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2 09:5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草原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草原教学设计

第1篇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边读边批,体会作者对祖国草原的喜爱、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关作家萧乾的资料。

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

1、出示词语:广袤 草梗 桅杆 黑黝黝 声嘶力竭 驯顺 岛屿 逍遥

2、采取多种形式读词语。

3、理解词语意思,并尝试造句。

二、自读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最能表现草原景物特点的语句,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朗读课文,感悟草原特点

1、自读第1段,画出比喻句,并作批注。 

(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汇报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①指名读比喻句。 

②交流比喻句的作用。

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

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它多么像海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慨呢?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板书:草原——辽阔)

(3)有感情朗读本段课文,自读、齐读、师生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边读边想象边感受。

2、学习第2段。 

(1)自读课文第2段段,并勾画出比喻句。 

(2)汇报交流。 

(3)说一说从文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

(4)引导学生谈一谈感受,并谈一谈比喻句的作用。

(5)有感情朗读本段课文。

3、学习第3段。

(1)齐读课文第3段。

(2)思考: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

(3)从这一段中,你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什么?

从远处望去,黑黝黝的石堆时常会引起人们的错觉,以为公路旁边伺伏着什么野兽,而那些牛群、马群从远处望去,斑斑点点,又仿佛是一堆堆巨石。(交流感悟:句中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一堆堆巨石,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辽阔)

3、学习3——7段,感受草原的美丽。

(1)思考问题:同学们,这几段课文写了草原上的那些景物?

(2)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草原——美丽)

(4)你能读一读吗?

(5)品读这几段课文。

(6)交流批注。学习批注方法。

三、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草原的?

(1)读完课文,我们都被草原这辽阔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了,请大家把刚才画出的句子再读一读,再次感受塔木钦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草原的辽阔和美丽的?

(2)集体交流。

(3)教师小结:作者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塔木钦草原辽阔和美丽的特点。

四、回顾课文,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1、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集体交流。

3、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课文充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和草原的辽阔。

4、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尝试着自己说一说文章的表达特点。

五、拓展延伸。

第2篇

上课伊始,老师组织学生在电教室内观看《侏罗纪公园》片段,待学生看得兴致勃勃时,画面暗去,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学生高兴地说:“喜欢!”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恐龙?”

生踊跃发言,室内异常热闹。(5分钟)

师:大家对恐龙很感兴趣,老师也收集了许多恐龙的资料,想看吗?

学生异口同声:“想”!

学生很快沉浸在画面之中,不时发出惊叹声。(13分钟)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恐龙,读一读书,了解它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向全班介绍。

当学生向全班介绍时,学生的发言零乱无序,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读书时,下课的铃声响了。

老师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阅读入境提供形象,积累素材,但课堂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让学生欣赏比文字本身更具魅力的影像画面,学生失去了更多宝贵的读文、感悟的时间。

这样的例子还有音乐课上的、美术课上的……

不难看出,那些图文花哨、音乐夸张、内容膨胀的资料喧宾夺主,轻松、愉快、优美的形式占据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这些音像的东西在脑海中留下了烙印,而那些主要的学习内容却顾不上了。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首先要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找到整合点,让媒体真正服务于教学,不再顾此失彼。结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来说明实践活动的认识:如何让媒体真正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完成识字任务,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感情。我上网查阅了相关的课件和教案,之后对这堂语文教学进行了系统规划:

第3篇

随着国家农村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在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理念得不到利用。远程教育的开展给予了教师学习运用现代技术教学的机会。特别是“模式二”“模式三”两种远程教育模式,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形、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资源,IP资源中的课件资源也非常的丰富,使我们在不用花很多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就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能更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里更是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为21世纪的教师,作为远教设备的一个管理员,我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一、利用媒体资源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使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IP资源中的媒体资源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利用媒体资源能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原》这课时,先让学生观看远教资源中的草原视频,让学生在看的同时对草原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一望无际、翠流的草原,奔驰的骏马,好客的蒙古人就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对后面的课文教学作了完美的铺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先将媒体资源的课件进行一些修改,加上了一个“蓝猫的问题”这一环节。小学生都喜爱卡通人物,小朋友都很熟悉蓝猫,我就先在课件中插入蓝猫的图片,让蓝猫提出生字难题,让小朋友帮它解决。这样小朋友的情绪一下子高涨,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好了。

二、直观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证明直观形象的事物在人的大脑里形成的印象要深刻持久。远教资源以图文为主,并配以声音、动画等,它作用于学生主要是视听结合的信息。因此,它很符合学生接收信息和贮存信息的规律的。利用媒体资源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课件资源对威尼斯水城的景色,小艇的样子用图片的形式给予展示,结合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小艇的外形特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

