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学习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一数学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逐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别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再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这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比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这个概念,“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叫离子反应”,那么我们就要具体地来理解这个概念中的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首先是离子,中学化学中的离子指的是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联想到什么情况下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呢?通过前面对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学习知道,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子化合物(包括盐和碱)在熔融状态下;一种是在水溶液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下面这个反应:2NH4Cl+Ca(OH)2=2NH3+CaCl2+2H2O,虽然反应物中均含有离子,但不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生成物中也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中学阶段对这样的反应不研究,也写不出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来,只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其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很明显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而没有要求生成物中一定要有离子生成,同样,生成物中有离子生成时也不一定非要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比如以下两个反应:
(1)Ca(OH)2+Ca(HCO3)2=2CaCO3+2H2O
(2)2Na+2H2O=2NaOH+H2
第二,在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的反应物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至少有一种即可,当然也就并非生成物中也一定要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生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用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而这句话是要在分析和理解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样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如果持之以恒的做,学生的思维一定可以提高,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一定大大加强。
除了以上的记忆方法外,其实学习当中听课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怎样上好课,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谈不上什么方法问题,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环节,也并非人尽皆知。其实听课也要有一种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听课应有以下一些注意事项。
1.课前预习
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难易程度。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的总体思想:这节书主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如物理性质,化学反应)?重点物质是什么?这些都是预习之后要有一定印象的。预习时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的,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2.巧妙听课,主动思考
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要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费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
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没有高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没有高三的从容自信!所以,高一的时候就要开始认真的学习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一、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的特征全部或部分换位后进行思考。我们以学习美国内战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独立后南北双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我们将南北双方换位,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那么南方能否允许北方奴隶的存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需要市场、原料和自由劳动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实力强大和人民支持。我们仍将南北双方换位后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强大,那么北方还会取胜吗?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只是情况要更复杂,更因难些。因为资本主义经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北方取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我们还可以得出更深一层次的结论: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者,任何背离民心者,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由上可知,凡是涉及历史事件双方的结论,以及对历史现象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解析,我们都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同学们不妨多尝试一下,一定会有不少意外的收获。
二、换角度思考
换角度思考是指我们对历史事物在从常规的、角度思考之后,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既有利于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多种因素,又符合历史创新思维的多维性特征。我们以学习隋朝的大运河为例。对大运河的开凿,常规思维一般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二是它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乘机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腾,加上隋炀帝本人极尽奢华,政治腐败,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我们换角度设问:工程如此巨大,无疑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假如随朝经济凋敝,国力贫弱,那么能凿成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反而证实了教材上的结论:隋朝经济繁荣。还有,在长达四五千里的复杂地理和水文环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通道,这不正好反映了那时的水利勘测和工程设计的高超水平,从而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创造力吗?这一点也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三、发散性逆向思考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进行多向思维。而发散性逆向思考就是常规思维的发散性思考。它可以强化我们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我们再以学习淝水之战为例。淝水之战是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后,由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按照常规思维,大凡统一战争都是顺应了民心的,因为人民都厌恶战争,都渴望统一、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所以它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为什么却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不得民心呢?(这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进行发散性逆向设问:人民为什么会反对统一战争呢?从前秦军队中士兵的构成来看,士兵大多是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的,他们受尽了民族压迫之苦,强烈地渴望摆脱前秦的统治。因而可以判断:人民决不是反对国家统一,而是反对由前秦来号令统一。民族矛盾的尖锐,使前秦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秦军的指挥者在战术上失当,作为统帅,苻坚骄傲轻敌;秦军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等。我们继续作发散性逆向思考;根据当时的形势,从前秦的对手东晋入手,又可得出前秦失败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这样,前秦失败的原因就可总结出这五条来。同学们可联系所学史实来思考。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一、高中历史知识模块化、体系化,纵横相连,收放自如不妨尝试通过列表的形式,将高中历史三本必修和三本选修的全部知识(以目录为单位)罗列在一张以中国、外国为横轴,古代、近代、现代为纵轴,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副轴的平面三维复式表(详见笔记篇历史部分的相关内容)。
二、多练选择,揣摩出题意图,靠近试题思路上面已经说到,近两年高考历史的考察方式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抽血式巡查。
