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报告

企业报告

时间:2023-06-02 09:5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报告分部;确定方法;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日益增多。为了向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分部报告作为合并报表的补充应运而生,它可以反映企业不同产品盈利能力、不同地区经营状况的信息。而分部报告的编制基础就是确定报告分部。笔者试图通过比较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不同的确定方法,结合国际分部报告准则的最新变化,思考我国企业报告分部的确定方法。

一、IASB、FASB及我国会计准则(CAS)对于报告分部的确定方法

(一)国际会计准则对报告分部确定方法的演进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于1981年颁布了第14号会计准则――《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将分部界定为:“对外部客户提供不同产品或服务进而可区分的企业各个组成部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7年对第14号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出台了IASC No.14(Revised)―《分部报告准则》。该准则的贡献之一就是明确提出了分部确定方法――“风险报酬法”,在对行业和地区分部定义时特别强调了风险和报酬差异性。例如,准则中提到:“一个行业分部是一个企业可辨认的组成部分,并且其风险和报酬与其他行业分部不同。”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ASB)于2006年11月30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8号――经营分部》。该准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联合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减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的差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8号》取代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使之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31号》保持了一致。其中,可报告分部是指主体的经营分部或符合一定标准的经营分部的集合。并指出,报告财务信息的分部单位应当与主体内部评估分部业绩、决定资源分配的口径一致,因此,最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于报告分部的确定采用了“管理法”。

(二)美国会计准则对报告分部确定方法的演进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6年12月颁布了第14号准则――《企业分部财务报告相关问题分析》,该准则采用“行业法”(industry approach)确定分部,即按所在部门的行业或地区来进行划分,确定对外报告的分部,这种分部被称为“行业分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7年6月颁布了第131号准则――《企业分部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该准则的最大创新在于提出了“管理法”(management approach)对分部进行确定,即以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进行经营决策、分配资源和评价业绩而组织的分部为基础,确定对外报告的分部,这种分部被称为“经营分部”。

(三)我国会计准则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方法

中国证监会2005年12月15日修订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一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要求上市公司:“对于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或主营业务利润10%以上的业务经营活动及其所属行业。以及占主营业务收入或主营业务利润10%以上的主要产品,应分项列示其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利润率,并分析其变动情况。”《企业会计制度2001》对分部报告也做了相应的规范。但是它们都没有明确地界定分部的概念。财政部于2001年11月2日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两者均要求企业结合内部管理的要求,按照风险和报酬的差异性区分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因此我国会计准则是以“风险报酬法”为依据,结合“管理法”来确定报告分部的。

二、报告分部确定方法的比较

确定分部的方法不同会使信息产生差别,会影响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而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业绩和前景的判断。因此,笔者对“行业法”、“风险报酬法”和“管理法”进行了比较。

(一)“行业法”和“管理法”的比较

以“行业法”为基础确定报告分部,所提供的有关企业产品和服务、国外经营以及主要客户的信息对理解整个企业和作出决策有一定的作用。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纷纷对“行业法”提出了异议。主要的观点或看法表现为以下4点:

一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经营的不同经济实体在应用“行业分部”的定义时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就是行业分部的定义过于宽泛,结果是报告的行业分部很少,使信息使用者很难评价企业的机会和风险,降低了分部信息的相关性。二是FASB认为按“行业法”确定的分部在进行企业间比较时,可能会显得比事实上更具可比性(sFAS No 131)。三是按“行业法”提供行业和地区分部信息的企业无法将这两部分的信息联系起来,而且将分部信息与行业分类混合,一定程度上隐藏了分部的盈利能力,这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公司整体未来的业绩和现金流量。四是按“行业法”披露的信息与企业的内部组织不一致,从而使得子公司的业绩不可比(Herrmann and Thomas,2000)。

“管理法”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基础上确定分部的方法,与“行业法”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管理层的眼光”看企业,从而增强了信息使用者预测管理层的行动和反应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会极大地影响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同时,按“管理法”确定分部,将增加报告分部的数量和提供更多的分部信息,可以提高财务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按“管理法”确定分部,能使企业在其年度报告和各种其他公开信息中对分部财务成果的描述保持一致按“管理法”确定分部,提供的分部信息集中于决策者用以作出有关企业经营事务的决定所依据的财务信息,这使得财务报表编制者能以既节约成本又及时的方式提供信息。

有关的经验研究将“行业法”和“管理法”进行了比较。证明“管理法”提供的信息是更优的,并得出以下结论:1 从会计信息两大质量特征来看,“管理法”更能反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符合“决策有用观”。2 “管理法”更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更能反映经济交易的实质。并且提供了更为客观的信息。

(二)“风险报酬法”和“管理法”的比较

企业的内部组织和管理结构通常是决定企业面临的风险的主要来源和性质以及不同收益率的基础。对大数企业来说,风险和收益的主要来源决定了企业如何进行组织和管理。因此,除了少数情

况,“风险报酬法”和“管理法”几乎没有差别。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运用两种方法确定的分部是相同的。

那么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1 按“风险报酬法”确定报告分部,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多元化经营和在不同地区经营的信息,以帮助财务报表的信息使用者更好地洞察企业的风险和报酬,更好地理解企业整体和更有根据地对企业整体作出判断;按“管理法”确认报告分部,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管理者作出经营决策过程相关的信息,从而可以使财务报表的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企业战略性的和关键的管理决策,增加了财务报表的信息价值。

2 按“风险报酬法”确定的分部可能会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脱节,增加了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按“管理法”确定分部,提供与管理者作出经营决策过程相关的信息,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

3 按“风险报酬法”确定分部,要对产品(劳务)或地区是否具有相似风险和报酬进行判断,而且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是不同的,因此增加了信息的处理时间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按“管理法”确定分部,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是一致的,因此提供分部信息不会产生太多的附加成本。

三、启示

一个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以几种不同的方式(如按产品和服务、地区、法律主体或顾客的种类)分解的财务报表,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绩,更好地评估企业未来的前景。然而,在每套财务报表上都提供以上的信息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需要确定一种分部划分的方法作为报告的基础。对于我国企业,究竟什么是定义分部的恰当的基础呢'

第2篇

关键词:商业报告供应链;XBRL FR;XBRL GL;本体建模

一、 引言

可扩展商业报告(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技术已经在国际组织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与传统的报告方式相比,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可以改善财务报告的披露效率,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比性以及透明度,从而有利于数据的分析和决策的制定(Hodge et al.,2004)。然而当前的XBRL技术局限于财务报告层面,这并不能充分发挥XBRL的技术优势,应当将XBRL技术应用于商业报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使之能够形成一个集成的、互联的、易理解的、统一的信息供应链。

要达到这一目标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能够协调一致,以应对由于利益不一致所带来的各种挑战。Zhu和Wu(2011)以美国的XBRL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义一种新的度量标准,发现尽管美国的财务报表层面已实现XBRL表示,但是其数据的交互性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我国,沈颖玲(2004)提出XBRL可以用于解决会计国家化和会计国际化之间的矛盾,并能够作为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信息交互的“桥梁”。目前商业报告供应链上的XBRL研究已经成为信息化的关注焦点。

然而已有研究并未考虑到不同供应链环节所采用的XBRL技术的差异性。围绕着解决不同XBRL技术之间异构性的目的,通过比较技术之间的差异性,本文基于本体论的方法,在商业报告供应链上建立统一的XBRL本体模型,同时可以为当前的XBRL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

二、 XBRL技术

XBRL技术源自传统的XML技术,并逐渐发展成为企业报告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标准。XBRL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分类标准定义了财务信息元素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一个商业信息交换的“词典”。分类标准包括XBRL模式文档和扩展链接库。XBRL实例文档则是企业根据这一“词典”,以相应的数据信息对元素进行赋值所创建的XBRL特殊格式的报告文档。XML与XBRL工作机制的演进和对比关系,如图1所示。

目前对于XBRL的关注大多集中在财务报告层面,但XBRL同样可以作为其他环节的标准。XBRL的目标是:在整个商业报告供应链中,信息一经输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无需重新输入。为此XBRL国际组织颁布了两个不同的XBRL技术,其中XBRL财务报告(XBRL Financial Reporting,XBRL FR)作为商业报告供应链上的外部报告的标准,而XBRL通用账簿(XBRL Global Ledger,XBRL GL)是对XBRL FR的重要补充,作为企业内部报告的标准。XBRL FR在外部商业报告的应用已渐渐普及,其优点也逐渐显现。国际组织和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已颁布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其中包括2010年中国财政部正式颁布的XBRL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但财务报告信息显然不是商业报告供应链的源头,最初始的输入信息应当是有关交易的信息,包括采购订单,发票,货款支付等。已有的标准处理方式(ERP等)能够规范这方面的信息,但由于标准的不统一,在信息的传输、比较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缺失,并会随着不同ERP标准数量的增加,所要承担的代价也随之大大提升。引入XBRL GL技术则能够提供这些信息的统一标准,克服由于多种标准带来的低效,同时能够与XBRL FR进行有效对接。

三、 XBRL技术的比较分析

选择XBRL作为商业报告供应链上的技术标准,应当确保不同的XBRL技术之间能否实现对接,而不是成为各自的技术壁垒。由于在商业报告供应链中应用的环节不同,使得XBRL FR与XBRL GL的应用领域不同,并且它们的数据特征同样有差别。以下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 应用领域。