三、利用资源,改善教学设计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在教学的背后还隐藏着太多的艰辛,特别是教师的备课。要上好短短的45分钟,也许老师们花去了几个甚至十几个45分钟。现在远程教育的开展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可以改善、减轻我们的备课工作。首先,教学资源中的教案都是经过优秀的教师、专家精心设计的,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借鉴;或者稍加修改利用到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来。这样既减轻了我们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又不影响我们教学设计的质量。其次教学资源中的课后习题或拓展练习为我们的教学巩固作了很好的补充。

IP资源中的教师发展资源,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学习的空间。首先在教师发展资源中有丰富的教学案例,通过它我们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现场教学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其次,专家课标的解读,经验的介绍,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指导。

四、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文化熏陶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熏陶。专题教育中的艺术熏陶、文化修养等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这一课时,我播放革命陵园的资料片让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感受到了这一个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视频。比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悬梁刺股的故事等等。培养学生从小发奋图强,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勤奋的种子。

总之,在教学中实践证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恰当地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远程教育工程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巧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滋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27-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互联网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互联网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互联网信息资源与语文课 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润色。

1.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 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 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1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 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1.2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 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 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 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2.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互联网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小学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2.1 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 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 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 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 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 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2 利用互联网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R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 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 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 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 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 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第5篇

那是七年级下学期的一堂课。主要内容是不同区域民歌旋律的风格差异理解。从第一个班学生的表情反应上我明白,尽管我的解析已努力追求浅显易懂,但对缺乏音乐素养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抽象费解得如同在听火星语。我很失落,因为我知道,这堂课没有达到我的预设目标。

怎么才能让学生真切理解不同区域民歌旋律的风格差异呢?走下课堂,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终于,电脑里的音乐播放器给了我灵感。于是,我连夜修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我选取了《草原之夜》和《茉莉花》这两首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歌作为范例。

首先,我在电脑上精心制作了这两首音乐的柱状和弧线旋律音乐图谱,为这两首民歌的听觉信息增加了视觉信息;之后,我又从网上筛选编辑了十几张北国草原和江南山水的风景图片作为教学辅件。

带着全新的教学设计,我信心百倍地走上了另一个班的讲台。

当我用多媒体将《草原之夜》和《茉莉花》这两首民歌各播放了一遍后,我减弱音响重新播放了这两首音乐,并要求学生在聆听旋律的同时,重点关注多媒体上两组闪动的音乐图谱,试着说出每一个图谱对应的是哪首民歌。

不出预料,曲终声息,学生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当我要求学生说出对这两首民歌旋律风格的感受时,有的学生说,看着跳动闪烁的图谱,再听这两首民歌,脑海里就会联想到江河的奔流或山溪的流淌。也有的学生说,从这两首民歌的音乐图谱能看出,一个旋律柔缓,仿佛一个多情的蒙古汉子在你面前表白;一个旋律轻快,好似一位江南美女在欢笑。学生的争先表达告诉我,他们听懂了这两首民歌旋律表达的情愫、描述的感受,直观形象地说出了草原民歌和江南民歌旋律风格的差异,只是表述得不专业罢了。

我很兴奋,因为前后两节课的内容相同,但因多媒体的使用,竟能产生如此明显的效果差异。这样的成功,让我坚定了今后要让多媒体进入我的音乐课堂。

为了强化学生对草原民歌和江南民歌旋律风格的区别,我又在多媒体上播放了一组北国草原和江南山水风景的幻灯片,借助自然风光,以专业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草原民歌和江南民歌在旋律上的区别:曲调上,一个悠长优美,一个柔婉妩媚;节奏上,一个和缓舒展,一个轻快紧凑;情绪上,一个深沉真挚,一个温婉含蓄。

最后,我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音乐”为这个教学内容作了总结。

叙事二:用多媒体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八年级下学期教材里有一个京腔昆韵学习单元,课堂教学要达到让学生初步了解欣赏中国民族戏曲的目标。可是,教材上有关中国民族戏曲的内容只有区区两页纸的信息,而且还只局限于京剧。鲜活的舞台艺术呈现给学生的除了几个京剧片段简谱,就是几幅京剧剧照和几张京剧脸谱。

为了让学生对我国民族戏曲的见识更感性、更丰富,认识理解更完整、更深刻,我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京越黄等五大传统戏曲的经典唱段视频、舞台服装、脸谱及乐器图片。考虑到学生对中国民族戏曲的认知是一个空白,我把这一单元的课堂教学分成认识了解和欣赏创造两大块。前两节课上,我把自己准备好的视频、图片和课本信息融合在一起,边播放边讲解。如,播放课本里京剧《定军山》选段的舞台视频时,在简要交代这个故事的梗概后,重点讲解了京剧人物角色的分类;在播放课本里的《唱脸谱》时,配以一个个脸谱图片,重点讲解了京剧脸谱的类型及其寓意。