三、规范答题,少说废话高中历史的二卷解答题与地理、政治还略有不同,大多是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全面、准确、精炼地提取信息,并尽量简练、规范地表述。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高一数学 教法 学法
一、有良好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
(5)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如角的概念、至交坐标系的产生、极坐标系的产生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回归现实才能使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二、创设民主教学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行方法。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四、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所以教学时,我们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第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新课程改革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生无论在知识储备还是个人能力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自主意识更为强烈。教师角色也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为微妙。因此互相的理解与尊重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语言亲切、面带微笑的教师肯定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接受你,关系和谐了,你的要求学生执行起来就更到位了,课堂效率自然就高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更容易营造一个既宽松又严谨、既舒适又紧张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容易被打开,思维活跃了,效率自然提高了。
五、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六、培养自我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高一新生 学习 高中历史 方法
一、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随风潜进夜,润物细无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和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期、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高、理性思维显著增强,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新编高一《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学习中,如果任课教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那一套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不自觉地用到高一阶段,板着面孔做学问,板着面孔教书,不仅是不合时宜的,也必然是失败的,由于这必将使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更遑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但有两个“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着手,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这样三个途径改进教学:
其一,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唐太宗大败突厥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的渊源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和课外阅读中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这一题目中,适时、适机、适度地导进、提问和在分析中引入,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树立“面向世界”的理念,从而培养能力,优化课堂效果。
其二,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距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而实际上历史学鉴古知今的本质目的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都赋予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它们,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并深入进去的“热点”。例如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中,发展外向经济、增加外汇收入、打击走私活动等内容尤为重要,这与17~18世纪西欧盛行的重商主义虽性质迥异,而方式途径同出一辙,直接目的颇多相似,一旧一新,二者相联,便会引起学生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概念的理解和意义的分析也变得非常明了。
第三,在教材与学生个人思想的联系上钉上“扣子”。高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已有自己的情感天空,而历史学科中很多人和事都与他们的心灵世界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老师要善于在二者之间钉上“扣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例如,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等英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和业绩饱含催人奋进的内涵,他们的悲喜命运具有发人深省的魅力;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巨大推动力揭示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而东西方不同国家在工业革命浪潮眼前的不同反应及由此引起的强弱盛衰的不同命运,则昭示了工业革命是挑战也是机遇、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深刻而朴素的真理。这必将给爱国主义、世界观、人生理想等思想教育内容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和切实的说服力。
二、理清主线,建构体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把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即是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把握知识的前提。所以,要培养能力,就必须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独木桥引上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道,并抓住理解的本质——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由此加深认识以形成知识的体系,进而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误识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编一张知识的“网”。首先,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但在高一新教材处理上,由于容量大、要求高、重理性,所以务求因果关系明了、逻辑联系清楚、概括精炼、重点突出,最忌平均用力,照本宣科,盲目拓展。
三、随机练习,点化提高——“身无彩凤双飞冀,心有灵犀一点通”。
“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高中生学文科尤其是学历史的普遍现象,而在今天高考命题围绕思维能力考查的中心,形式和内容越来越成熟并与其他学科完全接轨的情况下,没有一个能力的经常练习、长期积累的过程,只在高三集中练习、短促突出,犹如暴雨过后湿地皮,必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在高考诸科中,历史的有效分最低,师生们对历史高考命题意见最大,这除了与命题有关之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在上高中以前,甚至在高三以前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规范的、科学的学习和训练,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高一年级课时少、任务重,大型的、集中的训练是不适宜的,也是超越学情的,训练必须立足于教材、渗透于教学、穿插在课堂上。
一是不忽视课后练习题,虽然都是基础题,但都涉及教材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要结合在讲授中,以题为目,边讲边练。
二是教材上的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以教材为依据,培养思维能力,是课堂训练的重点,在讲授上随机训练,即练即答,注重材料解析能力、评价归纳能力、理论分析和解决题目能力的培养,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拔高、不游离,在点化中领悟,在积累中提高。
一、造成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
第一,教材内容上的原因.初中和高中的教材跨度比较大.初中教材内容相对较少,直观性强;而高一教材内容概念多、符号多,如集合、映射、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概念的论证要求高,如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就是一个难点,向量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此外,高一教学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内容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这也是高一数学成绩下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客观原因.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原因.相当多的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从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了在课堂上能听懂但课后练习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学得不错,但考试起来成绩就是上不去.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笔者发现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练习的机会相当多.而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所以,高一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是高一数学成绩下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客观原因.
