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专生就业指导

中专生就业指导

时间:2023-06-02 09:5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专生就业指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专生就业指导

第1篇

关键词:河北省;中专生;就业现状

前 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中职毕业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在市场就业的格局下,中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实行自主择业,一方面给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另一方面也使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实现成功就业就相对困难。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

1.政府对于中专生就业的扶持政策

2004年5月教育部就“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职业学校对此项工作充分重视,加强职业指导,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通知着重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放在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指定专人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

2.河北省中专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教育部从有关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的毕业生需求情况看,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而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增加,因而中专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对于中专生就业难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是以下方面。

2.1学生定位不准确,对待遇期望值过高。

大多数中职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没有认识自己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他们对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具有的实践能力估计过高,刚出校门的中职生,专业技能有限,并且也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待遇较低是理所当然的。

2.2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就业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在择业时就会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但是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学生们总是幻想着走捷径,幻想着事业顺利的道路。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但却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2.3劳动供给量迅猛发展

劳动力供给量的迅猛增长,正成为当前就业工作中的最大“心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经过多年的学校高速增扩之后,再加上近期我国新成长劳动力的供给将升至峰值。

2.4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学生没能及时获取以及学生了应聘信息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3.解决对策

3.1定位准确,低调做人,踏实做事。

学生要学会给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校要努力学习,有了这种低调的心态,就会对工作岗位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到单位就会刻苦磨练,谦虚紧慎,对于工作会更积极主动,任劳任怨。这样会更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3.2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中职生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尊重别人,讲究礼仪,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重视人际关系的交往,懂得与人团结合作的原则,要认识到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应采取谦和谦让的态度,消除偏激,避免将矛盾激化。

3.3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

主动向社会有关企业及互联网上学校简介和毕业生的相关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质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热情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进行就业洽谈。

3.4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很多毕业生不太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专业的就业方向;不知如何填写个人简历,对工作经历;临近毕业,还有很多课程等待补考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本来就业困难的中专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中职院校应该建立就业信息咨询中心等服务机构,及时的更新就业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网上查询信息等服务。

3.5改变就业观念

社会将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在企业的营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联合、重组、破产、裁员、分流等,所以就要求每个择业的学生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发展,要有随时准备重新择业上岗的思想准备。

3.6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与肯定,中职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并积极参与竞争。自信是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前提的,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的确定就业目标。当然,中职生还需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及时的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自己的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

4.结论

面对中职生就业难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政府应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是要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输出合格的人才,提供有效供给,改革中专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构建与时展、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因此,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是解决中专生就业问题的有力保障。(作者单位:河北经济管理学校)

参考文献:

[1]中专生就业倾向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杨孝富,耿宏柱:2002年03期

[2]教育部要求各地做好中职生就业工作[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刘海涛 :2004年06期

第2篇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其招生列入国家统招计划,毕业由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开具的就业报到证(以前称派遣证),有整套人事干部档案手续。

2、在中等专业学校或一些高等学校里面设置的中专部就读至毕业的学生(称中专生)都属于中专学历。

3、专在级别上相当于高中,但普通高中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毕业后一般参加普通高考,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中专有公办与民办之分,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中技(中级技校)(同等中专学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About the Qua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SUN Fengyan

(Liaoning Urban Construction Technical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22)

Abstract By the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author finds the compositive quality of studen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his employmen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for improving student quality and increasing their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middl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compositive quality; employment

1 中专生就业形势分析

从近两年的社会整体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势来看,去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为84.5%,其中中专生的就业率达94.6%,就业形势曾上升趋势。但对需求的人才要求呈现以下几大特点:(1)从有些行业的需求来看,社会需要复合型技能人才。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不再单纯看一证。(2)对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企业更注重综合素质。但也有个别企业用人的过程中出现的对身高、相貌的歧视。(3)在企业的用人需求中,企业看中的是中专生的能吃苦,薪金要求也不高,可塑性强。

从我校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整体情况是非常可喜的,但从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1)学生没有准确的自身定位,眼高手低的情况很普遍。(2)对所从事的岗位不了解,茫然。(3)不能适应现有岗位,反复转岗。(4)部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自信,造成就业难。

作为中专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本来处于相对劣势,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

2 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如何使中专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出其优势呢?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出发,就是适应需求,不断改革。据悉,由于前些年中专技校陷入了生源低谷,很多学校纷纷调整专业设置,定位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人才,格外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无形中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据称,在一些大型的招聘会上,有用人单位反映有的中专生看不懂产品说明书而无法正确地使用工具,理论知识的欠缺削弱了中专生的实力。从近期我们在房地产行业及物业管理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来看,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倾向于全面与侧重的结合,而在工作中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所以从学校的发展出发,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2.1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市场,树立适应的教育目标

树立全新职业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思想。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这势必要求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深刻认识教改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与学习观。

2.2 注重知识结构的更新,融入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理念

从对企业的调查来看,随着市场的变化,一些有着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的企业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除了考察具备的专业知识,同时注重考核一个人是否认同企业的文化和发展理念,是否能真正融入这个团队。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除了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对现行的知识结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深度等方面加以调整外,更要考虑在专业教学中注重渗透一些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用人原则及理念。

2.3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在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紧缺的今天,什么代表了人才的水平?说到底,那就是能力!企业对人员的能力要求根据岗位会有所不同。对于从事房产、物业等第三产业的人员来说,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服务能力、合作能力。其次是对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25页)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一些可行的手段,根据课程的内容,加强能力训练至关重要。

