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透镜课件

透镜课件

时间:2023-06-02 09:5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透镜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透镜课件

第1篇

/

关键词:透镜;光的折射;会聚;发散;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78-3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一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章是上一章中“光的折射”知识的延伸。《透镜》一课是学习本章的基础,本课也对学习本章后面几节课奠定了基础。

1.2    说教学目标

1)认识凸、凹透镜,了解焦点和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1.3    说教学重、难点

学习透镜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说学情

生活中人们经常用眼镜、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这些光学仪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主要部件是透镜。学生对透镜已有了感性认识,并且前面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知识。光从空气进入透镜一侧以及从透镜的另一侧射出时各发生一次折射,会很容易理解。但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凹透镜的“会聚”和“发散”则要进一步的讲解。

3    说教法

认识透镜采用观察法。对于透镜的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以及焦点和焦距,采用学生自学。透镜对光的作用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以及播放视频等方法。焦距的测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等方法。对于透镜三条特殊的光线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习题,学生板画练习巩固。

4    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的实验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思维方式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    说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神舟十号”从点火到升空的过程,让学生观看,然后提出问题:哪些仪器把扬我国威的历史瞬间留为永恒的记忆呢?学生回答摄像机。指出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摄像机镜头的重要元件,引出透镜。

5.2    新课教学

5.2.1    认识透镜,学生自学,适当点拨

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了解透镜,观察眼镜片以及桌面上的凸、凹透镜。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针对性地区分凸、凹透镜,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凸、凹透镜的认识。学生自学课本透镜常用的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教师用板画的形式解释。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2.2    透镜对光的作用

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师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烧杯、水、牛奶、测量液体压强用的水槽、香、火柴、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橡皮泥。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每组学生讲解设计方案。学生的设计方案归纳为两类:一是激光笔、凸(凹)透镜、烧杯中放入水和牛奶,把凸(凹)透镜靠近盛有水和牛奶的烧杯显示光路;二是把点燃的香和凸(凹)透镜固定在水槽中显示光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笔者提问:同学们设计的实验哪个更有说服力呢?同学们可能回答两个都可以,笔者指出用凸(凹)透镜靠近盛有水和牛奶的烧杯显示光路,盛有水和牛奶的烧杯本身就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笔者觉得第二种设计方案比较好。播放笔者用第二种设计方案录制的视频。通过播放课件补充学生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最后,通过板画的形式画出两种透镜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的作用。

对“会聚”与“发散”的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问题:只要通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会聚的,这个透镜就是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发散的,这个透镜就是凹透镜?不正确。光学中会聚和发散的含义:结合多媒体课件透镜图解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指其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靠近了主光轴,叫会聚。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是指把入射光线发散,其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远离了主光轴,叫发散。采用实验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并使学生对凸(凹)透镜这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对光的作用了解得更充分一些,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对会聚和发散这一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此环节的设计突破重点和难点。

5.2.3    焦点和焦距

学生自学焦点和焦距,并指导学生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标出焦点和焦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板书板画的能力。笔者提出“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知识?”小组讨论解决,回答把小灯泡放在焦点上,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的特点。利用大屏幕播放录好的视频:把小灯泡放在焦点上,发出平行光。利用视频清晰再现实验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找焦点和测焦距吗?对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学生阅读教材四、五自然段,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其中一组展示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用白纸当光屏,用手电照射凸透镜,纸上出现一个几乎与透镜等大的光斑,却没有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亮点。笔者追问原因,并让其他组的学生指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展示正确的做法。强调:这个实验我们最好用太阳光,从无限远处来相当于平行光,手电代替光源,那么手电一定要离透镜远些,这样才能是平行光。利用课件播放实验步骤。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焦距分别为5 cm和10 cm。对于焦距大小对光的会聚和发散的效果,请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一题。学生通过做题总结出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凹透镜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越强,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主要掌握凸(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习题,学生练习,并且每组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图,教师指导学生画图。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内容。

5.3    课堂小结

各小组总结本课的收获和疑惑,互相交流。

5.4    布置作业

布置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为本节课作业。

5.5    说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设计,简明扼要地将本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体系的认识、理解、应用。

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凹透镜的示意图。

2.关于透镜的名词

①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②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①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②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①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②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的作用

①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异侧虚焦点。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6    说教学效果

本课从生活走向物理,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神十”点火到升空的过程来引入,提出问题,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贯穿始终,学生自学与实验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思维方式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重点、难点的剖析,以及习题的巩固和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骆红梅.发挥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特殊功能[J].物理教学探讨,2009,(5):65.

第2篇

1重现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

初中物理中体现“控制变量法”的探究实验比较多,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等等,我们可以归类进行复习,选其中的一个进实验室重新做一遍,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这种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提高复习的实效。

如让学生再次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展开,即本次实验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进行猜想和假设,如何设计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要用到哪些仪器,实验的步骤是什么?),数据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归纳写出结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书写实验结论时要注意要点(控制变量)。

2重现物理规律,加强学生对重要规律的掌握

当然也有些实验是不适宜让学生重新再做的,就可以利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方法把一些实验过程及规律重现出来,如“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二力平衡的条件”,“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条件”等等。

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边回忆边复述实验中的要点与注意点,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分析,既节省复习时间又提高实效。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中,该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进行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成像规律,然后再利用课件来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温“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等记忆口诀,并投影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及光屏的中心是在同一高度还是同一直线;蜡烛烧短后,像如何移动;若用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像有何变化;如何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估测凸透镜的焦距等,学生通过讨论来解答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而在处理有关凸透镜的习题时,有时应把具体的数据化为规律或把规律化为具体数据,帮助学生理解成像规律的具体运用。

