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09:5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应用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培训;模块
计算机培训是信息化建设和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升员工素质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的模块设计方面要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模块的开发依据
首先要了解企业岗位层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的需求,其次要分析员工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的层次水平等特点,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整合,从而设计出计算机培训的模块内容。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模块开发中应体现以下三个特性:
(一)岗位性:通过对各工种岗位需求、员工职业生涯需求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汇总出各岗位对计算机技能需求,因此,本人认为以职业岗位的应用需求为依据进行培训的模块设计,是培训模块设计的基础和灵魂。
(二)实训性: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模块开发和培训大纲的修订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基本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怎样方便学,就采取怎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依据现有的培训手段严格编写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并且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侧重于实训操作,体现它的实用性。
二、岗位需求与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明确各个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
(一)法律、安全、文秘等岗位的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起草文件、汇报材料,同时需要对各类电子材料进行整理归档,这就要求他们具有较好的文字编辑、表格处理能力,以及对文件进行归档整理的技能。
(二)企业营销和宣传人员:企业营销人员包括产品营销、广告创意设计、产品分析等人员。他们要经常撰写分析报告、产品说明,制作广告宣传册,甚至制作财务相关的报表,还有可能向客户介绍产品等。宣传人员针对企业各个岗位发生的重大事情进行宣传报道,包括创先争优、劳动竞赛、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宣传。这要求他们除了具有较强文字处理能力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电子表格的处理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
(三)基层管理人员:车间每年的工作计划的编写,工作业绩的分析,半年、全年工作总结、安全述职报告、汇报材料等,这类人员需要具备文字编辑、电子表格处理能力及简单课件的制作能力。
(四)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是对本专业领域的工艺、装置工作流程等的管理,有时还要承担企业内训师的角色,对一线操作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编写装置操作规程,同样也要有办公文字处理能力和简单课件制作能力。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懂得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绘图等方面的知识。
(五)操作服务人员:操作服务人员是企业的主力军,是企业直接经济效果的创造者,他们的工作能力跟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特别是企业技师和高级技师不但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技能外,还要懂得计算机绘图能力,特别是机械制造、检维修人员、建筑施工人员等。
(六)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运行保驾护航,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护神,他们主要负责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知识培训等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文档管理、文字编辑、电子表格、演示文稿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
(七)信息化建设人员: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对计算机应用技术需求不断提升,包括网络应用知识、办公处理、网站建设、企业数据管理、数据库建设等。
三、 计算机培训的模块设计
根据培训需求与分析的八个情境,结合企业岗位的需要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企业计算机培训的模块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办公应用培训模块
1.Windows XP的基本应用:Windows的基本操作、文件的分类管理、Windows组件应用、网络磁盘影射、压缩软件、电子邮件、查杀毒软件等。本任务来源于工作岗位的计算机基本应用情境。
2.Microsoft Office Word字表处理:文档的创建与编排、表格的生成和设置、图文混排(包括相关对象的插入设置)、长文档的排版、页面的设置等。任务来源于工作岗位的文字处理情境,是各工种岗位的基本要求。
3.Microsoft Office Excel工作簿操作:电子表格的创建和设置、数据源的管理、邮件的合并、请柬、成批明信片的打印、大批量的邮件处理、数据输入、数据排序、公式应用、数据引用、简单函数应用、图表、数据的隐藏、控件设置、工作表的保护等。这个任务来源于各工种岗位的图表处理,是电子表格的基本应用。
4.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演示文稿制作:演示文稿制作、对象(图片、表格、图表、多媒体文件等)的插入设置、幻灯片编辑和交互式放映等。任务来源于个工种岗位的计算机演示情境。由现实中公司的演讲、产品的介绍、论文的、工作汇报、教师的课件等总结、概括而来。
(二)网络应用培训模块
Internet应用和常用工具的使用:Internet基本概念,Internet的发展,Internet的应用技术及解压缩软件、媒体播放软件、防病毒软件等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中网络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管理。
(三)图形图像处理培训培训模块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PHOTOSHOP工作环境,Photoshop的基本操作,色彩、选区、路径应用、图层技术、滤镜效果等知识。任务来源于各工种岗位中图像的处理、图片的上传、宣传报道。
关键词:新形势;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迅速发展。目前来看,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已超过百万,高校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在高校招生中,计算机专业也深受学生热捧,报考比较积极踊跃,学生就业的机会也比较多。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专业人才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高要求标准,其他专业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怎样在新形势下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是需要各大高校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新形势下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逐渐扩大,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信息应用、平面设计等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单位也需要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人员,社会对计算机人才要求的质量越来越高,所以面对就业面如此广泛的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首先参照是否参加过项目实习。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基本不太符合岗位的需求,所以需要让新员工先接触工作岗位,慢慢地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由于就业难问题,导致供需结构失衡,高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虽然也在强调实践工作,但是力度远远不够,还是注重理论更多一些,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后一时不能够适应岗位需求,不能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价值。