(1)XBRL FR应用领域。依据各自的国情及对XBRL FR的理解,各国会制定相应的分类标准。XBRL国际组织公布的分类标准为“Acknowledged”级别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包括韩国、新西兰、爱尔兰、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中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台湾、印度、西班牙、美国、巴西、智利、法国等国家,达到更高级别“Approved”级别的国家则包括中国和美国。这些分类标准不尽相同,不仅在于它们所制定的分类标准的领域不同(有些国家如巴西只制定了工商业的分类标准,而美国则提供了不同行业的分类标准),而且这些分类标准的构建思想也有很大不同。尽管存在差异,但XBRL FR的应用领域范围都是财务报告领域,即是商业报告供应链的"终端"报告。在具体建模时,需要对领域范围进行必要的划分,形成相互联系的子领域。在行业共有的分类标准基础上,各个行业再自定义行业特有的扩展分类标准,最后企业还可根据自身的披露要求和意愿进行分类标准的公司扩展。

(2)XBRL GL应用领域。XBRL GL为商业报告供应链的内部报告提供标准,同时可以对ERP系统信息进行建模。作为一种标准,XBRL GL并非要取代ERP系统,而是为ERP系统提供一种无缝的接口。XBRL GL表达的领域信息包括:总账信息,分类账,分类账的创建信息、主文件信息、交易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等。在建模方式上,XBRL GL对不同领域的信息进行模块化,已有的XBRL GL模块包括:核心(Core,COR)模块,高级商业概念(Advanced Business Concepts,BUS)模块,多币种模块(MultiCurrency,MUC)模块,英美概念(Concepts For The US, UK, etc,USK)模块,税务审计(Tax Audit File,TAF)模块,概括性报告上下文数据(Summary Reporting Contextual Data,SRCD)模块。

XBRL GL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单一的、全球的、整体的、一般的标准。同时它也具备了XBRL的一般特征:开放、系统独立及可扩展性。在有些情况下,单一的技术比复杂多样的技术更为有效。全球化的XBRL GL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总账信息。整体化的XBRL GL不会因为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化的XBRL GL没有行业之分,所有的行业都共用一份分类标准。

2. 数据特征。

(1)XBRL FR数据特征。XBRL FR主要表示概括性数据。概括性数据的特点在于可以直接理解其含义,而不必依据其他数据进行推断。而财务报告的特点决定了财务报告信息元素都是概括性数据,它们绝少有等级之别。在数据表达方式上,对于一类无法穷尽的数据信息,XBRL FR起初使用元组方式进行表达。随着技术的完善,XBRL FR的数据表示方式经历了从“元组技术”到“维度规范”的变革。维度规范是对XBRL 2.1技术规范的有利补充,但在具体的运用却与XBRL 2.1中的元组(Tuple)技术存在冲突。如果在一份分类标准中,同时用到这两种技术,会给分类标准制定者、使用者、软件商带来一定困扰。在技术上,维度规范可以实现元组所能表达的信息,反之则不成立,并且元组在扩展性以及可比较性上比较差。相较而言,维度规范在这些方面更胜一筹。从2008年的版本开始,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分类标准(US GAAP Taxonomies)已不再使用元组技术,取而代之采用维度规范。除了美国,欧洲的COREP(COmmon REPorting)项目和FINREP(FINancial REPorting)项目也选择了采用维度规范。

XBRL FR采用元组技术不是因为元组可以处理高层级的数据,而是因为这些数据无法穷尽。随着对XBRL FR面向数据特点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认为当信息可以从多个角度或者侧面进行分析时,使用多维分析技术更加灵活,也符合人们的理解习惯。而维度规范的核心思想正是从多个维度(侧面)共同评价一个计量指标。同时维度规范也可以解决无法穷尽的问题,并带来了可扩展性与可比较性方面的提升。当概括性数据存在计量时,通常比较容易确定围绕计量的相关维度,而不同类型的概括性计量数据提取出来的维度是不同的。

(2)XBRL GL面向数据。XBRL GL表示的大多是细节性的数据,是面向记录的数据,它们大多数是高度层次的数据,数据之间会有较紧密的关联。2009年版本(包含SRCD模块)的XBRL GL分类标准有415个元素,其中359个为数据项元素,56个为元组元素。不包含SRCD的XBRL GL分类标准中层级可以达到6层,而新增的SRCD模块则可以高达8层。

与XBRL FR的选择不同,XBRL GL仍然采用元组技术。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非此即彼”,背后隐含的则是XBRL FR与XBRL GL的数据特征不同。在XBRL FR中,维度规范能够替代元组技术。但在描述XBRL GL高层级数据时,维度规范并非是一个好的表示方式:①维度是表示片段(Segment)和场景(Scenario)的语法规范,用于XBRL FR的上下文表示,而XBRL GL无须复杂的上下文表示。②维度会将部分数据划分到上下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混淆上下文信息与数据信息。③同时,用维度表示XBRL GL会产生大量不会重复使用的上下文信息。

在XBRL GL中,将元组转化为维度表示,是一项极复杂的工作,并且没有太大的优势,也不利于对账簿信息的理解。XBRL FR与XBRL GL有各自的数据特点,采用各自适用的建模方法才是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去统一。XBRL GL能够建立XBRL GL到XBRL FR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完成元组到维度规范的映射关系。

四、 商业报告供应链视角下的XBRL本体模型

在充分分析XBRL FR与XBRL GL两种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之后,本文提出了融合这两种技术的本体模型。

1. 本体策略选择。数据的集成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分别是单本体策略、多本体策略、混合本体策略,根据数据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本体策略,建立相应的本体模型(唐晓波和熊杰,2010)。由于商业报告的技术环境,混合本体策略更适用于商业报告供应链下的XBRL本体建模。

在商业报告供应链中存在不同的领域,采用混合本体策略,建立在同一全局本体的基础上,局部本体之间能够进行比较。对于不同的领域,能够建立相应的局部本体,即能够分别建立XBRL FR局部本体与XBRL GL局部本体。采用混合本体策略,能够兼顾到本体之间的交互与集成。这同XBRL FR与XBRL GL的紧密关系是相一致的。因此,根据商业报告供应链中的不同流程,本文采用混合本体策略,建立XBRL本体框架,如图2所示。

2. XBRL本体模型构建。采用混合本体策略,构建XBRL本体模型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建立全局本体(共享语义库)、建立局部本体、定义映射。

阶段1:建立全局本体。对商业报告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的数据特征进行分析,确保涵盖了所有的数据源。基于前文的分析,采用XBRL FR和XBRL GL能够表达供应链上所有的信息。XBRL全局本体模型可视为一个供应链中各环节共享的词汇库,是各个局部本体的基础本体。全局本体在各个特定的领域具有重用性,它能够提供相关领域的基本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局部本体可以在全局本体的基础进行扩展。因此,XBRL全局本体模型的范围不宜过大,粒度不宜过细。同样,在构建XBRL全局本体模型时,需要对商业报告供应链中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先确定本体的初始模型。再结合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与相关的XBRL专家(同时是会计专家)讨论。确定XBRL全局本体模型需要结合多方的力量,并且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直至最终的模型稳定。

阶段2:建立局部本体。可以独立分析供应链上的数据源信息,不必考虑其他的源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源信息的分析和阶段1建立的共享语义库,建立相应的局部本体。商业报告供应链包含两类数据源信息,分别是XBRL FR数据源信息和XBRL GL数据源信息。对XBRL FR局部本体模型的构建,应当分两个层面考虑,分别是分类标准内部与分类标准之间两个层面。一个分类标准由一系列的分类模式和相应的链接库组成,因此要同时考虑分类模式和链接库的本体建模。在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2011年财政部又颁布了石油和天然气扩展分类标准,以及银行业扩展分类标准。这是对基础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补充。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行业扩展分类标准。因此分类标准之间有可能存在引用或者扩展的关系,同样要分类标准之间的本体交互。

由于XBRL GL与XBRL FR存在不同,对XBRL GL局部本体模型的构建就要区别对待。XBRL GL可以表示9种不同类型的文档,分别是会计科目表、余额表、分录、日记账、分类账、资产、试算表、税收、其他。依据会计业务特点以及流程,可以对这些类型信息抽取概念及其关系,从而形成XBRL GL局部本体模型。

阶段3:定义映射。定义全局本体与局部本体之间的映射,从而消除局部本体之间的异构问题。由于XBRL FR与XBRL GL都是XBRL技术,所以消除异构的重点在语义异构上。通过将XBRL全局本体中的概念及其关系与XBRL FR/XBRL GL局部本体中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对应,可以分别采用owl本体中的equivalentClass和equivalentProperty进行定义。

五、 结论

XBRL正在成为各国企业日常活动中越来越普遍的行为。目前的XBRL应用都是体现在财务报表层面,需要将XBRL标准推广到整个商业报告供应链中,才能充分发挥XBRL的优势作用,从而促进利益相关者利用XBRL信息进行决策制定。本文通过比较不同环节中XBRL技术的差异性,采用混合本体策略,提出了在商业报告供应链中构建XBRL本体框架的思路。本文为集成商业报告供应链提供了方案模型,对于未来企业XBRL应用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Hodge, F.D.,J.J.Kennedy, and L.A.Ma- ines. Does search-facilitating technology improve the transparency of financial reporting?.Accounting Review,2004,79(3):687-703.

2. Amrhein, D., S.Farewell, and R.Pins=k- er. REA and XBRL GL: Synergies for the 21 st Century Business Reporting System.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Accounting Research,2009,(9):127-152.

3. 沈颖玲.会计全球化的技术视角——利用 XBRL 构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体系.会计研究,2004,(4):35-40.