2.4 教学方式的新体验

我们现在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从内容到方式和手段。我们总在寻找适合学生也适合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还是短训教学、疏导理念等,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敢于创新,达到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完美融合。

3 全面提高中专生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1)进行时时市场调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调研是我们针对性的改革的基础。根据 企业需要,根据具体岗位需要,如何调整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安排的内容,深度等如何协调,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所以在我们的课改及教学中,要注意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提高教学效率。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有的同学希望一毕业就拥有一份舒服、清闲、责任少、待遇高的工作,而对虽有发展潜力但暂时条件较差、待遇较低、急需专业人才的企业不屑一顾。出现这些情况皆因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并非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到,应该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加强思想教育,把新生入学教育视为就业指导的开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顽强拼搏、勇于实践、诚实守信、忠诚事业的优良品质。

(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和在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单位招聘时不再单纯地看成绩单,而更注重实践技能。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设计课程。要指导学生不要以取得高分为学习目标,不要死记硬背,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广泛兴趣。

(4)加强就业实践指导。加强就业实践指导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针对在校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工、市场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对社会增进了解。

第4篇

一、我市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就业现状

2006年我市五区市县返乡报到大中专毕生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总量较大。全市大中专毕业生总计2930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1123人(含硕士2人),占38%;大学专科1426人,占49%;中专381人,占13%。二是大学生比例较高。仅专科毕业生就占49%,接近总数的一半,本专科生之和2549人,占总数的87%,远远超过中专生的比例。

我市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总数1612人,就业率55%,其中,在广安市外就业796人,占总人数的27%,市内就业816人,占总人数的28%,未就业1318人,占总人数的45%。从就业指标数来看,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比较低,表明在全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背景下,我市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差。据调查,未就业毕业生中多数长期在外找工作,也有的在家复习备战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只有极少数人在准备自谋职业。

毕业生在市内就业分布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民营企业未能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今年国有事业单位吸纳我市毕业生就业644人,由于受机构编制的约束,绝对数量不大,但仍是我市毕业生在本市内就业的主要渠道,占市内就业总人数的75%。据调查,这部分就业人数主要源自基层教育、卫生事业单位。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154人,仅占市内就业总人数的18%,这与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势头极不相匹配,仅2005年民营经济对我市GDP的贡献率就达66.7%。毕业生在市内其它单位如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等非企业单位就业63人,占7%。

二、影响我市毕业生留乡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从毕业生角度看。一是有些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误区。许多毕业生认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固定,不算就业,因此想尽千方百计进机关事业单位,目前的“考公务员热”和图三的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和市内其它单位就业的情况就印证了这一点。还有不少毕业生及其家长以跳出“农门”为目的,宁可少挣钱,也要到城区、到大城市而不愿回到基层和农村工作。二是部分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与过高的就业期望反差较大。不少毕业生抱着挣大钱、干大事的想法,不从自身能力出发量力而行,不从基层做起,不善于积累经验,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好高骛远,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三是有些毕业生的专业已超出我市目前的实际接收能力,如:石油、外贸英语、艺术、文学等专业毕业生回我市后难以选择对口职业。

(二)从用人单位角度看。一是用人标准提高造成初次就业难度加大。刚出校门的毕业生,自然缺乏实践经验,有待于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现在用人单位多数不愿承担培养毕业生成长的费用,他们要的是有工作经验、进来就能用的人才。并且部分用人单位故意抬高学历标准,本来中专生可以干的岗位,偏要招大学生来干。二是对毕业生的有关权益未给予应有的保障。部分用人单位用工制度不完善,给予毕业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随意性较大,不落实国家养老、社保等政策,不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

(三)从求职平台的角度看。一是人才市场配置机制不健全。受财政资金限制,我市各区市县人才市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软硬件建设滞后,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各区市县人才市场之间供求信息不够畅通,没有形成推介网络。二是供求双方对本地人才市场的认可度不高,部分民营单位习惯于自行到学校选拔人才或在本单位门外贴招聘广告的方式,致使人才市场提供的招聘信息量较少。

(四)从政府政策的角度看。一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作为用人主体,按照严格控制财政给养人员增长的要求,受编制限额约束,人员招考次数和规模都有限,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较少。二是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监管者,其相关职能部门在保障劳动者相关合法权益方面力度不够,在落实培训、奖励、科研等方面政策时,对待民营单位就业者与公有单位就业者差别较大,影响了毕业生到民营单位的就业积极性。三是按照现行规定,我市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部门报到,使师范类毕业生择业没有进入人才市场,影响了对此类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等工作。

(五)从社会生活环境的角度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毕业生待遇整体水平较低,生活环境距大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毕业生尤其是大学生在我市基层就业,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个人发展等问题之外,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如:谈恋爱、结婚、生子、养家、买房、赡养老人,这些生活问题都要考虑,使得毕业生对留乡工作不抱热情。曾有选拔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坦言:“在乡镇工作,交际面有限,找对象都难!”

