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

时间:2023-06-02 09:5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产业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产业化

第1篇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著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1.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注重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

3.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确定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当地特色,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与组合,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2篇

一、加大组织力度,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

领导重视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农业产业化工作摆上了统领全县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位置,并切实加大了组织领导力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口各部门、财政、发改委、经委、金融等26个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20__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行政副科级建制,隶属于县农经委。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编制5人,现有3人,专门负责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综合组织协调工作。

二是落实领导责任。实行县级领导包扶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制度,在每个产业系统内,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销售等实行一体规划、一体领导、一体实施,重点是抓科学规划,抓政策引导,抓组织协调,抓典型引路。做到开发一个产业,明确一个领导,依托一个单位,组织一支科技队伍,制定一套实施方案,并把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到各个环节中,明确目标责任制,狠抓项目、资金、时限、责任、领导“五落实”。强化监督机制,协调好工农商贸之间的关系,奖优罚劣,奖实罚虚。

三是建立检查制度。为了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我们把产业化工作列入了乡镇和各部门党政目标责任制中,并建立了规范化的农业产业化督导反馈和检查考评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比,考核结果通报全县。对从龙头企业到基地的各个环节,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层层进行调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增强了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是完善产业政策。为了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20__年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统计工作。这次调查统计工作以乡镇为单位,历时1个月,通过实地调研、查帐、报表等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工作任务。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档案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库。经过充分地调研论证,制定并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目前,《__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__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运行和监测管理办法》等已经出台,并以县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到乡镇、县直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坚决不搞行政干预,包办代替,而是把功夫下在引导上,通过加大引导力度,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我们将落实和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放在工作的首位。20__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会议 把宣传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和制定本级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我们协同县扶贫开发办、县经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全年共为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争取落实扶贫贴息、规模企业技改贴息、产业化基地建设贷款贴息近400万元。在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下,工商企业者纷纷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靠拢,社会资金更多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转移。仅20__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就增加了8亿元。形成了全社会关注产业化、参与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二是规划引导。20__年我县制定了《__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确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并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规划了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和发展区域:即北部瓜菜专业区、东部畜牧业专业区、南部林下产业专业区和辽开公路、303国道两侧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带“三区两带”的产业发展布局。目前,鹿、牛、柞蚕、瓜果菜、鹅、蛙、药、食用菌、榛和烟十个优势产业区和主导产业区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典型引导。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我们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组织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参加现场会、参观考察等方式,学习典型的先进经验。如__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的“五统一”先进经验,即对基地农户采取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对外销售的配套服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加速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水平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们开展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定工作,有10家企业被确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推荐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被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最近,我们又向县政府推荐辽宁美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铁岭市吉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__县东日家禽制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表奖。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可以肯定地说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为此,我县出台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

一是在资金上扶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提高财政、信贷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企业和农民资金为主体,以信贷资金为支柱,以吸引外资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我县20__年建立了100万元的县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实行担保和贴息。同时加大了信贷支农力度,20__年,仅县农村信用联社就投放贷款2.5亿元,支持保护地开发、畜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等农业产业化项目。

二是在税收上扶持。主要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高新术、资源综合利用、农业技术转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行业,给予税收优惠。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和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是简化农业产业化项目审批手续。凡属项目业主自筹建设资金或利用商业性贷款从事的一般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类项目,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同时在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各有关部门本着手续从简,费用从低的原则,从速办理。这些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所以,我县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从环境治理、市场开拓、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全力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服务。

一是切实抓好“两个环境”建设,提供保障服务。首先是治理整顿软环境。为了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加大了治理产业化经营发展软环境的力度。对重点龙头企业实施挂牌保护,重点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问题,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其次是建设完善硬环境。为了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20__年,县乡财政共拿出300多万元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的__镇和更刻乡两个工业园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等公共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并种植了美观的花草树木。

第3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B

一、前言

现代化的转型升级,必须依托高度发达的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镇社会逐渐转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想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缩小城乡经济社会的差距,促进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核心作用在于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村。同时有利于统筹城乡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多余的农业人口进入小城镇,城镇化水平得以提高。推进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解决新时代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家鼓励加快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极大有利条件,农村发展遇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加之国内产业转移,城镇居民数量逐渐增加,加速消费结构升级,农业发展产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契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二、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农业产业化是以整合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方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社等为组织形式,以主导产业为重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对于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镇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

生产基地的集约化和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撑,彼此之间相互依存。采取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现代产业化生产方式,对人员素质,管理规范化要求高。生产资料的集约化使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排斥了低素质劳动力,迫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方式转移,在获得一定经济补偿后进入城镇居住就业,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形成。

(二)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应关系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必然大力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领域剥离出来,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得到了促进,提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广阔空间。此外,进入城市的农业人口,提高了生活质量,城镇化进程得以进一步推动。另外,农村城镇化也必须以显著的农业产业化成果为支撑。农村城镇化集聚了的各种要素资源,是打造农业规模化龙头企业的必要条件。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积极推进作用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起主要支撑角色,一是农业产业化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中逐渐形成第二和第三产业。农业的产业化为农村小城镇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资金、市场和食物,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商业交易的商品供应的需求,从而促进小城镇进一步的繁荣。二是高度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导致非农业产业相对集中,空间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叠加等因素,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城市化。

三、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面临突出的问题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城镇化推进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耕地资源紧张,城镇化盲目扩张等问题。农地产权的明确界定难、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f调发展的影响力难以发挥

在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中,两者发展不对称、不协调,忽视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内生机理性。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村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布局不科学。国内各地区虽然逐渐建立了产业集聚区,但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不科学带来规模化效应差,生产加工范围窄,产业链条短。二是简单地规划和发展小城镇建设,缺乏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乡镇企业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三是小城镇产业的人口吸纳能力弱。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和产业转移缺乏依托,导致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受阻。

(二)产业结构升级困难

产业结构升级困难,难以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使经济不发达的状况难有起色。我国城镇化规模小且分散、发展水平低,难以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小城镇财政收入全部投入行政支付也难以维持正常性开支,小城镇人均行政管理成本高,城镇化水平低、规模小,经济积累有限,促进产业化的财政支出困难,城镇化的聚集效应难以显现。城镇严峻的就业状况和相对狭小的就业空间,使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低的劣势更加突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形势更加严峻。

(三)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受城镇化水平整体滞后的严重制约

以土地为依托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处在徘徊之中,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土地难以集中,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被严重阻滞,最终难以发挥社会发展的整体效应。

(四)城镇化资源聚集能力不强

由于农业工业化的支撑能力弱,城镇化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全国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弱,产品质量档次欠佳,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资金、技术方面欠缺,发展后劲不足。运行机制有待改进和管理体制有待理顺,与农户利益分享制度欠缺、关系松散、业务流程规范性程度偏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技术含量低,对周边产业的拉动差,出口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协调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一致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三大”功能:一是服务升功能,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流通贸易功能,农业转移人口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的贸易提出进一步要求,农业产业化对产品的销售贸易环节管理更加现代化;三是加工功能,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商业价值,利用现代的农业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升级,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智造”技术含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战略方向。

(一)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城镇盲目扩张。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创造条件。二是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问题要积极妥善予以解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民权益保护,打破城乡居民身份壁垒,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状况,政策上继续强农惠农富农,生产要素要在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改变单一靠政府投入的格局,建立包括政府、企业、集体、个人的多元投资机制,引导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多元投资主体特别是返乡创业农民工参与农业产业化。

