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课间活动分析

大课间活动分析

时间:2023-06-02 09:5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课间活动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课间活动分析

第1篇

2013年9月, 我们小学对传统的课间活动进行了改革。这极大的推进了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丰富了学校学生体育生活,为校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大课间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资源,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法定的体育内容,是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保证。作者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我们镇中心小学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分析其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合理化的对策,以便学生更好的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我们镇中心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

2.研究方法

⑴查阅文献资料法

通过百度的文献进行检索,收集整理有关课间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资料,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⑵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制定出合理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问卷,以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我从6个年级中,分别抽样选取20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问卷,挑除4份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为96.6%。

二、结果与分析

⑴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现状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还处在起步阶段。在2013年之前,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基本上以国家规定的广播操为主,很少开展别的项目,所以项目很单调,学生对大课间活动不感兴趣,锻炼的积极性也不高。调查结果显示,低年级排名前三位的是呼啦圈、踢毽子、打沙包;中年级排名前三位的是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高年级排名前三位的项目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⑵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现状

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是: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是大课间的活动时间,时间安排为30分钟。

⑶大课间存在的问题

①思想重视还远远不够

学校不少教师对大课间活动不够重视,有些老师甚至个别领导也认为体育活动仅是体育教师的事,参与不够积极,教师全员参与学生活动难以开展。甚至包括一些学生认为不是很重要,占用了他们课外时间。

②场地、器材设施不足

一是场地太小,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必须分为两部进行。一有部分班级要在室内游戏一部分班级在室外活动。所以我校采取一周一轮换。二是有的器材量少,人均不到一件。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一部分学生只能在一旁观看,有时还会出现争抢器材现象。并且器材种类少,除了毽子、跳绳、球类就没有别的更为新颖的器材了。这不仅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挫伤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活动的参与率和活动效果自然得不到提高。

三、对策

1、提高教师重视程度,加强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老师的培训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和推广中,领导要更加重视,而且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然后通过体育教师对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与管理的其他老师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2、加大学校体育资金投入

资金问题是我们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小学体育投入在学校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比较少的。资金不到位,场地、器材设施就没有保障,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加上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人均运动场地和可供活动的器材不足,往往是十几个人抢一个篮球,这种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学校要保障体育专项资金投入的,做到专款专用,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3、建立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安全预案

第2篇

摘要: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形式活,练习强度大,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问体育活动具有多种育人功能,我校将体育大课间活动上升至体育大课问活动课的层面,列入我校日常课程安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从教育功能来说,现今国内外对课程的理解有所拓展,即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可称之为课程。因此,我校把体育大课间活动视为校本化课程。我就如何开展体育大课问活动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开展中学体育课间活动

一、影响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客观的场地原因

我校的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限制了活动的开展。

2.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场地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包括场地的不合理布局、场地小学生多、设施老化及质量问题。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不够,活动中常有危险的动作及做法。班主任及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不高。安全教育不够,活动中安全保护措施不够。例如:学生用脚踢排球,由于用力过猛砸到学生的眼睛或脸上;跳大绳时,绳子打到头上、身上或眼镜上;攻城时,把别人的衣服扯烂或把脸挖伤等等。

3.校本化实施不够深入

大课间体育活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留给学校和教师以灵活处理安排的权利,留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我校的经济投入有着差异,即使是同所学校,各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心理、生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具体设计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选择编排内容,做到因校制宜,因班制宜,甚至有些活动因人制宜,克服自身不足,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设计练习内容时,应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的自身优势,结合本市特点和地理环境,设计和开发适合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练习内容。由于在尝试推行中带有强制性,部分学校往往生搬硬套,出现教条主义。

4.组织与实施不够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由于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出现的,其组织管理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我校领导对如何抓好大课问体育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活动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另外,对如何利用活动推进素质教育,并在长期的开展实践中不断改进、深化、创新,值得深思。

二、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建议

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正、探索、研究,找出一些适应于时展、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训练手段。积极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树立起“每天锻炼一个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需要创新的理论去指导,需要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去熏陶学生,去探索体育大课间活动改革的前进方向。我认为学校开展和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很有必要在学校开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场地、器材、经费、时间、领导的重视等五个基本条件是制约我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进程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活动的场地、缺少必备体育器材、又缺乏教育经费的学校能解决学生的有效锻炼时间。其实领导认识到位,是决定体育大课问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了推进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实施,我校领导成立了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职责,经常关心,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指导思想。

1.制度要保证。学校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约束和导向,保证学校大课间活动工作的地位,保证师生和员工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参与,根据参与体育工作实效落实相应奖惩。

2.时间要保证。在实施体育大课问活动时,学校必须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切实保证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两不误,做到学习和锻炼共同进步。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积极开展疾病预防教育工作。

第3篇

1.1 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项目

通过调查发现,西丰县实验区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项目排列前五位的有广播操、自编操、跳绳、体育游戏、学生自发组织活动。广播操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广播体操,这是西丰县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丰县高级中学和第一中学在广播操的基础上创编了韵律操和校操。调查中体育大课间的其活动主要中学主要以跳绳、篮球和足球运动为主,小学则主要进行跳绳活动。

1.2大课间的组织形式

由调查结果可知,西丰县实验区6所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形式多数为全校统一活动,都是以集体的广播体操或是跑步、自编操为主。全校统一活动形式的优点是规模大、人数多、便于学校统一安排管理,督促和检查。但是,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内容形式都较单一,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少,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能使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1.3 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场地设施条件

调查中57.46%的教师认为场地合理,器材够用,可以满足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42.54%的教师认为场地、器材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调查发现实验区6所学校中,塑胶场地有三所,其中标准田径场一所,其他学校均为沥青场地或三合土场地,小学场地尤为紧张。同时除高级中学外其他学校体育器材严重破损或缺乏,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1.4学校领导对大课间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67.86%的学校有专门的大课间活动指导部门,79.67%的教师很愿意参加体育大课间开展方面的培训或学习。同时研究中发现,经费限制,组织安排不合理以及领导和教师不重视等因素,都会从不同程度影响大课间活动开展。