当这个学习内容进入教学小结时,我问学生对我国民族戏曲的认识有了哪些丰富和提高。学生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原先对我国的民族戏曲除了知道几个名字和听过几句唱腔外,其余的是一无所知。通过这几堂课的学习,他们惊叹我国竟有如此众多而又精美的舞台艺术,而且各具特色和美感,平时听到的什么唱念做打,原来都是极深奥、极高雅的舞台艺术。

“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里面有文学、有历史、有音乐、有舞蹈、有武术、有绘画,还有服装设计。”感悟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如此领悟和感慨,让我倍感欣慰。

“北方戏曲的唱腔跟北方人一样,很爷们;而南方戏曲的唱腔则像南方人,柔软。”有一个同学从越剧和豫剧的唱腔中,发现了戏曲的流行区域与区域人的性格联系,更是让我激动不已,因为他的这一感悟是我此前从不曾思考过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不禁暗自感慨。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出课堂,我为这几堂课的成功而兴奋,同时我也在想,如果没有多媒体进入课堂,学生对我国民族戏曲的知识仅凭教材那些信息能有多少增进?至于那强烈而独到的艺术感悟,恐怕是做梦也梦不到吧!

感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代化的神奇双翼。

教育教学的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其效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从这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上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诚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就教而言,运用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将静态抽象的教学内容激活,手指轻点,原本只是文字符号的知识,不仅瞬间就能具象了,而且形色兼备、声情并茂。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使得课堂不再是单调的师生问答,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老师的教学手段,在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呈现给学生,助其轻松理解的同时,还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到。

作为一名教坛新手,从那堂两地民歌风格差异课开始,我的课堂教学再也没有离开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成了我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因为有了多媒体,我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艺不仅有了更宽广的表现舞台,而且更多时候,我的专业或文化素养得到了丰富的提升,让我能更自信地去面对学生。

就学而言,运用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因为呈现这些知识信息的视觉、听觉媒介的丰富多彩和新鲜活泼,既有效强化了记忆效果,又提升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多媒体进入课堂给教学所带来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是为师者现在和今后都应坚持不懈做下去的,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外,就是要倾力于多媒体运用水平的提高及其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提高多媒体的运用水平是前提,加深多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是方向。

所谓多媒体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将多媒体这一全新的教学手段不仅运用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备课、作业、教学效果检测等环节,尤其是后者。试想,如果师生能用多媒体处理作业,那么老师不就可以从手工批阅作业的劳累中解放出来了吗?学生的课业负重问题恐怕也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吧。老师和学生从作业劳动中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既可以用来锻炼身体,也可以用来培养业余爱好或训练其他才艺,学校的素质教育也会因此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6篇

一、探究与思考之一:运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时尚流行用语是否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性学习?

许多老师苦于找不到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总怕让人说自己教学方式陈旧落后,于是便套用一些所谓的课堂时尚流行语,例如:

1.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几句或哪一段?

2.用你们最喜爱的方法朗读或学习这篇课文。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提出什么疑问都可以,大胆发表你的看法吧。

我们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草原》一课的教学提问设计片段为例:

师问:谁来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呢?

学生反馈交流:

生1:我们小组想展示课文内容的学习资料。

生2:我们小组想画一幅草原美丽景色的画。

生3:我们组想分段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

……

师说:那好,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开始读课文吧。

这样的环节设计表面看极大限度地实现了民主和开放,但是细细琢磨这些表面看似民主的课堂流行用语和教学环节充斥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听起来形式多,样式新,似乎已经将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似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这种“华而不实,闹而不真”的课堂难道真的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二、探究与思考之二:课堂教学“假民主”与“真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我们不否认这些新用语的运用给课堂带来的新气息,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本身就意味着教学人本的回归和学习空间的拓宽,但必须强调的是,阅读教学要真正落实自主性学习,仅靠形式的效仿是无济于事的。许多教师运用这些课堂用语是为了顺应教育潮流,博得听课专家的赞赏,只停留在亦步亦趋、生搬硬套的表面浮华。

“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让他们得到了自由发问的权利,可是许多教师没有教学意识或者说没有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归类探究,只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自己教学设计中预设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开而不放、疑而不究,出现在我们课堂上这样的“质疑”不过是自主学习展示的一种道具而已。

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大多数学生未认真思考便举手发言, 有时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发言交流只是一些表面、浮躁的对话,体现不出对文本的个性见解。在教学中,只要是学生顺应教师,他们就永远是课堂的配角,成不了学习的主人。即便是在老师的暗示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各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视角独特、个人见解等多元解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实现。

三、探究与思考之三:自主性学习如何去实现?

