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

时间:2023-06-02 09:5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

第1篇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状

    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步比较晚,一些老一辈的林业学家将海外先进的林业经济思想带回国内,并在有关林业学院开始设置林业经济学等等课程,让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始走上正轨。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我国的林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林业经济管理人才也开始呈现一种上升需求形势,不断地推动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林业经济在如此良好契机之下,出现了新的林业经济探讨的,带动了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和分析林业经济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多,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受重视程度愈来愈深,一些高水平和高学历的林业知识人才不断涌现,并为林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自进入新纪元以来,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更是由粗放型向密集型的发展,如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我国当代林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1]。

    二、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出现的问题

    1.理论研究和实践没有紧密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力上面没有得到有力的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某些理论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譬如集中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林业碳汇等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核心和本质却被忽视。在我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由于缺少目的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时常只能是充当国家林业政策的发言人的角色。

    2.理论研究体系的滞后性。翻看历史,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最早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它的滞后性。一般来讲,都是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划分成三个大的部分,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它们主要以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林业产品的自由市场贸易以及外部经济要素对于林业经济的影响等等。而目前,市场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深,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经济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存在相对的滞后性,以至于有关的林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林业研究工作的内容缺少基本理论内容的支撑。

    3.人才培养工作和实践的脱离。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一些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本身对于专业的疑惑性迷茫性,很多都不想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找工作。这样会出现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政府在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的巨大浪费。追根溯源,林业经济管理教学上存在人才培养和实践存在脱离现象。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学生所掌握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更不上实践应用的需要,从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与社会相接轨。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方面,不但需要加强林业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应用到林业实践当中去,二者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林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并没有做到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

    4.林业专业领域人才缺乏。林业经济管理研究正在向着更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和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员理论水平很低。虽然一些林业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大力招募林业专业的以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可是还是改变不了林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困状。

    三、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建议

    1.加强教学和人才资源的培养。现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该注重偏重点,通过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体系建设,为以后林业经济的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根据林业实践的需求,着力培养林业研究生为主,而本科生人才作为研究生方向的基础资源。在林业经济管理的课程建设上,力争对人才的培养的方案,目标以及形式进行规划,同时着重于对于学生林业经济学方法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加强林业理论研究。将现代门类学科中分散的林业学科诸如林业社会学,林业经济学以及森林资源经济学等等融合贯通,并且加以引导,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林业经济实体的研究中。

    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根据国家当前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研讨林业经济管理的特点和性质,结合一些专业林业院校的优势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和整体协调的布局[3]。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于目前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经济学方面人才的吸纳,以期能够产生在国际上有轰动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积极寻求合作和交流,与国内外知名的林业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提高林业学科在国际的影响力。

第2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分析;发展趋势;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引言

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经济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状况加以分析,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发展的历程之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而如果不能够妥善解决则必将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带来重重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间不算长,学科整体建设的水准也相当有限,所以在发展历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在今后,应当在充分的了解了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问题较多,首先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切实的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学科的理念以及管理的思想,也都存在有重大的缺陷性。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科学的研究方式相当匮乏,现有的研究方式较为落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发展的历程之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解决。所以在今后要想真正意义上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还应当从上述几个层面着手进行系统化的改进。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水准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就当前的趋势加以分析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水准已经逐渐的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相关理念较为滞后,所以应当及时的实现对思想方式和研究过程的创新,以更好的相应时代的号召,更好的实现相关学科的健全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林业建设呈现出了相当迅猛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却出现了相当显著的滞后情况,其相关学科的建设不少层面依然属于流于形式的工作方式,对于深层次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理论的研究工作不到位,科学性的思想建设较为落后,不能够很好的符合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在实践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对于科学的定位以及学科的研究领域等范围相当模糊,没有及时的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化的研究理论体系,进而使得学科之间的相关发展关系存在有重大的问题。上述问题长期存在必然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出现落后的情况,所以在今后还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和改进。更好的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进入至一个全新的阶段和全新的轨道之中。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缺陷性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论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研究方式较为滞后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二、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基本的现状和存在额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环节,下文将针对实践之中的主要对策和发展的建议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改进,实现相关理念的革新。

1.不断强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实践之中应当全面的建设出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基质,不断的加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加强研究队伍的发展,将重要的力量集中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上述的方式才能够切实的实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增强,进而使得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轨道之中。此外,还应当使得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准进入至一个新的层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相关途径,使得学科之内的师资队伍水准发展可以得到整体性的增强。诸如在实践之中可以充分的结合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力的青年专家人才,重点的培养一批学术拔尖人员,同时应当使得行业之内具有影响力的人员作为整个队伍的带头人、引导者,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的建设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得工作的开展可以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

2.建立起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践之中还应当不断的实现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这一点相当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不仅应当加强对硬件层面的重视同时还应当加强对软件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不断的强调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且重点的增强学科的研究发展水准。各个级别的管理部门应当充分的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建立起并且协调好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升至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之中。

同时,还应当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全面实现对理念的革新,在世界范围之内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其发展的速度较快,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需求。故在实践之中应当积极的实现对培养理念的革新,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想和理论的研究之中,加强人才与国际上的广泛交流,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人才的建设可以充分的吸纳国际的先进研究成果,在很好的增强人才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最后还应当在实践的学科研究过程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这一点同样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应当全面遵循的理念和核心的思想原则。由于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可谓是相当的迅速,所以需要及时的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使得管理水准的发展可以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之中。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各个学科的研究机构还应当及时的掌握并且了解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以更好的提升综合发展水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发展领域,应当及时的加强生态环境政策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建设,应当在充分的了解了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区域性的科学发展,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念等可以在实践之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此外还应当重点的强调森林资源的经济理论以及当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重点的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核算,使得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项目的开展可以全面的纳入至当前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之中,更好的实现对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维持,使得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更好的符合当前生态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观念,综合性的提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森林资源经济理念在其中的影响。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想观念的建设意义重大,所以还应当从当前学科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进行整改,最终不断的实现行业的发展,为今后环境资源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讲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之后,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步的成为了社会经济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的意义。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整改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及核心的理念等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学科的新发展,使得我国现代化林业经济的建设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改良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潘寒艳.浅析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及意义[J].现代园艺,2011(11).

