展的自还给学生。心理学家指出:逼迫儿童学习是对儿童的虐待。因此,我们应该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应该还儿童以天真无邪,学生才会呈现出生命发展的色彩。

孩子在家里有太多的“不许”,在学校里有太多的“应该”。孩子一次放学回家晚了,可能是因为路上有令他好奇的事情发生,但他回到家里见到的是母亲担忧的责骂和父亲严厉的惩罚,于是他只能机械一般漠然地一放学就回家,在那个温暖而又残酷的“笼子”里写作业。“我们现在的教育实际是以牺牲儿童的今天来希望换取明天的发展,但事实是当儿童还没有走到明天,他的创造力,他的健康心理就已经夭折。”事实正是如此,在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背后是创造欲的消失和创新能力的减弱。如果一个人从小被压抑着兴奋状态,根本没有激情,没有了兴奋感,那么就会在减少兴趣的激发点,失去感受生活、了解知识、创造新事物的活力和动力。

2.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而且由于难度越大,付出越多,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心理学家指出:一旦学习被作为指令或者强迫性的行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就会陡然下降,出现抵触情绪。

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学生不努力或天生无兴趣。一位教育家指出,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就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

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管其效果如何,对其付出的努力都要加以肯定。这样,才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白他的每一份努力都有效果,因此他才会不畏困难,继续探索,从而让学习成为轻松的活动,让所有的压力尽快消失,心中不再有分数阴云的笼罩。

二、人文性、科学性的作业设计

1.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走进广阔的知识天地。因此,作业的创新设置首先得强调一个“趣”字。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做到 “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如适合朗读的演讲词之类文章,请学生以组为单位练习演讲,并以比赛形式让学生评价谁感情处理恰当,语气能体现感情。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都积极参与,熟悉了文章内容,领悟了作者情感,了解了演讲词的特点,达到了学习目标。对李白《赠汪伦》之类的古诗背诵,叫学生边读诗句边做相关的动作,引导他们动用多种感官,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有愉快的精神享受,自然,学生就不会不喜欢完成作业。

2.注重作业设计的开放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所以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爱好,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开放地学习。

第11篇

一、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任务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三大作用,即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

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的。有了明确的目标,人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在完成这些事的过程中会去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

实践也证明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使学生课外阅读全面启动,教师应在学生入初中后及时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总量和有关书目抄印给每位学生。学生明确了目标任务后,不仅会引起关注和付诸行动,还会在阅读过程中随阅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快乐感,从而大大激发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有了指向作用未必有激励作用。教学目标要起激励作用,目标必须与学生切身需求相一致,才能使他们感兴趣,进而转化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

二、转变观念,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然而,有些家长、教师迫于中考压力,不正确对待学生课外阅读,视课外阅读为“不务正业”,对“以身试法”者,轻则“批评教育”,重则没收、撕毁其书。在学生方面,课业负担重,课外

阅读耗时多、不能立竿见影,觉得课外“远书”救不了中考“近火”,便对之不屑一顾。殊不知,近年来中考语文卷开放性题有所增多,对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如2008 年中考语文卷有一道阅读《一只土碗》的考题:

读有所味,读有所感,读有所言,是我们的阅读追求。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往往成为我们“感言”的落点,对此,我们既可以作整体赏析,也可以作局部的品味。请你在阅读《一只土碗》后,写一则不少于200 字的读书笔记。

命题意图显然:既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又考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命题者在向师生投放信号:要强化《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的要求,尤其是课外阅读。试想,面对命题观念的改变、题型的开放,如果再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积淀,学生答题是“巧妇终究难为无米之炊”。

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备课】

当新生入学后,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总量和有关书目抄印给学生的同时,附上有关意向,供学生参照。

例如:

阅读时间:每天30 分钟。

阅读数量:每天至少5000 字;每学期不少于40 万字。

阅读书目:1.从所给书目中自选,或另选;2.古诗词背诵(也可是教材附录的)。

阅读要求:1.认真阅读《关于阅读名著》一文,学会运用阅读方法;2.摘录好词佳句精段,读完一书写一则不少于300 字的笔记;字迹清楚,书写规范;3.对古诗词能做到默写无误。