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企业希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有创新性思维,可以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生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充分反映出了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许多学生对这一学科并不感兴趣,学习这门专业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课堂上对教师所教的知识不能够充分理解,也不能够了解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真正内涵,对社会的需求认知不清,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够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不能够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造成了企业的人才损失,也影响了自身的前程发展。2.教学方法落后。许多高校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还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坐在台下听,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是完成课时内容,学生也不与教师积极互动,形成了机械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够对本专业的知识扎实地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会造成课堂死板,给学生的学习也带来压力,使得学生渐渐地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失去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3.师资力量薄弱。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需要知识与技术的全面性,许多教师都是从一个学校毕业到另一个学校工作,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高校在计算机教师招聘中,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要组织其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修学习,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带头人和教师骨干。4.不注重实践培养。计算机应用教学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并重的学科,但是目前来看,学校给学生提供走出去参加工作实习和项目实践的机会太少,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于高校中,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形成了机械式的教学模式。高校对计算机人才培养也不够重视,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培训基地,给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虽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不能够学以致用。
三、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1.明确学习目标。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应用型、系统性的专业,其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这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要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学生要明确学习计算机应用的目标,激发自身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了解经济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的需求标准,努力掌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优势开设选修课,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达到学以致用。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能够充分运用到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不能以考试和顺利毕业为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扎实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积极组织计算机教师参加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以及讲课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教师自身应用化培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组织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3.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导。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高校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时,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抛开书本的束缚,把实际的应用项目作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实践教学中的技能考核,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强化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4.校企结合。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设立实践培训基地,与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合同,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合适的岗位进行岗位实习。实训的内容要和岗位的需求保持一致,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实际技能,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等各项环节,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人员的需求,及时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分析并且重点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和锻炼把在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生产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沟通与交际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5.改革人才培养理念。计算机应用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往往都采用一种灌输的培养方式。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考核,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改革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产生兴趣,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以讨论、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完成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时刻了解经济时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在教学上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积极互动讨论,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得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对学生尊重。在最终考核方面,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在课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学科竞赛,参加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各项认证考试,邀请高资质计算机应用人员给学生进行主流培训,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吸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结语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实际操作性比较强,不能够单单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计算机专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高校要重视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培养方法,不断地分析和探讨,给学生创建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樊富有,孟林,李忠.新形势下软件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3,(7).
[2]杨宏雨,王森,黄贤英.计算机卓越应用人才培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7).
[3]李江华,兰红.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8).