三、推进我市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必须紧紧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抓人才建设、抓经济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要加强人才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由政府组织牵头,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由市级延伸到乡镇的领导协调服务机制,建好并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搭建平台,大力办好人才市场。为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作用,财政应当安排适当的资金投入公益性人才市场建设,办好人才网站,并加大各区市县人才市场之间的联网贯通,形成人才信息网络,提供便捷的选人择业渠道。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中心结合市场服务,应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在档案保管、职称申报、党(团)关系挂靠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就业者提供全方位的人事服务,促进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三)落实政策,加强监督,保障毕业生权益。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强用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督促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政策,落实培训、奖励、科研等方面政策,对在非公有经济组织内就业的人员要“一视同仁”,把毕业生应享受的权益落到实处,真正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二是在税收、工商、信贷等方面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创业,尤其要大力鼓励毕业生投身种养植(殖)、农贸等急需人才的农村产业,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三是将教育部门管理的师范类毕业生与人事部门管理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统一纳入人才市场管理,形成人才大市场。

第5篇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学习动力 引导 校企合作

自1999年大学首次进行扩招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日趋严峻,时至今日,劳动市场已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毕业生就业越发困难,中职学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通过对刚进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和个性发展特点的基本知识,使他们从进校之时就有明确的就业定位和目标指向,设计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努力的方向,增加学习的动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就业主动权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从初中的普教进入中专的专业学习,很多学生一下子并没有适应过来,此时进行职业规划对于他们来说,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专业选择上具有盲目性。

我们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问卷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只是由于中考失利或是成绩不好,是一种无奈之举;对于为何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小部分的学生盲目跟风;有半数的学生对专业选择有一点认识,但也有很多的学生没有明确认识。至于本专业的就业去向,许多学生只有一个模糊的意向,具体要做到什么,基本是模糊不清。由此可见,有近半数的学生对为何上职业学校,为何选择自己的专业没有明确的认识,这中间甚至于有部分学生是家长强迫,而非本人所愿。

2.对职业生涯规划知之甚少。

对于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从初中的埋头学习中抬起头来观看自己面前的道路,大多数人的眼前尚是一片茫然。当然,由于现在的宣传,有少数的学生听说过职业生涯,但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听说过,即使听说过,也不清楚职业规划的概念和内容。许多学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是认为毕业后做个会计就是全部的职业规划了;也有的学生只是认为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动手能力对将来帮助最大;有的学生认为加强课堂教学,打好理论基础才有助于将来就业;只有很少数的学生认为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明确奋斗目标才能引导自己更好地就业。过半的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名词感到陌生,对职业生涯认知模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在引导学生的专业选择及就业导向上,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专业学习及就业目标过低。

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败,甚至很多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未曾品尝过成功的滋味,所以在进入了职业学校后,有一小部分学生放弃追求,只想在校混个毕业证,对于他们来说,和本专业有关的各种考证也没有兴趣;也有的学生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以后的路在何方;大部分学生是先顺利毕业再说,找到工作是第一要务,至于以后,到工作岗位上再看情况发展;也有部分学生抓住学校现有的学习机会,学习所感兴趣的知识为日后所用,他们比较清楚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学习努力,目标较为明确,能合理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即使这样,他们的目标也大多是在校能顺利考到所需要的证书(如会计上岗证、计算机等级证)。

二、加强职业规划,增强中职生的学习动力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们认为,引导中专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时进行培训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以职业生涯规划来促进中职生的自我管理,提高职业意识和危机感,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明确他们学习的目标。

1.加强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宣传。

数据表明,多数中专生仍对职业生涯这一名词陌生,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片茫然。因此,加强职业生涯的宣传工作,普及职业生涯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理念,加强职业生涯辅导。

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正日益扩大,中专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职业生涯辅导要尽早开展,做到切合实际、注重实效、内容详实,既易为学生接受,又具有可操作性。

3.有效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增强环境分析能力。

职业生涯辅导最为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从而认识了解自己,以便更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了解自我方面的理论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五方面: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分析能力主要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从而认清环境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4.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在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制定短期目标,并让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实践检验。同时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多方面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对环境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三、教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起引导作用

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引导者,教师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这不仅表现在语言上对学生作引导,而且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现在我校要求教师必须作出自己职业生涯的三至五年的规划,在进行长远职业探讨的同时更加明确自己的短期职业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的职业规划为例,让学生作为一个参照,甚至可以让学生来一起“帮助”自己完善规划,督促完成规划的目标。这样做的功效在于:(1)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的作用是自己要实现的目标,而不是空口的承诺。(2)职业规划是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在校的职业规划只是一个起步。(3)教师在实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加强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规划者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而且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寻求就业支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在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邀请相关企业来校讲座,或邀请工作有成就的毕业生作一些就业指导,或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及就业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也能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更直观的了解。

第6篇

受“结构性失衡”、就业观念,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近年来一直不容乐观。身处大西北最西部的新疆,本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更是迫在眉睫,为此记者采访了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阿斯哈尔・吐尔逊(以下简称阿书记)。

记者:您认为目前影响新疆大中专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阿书记:目前对就业率影响比较大的应是毕业生的就业观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意下基层到偏远的地区去,大多数毕业生想要留在乌鲁木齐,或其周边一些城市以及内地和沿海一些发达地区。  再者就是就业结构的不均匀性,针对我校来说,会计、国贸等专业需求量较大,一个人有时会有2至3个就业机会,相对来说也浪费了一些就业岗位。  还有很多毕业生认为“学而优则仕”想当公务员,到政府部门或者行政事业单位,感觉比较稳定,工资也有保障。这种观念民族生远比汉族生严重,汉族学生如果遇到可以展示自己才华或者有发展前途的单位,不管是国营还是私营等,他都愿意去,而民族学生的择业观念相对比较陈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就业率。

记者:面对2005年就业形势严峻,我校(财经学院)是否会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提高就业率呢?