2大课间活动效果分析

2.1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锻炼效果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西丰县实验区中小学生认为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效果好或较好的均占69.72%,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现有的体育大课间内容和组织形式是认可的。认为效果一般甚至没什么效果的学生也占30.28%,说明这部分学生对于大课间活动效果的认可度并不高,调查中发现这部分学生主要为初三或高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参与大课间活动相对较少,同时各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针对这部分群体在身体和心理上的锻炼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2.2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参与情况的调查分析

西丰县实验区中小学生总体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喜欢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占54.32%,不喜欢和无所谓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0.83%和24.85%。这就说明,虽然喜欢体育大课间的学生占多数,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持不喜欢和无所谓的态度来参加这项活动,这就需要学校引起重视。

3结论

第4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对山西省临汾市5所中学临汾一中、临汾三中、临汾七中、临汾向阳中学、临汾阳光中学学生发放450份问卷,每所学校发放90份,初一、初二、初三各30份;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共发放45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为100%;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结果与分析

2.1临汾市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2.1.1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调查发现,48%学生很喜欢参加大课间活动,27%的学生比较喜欢,15%的学生无所谓,9%的学生不喜欢,1%的学生反感,总体来说,参与态度是积极的,持主观、肯定的态度;在这一项调查中,持非常喜欢态度的男生占总人数的33.3%,比女同学高出19.7%,存在差异性,其他四种态度差别不大;说明在对待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态度上,男同学优于女同学。初中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动机(表1)主要集中在“玩”和“逃避上课”和“遵守学校规定”这两项中,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将“玩”作为第一动机,反映出学生对于“体育与玩”概念的混淆,学生参与的盲目性,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遵守学校规定”占有25%,调查知有四分之一的初中生按部就班地被动接受学校安排,并未体现自我主观能动性;应付达标考试的动机占到第三位,仅有8.5%。在调查中排在最后三项的恰恰是最能体现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初中生还未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也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初中体育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学生不够明确体育的价值与功能

2.1.2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国家教育部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做出了明确的时间规定:学期上学中每天上、下午各组织一次,时间不少于1小时。被调查的五所初中,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低年级执行力明显好于初三,初三年级的开展情况只有60%,这与中考带来的升学压力有着紧密的联系,迫于升学压力,这一现象在我国应该是较为普通的,如何监管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执行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被调查的5所中学,能够良好执行国家政策的占57.1%,每天学生活动时间少于30分钟的有26.5%(表2),从参与时间上来说,总体情况良好,多数学生的参与时间可以得到保证,但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人数会随着年级的递增呈下降趋势。

2.1.3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场所和项目根据现场调查,5所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的地点都集中在学校体育场馆,多数在操场上开展;在与教师的访谈中,针对这一问题“什么因素会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多数教师首先提到的是天气和场地因素,冬季或雨天无法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这是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体育场馆不足而造成的。被调查的五所初中,广播操是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主要的活动内容,所有学校都在上午第二节课后开展广播操,延续了我国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实施课间操的模式。其次,篮球作为我国群众基础最好的运动项目,也是初中生比较喜爱和开展比较好的;“自由活动”在被调查中,出现了半数以上,也暴露出部分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但组织性较差,处于“放羊”状态。因此,在被调查的学校中,虽然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较好,但是开展活动的内容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014年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相继提出“校园足球”,这也是为“十二五”期间,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各个学校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着手开展及组织足球活动,提高基层校园足球普及率。

2.1.4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呈现出“上下午”两个时段的特征。在上午两节课后学校都会安排广播操作为活动内容,对于组织者来说,管理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内容简单;对于学生来说,每天重复同样的内容,积极性较低,参加效果一般。在下午两节课后主要的大课间活动形式有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单位,运动团体和自由活动四种形式组成。其中,自由活动占47.6%(表4),侧面反映学校及体育教师在组织工作中存在偏差,并没有体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价值,这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或教师的师资力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育社团是占到份额最少的组织形式,恰恰这种组织形式是国外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途径,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应大力推广体育社团,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2.2大课间体育运动的发展策略

2.2.1学校应普及体育知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是体育课程的延续,为更好地发展学生体育体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针对调查现状,学校应可以采用校园橱窗、校园广播、主题班会、体育文化节等宣传手段和途径,使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价值与功能所在,逐步树立学生体育价值的观念。

2.2.2学校领导大力扶持,完善体育教学人力和物力资源学校领导及体育部门应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避免“形式化”。各级学校应该配备充足的体育教师,体现教师的“专职化”,杜绝其他课程老师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做到“专人专用”;其次,完善体育活动开展的物质条件——建立体育馆,做到专款专用,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确保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推进。最后,学校应鼓励体育部门和教师组织不同类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出台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法,杜绝出现“应付”、“自由活动”等组织形式,加强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执行力;严禁其他课程将其占为己有,保证每天两个时间段开展该活动,注重活动开展的质量。

2.2.3创新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灵活,突出“两主”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应丰富、富有趣味性,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拳类:太极拳、长拳,娱乐类:跳绳、踢毽子、陀螺等,形式应灵活化,可以开展年级竞赛,运动团队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的意识。在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导向作用,主要唤醒初中生的体育意识,而活动的主体是初中生,主要目的是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培养顽强拼搏、团队合作等精神。

2.2.4学校提供平台,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应和体育部门建立相关评价考核制度,对在校的各个班级的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客观的评价,评价范围可以涉及到班主任、学生、班级和年级其中的一项,或者是多项,评价结果要和学生、班主任及体育教师的评优挂钩;评价手段可以是通过体育竞赛名次、运动团队的参与情况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临汾市初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较好,多数同学的态度是积极的,男同学的态度优于女同学,但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存在盲目性与混淆性,没有对体育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半数学生可以保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初三同学参与次数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年级。