[2]王凤革.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现状和实践之中应当整改的问题建设[J].华章,2013(10).

[3]徐亚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平林业经济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2011(07).

第3篇

①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强大约束力。由于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这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林业资源不断的退化。这种退化逐渐的演变成了林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②林业企业产权关系不顺,政企职责不分。由于林业企业制度适应计划紧急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导致林业企业基本没有经营的自,成了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在所有制形式上企业资产归全民所有国家经营,国家对企业负有无限连带责任,企业既无权也无责,致使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不顺,企业的财产经营权也不顺。由于国家是财产所有权为宜主体,尽管资产所有权分散于各个行政机构,但他们都不是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在这种制度下,谁都是财产的支配者,而谁都不对国有资产负责,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③企业经营方式单一,创新能力偏低。大多数林业企业采取的是单一的经营方式,即国有的经营方式,对许多生产活动无法实现充分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林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多样行的特征,各种生产活动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异,既有直接从事土地经营的应林业和种植业,有养殖业,还有各种林产品采集业和加工业。这种多样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就要求有多种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同时,由于多样性的林业生产其劳动强苏和分散性不一,管理的幅度和资金循环方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要求林业企业的经营方式不能采取一种模式。

2对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构建

林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因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林业资源的量、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想要确定林业资源的多功能作用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对现存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善。由以往的靠资源发展逐渐转变为林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的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证林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生物系统的稳定及生物的多样性等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创新工作较为复杂,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实现林业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其次还要加强林业环保监测。在进行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做好环保监测工作,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资源利用或者是开发不会出现过度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在具体的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会出现边开发边污染的状况。对于一些对林业资源产生威胁的因素要进行及时处理,例如: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火灾隐患都要进行及时的排查和处理,以确保事故隐患零存在。此外,加大林业经济税的征收力度,加快林业经济亏损的恢复度。

2.2加强林业经济产业的优化从云南林业经济管理的长期发展来看,对与林业经济相关的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将是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点。但是想要实现产品的深加工就不得不做到技术的革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现有技术的改善将是林业经济发展中工作人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必须要政府部门做到对林业资源整合,发展核心技术以保障林业经济产业化水平的上升。至于林业经济产业化管理的实现需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将科学技术作为主导的模式。以市场效益获得为中心实现以实现林业经济生产化和生态化。同时不仅要做到林业经济在国内的良好发展,还要保障其在国际中的地位,实现林业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大力推行林业经济的进出口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

2.3转变林业经济管理方式,实现林业科技管理的创新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将推动生产的规范化以提高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目标。林业经济要想突破当前发展状况较差的局面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核心形象的树立,不断的带动相关林户的发展,为其提供合适的生产计划,实现产业化生产,从而不断的拓展林业增效的途径。

3林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形式

3.1重视林业管理知识的创新在科学技术急需发展的今天,知识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性日益凸现出来,有知识本身所演变出的附加产物的价值也在日渐上升,成为产业经营的重要战略。由此可知,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经济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的管理者需要加强自我管理,提升管理理念,改变管理的方法、方式,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林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创新做出应用的贡献。

3.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应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狭隘性,从广义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其作为主体。这种思想和实际操作的转变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这要求人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去挖掘优秀的人才,实现人才的有效汲取。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战经验,在应用中不断的优化理论知识结构。对队伍进行不断的优化,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充分发挥高技术人才和知识生产力的作用,提升全体林业经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3强化制度创新在管理创新中的基础位置林业经济想要在管理和发展上实现创新和超越就需要强化其制度的创新。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只有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人们才有可能实现其他职能的创新,制度创新和完善是基础,是客观的保证。林业经济制度要创新就要现在生产权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因为林业经济承担着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作用。故而,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制度创新的必然趋势。

4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4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近些年来,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伴随着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问题,而林业的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结合当前地区的一些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找出一些有效的创新管理举措,并通过分析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效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大兴安岭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大兴安岭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其林区也拥有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不但蕴藏了丰富的林木枝干,同时还有着大量的经济植物,包含药用植物,食用植物以及其他的一些经济植物等。这些林木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大兴安岭的林区也紧跟社会经济环保发展的潮流,逐步开始引进了天然林保护的举措,但是天然林的引进却导致林木产量的减少,这样就会我国制约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当合理引进天然林保护的措施,保证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大兴安岭林区的管理部门职能划分的不够明确,对于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措施也没有有效的制度来制约,这就导致大兴安岭的林区经济管理能力不高,同时也无法真正实现经济管理的目的。虽然从表层来看,大兴安岭给林区经济管理配备的管理部门、体系很多,也较为齐全,但是具体的机构职能划分的并不具体,也不合理,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举措

2.1合理制定一些科学的管理制度

首先,相关地区政府人员必须结合林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合理制定一些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创新我国林业经济的有效管理。一方面政府人员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前,要对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有效考察、分析、探究,保证制定出来的制度具有可实施性,并且还能适应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的管理制度才是创新的,科学的。另一方面地区政府人员在对大兴安岭林区经济发展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才能促进我国地区林业的健康发展。

2.2加强科技管理的创新

只有不断加强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应该结合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现状,转变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共同发展,只有彻底创新、改变当前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模式,才能更好地改进大兴安岭地区、甚至是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进而推动我国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传统中很多地区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多是以粗放型为主,大兴安岭就是这样的,而这样的模式并不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因此应该将其转为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想更好地实现这样的转变,则需要加强对我国特别地区林业的支持和鼓励,大兴安岭林区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大兴安岭林区的创新管理,引导大兴安岭的林区发展引领其他企业的发展,只有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对林区林木质量的有效把控