阿书记: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同时也实施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建立实习基地,把实习单位抓扎实。安排临毕业的学生能边学习边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如表现良好,实习单位一般都愿意在毕业后尽可能留任你,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同时我校也给同学提供了很多和用人单位直接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

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宣传教育。一方面针对学生,一方面对用人单位,并和人才市场密切联系,互通互联。  3.把就业工作落实到全校,各系,让每个部门都动起来,制定一些相关的奖励和惩罚制度。最近我校正在学习并考虑采用石河子大学的一项关于就业的制度,即每年哪个系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率就给予一定奖励,对就业工作做的比较差的系实行改革,争取将学生的就业工作落实到实处、要处。

4.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指导,纠正他们错误和陈旧的择业、就业观念,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展一些针对少数民族的交流会。

记者:你能预测一下明年新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吗?

阿书记:我认为明年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西部大开发的脚步加快,在新一年里全疆经济会迅速发展,所需岗位也会有所增加,各地州的就业需求量也会加大,而我校作为自治区唯一的一所经济类本科院校,就业率在自治区众高校中还是比较靠前的,加上全疆唯一的MBA点设在我校,相信能在明年的就业率上继续保持领先,同时我校会积极配合全疆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就业工作以及人才交流会的组织工作。

记者:您如何看待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外地人才的大量涌入?

第7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着重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从根本上抓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我们在冷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时又不难发现: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效益。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就业指导作为实现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因而,搞好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文着重就我国高校当前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搞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希望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新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有益的研究与探讨。

一、高校学生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逐步形成。在计划经济资源奇缺的年代,大学生不存在就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已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带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但从宏观上看,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还是滞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之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就更为突出。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指出:要改革“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纲要》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要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从此我国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趋势,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的机会,因而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然而成功的选择不仅需要个人的勇气和意志,同时还必须有全面的技能与较高的综合素质,由于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加之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信息搜集渠道不畅等,一些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就业指导。为此,我们必须切实按照“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结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深化改革高校学生就业体制,努力探索一套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模式,从根本上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那么,当前我们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究竟存在那些具体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陈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大四或大三(专科)及“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另外,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至今,许多高校不断地举办了不少面试技巧、应聘指导之类五花八门的讲座,尽管这些讲座听众不少,但同时许多学生反映:这些讲座的内容大同小异,内容陈旧,信息量少、不实用等等,对学生就业没有多大的指导作用与效果。大多数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行政管理的职能大于服务职能,而且负责指导的工作人员也更多的是在国家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指导下,主要起管理、教育和中介的作用。

2、就业指导的方法与手段落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等比较统一的、面对大多数毕业生的工作,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性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完全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低。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社会用人单位信息沟通,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现在多数高校就业办的工作主要是做一些关于毕业生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以及户口和档案派发等工作,毕业生普遍反映就业办没有给予关于就业的实质性指导和帮助。

至今,由于我们的高校学生就业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双选、自主联系等来进行。因此,招聘会成为大学生找工作最重要的渠道。但是由于我们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对这种就业形式的认识与管理,尚处在比较初浅的水平上,对这些招聘活动尚不能做到专业化的有效管理。如今,许多高校的招聘会越开越多,形形;招聘会越开越大,规模浩荡。面对五花八门接踵而来的招聘,大四、大三(专科)学生疲于应付,一方面他们还要完成课业,不得缺课,一方面他们又唯恐失去找工作的机会。而更让他们苦恼的是,举办招聘会的单位各怀“鬼胎”,个别单位并非前来诚聘人才,而是另有所图,令学生深感受骗上当。不但身心疲惫,而且找工作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为此,广大学生们普遍希望,我们高校就业部门能及时有效地向他们提供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对招聘单位的资质进行必要的审查核实,并予以监督。

因此,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能充分满足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成为最需要加强的工作之一。

4、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指导经费问题。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并没有就业指导的相关经费,在毕业生就业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后,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经费(有关文件只是要求“要从学生交纳的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但并不具体,不便于执行)或经费很少(学校挤出费用表示一点),根本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中所需要的一些如通讯费、宣传费、差旅费、接待费、资料费等必要开支费用。也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

二、从根本上抓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要从根本上抓好我们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不仅需要有足够的认识,而且需要切实按照“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结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大胆深化改革高校学生就业体制,并不断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当前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转变观念,努力做到“出口畅”才能确保“进口旺”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

一方面要转变我们高校就业指导的旧观念,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我们高校只重视学生“招进”,而往往忽视把学生“送出”。在这样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必然不会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实际上,高校把学生招进校门是一个系统工程,把学生送往社会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高校学生就业率不好也会反过来影响高校招生与生存发展。此外,高校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广大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就业竞争的加剧,高校学生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如果学生的择业观不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待分率就不会降下来,一次分配率就不会高上去。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总体就业形势,而且对自身条件也缺乏客观的评估。许多毕业生总是爱生活在理想状态下,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在很多岗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比如,10年前中专生就能干的工作,现在需要本科生干,不是说学生太多了,而是岗位要求提高了,需要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承担。而我们的毕业生往往看不到这一变化。情愿继续等待或求取理想工作,而放弃和错过一些工作机会。这就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就业。

2、在就业指导“个性化”方面下功夫

这是我们高校就业指导指导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实际上,在国外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专门的职业中心,学生从进校的那一刻起就是中心的服务对象,需要进行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试,中心还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咨询和设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积累经验。实际上每个学生的个性、专长、成绩等都不尽相同,即使所学专业相同也不一定都能胜任同一份工作。而作为大学生,毕竟还缺乏社会经验和准确判断力来决定自己的发展,这时就需要学校来针对学生个体提供相关的细化服务,帮助学生踏好步人社会的第一步与教授学生各类专业知识同样重要。为此,我们不妨借鉴国外大学的这些成功经验。首先,我们的大众化就业指导应逐步向个性化就业指导发展,建立学生心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体系和档案,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并参照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不断调适心理状态,调整发展目标。其次,就业指导课应从低年级起就开设,课程要紧密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介绍各类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对自己将来选择何种职业有所准备。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管理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观念、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其次应当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另外,要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从低年级起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并要紧密结合实际。同时还要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4、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校齐抓共管的指导网络