3变式重现电学实验,教会学生利用电表判断故障的方法

电学中的一些探究实验,复习时就不能是简单的重现,而是变式重现即适当地变换一下条件或器材,或变换下观察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变式思考。

如在复习“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实验时,先让学生回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时的注意点,然后在实验时故意反接电表的正负接线柱;闭合开关前,变阻器置最小值;或拔掉小灯泡;电压表接着滑动变阻器两端等;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寻找原因,学会利用电表判断故障的方法,做到既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验分析能力。还可与探究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等实验对比复习,在比较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尤芳红 单位:苏州市常熟市白茆中学

第3篇

一次户外观察中,孩子们拿着工具去探索、去发现自然的秘密,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对手里拿着的这个工具好奇了起来,同伴之间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咦?我们的照相机不一样哎”“你的照相机怎么开的”“你的相机上面有几个按钮”“你的是手机照相机哎,哈哈”。听了他们的谈话,让我了解到孩子们对这个工具――照相机有了初步的探索欲望。既然孩子们这么好奇,何不把它作为主题来开展呢,如:照相机的历史是怎样的?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以及它由哪些零件组成的等等。根据这些因素开展以照相机为主题的活动,全方位地了解照相机,通过主题的创设,孩子们将会对照相机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借助班级的已有资源,探索照相机的各方面秘密,这为我们主题的创设又增加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二、主题目标

1.认识各种照相机,引导幼儿观察照相机的外形,探索照相机的内部结构。

2.通过“小孔成像“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照相机的认识,并对科学实验感兴趣。

3.能以绘画制作等方式,发现照相机的不同以及特点。

三、区域创设

精品屋:制作相机、针孔相机的制作、制作相框、自拍自画。

神奇驿站:科学立柱、小孔成像实验、观察针孔相机与记录、多种相机的对比与记录、操作相机。

动动脑:图标勾勾勾。

四、预设集体教学

1.科学活动:数码照相机。

2.科学活动:走进数码城。

3.科学活动:神奇的光。

4.科学实验活动:小孔成像。

5.语言活动:照相。

6.美术活动:神奇的照相机。

五、环境创设

(一)主墙布置:照相机

在主墙中,能够认识各种照相机,了解照相机的起源。1.通过图片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到照相机的历史,并通过自己操作来加深印象。2.通过多媒体、实物的接触感受相机的组成部分,并把它们画下来,并理解认识。3.搜集多种照相机图片,并进行分类,孩子可以进行操作。4.利用小孔成像的小实验知道相机的成像原理,孩子们通过实验对相机感兴趣。5.孩子们在家里或者是美工区制作照相机,可以相互帮忙。6.利用相机相互拍照,感受相机的科学性,孩子们拍出了很多漂亮的照片。

1.相机的历史。

通过自己绘画的方式了解相机的历史,了解到相机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那么,过去的相机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它们画下来吧!

2.相C的基本组成。

幼儿通过对相机的观察,知道了相机的基本组成,可是它们的专有术词叫什么呢?有的孩子知道,有的孩子这方面知识很薄弱,于是通过ppt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到每个部分的专有名词。

3.多种多样的照相机。

通过观察,认识到有很多种照相机,他们的名字都不一样,并且知道给相机分类,找出他们共同的特征。

4.相机的成像原理。

在清楚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小孔成像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画笔,纸张把所看到的现象画出来,这样更加直观。

5.我制作的相机。

我们利用了废旧物品进行组合做成美丽的照相机,并对其进行装饰。

6.相机拍拍拍。

相机可以拍照,于是我们拿着自己的相机这里拍拍那里拍拍。

(二)小墙布置

(一)针孔相机实验

1.提示图:针孔照相机是根据小孔成像制作而成,于是我们画了提示图。

2.针孔相机实验:我们制作了大量的针孔相机,下图我们正在实验中。想看看这次的实验是否可以成功,难道出来的像真的是倒立的吗?

(二)我探索、我发现

1.由远到近、由近到远: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自己操作感受到相机上的按钮可以调近,也可以把物体拉远,于是开始了疯狂的拍摄对比中。

2.后摄像头、前摄像头:在操作相机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平时用的手机都可以自拍,那么相机可不可以呢?于是他们一起在探索着……

3.有趣的透镜:孩子们突然对相机镜头里的材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有了透镜的引申……

4.像素的比较:不同的相机其像素也是有差别的,孩子们通过比较两种及以上的相机,打开后拍同一个物体并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清晰度不同,这就是像素的不同。

(三)我设计的相机

1.设计自己的相机:孩子的想象力无限,那么如果让孩子们大胆想象自己如果设计了一架相机,会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又有多先进呢?

