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

时间:2023-06-02 09:5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

第1篇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晴

今天中午,我把王老师发给我的一小勺绿豆放进装着清水的碟子里泡湿。过了一个多小时,我去看绿豆,发现绿豆比之前放在水里的时候,变得更圆更鼓了。绿豆圆鼓鼓的,像个胖娃娃,可是还没长芽。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晴

今天,种子终于发出新芽了,像个顽皮的孩子,挣脱了绿色的外袍,长出了白嫩嫩的小芽。事不宜迟,我马上把盆底有洞的花盆装满泥土,然后放绿豆在上面,再在绿豆的上面撒了点泥土。最后用花洒浇了水。看着它,盼它天天长大。

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阴

我那五岁的表弟就要来了,我害怕表弟会把我的绿豆折断,正准备把绿豆芽放到床底下,妈妈笑着对我说:“傻孩子,植物生长是不可以离开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的,要不你把它放在表弟拿不到的地方。”“嗯!”说做就做,我把绿豆芽放在阳台上。我仔细观察,发现小芽的两片豆瓣上长出了两片嫩绿的叶子,茎的头部从淡红色变成淡绿色,从淡绿色变成了深绿色。我还看到了一颗绿豆懒洋洋地躺在土壤里,好像还不愿意脱掉旧衣裳。这时,我的心非常着急。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我拿着花洒去浇水。我又惊又喜,惊的是我发现那颗小绿豆破土而出,奋力向上生长,好像追赶着同伴。那些叶子像一块块小小的碧玉,好看极了。一阵风吹过,绿豆芽在风的吹拂下轻轻舞动,好看极了。喜的是我体验了绿豆的生长过程。在观察绿豆的生长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善于观察,就会有所收获。

吉莲小学四年级:陈启明

第2篇

智能豆芽机,小块头大智能

豆芽的出现可谓是人们生活实践中一个探索与发现,提高了人们对豆类的再加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豆芽的生产也跟随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最原始的手工作坊,靠单纯的经验生产是最早的豆芽生产方式,豆芽做的好坏除了豆子与容器用具的清洁外,主要是淋水的温度、淋水的多少、淋水间隔时间、豆芽室内空气的温度与湿度这四大样的配合,这些在传统方法中是比较有难度的。

家用智能豆芽机,机体色彩多样、简洁大方而且时尚轻便。该款豆芽机由五个部件构成:主机桶,也称为盛水器;培养桶;盛豆格;T型喷水头;顶盖。

家用豆芽机使用方便简单:第一步,将主机桶内加入三分之二的自来水;第二步,将培养桶放在主机桶上;第三步,将盛豆格放在培养桶底部格层上,然后放入种子;第四步,将T型喷水头插入培养桶底部孔位,盖上顶盖;第五步,将电通上,打开开关即可。

这款家用智能豆芽机采用进口磁性材料,降低机体发热程度,几乎没有腐蚀性;你和家人可以吃到自己亲手培植的无公害豆芽,采用透明罩设计还可以适用于儿童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可做加湿器,气候干燥的冬天可起到室内加湿的作用。在豆芽培植的过程中不需加任何肥料及其他生长素,绝对健康、环保;豆芽在生长的过程中要淋水,目的是补充水分、调节温度、冲走杂质,该豆芽机电脑控制T型喷水头可以360度旋转洒水,每小时自动洒水一分钟,发明了自动恒温装置,调节水温在28度至30度之间;采用进口水泵、无噪音、无振动,每次培植用电不足0.5度;使用水和氧同时供应,2至3天即可食用,黄豆、绿豆24小时发芽食用,用200克干豆可培植2至3千克豆芽,采用四分之一漏网可同时栽培4种豆芽。

严格地说,在豆芽生长过程中,随着豆芽的生长因小芽、中芽、长菜的发热程度不一样,间隔时间淋水时间应不同,这在传统生产中是很难做到的。这款家用智能豆芽机在豆芽培植的整个过程无需人照看,由电脑控制,能自动恒温,自动洒水,机体内的温度可根据周期长短任意调节,始终保持恒温,这样豆芽在生长过程中的淋水温度和环境温度就这么简单的做到了。

智能豆芽机,生正逢时

家用智能豆芽机培植的豆芽鲜嫩碧绿,漂亮诱人,清脆,口感清爽,不仅食用安全、营养丰富,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它是国内惟一一款可以让您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吃到放心豆芽的豆芽机;适用于所有能发芽的种子培植芽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发芽的种子都必须用阳光罩或用黑色布、塑料罩上,一定要避免阳光直射,这样才能生长出最健康、最有营养的豆芽菜。每天需更换一次自来水。绿色苗芽除了含有大量活性矿物质、蛋白质、维他命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外,其分子结构与人体血液的分子结构极为相似,小小的苗芽,对人体各种疾病居然有不可思议的疗效。