学校、各院(系)领导、班主任及全校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校齐抓共管的指导网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再上新台阶。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通过办讲座、就业工作简报、学生日常管理、广播、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讲解,并通过院(系)领导、班主任对毕业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讲清楚转变就业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认识,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和不正确的就业观念,特别是重点针对毕业生中存在的带有普通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疏导。让学生不仅从思想上做好适应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准备,而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努力作好学生平时的就业咨询、指导工作,为学生正确理解有关毕业生分配政策,作好自荐、面试、应聘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条件。就业指导中心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往,加强与各用人单位、人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以“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创造必要的条件。联系、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选择考核学生的同时,还要促进毕业生自己走向社会,通过自荐、亲朋、熟人等联系、落实就业。

5、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毕业生情况的工作

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要利用各种渠道、形式收集、整理相关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学生就业推荐信息;学校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要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关系学校存亡的高度,只有出口畅,才能人口旺。

6、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进一步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要加快专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中央、地方和高校之间形成招生、培养、投入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饥制。

(一)对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地方、高校、专业,要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相应减少教育经费投入。甚者停止招生。

(二)高校要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

第8篇

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带来了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很大的竞争和压力。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针对研究生的就业特点,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缓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压力,实现高校人才优质就业。

关键词:

研究生就业;特点;问题;对策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大学生也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就业。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不仅仅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05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为36.48万人,2015年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为64.51万人,十年增加了近一倍。高校连年大幅扩招,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出现研究生学历“贬值”的现象。此外,就业市场的负担增加。而研究生就业人数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

2研究生就业特点

2.1就业期望值较高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并未降低。主要表现在:①自我认识不足。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往往带有“高学历”的光环,而未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实际能力。②对单位比较挑剔,工作岗位、薪水待遇等方面要求较高,不愿意接受与本科生一样的工作待遇。③愿意在大城市就业,而不愿到西部边远地区、基层发展。

2.2有一定工作实习经验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从入学开始便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职业规划,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关注态度。大部分人会在学习期间选择实习来增加阅历。此外,在扩招背景下,允许更多的人来考取研究生,其中不乏社会在职人员。这些人不仅自己有明确的就业意向,也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心得,使研究生提早了解社会需求,清楚就业方向。

2.3就业压力大

对于研究生而言,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来源更为多元化:一方面,来自家庭。家长期望孩子的高学历背景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已婚,那么研究生有更大的负担和责任来找到满意的工作来照顾配偶及子女。另一方面,来自导师及学校,就业是评价其培养能力的有力指标,因此会非常关注所培养学生的就业水平。此外,来自研究生自身的压力,例如找到的工作不如本科同学等,都会带来心理负担,需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3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3.1研究生就业观念落后

研究生因为自身的高学历,导致他们有很高的就业要求。研究生的学习强调专业性和创新性,这本是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然而,当前研究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差,专业知识浅尝辄止,搞研究也是急功近利,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就业市场中反而是吃苦耐劳的本科生,懂技术的大中专生赢得用人单位喜爱。

3.2招生规模过大,资源难以均衡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一名导师需要同时指导多名学生,很难在不同学生间保持平衡,导致一个师门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成为导师的门槛也开始降低。此外,研究生的课程普遍存在着大班上课,师生比过大,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同时,学校的基础设施并没有随着学生的人数而增加,匹配不合理。

3.3用人单位设置更高准入门槛

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生毕业,就业市场出现供求不均衡的现状。因此用人单位会对研究生提出更高的客观要求,设置更高的门槛。大部分国际跨国企业,知名单位要求211、985院校毕业生优先。此外,用人单位更愿意招聘男性雇员。而且研究生毕业马上面临结婚家庭问题,还要考虑两地分居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比本科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4对策建议

4.1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就业政策日趋完善。“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应聘者与应聘单位双向选择”,这种自由的外部环境带来了公平竞争的就业氛围。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本需求更倾向于优胜劣汰,企业需要的是有能力创造效益的劳动者,因此,社会应该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学历不完全代表能力。对于研究生而言,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要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人生价值。

4.2合理分配资源

首先,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合理分配师资,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提升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形成“技能+能力”的合理匹配。另一方面注重就业指导工作,多元化多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政策、设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职业发展方向,并及时疏解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其次,注重校企合作,利用校友资源。高校与企业互相结合,利用企业的资源,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更多资源。通过“产学结合”方式练习学到的专业知识,研究成果也能立刻转化,产生社会效益。校友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示范作用,参与到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以“过来人”身份给研究生更多的建议。

4.3建立专业特色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明确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与时俱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优势专业,建立学校特色,优化学科专业。既能做到招生吸引,也能形成学校学生就业优势。此外,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增加研究生与校外导师的联系,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社会认知,培养创新精神。

作者:高菲 齐琪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韩尚峰.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2]卿海群,邓珂.新常态下高校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