4. 唐晓波,熊杰.基于本体的企业知识集成模型.情报科学,2010,28(9):1304-1308.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面向信息共享的全球通用会计账簿研究”(项目号:11JHQ006);上海市会计学会资助课题“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研究——基于XBRL的上海工商企业财务信息整合(2012)”。

第3篇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环境信息报告主体;利益相关者;博弈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Game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porters and Stakeholder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SUN Zhimei, LI Xiulian, ZHANG Xuli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f the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cludes both micro and macr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ere is a game between information reporters and stakeholders. The analysis of game pattern brings in variabl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enalty, reputation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which enrich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s stakeholders taking part in report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aising penalty, focusing on environmental reputation, promoting a supply side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 of social cost.

Key words: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porters

一、研究背景

在党的十报告中城镇化被提到了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称为“新四化”,四者要实现同步、协调发展。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其中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同时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1]

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注意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关注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民生与福祉的提高,建设美丽城镇。城镇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伦理问题。[2]散杂居民族地区由于其分布面广、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在实现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道路上,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为环境信息报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语境。

本文基于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背景,着眼于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治理,借鉴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进行分析。

二、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它不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手段。[3]环境信息报告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的内在机理,为治理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提供一种制度引导,为协调城镇化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提供一种有效机制,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践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环境信息的报告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如政府可据以进行环境规制,金融机构决定是否给以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为环境信息报告的实践产生了引导和约束作用,环境信息报告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为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特殊问题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信息,也为实现散杂居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报告主体

事实上,为了清晰地界定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有必要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作出界定。基于我们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信息包括基本的两类:微观环境信息与宏观环境信息。前者如环境影响评价信息、企业环境绩效信息等;后者如城镇化三废治理情况、城镇森林覆盖率等信息。因此,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主要是企业与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企业是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但是企业考虑到信息的报告所产生的市场效应以及趋利避害的自利动机,往往会在报告与不报告之间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政府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另一方面又是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管主体。但是,在实际履责过程中,可能存在政府监管的缺失。

(二)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相关者

就微观环境信息而言,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社会公众、社区等。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企业环境行为是否合法以及企业环境信息是否报告属于政府监管的范畴。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城镇化建设中提供资金。而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会对周围环境与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公众和社区的环境信息关注点。此外,在城镇化背景下,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城镇化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占地行为,农民的利益首当其冲地受到了侵害。因此,是否征用土地、如何补偿以及工业建设对土地造成的影响等信息都成为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企业与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了博弈。

就宏观环境信息而言,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社会公众以及民间环保组织。其中公众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提高、饮用水安全的保障等等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此外,民间环保组织逐步壮大,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三、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模型

博弈论关注的是意识到其行动将相互影响的决策者们的行为。[4]参与博弈的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某一主体的受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策略的选择,还取决于其他方的行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同样充满博弈。以下对企业(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政府(宏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与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

(一)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博弈

企业是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政府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中,企业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政府有监管与不监管两种决策。企业若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则需要为之付出成本,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被罚款(在政府监管的情形下)。假设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1,不报告环境信息受到的罚款为F;政府监管的成本为C2,不监管的成本为0。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报告环境信息时将产生社会收益,假设社会收益为Rs。

企业在环境信息报告中往往存在短视行为,倾向于隐瞒环境信息,尤其是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短期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短期博弈

当政府不监管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环境信息则成本为0。由于C1大于0,因此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政府监管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受到罚款F。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应该选择监管;并且当政府监管时,若F足够大,则企业会选择报告。

长期来看,企业如实报告(不论有利信息还是不利信息)可以体现环境声誉,报告环境信息将获得私人收益,假设基于声誉效应所获得的长期收益为Re。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长期博弈矩阵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长期博弈

长期博弈下,当政府不监管时,结论与短期博弈下相同,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政府监管时,若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但是基于环境声誉会获得收益Re,可见净收益为Re-C1,此时,社会净收益为Rs-C2;若企业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被处以罚款F。因此,两权相害取其轻,只要Re大于C1,F足够大,企业会选择报告。

(二)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博弈中,企业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公众有监督与不监督两种决策。假设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1,环境盛誉收益为Re,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失去公众信任,丧失基于环境声誉而获得的收益,即产生机会成本,为-Re,公众监督成本为C3,不监督成本为0。企业报告环境信息时,仍然会产生社会收益,为Rs。构建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矩阵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当公众不监督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则成本为0,由于C1>0,因此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公众监督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环境声誉收益为Re,净收益为Re-C1,不报告则会产生环境声誉损失为-Re。只要Re>C1,则报告是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损失-Re。

(三)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政府是宏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公众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与公众的博弈中,政府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公众有监督与不监督两种决策。假设政府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4,基于环境声誉产生的收益为Rg,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失去公众信任,产生环境声誉损失(即机会成本)为-Rg,公众监督成本为C5(公众监督政府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不等于监督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故假设为C5),不监督成本为0。政府报告环境信息时,仍然会产生社会收益,为Rs。构建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矩阵如图4所示。

图4 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当公众不监督时,政府报告环境信息会产生成本C4,不报告则成本为0,由于C4>0,因此政府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公众监督时,政府报告会产生成本C4,环境声誉收益为Rg,净收益为Rg-C4;不报告时,丧失环境声誉收益,也即产生机会成本-Rg。只要Rg>C4,则报告是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产生机会成本。

四、政策建议

环境信息报告是一个供需相互博弈的过程。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践中,企业与政府是环境信息的主要供给方,公众等其他主体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环境信息的需求方。只有从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两个角度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环境信息的供需平衡。

(一)利益相关者参与环境信息报告机制

企业与政府负有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的关注,会对企业形成影响和压力,而企业对此压力的积极反应是将环境纳入企业的战略视野,对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评估标准做出应变,从而承担起企业的环境责任。[5]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企业报告微观环境信息时,政府不监管、公众不监督将会导致企业不报告的结果,因此政府监管、公众监督显得格外重要;政府报告宏观环境信息时,公众不监督也将导致政府不报告的结果,因此公众监督尤为重要。将这一结论加以推广可知,需求方的作为与不作为对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促进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推动民间环保组织的建立与规范化,都成为必然之举。利益相关者与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博弈,可以有效地推动环境信息实质性需求的形成,有助于实现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主动供给。

(二)提高环境罚款力度

基于前文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无论是短期博弈还是长期博弈,在政府监管的情形下,只要环境罚款F足够大,则企业理性的选择就是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因此,为了使企业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就要加大环境罚款力度,或者采取其他环境规制手段,增大企业的环境违规成本,促使企业不得不报告环境信息。

(三)注重环境声誉效应,推动环境信息供给侧改革

与以往的博弈分析不同,本文在分析时引入环境声誉变量,即企业环境声誉收益Re,政府环境声誉收益Rg。企业或政府长期的报告实践会形成环境声誉,表现为正声誉或负盛誉,正声誉会给报告主体带来环境声誉收益,负盛誉会给企业带来环境声誉损失。前文研究结论得出,只要Re、Rg大于各自的环境信息报告成本,则报告是主体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产生机会成本。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为了提高环境信息报告质量,应该更加着力于从环境信息的供给方角度进行改革,使环境信息报告主体意识到环境声誉效应,注重环境声誉的正积累,使其获得的环境声誉收益大于环境信息报告成本,才能从根本上使报告主体产生自愿报告的动机。

(四)促进社会成本内在化

在当前城镇化的状态下,城镇化所带来的收益大多由企业攫取。但城镇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是由社会来买单,因此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为了保证城镇化成果的合理分享,应建立正确的成本效益关系,促使社会成本内在化,由企业来承担,具体而言,可以从事前和事后两种思路展开。事前将环境治理成本内化到企业的日常环境管理实践中,或者事后由企业来承担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或环境恢复费用。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2014-03-16

[2]朱磊.中国城镇化的环境伦理审视[J].浙江社会科学,2016(1):84-89

[3]王华,郭红燕,黄德生.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6(1):83-86,91

第4篇

一、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要求为各类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

由于银行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可以了解到其他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的信息,但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仍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披露程序的制约,也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大大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虚假成分。在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完成的综合报告——《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未来》(陈毓圭译,1997)一书中,强调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完整的有效会计信息,这相对于以往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强调会计报告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大大前进了一步。所谓有效信息,是指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而不管其成本相对收益是否过高,有效信息应当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通过有效信息,决策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充分披露”作为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往往在“可靠性”与“相关性”方面发生冲突,致使一些国家如美、英等国提出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如,“企业报告没有能够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地不完整,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从十九世纪产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报告演变而来的,它无法满足二十世纪末期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等。针对这些批评,美国会计界开始面向客户,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渠道和报告方式等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尤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为代表。根据这一委员会的研究,今后企业报告模式将出现这样几个变化:

1.从原来着重于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如市场占有率、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程度、员工情况、革新情况等的有机结合,从原来着重于最终经营成果,扩展到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而且新增加的信息类型在企业报告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开始融合。

2.对财务报告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点是划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企业的发展趋势、机会和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揭示企业报告的不确定性。

上述报告的新变化,必将有助于满足各类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充分要求,但也应当看到,由于过多的考虑“相关性”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有可能会损害其“可靠性”特征。为满足客户对有效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企业必须改进财务报告模式。然而,由于受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质量特征以及财务报表重要性等具体原则的约束,目前尚难以将用户所需的有效信息恰到好处地纳入财务报表原有的结构中去。为了圆满解决需求信息与提供信息间的矛盾,满足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的要求,最可能及最便利的方式,就是通过财务报表附注西方财务会计中的财务报表附注相当于我国财务报表附注加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来反映,揭示客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正在财务报表体系中得到增强与提高。