自主学习的课堂不能搞形式主义也不需要形式主义。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驱除浮华的热闹,而回归真实的质朴”。

1.变“硬设计”为“软设计”。“硬设计”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而“软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我们常用的教案往往是线条的,缺乏弹性处理的机制。有的只是一些机械地照抄和重复,而“软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去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步骤,这样的教案类似于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提纲。这样生成的教学目标就会散发出无穷的拓展空间。

现在有些教学设计,注重“问题的自主提出”、注重“选择”、注重“讨论”、注重“创新”,是否可以肯定这就是“软设计”了呢?是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平台了呢?未必。试问,我们是否像心理学家坦思鲍姆一样曾经严肃地剖析过自己呢?“我虽然欢迎讨论,但是在一切说完做完之后,我首先还是要求班级得出与我的思路一致的结论。因此,从他们是否具有坦率、自由的各具探索性的这几个标准来看,这样的讨论,都不能看作是真正的讨论。我带着教学材料来到班上,实际上我把学生当作工具,我掌握情况,一步步引出我认为学生应当学习的材料的中心内容。”

第7篇

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有效性在今天倡导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是音乐教师的必然选择。只有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在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一些音乐教师既没有改变自身教学的动力,也确实不知道如何去做,导致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然使用较为落后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目前的新课程教学标准,在音乐课程中,我们也提出了三维立体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并不仅仅满足学生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体会到学习兴趣。作为音乐这门课程而言,更具有一些独特性,因此对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对于音乐讲课内容而言,应该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音韵美、配器美等一系列特点。音乐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在选取音乐作品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选择意境悠远,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丰富情感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要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带动起学生。虽然音乐教师不是诗人,但是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自己具有一些诗人的情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作品所描写的意境给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正所谓以情动情。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的创新,要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手段。所谓的教学设计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具有相似之处,但是比备课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且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考虑和体现。教学设计的创新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要力求在课堂上充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自己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让学生学到哪种程度,让学生实现哪种情感体验,而教学设计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其中,对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应该是教师重点把握的,毕竟学生学习音乐课程,重要的是通过音乐作品,体验美感。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要给学生正确的学习音乐的方法。毫无疑问,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能让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达到一个高度。

三、音乐教学情境的设计

教学情境是教学过程中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巧妙结合。音乐作品必须在真实情感中得到体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情趣。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认为情境设计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通过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

教师的语言运用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巧妙地运用语言,这样才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讲解音乐作品《中亚细亚草原》时,并没有直接就给学生展示音乐,同时通过语言描述音乐中的场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这个时候,一支商人的队伍缓缓走来,他们在军队的保护下,安然前行,他们走得很安静,慢慢消失在远方。这个时候,歌声并没有停止,仍然在人们头上慢慢地盘旋,余音绕梁一般。”教师在讲解时,除了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把学生带到音乐情境中去。

2.通过实物来创设情境

运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体验和认识。例如,在欣赏小提琴作品《梁祝》时,教师可以把小提琴拿到课堂上,亲自给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形象的把握。笔者在讲解《雪绒花》这一节次内容时,会把一些用到的乐器拿到课堂上来,先不说教学效果如何,这种直观形象的乐器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些学生会忍不住动动乐器。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演奏一些他们比较熟悉或者比较喜欢的乐曲,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比教师生硬的讲解要强上许多倍。

四、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构建开放课堂

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这种局面必然会被逐步打破,学生主体的地位必须更加充分的体现。教师应该由高高在上的位置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进行音乐的学习与分享,一起参加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都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参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演唱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表演,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二人合唱或者二人对唱,或者是多人合唱等形式。教师融入课堂是学生融入课堂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拉近师生距离的重要途径。音乐的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在中学阶段,学生对音乐认知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校都有专门的音乐教室,这都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有利的条件。由于音乐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把音乐课程教授的有声有色,受到学生的喜欢,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和高效的,应该是受到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程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

