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观念,对幼儿园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在以往的幼儿园教学中,都是以集中教学为主,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游戏成为幼儿学习得主要方式,因而幼儿园区域游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发展正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所以作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组织者,对游戏的观察与指导作用巨大。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内涵分析
(一)对幼儿的帮助作用
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展开,使得幼儿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幼儿借助活动材料进行主动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幼儿借助活动材料进行的探究活动。因此区域活动游戏中是以尊重幼儿差异教育和个别化教育为前提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所以区域活动学习是最受幼儿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幼师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
在幼儿园的区域会活动中,只有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才能使幼儿对事物的对待方式有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举止。幼儿园为了对幼儿进行更好的培养,就必须对教师进行严格要求,使教师的职业水准有所提升,重视幼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该项活动,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对幼儿、幼师、家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幼儿园要充分的给予重视。
二、区域活动中幼师指导的重要性
(一)有益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幼儿园进行的区域活动当中,幼师对幼儿的指导帮助可以唤起幼儿的参与热情,活动中,幼儿与幼师的互动明显增多,幼儿更加能够感受到幼师对自己的关爱,提升幼儿的参与热情。
(二)有利于推进幼儿获得知识以及经验
在活动中,可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学习生活经验。通常情况下,幼儿园对活动的设计是遵循幼儿实际的特征以及成长需求特别定制的。在自由活动中,幼儿可快速的对操作技巧牢记并且灵活运用,从活动中获取相关知识以及生活学习的经验。例如:在摆积木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对积木的摆设,不会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时,教师可适当介入,与孩子共同游戏,同幼儿进共同设计,引导幼儿将积木摆成自己想要的造型,提升幼儿建构能力和空间设计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师的指导策略
(一)区域活动指导的原则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如果离开教师的正确指导,区域活动的开展将失去其教育价值。为了让孩子进行有效的区域活动,教师要在充分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之上适当地介入,遵循“观察在前,介入在后;分析在前,指导在后”的原则,教师从而成为幼儿区域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标的自主的活动。
(二)组织幼儿验游戏,要进行前期经验建构。
幼儿在游戏时,如果]有前期经验的建构,可能幼儿在该区角游戏,由于经验的欠缺,造成幼儿游戏兴趣减弱。例如:在角色游戏区进行《健康医院》的区域活动时,活动的目标是使幼儿认识基本的医疗器械,理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并且要讲卫生。活动前,教师要将医疗器械,听诊器、体温计、医院标志等摆放好,让幼儿自己选择医生、护士、病人的角色,鼓励幼儿彼此之间有爱的进行活动,如果在角色选着上孩子存在分歧,教师可以适当的介入,帮助幼儿完成角色分配。在活动中,要将生活当中的常识道理,通过活动渗透给幼儿,使他们对医生护士的恐惧心理慢慢排除,并且知道讲卫生是一个对自已有益的良好喜欢,可有效预防一些疾病。
(三)区域活动中幼师的指导要多观察,进行因材施教
在进行活动时,幼师要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细致观察。例如:在剪纸的活动中,有些幼儿的动手能力强,有些幼儿的动手能力稍微弱一些。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幼儿之间的不同区别,以便在之后的活动中,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实施不同的帮助。有些幼儿喜欢汽车,但其动手能力比较差,这时教师要对其进行示范操作,慢慢手把手帮助其进行操作。有些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剪一些小动物,这时幼师要将操作的技巧向幼儿进行展示,更多的引导幼儿自己进行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此外,幼师还要对幼儿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利用兴趣爱好引导幼儿学习,完成区域活动指导。
(四)区域活动观察要有目的和针对性
幼儿活动区不一样,那观察的目标也不一样,不管什么游戏,一般而言,观察主要是观察活动中的幼儿。在不同的区角 ,我们要找到观察的重点,比如在建构区我们主要观察孩子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他们喜欢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使用他们所选择的材料,能否灵活处理材料不足的问题等等;角色区,我们则要去观察他们的角色分配时是否发生矛盾,游戏时,幼儿有无角色意思以及他们扮演角色的水平等等。
结束语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设置,对于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有关键性的作用。现在,家长越来越注重从小对孩子的全面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更大的使命感。因此,教师首先要将自身的能力进行提升,针对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区域活动开展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庄婉瑜.幼儿园生态式区域活动中幼师观察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03:70-72.
