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的意义

科技创新的意义

时间:2023-06-02 09:5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创新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植树造林;管理水平

一、科技创新的含义

科技创新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简称,其定义来源于其实对于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和知识范畴的概括。在本篇文章中,对于知识创新的概念是指,一方面是包含了对于科学原理的发现与探索,另一方面又包含对于当前所现存的科学技术的革新与换代。在学科实践当中,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概念尝尝吧被混淆,虽然二者的范围重合程度颇高,但是从操作层面来讲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科技创新的源泉不仅仅包含企业的科技创新,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对于科技和专利进行革新自然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部分,但是在此之外,科技创新的含义还包括其余的部分,比如高校等科研机构对于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高校与企业联合互动所进行的对于技术的革新。

从目前的国际发展形势来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便意味着更多的关键技术和更多的产业潜力,便可以在全球的产业链条上占据重要和主动的地位。能够激发自己国家的经济产业,运用自身的知识产权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是社会活力水平的衡量指数,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二、科技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升标准法,该方法的要义在于将自身的技术标准提升至行业顶端,以行业当前的最高标准作为前进和创新的方向,通过了解,分析,模仿,实践等一系列的方式,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实力,以图超越对手,实现商业发展的途径。

(二)技术路线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规划好自身的技术路线,按照产品的需要,逐步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技术路线法较多的使用在汽车航天等大型产业,作为一种工具,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高效率的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实现技术水平的突破。

(三)产品及周期优化法,对于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一般有七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产品战略的建立,开发流程的制定,开发结构的建立,阶段性的审核的建立,各项开发工具的完备,各项事业的管理方式。这其中方面都完成了之后,一个高效的研究和开发体系就被建立起来了。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大化的缩短研发的时间和高效的利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资金和资源。

(四)产品数据管理法,作为对于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顺应,产品数据管理法是制造业邓大规模产业经常使用的方法,其看中科研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的作用,通过数据来得出结论,该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其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可以有益于本次科研,更有助于未来的长效科研体系的形成。

三、植树造林的意义

植树造林是指通过规模的行为新建或者更新森林的一种人类活动,以规模的大小来区分,其可以分为植树与造林两个方面,规模较小的成为植树,规模较大的成为造林,不可忽视的是,植树造林行为对于环境要素的保护以及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起了巨大的难以替代的作用。因而在近年以来,植树造林活动深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人们也喜欢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生活里一个方面,而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建设意义,一方面,植树造林的行为并不仅仅单纯的只是树木数量的增加,更可以结合科学的规划,种植经济性作物,比如茶叶,药物果树,橡胶等等作物。如此,在起到保护环境之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兼顾环境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植树造林的事业不仅仅包括了对于树木的新建,还包括了对于树木的更新与替换活动,在植树中对于旧树木的砍伐和新书树木的更换都可以提高林区的收入,为部分产业提供原材料。

(二)生态建设的意义,作为环境恢复和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植树造林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于生态建设的意义,其有助于放分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使得干旱地区和风沙地区的环境状况进一步完善,绿色植物的增多可以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部分颗粒物与有害气体,还会分泌各种有益菌,达到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的有益作用,不仅有助于环境,更为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起到作用。

四、科技创新对于植树造林事业的必要性体现

(一)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对于幼苗抚育的科学管理,幼苗抚育作为植树造林的基础性活动,对于植树造林事业可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可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通过营造良好的抚育环境,对于各项指标的管理,使得幼苗成活指数大幅提高。其次,有助于保证幼苗的质量,通过科学的发展和创新,使得幼苗的存活达到一定比例之后,便要促进其优质部分的生长,使得成活率与优质率并进。

(二)科技创新有助于验收管理,幼苗在成活之后,在刚刚植树之后仍然会有一定折损,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使得幼苗的生长活动得到检测和关注,可以保证期成活率,以及及时的对于死去的幼苗进行替换。这样科学高效的幼苗培育和管理机制,一方面提高了树木的额繁衍周期,一方面也减少了对于折损的经济投入。兼顾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三)科技创新有助于加强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树木的生长于存活,难免会出现有关的病虫害,科技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使得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提高,更可以使得对于疾病的治理高效有益。克服了病虫害对于植物的困扰,一方面延长了植物的存活周期,一方面也减少了新增植物的费用维持了事业的稳定性,可以说不仅从生态效益的角度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提高了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有助于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防治,森林火灾作为影响森林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严重的制约着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而科技创新的引入,一方面加强对于火灾的预防与控制,另外建立的应急反应机制,也可以提高灾害的治理,最大化的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 林福贤.浅谈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J].科技风,2011,6.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平台 网络结构 评价体系

1.引言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无论对于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来说意义重大,它能够集聚某一区域内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产生集聚效应,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所以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有关理论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建立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价指标,从基础条件建设、资金支持能力、人才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产出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希望能够借助这一评价指标对某一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不断改善其运行效果。

2.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构成体系模型及其功能

2.1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构成体系模型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从构成上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多个子平台共同构成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是指为了满足区域科技创新的需求,将区域中优质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配置,联合科技创新的主体,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网络性结构。

本文综合以前学者的观点认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是由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构成的,各个子平台又是有具体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构成的,由此形成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系统结构。

在该网络系统中,研发平台主要是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以更新原有技术和产生新技术,由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构成,是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产业化平台主要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形成产业化,由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构成,是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重点;创新服务平台主要是为创新活动提供科技服务,由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检测机构和技术转移交易机构组构成,是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保障。创新服务平台为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提供创新服务支持,研发平台为产业化平台提供创新资源和基础设施,产业化平台为研发平台提供技术反馈。

