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人的事迹

名人的事迹

时间:2023-06-02 09:5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人的事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名人的事迹

第1篇

这台晚会是海口海关开展的“感动关区人物”评选活动的。在近100天的评选活动中,关员们的心灵也随着寻找感动、发现感动、释放感动、放大感动的历程而发生着变化。

年初,海口海关党组书记、关长赵晓航针对加强基层教育做出批示:建议考虑开展一次“感动关区人物”的评选活动。2006年5月15日,政治部发文,在全关区开展“感动关区人物”评选活动。活动目的是:发现和宣扬关员在生活中、社会里、本职岗位上的“闪光点”,用身边的事感动身边的人,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关员从身边学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把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把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体现到爱岗敬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一举一动中,努力推动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关区文明风尚进一步形成。要求各单位自荐或在全关区内推荐人选,并附简要事迹。

寻找感动的活动在海口海关全关拉开了帷幕。

至提名截止日期, 50名个人和集体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技术处专门为这次活动设计了专栏,被提名人的事迹材料甫一贴出,全关舆论沸然。有人说真是不看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有人说总以为感动很遥远,没想到原来就在身边;还有人说原来看似平常的人同样也能制造感动……

一时间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不断,有要求补报被提名人的,有要求核查被提名人事迹真实性的,也有打来电话质问提名人材料中连续几年考核优秀、几年先进为何被删去。组委会人员反复解释,感动人物能够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他的“高大全”形象,而在于他行为中的某一点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尽管一个个要求和一串串铃声打乱了工作步骤,但组委会仍为这项活动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兴趣而感到欣慰。

50晋15是一个很难取舍的过程。首先,各部门在了解被提名人的事迹后,推荐出他们心目中的感动人物15强,再由7名评委综合各部门的推荐及教育活动的要求,最终确定感动关区人物15名候选人。他们有帮困济贫10年之久的周伟、符军夫妇,有周正式的好干部雷家炳、黄发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许玲玲,有守望家园、顽强坚守的王玉萍、黄晓红,有在本职岗位上勤奋钻研取得不俗业绩的林惠、吕丽珠、方其阳,有自强不息忘我工作的缉私艇艇长林如琼、司机师傅胡延海,有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吴海光、周锋,也有宠辱不惊的好警察刘青,还有甘当幕后英雄的技术处。从这15个候选人身上,人们找到了各种教育的契合点,更可以发现令大家鼻子发酸、喉咙发热的动情点。

组委会加大宣传候选人事迹的力度,力争用多种方法释放感动。首先要求身边的人写身边人,道身边事,同时这些材料被贴在网上供关员们阅读了解;其次,制作感动宣传专栏,把候选人物的肖像做成卡通形象,配上点睛的标题和简要事迹。生动别致的宣传专栏在海关食堂一张贴,马上就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为了造成直观的视觉冲击, 15个候选人所在部门又被要求制作事迹DV。11个部门均选出了自己的精兵强将运筹DV制作。这些平时不知拍电影为何物的关警员们也都当了一把编剧、摄影、导演、剪辑和配音,他们写脚本、选场景、配音乐,一部6分钟的短片,拍了2个多小时的素材。在拍摄王玉萍守护患病丈夫9年之久,玉萍婆婆述说儿媳不易时的泣不成声时,现场业务处的三个小伙子也掩面拭泪。

在候选人物浮出水面后,一切工作就围绕着颁奖晚会展开了。

布置会场、配灯光、音响、设计开场及结尾,挑选与主题相搭配的音乐,请颁奖嘉宾,设计访谈内容,各候选人DV的编辑,编写主持词、推选委员的推选词、活动组委会授予“感动人物”的颁奖辞……一道道 工序考验着活动组织者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艺术功底及文字水平。

