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处处是课堂

生活处处是课堂

时间:2023-06-02 09:5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处处是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处处是课堂

第1篇

生活处处课堂

岱山实验学校 五(6) 刘冰莹 NO. CO259

课堂,本就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局限于学校,生活就是一个课堂,一个无处不在的课堂,是生活,教会了我许多真谛……

和同学下反面棋,一开始形式对我十分有利,我调兵遣将,几乎将对方对我有危险性的棋子灭得差不多了,于是我方的“将”遍开始大肆地作威作福起来,几只“兵”也已将对方的“帅”逼得无路可逃。我的“将”向一只还未翻开的棋子吃去,有围观的同学提醒:“小心是卒!”但已经晚了,我的“将”就这样自杀性地失败了。棋如人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小小的棋子教会了我做人应有的小心和谨慎。

我和妈妈最爱的电影是名为《歌舞青春》的系列美国音乐电影,男女主人公特洛伊和盖比瑞拉,一个是校园篮球明星,一个是数学怪才,再一次圣诞party上,两人偶然被选中合唱一首《Start of something new》从此激起了对唱歌的兴趣,意欲结伴参加校园春季音乐剧,他们的同伴却认为他们实在胡闹,不允许他们在篮球冠军赛和学术竞赛之际为唱歌而分心。从《歌舞青春》中我学会了要勇敢地突破自我,打破框框架架,尝试新的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非议,一如特洛伊和盖比瑞拉一般,即使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中遇到一次次挑战,也要尽全力冲过一切障碍,向着梦想的殿堂勇往直前。

罗永浩,高中辍学,自学成才,2001-2006年在北京新东方学院任职,教学风格幽默诙谐且具有高度理想主义气质的感染力,所以极受学生欢迎。在一所大学讲座时,他说: “我知道我的长相让很多听过我声音但没见过我本人的听众横失望,对不起,是我的错。”“我喜欢在我的宣传横幅上加上三个字:非公益,我最看不惯一些人不管讲什么都在宣传栏上写‘大型公益讲座’。”我学习着他极富有感染力的幽默的语言,也学习着他的敢说真话,敢作敢当。

时间如流水,在一分一秒地度过。生活处处是课堂,在不断进行着关于人生的教诲,用心感悟生活,就会在这个课堂里学到许多无法从书中的真知。丰富自我,完美人生!

第2篇

一、以语文课堂学习为起点,让生活走进语文

在教学语文时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愉悦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媒体导入,直入情境。小学语文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把单一的文字形象化、趣味化,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如教学《雾凇》一课时,孩子们由于生活在南方,对雾凇了解甚少。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雾凇那不同寻常的美。学生亲眼感受到,即被深深地吸引了,激发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的欲望。

(2)设疑问难,体会意境。小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如教《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学生们不一定知道苹果里有五角星。读题目时,我先设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读课文,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并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演示这种切苹果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3)音乐熏陶,渐入佳境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在指导学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这方面,音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二泉映月》时播放二胡乐曲,在这样的乐曲声中,品读文字,拉近学生和阿炳的距离,让学生感受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以及他敢于和命运斗争、追求理想的精神。

2.亲身实践,体验生活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主体验的过程。语文课上,学生可以从文本上获取某种体验,达到心灵的共鸣。

(1)画一画。语文课堂上的简笔画更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从两端向中间同时凿进法”“中部凿井法”时,先让学生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特点,再画一画这两种开凿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跨越时空认识和明白了这两条线路的优势,从而对詹天佑的这种创新精神敬佩不已。

(2)演一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发现编排课本剧有助于引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例如,语文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它属于独幕剧,很适合学生去通过课本剧表演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二、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依托,让语文拥抱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学问”,报刊杂志要看,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写请假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产品说明书,从与同学交往到与陌生人打交道,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运用。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学校是专门的教书育人的场所,它在育人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如学校运动会、十岁成长礼、童玩节、班级板报、庆元旦、庆“六一”等都是很好的阵地,我们都可以赋予其浓浓的“语文味”。