第三,学习方法上的原因.高一新生在初中形成的学习方法不适合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在课堂上比较注意听讲,并且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往往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课堂上缺乏积极思考,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动脑,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课后他们往往不会科学安排时间,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还有部分学生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放松一下了,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致使学习环节出现脱节.上述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高中阶段的常规教学,这是高一数学成绩下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主观原因.
二、提高高一学生数学成绩,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想普遍提高高一数学成绩,提高教学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高中老师要熟悉初中教材,把握初中授课特点.最好在开学前,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熟悉初中教材,把握初中授课特点.在开学初期,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此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不要盲目赶进度.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一教学时,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回顾和联系初中的知识,教学方法上也要慢慢地过渡,适当运用初中的一些教学方法,逐步灌输高中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慢慢适应高中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在数学证明时可以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求真务实,夯实基础.良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渗透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等.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课前先预习,初步了解学习内容的深浅程度和重点难点;课堂上要积极动脑、动笔、动口,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课后重在合理安排时间,做适当练习加以巩固,练习题不求难度大,只求达到巩固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研究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课后必要时也要看看课堂笔记,练习时最好建立一个错题本.此外,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章节反思总结,把所学知识串连起来,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也是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引导学生做到先把书由薄读厚(这是学习、接受和记忆的过程,也是知识不断丰富、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知识量的增加——求全),再把书由厚读薄(这是归纳、综合、概括的过程,是知识质的升华、深化——求精).最后,在数学应用中厚积薄发,融会贯通.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很多学生高一都会在学习方法上遇到很大的困扰.因此,一定要找到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那就要求学生在每次学习过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认真调查,摸清情况。
认真专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未解决或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加深等;了解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和素质情况;高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总之,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二、初、高中教学知识的继承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例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溶解度等。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一化学必修一,是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重要内容,在讲授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概念的模糊和知识的空白。
2.高一时要对初中某些知识点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要求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简单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级则要求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角度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学会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达到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教材仅简单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教材详细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初三只列举了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和物理性质等。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继承。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的考点,在高一时候要适当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作要求,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尺度和时机,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求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此外,自高一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的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五、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 是学生学习方法 学习心理的衔接
纵观初、高中化学教材及课程目标,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化学是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它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能力的教学;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这种既有系统又分阶段的划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克服了偏科现象,为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搞好其中每两个阶段化学教学的“衔接”,却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认真调查摸清情况
1.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
2.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
3.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
总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二、对症下药抓好衔接
在吃透大纲和教材,摸清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情况和学习中的现实情况以后,“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顺利地做好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我觉得要做好高、初中衔接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教学方法的衔接;(三)、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承继和衔接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高一年级须对初中加深、完善的知识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并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本质上进行了介绍和分类。
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和衔接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时要适当补充。