为了便于人们对未来财务报告模式的认识,以及对财务报表附注地位的深刻把握,本文将陈毓圭博士翻译的“企业报告模型的结构”一表摘录如下(陈毓圭,1997):

企业报告模型的结构

Ⅰ、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

A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

B管理部门用于管理企业的高层次经营数据和业绩指标

Ⅱ、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A有关财务、经营、业绩的数据变化的原因,关键趋势的特征及其对过去的影响

Ⅲ、前瞻性信息

A机会和风险,包括关键趋势所引起的机会和风险

B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

C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风险、管理部门的计划进行比较

Ⅳ、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

A董事、管理部门、酬金、大股东、交易、关联方关系

Ⅴ、公司背景

A广泛的目标和战略

B经营活动和财产的范围及内容

C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

二、财务报表附注在未来财务报表发展趋势中日益呈现其重要性

未来财务报表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础上的,这种变化给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首先表现在:1.表外信息不断增加。财务报表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证券市场的兴起,表内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决策者的信息需求。根据安永道国际会计公司前主席葛罗夫斯的一项调查,美国公司的年度信息自1972年来平均每年以3.1%的速度增长,而同期财务报表的增长速度则达7.5%。从我国目前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和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中期报告来看,表外信息同样有增无减。显然,在整个体系中,表外信息将越来越冗长,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质量和信息价值也将越来越高,这表明财务报表愈益为人们所重视。2.非财务信息不断增加。诚如前面“改进企业报告模型”中所展示的,现阶段财务报表使用者正日益注重有关经营业绩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这与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背景是相适应的。对此,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作了明确的规范。譬如在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章第五十八条中规定,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除了披露公司财务报告外,还要披露公司管理部门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公司发行在外股票的变化情况;公司提交给有表决权的股东审议的重要事项等。在第五十九条中对年度报告则规定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内容。尽管目前各国对非财务信息披露要求各有差异,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为了适应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将是必然的。

其次,伴随着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将这些金融工具尤其是创新金融工具从表外项目的一般揭示,转变为充分有效的揭示,对当前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附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单纯的“表外注释”可能难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研究探讨财务报表附注的新形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披露自愿性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以及社会责任信息也越来越依赖于财务报表附注。财务报表附注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财务报告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对知识经济认识的提高,人们已逐渐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及其所提供信息的影响与作用。未来会计信息和传输将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一个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会计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将逐步形成。尤其是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的出现和运用,将使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即可实地记录和处理。而信息使用者通过联机,可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所需的信息,不必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之后再去获取那些业经整合的、历史的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的电子化,更加突出了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只有对各种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经营决策。可以深信,这种以文字为主,辅以数字分析的财务报表附注将会始终居于财务报告的核心地位。

三、正确认识会计报表附注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

诚然,企业报告模式及财务报表的未来发展趋向为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提供了希望与可能。然而,由于受现阶段我国客观经济环境和会计管理体制的制约,欲使财务报表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信息,仍将更多地依赖于财务报表附注。当然,就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而言,必须对整个财务报表体系加以改进,比如,国外有人提出“彩色报告模型”与“会计频道”等概念或设想就是这种改革的信号。此外,随着财务报表的发展,我国的财务报表附注将有可能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融为一体,这一点已基本在上市公司体系中实施,这实质上是财务报表发展国际化要求的客观必然。同时,由于银行的行业特殊性,银行信贷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掌握要求更为全面和真实,会计报表附注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

1.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便对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进行判断。

依据企业会计规范编制的会计报表,实际编制中存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不同时期的同一企业可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在实施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之间的不同时期存在一定的差异。举例来说,某企业有一台机器设备,原始价值为10万元,使用5年后,报废时无净残值。若这一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提取折旧一年后,因某种原因从第二年改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提取折旧。这样,从第2年到第5年两种折旧方法计提的年折旧的差异就会很大。

按平均折旧法,年折旧额=10-0÷5=20000元。即每年平均计提取折旧2万元;而按双倍余额递减,2—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400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0万元。即该企业在第一年采用平均折旧法,第二至第五年采用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时,1-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20000元、40000元、20000元、10000元、10000元。这一年折旧额与平均折旧法下的各年平均为20000元折旧额的情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它对于这一期间利润额的形成和税款的缴纳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影响现金流量,从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会计报表附注的补充披露就能为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信息提供帮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以便银行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监控。

2.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以适应我国当前信贷管理队伍的现状。

会计信息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解这种逻辑关系需要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而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业务基础各异,如果能够看懂企业报表,就可以通过会计附注对表中数字进行解释,将抽象的数据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项目,并说明产生各个项目的会计方法等。这样不但使熟悉会计的人士能深刻理解,而且使非会计专业的人士也能明明白白。如固定资产作为一个报表项目,只能反映企业在过去时间内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无法反映其分布构成。通过附注就可以将各类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及工器具等原始价值分别反映,确定各类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重及各类固定资产间的比例,判断投资结构的合理性。会计报表附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报表的使用者正确理解会计报表,合理获得有用的会计信息。

3.会计报表附注有助于会计报表提供更为完整、全面的信息,以便更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从形式上说,会计报表以数字为主,会计报表附注侧重于文字,辅以数字注释两者结合。从内容上看,会计报表附注除原有的内容外,如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等,会计报表附注将可能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融为一体。同时,会计附注所反映的内容将更为完整、全面,还将对前瞻信息、企业背景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加以有效披露。随着我国财务报告方式的改进,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将更具国际化,会计报表的全面性特征将更趋明显。譬如在资产负债表中,为了帮助信贷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应收账款,可将应收账款按债务人或“账龄”的长短分别列示,使报表在提供应收款总额的同时,通过附注提供详细资料,以便评价客户的信誉,估计可能产生的坏账,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第5篇

(一)贸易信贷管理效果不够明显。

企业贸易信贷报告数据信息是调整总量核查指标、核算收付汇额度以及外汇局进行非现场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但由于受系统功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管理效果还不够明显,其表现有三点:一是部分核查指标容忍度相对较高。外汇收支规模较大的贸易企业,其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规模较大,系统能够容忍的总量差额指标阈值也较高,因此即便企业发生部分金额贸易信贷漏报告行为,总量核查指标仍不会出现异常,在非现场监测中也不易被发现。二是企业报告随意性较大。贸易监测系统目前还没有对报告数据的自动校验功能,对贸易信贷报告结构和期限的限制性设计显得不足。而由于企业报告随意性较大,企业极有可能利用贸易信贷报告粉饰总量核查指标。比如,系统无法识别企业报告收汇申报数据是否为预收货款项下,企业可以将非预收项下收汇数据用于进行贸易信贷报告。三是缺少贸易信贷报告管理监测预警功能。现行监测系统中没有针对贸易信贷报告管理的非现场监测模块,不能实现对企业报告违规行为的监测预警,对于企业迟报告、漏报告、错报告行为,外汇局基本上只能在梳理分析企业差额指标和现场核查中滞后发现。

(二)既隐蔽又自由的关联交易可能造成跨境资金短期内大幅波动。

改革后的货物贸易加强了对关联交易的监管,企业在进行贸易信贷报告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勾选关联类型,以确定该笔交易是否属于关联交易。但是,这主要依靠企业主动告知,企业是否真实勾选,外汇局很难辨别,关联交易的隐蔽性一定程度上使监管难度加大。通过监管实践发现,超期限、超规模的贸易信贷基本是发生在关联公司之间,基经办人员在进行延期付款报告时,主观无限期延长付款时间,并随时提供具有表面真实性的资料将款项付出,从而造成中长期延期付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双方资金往来的自由化,极易形成资金短期内的大幅波动,甚至对宏观经济及国际收支形势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三)管理系统行业差别化管理设计不完善。

货物贸易监测系统的总量差额阈值设定功能可依据地区总量差额、资金货物比和贸易信贷余额等阀值指标,对不同地区实施对应的差别化管理。但当前系统中还没有贸易信贷业务的行业、主体和期限等方面的差别化管理指标设计,所有行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均按普通行业进行义务性报告,对企业单笔贸易信贷金额和期限以及主体贸易信贷余额等重要相关项目未设计对应阈值,系统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贸易信贷进行差别管理。

二、加强贸易信贷外汇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

贸易信贷业务属于债权债务范畴,在资本项目管理尚未全面放开下,仍应属于重要的外汇监管内容。因此建议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是扩大贸易信贷义务性报告范围,统一企业贸易信贷义务性报告标准,将30天以上(不含)的贸易信贷业务全部纳入义务性报告。二是将银行贸易信贷融资业务纳入管理范围,建立银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使外汇局得以全面掌握贸易信贷的规模和结构,准确研判外汇变化形势。三是遵循重点监测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企业贸易信贷管理主要范围,比如可确定将超出一定期限、一定金额的交易进行重点监测,以提高外汇局非现场监测效率。四是进一步加强对非正常经营业务企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如规定C类企业不得办理贸易信贷外汇业务等。

(二)进一步完善现行系统功能,为贸易信贷非现场监管提供系统支持。

一是在系统中增设企业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模块,设置预警监测指标,实现对企业迟报、漏报行为的自动预警监测功能。二是在系统中增设数据校验功能,在不断细化国际收支申报交易附言、交易资金性质基础上,增加贸易监测系统中“企业报告”模块报告资金性质自动校验功能,对非贸易信贷性质的收付汇数据,系统自动提示无法执行贸易信贷报告业务操作。

(三)通过强化内外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监管效率。

进一步加强与资本项目、国际收支等内部监管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外汇局内部数据的交叉比对印证,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间关联关系、经营情况、外汇收支和资金流向,提高监管效率。同时,加强与海关、税务等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优化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从而突出监管合力,形成对跨境关联交易的全方位监控,有效预防关联公司集中收付汇行为冲击国际收支秩序的风险。