3.社会生活中学语文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只有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学生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社会是个大舞台,我们要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感悟在社会中巩固,才能真正地丰富孩子们的情感,奠定孩子们厚实的人文根基。

第3篇

    案例一: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到民间采风去,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当时《舌尖上的中国》正红遍大江南北,我就抓住这个契机,在班级开展了一次"舌尖上的六合"活动,让学生们利用假期去找寻具有六合特色的"民间小吃"。学生的兴趣很高,走街串巷,带上相机,先品尝美食,再带回让人垂涎欲滴的照片。我发现真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六合猪头肉、活珠子、盐水鹅、牛脯、龙袍蟹黄包这些早已声名远播的特产图文并茂地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街头美食也被学生们"挖"来,当一道道美食的图片放映时,大家发出了一声声欢呼。心细的学生还写出了自己品尝美食的感受,那文笔细腻传神,比平时的习作精彩许多!同学们由衷感叹:生在六合真好,口福不浅啊!

    案例二:在八年级上初步学习了新闻这个体裁以后,我先让班级每4个学生组成一个新闻采访小组,再确定采访对象,他们自由分组采访我们学校的教职员工。学生们视野很开阔,有的采访班主任,有的采访任课老师,有的采访门卫师傅,有的采访实验室老师,有的采访食堂工作人员……有一组学生来问我:"我们想采访校长可以吗?"我鼓励他们说:"可以,大胆去采访,要表现出我们的诚恳与实力!"学生们在校园中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采访。他们带上纸笔,带上录音笔,推开一扇扇办公室的大门,和自己的采访对象交流沟通。采访任务胜利完成,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组同学选择了学校的送水工采访,在《采访有感》中,一位同学写道:"送水工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一边继续排放着空水桶,他忙得实在停不下来。他肩上挂着的毛巾在诉说着他的辛苦,他卷起的裤脚在讲述着他的忙碌。"我发现这里的细节描写真精彩,如果学生不是走到送水工的身边,不是耳闻目睹,是写不出这些感人的文字的。

    案例三:学生都怕写作文,觉得下笔无语,或虚构内容,或翻版故事,或空洞无趣。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我觉得还是要鼓励他们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到源头活水。在教完《背影》一课以后,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背影》能感动几代读者?"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后一致认为:"父亲的背影凝聚了深深的父子情,选材虽小却真实感人。"我又启发学生:"你们观察过自己父亲的背影吗?今晚的语文作业就是用心观察父亲的背影,用心记录下来。"学生们很听话,绝大多数孩子都认真完成了这项特殊的语文作业。在接下来的作文课上,习作的命题就是《父亲的背影》。因为有了生活中真实的观察与感受,学生下笔流利了许多。有的写了在厨房忙碌的父亲的背影,有的写了在风雨中骑车前行的父亲的背影......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孩子写了他父亲因为身处困境偷偷哭泣时双肩抖动的背影,让人看了潸然泪下。因为作文的命题贴近生活,所以出现了许多感人佳作。

    以上三个案例就是我日常教学中真实记录的片段,设计这些环节时我把语文教学和生活链接在一起,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从这些教学实践中,我有几点感受:

    (1)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要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感叹"语文难教",老师课堂上抑扬顿挫,课后循循善诱,可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并不高;学生也常常抱怨"语文难学",一遍遍读,一行行写,就是拿不到高分。其实我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脱离生活的纯粹知识讲授可能会让学生考出高分,却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

    (2)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这就启发我们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其自身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教材。例如设计的"校园采访"就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把语文课堂延伸到了校园,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也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它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把《皇帝的新装》搬上了学校的舞台,舞台成了语文课堂。我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踪迹,校园成了语文课堂。"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3)"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语文中处处折射出生活的光彩,让生活走进语文吧!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77-01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体现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倡导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本文试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进行探讨。

