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私立学校的发展

私立学校的发展

时间:2023-06-02 09:5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私立学校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私立学校的发展

第1篇

附表一: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1960—199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以1992年美元计算)

国家 人均GDP 增长率

年代 1960 1970 1980 1992 1992/60

日本 4677 9290 18440 28190 6.02

韩国 647 1285 2551 6790 10.49

中国台湾 1063 2150 4350 9750 9.17

孟加拉 119 136 178 220 1.85

中国 89 130 187 450 5.05

印度 163 187 215 310 1.90

泰国 365 580 914 1840 5.04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 1994)

仔细探讨他们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除了需及时抓住机遇,实施一系列符合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措 施,重视投资积累,强调激发私有经济和一定限度的国家干预,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之外,还应注意 其不容忽视的教育背景。他们有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重视教育投资,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国策。这些国 家和地区地幅狭窄,人口密度大,天然资源贫乏有限,因而应强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这些 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途径、办学方式等方面与中国有明显的不同,有成功之经验,也有不足之教 训。不论其教育发展之得与失,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本文仅就日本、韩国和台湾私立教育发展方面做 些微比较,希望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东亚这三个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绝大部分是公立和免费的,但家长需要支付购买教科书、校服的费用和为孩子支付上学的交通费。在高中以上教育阶段,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都很重视发展 私立教育。

日本的新式私学最早始于明治维新时代。但私立高中和私立高等学校的迅猛发展还是始于60年代。据统计 ,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私立高中学生增加了1.38倍,私立高校学生增加了2.75倍。而同时期内,国立 、公立学校学生分别增加了1.28倍和1.76倍。私立学校教育的发展明显快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发展。时至今 日,公私立教育并举已成为日本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1994年日本共有大学553所,其中国立大学98所,公立大 学48所,私立大学407所,后者占四年制大学的73.6%。其中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是最有声望的私立大学 。二、三年制的短期中私立学校也要占短期大学总数的84%以上。日本国立、公立大学的入学招生必须经过全国 性的统一考试,学部、学科变更要经过文部省的审批。而私立大学,可以自主招生,设立学科、专业,开设课 程。办学灵活性大,适应市场需求,但办学质量和声誉较官办大学差。日本私立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校法 人提供的资产和学生交纳的学费。日本政府60年代极少给予私立学校补助,随着入学人数的迅速增长,为了提 高私立教育的质量,降低国、公学校同私立学校在教育待遇、学费方面的差距,在1970年提出了对私立大学实 施经费补助的提案并成立了“私立学校振兴财团”,1975年制定了《私立学校振兴资助法》。由政府向私立学 校振兴财团提供资金,再由其向开设私立学校的学校法人实施补助。补助金的分配采用倾斜方式,越是教育条 件好,经营稳定的学校,得到的补助可能越多。日本政府对高等私立学校的经费补助占学校总筹经费的比例, 由60年代的2%增加到80年代的平均20%以上。

韩国从二战结束后,私立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韩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私立院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了军事院校和教育大学全部是国立的以外,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中私立都多于国立和公立,19 91年全部580所高校中,私立院校占了461所,尤其在118所2年制的初级学院中,国立院校只有14所,私立院校 竟占104所,高达88%。私立大学在数量上的膨胀,一方面大大拓宽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质与 量的抗争成为韩国高教发展长期争执的焦点。韩国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私立院校进行控制和整顿。韩国 1963年6月通过《私立学校法》和《产业教育振兴法》,明确规定由政府补助私立学校设备费,但在许多方面要 接受政府的统一指导。为了杜绝某些私立大学的营利企图,曾由总统颁布“大学生定额令”,规定各类学校不 能在定员之外另招新生,也曾一度设立全国大学统一招考制度,考试合格才能申请入学。然而在教育民主化进 程中,随着国民不断增加的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对大学的入学限制又不得不放宽,改变为从高等教育内部——包 括对课程、教学方法、考试办法等进行改革,加强对学校的评估以及争取中期淘汰等。《私立学校法》至今已 修订了近20次,对私立高等院校的立法着眼点也逐步从“限制”转变为“重视、扶持、监督”。政府颁布法律 免除私立学校所得税和财产销售税并颁布了《私立学校教师退休实施法》,以鼓励私立学校教师安心教育事业。

私立教育在台湾岛内初中后各级教育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50年代。台湾当局于1955年核准成立私立东海大学及私立中原理工学院,开创核准私立学院成立的先河。台湾私立高校大规模发 展是在60年代,1961—1971年间,私立高校由15所猛增到65所,平均每3个月增加一所。但由于私立学校在60年 展过快,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相当一部分院校质量不高,与公立高等教育差距颇大,毕业生失业率远远 高于公立学校。台湾当局曾不得不在1972年采取措施,冻结私立专科学校的筹设与申请,并从1974年起组织专 家对公私立学校的系所设置、经费、行政组织及毕业生出路与社会需要等进行评估,借以改进私立学校标准。 在对私立学校进行整顿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私立教育的健全发展。如颁发《公私立学校奖助办法》 《补助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充实重要仪器设备配给款要点》《私立学校施行法细则》、《各级各类私立学校设立 标准草案》等规章,逐年提高对私立大专院校的奖助,指导私立学校健全发展计划,帮助私立院校改善师资、 充实设备、兴建校舍。还在《私立学校法》中规定公私立中等学校教师待遇相同,私校教师退休制度与公立学 校相同。在其“教育部”1995年2月制订的《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迈向21世纪的教育远景》中提出:奖助并 辅助私立高中健全发展,提升其教学品质;缩短公私立大学资源差距,提供私校合理发展空间。具体措施包括 :协助私立高中建立教师晋用、退休、抚恤、福利互助制度;奖励私立高中提高合格专任教师比例;对私立大 学院校之奖助经费将逐年提高,使该项经费占学校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在公元2000年时能提高至20%;奖助的重 点将加强以学生为直接对象,包括提高学生奖助学金、就学贷款以工读金;计划逐年缩小公、私立大学院校学 费差距,预定从目前的1∶2.9缩小至2000年的1∶2。

反映了日本、韩国和台湾1970年,1980年、1993年公私立学校招生比例、学费在学校支出中所占份额、私立教育经费占该部分教育支出比例。

可以看出,1990年——1993年高中阶段教育日本公立学校在校生数增加了4个百分点,韩国和台湾公 立学校在校生数分别减少了7个和1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阶段日本公立院校在校生保持恒定,而韩国和台湾公立 学校在校生数分别减少了6%和7%。这说明,韩国和台湾的私立教育,无论是在高中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 仍在继续发展。从收费情况来看,日本、韩国、台湾公私立高中收费在学校支出中所占份额逐步降低,而公立 高校日本收费有较大幅度增长,韩国、台湾变化幅度不大。私立高校学费始终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办学经费的主 要来源。

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学生受教育成本理应由政府、社会(捐赠)、个人(包括学生和家长)共同担负 。日本、韩国、台湾都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包括高中和高等教育),私立教育占相当大比例的市场机制型国 家和地区,成本分担的形式及份额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鲜明的体现。在高中阶段,公私立学校学生平均个人 交纳费用约占全部支出比例的40—45%;在高等教育阶段,公私立学校学生平均个人交纳费约占全部支出比例的 47—64%。而入私立学校学生所交纳的费用往往是入公立学校学生所交纳费用的2—3倍。

教育成本分担有助于人力资源生产与经济领域需求紧密联系,同样也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效率。私立高等学校通常有较高的生师比,教师将部分时间用于教学而很少从事科研,在教学设备、图书等学术基础设施方面投 资较小,私立学校管理灵活,通常私立高等学校的成本低于公立高等学校的成本,能够提供较高的教育收益。

部分亚洲国家正规高等院校生均单位成本以及同一国家公立和私立院校生均单位成本的比例。生均单位成本指学生年生活费用与该同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人均GDP为1980年代末数字。

可以看出,私立正规高等学校生均单位成本仅为公立高等院校生均单位成本的不到一半。当然对公私立高校单位成本进行直接比较需要慎重,因为①两类高校学习领域的分布有差别;②私立院校较公立院校开 展研究活动少。然而两类院校单位生均成本的差别很大,因此可以肯定地得出私立高等学校生均单位成本要低 于公立高校的结论。

日本、韩国、台湾非义务教育阶段私立教育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1.日本、韩国、台湾的私立教育是从二战后,尤其60年代迅猛发展起来的。它首先适应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同时满足了社会更多青年希望接受更高教育的需要。战后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从劳动密 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进而高科技、高知识密集型一步步转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迫切需要越来越高层次 的人才。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视高学历为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随着国民富裕程度的提高 ,要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而国家财力有限,国、公立学校无法满足多数人的入学要求,只能靠 发展私立学校吸纳接受高中及高等教育者,因而造成了非义务教育阶段私立教育的迅猛发展。私立教育的突出 贡献就是缓解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满足了广大青年入学深造的愿望。

2.东亚经济发展越迅速的国家和地区,教育体系吸纳了越多的私立资源,进而促进了国民整体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公、私立教育并举是开拓教育资金来源多样化最有力的渠道,公、私立教育共同面向巨大的 教育需求市场,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日本、韩国、台湾私立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都占有很大比重。政府和当局对私立学校都采取积极支持和扶植态度。其共同做法:①通过颁发《私立教育法》和其他诸多条令法规来保障私立学校的合法权益。②通 过颁发各种优惠税收、免税政策激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捐资私立学校。③对私立学校实行财政补助,或直 接资助私立学校资金、设备,或对私立学校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使收入不高家庭子女也能进入私立学校。私立 学校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国家教育负担的减轻,国家拿出一定量资金鼓励私立学校发展,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之举。