(四)实施贸易信贷差别化规模管理。

第6篇

[关键词] XBRL XML 财务报告模式 会计信息化

当前,基于网络会计信息化的电子财务报告已经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无论是信息者、监管者、还是网上报告阅读者并没有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电子和网络技术带来的便捷。现行网络电子财务报告只不过是印刷版本的翻版而已(以PDF或HTML格式予以公布),并没有涉及到利用信息技术对财务报告手段的改革。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本质上是报告财务数据的无缝交换。美国的财务经历协会提出美国2007年的10大财务报告挑战,其中就包括将财务报告转换为XBRL。AICPA也将数据集成列为2007年十大信息技术之一。不容置疑的是,XBRL已经成为会计师界、财务分析界乃至IASB、美国SEC大力倡导的技术,将不可避免的给会计行业带来一次革新。

一、XBRL带来的历史性变革

按照XBRL国际组织的定义,XBRL是因特网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可以采用各种格式)、数据交换和财务报表及所含信息分析的一种标准方法。由于XBRL对会计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1.XBRL是一种标准方法,而不是一个新的会计系统,它不会改变会计系统的数据。企业通过XBRL所提供、披露的财务报表数额完全取决于报告主体。

2.XBRL不是一套会计准则。XBRL并不需要改变现行的会计准则。XBRL是报告的标准内容归属和再表述的一个平台。

3.XBRL不是一个通用的明细科目表。制定会计科目表属于管理范畴。XBRL具有对一个组织经营结构中可能使用的根本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进行数据转换的能力,所以通过这种数据转换能力能够促进组织结构更好地运行。

4.XBRL不是一个简单的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准则)的变换器。它不会将具有透明度的、反映现行公认会计原则的信息转换成更低层次的信息,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包含同样会计准则信息的企业报告文件是采用XBRL格式、WORD格式或PDF格式。

5.XBRL不是一项专有技术(proprietary technology)。XBRL是免费许可和面向公众的。XBRL以XEL为基础,因而希望能被各种应用软件广泛接受,即允许人们通过所有的软件格式和技术(含Internet)自动交换,自由地使用,并可靠地提取其所需要的信息。

6.XBRL不是一种交易协议(Transaction Protocol)。XBRL是为说明包含在企业报告中的相关信息编制和使用而设计的,它始于会计系统的分类数据层面。所以,XBRL是关于企业报告信息处理方法,而不是在交易层面获取数据的方法。

二、XBRL在会计信息化中的运用

1.XBRL的特点及技术优势。

(1)快速,精确地搜索信息。XBRL格式文件的所有数据都有相对应的标记,这些标记不仅对显示格式进行描述,还对所要表现的数据赋予特定含义,并且相关数据呈现结构性,把有关的信息互相连接。采用XBRL的方式,统一了网上的数据定义和格式,无需以人工方式找出网上的数据资料后逐一进行比较,所以,XBR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效率要远远高于网络上常用的PDF、WORD、HTML格式文件,有利于网上搜寻引擎的自动搜寻和过滤工作,达到快速、准确。

(2)无须重复键入数据。一般情况下,数据录入的次数越多,发生输入错误的概率就越大,而采用XBRL格式的财务数据后,因其显示格式放在单独的“样式单”中,财务数据只需键入一次,就可呈现为各种格式的财务报告,因此,XBRL文档不仅降低了公司编制与财务报告的成本,还降低了重新键入错误的风险。提高了投资者或分析师获得信息的准确程度。

(3)增强的搜索功能。由于XML是一种能对数据进行分类、综合和控制的元语言,所以,XBRL不仅能以及时的方式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而且大大增强了使用者在不同软件应用程序之间交换电子信息的能力。另外,通过XBRL对数据的“下钻”功能,使用者能够方便地抽取财务报表定的具体信息,直接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包括,会计政策报表附注和其它文本项目),强化了使用者进行更广泛的财务分析的能力。

(4)XBRL具有良好属性的开放技术构架,它使任何财务信息供应链上的人都能免费、自由地在不同的软件平台上准备、获得、交换并分析财务信息。因而使采用XBRL的所有与财务信息有关的供应链体系上的用户(如公共和私人公司、会计学者、准则制定者、分析师、投资机构、银行业、债权人以及主要的第三方,如软件开发商和数据整合业者)均能得到好处。

(5)可扩展标记。XBRL是XML关于企业报告的分支,继承了XML可扩展标记的特性。因此,XBRL在遵循XML标准技术框架的同时,还保留了充分的弹性,以便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扩展标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会计特色问题。

2.XBRL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应用。

三、XBRL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在上述讨论中,我们已可窥视XBRL将对企业报告发生的部分影响,以下进一步分析的XBRL在会计信息化领域产生的深远变革。

1.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近来,由于国内外证券市场不断出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事件,使有关各方格外关注会计的透明度问题。XBRL本身不可能消除欺诈,但它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因为XBRL可以通过电子手段使公司财务报告遵循会计准则,而其它各类企业报告(如纳税申报、提交给证监会的报告等)也能与之相符。另外,XBRL还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采用XBRL,所有的公司报告都可能通过分析软件阅读,财务报告中的异常数据更容易被发现。监管者有可能对所有上市公司呈报的文件进行行业分析。

2.促进财务报告模式变革。21世纪以来,信息使用者们渴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企业“实时报告”,以便在任何时间都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机遇,帮助公司获得成功。因而这也成为会计师们憧憬和孜孜以求的目标。XBRL的应用会使有关的网上系统能够无缝接合共同工作,能更有效地缩短公司报告时间,从技术上促成在线持续报告(Online Continuous Reporting)的实现。另外,也为报告范围的拓展,促使单一的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向多样化的交互财务报告模式转变提供了支持。

3.提高财务报告分析利用率。XBRL的发展使企业能够将报告时间缩至“零”天,真正体现高效率,一般公司则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发现它们所需要分析的数据,这部分地因为公司结构越来越复杂。有人曾估计,1997年Cisco收集数据的时间是65%,而分析数据的时间是35%,而现在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时间比已经发生变化,收集数据的时间为35%,而分析数据的时间则达65%。其实,采用XBRL以后这种时间比还会进一步变化,会计师们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数据分析和利用。

4.实时监控和持续审计。客户报告信息的速度加快,在线持续报告的出现,以及追踪交易和应用XBRL的持续监控系统的实施都将给审计师带来新的压力。信贷者和信用担保人采用XBRL监控借款人的业绩,信用评级本身通过XBRL实现标准化,每一个公司能够得到实时信用评级。公司也可以用它评估贸易伙伴的业绩。供应链从通用电器的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和戴尔的按需配送(on-demand)到持续反馈系统(continuous feed system)产品的移动不受限制,像电流那样持续不断,只有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容量、价格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相应地也必须发展为更加广泛的、持续的担保(continuous assurance),对财务报告形成持续监控,审计师只有在出现问题和需要做战略调整时介入即可。

随着XBRL应用软件的日渐成熟、以及关于XBRL文献的日益增多,会计信息系统化上的各个机构都将受益非浅。XBRL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国际趋同奠定了技术基础,可以预言,XBRL将最终成为全球统一的财务报告语言。其推广应用已形成不可阻挡的趋势。目前许多国家已在积极行动,中国如何迎接来自XBRL的挑战?我们认为首先应当做好以下工作:做好研究和宣传,鼓励和支持这方面的研究,为XBRL今后在我国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入XBRL国际组织,组织制定我国的XBRL分类标准。从而在推动XBRL财务报告发展的同时,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不至于在网络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丢失应有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海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财务呈报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04.7

[2]廖治宇:中国会计信息化进程研究综述,2005.6

[3]IASBINSIGHT. 2002. Building an IAS/IFRS taxonomy eying XBRL. October, p17~22

[4]Neal Hannon .2003. XBRL for General Ledger, the Journal Taxonomy.Strategic Finance; August, P63

[5]Ramin, Kurt p., Prather, David A, Etc. 2003 Building an XBRL IFRS Taxonomy. CPA Journal; May, Vol.73 Issue 5, p50

[6]Robert Colman. 2002. The Universal Language, CMA Manageme nt, Oct , P45

[7]Stanley Zarowin, Wayne E. Harding, “Finally , Business Talks the same language, Journal of accountancy ,August 2000,pp24~anonymous . 2001. age ofXBRL begins . Boston: the practical accountant. April:14

第7篇

报告以网民搜索数据为样本

2009年7月22日,2009百度游戏风云榜颁奖典礼在上海盛大举办。会上,百度颁出了休闲网游、武侠网游、Q版游戏、网页游戏等七项游戏大奖和二项游戏厂商运营商大奖,而这些奖项完全是由游戏用户作为裁判选出,没有任何人为参与和评判。

23日,百度在2009年度百度游戏风云榜颁奖典礼现场了《2009年游戏行业报告》,报告以半年来网民的搜索数据为样本,准确地反映出了游戏用户的关注点、兴趣爱好及对各家游戏品牌的喜好,以及不同类型游戏的人气指数和玩家地域分布。

战争暴力类游戏关注度最高

报告显示,游戏用户的群体特征表现明显,每周六会达到一周搜索值的最高点,周日搜索指数开始下降。这与目前中国网络游戏用户中固定职业者和学生这两大群体有关;上半年MMORPG类网游的关注度近70%,欧美魔幻RPG游戏关注度达到34.22%,神话RPG、武侠RPG类游戏的关注度有一定上升,国内厂商开始挖掘中国传统题材是主要因素。在网页游戏类型中,战争策略、社区养成、角色扮演占了整体关注度的90%以上,战争策略类游戏最受欢迎,关注度达36.98%。

据了解,百度覆盖了95%的中国网民,每6个百度用户中就有1个关注网络游戏,覆盖了逾5千万的网游玩家,成为玩家获取游戏信息的首选通道,将近400万网民通过“最新网游”、“好玩的网游”等关键词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作为玩家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百度产品已经完整的覆盖了玩家游戏全过程,对玩家认知、试玩、游戏、分享等各个阶段的搜索行为有完整的了解。

除了各大奖项的颁发外,《2009年上半年游戏行业报告》更是吸引了网络游戏厂商的强烈关注,报告以半年来网民的搜索数据为样本,准确地反映出了游戏用户的关注点、兴趣爱好及对各家游戏品牌的喜好,以及不同类型游戏的人气指数和玩家地域分布。

百度搜索欲做企业“隐形舵手”?