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就是林区林木的生产和销售了,而林木的质量对林木的生产和销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林区林木质量的有效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大多数地区的林业来说,包括大兴安岭林区也是这样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有效提升林区林木的质量,首先必须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则,正确构建适合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林木质量监测系统,而各个地区,包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黑龙江等等,都必须结合地区林业发展的情况,强化地区林业管理人员以及林业科研人员对林业产品推广、宣传的力度,并配置有效的林业科研探究设施,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林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逐步改进和创新我国林业林木质量监测体系,确保林木质量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其次需要不断创新当前的林业林木质量管理制度,结合大兴安岭地区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一些林木质量要求准则,同时强化林业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把控和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林业林木产品的质量。总之,在对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准则,并且结合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科学合理构建林业林木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更好地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创新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林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促使我国林业经济更好地发展,同时推动我国林业经济更好地走向世界。

3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3.1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这样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必须要紧跟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还必须要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而大兴安岭林业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应当结合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不断创新林业经济的管理,从而确保我国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还处在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的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从原始的林木生产向现代化生态环境建设的转变阶段,即从原来的天然林转变为当前的人工林,从原来的开山建田转变为当前的退耕还林,可见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已经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但是这也给大兴安岭地区林业的发展甚至是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合理采用这种客观条件,应对机遇和挑战,才能促使大兴安岭以及我国林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推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但应该紧跟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有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林业经济发展中,环境发展以及生态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合理采用一些创新管理举措,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业资源,更好地推动我国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革,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方向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同时这个改变在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改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一是由传统的林木生产改变为当前的环保生态健康建设,二是由原始的天然护林改变为目前的人工护林,三是由原本的开山建田改变为当前的退耕还林,四是由原本的无偿利用改变为当前的有偿利用,五是由个别部门的林业管理改变为当前的社会性林业管理。

总之,我国地区林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应该根据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不断改进和创新林业经济的管理,采用一些创新的举措,并结合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省阳.浅析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5,(1):283-284.

第5篇

关键词:林业 风险管理 林业保险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满足国民的经济需求和生态需求两大使命,发展林业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林业是个高风险的产业,发展林业离不开保险业的参与。本文认为在应对林业自然风险时,林业保险是比较好的选择。

一、林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林业风险管理通过对林业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优化组合最佳林业风险管理技术,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其总目标是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将预期的林业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且使一旦出现的林业损失获得经济补偿的最大保证。通过开展林业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林业风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林农和林业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林业经济的有序进行。开展林业风险管理对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当林业风险的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不利后果也很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或改变林业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在考虑到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降低到零,使回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收益的机会。

2.风险控制

当特定林业风险不能被规避时,经常要采取行动以减少与之相联系的损失。这种处理风险的方法就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不是放弃特定活动,而是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有意识的做出一些安排,其目标可以是减少损失的可能性,也可以是降低损失发生时可能产生的成本。

林业经营者在林业风险不能避免或在势必面临某些风险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控制风险、减少风险发生,如何减少风险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林业风险的发生;二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风险损害程度。要控制林业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风险损害程度,就要对以往林业风险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进行准确的预测。

3.风险接受

接受风险是指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若林业经营者认为可以承担风险带来的损失时,便可采用这种策略。通常这时采取其他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例如,林业风险中的政策风险和自然风险通常只能接受,因为这类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不可控制性的特点。但是面对这类风险也不是没有工作可做。如政策风险,它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风险,征兆较为明显,所以,应密切注意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等的变更或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即时地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如自然风险,应结合林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气象、地质、水质等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为风险估计和制定林业风险的应对方案提供素材。

4.风险转移

林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结合,有些林业风险已超出林业经营主体和产业主体所能管理和承受的范围。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采用各种方法转移给他人,从而避免自己单独承担风险的损失被称为风险转移。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险转移,另一种是非保险转移。前者是在经营权和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运用财务方式来转移风险,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转移是一种比较好的转移风险的方式。通过参加保险可以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降低自身的风险损失。后者则通过转移所有权或经营权的方式来转移风险,它包括购买期货、转让、装包、转租等方式。

二、加快发展林业保险的对策

1.加大林业保险投入

1)提高林业保险意识。加大投保补偿,利激林业保险需求。一方面要对林业经营者普及林业保险知识,加强林业保险意识,鼓励其积极投保;另一方而政府可以实行林业保险的补偿机制,对营林者投入的保费按一定的比例给予补贴,补贴的形式可以多样,依据林农的需要,可以直接补贴资金,也可以是营林投资品!技术指导!税收优惠等方式。以此减轻林农的经济负担,使其从林业保险中获益,从而意识到林业保险的意义,提高投保的积极性。

2)提高保险公司的林保收益,促进其进行林业保险供给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直接进行资金补贴,也可以通过出台林业保险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间接支持保险公司,如政府可以减免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所得收益的税费,从而激发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的积极性。

2.健全我国林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发展森林保险,立法要先行。建立林业保险制度,首先要构建相关的法律体系。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也表明:森林保险作为一个国家林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是依赖于一定的法律制度的。因此国家应尽快制订相应的法规,加快森林保险立法,使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法办保险,依靠法律机制保障森林保险的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规律,从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界定森林保险的业务范围、操作办法、机构建制、资金投入、保障水平和管理规则等,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以便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

国家对森林保险政策应有所倾斜。应充分利用政策手段制定优惠、灵活的扶持政策,扶持森林保险的发展。可以建立对森林保险专门的政府补贴,采取为森林保险投保人提供保费补贴,或向森林保险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业务补贴的方式,提高森林保险供需双方的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同时,免征森林保险业务的一切税费,加大保险组织自身的积累功能;并且通过在再保险方面提供优惠措施等手段,促进森林保险发展。

3.完善林业保险的配套措施

林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的通力合作。当前,我国林业配套措施不完善,尤其是林业中介组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林业保险涉及到森林资源的价值评估!林权证明!相关信息的咨询,这些都离不开林业中介组织的参与,加强林业中介发展,提高林业中介业务技能,发挥其真正的桥梁作用,有利于林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畅,刘晓华,刘永林.林业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方法[J].中国林业企业,2004 (03) .

