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保健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的体育育教学过程中,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丰富自身的社会文化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1]。卫生保健主要是通过对卫生学相关知识节能的充分应用,实现对体育锻炼过程中一些事故的有效处理,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简述体育教育和卫生保健
1.1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身体活动和辅手段实现教育,具有一定的组织、计划和目的性。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两大类别,分别是普通体育教育和专门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学性和教育性,主要的实现途径是教学,主要实现形式是课堂教学或者专门性辅导,主要的教学手段是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学校开展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1.2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是一项独立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医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分类,不同的等级具有不同的重点内容。例如,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抱紧,主要为社区服务,可保证社区中家庭和个人获得优秀的服务[2]。这种卫生保健产生的费用,主要由国家和社区承担,人们可应用自己愿意接受并且充分参与的方式实现身体保健。卫生保健主要是针对人们身体健康实施的措施,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2 学校体育教育和卫生保健的关系
2.1卫生保健的前提条件-体育教学的设施 新课改的环境下,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应该改革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校还应该不断的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为体育教学奠定良好的条件。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中,一项基本的要求是保证科学安全[3]。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建设,重视学校的卫生工作,加大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力度,通过有效的措施及时消除学生身体健康中出现的不良因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必须进一步对学校的卫生工作条件进行改善,完善学校的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和器材配备,为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条件。
2.2卫生保健的基础-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卫生保健的基础条件。例如,坚持的基本教学原则包括个体差异、全面性、科学性、循序渐进和系统性等原则。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层次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体育学习中,受到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知识和掌握的卫生保健程度等不同。所以,学校开展体育教育活动,必须坚持个体差异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体育的云顶量和运动强度。不同阶段的体育教育,具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学校开展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姿势。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一些耐力练习和剧烈的力量练习[4,5]。
2.3体育教学的关键-贯穿卫生保健知识 卫生保健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保证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的关键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才能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重视对一些保健知识的运用,避免在体育中对身体造成的一些伤害。例如,体育运动中常见的韧带拉伤等。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卫生保健知识,为学生的体育安全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应该在准备部分,对学生详细的讲解即将进行的体育运动,告诉学生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准备活动,调节生理机能,以最佳的活动状态进入体育教学,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3 总结
综上所述,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卫生保健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与体育教学关系密切。运用有效的方法,联合体育教学和卫生保健,可以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学校体育教育与卫生保健之探析[J].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2012,(7):73-73.
[2]林晓辉.学校体育教育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J].中国校医,2002,16(05):462-463.
[3]彭丽君.论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02):34-35.
关键词:健康;养生保健;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19-02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重点,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宗旨来培养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学生身体进行养生保健与身体健康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养生保健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内在联系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由传统的竞技型的体育项目转变为像太极拳、健身气功、太极柔力球等等养生类的体育锻炼项目。这些养生保健类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人的年龄要求和身体健康素质的要求很低,也非常容易学习和坚持,特别是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锻炼。这种具有生活性质的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一种新形势,这样一来,更能够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想要真正让养生保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这就需要从学生教育开始。
二、养生保健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作用
对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而言,良好的养生保健能够提高人体的健康程度,增强身体抵抗力,可见,养生保健对于人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养生保健”其重点在于“养”和“保”,所谓的“养”主要是指养护身体,所谓的“保”主要是保护身体机能,养生保健对于学生而言,则主要是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其养生保健的目的。养生保健对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青年学生阶段,由于青春期或者是生理上的变化,学生的身心状况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性别之间,造成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身体状况与体育运动发展不平衡,一些青春期的学生还会对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然而合理的将养生保健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养生保健的同时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从而形成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体育运动的教学效果,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这种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还要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生保健运动则能够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作用,在进行养生保健运动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进行太极拳养生保健运动的同时,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锻炼,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养生保健与体育意识的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养生保健与体育意识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成学生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
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加强生命科学知识的认识与学习。对于生命科学而言,其涉及生理、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所说的养生保健主要是从中医角度来理解,对于人的身体而言其身体健康的重点是“保”与“养”,只有注重日常的身体养生,才能够有效的抵抗疾病的入侵,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因此,对于培养学生养生保健意识来说,必须要对生命科学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育运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现在的学生由于课业压力,常常会有晚睡、早起的习惯,然而科学证明睡觉时间超过21∶00-23∶00之后,都会对人体的身体机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休息时间过短,起床过早也会对心脏造成一定的压力,对于课业压力繁重的学生而言,必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保证充分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质量,保证每天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避免由于挑食、不食,损害身体健康,科学的摄入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实物,保证每日身体所需的营养。
(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体育健身,随之素质教育的步伐也日益推进。发展体育教育事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还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大脑压力,对于青年时期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对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传统的体育意识。现如今,还有很多学生和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而且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还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的体育意识,明确体育运动对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作息习惯的积极作用,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兴趣进行培养,在注重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重视体育运动。
2.科学调整课程设置。首先,适当增加体育课程课时。在保证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合理的调整体育课程课时,增加相应的体育课程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其次,设置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改变传统单一的体育课程设置,例如在进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适当的融入一些奥运体育运动知识普及、中国体育发展历史等,丰富教材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结论
通过对养生保健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而言,要不断的提高身体素养,养成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才能够保证学习的良好效果,同时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养成良好的养生保健意识,实现“少年强则国强”的教育梦想,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顺利完成学业,面对未来人生的考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付小倩.养生保健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8).