2.2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功能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整合功能。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将三大子平台组合在一起,同时也能够将各子平台所拥有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比如知识、信息、基础设施、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使创新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2)优势互补功能。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在技术创新的一系列活动中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和功能,也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将这三大子平台组合起来,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能够相互开展合作、优势互补,某一子平台创新效率和能力的提高能够带动其他子平台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提升。

(3)激励约束功能。三大子平台要进行良好的合作创新,需要有一种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够提高各自进行相互合作的积极性。这种激励机制就是各方在进行合作时能够降低获取知识、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资源的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寻找合作伙伴的时间和费用成本,从而降低创新成本,因此,各方有进行合作创新的共同利益和动力。同时,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创新氛围和文化、创新规则和制度等,从而对个各方的创新活动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激励约束功能能够使三大子平台的关系更加牢固,从而使创新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地进行。

3.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能够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要具有可比性和明确性。

本文在借鉴以前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平台的基础条件建设、资金支撑能力、人才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出四个方面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价体系。以下对这四个指标进行介绍:

(1)基础条件建设指标

的基础条件建设的状况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为创新活动提供最基本的平台支持。比如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构成中的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都是属于基础条件建设的范畴,像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2)资金支撑能力指标

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平台的资金支撑能力指标是指平台搜集资金的能力,比如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研究经费,创新主体的科研经费投入等。

(3)人才创新能力指标

人才创新能力指标指的是平台中技术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比如,科技人才的数量、高校学生数量、科研院所人员数量和质量。

(4)科技成果产出指标

科技成果产出指标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所能创造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平台实际的科技创新能力。比如获得专利数量、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研发的技术成果数量、技术交易的数量和科技企业的营业利润等。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见表1。

4.结论和不足

本文主要介绍了科技创新平台由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三大平台构成以及平台的功能。最主要的是确立了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价指标,从基础条件建设、资金支持能力、人才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产出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依据这些指标可以对某一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出评价,从而评估其综合能力,发挥优势,找到不足,并且针对不足找到改进措施。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没有进行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的准确性不能得到验证,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根据这一评价指标建立评级体系,并且利用数据对某一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评级体系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海华.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评价及实证研究[d].江苏:浙江工业学,2009

[2]许强,杨艳.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理研究[j].2010,31(12):56-61

[3]李葳,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行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6):10-13

[4]孙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演进过程及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2(1): 96-101

[5]孙庆,王宏起.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3): 16-19

[6]孙庆,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7):44-46

[7]谢旭红,季诚昌.科技创新平台有效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7):30-31

项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2—zz—jg—04

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zd11-a-01

第3篇

摘 要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需要发展创新文化,形成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全面认识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创新文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创新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探索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龙江精神 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任何一种活动都是在一定文化氛围中形成并在特定文化驱动下而不断演绎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美国硅谷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及温州的区域创新能力无一不与其区域文化密切相关,“新教徒精神”“温州精神”这些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我省自建国以来,形成了以“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为代表的“龙江精神”,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一、创新文化的内涵体系

创新文化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现的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既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又是从制度、环境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

二、创新文化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文化实质是“个性文化”,是“包容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创新文化环境为自主创新提供了价值导向。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离开主体就谈不上任何创新,在自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最艰巨的是人的观念 创新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与人的内在心理及外在行为紧密关联,从根本上影响人的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是社会与文化持续进步的最永恒的动力之一,自主创新不会是盲目的,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过程中自始至终均受到创新文化的指导。

三、以龙江精神为代表的创新文化新内涵及现实意义

龙江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龙江人豪放、大气、坚忍、自强、诚实、热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这些都是龙江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但面对多变的环境,特别是在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以龙江精神为代表的我省创新文化建设需要融入类似“硅谷精神”、“温州精神”、“新教徒精神”及富有鲜明区域和时代特色的创新精神。硅谷模式的成功就在于硅谷创业人发扬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追求的是“冒险求变,勇于竞争”的进取精神,开创从前没有的事业。温州人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形成敢于离土又离乡、四海为家、到处闯荡的优秀品质。此外,龙江精神更应赋予其开放的思维、合作的意识和信用观念的建立。

这些新内涵将对构建适应创新型龙江建设的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强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

四、创新文化建设建议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以科学研究为背景的创新活动必然会面临失败的考验,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历经无数失败才会达到成功彼岸。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未全面形成如硅谷的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而科技体制的设定对科研项目的失败容忍度也极其有限,科研活动、特别是高精尖技术的研究活动其风险非常高,有些难题甚至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有结果,因而更应在科技体制的设计上体现对高技术研究活动失败的容忍,出台相应的评估制度和风险承担机制,使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真正形成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文化政策法规体系

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完善科技创新文化及其传播方面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文件等 ,同时还要对科技文化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和更新,提升政策本身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另外就是要针对科技创新文化和传播的内容进行政策措施的配套,便于科技创新文化的传播,更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制度环境,学校方面就是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做好创新文化教育工作,开展创新文化必修课程。

(三)加大创新文化宣传

做好文化宣传工作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部分,开展文化宣传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和落实国家出台的有关创新文化的方针政策,并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那些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从而做到创新文化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创新文化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大学要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工程,在落实国家和部门有关创新文化政策的同时,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并对违背创新文化的事件进行查处。

参考文献:

第4篇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带动着人们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教育方面,追求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于学生,要求的也不再只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各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等。本文将以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的意义和方法展开简单的探讨,从而传达出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