(二)结合当地农产品优势和特色,实施区域布局规划,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

一是集约利用各种资源,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节省分散经营成本,支持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产业结构,发挥城镇体系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城镇布局要科学规划,依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人才聚集等因素,以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为基础发展支柱型产业。形成有层次的城镇体系结构,各个城镇要发展支撑产业,健全城镇功能,发挥城镇体系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

(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缓解农业人才的结构性缺陷

广大农村虽然存在着巨大的适龄就业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劳动技能缺乏,与城镇就业岗位要求不符。从长远看,成为城镇化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减少农村人口,使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到城镇,推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同步快速发展。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工作。提高其教育质量,农村人口综合素质需大幅度提高,实用的技能型人才需大量培养,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赖以依靠的人力资本基础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农村教育、科技、经营、卫生、生产、金融等多方面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使农村实用人才的总量与结构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适应,推动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城镇土地使用制度

改革农村的产权制度,降低农民的进城成本。农村方面,改革农村现有的产权制度,进城的农民可以转让或者出售其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取得定期的土地财产的收益权作为进城就业的保障,推进城乡统筹缴纳养老、医疗等保险,农民进城就有了基本的经济基础。城镇方面,健全城镇的土地利用制度,使农民享有土地作为财产的所有者的收益权。当农村土地由农用转为其他用途时,将其土地的增值收益返还给农民。积极采取股权合作,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为股份参与城镇开发,使土地作为一种资产投资使用,农民能够得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的收益。

五、结语

缩小地区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等是我国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新时代下我们要统筹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参 考 文 献]

[1]郭建宇.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国际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7(8):27-30

第4篇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一向被视为弱质产业,不仅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西藏农业正处于从农业(传统农业)向农业、自给自足农业向市场农业、“封闭”农业向“开放”农业、不可持续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变,面临一场大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和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为农业发展创造出了新的模式,在西部大开发中,必将成为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一、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必要性

(一)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

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化大生产,发展集约化种植和养殖、多层次加工增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将农业再生产相关联的上游开发和下游增值联结起来,将外部经济内部化,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交易成本,形成一体化内部的利益补偿机制和积累机制,实现共同体内部利益互补,产业链条内部利益平均化,既增加农业产出量,又可以提高资源投入报酬率,从而将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二)农业市场化的桥梁

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会出现“龙头企业”,这可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一是龙头企业与农户捆在一起,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二是龙头企业的商品基地必不可少,能催化农民生产合作协会的建立,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仅疏通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且拓宽了市场领域,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入大市场,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和统一大

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三)宏观调控农业发展的中介

开放经济WTO、西部开发、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发展的调控手段要调整,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手段。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必然要确立“主导产业”,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在市场调研、生产规划中的重大作用,变农户分散决策为整体决策,增强了决策的性和生产经营的预见性。同时,龙头企业依靠一体化的产业协同效应,可以能动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高效的农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农业微观组织创新的方向

笔者认为,农业微观基础的组织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基础环节的完善是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地制度,其基本模式的构造是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微观组织的创新目标是重构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业是一个产业,但还没有产业化。没

有龙头企业,农业产业是“化”不了的。因此,培育农业产业化组织,扶持龙头企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是大势所趋。

二、 西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各地结合实际,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县抓住重点,选择具有特色优势和辐射力强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培育和扶持,力求突破,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引导和扶持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能人,大力发展能人经济,促进“能人带动型”的形成

由于农牧民个人的经营能力较强,发展成为专业户;或个体经营者积累一定资金后介入农业领域,但还没有形成公司经营机制。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藏热村村民巴桑,靠黄牛改良兴办了全区第一家个体牛奶加工厂,生产的巴扎牌牛奶、酸奶等奶制品畅销拉萨市区,成为致富能手,被自治区农牧厅授予“养畜加工带头人”称号。林周县示范户普穷,1996年家庭5口人,耕地14亩,人均收入600元,1997年贷款15000元发展家庭示范牧场,当年从县畜牧站购进半细毛基础母羊50只,种植牧草15亩(其中:在耕地上种草5亩,开荒种草10亩),现在发展到126只,2001年羊毛、活畜等畜产品收入112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45%,已还银行贷款13200(含贷款利息),剩3000元(马上可以归还),购进铡草机、粉碎机各一台,四轮拖拉机一台,二层楼建房木料已备齐(计划2003年春开工),银行存款5000余元,使自己由该村的一般户发展成为富裕户。能人带动型(包括专业户)在西藏较普遍,是农民自身发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力量,也是其他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雏形的前身,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正确引导和扶持。

(二)依靠国家投资,或者引导社会资金,建设商品基地,“基地型”粗具规模

基地型在西藏也较为普遍。其发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然资源的原始分布,如林下资源、藏猪等;二是因国家的投资或政策的扶持,已形成初具基地规模,如商品粮基地建设形成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一江两河开发)形成的农业综合开发区、藏西北的绒山羊基地、农牧结合示范区、蔬菜基地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仅限于与农民联系较为紧密,没有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经营方式。农牧结合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截止到2001年底,全区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4个地市的12个县市共设立有13个农牧结合示范乡镇,抓住示范区粮食生产水平较高、存粮充裕的有利条件,广泛开展粮食转化养畜、牲畜短期育肥、猪禽奶牛生产,加强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经营水平。示范乡镇共扶持养猪重点户1475户,出栏生猪6006头,纯收入137.08万元,人均达24.33元;出栏牲畜5.86万头(只),其中短期育肥牲畜达3.17万个绵羊单位,纯收入275.8万元,人均达 48.5元。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藏热村,是全区农牧结合示范点之一。1996年以来,发挥城郊优势,大力开展黄牛改良工作,成为全区有名的黄牛改良示范村。到2000年,全村黄牛改良率达100%,年养牛业收入近240万元,占全村农村经济收入的47%以上,人均养牛业收入达3400元。该村牛奶加工厂(点)一年多收入9万多元,除材料、人工费等外,纯收入巧500元,解决待业青年18名(其中11名妇女),村里统一收购各农户鲜奶1.00/斤,酸奶3.00/斤,一斤加工为3罐,批发0.80元/罐,利润为0.17元/罐,纯利润约为18%,但规模太小,保质期不长。

商品粮基地建设是粮食产业化的前提。“九五”以来,全区在商品粮基地县建设上的年平均投入水平达400万元以上。2000年,全区商品粮基地县已由过去的10个发展到27个,建设面积扩大到219万亩,粮油生产能力提高到74万吨,基地县粮油生产份额占全区粮油生产总量的75%,粮油增产占全区粮油生产总量的74%以上。不仅成为全区的产粮大县,而且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率先兴起,农业产业化率先孕育。

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探索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新途径。拉萨市林周县提出了以土地资源优势,畜种改良和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成功经验为基础,加快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从1998年开始,已发展到的530户,人均收入2497.19元,比全县人均收入1862元高出635.19元,其中:1997年前的90户人均收入达到6800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3.65倍。

“菜篮子”工程由市场化而走上产业化的道路。“菜篮子”工程除政府有关部门投资外,各县利用优势,以土地出租发展蔬菜生产,增加蔬菜品种,为丰富“菜篮子”,改善群众生活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昌都地区蔬菜种植面积2118.57亩(不含各县露天蔬菜基地),共生产各类蔬菜678.75万斤,品种达55个,收入为953.6万元。