第2篇

【关键词】乡土教材

激活

历史教学

乡土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乡土教材作为初中《中国历史》的补充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乡土史补充历史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活跃课内外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教材,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地方史中所涉及的内容全和学生生长及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是他们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对于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经典传奇、人物、风情习俗、甚至山水地名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感,也都怀有好奇的心理。因此对学习了解家乡的历史必然有着浓厚兴趣,并产生迫切的学习愿望。教师应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穿插一些相关的地方史料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发生在家乡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文物古迹,乡俗民风、山水草木都比较熟悉,甚至耳闻目睹,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很感兴趣。如讲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节时,可引用在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面对学生提问;谁知道莫高窟的藏经洞是怎样发现的?有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人到过敦煌掠夺过经书?当时的道士是谁等等。通过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适当的讲述精选的乡土史内容,抓住学生心灵的共鸣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事实证明,历史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加强乡土史教学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把爱国之情与恋乡之情融为一体,从而使历史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具体、生动、直接。家乡是微型的祖国、祖国是巨大的家乡。而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乡土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有效的途径之一。乡土历史生动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意,为他们长大后的建设家乡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正因为爱国是从爱家乡开始的,乡土史教育在整个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

三、乡土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

乡土史教学能增加讲课的直观性,利用乡土史文物、史迹作为直观教具,能增加历史教学的讲述的直观性,形成正确而牢固的历史形象,由感性知识发展到理性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思想理论武器的能力。其次,运用乡土历史开辟历史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通过这样的历史活动课,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

四、广泛搜集名人事迹材料,让家乡名人走进历史课堂

(一)开辟历史“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

历史第二课堂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乡土教学在这个领域里可以办地方史兴趣小组,用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乡土史知识,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组织学生收集乡土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定西通渭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许多历史名人,如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工部尚书赵荣、巴蜀名臣牛树梅等等。因此,我们大力美化校园环境,处处充满“名人教育”的气息,使学校的教室、名人陈列室、黑板报、宣传窗等都能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来陶冶学生的心灵。

首先,指导学生分组查找名人,古代的、近现代的,按时间顺序,列出家乡名人目录。

其次,开展“走近家乡名人”读书活动,让学生讲家乡名人的故事,写“发现身边的历史”征文等等。我们每学期组织读书兴趣小组,为使读书活动有计划地进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保证时间,除全天候开放的阅览室、优化图书室管理外,还让教室成为图书室,让每个班开放的书橱洋溢着书香,并利用发“告家长书”、编印相关材料、开家长会、家访等一切机会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从而引导家庭文化。

(二)访名人事迹,接受良好熏陶

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德育基地,举办乡土史讲座和重大乡土历史纪念活动的图片文字展览。组织学生开展走向社会考察采访活动,让他们亲自了解名人的业绩和在祖国、在家乡的影响,感受人民群众尤其是自己的长辈对名人的崇敬之情;组织学生瞻仰名人陵园,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具体了解名人生平事迹。每学期,由历史教研组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家乡名人”风采活动,把家乡名人的故居和纪念地作为课堂,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怀。追忆家乡名人的生平故事,感受家乡名人为学的刻苦与勤奋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指导学生收集乡土资料、实地调查,写乡土史小论文和自办历史小报

第3篇

1、以情感激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

(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墓前、十字路口、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为实践激情。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呢?可否从下面三点作出努力:

(1)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

第4篇

一、构思的关键是标题和论点一定要切合题意

“作文之道,首在立意,意立而凡事举。”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深思熟虑,弄清材料里含有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要理清材料中的人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要深入思考材料中对人或事物的生存发展甚至取得成功或者遭遇失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精神因素,在定出标题的时候,标题必须含有这种关键的精神因素,而且要用“做人(或者成人、成才、成功)要有什么精神品质”来做标题,也可以用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来做为中心论点句,如:做人只有具备怎样的精神,才能够取得成功。如一个人物事迹类材料:科比是篮球巨星,几乎获得了所有荣誉。现在,他每隔几场就会超越一个过去球星的纪录,树立起一座座属于自己的里程碑。但是,当他个人单场得到30、40分甚至更多时,他的球队却输球了,弄得他很沮丧,人们戏称科比又创造了“里程悲”。这则材料里暗含了一个人生成败的道理:成功之花只能盛开在团结合作的枝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写作时要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反对个人英雄主义,突出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决定性作用。

二、要做好新材料作文各种常见类型的分类指导

1.人物事迹类新材料作文。所出材料是选自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此时立意一定要深挖材料中人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而反思做人的道理:做人贵有什么精神,成人、成才、成功要有什么品质。正面例证可以从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去选取因为具备同样优秀品质或者精神而取得成功的名人实例,尤其是感动中国的名人事例。2.寓言故事类新材料作文。所出材料是虚构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是想让学生思考分析寓言中人物或者自然事物成败得失的原因,要注意深入挖掘人物或者自然事物身上存在的真善美等积极乐观、顽强坚韧的优秀品质,扣紧一点或者几点精神品质、做人的道理来立意。3.名言警句或哲理诗类新材料作文。所出材料是一个或者几个名言警句或者一首哲理诗,其中暗含着做人的道理。学生必须抓住关键词,深思其含义并且悟出做人的道理。比如“我在地上漫步,不在云端跳舞。”材料指示的核心应当是做人贵能脚踏实地。