2.装饰:布置好小墙,发现有的地方看上去不是很完美,于是有一个孩子提议说:可以在边边处画上相机呀,于是用颜料开始绘画起来……

(四)我来问问你

对于相机,孩子们仍然有不太理解的地方,这是他们的问题,于是画出了自己的头像。

六、主题进区

(一)科学区(神奇驿站)

1.科学立柱。

(1)它们有透镜吗:将有透镜的和没透镜的进行选择。

(2)认识图标:对照指示找出一样意义的图标,并进行数量的整理。

(3)拍拍拍:把拍出来的画面运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4)你认识吗:首先进行自己认,之后可以翻盖卡进行检验。

(5)想一想:把古老的照相机和现代的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分一分。

(6)分一分:把各种各样的照相机进行分类整理。

(7)小孔成像:通过实验进行感知。

(8)拆一拆:利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拆分照相机。

2.线与手机相机的匹配:将手机和数据线进行匹配并做好记录。

3.像素的比较:根据图示进行选择像素。

4.相机看世界:利用照相机拍摄外面的情景并画出所看见的景色。

5.聚焦生火:在阳光特别强烈的情况下使光线汇聚成一点,使其生火。

6.小孔成像:通过实验感受相机的成像原理。

7.凸透镜与凹透镜: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来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8.拆分相机与观察:(1)相机与电池的匹配;(2)拆分相机;(3)找出铁的部分并记录。

(二)益智区(动动脑)

1.占圆圈、占相机:转动转盘,看图示进行游戏。

2.拼拼乐:从纸箱里取出一张图卡,按照图卡摆出图示,并拍照记录.

(三)美工区(精品屋)

1.我最美:自由选择角度,找出自己选的角度并添加上所拍下的物体。

2.制作照相机:能够运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

七、精选主题活动方案

(一)科学活动:数码照相机

活动目标:

1.了解数码照相机主要部件的名称及功能,学习用数码照相机进行拍照。

2.能细致地观察研究数码照相机各部件,积极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3.能小心使用数码照相机,并体验拍照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数码照相机(卡片式)人手一个、课件、视频展示台、电脑一台、毛绒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幼儿拍照的兴趣,知道要小心使用数码相机

师:小朋友用数码相机照过相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照相。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数码相机,它可是贵重物品,我们应该怎样使用呢?

二、幼儿在边拍照边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相机的主要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第一次拍照:师:请你找一个喜欢的小动物拍照。

集中:哪些小朋友成功了,你是用了相机上的哪些地方进行拍照的?(结合课件部分演示)

第二次拍照:师:请小朋友再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没说到;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你们可以再试试。

集中:我们拍照时还要用到哪些地方?(再次结合课件演示)

第三次拍照:师:我们用到的地方,都是数码照相机的主要部件,可是这些部件又有什么用处呢?请你把相机上的这些部件分别试一试,试完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1.幼儿尝试探究数码照相机的主要部件,教师个别指导。

2.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借助视频展示台进行操作)。

3.师生共同小结(结合课件全面演示):(1)开关按纽:打开、关闭相机;(2)快门按纽:拍照片;(3)闪关灯:提供光源;(4)镜头:他是照相机的眼睛,就像我们的眼睛一样;(5)显示屏:取景、看照片;(6)调焦按纽:可以调节近拍或远拍;(7)模式转盘:转动转盘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8)多重选择器:给我们拍照片提供帮助。

三、幼儿为客人老师拍一张大头像、一张全身像,巩固对各部件的使用

四、结束

今天我们小朋友照相技术都提高了,回去后为爸爸妈妈拍照,好吗?

(二)科学活动:神奇的光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铁环、放大镜、硬币、手电筒、三棱镜、吹泡泡液等。

2.多媒体课件(一):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课件(二):医用的胃透镜、x光、激光、汽车的反光镜、潜艇的潜望镜、南极考察用的冰透镜、照相机、放大镜等。

活动过程:

一、设置场景(拉上多媒体教室的窗帘使室内变暗)

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哪些光呢?”

1.了解光的种类。

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师讲解: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2.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1:将活动室窗帘拉上,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还可以在有太阳时,在窗玻璃上贴上一块中间剪有洞的黑纸,让幼汗鄄焯阳光是怎样射进来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太阳光是直着射进来的。”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光的直射性。

实验2:(拉开窗帘)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边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我发现小镜子反光,""我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我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3: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折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师告诉幼儿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

3.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一),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幼儿观看课件(二),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等。师结合课件一一介绍光的各种用途。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幼儿:“作手影、帮助找东西。”

4.游戏:用泡泡液吹泡泡和用三棱镜反射太阳光,让幼儿观看光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5.小制作:变色陀螺或潜望镜。

6.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三)美术活动:神奇的照相机

活动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合理布局画面的方法,知道近大远小的构图特点。

2.掌握操作电脑的正确方法,巩固鼠标点击搬移的技能。

3.体验电脑操作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神奇的照相机的课件、装饰用的小镜框人手一份。

2.电脑、打印纸、彩色打印机、黑白打印机。

3..欣赏:山水画两幅、风景照片两张。

(二)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有操作电脑的经验,能正确开、关机,能较熟练的使用鼠标点击物体。

2.欣赏过一些风景画,了解一些简单的构图知识。

活动过程:

一、欣赏山水风景的图画和照片,帮助幼儿进一步巩固构图知识

1.幼儿欣赏山水画、风景照片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2.师提问:这些画为什么会给我我们一种美的感受呢?分析画面的布局。

山水画一(中心布局)、山水画二、(近大远小)、风景照片一(画面简洁)、风景照片二(左右比重协调)

3.鼓励幼儿自己照一张美丽的风景照片,出现“神奇的照相机”,点击并观察。

二、利用课件进一步掌握画面布局的特点

1.了解画面中各个标记的用处。

照相机:点击后能将小朋友设计的风景拍下来(教师示范)。

垃圾桶:把我们设计中发现不需要了的东西拖放过去能删除。

百宝箱:里面有很多我们可以选择的东西(点击并请幼儿说出名称)。

箭头:上下翻动,可以寻找百宝箱东西(示范)。

2.幼儿分散进入操作区,按操作要求开机、进入课件(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并指导个别幼儿)。