第9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高职院校;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殷凡(1980-),女,河南洛阳人,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牛丽(1980-),女,江苏连云港人,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苏州 215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课题“软件外包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开发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JN1322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212-02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总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大大增加。而高职生毕业求职时上有本科生的压力,下有中专生的竞争。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高职毕业生缺少就业前的思考和心理准备,没有一个完善自我的概念,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深究这种状况,原因是学生们缺少必要的就业前职业规划,缺少对职场的前瞻,因此造成了部分学生刚踏上工作岗位就有了职业失落感,所以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应该做好职业规划,为将来求职做好准备。[1]

一、高职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与不足

1.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据统计,在填报高考志愿时:35%左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专业;28%左右的学生通过调剂确定专业;18%左右的学生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9%左右的学生由长辈安排专业;7%左右的学生为将来的就业选择专业;3%左右的学生盲目选择专业。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入学后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对自己人生和职业方向没有任何规划,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可想而知。即使在能够就业的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带着盲目性和临时过渡的打算走上工作岗位,导致频繁跳槽。自己的专业得不到发挥,能力无法展现,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负担和不必要的损失。[2]

2.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在国外,青少年很早就接受了职业规划教育,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我国,多数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一词仍感陌生,如果能够对其职业取向进行早期的分析和指导,学生就能够改变无知的被动状态。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往往临近学生毕业时才匆忙地开设,将职业规划指导与毕业生就业指导混为一谈,认为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则不得而知。[3]这种指导,在提高毕业生面试技巧、让学生了解择业和签约过程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对提高毕业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力、调整就业方向及进行创业教育等重要方面,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3.职业规划指导内容缺乏个性化特征

西方国家的教育大多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树立起自我成长的成才意识。[4]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化特征,就业时又面临选择多、期望高、易急躁、易偏激等各种情况,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力开发,确立职业目标。除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中式职业辅导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咨询和辅导。关注不同学生对职业指导的特殊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投入。职业指导内容应该避免单调、枯燥,要给学生提供其需要的职业信息和职业规划的知识。

二、针对高职生职业规划不足的改善措施

1.正确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提升职业规划技能

现在行业和职位众多,待遇、名望、成就感和工作压力都不一样,选择最好的未必是合适的,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一定要对个人进行全面的自我剖析和自我透视,分析社会需求,择己所长,要以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体价值观一致、收益最大化等职业规划原则为指导,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发现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在实践中不断确认和调整,逐步清晰和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和职业应该互相选择、适应,才是成功的职业生涯,只有职业生涯的成功才能促使自己在行业中赢得优势。

2.职业规划指导全程化,注重培养职业能力

职业规划教育与指导不应是暂时的、阶段性的,应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同时,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和指导:针对新生,可在入学教育中就促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目前就业状况;针对老生,帮助他们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和职业需求现状,鼓励和督促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感受就业市场;针对毕业生,主要指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技巧等就业技能。在教育指导中,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决策能力、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应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办学宗旨。

3.成立职业规划指导部门,进行全方位指导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成立职业规划指导、择业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协会等工作部门。加强职业规划工作网站的建设,为开展全面的职业指导活动搭建平台,使其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内部相关部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信息沟通的最大平台和最快速的通道。配备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兼具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各阶段的教育中把学生的学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以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逐渐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调动学生潜能,积极引导学生和用人单位达到人与职业相匹配的最佳效果。

4.与专业机构、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测评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基地建设,与专业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所、各级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测评中心等机构合作,建立覆盖面更广的职业规划资源服务平台,让它们介入教育的全过程。[5]可以经常邀请行业相关企业来校举办报告会、招聘会等,使学生能够及早了解就业趋势和就业现状、本行业文化及发展前景;定期聘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等进行专业设置论证,学校针对当前的就业前景预测、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规模和具体要求,有目标、有规划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定单式培养满足用人单位全方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只有紧密结合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以需求来检验和评价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是否正确,才能提高企业对学生的吸纳力和学生对行业需求的适应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目的。

5.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职业规划指导评价系统

针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学校应该仍对其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重点了解他们的个人发展现状、对工作的适应程度、对就业指导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不断完善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对未能毕业的毕业生,应该分析其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同时,建立一套考核体系来全方位评价就业指导工作的完善性,考核体系不仅要考核高等职业院校的“一次就业率”,还要重点考核服务对象对就业指导机构工作的满意程度。把服务内容、服务水平以及服务态度等基本服务要素都纳入到考核范围中,除此之外还要考核职业规划指导对服务对象职业生涯塑造效能方面的各项指标。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才能客观对职业规划指导进行改进和完善,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就业、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高等职业院校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针对目前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与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对个人进行全面的自我剖析,使其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清晰、明确,有效缩短学生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时间,实现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职业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曾伏云.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

(1):18-19.

[2]李颖.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使学生赢在起点[J].时代教育,2008,

(3):16.

[3]王炳忠,吴斌,等.大学生全程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08,(7):164-165.