三、要指导学生列出提纲,快速成文

要训练几种作文结构,特别是五段式写法,写够800字。

第一段:概括分析材料,引出论点句,把论点句放在段末尾。如:读了这则材料,我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做人(或者成人、成才、成功)贵有什么精神品质。安排50个字。第二段:扣住原材料进行道理分析论证。应当重点分析精神品质对于成功的重要作用,可以用假设分析论证,但不可以照抄原材料。如:试想一下,如果该人物或者该自然事物不具备这种精神品质,他就失去了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可见,只有具备了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才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取得成功。安排50个字。第三段:做正面实例论证。要精心选取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因为具备这种优秀品质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至少写3个较详细的正面例子,可以细分为3个小段。实例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一个古代中国名人、一个外国名人、一个当代中国名人。如果学生掌握的古代或外国名人实例不多,那就可以多写一些当代中国尤其是感动中国的名人例证。这3个小段之间可以用“古往今来,因为具备了这种可贵精神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不胜枚举”;“不仅古代中国有这样的成功范例,而且外国也不乏其人”等语句自然过渡。如果想写三个以上的正面简明名人例证,可以写成排比句使文章显得更有气势,但例证应当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应当注意的是:议论文中的例证有别于记叙文中的写人记事,论证要扣紧标题和论点,要突出所写人物因为具备了什么可贵精神而取得成功这一个点,余不涉及。可以安排600字。第四段:做简短精练的反面事例论证。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特别是思辨类关系型作文,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可以用“反之,如果不具备这种可贵精神,往往会导致人生遭遇失败”来过渡衔接。可以安排100字。第五段:总结论点,结合现实发出积极进取的高远号召。可以用“总之”来得出结论,然后由小到大,从个人做人道理这个小层面扩大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结合青年学生所应承担的民族复兴重任,按照主席提出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指示,发出培养精神,建设富强中国的高远号召。可以安排100字。

四、标题一定要好,正面名人例证一定要扣紧论点,典型充实

好标题就是成功的一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好标题,最好一句立骨,既能反映出可贵精神的重要作用,又能统领全文。正面名人例证一定要扣紧论点,典型充实。

第5篇

论文摘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现实情境,家乡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动材料,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及其便利的条件。 

 

研究型课程开设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体验。它着眼于鼓励学生学会学习、独立学习,尽情发挥个人潜能,着重在综合性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课题或项目,在教师指导下,一定时期内获得这些课题或项目的发现和结论,从中初步体味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家乡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动材料。尤其是乡土资源的开放性、直观性、丰富性、生动性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及其便利的条件。 

一、乡土历史提供研究性学习丰富的课题资源 

课题的确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一步。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目标,即有一个良好的选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经验、能力水平自主设定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乡土历史是最贴近学生生活、也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丰富真实的乡土历史资源正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课题资源。学生到社会上收集乡土历史资料,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课题。比如在我们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过程中,许多学生结合家乡历史的内容、特点提出了一些课题如《阜阳名人调查》、《阜阳城市中心变迁的研究》、《欧阳修与颖州》、《枕头馍的由来》等,从这些课题名称我们就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课题有的研究过去、有的研究现在和未来,历史与现实兼容并蓄,这比探讨纯粹的历史问题更能唤起学生的研究热情,因为这些课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在客观上离学生比较近,更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 

学生可以查阅当地的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也可以通过实地采访和实地考察获取所需的资料。如《阜阳名人调查》课题的产生:高一的一个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他结合自己的居住地颖上县出现的名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管仲”开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不断思考“在我们阜阳地区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名人,他们的成长经历又是如何”,一个个的问题促使他不断去查阅资料,实地采访、现场考察,最终有了《阜阳名人调查》这个课题。 

