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习生工作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院校实习管理质量评价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大力实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确实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各职业院校在加强学生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将学生的实习工作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以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运用、加强技能锻炼、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另外,我们也应看到当前职业教育总体质量仍然不高,学生实习计划不能完全落实、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实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实习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阶段,也是学生就业前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环境的必经阶段,对学生的人格品质、专业技能和社会综合素质能力有重要影响。为研究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措施和质量评价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作者和课题组成员一道,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比较成功的“双元制”、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的经验,拟为改进的管理模式进行观察,同时用常规的传统管理模式作对照,然后分组评比,综合比较,全面分析效果和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
从2013年8月到2014年5月,根据实习基地的分布情况,我们选取了本年度医学实习生330人,平均年龄为20岁左右,其中女生196人,男生134人。学生分布情况为:孝感市境内孝感城区实习基地60人,汉川、应城、云梦、安陆、大悟、孝昌实习基地各30人,孝感市境外的北京实习基地30人、上海实习基地15人、武汉实习基地15人、随州广水市实习基地30人。然后,将这33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65人和对照组165人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考虑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的要求不同,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平等自愿的原则,在与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研究。在学生实习的初始阶段、熟悉阶段、结束阶段把涉及影响实习质量的各种因素考虑进去,如对学生而言影响因素包括实训态度、职业素养、实践技能、工作业绩、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对学校和实习单位而言影响因素包括实习组织、实习方案、实习条件、带教老师的能力等。对照组和观察组在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方面有所不同,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实习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满意度,以利于提高带教和指导质量,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实习效果。
2.实习过程管理。对照组采用现行的实习管理方式,即学校将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沟通后,由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管理。实习前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岗前培训,讲解实习管理制度、实习内容和考核标准。
观察组的学生在实习管理上采用新型管理模式,即加强实习的过程管理。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老师采用111跟进方式(1个月到实习单位与单位指导教师沟通,1周检查学生日志,每天浏览1次通讯网)指导;学校开展争创“双师素质”活动,保证教学、管理与学生实习不脱节;实习过程管理借鉴“双元制”管理模式,以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为主导,以实习单位的“准员工”标准要求学生;实习操作采用PDCA循环法(又称戴明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为计划;D为执行;C为检查;A为处理。以上四个过程不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呈阶梯式上升),不断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实习质量。
3.质量评价。对照组按现行评价模式,即实习完成后由学生、单位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分别将《学生自我评价表》《单位指导教师评价表》《学校指导教师评价表》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完毕后交学校实习管理部门,学校实习管理部门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和学校实习老师评价结果最终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该评价是一次性评价。
观察组的实习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教”与“学”双向评价形式,学生每完成一个实习阶段,除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表》《单位指导教师评价表》《学校指导教师评价表》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外,学生还通过《学生对学校的实习工作评价表》《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评价表》对学校和实习单位在实习的教学和组织等方面进行评价,双向评价结果都提交学校实习管理部门,由学校实习管理部门汇总后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相应的实习单位、学校老师和学生,及时指出实习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为做好下一阶段的实习工作提供建议。该评价有多次评价,学生实习成绩为多次评价的平均值。
4.根据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不同,不同表格在项目分值和权重上有所不同,《学生自我评价表》占实习成绩权重10%,《单位指导教师评价表》占实习成绩权重60%,《学校指导教师评价表》占实习成绩权重30%,每次评价进行汇总量化,纳入信息化管理。《学生对学校的实习工作评价表》《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评价表》作为观察组实习过程中学校与实习单位和学生沟通的内容之一由学校实习管理部门负责反馈给实习单位和学生。
5.对照组在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性评价。观察组在完成每一个实习阶段后进行评价,实习结束阶段,学生还要对整个实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对前面指出的问题是否改正进行总结,使评价贯穿于实习过程的始终。根据最终评价得分确定学生实习结果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76~89分)、合格(60~75分)、不合格(60分以下)等。