3.1.2临汾市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集中在操场上,但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大课间活动的形式统一,内容比较单调,活动内容上午为广播操,活动形式中自由活动占有比例最大,侧面反映出各个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落实得不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上午为广播操,其他的活动内容覆盖传统的运动项目;自由活动占有份额过大,也是组织活动开展不顺的重要体现。

3.2建议

3.2.1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与落实都要通过学校及体育相关部门来完成,学校领导应为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学校的专项资金投入,要宏观统筹,完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学校应加大监管,建立管理制度,出台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标准。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课间操广播体操

中小学课间操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活动,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学校内的一切活动都必然的是与教育有关,应该从教育的角度思考课间操的任务问题。教育的任务是育人,是在传承文化,传授知识、技术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任务,注重的是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然而从课间操与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终身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学习这些教育的各个方面分析,因为课间操纯粹从人的生理的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运动对人的生理方面的反应,可以得出课间操“增强体质”的任务偏离了教育的任务。

一、目前我国课间操的组织现状

目前我国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有以下两种:

1)一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间操形式,即课间操仅做一套部颁广播操;

2)另部分学校己开始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如北京、天津、上海、河北、陕西、山东、湖北、浙江、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市的中小学校。组织方法有:一种是一天开展一个大课间,即将原来上午第2节课后的课间操延长为30-45分钟不等;一种是一天开展两个大课间,即上、下午各组织一个大课间,如天津市、河北唐山市各中小学。活动内容大都以徒手操(广播操、素质操、健美操、武术操等)、轻器械操(健力操、绳操、哑铃操等)、舞蹈、队列训练和游戏等为主。

二、我国课间操存在问题分析

由上可知,目前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活动内容单调

从上述组织形式可知,大部分学校活动的内容以各种“操”为锻炼手段。但《决定》要求,在素质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如果一直进行这些“操”的训练,学生活动的空间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依然受到限制,学生难免重又“身顺心违”,更不要说技能的掌握、兴趣的培养、主体性的发挥了。试想,这样的大课间,除了活动时间和运动量的改变外,与传统课间操又有什么质的区别?进一步说,学生在本来就很有限的体育教育时间里,要学会怎么多的“操”,是不是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即使如此,对这样的大课间,学生的兴趣能维持多久?乐趣又如何体现?本来,享受乐趣是体育的内在因素,是体育的魅力和生命,也是学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和精神源泉所在。

(二)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观念有待转变

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的思想转变跟不上形势,如学校的评比仍以考试分数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分数排名确定教师能力的高低,这样就势必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过重,也必然影响到这些学校的领导、教师、家长对开展大课间的支持力度。另外,一些学校的场地、器材明显不足,也是影响大课间活动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体育器材更垦待改善。

三、我国课间操的完善建议

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保留广播操,每周一、三、五仍继续做广播操,周二、四、六改上大课间活动,使两种形式并存,互为补充。

(一)客观分析形势,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提高认识

首先要取得学校领导的重视,转变传统观念。以前做广播操时组织比较严密,整齐规范,这种形式早已在人们的心里形成定式,如果改上大课间活动,看上去会很无序,也难以组织,再说学生自由了,是否都活动起来,大家心里确实没有底。经过反复讨论,到最后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认识到课间操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不但对推动我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有积极意义,还会改变学生做广播操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二)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效应,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体育组老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研究实施计划和方案,主动与总务处、政教处联系,赢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首先,我们联合总务处人员,绘制简便易行的健身和活动器材,采取购买原材料、利用学校原有的基础设施,自己组织工人制作了一些体育器材。我们将这些大小器材分别放置在教学楼前后、校园里、操场空地。有了这些硬件设施,就为开展大课间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会同政教处召开各班班长、体育委员会议,宣传课间操改革的意义,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间操的改革中来。我们要求各班做到四个十:自备自制自编十根跳绳、十付球拍、十支毽子、十个游戏。做好大课间活动必要的物质准备。同时,体育老师进行体育游戏汇编,把从各班征集到的各类游戏、体育课中使用的游戏、,在游戏方法、规则、场地、器材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经过整理后并在体育课中反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十几种游戏,已打印成游戏汇编分两期发至各班。

(三)科学的制定活动安排表和制度

在大课间活动中,要想让学生都动起来,并且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除了要安置一定数量的活动器材外,要制定大课间活动安排表、场地区域划分表等制度和规定,以规范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练习、内容,基本做到了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具体方法是,首先,制定大课间活动安排表。要组织好近三千人在同一时间且大范围的活动,必须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充分、准备工作做细。既要考虑活动内容的合理搭配,又要考虑场地的利用,还要考虑运动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及活动中区域的循环和轮换,我们把以上涉及到的情况和问题绘制成大课间活动安排表。其次,制定了区域划分表。考虑到大课间活动中组织相对较松散,占用的面积和场地会很大,我们将学校原有的运动场地及可利用的只要是平整该表中区域划的地方,进行统一的规划,分成几大区域。分区一般是不变的,各区的活动内容随季节的变化、学生的兴趣程度等而变化,这些是变量;另外,各区中安排的班级也是变量,其中有每周的变化,也有阶段的变化,一个阶段我们初步规定是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一个月换一个安排表,在内容的安排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班级的活动区域安排上做必要的循环配置。第三,统一口令和指挥。大课间活动从集合到结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统一口令指挥进行的,我们把指挥口令按提前设计好的时间及活动的进程录音,到时播放录音广播就可以了。这样不但便于检查,还有效地控制活动时间。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教育目标;有效载体;快乐教育;和谐发展