二、实地参观、现场考察提供研究性学习现实情境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乡土资源提供了学生实地参观、现场考察的便利条件。因为乡土史是学生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而且地方史知识大多数学生已有所闻但又不甚清楚,学生对地方史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鲜,更何况对地方史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考察来了解,学生必然对乡土史的调查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现场考察研究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阜阳名人调查》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参观考察“刘琦庙”,参观之前他们事先进行了考察设计,收集了一些有关刘琦的资料,并进行初步的交流,对刘琦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他们带着在讨论中无法解答的疑问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又采访了“刘琦庙”的管理员和讲解员。参观考察给予了学生很深的体会,有的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到“刘琦庙向我们展示的是一部丰实的历史影片,通过参观我对刘琦那个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刘琦之所以会成为抗金的英雄、历史的名人,这同他成长的经历,年轻时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个人品质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教师在事前也可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如介绍一些研究的方法、提醒一些考察的重点、明确一些考察的目标等。学生在接触现实情境中必然会进行思考,产生许多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三、问题的提出、解决的过程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题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分类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再进行收集资料,然后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如《阜阳名人调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同学在考察“管仲”时就提出管仲的时代精神与我们现代学生人格意识、人文精神的联系,许多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结合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进行研究,认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的事迹就是艰苦奋斗的最好写照,作为现代学生应该学习管仲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不畏艰辛、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一步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有的同学结合管仲的名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谈到我国的基本路线政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深了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认识。 

四、 利用乡土资源使学生融入社会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在、融入社会。因此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协助学生与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联系,如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名胜古迹等,让学生参与这些部门的科研项目,使学生融入社会,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如《阜阳城市中心变迁的研究》课题,我们学生与地方志研究室联合起来,通过研究弄清楚了阜阳古城的地理位置和城内的街坊、学校、寺庙等。而在这个课题的研究结束后,许多学生觉得大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假如就此而止,就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产生了新的课题,开始进一步研究现代阜阳的建设:交通的分析、城建的布置、政治的管理、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环境的保护等各方面,最终深化了研究性学习。 

利用乡土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与此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宁, 李良玉.阜阳通史.黄山书社,1998. 

[2] 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范问题.历史教学,2003. 

[3] 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学习刘龙事迹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XXX市文明办举办的“道德讲堂”观摩活动,观看了介绍大连供电公司长海分公司调度主任刘龙事迹专题片《大爱无言》。在长度共11分34秒的微电影中,讲述了大连供电公司职工刘龙31年照顾孤寡老人王玉英的故事。被称为海岛“活雷锋”的刘龙,不仅自己几十年如一日,还带着妻子和儿子共同精心伺候王玉英老人。随后刘龙现场向大家讲述了他与家人31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王玉英的感人事迹。

1981年,刚刚20岁的刘龙还是长海县大长山岛守某部卫生员,通过老班长张玉军认识了驻地一名叫王玉英的五保户老婆婆。王玉英老人一生没有生育,无儿无女,老伴儿多年前去世,留下她一人孤苦度日。老人的经历令善良的刘龙心酸,之后刘龙便经常为老人送药上门,为老人挑水、买煤、劈柴、扫院子、侍弄菜地,包揽了家中所有繁重的活儿。一晃三年过去了,1985年刘龙要复员回抚顺老家了,通过三年多的相处,刘龙和老婆婆建立起了真挚的感情,老婆婆平时有啥好东西都要等刘龙来吃,一听说刘龙要走泪水不住地流,刘龙也已经把老婆婆当作自己的亲人,放心不下让老婆婆一个人生活。就这样,刘龙最终放弃了家人为他找好的工作,带着对父母的愧疚,毅然留在当时条件很差的海岛,陪伴老人安度晚年。不久,刘龙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打动了海岛姑娘王丽君的心。他们结婚后,王丽君不仅不嫌弃刘龙有“姥姥”这个负担,还和刘龙一起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30多年来,他用无私的爱为王玉英老人送去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和关怀,帮助王玉英老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刘龙的事迹在社会广为传播,被百姓誉为海岛“活雷锋”,被授予央视“2012温暖中国”年度人物、大连好人、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获得了种种荣誉后,刘龙仍然和以前一样,依然兢兢业业地在安全供电的第一线认真工作、用心照顾姥姥。对自己成为“名人”,刘龙还显得挺不好意思,“其实,我也没干什么,都答应照顾老人了,难道让我半道儿撇下老太太不管吗?”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做好事很难。一件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刘龙的事迹虽不是轰轰烈烈,但点点滴滴的付出告诉我们,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总有一种温暖能感动人心,这是温暖中国的正能量。正如刘龙所说:“社会需要爱心,爱心的凝聚可以成为道德的力量”。