智能豆芽机,团购出自己的市场

第3篇

写作一直让很多小学生感到苦恼与头痛,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后,总觉得没什么可写,脑子里空白一片,或者几句话就简简单单把要写的内容解决了。有的甚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从《同步作文》上借来的。他们在记忆中搜索曾经看过的类似文章,搜索人家安排的故事情节,以至于作文出现了千题一式、千人一面;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内心应该充满童真童趣,为何我们的学生没有感受到童年的乐趣,没有“我手写我心”的欲望呢?究其原因,说明我们小学生生活经历少,知识储备少,没有掌握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对写作不感兴趣,不善于发现和观察,缺乏写作素材。针对以上困惑,我绞尽脑汁,想帮孩子们找一个出路,让孩子们走出困惑,展开凝成结的眉头,露出开心的、自豪的笑容。所以,我想,必须要改革我们的课堂!因为农村孩子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课堂。

让我振奋的是可能专家及教育同仁们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课改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所有老师们的共同探索及努力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始改头换面。沉闷繁琐的语文课堂已经被课改的呼声“震”跑了,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跃、能展示学生自我高度的新式课堂。教师也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模式及作业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摸索着,小心翼翼的挪步前行,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彩之处,让我难以忘怀。

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彻底解决孩子们写作时“无米下炊”的难题,我尝试着给学生布置了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我让他们自己生豆芽、养蚕,观察豆子及蚕的生长过程并每天记录观察内容,写成观察日记。

两周以后,我们班的“豆芽宝宝展示会”拉开了帷幕,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豆芽带来了。

那一节,我刚走上讲台,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叫起来:“老师,先看我的,先看我的!”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对他们说:“今天,我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来介绍自己的豆芽。在展示豆芽的同时,可能介绍一下自己怎么知道生豆芽的方法的,也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生豆芽过程中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但要把自己的话说通顺……”还没等我说完,大家七嘴八舌的就又开始了。我几次三番的“压制”,才让他们安静了下来。就这样,我们的“豆芽宝宝展示会”让我们的课堂变成了沸腾的课堂。孩子们精彩的介绍更让人耳目一新。有的问:“老师,我的豆芽像不像戴着绿军帽的小蝌蚪?”有的说:“老师,我的豆子刚泡几天时,豆子太贪吃了,喝了太多的水,绿衣服都撑破了,露出了雪白的肚皮。”有的说:“老师,第一次生豆芽时,我把豆子泡在水里,谁知道豆子却都泡坏了。我从网上查了查才知道生豆芽时宜湿不宜泡,所以我现在的豆芽是第二次生的,没其他同学的豆芽长得高。”有的说:“我的豆子泡了一天之后,光滑的外皮不再光滑了,有了一些皱纹,就像老奶奶的脸。”有的说:“老师,我是在妈妈的指点下生的豆芽,后来妈妈趁我不在家,把豆芽炒了一半,我很伤心。但妈妈说再长的话就会长出绿叶子,就不能吃了,妈妈想让我尝一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炒了一半,那一半让我继续观察。我吃了妈妈炒的豆芽,特别特别的香,因为有我的辛苦在里面!”有的说:“老师,我直接把豆子种在了土里,可它一出来就是小叶片,根本就没生成平时吃的那种豆芽,这是为什么?”……

在“赛蚕大会”之后孩子们的日记交流中,更是让人收获颇丰。一个原先看见语文课就头疼的孩子这样写道:“老师让我们养蚕写养蚕日记,所以,我每天放学回家都出去采桑叶、喂蚕。妈妈从没见我这么听老师的话,也从没见我这么认真过,难得见我这么积极,高兴得竟也象个孩子似的每天陪我一起采桑叶、洗桑叶、再一片片的把桑叶擦干净,一片片的喂给蚕儿吃。听着它们吃桑叶时那沙沙的声音,我觉得比《江南s t y l e》还好听。我想:尽管我写日记不行,但至少我可以把蚕养好!于是,我每天都对它们关心备至。每天上学去,我还不忘给老师也捎一些桑叶,因为她肯定没时间去采桑叶。每次把桑叶给老师时,她都会微笑着对我说谢谢,每当这时我都感觉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这是我以前从没过的感觉,我开始喜欢这位特别的老师,喜欢她的语文课。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月后的赛蚕大会上,因为我养的蚕又多又壮,而且多是花蚕,吐的丝五颜六色,结的茧也最多最漂亮,所以,我获得了这次赛蚕大会的第一名!当同学们欢叫着我的名字时,当老师把奖状发到我手上时,我感觉到自己热血沸腾,满脸羞红,原来,成功的滋味如此美好!”