一、我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基本情况分析

1.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项目

由于我校教学区离田径场比较远,我校仅以广播体操和团体跑操跑为我校大课间活动的主要项目,项目设计之初,学校希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所有学生在同一指挥的情况下能达到强身健体、缓解学习压力的作用,因此大课间活动开展了2年,学校利用每天课间操的25分钟时间开展活动。刚开始由于是全校统一进行,气势轰轰烈烈,深受学生的喜欢。而现在我们发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过于单调,很多学生只是应付式的完成,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2.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

我校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还是靠传统的方法来实施,由体育教指挥进入场地,整理好队伍,体育委员清点人数、接着听音乐团体慢跑两圈(300米×2),跑完后接着做广播操。在整个活动中,由于所有年级参加的项目都相同,虽然班主任也组织参与,活动中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女生经常谎称生理期不参与跑步、做广播操没有按动作要求进行,有极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在跑步时,由于有的学生天生体质比较弱,学生速度比较慢,往往会出现跟不上本班速度,影响队伍的整齐性,甚至有停下的,影响到后面的班级。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活动的顺利开展。

3.学生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喜爱程度

大课间活动开展之初,确实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因为活动由原来单一的广播体操改成了加团体满跑。但是这种喜爱并没有延续多长时间。随着学生参加活动次数的增加,以及活动中出种的种种不良现象,与当初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投入相比,变成现在的参与性不高、甚至流露出厌恶的情绪,学生抱怨连连,有超过六成的学生对我校大课间活动现状表示不满意,大部分学生对现有的体育场地不满意。

二、影响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家长、老师意识的局限

当前,由于社会还是以升学率及成绩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导致大部分学生、家长、老师认为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是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活动。

2.师资配备不足

我校22个教学班,三位体育教师(其中篮球老师一位,健美操老师一位,体育舞蹈一位)。由于体育老师人数少,不能对所有项目都进行有效的指导。

3.课间锻炼项目重复单一

我校课间内容成为一种定式:绕田径场慢跑两圈然后做广播操。学生在一定时间后会不由的感到“乏味”,毕竟没有练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等。

4.组织与实施不够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由于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出现的,我校成立时间短,其组织管理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如何抓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活动模式、组织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对如何利用活动推进素质教育,并在长期的开展实践中不断改进、深化、创新,值得深思。由于在尝试推行中带有强制性,学校往往生搬硬套,出现教条主义。

三、大课间改进方法

1.转变观念,改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

随着《中央七号文件》的出台,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当前应试教育仍然盛行,学生成绩、升学率依然还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如何取舍,如何平衡,这都需要社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帮助,让领导坚定明确办学理念,引导他们真心实意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深刻认识到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不断转化成学校的办学思想,以及成为全体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及班主任)的观念和具体的积极行为。这是体育大课间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从学生兴趣出发,设置多样化项目

由于每个学生的爱好兴趣都不一样,在课间操时,建立多种运动项目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选择性的练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及价值和意义。如:跑步,篮球,跳长绳,武术,羽毛球,竹竿舞,体育舞蹈、健美操、乒乓球、毽子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相应的项目,由社团负责组织活动,体育教师在需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

3.加强宣传力度,加大教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指导

大课间体育活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留给学校及教师以灵活处理安排的权利,留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各年级学生的实际心理、生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具体设计安排时,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选择、编排内容,做到因校制宜、因班制宜,甚至有些活动因人制宜,克服自身不足,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同时在大课间活动进行中加强指导,杜绝因不规范操作或不小心发生意外。

4.引进民族趣味性项目和大胆创新适合自己学校的体育项目

引进新型体育器材,打造传统型、创新型体育课间。比如:竹竿舞、板鞋、高跷、珍珠球、篾鸡蛋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5.根据季节设置相应项目

第7篇

摘要高中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和高中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其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高中大课间的开展情况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大课间活动的完善和活动质量的提升有所助益。

关键词大课间高中开展情况问题建议

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活动形式,突破了高中传统的“两操”的固定模式,不仅让学生的体育活动更加灵活多样,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时空延展性,对高中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大课间活动较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而言更为复杂,因此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这样高中大课间活动才能得到更深入、更广泛、更有效的开展。

一、 高中大课间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 基础活动设施的不足,影响了大课间的开展

在研究中发现,很多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不足,学生的人均活动场地面积远远低于正常的标准。篮球、足球等学生喜爱的运动,一般都需要较大的活动场地,而很多学生均因场地不足的问题,无法参与其中,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大课间活动开展的质量。

另外,很多学校还存在体育设施简陋、体育器材老化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活动需求不但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而且还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对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极其不利。

(二) 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仍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由于大课间活动是出现于近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活动开展方式的活动形式,所以,其组织管理等工作,仍处于实践的初级阶段,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在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大课间活动的了解和认知还不够深刻,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误差,常常出现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的情况,或者简单化、单一化的“放羊式”活动的情况。在这样的理解下,活动内容的组织工作以及活动的管理和落实工作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以致出现活动内容选择不科学、活动模式组织不合理、活动形式过于死板单一,活动质量不甚理想等问题,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和现行教育体制以及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大课间活动模式仍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二、 高中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建议

(一)加强大课间活动的管理与落实

学校要充分重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工作,加强大课间活动的管理与落实,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创办特色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要科学的开展大课间活动,一定要明确活动开展的目标,并在此之上,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管理。

首先,针对很多学校活动开展场地不足的现象,相关教师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本校活动安排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自身的情况,做好活动场地的管理调配工作,在学校现有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场地的有效使用率,尽量的满足学生活动对场地的需求。另外,学校也要不断的为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创设条件,在学校实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不断完善学校的场地设施,有计划、有步骤的添置学生活动所需要的器材,以便让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及层次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其次,在进行大课间活动的管理与落实工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安全工作。大课间活动是一项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复杂的体育活动,其对任课教师来说,不但是一个活动过程,更是一项创造性的管理工作,而这项管理工作,首要的要求就是学生的安全管理。要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重视学生安全教育的开展,学校管理部门和相关教师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实现有效的管理,并且要职责到人、管理到位,切忌在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出现“放羊”的现象。除要认真做好安全教育之外,学校和教师好还应该定期检查学生的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有效的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减少和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做好大课间活动内容的组织工作