第8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生本理念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在教学中也愈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依靠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和谐,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家郭思乐创导的一种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生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充分依靠学生来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加重视与发现学生的价值,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展开交流与讨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目的。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应用是为了激发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智慧与活力。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完成语言文字活动,这与生本教育理念是相互契合的。郭思乐在提出生本教学理念时,也强调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语言文字方面的活动,给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应用能力提供机会。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还有一个主要目的: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语文。让学生的思想水平、语言能力等都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个性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让语言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迸发出智慧与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智慧,教师要做有效地引导,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自然地迸发出活力与智慧。智慧与活力的迸发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饱含感情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唱一些关于草原的歌曲,带动学生对于草原向往的情感。在导学阶段还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草原,用自己的文字用描述与表达。让学生对草原产生一种向往,对于草原的美有自己的想象,在内心描绘一幅属于自己的草原图画。既然草原这么美丽,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来领略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景,感受老舍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风光。学生与教师一起品读老舍先生的《草原》,教师可以配好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品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品读过程中勾勒出老舍笔下草原的画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在文章品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去赏析老舍的文章。教师创设的情景,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其中,沉浸在草原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活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依靠学生,信赖学生。生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根本,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以上次的公开课教学为例。一天,学校通知我举行一堂公开课,由于临时获得通知,对于教学主题以及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都不确定。在犹豫不决时,笔者想到了学生,就与学生一起商量上午最后一节语文公开课学习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语文教学。学生一听,一下炸开了锅,很快就集体决定把《白杨》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内容,学生们都开始自主预习《白杨》这篇课文,借助字典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寻找关于白杨的资料与图片,了解白杨这种植物,为公开课的进行做着各种准备。教师也受到鼓舞,回到办公室,开始教学设计和备课,为公开课做着各种教学准备。结果这次公开课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配合协调,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肯定。笔者从这次公开课事件中进一步认识了生本理念中强调依靠学生的深刻含义,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也更加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愈加和谐。

(4)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生本理念中要以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为根本,在学生发展与成长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交流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想法比较幼稚,教师和学生不能去嘲笑,而应该认真耐心地去倾听。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的进度,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及时解答或做好引导工作。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中一个很好的引导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迸发出智慧与活力。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尊重学生,展开语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江苏省涟水县教学研究室)

第9篇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授(初读、析读、品读)、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写......等字,会读并理解...

...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

...方式,提高...

...能力,体会...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

...共鸣;培养...

...精神;陶冶...

...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就是学生对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

(重难点的确立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依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设置疑问、引起悬念、直观演示等。

2.讲授新课——初读

A.初读: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情感:画出感动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1)字词关:

范读朗读:教师/名家

交流汇报:记忆方法,解决途径

个别纠正:重点识记

指名朗读:共同评价

(2)内容关:

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讲授新课——析读

要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如何提问、如何启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等。

4.讲授新课——品读

文章写的感人至深,你觉得是哪里写的好呢?

品手法:比喻、对比、排比、首位照应、说明方法、感官等等

品情感:感人、启发(联系生活实际)

5.巩固练习

要求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虑到进行的方式和所需时间。

讨论主旨,联系现实——改写剧本,小组表演——分享经历,代表汇报——拓展阅读,对比感悟

6.归纳小结

要考虑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以及所需时间。

7.作业安排

要考虑布置哪些内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等。

学科内:

识字写字——阅读培养——口语交际——写作练习

学科间:

语言——音乐美术——数学

8.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板书要求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

文体知识

人物描写万能教学:

语言描写:这句话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一遍吗?

例:“阿曼达,我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动作,在这个动作里你体会出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上台来为大家模仿一下这个动作吗?

例: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触摸春天》

外貌描写:这是刻画人物的?(长相、穿着)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状态?(精神状态、身份、喜好)那你能试着用外貌描写来介绍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吗?

例:“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

例:他胖乎乎的身体,又圆又大的脑袋,短而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对机灵的大眼睛,总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机灵、俏皮、活泼。

心理描写: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性格?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例: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梅花魂》

神态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表情?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在他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例:“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掌声》

写景角度万能教学:

色彩上:这句运用了哪些色彩上的词语?你能造出类似的词语吗?(或深或浅、或明或暗、艳丽、鲜艳、亮丽)

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记金华的双龙洞》

远近上:这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能否删掉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例: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天都峰》

感官上:听觉(播放视频)、视觉(播放图片)

例: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观潮》

例: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观潮》

修辞万能教学:

比喻:这是将什么比喻成了什么?你还能想出像什么?

例: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潮》

排比:如此相同的句式有什么作用?(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加强情感)你能造出相同的排比句吗?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拟人:他们真的能发出这种行为吗?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介绍下身边的景物吗?

例: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

例: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对比:删减法,我可否删掉对比,直接展开事物的描写?为什么?

例: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桂林山水》

夸张: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感情来朗读一遍这一句吗?

例: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说明方法万能教学:

举例子: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我们能否删掉?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真实具体的说明了...

...)

例: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zuì)犯。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新型玻璃》

列数字:这里都运用了哪些数字?我们能否把数字换成...

...?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科学准确的说明了)

例: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鲸》

例:我们发现过一头鲸,很重也很长。

作比较:作者明明是为了写...,为什么却要提...?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突出强调的说明了...

...)