[4]刘伟芳.新形势下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浅析与对策探究[J].科技视界,2013,(2).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经成为全国各所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为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也是该专业设立的目的所在。本文将从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培养计算机应用技能型的人才教学模式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定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定位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设计的计算机领域范围比较广,一旦对其没有进行清楚的定位,必将会给学生的培养带来消极的影响。据调查,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有着较宽的领域,技术的覆盖面也比较广,职业分工也很细,这就给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专业人才需要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为此,我们明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定位,以信息系统管理员为主要的切入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信息系统终端管理能力的、系统基础设施能力的、以及业务流程数据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符合专业的定位,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计算机的各个领域技术都有所掌握与了解,同时,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高职院校确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即:
(一)校企合作,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
1、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与此同时,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还要共同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课程,使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设置可以符合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需求,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
2、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校企合作期间,由于教师参与了一定的企业科研的项目,为此,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对学生的技术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将企业中的部分项目进行有效的分解,让学生参与一些项目任务当中来,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还要注重去学习一些理论文化知识,以及企业当中的工作经验。另外,教师以任务作为培训学生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让学生体验岗位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使学生参加一些企业生产的顶岗实训,让学生可以真实的去体验岗位工作。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并共同去建立教学课程,让学生在时间之中学到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资源。
(二)以证书为课程设置向导,为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与职业之间打造桥梁。
由于,证书作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目的,关乎着企业与个人的未来发展。为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引入证书课程,对企业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证书课程是指获得就业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
1、注重实践,采用行为指导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很多高校在实践性的教学当中,都采用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普遍的都很重实践,教师或者企业专业人员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细心的指导,将指点的重点以及培训的重点都放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并逐渐的适应这种行为引导性型的教学模式。
2、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逐渐形成“双导师”制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培养模式。
“双导师”是指,高等院校的校内教师与以及企业内的导师。由这两种类型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学生毕业后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技能,缩短学生的上岗周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方便。一般而言,校内的导师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开担任任课教师,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以及思想道德的学习;而企业导师则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聘请学生与本期也合作一年,并且本专业与企业之间签订学生培养的协议,明确对将要毕业的学生培养的目标,选定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确保学生在毕业前期受到一定的、有效的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实行“双导师”制度,令学生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到技能的培训,思想品德到为人处事,都得以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的环境,还为学生毕业以后可以顺利的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设置一个专业,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为主要目的,力求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保障。并且,对企业发展,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确立一定的培养模式,以及明确的专业定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
另外,当前很多高校都实行校企合作,实行“双导师”制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实践,为日后学生能够顺利的就业奠定基础,也为企业拥有充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提供保障,推动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四、总结
目前,我们生活的时代为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当前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广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技能。同时,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采用“双导师”制,有校内的教师以及企业导师一同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日后可以顺利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小军,靖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7).
1.1计算机应用目标存在的问题
先从计算机应用发展说起,现在依然有许多就业人员还是执著于拿“双证”,毕业证书以及计算机应用的等级证书。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自身在就业的时候多一个竞争优势,但是这样做也有弊端,因为从根本上计算机应用所要求的效果还是体现不出来。大多数就业人员只是单单为了拿到与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证书,就形成了为了证书而学习,而学到的知识也是具有局限性。很多人在拿到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之后,依然不明白电脑的一些基础知识,这样一来最终在竞争中也只会被淘汰。现如今各单位无论是不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工作人员都应该熟悉掌握以下计算机应用的内容:能熟练使用XP等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安装、启动和使用;熟练运用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检测和防治计算机病毒;软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排除;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这样看来,在就业的时候无论是不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都应掌握这门技术,因为现在企业所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
1.2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有些单位对于计算机应用还是不认可,工作结构比较单一还是采取原有的人工模式进行工作,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没有实际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他们大多数具备计算机应用的理论知识但是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这对于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求各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这样一来计算机应用还是与发展滞后的某些单位不适应从而出现矛盾,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还围绕在过去的时代,所接受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没有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知识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年龄等问题对于计算机应用知识理解起来还是很困难,加上缺少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单位和企业如果人员结构不合理,就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误差,然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使工作人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心理上也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问题是许多保守单位的共性问题。
1.3计算机应用面临的问题
许多单位依然采用计算机应用旧体制这对于计算机应用的未来发展会造成阻碍及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是不利的。这就充分说了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并不能解决现在工作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企业应积极采取现代化模式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否则企业在今后未来的发展中很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2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
近年来,我国各企事业都在不断的研究哪种计算机应用的运用模式才能配合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满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并且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优势。
2.1建立以工作人员为主体的计算机运用模式