[2]毛有文.养生保健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6,(27)
Discussion on Health Care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ports Consciousness
ZHAO Jin-jie1;TONG Hao-nan2
(1.Hengshui City Health Bureau,Hengshui,Hebei 053000,China;
2.Hengshui High School Hebei,Hengshui,Hebei 053000,China)
一、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的现状
1、课程开展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充分了解到体育保健课程的开展占普通高校开设的89%,其中有9%的院校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程,2%的院校运用不连贯方式开设。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充分了解到目前体育保健课程的开展有很多不乐观因素。调查中详细分析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专业的保健教师,另外一方面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学校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不能给学生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场地,因而这也是制约学生保健课程开设的关键性因素,这会导致体弱病残的学生不能与健康学生一道接受体育课程,参与体育活动。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目前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院校,大部分都没有教材,并且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都不能达到预定要求,都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作出部分调整,比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和羽毛球这类器材轻便和便宜的体育项目。其中有23%的自由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掌控下开展,但是开展过程中也没有详细的教学内容以及更妥善的教学要求。只能更加学生的具体伤残或者病弱情况定制合理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保健保健等课程只能占总体课程的4%左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保健课程比较随意,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也不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忽视理论保健课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学生更不能以保健为理论指导,开展实践保健活动。
二、大学生体育保健课改进对策
1、完善保健课教材内容
高校体育保健课需要遵循的课程标准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并且改革实践教材体系,新的教材内容在建设方面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民族传统健身内容,并且吸收国外趣味健身活动,两相配合,协调发展,原因是我国的很多传统健身主要是养气,通过气韵调节呼吸,带动身体的气血通畅,并且运动过程也不是很激烈,很适合高校的保健课程要求。但我国传统健身活动动作枯燥,看似简单,但若想长期坚持下来很困难,因而可以结合国外娱乐性的健身运动,调节运动的趣味性,让整个健身过程容易学、容易用、灵活多样,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保健健身意识,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学生在了解自己健身状况的前提下,掌握保健体育运动要领,让学生在锻炼中做好自我医务监督和保健健身评价。
2、建立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评价系统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需要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让体育保健课程更趋向正规化和科学化,在前行发展中积累经验,更是反映教和学的重要依据。教学反馈机制主要入手点是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两方面,运用途径是通过灵活运用学习到的保健保健知识,并且灵活运用该项知识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结合教师建议,制定合理的保健运动系统,以期实现身体功能的恢复和发展,考评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参与情况、综合考评项目。一方面评价学生保健效果,另外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并且热爱运动,强化自己身体素质,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需检验教学质量,调整教学目标,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依据。[1]
3、提高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开展高校体育保健课时,要加强教师的高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很多体育保健教师都不是专业保健康复教师出身,多数教师都是从体育教师转行到这一专业,即使体育运动领域有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经验,但欠缺保健保健方面知识,因而面对这一情况需要重视体育保健教师的再教育情况,培养专业素养过硬,掌握全面保健知识的体育教师。此外,开展相关的课题研讨会议,运用系统和合理化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提升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4、加强保健课的监督宣传
根据调查了解到,现在很多部门包括学校都不能正确的认知体育保健课的重要性,认为部分学生不能参与高强度体育锻炼,那么就要在教室里面静养,其实这部分学生也需要做体育锻炼,提升他们的锻炼技能,这也将提升他们的免疫能力,让恢复更好。因而学校和相关部分需要加大这部分宣传,应该多途径和多渠道的加大体育保健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保健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保健课程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身心机能,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技能,由于这部分学生身体上的不足,所以与同龄人相处时性格容易出现孤僻、暴躁、自卑等消极情况,体育保健课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不良情绪,配合学院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
体育课程开展之前要求做好各项安全检测要点,努力消除可能引发的健康隐患,客观评价学生的身心技能,这将从客观生减少运动员损伤,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减免身体伤害,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和指导,让学生运用科学的训练方式恢复自己的身体各项机能。
1.自主康复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我们对河北省和华北区部分高校进行了保健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有27.91%的高校未开设保健体育课,对病残伤学生实行免修制度。(2)学生体育文化知识贫乏,有86.25%的学生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有96.18%的学生不会自己锻炼身体;(3)学生渴望通过体育进行健身,但有89.64%的学生感到失望。究其原因:不开课的高校主要是没有教材、没有专职教师、缺乏康复设备;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中,有89.61%采用学生集中上课,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保健体育课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教学内容以武术和气功为主,缺少针对性强的、适合每个学生身体状况的健身、康复、保健内容;忽视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如何制订一个既能体现保健班的特点,又能体现学生身体差异的保健体育教学模式值得我们体育教师认真思考。
2.自主康复教学模式的构建
2.1自主康复模式的内涵
康复是研究人体损伤后康复的基本理论和康复规律,并采用积极性治疗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自主康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个体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自我设计、自我实践、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自主康复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以目标促康复,以模式促能力,以内容促知识,以评价促提高。
2.2自主康复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灵魂,它制约教学的全过程,指导着教学的双边性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导向性要素。保健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体状况各异、心理活动复杂,非常渴望康复。为此,教师应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健康观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坚定自信、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理论知识、常见病、心理疾病、现代文明病的预防知识;掌握制订锻炼处方知识和技能;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掌握科学评价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监测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自创、自练、自控能力。
2.3自主康复模式的内容
自主康复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自卑、迫切地渴望健康)、身体情况(病、残、伤、体弱)、体育情况(认识、知识掌握、兴趣)为基础,以康复为导向设置的多元性教学内容(见表1)。