所谓的“创新能力”,是指创新的思维、能力,是要理论付诸实践,是在基于已存在或已发掘出的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开发出新的内容、方法。不论是对于民族还是国家,创新能力都意义重大。一个民族若要前进,务必要培养青少年的各方面的创新能力,高中生是正处于学习进步的阶段,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中生的教育承载着许多家庭的希望,也代表着国家很多领域未来的发展,我们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特质和爱好研究的兴趣。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这是对科教兴国的积极响应,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国家等意义重大,对于自身性格的塑造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突出的人,不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会只是简单的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而是在实践中去发现更多的事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敏感细胞,可以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正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教授学生多少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如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能力,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去“捕更多的鱼”。现在,有很多对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很多学者、专家发现,那些在早期就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人,通常会塑造出更独立的性格,对很多事物往往会持有独特的看法,有很广阔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在事业或是家庭的生活中,往往展现出较好的姿态。

二、培养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培养创新能力,即打破定式思维,创造出新的知识。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则是理论付诸实践,再由实践产生更多的事物。就是说,需要避免高分低能,避免眼高手低,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实践,在实践中去发掘更多的真理。那么,传统的机械教学方式便不再适用,而学校和家长们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帮助学生、孩子们去实现这一点呢?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据研究表明,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去发现未知的事物。这样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好奇感,进而激发出对事物探讨的热情。像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家,都是在生活中的不经意间,发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理论或者规律,比如万有引律的发现,不过是牛顿在无意间看到树上落下的苹果,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但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小发现,却成为物理学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例子也足以显现善于观察的能力和热爱思考对于创新的关键性。其次,学校和学生观念上必须要先行,敢于追求创新,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生硬,使得学生容易学死知识,同一个问题换了一种考核方式便觉得陌生。而且依赖心理比较强,不够独立,而现代的教育则强调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把每节课的上课的主题或者大概纲要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再让学生提出感到迷惑的问题,由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进行解决;或者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之后,在课上讲述,由学生来做学习的主导,而老师仅担任课题内容的导入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和补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上课的效率。另外,在高中课程中,可以选择合理的设置实验,增多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逐渐引导他们的学习。但是,这要求教师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把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保证实验内容在学习的内容范围内,并且在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或多或少的学习到新的知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再让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性学习。总之,高中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长在各个方面采取正确的方法,同时需要学生的高度主动配合。政府也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条件,开展更多的科技活动,我们都知道,科技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极好途径。科技活动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和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青少年会从实践活动中懂得:物质是世界的本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会从活动实践中懂得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按规律办才能成功。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各种各样,现在互联网的发达也为这些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总结

高中生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书面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是实践创新,学校和家长们务必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帮助高中生们培养创新能力。相信大家共同的努力,不久的将来,高中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然会普遍得到提高,也一定会引起一股科技创新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兰祖利(美).《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2]陈丽华.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平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年14期.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 金融分析 重要性研究

金融分析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实际科技创新过程中,只有认真做好金融分析工作,在整体上把握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才能帮助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主要指的是在科技领域内的不断发展和突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科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主要说的是,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知识的全过程。所说的技术创新主要指的是,企业通过应用创新知识以及创新技术和新工艺或者新的生产方式,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实力,生产开发出新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以此实现占据市场,获得市场经济效益的目的。

但是在企业实际科技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以及出现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人才的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科技创新中缺少人才,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发展速度以及创新进度。(2)资金的短缺,企业要想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实际工作,而人力物力的投入是要以资金作为保证的,缺少资金的话,就会阻碍企业科技创新的脚步,这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3)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不到位。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一定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以及创新改革目标,如果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做不好的话,就会增加企业的潜在危险。如果对科技创新的融资环境,不能做好相应把握的话,就会影响整体公司正常发展,尤其是对于那些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来说,科技创新主要以投入各项专利技术为主,公司固定资产十分有限,也没有可以进行抵押银行的固定资产,如果没有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就会影响企业现金流通的稳定性以及未来还款能力及贷款的风险等,因此企业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进行相应的融资。

二、企业科技创新中金融分析的主要内容

1.金融可以分为广义上和狭义上两种定义。广义上的金融,主要指的是一切和信用货币的发行、结算和兑换有关的经济活动。狭义上的金融主要指的是信用货币的融通。总体来说,金融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货币的发行和回笼以及存款的吸收和付出。金融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金融交易的本质是信用交易;交易要以货币为对象;金融交易可以发生在任何经济成分中间。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和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打交道,尤其是对于企业科技创新阶段,金融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外部力量,金融主要通过提供资金供给以及风险管理和约束等功能,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2.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政策

金融市场主要指的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使用者双方,通过具体的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形成的融通资金市场。我国目前还是处在中介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体系。商业银行是我国资金融通的主要手段,股市融资占比比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股票市场分层体系太过于单一化,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当前,我国股票市场主要是主板市场,主要是帮助大型国有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而一般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则没有上市的资格。对此,我国虽然在2004年以及2009年年底推出了中小企业板以及创业板市场,作为对主板市场的综合补给,可以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减少了企业融资资金短缺现象,但中小企业板以及创业板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企业需要资金多,而政策所提供的却大多不够,所以,导致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一直数量不多。

三、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金融分析的重要性

1.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适应当今的金融环境和金融制度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相对集中,主要表现在大银行很多,小银行很少,而大银行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服务时,信息和风险控制的资金成本比较大。所以,企业科技创新中,风险高以及融资困难是面临的主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针对这一情况,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对企业科技创新提供风险担保,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科技创新。我国近些年也逐渐学习西方国家的政府政策,也开始设立政策性银行,来帮助科技创新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从整体上来说,金融政策的调整是为了帮助政府实现金融业的目标,而制定的相应金融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产业技术手段等,为相关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政策。但从微观上来讲,金融政策对于很多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政策对企业财务税收以及融资方面的影响。近些年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以及优惠措施,具体来说主要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量,利用财政贴息以及政策性担保融资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此外,还设立了相应的投资引导基金等。