(三)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资源开发业,企业载体运行机制已经形成

载体型包含传统的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如拉萨皮革厂、那曲的羊(牛)绒分梳厂等,共同点是已形成企业运行机制,但与农牧民没有形成共同的利益均沾机制,只是从农牧民收购农畜产品。2000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藏政办发[2000]70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尽管这一批企业的规模较小,机制不健全,但组织方式灵活多样,能按照市场经济办事,初步将生产、加工、销售联结为一体,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转移了部分劳动力,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西藏圣谷青稞食品开发公司,生产“青稞营养麦片”系列产品,年产能力为180吨青稞麦片,逐步上规模和档次,除区内市场外,区外有南京、成都两地的主要超市在销售,月实际销售量在12吨以上,产品远销江苏、天津、香港等地。但公司所需生产原料从县粮食局购买,与当地的农牧民不发生直接联系。随着市场的扩大,可带动青稞生产基地的发展。大部分藏药企业也属于载体型。昌都县日通藏药厂现拥有固定资产242万元,2001年产值354.63万元,利润65.35万元,职工24人,研制生产新品种9个,无药材种植基地。

(四)非农企业延伸产业链,在基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

部分藏药企业属于这种类型。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自1996年建厂投产至今,累计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年产值301.96万元,销售收入达655.13万元,实现利税275万元;现有职工38人,其中技术人员9人(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4人),开发新产品11个。目前该厂以心血管药品的开发为主,已获得准字号药品达13个系列80多个品种;区内外销售初步建立,部分药品已打入美国、香港市场。该厂自建厂以来,始终坚持发挥民族特色优势,为使藏医药发扬光大,十分重视职工的培训,坚持每天2小时的专业知识培训,现有职工经过5年多时间培训,已达到中专文化程度,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该厂集中有限的资金,积极开展了各类药材原料的收购工作,2001年累计收购药材132种,14575.54公斤,支出费用395099.84元,带动了农牧民药材采集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了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工作,共有6亩地。第一年给农牧民700元/亩的保底收入,2001年支付1549元/亩,亩产一般600斤,价格一般3.00元/斤,这样一来,农民亩收入为2500元,农民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企业有了稳定的原料基地。

波密县扎木镇立足现有松茸等野山菌类资源,及时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方向,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兴办了通达冷冻厂,开展以野山菌为主的反季节农产品生产,并兴办了养殖场和大叶种植基地。2001年全镇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560万元,上交税收160万元,上交财政112万元,实现纯利润50万元。

(五)建立与农牧民的利益均沾机制,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模式

昌都地区本着“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大力扶持、加快发展”的原则,实行区内与区外结合、农村与城镇结合、抓大与促小结合、发展与提高结合,重点发展317、318、214公路及区内支线的乡镇,立足特色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拳头产品,大胆探索一县多品、一乡几品、一村一品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的模式。并着手在战略上突出抓好“11个龙头”,即根据各县优势,按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在昌都、丁青、察雅、芒康、类乌齐、江达等县各建一个粮油、肉、果品、药材及林下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现有农业企业25家。

左贡县藏东干红葡萄酒厂年产量50吨,与5个乡镇3000多户农户相联系,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每乡种植面积250亩左右,年产量1300吨,栽培苗木130万株。东坝乡个人承包荒山、荒坡种植葡萄116亩,农民利用耕地种植葡萄10亩。2001年,仅东坝、绕金两个乡收购葡萄7万多斤,群众直接收益21万元,目前该县正在启动葡萄基地建设项目,探索走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之路。新建成的野生葡萄种植基地,将在经济结构上给左贡县带来显著变化,为左贡县的经济结构调整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芒康县盐井青稞酒厂,1998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企业,是2000年确定的全区龙头企业之一,总投资14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3万元,流动资金79万元,解决当地待业青年15人。1996年建成投产以来,主要生产青稞酒、青稞虫草酒、葡萄酒等产品,1999年被评为全区“名、优、特、新”产品,年产值160余万元,年产量在100吨左右。该厂依托当地具有悠久的酿酒工艺,立足特色优势,发展酿酒工业,填补了芒康县无自己生产工业产品的空白,造酒原料全部向当地群众收购,主要有青稞、虫草和葡萄,大大解决了当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据统计,共带动农户800余户,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当地农民年收入新增150元左右。仅2002年第一季度,与河南洛阳的商家签订了5吨青稞虫草酒的销售合同,销售收入达36万元。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可能的,也是有所作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龙头企业。目前,只要能合理定位,确定好主导产业,政府协调服务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必将为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西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西藏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基础差,扶持力度不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产业化有待大力推动。

(一)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低

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加工等企业,规模小,工艺落后,含量低,档次低,基础条件差,大多为“地产地销”的内向型企业,外向型经济成分较少,企业组织形式主要以集体经济为主。西藏农副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据初步统计,除阿里地区外,六地(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只有80多家,到2001年底,全年转化粮食仅500多万公斤,主要产品仅为酒类、青油、面条、糌粑、粉条、饲料和经筛选包装的谷物类等20多个品种。多数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品种少,初加工产品占多数,经济效益不高。企业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达孜县西藏圣谷青稞食品发展公司现有的“烘烤型”单滚筒麦片生产线,由于气压低,导致糊化温度低,设备运行控制难度比内地大,实际生产能力只有设计的一半,使公司既不能签订外销合同,又不能做大规模的市场宣传,亟待进行设备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尚不健全,生产费用和额外负担攀高,产供销一体化机制尚不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健全,农业不能很好地分享工商利润,没有结成风险利益共同体;乡一级尚不为财政核算单位,乡村级无财力投资创办龙头企业;农牧民收入普遍较低,且商品观念差,没有能力和不愿意投资创办龙头企业;企业内部管理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信誉度低,难以获得部门贷款;金融改革,银行对龙头企业和新上项目的投资十分谨慎;自然地理、市场和生产要素配置等客观软硬环境,造成引资、合作、嫁接较难等等。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或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达孜县西藏圣谷青稞食品发展公司计划重新购置一套年产能力在3000-4000吨的“蒸汽式”麦片生产线及其配套设备,由于公司前期投入全由个人承担,银行借贷的流动资金有限,只能维持现有生产状况,新产品开发研制只能到内地进行,增加了资金成本。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或不配套,牵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业基础条件仍然较差,高产稳产粮田所占比例小,水利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能源、、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影响较大。以电力运行成本差异问题为例,根据拉萨电业局增供扩销优惠政策,电热设备功率在30千瓦以上的客户实行0.28元/度的电价,但由于线路铺设不到位,达孜县西藏圣谷青稞食品发展公司的设备已超过30千瓦,仍上缴电费0.58元/度,增加了生产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四)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体制亟待创新

目前,西藏集体性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中,有的产权不清、政企不分、责权不明、管理落后。这部分企业不仅要依法上缴各类税费,还承担乡村干部务工补贴、扶贫帮困、乡村、防抗救灾等支农建农义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要承担县、乡财源建设的额定任务。一方面,企业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由于西藏农业产业化企业处于培育阶段,自身需要发展壮大,增强积累,又确实是一个负担。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自1996年建厂投产至今,累计捐助教育事业6000元,捐助社会公益活动20800元,赞助科技活动25175元,门诊部免费治疗病人3786人、半免费病人4201人、免费药款92624.89元,上缴县乡镇企业管理费用69000元,但在税制上并不享受乡镇企业的待遇。