6.统计学处理。为检验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实习效果,课题组抽取了单位实习老师对两组实习学生在学习态度、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和创新意识四个方面的评价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应用t检验比较两种学生的实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分,应用x2检验比较两种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实习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满意度,最后对两种模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得出较好的实习管理和质量评价方式。
三、研究结果
1.根据以上方法得出的具体数据如下
2.讨论
(1)实践证明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领导重视、学校指导老师认真负责并采用“111跟进”方式、“双师素质”活动、“双元制”管理模式、PDCA循环法等举措,对端正学生实习态度、提高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效果都是很明显的,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如表1)。学校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实习管理,将其视为己任并继续努力抓下去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研究结果也表明,新的管理模式能为广大实习学生所接受(如表2)。尽管实习指导老师要经常去检查、督促、指导学生的实习,会给他们增加些麻烦,但只要能使他们学习态度、专业技能、沟通技巧都有提高,他们还是乐意接受的。这也提醒和鼓励我们要进一步把“111跟进”方式、“双师素质”活动、“双元制”管理抓深、抓细、抓落实,抓出成效来。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诱导,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
(3)对照组在实习质量评价方面由于评价对象和主体单一,采用一次性评价方式,仅起到实习考核的作用,对学生的实习帮助不大;观察组评价模式通过多次评价,可以及时解决和纠正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在现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评价,使学校实习管理部门能真实了解学生的需求、学校和实习单位需改进的地方,起到了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作用,使学校实习管理部门能真实了解学生的需求、学校和实习单位需改进的地方,有利于下一步实习工作的开展。
四、结论
1.“111跟进”方式、“双师素质”活动、“双元制”管理模式、PDCA循环法等举措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是可行的,对学生的实习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今后如何抓深、抓细、抓落实以及如何进一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领导重视,狠抓落实,这些举措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2.在现有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双向评价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实习评价体系,而且对学校、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和学生等相关实习主体都起到了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作用,有助于调整和优化实习方案,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0.
[2]汪静.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保障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5).
[3]黄宗德.运用PDCA循环提升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5).
一、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附属医院兼职教师模式的问题
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大多为兼职,医疗工作是医院的中心工作,部分老师由于忙于完成临床医疗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加之临床工作任务繁重,临床教师精力不足,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许多带教老师往往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影响了教学质量。临床教学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学工作与医院医疗工作的回报有差距,使得临床教师教学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见习老师不稳定,常常谁值班谁带,随意性大、盲目性大,老师水平良莠不齐,手法不一,有些教师自身操作不熟练、不规范,这必然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规范,甚至存在错误。
2.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
由于医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目前学生人数与床位比例相对失衡,教学用病种、病源相对不足,加之病人维权意识增强,不愿配合教学,病房环境难以满足临床见习和实习要求,学生见习常常成了参观医院,或者几十个学生围着一个病人,根本达不到见习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医院都加强了对医疗事故的防范,临床医生为了减少或避免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明显减少实习生动手机会,学生临床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实践技能得不到锻炼。
4.就业压力下实习生管理问题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大多数实习生都选择了考研,以缓解就业压力。这就导致实习后期学生以牺牲实习时间为代价,为考研作准备,或为就业而奔波忙碌,无心实习,极大地影响了实习时间及效果。
二、解决临床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1.实施临床专职教学秘书及专职教师模式,确保临床教学秩序稳定
自我院成立了教学领导小组,根据临床课程设置建立了26个临床教研室,并设立了专职教学秘书,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责任,并制定出了一系列管理规定,使教学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临床教学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各科室可根据工作量多少,每学年选派出理论丰富、功底扎实的医疗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在其担任专职教师期间相对脱离临床工作,专门负责本科班临床理论和见习授课,负责组织科室开展教研活动和实习生带教和管理等工作。通过这一举措,可使临床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临床教学工作中去,确保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稳定了临床教学秩序。
2.加强临床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组织临床老师进行教学观摩、操作培训、会议交流,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课堂授课示范、教学查房示范、教学病例讨论示范、体格检查、收集病史等操作示范,使青年教师掌握规范授课及实习带教方法。每年可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进行教学法学习,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使临床教师规范教学活动,提高了临床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为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