第6篇

1、对营林生产的性质认识度不够

营林生产是林业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的工艺性事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今年来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提升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想要达到的目标。营林生产项目培育林业苗木,在一定规模的生产条件下,改善了周围的环境,提高了整体绿化面积,是符合全球发展趋势的公益事业。目前,在营林成本合算的过程中,核算者常常忽略营林成产的这一方面,比较注重生产的经济效益。这种现象对营林成本核算具有一定影响力。

2、营林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待改善

我国的营林成本核算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建国初期林业企业逐步发展并完善营林成本核算的方式方法。1982年国家要求对企业的苗木生产、抚育木材生产和其他营林产品生产等营林生产从营林支出中分离出来,实行成本核算,计算盈亏。1994年国家初步实行了林木生产全过程的成本核算,2004年国家又对营林成本核算的方法进行完善。目前为止,营林成本核算的方式方法仍然存在着不足,还需要林业企业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营林生产成本核算的方法得到完善提高。

二、提升营林成本核算的对策

1、提升企业营林成本核算的观念

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一项指标,在得到企业领导重视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发挥营林成本核算的意义。提升企业对营林成本核算的重视度,企业才能够拨发一定的资金发展壮大企业的核算部门,招收核算人员,进而保证企业营林成本核算不断的靠近科学严谨的步伐。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充分认识营林成产的性质,要注重宣传营林成产具有公益性的作用,使林业工作者了解营林生产不仅是改善环境的公益性生产,而且还是市场经济下受利益驱动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只有企业工作者了解营林成产的性质,才能够转变营林成本核算的观念,注意到营林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2、制定营林成本核算的框架

营林成本核算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制定营林成本核算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需要有成本核算的对象,核算的方式方法,对核算中出现的临时问题的对策等等。营林成本核算的对象依据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公司的管理经营方式确定营林成本核算的对象,可以将营林作业小班作为核算对象,也可以将林业作业项目作为核算对象。在确定核算对象之后,要确定营林生产周期,确定之后才能够确定核算对象的成本核算期,同时还需要确定核算的计量单位。随着我国对于营林成本核算的重视度,营林成本核算的方式方法的不断地完善中,这对于林业企业开展成本核算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论,同时也提供了多方法的核算方法,既可以按照林木资产的起因,简单划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核算,还可以依据企业经营的需要,按照商品林和公益林进行核算。不同性质的营林生产性质,需要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核算方法的选择一定是以“最合适”的原则进行选择的,如果方法选择不当则会产生核算误差较大的现象。在出现误差的情况下,一定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保证合算的精确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以最小的投入收入最大,保证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

3、优化企业营林成本核算的工作

传统的营林成产的会计工作比较单一,也比较粗放。目前企业营林成本核算的工作多数处于政府管理下的被动行为,企业对营林成本核算的工作缺乏重视,导致企业对营林成本核算无法正确的确定企业利润,进而引导企业行为。要优化企业营林成本核算工作,要转变企业观念的同时,将观念化的理论落实到实际,加大对营林成本核算的重视度。要改变企业对营林成本核算的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实现林木资产从实物量向货币量转换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核算的精准性,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加合理、科学。

4、创建社会林业下营林成本核算体系

第7篇

关键词:林业 财务会计 核算体系 继续教育 监督

一、财务会计概况

财务会计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林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与以往相比,林业财务会计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三点:

(一)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林业会计的核算对象不全面

从目前的林业会计财务工作情况来看,林业会计所计算的收益往往只计算了在市场上能够交换的货币收益,而在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引起的社会生态效益却没有很好的反映出来。同时,有关林业生产的成本部分也只仅仅包含了经济成本,并未包含相关的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及环境质量的消耗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容易造成各林业经营单位、个别成本及个别收益与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的不一致,进而导致各林业经营单位之间由于某些地域的差异和资源的差异而造成了分配不公的问题。

2、林业会计的核算体系中还未充分考虑林业经营单位的资本保全的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变现在:首先,育林基金是维持林业再生产的资金,它对林业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为止,这一资金却是在提取后由财政部门统一安排和使用,这种资金的调配方式无形中导致了林业经营单位无法很好的维护再生产,同时也就无法实现资本的保全;另外,现金林业经营单位对林木资产所采用的计价方法为历史成本计价,即把林木资产的成本分成造抚成本和管理费用两大部分。等到多年后,进行林木采伐时,再按照某种方法将造抚成本和管理费用分别计入到林木生产成本体系中。这种计价方法往往只考虑了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却没考虑长时间的货币价值的变化情况,进而导致了整个林业经营单位无法顺利的做到资本保全。

(二)林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训时间少

根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执行规定》的要求,初级会计人员接受培训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二十四学时;中、高级会计人员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二十学时。但大多会计人员培训时间达不到这个要求。

2、继续教育形式化

调查显示,在接受继续教育期间,能坚持学习期满的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多数培训单位为了追求利润,会计人员只报名不参加培训,完全形式化,更有甚者只要交钱就直接盖章。

3、思想认识不足

很多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重视不够。有部分林业会计人员将继续教育当成一种可有可无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少人不参加培洲,而且对新的准规章制度也缺乏了解,使部分林业专项资金流失。

4、教学形式单一

培训中,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需要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同,但管理部门往往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确定教育内容,过于统一,在内容的多样性、层次性、实用性方面考虑不多。

(三)目前我国林业会计监督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林业会计监督体系中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很多林业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不全面,它只仅仅考虑到了行政管理上的便捷,而未能科学地划分出林业企业内部的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导致整个林业企业存在管理层次多、职责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2、林业会计监督体系中会计信息的披露失真

目前,很多林业企业还缺乏一个高质量的企业信息系统,大部分的林业企业仍然采用手工操作方法,这种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同时也加大了人为因素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效果的影响,容易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3、在会计监督体系内,存在内部管理监督不力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等法律法规赋予每一个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合法会计监督的职责和权力,但是目前,仍然还有一些单位出现了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甚至有些林业企业还没有建立内部管理监督制度;还有一些林业企业和单位虽然制定了内部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落实,形同虚设。

4、监督体系的外部监督机制失灵

目前,我国的林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置仍然是分级派出和分级管理的传统模式,还是网络管理体制而不是垂直管理体制的模式。这种分级派出和分级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容易出现谁派出为谁负责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日语发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三、做好林业会计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1、建立健全我国的林业会计分类核算体系