四、培育壮大西藏农业产业化龙头的对策选择

笔者认为,西藏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走以特色参与竞争求的路子,立足特色优势,培植特色产业,解决有优无势的。“十五”期间,要创一批名牌产品,拉长一批产业链条,形成几大产业群,由此带动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商品基地为基础,以经营实体为龙头,以国内外大市场为导向,以千家万户为辐射点,以经济合同为保证的一体化经营形式,是用利益机制将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联结城市的纽带。1+1=2,1+0=1,没有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是“化”不了的。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决定着“龙头型”经济的规模和效益。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在西藏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大胆借鉴内地成功经验,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工作,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分类分层次、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当前,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和关键,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立足市场和资源,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重点,坚持大中小型并举、多轮驱动,紧密龙头、基地、农民的有机结合,采取改造提升和改革规范现有企业、引资嫁接等办法,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分类,可划分基地带动型、公司带动型、能人带动型等等,根据不同类型,采取或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需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确立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二是科技支撑原则。把科技进步和创新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以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形成有利于开发、成果转化、推广的新机制;三是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支持机制好、产品竞争力强、为农户提供系列服务、与农户利益关系稳定密切、带动面广、出口创汇多、采用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四是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注重开发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重点是发展产业化、系列化经营,积极开发市场前景好的名、优、新、特农副产品,为市场提供优、新、特、鲜、活的农副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一是立足畜牧业五个产业带(藏东北牦牛产业带、藏西北绒山羊产业带、藏中奶牛产业带、藏北草地型绵羊产业带、城郊猪禽产业带),抓好“两绒一毛”、牛羊肉、奶和饲草饲料加工、储运、保鲜,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二是“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要以青稞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为基点,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促进阳光产业发展,推进种植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围绕特色资源和藏东南林下资源产业带,培育和发展藏药材加工、林果茶、杂粮食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三)创造更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适应规模经济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完善市场体系,重点建设专业市场,鼓励龙头企业直接把触角伸向国际市场,以促进分工的扩大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拓展发展的空间。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既要看到我区与区外相比,其资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一面,又要看到,在区内甲地与乙地资源趋同的一面,这是产生恶性竞争的基础和背景。制止恶性竞争,才能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发展,要着眼于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对农业产业化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其次,对农畜产品市场行情和趋势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建立市场信息招商制度,开拓更多的信息渠道;第三,宏观调控手段要到位,引导方向明确,扶持措施得力,限制措施要坚决;第四,可着手组建行业协会,通过行业的自律行为和市场手段、经济手段,从根本上杜绝恶性竞争,建立有序竞争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继续巩固地市一级,完善县区一级,逐步发展乡村一级,尽快建立以专业部门为依托,以民间组织为补充的多形式、多层次、更加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产业化运行的外部机制更加通畅。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护龙头企业的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改进工作,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地落实有关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形成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合力。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体制创新

一是坚持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建立稳定、可靠的供需关系。对具有一定规模、产品适应市场能力强的企业,通过改革,规范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把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的联结起未,成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坚持多轮驱动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地区封锁,坚持谁有能力谁发展,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支持国企、乡企、私营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欢迎区外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与我区龙头企业进行嫁接、入股或设立分支机构,创办龙头企业;涉农事业单位可发展第三产业,领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有农场、供销合作社、生产流通企业等可改造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生产流通大户等输出技术、品牌和资金,跨地区创办生产基地、发展加工或流通项目。三是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四是要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要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合作经济形式、农户公司化等农业产业化的其他实现形式,加快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各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和聪明才干,调动他们发展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对现有的流通大户、种养大户要给予扶持和引导,使其壮大和扩大规模,成为联结农户的流通企业和种养基地。

(五)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融资渠道

一是发挥农牧民兴办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投资的积极性;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示范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在尊重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推行股份合作制,探索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的途径。二是协调部门,解决产品有市场前景而资金短缺的问题,给予贷款利率扶持,在信贷、结算、利率、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必要时,可推动银企合作,进一步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三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四是抓住对口援藏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我区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把我区的优势资源和内地的资金、技术等结合起来,确定一批有发展前途的项目,高起点培育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资金和市场、品牌等共同进行开发,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五是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完善自我积累机制,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同时,要管好、用好、用足资金,完善投入机制,确保资金投入的性、安全性、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加快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支撑

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职工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造就一批企业带头人。大力发展能人经济,能人的带动,风险可能小,更能适宜我区的发展;切实抓好农牧区流通大户及经纪人队伍建设。要抓紧对农民的技 术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按照“健全 地市级、加强县区级、强化乡镇级、突破村组级”的要求,健全科技管理、服务、示范、推广、培训五大体系;形成纵成线、横连片的科技网络。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农科教结合,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人才制约,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搞联合、嫁接,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降低成本,促进一批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品开发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造提升一批企业,扩大生产能力,使其做大做强,真正成为龙头。抓住对口援藏的机遇,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管理观念、方法、、手段和措施上不断探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层次对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进行了概括,大体如下:

陈吉元(1996)认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资源开发为基础,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经营原则, 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 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或体系, 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牛若峰(1998)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 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

蔺丽莉(2006)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指联系千家万户农民的各经营主体,在市场导向和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前提下, 不断地拉长产业链、扩大行业链、改善品种链, 实现多次加工、多次增值,实现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 使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进入高级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 关键是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并让农民参与。

在蔡荣(2007)的观点中,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从定义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二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三是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产业,而是涉及整个经济的各行各业。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兴起开始,我国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田永强等(2006)认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2.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不够;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企业法人代表整体素质偏低。

庄严(2006)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有:1.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严重妨碍农业竞争力的提高;2.相关政策不完善, 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大问题;3.资金支持不足, 融资环境亟待改善;4.总体上农业产业化起点低、层次低、效益低, 产业组织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弱。

李话语等(2007)认为农业产业化存在以下问题: 1.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2.企业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3.行业协会合作社发展不充分;4.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不足;5.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陈春(2008)在研究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时认为,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存以下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环境欠佳, 阻滞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不强;3.产业组织形式单一, 缺乏竞争力;4.利益调节机制不规范, 违约问题严重;5.区域发展失衡,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

由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龙头企业缺乏竞争力;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组织单一,缺乏竞争力;3.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够;4.资金不足,缺乏融资渠道;5.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三、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田永强等(2006)认为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采取有效措施, 抓紧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机制;4.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方式。

李话语等(2007)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 1.提高认识,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培育骨干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升级换代;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5.加强基地建设, 为加工业提供原料支持。

陈春(2008)认为,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为: 1.确立主导产业, 发展优势资源作用;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实现其主体作用;3.协调利益联结机制, 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4.创新组织形式, 加快产业集群建设;5.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王凤(2010)对于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措施:1.引进龙头企业,形成经济产业链条,助力市场经济;2.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3.加大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4.加大并完善资金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体系。

四、小结

农业产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 推动农业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但总体来看, 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 还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体系, 经验总结性的文章多, 理论研究和创新性的文章少。研究的面较狭窄,研究思路不够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多, 研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的少。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研究和研究体系的构建 ,应该是下一步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蔺丽莉. 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2]蔡荣. 农业产业化组织治理机制及其效率特征:基于纵横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7(3).