会上,百度首席运营官叶朋表示,越来越多的游戏厂商看到了搜索数据的价值。有游戏厂商人士也表示,过去开发游戏只能通过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报告,但这些报告往往是基于一定数量的用户样本生成,与百度搜索背后的数亿用户检索数据比,显然搜索所形成的动态数据更接近用户的需求,也更能反映市场的热点变化和用户兴趣,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百度的数据报告,对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策略的调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叶朋还表示,“我们希望能帮助企业找到用户需求的契合点,成为企业日常调整运营、营销策略的“隐形舵手”,让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不再盲目,而是有的放矢。

第8篇

当下,以党报为龙头的综合时政类报纸、以晚报为代表的都市类报纸和以行业报为主体的专业报,是平面媒体群中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这3类报纸满足着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作为行业报的编辑,尽管和另外两类报纸的编辑要求有着共性,但也因依托行业、服务行业是行业报发展的根本,这决定了行业报对自身编辑的要求有其特殊性,如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等。在各类平面媒体竞争越趋激烈的环境下,行业报的特殊性决定行业报的编辑应具备多种意识,尤其是大局意识和策划意识。

1、行业报编辑坚持大局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说:“行业报有稳定的由行业干部、职工群众组成的读者群,有相对固定的广告客户和市场,从而构成了行业报纸生存与发展的强大支撑体系。”行业报在当下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稳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包括行业报编辑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行业报编辑的大局意识在行业报的进一步发展中,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

作为行业报的编辑,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更要坚持大局意识不动摇。如《中国劳动保障报》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机关报,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行业报纸,发行量近20万份,负责报道我国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收入分配、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及安置等多个领域的行业新闻。尤其在我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的特殊背景下,关于就业方面的新闻报道占据着报纸近50%的版面。在就业新闻报道方面,行业报编辑更应从大局出发,在指导部门、行业工作,服务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门、企业,开展横向交流等方面搭建一个平台,形成一条通道。

2、贯彻大局意识要靠长期专业知识积累

2011年2月18日,《中国劳动保障报》在头版推出“群策破解‘招工难’”栏目,介绍当前各地政府、企业在应对招工难方面的好的做法和经验。

栏目一经推出,就得到各地政府和企业的热烈欢迎,来电咨询和好评声不断。一个栏目能得到众多读者赞誉,关键在它抓住了全局性的问题。这是编辑对近几年就业形势严峻加复杂化的综合考量后推出的,较好地体现了行业报编辑的大局意识,是其长期专业知识沉淀的集中体现。

那么这个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是怎么推出来的呢?

原来今年春节刚过,关于沿海企业招不到工人、内陆省份的各地政府和企业截留本地农民工的报道就层出不穷,成为各电视、报纸、电台等众多媒体的重要话题之一。作为以就业报道为“主打品牌”的中国劳动保障报社自然也不能度身于外。

其实早在5年前,在大批农民工还纷纷前往沿海地区打工的背景下,就有“民工荒”的提法(现在不少媒体还在沿用),这个提法究竟准不准确,还有没有更科学的提法?报社曾派出记者多次前往深圳、珠海等地深入调查,发现喧嚣的“民工荒”论调实际并不完全成立,沿海发达地区缺的是拥有一定技能和经验的农民工,而没有技能和经验的农民工实际上并不短缺,这时称“民工荒”有点言过其实。于是,报社编辑们一致建议,以后报道类似问题,统一用“招工难”而不是用“民工荒”。同样是3个字,意思也差不多,却体现了行业报编辑严谨的编辑作风和良好的大局意识。报社的做法也得到了原劳动保障部领导和有关专家的认可。

这次各媒体在报道地方上出现的招工难现象时,重点还是放在“难”上,这是其他媒体报道需要“眼球刺激”和专业局限所致。其实,各地政府和企业在应对这个问题时,已经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作为该领域的行业媒体,中国劳动保障报社的编辑们认为,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深度挖掘资源,立足系统和企业需求,充分发挥各地记者站能将触角伸到基层的优势,集中报道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应对之策,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可资借鉴的做法,为稳定全国的就业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编辑们的积极约稿、组稿下,“群策破解‘招工难’”栏目一期期地刊登出来了。这正如范敬宜同志在《值班手记》中说:“由此可见,编辑的‘大局意识’何等重要。如果不了解大局,不研究大局,也不会有意识地去组稿。”

3、大局意识应从细微处入手

行业报编辑在编辑稿件时,把握大局意识要从细微处入手,否则也会带来不必要的失误。

如《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2月12日的报纸上有一则《全州县依新解决工伤赔偿案》的消息,消息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都不缺,但最后结束语时却是“死者家属获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合计370358万元”,很明显这里应该是“370358元”,多了一个“万”字,那意思就差大了,会给地方造成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是否调整的疑问,带来政策宣传上的偏差。不能说不是个遗憾。其实类似的错误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肯定能“扫描”出来。

1、要有创造性的策划意识

从一般意义上说,编辑的工作就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换言之“成稿加工”就是编辑的任务。然而,现代编辑的内涵应该更深,作为一名行业报的编辑,绝不能囿于“成稿加工”,而要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运筹和创意,不仅仅表现为对版面内容及其形式的谋划,而且要在更深层次上,反映行业的价值取向和观念。

2、要加强图片版面的策划意识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业的竞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激烈。2009年8月28日,《中华新闻报》停刊,成为第一家倒闭的中央级行业类媒体。这给行业类媒体敲响了警钟,在平面媒体竞争惨烈的背景下,不进则退已是不二法则。

此环境下,行业报怎么落实“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对行业报的编辑提出了考验。为了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好图片,2009年,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专门成立美术摄影部,负责报社的图片编辑工作。

2010年春节前,报社的编辑针对本报近些年图片新闻版面策划不足的现状,向报社编委会提出建议,应在春节后推出“年韵・记忆”图片专版。充分发挥本报多数编辑记者是外地人,要返乡过年的实际情况,要求大家携带相机,随手拍下各地欢度春节的喜庆场面,春节后统一交到美术摄影部,择优选用。

中国劳动保障报社春节过后的第一期报纸,即2010年2月23日的8版,一个名为“年韵”的彩版和读者见面了。整个版面选用了8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另配了一点具有相当抒情意味反映年味的文章,将各地的过年喜庆场面呈现给广大读者,深受读者好评。

此后,多类型的整版图片策划得到编辑们的一致认同,关于农民工赴新疆摘棉花的图片专版、农民喜领新农保养老金的图片专版等,受到读者喜爱。报社收到各地有质量的照片也越来越多,图片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已呈现良性互动的较好局面。

3、要注重栏目策划意识

栏目是版面的灵魂。各个版面上不同定位、不同特色、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栏目,犹如报纸的一个个支点,形成了报纸的特色和个性。因此,行业报编辑应根据栏目的要求,在认真筛选与栏目相应的好稿外,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栏目创新。

中国劳动保障报社的编辑从这一情况出发,在征得报社编委会同意后,策划了“身边榜样・系统楷模”有奖征文栏目,并在2009年12月4号刊登征文启事。

启事发出后,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积极响应。2010年4月13日,“身边榜样・系统楷模”栏目开始刊登稿件,截至2010年9月底, “身边榜样”刊登稿件22篇,“系统楷模”刊登稿件7篇。

在对310多篇有效稿件进行筛选时,一个原本想在“身边榜样”部分刊登的自然投稿引起了编辑的注意,经过电话沟通,编辑敏锐地觉得这个稿件背后肯定有更打动人的故事。经报社值班总编同意,栏目编辑亲赴陕西省西安市,对西安市养老保险处个人账户管理科科长刘娥娥的事迹进行核实、采访,采访过程中,刘娥娥同志的感人事迹使编辑也潸然泪下。

编辑返回北京后,向报社领导汇报了采访经过,报社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有社长、值班总编、各部门主任参加的讨论会。听取了汇报后,大家一致认为,刘娥娥同志为基层群众服务的事迹过硬、情节感人,应再进一步挖掘,争取写出好的系统典型。

栏目编辑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再次深入采访刘娥娥的同事和服务对象等人,进一步广泛收集素材,11次易稿,最终完成了近7000字的长篇人物通讯《1号服务员――记陕西省西安市养老保险处个人账户管理科科长刘娥娥》,并在2010年6月18号的“系统楷模”部分以头版头条形式刊出。