4.日本、韩国、台湾在其私立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盲目扩充,迅速膨胀时期以及部分学校营利倾向突出现象,因而带来了教育发展失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尤其教育质量明显下降等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 主动或被动地干预,调整结构,控制数量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育质量。由于私立学校从招生到学生就业 不受国家控制,仅靠市场调节,出现各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当私立教育无序发展,出现质量危机时,政府 的宏观调控和辅助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扶植,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2篇

关键词:美国;私立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1-0008-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猛,民办学校从非学历、非正规教育发展到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并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当然,这种发展态势也对民办学校现行管理制度和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民办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可以说,开展分类管理是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美国的教育源于私立学校,并对私立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形成了一套既独特又完善的私立学校管理体制。我们解读美国私立学校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对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私立学校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解读

美国私立学校的管理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在全联邦设立私立学校协会;另一途径是靠立法管理。但是,关于私立学校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政府并没有颁布特定的法律,仅仅是依据法律对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的明确划分,并遵循“禁止分配限制”的法律原则来对私立学校进行分类的,即“不把扣除成本之后净收入分给机构成员的为非营利机构,不受这一限制的是营利性机构”。对私立学校的分类管理政策的制定上遵循市场和教育两者的内在规律性。

(一)学校设立政策

美国私立学校的设立是各州政府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也就是说,私立学校设置权基本在州政府的手里。许多州在私立学校的设立上有较严格的审批标准,如马里兰州对其两年制学院和四年制学院分别制定了建校的最低标准。没有严格审批标准的州,私立学校的设置,也必须到州政府教育部门注册。关于两种类型私立学校的注册上有着不同的规定:在申请办理非营利性私立学校手续时,承办者必须向该州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董事会成员名单、学校章程、经费来源、办学条件、校长人选、课程设置、师资情况、入学要求、学校管理、收费标准等文件;同时,学校建筑设施的安全条件和卫生、消防设施,需经州建设、卫生以及消防部门检查批准后,方可开办、运行;营利性私立学校的设立基本上遵循公司的设立程序,当然,也必须达到政府所规定的安全、卫生和消防标准。

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私立学校设立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美国州政府对两类学校的设立标准是依据他们自身的属性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而做出的。非营利性私立学校的设立标准相对比较严格,使非营利性私立学校能够从一开始就比较规范。而对营利性私立学校的设立各州政府没有太多的规定性限制,只要达到相关安全、卫生等规定就可以申请办理注册。

(二)办学经费政策

美国各州政府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私立学校经费来源有不同的规定。非营利性私立学校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政府资助;二是学校自筹。学校自筹资金的途经主要也是两个:学费和社会捐助。营利性私立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的构成与非营利性私立学校的有很大的差异,几乎没有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学费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可见,营利性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学校产权政策

两类私立学校的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产权归属和财产处置政策。对于非营利性私立学校,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在财力物力上对学校都给予了支持,所以学校的产权归属于私立学校本身。而对于营利性私立学校来说,前期投资都来源于私人资本,它是私人或私人团体用于投资并取得相应利益回报的商业行为,其产权归投资者所有。

由于产权归属的不同,所以在私立学校解散时,财产的处置也不同。关于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在解散时,有些州规定按“力求近似”的原则,将盈余资产捐送给从事相近工作的机构,比如其他的非营利性私立学校或公益性事业。而营利性私立学校的资产不受政府的支配,无论盈亏都与投资者直接相关。

(四)政府资助政策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设立了负责私立教育事务的专门机构。这种机构与私立学校的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起着指导与服务的作用。政府对私立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资助政策。

1.税收政策。

学校的性质决定了税收政策的取向。美国联邦政府根据私立学校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采取了不同的税收政策。美国《国内税收法》第501条规定:专门以宗教、慈善、科学或教育等活动为目的的组织免交联邦所得税,其条件是:“其纯收入的任何部分都不能用于增加任何股票持有者和个人的利益。”根据《美国慈善法》的规定,一个组织要想获得免税资格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其成立完全出于非营利目的;其经营主要为达到规定的非营利目的;不得为个人谋取利益。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非营利性私立学校享受政府的这一免税待遇。营利性私立学校不享受免税政策,它们必须接受工商部门的管理,并根据公司法、商法及税法的有关规定照章纳税。《美国标准公司法》第132条规定“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不享受免税的待遇”,必须向州缴纳相关的特种税。

2.学生资助政策。

美国1958年、1963年的《国防教育法》中都规定了向非营利性教育机构提供补助金和贷款的具体条件,但营利性教育机构始终被排斥在外。直至1972年的美国《高等教育法案》修订中,规定有几种类型的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学生可以有资格接受联邦政府的财政资助,其中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BadcEduceaionM Opportunity Grant),又称为派尔助学金(Pell Grant)的设立,该奖学金面向所有类型学校的学生,只要符合“第四款”条件的规定,都可以加入“第四款”资助计划。

3.公立学校为私立学校提供服务政策。

在美国,很多州都将一定数量的教育经费划拨到公立中小学,指定用于为某些私立中小学提供服务,比如课程开设、实验室、图书馆或其他教学设施的使用等。州教育部门会对这些服务进行检查,如公立学校未按规定完成任务,则会被抽回所划拨的教育经费。政府这一政策主要适用于非营利性私立学校,而对营利性私立学校没有相关的规定。

(五)教师管理政策

1.在美国,私立中小学大多数属于非营利性学校,各州都对其教师实行资格证书制度,但各州标准不尽相同,也不相互承认。

2.在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私立学校中,教师都实行聘任制,一般公开招聘。但非营利性高等私立学校教师被聘用5~7年后,有较好教学效果,即可得到终身教授职位。

3.非营利性私立学校一般均为聘任教师提供医疗和养老金保险,保险费由学校和教师共同承担,并且学校是主要承担者。而在营利性私立学校中,由于大多数是兼职教师(学术或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学校一般按课程或课时支付报酬,并不提供各种福利。

美国各州政府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师资政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持上。当然,从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可以看出,非营利性学校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着与公立学校教师相同的保障,而营利性私立学校教师的保障没有相关的规定,只有一定的报酬作为劳动回报。

从上述政策解读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管理有间接与直接之分,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但总体上来说,对非营利性私立学校的管理比较的严格,各种限制性政策较多,同时各种办学优惠政策也远超过营利性私立学校。对于营利性私立学校的管理,政府只是在宏观层面和间接方面进行某些约束,优惠和激励政策相对较少。可以说,营利性私立学校基本上不受政府的直接管理,它实行的是企业制度管理方式。

二、美国私立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对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启示

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不够充分。尚无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在实践中鼓励和规范的政策常常产生矛盾,法律规定的民办学校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体系。

(一)民办学校的设立

我国目前民办学校的设立是按“民办非企业”来定性的,这种模糊的定性造成了管理上的许多混乱和困惑。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民办学校的设立首先必须按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立足我国民办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参照现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定来明确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即符合以下几个方面要求:首先,学校法人产权独立完整;其次,举办者不享有办学结余资产的所有权;再次,终止时,从办学结余中归还举办者投入后的剩余资产必须用于发展教育,不得进行分配。按照上述的标准,民办学校在设立时采取申报制,由民办学校举办者自主选择学校的性质,并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依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标准进行审核、登记、管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属于社团法人,建立监事制度并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财务会计制度;营利性民办学校属于公司法人,建立董事会,并设立独立董事,适用于公司财务会计制度。

(二)学校产权政策

美国私立学校产权关系处理是按照其设立时的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产权政策。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两类民办学校的不同性质,建立不同的民办学校产权政策。如果不接受政府财政资助的非营利性民办院校和营利性民办院校拥有完全的学校法人财产权。营利性民办院校财产可以继承、转让、抵押,甚至可以上市,拥有可以申请破产保护的权利。接受政府资助的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的产权则没有以上的权利,产权只能是单位或集体所有,民办学校终止办学时,学校财产不得据为已有,或挪为他用,必须交由政府统一用于其他公益事业或其他非营利性民办院校。

(三)学校运行政策

我们知道,美国私立学校拥有充分的自主办学权,尤其是营利性私立学校。在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办学条件都有很大的不同,学校的运行政策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当然,我们从美国私立学校分类管理政策解读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招生自。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招生应纳入当地政府招生计划,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待遇,同时又有较大的招生自;营利性民办院校招生由学校自行决定和自主进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其加强指导与监督。

2.收费自。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的收费标准由当地物价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调,依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和民办院校的办学成本来确定;营利性民办院校应依据办学成本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主确定收费标准,并报物价局备案,接受监督。

3.教学自。非营利性民办院校的相对自主的教学权利指的是它必须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课程安排和教材选择;营利性民办院校的教学工作在遵循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具有完全的自。

(四)政府资助政策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私立学校的税收、财政等方面的经验,制定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政府资助政策。

1.税收政策。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应该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比如出资人将房产设备投入到民办学校,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个人和社会组织通过具有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组织向民办学校捐赠时,准予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据实扣除(如社会组织未超过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50%的部分)。营利性民办学校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半,或享受当地高新企业的优惠政策等。

2.财政政策。各省、市、县政府分别设立民办教育专项基金,以差额补助、定额补助、项目补助等形式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提供资助。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学生享有同公办类学校学生一样的政府资助。而对于营利性民办学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资助,其学校学生享有一定的政府财政资助。

同时,我们还应该借鉴美国的“公立学校为私立学校提供服务”政策。在我国,由于国家的财政政策倾斜,公办学校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在实行分类管理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可以共享一些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等。而营利性学校在设定严格的限制条件后,可以给予一定的资源共享权利。