3.幼儿自己选择百宝箱里的东西布置在画面上,要求注意:景物近大远小的摆放要求、画面不能杂乱,把自己需要的景物移至画面,发现有不妥或不需要的景物就放在垃圾桶里删除。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完成设计,引导幼儿发现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并及时调整。

5.利用打印机将幼儿作品呈现,让幼儿体验成功、体验电脑操作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发挥想象能力,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

1.幼儿以自己设计的照片为材料,编一段小故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介绍。

2.将幼儿设计的照片加以边框装饰,布置在教室里。

第4篇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

(一)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学物理、生物和化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实验学科,这就使得实验教学和演示成为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到实验仪器、危害程度以及实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在物理、化学、生物课堂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可能会出现实验效果的不尽如人意。考虑到这种情况,如果将真实的实验用模拟的形式演示出来的话,就可以弥补这种常规实验出现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实验的过程,从而减少危害可能性。比如,在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果要用常规的仪器按照传统的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的话,可能会因为常规的实验仪器和环境的影响,造成蜡烛在屏幕上成的像根据物体的距离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这种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因此造成的误差就会比较大,使学生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的内容时产生迷惑。这时,我们可以选择用多媒体模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和规律,这样演示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从距离的变化上理解成像的变化情况,重要的是在这个成像过程中肯定不会出现上述的误差,会使学生对该实验比较明了,有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对整个课程也会有一个比较清晰和完整的认识。

(二)通过制作游戏课件,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网络资源库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信息素养。因为现有的网络资源库中的优秀课件以及同步教学等都是随时进行变动的,所以教师可以借鉴这些优秀作品,在设计自己的课件过程中进行组织和加工,制作更能吸引学生的课件从而为课堂的教学效果服务。例如,在“浮力”的教学时,必须首先要向学生解释浮力的产生原因。那么,如果只是单独地用语言进行讲述的话,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还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在教育教学网络物理课件库中下载相关的课件,进行展示,主要通过表示前后左右的箭头进行压强和压力的大小变化,当小木块静止不动的时候,可以对上下表面的压强进行加载,小木块就可以慢慢移动。这种比较活跃的动画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生动形象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最终达到能力的提高。当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不能达到的条件,使我们能对那些难度、危险性比较大的实验进行模拟,使它们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且还可以与常规的实验进行结合,将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更高层次的推进,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要求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使学生能在物理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现如今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课程整合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去探索教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整合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整合;优化;创新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是物理教学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它们之间的整合绝非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以课程为出发点,让多媒体技术服务于课程,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优化整合。课程整合将多媒体技术看作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多媒体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回顾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

二、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

1.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内容的整合

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加强与学科的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如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让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于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他们只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能成放大像及缩小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不能总结出成像的规律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课件中演示出凸透镜的几个关键点(F与2F点),当用鼠标拖动“物体”(蜡烛)移动时,所成的像跟着移动变化,所成的像的大小、倒立情况、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在电脑上一目了然。学生通过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与电脑动画演示的效果结合起来能很快总结出成像规律,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点,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

2.可以直观展现抽象的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涉及较多抽象的概念,如分子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电流的形成、平抛运动等。常规的教学中运用挂图、幻灯片、模型等静态教具,缺乏准确的感性效果。而多媒体技术不仅可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色彩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可以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从而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

三、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整合

1.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

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作为教师“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学”的工具。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化资源库,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

这就要求老师紧跟时代的步伐,跟踪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掌握上网技巧、网上查找和下载资源的方法,学习各种常用的制作课件的软件,例如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利用整合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对物理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2.坚持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的整合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活动,也必须与传统教学活动相结合,不要为了用多媒体技术而用多媒体技术,更不能用多媒体技术替代学生某些感性活动的经验与思维过程,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世界终究是虚拟的。例如:在初中物理“电功”一节的教学中,探究电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花大力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无误差地得出了电功跟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正比关系,非常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十分容易地掌握了知识。但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是电脑做出来的,想要什么结果就做什么结果。”是呀,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动手做的实验,实际中不可能有如此精确的数据关系,只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定性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数据去分析、去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情况而定。

3.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实践

(1)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始终应该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例如“压强”一课的教学,教师采用课件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后,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和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学习、评价、反馈。

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物理实验教学 范例作用

多媒体课件与学科教学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特别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如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发表达欲望,与教师形成互动。

例一在讲解“物体的浮沉”这一节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看到多种情况下的沉浮条件,能够感受到古今人们是怎样应用沉浮条件的。利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应用浮力的发展历程,真切体会到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物理知识又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再如马德堡半球实验,虽然在实验室中有马德堡半球,在教学中可以学生互拉,但当年十六匹马拉开马德堡半球的壮观场面,在课堂教学中却无法重现,利用视频资料 ,将此过程再现出来,当拉球的马两边各增加到八匹时,“砰”的一声巨响,马德堡半球被拉开,这样的场景,令学生永生难忘,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大气压学习的探究热情,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做好有力的铺垫。

例二在《压力和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压强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他们很茫然。在引人新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在雪中艰难跋涉的步行者陷进雪中和愉快的滑雪者轻松前进的对比动画,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的目的自然成功地达到。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使学生理解重难点