时展的要求在不断的改变着各企事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运用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随着时展计算机应用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这样就使以各单位领导为中心转向为以工作人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领导要终于基层工作人员,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体现了计算机应用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同时首先要明确工作人员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使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归根结底还是企业服务于员工。所以,以员工为中心的计算机应用的运用模式之下,各企事业单位应积极组织员工定期学校计算机应用知识,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2在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中应注重体现通俗化
根据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认知特点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在改变,应尽量把计算机复杂的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把计算机理论中比较抽象的部分用实际操作变得具体化容易理解。然后运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理论上的问题,使理论又变得生动,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对于比较复杂的理论知识,应从社会需求的多种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不能因为让大家理解就忽略一些比较细致的部分,最终导致错误的理解观念以及操作程序。
2.3切实提高各企事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正所谓一个好的企业造就好的员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水平将会直接影响这个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应建立起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员工队伍,提高日常工作中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是必须的。那么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员工的计算机应用业务水平能力,例如可以增加优秀的工作人员进修和学习机会,加大基层员工的素质培训等。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对于新进员工以及领导则要严格进行把关,对他们计算机应用的综合能力是考察的关键。
3结束语
1.就业竞争力
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让学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它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①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包括专业知识、人文知识以及其他一些非专业知识等。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等。③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最为重要的职业道德等。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现状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有的毕业生还因此放弃了本专业的岗位,选择了一份非专业的工作。为了让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各高职院校必须要以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合理的改革。
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目标在确立当中出现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其在社会中应用的范围也较宽,导致每所学校对该专业设定的教学目标都不一样。因此,学校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革的时候,首先就要确立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调查社会市场目前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并把这个需求量作为教学目标的基础。②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调查,通过对他们的了解,可以得知学校之前开设的一些专业课程,是否符合他们现在工作的实际需要。③对毕业生调查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整改,或是增加一些其他的专业课程。④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之后,确立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
(2)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化,使学生缺乏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也较少。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关于教学模式的整改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适当调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总的来说,就是要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并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实际应用的能力。
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学-练”来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
2.基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
(1)按照学生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调查,来得知他们的未来就业目标,从而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
(2)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引入到教学当中
专业技能的培养要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如果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当前的需求,那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当中,他们就会被其他优秀的人才所取代。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且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强化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化建设;措施探讨
一、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投入力度
在当前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需要企业逐渐提升对软硬件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中小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管理水平较低,许多软硬件的投资力度较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二)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
当前的计算机信息化与应用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点,比如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没有正确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去促进企业的运行,缺乏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使得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模式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较为片面
在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只应用于部分部门较为落后片面,例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只注重对财务状况的信息化管理,而销售和生产部门总注重生产技术和销售技术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没有把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联系,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不完善的,导致企业的管理散乱,无法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2]。
二、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抓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点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抓住建设的重点,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能够提高掌握能力,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投入适量的资金,软硬件设备进行完善,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得以提升。
(二)寻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要寻找建设的突破口,进行信息化建设,虽然当前的企业发展不平衡,存在众多的问题,但是,在应用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时,要根据企业实际的发展状况来进行计划,把企业发展过程中所独有的优点和特色,融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强化企业的薄弱环节,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制定规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措施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信息化建设能够与企业的战略进行有效的融合,全面分析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比如企业的使命发展前景怎么与计算机和信息化建设相融合,除此之外,管理者要充分把握企业当前所处市场环境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为企业的发展做好准备,综合的利用信息化来分析关键业务流程和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的优点和弱点,通过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建立关系,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资源能够推动企业不断的发展,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四)促进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运作机制的完善
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长期的规划,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由专业的专家和人员组成共同的贯彻落实建设资金问题[3]。同时,针对于大多数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没有达标,主要是因为缺乏一定的资金,所以在进行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过程中,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做出合理的预算,根据多种渠道进行融资时,资金能够达到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使企业的基础工作能够得到开展。除此之外,在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建设的过程中,建设电子商务的网站能够使企业的合作范围拓展。其次,要建设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五)提高企业人员对信息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要提高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使企业能够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来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奠定人才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把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手段更好的去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内的员工要熟练的掌握现代化技术,增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够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实现内外部信息化管理模式优化。
参考文献
[1]胡晓锋.浅议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7):8.