3.健全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临床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计划组织管理人员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督导,定期向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保证教学检查工作落到实处。进而对各项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对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同时还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和奖惩办法,将考评结果与科室及教师个人利益挂勾,在医院营造出一种公正、公开、公平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了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4.顺应形势,科学管理
在解决实习与择业矛盾问题上,学校可集中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大型专场招聘会,减少学生择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保证他们的实习时间。对报考研究生的同学除积极引导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利用小讲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其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复习,缓解这部分学生工作和学习时间不足的压力。还可通过评选优秀实习生等活动,发挥优秀实习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实习期间表现优秀者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在就业方面给予支持、选拔表现优秀学生优先录用,这大大调动了实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工业工程专业“211”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1“211”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原则与依据具体说来,本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四部分组成:(1)通识教育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使之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这些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术技能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大学体育、大学英语以及计算机课程等。(2)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该专业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学生分析、解决生产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论和数理统计A、大学物理、工程实训A、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等。(3)专业核心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之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该课程包括计算机绘图、管理学原理、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运筹学课程设计、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设计、系统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生产系统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4)专业选修及实践实习领域课程。该课程包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创新设计、机械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现代物流学和专业社会实践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
1.2“21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前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学生还必须修读非本院、本学科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完成8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体育专项课程等,学生必须修满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5学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学分5学分纳入自主修习课程考核。其次,“211”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共性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创新是以思想的自由为前提的,个性是学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能力的表征;如果说通识领域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
2校企合作背景下的“211”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要求
为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工业工程专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业工程专业积极联系校外企业,与之对接合作,采取课程实训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措施。
2.1明确实训大纲,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为了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效果,“211”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所有的实训课程都有实训教材或指导书,这些实训教材或指导书由本专业的老师集体编写和修订,并贯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2)实训课前,教师和实训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备课,检查实训设备、设施的性能和实训材料的有效性,以保证实训的正常运行。(3)实训教师需严格管理学生,向学生讲明实训规章、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认真批改实训报告。对那些违反实训章程,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应该明令其停止实训;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实训报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做。(4)实训结束后,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并认真批阅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成绩,将其记入实训成绩档案。