信息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应用的技术。多媒体有关实验课件利用这种信息技术,打破了常规实验的局限性。通过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目前条件下难以精确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同时,从传统的演示实验手段来看,有些实验无法在课堂上演示;而有的实验难度大,成功率低;有的实验耗时长而又观察不清。而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画面可以把重点部分放大,也能缩小;同时还具有倒放、停格、快速选择等功能。同时,在放视频资料的过程中还可以配以合适的乐曲和相应的解说词,教师可以根据画面的情况作适当的提示,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化为形象的知识、较理性的知识化为较感性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难以完全理解。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来补充,可以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如初中讲授电路连接的串联与并联,用传统的板书,口授方法教学,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并在实验操作中容易混淆,无从下手,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师课前先从物理素材库中采集有关电路连接的文本、图片、数据制作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于物理教学课堂中,使电路连接形象、准确地传递给每个学生。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识别电路串并联的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实验复习效率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 设计; 学生

布鲁纳(J.S.Bruner)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1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的内容

1.1 整合生活信息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物理来源于生活,用大量整合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物态变化》这章的教学中展示像“夏天感觉井水凉,冬天感觉井水热”“测体温时先要把体温计甩一甩”,“冰雪熔化”“河水结冰”“水的沸腾”“刚洗完澡感觉很冷”“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过段时间变小甚至不见了”人工降雨,云,雨,雪,雾,露等等,让学生自觉、主动发现问题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

1.2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但仍要以观察物理现象、进行物理实验作为思维的基础。电脑模拟恰好成为常规教学中难以观察的物理现象、难以进行的物理实验的替代者。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直观地将普通物理实验所不能实现的或不容易实现的物质世界、物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①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②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导体中电流的流动方向演示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③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④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扩散运动中的硫酸铜和水的扩散等。⑤图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如电学、光学课时画图例,而采用多媒体显示图象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好几分钟的内容可在几秒钟内显示于学生眼前。⑥实物展示不方便,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某些不能做的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再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没法让学生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就会很形象。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

1.3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实验演示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教师演示实验由于受实验条件、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存在着可见度小、效果不明显、实验成功率低等问题,影响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解决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探究电流与电压 电阻的关系教学中学生难看清教师演示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变化,甚至很难看清整个实验过程。我采用教室中的摄像头,电脑和投影机把实验过程清晰的呈现在屏幕上。如,滑动变阻器原理。虽然做了实物演示和说明,但学生对电流在滑动变阻器上电流路径总是不太明白。用Flash课件演示电流如何从电阻线的一端流入,经电阻线环绕若干圈后,通过滑片上行到金属杆,从金属杆的一端流出这样的过程。Flash课件形象地把有效电阻随滑片移动的变化描述为红色,当滑片移动后,电阻变大时,有效电阻的红色随之变长;电阻变小时,有效电阻的红色随之变小。既当滑片移动后,观察有效电阻的红色的长短,就能知道电阻变大或变小,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在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计的原则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2.1 真实的情境。: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教学情境来源自然生活包含主要信息和干扰信息,它不是某个规则.公式,法则的简单运用和系统练习,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时,要强调情境的直观与真实性,即使这种情境是模拟出来的情境也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直观、真实的物理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发现、探讨问题。例如,汽车刹车时,人会向前倾倒;运动员弯腿跳得更高;热机的工作过程,“神舟10号”飞船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

2.2 新颖的情境。一种新颖的呈现方式,一个新的背景,一种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感到惊奇让他感到不安稳。教师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内能》这一节,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距离增大,则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多一些,因此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为引力。(但此时斥力仍然存在)。由于分子(直径的数量级大约为10-10m)本身是非常微小的粒子,学生很难想像。如果能用宏观的角度去考虑,用科学的模拟放大的方法,使学生生科技信息动形象的看到“分子”的运动情况。那么分子之间是引力还是斥力就变得一目了然。多媒体技术就实现了这种思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模拟分子的运动,分别有“运动”、“停止”、“返回”三个按钮,方便学生自己动手演示这一运动过程,在学生大脑中迅速建立了该物理模型。

2.3 学生是行动者的情境 。根据教学情境解决物理问题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积极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火箭》一节教学借助火箭升空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情境展示给学生看,利用好看的图片吸引学生,从而引出问题:“火箭燃料是什么?”“火箭是如何工作的?”“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卫星的轨迹是怎样的?”、等,由此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使其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2.4 容易理解的情境。教学情境中问题的表述简洁 明确,避免情境太过冗长。情境的呈现方式应该让学生看一眼就感到在里面舒服自在,涉及信息的摆放位置题目的位置,插图的位置应该遵守一种逻辑顺序。 例如《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一节金属容易导电,橡胶不容易导电演示,通过模拟演示先设计通电前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能够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形成大量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橡胶等绝缘体中电子几乎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而不能自由移动。再设计通电后金属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而绝缘体中电子任绕原子核运动。学生对导体容易导电,橡胶不容易导电有清楚地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2.5 物理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情境。如做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由于常规实验仪器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现象不明显,有不连续和不能显示光路的缺点,致使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特点不易理解。教师先做演示实验定性认识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然后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实验,演示焦距的改变、比例尺改变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就能把几何光学有关透镜成像的问题准确、动态直观地演示在学生面前。还可将凸透镜变为凹透镜,观察实验结果的改变,并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和分析总结的全过程,使整个模拟演示实验过程流畅直观。学生再使用传统实验方法动手操作,通过比较,他们就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易于记住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又例如《磁场的认识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先做演示实验证明磁场确实存在,然后再用Flash课件演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演示其周围的磁感线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的动态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认识磁场。另一方面,对于效果好的演示实验,可以不用课件演示。课件制作起来耗时耗力不说,课堂上既要忙着做实物实验,又要课件展示,背投电视屏幕还要做相应的切换,搞不好会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效果,也有“画蛇添足”之嫌。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设计应研究初中学生的特点,整合信息,研究教材,让教学情境切近学生,切近生活,切近教材。情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P.A.SchutZ等著,赵鑫等译.《教育的情感世界》.