例: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

打比方:这是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第10篇

当前,交互多屏教学是世界教育界在以科技促进教学的浪潮中的一大应用趋势,该教学模式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活跃性、学生参与性,同时也代表着高校未来课堂教学的方向。而在大学人文地理教学中,交互多屏的应用,能更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立体化,也使师生于课堂、课后互动成为可能,为教学带来良好效果。

[关键词]

大学人文地理;交互多屏;教学

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趋势。在中国,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训练,信息化普及和应用均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砝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交互多屏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应用也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对交互多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实用性进行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建构理论模型,以对该技术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探索。二是以交互多屏为技术支撑,探讨新型课堂关系的形成,尤以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为主要研究取向,以此进行理论概括和实证研究。国内外关于交互多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均已开展了一段时间,研究主要集中于互动类型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主要是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特别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而就普及应用率及理论研究深度来看,中国在该领域还处于理论探索、实践研发以及试点实证研究等初级阶段,但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叶新东、陈卫东等对多屏与课堂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提出未来课堂理念,并直指多屏显示为该理念的主要指征,他们认为代表屏显技术发展趋势的交互屏的应用将给课堂带来新的想象空间,也为我们构建一个符合心流理论的学习空间奠定了技术基础。人文地理主要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大学人文地理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认识、分析、解决人类活动与地理文化之间各种关系的能力。目前,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多是大班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基本都是以传统的讲授加PPT演示为主,通过言语、图片等形式进行,授课内容均是对课本的一种重述和解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则认为当下大学人文地理教学方式枯燥无趣,参与性不强,灌输、说教问题突出等。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寻求突破,充分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是大学人文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改善现状,我们需要对人文地理提出交互多屏教学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评价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同时,基于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教育观念的进步,我们需要以交互多屏为基础构建新式教学空间,探讨教学空间的变化以使教与学得到促进和升华。

一、交互多屏教学趋向于科技与教学融合

多屏,顾名思义,即多块电子屏幕。在现代教学中,屏幕大致可分为手写屏幕(如黑板、白板等)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投影(如电子屏幕、幕布等)两类。其中,电子屏幕涵义甚广,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多触点液晶屏幕等。本文侧重讨论的电子屏幕,主要是指由教师掌控的多块电子交互白板或触控一体机白板以及由学生使用的无线终端电子屏幕组成的电子屏幕。电子屏幕工作原理相对简单,主要在于利用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将带有传感器的电子白板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在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将传感器上的感应变成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显示器上的操作结果呈现在电子白板上,从而实现操纵电脑或屏幕中的各个系统来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而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是由多套信息系统组合而成的信息教学空间,该空间围绕教师对电子交互白板或触控一体机白板的操作,形成一个基本的智能教学系统,从而使教师置身于移动讲台中。除此之外,活动桌椅、平板电脑(无线终端电子屏幕)与之形成一个互动反馈系统,从而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使教育与反馈系统在课堂中形成一个良性教学循环。众所周知,人文地理学科内容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与应用也在逐年提升,在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每位学生都配备有自己的电子设备,与教师的主屏相连。通过终端设备,教师将教学信息输送给学生,学生也可随时发送反馈。同时,学生可以在多个屏幕中任选其一自行组队,进行研究学习。另外,若有条件,教室内还可配备VR系统或全息投影技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交互多屏教学趋向于提升学生参与度

本文以2015年春学期的人口迁移课程多屏教学为例,上课时按座位次序将学生分成三组,来讨论民工潮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利弊影响,每小组均拥有独立的屏幕。同时,小组间也可完成交流和对谈,全班学生可以一齐体会民工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各小组根据教师提问利用无线终端屏幕浏览网络资源并进行讨论,由于多屏教学空间给予学生极强的参与性,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课堂纪律也显著提升,每位学生都在小组中各抒己见,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得以提升,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也明显得以持续。课堂提问从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二维模式转变为教师提问—讨论—反馈、抢答、学生提问这一三维模式,教师因此也从授课者变成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者甚至是裁判员。另外,分组讨论、交流这一课堂模式也使得竞争机制得以在课堂内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代表了各自所属的组别。在此背景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各小组的整体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受网络技术支撑,各组别所讨论的问题均可通过登录网络来寻求答案,无线终端屏幕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信息获取、整理的学习平台,这一技术减轻了教师负担的同时也为学生探求系统性知识提供了便利。尽管讨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学设计内容,但更有利于学科内容的延展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提升。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交互多屏教学技术使传统教学中所缺乏的普适性和活跃性得以发扬,增添了教学的感官效果,也为现今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效率的提升带来动力。