[3]黄卫红. "共生型"农产品价值链构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关系研究--- 广东燕塘乳业有限公司经营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 2007(12).

[4]李付梅.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 2005(3).

第6篇

l、明确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和意义

政府要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对农业发展有正确的定位。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曾经在经济形势发展良好时,忽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投资下降,如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农业投资由1978年的53.34亿元减少到1988年的47.19亿元(《宏观经济计划与管理》谭作平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30页),而当强调农业重要时,却又往往就农业抓农业,孤立地对待农业问题,未能把它与二三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种倾向都是由于未能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给农业以正确的定位,因而不可能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某一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反映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就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单一产业,而到了工业社会,第二产业——工业发展起来,它就成了社会经济的主导,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经济的主导是第三产业,2l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必将占据主导地位。就是说,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形成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各产业之间相互结合、渗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解决任何层次的产业发展,必须在整个产业经济系统中进行。所以,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必须在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条件下去拓展思路,孤立地去发展农业是行不通的。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即社会基本上只有农业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是分散和落后的,当时的农业生产还算不上现代意义的“产业”,现代意义的产业是工业的同义语,人们称工业革命为“产业革命”,称大工厂的工人为“产业工人”(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86页)。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复杂的产业经济结构,而后起的产业相对来说生产经营水平更先进,经济效益也更高。现代经济由于第二、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因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必然要改变其存在意义和发展方式,与其他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发展,要在其他产业的主导下去发展,其生产和经营方式、水平必然要向先进的二三产业靠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正是体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使我国农业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况转向与二、三产业相结合。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们对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只能着眼于从宏观上、从外部联系上去认识。比如只看到计划方式的工农轻重顺序;只讲农业的“基础”作用,而不愿讲它是二、三产业的附属,要为二三产业服务的作用;不承认现代的农业是工业的农业、城市的农业……。因而导致不懂得和不可能从微观方面,从一、二、三产业的内在结合上去发展农业,不善于通过三大产业之间的交叉经营去发展经济。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很高,正是一、二、三产业的内外有机结合的结果。如美国农业人口只占2%,一个农业人口可供养100~120人。能有如此高的效率是二三产业为其提供机械、技术以及资金、供销、储存、加工、运输、市场信息、经营咨询等一系列服务的结果,是一、二、三产业微观结合的结果。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化正是一种一、二、三产业微观上的内在结合,因而能提升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能发挥复杂的、系统的优势。这正是农业产业化具有强大魅力之所在。

因此,作为政府,当前要使我国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首要的仍是要克服那种传统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加深对经济发展的辩证性、系统性认识,要克服那种为农业而农业的思维习惯,不能孤立地,违背经济规律去抓农业。要克服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安于现状,任其自由发展的倾向,或是把发展工业与抓农业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不积极主动地以第二、三产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机制去武装农业,不善于提升农业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总之,必须从战略上、从国民经济整体上去给农业以正确定位,使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发展从微观上有机地、内在地结合起来,真正认识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实质。这是政府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

2、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从深化农村改革来看,政府必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体制改革与创新,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分割的制约及所有制的界限,按照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与要素,这是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二是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将生产、加工、销售实现一体化经营,这种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多样化,从大类来分有垂直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与横向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从表象上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专业市场+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及科研院校+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三是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机制创新,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关系,形成有机连结,互相促进的新机制,从而逐步建立利益共同体。只有机制创新,才能不仅使龙头企业得利,也能使所带动的农户得到实惠。

另外,政府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农业产业化应该是自由选择下平等合作的结果。所谓自由选择是指双向的,既不是强加给农民的,也不是强加给企业的。平等合作,是指参与者均有退出的权利。作为政府,不宜抑强扶劣。要为农业产业化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以确保优胜劣汰。

3、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一体化、系统化的经营,如果用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去指导,是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的,它必须要用大农业、大经济、大系统的观念去指导。

农业产业化内涵有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要求。这几“化”又是互相有机地联系着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农业产业化都不能运行,任何一方面搞得不好,都会影响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如社会服务,要做到产前(供)、产中(产)、产后(销)一体化,整个经营要做到贸易、加工业、种养(农)业一条龙,还应形成科技、教育、生产相结合。这些都说明农业产业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系统。其中每个部分,比如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则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在一体化经营的子系统中,供、产、销,贸、工、农等又是它的子系统。再者,作为一个地区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许多实体性环节,包括资源的依托、主导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商品基地的建立、农业专业户的培养等,这里每个环节也是一个子系统。因此,整个农业产业化实践就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一些地区往往由于市场意识淡薄,系统观念不强,造成一些环节脱节,因而形不成系统效应,甚至造成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受为生产而生产的传统观念束缚,以为只要生产出产品,经济就会发展,因而只顾抓这样那样的基地建设,结果产品出来了,销不出去,这些“商品基地”也就跨了,有些则只是号召农民发展某种项目,但科技服务严重滞后,结果病虫害一旦发生,将血本无归。有些地区只顾发展加工厂、甚至搞不少“皮包公司”,原材料无着落,技术跟不上去,成本很高,工厂成了政府的包袱。有的忽视市场信息,不懂得市场预测,盲目随从,造成大量农产品的积压浪费,损失惨重。因此,必须用系统观去认识和处理农业产业化问题。

作为地方政府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抓好利益关系的协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的优化,总体发展规划的明确。具体来说,一是对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依托、地理条件、历史背景要有充分了解,从而把握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方向,做出正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二是制定和运用好政策,去协调利益关系,深化体制改革,重点扶持关键环节;三是抓好市场法规建设和运行,使农业经济在与整个国内外市场衔接中,有序地运行,平等地竞争;四是大力抓好农业信息设施建设,做好市场预测。政府农业部门应开展信息服务工作,鼓励民间信息行业、农业咨询行业的发展;五是抓好农业投资的软硬设施、环境的配套建设;六是抓好农业产业化经验、典型的宣传、推广和总结工作。

从方法论角度讲,地方政府必须善于把握系统论与重点论的结合。既要全面地从整体上、宏观上去认识、规划、处理农业产业化的方方面面的发展问题,又要善于从当前实际出发,看准当前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抓准薄弱环节和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切人口,突击去抓,以带动整体的发展。由于各地发展特点、发展阶段的不同,必须明确当前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所在,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不同时期的“瓶颈”,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4、促使农业产业化建立起协调的利益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企业包括农户的经济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有存在共同的利益并使总体和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农业产业化的不同产业组织之间的连结才有可能。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可以是“企业+基地+农户”,可以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科研”等等。市场经济要求这个“+”必须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然而由于各地区搞农业产业比。政府必然要发挥作用,而我国受几十年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所以很容易利用行政手段、而忽视经济纽带作用。这样建立起来的“一体化”、“一条龙”必然是形式主义的,失去农业产业化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既然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因而必然涉及产权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政府必须推动农业产业化各个实体环节的产权改革,通过改革去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协调的利益机制。各地实践证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实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既有外部的关系。也有内部的关系。外部关系一般可用契约、合同等办法规范,内部关系一般应用股份制的办法结合。比如广东温氏集团公司和7000多户养鸡农户的关系是以合同形式确定的。据1986~1994年的统计,农户获利6277.5万元,公司获利6888万元,约各占一半,从而形成一种互利的紧密关系。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的紧密结合就是用技术参股办法,该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关系也是用参股、控股等办法实现的。还有不少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办法,这些都较好地协调了内部的利益关系。因此,正确协调处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内外部利益关系,涉及到产权改革、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农业产业化才能健康地发展。