2.金融向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所有创新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融资困难。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于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有着重要依赖作用,不论是在控制还是不控制企业资金投入其它来源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资金贷款,对于企业进行技术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都十分明显。我国金融机构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风险范围内,为企业基础科技创新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时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

3.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金融体系的重要性

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金融体系能够提供规避、防范以及化解创新投资风险的手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投资者迅速变现投资项目提供极大的便利,这有利于长期的资本形成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整体上促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其次,金融体系通过发挥自身的金融中介功能,可以有效的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信息资金成本,更好地促进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一般来说,预测以及估计高技术项目的发展方向,不仅存在很多困难,而且也相应的面临高成本投资,其结果是高信息成本投资可能会阻碍资本流向具有科技创新的企业。金融中介通过有效获取以及处理信息,能够提供资金给那些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帮助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此外,担保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矛盾,其自身强大的资金保障以及信用保障,为企业和银行之间良好的沟通架起桥梁。最后,金融体系通过证券市场以及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发行股票以及金融制度和科技创新制度等手段,影响着企业科技创新的效率。

第6篇

据悉,《意见》是国家层面第一个关于科技金融的指导性文件。以金融为出发点,落脚于科技创新,旨在引导建立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金融体系,确立中关村作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战略地位,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形成。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促进科技和金融的结合,鼓励金融创新,拓展金融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方式和途径,特别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要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形成规范化、可持续的市场融资机制。

“《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其内容集中体现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表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要素和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是我国最具特色和活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肩负着引领全国走创新发展道路的重任,有必要、有基础、有优势、有责任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发挥中关村示范带动作用

《意见》指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资源密集、科技金融领先的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关村示范带动作用。

因此,中关村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市金融局党组书记霍学文表示,当前国家之间技术竞争的背后,金融是一项重要的支撑资源。金融的竞争实际上与技术的竞争是高度相关的,金融的发展也成为促进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全世界金融发展的规律表明,金融对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决策,与国家和北京市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也是我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中关村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始终得到国家及北京市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2009年,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0年年底开始,国务院同意支持中关村实施“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并将“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明确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村的发展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此次《意见》的,旨在落实国务院批复,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据了解,针对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意见》提出,要实现科技金融发展环境显著改善、资源聚集规模效应显著增强,科技与金融对接机制显著优化,资本市场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发挥。

“《意见》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纲领性意义的文件,也是我国重大金融决策、重大科技决策及重大科技金融创新决策的一个标志性产物。”霍学文表示,《意见》的,对于在中关村示范区形成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并以此引领带动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关村示范区在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方面起到带领作用,并促进金融资源聚集起来支持科技创新,最终形成一个科技金融的“巨量”产业。

中关村有能力承担重任

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中关村示范区是我国创新创业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培育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创新创业企业有效融资需求的持续增加成为中关村科技金融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和优势。

据了解,目前中关村示范区拥有高科技企业近2万家,每年新创办企业3000多家,其中2011年新创办企业超过4000家。具有高科技高成长特征的“瞪羚企业”有3000多家,留学人员累计创办企业6000多家,总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648家。在德勤“中国大陆高科技高成长企业50强”和清科“中国大陆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榜单中,1/3左右来自中关村。

同时,中关村示范区具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和金融基础,具有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的巨大优势。针对科技企业多元化的有效融资需求,中关村示范区探索形成了“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金融服务资源聚集效应显现。信用首善之区建设成效显著,区域融资环境不断优化,被国家发改委誉为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的示范“标间”。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创新实现持续引领。

第7篇

关键词:跨学科教师;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74-02

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不同学科教师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围绕某学科科技创新活动,在课堂创新教育和课外创新实践过程中,共同拟订指导计划,依据教师各自专长,共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大多数普通高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主要是本学科教师,很少组建跨学科教师指导团队。而在项目指导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问题,仅凭自己阅读资料很难深刻理解,亟须相关学科教师的专业帮助。明确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内涵和内在机理,构建有效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高校自身发展需要: 整合、优化与提升内部资源

一般情况下,高校的二级学院(系部)分别负责组织、培训和指导本学院(系部)学生参加各级别科技创新活动,学院(系部)之间往往很难共享培训和指导资源,比如竞赛场地、培训资料等。借助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时机,每个学院(系部)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内部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的共享、整合和优化,提升内部资源使用的效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中指出的,“取得优异成绩的机构,正是那些善于以灵活方式和合作精神开展跨学科界限的教学的机构”[1]。因此,加强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科学研究由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学生,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学术能力。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将各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或者重合交叉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合理延伸,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力的系统结构,发挥最大的整体功能”[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受益者,都能完善自己原有的创新素质结构,获得新的创新技能。

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是跨学科合作研究,在填补学科微观化后空白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并不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传统学科群为基础,需要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理念、方法、技术、理论和范式等内容。根据研究问题需要,“以不同的集合方式将学科群连接成网状学科结构,并形成以某一学科(群)为主体的组织体系”[3]。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的过程,亦是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拓展彼此的学术视野,不断探索知识前沿问题。

(三)学生创新素养发展需要:践行合作创新精神

与实践

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指导,进一步加强对其他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共同交流,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和方法等内容,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的有机整合,指导理念和方式方法的融合贯通,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4]学生时刻感受着跨学科教师教学合作创新的精神,并不断地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这种精神,促进自身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