多真实的课堂!亲身的经历、真实的体验、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感受、纠结的困惑、自我的探索……这时,我们还用担心孩子们写不出作文吗?

一颗小小的豆芽、一条小小的蚕让我的孩子们提高了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培养了他们探索精神及责任感,让他们秀出了“豆芽”的魅力、“蚕”的魅力、孩子的魅力、语文课堂的魅力!

我喜欢,孩子们也喜欢———这样的课堂!让我和孩子们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自我发现、自我展示的课堂!

第4篇

一、创设动态环境,激发问题意识

1、自然角的创设。我们班的自然角,也就是大自然的“缩影”, 它其实也是一个“问号基地”。自然角及过道里经常更换各种花卉、植物,饲养小动物等,如秋天里的、冬天的梅花、饲养小兔子等,孩子们在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萌发了好奇,随之问题也产生,如“小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冬天里的雪花都是白颜色的吗?”等等问题,在提高孩子观察力的同时,也促动着孩子稚嫩的心灵,激发着“小问号”的产生,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然而在我们的支持引导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班的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问题角的创设。为了鼓励孩子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让孩子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开辟了“宝宝问题墙”,制作了“宝宝问题册”,把孩子不经意中提出的问题布置在里面,又以推出“本周问题明星”的形式,激发幼儿提问的积极性,使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内容大多包括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以及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寻找的答案,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培养了质疑探索精神,从而也习得了获取信息的多种方法。

3、在区域活动中投放适宜的材料。在“蔬果沉浮”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于是,我们就提供了白果、花菜、萝卜、橘子等实物,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小又轻的回形针、硬币却沉在了水里。于是孩子的问题便油然而生“为什么白果会沉下去呢?”“又大又重的萝卜是怎么浮起来的呢?”老师巧妙地将问题设计融合在材料之中,让孩子通过材料的摆弄与操作,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新经验的提升。

二、重视幼儿提问,培养质疑习惯

在秋天的一个中午,我们带着小朋友到种植园地散步。吕林翰突然大叫:“看,这是什么?”徐千弋说:“草吧。”康恺反驳道:“不是草,是蚕豆,我奶奶也种的。”吕林翰瞪大眼,说:“蚕豆?这就是我们吃的蚕豆?怎么吃呀?”康恺解释道:“这是它的苗,吃的豆豆还没长出来呢。”吕林翰蹲下来,看着蚕豆苗疑惑地问:“豆豆长在它哪里呢?”一部分幼儿开始猜测起来。看到他们对蚕豆产生了兴趣,并开始质疑,于是,我有意抛了一个“球”给他们:“吕林翰对蚕豆有不明白的地方,你们有吗?” “它会开花吗?”“豆豆长出来到可以吃要多少时间啊?”“要给蚕豆施肥吗?”……

告诉幼儿答案很简单,但这样的灌输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吗?我们通过和孩子们一起种植蚕豆,使之拓展出更多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蚕豆生长的秘密。我们采取了多种种植方法,如:用沙种植,用泥种植,用水种植等,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将早种植的与晚种植的蚕豆作比较,将种植于沙、泥、水的蚕豆作比较,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如:为什么种植于泥中的蚕豆长得最壮?为什么晚种的蚕豆长不大?……让幼儿积极讨论,发表意见,让幼儿对进一步的探索产生了可能。

三、连接生活源泉,促进主动释疑

主题活动中的很多内容都不是在课堂上、幼儿园里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与社区的互动来完成。那么,我们要利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的机会,让幼儿进行实地观察、比较、交流,并不断地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来展示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带着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更深入的探索。例如,我们在开展“神奇的豆豆”这一主题活动时,就让幼儿走出校园,来到平时经常会去的华林小区菜场,一起去寻找豆类食品。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油然而生,仔细观察菜场里出现的豆制品和一些蔬菜,并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百叶是用什么豆豆做出来的?”“那个豆渣饼是用什么豆豆做出来的?”于是,卖豆制品的阿姨就耐心地逐一回答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也从中积累不少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由此可见,这种置于生活实景中的提问更能唤起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从中获得收获。

四、家园多元互动,问号深植心间

在《好吃的豆芽》活动中,康恺是位知识面较广,很聪明,好奇心强,且颇为好胜的小朋友,经常会一语惊人,活动的最后环节,她问老师:“老师,绿豆芽和绿豆有什么关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绿豆长出芽来就变成了绿豆芽,而是以幽默的口吻:“你爸爸姓什么?”“我爸爸姓康呀!”“那你呢?”“我也姓康呀!”“那你说绿豆芽和绿豆会是什么关系?”“哈哈,父女关系!”“康恺,那你说绿豆芽是怎么来的呢?”康恺被自己的答案逗乐了,却也明白地回答老师:“绿豆上面长出的芽!”