5、引导农业产业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时期进行的。农业产业化,必须与“科技兴农”、“三高”农业紧密结合,必须以吸纳科技力量为根本,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化过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其实质是必须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相一致。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工业社会带来了种种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的行为除了对当代人类社会有益的同时。要重视对人类后代的利益,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对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也是如此。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成为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战略目标。

第7篇

论文摘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文章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谈了四个方面的思路,旨在找出一条符合现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与建设之路。

一、解放思想是创建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思想解放,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得更快:否则,经济发展就相对落后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解放思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人手第一.要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升级和转换解放思想要从不同层面来实现.领导干部指导思想的转换和升级应该先行领导干部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人和先锋模范的作用.首先要在他们中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先进思想武装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只有领导干部们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彻底转换指导思想.才会把先进性传递开来。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完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解放思想的根本就是要不断吸收和发展思想的先进性.保持思想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工作实践才能做到真正地解放思想第三.解放思想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老百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基础.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这项工作才可以实行和开展下去.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经济的种种原因.要让群众理解和认识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和优势,就必须要在群众中解放思想。

二、确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主体及各自的角色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一条龙经营机制实质是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业经营新体制代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使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上商品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轨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发展。

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主要牵涉到政府、农户、企业和市场四方面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确立他们之间的合理关系及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农业产业化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的政府要改变以往统包统揽、什么都管的工作局面.努力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型、管理型的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势必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此必须尊重和重视农户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让企业和农户唱主角.政府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企业往往是市场经济的主力.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高于其他主体。因此,充分尊重并放权给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在所有领域.只要是允许市场的地方,就要鼓励企业的正当行为.当然要限制市场的弊端,防止企业只为自己谋利益。

农户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却是市场经济的弱势群体。要指导农户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才能全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作用并且要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融入到农户的思想中.让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第二,政府、农户、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如何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关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以往,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大多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而忽略了农民在其中的作用农业产业化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无论政府、农户还是企业行为,都应当遵守这一准则,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应当建立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域农业产业化模式。

政府应当以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管理型、服务型的政府为目标政府做好宏观规划和管理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微观方面.政府要改变以往什么都要做的习惯.放权给各个微观主体(企业、个人等),为微观主体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这是农业产业化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保障只有微观主体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服务。

农户和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中最敏感、最关键的要素。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化中最基础的元素和力量.如何妥善解决农民在新的农村社会关系和经济生活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成功发展的最基础因素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最具活力的组织.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社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在确立农户和企业关系的工作中,如何发挥出企业的最大优势,显然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鉴于此,再考虑到现实问题,农户和企业关系的确立,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首先,要保证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不变;其次,要发挥企业最大优势。现代企业中.股东是企业的主人.经营者却另择更有才能的人担当。为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可以考虑吸收引用现代企业的模式建立这样一种模式应该是比较有生命力的.让农户以土地资源人股.企业家以资金和优势技术和经验人股.组建更大的企业集团。单个地说,企业家是最大的股东,拥有对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的权利.这就确保了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对生产力的贡献作用。而分散的农户作为小股东,可以以合约的形式和企业家制定工作关系。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农户还可以只作为企业的小股东领取分红.而去别的领域或地区从事工作如此则确保了农户生活保障不受到生活生产方式转换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作为农户集体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仍然是企业的主人。一些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还可以按以往的习惯进行这就可以确保农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能够在新模式下充分发展和进步.避免了农业规模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使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停滞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得以体现.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也发挥出了优势.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三、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相关产业和社会职能

农业产业化要建设和发展起来.少不了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共同发展。区域的发展.优势和重要产业的突出是关键,其他相关产业的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在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只要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还要建设好相关产业和服务招商引资进来的龙头企业,政府培养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农户.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克服落后地区的全部劣势.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可能会因为其他的因素而被限制了因此.政府要适时地搞好全面建设.把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好,尤其建设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相关的各种产业和相关服务项目。

首先.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建设各项有利于农业产业向外发展的公共没施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农业投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地区的招商引资竞争力首先就体现在投资环境的优良程度上公共设施的齐全和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活力和效益.因此地方政府也必须抓好此项建设和服务。

其次,建设和完善市场的功能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指出.在微观方面,市场的效率是最大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规律.把该放的权放开给各相关微观主体促进各微观主体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效能.让市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动机。

再次.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下农民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活动。社会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增长.还要有很多层面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建设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适时地探索和创新新农村社会生活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先进思想指导和引领农村社会的转型。避免和克服农村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和不和谐因素.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健康科学的发展。只有这样.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走下去.才能真正走出意义来。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保障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已有多年.但是对于落后地区来说.仍然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鉴于地区之间的各种差异因素,落后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绝不能照搬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参考具有指导性的经验。

有目共睹的是落后地区的工作较难见成效对于落后地区的干部政绩和工作效果的考察方式应区别对待落后地区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也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既要有打赢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之仗的信心.又要有接受失败的准备。因此.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首先,应当为前来投资的企业做好服务.使得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自由进出.保证企业的活动能够充分自主。招商引资不是目的。只是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企业愿意走进来,政府就该做好全程服务各个政府部门都应当积极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配合好企业的活动,促进企业的活力才能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效力产权的界定一定要清晰,哪些属于公共品.哪些属于企业主的私有品.都应当有明确地认定充分保障投资企业的各项法定权利.保障企业作为法人的各项权利。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B

前言

自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得益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改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农业全产业链逐步形成,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增收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于数量扩张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其产业化发展逐渐暴露出如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窄而短及市场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因此,新时期,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探讨,用现展理念来实现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1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其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是由各方的建设水平和整体的科学技术力量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就必须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1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服务手段,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力争在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1.2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服务和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事业处于社会整体发展系统中。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农业科学技术也需加紧研发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技术,如: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健全科技体系,并逐步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1.3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同时,着眼于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推广,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综合载体,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 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重视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而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的规划和延伸,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化这一系统工程变成了狭窄范围里的生产活动。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应从产业链的延伸着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打破产业和学科界限,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延长效益链、增收链。

2.1 加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大力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相联接,推进产加销紧密对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农、工、贸紧密衔接,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循环产业集群,整合和延伸农业产业链。

2.2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企业把品牌、市场整合在一起,根据“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水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力求打造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及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2.3 发展循环生态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模式

农业产业链在向纵向延伸的同时,也可以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构建产业网。积极发展“种+游”循环生态产业链,即“林果种植+林业生态旅游”,使林果产业结构进一步向生态化调整,同时也拉长了产业链条。积极构建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形成林木苗圃、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四大主导产业区和生态产业、立体循环经济产业带、林海休闲观光文化产业带,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上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带的齐聚,构建农业产业网,提高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而在可持续发展中,农业产业化应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现代营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抓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工作,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抓好新型农产品营销主体培育,着力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同时,抓好新型流通业态,着力提升流通效率。运用新型营销方式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市场营销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尤月.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及服务附加值的策略研究[J]. 经济纵横,2010(5).