实施建议

(一)顶层设计:构建制度保障

1.提升观念意识,重视协同指导的意义。建立校级指导委员会,各学院(系部)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委员,主管教学的校长负责指导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只有校长、院长(系部)、教务处长和教研室主任等各级领导都能够充分认识到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工作和课程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与配合,才能保障协同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协同指导的教育价值。

2.组建教师团队,建立协同指导机制。校级指导委员会负责组建教师团队:遴选各学科优秀教师,确定团队负责人;评估协同指导过程中各位教师的表现,按照相应的办法给予奖惩;监督协同指导的运转,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的支持,例如提供场地设施和安排课程等,保障协同指导机制的正常运转。

3.完善激励措施。协同指导的过程伴随着协同代价[5],即“人与人在价值互动中为了实现协作所费的时间,包括组织时间、协调的时间、激励的时间、沟通的时间等”。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往往仅能驱动少部分教师协同指导的内在动机,多数跨学科教师更加在意协同代价的补偿机制。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跨学科教师参与协同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关激励措施必须完善并且奖励力度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的相关激励措施一定要全面、科学、合理和细致,坚决杜绝蜻蜓点水式的激励力度,要让参与协同指导的教师获得有尊严的、恰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二)全员参与:探索协同指导的路径与方法

1.协同开设培训课程。协同开设一门课程,讲授在不同学科视角下如何分析和解答同一个问题。以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为例,几乎每一年的竞赛题目都包含着交通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2011年“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与调度”,2012年“机器人避障问题”,2013年“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和“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2015年“‘互联网+’时代的出租车资源配置”。显然,在对大学生开展数学建模培训时,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至少应当包括交通运输方面的专业教师,协同开展各种赛前的培训工作。当然,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上述数学建模问题也有自己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也可以吸纳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师进入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密歇根大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参与跨学科协同教学课程的学生在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整合能力、协调复杂差异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6]。因此,指导教师团队应当围绕某一项或几项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式的课程体系,有序安排衔接课程,讲授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2.协同指导创新项目。高校普遍设置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每年都开展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包括校、省市和全国等不同级别的科技创新项目。这类科技创新项目一般允许有两位指导教师,可以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协同指导,指导对象是由学生自由组建的团队。围绕同一创新项目,来自不同学科的两位指导教师展示和发挥各自的学术特长,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入手,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创新项目。这是一个合作教学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最终目标是更好地完成创新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协同组织创新竞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积极学习创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与实践平台,也是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效果的重要检验平台。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和组织跨学科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参加这些竞赛,通过竞赛促进协同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目前国内的科技创新竞赛主要有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计算机设计竞赛、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实践竞赛、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国外的科技创新竞赛主要有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和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

(三)明确职责:恪守学术道德

学校在促进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协同指导工作中的同时,一定要加强教育师生恪守学术道德,谨防学术违规。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时,要强化赛前的指导工作,杜绝教师在赛中的违规指导。一般地,竞赛都要求指导教师不能在竞赛期间针对竞赛试题给予学生帮助,只能做一些组织性的工作。指导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更好的竞赛成绩而违反学术道德。

参考文献: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6-127.

[2]李明善.教师专业发展论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107.

[3]邹晓东,陈艾华.面向协同创新的跨学科研究体系[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64.

[5]蔡剑.协同创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0.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战略;认识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16-02

党的十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核心和关键,必须在制定政策、落实资金、强化扶持、注重实效方面推进科技创新,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切实把发展思路聚焦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提高认识,切实摆上位置

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攻坚期和创新能力的跃升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政府、到企业以及每个人,对此都有责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切实认清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切实把科技创新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把一切能调动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二)加强领导,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突出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实绩为主的奖励导向,加大对优秀科技成果和人才的奖励力度,组织科技创新大会,大张旗鼓表彰宣扬科技创新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对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的进行重奖。加强区域技术经济合作,以“加强科技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引进科技人才、加快产业发展”为主题,举办科技成果交易和人才交流会、举办科技成果会、高端论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三)科学部署,强化政策支撑

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政府部门要围绕本地区发展大局,制定自主创新体系规划、人才战略规划等。同时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投资导向、专利申请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开展创新攻关创造条件。通过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等工作,着力构建本地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

二、积极把财力投入倾斜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创新

激活民间投资,降低准入门槛,按照“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的原则要求,重点向科技创新方面引导。做好中小企业担保、信托投资等投融资工作,有效科学解决创新资金缺口问题,为创新驱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推进金融资本支持创新

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为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搭建科技与金融合作的平台,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引导基金,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扶持科技发展的担保机构,为企业创新资金保障增添渠道。

(三)争取上级补助引导创新

上级专项补贴资金不仅能弥补创新资金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政策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要认真学习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谋划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争取国家、省和市科技推广等专项建设资金支持,为创新驱动提供活力。

三、真正把企业主体突出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扶持企业开展创新合作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科技信息平台,提供国家优惠政策、经济走势、行业动态、科技创新方面的信息;搭建企业供求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供应商和客户,加强双方战略合作;搭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建立本地人才信息数据库,为企业人力资源高度提供便利 [1]。坚持把优先扶持产学研科技项目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适时召开产学研对接大会,组织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推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企业实现对接、转化,推进产业化进程。

(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对成果转化应用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在产学研合作中处于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只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有根本的力量依托,科技创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2]。可以依托骨干企业,通过战略引进、合作共建、扶持培育等途径,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帮助企业引进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帮助企业重点培育和引进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在户籍、档案管理、职称晋级等方面实现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培育创新团队、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夯实促进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四、始终把科学发展依托到科技创新上来

(一)依托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传统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动力正在削弱,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大而不强。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难以支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由低端到中高端这个形势“倒逼”我们必须通过创新这个驱动力来解决、来发展。要努力在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方面下功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稳步提高竞争水平。

(二)依托创新驱动打造特色专业园区

一个地区要实现创新驱动大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园区,反过来,创新驱动对产业园区的发展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专业化的科技园区发展与创新发展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要依托创新,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造企业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为区域自主创新发挥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依托创新驱动推进“新四化”融合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必须由原来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创新是“新四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发展的动力和核心。要通过创新,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而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耿明斋.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基于传统农区的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59-280.