通常来说,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多种多样,活动形式灵活多变,要实现大课间活动的科学、高效开展,教师必须关注活动内容的组织,切实有效的做好大课间活动的内容组织工作。

首先,在进行大课间活动内容的组织工作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体育课程的安排情况,适当的增加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性,且在一定的选择性的基础上,把与学生生长发育特点相符的,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活动作为内容组织工作的重点。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的运动、有利于发展学生速度素质、柔韧素质的运动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运动等均应纳入内容组织工作的范围。

其次,活动内容的组织,要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情况,基础体育设施情况以及气候、季节、天气情况等做好合理的安排。例如,在学校基础体育活动设施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活动内容可适当的增加简便易行、实效性强的、面向全体师生的集体活动。而在天气情况不理想的情况,则应灵活的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室内活动,如室内操等,而不应随意停止大课间活动,以便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茜.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内容的设计与思考[J].成功(教育).2011.04.08.

第8篇

关键词: 学校 体育大课间活动 主要因素

通过对全区45所小学的调查发现,有8所学校执行得很好,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有序地进行,老师指导参与,其他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则流于形式,学生自由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枯燥。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备条件。但不少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与内容比较单一,变化少,缺乏趣味性。活动内容、组织形式从不更新,严重制约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兴趣下降。

2.认识不足,组织管理尚未系统化。尽管大课间体育活动已开展好多年了,但是其组织管理还处在实践摸索阶段,个别学校领导对大课间理解为简单的课间操,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和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缺乏严格要求和评价体系。

3.组织者的培训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好的组织者,他们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缺少对组织者的培训环节:一是有的学校的专业体育教师还要兼职其他教学任务,培训机会少,对外交流与学习机会少,教师参与培训的面窄;二是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帮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效果不明显,不能更好地解决大课间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学生人身存在安全隐患。开展大课间活动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如设施老化,场地不合理,场地小而学生多,加上小学生天性好动,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安全意识不强,常有危险动作等,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让教师感到力不从心,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兴趣减退。

5.经费短缺,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经费问题是制约学校顺利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在许多地方,学校体育投入在学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比较小的。资金不到位,场地、器械设施没有保障,严重制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在许多学校,场地不足、器材设施短缺、简陋、破旧的现象突出,甚至购入的器械也是质量差、不耐用的,几十个人抢一个篮球的现象屡见不鲜。

6.组织与实施不够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由于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出现的,其组织管理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如何抓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活动模式、组织形式、评价体系等都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要求,由于社会以升学率和成绩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导致部分学校的领导不重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对如何利用活动推进素质教育深思不够、试行不够、实施不够,甚至视为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活动。

二、影响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我区大课间活动正被广泛推广和普及,大课间活动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大课间活动正不断进步和完善,然而它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调查发现制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因素有:

1.大课间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个别学校既没有有特色的活动项目,又无法很好地组织常规活动,不更新校园操,不变换活动内容,学生玩多了、玩久了,自然缺乏新鲜感。因此,大课间开展一段时间后,需要教师及时地收集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正确的建议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强化,不足的方面不断改进、完善。同时加强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力争形成各自的特色。

2.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活动开展和活动时间难以保证。具体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各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部分家长非常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学校领导只能挤占学生的活动时间,把体育活动时间一再压缩。二是家长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不支持。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家长广泛深入地宣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展示活动成果,提高家长的认识,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3.学校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活动需求。这是每个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充分挖掘现有场地器材的潜能,发动师生自制简单的活动器材。

第9篇

摘 要 纵观学校体育中阳光体育的推广与发展,其涵义是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深入研究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体育为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大课间活动则是近几年才推广开来的为更有效地促进阳光体育发展的一种强制性手段。那什么是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有哪些要求,有哪些形式,要怎么开展,以下将做详细阐述。

关键词 阳光体育 大课间 强制性

一、研究目的

我深深感受到阳光体育在农村发展的艰巨性,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缺乏并不是其中最重要的阻挠,更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农村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与自身的锻炼意识。很显然在农村自然是以农业活动为主,即使学生在学校受到了运动和有利健康等项目的相关教育,但因为家里种种因素的限制,最终也只能做些农活而已。这样看来农村要实现阳光体育的唯一地点自然是在学校,那大课间活动的产生更是能有效地促进阳光体育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员参与、实效明显,受到学生普遍喜爱。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不仅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更是能让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良策,而且所有师生都必须参与其中,那“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必将能够实现。

二、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通过对大课间活动的具体描述用以论证农村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必要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什么是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活动是指在原来学校课间操时间内只做一套广播操的基础上在时间、内容上穿插多样的自主体育活动的一种整合形式。也是体育大课程观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

大课间活动的自主活动也包括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队列队形变换、徒手操、轻器械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韵律活动、健身自编操(校操、班操、主题操)、武术等以及爬越、球类、田径等自主健身活动。整个过程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对于音乐、音响、服装、器材安排、场地划分等运用与编排应科学而富有创意。

课间体育活动在25—30分钟为宜,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另一方面可加大课间运动量。根据每项内容测定心跳次数的数据,以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科学安排各项内容的顺序,让学生在课间活动中既得到锻炼,又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

(二)课间活动内容有哪些呢?

我们应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不断更换活动内容,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全面锻炼各种素质。因此,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形式有:全校统一的音乐与统一的活动内容;全校统一的音乐与各年级或各班不同的活动内容;全校统一的音乐与部分统一的活动内容+各年级或各班不同的部分活动内容;各季节性的大课间活动;室内的课间活动(如智力拼图、负重搬运、跨越障碍等)。

(三)大课间活动内容的音乐编辑

具有时代性;具有童趣或青春气息;音响辉宏,具有震撼力;活动内容各部分音乐衔接自然流畅。

(四)阳光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应该怎样编排呢?