2.4自主康复模式的评价体系
为体现评价的个体性和公平性,我们构建了以个体学生为对象的个体动态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采用整体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动态评价(见表2)。
2.5自主康复模式的操作
此模式的构建以1学年36周为一个周期(每周2小节课,每节课50分钟),分六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体检、伤病史和运动史调查、体质测定等,我们可获取制定康复锻炼处方的必要资料。校医和任课老师对每位学生体能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记录并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校医和教师提供的分析结果,结合自己的健康状况,有选择地确定1―2个主要目标(第1―2周)。
第二步:获取知识。教师集中讲授康复知识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制订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获取一些体育保健与康复锻炼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制订处方做准备(第3―4周),强调学生获取知识应主动、经常、积累、更新。
第三步:制订处方。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获取的知识,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处方,教师分别指导、帮助。以每节课50分钟为例,处方的制订应包括5―10分钟的准备活动,主要安排基本技能内容,目的是让身体逐渐“暖和”起来,适应基本部分的活动;25―30分钟的基本活动,在这期间安排康复技能的学习;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技能,每周的第1小节为集体学习时间,第2小节为自己锻炼时间,运动强度在靶心率范围内(57%―78%的最大心率值);10―15分钟的整理活动,使高负荷的心肺和肢体活动,逐渐“冷却”下来,恢复安静状态(第5周)。
第四步:实施处方。学生对自己制订的处方进行实施,前两周为处方的试用阶段,对处方的内容、运动量可作些微调整,调整后的处方就作为本周期的康复锻炼处方(第6―34周)。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五步:目标检测。其主要是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医学检测,主要是对学生身体康复指标进行评价;身体检测,主要是对学生形态、机能、体能等指标进行评价;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掌握康复技能、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第35周)。
第六步:分析结果。该步主要是对医学监测、身体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掌握身体康复状况、身体情况,为今后确定新的目标做准备。一般以学生为主,校医、教师为辅(第36周)。
以后各周期的目标就在上一周期第六步的基础上制订即可,其它步骤通用。
3.结语
新构建的体育课程模式,应该是在保健体育教育总体要求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更符合学生身体状况和保健体育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注意审视度势,及时修正,使保健体育教学真正担负起让学生健康地走向社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袁淑娟.保健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0,(3).
[2]袁淑娟.普通高校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增).
[3]黄茂武.实用体育保健与康复大全[M].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弱势群体;体育;体育保健课程;成就感;信心
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一般认为是指在社会上生存、生活困难,发展能力相对不足的人的概称。高校弱势群体,即指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生理缺陷等原因,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群体。
一、高校弱势群体概况
高校弱势群体大体分为:由于经济原因形成的经济弱势群体,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形成的心理弱势群体,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等原因形成的学习弱势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生理存在缺陷的生理弱势群体。
经济弱势群体即高校的贫困生。他们一般家庭经济困难或没有经济支持,贫困生在全国高校的平均比率大概为20%。他们既要应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又要为学费、生活费忧心。政府及学校应对贫困生充分支持及帮助,防止贫困生因为生活的种种压力产生心理问题,成为经济弱势与心理弱势的兼容群体。
心理弱势群体在高校学生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恐惧或不善于人际交往,他们形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一般有学业、家庭和就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般是焦虑、抑郁、追求完美和交往障碍等等。据统计,北京高校的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对全国高校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大约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每年高校的退学生中有1/2的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而退学的。心理弱势群体学生缺乏面对受挫和失败的经验,这直接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能调整心理状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学习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一般是自身不够努力或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经济弱势和地域教学水平的限制。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转型为“大众化”,高校学生的增多,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的现象。随之而来的高校内学习弱势群体的比例增加了,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不能转变学习方法迎合这种模式,导致自己学习成绩较差,考试不及格的科目过多。
生理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群体。生理上的缺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存在问题,他们可能经常要面对来自外界的歧视。因此,他们除了要克服各种生理上的困难,更要有坚强的心理意志。
如果将以上四种主要类型的弱势群体比做四个圆,它们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相离”的,可能是“相切”的,也可能是“相交”的。高校对于弱势群体应当重视起来,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校园的稳定,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
二、体育保健课程简介
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新时期赋予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体育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不仅是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的统一,也是身与心的统一。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利用体育活动自身所蕴涵的吸引力,合理组织教学,形成一种快乐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积极情绪,使学生个性获得解放,并能促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的心境欢快愉悦,潜移默化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些体育保健课程运用运动手段(结合药物治疗)进行治疗、康复和预防身心疾病,从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改善运动功能,达到恢复自信及增强体质的目的。运动手段有预防、治疗、康复等之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同运动项目、练习强度、幅度、时间等方面的选择,注重教学对象的个别化、具体化等问题,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区别对待,有的放矢,科学、合理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力争用有限的时间获取较佳效果。
三、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特点设置体育保健课程
体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此项权利与经济是否优越无关,与学习好坏无关,虽然身体上的缺陷和某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制约某些体育活动的实施,但在人的主观意愿上,与是否有身体缺陷或心理问题是无关的。体育崇尚“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体育活动具有规则性,这种规则性制约和调控参与者的行为,在过程中能促使参与者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获得成就感。