2.2构建实习管理体系,促进实习效果的提高实践实习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对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实习取得良好效果,湖北文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按照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制定了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编制了与实习各环节管理相对应的《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申请表》、《变更实习单位申请表》、《实践实习进度表》,以及一系列能够反馈实习效果的《实践教学工作评价调查表》、《实习单位意见调查表》和《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意见表》等,这些实践实习跟踪管理文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监督作用。
作者:贾利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以近四届的毕业生、实习生、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学生基本信息”、“实习就业基本意向”、“实习就业意识”、“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情况”四个方面的调查,总结如下:
1.学生基本信息
(1)学生在选择报考职业学校专业时主体意识较强,在校学习兴趣较高,对选择本行业做为就业对象目标明确。
(2)学生选择烹饪专业时多数处于兴趣和就业考虑,整个实习就业的基础较好,但整体实习的稳定率不高。
(3)创业的机率较低,人数较少。中职学生创业往往遇到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创业的难度远远大于高职、高专的学生。
2.学生实习就业基本意向
(1)学生非常重视实习的作用,很向往高档次、有声誉的实习单位,而不愿意去低星级或其他社会餐饮企业。但从主观意识上愿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
(2)学生愿意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企业的了解,为今后实习就业做好准备,有近10%的在校生已经参加了麦当劳等快餐企业、超市促销、假期厨房打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3)学生选择实习就业单位,比较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在企业的成长发展,而不过分计较薪酬待遇,更注重学校对实习单位的推荐,具有一定的保障,但又希望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通过座谈我们发现,学生对实习单位虽然信任学校的推荐,但是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类似双选会的方式供学生自行选择,而不是硬性分配,有人性化的实习就业推荐方式。
3.实习就业意识
(1)学生普遍认为,技能是就业层次、创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今后才会有更大发展。
(2)对实习的目的普遍明确,但学生在对于实习单位的选择方式考虑不周。有近半学生遇到更好的实习单位会选择跳槽,且认为违约跳槽对今后就业影响不大,而且对于就业政策学习不到位,遇到问题时才会临时学习有关资料。
(3)学生对实习的期望值偏高。通过访谈,学生在实习后往往遇到人际关系、薪酬待遇等诸多复杂问题,较过去学校的单一环境,落差较大,学生一时转变不及,实习激情会受到挫伤。
(4)学生对烹饪专业创业前景普遍看好,认为烹饪专业的创业方向较广,认为从小吃、简餐、食堂、卤菜、酒店、快餐等诸多渠道均可进行创业,但对自身创业的兴趣不大,对创业的认识仅停留在解决个人就业问题阶段。
4.学校实习就业工作
(1)学生对就业办的工作基本肯定,但提出仍然需要改进,部分在校学习学生因接触较少,做出了“不了解”的答复。
实习生每月都能做到返校或与实习班主任见面,学生对实习班主任跑实习点工作评价较高,认为“班主任到企业一线了解”最能反应实习状况,并很希望在企业见到学校的老师,并从中与企业协调问题。
实习生还对建立QQ群的联系方式表示了欢迎,通知和其他信息通过这一方式比电话通知要好,而且可以在群里和班主任、同学之间及时沟通,反映情况,相互交流实习的经验。
(2)在实习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学生希望依托企业开展,可以近距离了解企业,了解烹饪实习岗位的工作要求,有利于结合自身特点对实习企业的选择。
对于就业办开设的活动,学生主要以参加实习就业指导课为主,虽开设了就业成功人士讲座和企业专家授课,但是开设次数不多,学生的参与率有待提升。
学生希望能够以参加“工学交替”的企业实践活动,辅之以企业讲座和优秀毕业(实习)生授课这一方式展开实习就业指导,开设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的教学活动。更有学生认为,应编写烹饪专业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增加烹饪专业创业的相应内容。
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走访了部分企业,召开了专业教师的座谈会,进行了沟通交流,结合上述学生调查,我们烹饪专业实习生在企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实习认识不足,对实习企业不了解;二是专业技能参差不齐,不能及时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三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事“急功近利”,缺少长期的锤炼;四是个人主义较强,与人沟通能力弱;五是创新性不足,被动接收企业产品模式,主动学习与创新较少;六是缺乏创业的能力与激情。
提高实习就业质量的建议
1.学校就业办及教师提前介入实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实习就业观念
实习就业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检验,未来企业的优秀预备员工所具备的,不仅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需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使命感,一改“师傅骂就逃避、工作忙就休息、薪水低就走人“的不良现象,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实习观念,以磨练劳动意志、夯实专业基础为目标,最终获得企业和师傅的认可。
首先,每一所职业学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编写相关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从行业状态、人才需求、职场包装、实习案例、创业明星、就业制度、创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咨询等诸多方面入手编写,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业目标,达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第二,在即将踏上实习单位的前一学期开设实习指导课程。在实习前采用信息登记、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班级教育等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将学生想法融入学校的实习安排方案中去。并通过校本教材将就业及创业的相关政策、制度给予解说,帮助学生及时获取劳动权益保障的知识,减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弯路。并根据学校的技术力量结合市场实际,通过企业赞助、学生募捐等方法给予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相应的创业支持。
2.将学生与教师的顶岗实习有效结合,力争做到“企业、学生、教师、学校”四赢局面
现代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创立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企业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学生进入企业不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而是做为人才储备,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往往产生于实习生当中。
学生实习仅依靠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模式,往往造成从心理上和技术上都会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建议分“入学教育”、“角色扮演”、“岗位练兵”三个实习见习阶段。
“入学教育”阶段依托一年级学生开展,到了企业后以熟悉厨房管理、设备运转为主,此阶段通过沐浴企业文化、环境,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促进学校教师的教学。