稿件一经刊登,各地反响强烈。多名读者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对刘娥娥同志的事迹表示钦佩,报社及时从读者来信中选出了4封,在报纸一版予以刊登,进一步加深了典型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不久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对报道的这个系统典型人物作了批示。陕西省社保系统、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还专门下发了文件,号召学习刘娥娥同志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的忘我奉献精神。还要求加印当期报纸5000份,在全省广泛宣传刘娥娥同志的感人事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传中心、养老保险司等单位还专门应邀请刘娥娥同志来北京,在部报告厅给300多名部属单位干部职工做了专场报告。刘娥娥同志也当选为“2010年中国人社十大新闻人物”。

可以说,“身边榜样・系统楷模”栏目策划获得了圆满成功,在中国劳动保障报社的典型人物策划报道方面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绩的取得,除了报社领导的重视外,离不开编辑的前期策划、期中的敏锐发现和勤勉修改稿件以及后期的服务配合。

参考文献

①范敬宜:《总编辑手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②刘保全:《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③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

    一、企业整合报告的演变由来

    研究整合报告的演进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企业整合报告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图1所示,在报告体系中,财务报告是最早诞生的。财务报告自财务报表的雏形复式簿记开始,逐渐从财务报表概念扩展而来,并且增加了报表附注及其他财务报告等信息披露形式。笔者认为,在财务报告的历史发展中,其重要性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使用者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要求亦不断提高。

   

    图1 企业整合报告的演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价值与传统财务报告的严重背离促使人们把专注的焦点投向企业的报告模式,对传统财务报告模式进行改进的呼声甚嚣尘上。无疑,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单纯依靠财务报告披露企业财务信息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无法反映企业的长期价值,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一些非财务信息。从图1中可见,传统财务报告开始包含公司治理等非财务信息,但这些非财务信息主要是一些叙述性信息,其信息含量有限。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设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研究报告,进一步将财务报告概念扩展到企业报告的范畴,并提出改进和扩大财务报告内容,非财务信息由此得到极大丰富,为此,企业报告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后期,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压力促使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独立的环境报告出现,这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真正兴起的基本标志。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之后,原本更多强调的是环境、健康和安全的非财务报告开始涵盖更多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试图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le Reporting,以下简称SR)开始出现,并在实务中得到一定的应用。2002年,GRI的《SR指引》表明,一般情况下,SR可以与财务报告同时,或者作为财务报告整体的一部分,其演化思想在图1中也得到充分体现。至此,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披露包括财务报告体系内的信息披露和独立于财务报告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

    在这一背景下,非财务报告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内容的多维化就成为向整合报告发展的趋势。目前,谈及较为普遍的是企业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从表1可见,三者之间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它们都属于非财务报告的范畴,且以自愿披露为主。通过对表1的分析,笔者认为,SR不仅包含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还包含了企业背景信息(如公司战略、企业经营概况及市场环境等)、治理信息和经营业绩、管理信息等,它是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披露一切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信息。然而,以上报告如果与企业财务报告各自独立,便无法使一些关键信息得到有效的整合,并且有些信息可能存在重叠,从而增加了报告编制成本,也可能会对社会形成一定程度的信息超载,反而使信息使用者忽视重要问题。为此,企业需要在分析和整理现有各类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的基础上,设计并编制一份更为综合及简明的整合报告,即在原有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的基础上,融入传统财务报告中的经济及财务信息,形成新的财务、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FESG)报告。

   

    二、企业整合报告的目标定位及质量特征

    企业整合报告是企业实施的一种“整合战略”,是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好的报告方式,也是对外沟通的有效手段。IIRC的宗旨在于制定出一套单一的、强制性的、全面综合的以及获得全球认可的整合报告框架,使气候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通过整合报告得以体现。IIRC的目标是帮助企业构建一套简明、清晰、持续和可比的报告框架,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将财务及非财务风险披露整合在一起,并对非财务信息进行统一规范,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五方面:一是通过反映长期投资者决策对企业的深远影响,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二是反映财务因素与ESG因素在影响企业长期业绩和经营状况决策上的相互作用,使得企业可持续性和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三是提供在企业报告和决策中系统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的框架;四是指明企业的业绩衡量标准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期的财务业绩指标;五是提供的报告内容应更加贴近于企业管理层的日常经营活动。

    根据IIRC和世界各组织有关整合报告的研究动态,笔者认为,企业整合报告应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其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将重大财务及非财务信息整合起来在企业年度报告中列示,以便企业就影响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成功的关键问题做出更具战略性的 描述,其目标可以表述为:提高企业报告的质量,帮助利益相关者作出相关决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使更广泛、更易于理解的信息能够满足可持续的、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利益相关者带来利益,即企业潜在的未来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的能力,而与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莫过于对企业价值的提升,这便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企业能否实现价值最大化,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五方面报告质量特征,即综合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与可读性。究其原因,综合性属于整合报告编报的首要质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它涵盖了清晰性和简明性,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应该是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而清晰性属于通用标准。故应以这五个质量特征作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的影响因素,是整合报告目标的具体化,这些质量特征相互依存,共生互动,对企业价值提升影响重大。

    三、企业整合报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我国近年来出现了以提交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方式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形,它也体现出向整合报告方向发展的趋势。毋庸置疑,IIRC关于整合报告框架的推出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下一步会计发展的方向。有鉴于此,笔者以响应IIRC和世界相关组织的号召为动因,研究并探讨企业整合报告的相关问题,以期对推动我国企业整合报告体系的建设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第一,我国应积极参与IIRC全球统一整合报告框架的制定,使其充分考虑我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特殊情况。我国应在框架之前以征求意见的方式,向全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发出调查问卷,广泛吸取反馈意见,以求推动所制定框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降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为更好地提升整合报告质量和透明度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企业应将“可持续价值增量”作为整合报告的出发点,这样可以拓展传统财务报告的视角,评估企业对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本的管理,所构建的整合报告框架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并且清晰、完整地解释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表现以及FESG信息与企业价值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在报告的标准上,建议着手制定出一套高质量的整合报告准则,为整合报告制度形成、体系构建与执行做好准备。如前述及,整合报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相比单一的财务报告应具有更高的综合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以及可读性的质量特征。此外,非财务信息的量化是整合报告在技术处理上的最大挑战,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定量信息不足、范围不一致和随意性等问题,整合报告准则也应对非财务信息进行统一规范。

第10篇

一、考核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考核对象。列入省千家重点耗能企业和我市“节能行动”的重点耗能企业(以下统称“市重点耗能企业”),新纳入的省千家企业暂不列入考核。

(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

(三)考核方法。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节能目标为40分,节能措施为60分。

节能目标完成指标为定量考核指标,以经核定的市重点耗能企业“*”分年度节能目标为基准(肇经贸资源〔*〕31号),依据省、市节能主管部门认可的企业实际完成节能量,计算目标完成率进行评分,满分为40分。本指标细分为年度节能目标和“*”节能目标累计完成进度两个考核指标,各占20分,超额完成对应目标的适当加分。两个考核指标得分相加达到40分,视为完成*年节能任务。

节能措施落实指标为定性考核指标,是对市重点耗能企业(含纳入省千家企业)落实国家、省、市节能工作部署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60分。

(四)考核结果。分为超额完成(95分以上)、完成(80-94分)、基本完成(60-80分)、未完成(60分以下)四个等级。未完成节能目标的,均为未完成等级。

二、考核程序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考核的原则,对市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考核分别由省、市、县(市、区)经贸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一)省监管重点耗能企业应于今年2月底前向市节能主管部门提交上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工作进展情况自查报告,同时抄送省经贸委和省节能减排办,市将在3月底前组织由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专家为主组成的评估组,进行现场评估核查,形成评估核查综合评价报告报送市政府和省经贸委、国资委。

(二)省千家企业和市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按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实施,由各县(市、区)节能主管部门组织由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专家为主组成的评估组,进行现场评估核查,并于5月15日前将评估核查报告报送当地政府,并抄送我局备案。

(三)市直重点耗能企业应于今年4月10日前向市经贸局提交上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工作进展情况自查报告,我局将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专家为主组成的评估组,进行现场评估核查。

(四)企业计算节能指标涉及的能源统计数据,须经市统计局核定。

三、奖惩措施

(一)对评价考核结果为完成等级及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纳入市节能先进评比范围,进行评比表彰奖励。

(二)对评价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企业,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年度评先、授予荣誉称号,不给予相关扶优措施,对其新建高耗能投资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暂停核准和审批。考核结果为未完成等级的企业,应在评价考核结果公布后1个月内提出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重点耗能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的考核评价结果,由相关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作为对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

(三)对在节能考核中弄虚作假的企业,一经查实,其考核结果将视为未完成等级,予以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四、企业自查报告要求

市重点耗能企业应认真编制企业节能工作自查报告。自查报告按省*年省千家企业节能自查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编写,包括书面自查报告、考核计分表、*年节能量计算说明,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按计分表的内容必须附上所有证明材料)。

第11篇

一、XBRL技术框架

XBRL技术框架就是指导XBRL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依据XBRL国际组织的XBRL规范和我国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XBRL技术框架主要包括XBRL规范、XBRL分类标准、XBRL实例文档和样式表组成。整个技术框架采用自下而上的层次结构。

(一)XBRL规范(Specifications) XBRL规范是XBRL的核心和基础,规定了XBRL的理念和原则,主要用于定义XBRL的各种专用术语,规范XBRL的文件格式和基本数据类型等语法要素,以及如何建立分类标准与实例文档等。我国XBRL系列国家标准与XBRL国际组织技术规范相适应,引入了维度、公式和版本规范,其中维度用于描述业务数据中常见的多维信息,便于进行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分析利用,为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提供了可能。