第5篇

晚上,我抓了一小把生绿豆放到一个小碗里,接了半碗清水,用妈妈洗碗的湿抹布盖在碗上,放到厨房的阴暗处。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去看绿豆。猛一看似乎没什么变化,仔细一瞧,绿豆仿佛大了点,涨了点,皮也松了点,真可爱!下午放学后,我又去看绿豆。只见碗里的水变浑浊了,个别绿豆的衣裳松开了,露出一小点白肚皮。有的皮还紧紧地套在绿豆的小身子上面。我赶紧给它换了一碗清水,回屋写作业。直到晚上睡觉,我还想着那些可爱的绿豆呢!“可能它们也在讨论问题,互相比美吧。”想着想着,我睡着了。

第三天一起床,我就去看那些绿豆。只见有的绿豆解开了衣扣对着我笑,有的绿豆的衣服半遮半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有的绿豆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真好玩!中午放学后,我又去看绿豆。有的绿衣裳全脱了,冒出了一个笔尖大的小白牙,仿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世界,绿豆的皮也散落在水面上;有的绿豆还不肯脱衣服,但已冒出了两毫米左右的乳白色小芽,正在舒舒服服地睡大觉,真逗人!我激动万分,忙拿给妈妈看,妈妈夸我真能干,我心里喜滋滋的。又过了几天,小豆芽慢慢地长长了,逐渐越来越大,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豆芽……

最后,绿豆芽长了足有好几厘米长,根也十分密集。如果你仔细瞧,会发现绿豆皮压在根底下。这使我感受到了绿豆的伟大,它不但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输送给叶和茎,而且一点不在意脱落的皱巴巴的皮,也不为自己变得丑陋而难过。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观察绿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学会用心去感受,用双眼去发现,就能了解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点评:

小作者对豆芽的连续观察确实十分仔细,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尽收眼底。描写中拟人手法运用自如,一系列绿豆“脱衣服”的变化过程让人忍俊不禁。

秋天的菜园可真丰富啊!有刚刚发芽的小青菜,真像一个个刚出生的婴儿,新鲜嫩绿。有茂盛的韭菜,它们在田埂边排着整齐的队伍。有碧绿的毛豆,虽然长得很挺拔,但它的叶子已经被虫子咬得破破烂烂的。毛豆挂在上面,好像给毛豆杆装上了美丽的挂件。有挂在枝头的丝瓜藤,在微风的吹拂下,丝瓜藤仿佛是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有爱捉迷藏的芋艿,许多小孩都会认为它是荷叶,其实它不是荷叶,是芋艿捉迷藏用的小伞。还有紫盈盈的长得像香蕉的茄子,它们都戴上了时髦的小帽子,穿上了帅气的晚礼服,在秋天的夜晚跳舞狂欢。

——《秋天的菜园》

江苏省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四(5)班 吴莉洁

小笼包刚从蒸笼里出来时,迎面扑来的是阵阵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几个大小均匀的小笼包坐在盘子上,冲你打招呼,它的外形十分诱人:金黄金黄的外皮近乎透明,这就让藏在里面的馅显得格外鲜红,让你忍不住向它伸出筷子。夹起一个,咬上一口,那鲜美的汤汁便如泉水一样流入你的口中,紧接着,馅也缓缓滑入嘴里,不等你嚼,又调皮地顺着嗓子眼滑进肚子里,真是入口即化啊!再轻轻一吸,小笼包就会整个儿跑进你的嘴里,那嚼劲儿,那香味儿,一定会令你回味无穷。

——《我最喜欢的一种美食》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小学六(5)班 邓畅

午饭后,我在看书,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就像是黄昏。突然“轰——轰——轰——”几声,天空竟然响起了雷声。这时爷爷自言自语地说:“天气反常,秋后也会下雷阵雨,实在是少见。”我踮起脚尖趴到窗口,往外一看,天更暗了,乌云翻滚,天空很低,大风活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四处乱撞。不一会儿豆粒大的雨点就从云层倾泻下来,打在房顶、雨棚、树枝和地面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简直就是一首尽情宣泄的交响曲。霎时间,楼房与楼房之间就出现了一条“小河”,雨点打在“小河”上,激起了无数小小的涟漪。