目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在这一决定中提出了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的体制。这种体制是把林业资源分成了商品林和公益林。然后按商品林和公益林分别设置了林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林业会计核算框架结构和体系,使之更符合现代化的林业经营特点。

2、有效的完善林业会计信息的披露,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现行的林业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侧重于以货币计量为主的财务性信息披露,针对这种披露存在的不足,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出企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然后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二者统一。

3、建立健全林业会计的核算制度

现代化的林业首先是以生态效益为先,努力追求三大效益的协调与高效,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并构成良性循环的统一整体。森林资源资产的核算是林业核算的重心工作,林业会计的核算制度要能够切实反映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信息,增加森林资源资产的核算,境收益,环境成本和环境利润等核算内容。

(二)加强林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培训的对策

1、完善以林业会计人员素质教育培训为目的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林业会计人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相关部门必须完善这一组织管理体系。它对林业会计工作起到了一个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它通过对培训资格进行审查的方式,通过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对会计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即绩效评估。

2、加快培训教材的改进和完善,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聘用有资历的骨干经验者,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人员培训的需要编写实际有效的教材;同时可以聘用专业人士对会计人员进行实务辅导,以少带多,形成良性循环。

3、加大对林业会计人员素质培养的宣传力度

对林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首先要从宣传做起,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林业企业及其会计人员充分意识到会计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利用竞争机制和危机感激发林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热情。

(三)加强和完善林业会计监督体系

1、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

加强林业企业的内部制度的建设,是建立健全林业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必然要求,要求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努力建立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坚持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及领导集体研究的分配和结合;②努力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检查的机制,加强内部审查和财务的检查工作,把对内部的监督寓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③努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的购置、变卖、领用及报废和对外投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2、加强和完善林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工作

只有不断加强林业会计制度建设,规范林业会计核算,才能确保林业会计监督体系逐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意味着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接轨。

总之,只有不断的对我国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林业的会计监督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快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

四、总结

在以后的林业会计工作中,只要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努力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加强林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加强和完善林业会计监督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林业会计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昌荣.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强化会计工作.中国集体经济,2008,(25)

[2]刘小玉.关于完善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5,(10)

第8篇

1.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大学自主权落实的瓶颈

2.国防科研事业计划经济管理应遵守价值规律

3.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

4.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推动计划体制改革——全国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讨论会综述

5.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计划管理面临的难点与对策

6.关于不同计划管理形式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研究

7.适应新的经济情况 改进计划管理体制——在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讨论会上的书面发言

8.浅析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兼谈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兼施并用的必要性

9.略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计划管理

10.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搞好计划管理工作

11.加强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几个问题

12.不同计划管理形式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13.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推动计划体制改革——全国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讨论会纪要

14.第四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15.计划经济的两种宏观控制理论——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16.论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建国初期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

17.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

18.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车材计划管理

19.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计划管理

20.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

21.国有林场经济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2.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与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浅探

2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一种管理方法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计划管理

25.山东省县(市)级计划经济管理研究会一届一次年会在平度市召开

26.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管理

27.浅谈海洋石油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与计划管理

28.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计划经济管理在全球的变化”国际研讨会纪要

29.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搞好建筑企业内部计划管理

30.第六讲 经济管理过程(三)——编制和实施计划

31.正确处理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计划与自由的关系

32.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与我院联合举办的中级干部一般项目计划管理讲习班结业

33.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我国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

34.计划经济理论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5.宏观经济计划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6.以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平台

37.国民经济管理讲座 第八讲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38.企业计划管理与市场经济

39.印度的计划管理——印度宏观经济管理情况之一

40.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搞好计划管理

41.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

42.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个文献回顾

43.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下的计划管理工作探讨

44.加强计划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45.“计划”必须紧随“变化”——谈新形势下的企业计划管理

46.坚持计划经济制度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性——读《中国财政问题》

47.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学原理》中计划管理部分的改写思路

48.推行综合计划管理,实现电力企业持续发展

49.计划经济要求财政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

50.关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货币管理问题  

5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管理

52.试论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计划管理

53.从计划到规划: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逻辑建构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研计划管理

55.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我国经济管理改革的基本途径

56.市场经济条件下 必须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工作

57.市场经济与企业计划管理

58.电力经济发展中计划管理的优缺点分析

59.论电力经济发展中计划管理的优缺点

60.在商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61.试论经济合同在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62.试论科研的经济效果与科技计划管理

6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更要加强计划管理

64.论慈善事业的管理方式及其转型

65.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努力办好《宏观经济管理》

66.社会主义经济如何进行计划管理

67.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

68.计划管理体制初探

69.总会计师制度遭遇人才瓶颈国家卫生计生委实施经济管理领军者培养计划

70.计划管理与经济杠杆

71.民主德国的国民经济管理、计划和经济核算

72.企业计划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视角

73.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下计划管理新体制的几个问题

74.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Ⅳ期)

75.我院经济管理系在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摘得银牌

76.推进与巩固建设监理制的重要条件是改革计划经济建设管理体制

77.荣享副省级城市级格 誉享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模式 高享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78.我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方式

79.质量管理:“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

80.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Ⅳ期) 

81.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Ⅰ期)

82.市场经济与计划管理

83.谈谈商品分类与价格管理

84.慈善事业的管理方式及其转型

85.市场调节为基础 计划调节为主导——试论我国经济管理中的计划与市场

86.对卫生经济计划管理问题的探讨

87.苏联新计划体制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88.关于法国控制通货膨胀的几个问题——中国计划部门宏观经济管理研讨团

89.建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

90.以利益机制协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强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91.更新思想观念 转入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

9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革运输计划管理模式

93.30年来国家计划实践与理论互动:从计划到规划

94.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几个问题

95.印度的计划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趋势

96.华东经济管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Ⅰ期)

97.建立计划调节为主、自发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98.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第9篇