对于学习弱势群体,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人笨或聪明,智力更是一种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在学习上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智力及开发大脑的潜力。这是因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通常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动作。以足球为例,在足球比赛中要求参与者根据球场上的瞬间情况快速地完成传球、带球及射门等一系列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神经细胞变多,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灵活性变强,经常进行体育保健课程的练习,有利于提高记忆力,提高大脑的灵活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对于经济弱势群体和学习弱势群体,体育保健课程可布置那些他们喜欢和擅长的项目,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促使烦恼、自卑等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对于心理及生理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弱势群体,可有针对性的、量体裁衣地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在活动中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增强信心,体育保健课程会有利于他们缓解和改善紧张、压抑、焦虑等情绪。
体育活动具有竞技性和群体性,正因如此,进行体育活动时,会使参与者形成团队,加强了参与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常常不是言语的交流,而是心灵的沟通,使参与者无形中增强了心中的安全感,产生对人的信赖感,尤其是对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参与者,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弱势群体除了在政策上、心理上、经济上给予直接帮助,更应该找到方法进行辅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真正从主观上产生积极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真正从内心到外在都变得强大。
参考文献:
[1]张宝霞.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
[2]钱志刚.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的社会学分析――基于教育领域理论的视角[N].晋中学院学报,2008(5).
[3]王玉娥.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46).
[4]江月兰等.增进高校弱势群体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实践研究[N].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5).
关键词: 体育保健课 大学生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前言
按照国家教育部“尽可能地安排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保健、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活动,帮助他们改善体质状况,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的文件精神,普通高校应该从师资到运动场地等方面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学生予以体育教学上的保证。但目前在高校开展针对这些学生的体育保健课并不多。
早在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时公布的章程中就已经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美状态。”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强调了健康的概念: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1989年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了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促使人们对体育运动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意识到体育的意义与功能不仅是健身,还可以达到理想的健心效果。
1.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扩大招生人数,放宽大学生入学的体检要求,病、残、弱特殊群体学生的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体育保健课就是为这些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我们认为:为高校“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是全面完成高校体育工作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其一,他们有着健全的大脑、和常人一样的思维,表现出与同龄者一样的心理特征,渴望像正常的学生一样参加体育运动,并有从运动中获得锻炼身体、使自己早日康复和愉悦身心的欲望。其二,这部分“特殊群体”因为自己身体某方面有异常,参加体育运动受到制约而感到自卑和烦躁,这样的矛盾心理使他们不愿与普通学生一起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而远离体育,高校体育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应从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加强高校保健体育课的教学管理。
2.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2.1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是指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患病或衰弱。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张本春老师对2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部及体育保健班368名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选修保健课的学生中有65.5%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机能并没有疾病,只是体质较弱,这一部分学生选修保健课的目的都是为了体育成绩能够及格;另外占比例较大的是运动禁忌症和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疾病和肥胖,其他较为严重的身体疾病不多。应引起注意的是心理疾病在调查人群中占1.4%的比例,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和忧郁症。研究中发现,缺乏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能力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在因素,长期的心理应激和超负荷的定势是大学生患病的诱发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外在因素,另外还有意外事故造成的伤害等。
2.2原因分析
2.2.1精神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因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导致大学生休、退学的人数在休、退学总人数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基本在30%左右。据统计,在天津的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的大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疑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在北京市16所大学中,因精神疾病休、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9%和64.4%,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在不少大学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大学生比较尤为严重,因为他们是“特殊群体”的人,极易产生自卑、恐惧、焦虑、偏执等心理,因此,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生理健康问题更不能忽视。
2.2.2精神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据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1978~1988年10年间,学生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有所增加,1982年以前均在30%以下,1982年以后各年均达40%左右。而国内同期不少高校的心理卫生调查也都证实了这一点。在精神疾病休、退学的人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76.1%和54.8%。而神经症患者中,又以神经衰弱为主。有的因神经症而休学、退学,但更多的则仍在继续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已受到严重影响。
2.2.3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较高。
《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据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有约8000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良。1989年,原国家教委曾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进行了抽样心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国心理学者樊富珉1995年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在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且心理障碍发生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北京地区23所高校6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测试,发现有25%左右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
3.体育保健课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3.1体育保健课能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
3.1.1体育保健课能预防心血管病变。
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血液变得很健康,血液中红血球、白血球和血红蛋白增加,营养水平、代谢水平提高,血管富有柔韧性;心肌强壮,有效改善心率,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提高;有益于降低血压、血脂和控制血糖。