【改作】

平时随机查看一些学生的“摘抄”、“读书笔记”情况。做得好的,在班上表扬、传阅,以点带面;做得不足的,导之以法,晓之以理,敦促其力求完善,下次抽查以这些同学为主。另外,每学期定期普查两次,分别在期中后和期末前,并有总结交流和表彰。务必让全体学生有读、有得、有乐。

【辅导】

1.保证让每个学生既能有可读之书,又能读得方便除向学校图书馆借以外,可发动学生提出“少花零钱,多买书籍”的倡议,自主量力购买,低限额每人买一本。同时建立班级图书管理制度,选定管理员,给每本书统一贴上标号和书主姓名,登记造册后互相借阅。对购书多的,表扬鼓励,确保人手一本(册)。这样,学生借阅方便了,又可排除因无书或买到不易而阅读量难完成的忧虑。学生的热情很高。三年后,这些书归还原主,或由原主自愿捐给学校。

2.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档案”

把每个学生所读书名,阅读量、摘录、读书笔记等完成情况记载下来,在总结交流时通报。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一个人如果只有“吸收”,没有“倾吐”,那他的生理肯定不健全,学习也同样。所以,一定要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一点不能松,与“改作”环节配合落实。

3.灵活安排教学课程教师预先提醒学生:在校上学期间,不宜阅读长篇,多读短篇,最好读些文情并茂的散文之类;长篇放到寒暑假中读。把教材中与名家名作尤其与长篇相关联的课文,尽量挪到作业相对轻松的时段中教学,做好课内外调控,力求双赢。否则,学生会被书的趣味性战胜而影响课业,本来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课外书又会被判作成绩下降的“罪魁祸首”。如布置假期中读《三国演义》一书,新学期开始教学《杨修之死》。七、八年级教材虽无长篇中的节选,但部分篇目涉及名家名作,也可借鉴以上方法进行灵活安排。如教学《荷叶母亲》、《阿长与〈山海经〉》,在假期中让学生读《繁星·春水》、《朝花夕拾》。

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

1.广泛阅读能促进学习主体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增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学生的知识面越广,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面对各种新问题、新现象越敢探索并甘愿为之不惜付出,从而使自己的各种技能越强。

2.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越敏锐和深刻,判断和推理越准确

学习主体致力于广泛阅读,他面对的知识世界永远新奇,他会去不断认识、探究、获得解释;旧的去了,新的又来,他会永不知满足,会有新的思路与追求;他面临可研究的领域会越来越多,创造性奇迹也一定属于他的。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丰富。

第12篇

一、在关键处设点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可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对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你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在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便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封建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了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在讲《孔乙己》时,针对课文的难点,问学生: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之。想一想:为什么那些人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学生答:“他们缺少起码的同情心。”学生这样答,反映他们的思路是从现代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的。我及时引导深思:“学生们再想想,周围的人,特别是短衣帮,生来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吗?”这就暗示了深思的路线:应从社会存在和人们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同孔乙己一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反而以嘲笑更不幸者的孔乙己为乐事。

二、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同进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三、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点

教材中有大量想象性文章,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章、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像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往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联想。如教学生欣赏古诗《石壕吏》:诗人说“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到底谁在“泣幽咽”?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解答如下:

生:肯定是那个“乳下孙”受了惊吓,哭了很长时间,没有力气大声哭而在“泣幽咽”!

生:或许是媳妇因婆婆抓,想起丈夫,见家中只剩老的小的,想到今后日子没法过而在“泣幽咽”。

生:潜回家中的老翁,想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遭遇而在“泣幽咽”。

师:你们想象合情合理,还有别的见解吗?

生:还可以理解为别的人家有人在哭。“安史之乱”并不是给一家人带来灾难,石壕吏要捉去服差役也不是老翁一家人。

师:很好,作者以“点”来反映当时社会这个“面”。几位同学言之有理。我们可以明白:优秀的作品常留给读者丰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