[2]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海城模式:三化并举协调发展[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1-137.

[3] 曹勃亚.新驱动谋发展[J].时事报告,2013,(3):8-15.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 of Innovation Strategy

LIU Chang

(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Zhengzhou 450009,China)

第9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管理保障模式 三三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和特色的项目。建立科学的、符合大学生发展实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保障模式,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开展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保障和推动作用。

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宽泛,并且正在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范畴。就其一般意义而言,主要是指大学生所从事的与本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有关联的科学研究活动及科技推广应用活动。其一般形式主要有科技立项申报与发明创造、社会调查与研究、科技作品展示、科技竞赛、科研讲座、科技论坛、科技参观、科普宣传、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开发、科技咨询和服务等。①

构建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一是营建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刘献君教授在他的专著《人类之治》一书中提出了“泡菜理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同样,学校育人氛围与环境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这个理论应用在科技创新氛围营造上同样适合。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会受到科技创新的熏陶,引发科研创新兴趣,进而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二是规范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建设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形成“机制建设为引导,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流程为重点”的体系,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加规范。三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②为此,我们倡导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建构了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定位应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一是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保障模式的探索

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长远发展,笔者所在学院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三三模式”:即完善三项服务的管理体系,构建三个平台的保障体系。

管理体系:构建三个平台。第一平台――专业训练平台:包括改良专业教学、强化专业教育、深化专业知识等。通过推进课程改革,改良教学平台,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扩大知识面,强化专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院在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专业的建筑、规划设计主干课程实行导师组负责制,依据导师组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将学生纵向分至各导师组、二至五年级混合后共同教学。每个导师组由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师资、教室、所属学生基本固定。导师制拉近师生之间、各年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激发专业教学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明确教师、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应负责任,为学生专业学习的成效提供责任保障。

第二平台――实践拓展平台:社会实践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是让学生自觉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深入实践的良好途径,对于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该平台突出“真题实做重实战”,在日常教学和毕业设计中,重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真题实做,把参与实战当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的毕业设计80%为实际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学生参与完成了120余项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

第三平台――能力提升平台。为同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支持,努力使科技创新行为转变为科技创新能力。分三个层次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一是以氛围营造和常规技能训练为基础面向全院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基础团队”;二是通过科技社团的组建、实验室的开放和教师科研助理的招聘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正规团队”;三是通过精心选拔并配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的以备战竞赛项目的“精英团队”。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每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阶段性的实际情况在三者之间取舍流动。

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专业训练巩固了学科知识,为实践拓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拓展,运用所学知识,深化专业学习,提高综合协调处理能力,反过来推动专业训练的开展,增强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保障体系:做好三项服务。第一是机制保障。形成“机制建设为引导,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流程为重点”的体系,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更加规范。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担任组长,团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辅导员为成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阵地作用,学院重点建设了建筑科技创新协会、手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学生会学术部等团体,成为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学院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条例》,为学生提供各类科技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对于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相关竞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对获奖者给予奖励。自2006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大会,表彰过去一个学年里在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奖金5万余元。

第二是活动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科技创新。科普活动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各种讲座、报告、研讨、展览、演示、咨询和参观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学术活动,经常性地开展“筑之韵”系列讲座、学术沙龙、学生论坛,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每年出版一期学术性刊物《海巢》,由学生担任主编、编辑,目前已出版4期,成为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科竞赛方面:每年举办一届创新设计节,业已形成了模型大赛、快题设计竞赛、手绘画大赛等传统竞赛项目,组织开展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吸引众多学子参与。积极组织参加“挑战杯”及各类建筑设计竞赛,鼓励同学积极组队参赛,学院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经费支持,团总支协调组织、聘请指导教师,同学们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已经形成。

第三是个。重点支持建筑科技创新协会等科技社团组织和各类学生科技小组的科技活动,向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项目资助,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学院建立了指导教师团队,供学生选择,提供指导服务;支持同学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学院提供研发经费,开放实验室,创造科研条件;依托学校科技创新基金,在已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争取学校的基金支持,推进重点项目的开展。

管理保障模式收到良好成效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在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近三年来,累计在省部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127项,国家级奖项58项,省级奖69项。近四年,学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观摩与评选活动中获奖27份,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2008年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8份,获竞赛教师组织奖一等奖,设计内容为都江堰市抗震纪念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关心国家、勇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几年前,由8名大学生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用细致严密的设计征服了评委和甲方,把一个青岛市政府投资10亿元准备进行国际招标的“城阳蔬菜批发市场”项目“领回”学校,《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以“八个大学生与十个亿项目”为题进行了多次报道,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充分肯定。

提升了学生综合竞争力。通过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调查发现: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不会耽误正常的学习时间,还会对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有所帮助,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参赛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既丰富了知识储备,又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学生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来建筑学院招聘毕业生的岗位数与毕业生数近3:1。多途径、多层次地积极开展各种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培养和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达到以有形的活动培养无形的精神的目的,培养了创新精神,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竞争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当然,科学的管理保障模式必须建立在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改革教育方式,才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成才服务。(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注释