转贴于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化学实验的承继和衔接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承继和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关键词:化学教学 衔接 初高中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必须注重高一化学教学。要做好高一化学的教学,必须注意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高、初中化学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继承和衔接
1.九年级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同素异形体;(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级教材的第五章,在讲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化学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①九年级化学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化学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九年级化学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化学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高一化学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化学更为完善、更为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继承。(l)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化学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化学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是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新课标。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要研究新课标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教学内容及订出教学计划,使得所教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志向。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学生受家长、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想和抱负,作为一名教师,正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仔细观察学生行为,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第三,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对脑子灵、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其难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开发学生智力。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的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种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的具体指导。
一、高一新生的不适应
我们把高一学生的不适应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生活的不适应。每一位学生都由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全新而又陌生的学校,我们的学生有60%的是住校生,他们远离了亲人与同学、朋友,和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建立了新的集体与环境。由于个人接触的同学不一样,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一时无法融入班集体,进而出现同学关系不融洽、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学校饭菜不合胃口、晚上难以入眠等各种问题。
2.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初到高一新集体,由于教师的年龄差异、教学思想、方法、态度、管理方式等差异,由此产生焦虑的心理,更有甚者干脆抗拒教师,一味地挑教师的毛病而逃避学习,忽视了高中学生需要自学,而逐步落下了学习任务。
3.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随着教学目标的转移,相应地学习任务也增加了很多,学生可能都感觉到现在比初三时要累得多,天天有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辅导资料,感到压力太大。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某些学生讲“压抑死了”“郁闷死了”“十二点也睡不了”“星期六学校需要补课”“周末也不能玩”等。但学生仍然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就导致了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4.考试成绩的不适应。现在的高中学校一般有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考试科目多,课程的难度加大,学生的考试结果与他们的预期有大的差距,学生有了一些想法:“是不是我们反应迟钝,我们还是比别人笨啊!”。农村的学生发现:“城市学生爱好广泛,特长很多,而我们什么都没有,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类似这样的想法特别多。其实,每一位学生智商都相当高。只是他们有许多不适应的现象,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是每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在这一时期内存在着的,学生和家长不需要太担心,这是一个自然的过渡阶段,也是高中的一门必修课。
二、如何帮助学生渡过高一
1.加强心理辅导和沟通教育。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介绍校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个别谈心等,以此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消除陌生感。加强生活指导,特别是住校生,关心学生疾苦,排忧解难。提出合理要求,培养自立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用我们历年的高考成果,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激励他们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情绪上的偏激性、行动上的冲动性,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尽快促成自己角色的转换,为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2.改进学习方法。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学科知识多、综合性强,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要求学生要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实践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知识量大,难度大;系统性强,综合性强,各学科互相影响;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注意处理好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及时完成作业的关系,要重视各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在积累中改进方法求发展,从而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3.注意教育方法。我们要充分运用教育原则,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入我们省级示范高中的学生是初中的优秀生,小学、初中倍受教师的钟爱,经常得到的是表扬和奖励。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个人与班集体的关系、纪律与学习的关系等。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1)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2)以理服人,以情感人;(3)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相处;(4)遇事冷静思考,大处着想、小处着手,化解矛盾,产生正能量作用。总之,以疏导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行之有效,持之以恒,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初中;高中;英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71-02
目前,很多高一新生入学时由于初中英语基础薄弱,口语糟糕,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他们常常告诉笔者,初中的时候单词虽然天天看,天天背,可是就是不见英语成绩提高,还有,一些学生本来初中英语基础还可以,但上了高中以后,学习方法不好,成绩很不理想,他们往往会怀疑新老师的教学能力,而对新的课堂教学存在抵触情绪,这也难免会影响以后的英语学习.新课改形势下,英语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中展示魅力,如何让高一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以后的英语学习,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值得所有英语老师的关注和探讨.下面笔者就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初高中英语学习观念的衔接