[2] 《教学模式》.(美)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著.

第8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效率

新课改要求老师转变教学的观念,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教学效率之上。因此,老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得发展的主要阵地。要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课堂的教学质量,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立足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没有效率的教学,欲提高教学质量,肯定要采用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方法,这是“蛮干”现象,是有违新课改要求的。那么,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本人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共同讨论。

一、以情激学

教学效率不是老师向学生单方面传授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填鸭式”教学,老师向学生灌输的知识越多,也许效率越低。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生对学习有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高涨,对教学效率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假如班级里的学生不想学习,任凭老师再努力的讲解,老师所做的努力大部分会归于无用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热情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但,利用教学情境,以情激学是一种很有效果的方式。因为,物理与生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学生虽然才接触物理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很少,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常识,所以,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效的措施。比如,在学习物体的运动有关知识的时候,学生自己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在坐汽车的时候,看到路两边的树木在快速的向后退。那么,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惯性有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小实验:将一只玻璃杯放在一张纸上,然后快速的抽动这张纸,学生会看到玻璃杯还静止在原来的位置,不会因为纸的抽出而掉下地面的。这个小实验完全出乎了学生的预料,不少学生担心这只玻璃杯会摔坏,但现实是在原地没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探为主

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如果说以情激学解决学生我要学的问题,那么,以探为主,就是解决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老师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动的学习习惯,这样的教学只能将学生培养成“书呆子”,很难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新课改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新问题时能通过自己学习、探究的办法得到解决。况且,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作风,这些品质是老师通过灌输无法获得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且掌握。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假如老师反复讲解,再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很难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学习好,即使背上了,也很难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凸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等器材,然后按照学习小组,让他们先找凸透镜的焦距,在探究物体在透镜的两倍焦距外像的特点,并逐步让透镜靠近光屏,观察像的变化,并做必要的数据记录,这样,就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特别,还亲身体验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为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初中学生才接触物理学习,让他们探究特别深奥的物理问题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初二的学生,但不能因此而不开展科学探究,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课题,再给予适当的指导,那么,他们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

教学的效率不仅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与老师的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何向学生展示微观的物质?除了模型与挂图外,就是老师的口头讲解了,这些手段很难让学生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给学校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尤其是多媒体进入寻常教室后,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也有效的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物理学上的分子的结构以及分子的运动规律,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理解,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后,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为我们的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再如,很多实验室里无法完成的物理实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的模仿,如飞机投炸弹以及原子弹爆炸,核电站里核反应堆的工作状况,甚至是宇宙天体的运动情况,都可以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不仅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多媒体是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对学生的视觉、听觉有很大的冲击,这样能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不能只从某个教学方面去考虑,应该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上下功夫,从老师的备课,到教学的实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只有自己想学习,自己有积极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一线教学的老师,应该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来探索、研究,不足之处敬请原谅。

参考文献

[1]严娇.如何在物理课堂上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J].湖南中学物理,2009(10).

[2]杨文学.试谈怎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第9篇

关键词: 多媒体 物理实验 物理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教学是新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由于受某些实验操作难,实验效果不好等多种因素,大部分物理教师都很怕上实验课,觉得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因此,有些物理老师往往用嘴巴或多媒体代替实验操作。光说不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创新、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我认为,可以操作的实验应尽可能去做。若效果不好,则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

一、利用多媒体增加实验的可见度

有些物理实验可见度太小,不易让全班学生观察清楚,这是传统教学的一大难题。而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它“变小为大”,从而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例如,在讲“电阻”一节时,将电流表投影到大屏幕上,使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电流表指针的转动情况,了解电流的大小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电阻的理解。又如,演示磁场的实验:通常是把铁粉均匀地撒在平板玻璃上,在平板玻璃下面放上磁体,可演示出磁场。这一现象要让全班学生观察清楚不容易,如果将整个实验置于投影仪上进行,效果就明显不同了。此外,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等演示实验的现象不够明显,大部分学生只是在看热闹,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可以通过摄像头“现场直播”,学生看得清楚,兴致高涨,实验效果自然就增强了。

二、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

物理学科中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如果用传统的教学,单纯用文字和语言描述则讲不清楚,学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此时,运用多媒体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

例如,在讲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结合电动机模型向学生讲解电动机的工作过程,学生很难听懂。我的方法是观察电动机模型的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可让学生清楚看到通电线圈由于受力情况不同而使线圈在各个位置转动的情况,在平衡位置时也能清楚地观察到换向器与电刷的接触情况。本来很抽象的内容,一经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展示,学生就很轻松地完成了想象过程,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快乐。

还有很多类似的物理现象,比如“电”也很抽象。同样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把与“电”相关的物理过程动态、形象地模拟展示出来。

三、利用多媒体化不可见为可见

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学生不可能看到,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可对不同的物理内容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境。