爱无大小,小善也是大爱,在我们身边总有人能把爱不断地施于受助者。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这样平而不凡的人和事。

近日以我局团员青年为主体的局“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奔赴西岗区北京街道九三社区,亮身份,听民声,结对子,送服务,话合作。双方举办了庄重而热烈的志愿服务结对签约仪式。按照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敬老爱幼、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文化体育、网络文明传播、普及环保知识等方面开展合作,不断充实“星期六志愿服务日”内容,共同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化、常态化开展。

局老干部处的同志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走访,组织开展“亲老行”主题实践活动,传递关爱,了解老干部所思、所想和所需,做老干部的知心人、贴心人和暖心人,协调和解决其实际困难,促进和谐。走访慰问中,在老干部的家中或医院的病榻旁,亲切地道一声:“您老好!我们代表局领导和全局职工看您来啦!”亲切的话语、诚挚的祝福,一声声、一幕幕,令老同志们倍感温馨、惬意和难忘。使老干部们能充分感受到局领导的关心和XX大家庭的温暖。

刘超作为我局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在中山区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工作期间,积极主动帮助社区做好力所能及工作,热心帮助残疾人、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度认可,得到服务对象的交口称赞,成为全市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的杰出代表,为我局争得了荣誉。他的事迹专题刊登在《辽宁日报》上,为我局“双基工作”做了生动注解。

第7篇

《当代小学生》伴我成长

五莲县实验小学五年级二班  韩雨辰

春天,是一个小嫩芽:夏天,是一个小花蕾:秋天,是一枚飘落的叶;冬天,是一朵洁白的雪花。《当代小学生》就是陪伴我成长的一年四季的伙伴。

《当代小学生》是我的游乐园。《当代小学生》的知识园地就是游乐园的游乐项目,我每天在里面畅游。“小星星”让我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身上学到了他们乐观、勇敢、坚强的精神;“名人故事”让我走进名人,了解名人的事迹;在“成长驿站”里艳阳姐姐就是我们的知心大姐,为同学们排忧解难,走出心里的阴影;在“心灵对话”里孩子和父母,学生 和 老师畅所欲言,心灵与心灵发出碰撞的火花;最让我有所收获的是“佳作欣赏”和“名人谈创作”,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写起作文更轻松;“故事里的数学”和“小数学家论坛”提高了我的数学成绩,让我了解了很多解题技巧和规律。

《当代小学生》的“校园科技风”是我最喜欢的栏目,每一次打开《当代小学生》,我首先会翻到“校园科技风”,然后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校园科技风”让我了解了很多科学知识,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科学实验故事。

转眼之间《当代小学生》已经陪我走过了五年的校园生活。每一本《当代小学生》都会给我带来喜悦和知识,很有很多做人的道理,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当代小学生》——我成长路上的好伙伴,有你我就能放飞自己的梦想,明天就会更美好!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物理 渗透德育 爱国 辩证唯物 有向渗透

其实,我们中学物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中学物理教材的编写也同其他学科教材的编写一样,有很多地方给学生以某种高尚情操的感化、向上品格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等等。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成了目前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向之一,而我们物理教师在这方面则必须要有目的的进行渗透性教育,借以促进学生在学好物理的同时,提高思想觉悟,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下面就“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这方面粗浅地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教育目标,有的放矢,做到有向渗透

作为中学物理教师,不难看出: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操的感化、向上品格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不论何时何地,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成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让他们在比较与展示中真切地感受到爱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敢向前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将来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的愿望。

(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思想观。

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并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掌握一定的方法论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

在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时,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

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等等。这些事迹举不胜举。教学中,见缝插针、恰到好处地引入这些名人的可歌可泣事迹,来感化激励学生去积极进取,同时? 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自我提升,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内容,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教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一)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另一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二)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等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三)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尝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揣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和家长保持密切配合,适时联系,共同搞好学生品德教育