[关键词] 价值链 产业集群 林业价值链 林业产业集群

一、价值链研究概要

价值链概念由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强调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及维护其产品各项活动的集合,且所有这些活动都可用价值链来表示。英国卡笛夫大学彼特・海恩斯(Peter・Hines)教授进一步发展了波特的理论,强调把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任何产品价值链中的每一业务单元在价值创造的不同阶段包含不同的公司,并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构成辅助价值活动的重要环节。1995年,哈佛商学院JohnJ・Sviokla提出“虚拟价值链”的观点,之后,美国美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Adrian Slywotzky提出价值网的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基于企业层面,但很快该方法被应用到产业层次和国家层次上,并引起学者、企业管理者和各类组织的关注,以价值链作为研究产业问题的工具在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我国林业价值链问题研究现状

1.我国林业价值链问题理论研究现状

研究认为,产业链中各商品价值链的性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影响了价值链中利益和利润的分享,如国家生产者与出口者、大型国际贸易与加工和零售企业、区域生产者与购买者之间的分享。同时,利益分配的变化也使产业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都无时无刻都在进行转变,因此通过对产业价值链进行诊断分析和确立基准以便确定产业展战略就成为必要。

就农林牧渔行业而言,把价值链理论或供应链理论用于农业的研究较多。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耕地资源日益萎缩、新一轮竞争力的挑战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具有价值流和价值链的基本内涵,对价值流要在体现农产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基础上进行分类,经济系统生态流与价值流要进行实质性耦合,从流通环节看,农产品流通过程是六个增值环节组成的产业链和u型结构价值链,两链要进行协同管理。

就林业产业而言,从以往的文献看,对林业产业的研究基本是从产业经济学的中观经济层面入手来对林业进行分析,而从价值链视觉开展的研究到目前几乎是个空白,可参考的文献不过数十篇,其主要原因是林业产业涉及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业务类型、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复杂、缺乏可靠数据。在林业产业研究中,石永恒等人较早地用价值链理论分析林业企业管理战略与竞争优势,他们认为用价值链管理是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林业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价值链再造,通过优化核心业务、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信息流,创建一个能够最好地赢得顾客持续订单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活动的商业模式,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竞争优势。

研究价值链必然涉及到物流问题,学者王燕较早涉及林产品物流问题,研究结合我国林产品物流结点多、流线路长、作业场所变动频繁、林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提出改变林产品营销模式、林产品实行行业标准化、提高林产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品是提高物流体系效率的途径。研究指出,就森工企业来说,商品林原木产品采伐阶段、运输阶段、销售阶段分别有物流控制的复杂性、仓储周期的不确定性、信息处理的滞后性的特点,产品品种、规模成为影响森工企业原木产品物流管理效益较低下的主要因素。研究者程南洋等人认为分析林产品经营过程时经济时间和经济空间是其中两个重要维度,林产品经营要适应现代市场发展和产业变迁,必须拓展林产品的市场时空;提高林产品产业技术可以促进林产品经营的时空延伸;产业集聚则创造林产品的经济时空。

从理论的运用上看,有研究者把价值链分析法应用于森工企业成本管理,分析成本行为的结构性影响因素,通过经营领域和产品方向的选择提出森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并指出当前我国国有森工企业的企业流程重组就是一种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学者叶玉琴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价值链的构建提出了设想,并以此分析了龙头企业价值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龙头企业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对策。

2.我国林业价值链问题实证研究现状

Gereffi在对全球服装产业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同时还界定了价值链包括投入―产出结构、空间布局、治理结构和体制框架四个维度;Hump hrey与Schmitz根据领导公司对价值链控制的程度或者说是不同环节间的紧密程度,将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分成网络型(networks)、准科层型(quasi-hierarchy)、科层型(hierarchy)和市场型关系(marketot ype relationship)。Hump hrey等人将价值链问题重点引入到价值链治理组织结构问题上,并指出产业集群、企业联盟、纵向一体化是价值链治理组织结构种常见的方式。

与价值链相关的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研究上,重点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区位商法、Grubel-Lloyd指数法、CMP竞争力综合指数法、协整检验和葛兰杰检验等研究市场发育状况、产业投入产出水平、产业集群识别及评价等方面,通过数据并结合理论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反映经济系统各部分(如各部门、行业、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依存关系,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可以分析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关联呈现出产品或部门间垂直的投入产出联系;区位商法通过区位商系数来判断区域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的现象,产业的区位商系数体现了区域产业相对于整体经济中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Grubel-Lloyd指数用于从静态的角度衡量某一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运用Bruelhart指数可以在贸易变化量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刻画贸易量的变化形态,而运用Thorn&McDowell指数则对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进行区分和测度;CMP竞争力综合指数是反映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制造业竞争力的综合值。综合指数越高,则竞争能力越强,它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可比性,在空间进行比较可分析不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对强弱程度,在不同时间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强调各个价值阶段的竞争优势性,在研究具体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常用的指标还有市场占有率、净出口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协整检验、葛兰杰检验则是研究市场整合问题和市场效率的常用方法。

总的来说,上述实证方法运用于林业产业还是不多的,有研究者曾通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林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的测量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而原木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则更低。在Grubel-Lloy指数运用上,曾玉荣2001年用Grubel-Lloyd对台湾近10年的农产品贸易状况表明台湾在林产品方面的需求今后仍将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孔凡斌2006年利用贸易竞争指数,投资利润率指标结合其他因素评价了中国林业产业的竞争环境条件及中国主要林产工业品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发育程度上,孙顶强等人2005年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试了中国木材市场发育程度,其研究认为中国木材市场在长期上整合但短期不整合,2006年王怡等人运用协整检验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中国苹果产量最大的两个省份省内各地市场进行整合程度的分析,其研究表明山东省内各地苹果市场的短期整合程度要高于陕西。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林业管理 信息应用

伴随着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 我们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林业管理方面很是欠缺和不足。所以我们要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营林资源建设方面的应用,把现代电子科技真正融入到林业管理体系中,才能使我国林业经济管理与国际水准接轨.以迎来更和谐合理的发展。本文就电子信息技术如何在林业管理中普及应用作一简单阐释概括。