例如,在“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节中,讲到关于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当皮球自由下落,撞击地面后反弹的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进一步问:在撞击桌面时会怎样?学生回答:动能和弹性势能发生了转化。学生很难看到这个瞬时变化过程,只能凭主观臆断,缺乏说服力。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缓慢地展示皮球撞击桌面时被压扁又恢复原状的细节,给学生展示实验所看不清的过程,生动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强烈到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实验,都能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大开眼界。还有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利用多媒体介绍给学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四、利用多媒体营造实验教学氛围

多媒体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传播知识,更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上物理实验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探索,这样能促进手脑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凸透镜成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感性地认识到:凸透镜既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又能成倒立放大的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等大像,但很难理解物距、像距和焦距三者的关系。这堂课,我们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寻找答案。我是这样进行的: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凸透镜成各种不同性质的像时,物距、像距和焦距有什么关系呢?”许多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知识立即可以给出答案。接着立即转入另一个问题:“物距减少,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很明显,对于这样更深层次的提问,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是回答不出来的。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网络世界(由老师提供一系列的动画、阅读材料等)。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动画”模拟物体和像的移动,让学生对问题有更生动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看动画、阅读材料获得新知识,然后进入互动状态,可以就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最后得到结论。这种互动性的交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参与性与协作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得到充分体现。这样,对学生真正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有较大帮助。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效率。但是,多媒体绝对不能代替物理实验,否则,实验教学就太过虚拟和游戏化。只有正确利用多媒体,才能真正增强物理实验的效果,使实验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第1版).

第10篇

【关键词】微机室 微课 教学方式

随着“互联网+”理念、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的不断影响,作为教师,面临着如何变革课堂教学的思考:怎样改变传统物理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物理教学效率?怎样让学生由“恐惧”物理转化为“爱”物理?

一、研究背景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各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细观其变,也有共性存在,都是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可汗学院、微课、MOOC以及“翻转课堂”理念,深深的吸引了我们。2010年,广东佛山教育局首次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以胡铁生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以5~8 min的微视频为核心,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配套资源的“非常5 + 1”微课框架。形成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能够展现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

二、利用微课在微机室转变物理教学模式设计

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课堂物理教学模式,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必须理清其具体操作步骤,把握课堂特征。综合现有的大部分“翻转课堂”模式,主要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发现者、归纳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更多的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借鉴前人宝贵经验,我们确定了教学流程设计。

1.教师课前将相关知识内容分解制成包含有基础知识讲解、应用实践、知识归纳(部分包含知识测试)的时长为5~8分钟以微视频为主的微课。

2.学生按照教师安排教学计划,课前学生主要通过课本、辅导资料进行预习。

3.上课初期学生通过自主观看微课,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学习相关知识(因为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因此设计时我将学生需要利用终端所进行的课前微课学习过程移至课堂)。

4.通过观看微课,小组进行知识讨论归纳,个体开展知识应用强化练习,教师或在旁边观察学生操作情况或与学生交流讨论,进行适宜的个别辅导,或分析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后,进行集体疑难解惑。

5.学生在学习过程出现问题可重复3、4步骤进行,直至掌握所要学习知识点。

6.课后学生完成作业进行知识巩固,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点评。

三、在微机室利用微课进行物理教学实践

有了具体的思路,我们随即进行了教学尝试,通过精心准备,在八年级班开展了以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为内容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

(一)课前准备

1.利用动态凸透镜成像规律课件制作凸透镜成像应用微课,内容包括照相机原理、幻灯机原理和放大镜原理(包括光路动态变化轨迹);

2.制作显微镜、望远镜学习微课;

3.通过问卷星在线考试系统组建三套检测题库。一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知识检测题库。二是显微镜、望远镜知识检测题库。三是综合知识题库;

4.教师通过微机室广播软件向学生机下发学习微课综合知识检测。

(二)上课过程

1.师生回顾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凸透镜成像应用微课,并通过学习与同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没有掌握的同学反复观看、交流直至掌握;

3.学生在线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知识检测题(题库题目为20道,每个学生答题8道,由系统随机由题库选题)对失分部分重新进行学习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学生自主学习显微镜、望远镜学习微课,并通过学习与同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5.学生在线完成显微镜、望远镜知识检测题(题库题目为8道,每个学生答题3道),学生对失分部分重新进行学习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6.师生集体进行知识归纳;

7.学生在线完成综合知识检测(题库题目为8道,每个学生必答)

8.布置作I。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尽管存在学困生课堂学习速度迟缓,效率低,课堂时间不足的现象,但也增加了教师单独指导的机会。总体而言,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学习成效都得到了提升,在微机室利用微课进行物理教学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成效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张海荣. 微时代“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8(13):245-248.

[2] 刘锐、王海燕.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 教学研究,2014(5):26-32.

[3] 卢强. 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 电化教育研究,2013(8):91-97.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效率;国民素质;传统教育

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转变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实践谈谈当前我们该如何遵循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教”字上巧妙构思,创造学生认同的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唤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把切入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意外发现――观察灯丝经凸透镜成不同的像;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像应满足什么条件;

信息快递――告知学生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的像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探究同物距凸透镜成像情况;

小结与交流――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样安排有以下不足:这样的情境抛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感到意外;限于实验条件只能教师演示,学生无法动手。在学生未知影响凸透镜成像因素时,无法提出“物距、焦距、像距应满足什么条件”这一问题。在学生未知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时,无法用控释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方案。

改进:复习回顾――平面镜成像,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

做一做――用凸透镜观察老师;

提出问题――通过凸透镜观察文字和老师所成的像为什么会不同;

信息快递――学生自学物距和像距;

体验1:将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在一起,使它们离开箭头相同的距离,通过凸透镜分别观察大小相同的两个箭头,你有何发现?