关键词:区域活动;观察策略;指导策略;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70-02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校学习的重要模块,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语言发展、艺术特长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指南》)实施以来,幼儿教师的区域活动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指南》的出台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指导与促进意义,如何在《指南》背景下充分发挥观察与指导作用,灵活高效开展区域活动,是目前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棘手任务。诚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对幼儿健康目标、语言目标、艺术目标等的实现都很重要,在《指南》背景下优化观察与指导策略,促进区域活动高质高效开展已然迫在眉睫。
一、善用多元观察策略,以“观察”促“指导”
1. 幼儿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要求
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想实现区域活动的优化开展,要重视多元观察策略,做好观察工作,从而实现以“观察”促“指导”。而想做好基于观察的活动指导,了解观察与指导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要遵循以下观察要求:一是观察要具有计划性。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即观察对象是个别还是全班,观察的时机、观察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有秩序地列出来。二是遵循目的性原则。观察必须有一定的目的,不可盲目随意观察,即教师要根据区域活动主题、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等确立观察重点、难点等。三是观察要有客观性。观察要尊重事实,不能靠主观臆想以及自身经验。四是观察要有系统性。也就是说,观察要反复、系统、科学进行。
2. 教师要巧用多元化的观察策略
观察是指导的基础,对指导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具体来说,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直接观察法。这个方法是最普遍的观察方式,它简单易操作,十分随意,所获信息较为直接、原始。该观察方式主要包括两种观察策略,即个别扫描法及全班扫描法。前者是指教师对全班幼儿学习状况进行观察,后者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幼儿进行观察。例如,幼儿A总是在区域活动中萎靡不振,参与性差,这时教师便可通过对幼儿A的直接观察,找到科学的指导与促进策略,帮助其提升活动自信。二是清单观察法。该方法是指通过列清单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目的性较强且全面。三是系统观察法。该策略需要做记录,并通过记录进行系统观察,达到观察与指导的目的。
二、善用接受指导策略,推动活动高效开展
1. 基于区域活动的规则强化常规指导
所谓接受指导策略,就是对学生进行“讲解――接受”式的活动指导,这一指导策略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作用,帮助幼儿实现语言组织、语言优化、语言运用、语言智力等语言发展目标。诚然,接受指导策略的第一步便是制定活动准则,制定迎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规则,以此来强化常规性指导。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活动规则不仅包括基本物质活动规则,也包括幼儿人际相处规则。鉴于此,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指导规则时,既要处理好幼儿与活动材料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以及幼儿与整个区域活动的关系。例如,在幼儿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教师可以制定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共同分享等活动指导规则;在幼儿与活动材料关系处理方面,可基于不同材料的用途进行系统讲解,使幼儿正确使用,杜绝浪费。
2. 巧用随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随机指导是幼儿区域活动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策略,它属于语言类的接受性指导策略。巧用随机指导策略,可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及探索求知欲。具体方法是:一是巧设疑问,提高幼儿探索的深度。幼儿的探索属于浅层次的,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深层次探索。二是帮助幼儿解决活动难题,激发幼儿探索信心。教师的指导与激励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幼儿的自主活动遭遇瓶颈时,教师要及时出现,并通过恰当指导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提升自信。当然,教师可以巧用启发式与建议式的指导策略,对幼儿的探究活动“点到为止”,以此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信心与勇气。三是巧用评价,确保活动质量。评价是提升幼儿活动质量的一种指导策略,有助于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借助暗示指导策略,构建自由活动场景
1. 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进行暗示指导
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习与活动的自由度也更大,但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师要“作壁上观”,任由幼儿“自由”活动,而是需要进行一些暗示性指导,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关注材料的层次性,使其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选择的活动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促使幼儿进行科学的、有价值的不同操作;活动材料要尽可能丰富多彩,以吸引幼儿眼光,持久地保持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与信心。例如,关于层次性,教师在放置材料前要对材料进行科学、系统的长期观察,将材料按照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细化”,凸显材料的层次性。这样,不同认知能力的幼儿便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等选择合适的活动材料。