第9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优势劣势

前言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在生态农业规模细小化、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导致生态农业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农业高效经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过分依赖传统技术、规模狭小和封闭经营等弊病,尚未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特征。鉴于此,西部生态农业必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转型期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经营优势、风险共担优势和教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使西部农业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发挥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适应和科技驱动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条件是有喜有忧。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一)为发展特优农产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西部地区土地广阔,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9倍和3.6倍;未利用土地占全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6.7%,可利用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有较大比重,草场的载畜量也较低。可见,西部地区仍有提高生产能力的潜力。西北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严重紧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推广应用一些常规的节水技术,改变大水灌溉的粗放用水方式,必将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生产潜力。

此外,西部地区复杂的生态环境还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11个物种丰富、特有物种数量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有6个在西部,2个在中、西部接壤处。这无疑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后备资源,从而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不仅自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通过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可以实现其他农业开发的潜力。

(二)为生产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采用工厂化生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造成不同程度的农业污染。耕作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的低水平循环,限制了许多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这虽然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却在某种程度上为西部地区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创造了条件。此外,对西部地区而言,发展传统农业产品如粮食等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只有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农民才有出路,农业才能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西部地区应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

(三)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在覆盖范围上已由点向面的方向转变,在单元规模上由以户、村、乡为单位向着区域发展方向转变,在思想认识上开始实现由科研示范向着企业化发展转变。所以说,西部地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而且还具备了许多开发绿色农产品及高科技生物产品的技术和方法,这些都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特色农业产业展露优势

一直以来,特色农业都是西部农业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依据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气候资源,遵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的原则,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了诸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布局。例如,内蒙古的乳品加工、新疆的番茄加工等。目前,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在区域内起着“龙头”作用。例如,陕西省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就为当地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经营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西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不仅体现在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据农业部最新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9.4万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分布差距逐步缩小。东部地区4.3万个,占41.6%,中部地区2.9万个,占45.2%,西部地区2.2万个,占23.6%,与2000年相比,中西部比重增加了3个百分点。

(六)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更多的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大宗农产品的数量保障转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质量保障,开始摆脱粮食长期短缺的压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进一步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朝着生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西部地区应不断拓展多层次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一)生态环境脆弱且趋于恶化

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化、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从西北地区来看,降水少,蒸发大,高原戈壁的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本身就很脆弱,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加之水资源的短缺和时空分布差异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不稳定就会强烈地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绿洲农业作为西北农业的主要特色,在新疆的吐哈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等地区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上述地区在西北不但所占面积比重太小,而且受沙漠化的威胁日益严重。从总体上来看,西北地区农业实质上是一种缺水性的弱质农业,长期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且组织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不稳定、生态脆弱、社会历史的承袭性、人口素质低下以及深居内陆的封闭区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加之国家优惠政策的不到位,致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9450.9亿元,西部为8123.37亿元,仅占20.59%。东部约为西部的2倍多。同时,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组织发育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先天条件不足。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受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思想意识落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内比例失调,区域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

农业人口总量下降、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是实现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艰难度将会倍增。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障碍重重,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这样就造成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严重影响了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措施的适用度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转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农村科技资源十分稀缺,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也不健全,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五)市场机制不完善且开放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业新产品的动力,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显而易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由于西部地区有着较为浓重的公有制偏好,因此,广大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传统经济体制与农业小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排斥市场化因素的强大力量。这样一来,便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所依存的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其作用空间狭小,作用力薄弱。

(六)资金投入不足且资本吸引力匮乏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益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封闭的经济区位,致使外部投资环境较差,农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匮乏。目前,西部农业投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资金不足,财政资金困难,个人拥有的资金也十分缺乏,农业信贷资金所占比重较小。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那么,资金供给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因此,要保证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包括财政、金融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牛叔文.西北地区荒漠化环境演变及生态农业建设模式[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2.李春燕.论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J].2006.6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现状;流程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税收筹划概述

所谓税收筹划就是合理避税。税收筹划专家赵连志认为: “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约税收成本的税收收益。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税收筹划的外在表现就是‘缴税最晚、缴税最少’。”

税收筹划与偷税、逃税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税收筹划是合法行为,是在不违反税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以促进税收负担减轻的一种活动。

税收筹划作为减少税收最直接的方法,它具有指导性、预见性的特点,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以及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和市场形势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高效、优质管理来提高企业发展内动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利用税收筹划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转变管理理念,促进现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七种: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场、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农业产业化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潍坊出现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到今天,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产业化企业达20多万个,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主要涉及领域为:粮油、果蔬、茶叶、水产品等20多个行业,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产品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虽然农业产业化有很大发展前景,但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仍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没有完全分离,企业自身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这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给予农业产业化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粮食、鲜奶、食用植物油、天然气、沼气、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13%的低税率计征增值税,其他的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从事农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转让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的,免收营业税。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城市土地使用税等税种上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的方法和基本流程

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农业产业化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税基筹划。税基筹划分为缩小税基和递延税基两种。缩小税基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加成本费用,如将资产盘亏中的合理部分列为费用。

第二,税率筹划。税率筹划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征收13%的增值税,免收企业所得税,那么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适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使之适应较低税率。

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流程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税收筹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促进企业朝着现代化管理一步步迈进。具体来说,税收筹划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详细分析企业基本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是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是初加工还是深加工、生产规模大小、销售结构等。只有充分了解企业情况才能制定针对性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二步,财务状况。税收筹划是合理避税,因此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记录资料进行分析。

第三步,如何看待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不同的风险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税务筹划方案。节税多,风险大;节税少,风险小。明确领导者的风险态度,制定合适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四步,财税政策盘点。对财税状况进行盘点之后将各个政策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来做好税收筹划。

第五步,进行企业纳税评估。根据企业以往的纳税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如:按照税种的不同来进行评估。进行纳税评估后充分了解到企业纳税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步,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根据前面几步所得到的信息来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在大家共同的讨论下得出最优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七步,税收筹划涉税纠纷处理。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开展的,但是制定者对某些税收法规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因此还需要与税务机关人员进行交流,做好涉税纠纷处理,进一步优化税收筹划方案。

第八步,税收筹划方案实施后的跟踪反馈。在税收筹划方案实行后,要不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其经济效益,并促进税收筹划方案根据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正确认识税收筹划,通过制定灵活多变的税收筹划方案来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农业科研单位税收筹划的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

第11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著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观,是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发展到现在的产物。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地方农副产品为特色,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利用区域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与市场接轨,依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使农业由分散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社会生产的过程,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农业产业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培育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联基地、带农民、进市场,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走区域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生产经营的路子,促进农业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充当市场的载体和媒介,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重视品牌效应,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支持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四、适应产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把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和产品购销等要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通过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和生产经营规模化。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生产经营,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确定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当地特色,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与组合,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组织)+农民”为组织形式,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产业集团,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欧淑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0(9).

[2] 徐仁茂: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推广改革[J].现代农业,2010(10).