第10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教育

一、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作风意志。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学业的完成和提高。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各个实践环节的锻炼,不但使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而且提高了参与科技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形成深入地学习、积极地创新、广泛地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相长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容易实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会使社会发展产生不竭的动力,使那些具有间接、长远、隐性价值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不断得到强化和社会的认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还能使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和功利化,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为了早出成果,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可能导致某些学生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部分学生忽视理论课学习,偏重实验和实践。个别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学不到新知识,认为“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对自己的能力提升没什么用”,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做不到全面发展。

三个课堂未能完全做到有机整合。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带动和指导第二、三课堂的力度还不够,没有为第二、三课堂提供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支撑。第二、三课堂的质量和水平不够高,促进和推动第一课堂质量提高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院自选的”知识型、学术型、创新型的第二、三课堂品牌活动比较少。

学生学术科研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主要表现在: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面还不够广,有相当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比较薄弱。教师参与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兴趣和必要的动力。校园文化的学术底蕴不浓厚,“人人参与、人人支持”学生搞科研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强,因而科研质量不够高。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健全“两个机制”,为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为做好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并出台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提高重点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把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之一,增设科技创新成果奖,把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获奖与评优、党员发展等挂钩,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引导,全员参与。要建立从领导、教师到学生的三级科研路线,建立“党政领导带头,学历、职称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带头,学生科技骨干带头”的“三带头”机制,及时发现、培养有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营造全员重视、师生共建的良好氛围。

2.创新教育观念

在管理制度建设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增强内收外化的效果。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从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讲,应加强教师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的探索性、启发性,学生主体的发挥效果等要素的评价,鼓励教师与学生协作,共同完成科研、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开发与研究;从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讲,应建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科研意识、创造能力等综合评定方法,改变单纯以课堂知识为考核的状况。加大学生创新培养的资金投入,学校应划拨相应的专项经费,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激起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3.创新课程体系

要实践创新教育,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多元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可以实施“平台+ 模块”为结构特点的课程体系。

按一级学科和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构建公共课程基础平台,按二级学科要求构建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方向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教学计划,压缩课内学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课程设置分层次、按模块,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增开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创造条件,扩大优秀学生直升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立课外素质能力学分,使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力倡导个性教育,教育者应当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尤其是要摈弃“差生”概念,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转贴于

4.创新教材建设

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加大基础课程的比重,开设课时充足的选修课,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相互渗透,融会贯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教材内容滞后已成为突出问题,由于教材更新的周期较长,课程编制重知识结论的传统模

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知识的接收,制约了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大量书本资料的浪费。因此,加快教材的开发,推广远程教育、多媒体教育既可以节省资金,又可以拓展信息的传播,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另外,在课程编制上,要注重知识的发现过程、分析过程。

5.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校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素质,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会创造,自己首先要练好创新本领。创新教育在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控制作用,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接受学生挑战的勇气,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6.实施“四个结合”,深入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院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教学工作中,加强教育引导,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博士沙龙”等,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采用强化专业知识的“宽口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学习中将科技创新的课题案例引入课堂;通过讲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技创新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实习实践环节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立项相结合。科技创新立项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学院要重点动员,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立项和“第二课堂”自主立项双管齐下的方式深入落实、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思路、掌握科技创新的方法,在全院形成“学生自主找课题,教师课题找学生”的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相结合。学生科技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一方面,在全院开展大众化的科技创新比赛,让全体同学在参与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重点支持有实力的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赛练结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导师项目、走进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着力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制作模型、成果展示、解决实际问题等形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开阔视野。

7.搭建“双轮驱动”基地平台,力促大学生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搭建校内实验基地中心、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科技创新基地的形式构建“双轮驱动”基地平台。学院要加强工程中心、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建设,配备教学、科研设备,实验基地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践实验平台。学院要加强与知名企业联系,选择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签订大学生实习研究基地协议。校外基地通过承接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研发,设立专业技能竞赛等有效措施,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思维;人才;体系

1.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意识到创新性在林业技术中的重要地位

以前人们一直传统地认为,林业产业的经营并不要什么科学技术,只要土地肥沃,气候够好,雨水阳光够充足就行。这种过时思想是消极无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生在林业技术方面的发展和推广,从而导致了人们很容易忽略林业方面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1.2林业科技跟不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在中国,林业方面的科技教育主要在一些大学或者某些专业的研究机构中完成,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依靠它们。这就导致了我国的林业科技以及其创新不能完全满足于企业级别的要求,而使得林业科技体制跟不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所以,未来林业方面的科学技术及创新,要紧跟市场经济步伐,以企业带动科技,科技服务企业,使得两者保持一致。

1.3完善林业相关的科技体制

从《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可以看到,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但是,在细节方面却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很多林业相关的企业,尤其对于一些小企业对我国颁布的相关规则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林业相关方面的各个企业或者林场都应该利用它将科技为己所用。

1.4林业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思维

首先,要改变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树立起创新的意识。但是,无论是林业科技方面的创新,还是组织结构体制方面的创新,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意识的改变非常难,假如仅仅进行人员调换,不仅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且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建议可采用淘汰制度,将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一些工作人员淘汰,以达到鼓励和刺激的作用。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2.1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体系

为了保证林业科技的创新合理有序的进行,要求我国相关部门构建科学的创新体系。该体系应该紧紧围绕林业相关企业进行,辅以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各大高校的研究教育,同时,利用好社会机构和政府等部门的帮助,担任起创造并传播新的科学技术的职能。该体系虽然只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小部分,但它同样要求我国的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因素相互配合,协调研究。