3.1.2体育保健课能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
在上体育保健课的过程中,呼吸加深,吸进更多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
3.1.3体育保健课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
由于运动中肌肉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大大增加,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胃肠消化功能加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增多,消化管道蠕动更强,胃肠和血液循环改善,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充分和顺利。
3.1.4体育保健课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耳聪目明,精力充沛。
3.1.5体育保健课能预防骨裂。
骨质疏松会引起骨裂,骨裂在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均会发生。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通过提高骨质密度和骨的强度达到预防骨裂的目的。
3.1.6体育保健课能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
众所周知,过分肥胖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容易造成心脏负担过重,寿命缩短。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柔韧,控制体重,改善体型。
3.2体育保健课能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3.2.1体育保健课能调节情绪。
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所起到的迁怒、宣泄作用,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
3.2.2体育保健课能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形成方面起很大作用。研究表明: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
3.2.3体育保健课能协调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他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2.4体育保健课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长期坚持上体育保健课,可使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某些疾病的学生的大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呔发挥作用,内啡呔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这些学生上体育保健课也是一种娱乐活动,能使他们的头脑从担忧及其它紧张性思维活动中解放出来,导致身体适应和积极的自我表象,这两者都将提高他们对应激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张本春.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普及体育及其健身理论,就必须把握好保健班学生体育这一环节,保障其接受体育教育的均等机会。为此,笔者从构建高校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保健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的编制等几方面提出了一点思考,为完善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
一、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保健体育与保健体育课
保健体育教学是通过对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和衡量指标等有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懂得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引导学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种疾病(暂时性或终身性)和身体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由精神压力和冲突引起的心理障碍和躯体性不适反应,进行预防性教育和处置,以便达到指导青少年讲究精神卫生、帮助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心理变态。高质量的保健体育课教学,可以改变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保健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虽内涵不同, 但它们的确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高校病、残、弱“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要做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才能符合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体育课的现状
1、对保健体育课认识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并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2、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与方法针对性不强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但大同小异。说明多数学校已认识到身体康复,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康复,更是通过体育手段,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期望。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学校把许多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手段拒之门外,只有少数学校在开展,其原因是:多数教师因以前没有触及过此类教材,而不能适应教学。此外,多数学校未能安装健身路径等器材,康复体疗器材匮乏,不能更好地、各尽所需地开展体疗康复运动。由此可见,保健体育实践部分选择教材单一,重统一轻个体差异,这就很难激发保健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保健运动的愉悦感, 其影响学生终身健身习惯的养成。
三、保健体育课课程的构建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的保健体育教学思维模式
加强对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的组织领导, 重视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工作,加大实施力度,并推广传统康复、医疗体操及适应性康复体育的教材。任课教师加强对传统医疗体操,如练功十八法、八段绵、五禽戏、易筋经等进修学习,以适应教学。同时还应打破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逐步走向以增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结合,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构建一种新型的保健体育课教学模式。 转贴于
2、完善残疾体弱学生的教育体系, 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残疾人体育教育纳入本地区教育总体规划, 建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使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同时结合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对现有的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教师对各类残疾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使体育保健课更加符合残疾体弱学生个体的需要,适应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
3、构建合理的保健体育课教材体系
保健体育课教材的选择和构建, 应根据保健体育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保健班学生身体特点的基础上,选编教材。从保健体育资料及目前病残学生的现状看,保健体育课内容应包括保健知识,即为保健理论部分;身体练习,即为实践部分;个人选用部分,即为终身体育能力(自己创编锻炼方法组合或擅长项目的某此创新)。高校病、残、弱学生的康复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而且需要营养和生活卫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体育课理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身体练习的内容应根据个别情况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选择。
4、建立合理的保健体育考核办法
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又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来提高高校保健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保健体育课的考核应根据教材内容体系而定, 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对病、残、弱学生加大课外体育活动考核比例,以创编锻炼方法组合和擅长项目选择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遵循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四、总结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残疾体弱的体育教学,要将“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阳.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2,(4).
[2]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
[4]虞荣娟.高校运动保健教育的几个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6,(5).
[5]于蕴,虞荣娟.对普通高校身体病、残、弱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2).