[3] 苏永: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

第12篇

由于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重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呈蓬勃发展的迅猛态势,对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1、指导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一些地方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产业化,上项目广泛周密的调研和科学规划不够,对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抓得不准,盲目模仿,跟风发展,干部自作主张搞“万亩果”、“万亩藕”、“万亩茶”、“万亩鱼”工程,靠行政行为一哄而上,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成效甚小。2、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趋同,规模小,带动效应低,标准化程度低,质量难保证;松散型多,紧密型少,提供的多数还是初级产品、粗产品,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十分普遍,我国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的产值之比为0.38∶1,而中等发达国家达到3∶1,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差距更远;同时,与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不够合理,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3、政府支持的越位错位。政府是应该大力支持的,但不少地方好心没办成好事,把“产业化”及业主当成包医百病的良药和救世主,从土地、信贷、税收、财政等给予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树立起一些农民高攀不上典型、盆景,堆金积玉形成了许多畸形“龙头企业”,红极一时便昙花一现,销声匿迹,给农民造成损失,产业化变成了“惨业化”,农民谈产业化色变,产业化业主成了“红色资本家”的代名词;事实上造成了市场扭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农民真正需要的扶持服务却得不到。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模式上的简单划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宏观层次的。因为只有宏观层次的产业组织才能充当社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载体。充当农民代言人的合作(联合)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的发育很不充分,势单力薄,很不完善;“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微观组织化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简单化、形式化了,已对实际部门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效应,比如,有些地区一谈产业化就是建“基地”,抓“龙头”,搞“公司+农户”。其结果造成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龙头企业凭借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大量扶持,迅速做大做强,形成区域“垄断割据”获得超高额利润,而产业经营中农户始终处于被挤压剥夺的弱势地位,商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农民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平均利益,个别的业主为了暴利,甚至肆意打压价格;有的企业纯粹为了套取财政资金,也成了一些官员权钱交易,产生腐败的温床。

二、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兴起的,国外农经理论把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现象简称“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Integration)。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都实行了高度集约的农业产业化,美国实行“农业一体化”有三种模式,一是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即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的领导之下,组成农工商联合体。二是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场主通过合同建立起合同型农业和加工业企业。三是农场主自己建立加工增值和销售的企业、商业组织。通过这些形式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联系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从而使美国农业在加深加工和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了各部门的配合协作。美国的农业合作社遍布全国的农业领域,为美国农业的高度集约化经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是个体农场主(农户)为了增强经营活动能力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互助合作经营性质的组织,具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职能。其组织成员由合作社董事会、理事会选聘使用。农业合作社不像私营公司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像政府部门可以进行无偿服务,而是在商品交换原则的基础上,以社员获利为基本宗旨,作为农户的组织代表,在合作社内,生产环节是一家一户经营,相互之间只存在质量竞争,而不存在价格竞争,产前、产后服务,特别是加工、筛选、销售环节是合作社负责经营,社员按照入会时的承诺把自己的产品全部交给合作社,按统一标准进行筛选、分级、包装、销售,合作社成员一起分担加工过程的各种费用,然后根据各人售出的情况,共同分享利润,如果亏本则共同承担。法国实行的是农业联合体,一类是建立农产品购销服务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信贷合作社;一类是将工业、商业、金融等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用合同或经济控股形式组成农工商联合体,法国约有1/4的农户与私人公司、合作社或国家机构签定此类合同。日本农业就其社会化服务看,主要依靠农业协同组织,使农产品从农场到超级市场,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高效的产业化体系,从而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些行业中也有过成功的实践,在90年代后得到大马力推进。借鉴吸取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对促进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至关重要,可以简单概括为:引导在政府,启动在市场,转动在龙头,成龙在服务,关键在主体,保障在基地,活力在创新,稳定在机制。为此,农业产业化要做到三个转变,处理好三个关系,抓好三个关键。

1、做到三个转变:

①必须尽快从传统农业以生产者为中心转移到现代农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产业化的目的是实现多元主体效益,效益来自市场,来自消费者,市场是商品生产的唯一依据,是刺激生产的根本动力,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把握市场需求,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施名牌名品战略,潜心研究市场,为市场而生产,在市场中求效益。

②从小而全的经营理念转变为分工协作,规模推进,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来管理指导农业产业化,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打破行政区划为基本经济单元的体制局限,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配置资源。从发达国家和先行地区的经验表明,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在产值构成上表现出,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大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为此必须正确把握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工,以提高品质和效率。

③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已由自由竞争走向资本垄断、技术密集、跨国竞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希望形成橄榄型的产业化经济形态,而不是中间(龙头)畸形膨胀,两端(农户和消费者)异常细小的经济模式。政府部门作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依照法律法规发挥宏观控制,制定规则,引导,协调,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强化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等重要职能,构建科学的发展保障体系,政府搭台,龙型组织及农民唱戏。要健全完善统一的稳定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政策,制定产业化区域战略发展规划布局,根据优势资源和市场取向对农业结构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战略调整,制定产业化促进法、反垄断法等法规制度,促进龙型组织间形成有序的充分的市场竞争;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化体系,加强完善检测监测手段,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实的技术质量保障体系(技术壁垒);政府的经济投资支持应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主要用于关键性、基础性、公益性的设施、设备、科研攻关及社会化服务环节,让企业和农户成为市场的主体,促进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和良性循环发展,而不是过分偏爱和干预,不是嘴上喊着市场经济的口号,实际另作一套。加强对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农民产业化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本领和驾驭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忙而不添乱;加强各部门的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避免“九龙治水水更大”,“梢公多了打烂船”的现象发生。农民愿意办能够自己办的事情应尽量交给农民自己去办,尽量避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办一切的做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成熟,又有利减轻政府部门的负担。

2、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产业化与农民的承包经营自的关系。产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在尊重农民自身权益的基础上进行,应通过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片,当农民看到效益后会自觉主动跟着干,积极性就会高涨,以产业化为名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或搞“两田制”,是违反《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规定的。二是产业化与农民减负的关系。产业化切忌盲目讲场面,做样子,图虚名,花样翻新瞎折腾,今年挖塘养鱼,明年填塘种果,后年砍树种粮;农民最怕巧立名目强行摊派、乱集资,加重农民负担。三是产业化与综合效益的关系。既要放水养鱼,也要讲投入回报,既要看农户和企业的利益,也要讲产业化对财政的贡献;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眼前利益的老路子,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青山,要走良性循环发展的可持续“绿色产业化”之路。

3、抓好三个关键: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的全面商业化经营的过程,我国农民家庭经营户平不超过0.4公顷,是极小的微型经济,当前农业一半左右还是自给自足性生产,与全面商业化相差甚远。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如何从微观企业走向宏观组织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产业效率,其突破口在于理性培育社会化产业组织体系,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的紧密完整的产业链。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结合,用合作制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农业腾飞的现实选择,国内外实践的效果表明,世界上以“土地为主体型”的农村合作制几乎无成功的先例,而以“流通和服务为主体型”的合作制则长盛不衰,要重视这一深刻的国际经验,彻底否定和摒弃传统的农村合作模式。同志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再也不能搞那种剥夺农民利益、归大堆的所谓集体经济了,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财产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培育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企业家队伍,产业化的关键是选准、办好能够开拓市场,带动千家万户的龙头组织。有了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服务手段的龙头组织,才能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带动基地、联结农户。龙头组织可以是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企业。“农业综合开发集团+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对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孵化器作用。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应是产业化的主要组织模式,它通过自愿联合型载体组织农民共同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形成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组织体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应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合理分工协作,形成规模优势互补,突破面面俱到自给性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要使农民在市场上买生活资料,比自产自用划算。形成不同特色的专业村、专业乡,通过两种形式上市,一种是农民自己办加工业、办贮运、办销售,通过处理、加工、包装、贮运一条龙直接上市,进入超级市场或专业批发市场,大部分利润由农民所得;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由工商业办农产品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