(五)教师待遇政策

第3篇

关键词:法国政府;私立学校;购买学校教育服务;协作合同;简单合同

在法国,公共服务可由公共部门提供,也可由个体、私企或其他私立性质的机构在公共部门的资助和监督下提供。公共服务包括三类: 一是政府性公共服务,如司法、外交、国防等;二是非商业性公共服务,如教育、文化、卫生等;三是商业性公共服务,如能源、交通等。教育属于非商业性公共服务,通常是免费(或低收费)的。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或强制性分摊金。2010年,法国教育经费总额为134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 其中,初等教育(小学、幼儿园)经费占27.0%, 中等教育(初、高中)经费占41.2%, 高等教育经费占21.2%,继续教育(培训)及其他校外活动经费占10.6%。在这些经费中,中央政府经费占56.8%,地方政府经费占25.0%,家庭经费占11.1%,企业经费占6.5%,其他公共部门经费占0.6%。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经费合计超过80%。

法国政府规定,适龄青少年(6~16岁)必须到校或在家庭(少数)接受义务教育。法国的中小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绝大多数学生(83%)就读于公立学校,其他学生(17%)就读于私立学校。政府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包括教师工资、运行经费和其他投资经费(如校舍建设等)。公立学校严格按照政府制定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活动,其教师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私立学校分两类,即签约私立学校和非签约私立学校。签约私立学校是指那些与政府签署协作合同的私立学校(中学或小学)或简单合同的私立学校(仅限于小学)。与政府签署协作合同的私立学校的教师工资和运行经费均由政府拨款支付,其他投资(如校舍建设、维护等)通常由学校自行负责。而与政府签署简单合同的私立学校,政府仅支付其教师工资。私立学校中98%的学生在签约私立学校就读。这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余则是仅与学校签约的合同教师。签约私立学校按照政府制定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活动。但是,与政府签署简单合同的私立学校则拥有较大的自,可自行安排教学内容。非签约私立学校是指那些没有与政府签约的私立学校(只占极少部分)。政府不对这类学校进行经费投入,学校自行解决全部费用,教师聘用及教学计划也由学校自行决定。

私立学校大多属于教会学校,部分私立学校是根据社会的某些特殊需要而创办的。例如,学生在认知或学业上遇到较大困难时,家长不希望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就会去寻找对孩子照顾比较周全的私立学校。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职责,私立学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办学的压力,为学生入学提供更多的选择。政府与私立学校签约并给予资助被视为政府购买学校教育服务的主要形式。在2010年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私立学校教育经费中,政府(包括中央、地方)经费投入比例占77.5%。

一、服务范围

政府向私立学校购买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务通常包括12项内容: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和技术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后教育、入学特殊设施、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学校运行管理、教师初始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师补缺、课外辅导。

二、服务主体

符合与政府签约条件的私立学校是政府购买学校教育服务的承接主体。私立学校的法律属性可以是协会(Association Loi 1901,通称为符合1901年法律的协会),也可以是企业(如有限责任公司、个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等)。确定学校的法律属性对办学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收费、纳税、人员聘用制度等诸多事宜。

三、购买程序

私立学校与政府签约、获得政府经费的过程,就是政府购买学校教育服务的过程。一般程序为: 创办学校-提出申请-获准签约-执行合同。如果私立学校希望与政府签约,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 第一,学校创建时间达5年以上(在郊区新区创建的学校须1年以上);第二,教师的学历学位、身体状况、品行记录,以及校长的资历等都要符合要求;第三,校舍安全、卫生状况达标。符合条件的学校可以于每年1月31日前向政府提出申请,获准后签约。签约的一方是代表校方的校长和校舍管理机构负责人,另一方是政府代表(一般是省长)。合同一般在当年9月份生效,学校获得政府相应的经费支持。

四、资金管理

私立学校的经费并非全部由政府提供。政府对签约的私立学校只提供教师工资及一些补助资金,用于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可以向学生家庭收取一定的学费作为补充。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费各有不同。学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须依法办学,遵循非营利原则,经费使用遵守财务制度,学校财务受国家监督。

五、绩效管理

学校与政府签约后,须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办学,如遵循政府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规章制度,执行与公立学校类似的课时安排和作息时间,不使用政府禁止的教材等。简单合同至少为期3年,无上限;协作合同的期限没有硬性的规定。两种合同期满后,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续签。达到要求的与政府签署简单合同的私立学校,可以申请转为协作合同私立学校或申请并入公立学校。与政府签约的私立学校办学受政府督导,如果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办学或严重不遵循合同的现象,经专门委员会审核确认后,由省长宣布解除合同。

六、工作机制

第一,法国允许自由创办学校。在法国,符合条件的个人或机构均可创办学校。法国中小学公立与私立学校并存,且以公立为主,私立为辅。私立学校的存在是政府购买学校教育服务的前提。

第二,政府通过签约购买学校教育服务。政府通过与私立学校签约的方式直接向校方购买学校教育服务。

第三,政府投入与监管并重。政府对签约的私立学校投入较多的经费,对其教学管理和督导也比较严格,尤其是对签署协作合同的私立学校。但是,签约的私立学校在办学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政府经费介入程度不同的两种合同,使政府购买学校教育服务的方式变得更为灵活。

第4篇

从定义上来讲,民营化一“化”一其所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不断地减少和降低学校 的公共所有权、公共财政投入和/或公共控制,进而提高私人对学校的所有权、财政投入和/或私有控制的过 程。尽管这一概念指出了所要变化的方向,但却没有指明变化的起点。笔者认为,民营化的起点有两个,一是 已经十分民营化的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民营化,二是大部分或全部是公立教育体系的民营化。由于上述及其它方 面相关的原因致使民营化问题十分复杂。表一列出了部分国家中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的一些数据。

表一:教育中私立部分的相对规模

(附图 {图})

注:表内数据是指学校的注册生数而不是学校数。数字主要来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关于公立和私 立的定义每个国家并不十分一致。

民营化的目标

一般而言,民营化之倡导是基于如下所述的其中一个或几个原因。

·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

·提高学校经营管理的效率,

·增加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提高学校对其消费者的责任感。

有些国家会比另外一些国家更为强调其中某些特别的目标。即使在民营化呼声极高的情况下,由于每个社 会的差异性和教育体制的选择必需基于某些优先发展的目标这一特性,因此并没有一个普适性的民营化模式。 不过,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总是会从其它国家的经验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学校类型和政策背景

对教育政策进行分析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类型的复杂性。大多数学校有共同的主流课程 ,但有些学校有不同的、针对特定的宗教、文化、政治和其它要求的课程。而且在每一类课程体系中都有精英 学校(elite),普通学校(standard)、替补学校(second-chance)和补习学校(supplementary)。笔者将 其归纳如表二。

表二:学校类型

学校性质

精英学校 普通学校 替补学校 补习学校

主流课程 公立学校 课程 私立学校 性质 更新课程 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

理解学校类型的多样性有助于决策者认识到私立学校不一定在质量上胜过公立学校。的确,在许多国家尤 其是非洲和亚洲,大部分私立学校质量都不高。尤其是在替补学校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这些学校主要接受那 些不能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而且通常缺乏设备,教师水平也低。

另外,私立学校类型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对待私营机构的重视程度上:与不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化国家对私 营机构更为重视。私立替补学校在不发达国家是最为常见的,由于在这些国家政府资源特别缺乏,因此影响到 公立学校的数量也十分有限,私立替补学校就大量出现。相反在发达国家中,私立教育的主要类型为精英和/ 或非传统课程的学校。由于这一私立学校结构上的差异,所以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政策建议应与对不发达国家的 有本质的不同。

民营化的策略

上述论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由此我们得出在不同的国家中存在有四种民营化策略。它们是:

·公立学校所有权的转移

·在不对现有制度重新设计的前提下调整公私立学校间的平衡,

·增加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财政等方面的支持,

·增加私人对公立学校财政等方面的支持。

但是,还要认识到大多数的民营化行为并非是周密计划的结果。实际上在有的国家民营化之发生并不是出 于政府之意愿。这种情况在对中等和/或高等教育有较高需求时尤为普遍,但在部分人强烈要求设立有关针对 特定宗教、文化或其它考虑的课程时也会发生。在许多国家为公立学校的学生提供额外辅导的补习性私立学校 或许是最为典型的非政府计划型教育形式。

民营化的结果

民营化导致5种主要的结果,即效率、责任、多元化、机会和公平。

效率 有些研究表明私立学校的效率比公立学校的高(如Lockheed & Jimenes,1994;Kingdon,1994)。这 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私立学校的管理者有更强的效率意识。另外,私立学校通常雇佣兼职教师和工资较低的教 师。但是,上述观点并非必然地意味着将整个教育系统民营化会实现当整个教育系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私立的 情况下所具有的效率。在就任何关于私立学校在何种情况下、在何种程度上具有比公立学校更高的效率作出确 定的结论之前,一定要进行大量的研究(Riddell,1993)。

责任 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私立学校会对家长和社区更为负责任,但这一问题仍是十分复杂的。教会和社 区组织附属的学校会给家长更多的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私立学校的所有者认为听取家长和社区的意见对维持 对私立学校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话,他们会乐于倾听家长和社区的意见。但是,放长线并非总是能钓到大鱼。

多元化 相反,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却是不言而喻的。多元化当然也存在于公立学校体系中,但私立教育体 系以其精英的或非传统性课程更易于促进多元化。不过替补学校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追随公立学校的,因而 其对多元化的促进作用并不大。