——《深秋的雷雨》

江苏省姜堰市康华实验小学五(6)班 盛天慧

我的房间虽不大,但是很温馨。推开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的小床。小床靠背的主色调是象牙白,清爽、雅致,上面还嵌有一块长方形的镜子呢,从这块镜子里,我可以看见柔软的红被子和自己小小的身影。床的两边各有一个方方正正的床头柜,我在上面放了一些最近要看的书,这样,伸手可及,拿取方便。睡觉前,只要翻上几页书,我就会睡得更加香甜。北边的床头柜上,坐着一个可爱的熊娃娃,每天睡觉我都抱着它——它是我最爱的一个娃娃。我在熊娃娃的两只耳朵上,各系了一个大红色的蝴蝶结,看起来它更漂亮了。

第6篇

如在科技教育活动《探究种子的萌发和生长》中,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的饮料瓶等种植植物的种子,定期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来,由于教师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既要保证自己的植物长得好,又要写好观察日记,在学期末要进行评比,由于小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因此积极性都很高,他们会随时关注自己的植物并给自己的植物浇水、施肥等,并要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同时由于观察植物要做观察记录,为学生写作文提供了素材,语文老师也非常支持这项活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承担批改学生观察日记的任务,真正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数学教学中,一至五年级都有关于位置和方向的教育内容,很多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基于此,可以在数学课的教学之前,在科学课中教会学生使用指南针,借助指南针认识方位,这样很容易就掌握了。另外,小学数学中,设计模型教学也比较多,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这些章节也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可课堂毕竟只有短短的40分钟,因此可以把准备活动放在课外,指导学生利用科学院的锯磨机床、木板或泡沫等材料,制作好各种形体的科技模型,由于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各种模型的特点,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就游刃有余了。同时,严谨的思维能力培养,还有利于学生在科技教育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利于他们的创新和发展。

建设校园微型生态园,开辟科学教育实践基地

城市的孩子,对动植物的了解越来越少,甚至对最基本的农作物小麦、稻子、玉米都不认识,对常见的家禽鸡、鸭、鹅更是不了解,至于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更是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的科学教育更具直观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建设生态园。如开辟种植园,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种植植物,这可以配合《油菜花开了》、《向日葵》、《凤仙花》等科学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建立养殖园,有学生自己负责养殖常见的动植物,定期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另外还可以挖鱼塘,让学生自己养育,配合《鱼》单元的教学,总之,通过微型生态园的建立,找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的载体。

举办科技节,以比赛促发展

儿童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以满足他们的竞争欲望,同时可以使学校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学生参赛的积极性越高,就会越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就越会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开展科技节活动,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科学教育带给人的快乐,体现了普及性的原则。特别是一些经典的科技竞赛活动,如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小创造评比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能够有显露自己才能的舞台。另外,科技节也是风向标,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在平时的课余活动中,找到活动的方向,他们会有目的的玩,积极备战下一届的科技节比赛,因此,每一届科技节,一定要保留几个经典的比赛项目。

定期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的改变生活,因此科学教育应该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这就提醒科技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活动时,关注科学教育的地域特点,让学生能够把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之间建立起联系。如:结合植物探究活动,可以开展“植物大搜索”系列活动,包括调查地方的稀有植物、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制作植物标本、制作叶贴画、撰写观察日记、认养校园植物、为校园植物穿花衣、做名片、种植绿豆芽等系列活动;开展环保教育,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边的河流污染情况、麦秸焚烧情况等,让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让学生学身边的科学,学有用的科学。科学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总之,只要能够结合地方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就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王云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

第7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关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有这样的内容:“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巧妙地设计情境以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效地进行活动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性。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天文地理知识过渡到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的第一节《艳丽多姿的生物》中的第一部分陆生生物中的陆生植物。教材意图呈现大量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生物的形态特点,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使学生初步具有结构、功能、环境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体会分类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巧设情景,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通过建立平等、民主师生关系,开展互动式教学,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动植物世界。

【案例描述】教学实录及设计评析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宇宙天体后,今天老师想,如果一个外星人到地球来做客,你该怎么给他指路呢?