[6]邹继豪,等.面向21 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体育保健专业;发展前景;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80-02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发展前景
(一)社会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颈腰椎疾患等慢性病和亚健康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促进和保健养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较以往得到高度重视,体育保健也成为人们一种必然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
尽管卫生部曾就各级医院康复科的设立下达过一系列文件,并把康复科室设立与否作为医院定级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实际上并没有能主持康复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使康复科室徒有虚名。有些单位因为定编、定岗的原因,安排一些年老体弱的医务人员进康复科室工作,而拒绝接收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学院校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渠道不够通畅,致使许多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学非所用,被迫改行,造成人才浪费。一个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其毕业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并服务于社会。而由于民众对体育保健专业认识不足和就业体制的限制等原因,造成此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这些无疑都给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3]。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
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2、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
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开展一般性的体育、保健理论与实践课程,要特别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反射疗法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和芳香保健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技能的培养。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4]。
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现在体育人口逐年上升,但如果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就会使不科学的体育锻炼伤害人们的健康,产生的后果将是我们失去这些热爱健康的人们对体育健身的信赖;同时,学生也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
参考文献:
[1]黄昀,李杰,蒋寅.关于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关键词】养生思想;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22-02
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作为将来医疗事业的主要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健康养生思想培养任务是巨大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健康养生思想的树立关乎医疗事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限,同时也关乎健康养生思想的模范树立。健康养生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现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先古时代亦被关注。“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养生的问题值得中医药院校师生关注。
一、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具备养生属性
从体育课程的视角分析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古代传承至今的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同时传统保健体育还具备了养生及预防疾病的功能。对于一般医疗手段施治而言,传统保健体育更加注重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控制自我心理及生理活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对于医学不断进步,医疗手段增多的今天,参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不但绿色低碳环保,对于体质虚弱、疏解心理压力、慢性疾病防预者有明显的养生作用。
二、中医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认为养生是在未病时,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提高抵抗疾病能力,避免病邪入侵,而达到防预疾病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积极调养身体正气、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不妄劳作、节制饮食等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思想两者契合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实践积累的瑰宝。其不仅具备强身健体、益智防病的思想指导,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培养学生养生保健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不能把中医药院校中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单一列为体育课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中医思想的形成和完备,有莫大的关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养生防病的思维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灌输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同时,应把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治未病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
四、培养与落实
中医养生思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培养、落实是一个复杂的体教结合、医体结合、医教结合的综合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如何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等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关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授课计划的落实、课程考核办法、教学反馈评估等,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如何教学、如何实施、如何考试及学时如何分配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它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使中医养生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有效落实,必须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始,设置以中医养生思想为指导思路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从大纲上规范教学的实施,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考核的办法,使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具备纲领性指导思想。
(二)课程教师的培训。现今,在中医药院校担任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体育教师为主,鲜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为了能让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渗透中医思想,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师进行中医养生思想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现今,大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同时,教师为适应学科的需要,健全学科知识体系,适当进行培训亦是理所当然的。
中医药院校中具备中医养生思想完整体系的中医学课专业背景的教师,教授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可行的,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全方位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思想的培养,并涵盖在体育教学中。
(三)课程教学中落实。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在业余锻炼中被广泛提起。而实践中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适度的运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说明了运动要养成习惯,同时适度适当。然而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每位学生运动的适当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此与中医中辩证施治是同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全面落实中医养生思想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分组分类教学。教学的内容相当,但是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体能训练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养生手法训练等,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
(四)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各种实践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并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中医养生思想。但中医养生思想是一个体系完备的理论,不是单一功法的锻炼和思想的培养就是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中医养生认为,辩证认识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四时,起居有常,饮食调配,养性调神,动静结合,不妄劳作,方能全面使人体气血阴阳得到调整平衡,从而发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马英.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中医学思考[J].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2009,2(2).
[2]韩洋.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9):74.
[3]袁跃,吴桂平.论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体育的社会功能演进[J].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2013,1(2).