机会 在私立教育几乎不可能代替公立教育的地方,至少在宏观的意义上并不能说私立学校扩大了入学机 会。但一般而言私立学校的确扩大了总入学数。尤其是替补学校更是如此。问题是此类学校的质量往往很低, 机会扩大这一收益亦就成为一个疑问。

公平 机会问题与公平问题紧密相连(Anderson,1994)。民营化会造成并扩大不平等这一事实是政府审慎 对待民营化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对现存公立学校进行民营化会降低来自贫穷家庭孩子的入学机会。而且私立 学校总是有一个都市化的基础,这意味着农村人口会处于相对的不利境地。有性别方面,民营化会给男性更多 的机会。所以对这个问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同时,讨论私立学校的不公平问题不应忘记公立学校同样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政策建议

启动决策所必需的初始工作包括对现有学校进行认真的分类、定义有关概念,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只有具 备了这些前提条件,才有望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针对特定目标的政策。

在完成这些初步工作后,决策者即可考虑我们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策略。每个政府和社会所处的环境是千差 万别的;但仍有可能分辨出每种策略所应考虑主要的问题。

就将现存学校民营化而言,政府必需考虑学校自己是否会决定改变它们的现存地位,或者,关于哪些学校 要实行民营化的决策是否应由中央政府作出。政府还要考虑那些不能或不愿到新民营化学校读书的儿童的受教 育机会。即使在已经实行了全国性的对学校权力下放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为了平行地发展私立学校,政府可以给予没有经验的学校以资助、贷款和技术帮助。有些政府采用了教育 券制度取得了部分成功(比如参见:Espinola,1994;Hakim et al.1994)。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向潜在的消 费者[①b]提供学校的地址和特点等方面信息的方式帮助这些私立学校。有关对私立学校的管理和规章制度 也是很重要的。当规章制度看似限制自由产业精神时,在有些时候就会提高公众对私立学校的信心而使私立学 校受益。

就公立学校内部的民营化而言,有几个工业化国家在八十年代进行了重要的实验(参见:Lingard et al. 1993;Pring,1998)。这些案例中,学校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权并被要求相互之间要竞争学生和经费。这些新的措 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部分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模糊了教育和社会的目标。不过,这些实验给其它国家的决策者 则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结论

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民营化无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趋势。变革并不只有一个方向,但总体 而言其路是向对学校更多的私人所有、私人财政和私人控制的方向发展。

但是民营化并不是一副灵丹妙药。政府必需在许多因素之间保持平衡,而且有的目标经由在公立学校内进 行改革就能够实现,不一定要进行大范围的民营化。进一步讲,有些情况下会需要对学校更多的公共财政支持 和管理控制,而不是削减这些支持。

由于民营化问题的复杂性、大部分民营化的尝试只是近年来的事,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尝试的评估性研究, 因而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明智地审慎行动。无论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学到许多。通过这些探讨,决 策者能够了解陷阱在哪里以及什么样的政策最有可能成功。对决策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发展出适合他们所处环 境的策略。这就要求要认真辨明整体目标并衡量实现这些目标的新的办法。

参考资料:

ANDERSON,D.S(1994):'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Sociolgical Perspectives',in HUSEN,Torsten & POSTLTHWAITE,T.Nevill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P P.4824-31.

ESPINOLA,Viola(1994):'The Decccntr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le(1980-1994)'.San tiago:Centro de Investigacionry Desarrollo de la Education.

HAKIM,Simon,SEIDENSTAT,Paul &BOWMAN,Gary W.(edS.)(1994):Privatiz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l Choice:Concepts,Plans and Experiences.NewYork:Praeger.

KINGDON,Geets Gandhi(1994):'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chool Mangement-Types in Urban India: A Case Study of Uttar Pradesh',PH.D.thesis,University of Oxford.

LOCKHEED,Marline E.&.JIMENEZ,Emmanuel(1994):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in Developing Countr ies.HRO Working Paper No.43,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LINGARD,B.,KNIGHT,J.&.PORTER.P.(eds.)(1993):Schooling Reform in Hard Times,London:Falmer Pr ess.

PRING,Richard(1998):'Privatisation'.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VOl.16,No.pp.8 5-96.(译者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a] 对原文中的“Privatisation”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译法。如私营化、民营化、民有化等。中文 教育文献中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私立教育、民办教育”等。在介绍英国将国有公司出卖给私人经营时也曾使用 过“民营化”这一概念。故此处译者认为将之译为“民营化”较为妥贴。

第5篇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形式

私立教育在实行自由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驱动,东西方经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我国如果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纯私立教育只能是少数,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是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对于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能还是以通过对现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形成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形式而实现,诸如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政企联办、依托名牌学校来办、中外合资办学等多种类型。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试验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如浙江省开展的公办职业学校改制试点,实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加强企校联合,推行“国有民办”相结合。宁波在职业学校推行的“国有民营”改革试点,在办学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国有学校实行民办运行机制,逐渐减少政府投入,增强学校活力。温州市所属瓯海区301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中,属于国有民办的3所,民办公助的138所,企业家合作办学的18所,部门、社会团体办学的11所、私人办学的131所。而江西省则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如新余市职业教育实行的“一校两制,校中设校”的模式。可以说,目前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在改革原有单一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一些发展的途径与模式,民办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地发展职业教育的生力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了与办学体制改革的紧密结合。

同时,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与社会需求,现有公办职业学校在办学上存在着诸如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数量不够,专业设置单一,毕业生分配困难,管理体制上的不畅等问题,而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仍很大,据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145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约有350万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仍然有近1100万初中毕业生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数大约在420万人,这样还有近700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今后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将随着教育体制,特别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而成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今后教育加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研究探索中国民办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发展方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参考资料:

邵金荣张文《美国私立教育:历史、现状与启示》教育研究1994.6

董明传王志强《日本私立教育概况及启示》中国成人教育1994.2

第6篇

民办不是私立,但是民办包含私立。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民办和私立的区别民办学校

1、举办人不是国家机构;

2、资金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3、面向社会举办学校,也就是面向社会招收学生和学员,服务于不特定的群体和公民个人,而不是只招收某个团体、企业、行业、系统和特定群体的人为学生或学员。

私立学校

1、私立学校是指由私人或私立机构投资,由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批准,教育和政府的结合,解决更多侧重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学校。

2、私立学校是教育和市场的结合,更多解决的是教育的效率问题。

3、为了适应区域人才来源短缺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总是趋于短缺状态,需要教育和培训,私立学校应运而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关键词:专业化;中学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杜晓超(1976-),女,满族,河北保定人,三峡大学理学院,讲师;熊伟(1977-),男,湖北荆州人,三峡大学理学院,讲师。

(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09-0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教师的要求从“数量”转向了“质量”,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对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教师专业化运动有了实质性的进展。[1]

2007年6月7日教育部的《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继续提高。[2]其中全国初中专任教师347.5万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6.34%,生师比为17.15∶1。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38.72万人,生师比为18.13∶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6.46%。我们还要看到局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依然存在缺乏资历、没有经过正规教师职业培训的代课教师。在未经过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其自身专业知识不足、理论体系不完善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直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水平。特别是当前私立学校发展水平层次不齐,普遍存在教师专业化规范不完善的现象。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是教师自我发展和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专业化

专业是指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能的职业,这种职业具有高深而独特的知识及高深的技术,需要从业者必须通过高等院校相应专业的系统学习或进修才能获得。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的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而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2]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合理有序发展,除教育部直属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等在内的六所师范院校,还有其他师范类院校、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等,作为教师的专业培训机构。另外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令第188号《教师资格条例》,即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至此明确了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的制度。

二、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重大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但是当今的教师不仅仅限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其他非师范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通过修学规定科目并通过考试达到要求的也可取得教师资格证。

1.教师的准入制

我国的教师准入制是教师资格证书制,1994年1月1日以后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和符合教师资格认定条件的中国公民将可以根据法定的教师资格认定程序取得教师资格。[3]从目前来看,教师资格证的发放有两个途径,师范类教育的统一发放;非师范类的毕业生要通过专门的考试才能获得。

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补修、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成绩合格,方能取得教师从业资格。从现实情况来看,从业者进入教育行业只有资格考试这一关还是远远不够的,就师范生完整的培养路径来看,教育技能的培养、教育知识的完善和教育道德的培养,还有教育见习和实习过程,这都是踏入教师岗位所必需的。

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岗位的门槛太低造成部分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师范类的毕业生数目上并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乡镇,如果准入制度过严,就会使得局部师资不够,这对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但是教师的准入制度却又是提高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关键,完善了准入制度,就能提高教育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此,提高教师的准入制度要从多方面入手,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和增加教育投入,才能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进入教育行业,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教师的职前教育

师范类毕业生和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差别在职前教育的培养上,师范生的培养在专门的师范院校或者综合类大学的教育学院类进行,而非师范生在职前基本没有经过专门的培养。但非师范生进入教师职业需要教师资格证,在考取资格证时要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笔试、面试及试讲,这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学,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很难短时间通过,所以有些地区的非师范类从教者直接上岗,也就是在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时会先上岗,后取得教师资格证。

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实习基地等因素,使得非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情况脱节,同时过于重视师范类的技巧性学习而忽视了大学人文和通识类的学习,而且在师范类课程的学习中忽视与实际的结合,往往纸上谈兵浮与形式,实践的实习时间也较短(约两个月),造成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差别较为明显。

3.教师的职后教育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职后教育也是教师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工作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职业,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教师的知识和教学能力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是在不断地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一个好的职后培养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