大课间活动内容编排要体现的原则:1.自主性原则:学生个性探究或学生群体合作或师生互动进行自定方案、自我编排、自我练习、自我选曲、自我评价、自我欣赏。2.全面性原则:大课间活动要把德智体美等心智体内容融为一体。3.全体性原则:大课间活动人人参与、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主动参与,甚至教职员工参与。4.适量的运动负荷原则:大课间活动要根据季节气候适时安排运动量。

大课间活动内容编排的规律:1.队列变换、做操、拳术等必须起伏整齐,自编操、游戏等活动必须生动活泼,整个编排张弛有度,符合人体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2.音响、动作、音乐以及环境和谐自然,符合青少年各年龄心理特点规律。强调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自己,自主活动中的自编操等自主活动,必须是由学生为主编排,突出学生各年龄层的个性,而且对开展的这一活动要具有成就感。

四、结论与建议

大课间活动是身体锻炼的重要成份,应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风貌、组织纪律性、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还应反映出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风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全面育人的大舞台,也是学生每天期盼的快乐时光,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方针政策,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虽说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但如果能够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大课间活动一定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东南.如何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策略[J].广东教育.2007(5).

[2] 郭宏伟.农村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实践调查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11).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 小学 大课间 阳光体育运动

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解除学习之后的大脑疲劳,对学生的情绪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得到锻炼,培养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诸多好处,农村小学自然也是知晓的。但是由于场地、师资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开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来进行有效解决,能够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小学大课间阳光运动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一、农村小学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自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小学能够贯彻并且落实相关的文件精神,对阳光体育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以及理解,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程逍,但是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广大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文件在解读上还不够深入,认识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学校体育活动的各项管理还不够规范。其次,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设途经还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校内的活动来展开的,而校外的途径并没有进一步进行妥善。再次,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所需要的运动场地以及设施依然存在较大的缺口,体育活动物质基础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最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在时间、次数等方面与国家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二、影响农村小学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因素的分析

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已经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广大农村小学开展的总体效果是不容乐观的。通过相关的调查了解能够发现,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师生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至今依然有部分学生并未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相关的启动仪式也为开展,对于一些政策文件等也仅仅是了解一些皮毛。第二,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从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体育专职教师比较匮乏,体育课大部分都是有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的,所以教师对于该门学科不重视,而且杜宇教材教法的掌握也不熟悉,因而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第三,经费投入存在不足。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来作为根本保障,这是其实施质量的基础。从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来看,目前仅仅70%以上的农村小学有专门的田径场、来球场等,而拥有室内体育馆的学校不足10%,这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因素。另一方面体育场地的维护、器材的损耗等等也都是需要资金投入的,而没有这部分资金的学校也不在少数。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陈旧、损坏严重,这对于学生活动的热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四,上级教育部门对于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管力度不够。虽然有一些农村小学并未按照相关的文件精神开设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但是上级部门对此种情况只是假装看不见,并未帮助学校克服遇到的困难,所以该项运动也就流于形式了。

三、农村小学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全体师生思想

要想使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在广大农村小学蓬勃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积极宣传。首先,每个学校必须要成立以校长作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各个小组的组长学习、讨论,并且汇报工作的进展;各个小组的组长回校后要及时传达相关的文件精神,以便引起全体成员的高度重视,并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在学校内开辟专门的体育专栏来对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进行广泛宣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制成专门的宣传手册。再次,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自身所具有的引导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来不断加强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最后,作为体育教师在自己的体育课上也有积极进行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运动中来。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场地以及器材进行逐步完善

体育场地以及器材设施是进行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所以作为当地的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必须要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逐渐加大对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严禁将这部分资金挪为他用。同时要积极充分地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寻求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来进行捐赠。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购买进行活动的体育器材,来解决学校器材不足的情况。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

目前,一部分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因为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不好、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等一些原因出现了离职或者是调离的情况,而且由于编制名额的限制,新教师很难引进,这就使得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能够保障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数量,作为教育部门要在体育教师的配备方面根据国家规定来执行。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减轻其压力,让这些具有经验的教师能够留下来。另外,为了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在创新性、实效性上更加突出,还要积极为体育教师创设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丰厚他们的理论基础,继而指导具体实践。

四、结语

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课间操的单一形式,对于激发学会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都是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所以,农村小学必须要高度重视,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实施策略来保证体育运动正常开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李爱珍,郭晓琴,易娟.江西省农村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6,(01).

第11篇

关键词:特色课间操文化;传播;发展

一、特色课间操概念

特色课间操是在课间操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在当今的学校体育中,将大众认知和感觉作为基点,对主体的个性、灵魂、气质及精神进行挖掘,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的一种课间操和大课间活动的体育属性之和,并配合学校特色及需求,孕育新的大课间的概念。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结合学校体育特色或者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再者将地方文化或当前的流行元素进行糅合的一种新型课间操。

二、特色课间操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特色课间操是在广播体操编排原理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中小学特色课间操,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有机结合。传统的广播体操编排原理主要是根据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健身防病的知识和经验,具有较高的锻炼和实用价值。特色课间操则是从现实流行运动元素中提取的,具有鲜明特点和创新的一种运动。它所孕育的文化是一种在原始基础上的创新,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且对于中小学生大课间操体育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课间操的文化内涵也得到了更新和丰富,并逐渐形成特色课间操文化,且广播体操的形式跟特色运动项目的组合表现,也突出了课间操新颖独特之处。

(二)体育与文化相结合

课间操的创编同学科文化、道德文化和校园特色文化等相结合,反映的是整个校园风貌和校园精神。因此特色课间操文化必然包含了学校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文化作为创编视角的选取点,将体育和校园文化二者结合起来更能彰显整个校园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作为宣传自己的一个窗口。正是各个学科、文化及社会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当今课间操朝着特色创新的方向发展前进,课间操与体育的交融渗透,促进了课间操吸收多学科的内容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课间操。这种多元文化与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得课间操更具文化特色,特色课间操文化本身也将变得更加饱满。