[4]王博.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
[5]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
【关键词】高校 传统保健体育 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82-01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时间的基础上,对养生保健知识的总结和归纳,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独有的体育项目,其中蕴含着五千年积累的哲理和智慧。而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凭借其自身的优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一 传统保健体育概述
1.概念
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论源于中医学,是对我国古典哲学和中医学精华的总结和整理,是一种结合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和心理调节为主要运动形式的健身运动,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可以归纳为人体科学的范畴,可以保持气血的畅通、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预防疾病、养生延年等,其作用十分巨大。我国当前存在并被传播的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包括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内容十分丰富,在民间广为流传。
2.特点
与现代体育项目相比,传统保健体育项目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练习过程中,坚持以动为主,动静结合;以内为主,内外兼修;以形为主,形神合一;以养为主,养医结合。整体而言,讲究平衡理念,以激发人体自身的潜能为主,对人体进行调理和养护,从而起到健身保养、自我恢复的效果。
二 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意义
首先,有效减轻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速度越来越快,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相对而言,整体办学资金较为紧张,使当前许多高校体育设施和器材严重不足,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健身需求。而传统保健体育多以身体运动为主,对于场地、器材、环境的要求较低,只需投入极少量的资金,就可进行教学,从而减轻高校体育教学的负担,符合现阶段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其次,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兼顾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现代体育项目许多都是由西方传入的,由于身体素质的差异,有些并不是十分符合我国学生的锻炼,尤其是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无法完全跟上现代体育教学的步伐,使得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难以提高,更会使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在学校期间主动减少体育锻炼,进而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主张养生与保健,一般来说运动都不会过于激烈,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同时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身体素质,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从而兼顾身体较差的学生,调动其兴趣和积极性,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树立自信心。
再次,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现代高校的学生都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也都会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对于男生而言,通常注重提升自身的力量和速度,热衷于激烈的对抗性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对于女生而言,由于其爱美的天性,更注重于形体的锻炼,热衷于健美操、羽毛球、瑜伽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受个人能力、场地、器材等限制较大,无法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在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可以使学生的选择更加全面、多样,根据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并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歪理邪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可以对简单的医学知识进行普及。以五禽戏为例,可以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和动作,分别锻炼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在传授过程中,要结合生理学、中医学、保健学等医学保健知识进行讲解,对简单的医学知识进行普及,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将其从日常的体育锻炼上升到养生保健的层次。
三 结论
我国传统保健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它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传统保健体育项目,调节心理,放松心情;也可以通过与现代体育项目的结合,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全面健身活动的实施。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加大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力度,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开展相应的活动,提高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力,促进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所出现的现状进行论述,以学校培养保健康复方向人才的策略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关键,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其专业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关键词 社会体育保健康复 现状分析 解决措施 前景预测
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在社会体育延伸下产生的一种体育与医学相融合的学科。它着重于在培养社会体育人员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具备懂得人体在运动中各生理功能变化、心理机能表现、运动的本质特征,将医学知识同运动相关联,力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并试图将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由学校体育市场过度到社会市场并服务于社会市场之上,达到一种休闲型、精神需求型和保健养生型的生存效果。
一、学校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计不科学
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兴起的将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对于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讲,了解并掌握相应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远远超出于对医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从专业设置的角度出发,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是既能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又能对体育中所出现的伤病进行诊断、治疗,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然而,最终评价这一目标的关键取决于对技能的掌握和正确的运用医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高效性。
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学校在设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教学大纲时,并未充分的考虑学生学习的可行性,一开始就让未成接触过医学知识的学生,在还不具备一定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设一些较专业化、抽象化的局部解剖学、生理学、针灸学等,进行强制性教学。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了学校在学科课程设计上的不科学性。不合乎逻辑的教学,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蹴而就就形成了一种学生学不懂、老师教学难、知识掌握力度差的局面。
(二)缺乏合适的实践教材
古人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充分展示了实践的重要性。就现阶段的高等院校而言,虽然都在大力倡导理论与实际双抓,寻求能给予学生实践的好体材、好场所,但是因专业的多样化和新型化,还是存在着因没有实际的教学体材而继续从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就社会体育保健康复这种需要拥有足够的医学知识的学科而言,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或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校来讲,在进行实践技能教学时,都会存在因缺乏真实、能反映具体情况的实践教程或教材,导致教师只能以常规思维,趋于“以假代真、假设”的观念进行教学,学生也只能在这种模拟思维当中进行学习、练习。缺乏真实的实践教学教材,即给老师的授课带来困难,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亲自感受现实体材所表现出的特征,未从学习中建立丰富的经验,进而造成学生在日后的实际操作中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当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同时,教育机构尚未结合各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编排适合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教材,这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趋于盲目性。
(三)学科知识多样化促使知识掌握情况差
社会体育保健康复所面临的主要市场是社会上的人群。学校在针对社会体育保健康复教学的同时,力求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对社会“体育”保健康复在体育中的认识,趋于“体育化”占主导的学习,也充分的将这门学科与社会上的康复医疗机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需求相结合,将社会上兴起的一些新型职业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足疗等治疗保健疗法和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健身气功相融合,构建出一套系统化、全面化的知识网。这种与时俱进的举措一方面,丰富了社会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面,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的择业拓宽了就业渠道。但这种知识多样化的出现也误导了一大批学生在学习中过分的去“追求知识广,而摒弃专业精”,最终导致学的与专业知识有联系的学科学的杂乱无章,学生感觉自己很全面,但一旦运用到实践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二、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发展改进措施