生:让他们从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系―地球。

师:非常好,我相信外星人会比较容易找到我们美丽的地球,那么当他看到地球上的生物体和各自生活的环境,你能告诉他们生物体的各种形态与他们各自生活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吗?(多媒体出示-生物和各自环境的视频材料)

生1:相互影响。

生2:互相帮助,互相制约。

生3:生物体的各种形态与他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生植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1――巧引课,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性,运用他们喜见乐闻的外星人题材、动漫制作等,巧妙质疑,迅速捕捉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思维定势与新现象之间的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激荡,出现学生积极探索、寻求原因的局面。既与前面天文地理部分知识相呼应,又为突出本课重点、难点: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打下了伏笔。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课堂的氛围也很和谐,大家争先恐后的抢答问题,表现出寻求新知的欲望。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师:大家说说看陆地环境有什么特点呢?(抢答)

生1:有土壤

生2:有充足的阳光和空气,不像水里面缺氧。

生3:没有水中那样有充足的水。

生4:陆地环境暴露在空气中,上方的温度变化明显。

师:很好,大家能比较快的述说出陆地环境的情况,确实不错,那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4:我觉得上面有些同学的答案太绝对了,有些地方水多像热带雨林,而有些地区水很少像沙漠地带,因此我觉得不同地区应该环境不同。

师:真棒,你能结合自己丰富的课外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来,学以致用,令老师佩服。

生5:我也觉得不同地区环境也不同,比如有些地区的土壤中含的养分太少了,而我们在森林里靠近旅游时,地面光线非常少。

师:对,你能用日常生活感受来说明你的观点,不错。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2――巧设问题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抢答活动,增强学生对陆地环境的理解,并为后面学生体验植物形态结构与生境相联系打好伏笔。同时通过相互答疑解惑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被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发现中被激发,这有利于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迁移的知识,培养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通过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激励性评价,为下面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师总结:通过上面这些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陆地环境复杂,水、养分、阳光、温度等会随不同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这些环境中的植物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老师今天拿来了两种植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他们的叶片与什么环境相适应呢?

演示一:出示仙人掌和仙人球,用摄像头进行观察其叶和茎。

师:你知道仙人掌的叶为什么变成了刺,而它的茎却变得厚实而呈绿色呢?

生: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的叶变成了刺,它的茎具有存储并进行光合作用的功能。

师:很好,那么你知道仙人掌这样的结构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呢?

生:沙漠。

生:我觉得是适应干旱,高温的环境。

师:对,现实中我们总是发现叶片一般都是绿色呈扁平状,是为了更好接受阳光,但是仙人掌生活的环境决定了它的叶和茎发生了变化。

演示二:出示捕蝇草,用摄像头观察捕捉住蚊子的叶片和张开的叶片表面。

师:捕蝇草这么厉害能捕捉蚊子,是不是它像我们一样要吃饭啊?还是其他原因。

生:我从书上看过,捕蝇草捉小昆虫是为了从昆虫内获得一些微量的物质,像我们吃维生素一样,并不是当饭吃。

师:很厉害,形容太好了,的确捕蝇草不是为了填肚子,是为了获取氮元素。那为什么要从昆虫中获得,而不是从土壤中吸收呢?

生:土壤缺少这种物质

师:很好,捕蝇草为了适应缺氮的环境,开始出现了叶片的变化,通过叶片上方的消化腺点分泌消化液,消化一些小昆虫来获得氮。

演示三:出示落下的水杉叶,樟树叶和松树叶

师:我们发现冬天到了有些树叶落下来了,而有些树叶在寒冬中还是傲立严寒,那是为什么呢?

生1:有些树能适应寒冷的天气,有些树不能适应寒冷的天气。

师:同学们同意生1的说法吗?有谁来补充或发表不同见解?

生2:有些树通过主动掉叶来适应寒冷天气。

生3:我认为落叶也是一种适应,有些树像松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叶片变小点也是一种对寒冷天气的适应,。

生4:我也认同生3的观点,不同的植物适应的方式不同而已。

师小结:上面的观察让我们知道了叶的大小、厚薄、是否落叶等等都是陆生植物与栖息地的无机环境中光照、温度、水分等因素相适应的方式,是为了以更好地生存繁衍。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3――巧选素材,追求互动和谐课堂氛围。由于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重难点突破口,故通过巧妙的选择直观的课堂素材和学生自己采摘的各种形态的叶,通过对从干旱环境中的仙人球的叶,缺氮环境下需靠其他昆虫来补充氮的捕蝇草,由浅入深进行解释比较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尝试用形态结构适应环境的理论来解释植物的茎、花、果实做好准备,同时互动式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师:平时我们知道植物的茎是直立生长,这样能够让叶接受更多太阳光。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拍摄了一些植物的茎,比较奇怪,你能告诉大家它们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呢?