三、交互多屏趋向于推动教学设计的改革

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是互动教学活动在现实层面的延伸,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课堂模式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因而教学策略体系也必须做出回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交互多屏教学空间的出现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变革与发展。在此同样以2015年春学期的人口迁移课程多屏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纲,课纲包括课堂研究主题、人口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人口增长过程及发展趋势、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教师仅提供课堂思路,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讲台主屏幕中一共出现三张图,分别为:繁华的夜上海,贫瘠的西部,辽阔的草原。同时,导入第一个教学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你想住在哪里?与此同时,讲台两边的侧屏幕分别依次播放展示上海、中国西部地区以及草原地区面貌的图片和小视频,以多种形式来体现三地的特点与差异,便于学生观赏。

(二)案例列举,归纳总结

从学生的选择中明显可知,上海这一繁华都市是大家的首选,从而引申出人口在居住上存在的迁移观念。因为人口迁移有多种因素,因此讲台三幅屏幕可分别展示出人口迁移的三个外界因素:屏一展示的是因为生态环境因素而进行迁移的中国三峡移民,屏二展示的是因为战争等政治因素而进行迁移的巴基斯坦难民,屏三展示的是因为民族歧视等社会文化因素而进行迁移的叙利亚难民。这一类社会政治问题由于均是或曾经是社会热点,为学生所熟知,因此,学生很快对人口迁移的三个外界因素有所掌握。

(三)分组实践,分组交流

通过上文的展示,教师可以提问,引起人口迁移的具体因素有哪几个方面,并作提示,希望学生兼顾考虑推力(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两方面因素。同时,要求学生推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分别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在讨论过程中,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从而可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来建立互动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通过左屏以PPT形式展示各个问题的理论、实例等,而右屏则通过投影方式展示部分学生的讨论成果,师生在交流中互相思考、补充、完善,最后通过中间屏来书写课堂总结。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学习空间可以指任何学习发生的空间。虚拟空间在近年作为新环境为教育界所接受,更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沟通,从而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时间、地理的阻碍。交互多屏教学空间由于以信息网络作为技术支持,因此不局限于本校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通过远程教学,实现与不同地区的课堂相连接。课时结束,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城市人口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例,并要求学生在完成后将作业至论坛。这一方面可方便教师检验学生吸收知识的情况,同时作业的网络共享模式也为下节课提供了备课参考,将学生反馈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使教学设计得以优化。

四、总结

交互多屏课堂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空间,满足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在此过程中,互动成为未来课堂设计的核心。多屏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多块屏幕,而是基于多屏式的交互式学习方式下,使教室由原来的单向性变为多向性。多屏能更深层次地拉动课堂多角色之间的交流,尤具突破性的是其能满足学生间互动的需求,这对传统的课堂氛围和学习过程提出了挑战。同时,值得我们一再强调的是,在未来课堂中,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不再是单方面的教或学的关系,而是一种双方平等和谐的关系。也正是在此类技术的支撑下,如此革命性的转变才得以迅速实现。

作者:颜庭干 宋正娜 陈昌春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新东,陈卫东.多屏显示创建教学的心流空间[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第11篇

摘 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于学生心理年龄的词语教学方法往往源自于生活本身,是活跃于生活的,富有情感色彩的,所以语文课堂中的词语是一个个生动的精灵。

关键词:词语;生活;语言环境;情感色彩;精灵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词语知识是学生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素养。那么在小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词语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信心呢?现就以上话题,谈谈个人的拙见:

一、词语是源于生活的精灵,挖掘生活资源,积累语言

我们知道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一个词语,它代表着一种情感、一种信息、承载着一种文化。它源自于生活,而又适用于生活。生活中我们都有不同的情感,“喜、怒、哀、乐”。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一部分生活经验已与课本上的词语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生活经验与书面词语并未真正地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有些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片、图片、实物进行理解。由此对于学生初学词语时,我们完全可以能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总结归纳、学习词语、积累词语,增长知识。如:教学“鸟语花香”这一词,可以带学生去到公园、田野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把自己心里体验到的用自己的话来说:树上鸟儿在欢快地鸣叫,山坡上、花园里朵朵的花儿在竞相开放。这样一来,那些在课本中的词语,如同精灵一般活了起来,词语的意思也豁然明朗,既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词语是活跃于语言环境中的精灵,利用语言环境学习词语可以积累语言

词语,它本身就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反映生活的真实现象,揭示一种生活的内在规律。所以词语不可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实际,词语就显得苍白,它须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的支撑,显现出它的独特功用来。如:小语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中“囫囵吞枣”一词的理解,单纯地教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学生是不会一下就明白意义的,如果将这个词语和它所处的语境结合一起,先让学生自读句子,再通过自己的感悟,交流自己的体会,最后来理解词义,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又感受了两种不同的使用情境,既丰富了语言,又感受到一个词语与它所处的语言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如,小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有这么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的清鲜,天空是那么的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里“清鲜、明朗、高歌”又该怎么理解呢?作者为什么要高歌呢?辽阔的原野,青青的绿草,线条柔美的小丘,流动的羊群,如绿色的大毯上绣上的白色的大花。色彩分明,清新而透着芳香,又怎能不感到“清鲜、明朗”呢?置身于这般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使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宁静恬美的塞外风光、自由幸福的草原生活,这样的沁人心脾,这样的令人沉醉,又怎能使人不想高歌一曲呢?这样“高歌”一词自然而然地进到了孩子们的心里。通过阅读,让我们从作者笔下的描写中领略到了绮丽的草原风光,既学习了作者优美的描写,积累了语言,又理解了词语,增强了词语积累的兴趣。