结合对保健康复专业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存在缺陷和不足。为了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拥有一个好的发展势头、确实有效的达到其专业价值,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科学的设计教学课程
知识的学习应该遵循的原则为:先基础化,后专业化和系统化最终形成融会贯通化。学校在制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学大纲时,不能盲目的按着先前的教育模式进行重复式教学,有必要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广泛听取学生的建议,组织教师建立教学课程探讨小组,研究一套可行性、高效性、创新性的教学体系。从专业基础知识着手,逐步向专业教学过度,待学生具备基础知识后转化到系统的学习中,使学生在知识掌握情况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社会合作解决实践教材缺乏的困扰
事物有无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社会环境中能不能起到实际作用。对于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而言,学好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得能正确的运用到实际情况当中去。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充分的将学校中的实践课程与社会上的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等服务机构的合作相结合起来,建立起相互合作,互利互助的协作机会。对给学校提供教学题材的机构赋予适当的经济回报,让彼此各有所得;另一方面,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加一些义务性的实践活动,寻求更多的实践教学项目;在专业教材上,各类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校应该在充分了解本校办学模式的情况下,结合相关专业老师的建议和有合作往来的兄弟院校、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需要情况合理的编排其教材。
(三)建立正确的舆论指导
社会上各种舆论越来越普遍化,学校做为教育机构,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学生一旦错误的理解舆论,将会给学校、学生自身带来无法预测的灾难,因此,学校应当不定期的开设社会舆论指导课、讲座、论坛等,对近期一些最流行、关注度高的舆论进行科学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社会舆论。学生自身也应该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信心,广泛的阅读各类书籍,从书本中丰富自身的学识,从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不断追求真理,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
(四)强化社会市场管理体制建设
管理制度是约束社会事物生存与发展的缰绳,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猛进,许多高科技设备逐渐运用到社会管理层当中,但实际起到的效果却很差。由此我们要加大对社会市场管理在人力、物力、科学设备方面的投入,制定出系统的知识网,让社会的每个角落都能在国家的管理下进行。实行严密的人力管理,充足的物力支持和高效率的科学一体化系统。在处理违反国家法律、有损社会道德准则行为的案例时,要做到人人平等、严惩必究,对做的好的事迹要进行表扬和倡导。
三、前景预测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职业病的产生,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健康的不可忽视性。原本不大重视自我健康的人群,也开始以“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理念”将自己的部分闲暇时间花费在了健康上,积极投入到了养身、健身、修身的社会体育保健队伍当中,本着以休闲、精神享受为辅借以想达到保健的疗效。综合学校培养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策略来讲,学科知识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实行“德才兼备,一专多能,响应社会需求并服务社会”的特设办学,给学生毕业后进入养老院、福利院、体育运动队、社会保健康复场等所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因此,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健康将成为21世纪中人们最重要的追求,然而这种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享受的行业真是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可以说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广大学子认真学好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体育教学;身体锻炼;体能发展;教学策略
长久以来,人们常常解不开的一个困惑是:“练了体育身体并不见得好,不练体育的身体也不见得差。”其实质应该是在质疑体育学科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其实体育也是一门科学,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健康与体能的含义也非常宽泛,其中也受到遗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和进行身体锻炼也要有针对性地工作,既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无视锻炼的意义。因此需要特定的教学策略。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策略呢?《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果及其模型》中指出:体育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所预想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根据实际发生的教学情境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思想和方略。这个概念表名,第一,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师教案,而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思想和方略;第二,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调控性。
一、要将“体育与健康”理解为“体育为健康”
不能将“体育与健康”课变成讲授健康知识的理论课,也不能把健康教育的知识传授当做了促进学生健康的途径,而忽略体育课中的技能传授和身体活动性。更不能将其理解为“本次体育新课程改革是健康与技术之争”。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在心中理解为是“体育为健康”,也就是说体育要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是个手段和载体,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是目的。也就是说,体育的身体活动性应该在“身心健康”的大目标下统一起来。而实现这个统一的第一标志就是要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地锻炼身体,使体育课程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做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体育好”和“身体好”在体育教学效果上得到最大的统一。
二、教学中应着重体现“身体锻炼”和“保健养护”两个方面
身体锻炼,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这也就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而“保健养护”则是指通过卫生保健的方法来保养学生的身体,这主要通过体育课的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这也是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仔细的研读和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阶段的“身体健康”目标下,主要实现:1、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2、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
“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有关保健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保健原理,从理性上建立对身体健康自我保护和养护的认识基础,有着既着眼现在又兼顾未来的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等等。实是“授人以渔”的工作。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而“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另一个重点教学内容。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各国,各名族,各类书籍对“体能”均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解释,无论怎样定义,体能和运动素质都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身体能力和身体健康的要素,而体育教学中又具备发展体能的功能。而且,“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一直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例如:跑、跳、投掷等等,均是为了继续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弹跳力等等。所以,在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更是不能将其舍弃,而应与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相结合,使体育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这一方面的内容,其实是体育教师教师技能和素养的综合体现。根据学校条件和设施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四、教学中应该树立“健康”和“体育”是浑然一体的理念
在未来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中“体育传承”和“健康促进”不能称为两张皮,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这就要求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地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要从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变成“通过运动技术为主题的学习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课程。
例如,我们在过去球类教学中,更多的是为了教会学生打球,而新的健康体育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球类项目的乐趣,让学生喜欢这些运动并能理性地去认识这些项目,这样他们才能把这些运动变成他们未来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健康服务。
五、“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的教学需要有“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概念和两方面的工作
这个问题实际就是以发展的眼光开展“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