1 数学必须回到生活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性的学科,它是由于人们生活上的需要才产生的。数学必须回到生活,为生活服务。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是一种实用型的数学,它的学习目的是为日常生活应用所服务。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都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教学中,我经常举些学生们熟悉的身边的实例,例如在教“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我们班有学生33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3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 改编课本内容或例题

通过对课本内容或例题的改编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既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实际教学中,我经常以“你家我家”中的事为例,如讲到平方根时,为引入平方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是:老师家想买一个正方形的方桌,桌面的面积为64平方分米,请同学们帮老师求出这个桌面的的边长。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目的是让学生们感受到新的概念、新的运算往往都来自于现实的需要。

3 利用身边的实物

利用身边的实物,如画圆时,有时我会拿一根身边无用的小绳,或者用钥匙链,或者是鞋带等来画,他们看到感到很惊讶,我会就势讲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只要你是有心人,用心观察,课堂气氛活跃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再认识以及平行线、相交线时,对于线、面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判断和区别,我便鼓励学生利用教室里的实物,试着让每个学生说出不同的例子,果真如此,学生们展开思维,用心观察,教室里的墙面、门、窗、日光灯、黑板、国旗、投影仪、课桌、书本、天花板、地面、讲台、文具用品等等都被他们说到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 ,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鲜活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是苍白无力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中应把数学融入生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如在“百分比的应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与百分比有关的资料,同学们统计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用电以及煤气的费用情况、班级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方式、中午是否在学校吃饭的人数、某此数学测验的成绩、班级学生的年龄、家中有无电脑、是否每天读报、每晚几点睡觉、每天做作业的时间等等,通过收集整理、编题计算、分析数据、定性描述等过程,既能渗透德育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

事实上,只要我们更多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认真搜集素材,我们就会给学生提供很多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精心组织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但是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必须精心组织,不能滥用。现在,教师多数十分重视创设生活情景,为了使课堂热闹,形式丰富,挖空心思之余便对生活情景生搬硬套,但偏偏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效果。

首先,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是非常严密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推敲,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离开了这一宗旨,就使整节课的结构松散,学生抓不住要点。其次,创设的情景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是为学生所熟悉的,脱离了这点,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印象不深刻,再精彩的情景创设也能说是流于形式。

第5篇

[摘要]语文教学来自生活,用情感激发学生探索生活语言的兴趣。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但现实却是学生学习刻苦却收效甚微,对语文课的兴趣越来越淡,产生厌学情绪。这一切的一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语文课堂上有思维,但无智慧,无创新;有行动,但少热情或无热情。学生只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而已,如让他进行创造就更难了。 所谓“语文语言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样的课堂里,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那到底如何才能让学生生活化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有几点心得,拿出与大家共勉。

一、 利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情感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利用生活实例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教学合力,是把学生拉回课堂的有效途径。

例如,我要求学生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包括电视或者报纸,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并且可以点点电视剧《还珠格格》这样一个情景:“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结果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的说小燕子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有的说小燕子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有的说小燕子把“一鸣惊人”理解为“一只鸟在骂人”,有的说小燕子把“不择手段”理解为“不用折手,它自己就断了”等等,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意味深长地告诉他们:这就是成语里的重要考点――望文生义,就是只看成语字面上的意思,往往就会曲意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知识,所以你们在看影视作品时不单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还要积累语文知识素养,那样看电视就不是浪费时间,反而是一举两得。我接着又顺势引导学生其实生活中除了影视作品外,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可以说是处处皆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大街小巷上的标语,平常人交谈的歇后语,俚语等等,只要我们日常稍加留意,生活就是处处皆语文,总之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只要你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就能让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在这个环节中,我只是做了学生寻觅生活语言的引导者,学生才是主导者,他们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去。