职后教育非常重要,因为职前教育大部分停留在书本上,完成不了一个合格教师应有的教育流程,职后教育可以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增进教学实践过程,做到教学相长,是教师成长的沃土。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先后提出了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提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要全方位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十一五”又提出教师教育放在基层学校,提出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结合的方式,从教师的需要出发,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就当前的教师职后培养情况来看,公办学校普遍要好于私立学校,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培训学科与教学实践脱节。原来的师范院校,通常是中师培养小学教师,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本科师范院校培养高中教师。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早时期的职后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造成部分教师单纯认为职后教育就是教师的晋升培训机构,教师学习的动机不是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教学技巧和教学理论,而是获得证书的通道。有些培训的内容也与实际教学联系不紧密,为了培训而培训,教师的实际能力并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教师参与的热情也不高。不得不承认,现在为数不少的职后教育正在以这种模式存在。

(2)培养的机会少且分配不合理。由于教师的职后教育不受重视使得培训的机会往往不多,在这本来就不多的机会面前,公办学校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往往大于私立学校的教师,高端的私立学校可以自己设置配需课程和组织培训,而且由于教师素质高、能力强在各种学科组织中都有一定的发言权因此也能得到培训的机会,在低端的私立学校基本上得不到任何的培训,甚至于某些从教数十年的教师从来没接受过任何的培训或进修。

(3)培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的时间设置也是一个问题,各种培训和学习会议基本都是占据了平时的教学时间,少量的占据了周末和其他假期,这样使得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参考国外的经验,教师在每隔几年都应有一个带薪的脱产学期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专门进行教师的培训和自我学习。

三、私立学校的教师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私立学校,负担了部分教育任务并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但是,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私立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私立学校的办学两极化明显。一部分高端化私立学校拥有强大的师资和雄厚的办学条件,能够吸引大量优秀的学生入学,这些学校会收取较高的学费进而在硬件和软件上超出公办学校,从而在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和人才的培养上都要强于公办学校教师;另外一些低端化私立学校,其师资明显弱于当地的公办学校,招收那些由于户口问题或者所谓的“问题学生”,这类学校由于收费较低,在东部沿海地区、南方大部分地区是很有生存空间的。

私立学校的教师发展问题突出,高端化学校的教师在高回报、强竞争环境里自主研习,不断追求提高;低端化学校由于经费的紧张造成办学条件弱、教师的流动性大,使得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几乎为零,教师的任教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对提高整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非常不利。

因此,私立学校的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私立低端化中学的投入就成了关键。有专家提出过这样的建议:给每个学生发放教育,不论公办还是私立学校都能够平等的得到教育资源。当然公办学校还能得到一定数目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其服务性定位,这是国外私立学校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但是目前从整个教育投入比例来看,中央和地方均有投入,教育出资人和受益者并不统一故改革难度较大。或许以后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新生人口的减少,公办中学完全能负担起低端化私立学校的教育任务,那时私立学校的教师专业化问题也不再是问题,但是在这期间低端私立中学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我们要考虑的。

四、教师的待遇

教师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财政投入的高低决定了行业的社会地位,政府的投入和重视是行业地位的关键,这也造成了不同国家的同种行业地位不同。在发达国家,医生、教师、律师等职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但在我国却有所不同,从高考的择业分数线来看,这类专业的分数线几乎是最低的,而电力、电信、石化等行业却恰恰相反,这类在其他国家收入普通的职业在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金饭碗和香馍馍。可见政府的投入和资源的分配成了行业待遇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教师的待遇问题是关键。教师的待遇决定了该行业从业者的素质层次。在当前教师待遇依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多寡就成了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对教育投入数目逐年增加,但是也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投入占整个GDP和财政收入比例略低,二是教育投入在不同地域分配不均衡。东西部、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不均衡造成教师的待遇差距很大。

首先,教育投入较低使得教师的待遇不高,在选择工作时,教师总是最后的选择,师范类院校沦落为“二等院校”,师范类的优秀毕业生在择业时也会优先选择其他行业,这样一来,在师范类教师的培养上遇到的压力可想而知。教师数量上的不足需要非师范专业人员补充,导致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保证,教师专业化的提高变得困难。

其次,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合理,东西部的教育投入差距过大而且有加剧的趋势。除此之外,城乡间的教育投入差距也很大,造成乡镇的教师素质低且很难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从而导致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给教师的专业化进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若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增加教育投入,增加教育投入占GDP和财政收入的比例;其次要完善分配制度,加大对乡镇,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

五、结束语

教育乃百年大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完善教育体制出发,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而且要关注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精神、心理上的需要,努力建立一种健康的激励机制,为教师的发展成长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帮助教师更快地成长、更好地发展。

总的来说教师的专业化正在有序进行,教师这支专业队伍正在一条教师素质稳步提高、教育水平不断上升、教师专业化进程逐步推进的大道上阔步走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

城镇化是一个既宏大又切近的话题,一头连着现代化进程,一头系着个体情思。春节假期刚过,千千万万个游子在城市与家乡之间“折返跑”。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那些既亲密又疏离的亲友,给行进中的人们带来哪些新感受?又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引发城镇化哪些新思考?

通往故乡的路总是那么悠长而惆怅。村口的那棵老皂角树已经枯黄,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者,倔强地守望在那里,见证着故乡人的来来往往,似乎成为连接远方和家乡的结点,一头是魂牵梦萦的故乡,另一头是通往远方曲折蜿蜒的山路,盘旋在这洛水之旁高高低低的丘陵上。

从我记事起,父母就在外打拼,村里小学承载着我最初的记忆。这次回家,我仍然跟从前一样,到小学里散步、回忆。与20年前相比,学校的变化是如此之小,石板堆砌的乒乓球台、用来打铃的铁块、斑驳的墙壁,依旧是曾经的模样。显然,与村里出现的一座座大房子、逐渐多起来的轿车相比,小学似乎有点落寞。家人不无伤感地说,“村里的小学生都快走完了”。

学生都去哪儿了?原来,村里学校从硬件到师资都比较差,村里很多适龄学生去了私立学校。从市场的角度来讲,私立学校的发展无可厚非,在盈利目标的驱动下,更能利用区位优势,集中整合教师、资金等各方面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等手段吸引更多关注;另一方面,它也在逐渐地掏空公办学校,使公办学校处于被动的地位。

就这样,围绕着农村的小学教育形成了怪圈:一方面是私立学校吸引生源、师资等,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是公立学校流失生源和优秀教师,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又不断萎缩。私立学校花费高,增加了农民的教育负担,更何况一些私立学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上述问题更加突出。教育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的数据显示,2000~2010年,我国农村的中小学数量锐减一半,农村小学竟减少了22.94万所,10年间平均每天减少63所。这其中除了撤点并校的影响,还有多少是因为公立学校的凋敝?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保障这些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长?农村大学生越来越少,在高考改革之外,农村的基础教育同样不能忽视。谁说泥土里就没有未来,谁说野地里就长不出芬芳?小学是我梦想启程的地方,我期盼它能变得更好,呵护更多孩子的童年和梦想。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

第9篇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必然趋势,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二十一世纪也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同为亚洲邻国的日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之一,而且发展之迅速亦很罕见,因此其大众化进程在推动日本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入手,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史沿革

1963年,日本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4%[1],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述,日本高等教育至此告别精英阶段,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从高等教育就学率来看,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被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扩张期,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在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理论盛行、教育需求猛增等因素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60年的9.45%一跃至1975年的24.69%,增幅接近三倍,顺利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过渡[2]。大学结构从原来单一的四年制大学变成多层次结构,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得以建立,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结构。

平稳期,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国家出台《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和《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实施令》从经费投入上鼓励私立学校发展,使得私立学校长期以来承担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支撑了日本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七十年代中期日本私立大学数和在校生数均占到大学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80%左右。私立大学与国立大学的二元结构也正是日本高等教育不同于世界各国的独特发展结构。

过渡期,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日本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期,此阶段通过修改《大学设置标准》,倡导高等教育向社会开放,创办广播电视大学,实行函授教育,放宽短期大学和高等专修学校学生转入四年制大学限制,推行以在职人员为对象的教育,在已经形成的二元多层高等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高等教育为主的终身教育体系,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人的限制。

2.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

日本高等教育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并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方面进步,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1)法制化。依法治教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改革以来,日本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把高等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其内容详尽,涉及大学的管理体制、设立基准、专业课程设置、教员资格、校园与校舍的面积、图书馆的藏书量和座位数等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其立法顺应时势,极富灵活性,随社会发展和需要不断调整修改以得到完善。

(2) 独特的二元多层次教育结构。二元即国立与私立两种办学主体,多层次即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构建的多层结构,这一结构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得以迅猛发展的根基。这一独特的教学系统结构借鉴了德国的模式,教育发展以国立大学为主,同时私立大学并行发展,培养研究型人才和精英人才主要依赖国立大学,私立大学担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平民化的作用。而短期大学、高等专修学校等新型大学的设立更是将高等教育机会扩大化了,降低了入学标准,丰富了专业选择,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日本各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3)私立学校为主体。日本的私立学校是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柱石,国家重视私人办学,在私立学校上投入大量经费和精力以保证私立学校的发展。1955年进入私立大学读书的学生占总数的六成,1965年增至七成,1999至今私立短期大学的学校数和学生数比重均在八成以上[3],可见私立大学是日本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其具备平民性和敏感性特点,平民性即指其在政府资金支持下,更多的面向大众招生,敏感性即其专业设置通常与社会需求、生产需要紧密结合,能为社会输送大批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3.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存在的问题