2.2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林业方面的科技创新

我国颁布实施的《森林法》是促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表现了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视。但要做到更快的发展,更早地应用,则要求更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

2.3运用科学的创新方法

现阶段,中国的林业科技和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林业体系内部的经济构架的调适,但为了适应当今市场经济,要将其转到林业和相关学科之间的研究。要达到林业快速发展的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的推动力,通过林业的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排除在林业方面的经济运行方面出现的阻碍,才能将我国的林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2.4加大林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培训力度

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林业产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创新人才的短缺成了我国林业产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我国林业方面从业人员还多是持有以往的旧知识,更没有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高素质。这些人力资源不能够胜任科技含量高的新型的工作,因而不能作为推动林业企业前进的重要动力。这样低效的人力资源不仅不能作为建设现代林业的攻坚力量,而且还会成为林业科技创新前进路上的阻碍物。所以,要做到林业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要求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水准的人力作为资源和动力。人才推动林业发展,反过来,林业的科技创新也会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提高了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2.5政府部门要着力建设服务林业企业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该体制必须包含林业科技创新的全部流程,因此,该流程中所有有关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教育机构都应该作为该体系的一部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并不是林业创新的主要研究部门,也不是主要人才培养基地,但它却是应用创新技术的主要承担者,这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所决定的。企业通过招聘相关的人才或者利用社会其它机构来进行市场评估,在确定能够盈利的方案后,为了获得资金投入时的人才技术优势而进行专门人才的招聘,这一系列的流程都可以交由相关企业完成。当一项创新后的科技被投入到企业使用,并且帮助企业获得了一定的价值,那该技术创新体系从微观角度来讲已经建设成型。

第12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学习过程和他人的协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认为学习的途径是同化和顺应认为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认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原则,叶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予以指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生命力越来越旺盛,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下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究竟是什么?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在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土和处理,从而获得所需知识。此时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种意义下的学习是广泛而全面的。

(2)学习的两个途径—同化和顺应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两个途径,其中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的知识信息纳人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是量的积累;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中的质变,当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在的知识发生冲突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为顺应。由此可以看出,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由于新知识的进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用探索法发现间题,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努力提出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并且应注意在解决问题时尽量将当前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强量的积累,注意向质的转变。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师生角色的转变

(2)自主学习的设计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许多学习上的事情让教师包办代替,主动学习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比较差。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力求改变这种现状,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不是没有目标的、放任自流的学习。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设计。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首先应根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围绕实现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使其智力发展由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其最邻近发展区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采用抛锚式教学,可根据教学目标在实际情景中确定一个真实的问题(“抛锚”),然后让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最终将问题解决。

(3)强调协作学习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交流的重要。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协作学习展开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多媒体、网络、图书等)。在将资源的选择、使用和控制权交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教育观念,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莫定了理论墓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习过程主要靠教师传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根本得不到发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所以要想使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坚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中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例如: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实行学分制改革以来,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课程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改思路,在保证上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今后发展提供宽广基础的前提下,将专业课程设置了若干个模块,包括:电子声像设备模块、数字视频设备模块、通信技术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和今后发展的意向进行选择。这种选课制度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保证。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提高学习兴趣、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发现问题,引起学习的兴趣,此时作为教学指导者的教师,应及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例如:现在有些教师常常使用激光笔代替教鞭在课堂上使用,就是这在黑板上跳动的红色的小点点,引起了一名同学的兴趣。起初他对激光笔很好奇,后来他发现当快速摆动激光笔时,打在墙上的光点会“点动成线”,甚至呈现出圆形,这种激光笔摆动后形成的轨迹与在《电子测量》课上老师用示波器演示的波形有相似之处。带着对激光笔成像的兴趣,他认真研究了激光的特点,发现激光具有集中力强、不散光的优点,而且激光笔容易使用、价格低廉。在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下,他采用激光束代替电子束,用两只电动式扬声器组成X轴、Y轴扫描偏转器,利用扬声器驱动杠杆和反射镜组成机械系统,将扬声器纸盆的平动转换为反射镜的转动,使激光束人射角发生变化,反射后投影到屏幕上的光点产生位移,从而使激光束沿X轴、Y轴扫描,最终形成图象。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他发明了“电动式李沙育图形激光演示仪”。由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通过问题解决方式进行学习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核心思路。建构主义认为,通过问题解决,学习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途径遵循同化和顺应规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例如:我校铜管乐队的一名队员,他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知识了解得并不多。当老师介绍音阶、音程、和弦等知识时,他感到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提出设想:能否设计一种简单的设备,把音阶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既方便查找,又容易掌握。在老师的启发下,他提出了音乐计算尺的设想,即将手拉计算尺的方法用于音阶、音名的查找,将音阶、音名、频率按照一定的关系刻在计算尺上,这样就很容易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方法的确简单易行。第一个问题解决后,马上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即音乐和弦的组合比例复杂,像二度和弦、五度和弦记忆难度高,在音乐知识教学中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将音乐计算尺加以改造,从而解决这一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他杳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实践,最后决定在计算尺的设计过程中除配置动尺、定尺外,又设置了滑动尺,利用透明的滑动尺把各种和弦表现得一清二楚。音乐计算尺的发明很好地解决了学习音乐知识过程中的难题。成功激发了他科技创新的激情,为了使音乐计算尺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生动,他设想能否在拉动计算尺的同时产生相应的音响效果,能否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音乐计算尺中。为此,他请教老师,上网查找资料,刻苦钻研,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开展广泛的交流。情动于衷,金石为开。最后,他终于通过将“MIDI音乐大师’,技术软件引人音乐计算尺,解决了这一难题,使音乐计算尺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完善、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