各县(市)区人事局,市各专业系列评审委员会:
近来,由于我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只注重资历、学历、业绩以及论文等材料的准备,而忽视了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的考试考核,所以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时匆忙报名,但因考试考核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计划和证书核发周期,往往延误了申报或要求“先评后考”,给我市职称评审和人才的选拔工作带来了影响。
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是评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条件之一,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为维护职称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望需要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要求,提前做好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试考核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从年起,凡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在提供评审材料时,应与其他材料的要求一样,同时提供上一个年度前取得的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证书或符合规定免试条件的相关材料。
二、对于年内从机关调入到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以及从市外调入的人员,可提供当年度取得的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证书或符合资格条件所规定免试条件的相关材料,但必须与其他评审材料同时提供。
三、接省人事厅通知,从今年11月份开始,职称外语(古汉语)考试将采取“人机对话”方式进行,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试考核一样,常年由市人事考试中心不定期组织,具体时间安排在“**人事考试网”上公布。
四、根据省人事厅苏人发〔〕24号通知要求,凡属国家评审范围或国家规定需要提供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合格成绩的系列(专业),仍按现行国家规定执行,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属于我省评审权限的,职称外语(古汉语)合格证在规定级别内长期有效,即:中级职称外语(古汉语)合格证在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时均为有效,高级职称外语(古汉语)合格证在申报评审正、副高级或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时均为有效。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时长期有效。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的支撑下,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现今的计算机在运算性能、应用领域和生产成本等各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很多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将会是影响整个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广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凭借其高效、准确的信息处理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被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数值计算、电子商务、数据处理、网上银行、教学辅助、生产辅助中都能见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身影。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为我们的现代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改进了工作手段和方法,从而被引入到各项工作中。例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应用技术被使用于数据处理和数值计算中;为提高考核和考试的公平性,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立了完善的网络考试系统。从实践效果来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切实为部队数字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帮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脚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还需要不断成熟。国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应用技术。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加,再加上资源信息云端的共享,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推动信息化的建设。
(三)增强社会沟通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书信来往转向为计算机信息化智能交往。可以使用电子邮件、短信进行代替,免除了时间以及空间上给人们带来的限制,从而增进了人们的交流,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室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召开两地视频会议,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发展地区分布不均匀
计算机的普及范围和普及速度是和当地的经济紧密相关的,受到经济因素的强烈影响。由于我国东部比较发达,西部比较落后,经济的不均衡造成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因此计算机应用发展在地区上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情况,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二)普及程度低
虽然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缓慢,但是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群众来看,大部分都可以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都是一些年轻人,很多中老年人还是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更不能很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限制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使受到计算机应用人群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存在安全隐患
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存在安全隐患直接导致计算机应用不能全面普及发展。如果出现系统漏洞、软件老化、更新不及时等情况,就很容易造成重要信息泄露,不仅会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发展
计算机智能化发展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延伸,同时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必然趋势。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来看,机器人的出现已经不再是技术问题,而已经上升到道德伦理程度的问题。让计算机拥有人类一样思考、判断的思维以及感官,是今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推动大众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必须要求每个人都熟练掌握和应用。为了合理的解决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需要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发和引入比较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拓宽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人群。而对于一些日常工作中较为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操作流程或快捷键,降低使用难度。另外,相关部门也可以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日常培训,注重对常见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功能、操作和属性的讲解,提高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提高整体信息水平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信息处理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是其计算机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用户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自身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为了避免用户在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信息泄露,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安全性能。同时,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过程中要提高警惕,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能,完善安全保护系统,从而才能建议有效的追踪机制,充分保证用户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洪锡军,李昱明,郭新贵,李从心.利用ASP进行Web动态信息的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1(S1).
[2]屈春燕,叶洪,刘治.WebGIS基本原理及其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地震地质.2001(03).
1 基地概况
2009 年 11 月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经教育部批准,获得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 150 万元,地方配套 150 万元,现拥有计算机设备600余台,设备总值逾千万。该基地目前正常运行,对我院计算机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实训基地是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该基地的建设体现了仿真或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现了现实工作环境的模拟和实现。
目前建有 h3c网络综合实训室、苹果e-design实训室、vcom综合布线实训室、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等 16 个实训室,功能涵盖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建设与维护、图形图像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音视频处理、二维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方面,基本满足在校学生和本区域高职学生的实训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培训等要求。
2 实训基地对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重要意义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网站开发和网页设计能力、数据库开发技术及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多媒体制作与图像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实训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佳途径,实训基地则是实训教育的平台。目前社会亟需大量计算机应用人才,而随着我国各类院校不断扩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学生感叹工作难寻。该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重基础、重技能,却轻实践、轻素质,最终导致所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我院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立,给我院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了强大平台,依托该基地的硬件设施,我们可以转变实践教育方式、从行业需求出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工程的实训教学,建设仿真性强、职业性强、管理先进的计算机基地。