一 注重林业管理信息化

大力推进林业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科学化、服务现代化,加快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是一个非常笼统且广大的概念与范围。就当前科技发展,林业信息化是指在国家信息约束下,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以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虚拟化和知识生产、分配、使用、完善为目标的林业管理、生产、科技教育部门的各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与林业科学技术进行分析、创造、构建理论模式、方法和技术的过程。它的信息化范围包括管理、企业、科技和教育。把我国所取得的在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积累了数以万计的林学样本和标准地、林木解析资料汇编整理建立数据库,对于研究森林发展规律,指导生产实践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林业管理信息化,就应当以业务为主导,全面、系统的进行创新;熟练地控制协调合理的配置资源;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大发展林业信息产业的力量;开发人力资源等等;林业信息管理,从它的形成、发展到当今与一系列的高科技手段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和边缘学科,对人类的发展,环境的开发与保护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林业管理信息它坚持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方针,谋求的是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林业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保持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二 数字科技信息林业管理

“数字科技信息林业管理”是人类以数字的形式再现的林业信息场,是信息化的林业。“数字科技信息林业管理”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为各级领导的宏观管理、指挥、调度、协调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用信息化技术改变传统的林业生产管理模式,从而全面实现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林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以GIS为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在建立林业管理信息库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林业管理的实际工作需要,实现林业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是对林业资源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和决策的大型软件系统,此系统有处理和管理影像数据的能力,对火灾的发生有一定的预警预测能力,同时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辅助决策和调度指挥。

必须从这几方面进行把握:1、数字地图管理与控制,通过图层加载与控制,能够实现全市范围内的行政区划图,林相图,地形图以及遥感图的显示;地图控制与操作,实现基本的放大、缩小、定位、全图显示、鸟瞰图功能,并且能够测量任意两点或者多点的距离,测量任意区域的面积,并且能够测量两点的方位角以及坡度。

2林业资源数据一体化查询,图形查询:分别对林班、小班、林场信息、小班邻域等方式,通过图形上的拾取、选择、空间关系分析实现对森林资源数据和档案的查询;属性查询:通过森林资源档案、林分因子等的查询,可以将查询结果通过图形方式展现在地图上。

3林业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可对林地面积变迁、林地权属、林分变化、林中动植物资源等等进行动态变化监测。

4、林火的防治与灾后损失评估,利用原始的数据资料及气象数据,对林火进行预防监测,并在火灾发生后进行系统统一调度指挥,灾后进行损失评估等等。

5、林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对林业资源信息数据,如业调查图,调查卡片和统计报表等,进行统一建库管理,方便了档案数据的查询更新。

三 应用林业资源信息管理软件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管理信息并发挥其效用已成为各门应用学科面临的重要问题。林业管理是一门实践学科,林业资源信息管理又是林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全面有效地、高质量地实现林业资源信息管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其解决的办法首先应要考虑的是共享模块的建设。共享模块一般是指具有固定的接口方式--参数传递方式、保持广泛的可移植性、支持多种体系结构平台、运算速率较高的、完成某一特定的功能、简单一致的程序模块。林业资源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状况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资源共享有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源信息管理理论的发展也使其实践有了理论的保证,已有许多的文献探讨了林业资源信息管理的理论问题。

林业资源信息管理在实践工作中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国家林业局的一些单位开发和使用了一些管理信息系统(MIS),例如国家林业局信息系统计划统计系统、林火监测信息系统等;一些地方的林业部门委托开发的适用于地方性的有关软件,比如青海省森林资源及其环境综合信息系统;还有一些类似的专门软件包,如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二证”计算机系统,等等。这些地方性、专门性的软件大幅度地减轻了业务人员繁重的日常工作,改善了以往不合理的业务流程,完善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辅助决策的信息和科学的手段。

林业资源信息管理共享模块的构建是现实可能的:(1)从经济上看,共享模块开发的成本费用相对较高,因为它不是由某一单项业务决定的,但又要考虑单项业务的需要,所以成本较高。开发人员要综合现实的多种情况,进行分析统一,得到合理的内容。这一过程相比开发某一单项业务要花更长时间,同时还要考虑现有的林业方面有关的规范和标准问题。共享模块的收益与开发出模块的质量高低、社会需求以及政策法规有关。一般来说,这种收益见效慢,成本较高,但长期来看则收益很高。从这点看,共享模块开发合适于较大组织中的一个组件。

(2)技术上用于开发的软件目前较多,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开发非图形类数据库为主的软件,如常见的VB、VFP;一类是开发图形类数据库为主的软件,如MapInfo、ArcInfo。林业资源信息管理的数据库共享模块开发要应用到这两类软件。从事开发的林业技术人员他们主要应通晓计算机和林业知识,合理有效地组织安排这些人员有助于软件的开发。对于林业方面有关的技术规程,内容较多,且仍在不断地完善,但总的来说,相当一部分是变化不大的,因此可以形成共享模块。

(3)设备上现有的林业系统中,县级一般已有较好的计算机,而林场以下则设备较差。因此,目前开发用于县级以上资源信息管理的共享模块是可行的,从长远来看,如果行政管理要求各级林业部门都有计算机,实行统一的资源管理,则县级一下的共享模块建设也是可行的。

第11篇

1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1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对传统的授课方式缺乏兴趣,实验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的环节进行彼此间的交流,锻炼学生思维、沟通、团队、创新能力,并且能够较为完整的使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有一定的提升,实现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向全面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

1.2加强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课程是完整的一个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实验模拟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精神。而实践能力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造成课程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1.3提高应用能力

随着互联网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应用软件作为重要的工具性知识成为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现实工作中会经常使用到已被社会熟知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企业管理软件(如用友、ERP)、数据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等,实验教学环节加强这种工具性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农林经济管理是我国较早开设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长期以来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各高校开展的实验教学也主要集中在计量经济学、会计学、ERP等经济管理类基础学科实验课程,各实验课程安排过于分散,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尤其是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验环节设置较少,难以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