体验2:用一个凸透镜由近及远来观察上图中任一箭头,你有何发现?

归纳:影响成像性质的因素有哪些?(物距,焦距)

问题:如何研究不同物距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

优点:从“平面镜成像,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两个已经做过的活动出发,贴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而且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了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不同,凸显了比较的思想方法。两个体验让学生感知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凸透镜的成像,为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做了铺垫,把抽象的因素具体化,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关注了对探究思维方法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焦距不变改变物距可以改变成像的性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这样的“做”不仅动了手而且动了脑,有思维的深度。

二、在“做”字上深入研究,有序地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

目前,教师普遍关注教学内容本身,但对呈现方式思考不够。教师的讲授往往效率低下,而学生实实在在地做探究简单易行且效果出奇的好。同一个内容,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其效果大相径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师而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比内容本身更为重要。教学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先做再思考。

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如能做的实验教师用课件来模拟效果就大打折扣。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

例如“浮力”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活动――1.浸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会怎样?2.空中拉着的氢气球,放手后会怎样?

讨论――什么力使乒乓球和氢气球升起?这个力是谁施加的?这些问题起点不高,思维含量却不少。

讨论――下列情形,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由动态的学生活动跳转到理性的思维,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架设了桥梁。

三、在“学”字上细化设计,把散乱的知识有机联系连贯

一线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惑,一样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越学差异越大。究其原因是好的学生善于有机地学,善于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物态变化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开始的单个的物态变化没问题,物态变化多了就越学越乱。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有机地去学,教会学生去把知识串起来。在“升华和凝华”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

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能越过液态直接发生转化?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如果把教师演示实验(酒精灯加热观察碘的物态变化)改成学生分组探究(用热水加热观察碘的物态变化),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原实验稍有不慎会出现碘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熔化过程,而导致实验失败。改进后的实验,不会出现碘的熔化,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与创新(以生为本)。而且可以查碘的熔点,和热水的温度相比较,回顾晶体熔化的条件,可以发现在此温度下碘不可能熔化。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2)演示实验改进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效果一定好于教师演示效果。(3)原方案仅仅是实验探究,而改进后的方案将体现为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4)学生归纳升华、凝华概念,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体现。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问题导入法。

教师:什么是电压?什么是电阻?

学生: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由此可得,电流与电压、电阻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做学合一”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做,情境:如图7所示,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使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增大吗?(动脑+动手)

问题:在刚才完成的实验中,你有何发现?由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观察+动脑)

学生: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关;电阻不变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电压不变时,电流随电阻减小而增大。(动口)

按照认知规律创设活动情境,设置有效问题,不仅是落实学生主体的有效途径,还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晶岩.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10).

第12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优化物理教学;实践运用;演示模拟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物理教学当中,其直观性、趣味性、大容量等优点是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无疑为物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得一些较难操作的实验、较难理解的概念,如今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的探索与尝试,谈一谈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1.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对于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的一些概念、规律比较抽象,再者,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使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手脑并用、视听并举,由原来的厌学、怕学到爱学、乐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则能模拟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从而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比如,“透镜”一节中透镜成像作图是难点,它的焦点在哪里,透镜有多大,平常在黑板上的画图,以及在实验装置上比划,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然而我们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把物体上反射光线通过透镜的这个瞬变的物理过程,以慢镜头的形式,用静态形式进行阶段性分析、观察和研究,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和规律.

3.模拟实验情境,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有些课堂上无法用实验演示或虽可演示但无法揭示其本质规律的物理过程,抽象难懂的思维过程等内容.学生只能从理论上去理解,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多媒体教学达到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便于观察的目的.

4.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容量大,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容量一般较大,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许多准备工作以及课堂上与教学无关的操作等待时间都可以省略.优化了课堂教学,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复习,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展示的信息集图、文、声、色于一身,形象鲜明,再现迅速,感染力强,进一步提高学生多种感官的最大潜能,从而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收和记忆过程.

二、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笔者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尝试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活化教学,但并不是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技术.如,一些用真实实验就能很好说明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实验,通常都亲自动手做一做,让学生感受一下其中的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模拟现象模糊、抽象的或较难完成的实验

物理教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可见度低,难以让全部学生观察清楚,往往影响教学效果.此时就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或在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完成.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有些实验,受条件限制,在课堂演示时往往不容易操作.

2.模拟一些便于教师讲解、需要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

学习物理离不开实验.许多实验,学生不但要亲自去做,还需反复观察思考,才能获得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解汽油机、柴油机的模型以及工作原理,笔者将其做成flas并采用局部放大、停留、慢动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鲜明的视觉信息,让学生全面观察后再反复观看各个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模拟违规操作,呈现实验错误后果的实验

实验都有其操作规范,错误的操作会导致不良的后果,轻则达不到教学目的,或损坏了仪器,重则危及人身安全.用多媒体模拟违规操作,将可能产生的后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还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学习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情都很高,然而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因此应用要适时恰当、科学合理,以免将弄巧成拙. 因此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实用性、科学性等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并早已显示出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点——多媒体再好,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不可能解决一切,更不可能代替一切.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能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而要尽量让它发挥“辅助”作用,真正为优化课堂服务.

总之,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手段,要让它发挥独特的作用,才能尽显其优势,同时促进物理教学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大友.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刘旭东.Flash Mx2004动画制作实战指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