(二)XBRL分类标准(Taxonomy) XBRL分类标准是XBRL为企业报告中的每个项目建立不同的标签,分类标准定义了各项目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等, 相当于一个行业商业信息交换的“词典”。分类标准是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国家、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每个分类标准都包含一个分类模式文件(XSD文件)和若干链接库文件(XML文件)。分类模式文件定义了分类标准所包含的元素及其类型方面的信息;链接库用来描述和组织各概念即元素间的关系。在最新版本的XBRL2.1规范中,所有关系被划分为五种类型:标签、参考、定义、计算和展示,并被组织成五个链接库,其中前两种链接库是资源型链接库,为元素提供附加信息,而后三种链接库则是关系型链接库,表达元素间的关系。

(三)XBRL实例文档(Instance Documents) XBRL实例文档是根据XBRL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制作的企业实际财务报告数据文件,主要包含财务报告中的标签和数据。XBRL 根据财务报告中标签与会计业务数据的对应,利用一些工具自动从会计业务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生成实例文档,实例文档中不含显示格式的信息。

(四)样式表(Style Sheets) 样式表用于定义财务报告时的显示项目和格式。由于实例文档不便于直接阅读,可以利用样式表对实例文档进行“格式化”处理,即可生成使用者想要的文件类型和格式。

二、XBRL技术与企业财务分析及诊断系统

(一)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概述 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就是为实现财务分析与财务诊断目标所使用的工具(硬件、软件)和方法、技术与步骤的综合体。它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诊断两个子系统,两者有密切的联系,财务诊断建立在财务分析基础之上,财务分析是财务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两者在实现的功能、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明显区别。财务分析主要是以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实现对企业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等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常用比率、趋势、结构、因素分析等方法,并通过报表、图文报告等直观、人性化的格式将分析结果展现给用户。财务诊断主要利用企业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来发现问题、找出风险点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诊断是通过自己构建财务诊断体系或借助外部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管理咨询机构来进行,主要经过数据收集、分析诊断、形成诊断报告三个阶段,诊断方式主要通过手工或者运用EXCEL工具辅助完成。

(二)传统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务分析比较机械、呆板,缺乏个性。企业现有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报表数据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等方面对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公式化分析,比较机械。针对行业和企业特点,或者针对企业特殊项目的个性化分析由于缺乏灵活的分析模型和工具而无法进行。二是财务分析缺乏广度与深度。企业现有财务分析是基于财务报告的分析,而传统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企业不会考虑需求者的要求,而且往往由于害怕广泛的信息披露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而采取比较保守或片面的信息披露策略,使得财务分析缺乏数据基础,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三是财务诊断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不完整、不规范。包括财务数据在内的数据资料是财务诊断的依据,只有完整、准确、规范的数据资料,才能反映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但目前企业提交的数据资料可能来源于多个系统,出自多个部门,不仅数据格式多样,而且不完整、不规范,再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地域的延伸,财务分析与诊断面临的财务及业务数据越来越复杂,给整理、分析、诊断带来不便,有效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四是财务诊断方法与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企业财务诊断主要由财务人员、中介机构的会计师等通过手工或者运用EXCEL工具辅助完成,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免会出现人为差错。同时由于技术落后,一些比较复杂的诊断模型无法建立和验证,无法做到对问题的深层次诊断和分析。

(三)XBRL技术应用于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的优势分析 作为一种以XML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XBRL 继承了XML 所拥有的所有语言优势,如:XBRL具有良好属性的开放式技术构架;具有跨平台的优势,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XBRL文件无需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对同一份XBRL 实例文档,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可以生成多种企业报告;统一了数据定义和格式,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如PDF、WORD、HTML格式文件等。因此将XBRL技术应用于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可以充分利用XBRL的技术优势,获取数据更加容易,数据来源更加丰富,数据规范且无须转换,使得财务分析与诊断能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层次的财务分析与诊断、决策中,同时XBRL规范数据便于进行多维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更容易从深层次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设计出较佳的解决方案。

三、 基于XBRL技术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架构

(一)系统架构 基于XBRL的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就是结合XBRL的技术特性和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将传统财务报告转换为XBRL财务报告,财务分析与诊断是从具有统一XBRL描述形式的数据中利用专门的工具或模型来完成财务分析与诊断。基于XBRL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二)系统功能说明 基于XBRL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主要包括XBRL财务报告转换、智能财务分析、个性化财务诊断等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信息流动和数据交换都是基于XBRL进行的。(1)XBRL财务报告转换。XBRL财务报告转换就是对企业传统财务报告经过财务报告元素梳理与映射、创建扩展分类标准、编制和验证实例文档、生成XBRL财务报告等过程,最终根据不同的报告模板生成不同利益主体所需的XBRL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元素梳理与映射就是企业分析传统财务报告结构,从财务报告中提取报告信息,并梳理提炼成财务报告元素,然后与通用分类标准元素相匹配。创建扩展分类标准就是对于不能匹配映射的报告项目及关系或者企业需要进行更为全面详细的其他财务信息披露,需要根据《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以及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规则来创建扩展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创建扩展链接角色、创建元素、定义元素间关系等工作。编制和验证实例文档是企业基于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结合通用分类标准指南和创建的扩展分类标准,将财务数据与分类标准映射来编制XBRL财务报告实例文档,并对实例文档进行测试验证,以确保财务报告中的所有事实值已被正确地标记并包含在实例文档中,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生成XBRL财务报告就是根据财务报告模板和XSLT(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把实例文档中的数据转换为各具特色的财务报告或业务报告,以满足各利益主体对信息的需求。(2)智能化财务分析。智能化财务分析就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方位财务分析以及最佳分析评估模型的量化分析工具,XBRL应用主体可以根据其对信息的需求,从 XBRL实例文档中快速搜集和提取数据进行各种应用分析,实现灵活、高效、多维的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来满足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决策者等对企业智能财务分析与价值评估的需求,包括能提供更细致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分析、财务趋势分析、财务成果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风险分析等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资金、资本、资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决策的角度考虑,为企业股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资主体提供对企业长期持续经营影响较大的财务数据和分析报告,满足对企业投资价值的评估需求;能给企业内部管理层及时提供经营状况的数据和分析预测,为股东及其他投资主体提供风险分析和未来发展的预测分析等,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决策过程科学化、最优化、智能化。(3)个性化财务诊断。个性化财务诊断就是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关注点和具体财务风险点建立个性化诊断模型,利用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工具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环节、关键因素进行揭示,并结合诊断人员职业判断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供企业选择、实施。由于XBRL财务报告已经对财务数据进行了特定的标签识别和分类,财务数据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和财务信息使用者之间实现了共享,能够方便地获取企业财务、非财务数据,及时和大量的数据调取更有利于财务诊断中对底层数据的挖掘,因此基于XBRL技术的财务诊断,能有效提高财务诊断的可靠性和质量,更好地发挥财务诊断的控制职能。

企业建立基于XBRL的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与传统的财务分析与诊断方式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准确、高效、动态地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同时也为财务分析与诊断智能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随着XBRL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在XBRL 环境下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是财务分析与诊断发展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这种模式还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即时财务分析与诊断,引入多维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财务分析与诊断的智能化等。

第12篇

“既然是国务院推出的‘节能惠民工程’,为什么在实施细则中还是对中小企业设置销量门槛。当前,节能补贴都是由企业先行垫付给消费者的,万一我们的销量达不到规定门槛,年终结算时财政部不给补贴,那风险岂不是会集中在一年后突然爆发,加速中小企业的衰退?”

日前,在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中小家电企业向《中国企业报》记者抱怨,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不公平,最终这些补贴还是会流向各个节能家电领域的龙头企业手中。

根据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信部已经公布的5大类节能家电补贴细则,《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平板、空调、洗衣机、冰箱、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和热泵热水器的补贴均为企业设置销量“门槛”,要求企业的年销售量依次不低于50万台、10万台、10万台、10万台、3万台、5万台和1万台,才能获得补贴资格。

企通社主编苏记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节能惠民工程的关键词是‘节能’和‘惠民’,政策核心门槛应该是‘节能’这一技术门槛,只要企业产品的节能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均应享受相应的补贴待遇。但在具体实施时有关方面却横生一个貌似合理的‘销量门槛’,其设置的合理依据到底是什么?”

来自浙江某市的太阳能行业协会负责人透露,“由于补贴细则中规定了销量门槛,目前很多不达标的中小企业为了获得享受节能补贴的资格,通过打通政府的统计部门等渠道,公开进行企业销量证明的造假,都忙着先凑足条件挤进补贴目录。”

不过,由于补贴资金由企业先行垫付,财政部等政府职能部委通过二次审核后才会拨付相关的补贴资金。这就意味着,就算企业获得了补贴资格,如果在后期的推广中无法满足相应的条件,还是会面临“先行垫付的补贴金额无法回收”难题。

对于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拨付,《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节能家电补贴细则中看到,“财政部根据推广企业月度推广情况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具的审核意见,预拨补贴资金。年度终了后30日内,推广企业提出年度补贴资金清算报告,通过审核后财政部才会进行补贴资金清算”。

这对于一些急于忙着挤进节能家电补贴目录的中小企业来说,政策本身就隐藏门槛风险。一旦出现产品推广数量不达标的情况,直接会影响到企业后期与财政部的资金兑付难题。

还有家电企业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此次节能惠民工程所设置的‘销量门槛’, 国务院在今年4月19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不一致。这会加速中小企业在节能家电政策推动下的市场竞争优势下滑”。

截至本报发稿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工信部并未就节能惠民政策中设置的销量门槛必要性进行解读和说明。随着政策陆续从6月1日开始在上述5大类7个节能家电市场全面铺开实施,引发的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政策待遇差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对于上述问题,本报还将持续关注。