二、语言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是获得语言审美体验的重要途经。”生活实际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语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语言教学的课堂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课堂语言教学的效率,除了课前强调学生做好预习,查好相关资料,在实际教学中,我更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感悟语言。比如,我在复习语言应用新题型:开场白,警示语,广告词,串台词时,我没有枯燥地讲授这些语言有那些特征,而是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于是,学校、公园、街道……便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等上课问题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有的说中央电视台非常6+1主持人李咏的开场白最富有语言美,有的说我讲的课语言很美,还有的说,学校里贴的环境警示语最美……在他们描述的过程中,“语言”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包容着孩子的情感的具象的事物。而且他们罗列了一堆收集来的诸如“绿草茵茵,足下留情。”“小草对我微微笑,请你把脚绕一绕”这些对仗工整,告诉人们要爱惜花草的警示语;还有“请别让我流泪”;滴答滴答,再也不回头。“告诉人们要像珍惜时间那样珍惜水资源……这些富有智慧的语言。”而且有学生还自作警示语宣传卡。其中一个学生的宣传卡是那么活灵灵的:一朵朵鲜花绽放着笑脸,绿油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跳着欢快的舞蹈。前面一个警示牌上醒目的写着:“我为你美丽的心灵绽放”。那是多么富有创意!正是丰富多彩的课后参与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学习语言这样枯燥理论的乐趣,从而真正的会学语文、活学语文、乐学语文。不用我大费口舌讲授这些考点应该如何作答,我只是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找方法和答案,他们作为主动者自然从生活中找到了窍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告诉我们,我们应具备借助生活、社会、网络对课程进行重新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语言的大课堂。课堂虽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生活”与“课堂”这两个关键所在,切实解放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做到“生活语文化”、“语言生活化”。要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言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言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第6篇

一 落实“养成教育”,激活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是密切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互换,通过“有意注意”落实来树立培养学生养成圈、勾、划的好习惯,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1.强调“手与脑”并用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导致课堂沉闷、无效的现象。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性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及实践性等多种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与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勾、圈、划、写的好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材料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此,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探究“哪些细节体现了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为了避免学生捧着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三步解决:一是检查学生勾、圈、划、写的过程;二是聆听学生整合材料的结果;三是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此答题设计虽然多此一举,实践表明,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养成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口脑”并重

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问时,原本抬头看黑板的学生一个个都低下头,课堂显得异常沉寂,教师处于无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整个课堂开始“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我曾与学生进行过谈话,很多学生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是担心答非所问;二是站起来心里紧张,影响答题思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明白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与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手、口、脑”都动起来。

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书写发言提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梳理能力、知识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概括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回答问题时的尴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久而久之,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他们对待语文课堂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还指出:“应注重在生活和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 “社会即学校”,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面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四 “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第7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语文课;口语交际;精彩

如果说心灵是一棵树,那么语言就是它开出的花。语言是开心的钥匙!学习说话,就是学习做人!所谓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人之所以别于兽类,就是因为人有一颗睿智的大脑,一张灵巧的嘴巴!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在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重视每一堂语文课的口语训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规范,以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并且教师要要求学生的课堂发言尽量要用规范的书面语言,以养成学生规范用语的好习惯。教师的语言规范、鲜明、准确、形象、生动、饶有情趣,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发言,就是时时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时时训练学生口语运用的规范习惯。长此以往,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规范要求,必将对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箭双雕,既认真学习了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又时时处处在学习规范的口语交际。这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善莫大焉,因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吗!

二、重视每一次的口语交际训练,组织好每一次的口语交际训练

提前布置,让学生提前准备;老师提前一个周做好教学设计,精心备课,视频展示、多媒体、班班通等电化教学设备通通用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绝对维护你发言的权利!可以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设身处地,第一现场发言。要的就是现场感,第一身份参与感!口语交际的训练舞台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唤醒每一个学生心中的那一位小小的演说家!创设情境,大家畅所欲言,心灵的花儿怒放了,语文的课堂精彩了!