日本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负面影响,其教训也值得我们深思。

(1)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教育规模在数量上直线上升的同时也伴随着教学质量的近乎全面下降。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最难调和的矛盾之一,特别是体现在私立学校上。私立学校在吸收了大量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同时,由于办学标准的降低、经费设备及师资力量的紧张,教学质量也大为缩水,虽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质量上远不及国立大学。这也最终导致了“大学纷争”的出现。质量的下降具体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大课堂教学多,师生交流沟通较少,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此外还有经费不足导致学生可使用的教学资源少,这更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学习兴趣的缺失成了大学生活的主要面貌,以致与精英教育的学生相比,大众化时代的学生在基础性知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等方面都较为缺失,造成社会对大学生评价较低,进而导致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学历社会严重化。大众化时期高学历学生大批出现,且质量较精英教育阶段有所下降。高学历人群规模地扩大并未使日本原有的重视学历的社会风气有所缓解,反倒愈演愈烈。正是由于拥有高学历的人才越来越多,高学历贬值,人们才更激烈的追求名校学历。拥有名校学历,而不仅仅是拥有大学学历,成为进入一流企业、一流学校的重要条件。对于学历的过分看重导致教育基本价值的动摇,注重学历的获得使得教育内容变得不再重要。表面看来,大众化使得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多更均衡,但实际上由于学历社会的严重化和竞争的激烈化,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文科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比较显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日本存在重文法轻理工的现象,使得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失衡。文法类学科在高校专业设置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使得理工类毕业生供不应求,文法类毕业生就业困难。如1970年毕业生统计数据表明,文学、法律和经济学科毕业生约有29万名,教育学科毕业生3.3万名,农学科2.8万名,家政学科6.8万名,远远超出需要,而另一方面工科却存在将近17万人的缺口,自然科学缺少0.39万人,医学缺少5.1万。虽然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充理工科系,新建工科大学,开设高等专门学校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建立文法类专业所需办学条件较理工类低,大量出现的私立学校都偏重于文法类学科,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日本教育界早就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且造成文科类规模过度膨胀,大量文科类毕业生出现就业难问题。

4.思考及启示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有其特殊性,但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对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认识和分析,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制定和高校自身明确发展方向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马丁・特罗提出的理论,随着高等教育从经营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的递进,高等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社会的精英,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从培养少数精英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和公民个人的需求。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功能多样化带来结构的多样化,传统大学承担着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功能,短期大学培养了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高等专门学校培养理工类学生,专门学校承担了职业教育任务。

近些年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国家一直大力引导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层次化多样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打破原来的单一型培养理论型人才的模式,成为多元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不应对这一变革有抵触情绪,应该积极的适应多样化趋势,在院校培养人才定位和专业设置上做到多元化开放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2)加强高等教育法制化建设。日本教育的全面法制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保障,我国这一点上尚有差距。自1980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七部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已经基本形成了内容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高等教育方面还需要针对民间办学发展、高校经费投入、明确高校办学资金筹措等各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现行法律法规。特别是高校经费方面的立法需求非常迫切。近些年高校负债问题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吉林大学一所高校负债就达30亿,每年偿还的利息就高达1亿,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负债,总规模更高达千亿[4]。在教育经费的来源、使用、管理、监督方面亟须法律条例的制定以保证政府在高校资金投入上占据主导作用,亟须通过强化执法力度来强化监督职能,同时促进高等教育法制化建设进程。

(3)政府宏观与高校自主选择双向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方向,但高校也应当保留一定的自。政府在政策导向上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努力办成,高校自身在实践层面上将政府主导思想落实到具体步骤。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一新的改革动向上,政府可以从数量和结构上总体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但如何与地方发展、社会需要结合,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实际需要选择哪些专业转型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由高校自主调控。与地方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立足于在本地学情分析与学生诉求基础上的高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众化阶段的就业难与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就业问题得以解决就达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意愿的培养才能做到真正的终身教育,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的终身化、普及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日)小林哲也.日本的教育[M]. 徐锡龄,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日)天野郁夫.高等教育大众化 日本的经验与教训[J]. 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3]周 谊.1955~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第10篇

[关键词] 教育投资办学;经费分担机制;历史演绎;模式

通过分析研究国际上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历史演绎、模式和变革趋势,对我国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改革会有新的启示。

一、国际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历史演绎

国际上,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18世纪以前,教育主要由私人投资办学,经费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政府管理上放任自流。18世纪以前,虽然也存在政府投资办学和主要承担教育经费的现象,如古希腊时期,斯巴达为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但主流却是私人办学,受教育者自费承担教育经费,就学任选,政府不求整齐划一。如古雅典由私人设置了包括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哲学家学校等多种类型的学校;早期东方的中国、日本等国则主要实行私塾教育;早期欧洲的教会和其它宗教团体举办的学校教育也很有名。

(二)19世纪开始,政府开始对公民教育负责,实现了教育由私人投资办学体制到国家控制下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转变,国家在教育中的地位凸显。早在1763年,德国(普鲁士)就率先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政策。十九世纪开始,政府应该对公民教育负责的观点在欧美被广泛接受,美国(马萨诸塞州)于19世纪50年代、英国日本于19世纪70年代也分别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9世纪的德国更进一步将初等学校、中学和大学教育逐渐改由国家管理,并于1872年的德意志帝国的教育规章中,明确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二次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各级政府不仅实施年限更长的免费义务教育,而且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为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提供几乎免费的教育,从而使教育成了许多国家财政开支最大的部门。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各国发展多元办学体制,下放办学自主权,积极发展私立学校和实行学校私营政策,另一方面,政府教育经费拨款减少,学校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美国一方面大力推进特许学校政策,重新改造现行公立中小学体制,实行自主管理,吸引财团或企业合作办学,另一方面试行教育券制度,支持中小学生在公私立学校之间选择就学。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援助计划”和学校自我管理的政策,则在财政和管理权方面给私立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二、国际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三种模式

教育投资办学公私立并举,教育经费由财政、社会、个人分担既是世界各国的现状,也顺应时展的潮流。但各国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由于历史条件、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体可以归并为三种模式:

(一)高福利模式,重政府集权、轻市场竞争,国家在教育经费上投入较多。典型国家包括德国、法国、瑞典、苏联及中国。以德国高等教育为例,在德国联邦制架构中,大学主要由州财政资助。联邦和州两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拨款都依法行事,并受5年期的规划指导。1969年之后,联邦政府通过颁布《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促进法》和《高等教育总法》等教育政策方面重要法律,确定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成立了高等院校建设规划委员会,强调对特别项目进行支持,一般负责大学建设的一半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和配备大型设备),另一半则由州政府负担。联邦政府还通过诸多的科研资助方案对大学给予科研拨款。此外,联邦政府还向德国研究协会、马普协会、弗劳恩霍夫协会等机构提供科研资金,而这些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拨付给了大学。与此同时,联邦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还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洪堡基金会等机构向高等学校提供资助。

(二)第二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日本,政府主要负责提供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且无论公立或是私立学校都能获得国家的资助,并且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美国为例,美国奉行的“公私立并举”的国家教育方针,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形成投资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特点。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是以国会立法的形式确定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民主化并使一些重要学科的教育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私立大学经费来源主要是接受捐赠和收取学费,还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经营及其它服务获取一定收入。美国鼓励大企业家兴办教育,美国税法规定捐给教育或其它公益事业的钱可以抵税。

(三)第三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韩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特别重视教育对科技和经济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较高,另一方面特别重视私人力量和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以韩国为例,2001年韩国对教育的总投入占到GDP的8.2%,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排名第一位。其中,政府公共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为4.8%,私人教育投入则占GDP的3.4%。韩国教育市场化程度很高,国家主要投资于义务教育阶段,市场化则只是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需求多样性的补充形式;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部分,韩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私立中等教育约占一半;高等教育(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部分,政府主要负责举办一些精英大学,75%--80%高校属于私立韩国教育的市场化参与程度是很高的,大部分的学生都就读于私立大学,而且从趋势上来看,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参与程度也是逐年加强的。

三、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国际趋势分析

纵观国际上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机制的历史演绎,横向比较三种不同的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模式,可以得出结论,较高市场化的教育投资办学和经费分担模式是大势所趋:

(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积极支持私立学校(尤其是中高等学校),鼓励公私立学校平等竞争。除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能够获得必要的国家投资保证外,各国广泛吸引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投资办学,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办学体制。公私立并举的多元化投资办学体制减小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也有利于形成满足人们不同需求、充满生机活力的中高等教育体系。

(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正逐渐减少对公共经费的依赖,增加非政府的资金来源,经费来源多样化。各国教育经费的来源,随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不同而异,但从整体上看,各国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国家

从不同教育层次看,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基本上由各级政府,特别是州(省)和地方政府提供;而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后阶段,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经费,大多经多种渠道筹集。从教育经费结构变动趋势看,学费比例、捐赠收入比例逐年增长,政府拨款比例逐年下降;销售和服务收入呈不规则变化,但变动幅度不大。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对比看,私立学校的学费比例、捐赠收入比例明显高于公立学校,而政府拨款比例明显低于公立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美国;供给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19-04

美国的教育非常发达。美国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发展个人的天赋与能力。美国的繁荣与强大,事实上是得益于教育的普及。美国的教育体系在建国时就初具规模,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局面。美国的高等教育水准非常高,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在世界排名前500位的大学中,美国占据1/3;在前20名中,美国占13所。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等都是享誉世界的名校。

虽然我国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通过研究美国的高等教育供给和筹资方式,可以吸取先进的经验,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美国的教育体制

1979年美国成立了联邦教育部,是美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教育的宏观调控,包括全美教育发展策略、规划等法规的颁布,特殊教育计划的实施,等等。美国教育的主要责任不在联邦政府,而在州政府。各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法规、学制、招生数量、人事任免、经费投入、教师工资,等等。