(三)体育与艺术相结合

特色课间操以操为主,以舞为点缀,充分发挥其优势,力求具有一定观赏价值,激发中小学生对特色课间操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达到身心愉悦的锻炼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学生身体本身、心理和情感的需要。中小学特色课间操将操与舞巧妙融会贯通,恰到好处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得人们对介于体育活动与艺术活动中间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关注,借助艺术的平台将特色课间操进行有效推广,进而使得特色课间操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与此同时,体育与舞蹈的融合使得体育的发展更加完善,且体育的注入也使得舞蹈的创造内容更丰富,二者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三、特色课间操文化定义基于特色

课间操文化内涵的概括,可以将特色课间操文化定义为特色课间操文化是在传统课间操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将学科文化、道德文化、校园特色文化和艺术等相结合形成的特色文化,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也是多种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

四、课间操文化发展现状

课间操的发展形势固然影响着其文化本身的发展,课间操发展历史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然而近年来,它在各大、中、小学校园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却呈现衰落迹象。就课间操本身来看,主要表现为:学校重视力度不够,活动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课间操内容单调,音乐陈旧。所有学生统一做一套操,没有按年级划分不同种类的操,且音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变化,学生在完成大课间操时没有激情;对于人数较多,场所条件有限的学校而言,完成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操很受影响,特别是在队列队形变化时,更是达不到应有的活动效果。这些一系列因素不仅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间操的内容、形式得不到更新,其相对应的文化也得不到更新,文化的内涵也得不到充实,自然而然课间操文化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只能停留在最原始的位置,并且慢慢失去了开展课间操的真实意义。因此就当前发展形势来看课间操的开展形式及内容已不能满足于新的思想教育要求,创新现有课间资源是课间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课间操文化发展新思考

半个世纪以来,广播操得以生存和延续,除了具有政策导向性外,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体机能的功效价值是无可厚非的。当前的课间操的内容及形式正处在被边缘化的境地。因此,创新课间操内容、形式,丰富其文化内涵,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是课间操文化得以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特色课间操形成的根源所在。内容上整合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创编出了一系列中小学特色课间操并配以不同的音乐进行创新;形式上按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结构甚至季节变化等等创新出一系列种类繁多的课间操进而丰富课间操文化内涵;时间上可以相对延长课间操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在时间中去熟悉动作,体会动作的生理作用,且时间延长不仅能保证学生做操的效率,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锻炼。总之要不断创新课间操内容及形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在阳光体育下锻炼的快乐。

六、特色课间操文化传播路径分析

(一)明确特色课间操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地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活动的组织形式,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富有人文气息的课间活动

从文化、生活和课程的角度将特色课间操不断推陈出新,丰富特色课间操文化,为特色课间操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借助学校平台、当地特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结合提炼,极大地丰富大课间的内容和形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完成好大课间操的创编工作。特色课间操可以依据学校体育特色,创编出不同群体喜好的成套动作,让大家都来运动。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项课间操进行锻炼,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进而对学生体质的改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创编出新品

创编大课间操在内容上要反映出时代要求,要不断钻研创造出新品,使大课间操的活动内容、形式得到更新、替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使得特色课间操文化得到及时的补充与更新,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为特色课间操文化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四)实施立体的、协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配套工程

文化的、生活的、课程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发展的大舞台,它所涉及到的项目应具有创新性、艺术性。特色课间操创作出一系列的融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的各种课间操和大课间活动项目等。学生通过特色课间操的学习与运动,并根据自身的喜好,以个体或者社团的方式去创作其他项目的成套健身动作,并配上自己喜爱的音乐以表演的形式展示给其他人,进而使特色课间操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五)做好课间操文化宣传工作

学校领导应充分重视课间操的重要性,重视课间操在实施全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且校领导及体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形式将特色课间操进行一定的宣传跟展示,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组织不同年级或者不同学校间的特色课间操比赛,引起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借此形式为特色课间操在当地乃至在全国大中小学的传播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让特色课间操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宣传与发展。

(六)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加强学生对特色课间操文化的认识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然特色课间操学习的主体也是学生,且学生对特色课间操文化的理解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特色课间操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其文化传播的广度,因此,首先要加强学生对特色课间操的重视程度;其次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编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特色课间操,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特色课间操文化的理解且动作更容易掌握;最后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加大课间操的推广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特色课间操的运动当中来。

作者:周静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智丽.特色课间操[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3-5.

[2]朴明华.对新时期创编中学大课间操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13).

[3]刁亚芳.推动阳光体育———创新校园大课间活动[J].文理导航(上旬),2010.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大课间;实效性;策略研究

近年来,昭化区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大方向,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以大课间为主线,狠抓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大课间活动是对学生体育课的必要补充,按照《新大纲》的标准要求,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活动量明显增加。为落实好新大纲标准,实施素质教育,昭化区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注重狠抓大课间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学校大课间拉练检查,极大地提高了大课间活动质量,同时学校之间也经常交流大课间活动经验,实现了全区大课间活动的均衡发展。

一、大课间整合策略与方法:

1、“上下午时空分段法”――问题的解决方式

第一阶段:出场。当下课铃声响后,出场音乐响起,任课教师不压堂,立即组织任课班级学生在教室门口集合并按照事先排定的顺序和路线依次进入操场指定位置,全体教师到场,待集合整齐,音乐停。体育老师进行简单整队。

第二阶段:集体锻炼。首先是由中学生做广播体操,同时小学生在体育老师带领下进行徒手的基本动作练习(主要是协调性和柔韧性的练习);完成后进行内容的交换,即小学生做操,中学生进行基本动作练习(主要是力量性练习);广播进行分区对应响应。其次中小学集体练习武术操(成华区武术普及内容,共8套操,分月进行轮换)。再次是中小学集体进行自编韵律操锻炼。