“角色扮演”阶段依托二年级学生开展,到企业后通过在炉、案、碟、点等诸多岗位见习轮训,首先检验自己在校学习的状况,再结合自己的喜好和技术专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种岗位。再将厨房的各类角色融入在校实践教学中,从着装上通过不同领结色彩给予区分,不定期轮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勤学苦练技术。
“岗位练兵”阶段依托三年级学生开展,企业可以依据学生结合前两年的见习量体裁衣,安排合理的岗位提供实习。实习中通过独特的企业文化,深远的战略规划、规范的管理体制,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实习学生同样拥有企业荣辱感,认同企业,保证高水平的实习,顺利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教师的顶岗实习既可以了解企业烹饪产品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也可将教师的文化、理论优势与企业员工技术力量相结合,进行如“民国菜”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将菜品创新迈上新的台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是,在实习中有自己熟悉的教师相伴,学生在企业就不再有陌生感,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这一角色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3.企业全程介入实习就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帮助学生树立“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从零做起,迈好关键的第一步”的思想观念
企业应将校企合作朝着内涵化、前沿化、全程化发展。加入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创业指导的每一环节,在校内建立具有市场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从新学期开始,就融入企业文化,举办企业进课堂活动,由企业人员定期到校传授企业文化和就业形势分析,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做到常态化,让学生逐步了解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及工作任务与目标,让学生从高山流云中脚落实地,缩短与企业的“磨合期”,迈好关键第一步,提高学生实习就业的稳定率与质量。
现代企业中,出现了“70年代经理、80年代领班、90年代员工”的团队,个体间也存在文化背景、年龄、学历、观念的差异,代沟非常严重,加之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不能承受压力、性格缺陷造成的消极就业观,对实习的稳定率造成了很大影响,企业应会同学校一起通过座谈、交流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技能、人生观、喜好、适应能力、满意度等,对症下药,灌输“骑驴找马”的原则,学会适应各种不同人群,面对挫折,把工作做好,为将来更高的发展打下基础。
4.学校、家长、企业、社会全方位介入实习就业管理,确保学生不流离于学校、企业的管理制度之外
首先,实习生一踏上社会,往往会忘却自己学生这一身份,既渴望早日成为社会人,面对各种社会诱惑却又不能把握自己,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学校应在此背景下,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意见》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实习管理规定》制度,对实习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方法做出相应规定,并由企业、学生、家长、学校签订四方实习协议,以精细化做到实习管理中实习制度有保障。
其次,学生实习阶段,应强制性参加实习人生意外伤害保险,保险为实习学生保驾护航,为学校和企业的实习解决了后顾之忧,加之一定的安全教育与制度的建立,做到实习管理中人身安全有保障。
再次,就业办应通过早期信息登记和问卷调查,将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以及家庭住址,包括是否住校等相关信息登记在册。并创建相应的实习管理QQ群和微博,重要的信息和通知均可以在群和微博中,学生也可在群中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公布每一个实习班主任和招就办负责人的电话号码,以便处理突发事件,做到实习管理中信息沟通有保障。
通过对92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可以看出:他们对学校的总体教学工作评价一般,主要表现在师资条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对工作影响较大是学校的实训实习和基础理论教学,但学校在分析思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显得不够。学校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只教会某项技能,而没有教给他们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他们还认为他们的优势在于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而外语能力、理论水平显得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基本合理但与实际有所脱节,认为专业教学中尤其要加强知识的更新。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实训课程过于基础化,忽视了管理知识层面的培养,高层次的管理实训和督导实训缺失。
二、制约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因素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对口率低下,行业停留时间较短有专家分析指出:专业教育严重滞后‘症结”所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过低,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提升,学生的眼界、思维受到限制,拓展能力不强;而高等教育走的是“高层路线”,过高的培养目标和过宽的专业设置,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理论功底尚可,专业能力不突出高校亟需解决人适销对路”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构建了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人才的培养质量高。相比之下,我国学校和酒店的合作不够深入,仅限于校外实习和企业人士进校讲座,在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显得滞后。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比重大,专业课的比重偏小,过于理论化,实用的课程偏少,课程内容比较浅显而且陈旧,一些课程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比如一些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旨在让学生参;计算机等级考试,与企业要求的应用能力存在差距。酒店管理专业应该考虑开设的是酒店信息系统的应用课程,工作中常用的文档、电子表格、幻灯片的制作,办公设备的运用能力则需要强化训练。另外课程的设置也没有考虑学生职业持续发展的问题,过多的强调基础技能实训,而涉及经营管理层面的课程,如财务分析、营销实务、公关策划、文员实务等课程并未开设。即使有些院校开设有一些经营管理类的拓展课程,但是重视理论的讲授,缺乏实践的教学。甚至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因入设课,既不考虑酒店岗位的实际需要,也不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
3.资源配置不足,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师资短缺的问题,新进的教师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缺乏酒店从业经验,有的甚至刚入职就要承担2门以上的专业课程,理论基础虽好,但缺乏行业背景,教学停留在“纸上谈兵”和照本宣科。另外教材的内容、实训条件等都落后于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存在偏差。由于各类资源的配置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打折扣。