二、美国高等教育的供给状况

根据出资方的不同,美国的高等院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美国的私立学校教育非常发达,共有私立大学2 484所,占美国大学总数的59.4%;私立大学的人数为348万余人,占美国大学生总数的23.5%。美国的私立学校有很多是由教会开办的,私立大学中教会开办的占75%。私立大学中有很多一流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私立大学分为营利性私立大学和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公立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拨款,以及学生的学杂费。私立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杂费,同时也从联邦政府获得一定拨款。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录取标准也不相同。公立大学具有一定普及性质,而私立大学的录取标准通常较高。

按照学制的不同,美国的大学通常分为两年制学院、四年制学院和综合性大学。

两年制学院又称初级学院或技术学院,多为社区举办的公立大学,因此也称作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提供两类课程:一类课程相当于四年制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之后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另一类为职业技术课程,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就业。社区学院入学条件简单,无须通过入学考试,不限制学生的年龄,学习时间灵活,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年制学院分为文理学院、文科学院和独立的专科学院。主要课程包括: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独立的专科学院主要提供专科职业教育,有机械学院、建筑学院、工程学院、音乐学院,等等。

综合性大学一般设有各类文理学院,除了开设文理课程之外,还有工程与技术、商科、教育、农业新闻等专业。大多数综合性大学注重科研,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也设有研究生院,为大学和社会输送研究型人才。因此,综合性大学又被称做研究性大学。综合性大学还设有法学院、医学院、管理学院等专业学院。综合性大学颁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成本由学校、学生、政府、社会等多方共同承担,一方面通过多渠道筹资扩充学校的经费能够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提供资助,实际上降低了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是对高等教育供给价格的调整。

三、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根据学校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而有所区别,但总体来说,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较广,主要有:政府拨款、学生的学费、产品销售与服务收入、捐赠收入,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美国的高等教育拥有较为充足的经费。根据经合组织2003年的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在工业化国家中,美国对各级教育的投入按人均来算是最多的。如果将公共教育经费和私人教育投资都计算在内,美国2000年的生均教育经费(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是1.024万美元,而被调查各国平均每年的生均教育经费为6 361美元。

1.政府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政府投入来自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公立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大约有一半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私立高等学校也从政府获得一定拨款。

2.学费

学费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来源。根据1996―2000年的数据,公立高等学校的经费中有大约18.5%~19%来自学杂费,私立高等学校的经费中有42.4%~43%来自学杂费。例如,1995年,美国的综合性大学平均学费为3 032美元,州立大学平均学费为2 402美元,社区大学为1 314美元,私立大学为11 709美元。

3.产品销售与服务收入

产品销售与服务收入包括教育活动收入、辅助企业收入和医院收入。高等学校具有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新产品和服务,并通过提品和服务获得一定收入,作为教育经费,用于高等学校的自身建设。一些科研力量强、设施好的高等学校获得的经费非常可观。产品销售和服务收入现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经费重要来源。根据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2年统计摘要,产品销售和服务收入在1999~2000年度占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的21.6%。

4.捐赠收入

在西方国家,教育捐赠具有悠久历史。早在中世纪,教会的牧师和有识之士就通过捐赠财物的方式办学助学。那时的教育捐赠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捐赠成为筹集教育经费的重要手段,政府开始把教育捐赠上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组织对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教育捐赠快速发展起来。美国的乔治匹巴教育基金曾经捐赠200万美元用于美国南方各州发展教育;著名的卡耐基基金会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力度有时甚至超过政府,洛克菲勒也捐出60万美元成立芝加哥大学;史洛恩基金会捐赠6 400万美元给麻省理工学院。目前美国有4 500个基金会正在从事教育捐赠活动。美国高等学校捐赠多种多样,根据捐赠的内容,包括:现金捐赠、证券捐赠、不动产捐赠、有形资产捐赠等等。现金捐赠是指捐赠人将现金作为捐赠内容捐赠给学校,这种方式最受学校的欢迎。证券捐赠是指捐赠人将有价证券作为捐赠内容捐赠给学校,由于证券可能会增值,因此捐赠者捐出的金额可能高出其付出的金额。不动产捐赠是指捐赠人将房屋的所有权捐赠给学校,但保留房屋的终生使用权。在捐赠者去世之后,学校可以将房屋出售或者按照捐赠者指定的用途使用。有形资产捐赠包括捐赠图书、教学设备、仪器,等等,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5.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提供教育。校企联合是开展继续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又能为企业做好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高校还可以通过面向企业来探索继续教育的其他途径和模式,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也解决了办学经费不足和实习实验基地缺乏等问题。

四、美国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

除了多渠道获得高等教育经费,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给之外,美国政府还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提供资助,间接地降低高等教育的供给价格,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美国对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包括:奖学金、大学学费预付计划、助学金、学生贷款、半工半读,等等。

1.奖学金

奖学金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对才能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的一种货币奖励。奖学金通常直接支付给学生本人,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作出的资金投入,因而是教育供给的一种方式。奖学金只发给才能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从而使这部分学生的学费实际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免,是一种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购买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购买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奖学金能够鼓励优秀人才以更低的成本继续求学深造,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美国的联邦政府、州政府都有不同的奖学金项目。佩尔奖学金(PellGrants)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提供数量最大的奖学金,每年有400多万学生获得这项奖学金。1996年起,联邦政府的佩尔奖学金增加25%,将每生每年获得该项奖学金的最高限额提升到3 000美元。

各州也有大学奖学金项目。例如,佐治亚州政府建立了“帮助优秀学生受教育”奖学金项目,奖学金的经费来自州内的彩票公司。凡在高中学习成绩均在“B”以上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仍能保持这一成绩,就可以获得免费在州公立大学学习四年的机会。马里兰州在1996年也对本州学生提供奖学金,发放对象是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在“B”以上的学生。

2.大学学费预付计划

1996年10月,弗吉尼亚州州议会批准实行大学学费预付计划,并成立了弗吉尼亚高等教育学费信托基金,参加计划的家庭可以提前一次性或分期预付子女的学费,这些预付款存入基金,以后孩子上大学将由该基金全额负担。目前美国至少有12个州建立了类似的大学学费预付计划项目。

3.助学金

助学金是政府或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的用以保障生活和学习费用的一种资助。助学金是对学生所实施的一项福利待遇。和奖学金不同,它并不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发放,而是主要适用于生活上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并根据具体情况发放,以解决这些学生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费用、学习费用。和奖学金一样,助学金实际上也是一种价格歧视,相当于对接受同类同质教育的学生收取不同的学费。助学金有助于扩大接受教育的人群,使一些原本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求学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此外,助学金还能够帮助大学,以免大学因自身经济原因满足不了学生资助的需求。

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以资助贫困学生为主的助学金制度,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每年都要在预算中列出助学金项目,并从法律上对助学金给予保障。对助学金的竞争通常非常激烈,大约只有1/3的申请者可以获得助学资助。

4.学生贷款

学生贷款是指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或个人提供资金,向学生提供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贷款。在美国,大学生贷款主要有三个来源:政府基金、政府担保由私人银行出资的贷款、大学设立的贷款基金。不同的贷款,面向的学生群不一样,贷款的利率、还款方式也各不相同。

帕金斯贷学金是由学校向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发放的贷款。这项贷款全部由政府出资,由学校操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利息由政府支付,学生从毕业或离校后9个月开始还款,还款期限通常为10年。一名本科生一共可以借1.5万美元,研究生可以借3万美元。

斯坦福贷款由联邦政府提供担保,由商业银行出资借贷。斯坦福贷款是美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学生资助项目,占美国联邦担保学生贷款总额的4/5。贷款主要贷给“有经济资助需要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申请斯坦福贷款的“政府贴息贷款”,得到政府的利息补贴,自己不用支付大学期间的贷款利息。一个本科生最多可以贷款4.6万美元,一个研究生可贷款13.85万美元。中产阶级家庭学生则可以申请“无贴息贷款”,政府不为学生支付他们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

联邦直接贷款由联邦教育部发放。参加这个贷款项目的高等院校可以从美国教育部直接获得贷款资金,并向符合借款条件的学生发放贷款。

中产阶级由于收入较高,无法申请其他贷款。中产阶级家庭可以为子女申请学生家长贷款。学生家长贷款在发放的时候,既不考虑学生家庭的资产和收入情况,也不需要担保人,只需贷款人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即可。贷款的额度也很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整个学业,其利率上限为9%。

为了鼓励学生在毕业后按期偿还贷款,一些贷款机构会对按期还贷的学生提供优惠政策。例如,如果贷款学生在还款的头24个月,都能做到准时偿还贷款,一些机构会免除一部分费用,作为按时还款的“奖励”。如果贷款学生持续48个月按期偿还贷款的话,获得的优惠就更多了,部分贷款机构将把学生尚未偿清的贷款利率降低2%。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一些学生拖欠贷款,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会将拖欠者的账户转给专门的追款机构,并将助学贷款违约记录输入美国的个人资信系统中。拖欠者将一辈子带着这种污点,为其以后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5.半工半读

半工半读是指大学生在就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的工作,通过赚取工资保证其完成学业的经费来源。美国的半工半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教育计划;另一种是工读计划。

合作教育计划主要为二年级以上的大学生提供资助。参加这一计划的大学生需要在学校全天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参加该计划的企业或公司全天工作一段时间。学生通过交替方式,一边学习,一边工作。通过工作,学生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来源,用于在校期间的各种费用开支。