三、要具有“大语文”的观念

沟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家庭与社会,因为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时时处处都是我们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大课堂!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生活中的话题也是无限的,生活中的语境也是丰富的,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时机也是无限的,正可以激扬文字,神采飞扬!踌躇满志,意得神满!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展示师生个性的舞台,是放飞师生理想空间的舞台,是传承中华文化、传播华夏文明的舞台!语文老师们,我们正可以借新课程教改的东风,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8篇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35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知识,因而学习的本质即生活。长期以来,聋校语文教学囿于课堂,局限于课本,无论是从教学的成效看,还是对聋生的发展而言,都显得非常落后了。

语言文字是聋童融入主流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听力障碍,聋生学习语言时会遇到语法、表达上的种种困难。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将有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也是聋生适应主流社会发展、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条件。

聋校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门艺术。笔者将从两方面阐述聋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艺术。

一、课堂是生活的再现

1. 留心聋生生活,巧设情境理解

听力的障碍制约了聋生的语言学习。由于缺乏听力语言环境,聋生的语言基础差,语言理解能力比较薄弱,认识事物多以简单、具体的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聋生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化抽象为具象,引导学生理解。

如“刺眼”一词,可以辅以理解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是舞台的灯光、夜晚的车灯。由于大部分聋生寄宿学校,生活经验有限,尤其是低年级聋生,对舞台、车灯的概念还是比较陌生。这时候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中午,人们抬头仰望,常常不由自主地伸手遮挡刺眼的日光。而晚上,学生们躲在被窝里看书,值日教师乍一掀开被窝拿手电筒照射,学生顿时会觉得刺眼。这些是每个聋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只有抓住聋生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实例,才能使聋生真正理解词义。

联系生活教学要求教师留心聋生生活,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事。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情境是学生从未遇到过的。这需要教师预设情境,令学生体验。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小动物过冬》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天气渐渐凉了,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三年级聋生还没有遇到过“商量事情”的情况。因此,在课前笔者不留痕迹地预设了一些情境:学生甲就要过生日了,笔者让学生一起商量送什么礼物给他;班干部选举中甲和乙都特别优秀,笔者让学生商量选谁做班长等等。在教学时,笔者再加以提点,使学生理解“商量”的含义,从而理解课文情境。

2. 优化课堂沟通,趣味教学过程

课堂是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是以其特别活跃的生命力展示人生智慧光彩的场所。教师应极力创设一个趣味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趣味教学中获得交际经验,实现生命成长。

生活化的课堂是沟通良好的课堂。要求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媒体之间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有效沟通。教师应尽量丰富课堂语言,以谈话、开放性提问为主,打造生活课堂。如“这段话主要写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是一个封闭性问题,这样提问显得机械、僵硬,脱离生活,属于典型的“教科书语言”。如果改成“读了这一段,你觉得事物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这种谈话式问答将更亲近学生,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幽默、平易近人的课堂语言,有利于师生沟通的顺畅流利。

课堂沟通中生生沟通也占据很大的比重。生生沟通的主要形式是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这里教师要做好小组的分配,确保每个小组内学生能够进行有效沟通。聋生之间手语沟通较普遍,有时甚至连听人教师都不能融入其中。听人教师要走进学生,参与他们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之中学习语法、理解词句,习得语言表达方式,获得思想交流。

课堂沟通是多形式的,展现的是一个趣味的教学过程。针对聋生形象思维发达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图片、实物、动作、简笔画、演示(包括多媒体演示、动作演示、场景演示等直观手段呈现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月亮湾》一课中有许多方位概念:村子的前面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过了桥,是一片农田。村子的后面是山,山坡上有一片茶树。很多聋生对词句尚不理解,要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方位图无异于火中取栗。图片可以清晰、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月亮湾的地理方位,也更符合聋生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多媒体技术是教教育教学的一大突出进步。许多抽象的语文问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化为具象。

3. 加强迁移训练,学会活学活用

语言是聋生融入主流社会沟通的工具。由于聋生的日常用语――手语没有语法规则,聋生在与听人交流时常常表达不当,词不达意或是语法结构混乱。语文课堂应着力培养聋生的语用能力,加强语用训练。教师在讲解词义时,应尽量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发生的事说句子,学会恰当的表达。而教师可以提供范句,或出示情境以供学生参考。