4.缺少职业养成教育,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清晰。从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经验来看,酒店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趋势是“学生阶段职业化”、“职业发展连续化”和“职业发展战略化”。而当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职业养成教育形式有余、实效不足;教师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职业养成教育;学习环境中职业氛围不浓;职业素养教育前紧后松等问题,导致学生进入酒店行业后不能快速的适应和融入企业。另外很多高校缺乏对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指导,即使有些院校开设有此类课程,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缺乏对学生的跟进指导,职业教育活动多流于形式,未能体现实效。
5.对校外实践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对职业的重新选择。一些学校选择实习点时没有高标准、严要求,甚至一些实习基地是凭借与酒店的业务关系或私人关系安排的,同时未能重视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工作,校企双方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妥善的予以解决。另外学校对企业如何使用毕业生缺乏要求,对企业的用人机制听之任之,一些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缺乏人性化。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酒店职业产生了抗拒心理进而重新择业。
三、基于学生职业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对策
1.夯实专业基础,稳步提高专业人才的层次。高职院校要保持专业规模的稳步发展,切忌盲目扩张,要夯实专业基础,打造真正的“双师”队伍,完善各项教学资源,顺应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张力,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实行双语教学,力求与国际接轨,严格选择酒店集团旗下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国际高星级酒店的见习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层次。可以考虑实行“酒店管理精英班(国际班)”的培养机制,分班教学,将优秀学生的职业面向定位为国内外知名酒店集团,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国内高星级酒店和海外酒店的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
2.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学生就业层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外酒店集团走的是“人才自制”的路子,在大学中设有自己的酒店管理学院,酒店经理人很多都来自这些酒店管理学院,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院校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形式。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推行的“荷田酒店管理人员储备班”和“王朝酒店订单式助学班”,由企业承担学生学费,实行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1.5+1.5”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入学即入职,通过定向培养,让学生毕业后就能走上级基层管理岗位。另外要构建校外实习的校企共管机制,建立实训基地的评价机制,实行“实习岗位轮换制”和“见习领班制”,让学生能够在高层次的实训基地中进行不同岗位的实践,并能体验和感受基层管理工作。
1.选题依据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是按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材进行理论教学,同时安排部分实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①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课课时数所占比重较少。②忽视知识应用,学校教学与工作岗位衔接性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③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④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当前,高职会计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等院校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将面临着失去市场的危险。同时,在知识经济年代,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会计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法进行更新的研究创新。本文立足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实际,以教学效益的提高为中心,提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与效益研究”这个课题。以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摸索有效教学方法;求新的实验与实践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等为研究目标。
2.课题研究价值
①有利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理念,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面貌,提高了教学的效益。使得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真实的发展。③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力图把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升。
二、课题研究情况介绍
1.学校及课题组简介
本校是国家高职高专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为精品建设专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教研队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人;中级职称(讲师/会计师)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人。其中1位为省级学科带头人。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开发校本教材3本,公开共10余篇,并参与了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注重教研教改工作,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制定了规章制度,重视对教研工作的经费投入和力量支持。在经费预算中列有专项教研经费,且逐年增加,并按照示范性学校和精品专业建设要求保障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同时,与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专业技术上给我们以大力的支持。制定并实行下列各项课题研究制度:例会制。每学期召开至少3次课题组工作会议。听课研讨制。每月轮流听2节课题组内研讨课,课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进行研讨。奖励制度。课题组根据各成员的表现积极向学校推荐科研先进个人,并给予奖励。