第三阶段:分班活动。各水平段根据要求由各班主任老师带领进行分班练习(低段以游戏内容为主,中高段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第四阶段:太极拳及放松。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手语操和你一样。

第五阶段:退场。安全责任岗教师和值周学生进入指定岗位,退场音乐响起,班主任带领学生按照事先排定的顺序和路线依次回到教室,大课间活动结束。

在时间的安排上:我们上午安排40分钟的大课间,下午安排25分钟的分班活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全体师生井然有序,它的意义已完全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课间操或体育锻炼了,完全成为了学校的一项特殊课程,“上下午时空分段法”的大课间锻炼模式可谓“一石四鸟”:解决了课间锻炼规范问题、安全问题、体育锻炼时间问题;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激昂了师生的精神和斗志。

2、大课间活动的精神――团结、合作、自信、幸福

伴随着节奏明快、精神激昂的音乐,全校同学昂首阔步来到操场。歌词很简单:一二三四向前走,大家一起向前走,鼓起勇气向前走,幸福就在你前头。我们选择这首歌,是因为它描述出了我们锦江实验人的精神风貌。

第一句:一二三四向前走――规范精神。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踏着有力的节奏,横竖一条线,精神饱满,规范整齐。正是在这一二三四的节奏中,全校师生从动作的规范逐渐上升到行为的规范,再从行为的规范上升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规范。

第二句:大家一起向前走――团队精神,也是合作精神。在我们学校,全体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发展的整体。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学校实行大课间的过程中,学校从未要求教师做操,但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全体老师自觉自愿地和学生一起做,做好了学生的表率。大家一起向前走,我们不愿任何一个同学落后和掉队,也不让任何一位老师落后和掉队。我们的老师是蜡烛,照亮孩子们的同时,也照亮自己!我们的老师是园丁,成就孩子们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第三句:鼓起勇气向前走――自信精神。因为历史的原因,我校基础条件不是很好,前进的道路上也布满困难,但我们从不自暴自弃,而是认准发展的目标,鼓起勇气向前走――奋起直追!这样的自信精神,也同样激励着我校的同学们。虽然,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是农民工子女,很多还很贫困,但我们给予的是公平的对待和更多心灵的呵护,我们鼓励他们用自信的精神鼓起勇气向前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第四句:幸福就在你前头――幸福精神,也是我们的幸福追求:为孩子们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因为,教育,它应该是增进人的幸福,而不是增加人的痛苦。所以,我们全体老师正努力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我们追求教育的幸福,也创造幸福的教育!

3、整合大课间――“闪出光芒、亮出精彩”

(1)、大课间时间为上午第二节课后和下午放学以前,在不同季节我们会随时调整大课间活动内容,这样做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得到锻炼。

(2)、场地和路线方面。学校体育组老师事先分好各班进出场路线和顺序,并把课间操场地划分为了两个区域,以1~6年级一个区,7~9年级为一个区。强力整顿进入场的规范性,以往学生进入操场是蜂拥而至,现在要求学生必须有秩序的出教室,先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排好队,再在当堂任课老师和班委的带领下,井然有序的踏着明快而富有活力的音乐节拍,迈着整齐的步伐摆动有力的手臂,进入操场指定的位置。

(3)、活动过程始终贯穿合理性和趣味性,一改单一的广播体操锻炼方式。除了广播体操以外,很好的开展成华区的三项普及项目(武术、短时网球、国际象棋),并创新体育活动形式,增添了新颖的动感的自编韵律操,开展分班活动,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增添强度大小不同的锻炼项目,充分调动了学生们运动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4)、教师们的积极参与为原本丰富多彩的课间操注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整个课间操做到了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气氛活跃。

(5)、更重要的是,我校体育组教师定时在大小课间操前后,选择二年级和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部分学生,长时间跟踪部分同学进行脉搏测试、记录、对比,取出均值,测出我校目前二年级和七年级学生脉搏均值,再测出我校目前四年级和九年级学生脉搏均值,等我校目前二年级和七年级再过两年到读四年级和九年级的时候,测出脉搏均值,和目前我校四年级和九年级学生的脉搏均值进行对比,检验大小课间操是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二、课间操的收效:

(1)、整合大课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多数学生喜欢课间操。去年九月份我校在举行开学升旗仪式上,竟有五个孩子晕倒,而在这学期升旗仪式和大型集会上没有类似现象发生,说明我校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这不得不归功于平时我校大课间操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A、通过每年我校都开展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演习”,我校师生只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有序的疏散到操场空旷地带,没有一例拥挤和踩踏事件。B、每次活动集合秩序良好,在没有老师负责情况下,学生队伍整整齐齐,也少了说话的声音,使得我校学生在公共场合随时都养成了集合自觉排队的好习惯,使我校开展任何活动都有序。C、我校学生课间文明休息,基本消除狂打、追逐现象,学校安全事件逐渐减少。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大课间整合,我校在“上下午时空分段法”上已有了一定的经验。今后,我校还将继续探索并尝试除了自编韵律操、武术之外,整合如空竹,竹竿舞等更多的名族运动的体育项目到大课间中,把课间锻炼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并且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形成最具有特色的课间锻炼模式,把属于我们红花实验学校特色的课间锻炼模式发扬下去,使之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

四、小结

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已成为我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它在为学校提供素质发展的条件与时空的同时,也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不断发展。

首先,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丰富多采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使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自学奋进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

其次,师生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大课间对自己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的改善大有益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合作的必须,坚持的重要。我们将继续深化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我们更有信心发展以快乐为主旋律,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课间操能否换个面孔》朱梦聪中国教育报

[2]《大课间:体育锻炼的新天地》李小伟中国教育报

[3]《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实验研究》中国体育教师网

[4]《谈课间操改革势在必行》平湖职业中专网

[5]《天天练,对增强中小学生体制的作用》中国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