3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习特点
3.1 学生学习动机各异
动机是导致人特定行为的重要原因。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而且也根据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于自身的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一些学生的动机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些学生则是为了个人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要关注学习动机不明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学习动机。
3.2 学生学习兴趣范围有局限性
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足,对枯燥内容的学习效率低下,往往学习兴趣就落在教师上课的内容上,却无法深入学习下去,这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结合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理论实际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应是一大特色,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从而实践课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兴趣的平台。
3.3 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转变
高职高专学习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学生入学后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专业定向,围绕着专业定向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学习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学习内容具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也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作出转变。
4 依托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学生培养方式
4.1 树立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特定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不可盲目地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特点、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够”、“激”、“用”的三字原则:
1) 基础知识“够”用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是要培养能够直接进入一线岗位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终点应放在应用上。理论知识要够支持应用操作,操作基础够支持一线岗位的应用。“够”不应该是静态、绝对的,而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呈螺旋形上升。
2) “激”发学生兴趣
孔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艰苦的学习成为负担时,同时也是“知之者”教育的失败。对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不能使机械地授予,而要更大程度的让学生感到“能操作”、“易操作”、“想操作”,使之成为“好之者”,“乐之者”。让学生体会到学而有乐对因材施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3)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学生个体差异决定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在用的时候这个差异就能体现出来。教师要抓住这个环节分析每个学生的差异,找出学生的擅长和不足,鼓励学生讲所学内容主动联系到应用。因材施教是古人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因该是教育者回归到教育本质理念的一种追求。而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所学能否转化为所用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4.2 理论服务实践的教学模式
4.2.1 从行业需求出发
1)设计合理的实训课题
实训课题要能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训项目设计应该围绕着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围绕着用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设计制作能力的目标进行项目开发,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训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实训课题的设计要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
转贴于
2)仿真的项目环境
按照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分组,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制作→提交审核”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实训任务不仅是知识点的设计,还要设计任务阶段,任务中的角色。
4.2.2 从学生特点出发
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在实训环节区分开兴趣倾向不同的学生,针对兴趣给学生不同的引导。完全按照实训计划环节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就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抗拒,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从其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训计划。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摸底,指导学生分组搭配。
4.2.3 从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了由校内专家和企业行业专业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模式,指导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紧贴市场需求,内容先进实用,并跟踪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参与式、互动式教学,采用分组教学法、工作情境教学法、目标驱动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注重学生沟通与团队合作、文档写作、项目管理、演示表达等多个方面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以职业岗位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三个训练层次: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在各项实践环节中强调动手能力、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4.3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符合计算机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精益求精地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4.3.1 任务布置
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确定任务内容,设定任务环节。学生接受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单独完成还是团队合作。如果是团队合作完成的话要分配团队角色,确定每个人所完成的具体内容。
4.3.2 制定计划
学生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制定较完整的学习计划。如: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每个步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整个任务的完成进度等。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任务相关资源,指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工具和图书馆,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4.3.3 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两个环节是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学生根据任务内容首先做概要设计,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明确任务目标,把任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详细设计中就要根据概要设计中的小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3.4 任务实现
学生对教师提供资源和自己所准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提炼、加工、整合,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然后合作的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根据任务设计进行任务实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计划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上机时间,积极地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
4.3.5 完成、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对任务中所有问题讨论并综合之后,提交作品和书面形式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可以以课堂答辩和学生互评的形式进行任务评价。
5 教学团队建设
2009年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始建设,围绕着实训基地的教学改革也在同步实行。我们以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整合教师力量,优化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定位明确,搭配科学,面向市场,资源共享的教学团队体系。
5.1 课程建设
5.1.1 加快课程更新速度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专业技术更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课程体系不能随着专业技术发展而更新,所设课程的滞后就会严重影响专业教学效果,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也会和市场需求相背离。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更新,几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所有的专业课教学都进行了更新。有的教学为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了颠覆性更新,如动态网页设计已从asp技术更新为.net技术;有的教学在软件版本上进行了更新,如原来的photoshop6版本已经更新到现在的cs3版本。教材选择适应当前教学内容,更加面向操作。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教学。目前,学生通过考试可获取的证书有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二级(c语言)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证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算机装调员、网络管理员等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证书等。