2.研究过程与方法简介
通过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的方法,做好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计划制定与分工研究工作。组织对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社会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分析高职专科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及效果。制定高职会计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与培训、考核的方案;从业资格证考核培训方案。研究制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并开始实施,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效果。创新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方案、学生手工会计核算技能训练方案、高职专科会计专业学生电算化技能训练方案。制定高职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考核方案。
三、调查研究情况分析
1.社会问卷情况
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25份,问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问卷对象为周边企业,有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毕业生就业单位等,涉及的人员有单位领导、企业财务负责人、往年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等。其中在收回的问卷中,单位负责人35人,财务部门负责人40人,毕业生36人,其他为一些与财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从调查问卷的情况看:社会各界领导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评价主要集中在工作态度评价方面,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是正面的,满意度高达95%。对他们工作态度感到不满意的领导只有2位,主要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的两位会计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纪律遵守不够严格,这两个单位都是事业单位,会计都是女同志,这可能与其家庭以及单位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关系。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业务水平,领导基本上是认可的。财务管理负责人对于问题的看法与单位领导有所差别,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多年来的业务水平基本上合格,但是个别人不善于学习,业务水平跟不上现代会计管理工作要求。他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人员工作满意度为91%,业务满意度为86%。他们对于高职院校会计的学习能力满意度不高,仅有65.3%。会计管理负责人对于会计的实际工作了解较多,但是容易受个人关系的影响,所以结论要辩证对待。高职院校往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工作满意度较高,达到94%;他们对于自己目前的福利水平也比较满意,社会尊重感也较强,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较高。反映毕业生的自信程度。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高职会计毕业生普遍反映:他们的会计知识主要是在实践工作中积累出来的,高职毕业初期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在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当中,有57%的人员在10年内走上了单位财务负责人之一的岗位。从会计管理与工作人员对高职会计专业实习生的评价来看,超过80%的人员认为高职学生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的现象,学生处理难题的能力非常差。从其他人员的调查来看,他们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不如以上几类,满意度低于75%。大公司大单位对于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他们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满意度不如其他中小企业与中小事业单位。可见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与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存在差异。
2.学生问卷情况
针对本校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分布在一二三年级,收回300份,全部到位。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数据统计呈现如下特点:在对会计专业前景目标上看,89%的学生对专业本身的信心是足的,他们认为只要认真学习,会计专业未来的发展是充满希望的。对于未来的收入,很多学生给自己定位的5000元以上比较普遍,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希望达到15000-30000的高薪。在专业发展趋向上,学生在会计资格考证上的积极性非常高,88%以上学生在积极筹备考取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学生对于实践实习活动的机会非常重视,24%的学生利用过假期自我安排实习活动,可见学生意识到实践活动对于专业的重要作用,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够迅速与社会需要接轨,把就业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在“你认为会计行业是否一定要做适当的假账”问题上,58%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做一些违规的账务,反映思想教育的缺失。在自我学习上,学生普遍反映自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安排下学习,进行自我学习的学生人数只有41%不到,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听讲的学生人数65%以上,能够发言或者讨论问题、质疑问题、发现问题的学生只有11%。自主选择一些相关书籍进行学习的学生只有4%多一点。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在对学校的教学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满意度较低,7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让人“提不起兴趣”,66%的教师教学中不善于组织学生活动,10.5%的教师从来在课堂教学中不举例实例说明问题,34%的学生反映自己经常听不懂老师讲解的内容,25%的学生怀疑所学的这些课程对未来就业帮助不大。在教学建议上,学生100%要求教师能够改革课堂教学,9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不要“一言堂”。学生97%希望学校能够加大实习或者实验活动内容,减少理论课程的课时。98%的学生希望能够经常到各单位学习,跟随专业会计了解社会实际知识。
3.教学调查情况
通过对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监控,教学资料监控以及课时计划等的分析。发现会计专业的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重视集体智慧的融合。教师基本上都是“各扫门前雪”,教师的教改意识不强,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尤其是理论课程的教师,与实践活动严重脱节。思想品德等公共课的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发展与知识素养的积累。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目的功利性过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前的教学模式改革在30%左右的教师中开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没有形成气候,学校的教学评估、教学管理工作跟不上课改的需要,课改还是局限在学校口号、个人行为的层次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践活动开展不足,学生与教师都感到实习的机会与系统性不强,需要加强。但是因为客观原因如单位落实,经费保障,课时计划等,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