2. 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强化引导
鼓励幼儿对自身区域活动的过程进行系统化、有效记录,不仅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控幼儿探索活动中的诸多事宜,还能促使教师基于幼儿活动情况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提高幼儿的活动质量。由于幼儿数量较多,教师对幼儿进行一一指导明显不现实,通过引导幼儿对过程进行记录是帮助幼儿留下活动痕迹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幼儿对自身活动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更有利于幼儿自主建构知识、提升能力,还为教师以后的区域活动研究提供可行性的资料与数据,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四、无痕整合观察策略,实现灵活化指导
1. 观察幼儿学习能力,实施引导式指导策略
《指南》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应高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基于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能力、工具操作能力、探索求知能力以及信息记录能力不尽相同,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系统、有意识的观察。当然,在具体的观察中,教师应切忌面面俱到,而是要基于区域活动内容、学习探究的特点等找准观察点进行观察,这样系统有效的观察方式才能使教师逐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特征,继而对其进行引导式的指导,提高幼儿活动质量。例如,在“不倒翁的秘密”探究中,一些幼儿只是停留在对不倒翁娃娃的肆意玩耍上,而并没有探究意识与能力,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式指导:“娃娃为什么不倒呢?大家可以拆开娃娃看看……”这样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求知欲,提升其探究能力。
2.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巧用针对性指导策略
《指南》要求,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时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及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等原则,特别对“关注幼儿个体差异”进行了强调。鉴于此,教师要时刻观察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认知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强化,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区域活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诚然,在同一个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观察其活动现状,并对不同情况的幼儿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与信心。例如,在制作万花筒的活动中,有的幼儿拿到几片载玻片,很快就能顺利粘贴,而有些幼儿尽管很认真地在制作,但半个小时过去了依然一无所获。针对这些幼儿,教师可以为其制定步骤图,让其照图一步步完成。
五、结束语
总之,在《指南》背景下,幼儿区域活动不再是一种教育摆设,而是一种能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推动幼儿智力发展以及陶冶幼儿情操,使其进行自主科学探索,并形成独立人格的一种绝佳教育途径,理应受到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想让区域活动更有效地开展,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组织、观察与指导的作用,用自己的慧眼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并实现精准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区域活动中实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反刍教研;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构建一个在专业引领下的全方位跟进看问题、回顾对目标、反省理经验的“反刍”教研管理体系是提升教研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行政指导和业务指导两条线,使“反刍”园本教研工作稳步进行、有章可循。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反刍”教研
这种课堂“反刍”教研活动,强调的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关系,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和研讨中,使大家产生思想的共鸣,和实践的验证,让教学思路越来越明晰,教学过程更精彩,教学效率更落实,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
1.基本流程
确定课堂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研究目标、内容及形式第一轮课堂教学研讨第二轮课堂教学研讨第三轮实践展示、反思总结和验证。
2.案例操作
如2012年11月我们数学工作室开展以数运算为主题,进行了一次课例反刍式活动。
第一步:确定主题(2013年3月14日)
在研讨中梳理现有经验、清晰概念,反刍分析、建议教研活动中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分析活动目标,明确教研指向。
第二步:活动观察(2013年4月2日一天)
开展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探讨一下问题:
(1)回顾过去,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提出什么是数运算?
(2)归纳学前儿童加减云端能力发展年龄特点,指南中的解读分析。
(3)结合实践如何把握数运算的两个要点,确定下一次课例教研的执教主题和教师。
这个教研中的收获,可以分为两方面:在理论学习中,我们收集到了2个至关重要的材料――幼儿数运算的概念和怎么设计数运算的活动,明确了课例的方向,确定“数运算”内容和执教的老师,分别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反刍教学。
第三步:研讨跟进(2013年4月11日一天)
通过两节不同的数运算教学活动的展示,了解数运算教学活动的组织,利用数学工作组进行现场的“疑难解答”,进一步掌握数运算的要点。
第四步:实践反刍(2013年4月12日上午)
教学主管层面对研讨活动再次梳理、提升,梳理关于数运算的核心经验,进而研讨不止步于课例现场,将这一案研讨活动整理后,形成文本资料,并将课例向全园推广。
3.活动反思
课堂教学课例的“反刍式”教研活动是通过课堂实践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实践,最终达到教研活动的目的。这种教研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自我反思和实践的作用,让教师在反思中反复多次地改进教学,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下学会由模仿到探究、由反思到重构,从而获得经验的积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幼儿发展个案的反刍教研
个案反刍式教研,以“幼儿行为矫正”为个案的立足点,以“幼儿的适宜性发展”为研究目标,结合我园市级课题《幼儿行为常规实践与研究》,进行个案记录,能提高老师观察、指导、反思等多方面的能力。在确定观察的对象,进行行为的追踪,回顾看最初的目标时,诠释一种个案反刍教研的理念。
1.基本流程
(1)确定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目标及采取的措施
(2)进行第一轮到第四轮的个案分享、交流,找出适宜方法。
(3)回顾观察和追踪时的方式方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反刍教研。
2.案例操作
在对幼儿的特殊行为进行矫正和帮助的时候,我园开展个案反刍的教研,学期初确定个案跟踪的对象,制订采取的方法和达到的目标,下面以小班老师2010年9月―2011年2月的一份表格记录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步:个案观察
确定个案跟踪的对象,对案例进行描述、分析,制定预测达到的目标及指导策略。围绕大自然园区小一班×××抗拒上幼儿园开展观察和跟踪研究。
第二步:个案追踪
开展第一阶段的交流,针对个案对象的现状,教师阐述自身的观点,教研组反刍思辨,讨论就如何帮助×××建立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好感以及逐步喜欢上幼儿园,提出适当的调整指导方法。
开展第二阶段的交流,与前次活动比较反刍分析,找出问题所在,集体深层次研讨改进对策,并对下阶段个案跟踪提出新要求。
第三步:回顾交流
开展第三阶段的交流,和第一、二阶段活动进行比较,找出幼儿行为调整后的适宜方法,探讨如何巩固前期成果并扩大交往范围圈的指导方法。
开展最后阶段的交流,回顾最初制定的目标,在专业引领下由摸索到探究、由反思到重构,从而获得经验的积累,提高教师个案跟踪的水平和能力。
3.实践反思
通过这样一个参与式、卷入式的教研活动,每位老师对于如何更有效的观察、更有价值的进行个案记录,生成出了一个新的诠释。在此过程中,大家共同解读,共同建构个案记录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研究问题的“反刍”教研
教学研究问题的“反刍”教研,以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问题反刍对问题的本身现场进行梳理、录像监测,接着反思问题产生的过程,进行问题的再教研。
1.基本流程
(1)教研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体筛选问题,确定教研主题;
(2)明确问题产生的背景,制定教研活动的方案;
(3)第一轮讨论后教研反刍制的第三方人员进行思辨冲撞
(4)在另一组开展调整后第二轮实践,和第一轮活动比较,找出问题所在,集体研讨后梳理提升;
(5)反思总结和验证。
2.案例操作
以下是我园的一次问题教研,关于教研的有效性,截取其中的片段。
教研“反刍式”教研摘录
反刍主题:“乐在研中”――对幼儿数学新编研讨的教研活动
第一次教研活动组织记录
(1)分发“乐在眼中”教研前调查问卷。
(2)请三个老师分别准备“形、集合、数学区域”三方面的知识搜集。教学主管组织开展,请老师们谈谈使用幼儿数学新编教材的情况。
(3)请三个老师讲述观点报告。教学主管总结。
反刍分析、建议:本次教研采用了事先情况的调查问卷,使每个老师明确本次教研的主题,同时三位老师的不同的观点报告,更明确了老师对三个知识点。但本次教研后,我们思考老师是否真正理解了其中的要点,老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是否激发了,本次教研活动是否真正突出了教研的主体――老师,教研的量是不是过多等等问题。
在每个教师对本次教研的共同商讨后,引发另一次其他园区的教研。
第二次教研活动组织记录
(1)分发“乐在眼中”教研前调查问卷(中班的集合)
(2)请三个老师分别准备关于中班集合(内容、方法、区域的渗透)三方面的知识搜集。
(3)教学主管以案例的形式展开,请教师谈谈对关于中班集合的理解。
(4)请三个老师从不同角度阐述对中班集合的理解
(5)教学主管汇总本次教研。
反刍分析、跟进建议:第二次教研活动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进行量和质的调整,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到教研的研讨中,以案例的形式把中班的集合,通过案例的解读――教师的讨论――骨干教师的引领――知识梳理,使每个教师清晰中班集合的内容、方法和如何渗透到区域中,但二次教研后,似乎在纸上谈兵,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渗透到思想中还是存在欠缺。故我们对第三次教研进行了调整。
总之,园本教研的过程是一条艰辛之路,也是快乐的专业成长之路,在今后漫长的研讨过程中,我园将在这片沃土上继续以“反刍教研”为载体,努力创设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环境,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使每位教师的园本教研水平不断提高,推动我园园本教研工作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顾泠沅,王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学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04
[2]周耀威.教育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