演示四:出示匍匐茎―草莓,攀援茎―爬山虎,缠绕茎―牵牛花图片。(学生表现非常惊讶)

生:它们这样生长可能他们缺少什么。

师:对,它们叶片在伸展过程中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所以出现了各种形态,其实也是一种适应。

师:那么我们在课后观察“绿豆种子发芽后追随阳光生长的实验”你是否有收获呢?接下来我们请各个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投影学生的实验)

组1:我们完成后发现绿豆发芽后会追随阳光生长,出现了我们设计的迷宫形状。

组2:我们也出现了弯曲现象,但是它到一定程度后不变化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组3:我们组发现没有弯曲,可能是我们自己的空太大,使得光线都覆盖了整体。

师:是啊,大家都看到了豆芽会向有光的地方弯曲,这就是它们为了能更快的进行光合作用采取的对环境的适应,但是我们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你能不能再课后组与组相互交流解决呢?

生:好的。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4――巧选互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具体植物有关器官形态与环境的相适应的事例为载体,通过检查学生活动【观察绿豆种子发芽过程】的参与面与活动质量,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训练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对部分学生的汇报由另外的组进行评价,相互补充可能疏漏的观察内容,交流活动心得,表扬实验成功、观察细致的同学。肯定所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同时在课堂上再一次用肉眼、放大镜仔细观察,学习先整体后部分,由上到下、分步观察,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的方法,与检测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重点知识达成程度。通过课堂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所呈现的实验结果也是比较让人满意,表达和讨论交流目的明确,但是个别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显得支离破碎。】

师:好,今天我们对陆生植物的认识就学到这儿,下面那个同学来小结一下,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了陆生植物为了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在形态结构方面发生了变化,比如仙人掌的叶刺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捕蝇草适应缺氮环境,树木为了适应寒冷的落叶现象和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光的适应。

师:的确,植物的适应是非常普遍的,我们通过本堂课应该学会用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如沙拐枣的叶刺和非常发达的根系,他们是为了适应什么环境呢?

生:适应干旱的沙漠

师:太棒了,课后请同学们相互之间举些例子来解释,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意图和效果:巧设之5――巧总结,通过对生活现象剖析,体验科学的实用性。让学生作课堂小结,然后再补充完善,既回归了学生主体,又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合作精神,进一步对新学知识的内化巩固,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简单实际问题的解释,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只是时间关系,这里的小结部分有点‘例行公事’,缺乏效度和深度,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疑问,但整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有一种课停思未停地味道。】

【案例启示】

(一)巧设情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力图体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学习方式,必须对这些学习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考,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加深刻的思维框架,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合作与开放学习的真正内涵。本堂课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性,已经具备初步观察事物,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外星人访问地球作为情境,能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课堂的抢答,能将学生思维进一步引到课堂中,帮老师解决问题,更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心理;利用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在分组研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答案呼之欲出,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利用自己所得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集体研讨方式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对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二)活动--体验教学方式的认识

整个课堂都是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力争突破传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学生科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丰富科学实验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生物和环境适应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这个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通过模型、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学生活动,营造了学生主动、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合作、交流、沟通、质疑、反思等方面的能力;陆生植物结构、功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有关教学目标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学生参与面广,真正做到‘课虽止而思未停’,把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诠释了轻负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本节课的部分应该在第三环节中的活动汇报,体验合作,通过这一环节的开展,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课外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和生生互评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教学目标来看,不是简单地定位在知识的了解上,而是提升到各种能力的培养上,这里的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不是简单地讲授,而是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有新的收获,使学生体会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乐趣。

(三)活动――体验教学方式的建构

通过本堂课,对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认识,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为今后树立教师自我成长路线奠定了理论框图(附图在文中末尾)。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表现在:

1、课堂学习的全员性充分显现

首先是全体同学在老师问题情景的激发下都积极参与分组实验,接着分组合作交流,把同学们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认识并表达生物与环境的适应),然后在小组实验中思考难点,进一步提升同学思维深度,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搜索生物适应社会应用实例,初步建立运用知识解释身边生物现象的意识并逐步形成能力。

2、老师的引导性充分表现

为了避免同学们实验时形成较大误差,老师先自己培养豆芽,同学再分组实验的效果良好;为了避免同学们交流时,老师提示问题后,同学再分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过程中再不断补充,使得实验和讨论具有成效性。

3、教学直观性得到充分体现

第8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教育理论;快乐农场;科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5-0104-02

学者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反对死读书。幼儿教育也要积极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教育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引导幼儿展开有创造性的活动,促使幼儿全面提升学习能力。本文以“快乐农场”活动为例进行探讨,旨在让幼儿和自然融为一体,提升动手能力。

一、分析与整合,主动探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认知是在具体探究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的。所以要引导幼儿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要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幼儿在参与“快乐农场”的活动时主动探究问题,尝试分析各种科学现象,并主动整合相关知识。