第9篇

下面,笔者就如何挖掘闽侯县以及闽侯县洋里乡的地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遵循原则,找准开发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活动领域、开发线索、学段目标及活动方式,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它们共同搭建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立体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针对所在学校、学生、地方的差异,根据所确定的活动主题、学校和地方特色、学生特点的不同来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时,不仅要考虑校内课程资源,还要考虑丰富的校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资源,做到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经济性原则。由于学校的财力、教师的精力、学生的学习时间等都是有限的,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挖掘地方资源,奠定开发基础

地方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库,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理论知识与直接感受和活动体验结合起来。下面,以闽侯县地方资源为例,谈谈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呈月牙形拱卫省城福州,是中国橄榄、根艺之乡。

1.闽侯名人。

《走进闽侯名人》,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制作PPT,从闽侯名人的生平简介、人物评价、主要事迹、轶事趣闻、相关纪念、书法成就、故居等方面进行研究。闽侯名人众多,通过开展走进闽侯名人活动,让学生认识闽侯名人,学习闽侯名人可歌可泣的事迹。

2.闽侯美食。

《走进闽侯美食》,分为实践准备、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延伸四个阶段。通过搜集有关闽侯美食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到现场访谈闽侯美食从业人员,了解闽侯美食的种类及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就近观察闽侯美食的制作过程并品尝美食,用制作活动手抄报、幻灯片等方式进行展示。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热爱家乡的情感。

3.闽侯风景名胜。

《走进闽侯风景名胜》,带着有关风景名胜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温泉资源)、发展历程、人文历史(文化记录、传统习俗)、景区交通、景区景观(景区概述、水项古道)、景区特产(果品、手工艺)、旅游攻略(旅游特色、旅游住宿、住宿提示)、交通信息等问题,走出校园,走进景区,走进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立志长大后为家乡作贡献的远大抱负。

4.闽侯特色水果。

《走进闽侯特色水果》,闽侯盛产橄榄、柑橘、龙眼、荔枝四大名果,誉为“八闽珍果”。其中,橄榄分布区域广,种植面积大,产量多,1996年,闽侯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橄榄之乡”称号。引导学生从主要品种、产地分布、营养成分、历史发展、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相关信息等方面,了解闽侯特色水果。

5.闽侯工艺品。

《走进上街根雕》,让学生从根雕艺术(流派、特点、价值)、创作的基本手法、制作过程(采集根材、去皮清污、构思造型、雕刻成型、打磨、上色)、工具及辅助材料、防裂处理、根材防菌防虫等方面认识闽侯上街根雕。

《走进鸿尾竹编》,从竹编的历史源流、特点、流程、地域、分类(细丝工艺品、粗丝竹编工艺品)、历史、名人、作品、传承意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展望等方面认识闽侯竹编。

6.闽侯特色农产品。

《走进闽侯茉莉花》,引导学生从茉莉花的形态特征(叶、花)、适应气候、地理分布、分类学、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盆栽养护(施肥方法、土质、上盆、水分、喜肥、修剪、换盆、换土)、花期管理(修剪、施肥)、花期养护(综合管理、装土定植、植后管理、成株管理)、病虫害防治、主要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物种分类(单瓣茉莉、双瓣茉莉、多瓣茉莉)、植物文化(花语、传说、歌曲、文学诗词)等方面了解茉莉花。

7.闽侯民俗文化。

《走进闽侯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半丈”(神诞节)、坐花轿、拜堂、闹洞房、抓(zuì,周年,特指婴儿周岁)、缚手关、祝寿、花朝节等闽侯古代传统习俗。带领学生走进位于闽侯县城、与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隔河相望的闽都民俗园(生产民俗园、生活民俗园、文化教育园),了解、体验闽侯民俗文化。

8.闽侯古桥梁。

《走进闽侯古桥梁》,引导学生从古桥梁的简介、人文历史(相关史料、建筑历史、关联名人)、旅游信息等方面了解闽侯古桥梁的知识,学习先辈聪明巧妙的建桥技艺,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体现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应体现地域性,根据当地的乡土和人文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支持,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洋里小学学区地处闽侯县西北部山区洋里乡,可以根据本地地理气候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走进闽侯洋里”校本课程;内容可包括:

《寻找洋里历史名人》,如,张利民(1598-1663年),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进士,桐城知县。从他的生平简介、主要事迹、故居等方面进行研究。

《走进洋里风景名胜》,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如,位于梧溪村的梧溪山寨、位于仙洋村的南闽越王庙、位于洋里最高峰的天然原始湖――天湖顶、龙潭等风景名胜。