5.1.2 建立课程体系特色
计算机应用专业经过多年摸索和研究,将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四个方向:程序设计、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多媒体应用。在理论课程相同的条件下,四个方向的专业特色更加依赖实训教学的开展,目前实训课程已占专业课课时量60%以上。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建有计算机基础实训室、网站建设实训室、网络技术实训室、数据库开发实训室、动画设计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鼓励教师开发实训主导型课程和教材,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参加各种课件大赛,通过这样的方式积累、整合网络资源,形成系统的资源共享知识库。紧紧围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通过专业能力培养来进一步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5.2 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要具备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科研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良好的实训基地,需要有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过硬的师资队伍,包括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实习的本校教师、校外实训实习单位具备相当业务素质的技术人员或培训人员等。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采取以下途径:
5.2.1 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
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反映市场的新技术;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5.2.2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如网络课程教师,必须先到实训基地网络实验室实训,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和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上课堂授课。对于专业基础好、有事业心和上进心的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派他们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在带班中积累实践经验。
5.2.3 加强教师培训
聘请行业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做讲座,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5.2.4 “产学研”结合
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师通过开发一定的程序,如利用asp.net来开发学生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系统等,利用flash、author ware开发多媒体片头等,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品。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迈进的主力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迎来了新的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为抓手,培养社会需要的各方人才时都要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依托。因此,高校从社会所需出发,以需定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素质,实现学生应用计算机来改变社会的人才培养目的。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连,是人们娱乐放松、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工具。计算机知识是新时代的必修知识,是社会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如果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没有入门级培训,在信息时代的生活中简直可以用寸步难行来形容。可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其实现人机对话的前提。因此,高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列入到教学基础课程之列。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说,计算机应用到企业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会操作计算机,不但影响企业的生产,还会给企业增加负担来培训操作人员。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企业要求引进的人才必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各种软件。可见,该课程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课程。当前环境下,无论是职务晋升,还是人才引进,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能力,甚至被众多高校列为必备证书的基础课程。因此,在众多因素的刺激下,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学校虽然在认识上有所提升,但在教学设施的完善与配套上却限于资金的限制而无所改观。由于该课程是基础性教学课程,软硬件设施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使得计算机软硬件时常面临崩溃的问题,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另外,学校在增加生源时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能购进更多的计算机设备,使得教学效率被机器数量的不足所阻碍。课程教学内容往往实施不完全,学生也没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和机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方面。教师问题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教学模式落后。二是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陈旧。对于教学模式来说,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新时代计算机教学中往往不能与时俱进,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表现一言堂没有改变,学生面对新奇的课程时往往陷入枯燥的精神状态中,无法发挥出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也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对于教学方法而言,当前的高校仍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上,无论教学与考核均停留在过去。教学方法没有实现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考核时也仅以试卷为考核的唯一凭证。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无法给学生更多的刺激,考核方法也不能体现学生的掌握水平,从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过多兴趣来激发其学习动力。
(三)学生方面。有一些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不到位,感觉自己已经对计算机比较熟悉了,再加上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内容简单,从而不重视学习,造成考试失利。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这门课程只考理论知识,而并不对实践操作进行考核,所以在日常学习中不重视实践操作的练习,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在考试前死记硬背。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学校应加大投入,积极改善软硬件水平。
1.设施配套需不断完善。针对目前设备不足和陈旧问题,高校领导要从思想认识上与社会需要相接轨,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设备升级改造,力求人手一机,还要配备效果好的扩音设备,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设备的维护要做到有专人跟进制度的落实,实现定期定时维护。
2.课程设置上要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了提高实用性,课程设置上要将重心偏向实践环节,将真实有效的案例纳入教材中,实现教材与设备的软硬件配套,操作流程详细而图形化,达到即使自学也能学会的目的。
3.组建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不但要加强资金配套,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培训,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化提升;二是加强横向交流,对教学经验提升共享来改变教师的专业教学方法;三是引进专业化的计算机人才构建教学核心;四是鼓励教师走进项目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经验和操作能力,从而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应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授课之前先对每个学生的计算机熟悉程度进行初步了解,然后根据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分配到事先划分好了的班组,之后再进行分班授课。
2.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即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
3.充分运用多媒体。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形式。例如,在讲述PowerPoint中的模板、配色及插入声音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份编排设计美观、背景音乐优美的、符合年轻人审美的PPT文件,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思考如何制作,然后教师再讲解,即创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增加实践环节,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利用错时上课的方法解决目前机房紧张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实训课设置在下午或晚自习的时间,尽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进行操作练习,及时地将理论内容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多种方式,将各方面的成绩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效果。
(三)学生要提高认识,多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应当从思想上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和操作,在课后抽时间多进行上机题的操作练习,在这一过程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地请教老师或同学,多看、多练、多动手,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结语
高校计算机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构建、教师专业提升等等都是高校需要努力改变的问题,只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全面进行改革,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全能型的应用人才,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1