[4]周祥龙.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

第10篇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措施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153-01

虽然我国公务员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行,但相对于西方公务员实行的时间,仍显得相对较晚,因此,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所总结的经验仍然比较缺乏,在运行过程中也就会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漏洞。因此,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必要根据现状,在制度完善上进行探析和设计。①

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公务员”热引发整个社会人力资源不合理的配置

据统计,从2001年国家机关实行招考以来,报名人数逐年上升,2003年“国考”报考人数仅为8.7万,2009年全国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到2010年已达到了141万,短短几年内巨大的增长,已使其成为中国目前竞争最激烈的考试。最后,众多的考试都涌向党政机关,希望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但是全国党政机关所设的岗位是有限的,因此就会出现报考人数多,录取比例低的现象,这会严重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二)报考资格的限定存在不合理性

学历反映受教育程度,一般说来能够代表报考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但学历只是受教育程度的一个方面,并不能表现其真正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录公务员时,竞相攀比,以高学历和著名高校;应届与非应届为录用的基本条件,人为地提高招录门槛,这让很多有志于从事公务员职业的求职者面对公开招考的条件,只能望洋兴叹。②

(三)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

虽然我国一直长期坚守民主制度,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仍时常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信息反馈几乎很少,有效的监督更加谈不上。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考试监督体系,所以这种现象频频发生。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建立公务员制度之后,公务员的录用任用逐步走向公开化、民主化,透明度有了显著地增加,但是考试监督体系依然不完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行为时有发生。③

二、完善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之对策

(一)实施科学的就业指导,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

1.加强大学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未涉足社会很深,普遍缺乏完整自我认识,社会认识,对职业认识也仅为片面性。因此,他们就容易导致就业意识模糊、茫然、混沌。所以,我国高校就应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其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摒弃盲目随从大众的理念,科学分析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积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仍然不够,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努力。第一,充分合理地利用非公有制经济资源。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之中的中小企业们发展仍相对薄弱,所以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毕业生而言,中小企业就存在广阔的就业空间。第二,鼓励扶持大学生到西部建设,到基层做贡献。

(二)规范公务员报考资格之条件

报考资格条件的设定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公民能否参加选拔公务员的竞争,是体现公平原则的第一步,所以只能是以职位本身的要求来规定考试的资格条件。④一些适合本科生或大专生来做的岗位却要求研究生学历,研究生学历虽然比较高,但不一定其实践经验及更加优越,这样有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行政成本增加和人才的浪费。因此,在符合职位要求的前提下,给予努力备考的专科生、中专生或季岑工作者以及具备报考资格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人员一定的机会参与公务员考试。⑤

(三)加强监督体系的建设

科学的监督体制能够保障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有效运行,是其重要的保障机制。因此要加强监督体系的建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建立健全强有力的专门性监督机构。凡是举行公务员录用考试,都应该在各级行政机关设立非常设的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委员会或监督小组由人大、政协的有关负责人,组织、人事、检察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以及纪检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参加。而且可以考虑在原有用人部门与监督部门基础上并吸收少量考试专家共同常设的考试检察委员会,并赋予其广泛的监督、检察权利,专司考录监督之职。⑥

注释:

①王星.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3).

②高真真.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③张建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创新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④王r.论公务员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

第11篇

国家有关创业政策

(一)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允许分期到位,首期到位资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出资额不低于3万元),1年内实缴注册资本追加到50%以上,余款可在3年内分期到位。

(二)大学毕业生新办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新办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物流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

(三)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城市信用社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并简化程序,提供开户和结算便利,贷款额度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为两年,到期确定需延长的,可申请延期一次。贷款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确定,担保最高限额为担保基金的5倍,期限与贷款期限相同。

(四)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2年;提供免费查询人才、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招聘广告等服务;适当减免参加人才集市或人才劳务交流活动收费;优惠为创办企业的员工提供一次培训、测评服务。

[ 西安全民创业20条 ]

■ 放宽“限制”

行业领域放宽

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允许创业主体自主选择投资领域。

投资主体放宽

允许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作为公司股东或发起人投资设立公司;允许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继承、接受赠与成为公司股东;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村民委员会作为投资主体组建公司。

经营范围放宽

对筹建时间长,并且前置审批比较复杂的企业,实行筹建登记制度,将经营范围暂定为“经营项目筹建”,先核发营业执照,等有关审批完成后,再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

出资方式放宽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资金数额申报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允许科技人员以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出资兴办科技型、中介型企业。

对具备生产经营条件,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公司制企业,由原来的资本一步到位放宽到允许投资人首期注册资本到位10%,可先行登记注册,三年内全部到位。

放宽高校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退伍转业军人开办公司的注册资本,3万元即可申办公司,并允许货币出资低于30%。拿出1万元就能申办营业执照,之后资本可以分三年到位。

■ 放宽登记

住所登记放宽

高校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办理工商登记时,只需提交有效房屋租赁合同,无需再提交相关产权证明文件;允许高校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用自有或租赁的住房兼作经营场所。

名称登记放宽

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允许企业名称不含“行业特点”;允许在公司制企业名称中使用知名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统称或简称(有投资关系)。

农民创业登记放宽

对于农村流动小商贩,除从事粮食收购、牲畜贩运、运输的外,免工商登记;对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地方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免工商登记,由所在区域工商所实行备案管理;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的直营及加盟农家店,在办理登记时,只收取工本费,不再收其他费用。

■ 减免收费

以下三种情况,除政策规定的行业外,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5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

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从业人员以及城镇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

下岗失业人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经济实体的。

■ 提升管理

放宽全民创业企业年检条件

对“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年检时只提供年检资料,免于检查;对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实行预约年检、上门服务;对于高科技及涉农企业,实行专人负责,并提供“绿色通道”。

市场监管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今后市场监管中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对全民创业企业,除涉及食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行业外,对首次违法违规行为只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改正,不给予行政处罚。

查处中不扣执照不停业整顿

在查处中,除涉及食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业,一律不予扣缴执照,不停业整顿。

■ 优化服务

缩短办事时限 提高办事效率

各类名称预先核准登记和企业备案登记做到当场办结;各类企业注册登记5个工作日办结。

创新登记方式简化办事程序

将审批程序由两级审批改为一人审批,对各类登记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实行当场登记。在西安红盾网上全面开通网上登记、网上查询名称、网上年检和网上登记状态查询等业务。