《走进洋里“三苦”特产》,从“三苦”(苦笋、苦菜、苦橘)特产的介绍、功效、吃法、产地、诗句等方面,了解“三苦”特产。

第10篇

关键词:侨乡名人故居;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59-02

江门五邑地区作为“中国第一侨乡”,名人众多且其故居极具代表性,如何对这些故居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其发挥文化价值,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国内有关名人故居的研究多从故居的保护、修缮、建筑美学的技术层面,以及旅游开发层面进行研究。关于江门五邑地区名人故居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当地的新闻报道,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但是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措施尚有待改进。本文在调查和分析江门五邑地区名人故居的资源和保护开况的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全国侨乡名人故居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

一、江门五邑地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现状

从1982年起,江门市陆续把一批名人故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不断加大对名人故居保护经费的投入,对其进行维护修缮,并把重要的名人故居扩建成纪念馆,如梁启超故居、陈少白故居等,并使之成为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然而,五邑地区名人故居分布零散,仍有为数众多的名人故居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11年3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1个,省级的仅5个,县级的也只有9个。

二、江门五邑地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民众文化认同感较低,参与意识缺乏。调查显示,很多市民和游客对名人故居还存在着认识不清的问题,没有重视其文化内涵。实地调研过程中,83%的梁启超故居游客认为名人故居旅游只是看看建筑,而且91%的游客在故居内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游览动机调查中,旅游观光是目前人们去江门名人故居的首要原因和动机,而感受文化排在第二位,名人故居的文化吸引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故居当地的居民也没有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譬如具有极强的文化氛围的陈少白故居,由于门前有条臭水河(工厂排污居多),常年散发出刺鼻的味道而使游客越来越少。总体上来说,很大一部分市民并没有认识到名人故居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保护利用的价值,也没有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对当地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2.故居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宣传力度不足。江门五邑地区大部分名人故居的表现形式单一,故居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只是单纯的陈列参观,对于广大民众缺乏吸引力。从市场调研中发现,市民对于不考虑去名人故居游玩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名人故居景点不够吸引他们。根据名人故居旅游市场感知分析,决定名人故居受游客欢迎的原因是:①名人故居内的名人是大家所熟悉,所认可的名人人物,如最近因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展而引起公众关注的冯如。②名人故居建筑外己经有挂牌示意,提示游客此地是一所名人故居,同时做过一定的宣传活动,能够在网络、书籍或其他媒体杂志上搜索到。宣传力度越大故居的知名度越高,如参观人数较多的梁启超故居和陈白沙祠分别位居百度百科浏览量之首。

3.政府文化保护责任不强,城市定位不明。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具有提高城市精神品质的作用,对于促进城市文化形象的完善意义重大,但各级政府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发挥名人故居效应,促进文化名市建设。如访谈司徒美堂的后人了解到,从2003年至今,政府每个月只支付500块的工资让其打扫卫生、收拾东西以及负责平常有人来参观时来开门,并没有根据物价的上涨情况进行调整,至于维修仅仅停留在口头,这说明相关部门对后人补贴问题以及故居的保护关注度不够。

三、侨乡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

1.提升民众文化资源认知程度。对于目前市民文化资源认识程度不高的情况,有必要通过教育和组织社会活动提高市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具体的做法如下: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在江门市的主流媒体和网络上重点介绍城市历史名人,宣传名人故居的文化意义,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涵养。调研中我们看到,五邑文化广场里的市博物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市民介绍这些名人事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成为市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发动市民、故居附近村民的力量,设立义务讲解处,招募名人故居保护志愿者,做好名人故居推介活动;三是编写故居指引资料。通过编写名人故居的旅游册,测绘编撰一张指引名人故居的地图,指引游客进行观光和了解;四是开展名人故居系列文化活动。据江门市文广局调研得知,该市只有针对文化遗产所开展的文化旅游活动,名人故居还没有进行单独的推介;五是故居文化进校园。联合教育局和文化部门,将宣传车、宣传展板送进校园,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宣讲、江门名人故居讲解。目前,江门的高校均有关于侨乡名人的事迹宣传版,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长廊,但是并无专门的故居文化活动。