书面语也是语言运用能力之一。很多聋生会说,但不会写。原无锡聋校校长宋鹏程(聋人)曾说过:“从广义上来看,书面语能解决聋哑人生活各方面交流的困难,引导聋哑人走向广阔的天地。”然而书面语学习缺少了口语的基础,将面临巨大的障碍。这要求教师不断强化书面语的训练。在书面语训练上,不宜选用过于生僻的题材,应结合聋生生活需要进行选材。比如,怎样自我介绍,怎样和超市售货员交流,学写留言条等,都是比较实用可行的题材。

众所周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而要真正“让语文回归生活”,就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聋生建立起语文思维,培养用语文的方法去感悟生活的意识。

二、生活处处皆语文

1. 精心布置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可利用的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文化长廊――用于展示文化作品,学生优秀习作、师生书法作品、立志故事、名言警句、诗歌集锦等。文化长廊要常常更换内容,主题贴近学生,使学生能“吃饱吃足,汲取营养”。校园的建筑也是一种文化。一般来说,聋校建筑更注重色彩,给人以强烈的形象力。校园之中,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角落,这些不显眼的角落里的物名校牌、警示标语都是学生识字识句的好地方。“自强、自立”“阳光、自信、感恩”这些语言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更是鼓动聋生的精神力量。

校园文化之中更为突出的是班级文化。学生在班级呆的时间最长,教室的布置也更灵活机动。墙裙是教师可以大有所为的地方。作文范例、好词好句、名人名言、班级精神等都可以张贴到墙裙上,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在班级设立书报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2. 留心积累语文素养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也须臾离不开语文。在课堂之外,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要对语文保持着高度的敏锐感。秋天,校园里处处可以闻见清香的桂花。笔者让学生把自己闻到桂花的感觉说出来。有的说是甜丝丝的,就像吃了巧克力;有的说闻着桂花的香味,觉得心旷神怡;有的说桂花的香味有点像花露水的味道,清清凉凉的。能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就是一种语文能力。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很感兴趣。笔者又让他们仔细观察桂花的形状、颜色,摸一摸这些可爱的小花,最后还告诉他们,桂花还可以做点心,学校里职高班学生最近做的点心就是用桂花做的。孩子们兴奋极了,纷纷流露出表达的欲望。在交流之中他们提高了交际、表达能力,并从他人的叙述中获得了更多关于桂花的知识。

在学校中,聋生看似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乏味,其实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很多。小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流行的游戏,大至学校活动,热点新闻,都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契机。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引到学习语文的路上来。

3. 丰富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而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里面。”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的新课程观,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学校里,笔者尽可能多地组织各项活动:读绘本、播放电影、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向新同学介绍校园、制作节气卡片等。“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每次活动都调动着聋生的全部感官,全面发展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增强对语文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语文的精神。

聋校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挑战。我们希望聋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就已经学会生活。因此,聋校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结合,创造生活化的课堂,给学生实用的知识、灵活的技巧;聋校语文教学更要渗透于生活,使生活语文化,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掌握引路的艺术,学生将爱上语文,乐于用语文的美感受生活。就是那句话“只捡语言多处行”!

参考文献:

[1] 叶立言.聋校语言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第9篇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情景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比如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时,我就给孩子们讲了这个故事:一天,阿凡提牵着自己心爱的小毛驴,背着一袋金币往家赶。刚到村口,就碰到那个贪财、吝啬的大财主。他看到阿凡提手里的一袋金币就眼红。眼珠转了转,对阿凡提说:“如果你能把口袋里的金币往空中一抛,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些金币就是你的了。如果不是,哼!哼!那它就是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课堂一下就沸腾了,大家都说财主太狡猾,这样不公平。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使学生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进入了新知的探求过程。从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注重数学实践活动,巩固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一年级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创设学生去商店买学习用品,担当售货员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买卖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学习元、角、分互换的必要性,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起来就会十分起劲。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 )克、你的体重大约( )千克、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 )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如:走完同一段路,小明需8分钟,小华需5分钟,谁的速度快?甲乙两队修一段路,甲独修需10天,乙独修需8天,谁的工作效率高?高百分之几?像上述这类题目,教师如果只上课分析或板演用图示法等对后进生来说无法接受,如安排一节游戏课就好了。跑一百米分5人一组,由学生来计时间(计时员轮流当)要求计时同学说出每人所跑时间和谁最快,谁最慢,一人作记录。这个活动对多数后进生来说有取胜的信心,因此特别感兴趣,注意力也很集中。通过这次活动再由学生来解答上述两道应用题,学生就容易得出:总量一定时,时间和效率成反比,即路程和总量一定,时间越多,速度或效率较低。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就要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线段”时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又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如学习了“按比例分配” 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水费(电费)是多少;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多少本息;学习完“比例尺”一节的知识后,让学生绘制 “我给未来的校园设计平面图”“我给生活小区设计平面图”等等,其对图表内容的丰富和社会关注程度令人感叹!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10篇

中学语文教学要想开展有效性教学,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愿意亲近的老师,同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是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语文问题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语文进行有效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而如何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语文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语文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又服务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的“语文化”,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一、日常生活“语文化”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中外名著、书刊报纸、新闻广播、多媒体网络等等都充满了很多语文知识,都需要我们主动地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将日常生活“语文化”,也就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不由自主地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商品的说明书、电视上出现的精彩广告、接打电话或者招待家里来的客人,处处体现了语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开学初,对于每一届的新生我都会特别强调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写生活随笔的小本子,随时记录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事、物,或是一时的有感而发,尽可能地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从有限的课堂空间拓展到广阔的生活天地。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家庭也可以看作是小社会,家庭生活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从中品尝了此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深深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可是,有很多学生认为每天在家庭中的生活十分平淡,每天与父母接触,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感到激动的事情发生。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他们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实地用心去感受可以让他们感动的东西。例如,可以让学生干家务,或者让学生参加一些劳动,给父母送自己做的生日礼物,和父母一起去逛街、走亲戚、游景点等等。这些都能切身体会到家人浓浓的亲情,同时将亲身体验记录下来,积累写作素材。此外,也可以每天晚上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谈谈心,讲述一下一天发生的事情,向父母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把成长的烦恼与困惑告诉家长,让家长和你一同分享成长的快乐,这样,学生感受到了亲情,为语文学习积淀了情感基础。

二、班级生活“语文化”

温暖的班集体是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生活搞得好,学生才能感到学习趣味无穷。班级生活“语文化”,即在搞班级活动的同时,运用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这是搞好班级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我在每周留出两节课的时间,要求同学们交流近几天的学习收获,或说个笑话,或朗诵课外诗歌,或讲故事,或把自己积累的好段落、好词句背给大家听。这些素材可以来源于书刊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络等,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的目标就是使每个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养成细心观察世界的良好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为写作积累更多素材,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在生活中养成爱听、爱想、爱说的习惯。还有每个月,我要求同桌的两个学生合出一期手抄报,内容、版式不限,并评出谁的手抄报办得更新颖,更有意义。这样就促使学生平时留心方方面面的知识,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无形之中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小小手抄报在学生的眼中就是记录他们不断成长的纪念册,也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思维能力,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的好习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正体现了时代的迫切需要。

此外,在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我也不放过让同学们学习语文的机会。例如,在文艺演出前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利用选举班干部的机会让学生自由演说,在学校运动会上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编写稿子等等,这些活动的“语文化”,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同时,又能培养综合能力。教师既是在搞班级建设,同时又加强了班级教育。