开辟绿色通道

对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失地农民、残疾人就业、辞职办企业的干部开辟绿色通道,设专人负责,由专门窗口及时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全程跟踪服务

对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行电话预约和全程跟踪服务,指定专人负责,提前介入,提供工商法律咨询服务,安排专人指导办理相关法律文件,提供特殊服务。

[ 重庆五项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和就业 ]

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1年内可以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

凡自愿到重庆市工作的毕业生,只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不受学校、专业、学历和生源的限制;

半年以上未就业有固定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可在其户口所在地居委会登记,申请3000~4000元人民币的银行抵押和担保贷款;

自谋职业的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可将户口和人事档案暂存就读学校2年或由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存管2年,存管期间免收档案管理费;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另外,重庆转为直辖市以来,进入各类高校的重庆学生越来越多,全市各高校在校生人数也较直辖初增加了约一倍。为适应大中专生就业形势的变化,重庆市近两年先后推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对本地和外地生源平等开放就业资源及就业市场等措施,为大中专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全市近两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4.2%选择了自主创业。

[ 重庆大学生南京创业可贷款期限1年左右]

重庆毕业或在南京上大学的重庆学生,不需任何抵押、担保,即可获得不高于5万元的创业贷款。为降低贷款风险,此类创业贷款的年基准利率一般在现有利率基础上,上浮15%到20%左右,其年限一般在1年左右。

[ 上海大学生创业优惠多 ]

1.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具体包括:

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户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此外,如果成立非正规企业,只需到所在区县街道进行登记,即可免税3年。

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向银行申请开业贷款担保额度最高可为7万元,并享受贷款贴息。

上海市设立了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2.每年1亿助“学生老板”科技创业

从2006年起,上海市政府连续5年,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帮助“书生老板”厉兵秣马。

3.大学生创业“天使基金”最高30万

大学生开办企业可获5万~30万元支持,即使奋斗失败也无需赔偿损失。为了激发“天之骄子”的创业激情,申城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天使基金”。

第12篇

一、生本管理,班级精神的基石

管理班级就像办企业一样,班级发展靠经营,提高质量靠管理,树立服务理念追求产品质量是关键。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的核心是学生,建设班级文化,首要的,就是学生的因素,换句话说,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锻造班级精神的基石。

1. 班主任要确立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首先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思考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职业教育是人人成功的教育,不是淘汰的教育。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就是要从根本上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预测学生的发展。其次要以学生为核心,从思想上、人本关怀上入手,创造宽松、和谐、团结的人文环境,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学习交往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再次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 班主任要以生为本,落实学校的各种制度。作为班主任,必须努力创设“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班级氛围,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愉悦、和谐。如制定适合班级的班规,班级目标,通过日常行为规范,让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

3. 班主任要用生本关怀营造和谐的班集体。和谐校园首先要求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班主任对学生的关怀,以情感人,使学生因感到温暖而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从而形成一个温情脉脉,人人“爱家”“报家”的“家庭式”的组织。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达到师生和谐。生本管理模式,其核心价值就是尊重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存在和价值。

二、学风建设,班级精神的内动力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班级是这个大场所的一个部分,所以班主任在对待班级管理上,要勤抓学风,只要学风上去了,其他各方面就比较好办。

理念上从于人本。带领学生做到“四勤”――“勤读、勤写、勤思、勤做”,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现在的中职学生,喜欢看书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喜欢,也有大部分是难登大雅之作。所以要倡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购书、藏书,指导学生看书、阅读,用班主任自身的读书行为带动学生的读书热情,使校园书声琅琅。

三、文化环境,班级精神的表现

班级环境一个班的文化载体,也是班级精神面貌的表现形式。优美的环境能使学生身处其中被感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1. 营造专业特色班级文化墙 ,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制作班级文化墙所采取的“人人参与、分工落实”策略,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集体协作能力;通过班级文化墙展示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更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学习专业课与文化课的热情。要让学生视线所及之处,都带有教育性,让整个班级成为教育的大课堂。如我班精心设计“自信之窗”取意就是“当生活为你关了一扇门,一定会在另一边为你打开一扇窗”,让每个学生都在上面留言,鼓励自己,或者鼓励别人。班级的一颗苹果树,上面挂满了红红绿绿的苹果,同时上面有学生家长的祝愿,也有学生自己写下的心愿,同学们又把班规制作成为一本打开的书,让学生体会开卷有益,体现班规并不只是一纸制度。

2. 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要和谐统一。校园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学生的第二课堂,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人生目标,在校园文化中提升自我。

在学生进学校之初,我跟学生提出了在校三年的学习目标:坐下来会写,站起来会读,走出去能干。并一直把这个思想落实在每一学期的主题班会中。对于这个方面主要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体现,学校每学期都有好多可以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例如:技能节、十大歌手、形象大赛、语言艺术大赛、插花比赛等等,班主任在平时要通过了解,观察,挖掘出各种人才,加以指导,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事实上,学生通过种种校园文化节目,在参与其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在校园节目中代表的是一个班,更加让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利于班级的团结。

四、行为文化,班风的标志

我常跟学生讲:言语只表明我们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行动则表明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班级行为文化也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这种文化更重于班集体的整体精神和外在的张力。

1. 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我班开展“礼貌”“孝心”“爱心”“感恩”和“诚信在我身边”等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事件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观点: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所理解的自我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参与教育情境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在班里,我们提倡“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温馨话语大家说,靓丽班级大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