2.健全政府文化资源保护制度。目前,江门的名人故居尚存在故居身份不明,部门责任不清的情况,不利于名人故居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上的监管和监督。建议设置统一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其次,多管齐下完善故居的保护、修缮和管理资金筹集。以市区政府两级财政资金为主,国内外的社会捐助为辅,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筹集名人故居修缮、搬迁、改建、扩建的资金。一是以政府出资为主,以国有的方式将名人故居设立为纪念馆;二是政府协助、名人后裔或社会力量共同出资维护;三是挂牌纪念,维持原有居住功能。

3.创新名人故居文化开发模式。针对江门的名人故居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笔者从三个角度考虑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模式。第一点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将江门名人故居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所在区位的历史文化风貌相结合,保持其原有功能,保持故居的原汁原味;第二点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摆脱单纯从故居单体进行开发的方式,转而从整体文化背景角度看待故居旅游市场的开发,尤其是要发挥其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第三点是从旅游学的角度,对江门名人故居营销手段单一,效果低的问题,提出了名人故居的市场营销模式,对故居产品、故居的宣传手法以及促销手段进行整合设计,打造体验性展馆。与旅游紧密结合,设计名人故居游精品线路,增开一些旅游专线,方便游客的旅游观光。如江门市区的103路公汽贯穿了白沙祠、葵博园、小鸟天堂和梁启超故居等文化景点。

总之,通过对侨乡名人故居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能够起到引导400多万海外五邑乡亲到江门探寻文化源流,以及广大青少年朋友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葳.侨乡文化探研[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第11篇

1 修养品德

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思想、情怀、志趣的真实反映。一个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理想崇高的人,其笔下的文字也会折射出灿烂的光芒。苏轼在谈为文之道时说:“文者,气之所形。”意思是,文章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体现。他认为文章不是刻意追求就能写好的,而气质则可以通过培养达到。孟子善于修养浩然之气,因此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文天祥因有不屈的民族气节,才会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传世佳句;范仲淹因有忧国忧民的博怀,才会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名言;在艰苦的岁月,展望未来,对中国革命充满信心,才会写出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可见,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对于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师的任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以文载道”的特点,通过课堂主渠道和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以丰富学生的内涵。

1)学科渗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渗透思想品德、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等教育,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2)开展“读好书、看好影视”活动。教师要讲清“好”的标准,并向学生推荐品位高、思想性强的书籍和影视片,读(观)后,通过心得交流、演讲比赛、出专刊等形式强化效果。

3)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注意自身言行举止,要以规范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他们。

4)利用假日组织公益性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2 增加阅历

增加阅历的过程,不仅是陶冶情操的过程,更是学习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古人云:“行路三千里,胜读十年书。”这说明增加阅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司马迁周游天下,广交豪俊,因此他的文章奔放洒脱,很有特质。大诗人李白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以他的诗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一生广游山川,从而了解了我国江河分布情况,写下了不朽名篇《水经注》。

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写作,就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引导和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一切人、事,通过报刊、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生活经验,丰富内心情感,积累写作素材。

3 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生活体验、内心感受和写作素材,而没有语言材料,这好比要建一座大厦,光有图纸而没有砖石一样。语文教师要在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上下一番工夫。

3.1 材料来源

1)教科书。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精心选编的,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2)群众语言,包括口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有时代气息。3)报刊、影视、网络。那里是知识的海洋,是透视社会的窗口。4)课外文学作品。每册课本都有课外阅读的推荐篇目。教师还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补充一些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篇目和书籍。

3.2 积累途径

1)教室后黑板开设“语言选粹”园地,布置全班学生收集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并按学号顺序由学生每周换一次。2)课上交流名人事迹。事先就某一内容布置学生去搜集,定时堂上交流。3)每人准备一个语言材料积累本,随时收集好的语句、语段、名人名言、名人事迹、正反面典型材料及各种有关知识,够一定数量后,按不同内容分类,编好目录,整理成册,方便以后阅读。4)多读多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些名句都说明了多读多背对于写作的益处。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中指定的语段、篇目,还要号召学生背诵课本以外有价值的东西,语言积累到一定量,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意随笔到。

第12篇

我喜欢《水滴石穿的启示》这篇文章。读完《水滴石穿的启示》后,我的精神被感染了。文中三位名人的事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们都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当我读完这篇课文的题目时,我不禁惊奇地说:“水滴那么为不足道的力量竟然把石头滴穿了!”原来在这块石头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里滴下来,而且落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

从这篇课文中,我铭记了“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有目标专一而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