三、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它源自社会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社会生活,一切的语文知识都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的这片土壤,否则就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社会生活“语文化”的含义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由地学习语文、发挥语文方面的才干,用激扬的文字服务于社会,尽自己的一些力量。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增加他们的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学好语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要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采访调查、组织参观等活动,让学生多关注一些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事件、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一些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在现实生活的广阔海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增强他们对人生意义的领悟。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每册都设计两个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有一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错别字,其目的就是要求每个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经常教育他们即使是在出门旅游时,在大街上闲逛时,也要时时刻刻细心观察,将有错别字的广告招牌或有病句的广告语记录下来。这样,在净化规范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巩固了语文知识。其实,学生每天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是他们思考、评论的话题,都可以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

四、生活气息给语文课堂带来360度转变

第11篇

一、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数学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去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使他们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拼方法把一个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寛等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圆面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乘以圆的半径。圆面积公式里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2.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气——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3.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有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教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问同学们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象踩在颠簸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二、让课堂再现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正如《课标》中所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可见,数学已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教学时,让课堂再现生活。

1.创设引入教学情境

《标准》在“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如去操场上测一测一步有多长,再以这样的步子去跑道上走一圈,求知跑道的大约长度;也可以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手掌的长度,再用手测量课桌是几个手掌长,以之换算出课桌的长度。这既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又反过来使学生也更了解了生活。只有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数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能展示得淋漓尽致。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2.挖掘潜在数学资源

现行教材在编写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增设一些特殊的数,如电话号码:“110、112、114、119、120”等,让学生了解其名称和功能;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其作用;也可让学生报出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并读出来,提醒学生不要随便把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通过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感受数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第12篇

关键字:生活;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分类号】G633.8

生活中处处都在发生着变化。化学与实际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科技性要求比较高的医药、材料以及环保、能源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将生活知识应用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互动与实际知识的掌握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从过去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而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大纲中曾经明确的指出“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更加注重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联系,进而实现让学生在通过化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不断联系来更好的分析社会现象。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1、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初中化学教育方式的探讨

1.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挖掘来提高教学效率

现今的生活环境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却是需要逐渐的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爱好和习惯,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敏感性。诸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切过酸性的刀更容易生锈呢?等诸如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课堂教学的范围逐渐扩大,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化学生活中的奥秘,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注意力,例如通过为什么要留档的文件需要用碳素笔写而不用铅笔?这种大家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内容来导入,进而引进碳的化学知识内容,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化学定义变得更加的生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学习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2通过课堂的引导来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缩短生活与化学之间的距离

化学作为初中学习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的灵感主要就是来自于生活,但是由于之前错误的教学观念和认识观念使得人们认为化学与生活之间没有存在联系,进而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设置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进行更加生动的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知识之后在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例子,并且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例如,生活中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离?为什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离开现场?这里面就有很多化学小常识,因为火灾中会出现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由于温度高而上升,因此需要弯腰逃离,而毛巾蘸水之后捂住口鼻就能够缓解和减少烟尘的吸入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来选择更加适合的背景素材,久而久之能够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1.3通过化学小知识来解决生活常见问题,进而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化学具有十分大的实用性,因此其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化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小难题,进而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困难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好处和自豪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为学习提供动力。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辨别真金等实用性相对较强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1.4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利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之中,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是一种升华和扩展。如果只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体现在练习本和考试卷上是行为是不正确的,只有在学习之中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学习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化学成为氢氧化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拿着瓜子或者雪饼中带的干燥剂来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科学的解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沟通来为学生提供亲切之感,减少与化学知识在精神上的距离,在课堂中注重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寓教于乐,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觉的运用在课堂之中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还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5通过生活性的化学实验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化学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也是化学学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中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产品来代替专业仪器,进而使之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例如,在化学仪器的选择上可以用废弃的注射器来代替滴管,用废弃的输液管来代替导管等等的方式来将生活种常见的废品变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器材;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代替实验药品,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实验中可以太难过大理石块和食醋来进行反应实验。这种通过家庭小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仍是到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并不远,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结语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只有学会了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学习。而学习的媒介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关联大,就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自身的重要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化学课堂的新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刻板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片段,进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豪感,进而促进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润芳.中学化学教学与生活科学[J].教学与管理,200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