在“快乐农场”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尝试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如观察竹子,可以鼓励幼儿分别用触摸、观察等方法了解竹子和竹笋的差异。幼儿观察后发现:“竹子的表皮十分光滑,而竹笋的表皮给人毛茸茸的感觉。”“它们的形状也不一样。竹子很长,而竹笋很矮,胖嘟嘟的。”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幼儿展开主动探索:“既然竹子和竹笋完全不一样,那么竹笋又是如何长成竹子的呢?”鼓励幼儿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竹笋每一天的成长过程,找到其成长为竹子的重要节点。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总结出相关知识:“竹笋在露出地面后就会脱去笋壳,慢慢地成长,长出枝叶,慢慢成为竹子。”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扩展思维,探索其他植物:“那么,青菜、黄瓜等植物的生长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这就引导幼儿继续深入探索新事物。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要引导幼儿在劳力上劳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观察自然界的事物时,幼儿充分调动了多种感官,获取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此时要引导幼儿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观察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整合,这样幼儿就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

二、支持与引领,弹性调控

在组织幼儿参加“快乐农场”的活动时,教师要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进行支持和引领,促使其更好地解决问题。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由于每一个幼儿的生活境况不同,所以要结合幼儿的特点进行指导,把握住他们的兴趣点,促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成长。

在参与“快乐农场”的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的幼儿能力有所不同。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就参与过种葱、种蒜等活动,而且还曾经发过豆芽,所以动手和思考能力较强,但是有的幼儿缺乏相关的经验。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进行弹性调控,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引导其进入到更深入的探究中,如:“在农场里,我们除了看到植物以外,还看到了不少小昆虫。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说出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吗?我们又要采取什么手段来对付害虫呢?”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则主要引导其参与到动手实践中,如参与松土、种植、浇水、除草等活动,并提出相关问题:“在浇水的时候,要浇热水还是冷水呢?这是为什么呢?”通过不同的支持和引领,每一个幼儿都得到了收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要结合幼儿实际给予具体指导。由于幼儿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基础知识都有所不同,所以探究的角度也可能有所差异。此时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

三、质疑与点拨,推动创新

陶行知主张提升学习者的行动能力和创造能力。当幼儿在“快乐农场”的活动中有疑问的时候,要鼓励其大胆地提出质疑,并对其进行点拨,促使幼儿分享对周围的新奇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并采用创新的方法,大家一起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后,幼儿的兴趣得到提升,就会主动思考并探究其他问题。

比如,有幼儿在参与“快乐农场”的活动时提出了问题:“我发现我们吃的都是植物不同的部分,比如青菜,吃的是叶子;番茄,吃的是果实;土豆,吃的是根。”此时有幼儿提出:“土豆不是根,是茎。”幼儿对于地下茎和根的区别了解不深,结合这个质疑,可鼓励幼儿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尝试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有幼儿提出:“我们可以挖一挖,如果是茎的话,那么地下一定有真正的根,我们可以看看长在最末端的是什么。”还有幼儿提出:“我们可以用归类的方法,将它们和我们已知的根对比一下,看看谁更像。”“茎上会长叶子,根上不会,我们观察一下。”这样鼓励幼儿用各自的创新方法进行探究,最后教師进行总结。

四、自主与合作,引领人文

第9篇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所担任的角色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实质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是科学课堂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消极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之后,教师从单纯的教学者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主导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并试着解释发霉的原因和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与交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探究的成果。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探究的主导者,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在传统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安静地坐在底下认真听讲。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之后,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录音机、放映机、计算机软件、影像和PPT等现代教学媒体大大丰富了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习资源变得多元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这一单元时,学生从小就对宇宙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课前我就让学生先回去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并将收集到的内容和图片通过打印或拷贝的方式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学生课堂主人翁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帮助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补充,并在电脑上展示出来,播放有关宇宙的短片。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丰富了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实物、模型、挂图,是一种静态的、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之后,教学模式变成是动态的、多样的、开放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种子的萌发》这一课时,学生对于绿豆芽是如何长出来的很难观察得到。这时,学生通过观看种子慢生长过程的视频来获得对种子萌发的认识,更加直观具体。因此,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科学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信息技术转变了科学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养成,培养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工具主要有教材、教案、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教师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课堂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如何安排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学生学习知识也是受制于教师而被动地学习。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后,改变了科学教学的方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W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垃圾的处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对所居住小区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垃圾的这种传统处理方法存在很多的问题,对环境会造成二次污染。然后在网上查找相关处理方法,找到了更好解决垃圾处理的方法,将其写成报告,以邮件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和建议,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和认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明白了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灵感、创新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

五、信息技术,改转变了教学评价体制,使评价变得全面化、全程化、多元化

在传统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最后的考试成绩为准,是一种终端性的评价,也是一种“定性”评价。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教学评价体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教学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民主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全程化,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