传统的会计教学工作一直缺乏客观的调查分析,是关起门来教书。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为进行改革优化提供了依据: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同度,社会声誉良好。但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学习与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无法直接从事会计行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在社会中再学习才能够适应需要。这意味着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实际上距离社会发展差距很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急功近利现象严重。不重视公共课的学习、实践活动得不到满足、思想教育不到位,终身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与社会需要存在的差距在于学校课程体系落后,理论课程大于实践课程,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可见学校应该改革教学目标,挑战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重视公共课教学的实效性。学校教学模式落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意识不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差。学校的教学管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课程计划与设置不科学,实践活动安排少,层次低。教学评价体系陈旧,不利于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学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教科研能力与改革能力,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
2.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思路
对高职会计专业新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会计专业教学的计划、培训考核的方案、从业资格证考核培训方案等进行重新分析研究,创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比例。加强高职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使学生在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就能获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构建体现会计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其次,课程设置体现特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应按照地区、行业或企业的特点,根据社会要求及时调整,既着眼于学生会计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某地区和行业能力需要,设置外贸会计课程、连锁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课程设置不能一刀切,而应采用多方向模式,使学生既要有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又有具有一定的就业弹性。再次,课程内容要及时调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提高。例如:外贸会计要求在具备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外汇业务核算,出口商品收购核算,出口货物退(免)税核算,进出口业务会计,加工贸易会计,样品、展品、包装物、物料用品和低值易耗品核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进出口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等业务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在外贸会计课程中增设这些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及时去掉一些不是十分实用的课程。
3.为高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思路
通过对教学及管理实践的改革实验,把理论研究与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有机结合,对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实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对高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课堂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并制定以学生自主学习、以实践体验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规范课堂模式中各个课堂环节与学案、作业制度要求等。首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倡导以学生学习主体,以实践活动为教学内容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在课堂上“先学、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及时要求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师布置教学案让学生自我解决一些问题,实现“先学”;课堂中师生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展讨论与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后教”;教师布置部分课堂作业,让学生过关训练,实现“当堂达标”。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提倡通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学,学会解决问题。同时重视思想道德在学科中的渗透,提高学生作为会计人才的觉悟。
4.提出了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议
首先,构建完善的课程实施计划与评价体系。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计划方案体系。所以在实践教学上,提出了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与实践活动课时的要求。提高实践性教学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对现有的学生技能训练方案、手工与会计电算化技能方案等进行分析优化,制定全新的实践教学方案体系。同时,构建高职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考核方案。
其次,创新实习活动方式。针对当前实践活动存在的客观困难,课题组提出了“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实习活动与财务公司融合,让学生直接走进财务人员与市场当中进行锻炼。提出开展“财务工作专项比赛”“学生创业大赛”活动,构建学生专业实习活动的平台,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提出“改革学习教学管理模式”的要求,把学生实践活动纳入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