[2]杨殿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5,6
[3]王红玉.探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脱轨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比较传统,大多还是模仿高等院校,过度强调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忽视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岗位针对特色,从而影响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往届计算机毕业生大多从事计算机销售、办公室文职等工作,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从事技术开发、网络维护等工作。另一方面,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符。计算机教学课堂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忽视了难点知识剖析和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教学工作缺乏实效性,无法体现计算机应用价值。
(二)教学资源匮乏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下,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社会教学需求。对于当前职业院校而言,无论是教学设备设施、师资力量,还是实践教学场所资源都比较缺乏,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影响了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此外,计算机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原文是“科学”,改为“学科”较妥),部分新入职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不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也比较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生源差异较大
从生源质量的角度来看,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是生源质量是处于劣势的,所以教学难度也比较大。通常来讲,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中考失败而选择职业院校,因而学生生源在学习能力、学习素养方面差异较大。同时,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缺乏深思熟虑或是对计算机专业理解不够透彻,认为计算机是与游戏相关的专业。在正式开始计算机学习时,会发现根本与想象不同,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改革策略
(一)基于就业目标,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
为了提升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质量,教师需要将就业目标作为教学导向,强调“精理论,重实践”的教学方法,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社会需求,培养社会紧缺的计算机人才。在制定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工作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社会调研工作,鼓励教师进入公司考察,让教师掌握当前计算机人才市场趋势,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在这样的调查工作中,教师会接受时代新思想,可以对传统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然后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掌握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定向培训,在强化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的同时,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
(二)加强计算机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师资资源。为了保障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质量,职业院校可以为新入职的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工作,鼓励在职教师分享教学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促进新思想和旧思想的融合,树立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提供保障。其次:加强计算机教学设备设施建设,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需求,职业院校可以加大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资金融入,更换年久失修的计算机设备,创建计算机程序编译、运行以及测试环境,为学生实践应用活动奠定基础。最后:鼓励教师学业深造。教师资源是计算机应用教育的基础保障,职业院校可以为计算机教室提供学业深造、出国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优化自我,逐渐实现教学能力的发展,为计算机应用教育奠定基础。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职业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时,不能延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打造学校的教学特色,构建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对于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而言,需要更加注重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化,更加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程序开发课堂、实验课堂、就业专题课堂,改善传统理论为主的课堂格局,丰富计算机教学方法。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打造竞赛教学模式、模拟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就业工作衔接起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构建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构建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后期就业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改革深化的环境下,职业院校优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改革工作非常重要,对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意义非凡。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总结出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教学方法以及明确教学目标等措施,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教学改革意见,有利于提升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组织体系 环境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技术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中职学生不仅要懂得如何操作计算机,更要明白如何利用计算机。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工具性;另一方面,使学生理解流行软件所带来的基于计算机工作的观念的变化,适应变化,融入其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在校学生,而非短期培训学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素质,而非即学即用的技能。面对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与培训学生掌握几个流行软件相比,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并掌握新软件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要求教学能促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正好满足了中职学生的需求;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确定了“以应用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操作技能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体系。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使该课程的教学成为中职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应该随着整个中职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还必须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着力于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现阶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计算机与社会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和全球经济化紧密相关。因此,学习计算机技术不单纯是为了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我们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争取在课堂上多拓展一些知识面,来锻炼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
(2)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知识
认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是中职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在其中要学习规范有序的管理文件,使用与维护操作系统,了解一些常用的软件工具,为下面章节做好准备,也为今后就业、升学做准备。
(3)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已经呈现出作为新的社会媒体的重要地位。第三版更是把网络部分作为第三章提上了日程。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获取信息、网购是现代社会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基础与知识的学习不应当停留在网络的使用上,应该把从网络提取信息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这一部分的出现更能体现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已经完成了从认识网络到熟悉网络的过渡。
(4)软件技术
在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中,软件的比重是最大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实现的。它的结构分Word、Excel、多媒体软件应用、Powerpoint,每一部分都在不断的应用软件,每学一章,学生就了解一种操作软件,从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了能力的培养。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织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典型实用软件的介绍;重点讲清有关的基本原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到为什么要这么操作。讲解引导入门的作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自修有关计算机更深入的课程。学生通过若干软件的学习能够基本熟悉计算机中的各种操作技巧及原理,并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