另一种半工半读的方式是工读计划。工读计划主要由联邦政府基金资助,安排学生在校内工作,获得一定收入,但是对每周工作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

五、美国的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中的私立学校教育方面有很大差别。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私立学校教育比较发达,私立学校的数量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学校中约占一半,而且很多名校都是私立学校。相比之下,中国的私立大学起步较晚,名校也较少。中国的私立学校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2003年全国民办高等学校175所,在校生81万人。在中国,私立学校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力量也比较薄弱,中国的高等教育仍然以公立大学为主,私立大学还没有发展到与公立大学相同的地位。公立大学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而私立大学的经费则有很大部分来自学费。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不充足,除了应大力发展依靠政府拨款的公立大学之外,还应该大力发展依靠学费的私立大学。这一方面能够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不充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公立大学相比,私立大学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在学科设置上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能够及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但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有限,私立大学的设备往往不如公立大学新,设备质量不如公立大学高,设备种类也不如公立大学全面。

我国的私立大学应当向美国的私立大学学习经验,拓宽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比如,广泛征集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将学校研发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新产品或新服务,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获得教育经费,或者申请专利;同企业联合办学,一方面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向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的环境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私立大学的经费支持,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支持高等教育,为捐资助教的个人和组织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捐赠的内容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有价证券、教学设备、不动产,等等。

在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美国无论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依靠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即使是公立大学也有大约一半的教育经费来自非政府渠道。对于现阶段教育经费并不充足的我国高等教育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很好的经验。我国的大学,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应该不单单依靠政府的拨款,而是努力开发多种经费筹集渠道,依靠自身的力量,利用学校的设施、知识,为学校筹集更多的经费。

在对学生的资助方面,美国采取多种方式减低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并使不同的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筹款方式支付学费。虽然由于高等教育能够给个人带来很大的效用,家境较富裕的学生愿意支付较高的学费,但是高昂的学费对普通家庭来说仍然是较重的负担。一般家庭可以参加大学学费预付计划减少学费带来的压力,学生也可以申请各种贷款,或通过半工半读增加收入。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申请奖学金。家庭较贫困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助学金。美国用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帮助各种需求的家庭和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及其家庭的资助还不够完善,应当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完善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机制,帮助各种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华亭.中国教育筹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沈有禄.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公平杠杆――教育券[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

第12篇

摘要:近百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发明也走在世界前列,21世纪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三分之一为美国人。这些惊人成就的取得,除了美国富有创造性的人文精神外,应该归功于美国的高等教育。而对这些发明贡献最大则是美国私立的大学院校,美国的名校中90%都是私立大学。反观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公立大学不断发展变强的同时,私立大学却未能有公立大学的规模和教学水平。文章通过分析现今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现状,并借鉴国内外私立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未来中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私立大学;经营与管理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现今的高等教育

现在中国大学主要有公立大学、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三类高校,其中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都属于公办教育范围,民办高校则是民办教育。在法律上,国家规定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同等对待,但在实际的国家财政支持上,公办教育每年都会得到资金支持,而民办教育则无法得到这方面的支持。这样的结果是,在法律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平起平坐,但实际上却是差距甚远,实际的操作与法律上的不一致也是导致中国民办教育无法较快发展的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广度指的是大学的数量;深度则是大学的质量。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被提到很高的地位,这些发达国家除了发展公立教育之外,也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私立教育,而且私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又普遍高于私立院校。就算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美国依然向外国留学生发放奖学金,这个是国家和教育形成的共识,在美国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教育机会,而且美国为世界提供了总学生人数的80%,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学成后就留在美国,为美国做贡献。对中国来说,中国的大学越多,创新性人才就会更多,会更好地决定中国整体竞争力。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导致中国高校扩招和建设校园。大学扩招的同时,有一点并没有做好,就是中国大学生在人数增加的同时,素质反而下降了,课堂学生容量在不断扩大,而师资力量比没有同比例的增加,学生整体素质就不能很好提高。所以,只有公办大学好,而没有民办大学并不能很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还需要民办大学来跟公立大学一起竞争,同时也是在填补公立大学教育的空白。如果只有公办大学,那就变成纯粹的精英教育了,

(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应该由公立教学体系和民办教学体系组成,民办教学体系形成以后会跟公立教育形成一个竞争的问题。就像国有企业一样,属于垄断状态,服务、价格都没有保证,当教育形成垄断之后,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教授队伍多好,都无所谓,国家给学校名额后学校就可以招生,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以后,公立大学竞争的积极性不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校构成。据1993年数据,美国的私立小学占学校总数的24.4%;日本的私立小学占10.1%。1990年,私立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欧洲的法国为15%和21%;英国为5%和9%;西班牙为35%和32%;亚洲的韩国为1%和41%;菲律宾为7%和36%;印度尼西亚为17%和50%;南美的阿根廷为19%和29%。中小学阶段如此,高等教育阶段更是比例巨大。在美国的高校中,属于私立性质的高校的比例为55.3%;在日本,这个比例则高达84.6%。

从上面的数据看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欧洲、亚洲还是南美洲,私立学校都是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阶段,私立学校更是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回顾中国私立学校的发展史,中国第一家私立大学是1919年由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它是在1904年严氏家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中国的私立大学就进入发展期,到1927年前,中国大陆出现了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私立大学。从结构上看,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形成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共存的局面。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统计数据,192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主要分布情况是:公立(含国立、省立)大学7所,私立大学13所,教会大学17所;1935年,公立(含国立、省立)大学53所,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51所;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公立大学的数字为39所,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27所。可见,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高等教育格局,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平分秋色,携手并进,共同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私立大学被迫停办,原有的大学或不在了或被转为公立大学,之后私立大学经历了30年的真空期之后,在80年代才出现民办大学,这中间30年的断层至今仍为弥补上来。

从国外私立教育和中国自身私立教育体系的历史看,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缺乏私立教育体系来补足,未来私立教育的发展将是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外私立大学几种模式的分析

私立教育原则上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是盈利的私立教育;模式二是非营利性的私立教育。

模式一中,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家投入,是想要取得合理回报的,私立学校属于资本家的个人资产。这种模式下,是以投资者为主体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校长则是董事会聘用的最高行政首脑。另外,学校为个人资产,其运营性质属于营利性的。学校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同时,也是要通过学校赚钱,使其投入的资金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如像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将教育看成是一个企业来运营,最终做成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收益,而美国又是全方位的,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培训,还有教育图书、教育技术等等有众多上市公司。

模式二中,私立大学是完全慈善性质的私立教育,一般都是由个人捐款、校友捐款、企业捐款,此种模式,虽然学校资金也来源于社会,但是学校本身是全社会共有的。但是学校仍可以用这些捐款去外面赚取利润,同时还需要靠其他的来源使资金增长,类似于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下,其运营性质只能是公益的、非营利性的,学校就不能以赚钱营利为目的。它的存在是为推进科学与文化事业,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以上两种模式就像是慈善基金和非慈善基金,慈善基金就不需要向国家交税收,而非慈善基金,要靠基金赚钱,需要向国家缴纳税收。慈善基金的要求要多于非慈善基金,慈善基金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属于共有性质,是公共财产;但非慈善基金就像是一个企业一样,基金自己要做好企业管理。

三、从财经眼光看未来中国私立大学经营管理

结合现在中国的现实,模式一更适合现在的中国,即营利性的私立大学,具有一定的回报更容易吸引资金进入斯理论教育这个领域。但从长远来看,非营利性的私立大学更加能代表中国私立大学的发展方向。

下面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眼光来设想中国非盈利性大学的运营和管理。

首先,学校的运营不需要国家的资助,完全由私立大学设立的基金承担。学校的一切收入都纳入这个基金,而且一切开支也都由这个基金负担。这个基金相当于整个私立大学的心脏,为整个大学提供血液。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可以包括校友的捐助,其次是企业的资助和学费收入;支出部分主要是学校的硬件建设,运营费用,以及科研经费和奖学金。这和国内现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不同,维持现在国内大学的费用来源主要是学费和政府资助,还有一部分的银行贷款和校友捐助,但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模式下,学校要取得研究经费或是颁发奖学金都是不独立的。而独立的基金运营可以保持学校的独立性,同时可以自由控制收支。除此之外,学校基金管理者的另一个任务是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

其次,学校的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依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私立大学本质上是“公共产品”,学校的日常经营管理,以及发展策略都是围绕这个核心价值来展开的。公共产品即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对私立大学来说,学校所要创造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让相关人员能够从学校的这种不可替代价值中受益。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只要能不断地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并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持教学质量,长期下来,学校所拥有的“公共产品”的价值便会不断增加。此外,学校的影响力越大,校友们就会拥有一种自豪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能够为校友们带来更多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网;这种归属感也能更好地维持学校的传统,又保持了其核心价值。 转贴于

最后,学校为维护核心价值,还要通过日常的管理上实现。一是对学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待遇问题,学校通过重金聘请好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高学校的学术研究,或是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校做讲座,而这些优秀的教师又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这些优秀的学生正是学校核心价值的基础。现在国内的一些私立大学则是热衷于招收要一些“富家子弟”,这不仅破坏了学校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声誉,也会破坏学校的核心价值,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二是保持学校核心价值和校友之间的互动。由于学校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校友的捐赠,为维持学校的运营,学校必须通过这个核心价值来吸引更多的捐款。如学校的各类建筑上,各种树木,包括桌椅板凳等等都可以刻上捐助者的名字,这些捐款能够增加学校的核心价值,同是也提供更多的价值给校友。

总体来说,此种设想下,未来中国私立大学的经营哲学应是认清自己的核心价值,即“公共产品”的属性,并通过日常的运营管理来增加这种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