2.2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在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心进行,安装相关的专业软件进行相关程序的设定进行情景模拟试验,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基本操作流程后,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实验教学任务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操作,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虽然这种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各课程实验教学方式单一,造成学习主动性下降,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获得所修学分而尽快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2.3实践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教师都是在获得博士或者硕士学位后进入高校担任专业教师的,许多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在实际工作单位从业,实验经验严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很多实验教学老师均是由专业课程老师兼职授课,专职的实验教师或者是行业内有经验的兼职教师较少,而兼职教师较大的课务压力和科研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实验教学效果。

2.4缺乏评价监督体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评教”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评教”以敷衍了事,使得“评教”体系过于形式化;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督导缺失导致没有客观的评价监督人员,致使督导缺失。

3实验教学对策与建议

3.1完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的过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教学在本科教育阶段,对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应该设计“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学科技术试验偏重于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学科基础能力训练;专业基础试验偏重于管理学、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试验环节,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ERP等试验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偏向于农林经济管理多课程试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如农业金融学实验、农业发展规划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3.2提升实验教学课程任课教师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与培养方式逐渐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和教学的主体。而实验教学的改革,就是培养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积极性、主体性和能动性。而这三大特点的发展、学生氛围趋势走向等仍需要课程教师的指引与指导。教师对此的作用和影响至关重要。第一,实验教学课程教师的筛选。应选择基础理论扎实、责任感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实验课教师。第二,革新传统教学,聘请一线专家学者或企业高管参与实验课教学,补齐实验课程教学短板。第三,组建学生“团队”式主体。通过学生兴趣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组间交流”,自查文献、自决问题,使学生在能动性发挥的同时,拓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3建立实验教学考评制度

考评制度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学生实验课程成绩的考核。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任然不高,比如在综合成绩测算时,实验课程成绩权重太小。既不能体现出课程的重要性,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认同性,导致学生对此草草应付。应建立健全实验课考评制度,提高实验课程的权重,使之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性实验设计的权重。第二,对教师实验课程成绩的考核。使用同行专家学者与学生共同给分的制度。专家学者的评分能体现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传导能力、对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的引导能力等;而学生评分能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效果和对授课老师的认同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8):2015-216.

[2]黄寄梅,刘传菊.关于农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3)121-122

[3]高集光.浅析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3(9)262.

[4]张恒松,曾艳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109-113.

[5]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2(6):20-21.

[6]郑璇.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43-44.

[7]薛兴利,刘桂艳,尚健.高等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科学2013(8):59-61

[8]汤晓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35-136.

[9]姜长宝.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107-108.

第12篇

一、充分认识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矿产资源关系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是目前矿产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打非”工作,针对各类非法违法行为进行多次联合执法,强力整治和严厉打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个别企业主不顾国家产业政策、资源状况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利益,急功近利,盲目新建和改扩建选厂,企业经营方式粗放、浪费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结合各自实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长远意识,分部门、分行业、分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办法,形成长效监管机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把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这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实,以整顿促整合,以整合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推动我县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工业经济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安全生产有保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且能与当地人民群众和谐共处的新型工业强县之路。

二、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的工作力度

(一)以铁、金、石灰岩、腐殖酸、饰面石材、建筑用沙石料等重点矿种,以大青山、哈拉合少、得胜沟、二份子、西乌兰不浪和哈乐镇一带为重点区域深入开展打击、整顿和规范工作。

(二)持续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建立和完善由政府组织,发改、经贸、国土、安监、公安、林业、草原监理、环保、工商、电力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开展集中打击,各监管部门建立长效监督打击办法相结合的工作体制,强化动态巡查,构筑牢固的防范体系,确保不留死角。

对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行为,要立即收缴火工器材、没收相关设施设备、切断生产电力供应并拆除相应设施,同时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拒不停止开采或屡禁不止,取缔后又违法开采,要从重从严惩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对以采代探行为按照无证采矿查处,对取得勘查证后无故圈而不探或达不到最低勘查投入,超层越界采矿的,要依法惩处。对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探矿、采矿权主体以及以承包、租赁、非法委托挂名等方式非法转让矿业权的,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罚款;对受让方要按照无证勘查、开采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建议原发证机关吊销其相关证照。对取得勘查证、已进行了两年以上勘查工作且无正当理由不提交勘查报告的矿山企业,勘查许可证不予延续,县人民政府将建议原发证机关吊(注)销勘查许可证。

按照县长办公会议有关精神,建筑用沙、砖窑生产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影响生态平衡、河道排洪、耕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后续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由国土、安监、水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规范方案,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积极促其完善有关手续,切实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加强日常监管,经政府确认的企业,其矿业权登记和实际经营者必须一致,采矿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排污许可证、税务登记等证照齐全且登记主体一致。凡未经政府专题会议审批允许开工、复工的矿山企业一律关停。国土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并依法查处其违法行为;公安部门依法收缴其火工用品,同时严厉打击非法买卖、运输、存储和使用火工炸药;工商部门对关闭的企业要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环保部门要对关闭的矿山和选厂“三废”排放达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责令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理,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安全监管部门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严肃查处生产和建设中的违法行为;发改、林业、草原监理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加强监管,对不符合规定的矿山和选厂要依法进行查处;供电部门要对依法关停、取缔的企业依法依规切断供电设施,并监督其不得擅自接电复工。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

按照此次行动的要求,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宣传、学习、动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领导机构,抽调得力人员,落实保障措施。同时,以打击私采滥挖为切入点,大力对各种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对正在实施的勘查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对矿产资源管理中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彻底清理,找出本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确定整顿和规范的重点、方式方法,精心组织整顿规范工作。

(二)集中打击整顿

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全面查处无证无照、证照不一、超层越界、以采代探、圈而不探、非法转让矿权、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等非法违法采、探矿行为和非法小炼铁、电碾子、小选厂、小加油站等其它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对重点地区和重点矿区开展专项整治,推进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全面查清和纠正矿产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不断规范采矿权的审批管理,进一步理顺规范县境矿产资源管理体制。

(三)检查验收

在整顿和打击行动结束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督查和“回头看”,对打击整顿规范成果进行组织验收。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是事关我县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宣传,积极配合,按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履行好职责,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整顿规范工作取得实效。为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打击、整顿、规范工作调度指挥,研究决定重大事项,督促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