开学初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初、高中英语特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各种学习主要是侧重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一般侧重简单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知识点较浅,靠背背记记就能够学好.而高中英语则是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再提高的阶段,主要是听、说p读、写、理解的训练,这些在语言的要求和难度上都比初中英语要求的高.进入高中后,如果仅仅是死记单词,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头脑中没有"学会了什么"的意识,学习方法单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是学不好英语的.高中英语不是初中英语的简单延续而是深化,高中英语的重点转向读后理解,转向实际运用,强调运用能力,因此学生要想办法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还要训练自己对语言 材料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
2.初高中英语学习方法的衔接
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初中和高中英语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是高中英语和初中相比,课文内容、生词量、句子结构和信息量都加大了.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我认为要传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在高一的起始阶段,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来帮助他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方法的衔接。
2.1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老师应该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多听听他们的心声,要求,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鼓励他们,高中学生较初中生而言,年龄增长了又突然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往往不会象初中时那样表现欲那么强,他们害怕出错,羞于出口.这个时候我们老师要注意课堂评价用语的使用,多给如Good 、Great、Excellent、Well done 、A good job 等肯定性的评价,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且少用机械性,一般性评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因为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成绩不可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还要注意不同的学生给予难易程度不等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一个老师应该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大部分初中学生依赖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学部分是一种机械的模仿,是被动学习.而高中我们更强调自主学习,所以老师应该帮他们在高一阶段就培养自我约束力,自主学习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课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及时完成家庭作业,养成查字典,朗读、背诵、写作等良好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发现语法现象和总结语法规律的能力,并且能把这些语法规则用在实际运用中,这样做不仅拓展他们语言,也可以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3.初高中师生感情的衔接
从初中到高中,环境变了,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老师教学特点和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显得尤为重要.不要只认为高中英语的第一节课只是作个自我介绍,教师不仅要介绍自己的姓名,还应该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尽量多了解自己,还有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方法,建议,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以加强师生间的了解和沟通.作为一名从教数年的高中英语教师来讲,传统的教师权威地位思想根深蒂固.近年来在新的教育思想影响下,虽说改变了不少,但是要说完全解放了自己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教学实践一再证明:谁能立身学生之中,受到学生的喜欢与尊敬,谁就能把学生教好.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新时代,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务必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人本思想意识。笔者一般会从几方面做起。
首先,尽快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高一学生刚入校,师生间都很陌生,教师应与学生多接触,常谈心,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与教法。
第二,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就要多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要靠自己经常反复实践才能获得.此外,教师还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英语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法;同时要让他们明白学英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质疑听课解疑练习巩固,一步都不能少,这样就可以帮助和引导他们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以及各种考试的压力,笔者经常告诉学生们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学习要慢慢来,不能够急,要一如既往,杜绝急功近利的心态。只要我们勇敢地革新自己的传统思想,视学生为子女,如朋友,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用真诚和爱心去感化每个学生,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为他们着想,那么,学生就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从而喜欢你上的课,进而把英语学好。
4.严格要求、及时督促加速了学生适应熟悉高中英语学习的进程
1、学生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由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教育逐渐普及,初中生升入高中就读的门槛降低,自然使初中生化学学习的整体水平下降。再加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已大大降低,导致部分学生还没入“门”就进入了高一。显而易见,学生的基础差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就是,学生的来源不同,在初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存在差异。这样,导致学生的整体水平不一致,教师上起课来就会觉得“众口难调”。例如:对于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某些初中教师只介绍到变浑浊这一现象,而有些教师就介绍了浑浊的液体又变澄清这个知识点。这样,在学习离子反应的时候,对于有关碳酸氢根的知识,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无形中,就给高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教师本身的原因。
一些教师对初中教材的了解不深,仅凭老经验,想当然,对初中教材内容的一些变化全然不知,结果导致教学的盲目性。例如:对于“溶解度”的教学,现行教材仅给出了概念,并没介绍有关计算,到了高一,涉及到这些内容时,若老师不能把握教材的这一变化直接引用,学生当然不会。另外,有的教师在高一化学教学起始阶段,为了提高阶段成绩,不顾学生的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就开快车赶进度,结果适得其反。
要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消除学生对高中化学的恐惧心理,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1、教师应认真研读初高中化学的教材、大纲。
通过对初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钻研,了解现在的初中与高中脱节的内容。初中教材经过多次的修改,变化较大,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应列出提纲,在高一新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在开学初,教师应紧扣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让新生参加“摸底”考试,目的是考察学生对高一初期将用到的重要初中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3、做好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4、加强教法的改革。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5、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