三、词语是拥有情感色彩的精灵,了解词性特点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词语的运用有着它独特的意义、情感色彩和使用范围。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实质性的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朗读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真正做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中“不可估量”这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如下:(1)我们先来写这个词语;写好后自行对照批改。(2)会念这个词吗?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3)这个词都是什么意思?(4)对啊,无法估算,能放回语段该怎么理解?那该怎么读?(5)声调高点,再沉稳点读。这样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不但从字的偏旁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彩,以及它在语境中的运用范围。此时,“不可估量”不再是一个单调的词,而是有着深厚的内涵,它象征着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历史性的耻辱。这样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拉近了学生与“不可估量”的距离,使学生对它有了感情,有利于上升到情感上深刻理解词语。

总之,小学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方法很多,但只有找准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才能将这“精灵”唤醒。

第12篇

现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洞察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现状与特点。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位于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是这一沃土上唯一的一所职业高校。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但职业教育欠发达,尤其是按当下的职业教育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岗位无缝对接”的要求来看,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职业教育理念落后、共享可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非常匮乏、教育手段过于传统、教学模式滞后于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只有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拉近教育中心与偏远的距离,才能缩小教育发达与落后的差别,才能贴近教育的公平。

2 教育信息化引领职业教育改革

战争所需的产物“信息技术”,现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引领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现代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惊人速度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引领、促进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一种全新的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形态已经形成。信息化职业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全新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教师面临着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良好信息素质的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通过问卷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素养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当多的教师仅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使用PPT课件的能力。有的虽然会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但缺乏运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整合重组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讲课过程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原来的板书搬到PPT课件上而已;有的即使能运用软件组织教学,但也仅仅用在公开课或教学比赛中,把它作为“表演”或得分点的工具,教学上明显存在走形式、应付的趋势。尤其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创新的能力,难以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加快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实施过程中迫在眉睫的“瓶颈”问题。只有破解这一“瓶颈”问题,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界定 1994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作了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入手,可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一种新的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界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指教师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并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整合的能力,其核心内容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学校的管理机制相结合 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教师信息素质的不到位。从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看,更多强调传统教育教学指标体系的考核和反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没有明确相应考核的指标体系,更没有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所以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入手,建立完善相关信息化的指标体系,引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辅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本课题中以信息工程系为试点,在学生和教学管理中研发、试用以满足企业和信息化所需的参数为主的企业化学生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初见成效,达到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意识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当下高职教育面临深度改革,已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求,实践证明原有的课程体系不适合目前学生的学习特征,也不能培养学生在企业所需的工作能力。所以高职教育必须重新进行“顶层设计”,重建新的课程体系。这种革命性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创造了良好机遇,从而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信息工程系实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项目导向教学中都强调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也就说怎样把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虚拟为教学过程和学生探索学习的学习情境,在此过程中需要“助学措施”如提供相关的学习或使用资料、微课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信息化竞赛相结合 每年在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上举办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竞赛,其目的就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共享水平,改善信息化教学开展的基础设施环境。根据“2020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总体目标”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要经过“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两个阶段(2020年之后可进入“创新阶段”),其中信息化教学竞赛作为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的“引擎”,在实现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专家引领,带动地方和学校、教师广泛参与及校企合作方面有全面推动作用。

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十分有利于推广先进学校经验,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延伸全国信息化大赛的成果,推动建设职业院 校信息化教学加快发展的大平台。所以从学校层面抓住机遇,积极组织有能力参与的教师一定参加,通过竞赛历练教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张学超老师作为自治区教师代表参加2013年“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对年轻教师的带动作用较大,局部掀起你追我赶,比“应用”、比“创意”的课件制作风气,影响着教师对信息化的认识。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外部的因素;有来自于社会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学校的因素,还有可能是来自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但是,通过校本培训要解决好:1)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关系;2)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关系;3)信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系。具体培训过程要由专家指导、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统一组织,在分专业、分层次重点解决好以上三个关系的基础上,侧重辅导教师的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整合的能力。通过校本培训可解决教师身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实质性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核心在于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的前提,是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有力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校企合作,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